CN109552768A - 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52768A
CN109552768A CN201811018906.0A CN201811018906A CN109552768A CN 109552768 A CN109552768 A CN 109552768A CN 201811018906 A CN201811018906 A CN 201811018906A CN 109552768 A CN109552768 A CN 1095527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container body
container
regenerated resources
sid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189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52768B (zh
Inventor
渡边隆史
奥山雅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oji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Transport System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Transport System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Transport System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52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527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527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527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8/00Large containers
    • B65D88/02Large containers rigid
    • B65D88/12Large containers rigid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ort
    • B65D88/121ISO conta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90/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for large containers
    • B65D90/54Gates or clos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lle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能够高效地对散乱状的搬运物进行装载、卸货并且在搬运时及卸货时抑制搬运物的飞散而实现作业环境的改善。其由在上部具有开口部的容器主体和从上方将容器主体的开口部封闭的盖部构成,容器主体由对向的长侧面、对向的短侧面及地板面构成,对向的长侧面分别由上部侧框、下部侧框及可开闭地安装于上部侧框与下部侧框之间的多个门构成,上述对向的短侧面的一方由上部端框、下部端框及可开闭地安装于上部端框与下部端框之间的门构成,在容器主体与盖部中的任一方设置防水条,在另一方具备与防水条水密性接触的衬垫,还具备在从上方将开口部封闭的状态下将盖部固定于容器主体的固定配件。

Description

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粉碎机碎屑等的再生资源物大量地向其处理设施统 一搬运的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
背景技术
除了报废车辆等的金属部件以外的粉碎机碎屑等的再生资源物被 作为燃料使用。这种粉碎机碎屑处于散乱状态,因此一般在被捆包于 柔性集装袋(flexiblecontainer bag)或捆扎包(纸制包装容器)的状态 下装载于卡车,并在搬运目的地卸货。
但是,在粉碎机碎屑为散乱状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捆包作业及 卸货后的从捆包材料中取出的取出作业,作业效率差。另外,在将塞 满粉碎机碎屑的柔性集装袋或捆扎包(veil)装载于卡车时,在相邻的 柔性集装袋或捆扎包之间会产生间隙,因此装载效率变差。
作为这种集装箱的现有例子,存在专利文献1~4所示的集装箱。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集装箱,其能够进行在设置于集装箱内的 衬里中(衬里可拆卸)填充散装货材的散装运输和将堆积在预定尺寸 的托盘上的货物连同托盘一起装到集装箱内的托盘运输。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搬运用集装箱,其在半旧集装箱的上 表面设置搬运物的搬入口兼搬出口,并将后部开口作为搬运物排出后 的残渣的扫出口。
搬运方法如下:使搬运用车辆移动到搬运物的搬入现场,在该现 场将搬运物从搬运物搬入口兼搬出口搬入,接着,使搬运用车辆移动 到搬运物处理场所,在该处理场所将搬运物从搬运物搬入口兼搬出口 搬出,并将搬运物的残渣从所述后部开口扫出。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一种废弃物的搬运用集装箱,其为了有毒 废弃物的搬运/保管而能够可靠地进行容器主体与盖构件之间的紧固, 且操作容易。
该搬运用集装箱由上部开口的容器主体和对容器主体的开口进行 封闭的盖构件构成,沿着容器主体的各侧面部配置有通过动力构件而 上下移动的杆主体,并且设置有开闭构件,该开闭构件使基端部轴支 承于各杆主体的前端部且在前端部具有与形成于所述盖构件的卡定片 卡合脱离的钩挂部。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进行海上运输的废弃物集装箱,具备: 罩,在用于装入废弃物的可海上运输的集装箱的上部开口部通过使前 方的一端前后滑动而波纹管状地伸缩,从而对该开口部进行开闭;滑 轮,在所述集装箱的前后两个位置安装于将两侧面贯通的旋转轴的两 端;环状的金属丝,分别卷绕于各侧面的滑轮之间且能够沿前后方向 移动;固定环,将该两侧面的金属丝与所述罩的前方的一端附近分别 固定;旋转单元,用于使至少一个所述滑轮旋转而使所述罩与所述两 侧面的金属丝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
该集装箱能够在地上安全地对上部开口的罩进行开闭而不用登上 集装箱上部,并且也能够防止装入的废弃物从上方飞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959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3746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5881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9-865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能够在散装运输时确保安全性的同时实现托盘 运输的装载空间的效率化,但在将散装货材填充到在集装箱内设置的 衬里内的散装运输中,在散装货材的填充前需要进行衬里的安装作业, 另外,在卸货时,由于要使集装箱倾斜来从衬里排出散装货物,因此 作业效率变差。
在使用托盘作为装卸台的托盘运输中,将装入了货材的柔性集装 袋或纸袋放置于托盘上,因此需要事前向袋进行货材的捆包作业及卸 货后进行从捆包中取出的取出作业,作业效率变差。
在专利文献2中,通过灵活应用半旧的集装箱而能够大幅抑制成 本,但在载有搬运物的状态下使搬运用车辆移动时,由于为集装箱的 上表面打开的状态,因此有散乱状的搬运物向周围飞散的担忧。另外, 在该处理场所,由于需要将搬运物抬起而从集装箱的上方搬出,因此 在为散乱状的搬运物的情况下卸货的效率较差,且还有搬运物向作业 地飞散而使作业环境恶化的担忧。
在专利文献3中,为了有毒的废弃物的搬运/保管而可靠地进行容 器主体与盖构件的紧固,且操作容易。但是,由于要将装入了废弃物 的状态下的容器收容于容器主体,散乱状的废弃物一度被装入容器, 因此作业效率和收容效率变差。另外,由于从集装箱的上方取出废弃 物,因此在为散乱状的废弃物的情况下有搬出效率变差且废弃物向作 业地飞散而使作业环境恶化的担忧。
在专利文献4中,能够在地上安全地对上部开口的罩进行开闭而 不用登上集装箱上部,但在为波纹管状的帆布罩的情况下,会有海上 运输时的防水性不充分的情况。另外,由于从集装箱的上方进行废弃 物的卸货,因此在为散乱状的废弃物的情况下搬出效率变差并且有向 作业地飞散而使作业环境恶化的担忧。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完成,提供一种再生资源物运输 用集装箱,其能够高效地对散乱状的搬运物进行装载、卸货,并且在 搬运时及卸货时抑制搬运物的飞散而改善作业环境。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一种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其由容 器主体和盖部构成,该容器主体在上部具有开口部,该盖部从上方封 闭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由对向的长侧面、对向的短侧面及地板面构成,
所述对向的长侧面分别由上部侧框、下部侧框及可开闭地安装于 所述上部侧框与下部侧框之间的多个门构成,
所述对向的短侧面的一方由上部端框、下部端框及可开闭地形成 于所述上部端框与下部端框之间的门构成,
在所述容器主体和所述盖部中的任一方设置防水条,在另一方具 备与所述防水条水密性接触的衬垫,
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还具备在将所述开口部从上方封闭 的状态下将所述盖部固定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固定配件。
根据该结构,容器主体的两长侧面的对向面被打开而开口并且短 侧面的一方被打开而开口,因此通过在搬运目的地将搬运物从一方的 开口朝向另一方的开口推出,从而能够简单地将搬运物卸货。另外, 由于能够用固定配件容易地将盖部固定且在固定时将开口部水密性关 闭,因此在陆地及海上运输中能够防止雨水的浸入。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配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下 部侧框的手柄、在所述上部侧框的上部配置的固定片及将所述手柄与 所述固定片连结的杆,在所述盖部上,在侧面设置供所述固定片进入 的固定孔,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集装箱构成为通过所述手柄的操作, 所述固定片进入所述固定孔内而将所述盖部固定。
根据该结构,能够简单地构成盖部的固定构造,且能够在下方位 置安全地进行用以固定盖部的手柄操作。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容器主体的长侧面的门 经由铰链安装于在所述上部侧框与下部侧框之间固定的支柱,所述固 定配件设置于沿着所述支柱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进行盖部的固定操作的固定配件设置于对门 的开闭不产生障碍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构 成为,在通过所述固定配件将所述盖部固定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固定状 态时,所述杆处于所述门的开闭动作范围外的非干涉位置。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构 成为,在通过所述固定配件将所述盖部从所述容器主体解除时,所述 杆处于所述门的开闭动作范围的干涉位置。
根据这些结构,在盖部的固定状态下,固定配件的杆不妨碍门的 打开,因此不会成为卸货的障碍。在该卸货时,能够通过关闭的盖部 来防止搬运物从上方的飞散。另外,在盖部被解除时(开口部处于打 开),能够为了准备搬运物的装载而将门维持为关闭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条沿着所述开口部设置 于所述容器主体侧,所述衬垫设置于所述盖部侧,所述再生资源物运 输用集装箱构成为在用所述盖部关闭所述开口部时,所述衬垫从上方 与所述防水条水密性接触。
根据该结构,在容器主体侧突出设置水平面积较小的防水条,因 此在搬运物的装载时少有搬运物的碎片载于防水条的情况,少有妨碍 与衬垫之间的水密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主体构成为在上部具有 多个开口部且各开口部由单独的盖部封闭,所述固定配件与各盖部对 应而单独设置。
根据该结构,即使是大的集装箱,也能够以分割的盖部来对各开 口进行封闭,因此容易进行盖部的操作。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各长侧面的所述门彼 此配置于相互对向的对称位置。
根据该结构,长侧面的相互对称位置的门开口,因此能够通过打 开一部分成对的门来将搬运物从一方的开口向另一方推出从而高效地 进行卸货。此时,若关闭其他成对的门,则能够减少伴随卸货而产生 的搬运物向集装箱外的飞散。
另外,在上述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门由对开门构成,且该对开 门的两侧用铰链安装于在所述上部侧框与下部侧框之间固定的支柱。
根据该结构,能够以较少的支柱来支承门,且能够增大构成长侧 面的门的面积而较大获取开口面积,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搬运物的卸 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集装箱的盖部和构成集装箱的容器主体的 长侧面的多个门高效地进行散乱状的搬运物的装载、搬运以及卸货, 并且在搬运时及卸货时能够极力抑制搬运物向集装箱外的飞散而实现 作业环境的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再生资源物搬运用集装箱的一部分的 主视图。
图2是将盖部向该集装箱的容器主体安装的说明图。
图3是该集装箱的盖部的立体图。
图4是从内部观察该集装箱的容器主体而得到的各部分的说明 图。
图5是将盖部固定于容器主体时的固定配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6是将盖部从容器主体解除的中途的固定配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将盖部从容器主体解除时的固定配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表示将盖部固定于容器主体时的固定配件和盖部的一部分 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盖部从容器主体解除时的固定配件和盖部的一部分 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盖部固定于容器主体时的防水条与衬垫的接触状 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容器主体的防水条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容器主体的防水条的另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将搬运物从容器主体卸货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将门打开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14对本发明的再生资源物搬运用集装箱的实 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再生资源物搬运用集装箱的一部分的 主视图。本实施例在集装箱的容器主体的上部具有两个开口部8(后述) 且具备两个从上方将各开口部封闭的盖部。图2是将盖部向所述集装 箱的容器主体安装的说明图,并且以立体图表示集装箱。
在图1、图2中,集装箱的容器主体100由钢材构成的对向的长 侧面2、对向的短侧面3及地板面4(后述)构成为箱型。对向的各长 侧面2由钢材构成的上部侧框5、下部侧框6及可开闭地安装于各侧框 5与6之间的多个门7构成。各上部侧框5和各下部侧框6的两端部由 纵框9连结。
对向的短侧面3的一方由上部端框19、下部端框18及可开闭地 安装于各端框18与19之间的门7构成。另外,上部端框19和下部端 框18的两端部由纵框9连结。
容器主体100的上部的两个开口部8(后述)由对应的两个盖部1 (1a、1b)封闭,在图1中局部地表示盖部1b。盖部1由叉车或起重 机抬起而向容器主体的上部装卸。在图2中表示用叉车50抬起单个盖 部1b的情况。
41是上下两端固定于对向的长侧面2的上部侧框5与下部侧框6 之间的多个支柱,端部的支柱41a也固定于纵框9。支柱在图1中表示 出41a、41b、41c这三根,但在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中,在单侧的长侧 面2设置五根支柱,从而在集装箱两侧共设置十根支柱。
门7是分别成对的对开门。在图1的长侧面2中,最左侧的门7 的左端经由四个铰链42而可旋转地安装于支柱41a,其右侧相邻的门 7的右端经由铰链42安装于支柱41b的左侧。
其再向右侧相邻的门7的左端经由铰链42安装于支柱41b的右 侧,再向右侧相邻的门7的右端经由铰链42安装于支柱41c的左侧。 在支柱41b上,在其左右经由铰链42可旋转地安装有相邻的一方的对 开的门7和另一方的对开的门7。
形成对向的短侧面3的一方的门7也是两侧经由铰链(未图示) 而安装的对开门。
如此,若使用对开门,则能够以共用的支柱41支承相邻的多个门, 因此能够以较少的支柱支承多个门。另外,由于能够与支柱减少量相 应地将容器主体100的长侧面和短侧面的门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在 将门打开时得到大的开口面积,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搬运物的卸货。
16是在各门7分别设置两根的开闭操作用的把手,呈沿纵向延伸 的棒状,在其上下端具有与上部侧框5和下部侧框6卡定的卡定部17, 在门被关闭时维持封闭状态。
21是在将容器主体100的开口部封闭的状态下将盖部1(1a)固 定的固定配件,设置于容器主体100的两侧。固定配件21由可沿纵向 和横向旋转地设置于下部侧框6的手柄22、配置于上部侧框5的上部 的固定片23、使手柄22停止的手柄止动配件25及将手柄22与固定片 23连结的杆24构成。
杆24以能够上下移动和旋转的方式贯通上部侧框5而向上方突 出,在其上端固定有固定片23。固定片23与杆24的运动一起进行上 下和旋转的动作。
固定配件21设置于沿着所述支柱41b的位置。也即,杆24通过 在支柱41b的两侧设置的铰链42之间而纵向配置,杆24的下部与手 柄22结合。
固定配件21也设置于图2所示的容器主体100的右半部分的盖部 1b的两侧,并且沿着在两侧设置有铰链的支柱41(未图示)配置杆24。 在该杆的上下也分别连结固定片23和手柄22(均未图示)。
31是在各盖部1的两侧面的中央部凹状设置的盖部的固定孔。由 手柄22的操作产生的上下及旋转动作经由杆24而向固定片23传递。 固定片23旋转而进入固定孔31内,并且通过下降而将盖部1按压于 容器主体100进行固定。
固定配件21安装于图1、图2所示的长侧面2的对向的两侧的长 侧面,共设置四个。与此对应,固定孔31形成于盖部1a、1b各自的 两侧面,共设置四个。如此,各盖部1a、1b各自的两侧面由固定配件 21稳定地固定。
图3是集装箱的盖部1的立体图。32是在夹着固定孔31的两侧 设置的货叉孔,供叉车50的货叉插入。货叉孔32设置于各盖部1的 两侧的侧面中央部,以使盖部1平衡良好地被抬起。
35是在盖部1的上表面的四个位置设置的悬吊配件。在搬运物向 集装箱装入等情况下容器主体100的开口部由盖部1进行开闭,但是 根据场所不同,有时叉车无法接近集装箱。在这种情况下,用起重机 吊起悬吊配件35来移动盖部1。
图4是从内部观察集装箱的容器主体100时的各部分的说明图。8 是设置于容器主体100的上部的开口部。在上部端框19与下部端框18 之间安装有一对对开门7。
20是以与上部端框19平行的方式固定于上部侧框5的中间部的 上部中央框,并且在中央将容器主体100的开口部8分隔。在图4中 表示出在中央被分隔而成的两个开口部中的一个开口部8。
在配置于下部的两根下部侧框6之间形成由钢材构成的地板面4。 固定于两侧的上部侧框5与下部侧框6之间的支柱41彼此配置于相互 对向的对称位置。因此,安装于各支柱41的两侧的门7彼此也配置于 相互对向的对称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两侧的对向的门7被打开时,其开口部分处于对 称位置,因此能够将集装箱内的搬运物从一方的开口朝向另一方的开 口笔直地推出,使卸货变得容易。
图4表示全部的门7被打开的状态,其开口面积为从容器主体100 的侧面的面积中去除多个支柱41的总面积而得到的较大的面积,能够 使搬运物的卸货效率提高。
图5~图7是固定配件的动作说明图,各图中的(A)表示盖部1 的固定孔31与固定片23的位置关系,各图中的(B)表示盖部1与固 定配件的位置关系。
杆24使下端枢轴支承于手柄22,其上方以沿上下方向滑动自如 且旋转自如的方式贯通上部侧框,在前端固定有固定片23。26是将手 柄22支承为能够沿横向(水平方向)和纵向旋转的手柄枢轴支承部, 25是手柄止动配件,其将手柄22卡定在以手柄枢轴支承部26为支点 沿横向旋转180度的位置。
图5表示使手柄22大致水平地位于手柄枢轴支承部26的右侧而 将盖部1固定于容器主体100的状态。
即以如下的方式进行旋转操作:通过使手柄22以手柄枢轴支承部 26为中心沿横向(从上方观察为逆时针方向)旋转而经由杆24使固定 片23进入盖部1的固定孔31内。接下来,手柄22下降(沿纵向旋转), 从而使固定片23下降而将盖部1向上部侧框5按压并固定于容器主体 100。
以图8的立体图来表示的话,可知固定片23进入盖部1的固定孔 31内并将盖部1向容器主体按压。
图6表示如图5的(B)的箭头那样将手柄22向上方抬起而将盖 部1从容器主体解除并进一步向左侧(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中途 操作状态。
即,通过以手柄枢轴支承部26为支点将手柄22沿纵向抬起,而 经由杆24使固定片23在固定孔31内向上方移动。接下来,通过使手 柄22沿图6的箭头所示的横向(从上方观察为顺时针方向)旋转,固 定片23以从固定孔31脱出的方式旋转。此时,杆24的下方部分在图中稍向左侧弯曲。
图7表示使手柄22从图6的状态向左侧旋转而将盖部1从容器主 体解除后的状态。
即,通过使手柄22以手柄枢轴支承部26为支点沿横向旋转,固 定片23沿图7的(A)的箭头的方向旋转而从固定孔31脱出。接下来, 通过使手柄22沿纵向下降到大致水平位置,固定片23下降而移动到 比固定孔31靠下侧处。
以图9的立体图来表示的话,可知固定片23从盖部1的固定孔 31脱离,盖部1向容器主体的按压被解除。
在上述状态下,如图7的(B)所示,手柄22卡定于手柄止动配 件25,杆24的下方部分与手柄22的移动一起向左移动而向支柱41的 左侧的门7的前方大幅弯曲。
因此,在基于固定配件的固定被解除而能够将盖部1从容器主体 100拆卸的状态下,杆24位于一部分的门7的开闭动作范围内而阻止 门的打开。
这是以防止失误操作为目的,能够对部分门的开放与否起到物理 性抑制作用的构造。
图10是表示将盖部固定于容器主体后的防水条与衬垫的接触的 状态的剖视图,表示在盖部1与上部侧框5之间的接触状态的截面。
11是通过焊接设置于上部侧框5的上表面的凸状的防水条,具有 沿着容器主体的开口部8的矩形形状。12是从上方与防水条11接触的 由弹性体构成的宽幅的衬垫,且以与防水条11对向的方式呈矩形状地 设置于盖部1的底面。
衬垫12收纳于在盖部1的底面固定的矩形状的衬垫保持件14的 凹部13内而安装。在盖部1将开口部8封闭时,衬垫12以从上方覆 盖的方式与防水条11接触。
上述结构的衬垫12为宽幅,且覆盖面积较小的防水条11的上表 面,因此即使在海上运输等情况下被波浪笼罩,也能够保持良好的水 密性。
另外,防水条11由于其上表面的面积小,因此在装载搬运物时(盖 部被拆卸的状态),搬运物的碎片落下而载于防水条的上表面的可能 性低,在安装了盖部时,在防水条11与衬垫12之间夹着碎片而损害 水密性的可能性小。
图11是表示设置于容器主体的防水条1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在 图11中表示在容器主体的上部侧框5与上部端框19的各拐角部的上 部侧框5上设置的防水条11及盖部1的安装引导部45。
上部侧框5在其中央附近的上表面,以沿着开口部8的方式突出 设置有防水条11。上部端框19在其缘部即形成开口部8的缘部设置有 连续形成的防水条11。盖部的安装引导部45呈L字型形状,且在上部 具有引导用的引导斜面46,并且空开距离地设置于防水条11的外侧。
上述各防水条11在上部侧框5与上部端框19的拐角部处配置于 上部侧框5上,并且作为整体成为沿着开口部8的连续的矩形的防水 条。
图12是表示设置于容器主体的防水条的另一部分的立体图。在图 12中表示在容器主体的上部侧框5与上部中央框20的两个拐角部形成 的单独的两个防水条11。
另外,在上部侧框5与上部中央框20的两个拐角部的上部侧框5 上,跨两拐角部而设置盖部1的安装引导部47。盖部的安装引导部47 呈T字型形状,在上部具有引导用的引导斜面48,并且空开距离地设 置于防水条11的外侧。盖部的安装引导部47也设置于上部中央框20 的相反侧端的两个拐角部。
上部中央框20通过在中央将容器主体100的上部的开口部8分隔 而将开口部8分成两个。
与上部中央框20交叉并向两侧延伸的上部侧框5在其两侧的上表 面突出设置有沿着开口部8的矩形的两组防水条11。
另外,上部中央框20在中央框两侧的缘部即形成两个开口部8的 两侧的缘部设置有连续形成的单独的防水条11。
设置于上部中央框20的缘部的单独的防水条11在分别向两侧延 伸的上部侧框5与上部中央框20的单独的拐角部处的上部侧框5上被 连接,成为呈沿着两侧的开口部8的连续的两组矩形的防水条。
在上述结构中,在用盖部1(1a、1b)关闭容器主体100的开口部 8时,将各盖部1a、1b分别用叉车或起重机抬起而使之位于容器主体 的上部,并且以覆盖各开口部8的方式下降。盖部1的内侧的各拐角 部与盖部的安装引导部45和47接触,盖部1被引导斜面46和48引导而下降,将开口部8封闭。
在容器主体100的开口部8由盖部1(1a、1b)封闭时,与两组矩 形的防水条11对应的两个盖部的衬垫12从上方接触该两组矩形的防 水条11,将两个开口部8水密性地关闭。
在装载场所,首先,从集装箱的容器主体的开口部装载搬运物。 搬运物在为散乱状的情况下由抓斗起重机或输送机等装载。在装载之 后通过叉车等用盖部1将开口部8封闭。接下来,盖部1通过固定配 件21的操作而被固定于容器主体的上部。
装载有搬运物的集装箱经过挂车的陆地运输和船舶的海上运输而 被运送到目的地的卸货场所。由于盖部1水密性地固定于容器主体, 因此在海上运输中能够防止海水的浸入,另外,在整个运输过程中能 够防止搬运物的飞散。
图13是表示从容器主体将搬运物卸货的动作的说明图。在图13 中,将容器主体的近前侧的长侧面2的门7全部打开,在里侧的长侧 面中将一部分的门打开。由于除了报废车辆等的金属部件以外的粉碎 机碎屑等的再生资源物较轻,因此即使将近前侧的门7全部打开,也 很少引起货物倒塌。
另外,在图13中,为了简单易懂地对容器主体的构造进行说明, 将上部的开口部8全部打开。实际上,在搬运物的运输和卸货整个过 程中,开口部8由盖部1关闭,从而即使在卸货作业中也能够抑制搬 运物从上方的飞散。
如图13所示,卸货如下进行:从打开近前侧的门7而形成的开口 用铲装机51等推压搬运物,从而从里侧(相反侧)的对向的开口推出。 此时,由于两侧的长侧面的开口处于对称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将搬运 物从一方侧的开口向另一方侧的开口笔直地推出来进行卸货,作业效 率提高。
另外,在图13中,若仅打开近前侧的左侧的门7和其对向面的门 7而关闭其他门7,则能够抑制在卸货作业中搬运物从容器主体侧面的 飞散,因此能够改善作业环境。此外,由于是对开门,因此能够增大 门的开口面积,能够高效地进行搬运物的卸货。
图14表示将门7打开的状态下的门7的表面与容器主体的短侧面 3之间的关系。各门由于是对开构造而面积较大,因此在屋外因风压会 有较大的力作用于打开的门,对于作业者较为危险。
36是门支承棒,一端经由支点38安装于容器主体,其另一端是 卡定部37,与打开的门卡定而阻止门7的运动。门支承棒36平时悬挂 于容器主体,且与各门用对应地在容器主体悬挂多个。
标号说明
1(1a、1b) 盖部
2 长侧面
3 短侧面
4 地板面
5 上部侧框
6 下部侧框
7(7a~7d) 门
8 开口部
9 纵框
11 防水条
12 衬垫
13 凹部
14 衬垫保持件
16 把手
17 卡定部
18 下部端框
19 上部端框
20 上部中央框
21 固定配件
22 手柄
23 固定片
24 杆
25 手柄止动配件
26 手柄枢轴支承部
31 固定孔
32 货叉孔
35 悬吊配件
36 门支承棒
37 卡定部
38 支点
41(41a~41c) 支柱
42 铰链
45、47 盖部的安装引导部
46、48 引导斜面
50 叉车
51 铲装机
100 容器主体

Claims (11)

1.一种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由容器主体和盖部构成,该容器主体在上部具有开口部,该盖部从上方封闭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由对向的长侧面、对向的短侧面及地板面构成,
所述对向的长侧面分别由上部侧框、下部侧框及可开闭地安装于所述上部侧框与下部侧框之间的多个门构成,
所述对向的短侧面的一方由上部端框、下部端框及可开闭地形成于所述上部端框与下部端框之间的门构成,
在所述容器主体和所述盖部中的任一方设置防水条,在另一方具备与所述防水条水密性接触的衬垫,
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还具备在将所述开口部从上方封闭的状态下将所述盖部固定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固定配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资源物运输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配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下部侧框的手柄、在所述上部侧框的上部配置的固定片及将所述手柄与所述固定片连结的杆,
在所述盖部上,在侧面设置供所述固定片进入的固定孔,
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集装箱构成为通过所述手柄的操作,所述固定片进入所述固定孔内而将所述盖部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容器主体的长侧面的门经由铰链安装于在所述上部侧框与下部侧框之间固定的支柱,所述固定配件设置于沿着所述支柱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在侧面的中央位置具备货叉插入用的货叉孔。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构成为,在通过所述固定配件将所述盖部固定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固定状态时,所述杆处于所述门的开闭动作范围外的非干涉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构成为,在通过所述固定配件将所述盖部从所述容器主体解除时,所述杆处于所述门的开闭动作范围的干涉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水条沿着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侧,所述衬垫设置于所述盖部侧,所述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构成为在用所述盖部关闭所述开口部时,所述衬垫从上方与所述防水条水密性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构成为在上部具有多个开口部且各开口部由单独的盖部封闭,所述固定配件与各盖部对应而单独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各长侧面的所述门彼此配置于相互对向的对称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由对开门构成,且该对开门的两侧用铰链安装于在所述上部侧框与下部侧框之间固定的支柱。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的侧面上,在两处所述货叉孔之间设置所述固定孔。
CN201811018906.0A 2017-09-25 2018-09-03 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 Active CN1095527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3382 2017-09-25
JP2017183382A JP6480532B1 (ja) 2017-09-25 2017-09-25 再生資源物輸送用コンテ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52768A true CN109552768A (zh) 2019-04-02
CN109552768B CN109552768B (zh) 2022-05-03

Family

ID=65718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18906.0A Active CN109552768B (zh) 2017-09-25 2018-09-03 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80532B1 (zh)
CN (1) CN1095527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03757A (zh) * 2020-06-19 2020-09-25 扬州日新通运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侧开门货运集装箱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5748A (en) * 1987-12-10 1993-11-30 Shigenobu Furukawa Multi-purpose container
US20040056029A1 (en) * 2002-09-20 2004-03-25 Petzitillo Anthony D. Sealing container door with stages of closure
CN1704322A (zh) * 2004-05-28 2005-12-07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开式集装箱
CN202321273U (zh) * 2010-12-08 2012-07-11 内外物流株式会社 集装箱
CN104417964A (zh) * 2013-09-09 2015-03-18 太仓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 分片组装式集装箱、制造和堆存与运输方法及成品模块
CN104743291A (zh) * 2013-12-27 2015-07-01 天津华派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硬开顶集装箱
CN206087925U (zh) * 2016-09-30 2017-04-12 太仓中集特种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端门结构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CN206187720U (zh) * 2016-11-15 2017-05-24 中节能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装箱的服务入口门结构
CN206466480U (zh) * 2017-01-20 2017-09-05 扬州市通承专用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开顶集装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430474D0 (en) * 1984-12-03 1985-01-09 Blair George Plc Location means
JPH01153480A (ja) * 1987-12-10 1989-06-15 Shigenobu Furukawa 多目的コンテナ
JPH10291583A (ja) * 1997-04-18 1998-11-04 Idemitsu Petrochem Co Ltd 輸送コンテナ
US6732883B2 (en) * 2000-10-27 2004-05-11 Wastequip Manufacturing Company Waste container with displaceable panel closure
US6926482B2 (en) * 2002-03-08 2005-08-09 William O. Gohlke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cargo on a flatbed vehicle
JP4190792B2 (ja) * 2002-04-15 2008-12-0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バルクコンテナおよびバルク荷卸し方法
WO2007067456A2 (en) * 2005-12-05 2007-06-14 Tal International Container Corp. Removable roof for cargo container
JP5311194B2 (ja) * 2008-09-04 2013-10-09 日本通運株式会社 廃棄物の搬送用コンテナ
JP5295032B2 (ja) * 2009-07-31 2013-09-18 有限会社栄和自動車 貨物用コンテナ
JP2014237462A (ja) * 2013-06-06 2014-12-18 日本通運株式会社 貨物輸送用コンテナ
JP3195943U (ja) * 2014-12-01 2015-02-12 山九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
JP5965029B1 (ja) * 2015-06-15 2016-08-03 日中東北物産有限会社 コンテナ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5748A (en) * 1987-12-10 1993-11-30 Shigenobu Furukawa Multi-purpose container
US20040056029A1 (en) * 2002-09-20 2004-03-25 Petzitillo Anthony D. Sealing container door with stages of closure
CN1704322A (zh) * 2004-05-28 2005-12-07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开式集装箱
CN202321273U (zh) * 2010-12-08 2012-07-11 内外物流株式会社 集装箱
CN104417964A (zh) * 2013-09-09 2015-03-18 太仓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 分片组装式集装箱、制造和堆存与运输方法及成品模块
CN104743291A (zh) * 2013-12-27 2015-07-01 天津华派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硬开顶集装箱
CN206087925U (zh) * 2016-09-30 2017-04-12 太仓中集特种物流装备有限公司 端门结构及具有其的集装箱
CN206187720U (zh) * 2016-11-15 2017-05-24 中节能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装箱的服务入口门结构
CN206466480U (zh) * 2017-01-20 2017-09-05 扬州市通承专用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开顶集装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80532B1 (ja) 2019-03-13
JP2019059487A (ja) 2019-04-18
CN109552768B (zh) 2022-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00180A (zh) 带有顶部入口上盖的货物海运集装箱
KR101303028B1 (ko) 호퍼형 적재함의 개폐장치
CN104334475A (zh) 容器
JP5295032B2 (ja) 貨物用コンテナ
KR101992800B1 (ko) 하역방법
CN109552768A (zh) 再生资源物运输用集装箱
EP2262677B1 (en) Method and transport frame for loading reels on ship
CA2475490C (en) Liner for a container
JP2007091315A (ja) フレコンパック
RU180202U1 (ru) Съёмный кузов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CN208022136U (zh) 硬开顶集装箱
EP3260394A1 (en) Cargo container
KR101239114B1 (ko) 잠금장치가 구비된 덤프형 수송용기
KR20130110678A (ko) 호퍼형 일관수송 용기
KR101540456B1 (ko) 화물 운반 차량용 화물 적재함
JP4478725B2 (ja) 貨物車輌の荷台構造
JP5970633B2 (ja) コンテナ
KR200485150Y1 (ko) 하역 용기 장치
JP4395055B2 (ja) 荷役車両用コンテナ
SU1409645A1 (ru) Контейнер дл сбора,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ани и переработки сельскохоз йственного сырь
EP3260404B1 (en) Cargo handling device
CN213650645U (zh) Iso标准集装箱
WO2021090428A1 (ja) ばら積み貨物の荷役方法
RU2705628C1 (ru) Крупнотоннажный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мусора с торцевой вертикальной загрузкой и выгрузкой
JP4881695B2 (ja) コンテ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Luojidi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TRANSPORT SYSTEM,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