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04222B - 车身侧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侧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04222B
CN109204222B CN201810690027.6A CN201810690027A CN109204222B CN 109204222 B CN109204222 B CN 109204222B CN 201810690027 A CN201810690027 A CN 201810690027A CN 109204222 B CN109204222 B CN 1092042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nter pillar
partition member
vehicle body
filling
pillar i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900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04222A (zh
Inventor
丸川大雅
大路翔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204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42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042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42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4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ide, door, or roof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15Acoustic or thermal insulation of passenger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且组装容易的车身侧部构造。车身侧部构造(A)具有:沿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2);从下纵梁(2)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中柱外构件(31);设置在中柱外构件(3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中柱内构件(32);以及设置在由中柱外构件(31)和中柱内构件(32)形成的中空部(3a)内的分隔部件(4)。中柱内构件(32)具有用于在中空部(3a)内配置安全带部件的开口部(32a)。分隔部件(4)具有折叠成能够从开口部(32a)通过的形状的折叠部(4c)。

Description

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中柱内配置了分隔部件的车身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为了提高车身的隔音性而在支柱等的闭合截面内设置了发泡基材、分隔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分隔部件将具有凹部、贯穿孔、凸缘部及平板状部的支承部件、和具有多个槽部的发泡基材这两个部件组合而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37624号公报(图1及图2)
发明内容
在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分隔部件设在中柱内的下部的情况下,由于中柱的下部将中柱和下纵梁接合而变得复杂,所以具有变得更加复杂这一问题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消除上述问题点而做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且组装容易的车身侧部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从上述下纵梁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中柱外构件;设置在上述中柱外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中柱内构件;以及设置在由上述中柱外构件和上述中柱内构件形成的中空部内的分隔部件,上述中柱内构件具有用于在上述中空部内配置安全带部件的开口部,上述分隔部件具有折叠成能够从上述开口部通过的形状的折叠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构造简单且组装容易的车身侧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图,是表示中柱内构件的下部的主要部分概略侧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放大剖视图。
图3是设置于下纵梁的分隔部件的说明图。
图4是分隔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分隔部件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下纵梁的主要部分放大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身
2 下纵梁
3 中柱
3a 中空部
4 分隔部件
4a 分隔主体
4b 纵壁部
4c 折叠部
4h 前后方向的端部
4i 肋
4j 通气孔
5 安全带装置
21 下纵梁外构件
21c 上表面部(上表面)
21f 安装孔
21g 安装孔(长孔)
31 中柱外构件
32 中柱内构件
32a 开口部
32b、32c 填充口
32h、32i 凸部
52 安全带卷收器(安全带部件)
A 车身侧部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
此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前”设为车辆的前进侧、将“后”设为车辆的后退侧、将“上”设为铅垂上方侧、将“下”设为铅垂下方侧、将“左右”设为车宽方向侧。
《车辆》
首先,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A之前,说明本发明所采用的车辆。
如图1所示,车辆例如只要具有中柱3即可,尤其不限定车辆的种类和形状等。以下,作为该车辆而列举具有中柱3的乘用车为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车辆中,安全带卷收器(seat belt retractor)52设置在中柱3的下部,该安全带卷收器52卷绕用于将乘员束缚在座席上来保护乘员的安全带装置5的安全带51。
《车身侧部构造》
车身侧部构造A用于形成车身1的左右的车身侧部1a。车身侧部构造A具有:在车身下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下纵梁2;从下纵梁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中柱3;内设于中柱3的分隔部件4;和设置于中柱3的安全带装置5。
在车身侧部1a的中央部的中柱3的前后形成有通过车门(图示省略)而进行开闭的车门开口部1b(参照图1)。
此外,车身1的车身侧部1a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以副驾驶席侧(左侧)为主进行说明,而关于驾驶席侧(右侧)则省略说明。《下纵梁》
如图2所示,下纵梁2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空形状的框部件。下纵梁2构成为主要具有下纵梁外构件21、下纵梁内构件22、加强部件23、24和引导部件25。在下纵梁2的上部以正交的方式设置有中柱3的下端部(参照图1)。在下纵梁2中,在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状(大致コ字状)的下纵梁外构件21及下纵梁内构件22这两张金属板之间夹设有中柱内构件32的下部,以在左右形成两个闭合截面的方式接合。在下纵梁2的车宽方向内侧连结有未图示的横梁、底面板等。
<下纵梁外构件>
如图2所示,下纵梁外构件21是形成下纵梁2的车宽方向外侧半体的部件,该下纵梁2形成为大致管状。下纵梁外构件21及下纵梁内构件22例如对高张力钢板等的金属制平板部件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下纵梁外构件21主要具有:形成在上下端部的凸边部21a、21b;从凸边部21a、21b的基端向车外侧延伸设置的上表面部21c及下表面部21d;和形成在上表面部21c与下表面部21d之间的外表面部21e。
图3是安装在下纵梁的上表面的分隔部件的说明图,上侧的图是分隔部件的侧视图,下侧的图是图1的III-III剖视图。
如图3所示,在下纵梁外构件21(下纵梁2)的上表面部21c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分隔部件4的两个安装孔21f、21g。两个安装孔21f、21g中的至少一个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构成。例如,前侧的安装孔21f由供分隔部件4的圆孔用的卡定部4k卡合的圆形孔构成。后侧的安装孔21g由供分隔部件4的长孔用的卡定部4m卡合的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孔构成。
如图6所示,在下纵梁外构件21的下表面部21d上,在前后方向上以适当的间隔形成有多个贯穿孔21h。贯穿孔21h是用于在对下纵梁2内进行电沉积喷涂时提高电沉积喷涂液的布散性(布散能力(throwing power))、或在以防锈剂喷涂闭合截面内时插入防锈剂喷涂用喷嘴的前端的孔。
如图2所示,在下纵梁外构件21的车宽内侧,以夹设中柱内构件32的方式接合有下纵梁内构件22,该下纵梁内构件22相对于下纵梁外构件21在纵剖观察下呈大致线对称地形成。关于下纵梁内构件22的形状等,省略其说明。
如图2所示,加强部件23、24是用于提高在纵剖观察下呈大致U字状(大致コ字状)的下纵梁外构件21内的上下角部的强度及弯曲刚性的部件。加强部件23、24与所接合的下纵梁外构件21内的上下角部的形状相匹配地在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状。加强部件23、24为了提高强度,而由在纵剖观察下形成为凹凸状的高张力钢板等构成。
引导部件25是具有在将分隔部件4安装到下纵梁外构件21的上表面部21c时供台座部4n、4o卡合的引导孔25a的金属制板部件。引导部件25接合在下纵梁外构件21的上表面部21c上。该引导部件25也能够保持后述的填充剂,可以为树脂制板部件。
《中柱》
如图2所示,中柱3是构成车身侧部1a的一部分的柱形状的中空部件。该中柱3由具有中空部3a的管状的部件构成,其中该中空部3a将下纵梁外构件21的上表面部21c(下纵梁2的上表面)、中柱外构件31和中柱内构件32接合而形成闭合截面。中柱3在车顶侧梁(图示省略)与下纵梁2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地架设。在中柱3(中柱内构件32)的车室侧面上形成有用于在中柱3内设置安全带卷收器52的开口部32a。此外,中柱3的车室内侧的上半部分通过作为内装材料的支柱装饰件(图示省略)而被覆盖。另外,形成于中柱3的车室内侧的下半部分的开口部32a及安全带51通过侧衬里(图示省略)而被覆盖。
<中柱外构件>
如图2所示,中柱外构件31是形成中柱3的车外侧面的部件。中柱外构件31及中柱内构件32例如对高张力钢板等的金属制平板部件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中柱外构件31在横剖观察下形成为帽形状(参照图3)。中柱外构件31从下纵梁外构件21的外表面中央部向上方延伸设置。中柱外构件31形成为在从侧面观察时越朝向下方则在前后方向上越变得宽幅的末端扩开形状(参照图1)。
<中柱内构件>
如图2所示,中柱内构件32是形成中柱3的车室内面的支柱半体。中柱内构件32从下纵梁外构件21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上方延伸设置。如图1所示,在中柱内构件32上形成有开口部32a、填充口32b、32c、凸缘部32d、32e、加强筋部32f、32g、凸部32h、32i和凹部32j。
开口部32a是用于设置安全带卷收器52(参照图2)的孔。开口部32a由形成在中柱内构件3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下部的大致四边形的孔构成。开口部32a的横宽L1例如形成得比图5所示的平常时(展开时)的分隔部件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2短、比折叠时的分隔部件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L3长。如图5所示,这样形成的开口部5a能够供向上方折叠后的分隔部件4插入到开口部5a内。
此外,开口部32a的最长宽度Lmax(参照图1)也可以例如形成得比折叠后的分隔部件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4(展开时的分隔部件4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L2的一半长度)长。开口部32a若像这样形成,则能够将折叠后的分隔部件4在沿着最长宽度Lmax斜着的状态下插入到开口部32a内。
如图1所示,填充口32b、32c是用于向中柱3的中空部3a(参照图2)内填充填充材料的供给口。填充口32b、32c分别形成在开口部32a的前侧(前部)及后侧(后部)。填充口32b、32c形成在中柱内构件32的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凸部32h、32i上。此外,填充口32b、32c的形状只要与填充喷嘴(图示省略)的形状相匹配地形成即可,并不限定于圆孔。
如图1所示,凸缘部32d、32e以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内构件32的前后方向的缘修设成带状的方式形成。
加强筋部32f、32g是沿着凸缘部32d、32e向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加强用的鼓出部。加强筋部32f在前侧的凸缘部32d的后侧相邻设置。加强筋部32g在后侧的凸缘部32e的前侧相邻设置。
凸部32h、32i是形成在加强筋部32f、32g的下端部的鼓出部。凸部32h、32i在从中柱内构件32的下端部的左右两端部的凸缘部32d、32e上升一层的状态下形成为层差状(参照图3)。
凹部32j是在前侧的加强筋部32f与后侧的加强筋部32g之间沿着加强筋部32f、32g形成的凹陷。在凹部32j的下端部形成有开口部32a。
<分隔部件>
如图2所示,分隔部件4是以将中柱外构件31与中柱内构件32之间的下部沿上下分隔的方式设置的树脂制部件。分隔部件4以在中柱3的中空部3a内的下纵梁外构件21的上表面部21c(下纵梁2的上表面)上形成填充空间3b的方式设置。
如图4及图5所示,分隔部件4具有分隔主体4a、纵壁部4b、折叠部4c、折曲部4d、凸边部4e、倾斜部4f、4g、端部4h、肋4i、通气孔4j、圆孔用的卡定部4k、长孔用的卡定部4m、台座部4n、4o、筒状孔4p和切缺部4q。
分隔主体4a是沿着下纵梁2的上表面(上表面部21c)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平坦的板状部位。在分隔主体4a的前侧、后侧及车宽方向外侧形成有纵壁部4b。在分隔主体4a的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有向下方以直角折曲形成的折曲部4d。分隔主体4a、纵壁部4b及折曲部4d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在分隔部件4的中央部的凹槽状的折叠部4c、和形成在折叠部4c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切缺部4q而被以沿前后方向分成两部分的方式划分。在分隔主体4a的前侧及后侧的端部4h,形成有将纵壁部4b和分隔主体4a相连的肋4i。分隔主体4a在将分隔部件4设置到中空部3a内时,配置在比开口部32a的下侧开口缘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分隔部件4发挥抑制填充在填充空间3b内的填充材料从开口部32a漏出的功能。
纵壁部4b是用于加强分隔主体4a的加强部位。纵壁部4b以从分隔主体4a的前侧、后侧及车宽方向外侧向上方斜着扩开的方式形成。在纵壁部4b的上端部上形成有沿外周方向折曲形成的凸边部4e及倾斜部4f、4g。
折叠部4c是用于在将图2所示的分隔部件4从开口部32a插入到中空部3a内而配置时,以折叠的方式折曲的树脂铰链。如图5所示,是形成为能够以将折叠部4c作为中心向上方(箭头a方向)折曲而使倾斜部4f、4g抵接的方式折叠变形的部位。折叠部4c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凹槽而薄壁地形成,从而容易弯曲变形。在折叠部4c的右端侧的折曲部4d上,为了容易使折叠部4c弯曲而切缺形成有切缺部4q。
折曲部4d是用于加强分隔主体4a的右端部的部位。折曲部4d从分隔主体4a的右端向下延伸。折曲部4d通过形成在中央部的切缺部4q而被分成两部分。
凸边部4e是从纵壁部4b的外周部向外周方向折曲形成并用于加强纵壁部4b的部位。
倾斜部4f、4g是用于在将分隔部件4以折叠部4c为中心向上方折叠时避免纵壁部4b彼此抵接的部位。倾斜部4f、4g在从侧面观察时呈大致V字状地切缺形成在纵壁部4b的中央部。换言之,倾斜部4f、4g从纵壁部4b的上端的凸边部4e朝向折叠部4c倾斜地形成。因此,如图5所示,分隔部件4能够大幅折曲。
如图4及图5所示,肋4i是跨着分隔主体4a的前后方向的端部4h、和纵壁部4b的下端部地形成的、在从侧面观察时呈三角形的加强部位。
通气孔4j(参照图4)是用于在向图2所示的中空部3a内的形成在分隔部件4的下方的填充空间3b填充填充材料(图示省略)时排放空气来提高向填充空间3b内填充的填充材料的填充效率的孔。如图4所示,通气孔4j分别形成在分隔部件4的前部中央部及后部中央部。
如图3所示,卡定部4k、4m是用于通过与安装孔21f、21g卡合来使分隔部件4与下纵梁外构件21的上表面部21c扣合而以单按式安装的卡定突起。卡定部4k、4m经由形成在分隔部件4的下表面的台座部4n、4o,从台座部4n、4o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设置。此外,卡定部4k、4m只要与安装孔21f、21g扣合即可,其形状及设置位置并没有特别限定。
台座部4n、4o由分别形成在分隔部件4的前部中央部及后部中央部的有底筒状的圆台形的突起构成。在从台座部4n、4o的上方至台座部4n、4o的内部的范围内分别形成有筒状孔4p。台座部4n、4o及筒状孔4p跨着分隔主体4a的左侧的前后两端部(参照图4)、与纵壁部4b的左侧的前后两端部的边界而形成。在从分隔主体4a(参照图4)至纵壁部4b的范围内形成的筒状孔4p的开口缘上形成有棱线。因此,被划分成两部分的分隔部件4的左右部位通过台座部4n、4o及筒状孔4p和上述肋4i而被提高了刚性。另外,如图2所示,台座部4n、4o具有通过配置成与下纵梁外构件21的上表面部21c抵接的状态来维持下纵梁外构件21的上表面部21c与分隔部件4的下表面之间的填充空间3b的作用。
《安全带装置》
如图2所示,安全带装置5是例如通过安全带51来束缚落座于座席(图示省略)的乘员的上半身的装置。安全带装置5构成为具有安全带51、和用于卷绕安全带51的一端侧的安全带卷收器52等。
<安全带卷收器>
安全带卷收器52在将安全带卷收器52的一部分从开口部32a插入到中柱3内的中空部3a中的状态下被设置。安全带卷收器52是例如通过在收纳于箱状箱体(图示省略)内的状态下将该箱体经由安装托架(图示省略)紧固于开口部32a的缘部而安装的。安装在开口部32a上的安全带卷收器52通过设在中柱3的车室内侧的侧衬里(图示省略)而被覆盖。
在此,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安全带部件是配置在中空部3a内的安全带装置构成部件。安全带部件例如主要由安全带卷收器52构成。除此以外,安全带部件也可以包含在感知到碰撞时自动地卷绕安全带51来提前开始束缚乘员的预张紧装置、和在碰撞时使施加于安全带51的荷载减轻的能量吸收装置等。
《填充材料》
填充材料(图示省略)由构造用发泡材料构成。填充材料例如由在常温下呈液状而干燥后成为橡胶状的所谓喷涂橡胶(除此以外也称为“喷涂泡沫”、“液体橡胶”、“液状橡胶”)构成。若列举其中一个例子,填充材料则为收纳于喷雾罐并在喷出时呈泡状喷出后固化成海绵状态的快速固化性的发泡聚氨酯泡沫。固化后的填充材料具有隔音材料、吸收振动能量材料及吸收冲击能量材料的功能。填充材料通过被填充并粘结在填充空间3b内,而使由中柱外构件31、中柱内构件32和下纵梁外构件21的上表面部21c构成的中空部3a内的下部成为密闭状态。
《车身侧部构造的作用》
接下来,参照图1~图6,按照组装顺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A的作用。
在图2所示的中柱外构件31与中柱内构件32之间的中空部3a内设置分隔部件4的情况下,首先,如图5中以双点划线所示,将分隔部件4以折叠成一半的方式折曲而变小。接着,将折叠后的分隔部件4从图2所示的开口部32a插入到中空部3a内。分隔部件4通过折叠而前后方向的长度L3减至比开口部32a的横宽L1小。因此,分隔部件4能够容易插入到开口部32a内而配置。
接着,使该分隔部件4如图3所示那样展开成平常时的状态,并先将卡定部4k压入由圆孔构成的安装孔21f中而使其卡合。接着,使分隔部件4以安装孔21f为中心向由长孔构成的安装孔21g侧转动,将卡定部4m压入安装孔21g中而使其卡合。此时,由于安装孔21g由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得长的长孔构成,所以即使使分隔部件4转动,卡定部4m的前端也不会与安装孔21g的长度方向的缘抵接,因此能够顺利地使卡定部44m与安装孔21g卡合。
另外,如图2所示,在安装孔21f、21g的周围配置有引导部件25的引导孔25a。因此,能够使卡定部4k、4m容易地安装到安装孔21f、21g中。
接着,从图1所示的填充口32b、32c注入液状的填充材料(图示省略),向图2所示的填充空间3b内流入填充材料。该填充材料在干燥后固化成橡胶状,将中空部3a内的下部的分隔部件4与下纵梁外构件21的上表面部21c之间封堵成密闭状态。因此,即使在车辆行驶中行驶风碰到下纵梁外构件21的下表面部21d的贯穿孔21h而产生了风切音、或因路面与轮胎接触而产生了道路噪音(road noise),填充材料也会阻隔并吸收风切音和道路噪音。其结果为,填充材料能够防止风切音和道路噪音经由中柱3而传递到操作室内。
另外,在中柱外构件31与中柱内构件32之间夹有下纵梁外构件21,并且在上表面部21c之上以架设的状态配置有填充材料和分隔部件4。因此,中柱外构件31与中柱内构件32之间以通过下纵梁外构件21、填充材料和分隔部件4而始终成为固定间隔的方式被保持,因此能够提高强度。其结果为,中柱内构件32能够补充因形成了开口部32a而导致的局部强度欠缺。
该情况下,车身侧部构造A具有:沿车身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2;从下纵梁2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中柱外构件31;设置在中柱外构件3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中柱内构件32;以及设置在由中柱外构件31和中柱内构件32形成的中空部3a内的分隔部件4,中柱内构件32具有用于将安全带部件配置在中空部3a内的开口部32a,分隔部件4具有折叠成能够从开口部32a通过的形状的折叠部4c。
由此,分隔部件4通过设为能够折叠,而能够容易从用于安装安全带部件的开口部32a配置到中柱3的中空部3a内。另外,分隔部件4通过具有折叠部4c,能够不分成多个部件而由一个部件构成,因此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及组装工时,并且能够简化构造而容易组装。由此,本发明能够提供构造简单且组装容易的车身侧部构造。
另外,在下纵梁2的上表面上具有用于安装分隔部件4的多个安装孔21f、21g,该多个安装孔21f、21g中的至少一个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构成。
由此,在将分隔部件4扩展成展开状态并固定到下纵梁2上时,在使卡定部4k与安装孔21f卡合后,即使使分隔部件4转动来使卡定部4m与安装孔21g卡合,卡定部4m的前端也不会在安装孔21g的长度方向上与缘抵接。因此,下纵梁2通过设置长孔,而能够容易将卡合部4k、4m与安装孔21g、21g卡合。其结果为,能够提高分隔部件4的组装性而容易组装到下纵梁2。
另外,分隔部件4具有:沿着下纵梁2的上表面(上表面部21c)设置的分隔主体4a;从该分隔主体4a的前后方向的端部4h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4b;以及将该纵壁部4b和分隔主体4a相连的肋4i。
由此,分隔部件4通过在分隔主体4a与纵壁部4b的角部上设置肋4i而加强,能够在从分隔部件4的下方填充发泡材料等填充材料的情况下抑制纵壁部4b倒塌。
另外,在分隔部件4的前部中央部及后部中央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分别形成有通气孔4j。
由此,分隔部件4通过在前部中央部及后部中央部上具有通气孔4j,而能够在向分隔部件4的下方填充填充材料的情况下从通气孔4j将填充空间3b内的空气向填充空间3b外排放。因此,能够使填充材料填充到从分隔部件4与下纵梁2的上表面之间的空间的中央部至角落的范围内。
另外,中柱内构件32在前部及后部具有用于使填充材料填充到中空部3a内的填充口32b、32c,填充口32b、32c形成在中柱内构件32的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凸部32h、32i上。
由此,填充口32b、32c通过形成在从中柱内构件32突出的凸部32h、32i上,而能够抑制由于设置了填充口32b、32c导致的中柱内构件32的强度降低。
[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造及变更,本发明当然也涉及这些改造及变更后的发明。
例如,填充材料也可以为通过加热而形成为发泡状(泡沫)或多孔质形状的合成发泡树脂或热固化性发泡树脂。另外,填充材料也可以为例如像与金属的粘结性良好的聚氨酯或硅树脂等橡胶那样具有弹性的粘结剂。

Claims (8)

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纵梁;
从所述下纵梁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中柱外构件;
设置在所述中柱外构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中柱内构件;以及
设置在由所述中柱外构件和所述中柱内构件形成的中空部内的分隔部件,
所述中柱内构件具有用于在所述中空部内配置安全带部件的开口部,
所述分隔部件具有折叠成能够从所述开口部通过的形状的折叠部,
在所述分隔部件的下表面,形成有由分别形成在所述分隔部件的前部中央部及后部中央部的有底筒状的圆台形的突起构成的台座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纵梁的上表面上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分隔部件的多个安装孔,该多个安装孔中的至少一个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部件具有:沿着所述下纵梁的上表面设置的分隔主体;从该分隔主体的前后方向的端部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以及将该纵壁部与所述分隔主体相连的肋。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部件的前部中央部及后部中央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分别形成有通气孔。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柱内构件在前部及后部具有用于使填充材料填充到所述中空部内的填充口,
所述填充口形成在所述中柱内构件的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凸部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部件的前部中央部及后部中央部中的至少一方上分别形成有通气孔。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柱内构件在前部及后部具有用于使填充材料填充到所述中空部内的填充口,
所述填充口形成在所述中柱内构件的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凸部上。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柱内构件在前部及后部具有用于使填充材料填充到所述中空部内的填充口,
所述填充口形成在所述中柱内构件的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凸部上。
CN201810690027.6A 2017-07-05 2018-06-28 车身侧部构造 Active CN1092042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1653 2017-07-05
JP2017131653A JP6581623B2 (ja) 2017-07-05 2017-07-05 車体側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04222A CN109204222A (zh) 2019-01-15
CN109204222B true CN109204222B (zh) 2021-04-23

Family

ID=64904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90027.6A Active CN109204222B (zh) 2017-07-05 2018-06-28 车身侧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25786B2 (zh)
JP (1) JP6581623B2 (zh)
CN (1) CN1092042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71245B1 (ko) * 2017-07-11 2022-03-04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센터 필러 구조
JP6713497B2 (ja) * 2018-03-06 2020-06-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車両用センタピラー
CN113272207B (zh) * 2019-02-20 2023-05-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构造以及分隔部件
JP6856680B2 (ja) * 2019-02-20 2021-04-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及び仕切部材
JP6878485B2 (ja) * 2019-03-28 2021-05-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及び仕切部材
JP6843181B2 (ja) * 2019-05-22 2021-03-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及び仕切部材
JP7065063B2 (ja) * 2019-09-30 2022-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及び仕切部材
CN115427293A (zh) * 2020-04-23 2022-12-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侧部结构
JP2022071619A (ja) * 2020-10-28 2022-05-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センターピラーの下部の結合構造
JP7195355B2 (ja) * 2021-02-24 2022-12-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7264925B2 (ja) * 2021-02-24 2023-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JP7250060B2 (ja) * 2021-03-31 2023-03-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05877U (zh) * 1985-12-25 1987-07-06
JPH0632249A (ja) * 1992-07-17 1994-02-0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H0710034A (ja) * 1993-06-25 1995-01-1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センターピラー構造
JPH07149204A (ja) * 1993-11-30 1995-06-13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7140668B2 (en) * 2002-08-28 2006-11-28 Henkel Kommanditgesellschaft Auf Aktien Process and components for fixing bulkhead par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0456B2 (ja) * 1989-06-30 1995-11-0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発泡ウレタン充填車体構造
JPH08216922A (ja) * 1995-02-17 1996-08-27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ピラー下部の補強構造
JPH10226306A (ja) * 1997-02-13 1998-08-25 Nissan Motor Co Ltd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センサー取付構造
JP2001130447A (ja) * 1999-11-09 2001-05-1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空気抜き構造
JP4045812B2 (ja) 2002-02-15 2008-02-1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部材の仕切り具
US8262153B2 (en) * 2010-12-21 2012-09-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pillar with opening having angled flange
JP6421803B2 (ja) * 2016-09-08 2018-11-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05877U (zh) * 1985-12-25 1987-07-06
JPH0632249A (ja) * 1992-07-17 1994-02-0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H0710034A (ja) * 1993-06-25 1995-01-1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センターピラー構造
JPH07149204A (ja) * 1993-11-30 1995-06-13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7140668B2 (en) * 2002-08-28 2006-11-28 Henkel Kommanditgesellschaft Auf Aktien Process and components for fixing bulkhead par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09825A1 (en) 2019-01-10
CN109204222A (zh) 2019-01-15
US10625786B2 (en) 2020-04-21
JP2019014326A (ja) 2019-01-31
JP6581623B2 (ja) 2019-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222B (zh) 车身侧部构造
US7934746B2 (en) Motor vehicle with an A-column and airbag incorporated therein
JP3052766B2 (ja) 自動車の内装材による衝撃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US10723304B2 (en) Front pillar structure
US8113572B2 (en) Rocker panel structure
JP2001322506A (ja) 車体上方構造
US11117623B2 (en)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JP4504828B2 (ja) キャップ取付構造およびキャップ
CN111976840A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分隔部件
KR101846864B1 (ko) 선 루프 차량의 상부 차체 구조
JP4314991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115195424A (zh) 车辆用车身
JP5046042B2 (ja) センターピラー上部構造
CN215851490U (zh) 车身侧部结构
KR0162153B1 (ko) 차량의 센터 필러 보강구조
CN114954664A (zh) 车身侧部构造
JP2019093915A (ja) 車両用内装部材
KR20090061895A (ko) 자동차용 센터필러 보강구조
JP2008168668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018135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取り付け構造、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組み付け方法
CN114954665A (zh) 车身侧部构造
KR200227705Y1 (ko) 자동차의 실사이드부 보강구조
KR200203091Y1 (ko) 승용차프론트필러의보강구조
KR0120537Y1 (ko) 자동차 사이드실과 크로스 멤버의 결합구조
KR20140001056A (ko) 커튼 에어백 전개성 향상을 위한 필러 트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