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83776A - 用于内燃机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导管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内燃机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导管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83776A
CN109083776A CN201810586418.3A CN201810586418A CN109083776A CN 109083776 A CN109083776 A CN 109083776A CN 201810586418 A CN201810586418 A CN 201810586418A CN 109083776 A CN109083776 A CN 1090837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age portion
resonator
air induction
induction conduit
condui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864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83776B (zh
Inventor
板垣圭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837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37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837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837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091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details of intake ducts: shapes; connections;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4Intake manifol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2Intake silencers ; Sound modulation, transmission or amplification
    • F02M35/1205Flow throttling or guiding
    • F02M35/1233Flow throttling or guiding by using expansion chambers in the air intake flow pa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2Intake silencers ; Sound modulation, transmission or amplification
    • F02M35/1255Intake silencers ; Sound modulation, transmission or amplification using resona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2Intake silencers ; Sound modulation, transmission or amplification
    • F02M35/1283Manufacturing or assembly; Connectors; Fix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1Arrangement of the air intake system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e.g. with respect to the bonnet or the vehicle front 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0053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a final operation, e.g. shaping
    • B29C45/006Joining parts moulded in separate caviti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内燃机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导管结构。用于车辆的内燃机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导管结构(22)包括:通路部分(28),其在内部限定了空气通路,空气通路具有位于通路部分的上游端部的空气入口(22A)以及位于通路部分的下游端部的空气出口(22B),并且在车身的结构构件(40、11B)的上方延伸;以及共振器部分(29),其从通路部分的下游端部悬垂并且在内部限定了共振腔室(35)。通路部分设置有构造为搁置在结构构件的上表面上的5E95表面(28G),共振器部分设置有与结构构件的竖直表面对置的竖直表面(29C)。

Description

用于内燃机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导管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内燃机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导管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由内燃机提供动力的车辆中,用于发动机的进气导管结构(进气导管结构)可以设置有用于降低噪声的共振器。JP2001-207925A公开了一种并入有共振器的进气导管结构。JP2001-207925A公开的进气导管结构由以下部件形成:第一部件,其包括通路部分的上半部;第二部件,其包括通路部分的下半部并且在内部限定共振腔室;以及分隔壁部件,其介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并且限定了窄颈部分,窄颈部分连通共振腔室的内部与限定在通路部分中的空气通路。该进气导管结构由三个件组成,但是分隔壁部件介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使得三个部件需通过单个焊接操作结合至彼此。
JP2001-207925A公开的进气导管结构在易于制造方面是有利的,但是在将进气导管结构组装至车身的容易性方面不是非常有利的。尤其,当将进气导管结构牢固地固定至车身时,进气导管结构需要由工人保持在适当位置,同时进气导管结构被紧固至车身。这对组装工作的效率是不利的。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这种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气导管结构,其构造为易于组装至车身。
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1的内燃机13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导管结构22,进气导管结构包括:通路部分28,其在内部限定了空气通路,所述空气通路具有位于通路部分的上游端部的空气入口22A以及位于通路部分的下游端部的空气出口22B,通路部分在车身的结构构件40、11B的上方延伸;以及共振器部分29,其从通路部分的下游端部悬垂并且在内部限定共振腔室35;其中,通路部分设置有底表面28G,其构造为搁置在结构构件的上表面上,共振器部分设置有与结构构件的竖直表面对置的竖直表面29C。
因为当使通路部分的底表面搁置在结构构件的上表面上时共振器部分的竖直表面结构构件的竖直表面对置,所以进气导管结构能够以稳定的方式通过其本身被保持在结构构件的顶部,使得利于进气导管结构的组装工作。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通路部分的上游端部位于通路部分的前端部,而通路部分的下游端部位于通路部分的后端部。
在该情况下,进气导管结构能够安装在车身的横向延伸结构构件上,诸如前隔板的上横梁构件,防止进气导管结构向后摆动以及从结构构件掉落。
优选地,至少通路部分的上游端部大致水平地延伸,共振器部分在内部限定颈部36,颈部连通空气通路与共振腔室。
因而,共振器部分定位在车辆的结构构件的后方,使得能够改善发动机舱的空间效率。
通路部分的底表面可以大致垂直于共振器部分的竖直表面延伸。
从而,进气导管结构能够以最稳定的方式由车辆的结构构件支撑。
优选地,进气导管结构具有重心,其位于通路部分的底表面下方以及共振器部分的竖直表面的前方。
从而,进气导管结构在车辆的结构构件上的稳定性能够最大化。
优选地,通路部分的底表面设置有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的半圆柱形状,并且被接收在形成于结构构件的一部分中的互补凹部50中。
从而,能够以稳定的方式保持进气导管结构,并且能够以空间有效的方式获得用于进气导管结构的大截面面积。
优选地,共振器部分的竖直表面为大致平面形状。
从而,进气导管结构能够以稳定的方式抵靠车身的结构构件的平坦表面而被保持。
优选地,共振器部分的竖直表面与通路部分的上游端部之间的水平距离D2大于共振器部分的竖直表面与共振器部分的后端部之间的水平距离D3。
从而,进气导管结构的重心能够定位在通路部分的上游端部一侧。
优选地,共振器部分的竖直前表面的高度D1大于宽度D6。
因为共振器部分的前表面是如此竖直细长的,所以,甚至当通路部分的上游端部以不精确的方式放置在结构构件上时,能够防止进气导管结构变得不稳定。
优选地,共振器部分通过结合上游侧半部29A和下游侧半部29B而形成。
上游侧半部和下游侧半部可以设置有适合于模制的形状,能够没有任何困难地形成连通共振腔室与限定在通路部分中的通路的颈部。
优选地,空气出口由连接部分22B限定,连接部分22B具有管状构造并且构造为连接至下游侧进气导管,连接部分与下游侧半部一体地形成。
从而,能够最小化部件的数量,并且利于组装工作。
优选地,通路部分的上游端部通过将较硬下半部32和较软上半部33进行结合而形成,下半部与上游侧半部一体地形成。
较软上半在撞击时有利地吸收冲击。因为通路部分的下半部与共振器部分的上游侧半部一体地形成,能够使用于进气导管结构的部件数量最小化,并且能够简化用于进气导管结构的组装工作。
优选地,上半部设置有凸缘37,其延伸得超出下半部的外轮廓。
从而,搁置在结构构件上的通路部分的上游端部重量增加,其结果是进气导管结构在结构构件上的稳定性增加。
优选地,下半部在其下游端部一体地设置有构造为连接至连接部分的环形部分,上半部设置有配合在环形部分的上半部上的半圆柱部分。
从而,上半部和下半部能够结合至彼此而不涉及空气渗漏的任何显著危险。
优选地,环形部分限定空气通路的具有大致圆形截面的部分,空气通路的在环形部分的上游的部分朝向通路部分的上游端部横向地膨胀。
从而,通路部分的上游部分的竖直尺寸能够最小化,同时确保在由通路构件限定的通路的整个长度上的大截面面积。
优选地,结构构件包括前隔板的横梁构件44以及由横梁构件支撑的散热器11的护罩11B,通路部分沿前后方向在横梁构件上方延伸,共振器部分与散热器的护罩的后侧对置。
从而,共振器部分可以以空间有效的方式定位,并且有利地被保护以防受到来自散热器的热量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机动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示出的上游侧导管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上游侧导管模块的右侧视图;
图4是形成上游侧导管模块的一部分的第二件的平面图;
图5是第二件的后视图;
图6是形成上游侧导管模块的一部分的第三件的正视图;
图7是图1示出的机动车辆的前部的局部平面图;
图8是沿着图7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图;以及
图9是机动车辆的前部的局部平面图,上游侧导管模块从视图中省略。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机动车辆1的前部。发动机舱3限定在车身2的前部。发动机罩4(图8)从上方覆盖发动机舱3。在图1中从视图中省略与本发明无关的发动机罩4和其他设备。
还参考图8,前保险杠5在车身2的前端部横向地延伸。上车身开口6限定在前保险杠5的上边缘上方,下车身开口7限定在前保险杠5的下边缘下方。一对前灯8设置在车身2的前端部的任一横向端部上。上车身开口6包括上开口6A和下开口6B,上开口6A和下开口6B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并且在两个前灯8之间横向地延伸。上开口6A装配有前上格栅9。下车身开口7还包括上开口7A和下开口7B,上开口7A和下开口7B横向地延伸并且一个位于另一个上方。
具有框架结构的前隔板设置在发动机舱3的一部分中,距离车身2的限定了上和下车身开口6和7的部分一定距离,发动机散热器11由前隔板支撑。由塑料板材构件制成的盖构件10从隔板的上端部延伸至车身2的对置前端部以便覆盖被限定在车身2的前隔板和对置的前端部之间(或者上车身开口6和散热器11之间)的空间12的上部分。盖构件10因而在发动机罩4下方大致水平地延伸。
发动机舱3的后部收纳具有横向延伸的曲轴的内燃机13。发动机13设置有进气系统20,进气系统20包括:上游侧导管模块22,其具有空气入口22A并且并入有上游共振器;波纹管23,其具有连接至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后端部(下游端部)的上游端部;以及下游侧导管模块25,下游侧导管模块25具有连接至波纹管23的后端部(下游端部)的上游端部并且并入有下游共振器。
上游侧导管模块22是本发明的用于允许空气供给至发动机13的进气导管结构的例子,并且附接至盖构件10的位于其左手侧的一部分。下游侧导管模块25沿前后方向是长形的,并且其竖直尺寸小于其宽度。下游侧导管模块25在前后方向上沿着发动机13的左侧延伸,并且连接至位于发动机13后方的空气滤清器26。空气滤清器26的下游端部连接至未示出在附图中的发动机13的进气歧管。
图2示出了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右侧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上游侧导管模块22包括:通路部分28,其限定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进气通路(空气通路);以及共振器部分29(上游共振器),其从通路部分28的后部(下游部分)悬垂。上游侧导管模块22由三个件(第一至第三件)31-33构成,每个件由模制塑料构件组成。第二和第三件32和33沿前后方向结合至彼此,第一件31结合至第二件32的上端部。
图4是第二件32的平面图,图5是第二件32的后视图。如图2至图5所示,第二件32包括:第一环形部分28B,其具有沿前后方向指示的中央轴线;下半部28A,其从第一环形部分28B的下半部向前延伸;以及前半部29A,其从第一环形部分28B悬垂并且形成共振器部分29的前壁。第一环形部分28B在内部限定大致圆形开口。下半部28A设置有具有面向上方的凹形侧的横向细长槽状,下半部28A的左侧朝向其前端部横向伸展,使得下半部28A形成为下扩展部分28D或者漏斗形状部分。下半部28A经由连接竖直壁28C连接至第一环形部分28B的下边缘(图5),使得下半部28A的底表面(上表面)定位成高于第一环形部分28B的内开口的下端部。
舌状件32A从下半部28A的右后端部向右延伸,并且设置有开口,该开口通过使用紧固件用于将上游侧导管模块22固定至车身2。具有H形截面的横梁构件32B从下半部28A的左后端部向左延伸。竖立支撑壁32C从下半部28A的底表面向上伸出,并且沿前后方向稍微倾斜延伸。两对接合爪32D从下半部28A的侧壁的上端部向上伸出。
前半部29A设置有向前凸出的壁部,并且具有外轮廓,该外轮廓连续连接至第一环形部分28B的外轮廓以便共同限定面向后方的齐平环形配合表面32E。
正如最好从图5示出的,限定配合表面32E的第二件32的周向壁的一部分包括沿着第二件32的外周延伸的外周壁32F以及向内后退壁32G。向内后退壁32G限定颈部36,颈部36由设置在进气通路的主要部分与共振腔室35之间的收窄段组成,共振腔室35是由共振器部分39在内部限定的。配合表面32E形成有上升条32H,上升条32向后伸出并且具有平坦的齐平端表面(正如下文将讨论的在第二件32和第三件33结合至彼此之前)。上升条32H在环形配合表面32E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第二件32的限定了共振腔室35的前侧的部分包括矩形深度部分,矩形深度部分形成有以网格图案布置的多个肋32I,矩形浅部分(具有大致零深度)从所述深度部分的下端部向下延伸并且具有比深度部分小的横向以及竖直尺寸。
第一件31包括与下半部28A对置的具有半圆柱构造的上半部28E,并且构造为与下半部28A协作而形成通路部分28,尤其上半部28E的后端部构造为以气密方式紧密装配至第一环形部分28B的上周向部分。第一件31进一步包括从上半部28E的下边缘横向地延伸的凸缘37。上半部28E与下半部28A一致向前分叉,以便共同形成朝向其前部稍微横向扩展的通路部分28。凸缘37从下半部28A的任一侧横向地延伸并且向前延伸以超出下半部28A的前边缘。
图6是第三件33的平面正视图。正如最好从图6示出的,第三件33包括:第二环形部分28F,其具有限定通路部分28的内周的内开口;和后半部29B,其从第二环形部分28F悬垂挂并且具有向后凹陷的壁部分以便与前半部29A共同形成共振器部分29。后半部29B的下端部一体地设置有具有孔的安装腿33A,该孔供紧固构件(未示出在附图中)穿过。第二环形部分28F的后端部设置有管状连接部分22B,管状连接部分22B向后以及向上延伸以连接至波纹管23的前端部。管状连接部分22B限定了通路部分28的空气出口。第二环形部分28F的外围和后半部29B的外围共同形成环形齐平配合表面33E,环形齐平配合表面33E构造为保形地(conformally)邻接第二件32的配合表面32E。
如图6所示,限定配合表面33E的第三件33的周向壁的一部分包括沿着第三件33的外周延伸的外周壁33F以及向内后退壁33G。向内后退壁33G限定颈部36,颈部36由设置在进气通路的主要部分和共振腔室35之间的收窄段以及第二件32的向内后退壁32G共同组成。配合表面33E在该情况下由平面表面组成。第三件33的限定了共振腔室35的后侧的部分包括矩形主要部分,矩形主要部分与第二件32的矩形深度部分一致。第三件33的主要部分的内底表面设置有以网格图案布置的多个肋33I。
第二件32和第三件33中的每个由较硬模制塑料构件(诸如PP)制成,例如,可通过振动焊接结合至彼此。形成在第二件32的配合表面32E上的上升条32H构造为在焊接处理的过程中熔化以便实现有利焊接结果。一旦第二件32和第三件33结合至彼此,共振腔室35就形成在第二件32的第一环形部分26B和第三件33的第二环形部分28F的正下方。
第一件31由较软塑料材料(诸如热塑性树脂)制成。上半部28E的后端部抵接第一环形部分28B的上半部,上半部28E的侧壁的下端部抵接第二件32的下半部28A的相应侧壁的上端部。接合爪32D在下半部28A的侧壁的上端部上通过形成在上半部28E和凸缘37之间的边界中的对应接合孔31D接合。第一件31和第二件32因而共同限定空气入口22A和进气通路的前端部(上游端部)。上半部28E的前部与支撑壁32C的上端部间隔开,使得当向下按压时上半部28E能够向下偏转一定程度,但是防止过度塌陷。凸缘37的左侧在横向上比凸缘37的右侧更伸长,由横梁构件32B从下方支撑。第一件31附接至第二件32,但是不直接附接至第三件33。
上游侧导管模块22因而由这三个件31至33形成,并且第一环形部分28B和第二环形部分28F共同限定具有圆形截面的通路。该通路的下游部分直接连通共振腔室35。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通路部分28限定进气通路的一部分,该部分朝向其上游端部具有逐渐增加的横向尺寸,同时竖直尺寸在其整个长度上大致恒定(竖直高度朝向其上游端部可以稍微减小)。在任何情形下,由通路部分28限定的进气通路的截面面积朝向其上游端部逐渐增加。
图3示出了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侧视图,如图3所示,通路部分28设置有底表面28G,底表面28G在侧视图中在其整个长度上大致线性以及大致水平,并且在正视图中是大致半圆柱。共振器部分29设置有前表面29C,前表面29C大致是平面的并且在侧视图中在其整个长度上大致是竖向的。因此,前表面29C和底表面28G呈大致直角(在该情况下意思是90度±15度)。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表面29C和底表面28G之间的角度准确地为90度。共振器部分29的后表面逐渐朝向其上部分以台肩方式向后伸出。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的竖直尺寸D1大于通路部分28的水平线性底表面28G的前后尺寸D2(D1>D2),并且大于共振器部分29的前后尺寸D3(D1>D3)。前表面29C的竖直部分优选设置在共振器部分29的上部分中,并且可延伸通过共振器部分29的高度的多于一半(多于50%)。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前表面29C的竖直部分大致延伸共振器部分29的整个高度(或者多于75%)(除了其小矩形截面,小矩形截面相比于共振器部分29的其余部分在横向以及前后尺寸上大致减小)。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的竖直尺寸D1稍微大于共振器部分29的高度的80%。
通路部分28的前后尺寸D2优选大致等于或者大于共振器部分29的前后尺寸D3,使得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重心G可以以有利方式定位。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通路部分28的前后尺寸D2稍微大于共振器部分29的前后尺寸D3。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的竖直尺寸D1是通路部分28的前部(除了前凸缘37)的垂直尺寸D4的两倍以上(三倍,在图示的实施例)。结果,当通路部分28放置在盖构件10上时,共振器部分29的前表面29C由散热器11的护罩11B(以下将描述)的对置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以稳定的方式支撑。
如图4和图5所示,通路部分28的横向尺寸D5也是通路部分28的前部(除了前凸缘37)的垂直尺寸D4的两倍以上(三倍,在图示的实施例)。结果,当通路部分28放置在盖构件10上时,通路部分28的限定了底表面28G的部分以稳定的方式搁置在盖构件10上(对应于以下将描述的凹部50)以便不会横向地倾斜。尤其,因为D1(前表面29C的高度)>D4(通路部分的高度),D5(通路部分28的横向宽度)>D4(通路部分的高度),上游侧导管模块22相对于所有方向(横向以及前后方向)被保持在稳定的条件下。此外,共振器部分29的前表面29C的横向尺寸(宽度)D6小于通路部分28的横向尺寸(宽度)D5并且小于前表面29C的竖直尺寸(高度)D1和共振器部分29的前后尺寸D3。
当上游侧导管模块22绕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被分成前部(包括凸缘37的通路部分28的前部)和后部(通路部分28和共振器部分29的后部)时,后部比前部重。由于D2(通路部分28的前部的前后尺寸)>D3(共振器部分29的前后尺寸)的关系,以及通路部分28的前部的平面构造,所以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重心G定位在共振器部分29的前表面29C的前方。而且,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重心G低于通路部分28的底表面28G。结果,当通路部分28放置在盖构件10的顶部上时,上游侧导管模块22也相对于前后方向通过其本身被保持在稳定的条件下,并且防止沿前后方向倾斜。
图7是图1示出的车辆的前部的平面图,图8是沿着图7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图。如图7和图8所示,前隔板的上横梁构件40定位在盖构件10的后边缘部的下方。上横梁构件40横向地延伸,由板材金属条、角构件、通道构件或者这些构件的组合制成。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上横梁构件40由一对板材金属条形成,这对板材金属条搁置在彼此上以便通过包括水平上壁和从上壁的后边缘悬垂的后壁而限定L形截面。
散热器11包括:散热器芯11A,其接收在前隔板中;散热器风扇,其设置在散热器芯11A的后侧上;以及护罩11B,其从后方覆盖风扇并且限定面向后方的空气出口11C。散热器11设置在发动机舱3的位于车身2的横向中央部分处的一部分中,并且固定地附接至前隔板的上横梁构件40和下横梁构件(未示出在附图中)。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共振器部分29定位成与护罩11B的位于空气出口11C左侧的部分对置。
图9是类似于图7是视图,从视图中省略上游侧导管模块22。如图8和图9所示,盖构件10的左手侧部件设置有向下凹陷的凹部50。凹部50由底壁50A、前壁50B、右侧壁50C和左侧壁50D限定,使得凹部50的底表面大致水平地沿向后方向延伸,并且凹部50的前端部由朝向前侧线性地上升的前壁50B的倾斜表面限定。如图8所示,由于在底壁50A的前端部中存在横向地延伸的台肩,凹部50的底壁50A的前端部在高度上低于底壁50A的其余部分,并且从上横梁构件40的前边缘悬垂。底壁50A还沿横向方向倾斜,使得其右侧低于其左侧。上横梁构件40的对应部分的上表面设置有对应倾斜部,该对应倾斜部与底壁50A的横向倾斜部一致。
凹部50的前壁50B形成有以规则间隔横向地布置的多个竖直长形槽缝51。这些槽缝51可以经由在底壁50A的前端部中横向地延伸的台肩而延伸至底壁50A的前部。这些槽缝51形成开口50E,开口50E连通凹部50的内部(盖构件10的上方区域)与发动机舱3的前部(空间12)。凹部50的前壁50B和底壁50A具有比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扩展前端部更大的横向宽度,使得槽缝51的组合开口面积可以最大化。
左侧壁50D的后端部比左侧壁50D的其余部分进一步向左延伸,底壁50A的延伸至左侧壁50D的该延伸部分的部分设置有安装孔52A。另一安装孔52A设置在底壁50A的右后端部中。一对类似安装孔52B形成在底壁50A的前边缘的任一侧上。这些安装孔52A和52B用来将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凸缘37附接至盖构件10。
如图7至图9所示,上游侧导管模块22附接至盖构件10,使得下半部28A接收在凹部50中并且上半部28E从盖构件10的上轮廓向上伸出。凸缘37包括覆盖部37A和重叠部37B,覆盖部37A与上半部28E共同地连续地覆盖凹部50以便限定进气通路的一部分,重叠部37B从上半部28E和覆盖部37A大致水平地延伸以紧密叠置在盖构件10的上表面的围绕凹部50的部分上。
凸缘37的重叠部37B具有大致矩形外轮廓,并且在四个拐角处设置有安装孔37,安装孔37用于接收紧固件(诸如夹53),紧固件穿入盖构件10的安装孔52A和52B。
如图8所示,在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安装状态中,空气入口22A与凹部50的前壁50B间隔开一定距离。形成在下半部28A的前边缘中的下扩展部分28D从底壁50A中的台肩的前边缘悬垂并且向下延伸以超出台肩的前边缘。空气入口22A定位成稍微在上横梁构件40和散热器11的前方。
在该组装状态中,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通路部分28经由通路部分28的底表面28G处的盖构件10放置在上横梁构件40(其是车身的结构构件)上,并且共振器部分29在竖直前表面29C的整个高度上在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处与上横梁构件40的后表面对置,在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和上横梁构件40的后表面之间具有小空间。竖直前表面29C所对置的结构构件可以是散热器11的护罩11B或者附接至车身2的任何其他构件。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可以与结构构件对置而其间没有任何空间(即,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可以抵接结构构件)。当将进气系统20安装在发动机舱3中时,上游侧导管模块22放置在盖构件10上,同时波纹管23附接至盖构件10。此后,波纹管23的下游端部连接至下游侧导管模块15。
保险杠横梁44在前保险杠5后方横向地延伸,并且具有两个端部,所述两个端部经由未示出在附图中的延伸部附接至车身2。主动进气格栅56定位于上车身开口6与散热器11之间,并且通过框架构件57被保持,框架构件57在其上端部处附接至上横梁构件40并且在其下端部处附接至下横梁构件。上导流板58从框架构件57的上部分大致水平地向前延伸,下导流板59从框架构件57的下部分大致水平地向前延伸以便将准许从上车身开口6进入的空气引导至主动进气格栅56。上导流板58的横向端部分别终止在一定右侧位置和一定左手侧位置,以便限定空间来接收辅助设备(诸如喇叭60),喇叭60经由相应的喇叭托架61由框架构件57支撑。
如图8所示,左喇叭60定位在上车身开口6的上边缘上方,并且在凹部50的下端部的前下方(可能具有稍微重叠)。此外,左喇叭60在平面图中大致对准空气入口22A。从而,左喇叭60放置在从上车身开口6延伸至空气入口22A的笔直路径中。因此,准许从上车身开口6进入的空气朝向槽缝51斜向向上流动(在空间12中),并且被迫使沿着横向侧和/或左喇叭6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绕过左喇叭60。
盖构件10的后边缘部分放置在上横梁构件40的上表面上,并且通过夹53和63附接至上横梁构件40(图3),夹53和63用来固定上游侧导管模块22。盖构件10的前边缘部分抵靠车身2的限定了发动机舱3的上开口3A的前边缘的下表面的部分放置,横向延伸支撑构件65抵靠盖构件10的下表面放置并且通过使用前夹牢固地固定至车身2(图7),前夹穿过支撑构件65和盖构件10并且通过设置在车身2的限定了发动机舱3的上开口3A的前边缘的一部分中的孔接合。支撑构件65在其下表面上形成有网格状肋,用于改善刚度,并且从下方利用支撑构件65的平滑上表面支撑盖构件10。
导流构件66附接至支撑构件65的下侧以便定位在盖构件10的凹部50的前方。导流构件66包括:主要部分66A,其水平地延伸并且具有抵接支撑构件65的下表面的平面上表面和形成有网格状肋的下表面;以及分隔壁66B,其从主要部分66A的右边缘悬垂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8所示,分隔壁66B的下边缘与凹部50的下端部大致处于相同高度,并且邻近凹部50的右端部,使得将准许从上车身开口6进入发动机舱3的外部空气引入槽缝51,同时防止空气从右侧被抽吸至槽缝51中。
如上所述构建车辆1的发动机进气结构。下文描述该发动机进气结构的操作模式。
如图8所示,当将上游侧导管模块22组装至车身2时,通路部分28的前部的底表面28G放置在盖构件10的位于上横梁构件40上的部分的上表面上,而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与散热器11的后侧对置。从而,甚至当上游侧导管模块22未利用螺栓34和夹53紧固至车身2时(图1),通过使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抵靠散热器11的后侧,可防止或者限制共振器部分29A在上横梁构件40的上表面的后边缘周围向前摆动。因此,上游侧导管模块22仍以稳定的方式处于适当位置而不需要组装工作将其保持在适当位置。因此,方便了用于将上游侧导管模块22组装至车身2的工作。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通路部分28的上游端部水平地延伸,共振器部分29竖直地延伸。因此,通过将通路部分28的上游端部搁置在由上横梁构件40支撑的盖构件10上,上游侧导管模块22能够以稳定的方式通过其本身被保持。如果通路部分28的上游端部朝向前向下倾斜,因为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枢转中心或者通路部分28的底表面28G的接触点向前移位,所以会存在通路部分28的上游端部向后滑动的增加趋势,这降低了上游侧导管模块22在盖构件10或者上横梁构件40上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根据图示的实施例,因为通路部分28的上游端部水平地延伸,并且通路部分28的底表面28G的宽度增加,所以抵抗通路部分28的向后移动的摩擦力增加,并且通路部分28在盖构件10上的稳定性能够最大化。
如图3所示,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重心G位于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的前方,并且位于通路部分28的上游端部(28A、28E)的底表面28G的下方。结果,当通路部分28的上游端部的底表面28G放置在由上横梁构件40支撑的盖构件10上时,能够以甚至更稳定的方式支撑上游侧导管模块22。
重心G定位得越靠前,上游侧导管模块22就更稳定或者上游侧导管模块22更不易向后掉落。但是,因为通过将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抵接在车身2的结构构件上来防止上游侧导管模块22向前倾斜,所以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重心G可以位于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的后方。
通路部分28的前后尺寸D2或者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与通路部分28的上游端部之间的水平尺寸大于共振器部分29的前后尺寸或者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与共振器部分29的后端部之间的水平尺寸,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重心G能够朝向通路部分28的上游端部。
限定在共振器部分29中的共振腔室35需要具有规定体积以降低规定频率的声音水平。因此,共振器部分29的尺寸可以取决于所使用的特定发动机13的属性而增加或者减小。如果共振器部分29在尺寸上较小,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重心G向前移动,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稳定性不降低。相反,如果共振器部分29在尺寸上较大,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重心G向后移动,其结果是需要一定措施来确保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共振器部分29的前后尺寸D3最小化,变得更容易满足共振器部分29的前后尺寸D2>前后尺寸D3的关系,同时满足竖直前表面29C的竖直尺寸D1>共振器部分29的前后尺寸D3的关系。从而,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重心G能够向前移动。
如图5所示,因为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的竖直尺寸显著较大,或者换句话说,大于共振器部分29的竖直前表面29C的横向尺寸D6,所以甚至当上游部分(28A、28E)以不精确方式放置在由上横梁构件40支撑的盖构件10上时,防止上游侧导管模块22变得不稳定。
如图2所示,因为共振器部分29由定位在通路部分28的上游侧的前半部29A和定位在通路部分28的下游侧的后半部29B形成,所以共振器部分29能够由待模制构造的部件形成而没有任何困难。因而,在设计上能够实现高自由度。尤其,不需要管状构件或者任何其他离散部件来形成共振器部分29的颈部36,并且用于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部件的数量能够最小化。
因为通路部分28的连接部分22B与共振器部分29的后半部29B一体地形成,所以用于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部件数量能够最小化,并且能够简化用于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组装工作。
因为通路部分28的上游端部由用较硬材料制成的下半部28A和由较软材料制成的上半部28E的组合所组成,所以较软上半部28E在撞击时有利地吸收冲击。因为通路部分28的下半部28A与共振器部分29的前半部29A一体地形成,所以用于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部件数量能够最小化,并且用于上游侧导管模块22的组装工作能够简化。
因为通路部分28的上半部28E设置有延伸得超出下半部28A的外轮廓的凸缘37,所以搁置在上横梁构件40上的盖构件10上的通路部分28的上游部分的重量增加,其结果是当通路部分28的上游部分放置在由上横梁构件40支撑的盖构件10上时上游侧导管模块22被保持在稳定的条件下。
通路部分28的下半部28A的后端部形成有第一环形部分28B,第一环形部分28B形成通路部分28的整个圆周并且连接至形成了通路部分28的后端部的第二环形部分28F,通路部分28的上半部28E搁置在第一环形部分28B上。尤其,形成上半部28E的第一件31的后端部装配至一体地结合有下半部28A和第一环形部分28B的第二件32,并且未连接至位于第二件32和第二环形部分28F之间的接合部。因此,上半部28E能够装配至第一环形部分28B而不引起任何显著的空气渗漏风险。
如图8所示,第一环形部分28B和第二环形部分28F在通路部分28的后端部中共同形成通路段,通路部分28限定朝向其前端部横向伸展的通路的剩余部分,而竖直尺寸朝向其前端部无任何显著增加。因此,能够在其整个长度上确保通路的截面,而不增加通路部分28的竖直尺寸。
如图7和图8所示,共振器部分29定位成与护罩的一部分对置并且远离散热器11的空气出口11C,使得不影响散热器11的性能,并且共振器部分29被保护以防受到从散热器11发出的热量的影响。
虽然已经在其优选实施例方面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被图示的实施例限制,能够以各种方式修改和替代,而不超出本发明的精神。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车辆的其他形式,诸如铁路机车、飞机以及船只。

Claims (16)

1.一种用于车辆的内燃机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导管结构,所述进气导管结构包括:
通路部分,所述通路部分在内部限定了空气通路,所述空气通路具有位于所述通路部分的上游端部的空气入口和位于所述通路部分的下游端部的空气出口,所述通路部分在车身的结构构件的上方延伸;以及
共振器部分,所述共振器部分从所述通路部分的所述下游端部悬垂并且在内部限定了共振腔室;
其中,所述通路部分设置有底表面,所述底表面被构造为搁置在所述结构构件的上表面上,所述共振器部分设置有与所述结构构件的竖直表面对置的竖直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通路部分的所述上游端部位于所述通路部分的前端部,所述通路部分的所述下游端部位于所述通路部分的后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至少所述通路部分的所述上游端部大致水平地延伸,所述共振器部分在内部限定了将所述空气通路与所述共振腔室连通的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通路部分的底表面大致垂直于所述共振器部分的所述竖直表面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进气导管结构的重心位于所述通路部分的所述底表面的下方并且位于所述共振器部分的所述竖直表面的前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通路部分的所述底表面设置有半圆柱形状,所述半圆柱形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并且所述通路部分的所述底表面被接收在形成于所述结构构件的一部分中的互补凹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共振器部分的所述竖直表面是大致平面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共振器部分的所述竖直表面与所述通路部分的上游端部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所述共振器部分的所述竖直表面与所述共振器部分的后端部之间的水平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共振器部分的所述竖直表面的高度大于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共振器部分通过将上游侧半部和下游侧半部进行组合而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空气出口由具有管状构造的连接部分限定并且构造为连接至下游侧进气导管,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下游侧半部一体地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通路部分的所述上游端部通过将较硬下半部和较软上半部进行组合而形成,所述下半部与所述上游侧半部一体地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上半部设置有延伸得超出所述下半部的外轮廓的凸缘。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下半部在该下半部的下游端部处一体地设置有被构造为连接至所述连接部分的环形部分,所述上半部设置有半圆柱部分,所述半圆柱部分装配在所述环形部分的上半部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环形部分限定了所述空气通路的具有大致圆形截面的部分,所述空气通路的在所述环形部分的上游的部分朝向所述通路部分的所述上游端部横向地扩展。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进气导管结构,其中,所述结构构件包括前隔板的横梁构件以及由所述横梁构件支撑的散热器的护罩,所述通路部分沿前后方向在所述横梁构件的上方延伸,所述共振器部分与所述散热器的所述护罩的后侧对置。
CN201810586418.3A 2017-06-14 2018-06-08 用于内燃机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导管结构 Active CN1090837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6986 2017-06-14
JP2017116986A JP6527551B2 (ja) 2017-06-14 2017-06-14 吸気ダクト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83776A true CN109083776A (zh) 2018-12-25
CN109083776B CN109083776B (zh) 2020-12-29

Family

ID=64657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86418.3A Active CN109083776B (zh) 2017-06-14 2018-06-08 用于内燃机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导管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55578B2 (zh)
JP (1) JP6527551B2 (zh)
CN (1) CN10908377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7390A (zh) * 2019-11-20 2022-06-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用进气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8529B1 (ja) * 2017-06-14 2018-1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吸気構造
JP7107086B2 (ja) * 2018-08-13 2022-07-2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ダクト
JP6933696B2 (ja) * 2019-09-24 2021-09-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吸気装置
FR3138071A1 (fr) * 2022-07-21 2024-01-26 Psa Automobiles Sa Prise d’air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0875A (ja) * 1997-12-10 1999-06-29 Marugo Rubber Ind Co Ltd エアダクト
US6067953A (en) * 1997-08-27 2000-05-30 Siemens Canada Limited Integrated intake manifold and air cleaner system
JP2001207925A (ja) * 2000-01-25 2001-08-03 Marugo Rubber Ind Co Ltd エアーダク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19020A (zh) * 2004-07-29 2006-01-11 铃木株式会社 一种引擎的进气结构
CN101109346A (zh) * 2006-07-21 2008-01-23 株式会社电装 具有减噪机构的内燃机进气装置
US20080072863A1 (en) * 2006-09-20 2008-03-27 Honda Motor Co., Ltd.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resonator
JP2013249822A (ja) * 2012-06-04 2013-12-12 Honda Motor Co Ltd 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117U (ja) * 1983-06-21 1985-0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ナの取付構造
US5804777A (en) * 1995-11-02 1998-09-08 Lg Electronics Inc. Suction noise muffler for hermetic compressor
US7249582B2 (en) * 2003-10-08 2007-07-31 Mikuni Corporation Intake apparatus
JP3901678B2 (ja) * 2003-10-16 2007-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装置のレゾネータ
JP2005256745A (ja) * 2004-03-12 2005-09-22 Toyoda Gosei Co Ltd レゾネータの取付構造
DE202005014688U1 (de) * 2005-09-16 2007-02-01 Mann + Hummel Gmbh Resonator
JP5054435B2 (ja) * 2007-06-04 2012-10-2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吸気ダクト構造
JP4616867B2 (ja) * 2007-08-09 2011-01-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用空気案内通路が形成された自動車
DE102008061363A1 (de) * 2007-12-12 2009-08-20 Daeki Corporation, Suwon-si Luftkanalanordnung für Fahrzeuge
WO2009110060A1 (ja) * 2008-03-04 2009-09-11 東京濾器株式会社 通気管の消音構造及びケースの消音構造
JP4993755B2 (ja) * 2008-03-18 2012-08-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吸気音発生装置
US20090242323A1 (en) * 2008-03-26 2009-10-01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Air duct as tuning mechanism and engine cover
DE102010022780B4 (de) * 2010-06-04 2014-02-13 Mann + Hummel Gmbh Breitbanddämpfer
JP5673209B2 (ja) * 2011-02-28 2015-02-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の吸気ダクト接続構造
DE102013215636A1 (de) * 2013-08-08 2015-02-12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Geräuschdämpfer
JP6204233B2 (ja) * 2014-03-19 2017-09-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2次空気供給装置付きエンジン
JP6413782B2 (ja) * 2015-01-19 2018-10-3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6529418B2 (ja) * 2015-10-19 2019-06-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インテーク構造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燃料電池車
EP3171014B1 (en) * 2015-10-29 2018-12-05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K. Air intake dev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6406368B2 (ja) * 2017-01-20 2018-10-17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6879160B2 (ja) * 2017-10-06 2021-06-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7953A (en) * 1997-08-27 2000-05-30 Siemens Canada Limited Integrated intake manifold and air cleaner system
JPH11170875A (ja) * 1997-12-10 1999-06-29 Marugo Rubber Ind Co Ltd エアダクト
JP2001207925A (ja) * 2000-01-25 2001-08-03 Marugo Rubber Ind Co Ltd エアーダク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19020A (zh) * 2004-07-29 2006-01-11 铃木株式会社 一种引擎的进气结构
CN101109346A (zh) * 2006-07-21 2008-01-23 株式会社电装 具有减噪机构的内燃机进气装置
US20080072863A1 (en) * 2006-09-20 2008-03-27 Honda Motor Co., Ltd.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resonator
JP2013249822A (ja) * 2012-06-04 2013-12-12 Honda Motor Co Ltd 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7390A (zh) * 2019-11-20 2022-06-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用进气结构
CN114667390B (zh) * 2019-11-20 2023-09-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用进气结构
US11879419B2 (en) 2019-11-20 2024-01-23 Honda Motor Co., Ltd. Engine intake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63599A1 (en) 2018-12-20
US10655578B2 (en) 2020-05-19
JP6527551B2 (ja) 2019-06-05
JP2019002329A (ja) 2019-01-10
CN109083776B (zh) 202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83776A (zh) 用于内燃机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导管结构
US6626483B2 (en) Front end structure for vehicle
KR101133337B1 (ko) 자동 이륜차의 에어 가이드 구조
CN101589220B (zh) 用于内燃机的空气净化器单元
CN109080446A (zh) 用于车辆的发动机进气结构
EP1283350A2 (en) Air intake system of engine
JP4968096B2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2013122170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US7040260B2 (en) Liquid-cooled, vertical shaft type combustion engine
JP2004299485A (ja) 船外機のトップカウル
JP2004353526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KR100504623B1 (ko) 자동 이륜차의 에어 클리너 구조
US20070234504A1 (en) Vacuum Cleaner Having a Blower Capsule
JPH11336625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2003335173A (ja) 車両のホーン取付構造
JPH03292273A (ja) トラクタのボンネット機構
CN107905885B (zh) 一种冷却模块总成
JP6926937B2 (ja) 吸気ダクト
CN112628038B (zh) 车辆进气装置
CN111042963B (zh) 用于内燃机的进气装置
JP5320553B2 (ja) エンジン式産業車両の空気導入装置
JPH065232Y2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における空気導入装置
JPH01197119A (ja) 車両用内燃機関における空気導入装置
JP4209800B2 (ja) インレットダクトの接続構造
JP2016132354A (ja) 車両用空気清浄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