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28347B - 用于车辆收纳部的门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收纳部的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28347B
CN108528347B CN201810026835.2A CN201810026835A CN108528347B CN 108528347 B CN108528347 B CN 108528347B CN 201810026835 A CN201810026835 A CN 201810026835A CN 108528347 B CN108528347 B CN 1085283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handle
pair
handle unit
doo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268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28347A (zh
Inventor
播磨和典
清水直子
牛田健二
水野雅规
井村公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528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28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283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283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B60R7/06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mounted on or below dashboar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6Mounting of handles, e.g. to the wing or to the lock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28Locks for glove compartments, console boxes, fuel inlet covers or the like
    • E05B83/30Locks for glove compartments, console boxes, fuel inlet covers or the like for glove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收纳部的门结构。用于把手安放的孔贯通外门,并且附接到把手单元的基座的仪表板面侧的把手放置在外门中的孔中。接合爪形成在外门的背面侧上的位置处。与接合爪接合的接合孔贯通把手单元的基座。左右一对钩部形成在把手单元的基座处,并且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形成到外门的背面侧,其中左右一对钩部锚固到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中。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收纳部的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收纳部的门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12-246727号(专利文献1)描述了涉及包括把手单元的车辆手套箱的技术。为了简单说明,在该现有技术中,在手套箱的仪表板面板中形成有窗部,并且在该窗部的背侧处形成有在侧面剖视图中构造为L形的放置凹部。在把手单元的装配期间,将把手单元从仪表板面板的设计面侧插入到窗部中,并且使用螺钉将把手单元的基部构件从背面侧固定到放置凹部的竖直壁。因此,在该现有技术中,不能从设计面侧看到螺钉,从而设计面侧的外观质量不会受到螺钉的不利影响。
然而,在上面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在把手单元的装配期间需要翻转手套箱,这是因为在首先将把手单元从仪表板面板的设计面侧插入到窗部中之后使用螺钉将把手单元的基部构件从仪表板面板的背面侧固定到竖直壁。于是,存在将把手单元装配到仪表板面板的装配时间增加的担忧。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面的情况,本公开的目的是获得一种用于车辆收纳部的门结构,其中,该门结构能够减少将把手单元装配到门面板的装配时间。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用于车辆收纳部的门结构中,所述门结构包括门面板和把手单元。所述门面板设置在车辆收纳部的开闭部处并且包括贯通门面板的用于把手安放的孔。所述把手单元包括:把手,其构造成布置在所述门面板的所述孔中;以及基座,其支撑所述把手。而且,接合爪形成在所述门面板的背面侧上的位置或所述把手单元的基座中的一个处,并且与所述接合爪接合的接合孔贯通所述门面板的背面侧上的位置或所述把手单元的基座中的另一个。
根据上面的构造,用于把手安放的孔贯通设置在车辆收纳部的开闭部处的门面板而形成,并且把手被构造成由把手单元的基座支撑地布置在门面板的孔中。接合爪形成在门面板的背面侧上的位置或把手单元的基座中的一个处,并且与接合爪接合的接合孔贯通门面板的背面侧上的位置或把手单元的基座中的另一个而形成。这使得在把手单元装配到门面板上期间把手单元能够从门面板的背面侧进行装配而不必翻转门面板。
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是第一方面,其中左右一对钩部形成在所述把手单元的所述基座处,并且锚固所述左右一对钩部的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形成在所述门面板的背面侧上。而且,所述把手单元被构造成能够旋转地移动,而同时将所述左右一对钩部钩挂在所述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中,并且使得在从所述门的侧面观看时,在装配取向将所述钩部锚固在所述钩部锚固件中使所述把手单元相对于所述门面板定位在所述门面板的至少延伸方向上。
根据上面的构造,左右一对钩部形成在把手单元的基座上,并且锚固在形成在门面板的背面侧上的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中。进一步地,把手单元被构造成能够旋转地移动,而同时将左右一对钩部钩挂在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中,并且使得在从门的侧面观看时,在装配取向上将钩部锚固在钩部锚固件中使把手单元相对于门面板定位在门面板的至少延伸方向上。即,当将把手单元装配到门面板时,通过旋转地移动把手单元的同时将左右一对钩部钩挂在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中,把手单元能够被装配到门面板上,由此得到良好的装配操作性能。
根据第三方面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是第二方面,其中左右一对突出部形成在所述门面板的所述背面侧上,所述左右一对突出部整体地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中的每个上并且在朝向远离所述门面板的所述背面的那侧的方向上突出。而且,左右一对悬伸部形成在所述把手单元的所述基座处,所述左右一对悬伸部整体地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钩部中的每一个上,并且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突出部之间且邻近所述左右一对突出部中的相应突出部。而且,通过所述左右一对突出部限制所述左右一对悬伸部在门左右方向上的移位,所述把手单元相对于所述门面板定位在所述门左右方向上。
在上面的构造中,突出部左右成对地形成在门面板的背面侧上。突出部整体地设置到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中的相应的钩部锚固件,并且在朝向远离门面板的背面的那侧的方向上突出。与之对比,悬伸部左右成对地形成到把手单元的基座。左右一对悬伸部整体地设置到左右一对钩部中的相应的钩部,并且布置在左右一对突出部之间且邻近左右一对突出部中的相应突出部。而且,构造使得:通过左右一对突出部限制左右一对悬伸部在门左右方向上的移位,把手单元相对于门面板定位在门左右方向上。因此,当将把手单元装配到门面板时,左右一对悬伸部被布置在容易从门面板的背侧看到的左右一对突出部之间,使得钩部被钩挂在钩部锚固件上并且把手单元相对于门面板定位在门左右方向上。
根据第四方面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是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其中所述把手被支撑以便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关于沿着门左右方向伸延的轴线摆动,并且所述把手被设定成以便当打开所述门时在上拉的方向上摆动。而且,所述接合爪形成在所述门面板的所述背面侧上的位置处,并且所述接合爪相比于所述把手的旋转轴线更靠车辆下侧。而且,基座部形成在所述门面板的所述背面侧上,所述基座部将所述门面板的一般部和所述接合爪连接在一起并且包括接触所述接合孔的周缘的位置。
根据上面的构造,把手能够在门打开时关于沿着门左右方向伸延的轴线在上拉的方向上摆动。而且,接合爪形成在门面板的背面侧上的位置处,并且接合爪被设定成相比于把手的旋转轴线更靠车辆下侧。基座部形成在门面板的背面侧上,基座部将门面板的一般部和接合爪连接在一起并且包括接触接合孔的周缘的位置。因此,当把手被关于沿着门左右方向伸延的轴线上拉时,负荷从把手单元的接合孔的周缘沿着按压方向作用在基座部上。因此,由于提供了基座部,相较于未提供基座部的情况,门面板更不易于在沿着按压方向的负荷下变形并且提高了耐用性。
根据第五方面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是从属于第二方面时的第四方面,或从属于第三方面时的第四方面,其中所述钩部比所述把手的所述旋转轴线更靠车辆上侧,并且从所述把手的所述旋转轴线到所述钩部锚固件的距离比从所述把手的所述旋转轴线到所述基座部的距离短。
根据上面的构造,在把手被关于旋转轴线上拉的情况下,能够使从把手单元的接合孔的周缘作用在门面板的基座部上的负荷大于从把手单元的钩部作用在门面板的钩部锚固件上的负荷。于是,能够抑制过度的负荷作用在钩部和钩部锚固件上。
如上面阐释的,本公开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具有使得将把手单元装配到门面板的装配时间减小的出色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出已经应用有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的手套箱的立体图。
图2是图示出在从背面侧观看的处于拆开状态的图1中所图示出的手套箱的外门和把手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图示出在从把手的设计面侧观看的状态下图2的把手单元的立体图。
图3B是图示出在从与图3A中的相反侧观看的状态下图2的把手单元的立体图。
图4A是图示出在从背面侧观看的状态下图2的外门上的用于把手安放的孔部以及该孔部的周围的立体图。
图4B是图示出在从箭头4B方向上观看的状态下图4A的外门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图示出在装配到图4A中的外门的状态下图3B的把手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图示出处于拆开状态下的图3A的把手单元的基部和把手的分解立体图。该把手被图示为处于与装配到基部时相比不同的取向。
图7A是图示出在沿着与图5中的线A-A对应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下所示的当把手单元正被装配至外门时把手单元的移位状态的竖直剖视图,并且图示出了在将钩部钩挂在钩部锚固件中的同时试图旋转地移动把手单元的状态。
图7B是图示出在沿着与图5中的线A-A对应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下所示的当把手单元正被装配至外门时把手单元的移位状态的竖直剖视图,并且图示出了把手单元已经被从图7A中的状态旋转地移动到一定程度的状态。
图7C是图示出在沿着与图5中的线A-A对应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下所示的当把手单元正被装配至外门时把手单元的移位状态的竖直剖视图,并且图示出了把手单元已经从图7B中的状态进一步旋转地移动使得把手单元已经装配到外门的状态。
图8A是当把手单元正被装配到外门时在沿着与图5中的线B-B对应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下把手单元的移位状态的竖直剖视图。
图8B是图示出沿着与图5中的线C-C对应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下截取的,当把手单元正被装配到外门时把手的移位状态的剖视图。
图9A是用于说明当把手被关于旋转轴线上拉时作用在把手上的负荷的竖直剖视图,并且图示出了沿着与图5中的线B-B对应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
图9B是用于说明当把手被关于旋转轴线上拉时作用在把手上的负荷的竖直剖视图,并且图示出了沿着与图5中的线D-D对应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
图10A是用于说明当把手被关于旋转轴线上拉时作用在基部和外门上的负荷的竖直剖视图,并且图示出了沿着与图5中的线B-B对应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
图10B是用于说明当把手被关于旋转轴线上拉时作用在基部和外门上的负荷的竖直剖视图,并且图示出了沿着与图5中的线A-A对应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
图11是用于说明在沿着与图5中的线D-D对应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下当把手被过度的力推动时作用在把手和基部上的负荷的竖直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1针对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收纳部的门结构进行阐释。图1是图示出应用有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的手套箱的立体图。注意,在下面的阐释中,除非另有明确说明,否则简单地提及上下方向是指当正面观看手套箱时的上下方向,并且除非另有明确说明,否则简单地提及左右方向是指当正面观看手套箱时的左右方向。
示例性实施例构造
用作图1中图示出的车辆收纳部的手套箱10安装在仪表盘的前乘客座椅面对侧,该仪表盘布置在车厢前部并且未在附图中图示出。手套箱10通过该仪表盘中的开口而能够加载和/或能够卸载。作为示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手套箱10具有由门面板部和用于放入小物体的箱部组成的一体式结构。即,该手套箱10包括树脂箱主体12,该树脂箱主体12具有箱状并且布置成使得开口12K面向上。该手套箱10还包括树脂外面板14,该树脂外面板14附接至箱主体12的车厢侧并且用作门面板。
箱主体12包括底壁12A、前壁12B、后壁12C和左右侧壁12D。前壁12B从底壁12A的车辆前缘向上延伸地设置,并且后壁12C构造成包括从底壁12A的车辆后缘向上延伸地设置的位置。后壁12C是还可以被认为是内门的元件。布置在车厢侧的外门14附接至后壁12C。后面描述的把手单元30等布置在后壁12C和外门14之间。
进一步地,左右侧壁12D从底壁12A的相应的左右边缘向上延伸地设置,并且将前壁12B的两个左右边缘连接至后壁12C的两个左右边缘附近的位置。向外突出到箱主体12的外侧的轴13形成在左右侧壁12D的相应的外面的下前端处的位置。轴13由轴承(未在附图中示出)轴向地支撑在车身侧上,其中轴13的轴向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即,作为示例,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手套箱10被构造以便通过使手套箱10关于轴13枢转来通过仪表盘中的开口加载/卸载。注意,手套箱10可采用如下的构造,其中,替代轴13,以其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轨附接到左右侧壁12D的外面,其中该轨被布置以便能够沿着设置在仪表盘的内侧处的引导部(未在附图中示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在这种构造中,通过使手套箱1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来通过仪表盘的开口加载/卸载手套箱10。
外门14设置在手套箱10的开闭部处并且构成手套箱10的设计面16A。图2是图示出从背面侧观看的状态下外门14和把手单元30(后面描述)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中图示出的,外门14形成为大致矩形托盘形状。外门14包括外门一般部16和外门周壁18,其中该外门一般部16用作构成设计面16A(参见图1)的大致矩形平板状一般部,外门周壁18从外门一般部16的在设计面16A(参见图1)侧的相反侧上的背面16B侧上的四个外周缘升起。图1中图示出的上面描述的箱主体12的后壁12C的周边端接合到外门周壁18。
把手安放孔20贯通外门14的上部而形成。图4A是图示出在从外门14的背面16B侧观看的状态下外门14的把手安放孔20以及把手安放孔20的周围的立体图。如图4A中图示出的,在外门14的背面16B侧上,周壁22A从把手安放孔20的边缘升起。周壁22A从沿着孔20的两个左右边缘和下边缘的每个位置突出的突出量被设定成大于周壁22A从沿着孔20的上边缘的位置突出的突出量。进一步地,周壁22A的两侧的下部和周壁22A的下端侧通过竖直壁形联接壁22B连接在一起。孔20的边缘的刚性通过周壁22A和联接壁22B而提升。
如图1中图示出的,构成把手单元30的部分的把手40(还被称作“门把手”)布置在外门14的孔20中。图3A是图示出从把手40的设计面40A侧观看的状态下把手单元30的立体图。图3B是图示出从与图3A中的相反侧观看的状态下把手单元30的立体图。如图3A中图示出,把手单元30设置有支撑把手40的基座32。注意,除了把手40之外,诸如图3B中所示的联杆构件46的构成锁定装置的部件也被附接到基座32;然而,在此省略了关于除把手40(参见图3A)之外的装配部件的阐释。
图6是图示出处于拆开状态的把手单元30的基座32和把手40的分解立体图。注意,在图6中,把手40被图示出处于与当装配到基座32时相比的不同的取向。如图6中图示出的,把手40设置有手指拉动件42A,该手指拉动件42A以杆状延伸出以便于操作者钩住手指,并且把手40的上部设置有止动件42B,该止动件42B朝向设计面40A侧的相反侧突出。圆柱形轴轴承部44形成在把手40的两侧上的侧部处,且以其轴向方向沿着把手40的左右方向定向。
进一步地,基座32设置有一对左右直立壁34A,该对左右直立壁34A从基座32的仪表板侧上的左右侧延伸出,并且朝向基座32的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圆柱形轴34B形成在直立壁34A上。圆柱形轴34B的外径被设定成非常轻微地小于圆柱形轴轴承部44的内径。在每个圆柱形轴34B的开口侧的端面上,构成远离基座32的主体仪表板面32H的端面的那侧(朝向附图中的纸面的近侧)的部分用作引导面34B1。每个引导面34B1随着逐渐朝向远离基座32的主体仪表板面32H的那侧而略微地朝向基座32的宽度方向外侧倾斜。
而且,当把手40的该对左右圆柱形轴轴承部44在把手40的装配期间被按压在基座32的该对左右圆柱形轴34B之间时,基座32的圆柱形轴34B朝向它们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暂时地移位,然后返回到它们的原始位置,使得基座32的圆柱形轴34B布置在把手40的圆柱形轴轴承部44的管内。于是,把手40被支撑以便能够关于沿着门左右方向伸延的轴线(关于圆柱形轴34B)相对于基座32摆动,并且把手40被设定成以便当打开门时(当打开包括外门14的门部时)在上拉的方向上摆动。
图4是图示出在从箭头4B方向观看时的状态下图4A中的外门14的部分的立体图。如图4A和图4B中所示,用于装配把手单元30的接合爪24在外门14的背面16B侧的位置处形成在孔20的下部的两侧上(联接壁22B侧的侧部处)。接合爪24设置有弯曲凸片24A,每个弯曲凸片24A形成为当沿着外门14的板厚度方向观看时形成矩形的三条边的形状(大致U形),并且每个接合爪24设置有各自一体地形成到弯曲凸片24A的接合突起24B和接合肋24C。接合突起24B从构成弯曲凸片24A的门竖直方向中间部的中间凸片的外面朝向联接壁22B侧的相反侧突出。进一步地,接合肋24C从构成弯曲凸片24A的两个门竖直方向端部的两个侧凸片部的相应的外面在门竖直方向上伸出。
如图4B中图示出的,每个接合肋24C在从外门一般部16的背面16B突出的方向上延伸。当从形成有接合肋24C的面观看时,每个弯曲凸片24A的前导端部(附图中的上部)具有在远离外门一般部16的背面16B侧的方向上逐渐变细的轮廓。进一步地,狭缝24S形成在每个弯曲凸片24A的接合突起24B的两侧以便在与接合肋24C的方向相似的方向上延伸。接合突起24B能够在接合突起24B的突出方向和与其相反的方向上移位。当沿着该对狭缝24S并排布置的方向观看时,接合突起24B具有朝向其突出前导端侧逐渐变细的整体轮廓;然而,在突出前导端侧并面向外门一般部16的背面16B侧的面构成平行于外门一般部16的背面16B的止动件面24B1。
注意,作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修改例,一个面(阶梯形面)可以形成到接合突起24B的比接合突起24B的突出前导端更靠近外门一般部16的那侧上的面,以便实质在狭缝24S的延伸方向上在接合突起24B的止动件面24B1和基端侧(附图中的下侧)上的倾斜面之间连接在一起。
接合爪24被设定成相比于图9A和图9B等中图示出的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更靠车辆下侧。注意,图9A和图9B图示出处于关于旋转轴线40J被上拉的状态下的把手40。图9A图示出沿着对应于图5中的线B-B的截面位置而剖切的状态,并且图9B图示出沿着对应于图5中的线D-D的截面位置而剖切的状态。
图5是图示出当从与图3B和图4A相同的方向观看时处于装配到外门14的状态的把手单元30的立体图。如在图3A和图3B以及图5中图示出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接合孔36H贯通从把手单元30的基座32的相应的左右下部向下伸出的相应的悬伸部36A而形成。如图5中图示出的,把手单元30的接合孔36H接合外门14的相应的接合爪24。
即,接合爪24的弯曲凸片24A的一对释放侧端部24A1(接合突起24B侧的相反侧上的端部)、接合突起24B和接合肋24C接触把手单元30的接合孔36H的内面,以实现接合爪24配合到(接合于)接合孔36H的状态。为了进一步阐释,当在把手单元30的装配期间每一个接合爪24被插入到相应的接合孔36H内时,接合突起24B弹性地变形到接合突起24B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接合突起24B的突出的顶部经过接合孔36H的内面,使得已经弹性地恢复的接合突起24B的基端位置压靠着接合孔36H的内面。图4B中图示出的接合爪24的接合突起24B的止动件面24B1接触把手单元30的在接合孔36H的周缘上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如图4A和图4B以及图5中图示出的,基座部26形成在外门14的背面16B侧上,以便将外门一般部16和相应的接合爪24连接在一起。如图4B中图示出的,每个基座部26设置有弯曲基座部26A和肋基座部26B,弯曲基座部26A形成为以便将弯曲凸片24A和外门一般部16连接在一起,肋基座部26B形成为以便将接合肋24C和外门一般部16连接在一起。
弯曲基座部26A构造成包括延伸部26A1,当在外门一般部16的板厚度方向上观看时,该延伸部26A1从弯曲凸片24A的两侧处的凸片部伸出。进一步,每个肋基座部26B构造成包括延伸部26B1,当在外门一般部16的板厚度方向上观看时,该延伸部26B1从相应的接合肋24C伸出。而且,每个基座部26设置有肋形伸出基座部26C,当在与接合突起24B相同的方向上观看时,该肋形伸出基座部26C从两个相应弯曲基座部26A伸出。弯曲基座部26A的延伸部26A1的端面、基座部26的延伸部26B1以及面向与外门14的背面16B相同的方向的伸出基座部26C被设定成接触图5中图示出的把手单元30的接合孔36H的周缘(参见图10B)。
图10B是图示出沿着与图5中的线A-A对应的截面位置而剖切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如图3A和图10B中图示出的,左右一对大致J形的钩部38A形成在把手单元30的基座32的上部的侧部处。该对左右钩部38A被设定成比图10A等中图示出的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更靠车辆上侧。注意,图10A是沿着与图5中的线B-B对应的截面位置而剖切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
如图4A和图10B中图示出的,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28A形成在外门14的背面16B侧上,并且该对左右钩部38A(参见图10B)锚固在该对左右钩部锚固件28A中。钩部锚固件28A构成支座形凹窝280的部分(后面更为详细地阐释的凹窝280的位置的面向外门一般部16的部分),该凹窝280设置为从外门一般部16的背面16B侧延伸出地并且在下侧处开口。注意,从图10A等中图示出的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到图10B等中图示出的外门14的钩部锚固件28A的距离被设定成比从图10A等中图示出的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到图10B等中图示出的外门14的基座部26的距离短。
图7A至图7C是图示出在沿着与图5中的线A-A对应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下所示的当把手单元30正被装配至外门14时把手单元30的移位状态的竖直剖视图。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A至图7C中图示出的,把手单元30能够被旋转地移动,而同时图3A中图示出的该对左右钩部38A被钩挂到图4A中图示出的该对左右钩部锚固件28A中。注意,图7A图示出了在将钩部38A钩挂在钩部锚固件28A中的同时试图旋转地移动把手单元30的状态。图7B图示出了把手单元30已经被从图7A中的状态旋转地移动到一定程度的状态。进一步地,图7C图示出了把手单元30已经从图7B中的状态进一步旋转地移动使得把手单元30已经装配到外门14的状态。如图7C中图示出的,实现这样的构造使得:当从门的侧面观看时,通过在装配取向上将钩部38A锚固到钩部锚固件28A,把手单元30相对于外门14定位在外门14的延伸方向(门竖直方向)上。
注意,配备有图4A中图示出的钩部锚固件28A的凹窝280的内侧在处于装配状态时是不可见的或者是难以看到的。于是,考虑到装配的容易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将图7A中图示出的钩部38A钩挂到钩部锚固件28A中时,相对充足的空间被设定用于钩部38A和图4A中图示出的凹窝280的内侧侧面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的间隙。
如图4A中图示出的,在外门14的背面16B侧处,存在一对左右突出部28B,其一体地设置到相应的一对左右钩部锚固件28A并且形成为在远离外门14的背面16B侧的方向上突出。如图3A和图3B中图示出的,把手单元30的基座32形成有一体地设置到相应的一对左右钩部38A的一对左右悬伸部38B。该对左右悬伸部38B从钩部38A的基端朝向基座32的竖直方向上的上侧伸出。在该对左右悬伸部38B的与该对左右悬伸部38B的相互面对侧的相反的侧的外侧侧面38B1被设定成比该对钩部38A的与该对钩部38A的相互面对侧相反的侧的外侧侧面38A1更靠基座32的左右方向上的内侧。
如图5中图示出的,该对左右悬伸部38B布置在该对左右突出部28B之间,并且邻近该对左右突出部28B布置。因此,构造成使得:通过该对左右突出部28B限制该对左右悬伸部38B在门左右方向上的移位,把手单元30相对于外门14定位在门左右方向上。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和有益效果
下面针对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和有益效果进行阐释。
如图1中图示出的,把手安放孔20贯通外门14而形成,并且由把手单元30的基座32(参见图3A)支撑的把手40放置在外门14的孔20中。接合爪24形成在图4A中图示出的外门14的背面16B侧上的位置处,并且与接合爪24(参见图4A)接合的接合孔36H贯通图3中图示出的把手单元30的基座32而形成。于是,当如图5中图示出地将把手单元30装配到外门14时,把手单元30能够从外门14的背面16B侧装配,并且无需翻转外门14。注意,从其他装配部件(诸如箱主体12(参见图1)和未图示出的闩锁)也从外门14的背面16B侧(即,从与当装配把手单元30时的相同侧)装配的观点,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结构可以说是还能够实现高效装配的结构。
进一步地,形成到图3A中图示出的把手单元30的基座32的该对左右钩部38A锚固在形成于图4A中图示出的外门14的背面16B侧的该对左右钩部锚固件28A中。进一步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A至图7C中图示出的,把手单元30能够在将图3A中图示出的该对左右钩部38A钩挂在该对左右钩部锚固件28A中的同时旋转地移动。而且,如图7C中图示出的,实现构造使得:当从门的侧面观看时,通过在装配取向上将钩部38A锚固到钩部锚固件28A中,把手单元30相对于外门14定位在外门14的延伸方向(门竖直方向)上。即,当将把手单元30装配到外门14时,把手单元30在将该对左右钩部38A钩挂在该对左右钩部锚固件28A中的同时可旋转地移动,使得把手单元30能够被装配到外门14,由此得到良好的装配操作性能。
进一步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A中图示出的,一体地设置到相应的该对左右钩部锚固部28A的突出部28B左右成对地形成到外门14上,并且如图3A中图示出的,一体地设置到相应的该对左右钩部38A的悬伸部38B左右成对地形成到把手单元30的基座32上。进一步地,如图5中图示出地,把手单元30的该对左右悬伸部38B布置在外门14的该对左右突出部28B之间,并且邻近该对左右突出部28B布置。因此,构造成使得:通过该对左右突出部28B限制该对左右悬伸部38B在门左右方向上的移位,把手单元30相对于外门14定位在门左右方向上。因此,当将把手单元30装配到外门14时,该对左右悬伸部38B布置在容易从外门14的背侧看到的该对左右突出部28B之间,使得钩部38A(参见图7)钩挂到钩部锚固件28A中并且把手单元30相对于外门14定位在门左右方向上。
如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能够减少将把手单元30装配至外门14的装配时间(换句话说,制造期间的周期时间)。进一步地,把手单元30在不使用螺钉(例如,螺丝钉等)的情况下能够装配到外门14。
下面参照图8A和图8B从其他角度进行另外的阐释。图8A是图示出当把手单元30正被装配至外门14时在沿着对应于图5中的线B-B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下把手单元30的移位状态的竖直剖视图。在图8A中,把手40和基座32由实线和双点划线图示出。实线图示出了在与图7A的正时相同的正时的位置,而双点划线图示出了在与图7C的正时相同的正时的位置(即,在装配状态下的位置)。图8B是图示出在沿着对应于图5中的线C-C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下当把手单元30正被装配至外门14时把手40的移位状态的剖视图。在图8B中,把手40由实线和双点划线图示出。实线图示出了在与图7A的正时相同的正时的位置,而双点划线图示出了在与图7C的正时相同的正时的位置(即,在装配状态下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装配期间,当从门的侧面观看时,把手单元30通过图7A和图7B中图示出的钩部锚固件28A和钩部38A在外门14的延伸方向(在门竖直方向)上定位,并且把手单元30通过图5中图示出的突出部28B和悬伸部38B在门左右方向上定位。因此,如图8A和图8B中图示出的,当装配把手单元30时,在把手40的设计面40A不撞击(接触)外门14的孔20的边缘的情况下,把手单元30沿着预定的装配轨迹平滑地装配。于是,即使当把手单元30从外门14的背面16B侧装配时,这也能防止损害把手40的设计面40A。
本示例性实施例包括通过图10B中图示出的钩部锚固件28A和钩部38A构成的锚固结构、通过图5中图示出的突出部28B和悬伸部38B构成的门左右方向位置限制结构、通过接合爪24和接合孔36H构成的接合结构、以及通过基座部26和接合孔36H的周缘构成的抵接结构。这些结构导致把手单元30被稳定地保持在外门14上,并且在操作把手40(参见图9A等)时防止或有效地抑制把手单元30格格响或离开外门14。
图1中图示出的把手40在门打开时关于沿着门左右方向伸延的轴线在上拉方向上摆动。图5中图示出的接合爪24被设定以便比图9等中图示出的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更靠车辆下侧。进一步地,如图5中图示出的,基座部26形成在外门14的背面16B侧上,并且基座部26将外门一般部16和接合爪24连接在一起,接合孔36H的周缘接触基座部26。因此,当把手40如图9中图示出地关于沿着门左右方向伸延的轴线被向上拉时,如图10B中图示出的,在按压方向上负荷从接合孔36H的周缘朝向基座部26作用在把手单元30上。因此,由于提供了基座部26,那么相较于未提供基座部26的情况,外门14在沿着按压方向的负荷下更不容易变形,并且提高了耐久性。
下面参照图9A和图9B以及图10A和图10B针对图9A中图示出的把手40在过度的力下被上拉的情况进行阐释。
首先,下面参照图9A和图9B针对作用在把手40上的负荷进行阐释。如图9A中图示出的,当把手40的手指拉动件42A在过度的力F下被从由双点划线图示出的位置上拉到由实线图示出的位置时,把手40的止动件42B撞击基座32,并且来自基座32的反推力N作用在止动件42B上。进一步地,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图9B中图示出的来自基座32的圆柱形轴34B的反推力f作用在把手40的圆柱形轴轴承部44上。注意,在图9A中,力N的水平方向力分量由Nxa表示,而力N的竖直方向力分量由Nya表示。在图9B中,力f的水平方向力分量由fxa表示,而力f的竖直方向力分量由fya表示。
下面参照图10A和图10B针对沿着水平方向作用在基座32上的负荷进行阐释。图10A图示出了在与图9A的正时在相同的正时的状态。图10A中图示出的来自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侧的力fxb(具有与图9B中表示的力fxa相同大小且沿着相反方向的力)作用在基座32的圆柱形轴34B(参见图9B)上。进一步地,图10A中图示出的来自把手40的止动件42B的力Nxb(具有与图9A中表示的力Nxa相同大小且沿着相反方向的力)作用在基座32上。进一步地,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图10B中图示出的来自外门14的钩部锚固件28A的力N1b起作用以反推基座32的钩部38A。注意,为了使箭头N1b在附图中更可见,箭头N1b的起始点由附图标记X表示。进一步地,来自外门14的基座部26的力N2b起作用以反推基座32的接合孔36H的周缘。
下面参照图10B针对作用在外门14上的水平方向负荷进行阐释。图10B中图示出的来自基部32的钩部38A的拉力N1c(具有与力N1b相同大小且沿着相反方向的力)作用在外门14的钩部锚固件28A上。注意,在附图中,箭头N1c的起始点由附图标记X表示。进一步地,在附图中,表示钩部锚固件28A的下端的线被图示出重叠在箭头N1c的直线部的部分上。进一步地,如图10B中图示出的,来自基座32的接合孔36H的周缘的推力N2c(具有与力N2b相同大小且沿着相反方向的力)作用在外门14的基座部26上。
然而,如上所述:图10B等中图示出的钩部38A设定成比图10A等中图示出的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更靠车辆上侧;并且从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到图10B等中图示出的钩部锚固件28A的距离被设定成比从图10A等中图示出的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到图10B等中图示出的基座部26的距离短。因此,在图10A中图示出的把手40关于旋转轴线40J被上拉的情况下,这能够使得来自把手单元30的接合孔36H的周缘的作用在外门14的基座部26上的负荷变得大于来自图10B中图示出的把手单元30的钩部38A的作用在外门14的钩部锚固件28A上的负荷。于是,能够抑制过度的负荷作用在钩部38A上和钩部锚固件28A上。
接下来,通过在参照图11的同时借助使用图9B和图10B进行阐释,来针对图11等中图示出的把手40在被来自设计面40A侧的过度的力推动的情况进行阐释。注意,在图11是图示出在沿着与图5中的线D-D对应的截面位置剖切的状态下当把手40被来自设计面40A侧的过度的力推动时的状态的竖直剖视图。
在图9B中图示出的位置中的把手40由于被来自把手40的设计面40A侧的过度的力推动而变成如图11中图示出的状态时,来自基座32的圆柱形轴34B的反推力Na作用在把手40的圆柱形轴轴承部44上。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借助使用图10B的阐释,来自基座32的钩部38A的力沿着与箭头N1c相同的方向作用在外门14的钩部锚固件28A上,并且来自基座32的接合孔36H的周缘的力沿着与箭头N2b相同的方向作用在外门14的接合爪24(参见图5)上。响应于此,外门14能够承受使用钩部锚固件28A和接合爪24(参见图5)的负荷,并因此,把手单元30不会容易地从外门14出来。
以这种方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即使当图9A和图9B等中图示出的把手40被过度的力上拉时或者把手40被来自设计面40A侧的过度的力推动时,防止或有效地抑制了把手单元30格格响或者从外门14离开。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补充阐释
注意,在上面的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接合爪24形成在图5中图示出的外门14的背面16B侧上的位置处,并且接合孔36H贯通把手单元30的基座32而形成。然而,作为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修改例,可以采用如下的构造:接合爪形成到把手单元30的基座32,并且接合于接合爪的接合孔贯通外门14的背面16B侧上的位置(例如,形成有支座形状的位置)而形成。
作为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修改例,取代图3A中图示出的钩部38A和悬伸部38B,可以提供类似于形成有贯通的接合孔36H的悬伸部36A的构造部,并且取代图4A中图示出的凹窝280和设置有钩部锚固件28A的突出部28B,可以提供类似于基座部26和接合爪24的构造部。即,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接合爪24和接合孔36H,(参见图3)在总共四个位置处彼此接合,这些位置是处于外门14的孔20的周缘的顶部、底部、左部和右部。
进一步地,在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构造成使得钩部38A在装配取向上锚固在图7C中图示出的钩部锚固件28A中,使得当从门的侧面观看时,把手单元30相对于外门14定位在外门14的延伸方向(门竖直方向)上。然而,作为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修改例,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钩部38A在装配取向上锚固在钩部锚固件28A中以便将把手单元30相对于外门14定位在如在从门的侧面观看时在外门14的延伸方向(门竖直方向)上和门左右方向上。即,尽管相比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从装配性能的角度来看不太方便,可以采用如下的构造:未设置突出部28B,并且当钩部38A被钩挂在钩部锚固件28A中时,宽度方向上的微小间隙被设定在钩部38A和凹窝280,(参见图4A)的相应的内侧侧面之间。
进一步地,在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基座部26形成在外门14上,并且诸如此类的构造是优选的。然而,作为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修改例,可以采用如下的构造:未形成有基座部26的接合爪24(参见图4A和图4B)形成在外门14的背面16B侧上。
进一步地,在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从图10A等中图示出的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到图10B等中图示出的外门14的钩部锚固件28A的距离被设定成比从图10A等中图示出的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到图10B等中图示出的外门14的基座部26的距离短。然而,从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到钩部锚固件28A的距与从把手40的旋转轴线40J到基座部26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并不局限于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实例。
进一步地,在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已经对车辆收纳部为手套箱10的门结构的示例进行了阐释;然而,本公开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可以是不同的车辆收纳部的门结构,诸如驾驶员座椅面对侧上的收纳箱。而且,作为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修改例,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能够打开和关闭的门面板布置在车辆收纳部的箱部的开口中。
注意,可以实施上面的示例性实施例与上述的修改例的恰当组合。
已经对本公开的上面实例进行了阐释;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而是明显可以在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的范围内实施多种的其他变型例。

Claims (5)

1.一种车辆收纳部门结构,所述门结构包括:
门面板,其设置在车辆收纳部的开闭部处,所述门面板包括贯通所述门面板的用于把手安放的孔;以及
把手单元,其包括:
把手,其被构造成布置在所述门面板的所述孔中;以及
基座,其支撑所述把手;
其中,接合爪形成在所述门面板的背面侧上的位置或所述把手单元的所述基座中的一个处,并且与所述接合爪接合的接合孔贯通所述门面板的所述背面侧上的所述位置或所述把手单元的所述基座中的另一个,
其中,左右一对钩部形成在所述把手单元的所述基座处,
锚固所述左右一对钩部的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形成在所述门面板的所述背面侧上,
其中,左右一对突出部形成在所述门面板的所述背面侧上,所述左右一对突出部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中的每一个处并且在朝向远离所述门面板的背面的那侧的方向上突出,
左右一对悬伸部形成在所述把手单元的所述基座处,所述左右一对悬伸部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钩部中的每一个处,并且布置在所述左右一对突出部之间且邻近所述左右一对突出部中的相应突出部,并且
通过所述左右一对突出部限制所述左右一对悬伸部在门左右方向上的移位,所述把手单元相对于所述门面板定位在所述门左右方向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其中:
所述把手单元被构造成能够旋转地移动,而同时将所述左右一对钩部钩挂在所述左右一对钩部锚固件中,并且使得在从门的侧面观看时,在装配取向上将所述钩部锚固在所述钩部锚固件中使所述把手单元相对于所述门面板定位在所述门面板的至少延伸方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其中:
所述把手被支撑以便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关于沿着门左右方向伸延的轴线摆动,并且所述把手被设定成以便当打开门时在上拉的方向上摆动,
所述接合爪形成在所述门面板的所述背面侧上的位置处,并且所述接合爪相比于所述把手的旋转轴线靠车辆下侧,并且
基座部形成在所述门面板的所述背面侧上,所述基座部将所述门面板的一般部和所述接合爪连接在一起并且包括接触所述接合孔的周缘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其中:
所述把手被支撑以便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关于沿着门左右方向伸延的轴线摆动,并且所述把手被设定成以便当打开所述门时在上拉的方向上摆动,
所述接合爪形成在所述门面板的所述背面侧上的位置处,并且所述接合爪相比于所述把手的旋转轴线靠车辆下侧,并且
基座部形成在所述门面板的所述背面侧上,所述基座部将所述门面板的一般部和所述接合爪连接在一起并且包括接触所述接合孔的周缘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收纳部门结构,其中,所述钩部比所述把手的所述旋转轴线靠车辆上侧,并且从所述把手的所述旋转轴线到所述钩部锚固件的距离比从所述把手的所述旋转轴线到所述基座部的距离短。
CN201810026835.2A 2017-03-02 2018-01-11 用于车辆收纳部的门结构 Active CN1085283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9614A JP6787818B2 (ja) 2017-03-02 2017-03-02 車両用収納部のドア構造
JP2017-039614 2017-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28347A CN108528347A (zh) 2018-09-14
CN108528347B true CN108528347B (zh) 2021-05-18

Family

ID=63357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26835.2A Active CN108528347B (zh) 2017-03-02 2018-01-11 用于车辆收纳部的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86607B2 (zh)
JP (1) JP6787818B2 (zh)
CN (1) CN1085283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88641B2 (ja) * 2016-07-08 2019-10-09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ロック装置
US10625681B2 (en) * 2018-05-07 2020-04-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ownstop for glovebox
JP6992196B2 (ja) * 2018-10-18 2022-01-13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KR20210076003A (ko) * 2018-10-18 2021-06-23 가부시키가이샤 파이오락꾸스 개폐체의 잠금 장치
JP7320197B2 (ja) * 2019-12-16 2023-08-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機構
JP7265105B2 (ja) * 2020-03-30 2023-04-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リッドロックユニットの取付構造
KR102390626B1 (ko) * 2020-07-29 2022-04-25 케이비아이동국실업 주식회사 글로브 박스의 유동방지구조
CN112360252A (zh) * 2020-11-13 2021-02-12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仪表板杂物箱锁机构
CN114228622B (zh) * 2021-12-31 2023-12-08 盐城同环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牢固的汽车前排手扣箱开合组件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62918A (ja) * 2000-03-17 2001-09-26 Piolax Inc リッドの開閉操作装置
JP2001262916A (ja) * 2000-03-17 2001-09-26 Piolax Inc 開閉ロック装置
FR2849089B1 (fr) * 2002-12-18 2012-09-28 Piolax Inc Appareil a verrou de couvercle de boite a gants
CN103802737A (zh) * 2012-11-12 2014-05-2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收纳箱
JP2015078519A (ja) * 2013-10-16 2015-04-23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ロック装置
CN204296593U (zh) * 2014-12-18 2015-04-2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的手套箱总成以及汽车
CN204641578U (zh) * 2014-04-09 2015-09-16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内部的附件连接组件
DE102016201920A1 (de) * 2015-02-09 2016-08-11 Seoyon E-Hwa Co., Ltd. Innentürgriff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CN106168086A (zh) * 2015-05-22 2016-11-30 丰田自动车东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6232921A (zh) * 2014-04-24 2016-12-14 百乐仕株式会社 开闭部件的锁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5855U (zh) * 1988-08-31 1990-03-08
JPH0325180A (ja) * 1989-06-20 1991-02-01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グローブボックス構造
JPH09226463A (ja) * 1996-02-28 1997-09-02 Suzuki Motor Corp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構造
JP4743012B2 (ja) 2006-06-21 2011-08-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ロック装置の締結構造
JP5271547B2 (ja) * 2008-01-15 2013-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のロックユニット取付部構造
JP5630382B2 (ja) 2011-05-31 2014-11-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ロック装置
JP5492931B2 (ja) * 2011-12-01 2014-05-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収納装置
JP5948225B2 (ja) * 2012-11-09 2016-07-06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JP6125223B2 (ja) * 2012-12-25 2017-05-10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ロック部構造
US20160010368A1 (en) * 2013-02-06 2016-01-14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attaching vehicle door handle device
JP6291028B2 (ja) * 2014-02-21 2018-03-14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ロック装置
WO2017086427A1 (ja) * 2015-11-20 2017-05-26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ロ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62918A (ja) * 2000-03-17 2001-09-26 Piolax Inc リッドの開閉操作装置
JP2001262916A (ja) * 2000-03-17 2001-09-26 Piolax Inc 開閉ロック装置
FR2849089B1 (fr) * 2002-12-18 2012-09-28 Piolax Inc Appareil a verrou de couvercle de boite a gants
CN103802737A (zh) * 2012-11-12 2014-05-2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收纳箱
JP2015078519A (ja) * 2013-10-16 2015-04-23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ロック装置
CN204641578U (zh) * 2014-04-09 2015-09-16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车辆内部的附件连接组件
CN106232921A (zh) * 2014-04-24 2016-12-14 百乐仕株式会社 开闭部件的锁止装置
CN204296593U (zh) * 2014-12-18 2015-04-2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的手套箱总成以及汽车
DE102016201920A1 (de) * 2015-02-09 2016-08-11 Seoyon E-Hwa Co., Ltd. Innentürgriff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CN106168086A (zh) * 2015-05-22 2016-11-30 丰田自动车东日本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莎;王莎等;《汽车零部件》;20140828(第08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28347A (zh) 2018-09-14
US20180251075A1 (en) 2018-09-06
JP2018144558A (ja) 2018-09-20
US10486607B2 (en) 2019-11-26
JP6787818B2 (ja) 2020-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28347B (zh) 用于车辆收纳部的门结构
US7617571B2 (en) Pin-less assist grip handle assembly
WO2012046287A1 (ja)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WO2015040872A1 (ja)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US11377884B2 (en) Lock device
JP6762986B2 (ja) 内装用カバー取付構造
JP5210670B2 (ja) 係合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自動車用内装部材
JP4566863B2 (ja) 車両用ケーブル保持装置
JP5204628B2 (ja)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JP5847244B1 (ja) 車両内装部品
JP2008208642A (ja) フラップ装置及び該フラップ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の後部構造
KR20060062052A (ko) 도어 아웃사이드 핸들의 래치 해제 방지 구조
JP5011089B2 (ja) 車両用内装部材の取付構造
US20190178012A1 (en) Retractable outside handle assembly for vehicle
JP2007016398A (ja) フードロックのセカンダリラッチ構造
JP6064848B2 (ja) 自動車の内装構造
JP5592343B2 (ja) 車両用蓋の開閉ロック装置
JP5492835B2 (ja)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JP3563308B2 (ja) 車両用収納装置のヒンジ部構造
JP4513640B2 (ja) ヒンジ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2007063904A (ja) ロック機構
JP3172674U (ja)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KR100577803B1 (ko) 글로브박스용 스트라이커 조립구조
JP6166630B2 (ja) 車両用ドア
JP2006298177A (ja) シート用ラッチカバーのリッド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