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20219B - 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 - Google Patents
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420219B CN108420219B CN201810150035.1A CN201810150035A CN108420219B CN 108420219 B CN108420219 B CN 108420219B CN 201810150035 A CN201810150035 A CN 201810150035A CN 108420219 B CN108420219 B CN 1084202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umbrella
- support portion
- seat
- lo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62—Accessories for chai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伞等长条部件摇晃地对其进行保持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长条部件支承装置(11),用于将作为长条部件的伞(A)以上下延伸的状态保持于对象物,具备:设置于对象物的支承部(20),可进退地设置于该支承部(20)、且能够将上述长条部件夹持保持于其与该支承部(20)之间的保持部(30),以及对该保持部(30)向支承部(20)施力的施力机构(40)。由此,能够不使伞(A)等长条部件摇晃地对其进行支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在列车等车辆的室内用于支承伞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伞支承于在车辆用座椅的背面展开、收纳自如地设置的台桌上的车辆用台桌装置。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的车辆用台桌装置中,在处于收纳位置的台桌的上端面,设置有可供伞柄插入的开口孔。在这样的以往的车辆用台桌装置中,通过将伞柄插入于开口孔中,使伞柄卡挂并支承于开口孔中。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伞保持于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背面展开、收纳自如地设置的台桌上的车辆用台桌装置。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的车辆用台桌装置中,在处于收纳位置的台桌的上端面,设置有可供伞柄插入的开口孔。在这样的以往的车辆用台桌装置中,通过将伞柄插入于开口孔中,使伞柄卡挂并保持于开口孔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121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这样的以往的车辆用台桌装置中的第一问题,通过对柄部进行卡挂而对伞进行支承,因此,除了柄部以外的部分下垂,伞的前端有时因车辆的移动、振动而向前后左右摆动。
作为这样的以往的车辆用台桌装置中的第二问题,通过对柄部进行卡挂而对伞进行保持,因此,除了柄部以外的部分下垂。因此,难以确保就座于交通工具用座椅上的乘客的脚边空间。
本发明的第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伞等长条部件摇晃地对其进行保持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
本发明的第二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对伞等长条部件进行支承的结构、且实现了脚边空间的确保的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本发明的第一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用于将长条部件以上下延伸的状态保持于对象物,其特征在于,具备:设置于上述对象物的支承部,可进退地设置于该支承部、且能够将上述长条部件夹持保持于其与该支承部之间的保持部,以及对该保持部向上述支承部施力的施力机构。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利用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而将长条部件夹持于支承部和保持部之间,并将长条部件以轴处于上下方向的方式保持于对象物,因此能够抑制所保持的长条部件的摆动。
另外,利用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对保持部始终向支承部施力,因此无论是保持有长条部件的使用时,还是未保持长条部件的非使用时,均能够使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变得紧凑。另外,利用施力机构的作用力,使保持部从使用位置向非使用位置自动移动,因此,能够使得使用便利性变得良好。
另外,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中,上述保持部具有弧状部,该弧状部设置为能够在与上述支承部接近的的非使用位置和从上述支承部离开并将上述长条部件夹持于其与上述支承部之间的使用位置之间进行移位,上述施力机构是构成为具备板簧的恒定负载弹簧,利用上述板簧的回复力,对上述弧状部向非使用位置施力。由此,通过使用恒定负载弹簧而施加恒定的作用力,因此能够无冲击地对长条部件进行保持。因此,能够实现便利性的提高。
另外,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中,上述保持部构成为具有:设置为贯通上述支承部且能够在该支承部的贯通方向上移动的长条材料,以及与该长条材料连接的弧状部。由此,通过使长条材料相对于支承部进退,使弧状部整体相对于支承部接触、离开,从而能够确保用于将长条部件设置于支承部与保持部之间的空间,能够进一步实现便利性的提高。
另外,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中,具有使上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衰减的衰减机构。由此,利用衰减机构使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衰减,因此使保持部向支承部接近时的移动速度减速。因此,在使保持部以向支承部接近的方式移动时,进行缓慢且优雅的动作,从而能够表现出高级感。另外,在使保持部以向支承部接近的方式移动时,能够降低手被夹在支承部和保持部之间的可能性,能够提高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的安全性。
另外,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中,在长条部件支承装置中,上述衰减机构构成为具有:包括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上述保持部的齿轮的旋转阻尼器、以及设置于上述支承部且与上述齿轮啮合的齿条。由此,通过旋转阻尼器和齿条,使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衰减,因此能够实现使保持部向支承部接近时的移动速度减速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后壳,是将具备座部以及该座部的后端的靠背的座椅的后方(箭头Y2方向)覆盖的后壳,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记载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通过将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的支承部固定在后壳上,例如,在后壳前后或左右排列设置的状况下(例如,移动体的乘客室内、电影院等剧院),能够将长条部件以轴处于上下方向的方式支承在对象物上。另外,利用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对保持部始终向支承部施力,因此无论是支承了长条部件的使用时,还是未支承长条部件的非使用时,均能够使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变得紧凑,因此,即使是在例如乘客室内、电影院等剧院那样的有限空间中,也能够使得使用便利性变得良好。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带后壳座椅中,其特征在于,具备第六方式所记载的后壳、以及上述座椅。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通过将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的支承部固定在后壳上,例如,在后壳前后或左右排列设置的状况下(例如,移动体的乘客室内、电影院等剧院),能够将长条部件以轴处于上下方向的方式支承在对象物上。另外,利用施力机构的作用力,对保持部始终向支承部施力,因此无论是保持有长条部件的使用时,还是未支承长条部件的非使用时,均能够使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变得紧凑,因此,即使是在例如乘客室内、电影院等剧院那样的有限空间中,也能够使得使用便利性变得良好。
用于解决本发明的第二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本发明的后壳,是覆盖具备座以及该座的后端的靠背的座椅的后壳,其特征在于,具有:将上述靠背的后表面覆盖的覆盖部,以及设置于该覆盖部且对长条部件进行支承的长条部件支承部,上述长条部件支承部具有随着趋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延伸的支承面,在上述长条部件位于上述支承面的内侧的状态下,对上述长条部件在以其轴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支承。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当长条部件位于支承面的内侧时,通过长条部件支承部对长条部件在以其轴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因此,不会如以往技术那样除了柄部以外的部分下垂。因此,能够确保就座于后方的座椅上的人的脚边空间。
另外,通过长条部件支承部对长条部件在以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因此长条部件不会如以往技术那样摆动、且不会挡住视线。
在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本发明的后壳中,优选地,具有两个以上的覆盖各座椅的上述覆盖部,两个以上的上述覆盖部左右相邻地设置,在相邻的上述覆盖部之间,设置有上述长条部件支承部。在此,在两个以上的覆盖部左右排列设置的状况下(例如,乘客室内、电影院等剧院),多数情况下,两个以上的覆盖部的左右的两侧设为通道,通过将长条部件支承部设置在两个以上的覆盖部之间,能够抑制支承于该长条部件支承部的长条部件侵占通道。
在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本发明的后壳中,优选地,上述长条部件支承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以及从上述板状部的后端延伸且将上述长条部件夹持于其与上述覆盖部之间的弧状部,上述弧状部具有上述支承面。由此,通过长条部件支承部,实现了对长条部件以与覆盖部及支承面接触的状态进行支承的结构,因此,能够充分确保脚边空间。
在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本发明的后壳中,优选地,具有两个以上的将各座椅覆盖的上述覆盖部,并且设置有一对上述弧状部,一对上述弧状部在上述板状部的左右两侧排列设置。由此,通过一个长条部件支承部而实现对两个长条部件进行支承的结构,因此,能够充分确保脚边空间。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的本发明的带后壳座椅,其特征在于,具备第八方式至第十一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记载的后壳、以及上述座椅。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当长条部件位于支承面的内侧时,通过长条部件支承部对长条部件在以其轴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因此,不会如以往技术那样除了柄部以外的部分下垂。因此,能够确保就座于后方的座椅上的人的脚边空间。
发明效果
根据如上所述的第一方式的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不使伞等长条部件摇晃地对其进行支承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
根据第八方式的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具有对伞等长条部件进行支承的结构、且实现了脚边空间的确保的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后壳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利用构成上述带后壳座椅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而对长条部件进行支承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未利用上述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对长条部件进行支承的非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4A是表示上述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的俯视图,是弧状部处于非使用位置的图。
图4B是表示上述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的俯视图,是弧状部处于使用位置的图。
图5A是表示上述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的侧视图,是弧状部处于非使用位置的图。
图5B是表示上述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的侧视图,是弧状部处于使用位置的图。
图6A是表示上述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的变形例的俯视图,是弧状部处于非使用位置的图。
图6B是表示上述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的变形例的俯视图,是弧状部处于使用位置的图。
图7是表示上述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后壳座椅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与图8的不同角度观察上述带后壳座椅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带后壳座椅前后排列设置时的情形的侧视图。
图11是上述带后壳座椅的侧视图。
图12是将伞支承于上述带后壳座椅的伞支承部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上述带后壳座椅的伞支承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3B是表示上述带后壳座椅的伞支承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10、210 带后壳座椅
2 座椅
3 座部
4 后壳(对象物)
11 伞支承装置(长条部件支承装置)
20、120、220 支承部
30、130、230 保持部
31、131 板状部(长条材料)
32、132、232 弧状部
40 施力机构
41 板簧
240 扭转螺旋弹簧(施力机构)
50、250 衰减机构
51 齿轮
52 旋转阻尼器
53 齿条
A 伞(长条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后壳座椅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后壳座椅1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后壳座椅1构成为具有:左右排列的一对座椅2、以及覆盖一对座椅2且覆盖上述座椅2的靠背的后壳4。
图1所示的带后壳座椅1,在列车的乘车空间内,左右排列的一对座椅2以纵列的方式在车辆的前进及后退方向(前后方向)上隔开等间隔地设置。各座椅2具有:与构成乘车空间的地板对置的座部3、支承于座部3的后端的未图示的靠背、以及支承于座部3的前端的未图示的腿托,并且构成为具有使靠背向后方(箭头Y2方向)倾倒的机构(以下记载为“倾斜机构”)。在下文中,对一对座椅2所排列的左右方向中的“左侧”标记X1的符号,并对“右侧”标记X2的符号,对车辆的前进及后退方向(前后方向)中的“前方(前进方向)”标记Y1,对“后方(后退方向)”标记Y2,对与上述前后左右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中的“上方”标记符号Z1,对“下方”标记符号Z2。
后壳4是在通过倾斜机构使各座椅2的靠背倾倒时,用于使就座于后方(箭头Y2方向)的带后壳座椅上的人(乘客)难以感觉到压迫感的的固定式后壳。
如图1所示,该后壳4构成为具有:覆盖各座椅2的靠背的一对覆盖部5A、5B,设置于一对座椅2的左右的两侧并作为扶手80而发挥功能的一对侧板部8A、8B,从一对覆盖部5A、5B之间向前方(箭头Y1方向)伸出的分隔部9,在各覆盖部5A、5B中在与就座于后方(箭头Y2方向)的带后壳座椅上的人(乘客)对置的各表面上设置的口袋10A、10B,对伞A(长条部件)进行支承的两个伞支承装置11(长条部件支承装置)、以及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四个)挂钩12。口袋10A、10B设置为长边方向与左右方向(箭头X1、X2方向)大致平行的长方形,且设置为与短边方向大致平行的上下方向(箭头Z1、Z2方向)的中间部与扶手80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即,伞支承装置11(长条部件支承装置)设置于后壳4(对象物)。
如图1所示,一对覆盖部5A、5B具有一对覆盖部主体6A、6B、以及从一对覆盖部主体6A、6B的左右方向(箭头X1、X2方向)的两端以夹持一对座椅2的方式向前方(箭头Y1方向)伸出的一对伸出部7A、7B,一对覆盖部5A、5B形成为俯视时的近似コ字形。为了允许各座椅2的靠背的倾倒,各覆盖部主体6A、6B以规定的尺寸从各座椅2向后方(箭头Y2方向)分离地设置。
对于就座于各座椅2上的各乘客而分别设置有一个伞支承装置11,并且对于各乘客而分别设置有两个挂钩12。各为两个的挂钩12设置于各覆盖部主体6A、6B的上端部且左右的两端部。
在一对覆盖部5A、5B之间在与扶手80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左右相邻地设置有两个伞支承装置11。
如图1~图3所示,伞支承装置11构成为具有:固定于各覆盖部5A、5B(如图1所示)的支承部20,在支承部20上可移动(可进退)地设置的、将伞A夹持于其与支承部20之间的保持部30,对保持部30向支承部20施力的施力机构40、以及使施力机构40的作用力衰减的衰减机构50。
如图3所示,支承部20具有以下部件且构成为一体:具有贯通孔21的长方形板状的支承部主体22,以及从贯通孔21的周缘以筒状且向前方(箭头Y1方向)立设的方筒部23。支承部主体22以长边方向沿左右延伸、且短边方向沿上下延伸的方式,通过螺栓而固定在各覆盖部5A、5B的各后表面50上。贯通孔21以及方筒部23设置于支承部主体22的左右方向(箭头X1、X2方向)的一个端部,并且形成为可供保持部30的(后述的)板状部31(长条材料)插入。方筒部23沿前后方向(箭头Y1、Y2方向)对板状部31进行引导。
如图3~图5所示,保持部30构成为一体地具有:插入于支承部20的贯通孔21以及方筒部23的板状部31、以及与板状部31的后端连接且能够对伞A进行保持的弧状部32。这样的保持部30设置为:通过使板状部31相对于支承部20进退移动,能够使弧状部32在与支承部20接近的(未支承伞A)的非使用位置(如图4A、图5A所示)和从支承部20离开并将伞A夹持于其与支承部20之间的使用位置(如图4B、图5B所示)之间进行移位。该弧状部32在从支承部20离开时,以被拉出到距离支承部20最远的位置的拉出位置和夹持伞A的使用位置的两个阶段进行移位。
如图4、图5所示,弧状部32形成为与支承部主体22对置的表面具有规定的宽度的平视为矩形的形状。另外,在弧状部32中,在支承部主体22的相反侧的表面,如图2等所示,显示有伞标记。这样,将伞支承装置11的使用例的一个例子对使用者进行图示。
如图3所示,施力机构40构成为具有:包括将板簧41卷绕而得到的恒定负载弹簧的弹簧支承体42、以及固定于支承部主体22且容纳弹簧支承体42的壳体43。
如图3所示,弹簧支承体42构成为具有:具有规定的长度的长条状的板簧41、上下延伸且供板簧41卷绕的轴部44、以及与轴部44的上下的端部对置地固定的一对圆盘45、46。在板簧41的一端固定在轴部44上的状态下将板簧41卷绕在该轴部44上而得到恒定负载弹簧。壳体43具有:上下对置的一对对置板47、48、以及连接于一对对置板47、48之间的侧板49,并形成为コ字形。弹簧支承体42在一对对置板47、48之间设置有一对圆盘45、46,以轴部44贯通各圆盘45、46及各对置板47、48的状态支承为能够旋转。
这样的弹簧支承体42,恒定负载弹簧(板簧41)的一端固定于轴部44上,另一端固定于保持部30的板状部31的前端部上。而且,设置为在保持部30的弧状部32位于使用位置时,弹簧支承体42处于具有作用力的状态,并且在弧状部32位于非使用位置时,弹簧支承体42处于自然状态。
如图3所示,衰减机构50构成为具有:包括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保持部30的齿轮51的旋转阻尼器52、以及与齿轮51啮合的齿条53。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阻尼器52利用油的阻力而使齿轮51的旋转减速。旋转阻尼器52在保持部30中固定于板状部31的前端部。齿条53是以与旋转阻尼器52的齿轮51啮合的方式,固定于壳体43的上方侧(箭头Z1方向侧)的对置板47上。
这样的伞支承装置11,在弧状部32处于非使用位置时,如图4A、图5A所示,处于恒定负载弹簧不具有作用力的自然状态。从该非使用位置,抵抗恒定负载弹簧的作用力而将弧状部32向后方(箭头Y2方向)拉出。于是,齿轮51在齿条53上旋转,使弧状部32位于距离支承部20最远的拉出位置。在该状态下,使伞A位于支承部20的支承部主体22与弧状部32之间。此时,将手从弧状部32放开。于是,恒定负载弹簧的作用力作用于保持部30,齿轮51在齿条53上旋转,使弧状部32以向支承部主体22接近的方式向前方(箭头Y1方向)移动。此时,通过恒定负载弹簧对保持部30作用有恒定的力量。进一步,旋转阻尼器52使齿轮51的旋转速度减速,因此,弧状部32以恒定的速度缓慢地向前方(箭头Y1方向)移动。这样,如图4B、图5B所示,弧状部32位于使用位置,伞A支承于伞支承装置11。通过伞支承装置11,伞A(长条部件)以悬空状态(伞A的前端从地板离开的状态)被支承为不能上下摆动且不能倾斜摆动。
由此,伞支承装置11(长条部件支承装置)通过施力机构40的作用力,伞A(长条部件)被夹持于支承部20与保持部30之间,并且被保持为轴处于上下方向,因此,能够抑制被保持的伞A的摆动。
另外,在伞支承装置11(长条部件支承装置)中,利用施力机构40的作用力始终对保持部30向支承部20施力,因此无论是保持有伞A(长条部件)的使用时,还是未保持伞A的非使用时,均能够使伞支承装置11变得紧凑。另外,利用施力机构40的作用力,使保持部30从使用位置向非使用位置自动移动,因此,能够使得使用便利性变得良好。
另外,伞支承装置11(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的保持部30具有弧状部32,并且该弧状部32设置为能够在与支承部20接近的非使用位置和从支承部20离开而将伞A(长条部件)夹持于其与支承部20之间的使用位置之间进行移位,施力机构40为板簧41,利用板簧41的复原力,对弧状部32向非使用位置施力。由此,通过使用恒定负载弹簧而施加恒定的作用力,因此能够无冲击地对伞A进行保持。因此,能够实现便利性的提高。
另外,伞支承装置11(长条部件支承装置)构成为具有:设置为保持部30贯通支承部20并能在该支承部20的贯通方向上移动的板状部31、以及与该板状部31连接的弧状部32。由此,通过使板状部31相对于支承部20进退,使弧状部32整体相对于支承部20接触、离开,从而能够确保用于将伞A(长条部件)设置于支承部20与保持部30之间的空间,能够进一步实现便利性的提高。
另外,伞支承装置11(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具有使施力机构40的作用力衰减的衰减机构50。由此,利用衰减机构50使施力机构40的作用力衰减,因此使保持部30向支承部20接近时的移动速度减速。因此,在使保持部30以向支承部20接近的方式移动时,进行缓慢且优雅的动作,从而能够表现出高级感。另外,在使保持部30以向支承部20接近的方式移动时,能够降低手被夹在支承部20和保持部30之间的可能性,能够提高伞支承装置11的安全性。
另外,在伞支承装置11(长条部件支承装置)中,衰减机构50构成为具有:包括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保持部30的齿轮51的旋转阻尼器52、以及设置于保持部30且与齿轮51啮合的齿条53。由此,通过旋转阻尼器52和齿条53,使施力机构40的作用力衰减,因此能够实现使保持部30向支承部20接近时的移动速度减速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包括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其他结构等,以下所示的变形例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长条部件的伞A进行支承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长条部件支承装置还可以对作为长条部件的例如拐杖、聚酯瓶、饮料罐、杯子等物品进行支承。即,只要是能够夹持并保持于支承部和保持部之间的物品,则任何物品均包括在长条部件的概念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伞支承装置11(长条部件支承装置)设置在后壳4以及带后壳座椅1的覆盖部5A、5B上,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可以不设置在覆盖部上。例如,可以设置在座椅2的座部3、靠背上,也可以设置在侧板部8A、8B上,可以设置在任意的位置上。或者,可以将长条部件支承装置设置在构成乘车空间的内壁上,也可以设置在例如建筑物的外壁、居住空间的内壁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20构成为:具有贯通孔21的支承部主体22将伞A夹持于其与弧状部32之间,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将支承部构成为将板状部31支承为能够在前后方向(箭头Y1、Y2方向)上移动即可,例如,可以构成为后壳4的覆盖部5A(5B)承担支承部主体22的一部分,并将伞A夹持于覆盖部5A(5B)和弧状部32之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板状部31构成为板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长条材料可以构成为包括圆柱状、棱柱状的柱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伞支承装置11(长条部件支承装置)中,衰减机构50构成为具有:包括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保持部30的齿轮51的旋转阻尼器52、以及设置于壳体43且与齿轮51啮合的齿条53,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包括齿轮的旋转阻尼器设置在壳体43上,而将与齿轮啮合的齿条设置在保持部30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伞支承装置11(长条部件支承装置)中,衰减机构50由利用油的阻力而使齿轮51的旋转减速的旋转阻尼器52构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使用通过齿轮51和齿条53的旋转表面之间的摩擦而降低转速的方式的衰减机构,只要可使施力机构40的作用力衰减,则可以采用任意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30具有板状部31和弧状部32并构成为近似L字形,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如图6A、图6B所示,在伞支承装置110(长条部件支承装置)中,保持部130具有一对板状部131、131以及与一对板状部131的各后端连接的弧状部132,并构成为近似コ字形。在该情况下,支承部120可以构成为具有:具有一对贯通孔121的支承部主体122、以及一对方筒部123。由此,可起到与本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部30具有板状部31和弧状部32并构成为近似L字形,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如图7所示,在伞支承装置210(长条部件支承装置)中,保持部230可以构成为具有弧状部232。在该情况下,弧状部232的一个端部经由作为施力机构的扭转螺旋弹簧240和作为衰减机构的阻尼器250而弹性地支承于支承部220,并且另一端部设置为能够以在接近支承部220的非使用位置和从支承部220离开的使用位置之间进行移位的方式进行转动。由此,可起到与本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8~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后壳座椅进行说明。图8、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后壳座椅301的立体图。
如图8、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后壳座椅301构成为具有:左右排列的一对座椅302、303,以及对一对座椅302、303进行支承(覆盖)并且将上述座椅302、303的靠背304覆盖的后壳310。
亦如图10所示,图8等所示的带后壳座椅301,在列车的乘车空间内,左右排列的一对座椅302、303(在图10中符号303未图示)以纵列的方式在车辆的前进及后退方向(前后方向)上隔开等间隔地设置。图10是表示带后壳座椅301、301A、301B、301C在前后排列设置时的情形的侧视图。在图10中,对位于最先(第一个)的带后壳座椅标注符号301,对位于第二个的带后壳座椅标注符号301A,对位于第三个的带后壳座椅标注符号301B,对位于第四个的带后壳座椅标注符号301C。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将车辆的前进及后退方向记作“前后方向”,将车辆宽度方向(图10中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记作“左右方向”,将铅垂方向记作“上下方向”。另外,对前后方向中的“前方”标注Y1,对“后方”标注Y2,对左右方向中的“左侧”标注X1的符号,对“右侧”标注X2的符号,对上下方向中的“上方”标注符号Z1,对“下方”标注符号Z2。
如图10、图11所示,各座椅302、303(符号303未图示)构成为具有:与构成乘车空间的地板F对置的座305、支承于座305的后端的靠背304、以及支承于座305的前端的腿托306,并且具有使靠背304向后方(箭头Y2方向)倾倒的机构(以下记载为“倾斜机构”)。在图10中,示出了带后壳座椅301、301C通过倾斜机构而使靠背304倾倒后的状态。
后壳310是在通过倾斜机构使各座椅302、303的靠背304倾倒时,用于使就座于后方(箭头Y2方向)的带后壳座椅301A、301B、301C上的人(乘客)难以感觉到压迫感的的固定式后壳。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后壳310,如图10所示,其第一上缘部314a位于与就座的乘客的视线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下方(箭头Z2方向),因此,能够使乘客进一步难以感觉到压迫感。
如图8、图9、图11所示,后壳310构成为具有:在一对座椅302、303(如图8、图9所示)的左右两侧设置的、作为扶手311a、311a(如图8所示)而发挥功能的近似梯形形状的一对侧板部311A、311B(如图8所示);在比一对座椅302、303靠后侧的位置,架设于一对侧板部311A、311B之间的长方形的下侧板部312(如图9所示);设置有可展开、收纳的展开台桌313(如图9、图11所示)、且将各座椅302、303的靠背304覆盖的一对覆盖部314A、314B(如图8、图9所示);设置于各展开台桌313和下侧板部312之间的开闭式口袋315(如图9所示);以及从一对覆盖部314A、314B之间向前方(箭头Y1方向)伸出的扶手311b(如图8所示)。扶手311a和扶手311b设置于从地板F起的高度为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进一步,如图9所示,在后壳310设置有:对伞A、拐杖等长条部件进行支承的两个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对饮料等的容器进行支承的两个杯托308、以及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四个)挂钩309。对于就座于各座椅302、303的各乘客而分别设置有一个伞支承部307以及杯托308,并且对于各乘客而分别设置有两个挂钩309。两个杯托308分别设置于下侧板部312的两个端部312a、312b的各自的上方(箭头Z1方向)侧、且设置于伞支承部307的下方(箭头Z2方向)。在各覆盖部314A(314B)设置的两个挂钩309设置于展开台桌313的左右两侧、且设置于收纳状态下的展开台桌313的上下方向的正中间附近。
如图8所示,一对侧板部311A、311B构成为具有:作为扶手311a而发挥功能的上端面(标记符号311a)、与其大致对置的下端面311c、与上端面311a及下端面311c的各前端连接的前端面311d、以及与上端面311a及下端面311c的各后端连接的后端面311e。后端面311e以随着趋向前方(箭头Y1方向)而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倾斜。
如图9所示,下侧板部312以与各侧板部311A、311B的各后端面311e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的状态而支承于一对侧板部311A、311B之间。
如图9、图10所示,各覆盖部314A、314B具有:具有展开台桌313的覆盖部主体316、以及从覆盖部主体316的左右方向(箭头X1、X2方向)的两端以夹持各座椅302、303的方式向前方(箭头Y1方向)伸出的一对伸出部317、318,并且形成为俯视时的近似コ字形。各一对伸出部317、318中的一方与位于一对座椅302、303的左右的两侧的侧板部311A、311B连接,另一方与扶手311b连接。
如图11所示,覆盖部主体316为了允许各座椅302、303的靠背304的倾倒,以规定的尺寸从各座椅302、303向后方(箭头Y2方向)分离地设置。
如图9所示,这样的各覆盖部314A、314B具有:设置于覆盖部主体316且左右延伸的第一上缘部314a、设置于一对伸出部317、318且以随着趋向前方(箭头Y1方向)而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倾斜的一对第二上缘部314b、314b、与第一上缘部314a大致平行的第三下缘部314c、以及与第三下缘部314c的两端连接且与一对第二上缘部314b、314b分别大致平行的一对第四下缘部314d、314d。一对第二上缘部314b、314b,各上端与第一上缘部314a连接,并且下端中的一方与扶手311a连接,另一方与扶手311b连接。各第四下缘部314d、314d具有与各侧板部311A、311B的各后端面311e大致相等的倾斜角,并且与各后端面311e连接。
如图9所示,伞支承部307是一体地具有如下部件而构成的树脂成型品:在相邻的座椅302、303之间的伸出部317、318夹持固定的矩形形状的板状部371,以及与板状部371的后端连接且具有与各覆盖部314A、314B对置的弧形的一对C字形部372、372(弧状部)。各C字形部372设置为能够进行弹性变形,以使从板状部371的后端分离的左右的端部372a的前后的位置移位。即,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的支承面370具有以悬空的状态(伞A的前端从地板F离开的状态)对伞A(长条部件)进行支承的结构(抓握力)。
如图9所示,板状部371设置为随着趋向后端而朝向斜下方。该板状部371的前端(板状部371的根部)通过螺栓固定于相邻的座椅302、303之间的伸出部317、318。另外,板状部371设置为其前端与扶手311a、311b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即,伞支承部307设置于对伞A以悬空的状态进行支承的高度(位置)。因此,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的弯曲面370(支承面)具有对伞A(长条部件)以悬空的状态(伞A的前端从地板F离开的状态)进行支承的结构(形成位置)。
如图9所示,各C字形部372构成为具有与各覆盖部314A、314B对置且与伞A的外周面接触的弯曲面370(支承面)。弯曲面370构成为具有随着趋向前方(箭头Y1方向)而向斜下方延伸的表面。弯曲面370的随着趋向前方(箭头Y1方向)而向斜下方延伸的延伸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具有能够对伞A以悬空的状态进行支承的强度的长度。另外,在各C字形部372中,在与就座的乘客对置的表面上显示有如图9所示的伞标记。这样,将伞支承部307的使用例的一个例子对就座的乘客进行图示。
如图12所示,在这样的伞支承部307中,通过将伞A(长条部件)以使伞A从左右的外侧向板状部371接近的方式插入于覆盖部314A(314B)与C字形部372之间,使伞A位于C字形部372的内侧(支承面370的内侧),从而支承于伞支承部307。此时,对伞A在以其轴随着趋向前方(箭头Y1方向)而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因此,除了柄部以外的部分并不下垂。因此,能够确保就座于后方(箭头Y2方向)的座椅302、303上的人的脚边空间。
另外,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的支承面370具有对伞A(长条部件)以悬空的状态(伞A的前端从地板F离开的状态)进行支承的结构(形成位置、抓握力)。由此,对伞A以悬空的状态进行支承,因此能够充分确保脚边空间。
另外,通过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对伞A(长条部件)在以随着趋向前方(箭头Y1方向)而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因此伞A不会摆动、且不会挡住视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壳310中,具有两个以上的覆盖部314A、314B,两个以上的覆盖部314A、314B左右排列设置,并且在上述覆盖部314A、314B之间设置有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在此,在两个以上的覆盖部314A、314B左右排列设置的状况下(例如,乘客室内、电影院等剧院),多数情况下,两个以上的覆盖部314A、314B的左右的两侧设为通道,通过将伞支承部307设置在两个以上的覆盖部314A、314B之间,能够抑制支承于该伞支承部的伞A(长条部件)侵占通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壳310中,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具有:在前后方向(箭头Y1、Y2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371,以及从板状部371的后端延伸、且将伞A(长条部件)夹持于其与覆盖部314A(314B)之间的C字形部372、372(弧状部),并且各C字形部372具有支承面370。通过伞支承部307,实现了对伞A以与覆盖部314A(314B)接触的状态进行支承的结构,因此,能够充分确保脚边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壳310中,设置有一对C字形部372(弧状部),且一对C字形部372、372左右排列设置。由此,通过一个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而实现对两个伞A(长条部件)进行支承的结构,因此,能够充分确保脚边空间。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包括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其他结构等,以下所示的变形例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带后壳座椅301构成为具有:一对座椅302、303,以及包括对上述座椅302、303进行支承(覆盖)的一对覆盖部314A、314B的后壳31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带后壳座椅可以构成为具有:一个座椅302(303),以及包括对其进行支承的一个覆盖部314A(314B)的后壳,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三个以上的座椅302(303),以及包括对其进行支承的三个以上的覆盖部314A(314B)的后壳。在这里,在带后壳座椅构成为具有三个以上的座椅302(303)的情况下,由于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设置于相邻的座椅302、303之间,因此,可以以比座椅302(303)的数量少一个的数量进行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设置于相邻的两个覆盖部314A、314B之间,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将伞支承部设置于两个覆盖部314A、314B之间。例如,可以将伞支承部分别设置于相邻的覆盖部314A、314B的左右两侧,也可以设置于覆盖部314A(314B)中的挂钩309的附近,还可以设置于各侧板部311A(311B)。即,只要是通过伞支承部对伞A在以随趋向前方(箭头Y1方向)而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支承即可,可以将伞支承部设置在后壳310的任意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具有一对C字形部372、372(弧状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在伞支承部307仅设置有一个C字形部37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的支承面370具有对伞A(长条部件)以悬空的状态(伞A的前端从地板F离开的状态)进行支承的结构(形成位置、抓握力),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长条部件支承部的支承面具有对伞A(长条部件)以悬空的状态(伞A的前端从地板F离开的状态)进行支承的结构(形成位置、抓握力)即可。即使长条部件支承部的支承面不具有对伞A(长条部件)以悬空的状态(伞A的前端从地板F离开的状态)进行支承的结构(形成位置、抓握力),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伞支承部307(长条部件支承部)是一体地具有如下部件而构成的树脂成型品:夹持固定于相邻的座椅302、303之间的伸出部317、318的矩形形状的板状部371,以及与板状部371的后端连接且具有与各覆盖部314A、314B对置的弧形的一对C字形部372、372(弧状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弹性体构成长条部件支承部。由此,能够抑制长条部件支承部由于过度的变形而破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伞支承部307具有通过将伞A(长条部件)以使伞A从左右的外侧向板状部371接近的方式插入于覆盖部314A(314B)与C字形部372之间而将伞A支承于伞支承部307的C字形部(弧状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如图13A、13B所示,伞支承部(长条部件支承部)307’也可以构成为具有通过将伞A的前端从伞支承部的上方(箭头Z1方向)插入而对该伞A进行支承的环状部372’(弧状部)。可以在环状部设置随着趋向前方(箭头Y1方向)而向斜下方延伸的支承面。
此外,通过以上的记载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的结构、方法等进行了公开,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本发明主要对特定的实施方式进行了特别的图示和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以及目的的范围内,对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在形状、材质、数量、其他详细构成方面,施加各种变形。因此,上述所公开的对形状、材质等进行限定的记载,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进行的示例性的记载,并不是用于限定本发明,因此,将上述形状、材质等的限定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限定排除之后的部件的名称的记载包括在本发明内。
Claims (5)
1.一种长条部件支承装置,用于将长条部件以上下延伸的状态保持于对象物,其特征在于,具备:
设置于所述对象物的支承部,
可进退地设置于该支承部、且能够将所述长条部件夹持保持于其与该支承部之间的保持部,
对该保持部向所述支承部施力的施力机构,
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保持部的齿轮,以及
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且呈直线状延伸的齿条,
通过使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保持部在所述齿条延伸的方向的直线上移动并且使所述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衰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具有弧状部,
该弧状部设置为能够在与所述支承部接近的的非使用位置和从所述支承部离开并将所述长条部件夹持于其与所述支承部之间的使用位置之间进行移位,
所述施力机构是构成为具备板簧的恒定负载弹簧,
利用所述板簧的回复力,对所述弧状部向非使用位置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构成为具有:设置为贯通所述支承部且能够在该支承部的贯通方向上移动的长条材料,以及与该长条材料连接的弧状部。
4.一种后壳,是将具备座部以及该座部的后端的靠背的座椅的后方覆盖的后壳,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长条部件支承装置。
5.一种带后壳座椅,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4所记载的后壳、以及所述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JP2017-024209 | 2017-02-13 | ||
JP2017024209A JP6940954B2 (ja) | 2017-02-13 | 2017-02-13 | バックシェル及びバックシェル付きシート |
JP2017028016A JP6920829B2 (ja) | 2017-02-17 | 2017-02-17 | 長尺部材支持装置、バックシェル、及びバックシェル付きシート |
JPJP2017-028016 | 2017-02-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20219A CN108420219A (zh) | 2018-08-21 |
CN108420219B true CN108420219B (zh) | 2022-03-04 |
Family
ID=63157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150035.1A Active CN108420219B (zh) | 2017-02-13 | 2018-02-13 | 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420219B (zh) |
TW (1) | TWI756362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03284A (ja) * | 2002-12-26 | 2004-07-22 | Toyoda Gosei Co Ltd | 収納式把持装置 |
JP2007022201A (ja) * | 2005-07-13 | 2007-02-01 | Toyota Boshoku Corp | 車両用ドア |
CN101130344A (zh) * | 2006-08-24 | 2008-02-2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CN102755023A (zh) * | 2012-07-31 | 2012-10-31 | 苏州苏鼎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带拐杖放置装置的公共坐具 |
JP2013116710A (ja) * | 2011-12-05 | 2013-06-13 | Nifco Inc | 棒状物用保持装置 |
JP2015020627A (ja) * | 2013-07-19 | 2015-02-02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車両用傘収納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116109A1 (de) * | 1983-02-01 | 1984-08-22 | Intamin Corporation Inc. Est. | Volksbelustigungseinrichtung nach Art einer Achterbahn |
JPS60105213U (ja) * | 1983-12-23 | 1985-07-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スペンシヨンの緩衝力調節機構 |
JP2708723B2 (ja) * | 1994-06-20 | 1998-02-04 |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セーフティロック機構 |
JP2004238161A (ja) * | 2003-02-06 | 2004-08-26 | Sharp Corp |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01583A (ja) * | 2003-06-13 | 2005-01-06 | Shiroki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の荷物載置装置 |
JP5181525B2 (ja) * | 2007-04-27 | 2013-04-10 |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 ダンパ及びこのダンパを具備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
KR100878105B1 (ko) * | 2007-05-18 | 2009-01-14 | 델파이코리아 주식회사 | 안전벨트 리트랙터 |
KR20090063583A (ko) * | 2007-12-14 | 2009-06-1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시트 높이 조절장치 |
TW201038837A (en) * | 2009-04-20 | 2010-11-01 | Yu-Guang Lai | The damper device with rotational energy-absorbing device |
US9114731B2 (en) * | 2009-07-15 | 2015-08-25 | Toyota Shatai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seat |
ITTV20090173A1 (it) * | 2009-09-09 | 2011-03-10 | L & P Property Management Co | Dispositivo per la regolazione della tensione di uno schienale, particolarmente per sedie. |
CN201951295U (zh) * | 2011-01-13 | 2011-08-31 | 桑瑞廷 | 公交车存放雨伞的座椅 |
US20130074743A1 (en) * | 2011-09-26 | 2013-03-28 | Nelson Anshy Li | Weather integrated cane workstation |
US8840184B2 (en) * | 2011-10-06 | 2014-09-23 | Thorley Industries Llc | Child restraint system with automated installation |
CN102514509A (zh) * | 2011-11-21 | 2012-06-27 | 陈健全 | 一种操作简易的旅行睡眠支架 |
JP5844127B2 (ja) * | 2011-11-28 | 2016-01-13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JP6168970B2 (ja) * | 2013-06-16 | 2017-07-26 |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 パワー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及び乗物用シート |
DE112013007273B4 (de) * | 2013-07-24 | 2019-06-06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Sitz |
JP6570337B2 (ja) * | 2014-07-17 | 2019-09-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ダンパ装置 |
CN104384420A (zh) * | 2014-10-22 | 2015-03-04 | 杨桂珍 | 一种能承受较大冲击的模具锁紧装置 |
KR20160116709A (ko) * | 2015-03-31 | 2016-10-10 | (주)대유플러스 | 우산 수납장치를 갖는 자동차용 시트 |
CN205417413U (zh) * | 2016-03-15 | 2016-08-03 | 湖北恒天客车有限公司 | 一种存放雨伞的公交车座椅 |
-
2018
- 2018-02-08 TW TW107104525A patent/TWI756362B/zh active
- 2018-02-13 CN CN201810150035.1A patent/CN10842021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03284A (ja) * | 2002-12-26 | 2004-07-22 | Toyoda Gosei Co Ltd | 収納式把持装置 |
JP2007022201A (ja) * | 2005-07-13 | 2007-02-01 | Toyota Boshoku Corp | 車両用ドア |
CN101130344A (zh) * | 2006-08-24 | 2008-02-2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JP2013116710A (ja) * | 2011-12-05 | 2013-06-13 | Nifco Inc | 棒状物用保持装置 |
CN102755023A (zh) * | 2012-07-31 | 2012-10-31 | 苏州苏鼎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带拐杖放置装置的公共坐具 |
JP2015020627A (ja) * | 2013-07-19 | 2015-02-02 |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 車両用傘収納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20219A (zh) | 2018-08-21 |
TWI756362B (zh) | 2022-03-01 |
TW201829221A (zh) | 2018-08-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274592B (zh) | 用于车辆的能折叠桌组件 | |
US10293717B2 (en) | Vehicle seat | |
CN107128226B (zh) | 可折叠隐藏的盘桌 | |
US20150097406A1 (en) | Vehicle seat | |
JP5904085B2 (ja) | テーブル | |
JP2016060359A5 (zh) | ||
CN108420219B (zh) | 长条部件支承装置、后壳以及带后壳座椅 | |
KR101501076B1 (ko) | 차량용 시트의 목 받침 장치 | |
KR20070031002A (ko) | 전자기기 안치대 겸용 차량 시트 백의 컵 홀더 | |
JP5925565B2 (ja) | 車両用保持装置 | |
KR102552156B1 (ko) | 차량의 기기 거치형 콘솔 암레스트 | |
KR101395360B1 (ko) | 길이 조절이 가능한 차량의 리어 시트용 암레스트 장치 | |
JP6920829B2 (ja) | 長尺部材支持装置、バックシェル、及びバックシェル付きシート | |
JP6485319B2 (ja) |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 |
JP6387839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のテーブル装置 | |
KR100568677B1 (ko) | 슬라이딩 방식의 쇼핑백 걸이 구조 | |
KR101679688B1 (ko) | 차량용 시트의 암레스트 틸팅장치 | |
KR200473029Y1 (ko) | 암레스트 스커트 장치 | |
KR102616259B1 (ko) | 독립형 푸드 테이블 | |
CN111247036A (zh) | 车辆用收纳结构 | |
AU2012101904A4 (en) | A Desk for use in a Vehicle | |
KR20040042219A (ko) | 차량의 접동식 센터 헤드레스트 | |
JP2010058526A (ja) | シートテーブル装置 | |
JP2018039355A (ja) | 後部車室用荷物収納シート | |
JP6940954B2 (ja) | バックシェル及びバックシェル付き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