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18988B -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18988B
CN108418988B CN201810394980.6A CN201810394980A CN108418988B CN 108418988 B CN108418988 B CN 108418988B CN 201810394980 A CN201810394980 A CN 201810394980A CN 108418988 B CN108418988 B CN 1084189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reading
scanning
signal cable
reading apparatus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9498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18988A (zh
Inventor
井元正博
数藤康裕
山中久志
中西健二
福留正一
井口和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2110725&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8418988(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418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189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18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189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7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printing apparatus, e.g. a laser beam prin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7Connection or assembly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795Read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83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signals between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apparatus, e.g. arrangements of signal lines or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 H04N1/1026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using a belt or c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61Details relating to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e.g. transparent plate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Optical Systems Of Projection Type Copier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平板状的透明板,用于放置原稿;扫描部,设置于上述透明板的下方,通过移动来对上述透明板上放置的原稿进行扫描,从该原稿读取图像,并输出图像信号;以及带状的信号电缆,一端与上述扫描部连接,从另一端至少输出从该扫描部输出的图像信号,上述信号电缆配置成,在该信号电缆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该信号电缆的宽度方向与上述透明板的面交叉,上述扫描部具备突出部,该突出部包括向该扫描部的移动方向侧延伸的第1突出部以及从该第1突出部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第2突出部,将上述信号电缆的上部的一部分配置于该扫描部和该第2突出部之间。

Description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申请为2014年6月20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410280829.1的、发明名称为“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原稿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及将从原稿读取的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平板型的图像读取装置、及具有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复印机、传真装置及数码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为人所知。该平板型的图像读取装置构成为,在原稿台玻璃的下方配置图像读取单元,该图像读取单元具有对原稿进行照明的光源及CIS(Contact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等紧密接触型光电转换元件,通过沿着原稿台玻璃移动的图像读取单元,扫描放置在原稿台玻璃上的原稿,读取图像。
作为平板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公开了2003年8月22日申请公开的特开2003-233138号公报(G03B 27/50,H04N 1/00,H04N 1/04,H04N 1/10,H04N 1/107)(文献1)。在该文献1中公开的图像读取装置中,为了防止因将在装置主体上放置的控制台和图像读取单元彼此连接的柔性扁平电缆与玻璃接触而造成的玻璃污染、柔性扁平电缆断线、及动作不良,柔性扁平电缆在与原稿台玻璃正交的方向上立起配置。
但是,如文献1公开的图像读取装置那样,只单纯地将柔性扁平电缆立起配置时,随着图像读取单元的移动,无法阻碍柔性扁平电缆上下移动,存在柔性扁平电缆和玻璃接触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以上情况而提出,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平板状的透明板,用于放置原稿;扫描部,设置于上述透明板的下方,具有向上述透明板上放置的原稿至少照射光的光源;图像输出部,根据由上述扫描部扫描的结果,输出与上述原稿对应的图像信号;以及带状的信号电缆,一端与上述扫描部连接,另一端与至少接收从上述图像输出部输出的图像信号的电路部连接,上述信号电缆配置成宽度方向相对于沿着上述透明板的主面的方向交叉,上述扫描部具有上侧限制部,该上侧限制部限制上述信号电缆向上方的移动。
在该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上侧限制部具有随着远离上述信号电缆的上述一端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并且,在该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扫描部还具有脱离防止部,该脱离防止部防止上述信号电缆从上述上侧限制部脱离。
并且,在该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扫描部在上述信号电缆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上述上侧限制部不同的位置具有下侧限制部,该下侧限制部限制上述信号电缆向下方的移动。
并且,在该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扫描部具有:连接部,以使上述信号电缆的一端的宽度方向成为沿着上述透明板的主面的方向的方式,与上述信号电缆的一端连接;和形状保持部,以使从上述连接部延伸设置的上述信号电缆的宽度方向随着离开上述一端而向相对于上述透明板的主面交叉的方向变化的方式,保持上述信号电缆。
并且,在该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信号电缆在比上述扫描部的上述连接部靠下方的位置与上述形状保持部抵接。
并且,在该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下侧限制部靠近上述形状保持部而设置。
并且,在该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形状保持部具有在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连接部相对的壁部,从上述连接部延伸设置的上述信号电缆与该壁部抵接。
并且,在该方式中优选的是,上述壁部设置成,与上述连接部的一部分相对的第1部分与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下方,与上述连接部的另一部分相对的第2部分与上述第1部分相比向上方延伸。
并且,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平板状的透明板,用于放置原稿;扫描部,设置于上述透明板的下方,具有向上述透明板上放置的原稿至少照射光的光源;以及带状的信号电缆,一端与上述扫描部连接,另一端与电路部连接,该电路部至少接收基于由上述扫描部扫描的结果的图像信号,上述信号电缆的上述一端相对于上述扫描部的延伸方向水平地连接,且上述信号电缆在从水平立起成垂直的状态下沿着沿上述扫描部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壁部延伸,上述扫描部具有上侧限制部,该上侧限制部在上述信号电缆从水平变化成垂直的期间内限制上述信号电缆向上方的移动。
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形成部,将通过上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
该实施例的上述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下述详细说明可进一步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卸下了上侧壳体的状态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安装了上侧壳体的状态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图2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像读取单元的结构的正面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像读取单元的后端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像读取单元的后端部分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未连接柔性扁平电缆的状态下的图像读取单元的后端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未连接柔性扁平电缆的状态下的图像读取单元的后端部分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保持部保持柔性扁平电缆的保持构造的正面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像读取单元配置在初始位置时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结构的平面剖视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下侧保持部及上侧保持部保持柔性扁平电缆的保持构造的侧视图。
图12是上侧保持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未连接柔性扁平电缆的状态下的图像读取单元的后端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上侧保持部的其他例子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从侧面透视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图像读取装置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卸下了上侧壳体的状态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部分剖视图。
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图像读取装置10,从原稿读取图像;装置主体(图像形成部)20,将通过该图像读取装置10读取的图像形成在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张上。在图1中,Z方向是铅直方向,Z1方向表示上方,Z2方向表示下方。图像形成装置1以在使用状态下使图像读取装置10位于装置主体20的上方的方式设置在地面上。并且,在图1中,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Y方向(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称为副扫描方向,将Y1方向称为副扫描方向下游侧,将Y2方向称为副扫描方向上游侧。进一步,将与Z方向及Y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与Y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的一个方向,是图2中的X方向)称为主扫描方向,将主扫描方向的一个方向称为前方(图2等中的X1方向,正面侧),将主扫描方向的另一个方向称为后方(图2等中的X2方向)。在图1中,表示从前方观察时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
装置主体20具有感光鼓21、带电器22、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24、转印装置25、定影装置26、送纸盘27等。在该装置主体20中,如下所述地将图像形成在记录纸张上。
首先,曝光装置23对通过带电器22带电的感光鼓21的表面与由图像读取装置10读取的图像对应地进行曝光,从而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影。接着,显影装置24通过调色剂将感光鼓21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这样一来,将感光鼓2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在转印装置25上设置的转印带上,进而将转印带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送纸盘27供给的记录纸张上。记录纸张被定影装置26加热,从而使记录纸张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熔融并混合,同时对记录纸张压接调色剂图像。定影了调色剂图像后的记录纸张排出到在装置主体20设置的排纸盘28上。
在装置主体20的上方配置有图像读取装置10。并且,在图像读取装置10的上方,配置有作为原稿台的保护盖发挥作用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30。
使用图2及图3说明图像读取装置10的结构。图像读取装置10具有原稿台玻璃(透明板)2、图像读取单元(图像读取部)3、驱动图像读取单元3的驱动机构(驱动部)4以及处理从图像读取单元3输出的信号的控制电路(电路部)5。图像读取单元3、驱动机构4及控制电路5各自收纳在呈长方体箱形的壳体6中。该壳体6由上侧壳体6a和下侧壳体6b构成。图2是卸下了上侧壳体6a的状态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安装了上侧壳体6a的状态下的图像读取装置的A-A'线的剖视图。
原稿台玻璃2由具有透光性的玻璃构成,作为用于放置原稿的原稿台使用。该原稿台玻璃2呈比原稿的最大尺寸大的矩形板状,以其主面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嵌入到上侧壳体6a的四边形的框架中(参照图3)。
图4是表示图像读取单元3的结构的正面剖视图。图像读取单元3具有:一对光源部31,用于对原稿台玻璃22上放置的原稿照射光;透镜阵列32,配置在两个光源部31之间;行传感器33,接受由原稿反射并通过了透镜阵列32的光,根据受光量输出电信号(以下称为“图像信号”)。
光源部31、透镜阵列32及行传感器33各自沿主扫描方向(图2及图3中为X方向)较长地延伸,同样地沿主扫描方向较长地延伸并收纳于在上部具有狭缝的箱形外壳34。该图像读取单元3安装在沿主扫描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基台35上。透镜阵列32由在主扫描方向上排成一列的多个透镜构成。并且,行传感器33由在主扫描方向上排成一列的多个受光元件构成。透镜阵列32的透镜和行传感器33的受光元件一一对应,通过了透镜的光被受光元件接受。利用该结构的图像读取单元3,沿主扫描方向扫描原稿。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下侧壳体6b的内底面的主扫描方向中央附近,设置向副扫描方向(Y方向)延伸的导轨61。在该导轨61上,卡合在图像读取单元3的基台35的底部设置的凹部。图像读取单元3可沿着导轨6滑动。即,图像读取单元3的移动方向被导轨61限制在副扫描方向上。
并且,在壳体6的内部设置有沿副扫描方向延伸的壁部62。通过该壁部62,划分为图像读取单元3的移动区域7a和用于配置控制电路5的区域7b。
驱动机构4具有(图2):步进电机41;多个齿轮42,传递步进电机41输出的旋转力;驱动滑轮43,经由齿轮42被步进电机41驱动;从动滑轮44;环形的带45,悬架在驱动滑轮43及从动滑轮44之间。
步进电机41在壳体6的内部的副扫描方向上游侧配置于主扫描方向中央附近。驱动滑轮43配置于比步进电机41略靠前方的位置。从动滑轮44在壳体6的内部的副扫描方向下游侧配置于与驱动滑轮43相对的位置上。由此,带45沿副扫描方向延伸,由驱动滑轮43和从动滑轮44架设。即,带45和导轨61彼此平行地延伸设置。该带45配置于比导轨61略靠前方的位置。
图像读取单元3的基台35与带45的一部分连接。当步进电机41进行旋转动作时,步进电机41的旋转力经由齿轮42传送到驱动滑轮43,带45在驱动滑轮43和从动滑轮44之间环绕移动。此时,图像读取单元3与带45同时向副扫描方向移动。
在原稿台玻璃2上放置原稿,当用户发出开始读取的指示时,配置在壳体6的内部的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以下称为“初始位置”)的图像读取单元3,通过驱动机构4以一定速度向壳体6的内部的副扫描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以下称为“结束位置”)沿副扫描方向移动。在该移动时,图像读取单元3的行传感器沿主扫描方向反复扫描原稿,从而扫描原稿的与原稿台玻璃2相对的整个接触面。
在由壳体6内部的壁部62规定的后侧区域7b中,配置控制电路5。控制电路5包括: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步进电机41;信号处理电路,处理从图像读取单元3输出的图像信号;电源电路。该控制电路5和步进电机41通过驱动信号传送电缆51连接。并且,控制电路5和图像读取单元3通过图像信号传送用的带状的柔性扁平电缆(信号电缆)52连接。
图5是表示图像读取单元3的后端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图6是其侧视图。并且,图7是表示未连接柔性扁平电缆的状态下的图像读取单元3的后端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图8是其侧视图,图14是其立体图。
参照图5至图8及图14可知,在图像读取单元3的后端部附近设置有图像信号输出用的连接器(连接部)34a,在该连接器34a上连接柔性扁平电缆52的一端。连接器34a具有在主扫描方向上、即在沿着原稿台玻璃2的主面的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在该连接器34a上,柔性扁平电缆52的一端横向较长地连接。
在图像读取单元3的基台35上,设置有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的保持部(形状保持部)351。保持部351从连接器34a的下方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图5及图7中的Y2方向)突出设置。该保持部351在平面视图中大致呈梯形。梯形的长边侧是与基台35连接的基端侧,其短边侧是从基台35突出的前端侧。
保持部351具有底板部353和壁部352(参照图5、图7、图8及图14)。底板部353大致呈如上所述的梯形。壁部352沿着底板部353的外边缘向上方立起地设置。该壁部352由第1壁部(第1部分)352a、第2壁部(第2部分)352b及第3壁部352c这连续的三个部分构成。
第1壁部352a设置在上述梯形的后侧的斜边上,第2壁部352b设置在短边上,第3壁部352c设置在前侧(正面侧)的斜边上。设置在后侧的斜边上的第1壁部352a构成为比第2壁部352b及第3壁部352c低、设置在前侧(正面侧)的斜边上的第3壁部352c构成为比第1壁部352a及第2壁部352b高。
并且,设置在前侧的斜边上的第3壁部352c从前端(与下述脱落部36a相邻的部分)到中间部分为止,高度一定,从中间部分到后端(与第2壁部352b的连接部)为止,以随着靠近后方(图5至图8中的X2方向)而变低的方式直线地倾斜。设置在短边上的第2壁部352b在从前端(与第3壁部352c的连接部)到后端(与第1壁部352a的连接部)为止的整体内,以随着靠近后方而变低的方式直线地倾斜。
并且,第2壁部352b的前端的高度与第3壁部352c的后端的高度相同。设置在后侧的斜边上的第1壁部352a在从前端(与第2壁部352b的连接部)到后端为止的整体内高度一定,其高度与第2壁部352b的后端的高度相同。即,第1壁部352a、第2壁部352b及第3壁部352c以高度连续变化的方式连接。
第1壁部352a及第2壁部352b各自与连接器34a相对。特别是,第2壁部352b与连接器34a平行地设置,并与其正对。即,连接器34a的前侧部分与第2壁部352b相对,连接器34a的后侧部分与第1壁部352a相对。并且,第1壁部352a的上端的位置比设置连接器34a的位置低。这样一来,高度较低的第1壁部352a的整体与连接器34a的后侧部分相对,并且,在与连接器34a的前侧部分正对的第2壁部352b中,也随着靠近后方而高度变低,因此防止了作业人员将柔性扁平电缆52连接到连接器34a时,壁部352妨碍作业,可高效地进行组装作业。
如图5及图6所示,一端连接到连接器34a的柔性扁平电缆52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延伸,进一步在其前端被扭转,并向相反方向(副扫描方向下游侧。图5中的Y1方向)折返。该折返部通过将柔性扁平电缆52以弯曲的方式折返而形成。即,柔性扁平电缆52随着离开其一端,从水平方向向铅直(垂直)方向改变其横宽的宽度方向。通过形成该折返部,在柔性扁平电缆52中不会产生因被弯曲而形成的折痕,防止发生断线。该柔性扁平电缆52的折返部与第2壁部352b抵接地收纳在保持部351的内部(图5)。
进一步详细说明保持部351中的柔性扁平电缆52的保持构造。图9是示意地表示保持部351中的柔性扁平电缆52的保持构造的正面剖视图。
如图9所示,柔性扁平电缆52从连接器34a向下方倾斜,并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延伸,在保持部351的底板部353和第2壁部352b连接的角部、即第2壁部352b的下端附近折返,与第2壁部352b抵接。
第2壁部352b中的柔性扁平电缆52的抵接位置P1是比连接器34a低的位置,因此从连接器34a到上述抵接位置P1为止的距离D1比从连接器34a到第2壁部352b为止的最短距离、即从连接器34a到第2壁部352b为止的水平方向上的距离D0长。也就是说,柔性扁平电缆52从相对于连接器34a的连接处到折返处为止的部分52a(以下称为“连接端部”)的长度D1大于从连接器34a到第2壁部352b为止的最短距离D0。
因此,配置在比第2壁部352b中的最靠近连接器34a的位置P0低的位置上的端部52a,为了越过位置P0而向上方移动,需要使连接端部52a变形,但柔性扁平电缆52具有挠性的同时具有弹性,即使连接端部52a变形,也会因其弹性而产生使变形复原的力,从而阻碍变形。
并且,通过该复原力,连接端部52a被向第2壁部352b施力,连接端部52a从第2壁部352b向连接器34a侧受到阻力。因此,在连接端部52a和第2壁部352b之间产生静摩擦力。
因此,连接端部52a卡定于第2壁部352b,从而防止了连接端部52a的浮起,通过保持部351可靠地保持连接端部52a。
如上所述,连接器34a的前侧部分与第2壁部352b正对。并且,第2壁部352b构成为随着朝向前方而高度变高(图6、图8及图14)。因此,连接器34a的前侧部分朝向确保了高度的第2壁部352b,从该连接器34a延伸的柔性扁平电缆42的连接端部52a可靠地与第2壁部352b抵接。并且,由于确保了第2壁部352b的高度,因此防止了卡定于该第2壁部352b的连接端部52a从第2壁部352b脱离。进一步,如上所述,柔性扁平电缆52的折返部与第2壁部352b抵接,因此防止了柔性扁平电缆52到连接器34a的连接端从连接器34a脱离。
此外,构成为连接器34a和第2壁部352b正对,但不限于此,只要连接器34a和第2壁部352b相对,则连接器34a和第2壁部352b也可以平行地设置。连接器34a和第2壁部352b如果相对,则与上述情况同样地,能够将从连接器34a延伸设置的柔性扁平电缆52开定于第2壁部352b,因此能够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的连接端部52a。
如上所述,在保持部351中折返的柔性扁平电缆52在折返部中被扭转,从而沿着第3壁部352c向前方(图5中X1方向)倾斜并向副扫描方向下游侧延伸(参照图5)。从第3壁部352c的前端开始,设置有向前方(主扫描方向)延长的直线部354a,在该直线部354a的更前方,设置有从上侧纵向较长地切入的脱落部36a(参照图8)。直线部354a经由该脱落部36a,与沿主扫描方向延伸设置的壁部37连接。并且,在直线部354a的副扫描方向下游侧,设置有用于配置柔性扁平电缆52的间隙,在该间隙的下方,设置有从保持部351的底板部353连着的底板部354b(参照图7)。
柔性扁平电缆52的折返部的前端在被扭转的同时折返,从而使平面部朝向斜上方倾斜(参照图5及图6)。更前端的部分被反向扭转,以使原来朝向斜上方的平面部实质上垂直立起,插入到脱落部36a而被支承。脱落部36a呈上部敞开的凹状,通过形成该脱落部36a的直线部354a、底板部354b及壁部37的后端部,构成从下方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的下侧保持部36(参照图6、图7及图14)。即,通过底板部354b限制柔性扁平电缆52向下方的移动。在这一点上,下侧保持部36或底板部354b也可以说是下侧限制部。
在下侧保持部36的再前方,设置从上方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的上侧保持部38(参照图5至图7及图14)。上侧保持部38设置在壁部37的上端,呈钩状。该上侧保持部38与柔性扁平电缆52的上端卡合,柔性扁平电缆52由上侧保持部38从上方保持。即,通过上侧保持部38限制柔性扁平电缆52向上方的移动。在这一点上,上侧保持部38也可以说是上侧限制部。
如上所述,柔性扁平电缆52由保持部351、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在三个部位保持。
如上所述的下侧保持部36设置在从连接器34a的后端隔开柔性扁平电缆52的宽度的约2倍的距离的位置上。并且,上侧保持部38设置在从连接器34a的后端隔开柔性扁平电缆52的宽度的约2.5倍的距离的位置上(参照图5)。
当上侧保持部38过于离开连接器34a时,存在在从连接器34a到上侧保持部38之间,柔性扁平电缆52产生挠曲等而发生浮起的可能。并且,当下侧保持部36过于离开连接器34a时,同样也可能发生柔性扁平电缆52的浮起。
另一方面,当上侧保持部38过于靠近连接器34a时,在连接器34a和上侧保持部38之间需要设定如上所述的扭转及折返,因此柔性扁平电缆52的布线作业可能变难。并且,当下侧保持部36过于靠近连接器34a时,同样地柔性扁平电缆52的布线作业也可能变难。因此,通过在如上所述的位置上设置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可防止柔性扁平电缆52的浮起,同时能够使布线作业变得容易。
柔性扁平电缆52在由上侧保持部38保持的部位的前端,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延伸,在其更前端,呈U字状地水平折返,通过保持部351的外侧绕向图像读取单元3的后方,沿着壁部62向副扫描方向下游侧延伸(参照图2)。在壁部62的中间部分设置有纵向切入的脱落部,柔性扁平电缆52穿过该脱落部,进入壁部62的后侧的配置有控制电路5的区域7b。在该区域7b的内部,柔性扁平电缆52从垂直立起的状态被扭转成水平,在其前端与控制电路5连接。
如图2所示,在壳体6内部的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端部,设置有配置步进电机41、齿轮42及驱动滑轮43的配置区域7c。比该配置区域7c靠副扫描方向下游侧的位置是图像读取单元3的初始位置。
图10是表示图像读取单元3配置在初始位置时的图像读取装置10的结构的俯视图。在配置区域7c中,设置有由光斩波器构成的初始位置检测传感器46。另一方面,在图像读取单元3的壁部37上,在比上侧保持部38靠前方的位置,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突出设置有检测片39(参照图5至图8)。当图像读取单元3位于初始位置时,检测片39被初始位置检测传感器46检测(参照图10)。由此,检测出图像读取单元3位于初始位置。
图2表示图像读取单元3从初始位置向副扫描方向下游侧移动时的状态。如图2所示,在配置步进电机41等的区域7c的后方,图像读取单元3的移动区域7a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突出。该部分是用于收纳从图像读取单元3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突出的保持部351的区域7d。即,当图像读取单元3位于初始位置时,在该区域7d中收纳保持部351(参照图10)。因此,当图像读取单元3位于初始位置时,保持部351不与其他部分发生干扰。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利用上侧保持部38从上方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因此即使柔性扁平电缆52要向上方移动,也会通过上侧保持部38阻碍柔性扁平电缆52的移动。由此,通过上侧保持部38防止了柔性扁平电缆52的浮起,可防止因柔性扁平电缆52与原稿台玻璃2接触而造成原稿台玻璃2的污染、柔性扁平电缆52的断线及动作不良。
并且,在比上侧保持部38靠近连接器34a的位置设置下侧保持部36,构成为利用下侧保持部36从下方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利用上侧保持部38从上方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柔性扁平电缆52的浮起。
图11是示意性表示柔性扁平电缆52的保持构造的侧视图。在图11中,对柔性扁平电缆52附加了斜线形成的阴影。如图11所示,柔性扁平电缆52在水平方向、即柔性扁平电缆52的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被下侧保持部36和上侧保持部38保持。
由于下侧保持部36向上方敞开,因此柔性扁平电缆52的被下侧保持部36保持的部位未被限制向上方的移动。另一方面,由于上侧保持部38向下方敞开,因此柔性扁平电缆52的被上侧保持部38保持的部位未被限制向下方的移动。即,柔性扁平电缆52被限制了向图中以箭头R1表示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而未被限制向图中以箭头R2表示的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因此,防止了柔性扁平电缆52中的比由上侧保持部38保持的部位靠前端(与控制电路5的连接侧)的部分的浮起。
图12是上侧保持部38的放大侧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如图13所示,上侧保持部38呈向下方敞开的钩状、即倒立凹状。也就是说,上侧保持部38从图像读取单元3的壁部37立起,由比壁部37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Y2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80a、及与该突出部380a连续设置并与壁部37并列设置的爪部380b构成。
即,通过利用上侧保持部38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被突出部380a限制向上方的移动,被爪部380b限制从突出部380a的脱离。即,通过爪部380b限制柔性扁平电缆52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Y2方向)的移动。
并且,呈该倒立凹状的上侧保持部38的内侧的上表面(突起380a的下表面)38a,以随着朝向前方而变低的方式倾斜(参照图12)。即,随着离开柔性扁平电缆52的连接端部52a,上表面38a向下方倾斜。
如图11所示,未限制向箭头R2方向的旋转,并且上侧保持部38的内侧的上表面38a如上所述地倾斜(参照图12),因此容易得到柔性扁平电缆52以随着朝向前方而变低的方式略微倾斜的状态。这样一来,也防止了柔性扁平电缆52中的比由上侧保持部38保持的部位靠前端(与控制电路5的连接侧)的部分的浮起。
并且,如图11所示,靠近下侧保持部36的后方(与下侧保持部36相邻)地设置保持部351,通过该保持部351保持连接端部52a,因此能够防止连接端部52a的浮起,并且能够防止连接端部52a靠近的下侧保持部36中的柔性扁平电缆52的浮起。因此,防止了柔性扁平电缆52向R2方向过度旋转,并防止了柔性扁平电缆52与原稿台玻璃2的接触及向图像读取单元3的卷入。
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保持部351、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这3个部位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因此能够限制柔性扁平电缆52向上方及下方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柔性扁平电缆52与原稿台玻璃2、下侧壳体6b的内底面接触。因此,能够将原稿台玻璃2受到损伤、柔性扁平电缆52断线等防患于未然。
此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记述了在保持部351、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这三个部位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不设置保持部351、而在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这两个部位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的结构,还可以是不设置保持部351及下侧保持部36、而在上侧保持部38这一个部位保持柔性扁平电缆52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上侧保持部38形成为倒立凹状,但不限于此。上侧保持部38只要限制柔性扁平电缆52向上方的移动、并防止该限制状态被解除即可。因此,也可以如图15(A)所示,使突出部380a随着朝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Y2方向)而向下倾斜,并省略爪部380b。并且,也可以如图15(B)所示,使突出部380a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Y2方向)延伸,并省略爪部380b。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突出部380a限制柔性扁平电缆52向上方的移动,并且防止该限制状态被解除。
进一步,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图像读取装置10的壳体6内设置控制电路5,将柔性扁平电缆52连接到控制电路5,但也可以将控制电路5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图像形成部)20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控制电路5包含在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体(图像形成部)20上的控制电路中。
并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记述了将下侧保持部36设置在从连接器34a的后端隔开柔性扁平电缆52的宽度的约2倍的距离的位置上的结构,但不限于此。然而从防止柔性扁平电缆52的浮起的同时使布线作业较容易的角度出发,优选在从连接器34a的后端隔开柔性扁平电缆52的宽度的约1.5倍至2.5倍的距离的位置上设置下侧保持部36。
并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记述了将上侧保持部38设置在从连接器34a的后端隔开柔性扁平电缆52的宽度的约2倍的距离的位置上的结构,但不限于此。然而从防止柔性扁平电缆52的浮起的同时使布线作业较容易的角度出发,优选在从连接器34a的后端隔开柔性扁平电缆52的宽度的约2倍至3倍的距离的位置上设置下侧保持部36。
此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记述了在控制电路5上连接驱动信号传送电缆51及柔性扁平电缆52的结构,其中,上述控制电路5具有用于驱动步进电机41的驱动电路、处理从图像读取单元3输出的图像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及电源电路,但不限于此。也可是如下结构:不在控制电路5上直接连接驱动信号传送电缆51及柔性扁平电缆52,而在对与控制电路5的连接进行中继的中继基板上,连接驱动信号传送电缆51及柔性扁平电缆52。此时,设置了控制电路5的基板可设置在装置主体20上,中继基板和控制电路5通过电缆等连接,将由中继基板接收的图像信号传送到控制电路5,驱动信号从控制电路5经由中继基板被供给到步进电机41等。
并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记述了具有图像读取装置10和装置主体20的图像形成装置1,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平板型的扫描装置一样,也可以是不具有将读取的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结构的图像读取装置。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除了图像读取装置的结构不同以外,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说明不同的内容,省略重复的说明。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附加同样的标号进行说明。
图16是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400,具有自动传送部402及读取原稿的读取部404,上述自动传送部402具有能够依次供给原稿的结构。其中,在图16中,对自动传送部402表示其侧面,对读取部404表示从侧面透视的状态。
如图16所示,图像读取装置400具备图像读取单元410,上述图像读取单元410具备光源。图像读取单元410具有:一对光源部412;第1反光镜414,改变从一对光源部412照射、并经原稿反射的反射光的光路。
改变了光路的反射光被导入到图像信号生成部420。图像信号生成部420具有第2反光镜422、第3反光镜423、透镜424、及摄像装置425。
因此,导入到图像信号生成部420的反射光通过第2反光镜422及第3反光镜423被改变光路,改变了光路的反射光通过透镜424成像,并输入到摄像装置425。如CCD这样的摄像装置425对反射光进行光电转换,生成电信号(图像信号)。省略了图示,将生成的图像信号使用信号电缆供给到控制电路5。
图17是从斜上方观察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部404的立体图。如图17所示,图像读取部404具有上述图像读取单元410及图像信号生成部420。省略了图示,图像读取部404具有使图像读取单元410及图像信号生成部420沿着透明板在副扫描方向Y上移动(扫描)的机构。
在图像读取单元410上,和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副扫描方向上游侧(Y2方向)、即靠主扫描方向X的后方(X2方向)设置有保持部351、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因此,柔性扁平电缆52通过保持部351、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保持连接端部52a,并且被限制向下方的移动及向上方的移动。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单元410中,用于扫描原稿的控制信号由控制电路5供给。该控制信号通过柔性扁平电缆52输入。其中,在图17中,省略了柔性扁平电缆52的一部分及控制电路5,但和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情况相同。
根据第2实施方式,对于不具有用于生成图像信号的机构的图像读取单元410,通过设置保持部351、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也可以将原稿台玻璃受到损伤、柔性扁平电缆52断线等防患于未然。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除了设置保持部351、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的位置不同以外,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说明不同的内容,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8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保持部351、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在图像读取单元3中,设置在副扫描方向下游侧(Y1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34a也在图像读取单元3中设置在副扫描方向下游侧(Y1方向)。
并且,如图18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和第1实施方式相比,在副扫描方向上游侧(Y2方向),在壁部62设置脱落部,柔性扁平电缆52通过该脱落部进入到区域7b。
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柔性扁平电缆52在由上侧保持部38保持的部位的前端,向副扫描方向下游侧延伸,进一步在其前端呈U字状地水平折返,通过保持部351的外侧绕向图像读取单元3的前方,沿着壁部62向副扫描方向上游侧延伸。如上所述,和壁部62的中间部分相比,在副扫描方向上游侧(Y2方向)设置脱落部,柔性扁平电缆52通过该脱落部进入到壁部62的后侧的配置有控制电路5的区域7b。在该区域7b的内部,柔性扁平电缆52从垂直立起的状态被扭转成水平,在其前端与控制电路5连接。
这样一来,柔性扁平电缆52也通过保持部351、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保持连接端部52a,并且限制向下方的移动及向上方的移动。
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原稿台玻璃2受到损伤、柔性扁平电缆52断线等防患于未然。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将保持部351、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设置在副扫描方向下游侧(Y1方向),因此无需设置区域7d。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400中,也可以将保持部351、下侧保持部36及上侧保持部38设置在副扫描方向下游侧(Y1方向)。
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进行了图示,但这仅用作图解及一个示例,明显不应理解为限定,本发明的主旨及范围仅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限定。

Claims (26)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具备:
平板状的透明板,用于放置原稿;
扫描部,设置于上述透明板的下方,通过移动来对上述透明板上放置的原稿进行扫描,从该原稿读取图像,并输出图像信号;以及
带状的信号电缆,一端与上述扫描部的连接部连接,从另一端至少输出从该扫描部输出的图像信号,
上述信号电缆配置成,在该信号电缆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该信号电缆的宽度方向与上述透明板的面交叉,
上述扫描部具备突出部,该突出部包括向该扫描部的移动方向侧延伸的第1突出部以及从该第1突出部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第2突出部,
上述第1突出部配置于在上述扫描部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连接部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上述信号电缆的上部的一部分以该信号电缆的一部分沿着上述扫描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该扫描部和上述第2突出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突出部在上述信号电缆的宽度方向从与上述透明板的面平行的水平状态变化成与该透明板的面交叉的垂直状态后的部分限制该信号电缆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信号电缆的另一端与至少接收从上述扫描部输出的图像信号的电路部连接,
上述信号电缆的一端在上述扫描部的长度方向上的靠上述电路部的位置与该扫描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信号电缆的一端在上述扫描部的移动方向侧与该扫描部连接,
上述突出部设置于上述扫描部的移动方向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突出部与上述扫描部一体地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突出部与上述扫描部的上表面相比形成于下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第2突出部限制上述信号电缆向上述扫描部的移动方向侧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扫描部在该扫描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上述突出部不同的位置具备下侧限制部,该下侧限制部限制上述信号电缆向下方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下侧限制部与上述扫描部一体地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下侧限制部包括从上述扫描部向该扫描部的移动方向侧突出的第3突出部。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突出部以及上述下侧限制部设置于上述扫描部的侧面。
12.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具备:
平板状的透明板,用于放置原稿;
扫描部,设置于上述透明板的下方,通过移动来对上述透明板上放置的原稿进行扫描,从该原稿读取图像,并输出图像信号;以及
带状的信号电缆,一端与上述扫描部的连接部连接,从另一端至少输出从该扫描部输出的图像信号,
上述信号电缆配置成,在该信号电缆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该信号电缆的宽度方向与上述透明板的面交叉,
上述扫描部具备上侧限制部,该上侧限制部限制上述信号电缆向上方的移动,
上述上侧限制部配置于在上述扫描部的长度方向上与上述连接部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被该上侧限制部限制的上述信号电缆的一部分沿着该扫描部的长度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上侧限制部包括第1突出部,上述第1突出部向上述扫描部的移动方向侧延伸,限制上述信号电缆向上方的移动,
上述图像读取装置还具备第2突出部,上述第2突出部从上述第1突出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限制上述信号电缆向上述移动方向侧的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信号电缆的一部分通过上述第2突出部而在上述扫描部的长度方向上沿着该扫描部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上侧限制部在上述信号电缆的宽度方向从与上述透明板的面平行的水平状态变化成与该透明板的面交叉的垂直状态后的部分限制该信号电缆的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信号电缆的另一端与至少接收从上述扫描部输出的图像信号的电路部连接,
上述信号电缆的一端在上述扫描部的长度方向上的靠上述电路部的位置与该扫描部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信号电缆的一端在上述扫描部的移动方向侧与该扫描部连接,
上述上侧限制部设置于上述扫描部的移动方向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上侧限制部与上述扫描部一体地形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上侧限制部与上述扫描部的上表面相比形成于下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第2突出部限制上述信号电缆向上述扫描部的移动方向侧的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扫描部在该扫描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上述上侧限制部不同的位置具备下侧限制部,该下侧限制部限制上述信号电缆向下方的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下侧限制部与上述扫描部一体地形成。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下侧限制部包括从上述扫描部向该扫描部的移动方向侧突出的第3突出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中,
上述上侧限制部以及上述下侧限制部设置于上述扫描部的侧面。
2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1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部,将通过上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
2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2至2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
图像形成部,将通过上述图像读取装置读取的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
CN201810394980.6A 2013-06-21 2014-06-20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84189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0588 2013-06-21
JP2013130588 2013-06-21
JP2014041893A JP6228041B2 (ja) 2013-06-21 2014-03-04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41893 2014-03-04
CN201410280829.1A CN104243760B (zh) 2013-06-21 2014-06-20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80829.1A Division CN104243760B (zh) 2013-06-21 2014-06-20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18988A CN108418988A (zh) 2018-08-17
CN108418988B true CN108418988B (zh) 2021-01-29

Family

ID=5211072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93678.9A Pending CN108418987A (zh) 2013-06-21 2014-06-20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1810394980.6A Active CN108418988B (zh) 2013-06-21 2014-06-20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1410280829.1A Active CN104243760B (zh) 2013-06-21 2014-06-20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93678.9A Pending CN108418987A (zh) 2013-06-21 2014-06-20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80829.1A Active CN104243760B (zh) 2013-06-21 2014-06-20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5) US9420142B2 (zh)
JP (1) JP6228041B2 (zh)
CN (3) CN10841898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57340B2 (ja) 2009-10-30 2011-08-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その照明装置を備える画像読取り装置、その画像読取り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228041B2 (ja) 2013-06-21 2017-11-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81897B2 (ja) * 2013-08-27 2016-08-3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55446B2 (ja) * 2014-06-16 2018-07-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7852442B (zh) * 2015-10-30 2020-04-1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JP6651800B2 (ja) * 2015-11-16 2020-0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686875B2 (ja) * 2016-12-28 2020-04-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57663B2 (ja) * 2017-12-28 2022-04-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214567B2 (ja) * 2019-05-28 2023-01-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97571B2 (ja) 2019-07-11 2023-06-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8938A (zh) * 2000-03-31 2001-10-24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读取装置
JP2004264723A (ja) * 2003-03-04 2004-09-24 Funai Electric Co Ltd 画像入力装置
JP2004348074A (ja) * 2003-05-26 2004-12-09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2006039057A (ja) * 2004-07-23 2006-02-09 Murata Mach Ltd 画像読取装置
CN1867031A (zh) * 2005-05-17 2006-11-22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扫描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44528B2 (ja) 1998-04-03 2003-09-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の支持構造
JP3703374B2 (ja) * 2000-07-19 2005-10-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2247291A (ja) 2001-02-14 2002-08-30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CN1199433C (zh) * 2001-05-16 2005-04-27 尼司卡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读取机构和图像读取装置
JP4527320B2 (ja) * 2001-06-29 2010-08-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複写機
JP2003046696A (ja) * 2001-07-30 2003-02-14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78719A (ja) 2001-09-05 2003-03-14 Canon Inc 画像読取装置
JP4035340B2 (ja) 2002-02-07 2008-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3882715B2 (ja) * 2002-08-27 2007-02-2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5070492A (ja) * 2003-08-26 2005-03-1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
JP3854980B2 (ja) * 2004-12-28 2006-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7043684A (ja) 2005-06-30 2007-02-15 Brother Ind Ltd イメージセンサ、コンタクトイメージセンサ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US8115971B2 (en) 2005-06-30 2012-02-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ntact image sensor and image reader
JP2007033509A (ja) * 2005-07-22 2007-02-08 Canon Inc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多機能記録装置
JP4337855B2 (ja) * 2006-09-20 2009-09-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走査装置
JP4839207B2 (ja) 2006-12-27 2011-12-21 ニスカ株式会社 原稿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4331218B2 (ja) * 2007-02-20 2009-09-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装置の配線ケーブル支持構造
JP2009126144A (ja) * 2007-11-27 2009-06-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572946B2 (ja) 2008-03-31 2010-11-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5606105B2 (ja) 2010-03-09 2014-10-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JP5769517B2 (ja) 2011-06-28 2015-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6228041B2 (ja) * 2013-06-21 2017-11-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8938A (zh) * 2000-03-31 2001-10-24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读取装置
JP2004264723A (ja) * 2003-03-04 2004-09-24 Funai Electric Co Ltd 画像入力装置
JP2004348074A (ja) * 2003-05-26 2004-12-09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2006039057A (ja) * 2004-07-23 2006-02-09 Murata Mach Ltd 画像読取装置
CN1867031A (zh) * 2005-05-17 2006-11-22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扫描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20142B2 (en) 2016-08-16
CN108418988A (zh) 2018-08-17
US20160323464A1 (en) 2016-11-03
US20140376068A1 (en) 2014-12-25
US20170318169A1 (en) 2017-11-02
CN104243760B (zh) 2018-05-22
US10805490B2 (en) 2020-10-13
US10015333B2 (en) 2018-07-03
JP6228041B2 (ja) 2017-11-08
US20180316809A1 (en) 2018-11-01
US9742940B2 (en) 2017-08-22
JP2015027073A (ja) 2015-02-05
US20190260893A1 (en) 2019-08-22
CN108418987A (zh) 2018-08-17
US10326899B2 (en) 2019-06-18
CN104243760A (zh)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18988B (zh)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P2538653B1 (en) Image sensor unit, image rea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129974A (ja) 光学部品取付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EP2773095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with reduced vibration transmission between scanning shaft and scanning carriage, and composite apparatus including sai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669584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03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187541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3052455A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75087B2 (ja)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92884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EP2998791B1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JP6628045B2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核画像読取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119961B2 (ja) 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216236A (ja) シート検知装置及びシート搬送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171691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9126019A (ja) 結像光学機構、読取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19041257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2188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92225A (ja)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32870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65870A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この画像読取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