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87996B - 焦点调节控制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 - Google Patents

焦点调节控制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87996B
CN108387996B CN201810105612.5A CN201810105612A CN108387996B CN 108387996 B CN108387996 B CN 108387996B CN 201810105612 A CN201810105612 A CN 201810105612A CN 108387996 B CN108387996 B CN 1083879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cus
lens
image plane
plane movement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056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87996A (zh
Inventor
富田博之
前田敏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87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879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87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879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282Autofocusing of zoom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285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includ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focus detection devices, e.g. both an active and a passive focus detecting devi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4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different areas in a pupil pla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6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 G02B7/3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measured at different points on the optical axis, e.g. focussing on two or more planes and comparing image dat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5Optical accessories, e.g. converters for close-up photography, tele-convertors, wide-angle conver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1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for transform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into image signals
    • H04N25/11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 H04N25/13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 H04N25/134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based on three different wavelength filte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 H04N25/703SSIS architectures incorporating pixels for producing signals other than image signals
    • H04N25/704Pixe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ocusing, e.g. phase difference pixel s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6/00Systems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eces of apparatus, e.g. for exchanging trimming information, for photo finish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Focu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焦点调节控制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包括:焦点检测部,计算与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的对比度相关的评价值并检测所述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状态;取得部,从镜头镜筒取得表示所述光学系统包括的焦点调节透镜的移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像面移动系数以及与所述光学系统的游隙量对应的信息;控制部,在所述焦点检测部检测焦点调节状态时进行用于使所述焦点调节透镜扫描的扫描控制,在由所述焦点检测部检测出对焦位置后进行用于使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移动到所述对焦位置的对焦驱动控制;以及控制部,使用所述像面移动系数和所述游隙量确定是否进行所述对焦驱动控制中的填隙。

Description

焦点调节控制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2年11月9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2/079189、国家申请号为201280055183.6、发明名称为“焦点调节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焦点调节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沿光轴方向以预定的驱动速度驱动焦点调节透镜,同时计算与光学系统的对比度相关的评价值,从而检测光学系统的焦点状态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96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检测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状态的焦点调节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通过以下解决方式来解决上述课题。
技术方案1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焦点检测部,计算与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的对比度相关的评价值并检测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状态;取得部,从镜头镜筒取得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的至少一方,像面移动系数表示光学系统包括的焦点调节透镜的移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以及控制部,使用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的至少一方,确定焦点检测部检测焦点调节状态时焦点调节透镜的驱动速度。
技术方案2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为,根据技术方案1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焦点调节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移动量为TL、像面的移动量为TI的情况下,像面移动系数是与TL和TI的比对应的系数,其与焦点调节透镜的透镜位置对应地确定。
技术方案3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为,根据技术方案2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像面移动系数为与TI/TL对应的系数时,控制部使用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值,将即使焦点调节透镜移动至像面移动系数达到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值的位置时也能够利用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焦点调节状态的速度确定为驱动速度,在像面移动系数为与TL/TI对应的系数时,控制部使用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小值,将即使焦点调节透镜移动至像面移动系数达到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小值的位置时也能够利用焦点检测部检测出焦点调节状态的速度确定为驱动速度。
技术方案4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焦点检测部,计算与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的对比度相关的评价值并检测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状态;取得部,从镜头镜筒取得表示光学系统包括的焦点调节透镜的移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像面移动系数以及与光学系统的游隙量对应的信息;控制部,在焦点检测部检测焦点调节状态时进行用于使焦点调节透镜扫描的扫描控制,在由焦点检测部检测出对焦位置后进行用于使焦点调节透镜移动到对焦位置的对焦驱动控制;以及控制部,使用像面移动系数和游隙量确定是否进行对焦驱动控制中的填隙。
技术方案5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为,根据技术方案4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部使用像面移动系数和游隙量计算与游隙量对应的像面移动量,通过对算出的与游隙量对应的像面移动量和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的焦深进行比较来确定是否进行对焦驱动控制中的填隙。
技术方案6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为,根据技术方案4或5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部在检测出对焦位置之后,使用与使焦点调节透镜朝向对焦位置反转驱动时的焦点调节透镜的透镜位置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和游隙量,确定是否进行对焦驱动控制中的填隙。
技术方案7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为,根据技术方案4或5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焦点调节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移动量为TL、像面的移动量为TI的情况下,像面移动系数是与TL和TI的比对应的系数,在像面移动系数为与TI/TL对应的系数时,控制部使用最大的像面移动系数和游隙量确定是否进行对焦驱动控制中的填隙,在像面移动系数为与TL/TI对应的系数时,控制部使用最小的像面移动系数和游隙量确定是否进行对焦驱动控制中的填隙。
技术方案8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为,根据技术方案4或5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部使用与焦点调节透镜的对焦位置附近的焦点调节透镜的透镜位置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和游隙量,确定是否进行对焦驱动控制中的填隙。
技术方案9所述的摄像装置具备技术方案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
技术方案10所述的镜头镜筒的特征在于,具备:光学系统,包括焦点调节透镜;驱动部,沿光轴方向驱动焦点调节透镜;收发部,与相机主体之间进行信号的收发;以及控制部,在经由收发部从相机主体接收到预定的信号时,将表示焦点调节透镜的移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的至少一方经由收发部发送至相机主体。
技术方案11所述的镜头镜筒为,根据技术方案10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存储部,存储部存储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的至少一方。
技术方案12所述的镜头镜筒为,根据技术方案10或11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像面移动系数与焦点调节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移动量和焦点调节透镜的光轴上的移动量的比对应。
技术方案13所述的镜头镜筒的特征在于,具备:光学系统,包括焦点调节透镜;驱动部,沿光轴方向驱动焦点调节透镜;收发部,与相机主体之间进行信号的收发;以及控制部,控制收发部,以向相机主体发送与焦点调节透镜的透镜位置对应地确定的第一信息,控制部在经由收发部从相机主体接收到预定的信号时,将第一信息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的至少一方经由收发部发送至相机主体。
技术方案14所述的镜头镜筒为,根据技术方案13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在设焦点调节透镜的移动量为TL、像面的移动量为TI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为与TL/TI对应的系数或者与TI/TL对应的系数。
技术方案15所述的镜头镜筒的特征在于,具备:光学系统,包括焦点调节透镜;驱动部,沿光轴方向驱动焦点调节透镜;收发部,与相机主体之间进行信号的收发;以及控制部,控制收发部,以向相机主体发送与焦点调节透镜的透镜位置对应地确定的第一像面移动系数,控制部在经由收发部从相机主体接收到预定的信号时,将不依赖于焦点调节透镜的透镜位置的第二像面移动系数经由收发部发送至相机主体。
技术方案16所述的镜头镜筒为,根据技术方案15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第二像面移动系数为第一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中的至少一方。
技术方案17所述的镜头镜筒为,根据技术方案15或16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具有沿光轴方向驱动变焦透镜的变焦透镜驱动部,在变焦透镜的焦距不变时,即使焦点调节透镜的透镜位置变化时第二像面移动系数也不变化,而在变焦透镜的焦距变化时,第二像面移动系数变化。
技术方案18所述的相机主体的特征在于,包括:焦点检测部,计算与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的对比度相关的评价值并检测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状态;收发部,与镜头镜筒之间进行信号的收发;以及控制部,使用经由收发部接收到的信号对光学系统所包括的焦点调节透镜进行驱动控制,控制部控制收发部,以向镜头镜筒发送请求与焦点调节透镜的透镜位置对应地确定的第一像面移动系数的第一请求信号以及请求不依赖于焦点调节透镜的透镜位置确定的第二像面移动系数的第二请求信号,并从镜头镜筒接收第一像面移动系数和第二像面移动系数。
技术方案19所述的相机主体为,根据技术方案18的相机主体,其特征在于,第二像面移动系数为第一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至少一方。
技术方案20所述的相机主体为,根据技术方案19的相机主体,其特征在于,在设焦点调节透镜的光轴方向的移动量为TL、像面的移动量为TI的情况下,像面移动系数是与TL和TI的比对应的系数,控制部在像面移动系数为与TI/TL对应的系数的情况下,判断为与焦点调节透镜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第一像面移动系数比第二像面移动系数大时,或者在像面移动系数为与TL/TI对应的系数的情况下,判断为与焦点调节透镜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第一像面移动系数比第二像面移动系数小时,进行预定动作。
技术方案21所述的相机主体为,根据技术方案19的相机主体,其特征在于,控制部将焦点调节透镜从光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驱动至另一侧的端部,取得与焦点调节透镜的当前透镜位置对应的第一像面移动系数,在结果是未检测出与第二像面移动系数相等的第一像面移动系数的情况下,进行预定动作。
技术方案22所述的相机主体为,根据技术方案20或21的相机主体,其特征在于,预定动作为下述各控制中的至少一项:以比判断前的搜索驱动速度即第一速度慢的第二速度对焦点调节透镜进行搜索驱动的控制、禁止向摄影者通知成为对焦状态的消息的控制以及禁止焦点检测部对焦点调节状态的检测的控制。
技术方案23所述的相机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技术方案18~2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相机主体以及镜头镜筒。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适当地检测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摄像元件的摄像面的主视图。
图3是放大图2的III部来示意性地表示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的排列的主视图。
图4(A)是将摄像像素221中的一个放大示出的主视图,图4(B)是将焦点检测像素222a中的一个放大示出的主视图,图4(C)是将焦点检测像素222b中的一个放大示出的主视图,图4(D)是将摄像像素221中的一个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图4(E)是将焦点检测像素222a中的一个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图4(F)是将焦点检测像素222b中的一个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以及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用于说明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图。
图9是示出在进行本实施方式的扫描动作以及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对焦驱动时,聚焦透镜位置与焦点评价值的关系以及聚焦透镜位置与时间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相机的框图。
图14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异常判断处理的具体例的一个场景示例的图。
图17是示出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与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关系的表格。
图18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异常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图19是示出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异常判断处理的具体例的一个场景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的主要部分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数码相机1(以下,简称为相机1。)由相机主体2和镜头镜筒3构成,这些相机主体2的固定架部401与镜头镜筒3的固定架部402可拆装地结合。
镜头镜筒3是能够相对于相机主体2拆装的可换镜头。如图1所示,在镜头镜筒3中内置有包括透镜31、32、33、34以及光圈35的摄影光学系统。
透镜33是聚焦透镜,通过向光轴L1方向移动,能够调节摄影光学系统的焦距。聚焦透镜33设置成能够沿着镜头镜筒3的光轴L1移动,通过聚焦透镜用编码器332检测其位置,并通过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调节其位置。
沿着该聚焦透镜33的光轴L1的移动机构的具体结构并不特别限定。列举一例,在固定于镜头镜筒3的固定筒上可旋转地插入旋转筒,在该旋转筒的内周面形成螺旋槽,并且将固定聚焦透镜33的透镜框的端部嵌合于螺旋槽。并且,利用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使旋转筒旋转,从而固定于透镜框的聚焦透镜33沿着光轴L1直进移动。
如上所述,通过使旋转筒相对于镜头镜筒3旋转,固定于透镜框的聚焦透镜33沿着光轴L1方向直进移动,但作为旋转筒的驱动源的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设置于镜头镜筒3。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和旋转筒例如通过由多个齿轮构成的变速机连结,将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的驱动轴向任一方向旋转驱动时以预定的齿轮比传递至旋转筒,并且通过旋转筒向任一方向旋转,固定于透镜框的聚焦透镜33向光轴L1的任一方向直进移动。另外,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的驱动轴向反方向旋转驱动时,构成变速机的多个齿轮也向反方向旋转,聚焦透镜33向光轴L1的反方向直进移动。
聚焦透镜33的位置由聚焦透镜用编码器332检测。如上所述,聚焦透镜33的光轴L1方向的位置与旋转筒的旋转角相关,因此如果检测例如旋转筒相对于镜头镜筒3的相对的旋转角就能够求出其位置。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聚焦透镜用编码器332,可以使用如下编码器:通过光斩波器等光传感器检测与旋转筒的旋转驱动连结的旋转圆板的旋转,输出与旋转数对应的脉冲信号的编码器;或者使设置于固定筒或旋转筒中的任一方的电刷接点与设置于固定筒或旋转筒中的另一方的挠性印刷布线板的表面的编码器图案接触,利用检测电路检测与旋转筒的移动量(旋转方向或任意光轴方向均可)相应的接触位置的变化的编码器等。
聚焦透镜33通过上述旋转筒的旋转能够在从相机身侧的端部(也称为极近端)到被摄体侧的端部(也称为无限端)之间沿着光轴L1方向移动。聚焦透镜用编码器332检测聚焦透镜33的当前位置并输出当前位置信息。透镜控制部36进行控制以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当前位置信息。相机控制部21使用当前位置信息计算聚焦透镜33的驱动目标位置、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或者像面移动速度(以下,称为驱动信息)。相机控制部21进行控制以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驱动信息。透镜控制部36基于驱动信息对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进行驱动控制。
而且,透镜32是变焦透镜,通过沿光轴L1方向移动,能够调节摄影光学系统的摄影倍率。变焦透镜32也与上述聚焦透镜33同样地,由变焦透镜用编码器322检测其位置,并通过变焦透镜驱动马达321调节其位置。变焦透镜32的位置通过操作在操作部28设置的变焦按钮或者操作在相机镜筒3设置的变焦环(未图示)来调节。另外,沿着变焦透镜32的光轴L1的移动机构可以与上述聚焦透镜31的移动机构相同。而且,变焦透镜用编码器322和变焦透镜驱动马达321的结构也可以与上述聚焦透镜用编码器332和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相同。
为了限制穿过上述摄影光学系统而到达摄像元件22的光束的光量并调整虚化量,光圈35构成为能够调节以光轴L1为中心的开口直径。例如通过将在自动曝光模式中算出的适当的开口直径从相机控制部21经由透镜控制部36输出来进行基于光圈35的开口直径的调节。而且,通过利用设于相机主体2的操作部28进行的手动操作,将所设定的开口直径从相机控制部21输入到透镜控制部36。光圈35的开口直径被未图示的光圈开口传感器检测出来,由透镜控制部36识别当前的开口直径。
透镜存储器37存储有像面移动系数K。像面移动系数K是表示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值,例如,是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的比。在本实施例中,像面移动系数例如通过下述式(1)求得,像面移动系数K越大,则伴随着聚焦透镜33的驱动的像面的移动量越大。
像面移动系数K=(像面的移动量/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
···(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中,即使是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不同,像面的移动量也不同。同样地,即使是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不同,像面的移动量也不同。即,像面移动系数根据聚焦透镜33的光轴方向的透镜位置、进一步根据变焦透镜32的光轴方向的透镜位置而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控制部36按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以及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来存储像面移动系数K。
在此,图6是示出在透镜存储器37中存储的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以及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在图6所示的表格中,将变焦透镜32的驱动区域从极近端到无限远端依次分为“f1”~“f9”这九个区域,并将聚焦透镜33的驱动区域从极近端到无限远端依次分为“D1”~“D9”这九个区域,存储与各透镜位置位于的像面移动系数K。例如,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为“f1”、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为“D1”的情况下,像面移动系数K为“K11”。另外,图6所示的表格例示了将各透镜的驱动区域分别分为九个区域的形态,但该数量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任意地设定。
接下来,使用图6,对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进行说明。
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是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最大值对应的值。优选的是,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与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对应地变化。而且优选的是,只要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不变化,即使聚焦透镜33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变化,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也为一定值(固定值)。即,优选的是,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是与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对应地确定的固定值(一定值),其是不依赖于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的值。
例如,在图6中,以灰色示出的“K11”、“K21”、“K31”、“K41”、“K52”、“K62”、“K72”、“K82”、“K91”是示出变焦透镜32的各透镜位置(焦距)处的像面移动系数K中最大的值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即,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为“f1”的情况下,“D1”~“D9”中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为“D1”的情况下的像面移动系数K即“K11”为示出最大的值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因此,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为“D1”的情况下的像面移动系数K即“K11”示出的是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为“D1”~“D9”的情况下的像面移动系数K即“K11”~“K19”中最大的值。而且,同样地,在变焦透镜32的各透镜位置(焦距)为“f2”的情况下,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为“D1”的情况下的像面移动系数K即“K21”示出的是“D1”~“D9”的情况下的像面移动系数K即“K21”~“K29”中最大的值。即,“K21”是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以下,同样地,在变焦透镜32的各透镜位置(焦距)为“f3”~“f9”的情况下,以灰色示出的“K31”、“K41”、“K52”、“K62”、“K72”、“K82”、“K91”分别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同样地,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是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最小值对应的值。优选的是,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与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对应地变化。而且,优选的是,只要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不变化,即使聚焦透镜33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变化,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也为一定值(固定值)。例如,在图6中,阴影线示出的“K19”、“K29”、“K39”、“K49”、“K59”、“K69”、“K79”、“K89”、“K99”是示出变焦透镜32的各透镜位置(焦距)处的像面移动系数K中最小的值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这样,如图6所示,在透镜存储器37中,存储有与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和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针对变焦透镜32的各透镜位置(焦距)示出像面移动系数K中最大的值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以及针对变焦透镜32的各透镜位置(焦距)示出像面移动系数K中最小的值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通过相机主体2的固定架部401的电接点403与镜头镜筒3的固定架部402的电接点404连接,透镜控制部36经由透镜收发部38和相机收发部29与相机控制部21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机控制部21和透镜控制部36进行恒定通信和后述的非恒定通信。在恒定通信中,相机控制部21经由相机收发部29和透镜收发部38以预定间隔(例如,数十毫秒~数百毫秒间隔)反复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请求透镜信息的第一请求信号。例如,优选在恒定通信开始后到电源断开为止,持续预定间隔的恒定通信。
而且,相机控制部21在恒定通信中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用于进行变焦透镜32的驱动、聚焦透镜33的驱动、光圈35对开口直径的调节等的指令。
透镜控制部36在恒定通信中接收用于进行开口直径的调节等的指令,并基于接收到的指令进行控制。透镜控制部36在恒定通信中,在接收到第一请求信号时反复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透镜信息。透镜信息例如可以列举出变焦透镜32的位置、聚焦透镜33的位置、光圈35的开口直径等的信息、以及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等。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是与当前的变焦透镜的位置(焦距)以及当前的聚焦透镜的位置(摄影距离)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控制部36通过参照在透镜存储器37中存储的表示透镜位置(变焦透镜的位置和聚焦透镜的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求得与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以及聚焦透镜33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
而且,相机控制部21通过与上述恒定通信不同的非恒定通信来发送用于请求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发送的第二请求信号。优选上述非恒定通信是能够插入到恒定通信中的通信。透镜控制部36在非恒定通信中,在接收到第二请求信号时反复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是在收到非恒定通信的第二请求信号时发送的信息,其与收到恒定通信的第一请求信号时发送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不同。
利用图6进行说明,例如,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为“f1”、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摄影距离)为“D4”的情况下,透镜控制部36在从相机控制部21接收到恒定通信的第一请求信号时,将“K14”作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在从相机控制部21接收到非恒定通信的第二请求信号时,将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K11”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K19”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
另一方面,在相机主体2上,接收来自上述摄影光学系统的光束L1的摄像元件22设置于摄影光学系统的预定焦点面,在其前表面设有快门23。摄像元件22由CCD或CMOS等器件构成,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被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的摄影图像信息被逐次发送到液晶驱动电路25而显示于观察光学系统的电子取景器(EVF)26,并且在完全按下操作部28所具备的释放按钮(未图示)的情况下,其摄影图像信息记录到作为记录介质的相机存储器24。另外,相机存储器24可以使用可拆装的卡型存储器或内置型存储器中的任一种。摄像元件22的结构的详情在下文叙述。
在相机主体2上设有用于观察通过摄像元件22拍摄的像的观察光学系统。本实施方式的观察光学系统具备由液晶显示元件构成的电子取景器(EVF)26、对其进行驱动的液晶驱动电路25以及目镜27。液晶驱动电路25读入由摄像元件22拍摄并向相机控制部21送出的摄影图像信息,基于此来驱动电子取景器26。由此,摄影者能够通过目镜27来观察当前的摄影图像。另外,也可以取代基于光轴L2的上述观察光学系统,或者在此基础上,在相机主体2的背面等设置液晶显示器,在该液晶显示器显示摄影图像。
在相机主体2上设有相机控制部21。相机控制部21经由透镜收发部38和相机收发部29与透镜控制部36电连接,如上所述,以数十毫秒~数百毫秒的间隔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恒定通信的第一请求信号并接收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等透镜信息。而且,相机控制部21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用于进行开口直径的调节等的指令。
并且,相机控制部21如上所述从摄像元件22读取像素输出,并且针对读取的像素输出,根据需要实施预定的信息处理从而生成图像信息,并将生成的图像信息向电子取景器26的液晶驱动电路25、存储器24输出。另外,相机控制部21进行来自摄像元件22的图像信息的校正、对镜头镜筒3的焦点调节状态、光圈调节状态等的检测等对相机1整体的控制。
并且,相机控制部21除了上述之外,基于从摄像元件22读取的像素数据,进行基于相位检测方式的摄影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状态的检测以及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摄影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状态的检测。另外,针对具体的焦点调节状态的检测方法在下文叙述。
操作部28是快门释放按钮、动画摄影开始开关等摄影者用于设定相机1的各种动作模式的输入开关,进行自动对焦模式/手动对焦方式的切换、静止图像摄影模式/动画摄影模式的切换。由该操作部28设定的各种模式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通过该相机控制部21控制相机1整体的动作。并且,快门释放按钮包括通过半按按钮而接通的第一开关SW1和通过完全按下按钮而接通的第二开关SW2。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元件22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摄像元件22的摄像面的主视图,图3是放大图2的III部分来示意性地表示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的排列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元件22如图3所示,多个摄像像素221在摄像面的平面上二维排列,由具有使绿色的波长区域透过的彩色滤光器的绿像素G、具有使红色的波长区域透过的彩色滤光器的红像素R以及具有使蓝色的波长区域透过的彩色滤光器的蓝像素B进行所谓拜耳排列(Bayer Arrangement)而成。即,在相邻的4个像素组223(稠密正方格子排列)中,在一条对角线上排列有2个绿像素,在另一条对角线上排列有各1个红像素和蓝像素。以该拜耳排列的像素组223为单位,将该像素组223在摄像元件22的摄像面上二维地反复排列,从而构成摄像元件22。
另外,单位像素组223的排列除了图示的稠密正方格子以外,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稠密六方格子排列。另外,彩色滤光器的结构、排列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互补色滤光器(绿:G、黄:Ye、品红:Mg、青:Cy)的排列。
图4(A)是将摄像像素221中的一个放大表示的主视图,图4(D)是剖视图。一个摄像像素221由微透镜2211、光电转换部2212、未图示的彩色滤光器构成,如图4(D)的剖视图所示,在摄像元件22的半导体电路基板2213的表面嵌装有光电转换部2212,在其表面形成有微透镜2211。光电转换部2212形成为接收从微透镜2211通过摄影光学系统的出瞳(例如F1.0)的摄像光束的形状,接收摄像光束。
另外,在摄像元件22的摄像面的中心以及相对于中心左右对称的位置的三个部位,取代上述摄像像素221而设有排列了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的焦点检测像素列22a、22b、22c。并且,如图3所示,一个焦点检测像素列由多个焦点检测像素222a以及222b彼此相邻地交替排列成横一列(22a、22c、22c)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焦点检测像素222a以及222b在拜耳排列的摄像像素221的绿像素G和蓝像素B的位置不设置间隙地紧密地排列。
另外,图2所示的焦点检测像素列22a~22c的位置并不仅限于图示的位置,也可以配置于任意一处、两处或者四处以上的位置。另外,在实际的焦点检测时,也可以从多个配置的焦点检测像素列22a~22c中通过摄影者对操作部28进行手动操作将所希望的焦点检测像素列作为焦点检测区而选择。
图4(B)是表示将焦点检测像素222a中的一个放大表示的主视图,图4(E)是焦点检测像素222a的剖视图。另外,图4(C)是表示将焦点检测像素222b中的一个放大表示的主视图,图4(F)是焦点检测像素222b的剖视图。焦点检测像素222a如图4(B)所示,由微透镜2221a、半圆形状的光电转换部2222a构成,如图4(E)的剖视图所示,在摄像元件22的半导体电路基板2213的表面嵌装有光电转换部2222a,在其表面形成有微透镜2221a。另外,焦点检测像素222b如图4(C)所示,由微透镜2221b、光电转换部2222b构成,如图4(F)的剖视图所示,在摄像元件22的半导体电路基板2213的表面嵌装有光电转换部2222b,在其表面形成有微透镜2221b。并且,这些焦点检测像素222a以及222b如图3所示,彼此相邻地交替排列成横一列,从而构成图2所示的焦点检测像素列22a~22c。
另外,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的光电转换部2222a、2222b形成为接收从微透镜2221a、2221b穿过摄影光学系统的出瞳的预定区域(例如F2.8)的光束的形状。另外,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中没有设置彩色滤光器,其分光特性综合了进行光电转换的光电二极管的分光特性和未图示的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的分光特性。其中,也可以构成为具备与摄像像素221相同的彩色滤光器中的一个、例如绿色滤光器。
另外,图4(B)、图4(C)所示的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的光电转换部2222a、2222b为半圆形状,但光电转换部2222a、2222b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是椭圆形状、矩形状、多边形状。
在此,对基于上述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的像素输出检测摄影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状态的所谓相位差检测方式进行说明。
图5是沿图3的V-V线的剖视图,表示配置于摄像光轴L1附近的彼此相邻的焦点检测像素222a-1、222b-1、222a-2、222b-2分别接收从出瞳350的测距瞳351、352照射的光束AB1-1、AB2-1、AB1-2、AB2-2。另外,在图5中,仅仅例示了多个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中位于摄像光轴L1附近的焦点检测像素,但对于图5所示的焦点检测像素以外的其他焦点检测像素,同样地构成为分别接收从一对测距瞳351、352照射的光束。
在此,出瞳350是设定在配置于摄影光学系统的预定焦点面的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的微透镜2221a、2221b的前方的距离D的位置的像。距离D是对应于微透镜的曲率、折射率、微透镜与光电转换部的距离等唯一确定的值,将该距离D称为测距瞳距离。另外,测距瞳351、352是指,通过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的微透镜2221a、2221b分别投影的光电转换部2222a、2222b的像。
另外,在图5中,焦点检测像素222a-1、222b-1、222a-2、222b-2的排列方向与一对测距瞳351、352的并列方向一致。
另外,如图5所示,焦点检测像素222a-1、222b-1、222a-2、222b-2的微透镜2221a-1、2221b-1、2221a-2、2221b-2配置于摄影光学系统的预定焦点面附近。并且,将配置于微透镜2221a-1、2221b-1、2221a-2、2221b-2的背后的各光电转换部2222a-1、2222b-1、2222a-2、2222b-2的形状投影到从各微透镜2221a-1、2221b-1、2221a-2、2221b-2离开测距距离D的出瞳350上,其投影形状形成测距瞳351、352。
即,以使各焦点检测像素的光电转换部的投影形状(测距瞳351、352)在距离为测距距离D的出瞳350上一致的方式来确定各焦点检测像素中的微透镜和光电转换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来确定各焦点检测像素中的光电转换部的投影方向。
如图5所示,焦点检测像素222a-1的光电转换部2222a-1输出与由穿过测距瞳351并向着微透镜2221a-1的光束AB1-1在微透镜2221a-1上形成的像的强度对应的信号。同样地,焦点检测像素222a-2的光电转换部2222a-2输出与由穿过测距瞳351并向着微透镜2221a-2的光束AB1-2在微透镜2221a-2上形成的像的强度对应的信号。
另外,焦点检测像素222b-1的光电转换部2222b-1输出与由穿过测距瞳352并向着微透镜2221b-1的光束AB2-1在微透镜2221b-1上形成的像的强度对应的信号。同样地,焦点检测像素222b-2的光电转换部2222b-2输出与由穿过测距瞳352并向着微透镜2221b-2的光束AB2-2在微透镜2221b-2上形成的像的强度对应的信号。
另外,将上述两种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如图3所示地呈直线状地配置多个,通过将各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的光电转换部2222a、2222b的输出汇总到与测距瞳351和测距瞳352分别对应的输出组,获得与分别穿过测距瞳351和测距瞳352的焦点检测光束在焦点检测像素列上形成的一对像的强度分布相关的数据。并且,通过对该强度分布数据实施相关运算处理或者相位差检测处理等像偏移检测运算处理,能够检测基于所谓相位差检测方式的像偏移量。
另外,通过对所获得的像偏移量实施与一对测距瞳的重心间隔相对应的转换运算,能够求出当前的焦点面(是指与预定焦点面上的微透镜阵列的位置对应的焦点检测区中的焦点面)相对于预定焦点面的偏差、即散焦量。
另外,这些基于相位检测方式的像偏移量的运算以及基于此的散焦量的运算由相机控制部21执行。
而且,相机控制部21读取摄像元件22的摄像像素221的输出,并基于读取的像素输出进行焦点评价值的运算。该焦点评价值例如能够通过使用高通滤波器提取来自摄像元件22的摄像像素221的图像输出的高频成分来求得。而且,也可以通过使用截止频率不同的两个高通滤波器提取高频成分来求得。
并且,执行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相机控制部21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驱动信号并以预定的采样间隔(距离)驱动聚焦透镜33,求得各个位置的焦点评价值,将该焦点评价值达到最大的聚焦透镜33的位置作为对焦位置求得。另外,该对焦位置例如可以通过在驱动聚焦透镜33的同时计算出焦点评价值的情况下,在焦点评价值上升两次后再下降两次地推移的情况下,使用这些焦点评价值进行内插法等运算来求得。
接着参照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的动作例。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相机的动作的流程图。另外,以下的动作通过将相机1的电源接通而开始。
首先,在步骤S101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开始基于相位差检测方式的散焦量的计算。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相位差检测方式的散焦量的计算处理如下进行。即,首先,通过相机控制部21,从摄像元件22的构成3个焦点检测像素列22a~22c的各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读取与一对像对应的一对像数据。在该情况下,构成为在通过使用者的手动操作选择特定的焦点检测位置时,仅读取来自与该焦点检测位置对应的焦点检测像素的数据。并且,相机控制部21基于读取的一对像数据执行像偏移检测运算处理(相关运算处理),计算与三个焦点检测像素列22a~22c对应的焦点检测位置的像偏移量,进而将像偏移量变换为散焦量。而且,相机控制部21进行对算出的散焦量的可靠性的评价。另外,散焦量的可靠性的评价例如可以基于一对像数据的一致度、对比度等来进行。并且,这种基于相位差检测方式的散焦量的计算处理以预定的间隔反复执行。
在步骤S102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开始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评价值的计算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焦点评价值的计算处理是通过读取摄像元件22的摄像像素221的像素输出,使用高通滤波器将读取的像素输出的高频成分提取出来并对其进行积分来进行的。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在通过摄影者的手动操作选择特定的焦点检测位置时,仅读取与选择的焦点检测位置对应的摄像像素221的像素输出,计算焦点评价值。而且,焦点评价值的计算处理以预定的间隔反复执行。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01中,在基于相位差检测方式的散焦量的计算开始的时刻、或者在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评价值的计算处理开始的时刻、或者在这些开始之后,开始相机控制部21与透镜控制部36之间的恒定通信,以预定的间隔反复执行将包括与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和聚焦透镜33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透镜信息从透镜控制部36发送到相机控制部21的处理。
在步骤S103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进行是否存在操作部28具备的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第一开关SW1的接通)的判断。在第一开关SW1接通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04,另一方面,在第一开关SW1未接通的情况下,在步骤S103待机,直到第一开关SW1接通为止,反复进行散焦量的计算和焦点评价值的计算,乃至利用恒定通信进行的透镜信息的取得。
在步骤S104中,相机控制部21发送非恒定通信的第二请求信号,透镜控制部36在从相机控制部21接收到非恒定通信的第二请求信号后,参照在透镜存储器37中存储的表格(参照图6),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与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并且,相机控制部21接收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
在步骤S105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来进行是否通过相位差检测方式计算出了散焦量的判断。在计算出了散焦量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11,另一方面,在未能计算出散焦量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0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计算出了散焦量的情况下,在算出的散焦量的可靠性低的情况下,也作为未能计算出散焦量的情况来处理,前进至步骤S106。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被摄体的对比度低的情况下、在被摄体是超低亮度被摄体的情况下、或者被摄体是超高亮度被摄体的情况下等,判断为散焦量的可靠性低。
另外,在步骤S105中,使用最近一次的散焦量计算处理的结果进行上述判断,但也可以构成为,在最近的预定次数的散焦量计算处理中,连续地未能计算出散焦量的情况下、或者连续地散焦量的可靠性低的情况下,判断为无法测距,前进至步骤S106,相反地,在最近的预定次数的散焦量计算处理中,即使有一次计算出了散焦量的情况下,也判断为能够测距,前进至步骤S111。
在步骤S105中,在判断为计算出了散焦量从而判断为能够测距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11,基于利用相位差检测方式算出的散焦量进行对焦驱动。具体来说,通过相机控制部21,根据利用相位差检测方式算出的散焦量,计算将聚焦透镜33驱动到对焦位置所需的透镜驱动量,并将算出的透镜驱动量经由透镜控制部36发送到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接着,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基于由相机控制部21算出的透镜驱动量,使聚焦透镜33驱动到对焦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是在使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进行驱动而将聚焦透镜33驱动至对焦位置的过程中,相机控制部21仍反复进行利用相位差检测方式的散焦量的计算,在其结果是计算出了新的散焦量的情况下,相机控制部21基于新的散焦量驱动聚焦透镜33。
接着,在步骤S106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基于在步骤S104取得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进行确定扫描动作中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即扫描驱动速度V的处理。在此,扫描动作是指如下动作:通过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以在该步骤S106中确定的扫描驱动速度V对聚焦透镜33进行驱动,同时通过相机控制部21以预定的间隔同时进行利用相位差检测方式的散焦量的计算和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评价值的计算,由此,以预定的间隔同时并行执行利用相位差检测方式的对焦位置的检测与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的对焦位置的检测。
而且,在该扫描动作中,在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对焦位置的情况下,相机控制部21对聚焦透镜33进行扫描驱动,同时以预定的采样间隔计算焦点评价值,将算出的焦点评价值达到峰值的透镜位置作为对焦位置检测出来。具体来说,通过相机控制部21对聚焦透镜33进行扫描驱动,使光学系统的像面沿光轴方向移动,由此,在不同的像面计算焦点评价值,将这些焦点评价值达到峰值的透镜位置作为对焦位置检测出来。然而,另一方面,当像面的移动速度过快时,存在计算焦点评价值的像面的间隔过大,无法恰当地检测对焦位置的情况。特别地,示出相对于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的像面的移动量的像面移动系数K与聚焦透镜33的光轴方向的透镜位置对应地变化,因此,即使是在以一定的速度驱动聚焦透镜33的情况下,根据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不同,也存在像面的移动速度过快,因而计算焦点评价值的像面的间隔过大,无法恰当地检测对焦位置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机控制部21基于在步骤S106取得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计算进行聚焦透镜33的扫描驱动时的扫描驱动速度V。相机控制部21使用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计算能够通过对比度检测方式恰当地检测对焦位置的驱动速度且是最大的驱动速度的扫描驱动速度V。
接着,在步骤S107中,以在步骤S106确定的扫描驱动速度V开始扫描动作。具体来说,相机控制部21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扫描驱动开始指令,透镜控制部36基于来自相机控制部21的指令,使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进行驱动,对聚焦透镜33以在步骤S106确定的扫描驱动速度V扫描驱动。接着,相机控制部21在以扫描驱动速度V驱动聚焦透镜33的同时,以预定间隔从摄像元件22的焦点检测像素222a、222b读取与一对像对应的一对像数据,基于该读取,通过相位差检测方式进行散焦量的计算和对算出的散焦量的可靠性的评价,并且在以扫描驱动速度V驱动聚焦透镜33的同时,以预定间隔从摄像元件22的摄像像素221进行像素输出的读取,基于该读取,计算焦点评价值,由此,通过取得不同的聚焦透镜位置处的焦点评价值,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进行对焦位置的检测。
接着,在步骤S108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来判断进行扫描动作的结果,是否通过相位差检测方式计算出了散焦量。在计算出了散焦量的情况下,判断为能够测距,前进至步骤S111,另一方面,在未能计算出散焦量的情况下,判断为不能测距,前进至步骤S109。另外,步骤S108中,也与步骤S105同样地,即使在计算出了散焦量的情况下,在算出的散焦量的可靠性低的情况下,也作为未能计算出散焦量的情况来处理,前进至步骤S109。
在步骤S109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来判断进行扫描动作的结果,是否通过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了对焦位置。在通过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了对焦位置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12,另一方面,在未能检测出对焦位置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10。
在步骤S110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来判断是否对聚焦透镜33的可驱动范围的整个区域进行了扫描动作。在未对聚焦透镜33的可驱动范围的整个区域进行扫描动作的情况下,回到步骤S108,重复步骤S108~S110,从而在进行扫描动作即在对聚焦透镜33进行扫描驱动的同时,继续进行以预定的间隔同时执行利用相位差检测方式的散焦量的计算和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的对焦位置的检测。另一方面,在对聚焦透镜33的可驱动范围的整个区域完成了扫描动作的执行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13。
接着,在步骤S108中,在判断为执行扫描动作的结果是利用相位差检测方式计算出了散焦量的情况下,在进行扫描动作的停止处理后,前进至步骤S111,如上所述,进行将聚焦透镜33驱动至利用相位差检测方式检测出的对焦位置为止的对焦驱动。
而且,在步骤S109中,在判断为执行扫描动作的结果是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了对焦位置的情况下,在进行扫描动作的停止处理后,前进至步骤S112,通过相机控制部21进行将聚焦透镜33驱动至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的对焦位置为止的对焦驱动。
并且,在将聚焦透镜33驱动到利用相位差检测方式检测出的对焦位置或者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的对焦位置为止,聚焦透镜33的驱动完成的情况下,通过电子取景器26进行对焦显示。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0中,在判断为对聚焦透镜33的可驱动范围的整个区域完成了扫描动作的执行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13。在步骤S113中,进行扫描动作的结果是,通过对比度检测方式无法进行焦点检测,因此进行扫描动作的结束处理,然后,进行无法对焦显示。另外,无法对焦显示例如由电子取景器26进行。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透镜控制部36取得按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存储的多个像面移动系数K中最大的像面移动系数即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相机控制部21使用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计算能够通过对比度检测方式恰当地检测对焦位置的驱动速度且是最大的驱动速度的扫描驱动速度V,因此,即使是在像面移动系数K达到最大值(例如,与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相同的值)的位置对聚焦透镜33进行扫描驱动的情况下,焦点评价值的计算间隔(计算焦点评价值的像面的间隔)也为适于焦点检测的大小。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光轴方向驱动聚焦透镜33时,像面移动系数K变化的结果是,即使是在像面移动系数K增大的情况下(例如,达到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情况下),也能够恰当地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的对焦位置的检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下述结构:从镜头镜筒3取得按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存储的多个像面移动系数K中最大的像面移动系数即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并且将即使在驱动聚焦透镜33时的像面移动系数K为取得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恰当地进行焦点检测的聚焦透镜33的最大的驱动速度设为扫描速度V来进行扫描动作,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可以是以下所述的结构。
即,从镜头镜筒3取得与比聚焦透镜33的当前的透镜位置靠极近侧的第一位置对应的第一像面移动系数K1和与比聚焦透镜33的当前的透镜位置靠无限远侧的第二位置对应的第二像面移动系数K2中较大的一方作为预定像面移动系数Kpre。并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进行扫描动作时,将即使在驱动聚焦透镜33时的像面移动系数K为预定像面移动系数Kpre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恰当地进行焦点检测的聚焦透镜33的最大的驱动速度设为扫描速度V来进行扫描动作。
或者,在与聚焦透镜33的预定的透镜位置对应的预定像面移动系数Kpre比与聚焦透镜33的当前的透镜位置的像面移动系数Kcur大的情况下,从镜头镜筒3取得预定像面移动系数Kpre。并且,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在进行扫描动作时,将即使在驱动聚焦透镜33时的像面移动系数K为取得的预定像面移动系数Kpre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恰当地进行焦点检测的聚焦透镜33的最大的驱动速度设为扫描速度V来进行扫描动作。
而且,也可以构成为,仅在例如作为镜头镜筒3使用高倍率变焦镜头的情况下执行上述实施方式的动作。由于在高倍率变焦镜头中,存在像面移动系数增大的趋势,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的对焦位置的检测精度。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相机1中,除了如以下所说明地动作之外,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判断是否进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所示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109中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对焦位置时,在步骤S112中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结果进行对焦驱动时的填隙驱动,基于该判断,使进行对焦驱动时聚焦透镜33的驱动形式不同,除了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外都是相同的。
即,图1所示的用于驱动聚焦透镜33的聚焦透镜驱动马达331通常由机械性的驱动传递机构构成,例如图8所示,这样的驱动传递机构具备如下结构:由第一驱动机构500和第二驱动机构600构成,通过第一驱动机构500进行驱动,与此相伴地,使聚焦透镜33侧的第二驱动机构600进行驱动,由此,是聚焦透镜33向极近侧或无限远侧移动。并且,在这样的驱动机构中,通常,出于齿轮的啮合部的顺畅的动作的观点,设有游隙量G。然而,另一方面,在对比度检测方式中,在该机构中,如图9的(A)、(B)所示,聚焦透镜33在借助扫描动作而通过对焦位置一次后,需要使驱动方向反转,向对焦位置驱动。并且,在该情况下,在如图9(B)所示地未进行填隙驱动的情况下,存在着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相对于对焦位置偏离游隙量G的特性。因此,为了除去这样的游隙量G的影响,如图9(A)所示,在进行聚焦透镜33的对焦驱动时,需要进行在通过对焦位置一次后,再次反转驱动方向而向对焦位置驱动的填隙驱动。
另外,图9是示出在进行本实施方式的扫描动作以及基于对比度检测方式的对焦驱动时,聚焦透镜位置与焦点评价值的关系以及聚焦透镜位置与时间的关系的图。并且,图9(A)示出的是如下形态:在时间t0,在从透镜位置P0起从无限远侧向极近侧开始聚焦透镜33的扫描动作后,在时间t1,在聚焦透镜33移动到透镜位置P1的时刻,在检测出焦点评价值的峰值位置(对焦位置)P2的情况下,停止扫描动作,进行伴随着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从而在时间t2将聚焦透镜33驱动到对焦位置。另一方面,图9(B)示出的是如下形态:同样地,在时间t0开始扫描动作后,在时间t1停止扫描动作,进行未伴随着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从而在时间t3将聚焦透镜33驱动到对焦位置。
以下,按照图10所示的流程图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动作例。另外,以下的动作在上述图7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09中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了对焦位置时执行。即,如图9(A)、(B)所示,从时间t0开始扫描动作,在时间t1,在聚焦透镜33移动到透镜位置P1的时刻,在检测出焦点评价值的峰值位置(对焦位置)P2的情况下,在时间t1的时刻执行。
即,在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对焦位置的情况下,首先,在步骤S201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取得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和聚焦透镜33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处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例如,例示图9(A)、(B)进行说明,作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取得与时间t0的透镜位置P1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另外,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能够通过上述在相机控制部21与透镜控制部36之间进行的恒定通信,经由透镜收发部38和相机收发部21从透镜控制部36取得。
接下来,在步骤S202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取得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参照图8)的信息。另外,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例如预先存储在镜头镜筒3具备的透镜存储器37中,能够通过参照该透镜存储器37取得。即,具体来说,能够通过下述方式取得:从相机控制部21经由相机收发部29和透镜收发部38向透镜控制部36发出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发送请求,使透镜控制部36发送在透镜存储器37中存储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信息。或者,也可以是如下形态:使通过上述在相机控制部21和透镜控制部36之间进行的恒定通信收发的透镜信息中包括在透镜存储器37中存储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S203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基于在上述步骤S201中取得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和在上述步骤S202中取得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信息,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另外,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是将聚焦透镜驱动与游隙量G相同的量时的像面的移动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以下的式(2)计算。
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游隙量G×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
···(2)
接下来,在步骤S204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进行对在上述步骤S203中算出的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和预定像面移动量IP进行比较的处理,该比较的结果是,判断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是否在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即“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预定像面移动量IP”是否成立。另外,预定像面移动量IP与光学系统的焦深对应地设定,通常为与焦深对应的像面移动量。而且,预定像面移动量IP被设定为光学系统的焦深,因此可以根据F值、摄像元件22的单元尺寸、拍摄的图像的格式来适当设定。即,可以是F值越大则将预定像面移动量IP设定得越大。或者,可以是摄像元件22的单元尺寸越大或图像格式越小则将预定像面移动量IP设定得越大。并且,在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为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205。另一方面,在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比预定像面移动量IP大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206。
在步骤S205中,由于在上述步骤S204中判断为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在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因此在该情况下,判断为即使是在不进行填隙驱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驱动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处于光学系统的焦深内,决定在对焦驱动时不进行填隙驱动,基于该决定,不伴随填隙驱动而进行对焦驱动。即,决定在进行对焦驱动时直接将聚焦透镜33驱动到对焦位置为止,基于该决定,如图9(B)所示,进行未伴随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6中,由于在上述步骤S204中判断为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比预定像面移动量IP大,因此在该情况下,判断为若不进行填隙驱动,则无法使驱动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处于光学系统的焦深内,决定在对焦驱动时进行填隙驱动,基于该决定,进行伴随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即,决定在驱动聚焦透镜33而进行对焦驱动时,在通过对焦位置一次后,再次反转驱动,并驱动到对焦位置为止,基于该决定,如图9(A)所示,进行伴随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基于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和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信息,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判断算出的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是否在与光学系统的焦深对应的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从而判断在进行对焦驱动时是否执行填隙驱动。并且,在该判断的结果是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在与光学系统的焦深对应的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能够使驱动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在光学系统的焦深内的情况下,不进行填隙驱动,另一方面,在该判断的结果是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比与光学系统的焦深对应的预定像面移动量IP大,若不进行填隙驱动则无法使驱动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处于光学系统的焦深内的情况下,进行填隙驱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不必进行填隙驱动的情况下,不进行填隙驱动,从而能够缩短对焦驱动所需的时间,由此,能够缩短与对焦动作相关的时间。而且,另一方面,在需要填隙驱动的情况下,进行填隙驱动,从而能够使对焦精度良好。
特别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随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和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变动的像面移动系数K,计算与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并将其与对应于光学系统的焦深的预定像面移动量IP进行比较,从而恰当地判断是否需要对焦时的填隙驱动。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相机1中,除了如以下所说明地动作之外,具有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即,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下述形态:在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时,使用与结束聚焦透镜33的扫描动作并开始反转驱动时的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和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相对于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取代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使用与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这一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以下,按照图11所示的流程图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动作例。另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以下的动作在上述图7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09中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了对焦位置时执行。
即,在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对焦位置的情况下,首先,在步骤S301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取得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处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例如,在图6所示的表格中,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焦距)为“f5”的情况下,取得以灰色示出的“K52”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相机控制部21取得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取得时机,可以是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对焦位置而执行聚焦透镜33的反转驱动的时刻,但取代这一时刻,也可以是在操作部28具备的快门释放按钮被半按下(第一开关SW1接通)的时刻、或者通过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来进行焦点调节动作的启动的时刻。即,在快门释放按钮被半按下的时刻或者通过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来进行焦点调节动作的启动的时刻取得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情况下,能够在这些时刻,从相机控制部21经由相机收发部29和透镜收发部38发出请求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发送的信号来取得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即,在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为,透镜控制部36从相机控制部21接收到请求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发送的信号,基于该信号,通过参照在透镜存储器37中存储的表示各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取得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并将其经由透镜收发部38和相机收发部29发送至相机控制部21。
或者,可以构成为,在进行变焦透镜32的驱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变动的情况下,存在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成为不同值的情况,因此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变动的情况下,也进行相机控制部21对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取得。
接下来,在步骤S302中,与上述图10所示的步骤S202同样地,通过相机控制部21,取得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参照图8)的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S303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基于在上述步骤S301中取得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在上述步骤S302中取得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信息,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另外,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是将聚焦透镜驱动与游隙量G相同的量时的像面的移动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以下的式(3)计算。
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游隙量G×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3)
接下来,在步骤S304中,与上述图10所示的步骤S204同样地,通过相机控制部21,进行对在上述步骤S303中算出的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和预定像面移动量IP进行比较的处理,该比较的结果是,判断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是否在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即“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预定像面移动量IP”是否成立。另外,预定像面移动量IP可以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并且,在步骤S305中,由于在上述步骤S304中判断为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在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因此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图10所示的步骤S205同样地,判断为即使是在不进行填隙驱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驱动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处于光学系统的焦深内,决定在对焦驱动时不进行填隙驱动,基于该决定,进行未伴随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6中,由于在上述步骤S304中判断为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比预定像面移动量IP大,因此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图10所示的步骤S206同样地,判断为若不进行填隙驱动,则无法使驱动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处于光学系统的焦深内,决定在对焦驱动时进行填隙驱动,基于该决定,进行伴随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即,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计算与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时,使用针对变焦透镜32的各透镜位置设定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因此能够与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无关地判断是否需要对焦时的填隙驱动,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因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不同而在实际上需要填隙驱动的情况下仍判断为不需要填隙驱动的结果。特别地,在具有如下特性的镜头镜筒的情况下,在实际上需要填隙驱动的情况下仍判断为无需填隙驱动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特别有效:即使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当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变化时,像面移动系数K也大幅地变化的特性。
另外,考虑到像这样根据镜头镜筒的种类不同,在其结构方面,像面移动系数K的变化相对于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的变化的比例不同的情况。因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将镜头镜筒3安装于相机主体2时,判断像面移动系数K的变化相对于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的变化的比例是否为预定的阈值以上,在为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如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使用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另一方面,在小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使用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由此恰当地切换这些值。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相机1中,除了如以下所说明地动作之外,具有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即,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下述形态:在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时,使用与结束聚焦透镜33的扫描动作并开始反转驱动时的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和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对应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相对于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取代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取得与聚焦透镜33位于对焦位置附近时的透镜位置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作为对焦附近像面移动系数Kfou,使用该对焦附近像面移动系数Kfou,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这一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以下,按照图12所示的流程图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动作例。另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以下的动作在上述图7所示的流程图中的步骤S109中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了对焦位置时执行。
即,当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出对焦位置时,首先,在步骤S401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进行取得与聚焦透镜33位于对焦位置附近时的透镜位置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作为对焦附近像面移动系数Kfou的处理。另外,对焦附近像面移动系数Kfou的取得方法例如可以如下所述。即,在执行聚焦透镜33的扫描驱动时,将通过相机控制部21与镜头镜筒36之间的恒定通信取得的、与当前的透镜位置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K和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的信息一起依次存储到相机控制部21。并且,在检测出对焦位置时,可以读取聚焦透镜33位于对焦位置附近时的像面移动系数K,并将其作为对焦附近像面移动系数Kfou
接下来,在步骤S402中,与上述图10所示的步骤S202同样地,通过相机控制部21,取得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参照图8)的信息。
接下来,在步骤S403中,通过相机控制部21,基于在上述步骤S401中取得的对焦附近像面移动系数Kfou和在上述步骤S402中取得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的信息,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另外,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是将聚焦透镜驱动与游隙量G相同的量时的像面的移动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以下的式(4)计算。
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游隙量G×对焦附近像面移动系数Kfou
···(4)
接下来,在步骤S404中,与上述图10所示的步骤S204同样地,通过相机控制部21,进行对在上述步骤S403中算出的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和预定像面移动量IP进行比较的处理,该比较的结果是,判断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是否在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即“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预定像面移动量IP”是否成立。另外,预定像面移动量IP可以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并且,在步骤S405中,由于在上述步骤S404中判断为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在预定像面移动量IP以下,因此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图10所示的步骤S205同样地,判断为即使是在不进行填隙驱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驱动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处于光学系统的焦深内,决定在对焦驱动时不进行填隙驱动,基于该决定,进行未伴随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
另一方面,在步骤S406中,由于在上述步骤S404中判断为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比预定像面移动量IP大,因此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图10所示的步骤S206同样地,判断为若不进行填隙驱动,则无法使驱动后的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处于光学系统的焦深内,决定在对焦驱动时进行填隙驱动,基于该决定,进行伴随填隙驱动的对焦驱动。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即,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在计算与聚焦透镜33的驱动传递机构的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时,使用与聚焦透镜33位于对焦位置附近时的透镜位置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即对焦附近像面移动系数Kfou,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算出的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基于实际将聚焦透镜3驱动至对焦位置时的像面移动系数。因此,根据第四实施方式,能够以更高精度计算与游隙量G对应的像面移动量IG,由此,能够更恰当地进行是否需要填隙驱动的判断。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以下说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动作能够与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动作一起执行,或者相对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相关的动作分开单独地执行。
在图13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单反数码相机1a在相机主体2a具有反射镜系统240、相位差AF模块210及取景器光学系统,这一点是与上述相机1不同的结构。
反射镜系统240具备:快速返回反射镜241,以旋转轴243为中心在被摄体的观察位置和摄像位置之间旋转预定角度;以及副反射镜242,可旋转地支承于该快速返回反射镜241并配合快速返回反射镜241的转动而旋转。在图13中,以实线示出了反射镜系统240处于被摄体的观察位置的状态,并以两点划线示出其处于被摄体的摄像位置的状态。
快速返回反射镜241由半透半反镜构成,在处于被摄体的观察位置的状态下,将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光轴L1)的一部分光束(光轴L3、L4)经该快速返回反射镜241反射而引导至取景器135和测光传感器137,并使一部分光束(光轴L5)透过并将其引导至副反射镜242。相对于此,副反射镜242由全反射镜构成,其将透过快速返回反射镜241的光束(光轴L4)引导至相位差AF模块210。
由快速返回反射镜241反射的来自被摄体的光束在配置于与摄像元件22a在光学上等价的面上的焦点板231成像,能够经由五棱镜233和目镜234观察。此时,透过型液晶显示器232在焦点板231上的被摄体像上重叠显示焦点检测区标记等。
操作部28具有实时显示摄影接通/断开开关(未图示)。在实时显示摄影断开而反射镜系统240处于被摄体的观察位置的状态下,完成使用相位差AF模块210的相位差AF。而且,当实时显示摄影接通时,反射镜系统240达到被摄体的摄像位置,来自被摄体的光束成为被引导至摄像元件22a的状态(例如,显示取景图像的状态等),能够进行对比度AF。在该情况下,能够进行与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动作相同的动作。以下,用图14、图15、图16详细说明第五实施例的动作例。
图14的动作通过将相机1的电源接通而开始。首先,在步骤S501中,相机主体2a进行用于识别镜头镜筒3的通信。这是因为根据镜头镜筒的种类不同,能够通信的通信形式不同。
接下来,在步骤S502中,判断是否由摄影者将操作部28具备的实时显示摄影接通/断开开关操作成了接通,当实时显示摄影接通时,反射镜系统240处于被摄体的摄像位置,来自被摄体的光束被引导至摄像元件22a。
在步骤S503中,在相机主体2a与镜头镜筒3之间开始恒定通信。在恒定通信中,透镜控制部36在从相机控制部21接收到第一请求信号时反复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等透镜信息。在步骤S503以后,反复执行恒定通信。优选的是,反复执行恒定通信直到电源开关断开为止。
在步骤S504中,判断是否由摄影者进行了操作部28具备的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第一开关SW1的接通)或者AF启动操作等,在进行了这些动作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505(在以下的实施例中对进行了半按下操作的情况详细地说明)。
在步骤S505中,相机控制部21将摄影者的半按下(第一开关SW1的接通)操作作为触发条件,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第二请求信号。作为用于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第二请求信号的条件,例如可以是由摄影者进行了AF启动操作的情况、通过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而进行了焦点调节动作的启动的情况、由摄影者进行了用于驱动变焦透镜32的操作的情况、相机1的电源被接通的情况等。
在步骤S506中,透镜控制部36接收到第二请求信号,因此参照在透镜存储器37中存储的示出各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参照图6),取得与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并将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发送至相机控制部21。
在步骤S507中,相机控制部21为了进行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而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扫描驱动指令(扫描驱动的开始指示)。对透镜控制部36的扫描驱动指令(扫描驱动时的驱动速度的指示、或者驱动位置的指示)可以按照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发出,也可以按照像面移动速度发出,还可以按照目标驱动位置等发出。接下来,在步骤S508中,透镜控制部36基于扫描驱动指令进行聚焦透镜33的驱动控制。
接下来,在步骤S509中,相机控制部21进行后述的异常判断处理。在步骤S510中,相机控制部21判断是否检测出了焦点评价值的峰值(是否检测出对焦位置)。在未能检测出焦点评价值的峰值时,回到步骤S508,在检测出了焦点评价值的峰值时前进至步骤S511。
在步骤S511中,相机控制部21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用于对焦驱动至与焦点评价值的峰值对应的位置的指令。透镜控制部36按照接收到的指令进行聚焦透镜33的驱动控制。
在步骤S512中,相机控制部21进行聚焦透镜33到达与焦点评价值的峰值对应的位置的消息的判断,在摄影者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的全按下操作(第二开关SW2的接通)时进行静止图像的摄像控制。在摄像控制结束后,再次回到步骤S503。
接下来,使用图15、图16进行异常判断处理(参照图14的步骤S509)的详细的说明。
首先,使用图15说明。在步骤S601中,判断通过恒定通信反复取得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是否比在上述步骤S506中取得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即,判断是否检测出满足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在检测出满足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考虑发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些异常,因此前进至步骤S605,设定成异常标志=1,结束异常判断处理,前进至图14的步骤S510。另外,在未发生异常的情况等通常情况下,设定为异常标志=0。另一方面,在未检测出满足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602。
在步骤S602,判断在从相机1的电源接通到现在为止的期间是否将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了无限远端。在将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了无限远端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606,在步骤S606中,判断将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了无限远端的结果,作为通过恒定通信得到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是否检测出了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在虽然将聚焦透镜3从极近端驱动到了无限远端而仍未检测出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考虑发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些异常,因此前进至步骤S607,设定成异常标志=2,结束异常判断处理,前进至图14的步骤S510。在步骤S606中,在检测出了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结束异常判断处理,前进至图14的步骤S510。
另一方面,在步骤S602中,判断为未将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603。
接下来,在步骤S603中,利用相机控制部21判断是否进行了变焦透镜32的驱动操作。在判断为进行了变焦透镜32的驱动操作时前进至步骤S604,在判断为未进行变焦透镜32的驱动操作时结束异常判断处理,前进至图14的步骤S510。
在步骤S604中,相机控制部21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再一次的第二请求信号,透镜控制部36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与驱动变焦透镜32后的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而且,相机控制部21将驱动变焦透镜32前取得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重置。
这是因为,上述步骤S601和S606的判断比较的是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处于相同位置的情况下取得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在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变动的情况下,若不重新收集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则无法恰当地进行上述步骤S601和S606的判断。在步骤S604的处理结束后回到步骤S601。
接下来,使用图16对设定成异常标志=1的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在图16中,以变焦透镜的位置(焦距)为“f1”(参照图6)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图16中,例示了在时刻t2由摄影者进行了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时刻t4,透镜控制部36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K12”而非“K11”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接着,在时刻t7,相机控制部21对透镜控制部36进行扫描驱动指令。在扫描驱动指令前的时刻t1、t3、t5、t6,聚焦透镜33不移动,因此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均为“K19”。
另一方面,在发出了扫描驱动指令的时刻t8以后,在时刻t9,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为“K18”,在时刻t10,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为“K12”,在时刻t12,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为“K11”。
在该情况下,在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在时刻t4,相机控制部21接收到“K12”作为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因此,在时刻t12接收到比“K12”大的“K11”作为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从而满足了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关系(参照图15的步骤S601),设定为“异常标志=1”(参照图15的步骤S605)。
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605中设定为“异常标志=1”的情况下(检测出满足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S606中设定为“异常标志=2”的情况下(即使从极近端驱动到了无限远端,仍未检测出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考虑发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些异常。
优选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的情况下,进行异常处理。作为异常处理,优选例如禁止通过电子取景器26等进行对焦显示。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的情况下,可能产生通信异常、电路异常、电源异常等,无法保证AF的可靠性。因此,为了不进行可靠性低的“对焦显示”,优选进行对焦显示的禁止等异常处理。另外,在步骤S509中,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的情况下,且禁止了对焦显示的情况下,即使是在步骤S511中聚焦透镜33到达了对焦位置的情况下,也不进行对焦显示。
而且,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的情况下,优选例如取代进行禁止进行对焦显示的处理,或者在禁止进行对焦显示的处理的同时,进行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为止的全范围搜索。存在通过进行全范围搜索能够确认消除了异常的原因的情况。
而且,更优选的是,以比通常情况下的驱动速度即第一驱动速度足够慢的第二驱动速度进行将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无限远端的全范围搜索。这是因为,通过以足够慢的第二驱动速度进行,能够进行更为安全的全范围搜索。而且是因为,例如在聚焦透镜33的驱动速度过快,未检测出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通过以足够慢的第二驱动速度进行全范围搜索,存在能够检测出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
而且,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的情况下,取代禁止进行对焦显示的处理或者以足够慢的第二驱动速度进行全范围搜索的处理,或者也可以与这些处理一起,进行将利用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以及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均禁止的处理。特别地,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考虑发生了通信异常等某些异常的情况下,即使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和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也很有可能无法得到良好的焦点检测结果,因此,在该情况下,可以进行将利用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和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禁止的处理。
而且,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一旦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的情况下,考虑发生了通信异常等某些异常,因此优选直到电源断开为止、或者更换镜头镜筒3为止,不重置异常标志,而保持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不变。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图14的步骤S509中,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的情况下无法保证AF的可靠性,因此为了避免多余的聚焦透镜33的驱动,也可以进行无论相机控制部21是否在步骤S510中检测出峰值,都禁止聚焦透镜33的驱动的处理。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直到电源断开为止、或者更换镜头镜筒3为止,禁止聚焦透镜33的驱动。
而且,例如在图14的步骤S509中,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的情况下,无论相机控制部21是否在步骤S510中检测出峰值,都进行以足够慢的第二驱动速度进行全范围搜索的处理、禁止利用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和利用对比度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的至少一方的处理、将相机的电源断开的处理、发生异常的消息的警告显示等。
而且例如,在图14的步骤S509中,在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的情况下,无法保证AF的可靠性,因此也可以进行即使相机控制部21在步骤S510中检测出峰值,也不进行步骤S511的对焦驱动的处理。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以下说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动作能够与上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动作一起执行,或者相对于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动作分开单独地执行。
在图18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中,步骤S501~504、507~508、510~512与图14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在步骤S504中,判断是否进行了释放按钮的半按下操作(第一开关SW1的接通)或者AF启动操作等,在进行了这些动作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507,在步骤S507中,相机控制部21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扫描驱动指令,在步骤S508中,透镜控制部36基于扫描驱动指令进行聚焦透镜33的驱动控制。
接下来,在步骤S705中,以对相机控制部36的扫描驱动指令(参照步骤S507)作为触发条件,相机控制部21向透镜控制部36周期性地发送第二请求信号。作为用于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第二请求信号的条件,例如可以是以相机控制部21检测出透镜控制部36实际开始聚焦透镜33的驱动控制的时机作为触发条件,也可以是以在扫描驱动指令后透镜控制部36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预定的信号的时机等作为触发条件。而且,也可以与对透镜控制部36的扫描驱动指令同时发送第二请求信号。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是,相机控制部21周期性地发送第二请求信号,直到满足后述的停止第二请求信号的发送的条件为止。作为发送第二请求信号的周期,优选其比发送第一请求信号的周期短。例如,优选其为发送第一请求信号的周期的1/2以下。
接下来,在步骤S706中,透镜控制部36周期性地接收到第二请求信号,因此参照在透镜存储器37中存储的示出各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参照图6),取得与变焦透镜32的当前的透镜位置对应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并将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周期性地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
接下来,在步骤S709中,相机控制部21进行后述的异常判断处理。例如,可以通过周期性地发送第二请求信号,以发送第二请求信号的时机、或者接收到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或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时机作为触发条件,周期性地进行异常判断。而且,能够通过以短周期发送第二请求信号来以短周期进行异常判断,从而能够进行适当的异常判断。
接下来,在步骤S510中,相机控制部21判断是否检测出了焦点评价值的峰值(是否检测出了对焦位置)。在未检测出焦点评价值的峰值时,回到步骤S508。在检测出焦点评价值的峰值时前进至步骤S511,相机控制部21停止周期性的第二请求信号的发送。作为用于停止第二请求信号的发送的条件,例如可以将向透镜控制部36发送用于对焦驱动的指令的时机、聚焦透镜33到达与焦点评价值的峰值对应的位置的时机、相机控制部21判断为未检测出峰值位置时、相机控制部21判断为停止扫描控制时、相机控制部21判断为停止对比度AF控制时、相机控制部21判断为停止实时显示时等作为触发条件。而且,优选的是,在开始第二请求信号的周期性的发送的时刻之前到结束第二请求信号的周期性的发送的时刻之后为止,周期性地发送第一请求信号。即,优选的是,周期性地发送第二请求信号的期间包含在周期性地发送第一请求信号的期间中。
接下来,使用图19进行异常判断处理(参照图18的步骤S709)的详细的说明。在图19中,步骤S602~605、607与图15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图19的步骤S801中,判断通过恒定通信反复取得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是否比在上述步骤S706中取得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大、或者比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小。在检测出满足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或者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考虑发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些异常,因此前进至步骤S605,设定成异常标志=1,结束异常判断处理,前进至图18的步骤S510。另一方面,在未检测出满足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或者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602。
在步骤S602,在进行了将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了无限远端的消息的判断后,前进至步骤S806。在步骤S806中,判断将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了无限远端的结果,作为通过恒定通信得到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是否检测出了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在虽然将聚焦透镜3从极近端驱动到了无限远端而仍未检测出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考虑发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些异常,因此前进至步骤S607,设定成异常标志=2,结束异常判断处理,前进至图18的步骤S510。在步骤S806中,在检测出了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结束异常判断处理,前进至图18的步骤S510。
另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发明而记载的。因此,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各要素的主旨在于包括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所有的设计变更或等同技术。而且,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适当组合使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像面移动系数K,采用了通过“像面的移动量/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算出的值,但作为像面移动系数K,也可以是“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像面的移动量”。
例如,在作为像面移动系数K采用通过“像面的移动量/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算出的值的情况下,值(绝对值)越大则聚焦透镜驱动预定值(例如1mm)的情况下的像面的移动量越大。在作为像面移动系数K采用通过“聚焦透镜33的驱动量/像面的移动量”算出的值的情况下,值(绝对值)越大则聚焦透镜驱动预定值(例如1mm)的情况下的像面的移动量越小。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15的步骤S601中,在检测出满足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考虑发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些异常,因而设定成异常标志=1(步骤S605),而在未检测出满足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设定成异常标志=0(前进至步骤S602),然而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在图15的步骤S601中,在检测出满足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考虑发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些异常。因而设定成异常标志=1(步骤S605),而在未检测出满足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设定成异常标志=0(前进至步骤S602)。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15的步骤S606中,在虽然将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了无限远端而仍未检测出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考虑发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些异常,因此设定成异常标志=2(步骤S607),而在检测出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设定成异常标志=0(结束异常判断处理),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在图15的步骤S606中,在虽然将聚焦透镜33从极近端驱动到了无限远端而仍未检测出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考虑发生了相机主体2与镜头镜筒3之间的通信异常等某些异常,因此设定成异常标志=2(步骤S607),而在检测出满足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当前位置像面移动系数Kcur的情况下,设定成异常标志=0(结束异常判断处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使用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至少一方的简单的处理来检测通信异常等异常,因此能够起到提供可靠性高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的显著的效果。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图6所示的表示各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存储在透镜存储器37中,但也可以不存储在透镜存储器37中而存储在透镜控制部36中。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构成为存储表示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以及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但也可以采用仅表示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或者也可以采用仅表示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特别地,根据镜头镜筒3的种类不同,存在只要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相同,即使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变化,像面移动系数K的变动量也非常小的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仅表示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而且,在镜头镜筒3为单焦点镜头的情况下,优选采用仅表示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
或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存储表示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以及聚焦透镜33的透镜位置与像面移动系数K的关系的表格,但也可以是除了这样的表格之外,还具备加入了环境温度、相机1的姿势的表格。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透镜控制部36根据来自相机控制部21的请求信号发送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但并不特别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即,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在从相机控制部21收到用于驱动变焦透镜32的信号的情况下、在收到快门释放按钮被半按下的消息的信号的情况下、或者在收到因快门释放按钮的半按下而进行焦点调节动作的启动的消息的信号的情况下等,透镜控制部36与来自相机控制部21的请求信号无关地向相机控制部21发送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和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并且,也可以构成为,透镜控制部36仅发送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或者表示按变焦透镜32的透镜位置设定的像面移动系数K中最小的值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一方,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根据来自相机控制部21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或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的发送请求来进行发送,或者与上述同样地,也可以构成为即使在没有发送请求的情况下,在收到用于驱动变焦透镜32的信号的情况下等进行发送。
而且,在上述第二~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进行聚焦透镜33的对焦驱动时的填隙驱动,例示了在通过对焦位置一次后,进行反转驱动以驱动至对焦位置的方式,但作为进行对焦驱动时的填隙驱动,也可以采用在向对焦位置驱动时加上游隙量的方式。另外,在该情况下,在不进行填隙驱动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加上游隙量地向对焦位置驱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相机1并不特别限定,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例如数码摄像机、镜头一体型的数码相机、移动电话用的相机、望远镜、望远镜等其他光学设备。
而且,只要能够发送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则并不限定于将像面移动系数K存储在透镜存储器37中。例如,也可以是,根据变焦透镜位置等计算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并将算出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发送至相机主体2。同样地,也可以是,根据变焦透镜位置等计算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并将算出的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发送至相机主体2。
而且,例如,优选的是,在虽然变焦透镜的位置不变化但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或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变化的情况下,也判断为发生了异常,进行与图15中的设定为“异常标志=1”或者“异常标志=2”的情况相同的处理。
而且,在透镜存储器37中存储的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也可以如图17所示。最小像面移动系数Kmin可以是与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相同的结构,省略详细的图示。
而且,在透镜存储器37中存储的像面移动系数K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包括小数点以后的值、也可以是指数、也可以是对数。而且,像面移动系数K和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可以是十进制数,也可以是二进制数。
而且,只要是向相机主体2发送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的结构,则并不限定于将相机主体2的固定架部401的电接点与镜头镜筒3的固定架部402的电接点连接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无线从镜头镜筒3向相机主体2发送最大像面移动系数Kmax
标号说明
1:数码相机
2:相机主体
21:相机控制部
22:摄像元件
221:摄像像素
222a、222b:焦点检测像素
3:镜头镜筒
32:变焦透镜
33:聚焦透镜
36:透镜控制部
37:透镜存储器

Claims (14)

1.一种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焦点检测部,计算与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的对比度相关的评价值并检测所述光学系统的焦点调节状态;
取得部,从镜头镜筒取得表示所述光学系统所包括的焦点调节透镜的移动量与像面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像面移动系数以及与所述光学系统的游隙量对应的信息;
控制部,在所述焦点检测部检测焦点调节状态时进行用于使所述焦点调节透镜扫描的扫描控制,在由所述焦点检测部检测出对焦位置后进行用于使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移动到所述对焦位置的对焦驱动控制;以及
控制部,根据基于所述像面移动系数和所述游隙量而计算的与所述游隙量对应的像面移动量,确定是否进行所述对焦驱动控制中的填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对算出的与所述游隙量对应的像面移动量和所述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的焦深进行比较来确定是否进行所述对焦驱动控制中的填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检测出所述对焦位置之后,使用与使所述焦点调节透镜朝向所述对焦位置反转驱动时的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透镜位置对应的像面移动系数和所述游隙量,确定是否进行所述对焦驱动控制中的填隙。
4.一种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焦点检测部,检测包括焦点调节透镜的光学系统的对焦位置;
取得部,从镜头镜筒取得与因传递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多个构件的间隙而产生的游隙量对应的信息以及像面移动系数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驱动范围内的最大的值,所述驱动部沿所述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驱动所述焦点调节透镜,所述像面移动系数根据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位置而变化,并与相对于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移动量的像面的移动量对应;以及
控制部,进行用于使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移动到由所述焦点检测部检测到的对焦位置的对焦驱动控制,
所述控制部根据基于与所述游隙量对应的信息和所述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的值而计算的相对于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与所述游隙量对应的量的移动的像面的最大移动量,确定使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移动到所述对焦位置的所述对焦驱动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与所述游隙量对应的信息和所述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的值,确定是否进行在通过所述对焦位置后使驱动方向反转而使所述焦点调节透镜向对焦位置移动的填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对算出的所述像面的最大移动量和所述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的焦深进行比较来确定是否进行所述填隙。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系统的对焦位置是所述光学系统的焦点评价值达到最大的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透镜位置。
8.一种摄像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焦点调节控制装置。
9.一种镜头镜筒,安装于相机主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光学系统,包括焦点调节透镜;
驱动部,为了检测所述光学系统的对焦位置而沿所述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驱动所述焦点调节透镜;以及
收发部,与所述相机主体之间进行信号的收发,
所述收发部将像面移动系数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驱动范围内的最大的值和与因传递所述驱动部的驱动力的多个构件的间隙而产生的游隙量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相机主体,所述像面移动系数根据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位置而变化,并与相对于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移动量的像面的移动量对应,
基于所述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的值和与所述游隙量对应的信息而计算的、相对于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与所述游隙量对应的量的移动的像面的最大移动量用于进行使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移动到所述对焦位置的驱动方向的控制的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系统的对焦位置是所述光学系统的焦点评价值达到最大的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透镜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系统包括使所述光学系统的焦距变化的变焦透镜,
在所述变焦透镜的透镜位置变化时,所述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的值变化,通过所述变焦透镜的透镜位置变化,相对于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与所述游隙量对应的量的移动的像面的最大移动量变化。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方向的控制的切换为是否进行在通过所述对焦位置后使驱动方向反转而使所述焦点调节透镜向所述对焦位置移动的填隙的切换。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部在用于检测所述光学系统的对焦位置的所述焦点调节透镜的驱动开始后,将所述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的值和与所述游隙量对应的信息发送至所述相机主体。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镜头镜筒,其特征在于,
具有存储所述像面移动系数的最大的值的存储部。
CN201810105612.5A 2011-11-11 2012-11-09 焦点调节控制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 Active CN1083879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7090 2011-11-11
JP2011-247090 2011-11-11
CN201280055183.6A CN103946731B (zh) 2011-11-11 2012-11-09 焦点调节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5183.6A Division CN103946731B (zh) 2011-11-11 2012-11-09 焦点调节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87996A CN108387996A (zh) 2018-08-10
CN108387996B true CN108387996B (zh) 2020-11-03

Family

ID=48290160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05612.5A Active CN108387996B (zh) 2011-11-11 2012-11-09 焦点调节控制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
CN201810105326.9A Active CN108387995B (zh) 2011-11-11 2012-11-09 镜头镜筒、相机主体以及可换镜头
CN201280055183.6A Active CN103946731B (zh) 2011-11-11 2012-11-09 焦点调节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
CN201810105684.XA Active CN108387997B (zh) 2011-11-11 2012-11-09 镜头镜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05326.9A Active CN108387995B (zh) 2011-11-11 2012-11-09 镜头镜筒、相机主体以及可换镜头
CN201280055183.6A Active CN103946731B (zh) 2011-11-11 2012-11-09 焦点调节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
CN201810105684.XA Active CN108387997B (zh) 2011-11-11 2012-11-09 镜头镜筒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5) US9635239B2 (zh)
EP (2) EP4310569A1 (zh)
JP (5) JP6070566B2 (zh)
CN (4) CN108387996B (zh)
BR (1) BR112014011332B1 (zh)
RU (2) RU2650435C2 (zh)
WO (1) WO20130697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650435C2 (ru) 2011-11-11 2018-04-13 Никон Корпорейшн Устройство регулировки фокуса,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объектив
DE112013004759B4 (de) * 2012-09-27 2017-10-19 Fujifilm Corporation Bildaufnahmevorrichtung und Bildverarbeitungsverfahren
EP3907544A3 (en) 2013-05-10 2022-02-16 Nikon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camera system, and imaging device
JP6210824B2 (ja) * 2013-10-02 2017-10-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焦点調節方法
JP6246911B2 (ja) 2014-05-02 2017-12-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測距装置、測距方法、及び測距プログラム
JP6459409B2 (ja) * 2014-11-07 2019-01-30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ボディ、交換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6543916B2 (ja) 2014-11-07 2019-07-17 株式会社ニコン 交換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724288B2 (ja) * 2014-11-07 2020-07-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交換レンズ、カメラ本体およびカメラ
JP6381434B2 (ja) * 2014-12-16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光学機器および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
JP2016148732A (ja) * 2015-02-10 2016-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の表示方法、プログラム、プログラムの記憶媒体
US20160269644A1 (en) * 2015-03-13 2016-09-1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Driver for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and method thereof
JP6474693B2 (ja) * 2015-06-19 2019-02-2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焦点検出装置、焦点検出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JP6634298B2 (ja) * 2016-01-23 2020-01-2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JP6717719B2 (ja) * 2016-09-09 2020-07-01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パターン露光装置、露光ヘッドおよびパターン露光方法
AT519192B1 (de) * 2016-09-19 2019-03-15 B & R Ind Automation Gmbh Kamera für die industrielle Bildverarbeitung
US10284800B2 (en) 2016-10-21 2019-05-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olid-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solid-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WO2019064988A1 (ja) * 2017-09-28 2019-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EP3835842A4 (en) * 2018-08-10 2022-03-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CCESSORIES AND CAMERA SYSTEM WITH IT
US10979616B2 (en) * 2018-11-29 2021-04-13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lens assembly and a camera
JP6614323B2 (ja) * 2018-12-28 2019-12-0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11654617B (zh) * 2020-04-30 2021-09-21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机芯镜头运行状态的控制方法、设备和计算机设备
JP2021184053A (ja) * 2020-05-22 2021-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7024823B2 (ja) * 2020-06-23 2022-02-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交換レンズ、カメラ本体およびカメラ
CN111880283A (zh) * 2020-08-24 2020-11-03 长春通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变焦距光学系统的控制系统
JP2023048693A (ja) * 2021-09-28 2023-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レンズ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5229330B (zh) * 2022-09-22 2022-12-13 武汉引领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加工的自动对焦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8609A (en) 1985-01-17 1989-12-19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Automatic focus adjusting apparatus
GB2181262B (en) * 1985-10-02 1989-12-13 Canon Kk Automatic focusing system
JP2681912B2 (ja) * 1986-01-22 1997-11-26 株式会社ニコン 自動合焦装置
JPH03150513A (ja) 1989-11-08 1991-06-26 Canon Inc 光学機器のレンズ駆動装置
JP3045763B2 (ja) * 1990-11-22 2000-05-29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3220990B2 (ja) * 1990-12-12 2001-10-22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リアコンバージョンレンズを含むカメラシステム
JPH04315116A (ja) 1991-04-15 1992-11-06 Canon Inc ビデオカメラシステム
JPH05257055A (ja) * 1992-03-16 1993-10-08 Nikon Corp 交換レンズ
JPH05313062A (ja) * 1992-05-07 1993-11-26 Canon Inc 制御装置
EP0579404B1 (en) 1992-06-29 1999-08-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control apparatus
JP3341308B2 (ja) * 1992-07-28 2002-11-0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
JP3590846B2 (ja) 1994-09-07 2004-11-17 株式会社ニコン 自動焦点カメラ
JP3525353B2 (ja) * 1994-09-28 2004-05-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デジタル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3535603B2 (ja) 1995-03-27 2004-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JPH08286238A (ja) * 1995-04-13 1996-11-01 Nikon Corp 焦点位置補正装置
JPH09211648A (ja) 1996-01-31 1997-08-15 Minolta Co Ltd レンズ交換可能なカメラ
JP4063924B2 (ja) * 1997-09-02 2008-03-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JP3818346B2 (ja) * 1997-12-05 2006-09-06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の調整方法
JP2000019379A (ja) * 1998-06-30 2000-01-21 Nikon Corp 撮影光学系駆動制御装置
JP2000358237A (ja) * 1999-06-17 2000-12-26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監視装置及び監視領域の異常検出方法
JP2001201678A (ja) * 2000-01-20 2001-07-27 Canon Inc 自動合焦装置
JP2001305419A (ja) * 2000-04-24 2001-10-31 Nikon Corp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JP2002023041A (ja) 2000-07-12 2002-01-23 Canon Inc 撮影距離測定装置、撮影レンズ、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の為の情報演算装置
JP4708588B2 (ja) * 2001-03-12 2011-06-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2003029135A (ja) 2001-07-17 2003-01-29 Canon Inc カメラ、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撮影レンズ装置
CN1213323C (zh) * 2002-04-29 2005-08-03 南开大学 红外折射衍射三片式减热差光学成像系统结构
JP2004109690A (ja) * 2002-09-19 2004-04-08 Canon Inc 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カメラ
JP2006078660A (ja) * 2004-09-08 2006-03-23 Canon Inc 撮影光学系、カメラ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407564B2 (ja) * 2005-04-15 2010-02-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とオートフォーカス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104124A (ja) * 2005-09-30 2007-04-19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7158935A (ja) * 2005-12-07 2007-06-21 Sony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システム
JP2007192859A (ja) * 2006-01-17 2007-08-02 Sony Corp 合焦制御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7206451A (ja) 2006-02-02 2007-08-16 Canon Inc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032775B2 (ja) * 2006-02-17 2012-09-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JP4881042B2 (ja) 2006-03-03 2012-0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
CN100533199C (zh) * 2006-05-02 2009-08-26 佳能株式会社 焦点检测装置、光学设备和摄像系统
JP4215781B2 (ja) * 2006-06-16 2009-01-28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異常動作検出装置および異常動作検出方法
JP2008015274A (ja) * 2006-07-06 2008-01-24 Olympus Imaging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821506B2 (ja) * 2006-08-28 2011-11-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2008158028A (ja) * 2006-12-21 2008-07-10 Nikon Corp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4746110B2 (ja) 2007-02-15 2011-08-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本体
JP5173210B2 (ja) 2007-02-20 2013-04-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スレンズ、ズームレンズの駆動手段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2008241733A (ja) 2007-03-23 2008-10-09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2008275890A (ja) * 2007-04-27 2008-11-13 Olympus Imaging Corp レンズ交換式デジタルカメラ
US20110141340A1 (en) * 2007-05-07 2011-06-16 Naoto Yumiki Interchangeable lens and camera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2008276115A (ja) * 2007-05-07 2008-11-13 Olympus Imaging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フォーカス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8310215A (ja) * 2007-06-18 2008-12-25 Nikon Corp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2009115921A (ja) * 2007-11-02 2009-05-28 Olympus Corp 撮像装置
JP2009145645A (ja) 2007-12-14 2009-07-02 Canon Inc 光学機器
JP2009175241A (ja) * 2008-01-22 2009-08-06 Nikon Corp 光学装置およびその調整方法
JP5480515B2 (ja) * 2008-03-28 2014-04-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9251557A (ja) * 2008-04-11 2009-10-29 Panasonic Corp 撮像装置
JP5089515B2 (ja) * 2008-07-15 2012-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装置、撮像装置、交換レンズ、換算係数較正方法、換算係数較正プログラム
JP5072764B2 (ja) * 2008-08-01 2012-1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266948B2 (ja) * 2008-08-08 2013-08-21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5535080B2 (ja) * 2008-10-30 2014-07-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
US8237852B2 (en) * 2008-10-30 2012-08-07 Panasonic Corporation Camera body and camera system
WO2010061352A2 (en) * 2008-11-26 2010-06-03 Hiok Nam Tay Auto-focus image system
JP2010139666A (ja) 2008-12-10 2010-06-24 Canon Inc 撮像装置
JP5202270B2 (ja) 2008-12-12 2013-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0145887A (ja) 2008-12-22 2010-07-01 Canon Inc 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01765025A (zh) * 2008-12-23 2010-06-30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监控摄像设备异常检测的系统及方法
JP5371417B2 (ja) * 2008-12-26 2013-1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光学機器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335445B2 (ja) * 2009-01-06 2013-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制御装置、光学機器およびレンズ制御方法
JP5222815B2 (ja) * 2009-09-08 2013-06-2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クフォーカス調整機構を具えた撮像装置
US8611739B2 (en) * 2009-09-17 2013-12-17 Panasonic Corporation Focus adjust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5427024B2 (ja) * 2009-12-25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621325B2 (ja) 2010-05-28 2014-11-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焦点制御装置、焦点制御方法、レンズ装置、フォーカスレンズ駆動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248159A (ja) * 2010-05-28 2011-12-08 Sony Corp 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177184B2 (ja) 2010-07-30 2013-04-03 株式会社ニコン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KR101710625B1 (ko) * 2010-08-11 2017-0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초점 조절 장치, 초점 조절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기록한 기록 매체
CN202102220U (zh) * 2010-09-09 2012-01-04 株式会社尼康 可换透镜、相机主体及电子设备
JP5728216B2 (ja) 2010-12-13 2015-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サーバ装置
JP5875256B2 (ja) 2011-06-06 2016-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交換レンズ、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交換レンズの制御方法
US10250793B2 (en) 2011-06-29 2019-04-02 Nikon Corporation Focus adjustment device having a control unit that drives a focus adjustment optical system to a focused position acquired first by either a contrast detection system or a phase difference detection system
JP5418552B2 (ja) 2011-07-22 2014-02-19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アダプター、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ダプター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3057746A (ja) 2011-09-07 2013-03-28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RU2650435C2 (ru) * 2011-11-11 2018-04-13 Никон Корпорейшн Устройство регулировки фокуса,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объектив
JP2014153615A (ja) 2013-02-12 2014-08-25 Nikon Corp 交換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ボディ
JP6459958B2 (ja) 2013-02-28 2019-01-30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JP6102489B2 (ja) 2013-05-10 2017-03-29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装置
EP3907544A3 (en) * 2013-05-10 2022-02-16 Nikon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camera system, and imaging device
JP6724288B2 (ja) 2014-11-07 2020-07-15 株式会社ニコン 交換レンズ、カメラ本体およびカメ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8111405A (ru) 2019-02-28
US20220342178A1 (en) 2022-10-27
JP6380492B2 (ja) 2018-08-29
JP7115462B2 (ja) 2022-08-09
JP6380491B2 (ja) 2018-08-29
BR112014011332B1 (pt) 2021-05-18
RU2650435C2 (ru) 2018-04-13
CN108387997B (zh) 2022-07-08
WO2013069795A1 (ja) 2013-05-16
JP2020074010A (ja) 2020-05-14
RU2756433C2 (ru) 2021-09-30
US20170184811A1 (en) 2017-06-29
US9635239B2 (en) 2017-04-25
US20190243090A1 (en) 2019-08-08
JP2017033009A (ja) 2017-02-09
EP2778733A1 (en) 2014-09-17
EP2778733A4 (en) 2015-11-11
BR112014011332A2 (pt) 2017-04-25
RU2014123677A (ru) 2015-12-20
EP4310569A1 (en) 2024-01-24
JP6070566B2 (ja) 2017-02-01
JP2017033008A (ja) 2017-02-09
US20230273400A1 (en) 2023-08-31
JPWO2013069795A1 (ja) 2015-04-02
CN103946731B (zh) 2018-03-09
CN108387995A (zh) 2018-08-10
US11474325B2 (en) 2022-10-18
RU2018111405A3 (zh) 2021-07-23
CN108387997A (zh) 2018-08-10
CN108387996A (zh) 2018-08-10
CN108387995B (zh) 2021-05-14
JP2019003199A (ja) 2019-01-10
JP6642649B2 (ja) 2020-02-05
CN103946731A (zh) 2014-07-23
US20140320736A1 (en) 2014-10-30
US10302902B2 (en) 2019-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87996B (zh) 焦点调节控制装置、摄像装置以及镜头镜筒
WO2013015131A1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168488A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966267B2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845660B2 (ja)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4074855A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226247A (ja)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454521B2 (ja) 撮像装置
JP6035728B2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3054261A (ja)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982749B2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477745B2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6028297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ボディ
JP5545278B2 (ja) レンズアダプタおよびカメラボディ
JP2019049744A (ja) レンズ鏡筒、撮像機器およびカメラ
JP2014074919A (ja) カメラボディ
JP2013178383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3019977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ボディ
JP2019095810A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3057839A (ja) 焦点検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3054152A (ja) 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3025126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鏡筒
JP2013104935A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3025127A (ja) 焦点調節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