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5194B - 薄片输送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薄片输送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5194B
CN108345194B CN201810065354.2A CN201810065354A CN108345194B CN 108345194 B CN108345194 B CN 108345194B CN 201810065354 A CN201810065354 A CN 201810065354A CN 108345194 B CN108345194 B CN 1083451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conveying
movable guide
movable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653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5194A (zh
Inventor
水田贵之
长田岳人
矶边健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932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1856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345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5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5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51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2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for transpor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B65H5/38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immovable in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4Housings
    • B65H2402/441Housings movable for facilitating access to area inside the housing, e.g. pivoting or sli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 B65H2404/611Longitudinally-extending strips, tubes, plates, or wires arranged to form a chan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10Ensuring correct operation
    • B65H2601/11Clearing faulty handling, e.g. j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薄片输送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薄片输送设备包括:盖单元,其能够相对于设备主体打开和关闭;和引导单元,其包括分别能够相对于设备主体移动的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在第一引导部和第一可动引导件之间形成有第一输送路径,在第二引导部和第二可动引导件之间形成有第二输送路径。引导单元设置有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包括用于联接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的中间构件。联动机构使第一可动引导件与第二可动引导件联动,使得随着盖单元相对于设备主体的打开动作,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分别移动远离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

Description

薄片输送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输送薄片的薄片输送设备以及包括该薄片输送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在诸如打印机、复印机和多功能打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的一些薄片输送设备被构造成输送引导件的一部分能够相对于设备主体移动,以能够容易地去除卡在设备内的薄片。例如,日本特开2001-253585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包括引导构件的复印机,该引导构件被构造成能够沿着移动轨道从设备主体中拉出。日本特开2001-121783号公报还公开了一种打印机,该打印机被构造成使得具有引导部的薄片排出盖能够相对于打印机主体转动,并且通过打开薄片排出盖能够使得薄片排出路径的一部分被打开。
顺便提及,为了更加方便地进行薄片移除操作,可以想到布置多个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设备主体移动的可动引导件。然而,这种需要操作者移动多个可动引导件中的各个可动引导件的构造会增加操作复杂性。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包括多个可动引导件且易于操作的薄片输送设备,以及包括该薄片输送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薄片输送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其设置有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盖单元,其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打开和关闭;薄片输送部,其被构造成输送薄片;以及引导单元,其被构造成引导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所述引导单元包括:第一可动引导件,其以可移动的方式由所述设备主体支撑,并且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被构造成使得供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通过的第一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之间;第二可动引导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被构造成使得供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通过的第二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之间;以及联动机构,其包括使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可相对于彼此移动地联接的中间构件。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之间且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的状态开始,随着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的打开动作,通过所述中间构件的介入使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联动,使得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移动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且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移动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以及被构造成在由所述薄片输送设备输送的薄片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薄片输送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其设置有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盖单元,其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打开和关闭;薄片输送部,其被构造成输送薄片;以及引导单元,其被构造成引导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所述引导单元包括:第一可动引导件,其以可移动的方式由所述设备主体支撑,并且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被构造成使得供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通过的第一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之间;第二可动引导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被构造成使得供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通过的第二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之间;以及联动机构,其包括由所述设备主体支撑并且可移动地支撑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的支撑构件。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之间且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的状态开始,随着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的打开动作,使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联动,使得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移动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且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移动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双面输送部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双面输送部的可打开盖的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双面输送部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和可打开盖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操作的立体图。
图9A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定位构造的示意图。
图9B是图9A的放大图。
图10A是示出当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可打开盖打开时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0B是图10A的放大图。
图11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的定位构造的示意图。
图11B是图11A的放大图。
图12A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可打开盖的打开操作的初期阶段的示意图。
图12B是图12A的放大图。
图13A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可打开盖的打开操作的中间阶段的示意图。
图13B是图13A的放大图。
图14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双面输送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双面输送部的与图14相同的部分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转向引导构件的操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薄片输送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等。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0是构造成在用作记录介质的薄片S上形成图像的彩色激光打印机。图像形成设备100基于从原稿读取的图像信息或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信息在薄片S上形成图像,然后排出薄片S。注意除了普通的纸张之外,薄片S还包括诸如涂层纸等的特殊薄片、具有诸如信封和索引纸等的特殊形状的记录件、用于高射投影仪(overhead projector)的塑料膜或布等。
图像形成设备100的设备主体101包括中间转印串联型图像形成部3,中间转印串联型图像形成部3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Y、3M、3C和3K以及中间转印单元10。四个图像形成单元3Y、3M、3C和3K分别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由于各个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除了用于显影的调色剂颜色之外大致相同,因此下面将通过以图像形成单元3Y为例说明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和调色剂图像形成操作。
响应于图像形成单元3Y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要求,用作感光体的感光鼓1被驱动旋转,并且通过充电单元2对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地充电。布置于设备主体101的下部的曝光单元9基于图像信息向感光鼓1投射激光,以使鼓表面曝光并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由显影单元6供给的调色剂使该静电潜像可视化(显影),从而在感光鼓1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以相同的方式还在图像形成单元3M、3C和3K中形成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由各图像形成单元3Y、3M、3C和3K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以彼此重叠的方式通过一次转印辊11从感光鼓1一次转印到用作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2。诸如残留在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等的附着物被设置于各个图像形成单元3Y、3M、3C和3K中的清洁单元移除,并收集到收集容器27中。
中间转印带12卷绕着二次转印内辊13和张紧辊14等,并且被驱动成在图1中逆时针旋转。张紧辊14被诸如弹簧等的施力构件在箭头T的方向上施力以给予中间转印带12适当的张力。中间转印带12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处被二次转印到薄片S上,该二次转印部形成于面向二次转印内辊13的二次转印辊16和中间转印带12之间。诸如残留在中间转印带12上的调色剂等的附着物被带清洁单元26移除并收集到容器27中。已经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薄片S被传递到定影单元18。定影单元18包括加热辊19、对向辊20和诸如卤素加热器等的加热元件7,并在夹送薄片S的同时对调色剂图像施加热和压力。由此,随着调色剂熔融并附着于薄片S而将图像固定到薄片S。
与该图像形成过程并行地,薄片供给部25向图像形成部3供给薄片S。薄片供给部25包括用作薄片收纳部的薄片供给盒23和构造成从薄片供给盒23传送薄片S的进给辊24。通过进给辊24进给的薄片S通过诸如延迟辊(retard roller)或分离垫等的分离装置与其它薄片分离并向对准部(registration portion)17输送。注意,进给辊24是能够进给薄片的一个示例性薄片进给装置,并且可以被诸如空气薄片进给系统等的其它薄片进给机构替代。
对准部17被构造成校正薄片S的歪斜并与图像形成部3中的图像形成处理同步地向二次转印部送出薄片S。通过经过二次转印部和定影装置18形成了图像的薄片S被传送到位于定影装置18下游的输送辊对38。构造成将薄片S拣选(sort)到排出辊对21或双面输送部29的瓣状转向引导件30布置于输送辊对38的下游。在单面打印或单侧打印的情况下,从输送辊对38送出的薄片S被转向引导件30向排出辊对21引导,并且薄片S被排出到设置于设备主体101的上部处的排出托盘22。在双面打印或双侧打印的情况下,薄片S被转向引导件30向双面输送部29引导。如稍后所述,在薄片S的正面和背面翻转的状态下双面输送部29转向并通过再输送路径33将将薄片S再次输送到图像形成部3。然后,通过图像形成部3在背面形成有图像的薄片S被转向引导件30向排出辊对21引导并排出到排出托盘22。
注意,图像形成部3仅为构造成在薄片S上形成图像的一个示例性图像形成单元,并且可以被诸如直接转印型电子照相机构或喷墨打印系统等的其它图像形成机构替代。
双面输送部
下面将参照图2详细说明作为一个示例性薄片输送设备的双面输送部29的构造。双面输送部29包括构成转向路径40的引导件40a和40b和构成再输送路径33的上游部41的引导件41a和41b。双面输送部29还包括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薄片输送部的转向辊对31、输送辊对39和再输送辊对34、35、36和37。
转向路径40是从转向引导件30向上延伸到位于排出辊对21上方的转向辊对31的薄片输送路径。转向路径40包括固定到设备主体101的固定引导件40a和面向固定引导件40a的可动引导件40b。转向路径40设置有包括驱动辊39a和从动辊39b的输送辊对39,并且被构造成将由转向引导件30引导的薄片朝向转向辊对31输送到转向路径40。
用作反转输送部的转向辊对31是能够在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上被驱动的辊对,并且通过反转薄片使从输送辊对39接收到的薄片逆行。即,转向辊对31沿正转方向旋转以输送从输送辊对39接收到的薄片,使得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部伸出到排出托盘22的上方。当薄片的尾端(即,在由输送辊对39输送的薄片输送方向上的上游端)经过将转向路径40从再输送路径33分离的限制构件32时,在薄片的尾端经过转向辊对31的辊隙部之前转向辊对31开始反向旋转。用作输送限制部的限制构件32将通过转向辊对31的反转输送的薄片引导至再输送路径33,并限制薄片被反向输送到转向路径40。
再输送路径33是从转向辊对31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到对准部17(参见图1)的薄片输送路径。再输送路径33的上游部41(即,接收从转向辊对31传送而来的薄片的部分)包括固定到设备主体101的固定引导件41a和面向固定引导件41a的可动引导件41b。由各个驱动辊34a、35a和36a以及各个从动辊34b、35b和36b构成的再输送辊对34、35、36沿着再输送路径33的薄片输送方向间隔开地布置。再输送辊对34、35、36将从转向辊对31接收到的薄片向对准部17输送。
转向路径40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输送路径,而可动引导件40b和固定引导件40a分别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一引导部。再输送路径33的上游部41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输送路径,而可动引导件41b和固定引导件41a分别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引导部。输送辊对39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在第一输送路径布置的第一输送辊对,再输送辊对34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在第二输送路径布置的第二输送辊对。注意,转向路径40和再输送路径33的上游部41为示例性的第一输送路径和第二输送路径,并且可以是独立的输送路径。即,第一输送路径和第二输送路径不必包括如下连续的输送路径:通过该连续的输送路径可将薄片从一个输送路径传送到另一个输送路径。
用于打开输送路径的构造
下面,将说明用于打开以上所述的输送路径的构造。为了将卡在转向路径40和/或再输送路径33中的薄片移除或者为了对这些输送路径进行维护操作而将这些路径打开。如图2和图3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0设置有可动地支撑于关闭位置(图2)和打开位置(图3)之间的用作盖单元的可打开盖50。可打开盖50包括盖部102、引导件42a和42b以及再输送辊对35,其中,盖部102构成位于关闭位置的设备主体101的侧面的一部分,引导件42a和42b用作形成输送路径42的盖引导部。在可打开盖50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由引导件42a和42b形成的输送路径42构成再输送路径33的一部分。
如图3所示,可打开盖50通过相对于设备主体101绕设置于可打开盖50的下部的转轴51向外(即,在图3中的向右方向上)枢转而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在可打开盖50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从布置于设备主体101的驱动源到再输送辊对35的驱动传输被解除,并且由引导件42a和42b形成的输送路径42与再输送路径33的其它部分分离。
这里,构成转向路径40的可动引导件40b和构成再输送路径33的可动引导件41b构成通过用作支撑构件的联接引导件43联接的引导单元46。联接引导件43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中间构件。联接引导件43由设备主体101的框架支撑并且可动引导件40b和41b均以可转动的方式由联接引导件43支撑。
可动引导件40b和41b能够移动到用于与相应的固定引导件40a和41a形成输送路径的第一位置(参见图2)以及远离相应的固定引导件40a和41a的第二位置(参见图3)。在可动引导件40b和41b均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以下称为引导单元46的‘第一状态’)下,形成了转向路径40和再输送路径33的上游部41。在可动引导件40b和41b均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以下称为引导单元46的‘第二状态’)下,在引导单元46和固定引导件40a、41a之间形成有操作者容易访问的作业空间E1和E2。更进一步地,在第二状态下,输送辊对39的从动辊39b和再输送辊对34的从动辊34b移动远离相应的驱动辊39a和34a,使得这些辊对34和39的辊隙部打开。
以下将参照图4和图5详细说明引导单元46的构造。图4是示出第一状态下的引导单元46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第二状态下的引导单元46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引导单元46包括联接引导件43、可动引导件40b和41b、限制构件32、扭力螺旋弹簧44和48以及移动构件45。
可动引导件40b和41b能够分别以联接引导件43的轴40c和41c为中心旋转。限制构件32以可摇动的方式由联接引导件43支撑。用作施力构件的扭力螺旋弹簧44和48绕轴40c和41c松动地安装,并在扭力螺旋弹簧44和48的固定臂由联接引导件43的突起部43a保持的状态下压住可动引导件40b和41b的突起部40d和41d。由此,扭力螺旋弹簧44和48在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相应的方向上对可动引导件40b和41b施力。从动辊34b和39b分别由可动引导件40b和41b支撑,并且从动辊34b和39b被定位成在可动引导件40b和41b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使从动辊34b和39b分别与相应的驱动辊34a和39a接触。
移动构件45被构造成通过压住可动引导件40b和41b的突起部40d和41d将可动引导件40b和41b保持在第一位置处。移动构件45还用做能够在可打开盖50打开的状态下操作的可操作部。通过操作者在保持位置(参见图4)和退回位置(参见图5)之间操作使移动构件45移动,其中,保持位置是可动引导件40b和41b被保持在第一位置处的位置,退回位置是移动构件45与突起部40d和41d分离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联接引导件43、扭力螺旋弹簧44和48以及移动构件45构成用于使可动引导件40b和41b联动的联动机构8。
如图5所示,如果移动构件45退回到退回位置,则可动引导件40b和41b由于扭力螺旋弹簧44和48的作用力移动到第二位置,并且引导单元46从第一状态切换到如图5所示的第二状态。如果移动构件45被压入保持位置,则通过移动构件45的倾斜面45a和45b抵抗扭力螺旋弹簧44和48的作用力而使引导单元46变宽(参见图4)。由此,使可动引导件40b和41b移动到第一位置,并且引导单元46从第二状态切换到第一状态。
在可打开盖50打开的状态下、当移动构件45从保持位置移动到退回位置时(在这种情况下薄片被卡在输送辊对39附近),这种构造允许通过联动机构8将引导单元46切换到第二状态。该配置使得可动引导件40b和41b能够移动远离固定引导件40a和41a,从而提供了允许操作者访问被卡在转向路径40和再输送路径33中的薄片的作业空间E1和E2。由于形成第一输送路径和第二输送路径(本实施方式中的路径41和42)的可动引导件40b和41b通过联动机构8的操作而联动地与相应的固定引导件40a和41a分离,所以减小了用于移动多个可移动引导件的操作复杂性。更进一步地,由于与再输送路径33相比距离可打开盖50远(图2中的左侧)的转向路径40与再输送路径33的上游部41一起被打开,所以能够容易地访问甚至是设备内的深处位置。注意在移动构件45位于退回位置的状态下,该构造使操作者能够超出扭力螺旋弹簧44和48的施力范围地摆动可动引导件40b和41b,并且使作业空间E1和E2进一步变宽。
注意,替代由操作者操作移动构件45的构造,可以设置将移动构件45与可打开盖联接的联接部,使得移动构件45与可打开盖50的打开和关闭运动联动地移动到保持位置和退回位置。利用这种改变,由于不需要设置用于把持移动构件45的空间,所以会提供用于处理被卡住的薄片等的更大的作业空间E1和E2,从而进一步改善作业性。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6至图8说明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薄片输送设备的双面输送部29B的构造。双面输送部29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引导单元47被构造成与可打开盖50的打开/关闭操作联动地移动。将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通用的组成部件并省略其说明。图6是示出在可打开盖50打开的状态下的双面输送部29B的示意图。图7是示出在可打开盖50关闭的状态下引导单元47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在可打开盖50打开的状态下引导单元47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双面输送部29相同,双面输送部29B包括用作第一输送路径的转向路径40、用作第二输送路径的再输送路径33、用作反转输送部的转向辊对31。双面输送部29B还包括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薄片输送部的构造成通过转向路径40和再输送路径33输送薄片的多个辊对(参见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辊对39和再输送辊对34至37)。由转向引导件30引导至转向路径40的薄片通过输送辊对39被传递到转向辊对31并且通过转向辊对31的操作转向。然后,被送到再输送路径33的薄片通过再输送辊对34至37被传递从而再次输送到图像形成部3。
这里,引导单元47包括通过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中间构件的联接引导件43B联接的可动引导件40b和41b,可动引导件40b形成转向路径40,可动引导件41b形成再输送路径33的上游部41。可动引导件40b以能够绕设置于其一端的转轴52枢转的方式由设备主体101支撑,并且在其另一端与联接引导件43B可转动地联接。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联接引导件43B相对于设备主体101能够相对移动。可动引导件41b在其一端与联接引导件43B可转动地联接,并且在其另一端与可打开盖50联接。
如图6和图7所示,能够绕转轴51旋转的可打开盖50设置有形成输送路径42的引导件42a和42b,在可打开盖50相对于设备主体101关闭的情况下,输送路径42包括再输送路径33的一部分。可打开盖50还设置有支撑板42c,支撑板42c中在薄片宽度方向(图7中的深度方向)两侧设置有引导槽54。可动引导件41b在其与联接引导件43B相反的一端部设置有接合销53。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联接部的销53与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联接部的引导槽54滑动接合。
以下将说明如上所述构造的引导单元47的操作。如图7所示,在可打开盖50关闭的状态下,接合销53位于引导槽54的一端。在该状态下,转向路径40由固定引导件40a和可动引导件40b形成,且再输送路径33的上游部41由固定引导件41a和可动引导件41b形成(参见图2)。注意,可动引导件40b被未示出的弹性构件朝向固定引导件40a施力,使得可动引导件40b将其姿势保持在可打开盖50关闭时的状态下。
如图8所示,当可打开盖50打开时,随着可打开盖50移动,接合销53被朝向设备主体101的外侧(即,在图8中的向右方向上)拉,可动引导件41b随之一起移动。可动引导件40b还通过联接引导件43B的移动相对于设备主体101旋转。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联动机构8B由联接引导件43B、转轴52、接合销53和引导槽54构成。然后,如图6所示,由于可动引导件40b和41b移动远离固定引导件40a和41a,所以在引导单元47和固定引导件40a、41a之间确保了操作者能够容易地访问的作业空间E3。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配置还能够提供工作空间E3,从而通过借助于联动机构8B将引导单元47切换到第二状态,使操作者能够容易地访问以将卡在转向路径40中或者卡在再输送路径33中的薄片等移除。更进一步地,由于联动机构8B随着可打开盖50的打开操作将引导单元47切换到第二状态,因此将减小操作者的操作复杂性。还能够改变成:在可打开盖50打开的状态下,操作者通过把持并移动可动引导件41b的一部分,能够使引导单元47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更进一步地,随着可打开盖50的打开操作,引导单元47的一部分通过开口(参见图6)突出到设备主体101外部,该开口在可打开盖50关闭的状态下被盖部102覆盖。该配置能够提供足够宽敞的作业空间E3并进一步改善作业性。然后,如图8所示,如果可打开盖50被打开使得接合销53与引导槽54的另一端相接触,则可打开盖50通过引导单元47而锁定,并且可打开盖50在打开方向上的旋转受到限制(参见图8)。即,通过使用用于移动可动引导件40b和41b的构造,限制了可打开盖50的可动范围。与除了引导单元47之外设置有用于限制可打开盖50的可动范围的止动件的其它构造相比,该配置能够简化本实施方式的构造。
这里,关于与可打开盖50的打开/关闭操作联动移动的引导单元47,将参照图9A至图10B说明用于对可动引导件40b和41b定位以及解除定位的构造。图9A是示出用于对引导构件47进行定位的构造的示意图,图9B是示出图9A的主要部分X1的放大图。图10A是示出在打开可打开盖50时定位构造的操作的示意图,图10B是图10A的主要部分X2的放大图。
如图9A和图9B所示,引导单元47包括固定于可动引导件41b的接触构件57。接触构件57被构造成与固定于设备主体的框架的固定构件58抵接。接触构件57具有第一接触面57a和第二接触面57b,其中,第一接触面57a沿着可动引导件41b接近/移动远离固定引导件41a的方向延伸,第二接触面57b沿着与第一接触面57a交叉的方向延伸。接触构件57和固定构件58均布置于可动引导件41b的薄片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第一接触面57a具有通过与固定部件58抵接来限制可动引导件41b在图9A中的向右方向上移动以限制如下情况(i)和(ii)的功能:(i)可动引导件40b与固定引导件40a之间的距离,(ii)输送辊对39的辊隙压力。第二接触面57b具有通过与固定部件58抵接来限制可动引导件41b在图9A中向下移动以限制如下情况(iii)和(iv)的功能:(iii)可动引导件41b与固定引导件41a之间的距离,(iv)再输送辊对34的辊隙压力。注意,接触构件57的形状不限于图示的形状并且可以被改变,只要接触构件57能够在可打开盖关闭的状态下将引导单元47定位在适当的位置即可。
在可打开盖50关闭的状态下,第一接触面57a和第二接触面57b与固定构件58抵接,使得可动引导件41b位于可动引导件41b与固定引导件41a形成再输送路径33的上游部41的第一位置处。接触构件57和固定构件58被布置成使得位于第一位置的可动引导件41b与固定引导件41a相距预定的距离,并且使得可动引导件41b在宽度方向上与固定引导件41a的引导面平行地延伸。该配置确保了薄片输送操作的稳定性。
接触构件57和固定构件58是在可打开盖50关闭的状态下,用于限制分别用作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的可动引导件40b和41b的移动的一个示例性构造。接触构件57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设置于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中的任一者的第一接合部,固定构件58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设置于设备主体并且能够与第一接合部接合的第二接合部。
作为用于解除由接触构件57和固定构件58形成的引导单元47的定位的构造,可打开盖50设置有抬升凸轮60,且引导单元47设置有能够与抬升凸轮60抵接的凸轮从动部61。凸轮从动部61是能够解除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之间的接合的一个示例性定位解除构件,并且凸轮从动部61是对布置有第一接合部的可动引导件加压使得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解除接合的加压构件。凸轮从动部61固定地设置于引导单元47的可动引导件41b,并且在可打开盖50关闭的状态下与抬升凸轮60分离。
响应于可打开盖50的打开操作,如图10A和图10B所示,抬升凸轮60随着可打开盖50绕转轴51的旋转与凸轮从动部61抵接。然后,凸轮从动部61被抬升凸轮60加压,可动引导件41b在与联接引导件43B联接的联接部59的支点处如图10A中的箭头D1所示地向上移动,并且接触构件57与固定构件58分离。注意,由于受到再输送辊对34的干涉或受到可动引导件41b与固定引导件41a之间的干涉,使得可动引导件41b被限制在图10A中向上移动超出由组成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限定的预定位置。由抬升凸轮60引起的可动引导件41b的移动距离d1被设定为比从第一位置到上述预定位置的距离小,并且足够使得接触构件57与固定构件58解除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引导件41b的移动距离d1被设定为比第一接触面57a在箭头D1方向上的长度大。
在接触构件57与固定构件58解除接合的状态下,当可打开盖50沿打开方向进一步旋转时,引导单元47通过上述的接合销53和引导槽54的接合而被拉出(参见图8)。由此,引导单元47被切换到第二状态,并且形成工作空间E3(参见图6)。
当打开的可打开盖50关闭时,可动引导件41b移动到第一接触面57a和第二接触面57b面向固定构件58的位置处。之后,当抬升凸轮60经过凸轮从动部61的位置时,可动引导件41b由于其自重向下移动,并且接触构件57抵接固定构件58。由此,使可动引导件40b和41b定位于再次形成了薄片输送路径40和41的第一位置处。
因此,在可打开盖50关闭的状态下,在通过接触构件57和固定构件58使引导单元47定位的构造中,接触构件57随着可打开盖50的打开操作、由于抬升凸轮60而与固定构件58解除接合。换言之,用作定位解除构件的抬升凸轮60随着打开盖单元的操作而将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的接合解除,并且使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能够在分别远离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的相应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在盖单元关闭的状态下,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被定位在用于形成薄片输送路径的适当位置处,并且使得联动机构能够随着打开盖单元的操作一起操作。因此,能够在确保薄片输送操作的稳定性的同时改善可操作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接触构件57布置于可动引导件41b,固定构件58布置于设备主体,用作加压构件的抬升凸轮60布置于可打开盖50。即,能够与打开盖单元的操作联动操作的联动机构设置有简单的构造,其中,第一接合部、第二接合部和定位解除构件分别布置于第一可动引导件与第二可动引导件、设备主体与盖单元中的任一方。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1至图13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薄片输送设备的构造。本实施方式的薄片输送设备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薄片输送设备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于对引导单元47进行定位和解除定位的构造。将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二实施方式通用的其它组成部件,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图11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47的定位构造的示意图。图12A和图13A都是示出在打开可打开盖50时的定位构造的操作的示意图。图11B、图12B和图13B都是示出引导单元47的定位构造的主要部分(X3、X4和X5)的放大图。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引导单元47包括固定到可动引导件41b的钩构件62。设备主体设置有沿竖直方向排列的两个固定销64和65。钩构件62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形状(即,能够与上方的固定销64接合的形状)。钩构件62和固定销64、65都布置于薄片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钩构件62是第一接合部的另一示例,固定销64是能够与第一接合部接合的第二接合部的另一示例。
可打开盖50设置有作为用于对由钩构件62和固定销64定位的引导单元47进行解除的构造的杆63。杆63是能够通过使第一接合部与第二接合部解除接合而解除可动引导件的定位的定位解除构件的另一示例。
当可打开盖50关闭时,杆63被构造成在与钩构件62的下表面62b接触的同时位于钩构件62和下方的固定销65之间。因此,在可打开盖50关闭的状态下,通过杆63支撑钩构件62,并且钩形状的内侧的接合面62a被保持在与上方的固定销64接合的位置处。由此,限制了可动引导件41b在远离固定引导件41a的方向上的移动。同时,由于可动引导件41b如此定位,另一个可动引导件40b也通过联接引导件43B定位。即,使引导单元47处于各可动引导件40b和41b均位于第一位置处的第一状态。
响应于可打开盖50的打开操作,如图12A和图12B所示,杆63随着可打开盖50绕转轴51的旋转而在图12A中的向右方向上移动。虽然钩构件62被沿着杆63的移动轨迹在箭头D1的方向上向上推,但是钩构件62的形状被设定成使得可动引导件41b的移动量比从第一位置到上述预定位置的距离小。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当可打开盖50进一步旋转时,杆63与钩构件62分离,并且固定销64与可动引导件41b如箭头D2所示地由于其自重向下方旋转。这里,如图11B和图13B所示,在可动引导件41b的以联接部59为中心的旋转方向上,采用杆63将钩构件62抬升的距离d3比钩构件62的接合面62a的长度d2大的这种配置。归因于此,当可动引导件41b由于其自重向下转动时,钩构件62与上方的固定销64解除接合。之后,引导单元47被上述接合销53和引导槽54的操作拉出(参见图8),并且使引导单元47切换到第二状态,从而创建作业空间E3(参见图6)。
在将打开的可打开盖50关闭的情况下,杆63随着可打开盖50的转动而与钩构件62接触,并且在向上推动钩构件62的同时移动进入钩构件62与固定销65之间。由此,可动引导件40b和41b再次定位于可动引导件40b和41b形成薄片输送路径40和41的第一位置。
如上所述,在可打开盖50关闭的状态下,在通过钩构件62和固定销64对引导单元47进行定位的构造中,在杆63随着可打开盖50的打开操作一起移动时,钩构件62与固定销64解除接合。换言之,在盖单元关闭的状态下,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通过用作定位解除构件的杆63定位在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形成薄片输送路径的位置处,并且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的定位随着盖单元的打开操作而被解除。因此,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盖单元关闭的状态下,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被定位在适当的位置处,并且随着盖单元的打开操作,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成为能够移动的且联动机构成为能够操作的。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随着杆63从钩构件62与固定销65之间的部分退回并且钩构件62向下移动,钩构件62与固定销64解除接合。因此,与可动引导件41b被抬升凸轮60向上方加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构造相比,在对引导单元47解除定位时可动引导件41b的移动小。即,在可打开盖50关闭的状态下,可动引导件41b和固定引导件41a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小,这种配置允许提高构件配置方面的自由度,并且允许紧凑地设计图像形成设备。
此外,用作第一接合部的钩构件62布置于引导单元47,用作第二接合部的固定销64布置于设备主体,作为抵接构件的杆63布置于可打开盖50。即,借助于第一接合部、第二接合部和定位解除构件分别布置于引导单元的第一可动引导件和第二可动引导件、设备主体和盖单元中的任一方中的简单构造,使联动机构能够与盖单元的打开操作联动地操作。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以及定位解除构件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例如联动机构的构造不同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单元47。另外,可以由操作者操作与杆63和抬升凸轮60相对应的构件,使得使用者能够对引导单元47解除定位。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14至图16说明用作第四实施方式的薄片输送设备的双面输送部29C的构造。双面输送部29C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双面输送部不同之处在于在可打开盖50打开的状态下,转向引导件30能够打开。将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通用的其它组成部件,并且将省略其说明。注意,图14至图16都是示出双面输送部29C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如图14所示,用作引导构件的转向引导件30布置于输送辊对38的下游的分支部P1处,在分支部P1处,输送路径被分支为到转向辊对31的转向路径40以及到排出辊对21的排出路径49。形成排出路径49的排出引导件49a也设置于输送辊对38和排出辊对21之间。从作为第一输送路径的转向路径40分支出来的排出路径49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三输送路径,并且排出引导部49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三引导部。
转向引导件30能够以转轴30a为中心枢转,并通过来自诸如步进马达等的驱动源的驱动力而转动。如上所述构成的转向引导件30在第一姿势(参见图14)和第二姿势(参见图15)之间切换其姿势,其中,通过第一姿势使从输送辊对38传递的薄片被引导至转向路径40,通过第二姿势使从输送辊对38传递的薄片被引导至到排出路径49。
能够与转向引导件30接触的用作接触部的定位构件55和56设置于分支部P1周围。定位构件55由设备主体101的框架支撑,并且在第一姿势下与转向引导件30抵接以限制转向引导件30在图14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的转动。定位构件56设置于可动引导件40b,并且在第二姿势下与转向引导件30抵接以限制转向引导件30在图15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的转动。
这里,在可打开盖50打开的状态下,引导单元47与可打开盖50一起移动,并且可动引导件40b移动远离固定引导件40a。在该情况下,设置于可动引导件40b的定位构件56退出到转向引导件30的转动轨迹外。因此,在可打开盖50打开的状态下,允许转向引导件30在远离排出引导件49a的方向(即,图16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并且完全远离排出引导件49a。
该配置通过在可打开盖50关闭的状态下限制转向引导件30的可动范围来改善双面输送部29C的操作稳定性,并且在可打开盖50打开的状态下改善分支部P1和排出路径49周围的可访问性。另外,由于定位构件56被构造为引导单元47的一部分,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实现与引导单元联动地解除对转向引导件30的限制的功能。
其它实施方式
虽然已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示例性薄片输送设备的双面输送部29、29B和29C,但该技术还能够应用于包括图像形成设备的其它部件的薄片输送设备。例如,能够应用于构造成输送从薄片供给盒传递的薄片的薄片供给设备。此外,虽然一些图像形成设备除了包括图像形成部的设备主体之外还包括构造成处理已形成有图像的薄片的任意薄片供给设备和/或薄片处理设备,本发明的技术能够应用为设置于这种附接设备的薄片输送设备。
此外,虽然已经将联接两个可动引导件40b和41b的情况作为用于通过联动机构相互连接和协调多个可动引导件的运动的示例性构造进行了说明,但构造可以是将三个或更多个可动引导件相互连接。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权利要求的范围应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括所有这样的变形、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21)

1.一种薄片输送设备,其包括:
设备主体,其设置有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
盖单元,其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打开和关闭;
薄片输送部,其被构造成输送薄片;以及
引导单元,其被构造成引导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单元包括:
第一可动引导件,其以可移动的方式由所述设备主体支撑,并且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被构造成使得供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通过的第一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之间;
第二可动引导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被构造成使得供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通过的第二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之间;以及
联动机构,其包括使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可相对于彼此移动地联接的中间构件,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之间且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的状态开始,随着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的打开动作,通过所述中间构件的介入使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联动,使得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移动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且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移动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
其中,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的一端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所述设备主体支撑,且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中间构件联接,以及
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的一端与所述中间构件联接,且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盖单元联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的所述另一端的第一联接部和设置于所述盖单元并且与所述第一联接部可移动地联接的第二联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中的一方被形成为可滑动地引导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中的另一方的引导形状,以及
通过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的滑动移动,允许所述盖单元在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的打开姿势和关闭姿势之间改变姿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所述薄片输送部包括反转输送部,所述反转输送部被构造成使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路径接收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反转并将该薄片输送到所述第二输送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所述薄片输送设备还包括:
第三引导部,其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并且被构造成形成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分支出的第三输送路径;以及
转向引导件,其布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与所述第三输送路径分支的分支部,并且被构造成在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第一姿势用于将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引导至所述第一输送路径,所述第二姿势用于将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引导至所述第三输送路径,
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包括能够与所述转向引导件接触的接触部,
在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一引导部形成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状态下,通过与所述转向引导件接触的所述接触部限制所述转向引导件在远离所述第三引导部的方向上移动超出在所述第一姿势和所述第二姿势之间的范围,
在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移动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的状态下,允许所述转向引导件在远离所述第三引导部的方向上移动超出在所述第一姿势和所述第二姿势之间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所述薄片输送设备还包括:
第一接合部,其布置于所述引导单元;
第二接合部,其布置于所述设备主体并且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接合部接合,使得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被保持在形成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和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位置处;以及
定位解除构件,其被构造成使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解除接合,使得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通过所述联动机构的操作能够在分别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相应的方向上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所述定位解除构件是设置于所述盖单元的加压构件,该加压构件被构造成通过随着所述盖单元的打开动作对所述引导单元加压使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解除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
所述定位解除构件是设置于所述盖单元的抵接构件,并且所述抵接构件被构造成使得在所述盖单元关闭的状态下通过所述抵接构件与所述第一接合部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一接合部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解除接合的方向上的移动,以及
通过所述抵接构件随着所述盖单元的打开动作而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离,允许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解除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
所述盖单元包括被构造成在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关闭的状态下覆盖所述设备主体的开口的盖部,以及
在所述盖单元打开并且通过所述联动机构的操作使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分别移动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状态下,所述引导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开口突出到所述设备主体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
所述盖单元包括盖引导部,所述盖引导部被构造成在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关闭的状态下形成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上游或者下游的输送路径,以及
在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打开的状态下,由所述盖引导部形成的所述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到所述设备主体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
所述薄片输送部包括:
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布置的第一输送辊对,所述第一输送辊对中的一个辊由所述设备主体支撑,另一个辊由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支撑;和
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布置的第二输送辊对,所述第二输送辊对中的一个辊由所述设备主体支撑,另一个辊由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支撑,并且
在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分别移动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辊对和所述第二输送辊对各自的辊隙部被打开。
12.一种薄片输送设备,其包括:
设备主体,其设置有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
盖单元,其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打开和关闭;
薄片输送部,其包括反转输送部,所述反转输送部被构造成输送薄片并使薄片的输送方向反转;以及
引导单元,其被构造成引导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单元包括:
第一可动引导件,其以可移动的方式由所述设备主体支撑,并且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被构造成使得供朝向所述反转输送部输送的薄片通过的第一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之间;
第二可动引导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被构造成使得供由所述反转输送部反转的薄片通过的第二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之间;以及
联动机构,其包括使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可相对于彼此移动地联接的中间构件,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之间且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的状态开始,随着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的打开动作,通过所述中间构件的介入使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联动,使得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移动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且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移动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
所述引导单元包括由所述中间构件支撑的输送限制部,并且所述输送限制部被构造成将通过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薄片向所述反转输送部引导并且将输送方向已被所述反转输送部反转的薄片引导到所述第二输送路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所述薄片输送设备还包括:
第三引导部,其设置于所述设备主体并且被构造成形成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分支出的第三输送路径;以及
转向引导件,其布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与所述第三输送路径分支的分支部,并且被构造成在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之间切换,其中,所述第一姿势用于将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引导至所述第一输送路径,所述第二姿势用于将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引导至所述第三输送路径,
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包括能够与所述转向引导件接触的接触部,
在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一引导部形成所述第一输送路径的状态下,通过与所述转向引导件接触的所述接触部限制所述转向引导件在远离所述第三引导部的方向上移动超出在所述第一姿势和所述第二姿势之间的范围,
在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移动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的状态下,允许所述转向引导件在远离所述第三引导部的方向上移动超出在所述第一姿势和所述第二姿势之间的范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所述薄片输送设备还包括:
第一接合部,其布置于所述引导单元;
第二接合部,其布置于所述设备主体并且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接合部接合,使得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被保持在形成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和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位置处;以及
定位解除构件,其被构造成使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解除接合,使得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通过所述联动机构的操作能够在分别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相应的方向上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所述定位解除构件是设置于所述盖单元的加压构件,该加压构件被构造成通过随着所述盖单元的打开动作对所述引导单元加压使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解除接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
所述定位解除构件是设置于所述盖单元的抵接构件,并且所述抵接构件被构造成使得在所述盖单元关闭的状态下通过所述抵接构件与所述第一接合部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一接合部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解除接合的方向上的移动,以及
通过所述抵接构件随着所述盖单元的打开动作而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离,允许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解除接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
所述盖单元包括被构造成在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关闭的状态下覆盖所述设备主体的开口的盖部,以及
在所述盖单元打开并且通过所述联动机构的操作使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分别移动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状态下,所述引导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开口突出到所述设备主体外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
所述盖单元包括盖引导部,所述盖引导部被构造成在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关闭的状态下形成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上游或者下游的输送路径,以及
在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打开的状态下,由所述盖引导部形成的所述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露出到所述设备主体外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其中,
所述薄片输送部包括:
在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布置的第一输送辊对,所述第一输送辊对中的一个辊由所述设备主体支撑,另一个辊由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支撑;和
在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布置的第二输送辊对,所述第二输送辊对中的一个辊由所述设备主体支撑,另一个辊由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支撑,并且
在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分别移动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输送辊对和所述第二输送辊对各自的辊隙部被打开。
20.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4和12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输送设备;以及
被构造成在由所述薄片输送设备输送的薄片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21.一种薄片输送设备,其包括:
设备主体,其设置有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
盖单元,其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打开和关闭;
薄片输送部,其被构造成输送薄片;以及
引导单元,其被构造成引导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单元包括:
第一可动引导件,其以可移动的方式由所述设备主体支撑,并且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被构造成使得供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通过的第一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之间;
第二可动引导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移动,并且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被构造成使得供由所述薄片输送部输送的薄片通过的第二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二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之间;以及
联动机构,其包括由所述设备主体支撑并且可移动地支撑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的支撑构件,所述联动机构被构造成从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一引导部之间且所述第二输送路径形成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的状态开始,随着所述盖单元相对于所述设备主体的打开动作,使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与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联动,使得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移动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且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移动远离所述第二引导部,
其中,所述联动机构包括:
施力构件,其被构造成沿分别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的相应的方向对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施力;以及
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随着所述盖单元的打开动作而移动,所述移动构件能够移动至一个位置和另一个位置,其中,在所述一个位置处:所述移动构件通过在抵抗着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的同时对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加压,将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保持在用于形成所述第一输送路径和所述第二输送路径的位置;在所述另一个位置处:允许所述第一可动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可动引导件通过所述施力构件的施力分别移动远离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
CN201810065354.2A 2017-01-23 2018-01-23 薄片输送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83451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9723 2017-01-23
JP2017009723 2017-01-23
JP2017-093295 2017-05-09
JP2017093295A JP6918566B2 (ja) 2017-01-23 2017-05-09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5194A CN108345194A (zh) 2018-07-31
CN108345194B true CN108345194B (zh) 2021-08-17

Family

ID=60923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65354.2A Active CN108345194B (zh) 2017-01-23 2018-01-23 薄片输送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472192B2 (zh)
EP (1) EP3351492B1 (zh)
CN (1) CN1083451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3763B2 (ja) * 2016-05-25 2020-06-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34795B2 (ja) 2018-03-27 2022-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11464A (ja) * 2018-07-19 2020-01-2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49638B2 (ja) 2018-08-30 2021-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19894B2 (ja) * 2018-10-24 2022-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7479934B2 (ja) * 2020-05-26 2024-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99989A (ja) * 2020-12-23 2022-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22152386A (ja) * 2021-03-29 2022-10-1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0637A (ja) * 2003-12-12 2005-06-30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用紙搬送装置
JP2016132526A (ja) * 2015-01-19 2016-07-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7396Y2 (ja) 1989-09-04 1995-11-0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記録紙搬送部ジャム解除機構
JP3901816B2 (ja) * 1997-11-26 2007-04-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22447A (ja) 1999-10-20 2001-05-08 Canon Inc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98877B2 (ja) 1999-10-29 2007-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53585A (ja) 2000-03-10 2001-09-18 Matsushita Graph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複写装置
JP4536897B2 (ja) 2000-10-02 2010-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53242A (ja) 2001-07-03 2002-02-19 Fuji Xerox Co Ltd 用紙搬送装置
US6973285B2 (en) 2002-03-26 2005-1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charge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3789115B2 (ja) * 2003-03-07 2006-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99109B2 (ja) 2003-03-07 2008-06-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870919B2 (ja) * 2003-03-20 2007-0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73487B2 (ja) * 2007-05-22 2012-02-08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917057B2 (en) * 2007-04-13 2011-03-29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front cover having a release member disposed to avoid incorrect operation
JP4508244B2 (ja) * 2008-01-31 2010-07-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US8620183B2 (en) * 2008-10-16 2013-12-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71916B2 (ja) 2010-10-01 2013-03-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820740B2 (en) * 2012-04-10 2014-09-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JP6614772B2 (ja) 2014-12-25 2019-1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604370B2 (en) * 2017-06-19 2020-03-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0637A (ja) * 2003-12-12 2005-06-30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用紙搬送装置
JP2016132526A (ja) * 2015-01-19 2016-07-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5194A (zh) 2018-07-31
EP3351492A1 (en) 2018-07-25
US10472192B2 (en) 2019-11-12
US20180208419A1 (en) 2018-07-26
US10829325B2 (en) 2020-11-10
US20200031598A1 (en) 2020-01-30
EP3351492B1 (en) 2023-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5194B (zh) 薄片输送设备及图像形成设备
US8292290B2 (en)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091157A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8928666B (zh) 片材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6008354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506084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fixing processing by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JP5123116B2 (ja) 給紙トレイ装置、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871076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897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3220204B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63380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2134208B1 (ko) 시트 반송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8825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494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474417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5255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4102304A1 (en) Apparatus
JP5459544B2 (ja) シート類搬送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200231397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JP2018002413A (ja) 給送トレイ、給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20196574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1352324A (zh) 转印带单元及图像处理装置
JP57550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14536B2 (ja) 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84228A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