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68899A - 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68899A
CN108068899A CN201710467498.6A CN201710467498A CN108068899A CN 108068899 A CN108068899 A CN 108068899A CN 201710467498 A CN201710467498 A CN 201710467498A CN 108068899 A CN108068899 A CN 108068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spoiler
equipment
rotation axis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6749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68899B (zh
Inventor
车东垠
尹镇永
金铉庆
玄守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Ki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Kia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Publication of CN108068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688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688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688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7Rear spoi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40Actuators for moving a controlled member
    • B60Y2400/405Electric motors actu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400/00Special features of vehicle units
    • B60Y2400/40Actuators for moving a controlled member
    • B60Y2400/41Mechanical transmissions for actuators
    • B60Y2400/411Bowden cables or linka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所述可变扰流板装置包括连杆设备,其安装在保险杠后梁上并且能够在旋转操作的过程中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长度。扰流板联接至连杆设备并且能够通过连杆设备的旋转操作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一驱动设备安装在保险杠后梁上并且包括联接至连杆设备的第一旋转轴,从而传递旋转力。当第一驱动设备操作时,连杆设备通过第一旋转轴的转动而转动,使得扰流板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二旋转轴可旋转地联接至连杆设备。第二旋转轴穿透并且连接至第二驱动设备。

Description

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当车辆以高速行驶或转向时,后轮轮胎的抓地力减小。抓地力的减小不利于车辆速度的增大,并且造成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变差。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车辆的后部安装空气扰流板。空气扰流板改变围绕车辆经过的空气的流动,使得可以通过围绕空气扰流板的空气的流动而产生下压车辆的压力,由此增大后轮轮胎的抓地力。
所述空气扰流板通常安装在车辆的后端。就此而言,设计自由度受到限制。一旦安装空气扰流板,就难以改变设计。在空气扰流板应用于高品质车辆的情况下,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安装空气扰流板而造成设计品质变差。
因此,空气扰流板被定义为一项改进空气动力学性能以提高车辆的燃料效率和行驶稳定性的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必须改变车辆的外形或空气扰流板的规格从而额外改进空气动力学性能。
上述内容仅旨在帮助理解本发明的背景,而不旨在表示本发明落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范围内。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考虑到相关技术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所述可变扰流板装置容纳在后保险杠的下部并且根据需要从后保险杠向下抽出,从而控制气流,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空气动力学性能。
根据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所述可变扰流板装置包括:连杆设备,其安装在保险杠后梁上并且构造成在旋转操作的过程中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长度;扰流板,其联接至连杆设备并且构造成通过连杆设备的旋转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一驱动设备,其安装在保险杠后梁上,所述第一驱动设备设置有联接至连杆设备的第一旋转轴以传递旋转力,所述第一驱动设备构造成使得当第一驱动设备操作时,连杆设备通过第一旋转轴的转动而转动,使得扰流板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二旋转轴,其可旋转地联接至连杆设备,使得当连杆设备转动时,第二旋转轴随着连杆设备的转动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第二驱动设备,第二旋转轴穿透并且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设备,当连杆设备旋转时,第二驱动设备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二驱动设备设置有联接至扰流板的端部的长度可变单元,使得当第二驱动设备操作时,扰流板通过长度可变单元的长度变化操作而发生倾斜。
连杆设备可以包括:固定支架,其固定至保险杠后梁,第一旋转轴穿透并且连接至所述固定支架;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的第一端部安装在固定支架上并且联接至第一旋转轴,使得驱动连杆连同第一旋转轴一起旋转;支撑连杆,所述支撑连杆的第一端部通过连接连杆而可旋转地联接至固定支架,所述支撑连杆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扰流板;以及从动连杆,所述从动连杆的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驱动连杆,所述从动连杆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连杆的第二端部。
驱动连杆和从动连杆可以构造成使得当扰流板完全地向下移动时,处于折叠状态的驱动连杆和从动连杆展开从而具有接近竖直的定向。
从动连杆可以以弯曲形状从其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
连接连杆的第一端部可以可旋转地联接至固定支架,而第二端部可以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连杆的第一端部,连接连杆可以包括多个彼此平行设置的连接连杆。
连杆设备可以构造成使得当扰流板完全地向下移动时,驱动连杆、从动连杆、连接连杆和支撑连杆展开从而形成三角形形状。
第一驱动设备可以包括:第一马达,其安装在固定于保险杠后梁的后梁支架上并构造成传递旋转力;和第一旋转轴,其从第一马达以两个相反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旋转轴穿透固定支架并且连接至驱动连杆。
第二旋转轴可以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连杆的第一端部。第二驱动设备可以设置有可上下移动构件,第二旋转轴穿透并且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可上下移动构件,所述可上下移动构件与联接至扰流板的长度可变单元联接。
长度可变单元可以包括:旋转支架,其可旋转地安装在扰流板的端部上;第二马达,其安装在可上下移动构件上并且构造成传递旋转力;以及连接轴,其从第二马达延伸并且螺纹联接至旋转支架,使得当第二马达操作时,旋转支架通过连接轴的旋转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保险杠后梁可以安装在车辆的后部。当扰流板向下移动时,扰流板可以在对角线方向上向前抽出。
第一驱动设备的长度可变单元可以联接至扰流板的前端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中,扰流板容纳在后保险杠的下部并且根据需要从后保险杠中向下抽出,从而控制气流,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空气动力学性能。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结合附图所呈现的详细描述将会更为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其它优点,在这些附图中: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的立体图;
图2和图3为显示图1中示出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的操作的立体图;
图4至图6为显示图1中示出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的操作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所述可变扰流板装置在后保险杠的下方向下或向上移动从而控制气流。
下文将参考所附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的立体图。图2和图3为显示图1中示出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的操作的立体图。图4至图6为显示图1中示出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的操作的侧视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包括:连杆设备100、扰流板200、第一驱动设备300、第二旋转轴400、以及第二驱动设备500;所述连杆设备100安装在保险杠后梁10上并且构造成在转动操作的过程中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长度;所述扰流板200联接至连杆设备100并且构造成通过连杆设备100的转动而向上或向下移动;所述第一驱动设备300安装在保险杠后梁10上并且设置有联接至连杆设备100的第一旋转轴340,从而传递旋转力,所述第一驱动设备300构造成使得当第一驱动设备300操作时,连杆设备100通过第一旋转轴340的转动而转动,使得扰流板200向上或向下移动;所述第二旋转轴400可旋转地联接至连杆设备100,使得当连杆设备100转动时,第二旋转轴400随着连杆设备100的转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二旋转轴400穿透并且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设备500,使得当连杆设备100转动时,第二驱动设备50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第二驱动设备500设置有连接至扰流板200的端部的长度可变单元520,使得当第二驱动设备500操作时,扰流板200通过长度可变单元520的长度变化操作而发生倾斜。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由如下部分形成:连杆设备100、扰流板200、第一驱动设备300、第二旋转轴400以及第二驱动设备500。连杆设备100可以设置在扰流板200的相对两侧上从而具有对称结构。连杆设备100固定至保险杠后梁10。保险杠后梁10可以是设置在后保险杠上的保险杠后梁10。连杆设备100可以由多个连杆形成并且构造成使得当连杆转动且由此折叠或展开时,连杆设备100的长度在上下方向上改变。
扰流板200连接至连杆设备100,使得扰流板200随着连杆设备100的长度在上下方向上发生改变而向上或向下移动。在原始状态下,扰流板200容纳在设置于保险杠后梁10上的保险杠罩20中。当扰流板200从保险杠罩20向下移动并且设置在保险杠罩20的下方时,扰流板200可以用于控制气流。扰流板200可以以一定形状形成,从而当扰流板200在后保险杠的下方处于暴露状态时能够合适地控制气流。扰流板200的形状可以根据车辆类型而以各种方式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设置第一驱动设备300。第一驱动设备300控制连杆设备100的转动从而具体表现为扰流板200的向上或向下移动。具体而言,第一驱动设备300安装在保险杠后梁10上并且设置有联接至连杆设备100的第一旋转轴340,从而传递旋转力。当第一驱动设备300操作时,连杆设备100通过第一旋转轴340的转动而转动,使得扰流板200向上或向下移动。因此,第一驱动设备300通过第一旋转轴340而将旋转力传递至连杆设备100。亦即,根据第一驱动设备300是否操作,连杆设备100转动使得扰流板200向上或向下移动且由此收缩进入保险杠罩20或者从保险杠罩20中抽出。
特别地,为了体现控制气流的功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扰流板200不仅可以向上或向下移动,而且还可以倾斜。
为此,第二驱动设备500联接至第二旋转轴400,所述第二旋转轴400连接至连杆设备100,使得当连杆设备100通过第一驱动设备300的操作而转动时,第二驱动设备500连同第二旋转轴400一起向上或向下移动。此外,第二驱动设备500通过长度可变单元520而连接至扰流板200,使得当第二驱动设备500操作时,扰流板200可以发生倾斜。亦即,第二驱动设备500(所述第二驱动设备500的长度可变单元520连接至扰流板200)联接至连杆设备100,使得第二驱动设备500跟着连杆设备100的转动操作而移动。因此,当扰流板200通过第一驱动设备300的操作向上或向下移动时,第二驱动设备500连同扰流板200一起向上或向下移动。例如,在第二驱动设备500连同扰流板200一起向下移动之后,当联接至扰流板200的端部的长度可变单元520操作时,扰流板200可以通过长度可变单元520的长度变化而发生倾斜。因此,当第一旋转轴340通过第一驱动设备300的操作而转动使得扰流板200通过连杆设备100的转动而向上或向下移动时,第二驱动设备500连同扰流板200一起在相同方向上移动。由于长度可变单元520连接至扰流板200的端部,因此扰流板200的端部可以通过长度可变单元520的长度变化被向上拉动或向下推动。通过这种方式,扰流板200可以发生倾斜。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扰流板200向上或向下移动并且根据第一驱动设备300的操作而容纳在后保险杠中或者从后保险杠中抽出。当处于抽出状态时,扰流板200通过第二驱动设备500的操作而发生倾斜从而控制气流。
下文将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如图1至图3所示,连杆设备100包括:固定支架110、驱动连杆130、支撑连杆170以及从动连杆190;所述固定支架110固定至保险杠后梁10,第一旋转轴340穿透并且连接至所述固定支架110;所述驱动连杆130的第一端部安装在固定支架110上并且连接至第一旋转轴340,使得驱动连杆130可以连同第一旋转轴340一起转动;所述支撑连杆170的第一端部通过连接连杆150而可旋转地连接至固定支架110,而所述支撑连杆170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连接至扰流板200;所述从动连杆190的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连接至驱动连杆130,而所述从动连杆190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连接至支撑连杆170的第二端部。
具有上述构造的连杆设备100形成由如下部分形成的连杆结构:驱动连杆130、连接连杆150、支撑连杆170以及从动连杆190,这些连杆连接固定支架110和扰流板200。亦即,从第一马达320延伸的第一旋转轴340穿透并且连接至固定支架110。驱动连杆130的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连接至固定支架110,使得驱动连杆130连同第一旋转轴340一起转动。因此,当第一马达320操作时,第一旋转轴340转动,由此驱动连杆130转动。从动连杆190的第一端部连接至驱动连杆130的第二端部。从动连杆190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连接至支撑连杆170的第二端部。支撑连杆170的第二端部铰接至扰流板200从而可以转动。因此,当第一马达320操作时,扰流板200可以通过驱动连杆130、从动连杆190和支撑连杆170的转动而移动。就此而言,扰流板200必须相对于保险杠后梁10向上或向下移动。为此,连接连杆150可旋转地连接至支撑连杆170的第一端部和固定支架110。因此,当第一马达320操作时,驱动连杆130和从动连杆190转动,由此推动支撑连杆170,其中支撑连杆170通过连接至固定支架110和支撑连杆170的连接连杆150而在上下方向上被引导。
因此,扰流板200可以通过构成连杆设备100的驱动连杆130、从动连杆190、支撑连杆170和连接连杆150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构成连杆设备100的所有连杆彼此铰接从而可以相对于彼此转动。
如图3和图5中所示,驱动连杆130和从动连杆190可以构造成使得当扰流板200从折叠状态完全地向下移动时,驱动连杆130和从动连杆190展开从而具有接近竖直的定向。
因此,当扰流板200完全地向下移动时,驱动连杆130和从动连杆190展开至接近竖直定向的角度。因此,驱动连杆130和从动连杆190维持的角度接近垂直于扰流板200的角度,使得当扰流板200处于向下移动状态时,驱动连杆130和从动连杆190的支撑力可以得到可靠地保证。
特别地,由于从动连杆190以弯曲形状从其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因此当驱动连杆130转动时,从动连杆190可以平稳地转动。具体而言,如图2和图中5所示,从动连杆190延伸从而在驱动连杆130转动的方向上弯曲。因此,当驱动连杆130转动使得扰流板200向下移动时,从动连杆190可以在驱动连杆130转动的方向上容易地接收旋转力,由此从动连杆190可以沿着驱动连杆130转动的方向在预定方向上平稳转动。
连接连杆150的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连接至固定支架110,而连接连杆150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连接至支撑连杆170的第一端部。多个连接连杆150可以设置成彼此平行。连接连杆150的第一端部铰接至固定支架110从而可以旋转,而连接连杆150的第二端部铰接至支撑连杆170的第一端部从而可以旋转。因此,当第一马达320操作时,连接连杆150使驱动连杆130、从动连杆190和支撑连杆170相对于上下方向在预定方向上转动。特别地,连接连杆150连接至固定支架110和支撑连杆170,且由此支撑连接至支撑连杆170的扰流板200。考虑到这一点,优选的是连接连杆150的强度足以克服由作用于扰流板200的车辆引起的风造成的力。为此,多个连接连杆150可以设置成使得即使当车辆行驶的情况下车辆引起的风作用于扰流板200时,也可以将扰流板200可靠地维持于正确位置。多个连接连杆150彼此平行设置,使得连接连杆150可以平稳地转动,并且均匀分布和支撑施加至其的负载。
如图5中所示,连杆设备100构造成使得当扰流板200完全地向下移动时,驱动连杆130、从动连杆190、连接连杆150和支撑连杆170展开从而形成三角形形状。
因此,如果扰流板200完全地向下移动,则驱动连杆130和从动连杆190以接近直线形状展开,连接连杆150和支撑连杆170之间形成预定角度并且具有三角形形状,由此当车辆行驶时连杆设备100可以相对于施加至扰流板200的负载稳定地支撑扰流板200。为此,驱动连杆130、从动连杆190、连接连杆150和支撑连杆170可以具有不同长度。
如图1至图3中所示,第一驱动设备300可以包括:第一马达320和第一旋转轴340;所述第一马达320安装在固定于保险杠后梁10的后梁支架15上,从而传递旋转力;所述第一旋转轴340从第一马达320以两个相反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旋转轴340穿透固定支架110并且连接至驱动连杆130。
亦即,第一马达320由于安装在固定于保险杠后梁10的后梁支架15上从而固定就位。从第一马达320以两个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一旋转轴340穿透并连接至连杆设备100的固定支架110。就此而言,第一旋转轴340可旋转地连接至固定支架110,驱动连杆130连接至固定支架110上的第一旋转轴340,由此驱动连杆130和第一旋转轴340共同旋转。
优选地,第一马达320设置有具有预定减速比的齿轮组,从而通过齿轮组而在第一马达320和扰流板200之间施加预定减速比,由此扰流板200可以在容纳状态或抽出状态下可靠地维持于预定位置。此外,当扰流板200处于抽出状态时,即使第一马达320的旋转力未传递至扰流板200,齿轮组也可以支撑扰流板200以抵抗空气荷载,而无论伸出扰流板200的定向角度如何。
如图2和图3中所示,第二旋转轴400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连杆170的第一端部。第二驱动设备500包括可上下移动构件540,第二旋转轴400穿透并连接至所述可上下移动构件540从而可以旋转。可上下移动构件540与联接至扰流板200的长度可变单元520连接。
具体而言,支撑连杆170与驱动连杆130、从动连杆190以及连接连杆150连接,使得支撑连杆170可以通过第一驱动设备300的操作连同扰流板200一起向上或向下移动。由于第二旋转轴400联接至支撑连杆170,因此当支撑连杆170向上或向下移动时,第二旋转轴400连同扰流板200一起向上或向下移动。
第二驱动设备500的可上下移动构件540可旋转地联接至第二旋转轴400。因此,当第一驱动设备300操作时,可上下移动构件540连同第二旋转轴400一起向上或向下移动。因此,可上下移动构件540可旋转地联接至第二旋转轴400,从而响应连杆设备100的转动,当扰流板200向上或向下移动时,可上下移动构件540连同连杆设备100一起转动,由此可以吸收旋转间隙(rotational clearance),并且扰流板200和可上下移动构件540可以平稳地向上或向下移动。
安装在可上下移动构件540上的长度可变单元520包括:旋转支架522、第二马达524和连接轴526;所述旋转支架522可旋转地安装在扰流板200的端部上;所述第二马达524安装在可上下移动构件540上并传递旋转力;所述连接轴526从第二马达524延伸并螺纹联接至旋转支架522,使得当第二马达524操作时,旋转支架522通过连接轴526的旋转而向上或向下移动。
连接轴526可以可旋转地联接至固定于扰流板200的端部上的分离支架。第二马达524可以由可逆马达形成以传递旋转力。特别地,连接轴526可以由丝杠形成,所述连接轴526从第二马达524延伸并且通过从第二马达524传递的旋转力而旋转。可以在旋转支架522中形成螺纹孔,使得连接轴526与旋转支架522螺纹联接。因此,当连接轴526通过第二马达524的操作而旋转时,旋转支架522可以在连接轴526的纵向方向上沿着连接轴526的螺纹移动。因此,当长度可变单元520的第二马达524操作时,旋转支架522通过连接轴526的旋转而移动。由于旋转支架522与扰流板200的端部联接,因此扰流板200可以根据旋转支架522移动的方向在预定方向上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保险杠后梁10可以安装在车辆后部且由此应用于后保险杠。当扰流板200向下移动时,扰流板200在对角线方向上向前抽出从而防止扰流板200从后保险杠中过多地暴露。可以根据连杆设备100的连接结构而确定扰流板200在向下移动时的抽出方向。
另外,第一驱动设备300的长度可变单元520联接至扰流板200的前端部。因此,随着扰流板200的前端部通过长度可变单元520的长度变化而向上或向下移动,扰流板200可以在一定方向上倾斜。
另外,第一驱动设备300设置在第二驱动设备500的前方。因此,当第一驱动设备300操作时,第二驱动设备500连同扰流板200一起向上或向下移动。可以通过第二驱动设备500的操作而控制扰流板200倾斜的角度。
第一马达320和第二马达524各自可以被控制器控制。根据车辆的速度或车辆是否转向,第一马达320和第二马达524选择性地操作从而可以对应于车辆的行驶状况而控制气流。
下文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操作。
在扰流板200的收纳状态下,如图4中所示,第一驱动设备300的第一马达320不操作,与第一旋转轴340联接的驱动连杆130和从动连杆190处于折叠状态,由此扰流板200维持在容纳于保险杠罩20中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如果第一马达320操作,如图5中所示,驱动连杆130与第一旋转轴340连锁转动,由此从动连杆190转动。因此,与从动连杆190联接的支撑连杆170被连接连杆150引导并且向下转动。因此,连接至支撑连杆170的扰流板200向下移动。然后,联接至支撑连杆170的第二旋转轴400连同支撑连杆170一起移动,使得安装在第二旋转轴400上的第二驱动设备500连同扰流板200一起向下移动。
如图6中所示,在扰流板200和第二驱动设备500向下移动之后,当第二马达524操作时,连接轴526旋转,使得旋转支架522沿着连接轴526的螺纹移动。因此,联接至旋转支架522的扰流板200发生倾斜。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中,扰流板容纳在后保险杠的下部并且根据需要从后保险杠中向下抽出,从而控制气流,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空气动力学性能。
尽管出于说明的目的已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但是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各种修改形式、增加形式和替代形式都是可行的,并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中所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

Claims (20)

1.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所述可变扰流板装置包括:
连杆设备,其构造成安装在保险杠后梁上并且构造成在旋转操作的过程中在上下方向上改变长度;
扰流板,其联接至连杆设备并且构造成通过连杆设备的转动操作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第一驱动设备,其构造成安装在保险杠后梁上,所述第一驱动设备包括联接至连杆设备的第一旋转轴以传递旋转力,所述第一驱动设备构造成使得当第一驱动设备操作时,连杆设备通过第一旋转轴的转动而转动,使得扰流板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第二旋转轴,其可旋转地联接至连杆设备,当连杆设备转动时,第二旋转轴随着连杆设备的转动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
第二驱动设备,所述第二旋转轴穿透并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设备,当连杆设备旋转时,第二驱动设备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其中所述第二驱动设备包括长度可变单元,所述长度可变单元联接至扰流板的端部,当第二驱动设备操作时,扰流板通过长度可变单元的长度变化操作而发生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连杆设备包括:
固定支架,其构造成固定至保险杠后梁,第一旋转轴穿透并连接至所述固定支架;
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的第一端部安装在固定支架上并与第一旋转轴联接,使得驱动连杆连同第一旋转轴一起转动;
支撑连杆,所述支撑连杆的第一端部通过连接连杆而可旋转地联接至固定支架,所述支撑连杆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扰流板;以及
从动连杆,所述从动连杆的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驱动连杆,所述从动连杆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连杆的第二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连杆和从动连杆构造成使得当扰流板完全地向下移动时,处于折叠状态的驱动连杆和从动连杆展开以具有接近竖直的定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从动连杆以弯曲形状从其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其中,连接连杆的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固定支架,连接连杆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连杆的第一端部,所述连接连杆包括多个彼此平行设置的连接连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其中,连杆设备构造成使得当扰流板完全地向下移动时,驱动连杆、从动连杆、连接连杆和支撑连杆展开以形成三角形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设备包括:
第一马达,其安装在构造成固定于保险杠后梁的后梁支架上并构造成传递旋转力;以及
第一旋转轴,其从第一马达以两个相反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旋转轴穿透固定支架并连接至驱动连杆。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
其中,第二旋转轴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连杆的第一端部;
第二驱动设备设置有可上下移动构件,第二旋转轴穿透并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可上下移动构件,所述可上下移动构件与联接至扰流板的长度可变单元联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长度可变单元包括:
旋转支架,其可旋转地安装在扰流板的端部上;
第二马达,其安装在可上下移动构件上并且构造成传递旋转力;以及
连接轴,其从第二马达延伸并且螺纹联接至旋转支架,使得当第二马达操作时,旋转支架通过连接轴的旋转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保险杠后梁构造成安装在车辆的后部,当扰流板向下移动时,扰流板在对角线方向上向前抽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设备的长度可变单元联接至扰流板的前端部。
12.一种具有可变后扰流板装置的车辆,所述可变后扰流板包括:
连杆设备,其安装在保险杠后梁上并构造成在连杆设备的旋转操作的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改变长度;
扰流板,其联接至连杆设备并构造成通过连杆设备的旋转操作而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第一驱动设备,其安装在保险杠后梁上,所述第一驱动设备包括联接至连杆设备的第一旋转轴以传递旋转力,所述第一驱动设备构造成使得当第一驱动设备操作时,连杆设备通过第一旋转轴的转动而转动,使得扰流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第二旋转轴,其可旋转地联接至连杆设备,当连杆设备转动时,第二旋转轴随着连杆设备的转动而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第二驱动设备,所述第二旋转轴穿透并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设备,当连杆设备转动时,第二驱动设备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其中所述第二驱动设备包括长度可变单元,所述长度可变单元联接至扰流板的端部,当第二驱动设备操作时,扰流板通过长度可变单元的长度变化操作而发生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可变后扰流板装置的车辆,其中,所述连杆设备包括:
固定支架,其固定至保险杠后梁,所述第一旋转轴穿透并连接至所述固定支架;
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的第一端部安装在固定支架上并与第一旋转轴联接,使得驱动连杆连同第一旋转轴一起旋转;
支撑连杆,所述支撑连杆的第一端部通过连接连杆可旋转地联接至固定支架,所述支撑连杆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扰流板;以及
从动连杆,所述从动连杆的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驱动连杆,所述从动连杆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连杆的第二端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可变后扰流板装置的车辆,其中,所述驱动连杆和从动连杆构造成使得当扰流板完全地向下移动时,处于折叠状态的驱动连杆和从动连杆展开以具有接近竖直的定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可变后扰流板装置的车辆,其中,所述从动连杆以弯曲形状从其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可变后扰流板装置的车辆,其中,所述连接连杆的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固定支架,所述连接连杆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连杆的第一端部,所述连接连杆包括多个彼此平行设置的连接连杆。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可变后扰流板装置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一驱动设备包括:
第一马达,其安装在固定于保险杠后梁的后梁支架上并构造成传递旋转力;以及
第一旋转轴,其从第一马达以两个相反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旋转轴穿透固定支架并连接至驱动连杆。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可变后扰流板装置的车辆,
其中,第二旋转轴可旋转地联接至支撑连杆的第一端部;
第二驱动设备设置有可竖直移动构件,第二旋转轴穿透并可旋转地联接至所述可竖直移动构件,所述可竖直移动构件与联接至扰流板的长度可变单元联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具有可变后扰流板装置的车辆,其中,所述长度可变单元包括:
旋转支架,其可旋转地安装在扰流板的端部上;
第二马达,其安装在可竖直移动构件上并构造成传递旋转力;以及
连接轴,其从第二马达延伸并且螺纹联接至旋转支架,使得当第二马达操作时,旋转支架通过连接轴的旋转而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20.一种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后扰流板装置的操作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旋转第一驱动设备的第一旋转轴而传递旋转力,所述第一驱动设备安装在保险杠后梁上;
使安装在保险杠后梁上的连杆设备转动,在连杆设备的转动过程中连杆设备的长度在竖直方向上发生改变,其中第一旋转轴联接至连杆设备;
设置联接至连杆设备的扰流板,通过连杆设备的转动而使扰流板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设置联接至连杆设备的第二旋转轴;
使第二旋转轴随着连杆设备的转动而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设置第二驱动设备,第二旋转轴穿透并且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设备,其中第二驱动设备包括长度可变单元,所述长度可变单元联接至扰流板的端部;
当连杆设备转动时,使第二驱动设备在竖直方向上移动;
当第二驱动设备操作时,使扰流板通过长度可变单元的长度变化操作而发生倾斜。
CN201710467498.6A 2016-11-15 2017-06-20 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 Active CN1080688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151736 2016-11-15
KR1020160151736A KR102518233B1 (ko) 2016-11-15 2016-11-15 차량용 리어 범퍼의 가변 스포일러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68899A true CN108068899A (zh) 2018-05-25
CN108068899B CN108068899B (zh) 2021-10-01

Family

ID=62026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67498.6A Active CN108068899B (zh) 2016-11-15 2017-06-20 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66214B2 (zh)
KR (1) KR102518233B1 (zh)
CN (1) CN108068899B (zh)
DE (1) DE102017210023B4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5537A (zh) * 2021-08-13 2021-10-22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导流装置和汽车
CN115367004A (zh) * 2021-05-18 2022-11-22 马格纳汽车顶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机动车辆的导流设备
CN117227861A (zh) * 2023-11-14 2023-12-15 浙江极氪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24839B2 (en) * 2013-06-19 2018-11-13 Magna Exteriors Inc. Active front deflector
DE102016117904A1 (de) * 2016-09-22 2018-03-2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Trägervorrichtung für eine Luftleiteinrichtung eines Fahrzeugs
DE102018123487A1 (de) * 2018-09-24 2020-03-26 Röchling Automotive SE & Co. KG Aktiv verlagerbarer Radspoiler mit Überlastschutz durch Knickelement
US11623701B2 (en) * 2019-11-13 2023-04-11 Aisin Corporation Vehicle spat device
EP4086145A1 (en) * 2021-05-05 2022-11-09 Flex-N-Gate France A vehicle exterior air guid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uch an exterior air guiding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77753A1 (en) * 2003-10-09 2005-04-14 Burg Donald E. Vehicle braking aerostabilizer
WO2007095886A1 (de) * 2006-02-27 2007-08-30 Hs Genion Gmbh Luftleit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JP2008168843A (ja) * 2007-01-15 2008-07-24 Aisin Seiki Co Ltd スポイラ装置
DE102011001286A1 (de) * 2011-03-15 2012-09-20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Verstellen eines Spoilers
CN104709367A (zh) * 2013-12-13 2015-06-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后保险杠的扰流板装置
JP2016168980A (ja) * 2015-03-13 2016-09-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スポイラ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29240A (en) * 1985-06-20 1986-12-16 Dornier Claude M Vehicle stabilizing means
JPS62247984A (ja) * 1986-04-19 1987-10-29 Daikiyoo Bebasuto Kk 車両の風の流れの誘導装置
EP0367230B1 (en) 1988-10-31 1995-05-17 Ohi Seisakusho Co., Ltd. Air spoiler device
DE4014380A1 (de) * 1990-05-04 1991-11-07 Porsche Ag Kraftfahrzeug, insbesondere personenwagen mit einer im heckbereich angeordneten luftleitvorrichtung
JPH07137668A (ja) 1993-11-17 1995-05-30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のフロントスポイラ
KR100192820B1 (ko) 1996-10-29 1999-06-15 양재신 자동차의 가변식 스포일러
US6196620B1 (en) * 1999-03-19 2001-03-06 William H. Haraway, Jr. Aerodynamically responsive vehicular undercarriage safety spoiler system
US6565145B2 (en) * 2000-12-01 2003-05-20 Btr Robotic Limited Adjustable automotive airfoil
JP3078686U (ja) 2000-12-28 2001-07-10 株式会社丸信バッグ工業 背負い鞄用肩当て
DE10309369A1 (de) * 2003-03-03 2004-09-23 Wilhelm Karmann Gmbh Kraftfahrzeug
US20040256885A1 (en) * 2003-03-10 2004-12-23 Bui Le Trong Rear spoiler with motorized vertical and angle adjustability
US7052074B2 (en) * 2003-10-03 2006-05-30 All Sales Manufacturing, Inc. Angularly adjustable illuminated spoiler
DE102004004360B4 (de) * 2004-01-29 2007-01-25 Dr.Ing.H.C. F. Porsche Ag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Luftleiteinrichtung
JP4287390B2 (ja) 2005-02-14 2009-07-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ポイラの取付構造
JP4591124B2 (ja) 2005-03-10 2010-12-0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揚力低減装置
JP3952063B2 (ja) 2005-04-13 2007-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面空気流制御装置
JP5019728B2 (ja) 2005-08-08 2012-09-05 ベバスト 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リヤスポイラ装置
DE102006014264A1 (de) * 2006-03-28 2007-10-04 Dr.Ing.H.C. F. Porsche Ag Luftleit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06014260A1 (de) 2006-03-28 2007-10-04 Dr.Ing.H.C. F. Porsche Ag Luftleit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06058561B4 (de) * 2006-12-12 2010-08-26 Hs Genion Gmbh Funktionseinrichtung mit schwenkbarem Element
DE102007061812A1 (de) 2007-12-20 2009-07-0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Luftleitvorrichtung
JP2009248746A (ja) 2008-04-07 2009-10-29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空力制御装置
DE102008024892B4 (de) * 2008-05-16 2019-06-1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einrichtung
DE102008036188B4 (de) * 2008-08-02 2017-08-31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aufbau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7770962B1 (en) * 2009-04-13 2010-08-10 Maxwell John B Dynamic automobile wing
US8403401B2 (en) * 2009-08-24 2013-03-26 Daimler Trucks North America Llc Adjustable air-deflecting panel for a vehicle
DE102010004561A1 (de) * 2010-01-14 2011-07-21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70435 Personenkraftfahrzeug mit heckseitiger Luftleitvorrichtung
DE102011103787A1 (de) 2011-06-09 2012-12-13 Hs Genion Gmbh Fahrzeug mit einer Luftleitvorrichtung
DE102012106452A1 (de) 2012-07-18 2014-01-2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vorrichtung
KR101363078B1 (ko) 2012-08-27 2014-02-14 김치영 화물차량용 에어스포일러
DE102013101296A1 (de) 2013-02-11 2014-08-1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heckseitigen Luftleitflügel
DE102013106400A1 (de) * 2013-06-19 2014-12-2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Spoil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0124839B2 (en) 2013-06-19 2018-11-13 Magna Exteriors Inc. Active front deflector
KR101543123B1 (ko) 2013-12-20 2015-08-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가변 리어 스포일러의 링크장치
DE102014104157A1 (de) * 2014-03-26 2015-10-01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Heckseitige Luftleitvorrichtung
KR102401428B1 (ko) 2014-06-11 2022-05-23 마그나 익스테리어즈 인크. 능동형 전방 디플렉터
KR20160021932A (ko) * 2014-08-18 2016-02-2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가변 스포일러 장치
JP6350115B2 (ja) * 2014-08-26 2018-07-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ポイラ装置
US9764615B2 (en) 2015-08-14 2017-09-1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erodynamic mechanism configured to selectively generate downforce onto a vehicle
KR20170022282A (ko) 2015-08-20 2017-03-0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공력 제어 장치
KR101936983B1 (ko) 2015-09-11 2019-01-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리어범퍼 가변 스포일러 장치
JP6619102B2 (ja) * 2015-09-23 2019-12-11 マルチマティック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Multimatic Inc. 車両用スポイラー機構及びその展開方法
US10246139B2 (en) * 2015-09-25 2019-04-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vehicle tractive effort
US10102692B2 (en) * 2015-09-25 2018-10-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erodynami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agnosing the aerodynamic system and verifying downforce estimation using a force sensor
US10189513B2 (en) * 2015-09-25 2019-01-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ensor based closed loop control of active aerodynamic elements
US9950751B2 (en) * 2015-09-25 2018-04-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erodynami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agnosing the aerodynamic system and verify downforce estimation based on electric motor current
DE102015118076A1 (de) 2015-10-23 2017-04-27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Heckdiffuso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311691B2 (ja) * 2015-10-26 2018-04-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US9902438B2 (en) * 2015-11-30 2018-02-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elective control of vehicle aerodynamics
US9821754B2 (en) * 2016-02-26 2017-11-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pring assist lock and release lower leg front-end stiffener
KR101756031B1 (ko) 2016-07-08 2017-07-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리어 범퍼 가변 스포일러 시스템
US10035548B2 (en) * 2016-08-10 2018-07-3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tive spoiler for a motor vehicle
DE102016115238A1 (de) * 2016-08-17 2018-02-2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für ein Einstellen einer Anstellposition eines Heckspoilers eines Fahrzeugs
US10071777B2 (en) * 2016-10-26 2018-09-1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erodynamic actuator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KR101836736B1 (ko) * 2016-11-14 2018-03-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Rv 차량의 스포일러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77753A1 (en) * 2003-10-09 2005-04-14 Burg Donald E. Vehicle braking aerostabilizer
WO2007095886A1 (de) * 2006-02-27 2007-08-30 Hs Genion Gmbh Luftleit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JP2008168843A (ja) * 2007-01-15 2008-07-24 Aisin Seiki Co Ltd スポイラ装置
DE102011001286A1 (de) * 2011-03-15 2012-09-20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Verstellen eines Spoilers
CN104709367A (zh) * 2013-12-13 2015-06-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后保险杠的扰流板装置
JP2016168980A (ja) * 2015-03-13 2016-09-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スポイラ構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7004A (zh) * 2021-05-18 2022-11-22 马格纳汽车顶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机动车辆的导流设备
CN115367004B (zh) * 2021-05-18 2024-02-20 马格纳汽车顶部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机动车辆的导流设备
CN113525537A (zh) * 2021-08-13 2021-10-22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导流装置和汽车
CN113525537B (zh) * 2021-08-13 2023-02-17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导流装置和汽车
CN117227861A (zh) * 2023-11-14 2023-12-15 浙江极氪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
CN117227861B (zh) * 2023-11-14 2024-02-09 浙江极氪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66214B2 (en) 2019-04-23
KR102518233B1 (ko) 2023-04-07
DE102017210023A1 (de) 2018-05-17
US20180134332A1 (en) 2018-05-17
KR20180054989A (ko) 2018-05-25
DE102017210023B4 (de) 2022-12-01
CN108068899B (zh) 2021-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68899A (zh) 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
CN108068900B (zh) 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后扰流板装置
CN107848582A (zh) 用于车辆的抗负载扰流板机构
KR20070086923A (ko) 차량탑재용 크레인
US10040492B2 (en) Variable spoiler apparatus of rear bumper for vehicle
CN205257653U (zh) 一种不停机放线装置
JP2007091205A (ja) 回転可能な索道輸送装置を持つ索道設備
EP3269582A1 (de) Nicht schienengebundenes elektrisch oder hybrid-elektrisch angetriebenes fahrzeug
KR101743762B1 (ko) 속도 감응형 리어 스포일러 장치
JP2008307928A (ja) 積載物固縛装置
CN113120776A (zh) 配备有可调节风荷载系统的俯仰悬臂塔式起重机
CN102774667B (zh) 装船机臂架锁定装置及其锁定方法
CN206926623U (zh) 车辆辅助支撑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20168992A (ja) ボーディングブリッジ
CN209922823U (zh) 一种叉车防雨顶棚
CN107386148A (zh) 一种交通指示牌装置
CN200942793Y (zh) 儿童推车
CN206694050U (zh) 自动对边装置
US1020671A (en) Automatic safety controlling device for aerial machines, especially aeroplanes.
CN117328913A (zh) 锚索输送系统
CN106949437A (zh) 适用于隧道的导光装置
CN101956392A (zh) 具有可折叠的转向装置的打桩和钻孔设备
JPS60147052A (ja) 引出式エア吹出口構造
KR20130063941A (ko) 차량용 파킹 브레이크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