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27861B - 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27861B
CN117227861B CN202311510590.8A CN202311510590A CN117227861B CN 117227861 B CN117227861 B CN 117227861B CN 202311510590 A CN202311510590 A CN 202311510590A CN 117227861 B CN117227861 B CN 1172278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rail
sliding
spoiler
sliding block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5105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227861A (zh
Inventor
肖阳
梁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kr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kr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kr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kr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51059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278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7227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278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2278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278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包括扰流板本体、滑轨组和驱动机构,扰流板本体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置槽中,滑轨组包括两个沿汽车竖向依次布置的滑轨,滑轨包括滑道和滑动连接于滑道上的滑块,驱动机构以及滑道分别设置于后保险杠的前侧,滑道的前端高于后端,且两个滑道之间的竖向距离在由前至后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两个滑块分别与扰流板本体铰接,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上侧的滑块的部分经通槽伸入容置槽中。该扰流板本体在展开时可以延长后保险杠的底部长度,能够改善气动流向,降低整车风阻,扰流板本体也可以完全收回至后保险杠内,不会对后保险杠的造型产生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后保险杠是安装在汽车后部的保护装置。它通常位于汽车后部底部,与车尾部连接。它的设计目的是在发生碰撞或轻微碰撞时,能够吸收和分散部分碰撞能量,保护车身和乘客免受损害。同时,后保险杠还可以提供汽车后部的装饰和美观效果。
在部分车型中,为了降低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风阻,通常还设置后扰流板,其通常安装在车辆的后保险杠上方或者后尾灯下方。这个位置可以帮助控制尾部的气流流向,以在展开使用时可以控制尾部的气流流向,进而减小风阻,提高例如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而当不需要使用后扰流板时,则控制后扰流板收回。但是现有的这种扰流板,可能会在碰撞时受到损坏或破裂,而且扰流板还会对后保险杠乃至汽车尾部的整体造型造成较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后扰流板装置,用于安装于后保险杠处,所述后保险杠的后侧设置有开口朝向汽车后方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内壁包括呈角度设置槽底壁与倾斜侧壁,所述倾斜侧壁设置有贯穿至所述后保险杠前侧的通槽,后扰流板装置包括扰流板本体、滑轨组和驱动机构,所述扰流板本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滑轨组包括两个沿汽车竖向依次布置的滑轨,所述滑轨包括滑道和滑动连接于所述滑道上的滑块,所述驱动机构以及所述滑道分别设置于所述后保险杠的前侧,所述滑道的前端高于后端,且两个滑道之间的竖向距离在由前至后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两个所述滑块分别与所述扰流板本体铰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上侧的所述滑块的部分经所述通槽伸入所述容置槽中。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后扰流板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技术效果:
驱动机构以及滑轨组中的两个滑道设置在后保险杠的前侧,即,驱动机构以及滑轨组中的两个滑道可以隐藏在汽车尾部内,不会对后保险杠外露的造型造成影响,而扰流板本体可以在后保险杠后侧的且开口朝后的容置槽中,以进行展开状态和收回状态之间的切换。具体地,由于滑轨组中的两个滑道均是呈前端高、后端低的倾斜状态,且两个滑道之间的竖向距离在由前至后的方向呈递减趋势,也就是说两个滑道呈锐角设置,且两个滑道是在它们后端的延长线上相交。如此,当汽车高速行驶时,可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上侧的滑块斜向下移动,上侧滑块的部分经过通槽可以将扰流板本体向后方推动,同时扰流板本体在下侧滑块铰接的作用下,会进行一边向后移动,一边向下翻转的复合运动,同时带动下侧的滑块经通槽逐渐伸入容置槽,直至扰流板本体贴合在容置槽的槽底壁处,并且扰流板本体的部分伸出容置槽,实现扰流板本体的展开,相当于延长了后保险杠底部的长度,进而可以将汽车后端原本的气动涡流向远端牵引,降低了整车风阻。当不需要使用扰流板本体时,可以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上侧的滑块斜向上移动,扰流板本体在滑轨组的限制下,会从展开状态逐渐向前移动并向上翻转,直至运动至贴合容置槽的倾斜侧壁的收回状态。由于扰流板本体在展开状态下是贴合容置槽底壁的,在收回状态下是贴合倾斜侧壁的,几乎不会对后保险杠的造型造成影响,而且,处于展开状态的扰流板本体只是部分伸出容置槽,处于收回状态的扰流板本体全部位于容置槽内,后保险杠可以对扰流板本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驱动轴和伸缩件,所述电机与所述后保险杠相对固定,所述电机与所述驱动轴驱动连接,所述驱动轴的轴向与汽车宽度方向平行,所述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轴连接,所述伸缩件的另一端与上侧的所述滑块铰接,所述伸缩件的轴向与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相垂直。
进一步地,在所述滑轨组中,令上侧的所述滑道为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滑道上的所述滑块为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道为槽体结构,所述第一滑块凸出设置有伸出所述第一滑道的凸块结构,所述伸缩件远离所述驱动轴的一端与所述凸块结构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凸块结构的一侧设置有球形凹槽,所述球形凹槽的端口半径小于所述球形凹槽的内壁所在球面的半径,所述伸缩件远离所述驱动轴的一端沿径向延伸设置有凸杆,所述凸杆的端部设置有球体,所述球体活动配合于所述球形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件包括套筒和内轴,所述内轴的外壁与所述套筒的内壁键连接,其中,所述套筒与所述驱动轴连接,所述内轴与上侧的所述滑块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滑轨组、所述伸缩件和所述驱动轴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滑轨组沿所述汽车宽度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电机的两端均具有输出轴,两个所述驱动轴分别与所述电机对应端的输出轴连接,两个所述驱动轴的远离所述电机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伸缩件连接,两个所述伸缩件远离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分别与对应所述滑轨组中上侧的所述滑块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本体包括扰流板主体和凸出设置于所述扰流板主体上的耳座,所述耳座与对应的所述滑块铰接,所述耳座的尺寸小于所述通槽的尺寸。
进一步地,在所述滑轨组中,令上侧的所述滑道为第一滑道,所述第一滑道上的所述滑块为第一滑块,令与所述第一滑块铰接连接的所述耳座为第一耳座,所述第一耳座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耳板,两个所述第一耳板上设置有第一耳孔,所述第一滑块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滑块本体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耳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通过第一铰接轴与两个所述第一耳孔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滑轨组中,令下侧的所述滑道为第二滑道,所述第二滑道上的所述滑块为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铰接连接的所述耳座为第二耳座;所述第二滑块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滑块本体与第二耳板,两个所述第二耳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耳板上设置有第二耳孔,所述第二耳座的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耳板之间,所述第二耳座用于通过第二铰接轴与两个所述第二耳孔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后保险杠和如前所述的后扰流板装置。
由于所述汽车的技术改进和技术效果与所述后扰流板装置一样,因此不再对所述汽车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扰流板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时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流板本体处于展开状态时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去掉后保险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扰流板本体处于收回关闭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保险杠;11、容置槽;111、槽底壁;112、倾斜侧壁;2、扰流板本体;21、扰流板主体;22、第一耳座;221、第一耳板;23、第二耳座;31、滑道;311、第一滑道;312、第二滑道;32、滑块;321、第一滑块;3211、凸块结构;3212、第一连接件;322、第二滑块;3221、第二耳板;4、驱动机构;41、电机;42、驱动轴;43、伸缩件;431、套筒;432、内轴;4321、凸杆;4322、球体;51、第一铰接轴;52、第二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而且,X轴表示纵向,也就是前后方向,并且X轴的正向表示前,X轴的负向表示后;Y轴表示横向,也就是左右方向,并且Y轴的正向表示左,Y轴的负向表示右;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方向,并且Z轴的正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表示下。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X轴和Z轴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见图1-2和图5,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后扰流板装置,用于安装于后保险杠1处,所述后保险杠1的后侧设置有开口朝向汽车后方的容置槽11,所述容置槽11的内壁包括呈角度设置槽底壁111与倾斜侧壁112,所述倾斜侧壁112设置有贯穿至所述后保险杠1前侧的通槽,后扰流板装置包括扰流板本体2、滑轨组和驱动机构4,所述扰流板本体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11中,所述滑轨组包括两个沿汽车竖向依次布置的滑轨,所述滑轨包括滑道31和滑动连接于所述滑道31上的滑块32,所述驱动机构4以及所述滑道31分别设置于所述后保险杠1的前侧,所述滑道31的前端高于后端,且两个滑道31之间的竖向距离在由前至后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两个所述滑块32分别与所述扰流板本体2铰接,所述驱动机构4用于驱动上侧的所述滑块32的部分经所述通槽伸入所述容置槽11中。其中,槽底壁111是指容置槽11的侧壁中位于下侧的侧壁。
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4以及滑轨组中的两个滑道31设置在后保险杠1的前侧,即,驱动机构4以及滑轨组中的两个滑道31可以隐藏在汽车尾部内,不会对后保险杠1外露的造型造成影响,而扰流板本体2可以在后保险杠1后侧的且开口朝后的容置槽11中,以进行展开状态和收回状态之间的切换。
具体地,由于滑轨组中的两个滑道31均是呈前端高、后端低的倾斜状态,且两个滑道31之间的竖向距离在由前至后的方向呈递减趋势,也就是说两个滑道31呈锐角设置,且两个滑道31是在它们后端的延长线上相交。如此,当驱动机构4驱动上侧的滑块32斜向下移动时,上侧的滑块32的部分经过通槽可以将扰流板本体2向后方推动,同时扰流板本体2在与下侧滑块32铰接的作用下,会一边向后移动,一边向下翻转(由于两个滑道31呈锐角设置,且在它们后端的延长线上相交,在上下两个滑块32的后端与扰流板本体2铰接的情况下,上侧的滑块32的移动速度会大于下侧的滑块32的移动速度,导致扰流板本体2一边向后移动,一边向下翻转),同时带动下侧的滑块32经通槽逐渐伸入容置槽11,直至扰流板本体2贴合在容置槽11的槽底壁111处,并且扰流板本体2的部分伸出容置槽11,实现扰流板本体2的展开(如图1和图2所示),相当于延长了后保险杠1底部的长度(于X轴方向上的尺寸),进而可以将汽车后端原本的气动涡流向远端牵引,降低了整车高速行驶时的风阻,能够提高汽车续航里程。当不需要使用扰流板本体2时,可以通过驱动机构4驱动上侧的滑块32斜向上移动,扰流板本体2在滑轨组的限制下,会从展开状态逐渐向前移动并向上翻转,直至运动至贴合容置槽11的倾斜侧壁112的收回状态(如图5所示)。
由于扰流板本体2在展开状态下是贴合容置槽11底壁的,在收回状态下是贴合倾斜侧壁112的,几乎不会对后保险杠1的造型造成影响,而且,处于展开状态的扰流板本体2只是部分伸出容置槽11,处于收回状态的扰流板本体2全部位于容置槽11内,后保险杠1可以对扰流板本体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且,扰流板本体2的展开状态与收回状态之间的切换是通过复合运动实现的,复合运动指的是移动与旋转的复合运动,科技感更强。
需要说明的是,当汽车处于低速时,可以将扰流板本体2收回。汽车在低速行驶时,车辆所受到的风阻相对较小,而收回扰流板本体2可以减少对底部的负压,从而降低底盘的吸尘效应,避免灰尘和杂物的进入。行驶在颠簸路面时也可以收回扰流板本体2,可以减少底部的负压,减缓颠簸路面对车辆的影响,提高行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高温环境也可以将扰流板本体2收回,可以增加车辆底部的通风,提高散热效果,避免底部过热。
参见图1-2和图5,需要说明的是,容置槽11的槽底壁111可以是一个平面壁,该平面壁可以平行于水平面,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例如与水平面夹角为5°;容置槽11的槽底壁111也可以是具有一定造型的曲面。容置槽11的倾斜侧壁112可以是一个直面,也可以是具有一定造型的曲面。相应地,扰流板本体2两个侧面的造型分别与槽底壁111以及倾斜侧壁112的造型匹配,以保证扰流板本体2在展开状态时是与槽底壁111贴合的,也保证扰流板本体2在收回状态时是与倾斜侧壁112贴合的。其中,倾斜侧壁112的为后端高、前端低的倾斜壁。其中,倾斜侧壁112处的通槽可以沿汽车前后方向贯穿至后保险杠1的前侧,并且该通槽具有一定的竖向尺寸,以满足滑块32沿相应滑道31斜向移动时的活动空间,即,能够满足滑块32能沿着对应的滑道31向后伸入容置槽11,或向前退出容置槽11。
其中,滑轨组中的两个滑块32可以经同一个通槽向后伸入容置槽11,或向前退出容置槽1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向前”并不是沿X轴的方向向前,而是一种具有倾斜角度(滑道31的倾斜角度)的向前,本实施例中的“向后”同样如此。
参见图1和图3,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电机41、驱动轴42和伸缩件43,所述电机41与所述后保险杠1相对固定,所述电机41与所述驱动轴42驱动连接,所述驱动轴42的轴向与汽车宽度方向平行,所述伸缩件43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轴42连接,所述伸缩件43的另一端与上侧的所述滑块32铰接,所述伸缩件43的轴向与所述驱动轴42的轴向相垂直。
本实施例中,在一个滑轨组中,令上侧的滑道31为第一滑道311,第一滑道311上的滑块32为第一滑块321,令下侧的滑道31为第二滑道312,第二滑道312上的滑块32为第二滑块322。电机41通过驱动轴42带动伸缩件43的顶部向后转动时,会带动第一滑块321沿第一滑槽后向移动,即会带动第一滑块321斜向下移动,在第一滑块321移动的过程中,伸缩件43会自动伸缩,进而不会对第一滑块321的移动造成阻碍干涉。这种驱动机构4,电机41与滑轨组件可以依次布置在汽车宽度方向,不会额外占用汽车长度方向的空间。
参见图3和图4,可选地,在所述滑轨组中,令上侧的所述滑道31为第一滑道311,所述第一滑道311上的所述滑块32为第一滑块321,所述第一滑道311为槽体结构,所述第一滑块321凸出设置有伸出所述第一滑道311的凸块结构3211,所述伸缩件43远离所述驱动轴42的一端与所述凸块结构3211铰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滑道311是一种槽体结构,第一滑块321凸出设置有伸出第一滑道311的凸块结构3211,伸缩件43远离驱动轴42的一端具体是与第一滑块321上的凸块结构3211铰接的,如此,保证伸缩件43的旋转运动不会被第一滑道311干涉。
参见图4,可选地,所述凸块结构3211的一侧设置有球形凹槽,所述球形凹槽的端口半径小于所述球形凹槽的内壁所在球面的半径,所述伸缩件43远离所述驱动轴42的一端沿径向延伸设置有凸杆4321,所述凸杆4321的端部设置有球体4322,所述球体4322活动配合于所述球形凹槽中。
本实施例中,凸块结构3211的设定侧面处设置有球形凹槽,球形凹槽的球心到凸块结构3211的设定侧面的距离小于球形凹槽的内壁所在球面的半径,即,球形凹槽的端口半径小于球形凹槽的内壁所在球面的半径,如此,凸杆4321端部的球体4322置于球形凹槽中后,球体4322可以在球形凹槽中自由活动,但是不会脱出球形凹槽,完成伸缩件43与凸块结构3211的铰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凸块结构3211与第一滑块321可以是分体结构,即,凸块结构3211是后装在第一滑块321上的,凸块结构3211可以包括两个凸块单元,两个凸块单元通过组合拼接成凸块结构3211,同时实现球形凹槽的拼接,便于球体4322的安装。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球形凹槽的内壁并不是一整个球面,而是一个完整球面的部分。
参见图4,可选地,所述伸缩件43包括套筒431和内轴432,所述内轴432的外壁与所述套筒431的内壁键连接,其中,所述套筒431与所述驱动轴42连接,所述内轴432与上侧的所述滑块32铰接。
本实施例中,正如前所述,该伸缩件43是一个被动的伸缩件43,其可以包括套筒431和内轴432,套筒431的底端可以是封闭端,且套筒431的底端与驱动轴42的端部固定连接,套筒431的顶端为敞口端,内轴432的外壁与套筒431的内壁键连接,进而实现内轴432可以相对套筒431移动,实现伸缩件43的伸缩功能。
其中,在该伸缩件43中,具体是内轴432的顶端沿径向凸出设置有前述的凸杆4321,凸杆4321远离内轴432的一端设置有球体4322。
在其他实施例中,伸缩件43也可以是一个其他滑轨,所述其他滑轨的滑道部分与驱动轴42固定连接,所述其他滑轨的滑块部分则与第一滑块321铰接。
参见图1-3和图5,可选地,所述滑轨组、所述伸缩件43和所述驱动轴42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滑轨组沿所述汽车宽度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电机41的两端均具有输出轴,两个所述驱动轴42分别与所述电机41对应端的输出轴连接,两个所述驱动轴42的远离所述电机41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伸缩件43连接,两个所述伸缩件43远离所述驱动轴42的一端分别与对应所述滑轨组中上侧的所述滑块32铰接。
本实施例中,滑轨组设置有两个,一个位于左侧,一个位于右侧,通过两个滑轨组对扰流板本体2的运动进行限制,可以保证扰流板本体2运动地更加稳定,且受力平衡。
在具有两个滑轨组与两个驱动轴42的情况下,前述的电机41可以同时驱动左右两个第一滑块321移动,该电机41可以是贯穿式电机,该贯穿式电机的两端都可以进行动力输出,即该贯穿式电机的左右两端分别具有输出轴,电机41两端的输出轴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驱动轴42驱动连接。可以减小电机41的使用数量,仅需要一个电机41即可。
参见图1、图3-4,可选地,所述扰流板本体2包括扰流板主体21和凸出设置于所述扰流板主体21上的耳座,所述耳座与对应的所述滑块32铰接,所述耳座的尺寸小于所述通槽的尺寸。
本实施例中,扰流板本体2具体是通过耳座与对应滑块32铰接的,当扰流板本体2处于收回状态时,具体是扰流板主体21贴合在容置槽11的倾斜侧壁112处,而耳座则经通槽退出至后保险杠1的前侧。
参见图1和图4,可选地,令与所述第一滑块321铰接连接的所述耳座为第一耳座22,所述第一耳座22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耳板221,两个所述第一耳板221上设置有第一耳孔,所述第一滑块32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滑块本体和第一连接件3212,所述第一连接件3212的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耳板221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3212用于通过第一铰接轴51与两个所述第一耳孔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铰接轴51可以是第一销轴,第一滑块321通过后端的第一连接件3212与第一耳座22铰接,具体地,可以先将第一连接件3212的后端插至两个第一耳板221之间,然后将第一销轴插入第一耳孔以及第一连接件3212,实现第一滑块321与扰流板本体2的铰接。
参见图1和图4,可选地,在所述滑轨组中,令与所述第二滑块322铰接连接的所述耳座为第二耳座23;所述第二滑块32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滑块本体与第二耳板3221,两个所述第二耳板3221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耳板3221上设置有第二耳孔,所述第二耳座23的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耳板3221之间,所述第二耳座23用于通过第二铰接轴52与两个所述第二耳孔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二铰接轴52可以是第二销轴,第二滑块322通过后端的第二耳板3221与第二耳座23铰接,具体地,可以先将扰流板主体21上的第二耳座23插至两个第二耳板3221之间,然后将第二销轴插入第二耳孔以及第二耳座23,实现第二滑块322与扰流板本体2的铰接。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后保险杠和如前所述的后扰流板装置。
由于所述汽车的技术改进和技术效果与所述后扰流板装置一样,因此不再对所述汽车进行赘述。
由于所述汽车的技术改进和技术效果与所述行李箱遮物板或行李箱总成一样,因此不再对所述汽车进行赘述。
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和“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后扰流板装置,用于安装于后保险杠(1)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1)的后侧设置有开口朝向汽车后方的容置槽(11),所述容置槽(11)的内壁包括呈角度设置槽底壁(111)与倾斜侧壁(112),所述倾斜侧壁(112)设置有贯穿至所述后保险杠(1)前侧的通槽,所述后扰流板装置包括扰流板本体(2)、滑轨组和驱动机构(4),所述扰流板本体(2)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11)中,所述滑轨组包括两个沿汽车竖向依次布置的滑轨,所述滑轨包括滑道(31)和滑动连接于所述滑道(31)上的滑块(32),所述驱动机构(4)以及所述滑道(31)分别设置于所述后保险杠(1)的前侧,所述滑道(31)的前端高于后端,且两个所述滑道(31)之间的竖向距离在由前至后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两个所述滑块(32)分别与所述扰流板本体(2)铰接,所述驱动机构(4)用于驱动上侧的所述滑块(32)的部分经所述通槽伸入所述容置槽(11)中,以使所述扰流板本体(2)在展开状态和收回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当所述扰流板本体(2)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扰流板本体(2)贴合所述槽底壁(111),且所述扰流板本体(2)的部分伸出所述容置槽(11),当所述扰流板本体(2)处于所述收回状态时,所述扰流板本体(2)位于所述容置槽(11)中,且所述扰流板本体(2)贴合所述倾斜侧壁(1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电机(41)、驱动轴(42)和伸缩件(43),所述电机(41)与所述后保险杠(1)相对固定,所述电机(41)与所述驱动轴(42)驱动连接,所述驱动轴(42)的轴向与汽车宽度方向平行,所述伸缩件(43)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轴(42)连接,所述伸缩件(43)的另一端与上侧的所述滑块(32)铰接,所述伸缩件(43)的轴向与所述驱动轴(42)的轴向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滑轨组中,令上侧的所述滑道(31)为第一滑道(311),所述第一滑道(311)上的所述滑块(32)为第一滑块(321),所述第一滑道(311)为槽体结构,所述第一滑块(321)凸出设置有伸出所述第一滑道(311)的凸块结构(3211),所述伸缩件(43)远离所述驱动轴(42)的一端与所述凸块结构(3211)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结构(3211)的一侧设置有球形凹槽,所述球形凹槽的端口半径小于所述球形凹槽的内壁所在球面的半径,所述伸缩件(43)远离所述驱动轴(42)的一端沿径向延伸设置有凸杆(4321),所述凸杆(4321)的端部设置有球体(4322),所述球体(4322)活动配合于所述球形凹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件(43)包括套筒(431)和内轴(432),所述内轴(432)的外壁与所述套筒(431)的内壁键连接,其中,所述套筒(431)与所述驱动轴(42)连接,所述内轴(432)与上侧的所述滑块(32)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组、所述伸缩件(43)和所述驱动轴(42)分别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滑轨组沿所述汽车宽度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电机(41)的两端均具有输出轴,两个所述驱动轴(42)分别与所述电机(41)对应端的输出轴连接,两个所述驱动轴(42)的远离所述电机(41)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伸缩件(43)连接,两个所述伸缩件(43)远离所述驱动轴(42)的一端分别与对应所述滑轨组中上侧的所述滑块(32)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本体(2)包括扰流板主体(21)和凸出设置于所述扰流板主体(21)上的耳座,所述耳座与对应的所述滑块(32)铰接,所述耳座的尺寸小于所述通槽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滑轨组中,令上侧的所述滑道(31)为第一滑道(311),所述第一滑道(311)上的所述滑块(32)为第一滑块(321),令与所述第一滑块(321)铰接连接的所述耳座为第一耳座(22),所述第一耳座(22)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耳板(221),两个所述第一耳板(221)上设置有第一耳孔,所述第一滑块(32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滑块本体和第一连接件(3212),所述第一连接件(3212)的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耳板(221)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3212)用于通过第一铰接轴(51)与两个所述第一耳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扰流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滑轨组中,令下侧的所述滑道(31)为第二滑道(312),所述第二滑道(312)上的所述滑块(32)为第二滑块(322),与所述第二滑块(322)铰接连接的所述耳座为第二耳座(23);所述第二滑块(32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滑块本体与第二耳板(3221),两个所述第二耳板(3221)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耳板(3221)上设置有第二耳孔,所述第二耳座(23)的至少部分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耳板(3221)之间,所述第二耳座(23)用于通过第二铰接轴(52)与两个所述第二耳孔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保险杠(1)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扰流板装置。
CN202311510590.8A 2023-11-14 2023-11-14 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 Active CN1172278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10590.8A CN117227861B (zh) 2023-11-14 2023-11-14 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510590.8A CN117227861B (zh) 2023-11-14 2023-11-14 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27861A CN117227861A (zh) 2023-12-15
CN117227861B true CN117227861B (zh) 2024-02-09

Family

ID=89082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510590.8A Active CN117227861B (zh) 2023-11-14 2023-11-14 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27861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80030334A (ko) * 1996-10-29 1998-07-25 양재신 자동차의 스포일러
DE10121315A1 (de) * 2001-05-02 2002-11-07 Volkswagen Ag Verstauberes Faltverdeck für ein Kraftfahrzeug, insbesondere für ein Cabriolet
US9527535B1 (en) * 2015-09-11 2016-12-27 Hyundai Motor Company Variable spoiler device for rear bumper of vehicle
DE102017209949A1 (de) * 2016-11-15 2018-05-17 Hyundai Motor Company Verstellbare heckspoilervorrichtung für eine hintere stossstange für ein fahrzeug
CN108068899A (zh) * 2016-11-15 2018-05-2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
CN111017048A (zh) * 2019-12-27 2020-04-17 新昌县联航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扰流板
CN216660076U (zh) * 2022-01-07 2022-06-03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雷达士官学校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扰流板
CN115892256A (zh) * 2022-11-09 2023-04-0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扰流装置及车辆
CN219904546U (zh) * 2023-07-04 2023-10-27 安徽开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聚氨酯汽车扰流板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80030334A (ko) * 1996-10-29 1998-07-25 양재신 자동차의 스포일러
DE10121315A1 (de) * 2001-05-02 2002-11-07 Volkswagen Ag Verstauberes Faltverdeck für ein Kraftfahrzeug, insbesondere für ein Cabriolet
US9527535B1 (en) * 2015-09-11 2016-12-27 Hyundai Motor Company Variable spoiler device for rear bumper of vehicle
DE102017209949A1 (de) * 2016-11-15 2018-05-17 Hyundai Motor Company Verstellbare heckspoilervorrichtung für eine hintere stossstange für ein fahrzeug
CN108068899A (zh) * 2016-11-15 2018-05-2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保险杠的可变扰流板装置
CN111017048A (zh) * 2019-12-27 2020-04-17 新昌县联航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扰流板
CN216660076U (zh) * 2022-01-07 2022-06-03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雷达士官学校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扰流板
CN115892256A (zh) * 2022-11-09 2023-04-0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扰流装置及车辆
CN219904546U (zh) * 2023-07-04 2023-10-27 安徽开捷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聚氨酯汽车扰流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27861A (zh) 2023-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15696B2 (en) Radiator guard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having such a radiator guard
US20170259678A1 (en) Electric vehicle charge port
KR100463147B1 (ko) 자동차의 아웃 사이드 미러
CN205737898U (zh) 可折叠电动车及其车架
CN106240318A (zh) 用于车辆的滑动车门模块结构
CN111946191A (zh) 滑动车门及车辆
CN117227861B (zh) 一种后扰流板装置及汽车
BRPI1107148A2 (pt) veÍculo
CN209616813U (zh) 飞行汽车
CZ905888A3 (en) Device for the reduction of aerodynamic resistance of a vehicle
CN219007718U (zh) 电动侧踏板组件及电动车辆
CN109435604A (zh) 飞行汽车
JP6998091B1 (ja) 可動型前照灯カウル
CN218906892U (zh) 取消驾驶室的无人纯电动货车
CN210768332U (zh) 滑动车门及车辆
CN114056443A (zh) 机动车辆的后扰流件
CN219446702U (zh) 一种滑移门结构及车辆
CN109050447A (zh) 通过弹性件转向的机械高效缓冲装置
CN219635346U (zh) 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及汽车
CN117537300A (zh) 一种车灯遮蔽组件以及汽车
CN220363406U (zh) 一种后行李箱盖及车辆
JPH0345426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
CN117794807A (zh) 用于汽车的扩散器装置
CN210554089U (zh) 车门及车辆
CN220429882U (zh) 受电弓装置的锁止机构、受电弓装置及电动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