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35346U - 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35346U
CN219635346U CN202320617372.3U CN202320617372U CN219635346U CN 219635346 U CN219635346 U CN 219635346U CN 202320617372 U CN202320617372 U CN 202320617372U CN 219635346 U CN219635346 U CN 2196353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spoiler
rod
spoiler
active
hidd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1737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lai Automobile Technology Anhu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1737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353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353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353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扰流板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主动式后扰流板由于数量不能改变而导致迎风面积不变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包括基体、驱动组件和后扰流板组,基体具有容纳腔,驱动组件设于容纳腔内,后扰流板组具有至少两个后扰流板,后扰流板组设于驱动组件上并借助驱动组件实现不同数量的后扰流板探出容纳腔。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具有后扰流板探出和隐藏的两种形式,根据不同环境选择不同的模式;同时后扰流板组借助驱动组件还能实现不同数量的后扰流板探出到容纳腔外,进而获得不同程度上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扰流板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主动式后扰流板是豪华车的标志性配置,它可以在展开状态下支持车尾下压力,以提高驾驶稳定性。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配备了主动式后扰流板,它可以在低速下缩回,以保持车辆后端的精致设计,并展开以提高安全性和驾驭感,还可以突出车辆的豪华感和运动感。
但是,现有车辆的后扰流板展开后的迎风面积是固定不变的,这就当车辆在相同的行驶速度下,车尾受到的压力几乎相同。一旦驾驶员想要受到更好的稳定性,只能降低车速。这种做法降低了豪华车辆的体验感。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主动式后扰流板由于数量不能改变而导致迎风面积不变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所述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包括基体、驱动组件和后扰流板组,所述基体具有容纳腔,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后扰流板组具有至少两个后扰流板,所述后扰流板组设于所述驱动组件上并借助所述驱动组件实现不同数量的所述后扰流板探出所述容纳腔。
在上述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后扰流板组包括第一后扰流板和第二后扰流板,所述第一后扰流板具有第一迎风面,所述第二后扰流板具有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一后扰流板和所述第二后扰流板完全探出时,所述第一迎风面低于所述第二迎风面。
在上述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导向板和铰链机构,所述导向板上开设有贯穿孔,所述铰链机构包括第一末端杆,所述第一末端杆穿过所述贯穿孔后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后扰流板设于所述第一末端杆的顶端。
在上述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结构还包括支架、驱动杆、驱动轴和第二末端杆,所述支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借助所述驱动轴连接外部动力机构,另一端驱动所述第一末端杆移动,所述第二末端杆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架上,另一端驱动所述第二后扰流板移动,所述驱动杆的中部驱动所述第二末端杆摆动。
在上述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机构还包括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一端铰接在所述驱动杆的端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末端杆的端部,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驱动杆的中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末端杆的中部。
在上述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铰链机构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第二后扰流板上,所述第二末端杆的端部与所述支撑座铰接。
在上述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后扰流板还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末端杆的顶端,所述第二后扰流板还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在上述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末端杆为两个,靠近所述第一末端杆的所述第二末端杆与所述第二传动杆铰接。
在上述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包括挡板和尾门灯,所述挡板具有凹陷部,所述尾门灯设于所述凹陷部的一个开口处并与所述挡板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的有益效果为:基体具有容纳腔,后扰流板组借助驱动组件实现后扰流板探出容纳腔,实现了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的两种形式,在需要后扰流板提供稳定性的时候,可进行模式的切换;同时,后扰流板组具有至少两个后扰流板,并且借助驱动组件还能实现不同数量的后扰流板探出到容纳腔外,可以使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提供不同程度的稳定性。
进一步,驱动组件采用铰链结构,可以使多个后扰流板同时动作,并且在后扰流板展开过程中实现数量的变化,减少了动力的输入数量,并最终简化了整体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可以将后扰流板探出,以提高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在低速行驶时,可以将后扰流板收起隐藏,以提高车身外部的美观性;在高速状态下,针对不同的速度,还可以通过探出不同数量的后扰流板实现车体获得不同程度的稳定性。
方案1.一种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包括基体、驱动组件和后扰流板组,所述基体具有容纳腔,所述驱动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后扰流板组具有至少两个后扰流板,所述后扰流板组设于所述驱动组件上并借助所述驱动组件实现不同数量的所述后扰流板探出所述容纳腔。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板组包括第一后扰流板和第二后扰流板,所述第一后扰流板具有第一迎风面,所述第二后扰流板具有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一后扰流板和所述第二后扰流板完全探出时,所述第一迎风面低于所述第二迎风面。
方案3.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导向板和铰链机构,所述导向板上开设有贯穿孔,所述铰链机构包括第一末端杆,所述第一末端杆穿过所述贯穿孔后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后扰流板设于所述第一末端杆的顶端。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结构还包括支架、驱动杆、驱动轴和第二末端杆,所述支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借助所述驱动轴连接外部动力机构,另一端驱动所述第一末端杆移动,所述第二末端杆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架上,另一端驱动所述第二后扰流板移动,所述驱动杆的中部驱动所述第二末端杆摆动。
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括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一端铰接在所述驱动杆的端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末端杆的端部,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驱动杆的中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末端杆的中部。
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第二后扰流板上,所述第二末端杆的端部与所述支撑座铰接。
方案7.根据方案6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扰流板还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末端杆的顶端,所述第二后扰流板还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方案8.根据方案5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末端杆为两个,靠近所述第一末端杆的所述第二末端杆与所述第二传动杆铰接。
方案9.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包括挡板和尾门灯,所述挡板具有凹陷部,所述尾门灯设于所述凹陷部的一个开口处并与所述挡板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
方案10.根据方案1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板组包括第一后扰流板、第二后扰流板和第三后扰流板,所述第一后扰流板具有第一迎风面,所述第二后扰流板具有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一后扰流板和所述第二后扰流板完全探出时,所述第一迎风面低于所述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三后扰流板设于所述第二后扰流板上且与所述第二后扰流板同步运动。
方案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根据方案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中扰流板组收回到容纳腔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后扰流板探出容纳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后扰流板和第二后扰流板同时探出容纳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后扰流板和第二后扰流板完全探出容纳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含有三个后扰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不同形状的第三后扰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体,11、挡板,12、尾门灯,2、后扰流板组,21、第一后扰流板,22、第二后扰流板,23、第三后扰流板,3、驱动组件,31、导向板,32、第一末端杆,33、支架,34、驱动杆,35、驱动轴,36、第二末端杆,37、第一传动杆,38、第二传动杆,39、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关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序数词“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该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包括基体1、驱动组件3和后扰流板组2,基体1具有容纳腔,驱动组件3设于容纳腔内,后扰流板组2具有至少两个后扰流板,后扰流板组2设于驱动组件3上并借助驱动组件3实现不同数量的后扰流板探出容纳腔。
本实施例中,基体1具有容纳腔,驱动组件3设置在容纳腔内,后扰流板组2设置在驱动组件3上,并且后扰流板组2至少包括两个后扰流板,后扰流板组2借助驱动组件3的推顶可以实现不同数量的后扰流板探出到容纳腔外,这就实现了迎风面积的改变,进而改变了后扰流板组2提供的稳定力。
进一步,如图2至图4所示,后扰流板组2包括第一后扰流板21和第二后扰流板22,第一后扰流板21具有第一迎风面,第二后扰流板22具有第二迎风面,第一后扰流板21和第二后扰流板22完全探出时,第一迎风面低于第二迎风面。
本实施例中,后扰流板组2包括第一后扰流板21和第二后扰流板22,第一后扰流板21具有第一迎风面,第二后扰流板22具有第二迎风面,当第一后扰流板21和第二后扰流板22同时探出时,第一迎风面低于第二迎风面,这样就能避免第一后扰流板21和第二后扰流板22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而保证了后扰流板组2提供的迎风面的完整性。
进一步,如图1所示,驱动组件3包括导向板31和铰链机构,导向板31上开设有贯穿孔,铰链机构包括第一末端杆32,第一末端杆32穿过贯穿孔后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第一后扰流板21设于第一末端杆32的顶端。
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包括导向板31和铰链机构,导风板设置在容纳腔内,并且导风板上开设有贯穿孔,铰链机构包括第一末端杆32,第一末端杆32的顶端穿过贯穿孔后与第一后扰流板21连接,驱动组件3通过第一末端杆32将动力输出给第一后扰流板21,第一后扰流板21沿竖直方向进行升降。采用竖直升降的形式,可以确定第一后扰流板21的运动轨迹,进而简化了对第二后扰流板22运动轨迹的设计,最终简化了铰链机构的整体结构。
进一步,如图1所示,铰链结构还包括支架33、驱动杆34、驱动轴35和第二末端杆36,支架33设于容纳腔内,驱动杆34的一端借助驱动轴35连接外部动力机构,另一端驱动第一末端杆32移动,第二末端杆36一端铰接在支架33上,另一端驱动第二后扰流板22移动,驱动杆34的中部驱动第二末端杆36摆动。
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铰链机构的稳定性,铰链机构还包括支架33、驱动杆34、驱动轴35和第二末端杆36,支架33设置在容纳腔内,驱动轴35转动设置在支架33,驱动轴35一端铰接驱动杆34,另一端连接外部动力机构,驱动轴35将外部动力机构的动力传递给驱动杆34,驱动杆34的另一端呈现圆弧状的运动轨迹,驱动杆34的另一端驱动第二后扰流板22进行运动,进而实现第二后扰流板22探出或收回容纳腔。并且在第二后扰流板22的探出过程中,在其中一个时间点上,第二后扰流板22可以完全探出容纳腔,而第一后扰流板21还没有探出容纳腔,此时后扰流板组2的迎风面仅为第二后扰流板22的迎风面;当第一后扰流板21完全探出容纳腔后,后扰流板组2的迎风面变成第一后扰流板21的迎风面和第二后扰流板22的迎风面之和。
进一步,如图1所示,铰链机构还包括第一传动杆37和第二传动杆38,第一传动杆37一端铰接在驱动杆34的端部,另一端铰接在第一末端杆32的端部,第二传动杆38的一端铰接在驱动杆34的中部,另一端铰接在第二末端杆36的中部。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一后扰流板21和第二后扰流板22的同步运动,铰链机构还包括第一传动杆37和第二传动杆38,第一传动杆37一端连接在驱动杆34的端部,另一端连接在第一末端杆32的端部,第一传动杆37用于将驱动杆34上的动力传递给第一末端杆32;第二传动杆38一端铰接在驱动杆34的中部,另一端铰接在第二末端杆36的中部,第二传动杆38用于将驱动杆34的动力传递给第二末端杆36,这种设置形式,降低了铰链机构的动力输入的数目,当驱动杆34绕着驱动轴35进行转动时,第一后扰流板21和第二后扰流板22就能同时运动。此外,当将第二末端杆36的长度设置的比第一末端杆32的长度大时,并且在驱动杆34运动时,第二后扰流板22不但与第一后扰流板21同时运动,还能优先从容纳腔内探出。
进一步,如图1所示,铰链机构还包括支撑座39,支撑座39设于第二后扰流板22上,第二末端杆36的端部与支撑座39铰接。
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后扰流板22与第二末端杆36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铰链机构还包括支撑座39,支撑座39设置在第二后扰流板22上,第二末端杆36的端部连接在支撑座39上。第二后扰流板22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支撑座39上,方便对第二后扰流板22进行更换。
进一步,如图1所示,第一后扰流板21还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一末端杆32的顶端,第二后扰流板22还具有第二连接部,支撑座39设于第二连接部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后扰流板21还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为第一后扰流板21的底端,第一迎风面位于第一后扰流板21的顶端,其中,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末端杆32的顶端连接;第二后扰流板22还具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二后扰流板22的底端,第二迎风面位于第二后扰流板22的顶端,支撑座39连接在第二连接部上。
进一步,如图1所示,第二末端杆36为两个,靠近第一末端杆32的第二末端杆36与第二传动杆38铰接。
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二后扰流板22在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将第二末端杆36设置为两个,并且两个第二末端杆36的端部都铰接在支撑座39上,其中,靠近第一末端杆32的第二末端杆36通过第二传动杆38与驱动杆34连接。
进一步,如图1所示,基体1包括挡板11和尾门灯12,挡板11具有凹陷部,尾门灯12设于凹陷部的一个开口处并与挡板11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
本实施例中,基体1包括挡板11和尾门灯12,挡板11具有凹陷部,呈“Z”字型,尾门灯12设置在挡板11的凹陷部的一个开口处,尾门灯12的侧壁与挡板11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并且至少一个开口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该机构包括第一后扰流板21和第二后扰流板22,还包括第三后扰流板23,其中第三后扰流板23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第二后扰流板22上,在第二后扰流板22上开设容置槽,在容置槽内安装第三后扰流板23,安装后的第三后扰流板的进风端面和第二后扰流板22的出风端面齐平。由于第三后扰流板23拆卸和安装非常方便,因此,车主可以在车上预备多个外形不同的第三后扰流板23,以满足对不同风压的需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后扰流板也可以做成分体的形式,进而延伸出第四后扰流板,同理,可以分别在四个后扰流板的基础上进行再分体,形成更多的后扰流板的形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中任一项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
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可以展开后扰流板,以保持车身运动的稳定性,车速越高,可以展开越多的后扰流板,即获得迎风面积变大,最终获得更高程度的稳定性,确保车辆在高速行驶下的安全性。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包括基体(1)、驱动组件(3)和后扰流板组(2),所述基体(1)具有容纳腔,所述驱动组件(3)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后扰流板组(2)具有至少两个后扰流板,所述后扰流板组(2)设于所述驱动组件(3)上并借助所述驱动组件(3)实现不同数量的所述后扰流板探出所述容纳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板组(2)包括第一后扰流板(21)和第二后扰流板(22),所述第一后扰流板(21)具有第一迎风面,所述第二后扰流板(22)具有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一后扰流板(21)和所述第二后扰流板(22)完全探出时,所述第一迎风面低于所述第二迎风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导向板(31)和铰链机构,所述导向板(31)上开设有贯穿孔,所述铰链机构包括第一末端杆(32),所述第一末端杆(32)穿过所述贯穿孔后沿竖直方向往复移动,所述第一后扰流板(21)设于所述第一末端杆(32)的顶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括支架(33)、驱动杆(34)、驱动轴(35)和第二末端杆(36),所述支架(33)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驱动杆(34)的一端借助所述驱动轴(35)连接外部动力机构,另一端驱动所述第一末端杆(32)移动,所述第二末端杆(36)一端铰接在所述支架(33)上,另一端驱动所述第二后扰流板(22)移动,所述驱动杆(34)的中部驱动所述第二末端杆(36)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括第一传动杆(37)和第二传动杆(38),所述第一传动杆(37)一端铰接在所述驱动杆(34)的端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末端杆(32)的端部,所述第二传动杆(38)的一端铰接在所述驱动杆(34)的中部,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末端杆(36)的中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机构还包括支撑座(39),所述支撑座(39)设于所述第二后扰流板(22)上,所述第二末端杆(36)的端部与所述支撑座(39)铰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扰流板(21)还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末端杆(32)的顶端,所述第二后扰流板(22)还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支撑座(39)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末端杆(36)为两个,靠近所述第一末端杆(32)的所述第二末端杆(36)与所述第二传动杆(38)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包括挡板(11)和尾门灯(12),所述挡板(11)具有凹陷部,所述尾门灯(12)设于所述凹陷部的一个开口处并与所述挡板(11)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板组(2)包括第一后扰流板(21)、第二后扰流板(22)和第三后扰流板(23),所述第一后扰流板(21)具有第一迎风面,所述第二后扰流板(22)具有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一后扰流板(21)和所述第二后扰流板(22)完全探出时,所述第一迎风面低于所述第二迎风面,所述第三后扰流板(23)设于所述第二后扰流板(22)上且与所述第二后扰流板(22)同步运动。
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
CN202320617372.3U 2023-03-24 2023-03-24 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及汽车 Active CN2196353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17372.3U CN219635346U (zh) 2023-03-24 2023-03-24 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17372.3U CN219635346U (zh) 2023-03-24 2023-03-24 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35346U true CN219635346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6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17372.3U Active CN219635346U (zh) 2023-03-24 2023-03-24 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353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80870B2 (en) Air guid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KR101543123B1 (ko) 차량용 가변 리어 스포일러의 링크장치
CN209757300U (zh) 一种汽车嵌入式同步升降多姿态智能尾翼
KR102478083B1 (ko) 차량용 리어 스포일러 장치
CN110025127A (zh) 一种折叠式电动升降桌和电动升降桌的组装方法
CN219635346U (zh) 隐藏式多主动后扰流板机构及汽车
CN101020434A (zh) 可伸缩车辆脚踏机构
CN215245166U (zh) 车辆尾翼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2896341B (zh) 一种运动型实用汽车用的收展式尾翼
CN214823697U (zh) 一种汽车电动升降折叠尾翼
CN210257958U (zh) 汽车顶盖的顶升结构以及车辆
CN209852438U (zh) 电动汽车后备箱及电动汽车
CN211423933U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及大屏幕支撑升降机构
EP3789276A1 (en) Movably opened active spoiler assembly
CN220315149U (zh) 一种汽车尾翼及汽车
CN219927587U (zh) 一种托板可折叠的车载摩托车挂车架
CN219406316U (zh) 一种可折叠的车载摩托车挂车架
CN213057264U (zh) 导流罩及牵引车
CN219927586U (zh) 一种装备新型车轮固定结构的车载摩托车挂车架
CN220226556U (zh) 连杆铰链、冰箱
CN217496019U (zh) 显示屏隐藏式安装结构及汽车
CN113492927A (zh) 尾翼升降机构及使用该尾翼升降机构的汽车尾翼
CN114103816B (zh) 车辆行李架及包含其的车辆
CN217778313U (zh) 滑移车门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907079U (zh) 平推电动踏步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