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91789B - 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91789B
CN107891789B CN201710931683.6A CN201710931683A CN107891789B CN 107891789 B CN107891789 B CN 107891789B CN 201710931683 A CN201710931683 A CN 201710931683A CN 107891789 B CN107891789 B CN 1078917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elastic member
cloth elastic
cloth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3168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91789A (zh
Inventor
东原昭太
户田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478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3563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91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917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917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917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2Thigh-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6Lumbar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11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of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shape, e.g. hammock-like, plastic shells, fabr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2Attachment or adjustment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一对框架部件,该框架部件形成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者的框架,并且间隔地设置在围绕支撑乘客的座椅区域的位置;以及布料弹性部件,其桥接在框架部件之间,以覆盖座椅区域。关于布料弹性部件在桥接方向上的长度,在该框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侧处比在框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短;并且布料弹性部件具有弹性。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关于车辆座椅的坐垫部件,已经研发了使用网状部件作为布料弹性部件的技术。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15-20596(JP2015-20596A)公开了一种用于乘客坐在其上的坐垫的车辆座椅结构,该车辆座椅结构具有:一对侧架;U形管架,其设置在侧架之间;以及布料弹性部件(网状材料),其在管框架之间伸展。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布料弹性部件作为坐垫部件,相比于聚氨酯衬垫、金属弹性部件等,能够实现坐垫部件的重量减轻。此外,在JP2015-20596A中公开的构造中,通过使用具有高的刚性的管部件而确保布料弹性部件的张力。
在如上所述地使用布料弹性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在布料弹性部件桥接的方向上确保布料弹性部件的张力。然而,在与布料弹性部件桥接的方向(桥接方向)垂直的布料弹性部件的面内方向上,布料弹性部件的端部变为自由端。在布料弹性部件的自由端互相面对的方向上,即使当乘客坐下时施加载荷,也不施加张力,并且难以限制就坐的乘客的移动。即,在布料弹性部件的与桥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难以控制布料弹性部件的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即使在与布料弹性部件的桥接方向垂直的布料弹性部件的面内方向上,该座椅也能够改变布料弹性部件针对就坐的乘客的载荷的变形量。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包括:一对框架部件,所述框架部件形成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者的框架,并且所述框架部件在围绕支撑乘客的座椅区域的位置间隔地设置;以及布料弹性部件,该布料弹性部件桥接在所述框架部件之间,以覆盖所述座椅区域。关于所述布料弹性部件在桥接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框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侧处比在所述框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短;并且所述布料弹性部件具有弹性。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框架部件在围绕支撑乘客的座椅区域的位置处间隔地设置。框架部件形成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者的框架。布料弹性部件具有弹性,并且桥接在框架部件之间,以覆盖座椅区域。另外,布料弹性部件在桥接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框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侧处比在所述框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短。因此,布料弹性部件的一端侧具有比布料弹性部件的中央部高的弹性模量。此处,弹性模量是指杨氏模量。如上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一端侧的弹性模量比中央部的弹性模量高。因此,布料弹性部件的一端侧不太可能在就坐乘客的载荷下变形,从而减小了变形量。另外,在本发明的方面中的布料弹性部件的“桥接方向上的长度”是指:布料弹性部件的处于桥接状态下的部分的长度,即,布料弹性部件的在布料弹性部件桥接的状态下能够施加弹性力的部分的长度。
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座椅区域可以包括从下侧支撑所述乘客的大腿的就坐区域。所述框架部件可以包括一对坐垫前后框架,该对坐垫前后框架在围绕所述就坐区域的位置处以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桥接在所述坐垫前后框架之间的所述布料弹性部件在所述座椅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从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减小。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框架部件在围绕所述就坐区域的位置处以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所述就坐区域从下侧支撑乘客的大腿。另外,所述布料弹性部件在所述座椅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减小。因此,布料弹性部件的弹性模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高,并且布料弹性部件由于就坐乘客的载荷而产生的变形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小。因此,能够限制就坐的乘客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座椅区域可以包括从下侧支撑所述乘客的大腿的就坐区域。所述框架部件可以包括一对坐垫侧框架,该一对坐垫侧框架在围绕所述就坐区域的位置处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桥接在所述坐垫侧框架之间的所述布料弹性部件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从所述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座椅后侧朝向座椅前侧增大。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框架部件在围绕所述就坐区域的位置处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就坐前面区域从下侧支撑乘客的大腿。另外,桥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布料弹性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从座椅后侧朝向座椅前侧增大,并且弹性模量朝着座椅后侧增大。由于就坐乘客对布料弹性部件的载荷在臀部侧处比在大腿侧处大,所以通过增大在座椅后侧处的弹性模量,布料弹性部件能够稳定地承受就坐乘客的载荷。
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一部分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所述布料弹性部件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低,所述一部分至少可以形成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后侧处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至少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后侧处形成这样的一部分,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一部分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该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高度低。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低的所述部分具有比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低的针对就坐乘客的载荷的变形起始位置(弯曲起始位置),从而,能够局部减小就坐乘客的至少臀部侧的就坐压力。
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座椅区域包括支撑所述乘客的背部的靠背区域。所述框架部件可以包括上下靠背框架,该上下靠背框架在围绕所述靠背区域的位置处以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桥接在所述上下靠背框架之间的所述布料弹性部件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从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减小。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框架部件在围绕支撑乘客背部的所述靠背区域的位置处以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另外,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桥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从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减小。因此,布料弹性部件的弹性模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高,并且布料弹性部件由于就坐乘客的载荷而产生的变形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小。因此,能够限制就坐的乘客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座椅区域可以包括支撑所述乘客的背部的靠背区域。所述框架部件可以包括靠背侧框架,该靠背侧框架在围绕所述靠背区域的位置处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延伸。桥接在所述靠背侧框架之间的所述布料弹性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从所述座椅上下方向上的座椅下侧朝向座椅上侧而增大。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框架部件在围绕支撑乘客背部的所述靠背区域的位置处,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桥接的布料弹性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从座椅下侧朝向座椅上侧增大,并且弹性模量朝向座椅上侧而减小。如上所述,通过朝着座椅上侧而减小弹性模量,能够增强当就坐乘客在车辆座椅上休息时的缓冲性能。
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可以还包括:线材,该线材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端缘;以及装接部件,该装接部件使得所述线材装接到所述框架部件。通过折叠并且缝合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沿着所述框架部件的端缘,环状部可以形成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中。所述线材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中,以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所述端缘。
根据该方面,在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部件中,通过折叠并且缝合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沿着所述框架部件的端缘而形成环状部。通过将线材插入到环状部中,能够容易地支撑布料弹性部件的端缘。另外,通过利用装接部件将线材装接到框架部件,该布料弹性部件能够利用线材容易地装接到框架部件。
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可以设置一对线材,所述线材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地设置。当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观看时的朝着座椅下侧凸出的弯曲部可以形成在所述线材的所述座椅后侧处。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当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观看时的朝着座椅下侧凸出的弯曲部形成在所述线材的座椅后侧处。因此,布料弹性部件的与弯曲部相对应的部分趋于配合就坐乘客的臀部,并且从而能够限制就坐乘客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在所述线材中可以形成在所述座椅后侧处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弯曲为弧状的所述弯曲部。
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形成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弹性纤维的经纱的密度可以在所述座椅前侧处比在所述座椅后侧处高,并且可以在所述座椅后侧处较低。
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形成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弹性纤维的经纱的密度可以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和两端部处比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央部与所述两端部之间处高,并且所述经纱的所述密度可以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央部与所述两端部之间处低。
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所述座椅区域可以包括支撑所述乘客的背部的靠背区域。所述框架部件可以包括靠背侧框架,该靠背侧框架在围绕所述靠背区域的位置处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的方式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车辆座椅可以还包括:线材,该线材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端缘;以及装接部件,该装接部件使得所述线材装接到所述靠背侧框架。通过折叠并且缝合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沿着所述靠背侧框架的端缘,环状部可以形成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中。所述线材可以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中,以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所述端缘。
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可以在所述线材中形成从座椅下侧朝向所述线材的中间部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弯曲为弧状的第一弯曲部。可以在所述线材中形成从所述线材的所述中间部朝向座椅上侧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弯曲为弧状的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可以以从所述座椅下侧朝着所述座椅上侧凸出的方式弯曲。
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形成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弹性纤维的纬纱的密度可以在所述第一弯曲部处比在所述第二弯曲部处高,并且可以在所述第二弯曲部处较低。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在与桥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布料弹性部件的在一端侧或两端侧处的由于就坐乘客的载荷而产生的变形量能够比布料弹性部件的中央部处小。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通过使得布料弹性部件的弹性模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高,能够限制就坐乘客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通过使得布料弹性部件的弹性模量在座椅后侧处高,能够利用布料弹性部件更加稳定地承受就坐乘客的载荷。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能够局部减小就坐乘客的臀部侧的就坐压力。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通过使得布料弹性部件的弹性模量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高,能够限制就坐乘客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通过使得布料弹性部件的弹性模量在座椅上处低,能够增强当就坐乘客坐在车辆座椅上时的缓冲性能。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布料弹性部件能够容易地装接到框架部件。
利用根据该方面的车辆座椅,能够限制就坐乘客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和布料弹性单元的整体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和布料弹性单元的整体示意性立体图;
图6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8A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俯视图;
图8B是当从箭头8B观看时,图8A中的布料弹性单元的视图;
图8C是当从箭头8C观看时,图8A中的布料弹性单元的视图;
图9是图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布料弹性单元的修改例的立体图;
图10是图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布料弹性单元的另一个修改例的俯视图;
图11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俯视图;
图11B是当从箭头11B观看时,图11A中的布料弹性单元的视图;
图12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修改例的俯视图;
图13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修改例的俯视图;
图14A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俯视图;
图14B是当从箭头14B观看时,图14A中的布料弹性单元的视图;
图15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修改例的俯视图;
图16A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俯视图;
图16B是当从箭头16B观看时,图16A中的布料弹性单元的视图;
图16C是当从箭头16C观看时,图16A中的布料弹性单元的视图;
图16D是当从箭头16D观看时,图16A中的布料弹性单元的视图;
图17A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布料弹性单元的俯视图;
图17B是当从箭头17B观看时,图17A中的布料弹性单元的视图;
图17C是当从箭头17C观看时,图17A中的布料弹性单元的视图;
图17D是当从箭头17D观看时,图17A中的布料弹性单元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后文中,将参考图1至4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方面的车辆座椅的第一实施例。附图中示出的箭头FR、W、UP分别表示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座椅宽度方向以及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上方。
如图1所示,车辆座椅10包括:座椅坐垫12,该座椅坐垫12供乘客乘坐;以及座椅靠背40,其在座椅坐垫12的后端部处向上竖立,以支撑乘客的上半身。座椅坐垫12从大腿的下侧支撑乘客的大腿。
在座椅坐垫12中,形成为一对的坐垫前后框架14分别设置在座椅坐垫12的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处。坐垫前后框架14被设置在作为座椅区域的实例的乘客就坐区域17的座椅前后方向上的两侧的外侧,并且该坐垫前后框架14之间具有间隔。坐垫前后框架14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形成座椅坐垫12的框架。在前侧处的坐垫前后框架14被称为前坐垫框架14A,并且在后侧处的坐垫前后框架14被称为后坐垫框架14B。布料弹性单元20桥接在坐垫前后框架14之间。
还如图2所示,布料弹性单元20包括布料弹性部件22、第一线材30、第二线材32以及钩挂部34。
布料弹性部件22由诸如弹性纤维这样的弹性布料形成,并且如图3所示,该布料弹性部件22包括布料弹性本体部24、第一端部26和第二端部28。第一端部26被设置于座椅前侧,并且第二端部28被设置于座椅后侧,布料弹性本体部24置于第一端部26与第二端部28之间。
第一端部26在折叠线26A处朝向第二端部28折回,并且在图2所示的缝合线26B处,被缝合到布料弹性本体部24。在比缝合线26B更靠近折叠线26A的一侧,通过将第一端部26缝合到布料弹性本体部24而形成环状部26C。开口23形成在与折叠线26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相对应的位置处。
如图3所示,在第二端部28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处形成有切口27,第二端部28跨越该切口27而形成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上。第二端部28倾斜,使得在俯视图中,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更朝向第一端部26。第二端部28在折叠线28A处朝向第一端部26折回,并且在如图2所示的缝合线28B处缝合到布料弹性本体部24。在比缝合线28B更靠近第二端部28的一侧,通过将第二端部28缝合到布料弹性本体部24而形成环状部28C。将稍后描述的布料弹性部件22的第二端缘22C由折叠线28A形成。
如图2所示,布料弹性部件22包括在俯视图中作为外缘的:第一端缘22A,其设置在座椅前侧处;侧端缘22B,其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处;以及第二端缘22C,其设置在座椅后侧处。第一端缘22A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设置,并且侧端缘22B沿着座椅前后方向设置。第二端缘22C沿着折叠线28A设置,并且倾斜,使得该第二端缘22C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更朝向座椅前侧。
第一线材30装接到布料弹性部件22的环状部26C。如图3所示,第一线材30包括插入部30A和桥接部30B,该桥接部30B从插入部30A的两端部弯曲。插入部30A插入到环状部26C中,并且桥接部30B在布料弹性部件22的外侧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一线材30分别设置在两侧上,所述开口23夹置在这两侧之间。
钩挂部34设置在各个桥接部30B的末端部处。钩挂部34具有钩状,并且被钩挂至前坐垫框架14A。在彼此相邻且开口23夹置于其间的桥接部30B处所设置的钩挂部34通过连接部34A而连接。
第二线材32装接到布料弹性部件22的环状部28C。如图3所示,第二线材32包括插入部32A和桥接部32B,该桥接部32B从插入部32A的两端部弯曲。插入部32A插入到环状部28C中,并且桥接部32B在布料弹性部件22的外侧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二线材32分别设置在两侧上,切口27夹置在这两侧之间。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的桥接部32B的长度比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桥接部32B的长度短。
钩挂部34设置在各个桥接部32B的末端部处。钩挂部34具有钩状,并且被钩挂至后坐垫框架14B。第二线材32的钩挂部34的末端部通过连接部34B而连接。另外,在彼此相邻且切口27置于其间的桥接部32B处所设置的钩挂部34通过连接部34A而连接。
布料弹性部件22的第一端部26侧经由第一线材30和钩挂部34而装接到前坐垫框架14A。另外,布料弹性部件22的第二端部28侧经由第二线材32和钩挂部34而装接到后坐垫框架14B。即,布料弹性部件22桥接在前坐垫框架14A与后坐垫框架14B之间。如图4所示,侧端缘22B在布料弹性部件22的桥接方向上的长度L1比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长度L2短。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布料弹性部件22“桥接方向上的长度”是指:布料弹性部件22的处于桥接的状态下的那部分的长度,即,布料弹性部件22在桥接的状态下能够施加弹性力的那部分的长度。因此,例如,即使当布料弹性部件22的第二端部28侧在桥接方向上向第二线材32的后方延伸时,第二端部28侧也不能够变为自由端并且施加弹性力。因此,排除了向后延伸的部分的长度。第二线材32插入到其中的环状部28C变为布料弹性部件22的长度的端部。
如图1所示,在座椅靠背40中,形成为一对的上下靠背框架44分别设置在座椅靠背40的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两端部处。上下靠背框架44被设置在作为座椅区域的实例的乘客靠背区域47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两侧的外侧,上下靠背框架44之间具有间隔。上下靠背框架44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形成座椅靠背40的框架。在下侧处的上下靠背框架44被称为下靠背框架44A,并且在上侧处的上下靠背框架44被称为上靠背框架44B。上述布料弹性单元20桥接在上下靠背框架44之间。
布料弹性单元20的第一端部26侧被设置在上靠背框架44B侧处,并且第二端部28侧被设置在下靠背框架44A侧处。即,布料弹性部件22的第一端部26侧经由第一线材30和钩挂部34而装接到上靠背框架44B。另外,布料弹性部件22的第二端部28侧经由第二线材32和钩挂部34而装接到下靠背框架44A。即,布料弹性部件22被桥接在下靠背框架44A与上靠背框架44B之间。
在座椅坐垫12和座椅靠背40中,乘客的载荷由布料弹性单元20弹性地支撑。在座椅坐垫12和座椅靠背40的比布料弹性单元20更靠近就坐乘客的一侧,层叠了透气泡沫层和座椅表面层(未示出)。
接着,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作用。
当乘客坐在车辆座椅10上时,乘客的大腿和臀部由座椅坐垫12从下侧支撑,并且乘客的上半身由座椅靠背40从背面侧支撑。此处,布料弹性部件22由于乘客的载荷而弹性变形。
在就坐区域17中,桥接在坐垫前后框架14之间的布料弹性单元20的布料弹性部件2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在桥接方向上的长度比布料弹性部件2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在桥接方向上的长度短。另外,即使在靠背区域47中,桥接在上下靠背框架44之间的布料弹性单元20的布料弹性部件2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在桥接方向上的长度也比布料弹性部件2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在桥接方向上的长度短。因此,较短的布料弹性部件2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外侧的弹性模量比布料弹性部件2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弹性模量高。因此,相比于布料弹性部件22的中央部,布料弹性部件22的具有高的弹性模量的侧端缘22B侧具有由于就坐乘客的载荷而产生的更小的变形量。因此,能够限制就坐的乘客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布料弹性部件22的第一端部26侧经由第一线材30和钩挂部34而装接到前坐垫框架14A,并且布料弹性部件22的第二端部28侧经由第二线材32和钩挂部34而装接到后坐垫框架14B。然而,第一端部26侧和第二端部28侧可以以其它构造装接到前坐垫框架14A和后坐垫框架14B。例如,钩挂部34可以直接装接到布料弹性部件22的第一端部26和第二端部28,以将第一端部26和第二端部28经由钩挂部34而装接到前坐垫框架14A和后坐垫框架14B。或者,前坐垫框架14A和后坐垫框架14B的长度方向可以与布料弹性部件22的第一端部26和第二端部28一致,并且布料弹性部件22可以直接装接到前坐垫框架14A和后坐垫框架14B。上述构造还可以应用到稍后描述的第二至第四实施例和修改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布料弹性部件22的第二端部28倾斜,使得第二端部28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更朝向第一端部26,然而本发明的方面不限于该构造。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构造:其中,布料弹性部件22的第二端部28倾斜,使得在俯视图中第二端部28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更朝向第一端部26,同时第一端部26倾斜,使得在俯视图中第一端部26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更朝向第二端部28。上述构造还可以应用到稍后描述的第二至第四实施例和修改例。
第二实施例
接着,将描述车辆座椅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被表示为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形成为一对的坐垫侧框架16分别设置在座椅坐垫1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处。坐垫侧框架16被设置在用于乘客的就坐区域17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外侧,其间具有间隔。坐垫侧框架16沿着座椅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形成座椅坐垫12的框架。布料弹性单元50桥接在坐垫侧框架16之间。
如图6所示,布料弹性单元50包括布料弹性部件52、第三线材60、第四线材62以及钩挂部64。
布料弹性部件52由诸如弹性纤维这样的弹性布料形成,并且如图7所示,该布料弹性部件52包括布料弹性本体部54、第一端部56和第二端部58。第一端部56被设置在布料弹性本体部54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第一外侧处,并且第二端部58被设置在布料弹性本体部54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第二外侧处。
第一端部56和第二端部58倾斜,使得在俯视图中其座椅前侧更朝向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切口55、57形成在第一端部56和第二端部58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
第一端部56在折叠线56A处朝向第二端部58折回,并且在如图6所示的缝合线56B处,被缝合到布料弹性本体部54。第二端部58在折叠线58A处朝向第一端部56折回,并且在缝合线58B处缝合到布料弹性本体部54。在比缝合线56B更靠近第一端部56的一侧,通过将第一端部56缝合到布料弹性本体部54而形成环状部56C。将稍后描述的布料弹性部件52的侧端缘52B由折叠线56A形成。在比缝合线58B更靠近第二端部58的一侧,通过将第二端部58缝合到布料弹性本体部54而形成环状部58C。将稍后描述的布料弹性部件52的侧端缘52B由折叠线58A形成。
如图6所示,布料弹性部件52包括在俯视图中作为外缘的:长端缘52A,其设置在座椅前侧或座椅上侧处;侧端缘52B,其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侧和第二端侧处;以及短端缘52C,其设置在座椅后侧或座椅下侧处。长端缘52A和短端缘52C沿着座椅宽度方向设置,并且侧端缘52B被设置为分别沿着折叠线56A、58A而倾斜。
第三线材60装接到布料弹性部件52的环状部56C。如图7所示,第三线材60包括插入部60A和桥接部60B,该桥接部60B从插入部60A的两端部弯曲。插入部60A插入到环状部56C中,并且桥接部60B在布料弹性部件52的外侧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第三线材60分别设置在两侧上,切口55夹置在这两侧之间。设置在座椅前侧处的桥接部60B的长度比设置在座椅后侧处的桥接部60B的长度短。
钩挂部64设置在各个桥接部60B的末端部处。钩挂部64具有钩状,并且被钩挂至位于第一端侧处的坐垫侧框架16。在彼此相邻的且切口55夹置于其间的桥接部60B处所设置的钩挂部64通过连接部64A而连接。
第四线材62装接到布料弹性部件52的环状部58C。第四线材62包括插入部62A和桥接部62B,该桥接部62B从插入部62A的两端部弯曲。插入部62A插入到环状部58C中,并且桥接部62B在布料弹性部件52的外侧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第四线材62分别设置在两侧上,切口57夹置在这两侧之间。设置在座椅前侧处的桥接部62B的长度比设置在座椅后侧处的桥接部62B的长度短。
钩挂部64设置在各个桥接部62B的末端部处。钩挂部64具有钩状,并且被钩挂至位于第二端侧处的坐垫侧框架16。第四线材62的钩挂部64的末端部通过连接部64B而连接。另外,在彼此相邻的且切口57置于其间的桥接部62B处所设置的钩挂部64通过连接部64A而连接。
布料弹性部件52的第一端部56侧经由第三线材60和钩挂部64而装接到第一端侧处的坐垫侧框架16。另外,布料弹性部件52的第二端部58侧经由第四线材62和钩挂部64而装接到第二端侧处的坐垫侧框架16。即,布料弹性部件52桥接在坐垫侧框架16之间。
如图5所示,在座椅靠背40中,形成为一对的靠背侧框架46分别设置在座椅靠背40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处。靠背侧框架46被设置在乘客靠背区域47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外侧处,其间具有间隔。靠背侧框架46沿着座椅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形成座椅靠背40的框架。上述布料弹性单元50桥接在靠背侧框架46之间。
布料弹性单元50的第一侧上的一端缘52B被设置为朝向位于第一侧处的靠背侧框架46,并且布料弹性单元50的第二侧上的另一侧端缘52B被设置为朝向位于第二侧处的靠背侧框架46。即,布料弹性部件52的第一侧经由第三线材60和钩挂部64而装接到在第一侧处的靠背侧框架46。另外,布料弹性部件52的第二侧经由第四线材62和钩挂部64而装接到在第二侧处的靠背侧框架46。即,布料弹性部件52桥接在靠背侧框架46之间。
接着,将描述第二实施例的作用。当乘客坐在车辆座椅10上时,乘客的大腿和臀部由座椅坐垫12从下侧支撑,并且乘客的上半身由座椅靠背40从背面侧支撑。此处,布料弹性部件52由于乘客的载荷而弹性变形。
在就坐区域17中,关于桥接在坐垫侧框架16之间的布料弹性单元50的布料弹性部件52在桥接方向上的长度,在座椅后侧处的该长度比在座椅前侧处的该长度短。因此,较短的布料弹性部件52的座椅后侧的弹性模量比布料弹性部件52的座椅前侧的弹性模量高。由于就坐乘客对布料弹性部件52的载荷在臀部侧处比在大腿侧处大,所以通过增大在座椅后侧处的弹性模量,布料弹性部件52能够稳定地承受就坐乘客的载荷。
另外,即使在靠背区域47中,关于桥接在靠背侧框架46之间的布料弹性单元50的布料弹性部件52在桥接的方向上的长度,在座椅下侧处的该长度也比在座椅上侧处的该长度短。桥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布料弹性部件52的长度从座椅下侧朝向座椅上侧而增大,并且弹性模量朝向座椅上侧而减小。如上所述,通过朝向座椅上侧减小弹性模量,能够增强当就坐乘客在座椅靠背40上休息时的座椅靠背40的缓冲性能。
在第二实施例中,虽然布料弹性单元50桥接在坐垫侧框架16之间,使得布料弹性部件52在桥接方向上的长度在座椅后侧处比在座椅前侧处短,但是布料弹性单元50还可以通过前后翻转而桥接,以使得布料弹性部件52在桥接方向上的长度在座椅后侧处比在座椅前侧处长。在该情况下,较短的布料弹性部件52的座椅前侧的弹性模量比该布料弹性部件52的座椅后侧的弹性模量高。因此,能够在例如紧急制动期间限制就坐的乘客朝向座椅前侧的移动。
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虽然布料弹性单元50被设置在座椅坐垫12和座椅靠背40两者中,但是布料弹性单元50也可以设置在座椅坐垫12和座椅靠背40之中的任意一者中。
此外,第一实施例的布料弹性单元20和第二实施例的布料弹性单元50可以适当地组合使用。即,布料弹性单元20可以设置在座椅坐垫12中,并且布料弹性单元50可以设置在座椅靠背40中。或者,布料弹性单元50可以设置在座椅坐垫12中,并且布料弹性单元20可以设置在座椅靠背40中。
第三实施例
接着,将描述车辆座椅的第三实施例。除了布料弹性单元50的构造之外,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被表示为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还如图8A至8C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布料弹性单元70包括布料弹性部件22、第一线材30、第二线材72以及钩挂部34。除了第二线材72的构造之外,第三实施例的布料弹性单元70与第一实施例的布料弹性单元20相同。
第二线材72装接到布料弹性部件22的环状部28C。如图8A至8C所示,第二线材72包括:插入部72A;桥接部72B,其从插入部72A的第一端部弯曲;以及桥接部72C,其从插入部72A的第二端部弯曲。插入部72A被插入到环状部28C中,并且倾斜,使得处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第二端部相比于处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处的第一端部位于更靠近座椅上侧的位置。桥接部72C在布料弹性部件22的外侧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另一方面,桥接部72B在布料弹性部件2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在切口27侧)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二线材72分别设置在两侧上,所述切口27夹置这两侧之间。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处的桥接部72B的长度比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桥接部72C的长度短。
如图8A至8C所示,由于布料弹性部件22装接到第二线材72,所以在座椅后侧处形成如下的部分22D,该部分22D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布料弹性部件2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端缘22B)在座椅上下方向的高度低。由于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布料弹性部件2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低的部分22D形成在布料弹性部件22中,所以折痕22E形成在高度较低的部分22D与高度较高的部分之间。
第三实施例中的布料弹性单元70桥接在坐垫前后框架14之间以使用。
接着,将描述第三实施例的作用。将省略利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构造而获得的作用的说明。
在第三实施例中,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布料弹性部件2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低的部分22D利用第二线材72而至少形成在布料弹性部件22的座椅后侧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较低的部分22D具有比布料弹性部件2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更低的针对就坐乘客的载荷的变形起始位置(弯曲开始位置),并且从而,能够局部减小就坐乘客的至少臀部侧的就坐压力。特别地,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较低的部分22D的边界线是折痕22E,由于布料弹性部件22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在折痕22E外侧的侧部处于比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较低的部分22D更高的位置处,所以能够有效地降低就坐乘客在高度较低的部分22D上的就坐压力。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二线材的插入部72A倾斜,使得处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第二端部位于比处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第一端部更靠近座椅上侧的位置处,然而本发明的方面不限于该构造。例如,如在图9所示的修改例的第二线材74中,可以通过弯曲插入部74A而形成朝向座椅下侧凹入的凹部。通过在第二线材74中形成凹部,凹部22F也形成在布料弹性部件22的与该凹部相对应的部分处。此处,由于布料弹性部件22的凹部22F具有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的比其它部分低的高度,所以凹部22F具有较低的针对就坐乘客的载荷的变形初始位置(弯曲初始位置),并且从而能够降低就坐乘客的至少臀部侧在与凹部22F对应的部分上的就坐压力。例如,在凹部22F与坐骨相对应的情况下,能够改善就坐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在第三实施例中,第二线材的插入部72A倾斜,使得处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第二端部位于比处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第一端部更靠近座椅上侧的位置处,然而本发明的方面不限于该构造。例如,如在图10所示的另一个修改例的第二线材76中,可以通过弯曲插入部76A而形成朝向座椅前侧或座椅后侧凸出的凸部。通过在第二线材76中形成凸部,凸部78A形成在布料弹性部件78的与该第二线材76的凸部相对应的部分处。因此,布料弹性部件78的长度由于该凸部78而在桥接方向上增大。由于就坐乘客的坐骨位于与该凸部78A相对应的部分处,所以提高了就坐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在第三实施例中,虽然第一线材30的插入部30A延伸,使得该插入部30A的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上的第二端部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处于与该插入部30A的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第一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处,但是本发明的方面不限于该构造。例如,如在图16A至16D所示的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布料弹性单元110中,第一线材112的插入部可以倾斜,使得该插入部的位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第二端部处于比该插入部的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处的第一端部更靠近座椅上侧的位置处。利用该构造,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就坐乘客的就坐压力。此外,例如,如在图17A至17D所示的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布料弹性单元120中,第一线材122的插入部可以从该插入部的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第一端部朝向该插入部的位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上且比该插入部的所述第一端部更靠近座椅上侧的第二端部延伸,而不改变在座椅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维持在相同高度),并且可以中途向该插入部的第二端部倾斜。利用该构造,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就坐乘客的就坐压力。
第四实施例
接着,将描述车辆座椅的第四实施例。除了布料弹性单元80的构造之外,第四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相同。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元件被表示为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还如图11A和11B所示,第四实施例的布料弹性单元80包括布料弹性部件82、第一线材84、第二线材86以及钩挂部34。
第一线材84与第二线材8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间隔地设置。第一线材84和第二线材86的各自的两端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向外弯曲,并且钩挂部34装接到所述两端部的末端部。在分别插入到布料弹性部件8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第一线材84和第二线材86的插入部84A、86A中,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弯曲为弧状的弯曲部84B、86B形成在座椅后侧处。弯曲部84B、86B弯曲,从而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观看时朝着座椅后侧凸出。
布料弹性部件82由与第二实施例的布料弹性部件52相同的材料形成。布料弹性部件82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装接到第一线材84和第二线材86。
接着,将描述第四实施例的作用。将省略利用与第二实施例中相同的构造而获得的作用的说明。
在第四实施例中,当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观看时的朝向座椅下侧凸出的弯曲部84B、86B形成在第一线材84和第二线材86的座椅后侧处。因此,布料弹性部件82的与弯曲部84B、86B相对应的部分趋于配合就坐乘客的臀部,并且从而能够限制就坐乘客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另外,由于弯曲部84B、86B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从座椅前侧朝向座椅后侧增大,所以在减小就坐乘客的臀部的就坐压力的同时,更可能配合臀部,并且能够更加有效地限制就坐乘客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移动。
此外,由于第一线材84和第二线材86和缓地弯曲,所以能够平滑地(连续地)改变就坐乘客的就坐压力。因此,提高了就坐乘客的就坐压力的连续感。
在第四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二实施例的布料弹性部件52相似的第二布料弹性部件82,并且经纱的密度(布置间隔)和纬纱的密度(布置间隔)基本恒定,然而本发明的方面不限于该构造。例如,如在图12所示的布料弹性部件88中,可以采用如下构造:其中,形成布料弹性部件88的弹性纤维的经纱的密度在座椅前侧处高,并且在座椅后侧处低。利用该构造,位于就坐乘客的大腿处的部分的座椅压力能够增大,同时位于就坐乘客的臀部处的部分的就坐压力减小。还可以将改变弹性纤维的经纱的密度的构造应用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和修改例。例如,在将该构造应用到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形成图13所示的修改例的布料弹性部件90。在布料弹性部件90中,在布料弹性部件90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和两端部处的经纱91的密度高,并且在布料弹性部件90的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与两端部之间的经纱91的密度低。利用该构造,在就坐乘客的坐骨之下的经纱91的密度低,从而提高了乘坐舒适性。另外,在图12中,图示出经纱89,使得经纱89的布置间隔极端地改变,从而有助于判定经纱89的密度是高的还是低的。而且在图13中,如在图12中一样,图示出经纱91,使得经纱91的布置间隔极端地改变,从而有助于判定经纱91的密度是高的还是低的。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采用了布料弹性单元80装接到坐垫侧框架16的构造,然而本发明的方面不限于该构造。例如,还可以采用布料弹性单元80装接到靠背侧框架46的构造。或者,可以采用图14A所示的布料弹性单元100而不是布料弹性单元80装接到靠背侧框架46的构造。在布料弹性单元100的第一线材102和第二线材104中,从布料弹性单元100座椅下侧朝向中间部形成以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变宽的弧状弯曲的弯曲部102A、104A,并且从布料弹性单元100的中间部朝向座椅上侧形成以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变宽的弧状弯曲的弯曲部102B、104B。弯曲部102A、104A弯曲,从而从座椅下侧朝向座椅上侧而凸出。第一线材102、第二线材104的两端部分别装接到靠背侧框架46。布料弹性部件106装接到第一线材102和第二线材104。在修改例中,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三线材160装接到布料弹性部件106的座椅下侧。利用该构造,提高了布料弹性部件106的与弯曲部102A、104A相对应的部分,即,用于就坐乘客的腰部的部分的保持性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布料弹性部件106的与弯曲部102B、104B相对应的部分,即,用于就坐乘客的肩膀的部分的缓冲形成。此外,通过使得修改例的布料弹性部件106的纬纱107在与弯曲部102A、104A相对应的部分处密集,并且使得纬纱107在与弯曲部102B、104B相对应的位置处稀疏,进一步提高了对就坐乘客的肩膀的缓冲性能(参见图15)。
虽然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方面不限于以上说明,并且自然地,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的范围内做出各种修改。

Claims (18)

1.一种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框架部件,所述框架部件形成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者的框架,并且所述框架部件在围绕支撑乘客的座椅区域的位置间隔地设置;以及
布料弹性部件,该布料弹性部件桥接在所述框架部件之间,以覆盖所述座椅区域,其中,
所述布料弹性部件在桥接方向上的长度,在所述框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侧比在所述框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短;
所述布料弹性部件具有弹性;并且
形成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弹性纤维的经纱的密度,在所述座椅前侧比在所述座椅后侧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区域包括从下侧支撑所述乘客的大腿的就坐区域;
所述框架部件包括一对坐垫前后框架,该一对坐垫前后框架在围绕所述就坐区域的位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并且
桥接在所述坐垫前后框架之间的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所述座椅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区域包括从下侧支撑所述乘客的大腿的就坐区域;
所述框架部件包括一对坐垫侧框架,该一对坐垫侧框架在围绕所述就坐区域的位置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并且
桥接在所述坐垫侧框架之间的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从所述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座椅后侧朝向座椅前侧而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一部分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所述布料弹性部件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低,所述一部分至少形成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后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一部分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所述布料弹性部件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低,所述一部分至少形成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后侧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区域包括支撑所述乘客的背部的靠背区域;
所述框架部件包括上下靠背框架,该上下靠背框架在围绕所述靠背区域的位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具有间隔;并且
桥接在所述上下靠背框架之间的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从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而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区域包括支撑所述乘客的背部的靠背区域;
所述框架部件包括靠背侧框架,该靠背侧框架在围绕所述靠背区域的位置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并且
桥接在所述靠背侧框架之间的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从所述座椅上下方向上的座椅下侧朝向座椅上侧而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2、4、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线材,该线材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端缘;以及
装接部件,该装接部件使得所述线材装接到所述框架部件,其中,
通过折叠并且缝合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沿着所述框架部件的端缘,环状部形成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中;并且
所述线材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中,以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所述端缘。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线材,该线材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端缘;以及
装接部件,该装接部件使得所述线材装接到所述框架部件,其中,
通过折叠并且缝合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沿着所述框架部件的端缘,环状部形成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中;并且
所述线材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中,以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所述端缘。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线材,该线材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端缘;以及
装接部件,该装接部件使得所述线材装接到所述框架部件,其中,
通过折叠并且缝合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沿着所述框架部件的端缘,环状部形成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中;并且
所述线材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中,以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所述端缘。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线材,该线材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端缘;以及
装接部件,该装接部件使得所述线材装接到所述框架部件,其中,
通过折叠并且缝合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沿着所述框架部件的端缘,环状部形成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中;并且
所述线材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中,以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所述端缘。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设置一对所述线材,所述线材被设置为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在所述线材之间具有间隔;并且
当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观看时,朝着座椅下侧凸出的弯曲部形成在所述线材的座椅后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后侧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以弧状弯曲的所述弯曲部形成在所述线材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线材,该第一线材将所述布料弹性部件装接至所述一对框架部件中的第一框架部件;和
一对第二线材,该一对第二线材将所述布料弹性部件装接至所述一对框架部件中的第二框架部件,其中,
每一个所述第二线材都具有插入部,该插入部被插入到布料弹性部件中,并且倾斜,使得处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处的第二端部相比于处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处的第一端部位于更靠近座椅上侧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弹性纤维的经纱的密度,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和两端部比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中央部与所述两端部之间高。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区域包括支撑所述乘客的背部的靠背区域;
所述框架部件包括靠背侧框架,该靠背侧框架在围绕所述靠背区域的位置在座椅上下方向上延伸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具有间隔;
所述车辆座椅还包括:
线材,该线材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端缘;以及
装接部件,该装接部件使得所述线材装接到所述靠背侧框架;
通过折叠并且缝合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沿着所述靠背侧框架的端缘,环状部形成在所述布料弹性部件中;并且
所述线材插入到所述环状部中,以支撑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所述端缘。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材中形成从座椅下侧朝向所述线材的中间部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以弧状弯曲的第一弯曲部;
在所述线材中形成从所述线材的所述中间部朝向座椅上侧在彼此远离的方向上以弧状弯曲的第二弯曲部;
所述第一弯曲部以从所述座椅下侧朝着所述座椅上侧凸出的方式弯曲。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布料弹性部件的弹性纤维的纬纱的密度,在所述第一弯曲部比在所述第二弯曲部高。
CN201710931683.6A 2016-10-03 2017-10-09 车辆座椅 Active CN1078917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6020 2016-10-03
JP2016-196020 2016-10-03
JP2017-047878 2017-03-13
JP2017047878A JP6835634B2 (ja) 2016-10-03 2017-03-13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91789A CN107891789A (zh) 2018-04-10
CN107891789B true CN107891789B (zh) 2020-05-26

Family

ID=599554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31683.6A Active CN107891789B (zh) 2016-10-03 2017-10-09 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34911B2 (zh)
EP (1) EP3300947B1 (zh)
CN (1) CN1078917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75885A (ja) * 2016-11-07 2018-05-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6863234B2 (ja) * 2017-10-31 2021-04-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111301237A (zh) * 2019-12-12 2020-06-19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坐垫支撑簧结构及汽车座椅坐垫
JP7460883B2 (ja) * 2019-12-16 2024-04-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乗物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US11273743B1 (en) * 2020-12-22 2022-03-15 Adient Engineering and IP GmbH Mat mounting structure in seat back and vehicle seat
FR3144574A1 (fr) * 2023-01-03 2024-07-05 Faurecia Sièges d'Automobile Coussin modulaire d’assise, et ensemble de siège comprenant un tel coussi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02816A (en) * 1984-09-04 1986-07-29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otor vehicle sling seat
FR2782914B1 (fr) * 1998-09-04 2000-12-01 Dimso Sa Implant de type cage intersomatique, notamment pour vertebres cervicales
JP3974856B2 (ja) 2001-05-16 2007-09-12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シート
JP3965945B2 (ja) 2001-07-19 2007-08-2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6854805B2 (en) 2002-03-27 2005-02-15 Delta Tooling Co., Ltd. Seat structure
CN1294866C (zh) * 2002-08-07 2007-01-17 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薄型座椅
JP4081347B2 (ja) * 2002-10-28 2008-04-23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座席構造
KR20040107578A (ko) 2003-06-05 2004-12-23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완충특성 가변형 시트
WO2005037020A1 (ja) * 2003-10-21 2005-04-28 Delta Tooling Co., Ltd. 座席構造
JP4634761B2 (ja) * 2004-08-26 2011-02-16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シート
JP5476941B2 (ja) * 2009-04-03 2014-04-2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JP2011219045A (ja) * 2010-04-14 2011-11-04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5991205B2 (ja) 2013-01-16 2016-09-1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5020596A (ja) 2013-07-19 2015-02-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2016020136A (ja) * 2014-07-14 2016-02-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6084009A (ja) * 2014-10-24 2016-05-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6269449B2 (ja) 2014-11-18 2018-01-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6159007A (ja) * 2015-03-04 2016-09-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00947A1 (en) 2018-04-04
US20180093598A1 (en) 2018-04-05
US10434911B2 (en) 2019-10-08
EP3300947B1 (en) 2022-12-07
CN107891789A (zh) 2018-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91789B (zh) 车辆座椅
KR100468285B1 (ko) 차량용 시트
EP2727765A1 (en) Vehicle seat
JP6439724B2 (ja) 車両のシート
JP7469686B2 (ja) シート
JP3592317B2 (ja) シート
JP2016214788A (ja) シートカバー
US20160114711A1 (en) Vehicle seat
US20170066356A1 (en) Vehicle seat
JP547694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RU2666005C1 (ru) Сидень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US20180126887A1 (en) Vehicle Seat Structure
JP4013526B2 (ja) ネットシート
JP649291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カバーおよび乗物用シート
JP671973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230226960A1 (en) Seat for vehicle
JP555620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0400172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51372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61404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223343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8016095A (ja) 車両のシート
JP2003093201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