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7502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07502B CN107807502B CN201710812178.XA CN201710812178A CN107807502B CN 107807502 B CN107807502 B CN 107807502B CN 201710812178 A CN201710812178 A CN 201710812178A CN 107807502 B CN107807502 B CN 1078075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connector
- main assembly
- image forming
- forming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16—User-machine interface; Display panels; Control consol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ergonomic aspec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80—Details relating to power supplies, circuits boards, electrical connec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52—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352—Input means
- H04N1/00384—Key input means, e.g. buttons or keypad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35—User-machine interface; Control console
- H04N1/00493—Particular location of the interface or consol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组件;操作部,其以在主组件的宽度方向上能滑动的方式安装在主组件的前表面侧,并且被构造为能够向主组件输入信号,其中,操作部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缆线,其被构造为在形成第一圈的状态下电连接主组件和操作部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缆线,其具有小于第一缆线的缆线直径的缆线直径,并且被构造为在第一缆线的内侧形成第二圈的状态下电连接主组件和操作部的第二连接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型、静电记录型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操作面板等的大型操作面板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子照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广泛用作复印机、打印机、绘图仪、传真机、具有这些机器的多种功能的多功能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用于从用户接收指令并向用户通知各种信息的操作面板。近年来,考虑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可用性,操作面板被构成为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可移动。例如,日本特开(JP-A)2013-7027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操作面板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组件可滑动(可移动)。
然而,在JP-A2013-70279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采用使用多个直径不同的缆线将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和操作面板彼此电连接的构成时,产生以下问题。作为用于连接操作面板和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的缆线,使用具有相对较大的弯曲刚度(抗弯刚度)的诸如能够高速传输的信号缆线的缆线,以及直径比前者缆线的直径窄且弯曲刚度比前者缆线的弯曲刚度小的缆线。这些(多个)缆线被配设有过长长度,使得即使当操作面板处于其可移动范围内的任何位置时,缆线以不与操作面板断开的圈状态下与操作面板连接。在这种构成中,当将窄直径的缆线设置在宽直径的缆线外侧时,多个缆线在操作面板中的安装空间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提高移动(可移动)操作面板的操作性,并能够在使用包括具有大弯曲刚度的缆线的缆线的同时降低多个缆线在操作面板中的安装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组件;操作部,其以在主组件的宽度方向上能滑动的方式安装在主组件的前表面侧,并且被构造为能够向主组件输入信号,其中,操作部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缆线,其被构造为在形成第一圈的状态下电连接主组件和操作部的第一连接器;以及第二缆线,其缆线直径小于第一缆线的缆线直径,并且被构造为在第一缆线的内侧形成第二圈的状态下电连接主组件和操作部的第二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组件;操作部,其可移动地安装到主组件,并且被构造为能够将信号输入到主组件;保持部,其被固定到主组件,并且被构造为可移动地保持操作部;第一缆线,其被构造为电连接主组件和操作部;第二缆线,其被构造为电连接主组件和操作部,并且具有小于第一缆线的缆线直径的缆线直径;第一连接器,其被配设在操作部中,并且被构造为与第一缆线连接;第二连接器,其被配设在操作部中,并且被构造为与第二缆线连接;以及止动部,其被配设在保持部中并且被构造为将第一缆线和第二缆线保留在保持部,其中,第一缆线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操作部与保持部之间:第一缆线从止动部直到第一缆线与第一连接器连接而形成第一圈,其中,第二缆线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操作部与保持部之间:第二缆线从止动部直到第二缆线与第二连接器连接而形成第二圈,并且其中,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被设置成使得第一圈的曲率半径比第二圈的曲率半径大。
根据下面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右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如下状态下的透视图,在操作面板安装到该装置主组件的安装部将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组件的前盖和操作面板的后(表面)盖拆卸。
图4是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正视图,其中,操作面板处于第一位置。
图5是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正视图,其中,操作面板处于第二位置。
图6是示出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面板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7是当拆卸后盖的操作面板处于第一位置时的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后视图。
图8是当后盖被拆卸的操作面板处于第二位置时的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8具体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描述了串联型全色打印机。然而,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串联型全色打印机,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此外,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全色图像形成装置,而且也可以是用于形成单色图像或单色彩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作为壳体的图像形成装置主组件10。在装置主组件10的前侧上部安装有操作单元11。操作单元11配设有操作按钮11a和能够显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状态的显示部11b,并且能够通过操作单元11将信号输入到装置主组件10。稍后将描述操作单元11的详细内容。此外,在装置主组件10的前部配设有未示出的人体传感器,其能够检测操作者在装置主组件10的前表面附近的站立。
装置主组件10包括图像读取部16、片材给送部17、图像形成部40、片材传送部50、片材排出部60和控制器70。在作为记录材料的片材S上,将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片材S的具体示例包括普通纸、作为普通纸的代替品的合成树脂材料片、厚纸、用于高架投影仪的片材等。
图像读取部16配设在装置主组件10的上部。图像读取部20将放置在稿台玻璃上的原稿的反射光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该数字信号发送到控制器70。
片材给送部17设置在装置主组件10的下部,并且包括用于堆叠和容纳诸如记录纸的片材S的片材盒18并包括给送辊19。片材给送部17将容纳的片材S给送到图像形成部40。
图像形成部40包括图像形成单元80、调色剂容器42、激光扫描仪43、中间转印单元44、二次转印部45和定影设备46。图像形成部40能够基于图像信息在片材S上形成图像。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适用于全色图像形成,并且,分别用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四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80y、80m、80c和80k具有相同的构成并被单独配设。此外,用于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容器42y、42m、42c和42k以及用于四种颜色的一次转印辊47y、47m、47c和47k具有相同的构成并被单独配设。在图1中,针对四种颜色的各构成元件通过将颜色标识符附加到其附图标记来表示,但是,在本说明书中,在某些情况下将仅使用未添加颜色标识符的附图标记来描述。
图像形成单元80包括用于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感光鼓81y、81m、81c或81k,充电辊82y、82m、82c和82k,以及显影设备83y、83m、83c和83k。
各个感光鼓81由未示出的鼓电机旋转,并在图像形成期间在承载基于图像信息而形成的静电潜像的同时循环并移动。充电辊82接触感光鼓1的表面并对感光鼓表面进行充电。显影设备83的显影套筒87通过固定地配设在显影套筒87的内侧的磁体将显影剂磁性地保持在显影容器中,并将显影剂给送到其自身与感光鼓81之间的间隙,从而执行显影处理。激光扫描器43使由充电辊82充电的感光鼓81的表面曝光,并在感光鼓8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中间转印单元44包括驱动辊44a、未示出的从动辊、多个一次转印辊47y、47m、47c和47k以及卷绕在这些辊上的中间转印带44b。一次转印辊47y、47m、47c和47k分别与感光鼓81y、81m、81c和81k相对地设置,并与中间转印带44b接触地设置。
通过一次转印辊47将正转印偏压施加到中间转印带44b,由此将具有负极性的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81相继重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4b上。结果,通过对感光鼓81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获得的全色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4b上,并且,中间转印带44b移动。二次转印部45包括二次转印内辊45a和二次转印外辊45b。通过对二次转印外辊45b施加正二次转印偏压,形成在中间转印带44b上的全色(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片材S上。
定影设备46包括定影辊46a和加压辊46b。片材S被夹持在定影辊46a与加压辊46b之间并被给送,使得转印在片材S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加压并加热以被定影在片材S上。
片材传送部50将从片材给送部17给送的片材S从图像形成部40传送到片材排出部60。
片材排出部60包括配设在排出路径53的下游侧的排出辊对61,并且包括配设在排出辊对61的下游侧的排出托盘62。
控制器70被容纳在装置主组件10的后部,由计算机构成,例如包括CPU,用于存储用于控制各部分的程序的ROM,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的RAM,以及用于相对于外部设备输入和输出信号的输入输出电路。控制器70经由输入输出电路与图像读取部16、片材给送部17、图像形成部40、片材传送部50、片材排出部60、操作单元11和未示出的人体传感器中的各个连接,并且,与各部分传输信号并控制各部分的操作。此外,控制器70能够通过用户对操作单元11等的操作来设置例如复印功能中的复印片材数、放大、缩小、浓度、双面/单面、彩色/单色、片材给送盒、片材尺寸等。
将描述如上所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操作。
当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首先,感光鼓81旋转,并且其表面由充电辊82充电。然后,激光扫描器43基于图像信息发射朝向感光鼓81的表面的激光,使得在感光鼓8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将调色剂沉积在静电潜像上以使静电潜像显影(可视化)为调色剂图像,然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4b上。
另一方面,与这种调色剂图像形成操作并行地旋转给送辊19,以在分离片材S的同时给送片材盒18中的最上面的片材S。然后,通过对中间转印带44b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定时,将片材S经由预二次转印给送路径51给送到二次转印部45。然后,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44b转印到片材S上,并将片材S给送到定影设备46,在定影设备46中(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被加热和加压,从而被定影在片材S的表面上。片材S由排出辊对61排出,使得片材S堆叠在作为内部排出部的排出托盘62上。
接下来,将使用图2至5具体地描述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装置主组件10与操作单元11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构成。
在装置主组件10的前表面的右侧的装置主组件10的侧表面上配设有可打开的门12。通过打开门12,操作者能够在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在给送路径中停止的情况下移除片材。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门12配设在装置主组件10的前表面的右侧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门12也可以设置在装置主组件10的前表面的左侧。
如图2和图3所示,操作单元11通过具有铰链结构的铰链部15相对于框架14可旋转(可倾斜)。铰链部15用螺钉紧固到操作单元11的框架14和支撑框架20中的各个上。结果,操作单元11围绕在装置主组件1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相对于装置主组件10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旋转,因此操作者(用户)可以在操作面板30的角度被适当地设置的状态下使用操作面板30。
如后所述,操作单元11具有左右方向的滑动功能,使得操作单元11的操作面板30相对于装置主组件10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地配设。操作面板30可移动地配设在两个位置之间,这两个位置由第一位置(图4)和第二位置(图5)构成,在第一位置处优先提供排出到排出托盘62上的片材的可视性的,在第二位置处操作面板30在片材移除操作期间不构成进入门12的障碍物的。也就是说,操作面板30可移动地安装到装置主组件10上,并且能够向装置主组件10输入信号。
如图4所示,第一位置是这样的位置,其中,优先提供排出托盘62的可视性,并且,操作面板30的右端部从配设在装置主组件10的右侧表面上的门12朝向门12的右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大尺寸的操作面板30被设置成使得排出具有最小尺寸的可形成图像的片材的排出托盘62不被操作面板30阻挡,因此可以提高排出托盘62的可视性。
此外,如图5所示,第二位置是这样的位置,其中,优先提供门12的打开/关闭操作性,并且,操作面板30的右端部几乎不从配设在装置主组件10的右侧表面上的门12朝向门12的右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大尺寸操作面板30被设置成不阻挡门12,因此可以提高门12的打开/关闭操作性。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操作面板30具有操作面板30相对于装置主组件10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构成,使得操作面板30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各个中静止。结果,当门12打开和关闭时,可以兼容地实现排出托盘62的可视性和门12的操作性。顺便提及,从具有定义的片材尺寸中的最小尺寸的片材的输出频率低并优先提供需要片材移除操作时的操作性的角度来看,期望的是,第二位置被定义为通常使用操作面板30的预定位置(原位置)而不是第一位置。在操作面板30处于作为预定位置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当输出具有最小尺寸的片材并且操作者(用户)观察排出托盘62时,操作面板30从第二位置滑到第一位置。另一方面,在操作面板30处于不是预定位置的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当片材卡在装置主组件10中并从装置主组件10移除时,在操作者打开门12之前操作者将操作面板30从第一位置滑到第二位置。
接下来,将参照图6至图8描述操作单元11的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关于操作单元11,纵向方向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为上下方向,并且,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
操作单元11包括支撑框架(保持部)20、操作面板(操作部)30、一对引导部21和止动部(retaining portion)23。支撑框架20通过铰链部15安装到装置主组件10上。支撑框架20具有沿着操作面板30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并且包括在支撑框架20的上边缘部和下边缘部朝向操作面板30突出的凸缘20a。也就是说,支撑框架20被固定到装置主组件10并可移动地保持操作面板20。止动部23具有U形沟槽,并且其两个自由端固定地配设在支撑框架20的上后侧面上。稍后描述的多个缆线90在上下方向上通过止动部23的内部插入,并因此由支撑框架20保留和调节。在本实施例中,止动部23配设在支撑框架20的沿着操作面板30的移动方向延伸的上缘部,并且设置在铰链部15之间。
操作面板30相对于支撑框架20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动地配设,并且稍后描述的多个缆线90与操作面板30连接。操作面板30包括面板部31、基板32和引导框架33。面板部31具有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并且包括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表面的操作按钮11a和显示部11b(图1)。基板32通过例如用螺钉沿着面板部31的背面紧固来固定,并通过与操作按钮11a、显示部11b和未示出的人体传感器连接来发送和接收电信号。基板32配设有用于连接稍后描述的多个缆线90的三个连接器34、35和36。基板32是用于基于来自装置主组件10的控制器70的信号来控制面板部31的电基板。引导框架33具有沿着面板部31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平板形状,并且,引导框架33的上边缘部和下边缘部朝向面板部31的后侧突出,并例如通过用螺钉紧固而固定。
一对引导部21被设置成一对平行的直线形状并相对于支撑框架20可滑动地保持操作面板30。各个引导部21包括引导孔(开口)33a,穿过引导孔33a的支撑框架20的凸缘部20a,以及固定到凸缘部20a的自由端的轨道部22。引导孔33a具有在作为纵向方向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形状,并且在引导框架33的上部和下部中的各个处形成。支撑框架20的凸缘部20a在凸缘部20a从后侧朝向前侧穿过相关联的引导孔33a的状态下配设,并且,轨道部22配设在引导框架33的前侧。凸缘部20a和轨道部22例如通过用螺钉紧固而固定。
接下来,将具体描述用于电连接装置主组件10和操作单元11的多个缆线90的布置。多个缆线90连接装置主组件10的控制器70和操作单元11的基板32。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缆线90包括能够高速传输的信号缆线(第一缆线)91、电源缆线(第二缆线)92和传感器缆线93。缆线91、92和93中的各个电连接装置主组件10和操作单元11。信号缆线91以从止动部23直到信号缆线91与第一连接器34连接而形成第一圈91L的方式来设置在操作面板30与支撑框架20之间。电源缆线92以从止动部23直到信号缆线91与第二连接器35连接而形成第二圈92L的方式来设置在操作面板30与支撑框架20之间。传感器缆线93以从止动部23直到信号缆线91与第三连接器36连接而形成第三圈93L的方式来设置在操作面板30与支撑框架20之间。
信号缆线91是用于发送用于在操作单元11的显示部11b显示相关信息的图像信号的缆线,并且,使用相对较粗的缆线,该缆线被称为用于允许图像信号的高速传输的电屏蔽信号缆线,作为信号缆线91。也就是说,信号缆线91的缆线直径大于电源缆线92的缆线直径。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直径为4mm的缆线,并且在操作单元11侧的其自由端部配设有与基板32的第一连接器34可连接的连接器91a。电源缆线92是用于向基板32供电的缆线,并且,作为电源缆线92,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微型USB缆线。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直径为3mm的缆线,并且在操作单元11侧的其自由端部配设有与基板32的第二连接器35可连接的连接器92a。也就是说,电源缆线92的缆线直径小于信号缆线91的缆线直径。传感器缆线93是不被屏蔽的普通缆线,用于允许从基板32发送的用于控制人体传感器的信号的低速传输。在该实施例中,各个直径为约1mm的10个缆线捆扎成束,以提供约2.5mm的直径,并且在操作单元11侧的其自由端部配设有与基板32的连接器36可连接的连接器93a。因此,这些缆线91、92、93的缆线直径按照信号缆线91、电源缆线92和传感器缆线93的顺序降低,并且按照命名顺序,弯曲刚度值降低。
基板32配设有第一连接器34、第二连接器35和第三连接器36。第一连接器34配设在操作面板30中并且与信号缆线91连接。第二连接器35配设在操作面板30中并且与电源缆线92连接。第三连接器36配设在操作面板30中并且与传感器缆线93连接。第一连接器34、第二连接器35和第三连接器36沿基板32的左边缘部和右边缘部中的一侧(靠近操作按钮11a的一侧)配设和布置。此外,不仅第一连接器34位于比第二连接器35更靠近止动部23的一侧,而且第二连接器35位于比第三连接器35更靠近止动部23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连接器34、第二连接器35和第三连接器36在与操作面板30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布置。
各连接器34、35和36按照第一连接器34、第二连接器35和第三连接器36的顺序从靠近止动部23的一侧设置。也就是说,各连接器34、35和36被设置成使得与相关的连接器连接的较粗的缆线被设置成更靠近止动部23,并且使得与连接器连接的缆线的直径在与止动部23隔开的方向减小,即缆线的弯曲刚度在与止动部23隔开的方向减小。
多个缆线90(91、92、93)在由支撑框架20和操作面板30形成的空间(即操作单元11的内部空间SP)中形成圈91L、92L和93L的同时被设置。多个缆线90在形成在一对引导部21之间的内部空间SP中形成圈91L、92L和93L。第一连接器34和第二连接器35被设置成使得第一圈91L的曲率半径比第二圈92L的曲率半径大。此外,第二连接器35和第三连接器36被设置成使得第二圈92L的曲率半径比第三圈93L的曲率半径大。
在该实施例中,在操作面板30相对于支撑框架20的可移动范围内各连接器34至36与止动部23间隔最大的状态(图7)下,多个缆线90被配设为从各连接器34至36朝向与止动部23隔开的侧延伸。为此,多个缆线90相对于各接器34至36在与止动部23相对的侧形成圈91L至93L。多个缆线90形成圈91L至93L,并通过引导框架33的开口33a和支撑框架20的开口20a,然后贯穿止动部23,使得其在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移动受限(调节),并且缆线90与装置主组件10的内部(布线)连接。结果,在形成约270度的圈91L至93L的同时配设多个缆线90。也就是说,第一连接器34被设置成与第二连接器35相邻,以位于由电源缆线92形成的第二圈92L的外部。类似地,第二连接器35被设置成与第三连接器36相邻,以位于由传感器缆线93形成的第三圈93L的外部。
这里,第一连接器34比其他连接器35和36更靠近止动部23和一个引导部21。为此,信号缆线91能够形成第一圈91L,该第一圈91L在一对引导部21之间的内部空间SP中延伸,并且具有大的曲率半径。此外,在信号缆线91的第一圈91L的内侧形成第二圈92L的同时设置电源缆线92。此外,在电源缆线92的第二圈92L的内侧形成第三圈93L的同时设置传感器缆线93。也就是说,信号缆线91、电源缆线92和传感器缆线93分别以三重嵌套的圈结构形成圈91L、92L和93L。
接下来,将具体描述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单元11的滑动操作。如图4所示,处于第一位置的操作面板30提供排出托盘62的最佳可视性。在这种状态下,在图像形成期间给送的片材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卡纸的情况下,需要在打开门12之后对卡住的片材进行移除处理(处理)。此时,操作面板30在装置主组件10的右侧突出,因此优选的是,首先,操作者将操作面板30滑动到第二位置(图5),然后打开门12,此后对卡住的片材进行移除处理。在操作者滑动操作面板30之后进行操作(移除处理)的原因是,在操作面板30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当站在图像形成装置1前方的操作者握持门12的把手(手柄)13时,操作面板30构成如同在把手13前方的壁的障碍物。通常,门12的把手13尽可能地配设在与门的可旋转铰链隔开的位置,以可以减轻操作者的负担,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把手13的位置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部,并处于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看时操作面板30大致突出的区域中。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当门12打开和关闭时,处于第二位置的操作面板30是最佳的。第二位置在排出托盘62的可视性方面比第一位置差。然而,即使当操作面板30进入排出托盘62的可见区域时,排出托盘62的侧部是剩余的开放空间,因此即使操作面板30处于第二位置,操作者在视觉上通过剩余的开放空间识别排出托盘62,并且可以接近片材,然后可以取出(移除)片材。因此,在操作面板30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为了视觉上识别和移除片材,操作面板30不一定需要滑动。因此,在许多情况下,相比于第一位置,操作面板30更多地处于第二位置,使得第二位置是预定位置。因此,考虑到减轻在操作者打开门12之前,当将操作面板30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的操作者的负担,充分确保了本实施例中的操作面板30的滑动操作性。
这里,将具体描述在操作面板30的滑动期间的多个缆线的特性。如图7所示,在操作面板30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多个缆线90在内部空间SP中形成圈91L至93L。此时,电源缆线92在信号缆线91的第一圈91L内侧形成第二圈92L,并且传感器缆线93在电源缆线92的第二圈92L内侧形成第三圈93L。
在操作者对操作面板30进行滑动操作的情况下,操作面板30通过在方向D1上向操作面板30施加外力而滑动到第二位置。结果,如图8所示,多个缆线90在内部空间SP中形成圈91L至93L的同时减小圈91L至93L。此外,此时,电源缆线92在信号缆线91的第一圈91L内侧形成第二圈92L,并且传感器缆线93在电源缆线92的第二圈92L内侧形成第三圈93L。也就是说,当操作面板30相对于支撑框架20移动时,在信号缆线91的第一圈91L内侧形成(保留)第二圈92L的同时设置电源缆线92。此外,当操作面板30相对于支撑框架20移动时,在电源缆线92的第二圈92L的内侧形成(保留)第三圈93L的同时设置传感器缆线93。
当操作面板30处于第二位置时,各缆线91、92和93产生反作用力,使得圈91L至93L通过圈91L至93L弯曲到小尺寸而产生的反作用力返回到大圈(处于第一位置)。关于各缆线91、92和93,由于弯曲引起的反作用力随着较小的曲率半径而增加。此外,在各缆线91、92和93中,随着较大的直径,相关缆线的刚度、弯曲刚度和反作用力增加。当缆线91、92和93的反作用力值增加时,在相关缆线被操作时的操作感变重。在该实施例中,缆线91、92和93被设置成使得缆线91、92和93的曲率半径的值随着缆线91、92和93的直径的增加而增加,使得可以减小当操作面板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的反作用力。随便提及,在操作者对操作面板30进行到第一位置的滑动操作的情况下,操作面板30通过在方向D2向操作面板30施加外力而滑动到第一位置。
这里,诸如信号缆线91的屏蔽缆线本身具有刚度,因此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在使缆线弯曲的使用中,除非确保预定值以上的弯曲半径否则缆线断裂。为此,需要与操作给送分开地确保预定值(半径)以上的弯曲半径。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34、35和36配设在引导部21之间,使得多个缆线90的环形形状可以被形成在引导部21之间的死区中,从而可以抑制操作单元11的尺寸的扩大。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形成第一圈91L的同时设置缆线直径大的信号缆线91。为此,与信号缆线91被形成为最小长度的情况相比,信号缆线91的反作用力变小,使得操作面板30的滑动操作力降低,从而可以提高操作性。缆线91和92被设置成使得第一圈91L的曲率半径比第二圈92L的曲率半径大。此外,不仅电源缆线92的第二圈92L被设置在信号缆线91的第一圈91L的内侧,而且信号缆线93的第三圈93L也被设置在电源缆线92的第二圈92L的内侧。为此,与多个缆线被配设为处于纠缠状态而没有形成(三重)嵌套环结构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多个缆线的容纳空间小型化,从而可以实现操作单元11的小型化。因此,在使用具有大的弯曲刚度的信号缆线91的同时,可以兼容地实现移动操作面板30的操作性能(操作性)和操作单元11的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当操作面板30相对于支撑框架20移动时,在信号缆线91的第一圈91L的内侧形成第二圈92L的同时设置电源缆线92。此外,当操作面板30相对于支撑框架20移动时,在电源缆线92的第二圈92L的内侧形成第三圈93L的同时设置传感器缆线93。为此,当操作面板3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信号缆线91、电源缆线92和传感器缆线93分别以三重嵌套形状的形式形成圈91L、92L和93L。因此,在使用具有大弯曲刚度的信号缆线91的同时,可以组合实现移动操作面板30的操作性能和操作单元11的小型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各连接器34、35和36按照第一连接器34、第二连接器35和第三连接器36的顺序从靠近止动部23的一侧设置。也就是说,各连接器34、35和36被设置成使得与相关的连接器连接的较粗的缆线被设置成更靠近止动部23,并且使得与连接器连接的缆线在与止动部23隔开的方向上变细,即缆线的弯曲刚度在与止动部23隔开的方向上减小。此外,在与止动部23隔开的方向上进行布线,然后将布线返回到止动部23,使得可以在宽度受到限制的操作单元11的内部空间SP中获得最大的弯曲半径,因此可以抑制缆线的反作用力对操作力的影响。
此外,电源缆线92和传感器缆线93的弯曲半径比信号缆线91小。然而,缆线92和93的弯曲的影响等于或小于信号缆线91的弯曲的影响,并且关于弯曲半径,缆线92和93被铺设(布线)为在信号缆线91的内侧延伸,使得可以通过确保弯曲半径为最大来减小操作力。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一对引导部21之间形成圈91L至93L。也就是说,形成有多个缆线的圈91L至93L的空间被配设在作为位于基板32的侧面与引导部21之间的死区的内部空间SP中,使得可以在不使操作单元11变厚的情况下实施多个缆线90的布线。为此,可以在不增加操作单元11的厚度和外部尺寸的情况下,抑制由于操作单元11的增厚而引起的操作性能的劣化。
在本实施例的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中,关于多个缆线90,描述了使用由信号缆线91、电源缆线92和传感器缆线93构成的三个缆线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多个缆线90,例如,也可以使用由信号缆线91和电源缆线92构成的两个缆线或者四个以上的缆线。此外,在多个缆线90中,对信号缆线91是具有最大弯曲刚度的缆线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信号缆线91也可以是另一个缆线。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描述了在形成约270度的圈91L至93L的同时配设多个缆线90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形成约180度或不小于360度的圈的同时配设多个缆线。
根据本发明,在形成第一圈的同时设置具有大缆线直径的第一缆线。为此,与第一缆线以最小长度配设的情况相比,缆线的反作用力减小,使得操作面板(例如操作面板)的滑动操作力降低,从而可以提高操作性能。此外,缆线被设置成使得第一圈的曲率半径比第二圈的曲率半径大,因此,与多个缆线以纠缠状态设置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多个缆线的容纳空间的尺寸,从而可以实现操作面板11的小型化。因此,在使用具有大的弯曲刚度的缆线的同时,可以兼容地实现移动操作面板30的操作性能(操作性)和操作单元11的小型化。
虽然针对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应当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涵盖所有这类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1)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主组件;
操作部,其以在所述主组件的宽度方向上能滑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组件的前表面侧,并且被构造为能够向所述主组件输入信号,其中,所述操作部包括显示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
第一缆线,其被构造为在形成第一圈的状态下电连接所述主组件和所述操作部的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
第二缆线,当沿与所述显示部交叉的方向看所述第一缆线和所述第二缆线时,其缆线直径小于所述第一缆线的缆线直径,并且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一缆线的内侧形成第二圈的状态下电连接所述主组件和所述操作部的所述第二连接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一对平行引导部,其被构造为相对于所述主组件可滑动地保持所述操作部,
其中,第一圈和第二圈被形成在所述引导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缆线是被构造为发送图像信号的缆线,并且,所述第二缆线是被构造为从所述主组件向所述操作部供电的电源缆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被配设为在与所述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彼此相邻。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主组件;
操作部,其可移动地安装到所述主组件,并且被构造为能够将信号输入到所述主组件;
保持部,其被固定到所述主组件,并且被构造为可移动地保持所述操作部;
第一缆线,其被构造为电连接所述主组件和所述操作部;
第二缆线,其被构造为电连接所述主组件和所述操作部,并且具有小于所述第一缆线的缆线直径的缆线直径;
第一连接器,其被配设在所述操作部中,并且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缆线连接;
第二连接器,其被配设在所述操作部中,并且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二缆线连接;以及
止动部,其被配设在所述保持部中并且被构造为将所述第一缆线和所述第二缆线保留在所述保持部,
其中,所述第一缆线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与所述保持部之间:所述第一缆线从所述止动部直到所述第一缆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而形成第一圈,
其中,所述第二缆线以如下方式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与所述保持部之间:所述第二缆线从所述止动部直到所述第二缆线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而形成第二圈,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被设置成使得第一圈的曲率半径比第二圈的曲率半径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所述操作部相对于所述保持部移动时,所述第二缆线以在第一圈的内侧形成第二圈的方式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止动部在所述操作部的可移动范围内彼此间隔最远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缆线和所述第二缆线分别从所述止动部延伸,直到所述第一缆线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以形成第一圈并且所述第二缆线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以形成第二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止动部沿着所述操作部的移动方向被配设在所述保持部的边缘部,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被配设并布置在与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器位于比所述第二连接器更靠近所述止动部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一对平行引导部,其被构造为相对于所述保持部可滑动地保持所述操作部,
其中,第一圈和第二圈被形成在所述引导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缆线是被构造为发送图像信号的缆线。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以位于由所述第二缆线形成的第二圈的外部的方式相邻地设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76558 | 2016-09-09 | ||
JP2016176558A JP6740063B2 (ja) | 2016-09-09 | 2016-09-09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07502A CN107807502A (zh) | 2018-03-16 |
CN107807502B true CN107807502B (zh) | 2020-01-03 |
CN107807502B9 CN107807502B9 (zh) | 2020-03-31 |
Family
ID=61560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812178.XA Active CN107807502B9 (zh) | 2016-09-09 | 2017-09-11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91803B2 (zh) |
JP (1) | JP6740063B2 (zh) |
CN (1) | CN107807502B9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54484B2 (ja) | 2018-11-08 | 2023-04-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277159B2 (ja) | 2019-02-05 | 2023-05-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387295B2 (ja) * | 2019-05-15 | 2023-11-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装置の製造方法 |
KR20210017789A (ko) * | 2019-08-09 | 2021-02-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JP7391627B2 (ja) | 2019-11-21 | 2023-1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082262A (ja) * | 2021-12-02 | 2023-06-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085685A (ja) * | 2021-12-09 | 2023-06-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操作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85575A (zh) * | 2006-06-08 | 2007-12-1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设备 |
CN104391436A (zh) * | 2011-11-15 | 2015-03-04 | 夏普株式会社 | 电缆连接装置、电缆连接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7436544A (zh) * | 2016-05-27 | 2017-12-05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75528Y2 (ja) * | 1992-06-08 | 1998-07-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244569A (ja) * | 2001-02-13 | 2002-08-30 | Canon Inc | 表示部付き電子機器 |
JP4078872B2 (ja) * | 2002-04-23 | 2008-04-23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操作パネル |
KR100612008B1 (ko) * | 2004-04-10 | 2006-08-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형성장치 |
JP4644069B2 (ja) * | 2005-08-31 | 2011-03-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KR20080025966A (ko) * | 2006-09-19 | 2008-03-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화상 형성 장치 |
JP2008176187A (ja) * | 2007-01-22 | 2008-07-31 | Kyocera Mi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76058A (ja) * | 2007-05-02 | 2008-11-13 | Ricoh Elemex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14810A (ja) * | 2007-07-02 | 2009-01-22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288256A (ja) * | 2008-05-27 | 2009-12-10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ワーキングテーブル |
JP5467500B2 (ja) * | 2009-07-17 | 2014-04-0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003781B2 (ja) * | 2010-03-25 | 2012-08-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複合機 |
JP2013070279A (ja) * | 2011-09-22 | 2013-04-18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00232B2 (ja) * | 2011-11-10 | 2015-04-15 |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 回転電機 |
JP6065571B2 (ja) | 2012-12-14 | 2017-01-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6482219B2 (ja) * | 2014-09-19 | 2019-03-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6670012B2 (ja) | 2015-07-22 | 2020-03-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536513B2 (ja) * | 2016-08-03 | 2019-07-0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6
- 2016-09-09 JP JP2016176558A patent/JP674006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
- 2017-08-31 US US15/692,713 patent/US10291803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9-11 CN CN201710812178.XA patent/CN107807502B9/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85575A (zh) * | 2006-06-08 | 2007-12-1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设备 |
CN104391436A (zh) * | 2011-11-15 | 2015-03-04 | 夏普株式会社 | 电缆连接装置、电缆连接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7436544A (zh) * | 2016-05-27 | 2017-12-05 | 佳能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07502A (zh) | 2018-03-16 |
CN107807502B9 (zh) | 2020-03-31 |
US10291803B2 (en) | 2019-05-14 |
JP2018041030A (ja) | 2018-03-15 |
US20180077307A1 (en) | 2018-03-15 |
JP6740063B2 (ja) | 2020-08-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07502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1016230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060008292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EP3248916B1 (en) | Draw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10187624B (zh) | 开闭机构与图像形成装置 | |
JP5675709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35377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300917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007921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79421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9599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1437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78721A (ja) | 画像形成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22373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onnector that is movable between two positions | |
US942013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electrical unit projecting from top surface | |
JP7370905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33627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60201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87485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ver connector | |
EP3910422A1 (en)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
US11789351B2 (en) | Image forming syste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 |
JP202100497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1523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311014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0198189A (ja) | 電気中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I03 |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
Correction item: Claim 11 Correct: Correct False: error Number: 01-01 Page: full text Volume: 36 |
|
CI03 |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