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5905A - 元件供给装置、表面安装机及元件的供给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元件供给装置、表面安装机及元件的供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5905A
CN107615905A CN201580080548.4A CN201580080548A CN107615905A CN 107615905 A CN107615905 A CN 107615905A CN 201580080548 A CN201580080548 A CN 201580080548A CN 107615905 A CN107615905 A CN 107615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feeding
band
component
path
dischar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054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5905B (zh
Inventor
大山和义
本樫保佳
柳田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15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5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5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59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20Advancing webs by web-penetrating means, e.g. pins
    • B65H20/22Advancing webs by web-penetrating means, e.g. pins to effect step-by-step advancement of web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5Interconnecting of containers, e.g. splicing of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04Pick-and-place heads or apparatus, e.g. with jaws
    • H05K13/0413Pick-and-place heads or apparatus, e.g. with jaws with orientation of the component while holding it; Drive mechanisms for gripping tools, e.g. lifting, lowering or turning of gripping too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1Winding, unwinding
    • B65H2301/412Roll
    • B65H2301/4128Multiple ro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9Specific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942Web supporting regularly spaced non-adhesive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52Mounting machines or li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ools for guiding different components to the same mounting place

Abstract

元件供给装置具备设有元件供给位置的主体部(50A)、带通路(55)、第一送出部(51)、第二送出部(52)、控制部及输入部,控制部具有排出处理部及送出处理部,排出处理部执行如下的排出处理:由第一送出部(51)送出第一元件供给带(60P)而使第一元件供给带(60P)离开第一送出位置(55C1),并将第一元件供给带(60P)的至少一部分以保持有元件的状态向主体部(50A)的外部排出,送出处理部执行如下的送出处理:由第二送出部(52)向第一送出位置(55C1)送出处于第二送出位置(55B1)的第二元件供给带(60F),并由第一送出部(51)向元件供给位置(S1)送出第二元件供给带(60F),排出处理部在输入部中被输入了预定指示的情况下执行排出处理,送出处理部在输入部中被输入了预定指示的情况下,在排出处理部执行排出处理之后紧接着排出处理而执行送出处理。

Description

元件供给装置、表面安装机及元件的供给方法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元件供给装置、具备该元件供给装置的表面安装机及元件的供给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将电子元件向印刷电路基板上安装的表面安装机中供给电子元件的元件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有具备将保持有电子元件的元件供给带朝元件供给位置送出的供料器的元件供给装置。在供料器的元件供给位置从元件供给带取出的各电子元件被构成表面安装机的元件安装装置安装在印刷电路基板上。
在向印刷电路基板上安装电子元件的安装作业中,在切换印刷电路基板的机种时,有时变更在印刷电路基板上安装的电子元件的种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保持有与在先的元件供给带不同的电子元件的其它的元件供给带设置于供料器,且朝元件供给位置送出。因此,在切换印刷电路基板的机种时,需要在供料器中执行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向供料器的外部排出的排出处理(卸载动作)。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针对装填于供料器的未用完的元件供给带能够执行卸载动作的供料器。在该供料器中,将元件供给带向与供给电子元件时的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送出,向供料器的外部排出并回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3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供料器中,在切换印刷电路基板的机种时,在执行在先的元件供给带的卸载动作之后,需要将保持有与在先的元件供给带不同的电子元件的其它的元件供给带经由人工朝供料器的元件供给位置送出。因此,在切换印刷电路基板的机种时,更换所供给的电子元件的元件更换作业耗费工时,元件更换作业需要时间。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缩短化的元件供给装置、具备该元件供给装置的表面安装机及这样的元件的供给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元件供给装置,送出保持有多个元件的元件供给带而供给所述元件,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具备:主体部,在供给所述元件时的所述元件供给带的送出方向的下游侧设有供给所述元件的元件供给位置;带通路,设于所述主体部,供所述元件供给带送出;第一送出部,送出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设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一送出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第二送出部,向所述第一送出位置送出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设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二送出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控制部,对所述第一送出部与所述第二送出部进行控制;及输入部,接受来自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外部的输入,所述控制部具有排出处理部及送出处理部,排出处理部执行如下的排出处理:通过由所述第一送出部送出至少在所述第一送出位置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之间延伸的第一所述元件供给带而使该第一元件供给带离开所述第一送出位置,将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的至少一部分以保持有所述元件的状态向所述主体部的外部排出,送出处理部执行如下的送出处理:由所述第二送出部向所述第一送出位置送出处于所述第二送出位置的第二所述元件供给带,并由所述第一送出部向所述元件供给位置送出到达了该第一送出位置的所述第二元件供给带,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输入部中被输入了预定指示的情况下,执行所述排出处理,所述送出处理部在所述输入部中被输入了所述预定指示的情况下,在所述排出处理部执行了所述排出处理之后紧接着该排出处理而执行所述送出处理。
根据上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在排出处理中,至少一部分被第一送出部排出于主体部的外部的第一元件供给带离开第一送出位置,因此例如基于其自重而落下、利用设于主体部内的其它的送出机构继续送出,能够使其整体向主体部的外部排出。另外,在该排出处理中,在保持有元件的状态下排出第一元件供给带,因此不会在元件供给位置供给第一元件供给带所残留的元件而能够回收第一元件供给带。另一方面,在送出处理中,能够由第二送出部将处于第二送出位置的第二元件供给带送出至元件供给位置。
另外,在上述的元件供给装置中,当输入部中被输入预定指示时,持续执行上述排出处理与上述送出处理。因此,例如将保持有与第一元件供给带不同的元件的第二元件供给带预先配置于第二送出位置,向输入部输入预定指示,由此能够迅速地执行由主体部供给的元件的更换作业。其结果是,与在排出第一元件供给带之后需要经由人工使第二元件供给带送出至元件供给位置的以往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且迅速地执行元件的更换作业中的元件供给带的替换,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缩短化。
也可以是,上述的元件供给装置还具备供多个所述主体部安装的安装部,所述控制部具有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存储有在所述输入部中被输入了预定指示的情况下确定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多个所述主体部中的需要执行所述排出处理的所述主体部的特定数据,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在所述输入部中被输入了所述预定指示的情况下,在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多个所述主体部中的基于所述特定数据确定的所述主体部中一并执行所述排出处理。
在该结构中,通过在存储部存储上述特定数据,在被输入了预定指示的情况下,基于上述特定数据,对多个主体部中的需要进行元件更换作业的主体部一并执行排出处理。并且,对一并执行排出处理的各主体部,紧接着排出处理而一并执行送出处理。因此,在具备多个主体部的结构中,无需对应需要执行元件更换作业的每个主体部来执行排出处理,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元件供给装置中,所述带通路具有:设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带通路、设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并与所述第一带通路隔开并且包含所述第二送出位置的第二带通路、及所述第一带通路与所述第二带通路合流而向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延伸并包含所述第一送出位置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的合流带通路。
根据该结构,利用在第一带通路上通过的第一元件供给带来进行元件的供给作业,由此能够一边进行元件的供给作业,一边将第二元件供给带预先配置在第二带通路上的第二送出位置。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从排出处理向送出处理的移行。另外,在排出处理中,通过第一带通路而送出第一元件供给带,由此能够使第一元件供给带不受第二元件供给带干扰地向主体部的外部排出,能够顺畅地执行排出处理。
这样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顺畅地进行元件更换作业,因此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缩短化。此外,第一带通路与第二带通路可以由主体部的一部分分隔,也可以由安装于主体部的与主体部不同的部件分隔。
也可以是,上述的元件供给装置还具备第三送出部,该第三送出部具有对处于设于所述第一带通路上的第三送出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进行施力的施力部,并通过所述施力部对处于所述第三送出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进行施力而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送出该元件供给带,所述控制部还控制所述第三送出部,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将至少在所述第一送出位置、所述元件供给位置与所述第三送出位置之间延伸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送出,由所述施力部对处于所述第三送出位置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进行施力,并且由所述第三送出部将离开了所述第一送出位置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向所述主体部的外部排出。
根据该结构,在施力部没有对第一元件供给带进行施力的状态下,利用在第一带通路上通过的第一元件供给带能够进行元件的供给作业。并且,在利用第一元件供给带在元件的供给作业中执行的排出处理中,施力部对第一元件供给带进行施力,由此能够由第三送出部从上述上游侧向主体部的外部排出离开了第一送出位置的第一元件供给带。因此,在排出处理中,无需经由人工就能够使第一元件供给带的整体向主体部的外部排出,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自动化。
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元件供给装置中,所述主体部设有配置为能够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变更的路径形成部,所述路径形成部在所述第一状态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带通路与所述第二带通路的合流点遮挡所述第二带通路与所述合流带通路的边界部而形成将该合流带通路与所述第一带通路之间相连的路径,所述路径形成部在所述第二状态中不遮挡所述边界部,所述控制部还控制所述路径形成部,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将所述路径形成部变更为所述第一状态,当所述排出处理结束时将所述路径形成部变更为所述第二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执行排出处理时路径形成部处于第一状态,因此即便在第一元件供给带的终端部处于合流带通路上的情况下,在排出处理中向上述上游侧送出的第一元件供给带的终端部也在由路径形成部形成的上述相连路径的作用下被引导到第一带通路上。并且,当排出处理结束时,路径形成部被变更为第二状态而成为不遮挡上述边界部的形态,因此在第二元件供给带预先配置于第二送出位置的情况下,在排出处理结束后,能够向元件供给位置迅速地送出第二元件供给带。
这样在上述的结构中,即便在第一元件供给带的终端部处于合流带通路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自动化,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元件供给装置中,所述第一带通路以与所述合流带通路相连的形态向所述主体部的下方开放,并以离开了所述第一送出位置的处于所述合流带通路上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因其自重能够落下的倾斜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朝上游侧而向下方倾斜,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将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送出。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排出处理中,将第一元件供给带向上述上游侧送出,由此第一元件供给带因其自重沿着第一带通路的倾斜而落下,能够使整个第一元件供给带向主体部的外部排出。因此,无需在第一带通路上设置用于将元件供给带向上述上游侧送出的上述第三送出部等机构,在排出处理中能够使第一元件供给带自动地朝主体部的外部排出。其结果是,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自动化,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也可以是,上述的元件供给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第一带通路上有无所述元件供给带的第一检测部,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送出所述元件供给带直至至少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出没有该元件供给带。
根据该结构,在排出处理中将第一元件供给带向上述上游侧送出的情况下,第一检测部检测出在排出处理中在第一带通路上没有第一元件供给带,由此假定为第一元件供给带是从主体部的上述上游侧向主体部的外部排出的供给带,并使在排出处理中用于送出处于第一带通路上的第一元件供给带的上述第三送出部等机构的驱动停止。因此,能够抑制该机构不必要地驱动。
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元件供给装置中,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由所述第一送出部将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送出。
根据该结构,例如若将第一元件供给带确保元件供给作业所需的长度而在上述上游侧预先切断,则在排出处理中,通过将第一元件供给带向上述下游侧送出,能够使第一元件供给带向主体部的外部排出。因此,无需在第一带通路上设置上述第三送出部等机构,能够在排出处理中使第一元件供给带自动地朝主体部的外部排出。其结果是,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自动化,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也可以是,上述的元件供给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合流带通路上的比所述第一送出位置靠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有无所述元件供给带的第二检测部,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送出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直至至少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出没有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
根据该结构,在排出处理中将第一元件供给带向上述下游侧送出的情况下,第二检测部检测出在排出处理中在合流带通路上的比元件供给位置靠上述下游侧的位置没有第一元件供给带,由此假定为第一元件供给带是从主体部的上述下游侧向主体部的外部排出的供给带,并使在排出处理中用于送出处于合流带通路上的第一元件供给带的上述第一送出部等机构的驱动停止。因此能够抑制该机构不必要地驱动。
也可以是,上述的元件供给装置还具备:具有显示画面的显示部;及预先设定有预定时间的监视计时器,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在所述第一送出部对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的送出开始了之后设置所述监视计时器,在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出有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的情况下以经过了所述预定时间为条件,使所述显示部的所述显示画面显示错误显示。
在排出处理中将第一元件供给带向上述下游侧送出的结构中,由于产生了例如元件供给装置产生异常的情况、第一元件供给带没有预先被切断的情况等某些错误,在排出处理中有可能继续地继续送出第一元件供给带。
在上述的结构中,在经过了设定于监视计时器的预定时间而在元件供给位置的上述下游侧还检测出有第一元件供给带的情况下,假定为有可能产生了某些错误,并使显示画面显示错误显示。因此,能够有效抑制第一送出部不必要地驱动。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其它技术涉及一种表面安装机,具备:上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基台;元件安装装置,在所述基台上的元件安装位置向基板上安装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供给的所述元件;及搬运装置,将所述基板搬运至所述元件安装位置。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其它技术涉及一种元件的供给方法,使用送出保持有多个元件的元件供给带的元件供给装置来供给所述元件,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具备:主体部,在供给所述元件时的所述元件供给带的送出方向的下游侧设有供给所述元件的元件供给位置;带通路,设于所述主体部,供所述元件供给带送出;第一送出部,送出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设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一送出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及第二送出部,向所述第一送出位置送出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设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二送出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所述元件的供给方法包括:排出工序,由所述第一送出部送出至少在所述第一送出位置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之间延伸的第一所述元件供给带,将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以保持有所述元件的状态向所述主体部的外部排出;及送出工序,由所述第二送出部向所述第一送出位置送出处于所述第二送出位置的第二所述元件供给带,并由所述第一送出部向所述元件供给位置送出到达了该第一送出位置的所述第二元件供给带,在所述排出工序之后紧接着该排出工序而执行所述送出工序。
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元件的供给方法中,在所述排出工序之前,还包括在所述主体部的外部在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切断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的切断工序,在所述排出工序中,由所述第一送出部将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送出。
也可以是,在上述的元件的供给方法中,在所述排出工序中,在由所述第一送出部将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送出而使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离开所述第一送出位置之后,通过拉拔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向所述主体部的外部延伸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的一部分,将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整个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向所述主体部的外部排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提供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缩短化的元件供给装置、具备该元件供给装置的表面安装机及这样的元件的供给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面安装机的俯视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1的供料器的侧面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元件供给带的盖带的切割样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表面安装机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排出方法的顺序(1)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排出方法的顺序(2)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送出方法的顺序(1)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送出方法的顺序(2)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机种切换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排出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送出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2的供料器的侧面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排出方法的顺序(1)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排出方法的顺序(2)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排出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6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3的供料器的侧面的侧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表面安装机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排出方法的顺序(1)的侧视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排出方法的顺序(2)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排出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1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4的供料器的侧面的侧视图。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排出方法的顺序(1)的侧视图。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排出方法的顺序(2)的侧视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4中的排出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5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5的供料器的侧面的侧视图。
图26是示出实施方式5中的排出方法的顺序(1)的侧视图。
图27是示出实施方式5中的排出方法的顺序(2)的侧视图。
图28是示出实施方式5中的排出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表面安装机的整体结构)
参照图1~图11说明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图1所示的表面安装机1及表面安装机1所具备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元件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40。本实施方式的表面安装机1具备基台10、搬运印刷电路基板(基板的一个例子)P1的搬运输送机(搬运装置的一个例子)20、将电子元件(元件的一个例子)E1向印刷电路基板P1上安装的元件安装装置30及将电子元件E1(参照图3)向元件安装装置30供给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等。
基台10形成为俯视长方形,并且上表面平坦。另外,在基台10上的搬运输送机20的下方设有将电子元件E1向印刷电路基板P1上安装时用于支撑该印刷电路基板P1的未图示的多个支撑销等。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基台10的长边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及搬运输送机20的搬运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基台10的短边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基台10的上下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
搬运输送机20配置于Y轴方向上的基台10的大致中央位置,将印刷电路基板P1沿搬运方向(X轴方向)搬运。搬运输送机20具备沿搬运方向循环驱动的一对传送带22。印刷电路基板P1以架设于两传送带22的方式设置。印刷电路基板P1被从搬运方向的一侧(图1所示的右侧)沿传送带22搬入到基台10上的作业位置(由图1的双点划线围起的位置),在作业位置停止而进行电子元件E1的安装作业之后,被沿传送带22向另一侧(图1所示的左侧)搬出。
元件安装装置30由设于基台10及后述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等的上方的一对支撑框架31、头单元32及驱动头单元32的头单元驱动机构构成。各支撑框架31分别位于X轴方向上的基台10的两侧,且沿Y轴方向延伸。在支撑框架31设有构成头单元驱动机构的X轴伺服机构及Y轴伺服机构。头单元32能够通过X轴伺服机构及Y轴伺服机构在一定的可动区域内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移动。
Y轴伺服机构具有Y轴导轨33Y、供未图示的滚珠螺母螺合的Y轴滚珠丝杠34Y及Y轴伺服马达35Y。在各Y轴导轨33Y安装有固定于滚珠螺母的头支撑体36。当Y轴伺服马达35Y被通电控制时,滚珠螺母沿Y轴滚珠丝杠34Y进退,其结果是,固定于滚珠螺母的头支撑体36及下述的头单元32沿Y轴导轨33Y在Y轴方向上移动。
X轴伺服机构具有X轴导轨(未图示)、供未图示的滚珠螺母螺合的X轴滚珠丝杠34X及X轴伺服马达35X(参照图4)。在X轴导轨33X,沿其轴向移动自如地安装有头单元32。当X轴伺服马达35X被通电控制时,滚珠螺母沿X轴滚珠丝杠34X进退,其结果是,固定于滚珠螺母的头单元32沿X轴导轨33X在X轴方向上移动。
头单元32取出由后述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供给的电子元件E1并向印刷电路基板P1上安装。在头单元32,呈列状地搭载有多个进行电子元件E1的安装动作的安装头37。各安装头37从头单元32向下方突出,在各安装头37的前端分别设有通过负压吸附电子元件E1的吸嘴(未图示)。各安装头37能够通过R轴伺服马达35R(参照图4)等进行绕轴的旋转动作,能够通过Z轴伺服马达35Z(参照图4)等的驱动而相对于头单元32在上下方向上升降。
此外,在头单元32设有基板识别相机C1(参照图4)。基板识别相机C1通过与头单元32一体地移动而拍摄停止于作业位置的印刷电路基板P1上的任意位置的图像。另外,在基台10上的作业位置的附近固定有元件识别相机C2(参照图1)。元件识别相机C2拍摄被安装头37从元件供给位置S1取出的电子元件E1的图像。
(供料器型供给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说明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的结构。在搬运输送机20的两侧(图1的上下两侧),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在X轴方向上并排地各配置于两处、共计四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具备供供料器50安装的供料器安装部(安装部的一个例子)42、未图示的带盘支撑部及安装于供料器50的后侧的送出单元70,将后述的元件供给带60从带盘支撑部送出。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中,将供给电子元件E1的一侧(朝向搬运输送机20的一侧,各侧视图中的左侧)设为供料器50的前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设为供料器50的后侧。另外,将与供料器50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及上下方向(Z轴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设为供料器5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主体部50A的宽度方向、元件供给带的宽度方向)。在各供料器50中,从该后侧向前侧送出元件供给带60。因此,元件供给带60的送出方向以各供料器50的后侧为上游侧而与供料器50的前后方向一致。
在供料器安装部42,横向并列地排列安装有多个供料器50。各供料器50将保持有电子元件E1的元件供给带60向设于供料器50的前侧的元件供给位置S1送出。带盘支撑部设于供料器安装部42的后方。如图2所示,卷绕有后述的元件供给带60的多个带盘R1、R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带盘支撑部。
如图2所示,供料器50具备在前后方向(Y轴方向)上形成为较长的形状的作为供料器箱体的主体部50A、设于主体部50A的前侧部分的前侧送出部(第一送出部的一个例子)51、设于主体部51的后侧部分的后侧送出部(第二送出部的一个例子)52、设于主体部50A的后侧部分的排出部(第三送出部的一个例子)53、设于主体部50A内的带通路55、露出部56、第一传感器(第二检测部的一个例子)58A、第二传感器58B、第三传感器(第一检测部的一个例子)58C及供料器控制部59(参照图4)。
如图3所示,被各供料器50送出的元件供给带60形成为一方向上较长的片状,例如为合成树脂制,由载带62和贴附于载带62的盖带64构成。载带62以一定间隔具有上方开口的空洞状的元件收纳部62A。在各元件收纳部62A,以被盖带64封闭的状态收纳并保持有电子元件E1。另外,在载带62的一边侧,以一定间隔设有沿其边缘部上下贯通的卡合孔62B。
供料器50的前侧送出部51由前侧马达51A、前侧从动齿轮51B、配置于主体部50A的前端部的第一带齿卷盘51C及在主体部50A的前端部配置于第一带齿卷盘51C的后侧的第二带齿卷盘51D构成。前侧马达51A能够向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中的任一方旋转驱动。前侧从动齿轮51B传递前侧马达51A的动力而使第一带齿卷盘51C及第二带齿卷盘51D这两者朝相同方向旋转。如图2所示,各供料器50中的元件供给位置S1设于第一带齿卷盘51C与第二带齿卷盘之间的靠近第一带齿卷盘51C的位置。
在第一带齿卷盘51C及第二带齿卷盘51D的外周,等间隔地分别形成有与元件供给带60的卡合孔62B卡合的齿51C1、51D1。两带齿卷盘51C、51D配置为其齿51C1、51D1的一部分向上方露出的形态。在前侧送出部51,通过在两带齿卷盘51C、51D的上述露出的齿51C1、51D1卡合于元件供给带60的卡合孔62B的状态下将前侧马达51A向正转方向旋转驱动,在图2中,两带齿卷盘51C、51D逆时针旋转,将元件供给带60朝前方送出。
供料器50的后侧送出部52由后侧马达52A、后侧从动齿轮52B及配置于主体部50A的后端部的第三带齿卷盘52C构成。后侧从动齿轮52B传递后侧马达52A的动力而使第三带齿卷盘52C旋转。
在第三带齿卷盘52C的外周,等间隔地分别形成有与元件供给带60的卡合孔62B卡合的齿52C1。第三带齿卷盘52C配置为其齿52C1的一部分向上方露出的形态。在后侧送出部52,通过在第三带齿卷盘52C的上述露出的齿52C1卡合于元件供给带60的卡合孔62B的状态下将后侧马达52A旋转驱动,在图2中,第三带齿卷盘52C逆时针旋转,将元件供给带60向元件供给位置S1送出。
排出部53由能够沿上下方向升降的施力马达(施力部的一个例子)53A及将施力马达53A支撑为能够旋转并且使其沿上下方向升降的升降部53B构成。施力马达53A通过升降部53B而下降,由此在与后述的送出单元70的引导辊70A之间夹持元件供给带60,对该元件供给带60进行施力。在排出部53中,在施力马达53A对元件供给带60进行了施力的状态下,在图2中将施力马达53A逆时针旋转驱动,由此将元件供给带60朝后方排出。
带通路55是将元件供给带60送出的通路。带通路55设置为沿前后方向从主体部50A的后端部贯通至前端部的形态。带通路55的前侧部分的上方开放,在此设有元件供给位置S1、后述的露出部56。在各供料器50中,从带盘R1、R2拉绕出的元件供给带60从主体部50A的后端部进入到带通路55,在主体部50A的前端部从带通路55脱离,并向主体部50A的前方送出。
另外,带通路55形成为其后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形态,在该后端部安装后述的送出单元70,由此,如图2所示由送出单元70分隔为从前侧朝后侧而向斜上方延伸的上侧的通路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侧的通路。以下,将由送出单元70分隔的两个通路中的上侧的通路称作第一带通路55A,将下侧的通路称作第二带通路55B。另外,将带通路55中的第一带通路55A与第二带通路55B合流而向主体部50A的前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通路称作合流带通路55C。
在各供料器50的主体部50A中,在合流带通路55C上通过的元件供给带60在合流带通路55C上的第一送出位置55C1与第二带齿卷盘51D卡合。另外,在第二带通路55B上通过的元件供给带60在第二带通路55B上的第二送出位置55B1与第三带齿卷盘52C卡合。另外,在第一带通路55A上通过的元件供给带60在第一带通路55A上的排出位置(第三送出位置的一个例子)55A1被施力马达53A施力。
如图2所示,露出部56设于合流带通路55C上的第一带齿卷盘51C与第二带齿卷盘51D之间的比元件供给位置S1靠后方的位置。在露出部56,在面朝合流带通路55C侧的部位设有用于切割盖带64的未图示的切割机构。因此,通过露出部56的元件供给带60的盖带64被上述切割机构切割,使收纳于元件收纳部62A的电子元件E1露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上述切割机构切割后的盖带64如图3所示向载带6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折回,与载带62一并被送出。这样被切割了盖带64的元件供给带60在电子元件E1露出的状态下向元件供给位置S1送出。并且,与电子元件E1向元件供给位置S1送出的时机配合地将安装头37移动至元件供给位置S1,从载带62的元件收纳部62A取出电子元件E1。
第一传感器58A以面朝合流带通路55C侧的形态设置在合流带通路55C上的第一带齿卷盘51C与第二带齿卷盘51D之间的比露出部56靠后方的位置,检测合流带通路55C上的第一带齿卷盘51C与第二带齿卷盘51D之间的位置处有无元件供给带60。
第二传感器58B设置为面朝合流带通路55C上的第一带通路55A与第二带通路55B合流的位置的形态,检测该合流的位置处有无元件供给带60。
第三传感器58C以面朝第一带通路55A侧的形态设置在第一带通路55A上的比排出位置55A1靠前方的位置,检测该前方的位置处有无元件供给带60。
如图2所示,送出单元70是形成侧视大致三角形的单元部件,能够相对于各供料器50的主体部50A的后端部进行拆装。送出单元70通过安装于主体部50A的后端部,如上述那样将带通路55的后端部分隔成第一带通路55A与第二带通路55B。另外,在送出单元70设有对通过第一带通路55A上的元件供给带60的送出进行引导的能够空转的引导辊70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马达51A、后侧马达52A及施力马达53A以彼此相等的速度旋转驱动。因此,能够容易地计算将元件供给带60从带通路55上的某一位置送出至其它的位置所需的时间。
(表面安装机的电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4说明表面安装机1的电结构。表面安装机1的主体由控制部80统一控制其整体。控制部80具备由CPU等构成的计算处理部81。在计算处理部81分别连接有马达控制部82、存储部83、图像处理部84、外部输入输出部85、供料器通信部86、排出处理部87A、送出处理部87B、显示部88及输入部89。另外,在计算处理部81内置有延迟计时器81A。
内置于计算处理部81的延迟计时器81A是预先设定有在带通路55上向后方送出的元件供给带60的前端部从离开合流带通路55C上的设有第一传感器58A的位置至通过第一送出位置55C1为止所需的时间、及从第一带通路55A上的设有第三传感器58C的位置至通过排出位置55A1为止所需的时间的计时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50中,以使上述两时间几乎相等的方式分别设定第一传感器58A与第一送出位置55C1之间的间隔及第三传感器58C与排出位置55A1之间的间隔。
马达控制部82根据后述的安装程序83A驱动头单元32的X轴伺服马达35X及Y轴伺服马达35Y,并且驱动各安装头37的Z轴伺服马达35Z及R轴伺服马达35R。另外,马达控制部82根据安装程序83A驱动搬运输送机20。
存储部83由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构成,存储有安装程序83A及各种数据83B。在存储于存储部83的安装程序83A中包含有与作为安装对象的印刷电路基板P1的机种、生产台数相关的基板信息、包括向印刷电路基板P1安装的电子元件E1的个数、种类等在内的元件信息等。在存储于存储部83的各种数据83B中包含有与被安装于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的各供料器50所保持的电子元件E1的个数、种类相关的数据等。
另外,在存储于存储部83的各种数据83B中,包含有特定数据,该特定数据是每当按照上述安装程序83A的电子元件E1的安装作业之中的印刷电路基板P1的机种的切换(以下,称作“机种切换”)时用于根据切换后的印刷电路基板P1的机种来确定安装于供料器安装部42的多个供料器50中的需要替换所保持的电子元件E1的种类(以下,称作“元件更换”)的供料器50的数据。
在图像处理部84中分别获取从基板识别相机C1及元件识别相机C2输出的拍摄信号。在图像处理部84中,基于获取的来自各相机C1、C2的拍摄信号,进行元件图像的解析、基板图像的解析等。
外部输入输出部85是所谓的接口,构成为获取从设于表面安装机1的主体的各种传感器类85A输出的检测信号。另外,外部输入输出部85构成为,基于从计算处理部81输出的控制信号,对设于表面安装机1的主体的各种促动器类85B进行动作控制。
供料器通信部86与安装于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的各供料器50的供料器控制部59连接,统一控制各供料器50。供料器控制部59设于各供料器50的下侧部分,对供料器50内的前侧马达51A、后侧马达52A及施力马达53A的驱动进行控制。另外,供料器控制部59与供料器50内的第一传感器58A、第二传感器58B及第三传感器58C连接,获取从各传感器58A、58B、58C输出的检测信号。
排出处理部87A将处于供料器50的主体部50A内的元件供给带60的至少一部分向主体部50A的外部排出。送出处理部87B将设置于第二送出位置55B1的元件供给带60向元件供给位置S1送出。
显示部88由具有显示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等构成,将表面安装机1的状态等显示在显示画面上。在显示部88中包含表示后述的机种切换处理是否处于执行中的机种切换灯。
输入部89由键盘等构成,通过基于手动的操作来接收来自外部的输入。在输入部89中包含接收用于执行后述的机种切换处理的指示(预定指示的一个例子)的输入的机种切换按钮。此外,上述显示部88及上述输入部89设于表面安装机1中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的外部。
在作为如上那样的结构的表面安装机1中,在自动运转中,交替执行搬运状态与安装状态,该搬运状态是通过搬运输送机20进行印刷电路基板P1的搬运作业的状态,该安装状态是进行电子元件E1向搬入到基台10上的作业位置的印刷电路基板P1上安装的安装作业的状态。
当在上述安装状态下输入部89的机种切换按钮被作业者等按下时,控制部80在多个供料器50中的由上述特定数据确定的供料器50中一并执行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的至少一部分从供料器50的主体部50A排出的排出处理,在执行了排出处理的供料器50中,在排出处理之后紧接着排出处理而一并执行将保持有与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不同的电子元件E1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向元件供给位置S1送出的送出处理。
(排出方法及送出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表面安装机1及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接下来,依次说明实施方式1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中的上述排出处理的排出方法及上述送出处理的送出方法。此外,作为前提,如图2所示,在供料器50的主体部50A中,在元件供给位置S1正供给电子元件E1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第一元件供给带的一个例子)60P以未被施力马达53A施力的状态(施力马达53A上升的状态)通过第一带通路55A而到达合流带通路55C。
另外,在排出处理之前,作业者在基于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电子元件E1的供给期间,将保持有与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不同的电子元件E1(向机种切换后的印刷电路基板P1上安装的电子元件E1)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第二元件供给带的一个例子)60F的前端部从供料器50的后端部插入至第二送出位置55B1,使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的前端部预先与第三带齿卷盘52C卡合(图2所示的状态)。
在排出处理中,首先,通过使前侧马达51A朝反转方向旋转驱动,在图2中使第一带齿卷盘51C及第二带齿卷盘51D顺时针旋转。由此,如图5所示,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后方送出,在保持有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上残留的电子元件E1的状态下,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前端部60P1从第二带齿卷盘51D脱离(排出工序)。即,离开第一送出位置55C1。此外,从主体部50A的后侧向后方送出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由带盘R1随时卷绕。
接下来,使施力马达53A下降而对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进行施力,使施力马达53A旋转驱动。由此,如图6所示,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被施力马达53A进一步朝后方送出。并且,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前端部被施力马达53A进一步朝后方送出,由此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整体被排出到供料器50的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的顺序来执行排出处理。
接下来在送出处理中,使后侧马达52A旋转驱动,并且使前侧马达51A朝正转方向旋转驱动,如图7所示,将设置于第二送出位置55B1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向前方送出(送出工序)。由此,从第二送出位置55B1向前方送出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的前端部60F1到达第一送出位置55C1而与第二带齿卷盘51D卡合,如图8所示,被第二带齿卷盘51D向元件供给位置S1送出。根据以上的顺序来执行送出处理。
此外,在供料器50中进行多次元件更换的情况下,在上述送出处理之后,在基于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的电子元件E1的供给期间,从主体部50A的后端部暂时卸下送出单元70,抬起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中的处于第二带通路55B上的部分而使其位于送出单元70上,将送出单元70再次安装于主体部50A。
由此,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形成通过第一带通路55A而到达合流带通路55C的形态,在基于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的电子元件E1的供给期间,能够使保持有与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不同的电子元件E1的下一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与第三带齿卷盘52C卡合。因此,能够再次执行上述排出处理与上述送出处理。
(控制部执行的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9所示的流程图,说明在搬运状态中在输入部89由作业者按下了机种切换按钮的情况下控制部80及供料器控制部59执行的机种切换处理。在机种切换处理中,控制部80首先在显示部88使机种切换灯点亮(S2)。
接下来,控制部80执行以与机种切换后的印刷电路基板P1的宽度对应的方式变更搬运输送机20的一对传送带22的宽度的输送机宽度变更处理(S4)。接下来,控制部80执行以与向机种切换后的印刷电路基板P1安装的电子元件E1对应的方式更换头单元32中的各安装头37的吸嘴的嘴更换处理(S6)。接下来,控制部80执行以与机种切换后的印刷电路基板P1的支撑对应的方式替换支撑销的支撑销替换处理(S8)。
接下来,控制部80从上述存储部83读出上述特定数据,基于该特定数据,确定多个供料器50中的需要元件更换的至少一个供料器50(S10)。
接下来,控制部80对S10中确定出的供料器50执行元件更换处理(S12)。在元件更换处理中,控制部80对S10中确定出的供料器50一并执行排出处理,接着一并执行送出处理。之后详细说明控制部80在元件更换处理之中执行的排出处理及送出处理。控制部80在元件更换处理结束时移至S14。
在S14中,控制部80判断机种切换作业所需的全部的动作(机种切换动作)是否结束。控制部80在S14中判断为机种切换动作结束的情况下(S14:是),移至S16。控制部80在S14中判断为机种切换动作没有结束的情况下(S14:否),返回S4。
在S16中,控制部80熄灭机种切换灯,并移至S18。在S18中,控制部80判断表面安装机1的各装置是否存在异常。控制部80在S18中判断为没有异常的情况下(S18:否),结束机种切换处理。控制部80在A18中判断为存在异常的情况下(S18:是),使显示部88显示错误显示(S20),结束机种切换处理。
(排出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10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控制部80的排出处理部87A经由供料器控制部59在S12的元件更换处理之中执行的实施方式1的排出处理。在排出处理中,排出处理部87A首先在供料器50的主体部50A内的第一传感器58A、第二传感器58B及第三传感器58C中检测是否具有元件供给带60(S32)。
排出处理部87A在S32中在第一传感器58A、第二传感器58B及第三传感器58C的全部的传感器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32:是),移至S34。排出处理部87A在S32中在第一传感器58A、第二传感器58B及第三传感器58C中的至少一个传感器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32:否),结束排出处理。
排出处理部87A在S34中将前侧马达51A朝反转方向旋转驱动,并移至S36。由此,将处于第一送出位置55C1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后方送出。排出处理部87AS36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是否有元件供给带60。
排出处理部87A在S36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36:是),反复执行S36的处理。排出处理部87A在S36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36:否),移至S38。
排出处理部87A在S38中设置内置于计算处理部81的延迟计时器81A(开始基于延迟计时器81A的计数),移至S40。排出处理部87A在S40中判断延迟计时器81A是否到达时限(延迟计时器81A的剩余时间是否为零)。
排出处理部87A在S40中判断为延迟计时器81A到达了时限的情况下(S40:是),假定为向后方正送出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前端部通过了第一送出位置55C1(从第二带齿卷盘51D脱离),移至S42。排出处理部87A在S40中判断为延迟计时器81A没有到达时限的情况下(S40:否),反复执行S40的处理直至延迟计时器81A到达时限。
排出处理部87A在S42中通过升降部53B使施力马达53A下降。接下来,排出处理部87A使施力马达53A旋转驱动(S44)。由此,将处于排出位置55A1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后方送出。接下来,排出处理部87A对延迟计时器81A进行复位(S46),移至S48。
排出处理部87A在S48中在第三传感器58C中检测是否有元件供给带60。排出处理部87A在S48中在第三传感器58C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48:是),反复执行S48的处理。排出处理部87A在S48中在第三传感器58C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48:否),移至S50。
排出处理部87A在S50中再次设置内置于计算处理部81的延迟计时器81A,移至S52。排出处理部87A在S52中判断延迟计时器81A是否到达时限。
排出处理部87A在S52中判断为延迟计时器81A到达了时限的情况下(S52:是),假定为向后方正送出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前端部通过了排出位置55A1(从施力马达53A脱离),移至S54。排出处理部87A在S52中判断为延迟计时器81A没有到达时限的情况下(S52:否),反复执行S52的处理直至延迟计时器81A到达时限。
排出处理部87A在S54中通过升降部53B使施力马达53A上升。接下来,排出处理部87A停止施力马达53A的驱动(S56)。接下来,排出处理部87A停止前侧马达51A的驱动(S58)。接下来,排出处理部87A对延迟计时器81A进行复位(S60),结束排出处理。
(送出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11所示的流程图,说明控制部80的送出处理部87B经由供料器控制部59在S12的元件更换处理之中执行的送出处理。在送出处理中,送出处理部87B首先使后侧马达52A旋转驱动(S72),移至S74。由此,将处于第二送出位置55B1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向第一送出位置55C1送出。
送出处理部87B在S74中在第二传感器58B中检测是否有元件供给带60。送出处理部87B在S74中在第二传感器58B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74:是),假定为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的前端部60F1到达了合流带通路55C上,移至S76。送出处理部87B在S74中在第二传感器58B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74:否),反复执行S74的处理。
送出处理部87B在S76中使前侧马达51A朝正转方向旋转驱动,结束送出处理。由此,能够将到达了第一送出位置55C1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的前端部60F1送出至元件供给位置S1,通过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进行电子元件E1的供给。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40中,在排出处理中,通过使前侧马达51A旋转驱动,其至少一部分向供料器50的外部排出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从第二带齿卷盘51D脱离。另外,在该排出处理中,由于在保持有电子元件E1的状态下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排出,因此不会在元件供给位置S1供给残留于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电子元件E1而能够回收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另一方面,在送出处理中,通过使后侧马达52A旋转驱动,能够将与设于供料器50的后侧的第三带齿卷盘52C预先卡合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送出至设于供料器50的前侧的元件供给位置S1。
并且,在基于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电子元件E1的供给作业期间由作业者等按下输入部89的机种切换按钮,由此连续执行上述排出处理与上述送出处理。因此,在机种切换时的元件更换处理中,与在使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排出之后需要经由人工使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送出至元件供给位置S1的以往的结构、需要对应每个供料器50的主体部50A进行更换的以往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且迅速地执行元件更换处理中的元件供给带60的更换,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缩短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部80的存储部83存储上述特定数据,在按下了机种切换按钮的情况下,在多个供料器50中的由上述特定数据确定的供料器50中一并执行排出处理,并且,对一并执行了排出处理的各供料器50,紧接着排出处理而一并执行送出处理。因此,无需对应在机种切换时需要执行元件更换作业的每个供料器50来执行排出处理,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施力马达53A没有对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进行施力的状态下,能够使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通过第一带通路55A而在元件供给位置S1进行电子元件E1的供给作业。并且,一边通过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进行电子元件E1的供给作业,一边预先将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配置于第二带通路55B上的第二送出位置55B1。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从排出处理朝送出处理的移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出处理中,施力马达53A对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进行施力,由此能够使从第二带齿卷盘51D脱离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在施力马达53A的作用下从供料器50的后方向供料器50的外部排出。因此,在排出处理中,无需经由人工就能够使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整体向供料器50的外部排出,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自动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出处理中,在驱动了施力马达53A之后,第三传感器58C检测出在第一带通路55A上没有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另外,延迟计时器81A到达时限,由此假定为向后方正送出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前端部60P1通过了排出位置55A1(从施力马达53A脱离),从而使施力马达53A上升,停止施力马达53A的驱动。因此,能够抑制施力马达53A不必要地旋转驱动。
<实施方式2>
参照图12~图15来说明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2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的供料器150的结构的一部分与实施方式1不同。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的其它的结构及表面安装机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关于送出处理,由于在各实施方式中共用,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150的主体部150A在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供料器50的主体部50A的结构的基础上还具备引导部件(路径形成部的一个例子)172。引导部件172配置于主体部150A内的第一带通路55A与第二带通路55B的合流点,形成侧视大致三角形状,由此其上表面成为从前侧朝后侧向斜上方倾斜的倾斜面。
引导部件172配置为在上述合流点能够沿上下方向升降。引导部件172的升降通过供料器控制部59来控制。引导部件172通过供料器控制部59来上升,由此处于遮挡第二带通路55B与合流带通路55C的边界部并且形成由上述倾斜面将合流带通路55C与第一带通路55A之间相连的路径的第一状态(图12所示的状态)。另外,引导部件172通过供料器控制部59来下降,由此处于不遮挡上述边界部的第二状态(图14所示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料器控制部59内设定有用于判断在排出处理中是否应使引导部件172上升的上升标志(未图示)。上升标志在接通状态与断开状态之间切换。上升标志的状态根据排出处理部87A来判断。
(排出方法)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2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的排出处理的排出方法。此外,关于以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通过第一带通路55A而到达合流带通路55C为前提这点、及在基于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电子元件E1的供给期间预先使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的前端部与第三带齿卷盘52C卡合这点,由于在各实施方式中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前提,如图12所示,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终端部60P2位于合流带通路55C上,且引导部件172下降。
在排出处理中,使前侧马达51A朝反转方向旋转驱动,并且使引导部件172上升。由此,当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后方送出、且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终端部60P2到达引导部件172时,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终端部60P2被引导部件172的倾斜面引导至第一带通路55A上。被引导至第一带通路55A上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终端部60P2向后方被进一步送出,由此通过第一带通路55A上的排出位置55A1。
接下来,使施力马达53A对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进行施力,使施力马达53A旋转驱动。由此,如图13所示,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被施力马达53A进一步朝后方送出,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后端部向供料器150的外部排出。并且,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前端部被施力马达53A进一步朝后方送出,由此如图14所示,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整体向供料器150的外部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的顺序执行排出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供料器150的外部排出而停止施力马达53A之后,使引导部件172下降(参照图14)。由此,在排出处理之后紧接着执行送出处理时,向前方送出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的前端部不会与引导部件172碰撞,能够向元件供给位置S1送出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
(排出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15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控制部80的排出处理部87A执行的实施方式2的排出处理。在排出处理中,排出处理部87A首先在供料器150的主体部150A内的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是否有元件供给带60(S131)。
排出处理部87A在S131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131:是),移至S132。排出处理部87A在S131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131:否),结束排出处理。
排出处理部87A在S132中在第二传感器58B中检测是否有元件供给带60。排出处理部87A在S132中在第二传感器58B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132:是),移至S34。排出处理部87A在S132中在第二传感器58B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132:否),假定为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终端部60P2位于合流带通路55C上,将上升标志设为接通状态(S133),移至S34。
排出处理部87A在S34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将前侧马达51A向反转方向旋转驱动,移至S135。排出处理部87A在S135中判断上升标志是否为接通状态。排出处理部87A在S135中判断为上升标志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S135:是),使引导部件172上升,移至S36。由此,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被引导部件172引导至第一带通路55A上。排出处理部87A在S135中判断为上升标志并非接通状态的情况下(S135:否),移至S36。
排出处理部87A在移至S36时,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依次执行S36~S56的各处理。排出处理部87A在S56的处理结束时,移至S157。
排出处理部87A在S157中判断上升标志是否为接通状态。排出处理部87A在S157中判断为上升标志为接通状态的情况下(S157:是),使引导部件172下降(S158),将上升标志设为断开状态(S159),移至S56。由此,避免在排出处理之后紧接着执行送出处理时向前方送出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的前端部与引导部件172碰撞。排出处理部87A在S157中判断为上升标志并非接通状态的情况下(S157:否),移至S56。
排出处理部87A在移至S56时,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依次执行S56与S58的处理,结束排出处理。
(实施方式2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在执行排出处理时引导部件172上升(成为第一状态)。因此,即使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终端部60P2处于合流带通路55C上的情况下,在排出处理中向后方送出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终端部60P2也通过由引导部件172的倾斜面将合流带通路55C与第一带通路55A之间相连的路径而被引向第一带通路55A上。
并且,当排出处理结束时,引导部件172下降(变更为第二状态),成为不遮挡第二带通路55B与合流带通路55C的边界部的形态,因此在结束排出处理后,能够使与第三带齿卷盘52C预先卡合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在送出处理中迅速地向元件供给位置S1送出。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终端部60P2处于合流带通路55C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自动化,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实施方式3>
参照图16~图20来说明实施方式3。如图16所示,实施方式3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供料器250具有与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供料器50除去排出部53及第三传感器58C而成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关于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的其它的结构及表面安装机的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置于控制部280的计算处理部281的延迟计时器81A中预先设定有在带通路55上向前方送出的元件供给带60的终端部从离开合流带通路55C上的设有第一传感器58A的位置起至通过与第一带齿卷盘51C卡合的位置为止所需的时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在控制部280的计算处理部281,内置有设定了预定时间的监视计时器281B。在虽然执行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排出处理但在主体部250A内的各传感器58A、58B中持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元件供给带60、控制部280及供料器250等有可能产生了某些错误,因此该监视计时器281B是用于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了一定程度的时间的时刻停止排出处理的计时器。
(排出方法)
对形成上述那样的结构的实施方式3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的排出处理的排出方法进行说明。对于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在各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前提事项而省略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前提,在基于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电子元件E1的供给期间,确保机种切换前的电子元件E1的供给所需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长度,在供料器250的后侧预先切断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参照图16所示的带盘R1上方的虚线)(切断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的排出处理中,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不同,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前方强制排出。即,在排出处理中,通过使前侧马达51A向正转方向旋转驱动,在图16中使第一带齿卷盘51C及第二带齿卷盘51D逆顺时针旋转。由此,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前方送出,如图18所示,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上述切断后的终端部60P2到达至合流带通路55C上。
并且,通过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进一步向前方送出,如图19所示,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上述切断后的终端部60P2从第一带齿卷盘51C脱离,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因其自重从供料器250的前方向供料器250的外部排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排出处理中,以比供给电子元件E1时的速度快的速度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前方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以上的顺序来执行排出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排出处理中,由于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前方排出,因此通过露出部56而向供料器250的外部排出,但在排出处理中排出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中的残留有电子元件E1的部分虽在露出部56被切割盖带64而使电子元件E1露出,但是露出的电子元件E1在元件供给位置S1未被供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排出处理中,也是在保持有电子元件E1的状态下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供料器250的外部排出。
(排出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20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控制部280的排出处理部87A执行的实施方式2的排出处理。在排出处理中,排出处理部87A首先,首先在供料器250的主体部250A内的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是否有元件供给带60(S232)。
排出处理部87A在S232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232:是),移至S234。排出处理部87A在S232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232:否),结束排出处理。
排出处理部87A在S234中使前侧马达51A向正转方向旋转驱动,移至S236。由此,将处于第一送出位置55C1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前方送出。
排出处理部87A在S236中设置内置于计算处理部281的监视计时器281B(开始基于监视计时器281B的计数),移至S238。排出处理部87A在S238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是否有元件供给带60。
排出处理部87A在S238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238:是),移至S240。排出处理部87A在S238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238:否),移至S242。
排出处理部87A在S240中判断设定于监视计时器281B的预定时间是否到达时限(监视计时器281B的剩余时间是否为零)。排出处理部87A在S240中判断为监视计时器281B到达了时限的情况下(S240:是),假定为有可能产生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没有被预先切断等某些错误,使显示部78显示错误显示(S244),移至S248。排出处理部87A在S240中判断为监视计时器281B没有到达时限的情况下(S240:否),返回S238。
排出处理部87A在S242中设置延迟计时器81A(开始基于延迟计时器81A的计数),移至S246。排出处理部87A在S246中判断延迟计时器81A是否到达时限(延迟计时器81A的剩余时间是否为零)。
排出处理部87A在S246中判断为延迟计时器81A到达了时限的情况下(S246:是),假定为向前方正送出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终端部通过了与第一带齿卷盘51C卡合的位置(从第一带齿卷盘51C脱离),移至S248。排出处理部87A在S246中判断为延迟计时器81A没有到达时限的情况下(S246:否),反复执行S246的处理直至延迟计时器81A到达时限。
排出处理部87A在S248中停止前侧马达51A的驱动。接下来,排出处理部87A对延迟计时器81A进行复位(S250)。接下来,排出处理部87A对监视计时器281B进行复位(S252),结束排出处理。
(实施方式3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确保电子元件E1的供给作业所需的长度而在供料器250的后方侧预先切断,因此在排出处理中,通过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前方送出,能够使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供料器250的外部排出。因此,无需在供料器250的后侧将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所说明那样的排出部53等设于第一带通路55A上,能够在排出处理中使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自动地朝供料器250的外部排出。其结果是,能够以简单结构来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自动化,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出处理中,第一传感器58A检测出在合流带通路55C上的比元件供给位置S1靠前方的位置没有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另外延迟计时器81A到达时限,由此假定为向前方正送出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从供料器250的前方向供料器250的外部排出,停止前侧马达51A的旋转驱动。因此,能够抑制前侧马达51A不必要地旋转驱动。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产生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没有被预先切断的情况等某些错误的情况下,在排出处理中,有可能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继续持续地向供料器250的前方送出。对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上述监视计时器281B,在检测出即便经过了设定于监视计时器281B的预定时间而在第一传感器58A中仍具有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情况下,认为有可能产生了某些错误,使显示部88的显示画面显示错误显示。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前侧马达51A不必要地旋转驱动。
<实施方式4>
参照图21~图24来说明实施方式4。实施方式4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的供料器350的后侧部分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不同。供料器350的前侧部分的结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的其它的结构及表面安装机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350的主体部350A中,如图21所示,在带通路355中,以第一带通路355A与合流带通路355C相连的形态从前方侧朝后方侧向下方倾斜,向主体部350A的下方开放。并且,该倾斜成为通过向后方送出而前端部从第二带齿卷盘51D脱离的元件供给带60因其自重能够落下的倾斜度。此外,从第二带齿卷盘51D到达上述倾斜为止的距离缩短为以使从第二带齿卷盘51D脱离的元件供给带60容易落下。
在主体部350A中,如图21所示,以面朝第一带通路355A的上述倾斜的形态设置第二传感器58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在主体部350A设置第三传感器。另外,在主体部350A中,后侧送出部352的第三带齿卷盘352C以其齿的一部分向下方露出的形态进行配置。
另外,在主体部350A的后端部,如图21所示,构成后侧送出部352的后侧马达352A、后侧从动齿轮352B、第三带齿卷盘352C分别以与实施方式1的供料器50上下颠倒的排列方式进行配置。另外,在主体部350A的后端部,以在与第一带通路355A的上述倾斜之间隔开间隙的方式安装有送出单元370。送出单元370的上表面设为水平面,并且以在与第三带齿卷盘352C的上述露出的齿之间隔开能够送出元件供给带60的微小间隙的方式相向,该间隙成为第二带通路355B。
(排出方法)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4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的排出处理的排出方法。对于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所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前提事项而省略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卷绕有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带盘R1配置于第一带通路355A的上述开放的部位的下方。因此,能够使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通过第一带通路355A而到达合流带通路355C。
在排出处理中,从图21所示的状态使前侧马达51A朝反转方向旋转驱动。由此,如图22所示,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后方送出。并且,当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前端部60P1在第一送出位置355C1从第二带齿卷盘51D脱离时,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如图23所示因其自重沿着第一带通路355A的倾斜而落下,从第一带通路355A的上述开放的部位向供料器350的下方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以上的顺序执行排出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出处理之后紧接着执行送出处理时,向前方送出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的前端部60F1通过第一带通路355A的上述开放的部位的上方,到达第一带通路355A的倾斜。并且,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进一步向前方被送出,由此沿着第一带通路355A的倾斜上升,到达第一送出位置355C1。
(排出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24所示的流程图对控制部80的排出处理部87A执行的实施方式4的排出处理进行说明。在排出处理中,排出处理部87A首先在供料器350的主体部350A内的第一传感器58A及第二传感器58B中检测是否具有元件供给带60(S332)。
排出处理部87A在S332中在第一传感器58A及第二传感器58B这两个传感器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332:是),移至S334。排出处理部87A在S332中在第一传感器58A及第二传感器58B中的至少一方的传感器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332:否),结束排出处理。
排出处理部87A在S334中使前侧马达51A向反转方向旋转驱动,移至S336。由此,将处于第一送出位置55C1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后方送出。排出处理部87A在S336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是否有元件供给带60。
排出处理部87A在S336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336:是),反复执行S336的处理。排出处理部87A在S336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336:否),假定为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前端部从第二带齿卷盘51D脱离而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因第一带通路355A的倾斜而落下,停止前侧马达51A的驱动(S338),结束排出处理。
(实施方式4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在排出处理中,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后方送出,由此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因其自重沿着第一带通路355A的倾斜而落下,能够使整个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供料器350的外部排出。因此,无需在第一带通路355A上设置用于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后方送出的上述排出部53等机构,能够在排出处理中使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自动地向供料器350的外部排出。其结果是,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自动化,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实施方式5>
参照图25~图28来说明实施方式5。如图25所示,实施方式5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供料器450具有与从实施方式1的供料器50的主体部50A除去排出部53及第三传感器58C而成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关于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的其它的结构及表面安装机的结构,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排出方法)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5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的排出处理的排出方法。对于在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所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前提事项,省略说明。
在排出处理中,使前侧马达51A向反转方向旋转驱动。由此,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后方送出。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主体部50A的后端部向后方送出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没有由带盘R1卷绕。因此,通过将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后方送出,当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前端部60P1从第二带齿卷盘51D脱离时,如图26所示,成为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一部分在供料器450的主体部450A的后侧向后方挠曲的状态(在图26中,供料器450的后侧的双点划线示出向后方挠曲前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位置)。
接下来,如图27所示,在供料器450的后侧由作业者M1等抓住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中的上述向后方挠曲的部位,并向后方拉拔(图27中的双点划线示出向后方拉拔前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作业者M1等使整个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供料器450的外部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以上的顺序来执行排出处理。
(排出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28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控制部80的排出处理部87A执行的实施方式5的排出处理。在排出处理中,排出处理部87A首先在供料器450的主体部450A内的第一传感器58A及第二传感器58B中检测是否有元件供给带60(S432)。
排出处理部87A在S432中在第一传感器58A及第二传感器58B这两个传感器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432:是),移至S434。排出处理部87A在S432中在第一传感器58A及第二传感器58B中的至少一方的传感器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432:否),结束排出处理。
排出处理部87A在S434中将前侧马达51A向反转方向旋转驱动,移至S436。由此,将处于第一送出位置55C1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向后方送出。排出处理部87A在S436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是否有元件供给带60。
排出处理部87A在S436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436:是),反复执行S436的处理。排出处理部87A在S436中在第一传感器58A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436:否),设置延迟计时器81A(开始基于延迟计时器81A的计数),移至S440。排出处理部87A在S440中判断延迟计时器81A是否到达时限(延迟计时器81A的剩余时间是否为零)。
排出处理部87A在S440中判断为延迟计时器81A到达了时限的情况下(S440:是),假定为向后方正送出的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前端部通过第一送出位置55C1(从第二带齿卷盘51D脱离),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一部分成为在供料器450的主体部450A的后侧向后方挠曲的状态,移至S442。排出处理部87A在S440中判断为延迟计时器81A没有到达时限的情况下(S440:否),反复执行S440的处理,直至延迟计时器81A到达时限。
排出处理部87A在S442中停止前侧马达51A的驱动。接下来,排出处理部87A对延迟计时器进行复位(S444),移至S446。排出处理部在S446中在第一传感器58A及第二传感器58B中检测是否有元件供给带60(S446)。
排出处理部87A在S446中在第一传感器58A及第二传感器58B这两个传感器中检测出没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446:是),假定为元件供给带60被作业者M1等朝后方拉拔、或者处于朝后方拉拔的中途,移至S448。排出处理部87A在S446中在第一传感器58A及第二传感器58B中的至少一方的传感器中检测出有元件供给带60的情况下(S446:否),反复执行S446的处理。
排出处理部87A在S448中再次设置延迟计时器81A(开始基于延迟计时器81A的计数),移至S450。排出处理部87A在S450中判断延迟计时器81A是否到达时限(延迟计时器81A的剩余时间是否为零)。
排出处理部87A在S450中判断为延迟计时器81A到达了时限的情况下(S450:是),假定为从主体部450A的后侧向主体部450A的外部延伸的元件供给带60被作业者M1等朝后方拉拔而向供料器450的外部排出,对延迟计时器进行复位(S452),结束排出处理。排出处理部87A在S450中判断为延迟计时器81A没有到达时限的情况下(S450:否),反复执行S450的处理直至延迟计时器81A到达时限为止。
此外,送出处理部87B通过排出处理部87A在450中判断为延迟计时器81A到达了时限而判断为排出处理结束,即判断为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被作业者M1等拉拔出,紧接着排出处理而执行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上述送出处理。由此,能够将保持有机种切换后的电子元件E1的后续的元件供给带60F送出至元件供给位置S1。
(实施方式5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在排出工序中,通过组合作业者M1对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进行的拉拔作业,即便在控制部80侧没有控制为将整个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从供料器450排出,也能够使排出工序结束。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控制部80侧的控制,能够简化供料器型供给装置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执行排出处理而成为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一部分在供料器450的主体部450A的后侧向后方挠曲的状态,由此作业者M1等容易找到安装于供料器型供给装置的多个供料器450中的执行了排出处理的特定的供料器450,因此在该特定的供料器450中,能够连续且迅速地拉拔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因此,即便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先的元件供给带60P的排出作业的一部分经由作业者进行的情况下,与以往的结构相比,也能够容易且迅速地执行元件更换处理中的元件供给带60的替换,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缩短化。
<实施方式6>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6。实施方式6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在按下了输入部的机种切换按钮的情况下,控制部仅执行排出处理。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的其它的结构及表面安装机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机种切换按钮被作业者等按下时,控制部在多个供料器中的由上述特定数据确定的供料器中仅一并执行上述排出处理,而不执行上述送出处理。
(实施方式6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供料器型供给装置中,如上述那样,即便采用控制部在由上述特定数据确定的供料器中仅一并执行排出处理的结构,与需要对应多个供料器中的每个特定的供料器执行排出处理的以往的结构相比,也能够实现元件更换作业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不限于由上述记载及附图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那样的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技术范围。
(1)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各供料器的主体部的前侧设有两个带齿卷盘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在主体部的前侧设有一个带齿卷盘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前侧的带齿卷盘的略微前方设置露出部,在露出部的略微前方设置元件供给位置。
(2)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各供料器的主体部内设有由第一带通路、第二带通路与合流带通路构成的带通路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在主体部内仅设有在主体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个带通路,后续的元件供给带的前端部预先配置在与在先的元件供给带相同的通路上。
(3)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输入部的机种切换按钮设于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的外部的结构,但机种切换按钮可以设于供料器型元件供给装置,机种切换按钮也可以设于各供料器。
(4)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机种切换按钮被作业者等按下的情况下执行机种切换处理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基于安装程序由控制部执行机种切换处理的指示(预定指示)自动地向输入部输入。
(5)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特定数据中以与按照安装程序的印刷电路基板的机种的切换对应的形式确定供料器的例子,但对于在特定数据中确定供料器的方法不作限定。也可以是,例如通过在输入部中由作业者等输入机种切换后的印刷电路基板而与输入后的印刷电路基板对应地确定需要元件更换的供料器。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6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机种切换按钮被作业者等按下的情况下,在安装于安装部的全部的供料器中执行排出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与对由特定数据确定的供料器执行排出处理的机种切换按钮不同地在输入部设置用于对上述全部的供料器中的全部元件供给带一并执行排出处理的全部带排出按钮等操作按钮。
(7)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控制部包含为表面安装机的结构的一部分的结构,但设置控制部的位置不受限定。例如,控制部也可以被包含为供料器型供给装置的结构的一部分。
(8)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一带通路与第二带通路由与主体部不同的部件即送出单元分隔的结构,但也可以是第一带通路与第二带通路由主体部的一部分分隔的结构。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这些仅是例示,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中包含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表面安装机
10…基台
20…搬运输送机
30…元件安装装置
32…头单元
40…供料器型供给装置(元件供给装置)
42…供料器安装部(安装部)
50、150、250、350、450…供料器
50A、150A、250A、350A、450A…主体部
51…前侧送出部(第一送出部)
51A…前侧马达
51C…第一带齿卷盘
51D…第二带齿卷盘
52、352…后侧送出部(第二送出部)
52A、352A…后侧马达
52C、352C…第三带齿卷盘
53…排出部(第三送出部)
53A…施力马达(施力部的一个例子)
53B…升降部
55…带通路
55A、355A…第一带通路
55B、355B…第二带通路
55B1、355B1…第二送出位置
55C、355C…合流带通路
55C1、355C1…第一送出位置
56…露出部
58A…第一传感器(第二检测部)
58B…第二传感器
58C…第三传感器(第一检测部)
59…供料器控制部
60…元件供给带
60P…在先的元件供给带(第一元件供给带)
60F…后续的元件供给带(第二元件供给带)
70…送出单元
80、280…控制部
81A…延迟计时器
87A…排出处理部
87B…送出处理部
172…引导部件(路径形成部)
281B…监视计时器
E1…电子元件(元件)
M1…作业者
P1…印刷电路基板
R1、R2…带盘
S1…元件供给位置

Claims (14)

1.一种元件供给装置,送出保持有多个元件的元件供给带而供给所述元件,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主体部,在供给所述元件时的所述元件供给带的送出方向的下游侧设有供给所述元件的元件供给位置;
带通路,设于所述主体部,供所述元件供给带送出;
第一送出部,送出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设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一送出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
第二送出部,向所述第一送出位置送出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设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二送出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
控制部,对所述第一送出部与所述第二送出部进行控制;及
输入部,接受来自所述元件供给装置的外部的输入,
所述控制部具有排出处理部及送出处理部,所述排出处理部执行如下的排出处理:通过由所述第一送出部送出至少在所述第一送出位置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之间延伸的第一元件供给带而使该第一元件供给带离开所述第一送出位置,将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的至少一部分以保持有所述元件的状态向所述主体部的外部排出,所述送出处理部执行如下的送出处理:由所述第二送出部向所述第一送出位置送出处于所述第二送出位置的第二元件供给带,并由所述第一送出部向所述元件供给位置送出到达了该第一送出位置的所述第二元件供给带,
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输入部中被输入了预定指示的情况下执行所述排出处理,
所述送出处理部在所述输入部中被输入了所述预定指示的情况下,在所述排出处理部执行了所述排出处理之后紧接着该排出处理而执行所述送出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还具备供多个所述主体部安装的安装部,
所述控制部具有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存储有在所述输入部中被输入了预定指示的情况下确定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多个所述主体部中的需要执行所述排出处理的所述主体部的特定数据,
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在所述输入部中被输入了所述预定指示的情况下,在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多个所述主体部中的基于所述特定数据确定的所述主体部中一并执行所述排出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带通路具有:设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带通路;设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并与所述第一带通路隔开并且包含所述第二送出位置的第二带通路;及所述第一带通路与所述第二带通路合流而向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延伸并包含所述第一送出位置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的合流带通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还具备第三送出部,该第三送出部具有对处于设于所述第一带通路上的第三送出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进行施力的施力部,并通过所述施力部对处于所述第三送出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进行施力而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送出该元件供给带,
所述控制部还控制所述第三送出部,
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将至少在所述第一送出位置、所述元件供给位置与所述第三送出位置之间延伸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送出,由所述施力部对处于所述第三送出位置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进行施力,并且由所述第三送出部将离开了所述第一送出位置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向所述主体部的外部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主体部设有配置为能够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变更的路径形成部,所述路径形成部在所述第一状态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带通路与所述第二带通路的合流点遮挡所述第二带通路与所述合流带通路的边界部而形成将该合流带通路与所述第一带通路之间相连的路径,所述路径形成部在所述第二状态中不遮挡所述边界部,
所述控制部还控制所述路径形成部,
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将所述路径形成部变更为所述第一状态,当所述排出处理结束时将所述路径形成部变更为所述第二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带通路以与所述合流带通路相连的形态向所述主体部的下方开放,并以离开了所述第一送出位置的处于所述合流带通路上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因其自重能够落下的倾斜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朝上游侧而向下方倾斜,
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将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送出。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第一带通路上有无所述元件供给带的第一检测部,
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送出所述元件供给带直至至少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出没有该元件供给带。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由所述第一送出部将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送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合流带通路上的比所述第一送出位置靠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有无所述元件供给带的第二检测部,
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送出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直至至少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出没有该第一元件供给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其中,还具备:
具有显示画面的显示部;及
预先设定有预定时间的监视计时器,
所述排出处理部在所述排出处理中,在所述第一送出部对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的送出开始了之后设置所述监视计时器,在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出有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的情况下以经过了所述预定时间为条件,使所述显示部的所述显示画面显示错误显示。
11.一种表面安装机,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元件供给装置;
基台;
元件安装装置,在所述基台上的元件安装位置向基板上安装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供给的所述元件;及
搬运装置,将所述基板搬运至所述元件安装位置。
12.一种元件的供给方法,使用送出保持有多个元件的元件供给带的元件供给装置来供给所述元件,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具备:
主体部,在供给所述元件时的所述元件供给带的送出方向的下游侧设有供给所述元件的元件供给位置;
带通路,设于所述主体部,供所述元件供给带送出;
第一送出部,送出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设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一送出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及
第二送出部,向所述第一送出位置送出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设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二送出位置的所述元件供给带,
所述元件的供给方法包括:
排出工序,由所述第一送出部送出至少在所述第一送出位置与所述元件供给位置之间延伸的第一元件供给带,将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以保持有所述元件的状态向所述主体部的外部排出;及
送出工序,由所述第二送出部向所述第一送出位置送出处于所述第二送出位置的第二元件供给带,并由所述第一送出部向所述元件供给位置送出到达了该第一送出位置的所述第二元件供给带,
在所述排出工序之后紧接着该排出工序而执行所述送出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元件的供给方法,其中,
在所述排出工序之前,还包括在所述主体部的外部在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切断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的切断工序,
在所述排出工序中,由所述第一送出部将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送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元件的供给方法,其中,
在所述排出工序中,在由所述第一送出部将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向上游侧送出而使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离开所述第一送出位置之后,通过拉拔从所述送出方向的下游侧向所述主体部的外部延伸的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的一部分,将处于所述带通路上的整个所述第一元件供给带向所述主体部的外部排出。
CN201580080548.4A 2015-06-02 2015-06-02 元件供给装置、表面安装机及元件的供给方法 Active CN1076159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5912 WO2016194142A1 (ja) 2015-06-02 2015-06-02 部品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及び部品の供給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5905A true CN107615905A (zh) 2018-01-19
CN107615905B CN107615905B (zh) 2020-01-21

Family

ID=57440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0548.4A Active CN107615905B (zh) 2015-06-02 2015-06-02 元件供给装置、表面安装机及元件的供给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683184B2 (zh)
JP (1) JP6663915B2 (zh)
KR (1) KR102056138B1 (zh)
CN (1) CN107615905B (zh)
DE (1) DE112015006584T5 (zh)
WO (1) WO201619414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7007A (zh) * 2018-10-29 2019-01-18 珠海奇川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牵引式上料飞达
CN112106458A (zh) * 2018-06-27 2020-12-1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9491B (zh) * 2015-03-05 2020-04-24 株式会社富士 安装管理装置
EP3313161B1 (en) * 2015-06-18 2020-02-05 FUJI Corporation Tape cutting processing device and processing method
DE112016007125T5 (de) * 2016-08-08 2019-04-2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Bauteilzuführungsvorrichtung
WO2018029754A1 (ja) * 2016-08-08 2018-02-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WO2018134880A1 (ja) * 2017-01-17 2018-07-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補給管理システム及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DE112017008259T5 (de) 2017-12-06 2020-09-2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Bauteilmontageeinrichtung, Verfahren zum Antreiben einer Bauteilversorgungsbandrolle
WO2019116416A1 (ja) * 2017-12-11 2019-06-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
JP7171127B2 (ja) * 2018-04-26 2022-11-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部品特性変更方法
WO2019229880A1 (ja) * 2018-05-30 2019-12-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補給管理システム及び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WO2020044449A1 (ja) * 2018-08-29 2020-03-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部品実装機
JP7203866B2 (ja) * 2019-02-06 2023-01-13 株式会社Fuji 管理装置、移動型作業装置、実装システム及び管理方法
JP7164922B2 (ja) 2020-02-05 2022-11-02 株式会社Fuji キャリアテープ装填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02912A1 (ja) * 2012-06-29 2014-01-03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JP2014011368A (ja) * 2012-06-29 2014-01-20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リールストッカ及び電子部品供給台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17699A1 (fr) * 2000-08-22 2002-02-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montage de pieces
JP4744689B2 (ja) * 2000-12-11 2011-08-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粘性流体転写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2002204096A (ja) * 2000-12-28 2002-07-19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気部品装着システムおよび電気部品装着方法
US7220095B2 (en) * 2001-05-24 2007-05-22 Lyndaker David W Self-threading component tape feeder
JP3901030B2 (ja) * 2002-06-18 2007-04-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5388134B2 (ja) * 2010-08-06 2014-01-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計算機システム、及び、移動データ決定方法
JP5985275B2 (ja) 2012-06-29 2016-09-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フィーダ制御方法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KR102025369B1 (ko) * 2012-09-12 2019-09-25 한화정밀기계 주식회사 부품 장착 장비용 테이프 공급 장치 및 테이프 공급 방법
CN104541595B (zh) * 2012-08-06 2018-02-13 韩华泰科株式会社 载带送进装置、芯片安装系统以及芯片安装方法
WO2014025120A1 (en) * 2012-08-06 2014-02-13 Samsung Techwin Co., Ltd Carrier tape feeding device, chip mounting system, and chip mounting method
KR102003870B1 (ko) * 2012-08-06 2019-07-25 한화정밀기계 주식회사 부품실장기용 캐리어 테이프 공급장치
JP6167300B2 (ja) 2013-09-26 2017-07-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02912A1 (ja) * 2012-06-29 2014-01-03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JP2014011368A (ja) * 2012-06-29 2014-01-20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リールストッカ及び電子部品供給台車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06458A (zh) * 2018-06-27 2020-12-1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
CN112106458B (zh) * 2018-06-27 2021-11-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
US11974402B2 (en) 2018-06-27 2024-04-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CN109247007A (zh) * 2018-10-29 2019-01-18 珠海奇川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牵引式上料飞达
CN109247007B (zh) * 2018-10-29 2024-02-13 珠海奇川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牵引式上料飞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83184B2 (en) 2020-06-16
DE112015006584T5 (de) 2018-05-24
KR20170132328A (ko) 2017-12-01
CN107615905B (zh) 2020-01-21
JP6663915B2 (ja) 2020-03-13
US20180148289A1 (en) 2018-05-31
WO2016194142A1 (ja) 2016-12-08
JPWO2016194142A1 (ja) 2018-03-15
KR102056138B1 (ko) 2019-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5905A (zh) 元件供给装置、表面安装机及元件的供给方法
US20070130756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JP2009081165A (ja) 基板処理装置、表面実装機、印刷機、検査機、及び塗布機
KR20170088413A (ko) 셋업 지원 장치, 부품 실장기, 셋업 지원 방법
CN103327802B (zh) 部件安装装置及部件安装方法
CN101690444B (zh) 元件吸附方法及表面安装机
JP5765864B2 (ja) 電子部品搬送装置及びテーピングユニット
EP3299321A1 (e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tacker device
KR102188295B1 (ko) 부품 공급 장치, 표면 실장기, 및 부품 공급 방법
JP6043871B2 (ja) 基板の搬送装置、表面実装機、及び基板の搬送方法
JP6673753B2 (ja) 基板クランプ装置及び基板処理装置
JP5059362B2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6918162B2 (ja) 部品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及び部品の供給方法
JP6589137B2 (ja) 部品実装用装置及び基板搬送方法
JP2008198914A (ja) 基板生産方法および装置
JP6786032B2 (ja) 加工処理装置及びシートの加工処理方法
JP5231666B2 (ja) 基板生産方法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US11310949B2 (en)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JP6982283B2 (ja) 加工処理装置
WO2019087289A1 (ja) 部品切れ検知装置
JPS59198216A (ja) 電子部品取り出し機構
JP2011096915A (ja) 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JP2008125710A (ja) 許諾シール貼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