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5355A -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 Google Patents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5355A
CN106795355A CN201580036226.XA CN201580036226A CN106795355A CN 106795355 A CN106795355 A CN 106795355A CN 201580036226 A CN201580036226 A CN 201580036226A CN 106795355 A CN106795355 A CN 1067953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methyl
thermoplastic resin
graft copolymer
acry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62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95355B (zh
Inventor
岩永崇
垰幸作
长谷信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hno UM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UMG AB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MG ABS Ltd filed Critical UMG AB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795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53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53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53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8L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which oxygen atoms are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L3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acrylic acid esters
    • C08L33/1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yl 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8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 C08F283/1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on to polysiloxanes
    • C08F283/124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on to polysiloxanes on to polysilox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8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reformed graft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1/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the groups C08F251/00 - C08F289/00
    • C08F291/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ccording to more than one of the groups C08F251/00 - C08F289/00 on to elasto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1/00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51/08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grafted on to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L51/085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grafted on to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on to polysilox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 C08F212/02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 C08F212/04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containing one ring
    • C08F212/06Hydrocarbons
    • C08F212/08Styr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4Methyl esters, e.g. methyl (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8Stabilised against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r oxyd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7/00Properties characterising the ingredient of the composition
    • C08L2207/04Thermoplastic elastom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包含:在由聚有机硅氧烷(Aa)和聚(甲基)丙烯酸酯(Ab)构成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接枝共聚物(B)、和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相对于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总质量100质量%,聚有机硅氧烷(Aa)的含有率为1~20质量%,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5~0.15μm,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的总质量100质量%,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的含有率为1~30质量%、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5.5~15质量%。

Description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本申请基于2014年7月8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4-140635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通过提高成型品的耐冲击性,不仅扩大成型品的用途,而且能够应对成型品的薄壁化、大型化,工业实用性变得非常高。因此,关于成型品的耐冲击性的提高,迄今为止提出了各种方法。
这些方法中,通过使用将橡胶质聚合物和硬质树脂组合而成的树脂材料,从而在保持来源于硬质树脂的特性的同时提高成型品的耐冲击性的方法已经工业化。作为这样的树脂材料,可以举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丙烯腈-乙烯/α-烯烃-苯乙烯(AES)树脂、聚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丙烯腈-苯乙烯(SAS)树脂、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ASA)树脂、或者将它们进一步添加于硬质树脂而得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等。
作为能够得到在保持来源于硬质树脂的特性的同时,提高了耐冲击性的成型品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例如提出了下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1)在作为硬质树脂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中添加SAS树脂而得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专利文献1)。
(2)在作为硬质树脂的马来酰亚胺系共聚物中添加SAS树脂而得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专利文献2)。
(3)在作为硬质树脂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中添加AES树脂而得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专利文献3)。
(4)在作为硬质树脂的马来酰亚胺系共聚物中添加AES树脂而得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专利文献4)。
(5)在作为硬质树脂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中添加AES树脂和ASA树脂而得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专利文献5)。
但是,就(1)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而言,为了提高成型品的耐冲击性,需要大量添加SAS树脂,关于所得的成型品,来源于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的表面硬度(耐损伤性)、耐热性、耐热老化性显著下降。
就(2)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而言,由于使用马来酰亚胺-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作为硬质树脂,因此成型品的耐候性、耐热老化性显著下降。
就(3)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而言,为了提高成型品的耐冲击性,需要大量添加AES树脂,因此所得的成型品有来源于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的表面硬度((耐损伤性))显著下降的倾向。此外,如果想要提高这样的成型品的耐热性,则进一步破坏特性平衡而无法维持性能。
就(4)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而言,为了提高成型品的耐冲击性,需要大量添加粒径比较大的AES树脂,因此成型品的显色性下降。
就(5)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而言,为了抑制成型品的显色性下降,添加了AES树脂和ASA树脂,但与仅添加AES树脂时相比,成型品的耐冲击性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2835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8-1990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3297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35284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3461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提供流动性良好且所得的成型品的耐损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耐热性、耐候性或耐热老化性优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以及耐损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耐热性、耐候性或耐热老化性优异的成型品。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包含以下方式。
<1>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
接枝共聚物(B),在由聚有机硅氧烷(Aa)和聚(甲基)丙烯酸酯(Ab)构成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存在下,将包含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进行聚合而得到,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Ab)具有来源于(甲基)丙烯酸酯的单元与来源于交联剂的单元和来源于接枝交叉剂的单元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和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将包含(甲基)丙烯酸酯、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和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进行聚合而得到,
相对于所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总质量(100质量%),所述聚有机硅氧烷(Aa)的含有率为1~20质量%,
所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5~0.15μm,
相对于所述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的总质量(100质量%),所述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的含有率为1~30质量%、所述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5.5~15质量%。
<2>根据<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所述聚有机硅氧烷(Aa)为具有乙烯基聚合性官能团的聚有机硅氧烷。
<3>根据<1>或<2>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所述聚有机硅氧烷(Aa)是相对于全部构成单元的总摩尔数包含含有乙烯基聚合性官能团的硅氧烷单元0.3~3摩尔%和二甲基硅氧烷单元97~99.7摩尔%,相对于全部硅原子的总摩尔数具有三个以上硅氧烷键的硅原子为1摩尔%以下的聚有机硅氧烷。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对于所述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总质量,所述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65~82质量%、所述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18~35质量%。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所述接枝共聚物(B)是在所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20~90质量%的存在下,将所述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10~80质量%(其中,所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和所述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合计为100质量%)进行聚合而得到的。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对于所述接枝共聚物(B)和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合计,所述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18~80质量%、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20~82质量%。。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进一步包含硅油(D)。
<8>根据<7>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对于所述接枝共聚物(B)和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合计100质量份,所述硅油(D)的含量为0.1~5质量份。
<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进一步包含将含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进行聚合而得到的苯乙烯系树脂(E)。
<10>根据<9>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对于所述接枝共聚物(B)、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所述苯乙烯系树脂(E)的合计,所述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18~60质量%、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20~81质量%、所述苯乙烯系树脂(E)的含量为1~40质量%。
<11>根据<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进一步包含在烯烃系共聚物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接枝共聚物(I)。
<12>根据<1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对于所述接枝共聚物(B)、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所述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所述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18~60质量%、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30~81质量%、所述接枝共聚物(I)的含量为1~10质量%。
<13>根据<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Ma1)的夏比冲击强度为5kJ/m2以上。
<14>根据<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Ma2)的耐擦伤性试验前后的亮度之差ΔL*(mc-ma)的绝对值小于3.0。
<15>使用了<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成型品。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良好。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能够得到耐损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耐热性、耐候性或耐热老化性优异的成型品。
本发明的成型品的耐损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耐热性、耐候性或耐热老化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为说明利用纸巾磨耗的耐擦伤性试验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用语的定义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均适用。
“(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
“成型品”是指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成型而成的产品。
“耐损伤性”是耐刮伤性、耐擦伤性、以及耐擦伤性的持续性的总称。“耐刮伤性”是指对于用指甲等尖硬物刮成型品的表面时产生的损伤(刮伤)的损伤难度。“耐擦伤性”是指对于用劳动用手套、纱布、布、纸巾等软物擦成型品的表面时产生的损伤(擦伤)的损伤难度。“耐擦伤性的持续性”是指将成型品在高温条件下静置后使用中性表面活性剂洗涤成型品表面前后耐擦伤性的变化小。
“耐热老化性”是指将成型品在高温条件下静置前后颜色不易变化(在静置前后颜色差异小)。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包含接枝共聚物(B)和(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包含硅油(D)、苯乙烯系树脂(E)、接枝共聚物(I)、其他热塑性树脂、各种添加剂。
接枝共聚物(B)是在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
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由聚有机硅氧烷(Aa)和聚(甲基)丙烯酸酯(Ab)构成。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是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
苯乙烯系树脂(E)是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
接枝共聚物(I)是在烯烃系共聚物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
接枝共聚物(I)优选为在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或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
以下,对各成分((A)~(I)、(m1)~(m4)等)进行说明。
<聚有机硅氧烷(Aa)>
作为聚有机硅氧烷(Aa),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具有乙烯基聚合性官能团的聚有机硅氧烷,更优选为:相对于构成聚有机硅氧烷的全部构成单元的总摩尔数,包含含有乙烯基聚合性官能团的硅氧烷单元0.3~3摩尔%和二甲基硅氧烷单元97~99.7摩尔%,相对于全部硅原子的总摩尔数,具有三个以上硅氧烷键的硅原子为1摩尔%以下的聚有机硅氧烷。
作为构成聚有机硅氧烷(Aa)的二甲基硅氧烷,例如可以举出3元环以上的二甲基硅氧烷系环状体。其中,优选为3元环~7元环的二甲基硅氧烷。具体可以举出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十甲基环五硅氧烷、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等。它们可以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含有乙烯基聚合性官能团的硅氧烷,只要是含有乙烯基聚合性官能团并且能够通过硅氧烷键与二甲基硅氧烷结合的物质,则没有限制,但考虑与二甲基硅氧烷的反应性时,优选为含有乙烯基聚合性官能团的烷氧基硅烷化合物。具体而言,可以举出β-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二甲氧基甲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二甲氧基甲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氧基二甲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乙氧基二乙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二乙氧基甲基硅烷和δ-甲基丙烯酰氧基丁基二乙氧基甲基硅烷等甲基丙烯酰氧基硅氧烷,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等乙烯基硅氧烷,对乙烯基苯基二甲氧基甲基硅烷等乙烯基苯基硅氧烷等。这些含有乙烯基聚合性官能团的硅氧烷可以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聚有机硅氧烷(Aa)可以根据需要包含硅氧烷系交联剂作为构成成分。
作为硅氧烷系交联剂,可以举出3官能性或4官能性的硅烷系交联剂,例如三甲氧基甲基硅烷、三乙氧基苯基硅烷、四甲氧基硅烷、四乙氧基硅烷、四丁氧基硅烷等。
聚有机硅氧烷(Aa)的制造方法没有限定。例如,可以利用以下的方法来制造。
首先,在由二甲基硅氧烷和含有乙烯基聚合性官能团的硅氧烷构成的硅氧烷混合物中,根据需要添加硅氧烷系交联剂,接着,使用乳化剂和水进行乳化,得到在水性介质中分散有硅氧烷混合物的硅氧烷混合物水性分散体。接着,使用利用高速旋转所产生的剪切力进行微粒化的均质机、利用高压发生器所产生的喷射力进行微粒化的均化器等,使硅氧烷混合物水性分散体中的分散粒子(硅氧烷混合物)微粒化。在此,如果使用均化器等高压乳化装置,则分散粒子以及聚有机硅氧烷(Aa)的粒径分布变小,因此优选。接着,将使分散粒子微粒化了的硅氧烷混合物水性分散体添加于包含酸催化剂的酸水溶液中,在高温下进行聚合。然后,冷却反应液,进而使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钠等碱性物质进行中和,从而使聚合停止,得到在水性介质中分散有聚有机硅氧烷(Aa)的水性分散体。
作为水性介质,可以举出水、与水混合的有机溶剂(以下,也称为“水混合性有机溶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作为水混合性有机溶剂,例如可以举出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等醇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等酮类;乙二醇、二乙二醇、丙二醇等聚亚烷基二醇类;聚亚烷基二醇的烷基醚类;N-甲基-2-吡咯烷酮等内酰胺类等。本发明中,作为水性介质,优选仅使用水、或者使用水与水混合性有机溶剂的混合物。
在制造上述聚有机硅氧烷(Aa)时,作为乳化剂,优选为阴离子系乳化剂。作为阴离子系乳化剂,例如可以举出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磺酸钠(月桂基磺酸钠等)、聚氧乙烯壬基苯基醚硫酸酯钠等。其中,优选为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磺酸钠等磺酸系乳化剂。这些乳化剂相对于硅氧烷混合物100质量份(以固体成分计),优选以0.05质量份~5质量份程度的范围使用。
作为聚合中所使用的酸催化剂,可以举出脂肪族磺酸、脂肪族取代苯磺酸、脂肪族取代萘磺酸等磺酸类,以及硫酸、盐酸、硝酸等无机酸类。这些酸催化剂可以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其中,从对聚有机硅氧烷(Aa)的水性分散体的稳定化作用优异的方面考虑,优选为脂肪族取代苯磺酸,特别优选为正十二烷基苯磺酸。此外,如果将正十二烷基苯磺酸与硫酸等有机酸并用,则能够极力抑制聚有机硅氧烷(Aa)的水性分散体中所使用的乳化剂对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显色性带来影响。
关于水性分散体中的聚有机硅氧烷(Aa)的体积平均粒径,从成型品的显色性、耐擦伤性优异,能够防止制造聚有机硅氧烷(Aa)时的水性分散体的粘度上升、凝块物(凝结物)产生的方面考虑,优选为0.01~0.09μm,更优选为0.02~0.08μm。
体积平均粒径是利用激光衍射散射法测定的值。具体而言,使用后述的实施例中所示的方法来测定。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控制聚有机硅氧烷(Aa)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日本特开平5-279434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
<聚(甲基)丙烯酸酯(Ab)>
聚(甲基)丙烯酸酯(Ab)为具有来源于(甲基)丙烯酸酯的单元与来源于交联剂的单元和来源于接枝交叉剂的单元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共聚物。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聚(甲基)丙烯酸酯(Ab),相当于交联剂或接枝交叉剂的(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或接枝交叉剂,而不属于(甲基)丙烯酸酯。
作为(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举出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具有苯基、苄基等芳香族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甲基)丙烯酸酯,优选为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交联剂和接枝交叉剂分别改善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显色性、热老化性。
作为交联剂,可以举出二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
作为接枝交叉剂,可以举出烯丙基化合物,具体而言,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烯丙酯、氰脲酸三烯丙酯、异氰脲酸三烯丙酯等。
聚(甲基)丙烯酸酯(Ab)中,关于来源于交联剂的单元和来源于接枝交叉剂的单元的合计量,从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显色性、耐热老化性优异,制造接枝共聚物(B)时的凝块物(凝结物)变少的方面考虑,在构成聚(甲基)丙烯酸酯(Ab)的全部单元的合计100质量%中,优选为0.1~5质量%,更优选为0.2~3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5~2质量%。
<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
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由聚有机硅氧烷(Aa)和聚(甲基)丙烯酸酯(Ab)构成。
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典型地具有聚有机硅氧烷(Aa)与聚(甲基)丙烯酸酯(Ab)相互以微观水平缠绕的、或者相互化学结合的结构。
相对于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总质量(100质量%),聚有机硅氧烷(Aa)的含有率优选为1~20质量%,更优选为3~18质量%。如果聚有机硅氧烷(Aa)的含有率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则成型品的耐冲击性、耐擦伤性更加优异,如果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则耐冲击性更加优异。
作为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举出:分别制造的聚有机硅氧烷(Aa)的水性分散体与聚(甲基)丙烯酸酯(Ab)的水性分散体多相絮凝或共肥大化的方法、在聚有机硅氧烷(Aa)的水性分散体和聚(甲基)丙烯酸酯(Ab)的水性分散体的任一者中形成另一方的聚合物而进行复合化的方法等。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得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水性分散体。
作为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制造方法,上述方法中,从成型品的耐冲击性和显色性更加优异的方面考虑,优选为在聚有机硅氧烷(Aa)的水性分散体中将(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与含有交联剂和接枝交叉剂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单体成分进行乳液聚合的方法。例如,在室温下,在聚有机硅氧烷(Aa)的水性分散体中,加入乳化剂和单体成分并升温至40~80℃,加入自由基聚合引发剂进行0.5~3小时程度的聚合,从而可以得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水性分散体。
作为乳液聚合中使用的乳化剂的优选具体例,可以举出油酸、硬脂酸、肉豆蔻酸、硬脂酸、棕榈酸等脂肪酸的钠盐或钾盐、月桂基硫酸钠、N-月桂酰基肌氨酸钠、烯基琥珀酸二钾、烷基二苯基醚二磺酸钠、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硫酸钠等。
作为乳化剂,从能够更加抑制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成型时的气体产生的方面考虑,优选为一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官能团的酸型乳化剂或其盐,其中,优选为烯基琥珀酸二钾或烷基二苯基醚二磺酸钠。
作为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以举出过氧化物、偶氮系引发剂、将氧化剂与还原剂组合了的氧化还原系引发剂等。其中,优选为氧化还原系引发剂,特别优选为将硫酸亚铁-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甲醛合次硫酸氢钠-过氧化氢组合了的次硫酸盐系引发剂。
分散于水性分散体中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5~0.15μm,优选为0.07~0.13μm。
即,接枝共聚物(B)通过在体积平均粒径为0.05~0.15μm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进行聚合而得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包含来源于上述接枝共聚物(B)且体积平均粒径为0.05~0.15μm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
如果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体积平均粒径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则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更加优异,如果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则成型品的显色性、耐擦伤性、耐热老化性、耐候性更加优异。
作为控制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调整乳化剂的种类或使用量的方法等。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电子显微镜的图像解析来确认上述水性分散体中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平均粒径直接表示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体积平均粒径。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至少包含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作为单体。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中,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除了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包含能够与它们共聚的其他单体。
作为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或对-甲基苯乙烯、乙烯基二甲苯、对叔丁基苯乙烯、乙基苯乙烯等。其中,优选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它们可以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氰化乙烯基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它们可以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其他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等。
作为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等。
作为丙烯酸酯,可以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等。
作为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N-烷基马来酰亚胺(N-甲基马来酰亚胺、N-乙基马来酰亚胺、N-正丙基马来酰亚胺、N-异丙基马来酰亚胺、N-正丁基马来酰亚胺、N-异丁基马来酰亚胺、N-叔丁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等)、N-芳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N-烷基取代苯基马来酰亚胺、N-氯苯基马来酰亚胺等)、N-芳烷基马来酰亚胺等N-取代马来酰亚胺化合物。
它们可以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中,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65~82质量%,更优选为73~8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75~80质量%。如果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总质量的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显色性、耐冲击性更加优异。
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18~35质量%,更优选为20~27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0~25质量%。如果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总质量的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显色性、耐冲击性更加优异。
因此,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65~82质量%、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18~35质量%,更优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73~80质量%、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20~27质量%,进一步优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75~80质量%、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20~25质量%。
<接枝共聚物(B)>
接枝共聚物(B)通过在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进行聚合而得到。
接枝共聚物(B)是在体积平均粒径为0.05~0.15μm的粒状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上结合有由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聚合物形成的接枝链的物质,由以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形成的芯部和以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聚合物形成的外层部构成。
接枝共聚物(B)优选为在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20~90质量%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10~80质量%(其中,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和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合计为100质量%。)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更优选为在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25~85质量%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15~75质量%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进一步优选为在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30~80质量%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20~70质量%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
即,接枝共聚物(B)优选为由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20~90质量%和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聚合物10~80质量%(其中,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和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聚合物的合计为100质量%。)构成的物质,更优选为由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25~85质量%和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聚合物15~75质量%构成的物质,进一步优选为由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30~80质量%和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聚合物20~70质量%构成的物质。
如果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和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合计100质量%中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接枝共聚物(B)的生产性良好,并且成型品的显色性、耐冲击性更加优异。
接枝共聚物(B)例如通过乳液聚合来制造。即,通过在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水性分散体中加入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在乳化剂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进行自由基聚合而制造。由此得到接枝共聚物(B)的水性分散体。此时,为了控制接枝率和接枝成分的分子量,可以添加各种公知的链转移剂。
自由基聚合的聚合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60~90℃、1~4小时的聚合条件。
作为自由基聚合时所使用的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以举出过氧化物、偶氮系引发剂、将氧化剂与还原剂组合了的氧化还原系引发剂等。其中,优选为氧化还原系引发剂,特别优选为将硫酸亚铁-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甲醛合次硫酸氢钠-过氧化氢组合了的次硫酸盐系引发剂。
作为乳化剂,可以举出制造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时所使用的乳化剂。可以直接使用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中所含的乳化剂,在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聚合时不追加乳化剂,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聚合时追加乳化剂。
作为从接枝共聚物(B)的水性分散体回收接枝共聚物(B)的方法,可以举出:(i)在溶解有凝固剂的热水中投入接枝共聚物(B)的水性分散体,凝析成浆料状态从而回收的方法(湿式法);(ii)在加热气氛中喷雾接枝共聚物(B)的水性分散体,从而半直接地回收接枝共聚物(B)的方法(喷雾干燥法)等。
作为凝固剂,可以举出硫酸、盐酸、磷酸、硝酸等无机酸,氯化钙、乙酸钙、硫酸铝等金属盐等。凝固剂根据聚合中所使用的乳化剂来选定。即,在仅使用脂肪酸酸皂、松香酸皂等羧酸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任何凝固剂。在包含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在酸性区域也显示稳定的乳化能力的乳化剂的情况下,需要使用金属盐。
作为从浆料状态的接枝共聚物(B)得到干燥状态的接枝共聚物(B)的方法,可以举出通过洗涤使浆料中残存的乳化剂残渣溶出于水中,然后进行以下(i-1)或(i-2)的处理的方法等。
(i-1)使用离心脱水机或加压脱水机对上述浆料进行脱水,进一步使用气流干燥机等进行干燥。
(i-2)使用压缩脱水机、挤出机等同时实施上述浆料的脱水和干燥。
干燥后,接枝共聚物(B)以粉体或粒子状获得。此外,也可以将从压缩脱水机或挤出机排出的接枝共聚物(B)直接送至制造热塑性树脂组合物(I)的挤出机或成型机。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至少包含(甲基)丙烯酸酯、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和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作为单体。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中,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除了(甲基)丙烯酸酯、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和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包含能够与它们共聚的其他单体。
作为(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举出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具有苯基、苄基等芳香族烃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它们可以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作为(甲基)丙烯酸酯,优选为甲基丙烯酸甲酯。
作为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N-烷基马来酰亚胺(N-甲基马来酰亚胺、N-乙基马来酰亚胺、N-正丙基马来酰亚胺、N-异丙基马来酰亚胺、N-正丁基马来酰亚胺、N-异丁基马来酰亚胺、N-叔丁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等)、N-芳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N-烷基取代苯基马来酰亚胺、N-氯苯基马来酰亚胺等)、N芳烷基马来酰亚胺等N-取代马来酰亚胺化合物。它们可以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从成型品的显色性、耐候性更加优异方面考虑,优选包含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和N-苯基马来酰亚胺中的至少一者,特别优选包含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和N-苯基马来酰亚胺这两者。
作为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或对-甲基苯乙烯、乙烯基二甲苯、对叔丁基苯乙烯、乙基苯乙烯等。其中,优选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它们可以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其他单体,例如可以举出氰化乙烯基化合物(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等。其他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中,(甲基)丙烯酸酯的含有率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55~93.5质量%,更优选为60~84.5质量%。如果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的总质量,(甲基)丙烯酸酯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显色性、耐刮伤性、耐候性、耐热老化性更加优异。
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的含有率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的总质量(100质量%)为1~30质量%,优选为10~30质量%,更优选为10~20质量%。如果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的总质量,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的含有率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则成型品的耐热性、耐热老化性更加优异,如果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则成型品的显色性和耐候性更加优异。
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的总质量(100质量%)为5.5~15质量%,优选为5.5~10质量%。如果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的总质量,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成型品的显色性、耐候性的平衡优异。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通过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进行聚合而得到。即,为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的聚合物,至少包含来源于(甲基)丙烯酸酯的单元、来源于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的单元和来源于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单元,来源于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的单元的含有率相对于全部单元的总质量(100质量%)为1~30质量%,来源于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单元的含有率相对于全部单元的总质量(100质量%)为5.5~15质量%。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的聚合方法没有限定。作为聚合方法,可以举出公知的聚合方法(乳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溶液聚合法等)。
作为利用乳液聚合法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向反应器内投入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乳化剂、聚合引发剂和链转移剂,加热进行聚合,利用析出法从所得的包含(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水性分散体回收(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方法。
乳液聚合的聚合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40~120℃、1~15小时的聚合条件。
作为乳化剂,可以举出通常的乳液聚合用乳化剂(松香酸钾、烷基苯磺酸钠等)。
作为聚合引发剂,可以举出有机、无机的过氧化物系引发剂。
作为链转移剂,可以举出硫醇类、α-甲基苯乙烯二聚物、萜烯类等。
作为析出法,可以采用与从水性分散体回收接枝共聚物(B)时同样的方法。
作为利用悬浮聚合法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向反应器内投入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悬浮剂、悬浮助剂、聚合引发剂和链转移剂,加热进行聚合,将所得的浆料脱水、干燥而回收(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方法。
悬浮聚合的聚合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40~120℃、1~15小时的聚合条件。
作为悬浮剂,可以举出磷酸三钙、聚乙烯醇等。
作为悬浮助剂,可以举出烷基苯磺酸钠等。
作为聚合引发剂,可以举出有机过氧化物类等。
作为链转移剂,可以举出硫醇类、α-甲基苯乙烯二聚物、萜烯类等。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质均分子量(Mw)优选为100,000~300,000,更优选为120,000~220,000。如果(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质均分子量在上述范围内,则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显色性、耐刮伤性、耐热老化性更加优异。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质均分子量(Mw)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对于溶解于四氢呋喃(THF)而成的溶液进行分析而求出的标准聚苯乙烯(PS)换算的值。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硅油(D)>
硅油(D)只要是具有聚有机硅氧烷结构的硅油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为未改性硅油,也可以为改性硅油。
作为未改性硅油,可以举出二甲基硅油、甲基苯基硅油、甲基氢硅油等。
改性硅油是在聚有机硅氧烷结构中的侧链的一部分和/或聚有机硅氧烷结构的单末端部分、或聚有机硅氧烷结构的两末端部分导入有各种有机基团的硅油。作为上述改性硅油,可以举出氨基改性硅油、烷基改性硅油、聚醚改性硅油、氟改性硅油、高级烷氧基改性硅油、高级脂肪酸改性硅油、甲基苯乙烯基改性硅油、甲基氯化苯基硅油、甲基氢硅油、环氧基改性硅油、羧基改性硅油、丙烯酸改性硅油、甲基丙烯酸改性硅油、巯基改性硅油、苯酚改性硅油、甲醇改性硅油等。
硅油(D)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至少包含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作为单体。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中,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除了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包含能够与它们共聚的其他单体。
作为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具体例,分别可以举出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中举出的化合物同样的化合物。优选的化合物也同样。
作为其他单体,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等。作为这些单体的具体例,分别可以举出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中举出的化合物同样的化合物。其他单体可以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中,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50~90质量%,更优选为55~80质量%。如果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的总质量,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所得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成型品的显色性更加优异。
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10~50质量%,更优选为20~45质量%。如果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的总质量,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耐冲击性、耐热性更加优异。
因此,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50~90质量%、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10~50质量%,更优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55~80质量%、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20~45质量%。
<苯乙烯系树脂(E)>
苯乙烯系树脂(E)是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进行聚合而得到的。即,为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的聚合物,至少包含来源于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单元和来源于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单元。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的聚合方法没有限定。作为聚合方法,可以举出公知的聚合方法(乳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本体聚合法、溶液聚合法等),从成型品的耐热性方面考虑,优选为悬浮聚合法、本体聚合法。此时,可以添加各种公知的链转移剂。
聚合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40~130℃、1~20小时的聚合条件。
作为链转移剂,可以举出硫醇类、α-甲基苯乙烯二聚物、萜烯类等。
苯乙烯系树脂(E)的质均分子量(Mw)优选为70,000~200,000,更优选为90,000~150,000。如果苯乙烯系树脂(E)的质均分子量在上述范围内,则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更加优异。
苯乙烯系树脂(E)的质均分子量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溶解于四氢呋喃(THF)的溶液进行分析而求出的标准聚苯乙烯(PS)换算的值。
<乙烯/α-烯烃共聚物(F)>
乙烯/α-烯烃共聚物(F)是通过利用公知的聚合方法将乙烯和碳原子数为3以上的α-烯烃进行共聚而得到的、包含乙烯单元和α-烯烃单元的共聚物。
乙烯/α-烯烃共聚物(F)可以进一步包含非共轭二烯单元。由于乙烯/α-烯烃共聚物(F)包含非共轭二烯单元,因此成型品的耐冲击性、耐擦伤性更加优异。
作为α-烯烃,可以举出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庚烯、1-辛烯、1-癸烯、1-十一碳烯、1-二十碳烯、1-二十二碳烯等,从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方面考虑,优选为碳原子数为3~20的α-烯烃,特别优选为丙烯。
作为非共轭二烯,可以举出双环戊二烯、5-亚乙基-2-降冰片烯、1,4-己二烯、1,5-己二烯、2-甲基-1,5-己二烯、1,4-环庚二烯、1,5-环辛二烯等。其中,从所得的成型品的耐冲击性、耐擦伤性优异方面考虑,作为非共轭二烯单元,优选为双环戊二烯和/或5-亚乙基-2-降冰片烯。
关于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乙烯单元的含有率,当将构成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全部构成单元的合计设为100质量%时,优选为45~80质量%,更优选为50~75质量%。如果乙烯单元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耐擦伤性、耐冲击性的平衡更加优异。
关于乙烯单元和α-烯烃单元的合计的含有率,当将构成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全部构成单元的合计设为100质量%时,优选为90~100质量%,更优选为95~99质量%。如果乙烯单元和α-烯烃单元的合计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耐擦伤性、耐冲击性的平衡进一步优异。
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质均分子量(Mw)优选为4×104~35×104,更优选为5×104~10×104。如果质均分子量(Mw)为4×104以上,则成型品的耐擦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更加优异。另一方面,如果质均分子量(Mw)为35×104以下,则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更加优异。如果质均分子量(Mw)为5×104~10×104,则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和成型品的耐擦伤性、显色性、耐冲击性更加优异。
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分子量分布(Mw/数均分子量(Mn))优选为1.0~5.0,更优选为3.1~4.0。如果分子量分布(Mw/Mn)为5.0以下,则成型品的耐擦伤性、耐冲击性更加优异。如果分子量分布(Mw/Mn)为3.1~4.0,则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和成型品的耐擦伤性、耐冲击性进一步优异。
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质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为使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以标准聚苯乙烯换算的值。
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制造方法没有限定。乙烯/α-烯烃共聚物(F)通常通过使用金属茂催化剂或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将乙烯和α-烯烃或者将乙烯、α-烯烃和非共轭二烯进行共聚而制造。
作为金属茂催化剂,可以举出将在过渡金属(锆、钛、铪等)上具有环戊二烯基骨架的有机化合物、配位有卤原子等的金属茂配位化合物与有机铝化合物、有机硼化合物等组合的催化剂。
作为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可以举出将过渡金属(钛、钒、锆、铪等)的卤化物与有机铝化合物、有机硼化合物等组合的催化剂。
作为聚合方法,可以举出:在上述催化剂(金属茂催化剂或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存在下,使乙烯与α-烯烃或者使乙烯、α-烯烃与非共轭二烯在溶剂中进行共聚的方法。作为溶剂,可以举出烃溶剂(苯、甲苯、二甲苯、戊烷、己烷、庚烷、辛烷等)。烃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混合使用。此外,也可以使用原料的α-烯烃作为溶剂。聚合时,可以使用氢等分子量调节剂。
聚合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40~120℃、0.2~5MPa、1~10小时的聚合条件。
可以通过变更乙烯、α-烯烃、非共轭二烯各自的供给量,氢等分子量调节剂的种类、量,催化剂的种类、量,反应温度,压力等反应条件来调整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乙烯单元的含有率、质均分子量(Mw)和分子量分布(Mw/Mn)。
<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
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为使乙烯/α-烯烃共聚物(F)分散于水性介质而得到的物质。
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可以含有乳化剂、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等作为其他成分。
作为乳化剂,可以举出公知的物质,例如可以举出长链烷基羧酸盐、磺基琥珀酸烷基酯盐、烷基苯磺酸盐等。
关于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中的乳化剂的含量,从能够抑制所得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热着色,容易控制分散于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粒径的方面考虑,相对于乙烯/α-烯烃共聚物(F)100质量份优选为1~8质量份。
作为酸改性烯烃聚合物,可以举出以具有官能团的化合物(不饱和羧酸化合物等)对质均分子量为1,000~5,000的烯烃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等)进行改性而得到的物质。作为不饱和羧酸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丙烯酸、马来酸、衣康酸、马来酸酐、衣康酸酐、马来酸单酰胺等。
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中的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的含量相对于乙烯/α-烯烃共聚物(F)100质量份优选为1~40质量份。如果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的添加量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耐损伤性与耐冲击性的平衡更加优异。
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的调制方法没有限定。作为调制方法,例如可以举出:(g1)使用公知的熔融混炼装置(捏合机、班伯里密炼机、多螺杆挤出机等)将乙烯/α-烯烃共聚物(F)进行熔融混炼,赋予机械剪切力而使其分散,添加至水性介质的方法;(g2)将乙烯/α-烯烃共聚物(F)溶解于烃溶剂(戊烷、己烷、庚烷、苯、甲苯、二甲苯等),添加至水性介质进行乳化后,充分搅拌,蒸馏去除烃溶剂的方法等。调制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时,可以添加酸改性烯烃聚合物、乳化剂等作为其他成分。
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的添加方法没有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在上述(g1)的方法中,将乙烯/α-烯烃共聚物(F)与酸改性烯烃聚合物混合,进行熔融混炼的方法;在上述(g2)的方法中,将乙烯/α-烯烃共聚物(F)和酸改性烯烃聚合物溶解于烃溶剂的方法等。
乙烯/α-烯烃共聚物(F)与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的混合方法没有限定。作为混合方法,可以举出使用捏合机、班伯里密炼机、多螺杆挤出机等的熔融混炼法等。此时,将乙烯/α-烯烃共聚物(F)与酸改性烯烃聚合物混合的工序可以兼具将这些混合物进行熔融混炼的工序。
乳化剂的添加方法没有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与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的添加方法同样的方法。此外可以举出:在上述(g1)或(g2)的方法中,向水性介质中添加乳化剂的方法;在上述(g2)的方法中,将乳化剂溶解于烃溶剂的方法等。
关于构成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体积平均粒径,从成型品的物性优异的方面考虑,优选为0.20~0.60μm,更优选为0.30~0.50μm。
即,接枝共聚物(I)为通过在体积平均粒径为0.20~0.60μm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优选包含来源于上述接枝共聚物(I)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20~0.60μm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
如果体积平均粒径为0.20μm以上,则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更加优异。如果体积平均粒径为0.60μm以下,则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显色性、耐擦伤性、耐热老化性更加优异。如果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3~0.5μm,则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显色性、耐擦伤性、耐热老化性进一步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电子显微镜的图像解析来确认构成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体积平均粒径直接表示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体积平均粒径。
作为控制分散于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中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体积平均粒径的方法,可以举出调整乳化剂的种类或使用量、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的种类或含量、混炼时施加的剪切力、温度条件等的方法。
乳化剂的使用量相对于乙烯/α-烯烃共聚物(F)100质量%优选为1.0~10.0质量%。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的使用量相对于乙烯/α-烯烃共聚物(F)优选为5.0~30.0质量%。作为混炼时的温度条件,优选为100~300℃。
<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
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是通过对分散于乙烯/α-烯烃共聚物(F)或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中的乙烯/α-烯烃系共聚物(F)进行交联处理而得到的物质。通过交联处理,使成型品的耐擦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的平衡进一步优异。
关于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凝胶含有率,从成型品的耐擦伤性、耐冲击性和显色性平衡的方面考虑,优选为35~85质量%,更优选为45~80质量%,特别优选为60~75质量%。
本发明中的凝胶含有率是用甲苯使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溶胀时的、干燥后的不溶于甲苯的成分相对于溶胀前的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比例。详细而言,根据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求出。
乙烯/α-烯烃共聚物(F)或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的交联处理可以利用公知的方法进行。作为交联处理的方法,可以举出:(a)添加有机过氧化物和根据需要的多官能性化合物进行交联处理的方法、(b)利用电离放射线进行交联处理的方法等,从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显色性方面考虑,优选为(a)方法。
作为(a)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举出:在乙烯/α-烯烃共聚物(F)或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中,添加有机过氧化物和根据需要的多官能性化合物,进行加热的方法等。
例如,在乙烯/α-烯烃共聚物(F)中,添加有机过氧化物和根据需要的多官能性化合物,进行熔融混炼、粉碎,则可以得到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粉体。根据需要,对于通过粉碎得到的粉碎物,也可以进行分级等处理。在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中,添加有机过氧化物和根据需要的多官能性化合物进行交联处理,则可以得到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水性分散体。
可以通过调整有机过氧化物和多官能性化合物的添加量、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来调整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凝胶含有率。
加热温度根据有机过氧化物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加热温度优选为有机过氧化物的10小时半衰期温度的-5℃~+30℃。
加热时间优选为3~15小时。
有机过氧化物用于在乙烯/α-烯烃共聚物(F)中形成交联结构。作为有机过氧化物,例如可以举出过氧化酯化合物、过氧化缩酮化合物、二烷基过氧化物化合物等。有机过氧化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有机过氧化物,从容易调整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G)的凝胶含有率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为二烷基过氧化物化合物。
作为二烷基过氧化物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α,α’-双(叔丁基过氧化)二异丙基苯、过氧化二异丙苯、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化)己烷、过氧化叔丁基异丙苯、二叔丁基过氧化物、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化)己炔-3等。
关于有机过氧化物的添加量,从容易将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凝胶含有率调整为35~85质量%的范围的方面考虑,相对于乙烯/α-烯烃共聚物(F)100质量份优选为0.1~5质量份。
多官能性化合物是为了调整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凝胶含有率而根据需要与有机过氧化物并用的物质。
作为多官能性化合物,可以举出二乙烯基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3-丁烯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烯丙基氰脲酸酯、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等,从容易调整凝胶含有率的方面考虑,优选为二乙烯基苯。多官能性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关于多官能性化合物的添加量,从容易将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凝胶含有率调整为35~85质量%的方面考虑,相对于乙烯/α-烯烃共聚物(F)100质量份优选为1~5质量份。
在将乙烯/α-烯烃共聚物(F)进行交联处理而得到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情况下,可以在乙烯/α-烯烃共聚物(F)中添加酸改性烯烃聚合物。
酸改性烯烃聚合物与在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的说明中举出的物质同样。关于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的添加量,与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中的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的含量同样地,相对于乙烯/α-烯烃共聚物(F)100质量份,优选为1~40质量份。
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的添加方法没有限定。可以在将乙烯/α-烯烃共聚物(F)与酸改性烯烃聚合物混合后进行交联处理,也可以在将乙烯/α-烯烃共聚物(F)和酸改性烯烃聚合物分别进行交联处理后混合。
乙烯/α-烯烃共聚物(F)与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的混合方法没有限定。作为混合方法,可以举出使用了捏合机、班伯里密炼机、多螺杆挤出机等的熔融混炼法等。
关于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体积平均粒径、或水性分散体中的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体积平均粒径,从成型品的物性优异的方面考虑,优选为0.2~0.6μm,更优选为0.3~0.5μm。如果体积平均粒径为0.2μm以上,则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更加优异。如果体积平均粒径为0.6μm以下,则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显色性、耐擦伤性、耐热老化性更加优异。如果交联乙烯/α-烯烃(H)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3μm~0.5μm,则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显色性、耐擦伤性、耐热老化性进一步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有机过氧化物对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进行交联处理所得的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水性分散体中的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体积平均粒径,相对于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中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体积平均粒径无变化。即,在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中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粒子的表面、内部,进行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交联反应,不伴随粒径的扩大。
此外,通过电子显微镜的图像解析确认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水性分散体中的体积平均粒径表示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体积平均粒径。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至少包含选自由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氰化乙烯基化合物和其他乙烯基系单体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单体。
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优选包含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
作为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或对-甲基苯乙烯、乙烯基二甲苯、对叔丁基苯乙烯、乙基苯乙烯等。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成型品的显色性、耐冲击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氰化乙烯基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氰化乙烯基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其他乙烯基系单体,可以举出丙烯酸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等)、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等)等。其他乙烯基系单体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中,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60~85质量%,更优选为62~80质量%。如果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显色性、耐冲击性、耐擦伤性进一步优异。
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15~40质量%,更优选为20~38质量%。如果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显色性、耐冲击性进一步优异。
<接枝共聚物(I)>
接枝共聚物(I)是在烯烃系共聚物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例如可以举出下述(α)、(β)、(γ)、(δ)。
(α)在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
(β)在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
(γ)在将乙烯/α-烯烃共聚物(F)进行交联处理所得的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
(δ)在将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进行交联处理所得的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水性分散体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
接枝共聚物(I)是在烯烃系共聚物(乙烯/α-烯烃共聚物(F)、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等)上结合有由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的聚合物形成的接枝链的物质,典型地,由以粒状烯烃系共聚物形成的芯部和以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的聚合物形成的外层部构成。
接枝共聚物(I)优选为在烯烃系共聚物50~80质量%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20~50质量%(其中,烯烃系共聚物和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的合计为100质量%。)进行聚合而得到的物质。
即,接枝共聚物(I)优选为由烯烃系共聚物50~80质量%和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的聚合物20~50质量%(其中,烯烃系共聚物和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的聚合物的合计为100质量%。)构成的物质。
如果烯烃系共聚物的含有比例为50~80质量%,则进一步提高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显色性的物性平衡。
关于接枝共聚物(I)的接枝率,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和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显色性平衡的方面考虑,优选为20~100质量%。
接枝共聚物(I)的接枝率是利用后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测定的值。
作为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的聚合方法,可以举出公知的聚合方法(乳液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本体聚合法等)。
作为利用乳液聚合法的接枝共聚物(I)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将在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中混合了有机过氧化物的物质连续地添加至烯烃系共聚物的水性分散体(例如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或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水性分散体)的方法。
有机过氧化物优选以将有机过氧化物、过渡金属和还原剂组合了的氧化还原系引发剂的形式使用。
聚合时,可以根据情况使用链转移剂、乳化剂等。
作为氧化还原系引发剂,从无需使聚合反应条件为高温下,能够避免烯烃共聚物的劣化等,且能够防止成型品的耐冲击性降低的方面考虑,优选为将有机过氧化物与硫酸亚铁-螯合剂-还原剂组合而成的氧化还原系引发剂。
作为有机过氧化物,可以举出过氧化氢异丙苯、过氧化氢二异丙苯、叔丁基过氧化氢等。
作为氧化还原系引发剂,更优选为由过氧化氢异丙苯、硫酸亚铁、焦磷酸钠和葡萄糖构成的物质。
作为链转移剂,可以举出硫醇类(辛基硫醇、正-或叔-十二烷基硫醇、正十六烷基硫醇、正-或叔-十四烷基硫醇等)、烯丙基化合物(烯丙基磺酸、甲代烯丙基磺酸、它们的钠盐等)、α-甲基苯乙烯二聚物等,从容易调整分子量的观点考虑,优选为硫醇类。链转移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链转移剂的添加方法可以为一并、分别、连续中的任一种。
链转移剂的添加量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100质量份优选为2.0质量份以下。
作为乳化剂,可以举出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等。
作为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可以举出高级醇的硫酸酯、烷基苯磺酸盐、脂肪酸磺酸盐、磷酸系盐、脂肪酸盐、氨基酸衍生物盐等。
作为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可以举出通常的聚乙二醇的烷基酯型、烷基醚型、烷基苯基醚型等。
作为两性表面活性剂,可以举出在阴离子部具有羧酸盐、硫酸酯盐、磺酸盐、磷酸酯盐等,且在阳离子部具有胺盐、季铵盐等的物质。
乳化剂的添加量相对于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100质量份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下。
乳液聚合的聚合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50~90℃、1~10小时的聚合条件。
通过乳液聚合法得到的接枝共聚物(I)为分散于水中的状态。
作为从包含接枝共聚物(I)的水性分散体回收接枝共聚物(I)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向水性分散体添加析出剂,加热、搅拌后,分离析出剂,将析出的接枝共聚物(I)水洗、脱水、干燥的析出法。
作为析出剂,例如可以举出硫酸、乙酸、氯化钙、硫酸镁等的水溶液。析出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包含接枝共聚物(I))的水性分散体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抗氧化剂。
作为利用溶液聚合法的接枝共聚物(I)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在将烯烃系共聚物(例如乙烯/α-烯烃共聚物(F)或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溶解于溶剂而成的溶液中,添加聚合引发剂和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的方法。
作为溶剂,可以使用通常的自由基聚合中所使用的非活性聚合溶剂,例如可以使用乙基苯、甲苯等芳香族烃,甲基乙基酮、丙酮等酮类,亚甲基二氯、四氯化碳等卤化烃等。
作为溶液聚合中的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一般的引发剂,例如可以使用酮过氧化物、二烷基过氧化物、二酰基过氧化物、过氧化酯、氢过氧化物等有机过氧化物。此外,作为聚合引发剂的添加方法,可以举出一并添加的方法或连续添加的方法。
溶液聚合的聚合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50~90℃、1~10小时的聚合条件。
<其他热塑性树脂>
作为其他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以外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缩醛、改性聚苯醚(改性PPE)、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芳酯、液晶聚酯、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尼龙)、氟树脂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各种添加剂>
作为各种添加剂,可以举出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润滑剂、增塑剂、稳定剂、脱模剂、抗静电剂、加工助剂、着色剂(颜料、染料等)、碳纤维、玻璃纤维、硅灰石、碳酸钙、二氧化硅等填充剂、防滴剂、抗菌剂、防霉剂、偶联剂、石蜡油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各成分的含量>
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苯乙烯系树脂(E)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100质量%优选为18~80质量%,更优选为30~60质量%。如果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耐损伤性、耐冲击性、耐热性、耐擦伤性的持续性的平衡更加优异。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苯乙烯系树脂(E)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100质量%优选为20~82质量%,更优选为40~70质量%。如果(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显色性、耐热性、耐热老化性的平衡更加优异。
硅油(D)的含量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苯乙烯系树脂(E)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100质量份优选为0.1~5质量份,更优选为0.3~3质量份。如果硅油(D)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耐损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耐热老化性更加优异。
苯乙烯系树脂(E)的含量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苯乙烯系树脂(E)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100质量%优选为0~40质量%,更优选为1~40质量%。如果苯乙烯系树脂(E)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成型品的耐冲击性、显色性、耐候性、耐热老化性的平衡优异。
上述苯乙烯系树脂(E)的含量为0质量%表示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不含苯乙烯系树脂(E)。
接枝共聚物(I)的含量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苯乙烯系树脂(E)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100质量%优选为0~10质量%,更优选为1.0~10质量%。如果接枝共聚物(I)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成型品的耐损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耐热性、耐热老化性等物性平衡优异,而且耐擦伤性的持续性也优异。
上述接枝共聚物(I)的含量为0质量%表示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不含接枝共聚物(I)。
相对于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和接枝共聚物(I)中的烯烃系共聚物的合计(100质量%),烯烃系共聚物(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中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比例优选为1~15质量%,更优选为4~12质量%。即,相对于上述烯烃系共聚物和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合计(100质量%),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比例优选为85~99质量%,更优选为88~96质量%。如果烯烃系共聚物的比例为1质量%以上(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比例为99质量%以下),则成型品的耐冲击性、耐擦伤性的持续性更加优异。如果烯烃系共聚物的比例为15质量%以下(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比例为85质量%以上),则成型品的显色性、耐擦伤性、耐热老化性、耐候性更加优异。
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和接枝共聚物(I)中的烯烃系共聚物的合计的含量(橡胶含量)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100质量%优选为5~30质量%,更优选为10~25质量%。如果橡胶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成型品的耐冲击性、耐损伤性、显色性、耐热性进一步优异。
接枝共聚物(B)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的含量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苯乙烯系树脂(E)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100质量%优选为18~60质量%。如果接枝共聚物(B)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成型品的耐损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耐热性等的物性平衡进一步优异。
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优选为18~80质量%,更优选为30~60质量%。如果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耐损伤性、耐冲击性、耐热性、耐擦伤性的持续性的平衡更加优异。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优选为20~82质量%,更优选为40~70质量%。如果(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成型品的显色性、耐热性、耐热老化性的平衡更加优异。
作为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接枝共聚物(B)和(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和(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合计,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18~80质量%、(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20~82质量%。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30~60质量%、上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40~70质量%。
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接枝共聚物(B)和(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合计的含量优选为50~100质量%。
作为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其他优选实施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硅油(D),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和(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合计,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18~80质量%、(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20~82质量%,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和(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合计100质量份,硅油(D)的含量为0.1~5质量份。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30~60质量%、上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40~70质量%、上述硅油(D)的含量为0.3~3质量份。
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硅油(D)的合计的含量优选为50~100质量%。
作为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其他优选实施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硅油(D)和苯乙烯系树脂(E),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苯乙烯系树脂(E)的合计,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18~60质量%、(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20~81质量%、苯乙烯系树脂(E)的含量为1~40质量%,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苯乙烯系树脂(E)的合计100质量份,硅油(D)的含量为0.1~5质量份。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30~60质量%、上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20~69质量%、上述苯乙烯系树脂(E)的含量为1~30质量%、上述硅油(D)的含量为0.3~3质量份。
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硅油(D)和苯乙烯系树脂(E)的合计的含量优选为70~100质量%。
作为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其他优选实施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接枝共聚物(I),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18~60质量%、(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30~81质量%、接枝共聚物(I)的含量为1~10质量%。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30~60质量%、上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30~69质量%、上述接枝共聚物(I)的含量为1~10质量%。
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的含量优选为50~100质量%。
作为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其他优选实施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硅油(D)和接枝共聚物(I),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18~60质量%、(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30~81质量%、接枝共聚物(I)的含量为1~10质量%,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100质量份,硅油(D)的含量为0.1~5质量份。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30~60质量%、上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30~69质量%、上述接枝共聚物(I)的含量为1~10质量%、上述硅油(D)的含量为0.3~3质量份。
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硅油(D)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的含量优选为50~100质量%。
作为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其他优选实施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硅油(D)、苯乙烯系树脂(E)和接枝共聚物(I),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苯乙烯系树脂(E)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18~60质量%、(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20~80质量%、苯乙烯系树脂(E)的含量为1~40质量%、接枝共聚物(I)的含量为1~10质量%,相对于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苯乙烯系树脂(E)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100质量份,硅油(D)的含量为0.1~5质量份。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30~60质量%、上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40~68质量%、上述苯乙烯系树脂(E)的含量为1~40质量%、上述接枝共聚物(I)的含量为1~10质量%、上述硅油(D)的含量为0.3~3质量份。
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硅油(D)、苯乙烯系树脂(E)和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的含量优选为90~100质量%。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制造方法>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以通过将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根据需要的其他成分(硅油(D)、苯乙烯系树脂(E)、接枝共聚物(I)、其他热塑性树脂、各种添加剂)混合而得到。
<作用效果>
就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而言,由于包含接枝共聚物(B)和(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所述接枝共聚物(B)是在由聚有机硅氧烷(Aa)和聚(甲基)丙烯酸酯(Ab)构成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存在下,将包含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Ab)具有来源于(甲基)丙烯酸酯的单元与来源于交联剂的单元和来源于接枝交叉剂的单元中的任一者或两者,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是将包含(甲基)丙烯酸酯、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和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进行聚合而得到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100质量%)中的聚有机硅氧烷(Aa)的含有率为1~20质量%,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5μm~0.15μm,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100质量%)中的上述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的含有率为1~30质量%,上述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5.5~15质量%,因此流动性良好,并且能够得到耐损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耐热性、耐候性、或耐热老化性优异的成型品。作为上述成型品,能够得到耐损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耐热性、耐候性和耐热老化性均优异的产品。
关于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Ma1)的夏比冲击强度优选为5kJ/m2以上,更优选为5~20kJ/m2。如果夏比冲击强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耐冲击性充分优异,如果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其他特性的平衡良好。
“成型品(Ma1)”是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使用双螺杆挤出机进行熔融混炼,利用注射成型机,在料筒温度200~270℃、模具温度60℃的条件下成型的长80mm、宽10mm、厚4mm的成型品。
“夏比冲击强度”是对于上述成型品(Ma1),依照ISO 179-1:2000,在带缺口、23℃的条件下进行夏比冲击试验而测定的值。
关于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Ma1)的载荷挠曲温度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0~115℃。如果载荷挠曲温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耐热性充分优异,如果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其他特性的平衡良好。
“载荷挠曲温度”是对于上述成型品(Ma1),依照ISO 75-1:2004,利用1.83MPa、4mm、平压(Flatwise)法进行测定的值。
关于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Ma2)的亮度L*优选为7.0以下,更优选为3.0~7.0。如果亮度L*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显色性充分优异,如果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其他特性的平衡良好。
“成型品(Ma2)”是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在相对于树脂成分(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苯乙烯系树脂(E)、接枝共聚物(I)、其他热塑性树脂)的合计量100份包含0.8份的炭黑的状态下进行熔融混炼,使用注射成型机,在料筒温度200~270℃、模具温度60℃的条件下成型为长100mm、宽100mm、厚3mm的成型品。
“亮度L*”是对于上述成型品(Ma2),利用SCE方式进行测定的值。利用SCE方式的亮度(L*)的详细测定方法示于后述的实施例。
关于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Ma2)的耐候性试验前后的变色程度(ΔE)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1.0~3.0。如果上述ΔE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耐候性充分优异,如果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其他特性的平衡良好。
“耐候性试验”是对于成型品(Ma2),使用阳光耐气候试验箱(Sunshine WeatherMeter),在黑板温度63℃、循环条件60分钟(降雨12分钟)的条件下进行1000小时处理的试验。
“变色程度(ΔE)”是使用分光测色仪,利用SCE方式进行测定的值。
关于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Ma2)的耐热老化性试验前后的变色程度(ΔE)优选为3.4以下,更优选为0.5~3.4。如果上述ΔE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耐热老化性充分优异,如果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其他特性的平衡良好。
“耐热老化性试验”是对于成型品(Ma2),使用恒温器,在温度90℃、湿度30%的条件下进行500小时处理的试验。变色程度(ΔE)如上所述。
关于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Ma2)的铅笔硬度试验前后的亮度之差L*(mb-ma)的绝对值优选小于3.0,更优选为1.0以上且小于3.0。如果L*(mb-ma)的绝对值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耐刮伤性充分优异,如果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其他特性的平衡良好。
“L*(mb-ma)”是根据下述式(3)算出的值。
ΔL*(mb-ma)=L*(mb)-L*(ma)…(3)
“L*(ma)”是成型品(Ma2)的亮度L*。“L*(mb)”是成型品(Mb)的亮度L*。亮度L*如上所述。
“成型品(Mb)”是使用铅笔硬度试验机,以7.35N(750g)的载荷将3H硬度的铅笔按压于成型品(Ma2)的表面,在该状态下使成型品(Ma2)移动5cm左右,从而用铅笔刮成型品(Ma)的表面,对成型品(Ma)造成损伤的成型品。
关于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Ma2)的耐擦伤性试验前后的亮度之差L*(mc-ma)的绝对值优选小于3.0,更优选为0.1以上且小于3.0。如果L*(mc-ma)的绝对值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耐刮伤性充分优异,如果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其他特性的平衡良好。
“L*(mc-ma)”是根据下述式(4)算出的值。
ΔL*(mc-ma)=L*(mc)-L*(ma)…(4)
“L*(mc)”是成型品(Mc)的亮度L*。L*(ma)和亮度的测定方法如上所述。
“成型品(Mc)”是准备顶端部形成为半球形的棒状夹具,在其顶端部盖上将16张纸巾重叠而成的层叠片,以上述棒状夹具与测定了L*(ma)的成型品(Ma2)的表面成直角的方式使盖有上述层叠片的顶端部与测定了L*(ma)的成型品(Ma2)的表面接触,使该顶端部在上述成型品(Ma2)的表面沿水平方向滑动,来回100次,从而对上述成型品(Ma2)造成损伤的产品。造成损伤时,施加的载荷为9.8N(1kg)。
关于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且进行了热处理的成型品(Mk1)的耐擦伤性试验前后的亮度之差L*(me-md)的绝对值优选小于3.0,更优选为0.5以上且小于3.0。如果L*(me-md)的绝对值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耐刮伤性充分优异,如果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则其他特性的平衡良好。
“成型品(Mk1)”是对于成型品(Ma2),使用恒温器,在温度90℃、湿度30%的条件下进行500小时处理的产品。
“L*(me-md)”是根据下述式(5)算出的值。
ΔL*(me-md)=L*(me)-L*(md)…(5)
“L*(md)”是成型品(Mk2)的亮度L*。“L*(me)”是成型品(Me)的亮度L*。亮度的测定方法如上所述。
“成型品(Mk2)”是将成型品(Mk1)使用中性表面活性剂洗涤的产品。
“成型品(Me)”是准备顶端部形成为半球形的棒状夹具,在其顶端部盖上将16张纸巾重叠而成的层叠片,以上述棒状夹具与测定了L*(md)的成型品(Mk2)的表面成直角的方式使盖有上述层叠片的顶端部与测定了L*(md)的成型品(Mk2)的表面接触,使该顶端部在上述成型品(Mk2)的表面沿水平方向滑动,来回100次,从而对上述成型品(Mk2)造成损伤的产品。造成损伤时,施加的载荷为9.8N(1kg)。
关于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Ma2)的耐擦伤性试验前后的亮度之差ΔL*(mc-ma)与由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且进行了热处理的成型品(Mk1)的耐擦伤性试验前后的亮度之差ΔL*(me-md)之差Δ(ΔL*)优选为0.0~2.0,更优选为0.0~1.7。如果Δ(ΔL*)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耐擦伤性的持续性充分优异。
Δ(ΔL*)是根据下述式(6)算出的值。
Δ(ΔL*)=ΔL*(me-md)-ΔL*(mc-ma)…(6)
ΔL*(mc-ma)、ΔL*(me-md)分别如上所述。
“成型品”
本发明的成型品通过公知的成型方法将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成型加工而得到。
作为成型方法,例如可以举出注射成型法、加压成型法、挤出成型法、真空成型法、吹塑成型法等。
作为成型品的用途,可以举出车辆内装部件、车辆外装部件、办公设备、家电、建材等。
就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成型品而言,由于使用了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因此耐损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耐热性、耐候性或耐热老化性优异。
实施例
以下,具体示出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以下记载的“%”是指“质量%”,“份”是指“质量份”。
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各种测定和评价方法如下。
<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
使用Microtrac(日机装公司制、“Nanotrac150”),使用纯水作为测定溶剂,测定体积平均粒径(μm)。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苯乙烯系树脂(E)的质均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使用GPC(GPC:东曹公司制“HLC8220”,柱:东曹公司制“TSK GEL SuperHZM-H”),将四氢呋喃(THF:40℃)作为溶剂,测定了以聚苯乙烯换算的质均分子量(Mw)。
<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质均分子量(Mw)、分子量分布(Mw/Mn)的测定方法>
使用GPC(GPC:Waters公司制“GPC/V2000”,柱:昭和电工公司制“Shodex AT-G+AT-806MS”),将邻二氯苯(145℃)作为溶剂,测定以聚苯乙烯换算的质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分子量(Mn),算出分子量分布(Mw/Mn)。
<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凝胶含有率的测定方法>
使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水性或溶剂分散体在稀硫酸中凝固,进行水洗、干燥,将所得的凝固粉试样[h1]0.5g在200mL、110℃的甲苯中浸渍5小时,接着,使用200目金属丝网过滤,干燥残渣,测定该干燥物[h2]的质量,根据下述式(1)求出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凝胶含有率。
凝胶含有率(%)=干燥物质量[h2](g)/凝固粉试样质量[h1](g)×100…(1)
<接枝共聚物(I)的接枝率的测定方法>
将接枝共聚物(I)1g添加至80mL的丙酮中,在65~70℃加热回流3小时,对所得的悬浮丙酮溶液,使用离心分离机(日立工机公司制“CR21E”)进行14,000rpm、30分钟离心分离,将沉淀成分(不溶于丙酮的成分)和丙酮溶液(可溶于丙酮的成分)分离。然后,使沉淀成分(不溶于丙酮的成分)干燥,测定其质量(Y(g)),根据下述式(2)算出接枝率。需要说明的是,式(2)中的Y为接枝共聚物(I)的不溶于丙酮的成分的质量(g),X为求出Y时使用的接枝共聚物(I)的总质量(g),橡胶分率为接枝共聚物(I)的烯烃系共聚物的固体成分的含有比例。
接枝率(%)={(Y-X×橡胶分率)/X×橡胶分率}×100…(2)
<熔融混炼1>
对于按照实施例和比较例各自的配方混合有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等的混合物,使用30mmφ的带有真空口的双螺杆挤出机(池贝公司制“PCM30”),在料筒温度200~260℃、93.325kPa真空下进行熔融混炼,得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1)。进一步,在熔融混炼后,使用造粒机(创研公司制“SH型pelletizer”),进行了颗粒化。
<熔融混炼2>
将按照实施例和比较例各自的配方混合有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等的混合物、与相对于上述混合物中树脂成分的合计量100份为0.8份的炭黑(三菱化学公司制“#966”)混合,使用30mmφ的带有真空口的双螺杆挤出机(池贝公司制“PCM30”),在料筒温度200~260℃、93.325kPa真空下进行熔融混炼,得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2)。进一步,在熔融混炼后,使用造粒机(创研公司制“SH型pelletizer”),进行了颗粒化。
<熔体体积率(MVR)的测定>
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1),依照ISO 1133:1997,以98N(10kg)的载荷测定了230℃时的MVR。需要说明的是,MVR成为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的指标。
<注射成型1>
对于进行熔融混炼所得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1)的颗粒,使用注射成型机(东芝机械公司制“IS55FP-1.5A”),在料筒温度200~270℃、模具温度60℃的条件下,成型长80mm、宽10cm、厚4mm的成型品,并将其用作夏比冲击试验用成型品、载荷挠曲温度测定用成型品(成型品(Ma1))。
<注射成型2>
对于进行熔融混炼所得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2)的颗粒,使用注射成型机(东芝机械公司制“IS55FP-1.5A”),在料筒温度200~270℃、模具温度60℃的条件下,成型长100mm、宽100mm、厚3mm的成型品,将其用作显色性评价用成型品、耐候性用成型品、耐热老化性用成型品、耐损伤性评价用成型品(成型品(Ma2))。
<耐冲击性的评价:夏比冲击试验>
对于成型品(Ma1),依照ISO 179-1:2000,在23℃的条件下进行夏比冲击试验(带缺口),测定夏比冲击强度。
<耐热性的评价>
对于成型品(Ma1),依照ISO 75-1:2004,使用1.83MPa、4mm、平压(Flatwise)法,测定了载荷挠曲温度(℃)。
<显色性的评价>
对于成型品(Ma2),使用分光测色仪(Konica Minolta Optics公司制“CM-3500d”),利用SCE方式测定了亮度L*。将这样测定的L*设为“L*(ma)”。L*越低越显黑色,判定为显色性越良好。
本说明书中,“亮度(L*)”是指在JIS Z 8729:2004中所采用的L*a*b*表色系的色彩值中的亮度的值(L*)。
“SCE方式”是指使用依照JIS Z 8722:2009的分光测色仪,通过光阱(opticaltrap)除去正反射光而测色的方法。
<耐候性的评价>
对于成型品(Ma2),使用阳光耐气候试验箱(Suga试验机(株)制),在黑板(blackpanel)温度63℃、循环条件60分钟(降雨12分钟)的条件下进行1000小时处理。然后,使用分光测色仪,利用SCE方式,测定其处理前后的变色程度(ΔE)进行评价。ΔE越小,则耐候性越良好。
<耐热老化性的评价>
对于成型品(Ma2),使用恒温器(爱斯佩克(株)制),在温度90℃、湿度30%的条件下进行了500小时处理。然后,使用分光测色仪,利用SCE方式,测定其处理前后的变色程度(ΔE)进行评价。ΔE越小,则耐热老化性越良好。
<耐刮伤性的评价>
使用铅笔硬度试验机,以7.35N(750g)的载荷将3H硬度的铅笔按压于成型品(Ma2)的表面,在该状态下使成型品(Ma2)移动5cm左右,从而用铅笔刮成型品(Ma)的表面,对成型品(Ma)造成损伤。
对于带有损伤的成型品(Mb)的表面的亮度L*,使用分光测色仪,利用SCE方式进行测定。将这样测定的L*记为“L*(mb)”。
(耐刮伤性的判定)
根据下述式(3)算出成型品(Mb)的损伤的引人注目难易度的判定指标ΔL*(mb-ma)。ΔL*(mb-ma)的绝对值越大,则损伤越易引人注目。
ΔL*(mb-ma)=L*(mb)-L*(ma)…(3)
ΔL*(mb-ma)的绝对值为3.0以下时,则损伤不引人注目,不损害成型品的设计性。
ΔL*(mb-ma)的绝对值超过3.0且7.0以下时,则损伤不易引人注目,不损害成型品的设计性。
ΔL*(mb-ma)的绝对值超过7.0时,则损伤引人注目,损害成型品的设计性。
<耐擦伤性的评价1>
如图1所示,准备顶端部11形成为半球形的棒状夹具10,在顶端部11盖上将16张纸巾(大王制纸公司制“elleair”)重叠而成的层叠片12。以棒状夹具10与成型品(Ma)13的表面成直角的方式使盖有层叠片12的顶端部11与成型品(Ma2)13的表面接触,使顶端部11在成型品(Ma)13的表面沿水平方向(图中箭头方向)滑动,来回100次。此时,施加的载荷设为9.8N(1kg)。来回100次后,对于带有损伤的成型品(Mc)的表面的亮度L*,使用分光测色仪,利用SCE方式进行测定。将这样测定的L*记为“L*(mc)”。
(耐擦伤性的判定)
根据下述式(4)算出成型品(Mc)的损伤的引人注目难易度的判定指标ΔL*(mc-ma)。ΔL*(mc-ma)的绝对值越大,则损伤越易引人注目。
ΔL*(mc-ma)=L*(mc)-L*(ma)…(4)
ΔL*(mc-ma)的绝对值小于3.0时,损伤不引人注目,不损害成型品的设计性。
ΔL*(mc-ma)的绝对值为3.0以上且7.0以下时,损伤不易引人注目,不损害成型品的设计性。
ΔL*(mc-ma)的绝对值超过7.0时,损伤引人注目,损害成型品的设计性。
<耐擦伤性的评价2>
对于成型品(Ma2),使用恒温器(爱斯佩克(株)制),在温度90℃、湿度30%的条件下进行500小时处理。将500小时处理后的成型品(Mk1)使用中性表面活性剂(汽车用清洁剂、SOFT99Corporation公司制、“car shampoo”)洗涤。对于洗涤后的成型品(Mk2)的表面的亮度L*,使用分光测色仪,利用SCE方式进行测定。将这样测定的L*记为“L*(md)”。
如图1所示,准备顶端部11形成为半球形的棒状夹具10,在顶端部11盖上将16张纸巾(大王制纸公司制“elleair”)重叠而成的层叠片12。以棒状夹具10与成型品(此时为Mk2)13的表面成直角的方式使盖有层叠片12的顶端部11与成型品(此时为Mk2)13的表面接触,使顶端部11在成型品(Ma)13的表面沿水平方向(图中箭头方向)滑动,来回100次。此时,施加的载荷设为9.8N(1kg)。来回100次后,对于带有损伤的成型品(Me)的表面的亮度L*,使用分光测色仪,利用SCE方式进行测定。将这样测定的L*记为“L*(Me)”。
(耐擦伤性的判定2)
根据下述式(5)算出成型品(Me)的损伤的引人注目难易度的判定指标ΔL*(me-md)。ΔL*(me-md)的绝对值越大,则损伤越易引人注目。
ΔL*(me-md)=L*(me)-L*(md)…(5)
ΔL*(me-md)的绝对值小于3.0时,损伤不引人注目,不损害成型品的设计性。
ΔL*(me-md)的绝对值为3.0以上且7.0以下时,损伤不易引人注目,不损害成型品的设计性。
ΔL*(me-md)的绝对值超过7.0时,损伤引人注目,损害成型品的设计性。
<耐擦伤性的持续性的判定>
根据下述式(6)算出成型品的耐擦伤性的持续性Δ(ΔL*)。Δ(ΔL*)的绝对值越大,则耐擦伤性的持续性越低。
Δ(ΔL*)=ΔL*(me-md)-ΔL*(mc-ma)…(6)
《各成分》
以下的例子中,使用下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接枝共聚物(B)、(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硅油(D)、苯乙烯系树脂(E)、接枝共聚物(I)。
<接枝共聚物(B)>
(聚有机硅氧烷(Aa1)的制造)
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96份、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二甲氧基甲基硅烷2份和四乙氧基硅烷2份混合而得到硅氧烷系混合物100份。向其中添加溶解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8份的离子交换水300份,使用均质机以10000转搅拌2分钟后,在均化器中以30MPa的压力通过1次,得到稳定的预混合有机硅氧烷水性分散体。
向具备试剂注入容器、冷却管、夹套加热器和搅拌装置的反应器内,注入十二烷基苯磺酸2份和离子交换水98份,调制2%的十二烷基苯磺酸水溶液。在将该水溶液加热至85℃的状态下,用4小时滴加预混合有机硅氧烷水性分散体,滴加结束后维持温度1小时,冷却。将该反应液在室温放置48小时后,使用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中和,得到聚有机硅氧烷(Aa1)的水性分散体。
将聚有机硅氧烷(Aa1)水性分散体的一部分在170℃干燥30分钟,求出固体成分浓度,结果为17.3%。此外,分散于水性分散体的聚有机硅氧烷(Aa1)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34μm。
(聚有机硅氧烷(Aa2)的制造)
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96份、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二甲氧基甲基硅烷2份和四乙氧基硅烷2份混合,得到硅氧烷系混合物100份。向其中添加溶解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67份的离子交换水300份,使用均质机以10000转搅拌2分钟后,在均化器中以30MPa的压力通过1次,得到稳定的预混合有机硅氧烷水性分散体。
向具备试剂注入容器、冷却管、夹套加热器和搅拌装置的反应器内,注入十二烷基苯磺酸2份、离子交换水98份,调制2%的十二烷基苯磺酸水溶液。在将该水溶液加热至85℃的状态下,用4小时滴加预混合有机硅氧烷水性分散体,滴加结束后维持温度1小时,冷却。将该反应液在室温放置48小时后,使用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中和,得到聚有机硅氧烷(Aa2)的水性分散体。
将聚有机硅氧烷(Aa2)水性分散体的一部分在170℃干燥30分钟,求出固体成分浓度,结果为17.3%。此外,分散于水性分散体的聚有机硅氧烷(Aa2)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5μm。
(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1)的调制)
向具备试剂注入容器、冷却管、夹套加热器和搅拌装置的反应器内,投入聚有机硅氧烷(Aa1)水性分散体68.3份、乳化剂(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硫酸钠)0.94份,添加离子交换水203份,进行混合。然后,添加包含丙烯酸正丁酯61.8份、甲基丙烯酸烯丙酯0.21份、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0.11份和叔丁基过氧化氢0.13份的混合物(聚有机硅氧烷(Aa1)/丙烯酸正丁酯的质量比率为16/84)。向该反应器中通氮气气流,从而进行气氛的氮气置换,升温至60℃。在反应器的内部温度达到60℃的时候,添加使硫酸亚铁0.0001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0.0003份和甲醛合次硫酸氢钠0.24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0份所得的水溶液,开始自由基聚合。通过(甲基)丙烯酸酯成分的聚合,液温上升至78℃。将该状态维持1小时,完成(甲基)丙烯酸酯成分的聚合,得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1)的水性分散体。分散于水性分散体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1)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41μm。将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1)的体积平均粒径示于表1。
(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2)的调制)
除了变更乳化剂量(份)以外,与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1)的调制同样地操作,得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2)的水性分散体。将分散于水性分散体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2)的体积平均粒径示于表1。
(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3)的调制)
向具备试剂注入容器、冷却管、夹套加热器和搅拌装置的反应器内,投入聚有机硅氧烷(Aa2)水性分散体68.3份、乳化剂(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硫酸钠)0.85份,添加离子交换水203份,进行混合。然后,添加包含丙烯酸正丁酯61.8份、甲基丙烯酸烯丙酯0.21份、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0.11份和叔丁基过氧化氢0.13份的混合物(聚有机硅氧烷(Aa2)/丙烯酸正丁酯的质量比率为16/84)。向该反应器中通氮气气流,从而进行气氛的氮气置换,升温至60℃。在反应器的内部温度达到60℃的时候,添加使硫酸亚铁0.0001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0.0003份和甲醛合次硫酸氢钠0.24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0份所得的水溶液,开始自由基聚合。通过(甲基)丙烯酸酯成分的聚合,液温上升至78℃。将该状态维持1小时,完成(甲基)丙烯酸酯成分的聚合,得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3)的水性分散体。分散于水性分散体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3)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71μm。将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3)的体积平均粒径示于表1。
(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4)~(A-7)的调制)
除了变更乳化剂量(份)以外,与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3)的调制同样地操作,得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4)~(A-7)的水性分散体。将分散于水性分散体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4)~(A-7)的体积平均粒径示于表1。
(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8)的调制)
将烯基琥珀酸二钾0.7份、离子交换水175份、丙烯酸正丁酯100份、甲基丙烯酸烯丙酯0.26份、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0.14份和叔丁基过氧化氢0.2份的混合物投入反应器。向该反应器中通氮气气流,从而对反应器内进行氮气置换,升温至60℃。在内温达到50℃的时候,添加包含硫酸亚铁0.00026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0.0008份、甲醛合次硫酸氢钠0.45份和离子交换水10份的水溶液,开始聚合,使内温上升至75℃。进一步将该状态维持1小时,得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8)的水性分散体。分散于水性分散体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8)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96μm。将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8)的体积平均粒径示于表2。
(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9)~(A-13)的调制)
除了变更聚有机硅氧烷(Aa2)与丙烯酸正丁酯的质量比率以及乳化剂量(份)以外,与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3)的调制同样地操作,得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9)~(A-13)的水性分散体。将分散于水性分散体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9)~(A-13)的体积平均粒径示于表2。
[表1]
[表2]
(接枝共聚物(B-1)的调制)
向具备试剂注入容器、冷却管、夹套加热器和搅拌装置的反应器内,放入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1)的水性分散体(以固体成分计为50份),在使反应器内部的液温为60℃后,添加将甲醛合次硫酸氢钠0.4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0份而成的水溶液。接着,用约1小时滴加丙烯腈7.5份、苯乙烯22.5份和叔丁基过氧化氢0.18份的混合液进行聚合。滴加结束后保持1小时,然后添加使硫酸亚铁0.0002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0.0006份和甲醛合次硫酸氢钠0.25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10份而成的水溶液。接着,用约40分钟滴加丙烯腈5份、苯乙烯15份和叔丁基过氧化氢0.1份的混合液进行聚合。滴加结束后保持1小时,然后冷却,得到使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接枝于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1)的接枝共聚物(B-1)的水性分散体。
接着,将以5%的比例溶解乙酸钙而成的水溶液150份在60℃加热并搅拌。在该乙酸钙水溶液中,缓慢滴加接枝共聚物(B-1)的水性分散体100份并使其凝固。将所得的凝固物分离,洗涤后,干燥,得到接枝共聚物(B-1)的干燥粉末。将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1)、苯乙烯和丙烯腈的使用比率示于表3。
(接枝共聚物(B-2)~(B-7)的调制)
除了如表3所示变更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水性分散体的种类以外,与接枝共聚物(B-1)的调制同样地操作,得到接枝共聚物(B-2)~(B-7)。
(接枝共聚物(B-8)的调制)
向具备试剂注入容器、冷却管、夹套加热器和搅拌装置的反应器内,放入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8)的水性分散体(以固体成分计为50份),在使反应器内部的液温为60℃后,添加包含甲醛合次硫酸氢钠0.15份、烯基琥珀酸二钾0.65份和离子交换水10份的水溶液。接着,用1小时滴加包含丙烯腈6.3份、苯乙烯18.7份和叔丁基过氧化氢0.11份的混合液,进行接枝聚合。滴加结束5分钟后,添加包含硫酸亚铁0.001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0.003份、甲醛合次硫酸氢钠0.15份和离子交换水5份的水溶液,接着,用1小时滴加包含丙烯腈6.2份、苯乙烯18.8份、叔丁基过氧化氢0.19份和正辛基硫醇0.014份的混合液,进行接枝聚合。滴加结束后,将内温在75℃保持10分钟,然后,在内温达到60℃的时候,添加将抗氧化剂(吉富制药工业公司制、Antage W500)0.2份和烯基琥珀酸二钾0.2份溶解于离子交换水5份而成的水溶液。接着,使用硫酸水溶液使反应生成物的水性分散体凝固、水洗后,进行干燥,得到接枝共聚物(B-8)。将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8)、苯乙烯和丙烯腈的使用比率示于表4。
(接枝共聚物(B-9)~(B-13)的调制)
除了如表4所示变更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水性分散体的种类以外,与接枝共聚物(B-1)的调制同样地操作,得到接枝共聚物(B-9)~(B-13)。
[表3]
[表4]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1)的调制)
在带有搅拌机的不锈钢聚合槽中,投入离子交换水15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99份、丙烯酸甲酯1份、2,2’-偶氮二(异丁腈)0.2份、正辛基硫醇0.25份、羟基磷灰石钙0.47份、烯基琥珀酸钾0.003份。使聚合槽的内温为75℃,反应3小时,升温至90℃,反应1小时。抽出内容物,用离心脱水机洗涤,干燥,得到粉状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1)。将(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1)的质均分子量(Mw)示于表5。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2)的调制)
在带有搅拌机的不锈钢聚合槽中,投入离子交换水15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98份、N-苯基马来酰亚胺2份、2,2’-偶氮二(异丁腈)0.2份、正辛基硫醇0.25份、聚乙烯醇0.7份。使聚合槽的内温为75℃,反应3小时,升温至90℃,反应1小时。抽出内容物,用离心脱水机洗涤,干燥,得到粉状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2)。将(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2)的质均分子量(Mw)示于表5。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3)的调制)
在带有搅拌机的不锈钢聚合槽中,投入离子交换水15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82份、N-苯基马来酰亚胺12份、苯乙烯6份、2,2’-偶氮二(异丁腈)0.2份、正辛基硫醇0.25份、聚乙烯醇0.7份。使聚合槽的内温为75℃,反应3小时,升温至90℃,反应1小时。抽出内容物,用离心脱水机洗涤,干燥,得到粉状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3)。将(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3)的质均分子量(Mw)示于表5。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4)的调制)
在带有搅拌机的不锈钢聚合槽中,投入离子交换水15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56份、N-苯基马来酰亚胺29份、苯乙烯15份、2,2’-偶氮二(异丁腈)0.2份、正辛基硫醇0.25份、聚乙烯醇0.7份。使聚合槽的内温为75℃,反应3小时,升温至90℃,反应1小时。抽出内容物,用离心脱水机洗涤,干燥,得到粉状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4)。将(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4)的质均分子量(Mw)示于表5。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5)的调制)
在带有搅拌机的不锈钢聚合槽中,投入离子交换水15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53份、N-苯基马来酰亚胺31份、苯乙烯16份、2,2’-偶氮二(异丁腈)0.2份、正辛基硫醇0.25份、聚乙烯醇0.7份。使聚合槽的内温为75℃,反应3小时,升温至90℃,反应1小时。抽出内容物,用离心脱水机洗涤,干燥,得到粉状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5)。将(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5)的质均分子量(Mw)示于表5。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6)的调制)
在带有搅拌机的不锈钢聚合槽中,投入离子交换水15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82份、N-苯基马来酰亚胺6份、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6份、苯乙烯6份、2,2’-偶氮二(异丁腈)0.2份、正辛基硫醇0.19份、聚乙烯醇0.7份。使聚合槽的内温为75℃,反应3小时,升温至90℃,反应1小时。抽出内容物,用离心脱水机洗涤,干燥,得到粉状的(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6)。将(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6)的质均分子量(Mw)示于表5。
[表5]
<硅油(D)>
作为硅油(D),使用了东丽道康宁(株)制“SH200-100cs”。
<苯乙烯系树脂(E)>
(苯乙烯系树脂(E-1)的调制)
在进行了氮气置换的带有搅拌机的不锈钢聚合槽中,投入离子交换水120份、聚乙烯醇0.1份、2,2’-偶氮二(异丁腈)0.3份、丙烯腈25份、苯乙烯75份、叔十二烷基硫醇0.35份,使开始温度为60℃,反应5小时。升温至120℃,反应4小时。取出内容物,得到苯乙烯系树脂(E-1)。将苯乙烯系树脂(E-1)的质均分子量(Mw)示于表6。
(苯乙烯系树脂(E-2)的调制)
在带有搅拌机的不锈钢聚合槽中,投入离子交换水150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0份、丙烯腈22份、苯乙烯68份、2,2’-偶氮二(异丁腈)0.2份、正辛基硫醇0.25份、羟基磷灰石钙0.47份、烯基琥珀酸钾0.003份,将内温升温至75℃,反应3小时。升温至90℃,保持60分钟,从而结束反应。取出内容物,反复进行使用离心脱水机的洗涤、脱水,干燥,得到苯乙烯系树脂(E-2)。将苯乙烯系树脂(E-2)的质均分子量(Mw)示于表6。
(苯乙烯系树脂(E-3)的调制)
在带有搅拌机的不锈钢聚合槽中,投入离子交换水150份、N-苯基马来酰亚胺30份、丙烯腈15份、苯乙烯55份、2,2’-偶氮二(异丁腈)0.2份、正辛基硫醇0.25份、羟基磷灰石钙0.47份、烯基琥珀酸钾0.003份,将内温升温至75℃,反应3小时。升温至90℃,保持60分钟,从而结束反应。取出内容物,反复进行使用离心脱水机的洗涤、脱水,干燥,得到苯乙烯系树脂(E-3)。将苯乙烯系树脂(E-3)的质均分子量(Mw)示于表6。
[表6]
<乙烯/α-烯烃共聚物(F)>
(乙烯/丙烯共聚物(F-1)的调制)
将20L带有搅拌机的不锈钢聚合槽充分进行氮气置换后,添加经脱水精制的己烷10L,将调制为8.0mmol/L的倍半乙基氯化铝(Al(C2H5)1.5·Cl1.5)的己烷溶液以5L/h的量连续地供给1小时后,进一步将作为催化剂的调整为0.8mmol/L的VOCl3的己烷溶液以5L/h的量、己烷以5L/h的量连续地供给。另一方面,从聚合槽上部,以聚合槽内的聚合液总是10L的方式连续地抽出聚合液。使用发泡管以2300L/h的量供给乙烯、以600L/h的量供给丙烯、以400L/h的量供给氢,同时以100L/h的量供给5-亚乙基-2-降冰片烯,在35℃进行聚合反应。
在上述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得到包含乙烯/丙烯共聚物(F-1)的聚合溶液。将所得的聚合溶液用盐酸脱灰后,投入甲醇使其析出,然后进行干燥,得到乙烯/丙烯共聚物(F-1)。将乙烯/丙烯共聚物(F-1)的聚合物性状(质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示于表7。
(乙烯/丙烯共聚物(F-2)~(F-4)的调制)
除了如表7所示变更氢的供给量以外,与乙烯/丙烯共聚物(F-1)的调制同样地操作,得到乙烯/丙烯共聚物(F-2)~(F-4)。将乙烯/丙烯共聚物(F-2)~(F-4)的聚合物性状示于表7。
[表7]
<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
(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1)的调制)
将乙烯/丙烯共聚物(F-1)100份、作为酸改性烯烃聚合物的马来酸酐改性聚乙烯(三井化学公司制、“三井HI-WAX 2203A”、质均分子量:2,700、酸值:30mg/g)20份、和作为乳化剂的油酸钾(花王公司制、“KS SOAP”)5份混合。
从双螺杆挤出机(池贝公司制、“PCM30”、L/D=40)的料斗以4kg/h供给该混合物,一边从设于上述双螺杆挤出机的开口部的供给口连续地供给将氢氧化钾0.5份与离子交换水2.4份混合而成的水溶液,一边加热至220℃进行熔融混炼并挤出。将熔融混炼物连续地供给至安装于双螺杆挤出机顶端的冷却装置,冷却至90℃。然后,将从双螺杆挤出机顶端排出的固体投入80℃的温水中,连续使其分散,稀释至固体成分浓度40质量%附近,得到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1)。
将分散于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1)中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体积平均粒径示于表8。
(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2)~(G-4)的调制)
除了如表8所示将作为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乙烯/丙烯共聚物(F-1)变更为乙烯/丙烯共聚物(F-2)~(A-4)以外,与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1)的调制同样地操作,得到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2)~(G-4)。
将分散于各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2)~(G-4)中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体积平均粒径示于表8。
[表8]
<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
(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1)的调制)
在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1)(以固体成分计为100份)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固体成分浓度成为35%,添加作为有机过氧化物的过氧化叔丁基异丙苯1.2份、作为多官能性化合物的二乙烯基苯1份,在130℃反应5小时,调制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1)。将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1)的凝胶含有率、体积平均粒径示于表9。
(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2)~(H-4)的调制)
除了如表9所示变更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的种类和过氧化叔丁基异丙苯的添加量以外,与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1)的调制同样地操作,得到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2)~(H-4)。将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2)~(H-4)的凝胶含有率、体积平均粒径示于表9。
(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5)的调制)
相对于乙烯/α-烯烃共聚物(F-2)100份,混合作为有机过氧化物的α,α’-双(叔丁基过氧化)二异丙基苯1.0份和二乙烯基苯1.0份,使用30mmφ的带有真空口的双螺杆挤出机(池贝公司制、“PCM‐30”),在220℃、93.325kPa真空下进行熔融混炼后,微细地粉碎,从而得到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5)。将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5)的凝胶含有率、体积平均粒径示于表9。
[表9]
<接枝共聚物(I)>
(接枝共聚物(I-1)的调制)
在带有搅拌机的不锈钢聚合槽中,放入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1)(以乙烯/丙烯共聚物(F-1)的固体成分计为70份),向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1)中加入离子交换水,使得固体成分浓度成为30%,投入硫酸亚铁0.006份、焦磷酸钠0.3份和果糖0.35份,使温度为80℃。用150分钟连续添加苯乙烯19.8份、丙烯腈10.2份和过氧化氢异丙苯0.6份,将聚合温度保持为80℃,进行乳液聚合,得到包含体积平均粒径为0.41μm的接枝共聚物(I-1)的水性分散体。
在包含接枝共聚物(I-1)的水性分散体中添加抗氧化剂,使用硫酸进行固体成分的析出,经过洗涤、脱水、干燥的工序,得到粉状的接枝共聚物(I-1)。测定接枝共聚物(I-1)的接枝率,结果为30%。此外,对于将接枝共聚物(I-1)与苯乙烯系树脂(E-1)以20质量%与80质量%的比率熔融混炼而制成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使用钌进行了染色,然后制成超薄片,利用电子显微镜确认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体积平均粒径,结果为0.41μm。
(接枝共聚物(I-2)~(I-4)的调制)
除了如表10所示变更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的种类以外,与接枝共聚物(I-1)的调制同样地操作,得到接枝共聚物(I-2)~(I-4)。将接枝共聚物(I-2)~(I-4)的接枝率示于表10。
(接枝共聚物(I-5)的调制)
在带有搅拌机的不锈钢聚合槽中,投入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5)70份、甲苯300份,将内容物在70℃搅拌1小时而均匀溶解。充分进行氮气置换后,添加苯乙烯19.8份、丙烯腈10.2份、叔十二烷基硫醇0.24份、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单碳酸酯0.22份,将内温升温至110℃,反应4小时。将内温升温至120℃,反应2小时。聚合后,将内温冷却至100℃,添加十八烷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酚)-丙酸酯0.2份。抽出反应混合物,通过水蒸气蒸馏将未反应物和溶剂蒸馏去除。使用30mmφ的带有真空口的双螺杆挤出机(池贝公司制、“PCM30”),在220℃、93.325kPa真空下,使挥发成分实质上挥发,进行颗粒化,得到接枝共聚物(I-5)。测定接枝共聚物(I-5)的接枝率,结果为30%。此外,对于将接枝共聚物(I-5)与苯乙烯系树脂(E-1)以20质量%与80质量%的比率熔融混炼而制成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使用钌进行了染色,然后制成超薄片,利用电子显微镜确认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F)的体积平均粒径,结果为0.40μm。
(接枝共聚物(I-6)的调制)
除了如表10所示将交联乙烯/α-烯烃共聚物(H-1)变更为烯烃树脂水性分散体(G-2)以外,与接枝共聚物(I-1)的调制同样地操作,得到接枝共聚物(I-6)。将接枝共聚物(I-6)的接枝率示于表10。
[表10]
〔实施例1〕
将接枝共聚物(B-2)40份、(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3)60份、硅油(D-1)0.3份混合,使用30mmφ的带有真空口的双螺杆挤出机(池贝公司制“PCM30”),在240℃、93.325kPa真空下进行熔融混炼,调制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MVR示于表11。
将所得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颗粒化,将各种成型品成型,评价耐冲击性、耐热性、显色性、耐候性、耐热老化性、耐刮伤性、耐擦伤性、耐擦伤性的持续性。将结果示于表11。
〔实施例2~36〕
除了变更为如表11~14所示的配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调制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测定MVR。
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颗粒化,将各种成型品成型,评价耐冲击性、耐热性、显色性、耐候性、耐热老化性、耐刮伤性、耐擦伤性、耐擦伤性的持续性。
将结果示于表11~14。
〔比较例1~9〕
除了变更为如表15所示的配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调制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测定MVR。
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颗粒化,将各种成型品成型,评价耐冲击性、耐热性、显色性、耐候性、耐热老化性、耐刮伤性、耐擦伤性、耐擦伤性的持续性。
将结果示于表15。
[表11]
[表12]
[表13]
[表14]
[表15]
实施例1~36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优异。此外,关于实施例1~36的成型品,耐冲击性、耐热性、显色性、耐候性、耐热老化性、耐刮伤性、耐擦伤性、耐擦伤性的持续性优异。特别是,关于实施例28~36,耐擦伤性的持续性进一步优异。
另一方面,关于比较例1~9的成型品,耐冲击性、耐热性、显色性、耐候性、耐热老化性、耐擦伤性、耐擦伤性的持续性中任一种以上的特性不充分。
由此可确认到,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优异,如果使用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则能够得到耐损伤性、耐冲击性、显色性、耐热性、耐候性、耐热老化性优异的成型品。
产业可利用性
使用了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成型品作为车辆内装部件、车辆外装部件、办公设备、家电、建材等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夹具
11 顶端部
12 层叠片
13 成型品

Claims (15)

1.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包含:
接枝共聚物(B),在由聚有机硅氧烷(Aa)和聚(甲基)丙烯酸酯(Ab)构成的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存在下,将包含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进行聚合而得到,所述聚(甲基)丙烯酸酯(Ab)具有来源于(甲基)丙烯酸酯的单元与来源于交联剂的单元和来源于接枝交叉剂的单元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和
(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将包含(甲基)丙烯酸酯、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和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进行聚合而得到,
相对于所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总质量100质量%,所述聚有机硅氧烷(Aa)的含有率为1~20质量%,
所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的体积平均粒径为0.05~0.15μm,
相对于所述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2)的总质量100质量%,所述马来酰亚胺系化合物的含有率为1~30质量%、所述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5.5~15质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所述聚有机硅氧烷(Aa)为具有乙烯基聚合性官能团的聚有机硅氧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所述聚有机硅氧烷(Aa)是相对于全部构成单元的总摩尔数包含含有乙烯基聚合性官能团的硅氧烷单元0.3~3摩尔%和二甲基硅氧烷单元97~99.7摩尔%,相对于全部硅原子的总摩尔数具有三个以上硅氧烷键的硅原子为1摩尔%以下的聚有机硅氧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对于所述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总质量,所述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65~82质量%、所述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含有率为18~35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所述接枝共聚物(B)是在所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20~90质量%的存在下,将所述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10~80质量%进行聚合而得到的,其中,所述复合橡胶状聚合物(A)和所述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1)的合计为100质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对于所述接枝共聚物(B)和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合计,所述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18~80质量%、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20~82质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进一步包含硅油(D)。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对于所述接枝共聚物(B)和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合计100质量份,所述硅油(D)的含量为0.1~5质量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进一步包含将含有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的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3)进行聚合而得到的苯乙烯系树脂(E)。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对于所述接枝共聚物(B)、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所述苯乙烯系树脂(E)的合计,所述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18~60质量%、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20~81质量%、所述苯乙烯系树脂(E)的含量为1~40质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进一步包含在烯烃系共聚物的存在下将乙烯基系单体成分(m4)进行聚合而得到的接枝共聚物(I)。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相对于所述接枝共聚物(B)、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和所述接枝共聚物(I)的合计,所述接枝共聚物(B)的含量为18~60质量%、所述(甲基)丙烯酸酯树脂(C)的含量为30~81质量%、所述接枝共聚物(I)的含量为1~10质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Ma1)的夏比冲击强度为5kJ/m2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由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形成的成型品(Ma2)的耐擦伤性试验前后的亮度之差ΔL*(mc-ma)的绝对值小于3.0。
15.使用了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成型品。
CN201580036226.XA 2014-07-08 2015-07-06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Active CN1067953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0635 2014-07-08
JP2014-140635 2014-07-08
PCT/JP2015/069402 WO2016006567A1 (ja) 2014-07-08 2015-07-06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5355A true CN106795355A (zh) 2017-05-31
CN106795355B CN106795355B (zh) 2019-03-12

Family

ID=55064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6226.XA Active CN106795355B (zh) 2014-07-08 2015-07-06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9896579B2 (zh)
EP (1) EP3168262B1 (zh)
JP (1) JP6155340B2 (zh)
CN (1) CN106795355B (zh)
CA (1) CA2951833C (zh)
ES (1) ES2759268T3 (zh)
HU (1) HUE046556T2 (zh)
MX (1) MX356477B (zh)
PL (1) PL3168262T3 (zh)
PT (1) PT3168262T (zh)
WO (1) WO201600656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3113A (zh) * 2018-11-05 2021-03-16 大科能宇菱通株式会社 接枝共聚物、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CN114450320A (zh) * 2019-12-27 2022-05-06 日本A&L株式会社 接枝共聚物树脂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3132021C (en) 2015-11-18 2024-03-12 Merck Sharp & Dohme Corp. Pd1 and/or lag3 binders
KR101956735B1 (ko) * 2015-12-10 2019-03-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열가소성 그라프트 공중합체 수지,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KR102360367B1 (ko) * 2017-06-06 2022-02-14 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 폴리오르가노실록산 함유 그래프트 공중합체,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성형체
JP7049100B2 (ja) * 2017-11-30 2022-04-06 テクノUmg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JP6901387B2 (ja) * 2017-12-12 2021-07-14 西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グラスラン
US11021603B2 (en) * 2019-01-03 2021-06-01 Nan Ya Plastics Corporation White polyester film with properties of lightweight and low-shrinkage
JP7276484B2 (ja) * 2019-09-30 2023-05-18 テクノUmg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KR102475079B1 (ko) * 2019-10-23 2022-12-0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성형품
CN114829492B (zh) * 2020-11-05 2024-01-30 株式会社Lg化学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其制造的成型品
CN117083343A (zh) * 2021-03-31 2023-11-17 大科能宇菱通株式会社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成型品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9109A (ja) * 1988-11-14 1990-08-07 General Electric Co <Ge> 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ポリビニルをベースとするグラフトポリマー、その製法およびそれを含有する熱可塑性組成物
JP2001158845A (ja) * 1999-12-01 2001-06-12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難燃性樹脂組成物
JP2003277567A (ja) * 2002-03-20 2003-10-02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03292715A (ja) * 2002-04-03 2003-10-15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04346187A (ja) * 2003-05-22 2004-12-09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品
JP2004352842A (ja) * 2003-05-28 2004-12-16 Umg Abs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05132970A (ja) * 2003-10-30 2005-05-26 Umg Abs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39588A1 (de) * 1988-11-24 1990-05-31 Bayer Ag Polymerblendsysteme mit guter alterungsbestaendigkeit
JP2958059B2 (ja) * 1990-07-02 1999-10-06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H08199025A (ja) 1995-01-23 1996-08-0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3533002B2 (ja) 1995-04-12 2004-05-31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EP1445281B1 (en) 2001-08-10 2018-02-14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Resin composition for direct vapor deposition molded articles made by using the same and surface metallized lamp housing
WO2010032854A1 (ja) * 2008-09-19 2010-03-25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導電性微粒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異方性導電材料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9109A (ja) * 1988-11-14 1990-08-07 General Electric Co <Ge> 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ポリビニルをベースとするグラフトポリマー、その製法およびそれを含有する熱可塑性組成物
JP2001158845A (ja) * 1999-12-01 2001-06-12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難燃性樹脂組成物
JP2003277567A (ja) * 2002-03-20 2003-10-02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03292715A (ja) * 2002-04-03 2003-10-15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04346187A (ja) * 2003-05-22 2004-12-09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品
JP2004352842A (ja) * 2003-05-28 2004-12-16 Umg Abs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05132970A (ja) * 2003-10-30 2005-05-26 Umg Abs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3113A (zh) * 2018-11-05 2021-03-16 大科能宇菱通株式会社 接枝共聚物、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US11608402B2 (en) 2018-11-05 2023-03-21 Techno-Umg Co., Ltd. Graft copolymer,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produced by molding the same
CN112513113B (zh) * 2018-11-05 2023-07-07 大科能宇菱通株式会社 接枝共聚物、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CN114450320A (zh) * 2019-12-27 2022-05-06 日本A&L株式会社 接枝共聚物树脂
CN114450320B (zh) * 2019-12-27 2024-04-12 日本A&L株式会社 接枝共聚物树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UE046556T2 (hu) 2020-03-30
CN106795355B (zh) 2019-03-12
PL3168262T3 (pl) 2020-05-18
EP3168262A1 (en) 2017-05-17
CA2951833A1 (en) 2016-01-14
ES2759268T3 (es) 2020-05-08
EP3168262A4 (en) 2018-01-17
CA2951833C (en) 2018-01-02
EP3168262B1 (en) 2019-09-25
JP6155340B2 (ja) 2017-06-28
WO2016006567A1 (ja) 2016-01-14
US20170137620A1 (en) 2017-05-18
MX2017000265A (es) 2017-08-25
PT3168262T (pt) 2019-12-09
JPWO2016006567A1 (ja) 2017-04-27
MX356477B (es) 2018-05-30
US9896579B2 (en) 2018-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95355B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CN111303334B (zh) 接枝共聚物、橡胶质聚合物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成型品
KR102368241B1 (ko) 폴리오르가노실록산 함유 그래프트 공중합체,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성형체
CN105008420B (zh) 接枝共聚物、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JP2005307180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18095722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成形品
WO2006011385A1 (ja) 透明性、離型性に優れた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19108425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JP6678449B2 (ja) ヒートサイクル射出成形用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成形品および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111801363B (zh) 核-壳共聚物、其制备方法和包含其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JP6827876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JP2019167534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JP6257278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JP7049100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JP2007023093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JP2019147867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JP2005036048A (ja) 後周期遷移金属錯体系の配位重合触媒によるポリオレフィン系グラフト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6891663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JP2005075996A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グラフト共重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54870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6541254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JP3833599B2 (ja) グラフト共重合体、該グラフト共重合体を含有する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並びに成形品
CN117083343A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成型品
KR20230023639A (ko) 폴리오르가노실록산 함유 중합체 입자군, 조성물, 수지 조성물 및 성형체
CN117120538A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2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UMG AB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UMG AB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