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36842B - 门锁用致动器 - Google Patents

门锁用致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36842B
CN106536842B CN201480080817.2A CN201480080817A CN106536842B CN 106536842 B CN106536842 B CN 106536842B CN 201480080817 A CN201480080817 A CN 201480080817A CN 106536842 B CN106536842 B CN 1065368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driving
actuating member
unlocking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808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36842A (zh
Inventor
张晨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536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6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36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368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E05B81/36Geared sectors, e.g. fan-shaped gea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34Protection against weather or dirt, e.g. against water ingres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36Noise prevention; Anti-rattling means
    • E05B77/38Cushion elements, elastic guiding elements or holding elements, e.g. for cushioning or damping the impact of the bolt against the striker during closing of the w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 E05B81/06Electrical using rotary moto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1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 E05B81/16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nction or purpose of the powered actuators operating on locking elements for locking or unlocking a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24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actuator or the power transmission
    • E05B81/32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 E05B81/34Details of the actuator transmission of geared transmiss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02Lock casing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构造成使得可以缩短用于将门锁装置切换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操作时间的门锁用致动器。当驱动部(50)沿一个方向转动时,一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与上被驱动部(65b)接触,以将致动部件(52)移动到锁定位置,当所述致动部件(52)被移动到锁定位置时,所述一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离开凹部(65a),并且停止用突部(501c)与所述致动部件(52)接触,从而使所述驱动部(50)停止转动。当所述驱动部沿相反方向转动时,另一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b)与下被驱动部(65b)接触,以使所述致动部件(52)朝向解锁位置移动,当所述致动部件(52)被移动到解锁位置时,所述另一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b)离开所述凹部,并且所述停止用突部(501d)与所述致动部件(52)接触,从而使所述驱动部的转动停止。

Description

门锁用致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在车辆的门锁装置中以将门锁装置中的锁定机构切换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门锁用致动器。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述,常规门锁用致动器包括:可反转电机;由电机转动的蜗轮;固定到蜗轮的转动轴上的副齿轮;和具有与小齿轮啮合的齿条齿部并将门锁装置的锁定机构致动到锁定状态的锁定位置和解锁状态的解锁位置的致动部件。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致动器,其包括可反转电机;由电机转动的蜗轮;在蜗轮的转动面上沿周向等间隔地隔开的三个齿部;和基于蜗轮的转动与三个齿部中的任何一个接触的锁定杆,其中,通过电机使齿部与蜗轮一起转动,以将锁定杆转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从而将门锁装置切换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
[现有技术]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07-211506A
专利文献2:JP2013-217050A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致动器更小型化和更轻量化,驱动转矩不得不变得更大且小齿轮的直径不得不尽可能小,这增长了用于将致动部件和小齿轮从解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反之亦然)的电机的操作时间,并且增大了由电机驱动的蜗轮和小齿轮的转动角度。因此,存在包含电机的致动器的操作时间较长才能将门锁装置切换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问题。
通过诸如旋钮杆和锁芯等手动操作装置将致动部件移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因为小齿轮总是与致动部件啮合,所以当通过手动操作装置来移动致动部件时,蜗轮和电机一起转动,使得手动操作装置的操作力变得沉重。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致动器中,三个齿部周向间隔开将近120度,并且各齿部与锁定杆接触,增大了用于将锁定杆转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的蜗轮的转动角度,从而增长了用于将门锁装置切换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致动器的操作时间。
鉴于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缩短用于将门锁装置切换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操作时间的门锁用致动器,其中可以以较小的力操作手动操作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前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门锁用致动器,包括:
可反转电机;
由所述电机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的转动体;
与所述转动体一起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的驱动部;和
致动部件,基于所述驱动部的正向/反向转动或手动操作装置的锁定/解锁操作,将所述致动部件从其中门的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锁定位置移动到其中所述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解锁位置,反之亦然,
其中所述驱动部包括相邻的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和与所述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相对的相邻的两个停止用突部,这四个突部彼此周向间隔开大约90度,
其中所述致动部件包括当所述驱动部转动时所述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能够分别与其接触的一对被驱动部以及所述两个停止用突部能够分别与其接触的接触部,所述被驱动部彼此间隔开,从而通过所述手动操作装置将所述致动部件移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
其中当所述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中的一个位于所述被驱动部之间时,并且当所述驱动部转动时,位于所述被驱动部之间的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与所述一对被驱动部中的一个接触,从而使所述致动部件朝向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移动,在移动途中,未移动所述致动部件的另一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同时进入所述被驱动部之间,当所述致动部件移动到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时,位于所述被驱动部之间的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离开所述被驱动部,并且与离开所述被驱动部的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相对的停止用突部与所述接触部接触,从而使所述驱动部的转动停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致动部件配置成与所述驱动部相对,并且在与所述驱动部相对的致动部件中形成有与所述驱动部相对地开口的凹部,所述凹部内的相对面是所述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与其接触的被驱动部,夹持所述凹部的与所述驱动部相对的表面是与所述停止用突部接触的接触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在所述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或与其接触的所述被驱动部上以及在所述两个停止用突部或与其接触的所述接触部上设置有消音性缓冲部件。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通过所述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使所述致动部件直线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用于将致动部件移动到锁定或解锁位置的驱动部包括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和两个停止用突部,这四个突部彼此周向间隔开大约90度。当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中的任意一个位于被驱动部之间时,并且当驱动部转动时,将致动部件移动到锁定或解锁位置,并且在移动途中,另一个锁定/解锁用突部进入被驱动部之间。当致动部件移动到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时,停止用突部与接触部接触,使得驱动部停止转动,从而减少由致动器将致动部件和与致动部件连接的锁定机构从解锁状态移动到锁定状态并使其停止的电机的操作时间和转动体的转动角度,因此,利用诸如遥控开关等开关的操作,缩短了用于将门锁装置切换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致动器的操作时间。
当通过手动操作装置将致动部件移动到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时,一对被驱动部彼此间隔开,从而允许这种移动。因此,当致动手动操作装置时,使得致动器的电机不经由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转动,从而可以以较小的力操作手动操作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的门锁装置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在组装之后的图1的门锁装置在从车辆的前方看到的前视图。
图3是门锁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门锁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5是门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6是门锁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去除了盖子的门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8是在将辅助盖连接到盖子上之前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在连接辅助盖之后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从背面看到的辅助盖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沿图5的线XI-XI的放大断面图。
图12是沿图4的线XII-XII的放大断面图。
图13是沿图4的线XIII-XIII的放大断面图。
图14是沿图5的线XIV-XIV的放大断面图。
图15是沿图5的线XV-XV的放大断面图。
图16是从车辆内侧看到的门锁装置和连接前的防水密封件的立体图。
图17是其中连接有防水密封件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18是开关件和连接开关件前的外壳在从车辆的内侧看到的放大立体图。
图19是其上连接有开关件的外壳的放大立体图。
图20是其上连接有开关件的外壳的左侧视图。
图21是示出了当致动部件移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时致动器的作用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在图1~7中的车辆的左侧前门D内,门锁装置1包括固定到门D的内板D1的后端的配合单元2;与配合单元2一体连接的操作单元3;以及在操作单元3中的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4。
在图1和图3中,配合单元2包括合成树脂制成的箱状主体5;和通过多个螺栓6固定到主体5的后面并与主体5一起固定到门D的内板D1后部的金属制成的盖件7。在主体5和盖件7之间的内部空间内容纳有用于保持门关闭的配合机构9。在主体5和盖件7中形成有撞针8随着门D关闭而进入其中的撞针进入槽10。
配合机构9经由枢轴11可枢转地安装在主体5中,并且包括与车体的撞针8配合的门闩12和锁定部14,该锁定部经由枢轴13可枢转地安装在主体5中以与门闩12的外周配合,从而防止门闩12沿打开方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缠绕在枢轴11上的弹簧16,沿打开方向迫动门闩12。
当门闩12从打开位置转动到关闭位置时,锁定部14从其与撞针8配合的配合位置克服弹簧15沿配合方向迫动锁定部14的力而转动,并且一旦其在松开方向上转动后就通过弹簧15的迫动力与门闩12的外周配合以防止门闩12沿打开方向转动。利用门D上的车辆外侧的门打开用外侧手柄(未示出)或门上的车辆内侧的内侧手柄(未示出),使后述的打开杆18松开,使得锁定部14从其与门闩12的外周配合的配合位置沿松开方向转动,从而能够打开门。
在主体5的前表面上安装有固定到后述外壳23上的L形金属基件17,并且固定到枢轴13上以与锁定部14一起转动的打开杆18、作为锁定机构的一部分的锁定杆19、经由枢轴20可枢转地安装并经由作用传递元件S与车辆外侧的外侧手柄连接的外部杆21以及包括作为锁定杆19和外部杆21之间的锁定机构的一部分的第一杆22a和第二杆22b的附属杆22连接到主体5的前表面。第一杆22a的下端可枢转地安装到外部杆21的自由端,并且位于上部的纵向细长孔22c可滑动地连接到位于锁定杆19的下端的突部19b上。
可以利用车辆内侧的门上的锁定/解锁用旋钮(未示出)和车辆外侧的门上的锁芯(未示出)使锁定杆19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第二杆22b的下端可枢转地连接到第一杆22a的下端。
当将配合单元2连接到操作单元3时,通过将设置在锁定杆19的前表面上的向前的连接部19a连接到致动器4的后述致动部件52,可以随着致动部件52的致动而使锁定杆19在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操作单元3包括大致L形的合成树脂制成的外壳23。外壳23包括:第一壳体25,其配置在门D中靠近内板D1的侧面并且具有朝向车辆内侧打开的操作机构收容部24;第二壳体26,其从第一壳体25的纵向的中间部的后端朝向车辆外侧大致以直角延伸,作为其中配合单元2固定在后表面上的主体收容部;以及合成树脂制成的盖子27,其覆盖第一壳体25的操作机构收容部24的开口部,但是使配合单元2的主体5的撞针进入槽10露出。在第一壳体25的操作机构收容部24中配置有诸如包括致动器4的后述操作机构28、开关件46以及开关60,61等电气部件。
在第一壳体25的操作机构收容部24的上部上方形成有朝向车辆内侧突出的外周壁251,并且在外周壁25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多个突部252。在面向盖子27的第一壳体25的外周壁251的外周壁271上设置有可以与突部252配合的多个配合部272。在将操作机构28配置在操作机构收容部24中之后,配合部272与操作机构收容部24的突部252配合,并且使外周壁251靠近外周壁271。盖子27覆盖操作机构收容部24中的操作机构28,从而将盖子27固定到第一壳体25上。
在图1和图7中,在第一壳体25的操作机构收容部24的前下部设置有朝向车辆内侧开口的呈U形的上下两个导管固定部29,30。导管固定部29,30的前端部从后述防水顶盖42的前表面向前突出。可弹性变形的爪片29a,29a,30a,30a沿与导管固定部29,30的彼此相对的内壁面上的后述导管32,34垂直的方向突出。
导管32的较大直径端32a装配在上导管固定部29中并且用弹性爪片29a,29a固定。导管32的一端连接到车辆内侧的门上的锁钮(未示出),并且另一端具有与后述旋钮杆55连接的缆线31。导管34的较大直径端34a装配在下导管固定部30中并且用弹性爪片30a,30a固定。导管34的一端连接到车辆内侧的门上的内侧手柄(未示出),并且与后述的内部杆57连接的缆线33穿过另一端。
在图1和图8中,在盖子27中面向第一壳体25的导管固定部29,30的部分中形成有向外和向前打开的开口部35,35。通过开口部35,35,导管32,34的较大直径端32a,34a装配在导管固定部29,30中。在上下开口部35,35之间,盖子27略微向前突出。
在图1、图4和图13中,在下导管固定部30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开口的U形保持部36,并且配合突部37朝向车辆外侧逐渐向下倾斜。在盖子27面向保持部36的前下部,具有配合孔38a的弹性配合部38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朝向车辆外侧突出。当将盖子27安装到第一壳体25上时,弹性配合部38装配在保持部36中,并且配合孔38a与配合突部37弹性地配合,从而将盖子27的下部固定到第一壳体25上。在盖子27的弹性配合部38的稍下方,形成有可以与后述辅助盖40的插入部406配合的狭缝39,其面向保持部36的内部空间。
在图1和图8中,形成有用于通过引导雨水沿着盖子27的面向车辆内侧的侧面流落来防止雨水朝向上下开口部35流落的肋状第一雨水引导突部273、第二雨水引导突部274和第三雨水引导突部275,这些突部朝向车辆内部突出。第一雨水引导突部273与上开口部35的后部间隔开并且从前上方向后下方倾斜。第二雨水引导突部274与第一雨水引导突部273的下方稍间隔开并且沿着上开口部35的上边缘向后下方倾斜。第三雨水引导突部275在下开口部35的后部上方以及在第二雨水引导突部274的后部下方是倾斜的。第三雨水引导突部275的靠近下开口部35的下半部垂直向下延伸。
沿着盖子27的面向车辆内侧的侧面流落的雨水被第一雨水引导突部273和第二雨水引导突部274接收并被向后下方引导。从第一雨水引导突部273和第二雨水引导突部274的下端流落的雨水被第三雨水引导突部275接收并朝向盖子27的下端引导。因此,防止门上的雨水沿着盖子27的面向车辆内侧的侧面通过上下开口部35流入外壳23中。在第一雨水引导突部273和第二雨水引导突部274之间插入后述辅助盖40的外周壁部402,并且由第一雨水引导突部273和第二雨水引导突部274以及辅助盖40的外周壁部402形成的迷宫密封(labylinth seal)防止雨水流入开口部35中(在图14中)。
在盖子27的面向车辆内侧的侧面安装有用于关闭上下开口部35以防止雨水流入其中的合成树脂制成的辅助盖40,如下所述。
在图5和图8~10的放大图中,辅助盖40是足以关闭盖子27的上下开口部35以及第一壳体25的上下导管固定部29,30的梯形。在辅助盖40的前端的上部和下部,形成有可以对装配在导管固定部29,30中的导管32,34的较大直径端32a,34a的外周面进行按压的按压部401,401。前端部的上下按压部401还充当从前面覆盖除导管32,34之外的导管固定部29,30的前面开口部的盖子。
在图10的背面图中,在辅助盖40的上部形成有在上述的第一雨水引导突部273和第二雨水引导突部274之间配置的外端面可以与盖子27的面向车辆内侧的侧面对接的肋状外周壁部402,并且在后边缘的下部,形成有可以接触盖子27的靠近第三雨水引导突部275的侧面的外周壁部403,这些外周壁部形成为朝向车辆的外部。在与外周壁部402连续的上端处,形成有被后述防水顶盖42的车辆内侧防水壁部426覆盖的向上突部404。
在辅助盖40的前端部的后表面的上下按压部401,401之间,朝向车辆的外部突出有具有在端部相反取向的配合爪部405a的一对弹性配合部405,405。在图8中,当将辅助盖40安装到盖子27上时,弹性配合部405装配在方形开口部253中,该方形开口部在第一壳体25的上下导管固定部29,30之间的前端部形成,并且配合爪部405a与从开口部253的开口边缘朝向车辆外部突出的一对配合部254,254的端面弹性地配合(在图12中)。
在辅助盖40的后表面的下端部,插入部406朝向车辆的外部突出。当将辅助盖40安装到盖子27上时,插入部406贯通盖子27的装配孔39,并且装配在第一壳体25的U形保持部上(在图13中)。
配合爪部403a从辅助盖40的外周壁部403的后表面突出。在图5、图8和图9中,当将辅助盖40安装到盖子27上时,配合爪部403a与盖子27的L形断面的配合突部276配合(在图15中)。
在图8和图10中,在辅助盖40的上部形成有细长的配合孔407,在配合孔407的上表面的中央部中形成有比配合孔407的上下距离小的向上的配合突部408。配合突部277从与配合孔407相对的盖子27的表面突出,并且可以装配到配合孔407中。在图14的断面图中,在配合突部277的下方形成有配合突部408进入其中的配合孔277a。在盖子27和辅助盖40上,形成有第一壳体25的后述内部杆57的枢轴56的端部装配在其中的轴向孔41,41(在图1中)。
为了将辅助盖40连接到盖子27上,将辅助盖40的一对弹性配合部405装配到第一壳体25的开口部253中,并且弹性配合部405的配合爪部405a与第一壳体25的配合部254弹性地配合(在图12中)。辅助盖40的配合爪部403a与盖子27的配合突部276配合(在图15中),并且盖子27的配合突部277装配在辅助盖40的后上部的配合孔407中,以及配合孔407中的配合突部408与配合突部277的配合孔277a配合(在图14中)。同时,辅助盖40的下端部的插入部406贯通盖子27的装配孔39并装配在第一壳体25的U形保持部36中(在图13中)。
因此,在不使用螺钉等固定装置的情况下将辅助盖40在盖子27的车辆内侧或靠近盖子27的车辆内侧固定,使其处于向前上方倾斜的位置且相对于外壳23的第一壳体25和盖子27不能在任一方向上移动。第一壳体25的上下导管固定部29,30以及盖子27的上下开口部35由辅助盖40关闭,从而使得沿着盖子27的车辆内侧流落的雨水不可能流入外壳23中。此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一雨水引导突部273和第二雨水引导突部274以及辅助盖40的外周壁部402形成的迷宫密封,所以防止了沿着盖子27的面向车辆内侧的侧面流落的雨水通过盖子27和辅助盖40之间的间隙而流入外壳23中。在连接辅助盖40之后,后述的防水顶盖42的屋檐形前侧防水壁425位于辅助盖40的前端的正上方,从而防止雨水通过用于导管固定部29,30的导管32,34的周围部分流入外壳23中(在图5和图9中)。
在图1~6、图16和图17中,在从外壳23的第一壳体25和盖子27的上表面到上导管固定部29的区域上方设置有用于防止雨水流入第一壳体25的操作机构收容部24中的合成树脂制成的防水顶盖42。防水顶盖42包括覆盖操作机构收容部24和盖子27的整个上表面以及靠近上表面的前后垂直面并且后表面稍微向后倾斜的上侧覆盖部421与覆盖操作机构收容部24和盖子27的前表面的上半部分以及靠近前表面的垂直面的前侧覆盖部422。
通过上侧覆盖部421的一对向下部分421a和前侧覆盖部422的一对向后部分422a来形成多个装配孔43。在第一壳体25和盖子27的外侧面上的多个突部44装配在装配孔43中,使得防水顶盖42覆盖第一壳体25与盖子27的连接部分的上部和前部,并且包围第一壳体25和盖子27的上部(在图11中)。
在图5、图6和图16中,在防水顶盖42的后端,三角形纵向遮水壁部423与上侧覆盖部421的后端连续形成,并与上侧覆盖部421的后表面稍微间隔开。遮水壁部423比上侧覆盖部421稍宽,并且与上侧覆盖部421大约一般高。在遮水壁部423和上侧覆盖部421的中间部的相对面之间设置有纵向分隔壁424。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通过设置遮水壁部423和分隔壁424,从上侧覆盖部421的上表面流向后表面的雨水被引导成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流落,从而防止雨水流落到其中连接有配合单元2的第二壳体26上。因此,即使后述防水密封件45随着老化而劣化且防水性变差,其也防止雨水流入配合单元2和外壳23中。
在图4、图5、图8、图9和图11中,在防水顶盖42的前侧下端形成有分别与前侧覆盖部422的下端以及内外向后部分422a的下端连接的屋檐形前侧遮水壁部425以及具有倒L形断面的内侧遮水壁部426与外侧遮水壁部427。前侧遮水壁部425比外壳23稍宽,并且向前下方倾斜以覆盖第一壳体25的导管固定部29和辅助盖40的上端。因此,防止沿防水顶盖42的前侧覆盖部422流落的雨水通过用于导管固定部29,30的导管32,34的空间流入外壳23中。
内侧遮水壁部426的长度大约等于辅助盖40的上端的向上突部404的长度,并且当将防水顶盖42连接到外壳23上时,向上突部404被内侧遮水壁部426覆盖。因此,沿着盖子27和防水顶盖42的内侧流落的雨水被引导到辅助盖40的表面上。防止在盖子27和辅助盖40之间的间隙中流动的雨水通过盖子27的开口部35流入外壳23中。
在图1~6、图16和图17中,在配合单元2的后侧的上方的第二壳体26的后侧的上端部和盖子27的内侧安装有防水密封件45。例如,由可压缩海绵状的十分厚的带制成的防水密封件45通过将其朝向第二壳体26侧和盖子27侧折叠而包括配置在配合单元2的后面侧上的上密封部45a和在配合单元2的内侧上的侧密封部45b。在图6中,上密封部45a面向门D内的内板D1的后表面,而侧密封部45b面向内板D1的内侧面。防水密封件45用双面胶带或涂覆在背面上的粘合剂来粘附。
在第二壳体26的配合单元2的后表面的上方,其上粘附有防水密封件45的上密封部45a的密封件粘附部261朝向车辆外侧稍微向下倾斜。在密封件粘附部261的侧端和下端向后突出有用于接收和定位防水密封件45的侧端的垂直第一定位部262;以及用于接收和定位防水密封件45的下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二定位部263。第一定位部262和第二定位部263构成上定位部。密封件粘附部261还充当用于防止从防水顶盖42的后表面流落的雨水朝向配合单元2的上部流落的遮水壁。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密封件粘附部261形成在防水顶盖42的后端的遮水壁部423的侧端或靠近遮水壁部423的侧端,使得将从防水顶盖42的后表面流落的雨水沿着密封件粘附部261引导并且防止其朝向配合单元2流落。
在盖子27的侧面的中央部中的在配合单元2的主体5中形成的撞针进入槽10的上方形成有用于定位防水密封件45的侧密封部45b的第三定位部264,使得第三定位部264从防水顶盖42的后端向前下方倾斜。第三定位部264是不连续的,但是也可以是连续的。第三定位部264的上端与防水顶盖42的遮水壁部423的侧端连续。设置在盖子27的侧面的中央部的用于定位防水密封件45的侧密封部45b的下端部的长度较短的第四定位部265与第三定位部264在盖子27上平行间隔开。第三定位部264和第四定位部265构成侧定位部。
为了连接防水密封件45,将上密封部45a的端部和下表面与第二壳体的第一定位部262和第二定位部263接触,以对上密封部45a进行垂直和水平定位。然后,将上密封部45a的背面粘附到密封件粘附部261的后表面和防水顶盖42的后表面上。
侧密封部45b在盖子27上方是弯曲的,并且沿着盖子27的第三定位部264向前下方延伸。侧密封部45b的下端部位于用于垂直和水平定位的第三定位部264和第四定位部265之间,并且侧密封部45b的背面粘附到盖子27的侧面上。此时,设置在盖子27上的第一雨水引导突部273的上端部还充当用于定位侧密封部45b的下端的第五定位部,并且可以是侧密封部45b的粘附位置的终点。侧密封部45b的下端可以在第一雨水引导突部273的上部或靠近第一雨水引导突部273的上部。
因此,主要如图17所示,形成在配合单元2的盖件7和主体5中的撞针进入槽10的上方的部分被防水密封件45覆盖。在图6中,为了将门锁装置1连接到门D中,由于上密封部45a和侧密封部45b分别由门D的内板D1的后表面和内板D1的内侧面接触并压缩,所以配合单元2和内板D1之间的间隙被防水密封件45封闭,从而防止门D内的雨水从上方流入撞针进入槽10中。
如上所述,遮水壁部423配置在防水顶盖42的后面上部处,以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对从防水顶盖42的后表面流落的雨水进行引导,并且第二壳体26的密封件粘附部261充当用于将从防水顶盖42的后表面流落的雨水朝向车辆外侧引导的遮水壁,使得流向配合单元2的后表面的雨水显著减少。粘附在配合单元2的后表面上的防水密封件45可以仅包括覆盖配合单元2的后表面的上部的上密封部45a,使得与粘附在常规门锁装置上的防水密封件相比,可以缩短防水密封件45的长度,从而改善粘附性能。由防水顶盖42的遮水壁部423引导的雨水沿着第三定位部264的上表面朝前下方流落,从而可以显著减少朝防水密封件45的侧密封部45b流落的雨水。
此外,在第二壳体26的后表面和盖子27的侧面上配置有第一定位部262、第二定位部263、第三定位部264、第四定位部265,以在粘附防水密封件45时对其进行定位,从而确保防水密封件45的粘附开始位置和粘附位置,并且将防水密封件45粘附在配合单元2和盖子27的预定位置上以改善粘附效率。
在图7和图18~20中,在外壳23的第一壳体25的操作机构收容部24内有垂直开关件46。在开关件46中,操作机构收容部24内的与后述诸如电机48、转动式开关60和限位开关61等电气部件通电的多个导电板47通过与阴型连接器461嵌件成型和一体成型埋入合成树脂462中,同时露出阴型连接器461中的多个端子471和电机48、转动开关60以及限位开关61的导电部。例如,用于嵌件成型的合成树脂462是添加有玻璃纤维的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和ABS树脂的混合树脂。
在开关件46中的上端和中间部中,转动开关安装部463和具有一对开关保持部464a,464a的限位开关安装部464一体成型在合成树脂462中,并且穿过安装部463,464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形成配合孔465。在限位开关安装部464的上方突出有接触部466,当将盖子27连接到第一壳体25上时,该接触部可以与盖子27的背面接触。限位开关安装部464的上下开关保持部464a还充当可以与第一壳体25的后述第一配合部256配合的被配合部。通过电阻焊接,将安装在转动开关安装部463上的转动开关60的端子和安装在限位开关安装部464上的限位开关61的端子固定到开关件46中的从合成树脂462露出的导电板47的导电部上。
阴型连接器461向前下方倾斜,并且具有在其近端彼此间隔开的边沿461a,461a。在配合槽461b的上端和下端形成有与在第一壳体25下端的后述一对第二配合部257的配合爪部257a配合的被配合部467,467。
在其上安装有开关件46的第一壳体25的内侧的上部和中间部中,突出有装配在开关件46的上下配合孔465中的轴向突部255,255。在第一壳体25的内侧的中间部中,开关件46的限位开关安装部464弹性地保持在其间的一对第一配合部256,256彼此面对并包围下部的突部255。
此外,在面向第一壳体25的阴型连接器461的基端部的部分上,设置有装配在阴型连接器461的配合槽461b的上部和下部的一对第二配合部257,257以及从第二配合部257,257突出并装配在配合槽461b的一对被配合部467,467中的配合爪部257a,257a。第一壳体25的上下突部255、第一配合部256、第二配合部257、开关件46以及设置在阴型连接器461中的上下配合孔465、开关保持部464a和被配合部467构成配合装置。
为了将开关件46安装到第一壳体25上,将上下配合孔465按压在第一壳体25的上下突部255上,并且将限位开关安装部464的也充当被配合部的上下保持部464a装配在上下第一配合部256之间并弹性地保持。将阴型连接器461的配合槽461b与第一壳体25的下端部的两个第二配合部257按压装配在一起,并且使第二配合部257的配合爪部257a与配合槽461b中的一对被配合部467的内端面接触。因此,在图19和图20中,开关件46被牢固地安装到第一壳体25的内侧上且不会引起浮动或松动。只有通过将开关件46推入第一壳体25中,才可以装配多个上下配合装置,从而更有效地将开关件46安装到第一壳体25上。
通过嵌件成型,将与外壳23分开形成的开关件46安装到第一壳体25上,从而只需一个嵌件成型步骤。具体地,通常需要提供两个嵌件成型步骤,包括通过嵌件成型来模制开关件46本身的主要步骤和通过嵌件成型将开关件46固定到外壳23上的次要步骤,但是一个嵌件成型步骤减少了模具的制造成本和步骤数量,从而降低门锁装置的成本。
外壳23和开关件46可以由不同的合成树脂模制,从而扩大材料的选择范围。例如,较大的外壳23由廉价的合成树脂模制,从而节省材料成本。此外,阴型连接器461与开关件46的一体成型实现了良好的防水性能。
接着,对包括安装在外壳23的第一壳体25的操作机构收容部24内的锁定/解锁用的致动器4的操作机构28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图1和图7中,致动器4没有游隙地垂直配置在操作机构收容部24中,并且包括与上述开关件46连接的利用遥控开关等(未示出)的操作致动的可反转电机48;固定到沿电机48的上方延伸的转动轴48a上的蜗杆49;由蜗杆49驱动的并且其回转面上固定有十字形驱动部50的蜗轮51;以及在上方锁定位置和下方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垂直致动部件52。蜗轮51由从操作机构收容部24的内侧突出的枢轴53可转动地支撑。
在操作机构收容部24的中央部中经由枢轴54可枢转地安装有操作机构28的旋钮杆55。旋钮杆55与致动部件52连接,并且经由导管32的缆线31与门的内侧上的锁定/解锁用锁钮(未示出)连接。利用该锁钮,致动部件52向上或向下移动。与致动部件52连接的锁定杆19被切换到锁定状态或解锁状态。
在操作机构收容部24的中央部中经由枢轴56可枢转地安装有内部杆57。内部杆57经由导管34的缆线33与操作手柄(未示出)连接,并且随着操作手柄的打开动作沿解锁方向(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通过设置在操作机构收容部24的后侧的上部的孔58来安装键杆59。键杆59的从第一壳体25朝向车辆外侧突出的连接臂59a与门的锁芯(未示出)连接。在键杆59的车内侧的端部,与致动部件52连接的扇形连接部59b向前形成,并且在连接部59b的前端形成弧形凹部59c。在致动部件52的上端的突部521装配在凹部59c中。
当锁定杆19处于锁定状态时,操作锁芯以解锁,并且在图7中键杆59从中立位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键杆59的凹部59c的上台阶部59d从上方与致动部件52的突部521接触,使得在图7中致动部件52从上方锁定位置移动到下方解锁位置,并且经由致动部件52将锁定杆19切换到解锁状态。
当锁定杆19处于解锁状态时,操作锁芯以锁定,并且键杆59从中立位置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凹部59c的下台阶部59d从下方与突部521接触,使得致动部件52从下方解锁位置移动到上方锁定位置,从而经由致动部件52将锁定杆19切换到锁定状态。用于锁定/解锁位置的切换动作通过安装在开关件46的转动开关安装部463上的转动开关60来检测。
当致动部件52移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时,安装在开关件46的中间部的限位开关安装部464上的限位开关61被致动,使得致动器4的电机48停止。具体地,在图7中,当致动部件52移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时,限位开关61的可伸缩突部61a与在致动部件52的外侧上突出的致动用突部522接触,从而生成用于使电机48停止的“接通”或“关闭”停止信号。
在图1中,在盖子27的中央部中形成有轴向孔62,并且与内部杆57连接的超越控制杆63可转动地支撑在轴向孔62中。不管锁定机构的状态如何,超越控制杆63都能解除配合机构9的配合状态,从而能够打开门。
用于蜗轮51的驱动部50包括彼此相邻且可以将致动部件52移动到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的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以及与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相对的彼此相邻的且可以停止蜗轮51和驱动部50的转动的两个停止用突部501c,501d。
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以及停止用突部501c,501d围绕枢轴53延伸到蜗轮51的外部,并且周向间隔开90度而形成十字形。各突部501a~501d的径向长度小于蜗轮51的径向长度。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的长度足以将致动部件52移动到上方锁定位置和下方解锁位置。
致动部件52在与驱动部50相对的上部具有凹部64。凹部64朝向驱动部50开口,并且消音性缓冲部件65固定到凹部64中。缓冲部件65具有朝向驱动部50开口的U形凹部65a。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可以进入和离开凹部65a。凹部65a的上下相对的表面是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可以与其接触的被驱动面65b,65b。缓冲部件65由具有合适的硬度和弹性的聚酯弹性体(商标名:Hytrel)形成。
在图21中,凹部65a的深度限定成使得当驱动部50转动时,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的端部可以转动而不接触凹部65a的底部。凹部65a的上下距离限定成使得当致动部件52随着驱动部50的转动而向上或向下移动时,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可以同时进入凹部65a中。根据作为手动操作装置的旋钮杆55或锁芯的锁定/解锁动作,致动部件52能够移动到图21(d)中的锁定位置和图21(a)和(g)中的解锁位置。因此,当通过手动操作装置将致动部件52从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或反之时,为了可以允许致动部件52移动或者为了使上下的被驱动面65b可以不与进入并停留在凹部65a中的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接触,两个被驱动面65b彼此间隔开,从而在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以及上下的被驱动面65b之间形成比致动部件52的行程稍大的空间。
接着,参照图21对致动器4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21(a)~(d)示出了将处于解锁位置的致动部件52移动到锁定位置。图21(a)示出了运动开始位置,其中致动部件52处于下方解锁位置并且利用限位开关61的停止信号使致动器4的电机48处于停止状态。在图21(a)中,驱动部50的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进入凹部65a内并且在靠近上部被驱动面65b的位置停止。与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相邻的上停止用突部501d和与其相对的缓冲部件65的上部的前表面接触,从而使驱动部50的转动停止。
在图21(a)中,利用遥控开关等的操作使致动器4的电机48正向转动,并且如图21(b)所示,蜗轮51和驱动部50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凹部65a中的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从下方与凹部65a的上部被驱动面65b接触。同时,与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相邻的另一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b开始进入凹部65a中。
蜗轮51和驱动部50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在图21(c)中,通过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的转动力,向上直线推动致动部件52,并且继续向上推动致动部件52,直到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的端部离开上部被驱动面65b。这是致动部件52的上限推出位置,并且将致动部件52向上移动到解锁位置。另一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b深入凹部65a中。
如图21(c)所示,蜗轮51和驱动部50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如图21(d)所示,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的端部离开上部被驱动面65b。同时,与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相对的停止用突部501c与缓冲部件65的下部的前表面接触。驱动部50停止在锁定位置。在该状态下,另一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b在靠近下部被驱动面65b的位置停止。在接触的同时,限位开关61运行,由此生成的信号使电机48停止,并且使致动器4停止。当通过致动器4将致动部件52移动到上方锁定位置时,与致动部件52连接的锁定杆19被切换到锁定状态,从而不能打开门。
图21(e)~(g)示出了将致动部件52从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如图21(d)所示,电机48利用遥控开关等的操作和蜗轮51一起反向转动。如图21(e)所示,蜗轮51和驱动部50开始逆时针转动,并且在凹部65a中处于停止状态的另一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b从上方与凹部65a的下部被驱动面65b接触。同时,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进入凹部65a中。
蜗轮51和驱动部50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图21(f)中,通过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b的转动力将致动部件52直线向下推动。在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b的端部离开下部被驱动面65b之前,致动部件52继续向下移动。这是致动部件52的下限推出位置,其向下移动到解锁位置。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深入凹部65a中。
如图21(f)所示,蜗轮51和驱动部50沿逆时针方向进一步稍微转动,并且如图21(g)所示,另一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b的端部离开下部被驱动面65b。同时,与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b相对的停止用突部501d与缓冲部件65的上部的前表面接触,使得驱动部50在解锁位置停止。在发生上述接触的同时操作限位开关61,通过从限位开关61发出的停止信号使电机48停止,并且使致动器4的操作终止。运动结束位置与图21(a)中的运动开始位置相同,因此,随着致动器4的电机48的正向转动,可以将致动部件52从解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通过致动器4将致动部件52移动到下方解锁位置,使得与致动部件52连接的锁定杆19被切换到解锁状态,从而能够打开门。
前述说明涉及这样的情况,即,处于解锁位置的致动部件52随着驱动部50的正向/反向转动而被移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如图21(a)所示,如果通过诸如旋钮杆55等手动操作装置将致动部件52向上移动到图21(d)中的上方锁定位置,并且通过致动器4将致动部件向下移动到下方解锁位置,那么可以如图21(a)中所示,使驱动部5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然后,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在图21(e)中的上方锁定位置与致动部件52的下部被驱动面65b接触,从而将致动部件52向下移动到图21(f)中的下方解锁位置。
在图21(d)中,如果通过诸如旋钮杆55等手动操作装置将致动部件52向下移动到图21(a)中的下方解锁位置,并且通过致动器4将致动部件向上移动到上方锁定位置,那么可以与上述方向相反,使驱动部50沿顺时针转动。然后,另一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b例如在图21(b)中的下方解锁位置与致动部件52的上部被驱动面65b接触,从而将致动部件52向上移动到图21(c)中的上方锁定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案的致动器4中,设置在蜗轮51上的使致动部件52移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的驱动部50包括彼此周向间隔开90度的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和两个停止用突部501c,501d。当致动部件52在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时停止,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位于致动部件52的凹部65a中,并且在将致动部件52移动到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的途中,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一起进入凹部65a中。当驱动部50正向和反向转动时,利用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将致动部件52移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并且当将致动部件52移动到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时,停止用突部501c,501d与致动部件52接触,使驱动部50停止转动,从而减少由致动器4将致动部件52和与致动部件52连接的锁定杆19从解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反之亦然)并使其停止的电机48的操作时间和蜗轮51的转动角度。因此,利用诸如遥控开关等开关的操作,缩短了用于将门锁装置1切换到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的致动器4的操作时间。
各突部501a~501d与致动部件52的消音性缓冲部件65接触,从而减小接触时的撞击噪声。
在将致动部件52从解锁位置移动到锁定位置之前的操作开始位置(图21(a))与在将致动部件52从锁定位置移动到解锁位置之后的操作结束位置(图21(g))相同。在移动到各位置之后,不需要将蜗轮51移动回到开始位置,或者不需要提供复位弹簧。
当通过诸如旋钮杆55和锁芯等手动操作装置将致动部件52移动到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时,致动部件52的上下的被驱动面65b未与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接触。因此,蜗轮51或电机48不通过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转动,从而可以通过手动操作装置以较小的力移动致动部件52。
前述内容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以下变形和改变,如下:
在前述实施方案中,为了减小致动器4的驱动部50的轴向距离,致动部件52配置成与驱动部50相对,并且与驱动部50相对的致动部件52的凹部65a的上下表面是作为被驱动部的被驱动面65b,65b。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与上下的被驱动面65b,65b接触。代替凹部65a,致动部件52可以与驱动部50轴向间隔开,并且可以在致动部件52侧设置朝向驱动部50突出的一对突起状的上下的被驱动部。突起状的上下的被驱动部与驱动部50相对的表面可以是停止用突部501c,501d与其接触的接触部。
在前述实施方案中,转动体是蜗轮51,但是也可以是正齿轮。与正齿轮啮合的小齿轮可以固定到电机48的转动轴上。
在前述实施方案中,消音性缓冲部件65配置在致动部件52上,但是可以设置在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501a,501b以及两个停止用突部501c,501d上。
附图标记列表
1 门锁装置
2 配合单元
3 操作单元
4 致动器
5 主体
6 螺栓
7 盖件
8 撞针
9 配合机构
10 撞针进入槽
11 枢轴
12 门闩
13 枢轴
14 锁定部
15,16 弹簧
17 基件
18 打开杆
19 锁定杆
19a 连接部
19b 突部
20 枢轴
21 外部杆
22 附属杆
22a 第一杆
22b 第二杆
22c 细长孔
23 外壳
24 操作机构收容部
25 第一壳体
26 第二壳体
27 盖子
28 操作机构
29,30 导管固定部
29a,30a 弾性爪片
31,33 缆线
32,34 导管
32a,34a 较大直径端
35 开口部
36 保持部
37 配合突部
38 弹性配合部
38a 配合孔
39 狭缝
40 辅助盖
41 轴向孔
42 防水顶盖
43 装配孔
44 突部
45 防水密封件
45a 上密封部
45b 侧密封部
46 开关件
47 导电板
48 电机
48a 转动轴
49 蜗杆
50 驱动部
51 蜗轮(转动体)
52 致动部件
53,54 枢轴
55 旋钮杆
56 枢轴
57 内部杆
58 孔
59 键杆
59a 连接臂
59b 连接部
59c 凹部
59d 台阶部
60 转动开关
61 限位开关
61a 突部
62 轴向孔
63 超越控制杆
64 凹部
65 缓冲部件
65a 凹部
65b 被驱动面(被驱动部)
251 外周壁
252 突部
253 开口部
254 配合部
255 突部
256 第一配合部
257 第二配合部
257a 配合爪部
261 密封件粘附部
262 第一定位部
263 第二定位部
264 第三定位部
265 第四定位部
271 外周壁
272 配合部
273 第一雨水引导突部
274 第二雨水引导突部
275 第三雨水引导突部
276 配合突部
277 配合突部
277a 配合孔
401 按压部
402,403 外周壁部
403a 配合爪部
404 向上突部
405 弹性配合部
405a 配合爪部
406 插入部
407 配合孔
408 配合突部
421 上侧覆盖部
421a 向下部分
422 前侧覆盖部
422a 向后部分
423 遮水壁部
424 分隔壁
425 前侧遮水壁部
426 内侧遮水壁部
427 外侧遮水壁部
461 阴型连接器
461a 边沿
461b 配合槽
462 合成树脂
463 转动开关安装部
464 限位开关安装部
464a 开关保持部
465 配合孔
466 接触部
467 被配合部
471 端子
501a,501b 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
501c,501d 停止用突部
521 突部
522 致动用突部
D 门
D1 内板
S 作用传递元件

Claims (4)

1.一种门锁用致动器,包括:
可反转电机;
由所述电机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的转动体;
与所述转动体一起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的驱动部;和
致动部件,基于所述驱动部的正向/反向转动或手动操作装置的锁定/解锁操作,将所述致动部件从其中门的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锁定位置移动到其中所述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解锁位置,反之亦然,
其中所述驱动部包括相邻的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和与所述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相对的相邻的两个停止用突部,这四个突部彼此周向间隔开大约90度,
其中所述致动部件包括当所述驱动部转动时所述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能够分别与其接触的一对被驱动部以及所述两个停止用突部能够分别与其接触的接触部,所述被驱动部彼此间隔开,从而通过所述手动操作装置将所述致动部件移动到解锁位置或锁定位置,
其中当所述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中的一个位于所述被驱动部之间时,并且当所述驱动部转动时,位于所述被驱动部之间的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与所述一对被驱动部中的一个接触,从而使所述致动部件朝向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移动,在移动途中,未移动所述致动部件的另一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同时进入所述被驱动部之间,当所述致动部件移动到锁定位置或解锁位置时,位于所述被驱动部之间的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离开所述被驱动部,并且与离开所述被驱动部的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相对的停止用突部与所述接触部接触,从而使所述驱动部的转动停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用致动器,其中所述致动部件配置成与所述驱动部相对,并且在与所述驱动部相对的致动部件中形成有与所述驱动部相对地开口的凹部,所述凹部内的相对面是所述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与其接触的被驱动部,夹持所述凹部的与所述驱动部相对的表面是与所述停止用突部接触的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锁用致动器,其中在所述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或与其接触的所述被驱动部上以及在所述两个停止用突部或与其接触的所述接触部上设置有消音性缓冲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门锁用致动器,其中通过所述两个锁定/解锁用驱动突部使所述致动部件直线移动。
CN201480080817.2A 2014-08-05 2014-11-12 门锁用致动器 Active CN1065368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9257 2014-08-05
JP2014159257A JP6364650B2 (ja) 2014-08-05 2014-08-05 ドアラッチ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PCT/JP2014/079913 WO2016021084A1 (ja) 2014-08-05 2014-11-12 ドアラッチ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36842A CN106536842A (zh) 2017-03-22
CN106536842B true CN106536842B (zh) 2019-01-01

Family

ID=55263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80817.2A Active CN106536842B (zh) 2014-08-05 2014-11-12 门锁用致动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67069B2 (zh)
EP (1) EP3179019B1 (zh)
JP (1) JP6364650B2 (zh)
CN (1) CN106536842B (zh)
WO (1) WO20160210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71600B2 (ja) * 2015-04-23 2019-02-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6592842B2 (ja) * 2015-10-29 2019-10-2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7620529B (zh) 2016-07-15 2020-12-15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JP6711716B2 (ja) * 2016-07-20 2020-06-17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834293B2 (ja) * 2016-09-23 2021-02-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開閉体制御装置
JP6627729B2 (ja) 2016-11-25 2020-01-08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DE102018116969A1 (de) * 2017-07-17 2019-01-17 Magna Closures Inc. Fahrzeug-Verriegelungsanordnung mit optimierter Dichtung
DE102018105717A1 (de) * 2018-03-13 2019-09-19 Kiekert Ag Schließein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technische Anwendunge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47842A1 (de) * 2002-08-28 2004-03-11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KG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CN1519453A (zh) * 2003-01-30 2004-08-11 ���ž�����ʽ���� 门锁装置
JP2011127383A (ja) * 2009-12-21 2011-06-30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におけるアクチュエータ
WO2013150681A1 (ja) * 2012-04-05 2013-10-10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及び該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を備えるドアラッチ装置
CN203613903U (zh) * 2011-01-28 2014-05-2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门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172753B (en) * 1985-03-21 1989-01-05 Delco Prod Overseas Lockable electrically-operable actuator
US5634677A (en) * 1994-09-01 1997-06-03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Power-locking motor-vehicle door latch
US5649726A (en) * 1996-05-21 1997-07-2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ehicle closure latch
JP2002129807A (ja) * 2000-10-26 2002-05-09 Oi Seisakusho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3914149B2 (ja) * 2002-12-17 2007-05-16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GB2424036B (en) * 2004-03-30 2007-02-21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Door lock system
JP4477973B2 (ja) * 2004-09-02 2010-06-09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ドアラッチ装置における回動体の位置検知装置
JP4755503B2 (ja) 2006-02-10 2011-08-24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ラッチ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754413B2 (ja) * 2006-06-01 2011-08-24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
JP4503051B2 (ja) * 2007-07-23 2010-07-14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装置
FR2925564A1 (fr) * 2007-12-20 2009-06-26 Valeo Securite Habitacle Sas Dispositif de condamnation et de decondamnation d'une port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5030908B2 (ja) * 2008-09-16 2012-09-19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JP4953485B2 (ja) * 2010-02-15 2012-06-1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5395731B2 (ja) * 2010-04-21 2014-01-22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955516B2 (ja) * 2011-07-12 2016-07-20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5309407B2 (ja) * 2012-03-22 2013-10-09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におけるアクチュエータ
US9758995B2 (en) * 2013-12-20 2017-09-12 Inteva Products, Llc Latch buffer assembly
JP6454908B2 (ja) * 2014-07-18 2019-01-2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454907B2 (ja) * 2014-07-18 2019-01-2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47842A1 (de) * 2002-08-28 2004-03-11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KG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CN1519453A (zh) * 2003-01-30 2004-08-11 ���ž�����ʽ���� 门锁装置
JP2011127383A (ja) * 2009-12-21 2011-06-30 Mitsui Kinzoku Act Corp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における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03613903U (zh) * 2011-01-28 2014-05-28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门锁装置
WO2013150681A1 (ja) * 2012-04-05 2013-10-10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及び該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を備えるドアラッ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79019A1 (en) 2017-06-14
WO2016021084A1 (ja) 2016-02-11
EP3179019A4 (en) 2018-04-04
CN106536842A (zh) 2017-03-22
JP2016037700A (ja) 2016-03-22
JP6364650B2 (ja) 2018-08-01
US20170138096A1 (en) 2017-05-18
US10267069B2 (en) 2019-04-23
EP3179019B1 (en) 2020-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36842B (zh) 门锁用致动器
CN107558830B (zh) 电吸锁
JP6251287B2 (ja) リッド装置
US10301854B2 (en) Door handle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US7568741B2 (en) Door lock system
EP1778936B1 (en) Latch arrangement
US5855130A (en) Adjunct actuator for vehicle door lock
WO2016009656A1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6454908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US20050218662A1 (en) Door lock system
US20120266639A1 (en) Door lock apparatus
JP2021503053A (ja) 安全装置のある車両用ドアラッチ
JP4659559B2 (ja) 電動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0644868A (zh) 自吸自开门锁
CN211524444U (zh) 安装在车门的内面板中的电动儿童锁系统及其车辆
JP6375562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4875417B2 (ja) 車両のドア開閉装置
JP2008190191A (ja) 錠装置
CN108533097B (zh) 一种汽车用微型执行器
KR101114040B1 (ko) 차량용 동력 유닛
JP2012007342A (ja) 車両用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CN217812924U (zh) 用于车辆的机罩锁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WO201100353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for a vehicle door
KR100685113B1 (ko) 무소음 액츄에이터 어셈블리
KR200233749Y1 (ko) 차량용 도어 잠금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