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7836B -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7836B
CN106457836B CN201580012956.6A CN201580012956A CN106457836B CN 106457836 B CN106457836 B CN 106457836B CN 201580012956 A CN201580012956 A CN 201580012956A CN 106457836 B CN106457836 B CN 1064578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electrical connection
connection section
liquid container
suppl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295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57836A (zh
Inventor
川手宽之
奥野德次郎
田中佳行
塚原克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17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176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17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08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19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7430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17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00149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116841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3426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4578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78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578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78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46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electro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液体容纳体具有液体供给部、液体容纳部以及能够与设置在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的接触部。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具有配置部,其在液体容纳体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以使接触部位于液体容纳部的重力方向的上侧的方式配置接触部。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本申请主张以2014年3月14日提出的申请号为2014-051787、 2014-051789、2014-051791以及2014-051907的日本专利申请为基础的优先权,并通过参照将这些申请公开的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消耗装置所使用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通过将液体容纳部容纳在拉出式盒体(cartridge case)中并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上,从而将液体容纳部内的墨水供给液体消耗装置的技术为人们所知(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液体容纳体,其作为向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打印机供给液体的技术,具有在内部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袋和容纳液体容纳袋的容器(盒体)(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盒体为能够相对于打印机拉出的结构。在将液体容纳袋安装到盒体上之后,通过将液体容纳体插入打印机中,从而将液体容纳体与打印机连接。由此,液体容纳袋的墨水经由设置在液体容纳袋上的液体供给口流向打印机侧。
另外,以往,向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打印机供给墨水的技术,已知有一种从打印机的外部供给墨水的墨水容纳体(例如,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申请公开号WO2004/03754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02346号公报
根据上述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当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液体容纳部时,需要将液体容纳部容纳在盒体中。此时,使用者需要把持着具有挠性的液体容纳部,不方便操作,因此存在难以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液体容纳部的问题。另外,在把持着液体容纳部的情况下,因外力直接施加在液体容纳部上,会有液体容纳部破损的可能。由于液体容纳部破损,从而产生内部的液体泄漏至外部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当向打印机连接液体容纳体时,液体容纳袋与液体供给口在水平方向上处于并排的位置。由此,会使容纳液体容纳体的打印机侧的容纳部在水平方向大型化。另外,由于需要在水平方向上支撑液体容纳袋的盒体,因此液体容纳体的制造成本会增加。另外,在将液体容纳袋安装到盒体中之后,需要将液体容纳体与打印机连接,因此向打印机连接液体容纳体的步骤(安装工序)会变得比较烦杂。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安装在液体容纳部的密封部的液体供给口以及一种设置在与液体容纳部分体的安装部件上的储存单元。该储存单元在远离安装在液体容纳部的密封部上的液体供给口的位置处以可变状态安装在液体容纳部上。并且,在将液体容纳部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一边注意着液体供给口的位置以及储存单元的位置,一边将液体容纳部安装到盒体内,然后利用已安装有液体容纳部的盒体将液体容纳部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会产生以下问题。例如,将液体容纳部连接到液体消耗装置为止的作业工序变多。再例如,由于液体供给口与储存单元被不同的部件支撑,并且液体容纳部易变形而难以把持,因此无法容易地一边注意着液体供给口以及储存单元的位置一边进行安装液体容纳部的操作。再例如,会产生因进一步采用盒体这种分体部件而导致部件个数增加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以较少的部件来实现必要部分的连接功能的技术。另外,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作业工序将液体容纳体连接到液体消耗装置的技术。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容纳体,提高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液体容纳体时的操作性。另外,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容纳体,其能够降低使用者直接碰触液体容纳部的可能性。另外,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被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液体容纳体。另外,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降低液体容纳体的占用空间。另外,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被连接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液体容纳体。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墨水容纳体具有容纳墨水的墨水袋和用于取出墨水袋的墨水的连接部(墨水供给部)。当向打印机供给墨水时,以使墨水供给部位于墨水袋的重力方向的下侧的方式配置墨水容纳体。
如专利文献2的技术所述,在墨水容纳体沿重力方向垂下的状态下与打印机连接的技术中,没有公开在墨水容纳体上设置电连接部并将墨水容纳体的电连接部与打印机上的电连接部连接的技术。
通过将墨水容纳体的电连接部与打印机的电连接部电连接,例如,墨水容纳体具有的与墨水容纳体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墨水颜色、制造年月日和墨水残余量)经由墨水容纳体的电连接部被发送给打印机的控制部。因此,期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墨水容纳体的电连接部与打印机的电连接部连接的技术。另外,期望一种能够良好地进行墨水容纳体的电连接部与打印机的电连接部的连接的技术。另外,在现有技术中,人们期望实现低成本化、省资源化、容易制造、使用方便等。
此外,这种问题不限于向打印机供给墨水的墨水容纳体,也是液体消耗装置以及能够向供给液体消耗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中所共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能够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的液体容纳体。该液体容纳体具有: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容纳部,其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通,并能够容纳液体;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其具有能够与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的接触部,并且,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具有配置部,当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所述配置部以使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重力方向的上侧的方式配置所述接触部。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即使在液体容纳部因自重而沿重力方向垂下的状态即自由状态下,由于接触部配置在配置部上,因此也能够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2)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所述配置部被第一支撑部支撑,该第一支撑部能够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接触部为多个,由所述多个接触部规定的接触面也可以以下侧比上侧更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侧的方式倾斜。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接触面以下侧比上侧更位于第一方向侧的方式倾斜。由此,装置侧电连接部能够以上侧比下侧更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降低垃圾等杂质附着在装置侧电连接部上的可能性,从而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3)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配置部也可以具有限制部,其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抵接来限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限制部能够限制配置部向相反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降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具体而言为接触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分离的可能性。由此,能够稳定地维持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4)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配置部也可以与所述液体供给部并排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所述配置部也可以具有旋转限制部,其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抵接来限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以所述液体供给部为中心进行旋转。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配置部的旋转被旋转限制部限制,因此能够更稳定地维持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5)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配置部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接触部能够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其中,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使接触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时,装置侧电连接部能够随着配置部的动作而位移,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6)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配置部也可以具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定位部,其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时,通过设置在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上的、对所述第一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定位的定位部而被定位。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定位部进行接触部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定位,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接触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接触。
(7)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定位部也可以隔着所述接触部而设置在两侧。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定位部仅被设置在一侧的情况下相比,能够降低接触部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倾斜的可能性。
(8)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配置部也可以具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上侧限制部,其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时,通过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抵接来限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向反重力方向移动。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配置部向反重力方向(重力方向的上侧)的移动被限制,从而能够使接触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接触良好。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9)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时,所述配置部位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的上侧,并且所述配置部的上部也可以被盖部覆盖,其中所述盖部以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盖部能够降低垃圾等杂质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上方落下而导致杂质附着在接触部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10)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液体消耗装置,其能够与液体容纳体连接,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用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部;用于使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液体向外部流通的液体供给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该液体消耗装置包括:液体导入部,其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电连接单元,其具有与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接触部进行接触的装置侧电连接部;固定部件,其安装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电连接单元;以及第一支撑部,其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而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移动的第一支撑部,并且当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重力方向的上侧支撑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以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固定部件上。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当将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连接时,由于装置侧电连接部能够位移,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11)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所述电连接单元也可以具有装置侧定位部,其进行所述第一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所述接触部的定位。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由于通过装置侧定位部来确定接触部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位置,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接触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接触。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12)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所述装置侧定位部也可以隔着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而配置在两侧。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与装置侧定位部仅设置在一侧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接触部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倾斜的可能性。
(13)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还可以具有装置侧上侧限制部,其在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时,限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向反重力方向移动。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由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向反重力方向(重力方向的上侧)的移动被限制,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14)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所述固定部件也可以具有盖部,所述盖部以覆盖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的上部的方式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通过盖部能够降低垃圾等杂质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上方落下而导致杂质附着在装置侧电连接部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15)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电连接体。该电连接体具有电连接部,该电连接部包括:多个接触部,其能够与设置在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电连接单元的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以及配置所述接触部的配置部,当所述电连接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所述配置部被第一支撑部支撑,该第一支撑部能够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由所述多个接触部规定的接触面以下侧比上侧更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侧的方式倾斜。
根据该方式的电连接体,接触面以下侧比上侧更位于第一方向侧的方式倾斜。由此,装置侧电连接部能够以上侧比下侧更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的方式倾斜。因此,能够降低垃圾等杂质附着在装置侧电连接部上的可能性,从而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电连接体的电连接部与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16)根据上述方式的电连接体,所述配置部也可以具有限制部,其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抵接来限制所述配置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根据该方式的电连接体,通过限制部来限制配置部向相反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降低接触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分离的可能性。由此,能够稳定地维持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17)根据上述方式的电连接体,所述配置部也可以具有旋转限制部,其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抵接来限制所述配置部旋转。
根据该方式的电连接体,配置部的旋转被旋转限制部限制,因此能够更稳定地维持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18)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容纳体,其能够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装卸,并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该液体容纳体包括: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由挠性部件构成,并能够容纳液体;液体供给口,其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并能够使所述液体流出;操作部件,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一端部;定位部,其与所述操作部件一体设置,并且当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相对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对所述液体容纳体进行定位;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其为与所述操作部件一体设置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并且具有能够与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的接触部。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所必须的定位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位于液体容纳体的一端部的操作部件一体设置。由此,无需将液体容纳体安装到盒体中,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个数实现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所必须的功能。另外,当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容纳体时,能够利用操作部件来操作液体容纳体,因此提高了操作性。另外,由于无需将液体容纳体安装到容器中,因此能够简化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容纳体的工序。另外,由于液体容纳体不具有用于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的容器,因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小型化。并且,由于不需要容器,因此能够将墨水被消耗后的液体容纳部缩小后再处理掉。
(19)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容纳部以能够从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外部目视确认的状态被安装到所述操作部件上。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容积变化等液体容纳部的状态变化而能够从外部容易地识别容纳在液体容纳部中的墨水的量。
(20)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定位部以及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件的第一侧,并且也可以在隔着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定位部以及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相对的第二侧上,设置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被推压的推压部。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定位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设置在操作部件的第一侧,推压部设置在与它们相对的第二侧。由此,易于从外部识别设置在第一侧上的定位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和设置在第二侧上的推压部,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容纳体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操作。
(21)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形状、大小以及材质均可以任意地设定。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操作部件与液体容纳部为分体部件,因此能够根据液体的特性和量任意地设定液体容纳部的形状、大小以及材质。
(22)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定位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设置在所述液体供给口的所述液体容纳部侧。在液体容纳体落下的情况下,重量较大的液体容纳部以位于操作部件的下方的姿势落下的可能性较高。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定位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液体供给口的液体容纳部侧。因此,即使在液体容纳体落下的情况下,通过定位部也能够降低液体供给口撞击地面等对象物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液体供给口破损的可能性。
(23)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上的不同于所述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设置在所述接触部的所述液体容纳部侧。在液体容纳体落下的情况下,重量较大的液体容纳部以位于操作部件的下方的姿势落下的可能性较高。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上的不同于所述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接触部的液体容纳部侧。因此,即使在液体容纳体落下的情况下,通过不同于所述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也能够降低接触部撞击地面等对象物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接触部破损的可能性。
(24)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电连接体。该电连接体包括:能够被把持的操作部件;定位部,其与所述操作部件一体设置,并且当所述电连接体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相对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对所述电连接体进行定位;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其为与所述操作部件一体设置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并具有能够与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的接触部。根据该方式的电连接体,当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电连接体时,能够利用操作部件来操作电连接体,因此操作性得到提高。
(25)根据上述方式电连接体,所述定位部以及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设置在所述操作部件的第一侧,并且也可以在隔着所述操作部件、与所述定位部以及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相对的第二侧上,设置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被推压的推压部。根据该方式的电连接体体,定位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设置在操作部件的第一侧,推压部设置在与它们相对的第二侧。由此,易于从外部识别设置在第一侧上的定位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和设置在第二侧上的推压部,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电连接体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操作。
(26)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能够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装卸地安装的液体容纳体。该液体容纳体包括: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并能够容纳液体;操作部件,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一端部并具有能够把持的把持面;以及液体供给部,其一端设置有液体供给口,其中,所述操作部件以使所述把持面相对于所述液体供给口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轴向上偏置的方式设置。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把持面相对于液体供给口偏置在轴向上。由此,当使用者把持着操作部件的把持面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液体容纳体时,液体供给口不被操作部件遮盖而能够被目视确认。因此,易于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液体容纳体。另外,由于把持着操作部件就不必触碰液体容纳部,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破损而导致发生液体泄漏的可能性。
(27)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供给部也可以设置成在所述轴向上从所述操作部件向外侧突出。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液体供给部在所述轴向上从操作部件向外侧突出,因此使用者在把持着把持面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液体容纳体时,能够目视确认液体供给部。由此,使用者易于识别液体容纳体的安装方向,因此更易于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液体容纳体。
(28)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还可以具有定位部,其在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所述液体容纳体时,相对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对所述液体容纳体进行定位。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定位部来定位液体容纳体,因此,能够在适当的状态(正确的安装状态)下将液体容纳体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上。
(29)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操作部件还可以具有能够与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电连接部连接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以相对于所述把持面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轴向上偏置的方式设置。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当使用者把持着操作部件的把持面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液体容纳体时,能够目视确认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因此,易于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液体容纳体。
(30)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也可以设置成从所述操作部件向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突出方向实质平行的方向突出。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液体供给部向实质平行的方向突出,因此当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液体容纳体时,使用者易于同时识别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和液体供给部。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部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
(31)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也可以与所述液体供给部并排设置在与所述把持面实质平行的方向上。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装置侧电连接部的电连接、以及液体供给部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
(32)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的液体容纳体。该液体容纳体包括:液体容纳部,其能够容纳液体;以及液体供给部,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一端部侧,并且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重力方向的上侧支撑所述液体容纳部,并通过使所述液体容纳部向包含水平方向即第一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导入部连接。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当液体容纳体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能够通过液体供给部将液体容纳部支撑为沿重力方向垂下的状态。由此,当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容纳体时,无需在水平方向上支撑液体容纳部的容器,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简化结构。另外,由于液体供给部位于液体容纳部的重力方向的上侧,因此在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易于目视确认连接部(例如,液体供给部),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动作。
(33)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连接方向也可以为所述第一方向。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连接方向为一个方向,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连接动作。
(34)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供给部的一端具有液体导入部被插入的液体供给口,所述液体供给口也可以向包含所述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开口。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使液体容纳体向连接方向移动,从而易于将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导入部插入液体供给口中。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液体容纳体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
(35)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还可以包括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一端部侧,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重力方向的上侧支撑所述液体容纳部,并通过使所述液体容纳部向所述连接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电连接部连接。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当液体容纳体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能够通过液体供给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将液体容纳部支撑为沿重力方向垂下的状态。即,通过液体供给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来能够更加可靠地支撑液体容纳部。另外,由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位于液体容纳部的重力方向的上侧,因此在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易于目视确认连接部(例如,容纳体侧电连接部),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动作。
(36)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当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也可以沿与所述重力方向以及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并排配置。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将液体供给部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沿第二方向并排配置,从而在使液体容纳体向包含第一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移动时,能够容易地确认液体供给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位置。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液体供给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
(37)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一端部也可以具有第一端部,其为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以及第二端部,其为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端部以及所述第二端部更靠近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一端部的中心位置。
在此,当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容纳体时,在液体供给部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先被连接时,会有液体容纳部以被连接的一方为支点进行旋转的情况。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与液体供给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配置在更靠近第一端部或者第二端部的位置而非一端部的中心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当一方比另一方先被连接时液体容纳体的旋转量。
(38)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一端部侧还可以具有能够被把持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具有第一把手端部,其为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以及第二把手端部,其为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把手端部与所述第二把手端部之间。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把持着把手部,能够容易地确定液体供给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位置。即,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另外,即使在液体容纳体以把手部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液体供给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旋转量。由此,能够提高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容纳体时的操作性。
(39)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也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着所述把手部的中心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即使在液体容纳体以把手部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液体供给部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也能够不易受到该旋转的影响。由此,能够提高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容纳体时的操作性,从而能够更可靠地进行与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
(40)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液体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并且所述液体被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消耗之前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初始状态下,所述液体容纳部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以及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所述重力方向的下侧时,所述液体容纳部还可以具有:第一容纳部,其与所述把手部连接;以及第二容纳部,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所述重力方向的下侧,并且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部。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第一容纳部的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二容纳部。由此,当使液体容纳体向包含第一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移动并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能够降低因第一容纳部成为妨碍而导致无法良好地进行液体供给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的可能性。
(41)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液体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并且所述液体被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消耗之前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初始状态下,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着所述液体容纳部的重心的位置,其中,所述液体容纳部的重心为所述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完成时的连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容纳部的重心。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连接状态下,能够降低液体容纳体以液体供给部或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为中心的旋转量。
(42)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还可以包括推压部,其在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能够沿所述连接方向被推压。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使用者通过推压推压部,从而能够使液体容纳体向连接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
(43)根据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推压部也可以配置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以及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相对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使用者通过推压推压部而使液体容纳体向连接方向移动时,能够使液体供给部以及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动作稳定地沿连接方向进行。
上述本发明的各种方式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不都是必要的构成要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本说明书中记载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对于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可以适当进行变更、删除、与新的其他构成要素替换、删除限定内容的一部分。并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将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组合,作为本发明独立的一种方式。
例如,本发明的一种方式能够以如下装置实现:该装置具备液体供给部、液体容纳部、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保持部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即,该装置可以具有液体供给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液体容纳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保持部,也可以不具有。
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能够以如下装置实现:该装置具备固定部件、第一支撑部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即,该装置可以具有固定部件,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第一支撑部,也可以不具有。
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能够以如下装置实现:该装置具备电连接部、保持部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即,该装置可以具有电连接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保持部,也可以不具有。
例如,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能够以如下装置实现:该装置具备液体容纳部、液体供给口、操作部件、定位部、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即,该装置可以具有液体容纳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液体供给口,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操作部件,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定位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也可以不具有。
例如,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能够以如下装置实现:该装置具备操作部件、定位部、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即,该装置可以具有操作部件,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定位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也可以不具有。
例如,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能够以如下装置实现:该装置具备液体容纳部、操作部件、液体供给部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即,该装置可以具有液体容纳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操作部件,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液体供给部,也可以不具有。根据该方式,能够解决装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资源节约化、制造容易化、使用更便利等各种问题中的至少一种。并且,上述液体容纳部的各种方式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均能够应用于本装置。另外,“实质平行”不仅包括完全平行的状态,也包括因一些误差、一些偏移而大致平行的状态。即,“实质平行”也包括在能够实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范围内而不完全平行的状态。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面”包括平坦的面、有一些凹凸的面以及稍微弯曲的面。
例如,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能够以如下装置实现:该装置具备液体容纳部、液体供给部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即,该装置可以具有液体容纳部,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液体供给部,也可以不具有。
根据该方式,能够解决装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资源节约化、制造容易化、使用更便利等各种问题中的至少一种。并且,上述液体容纳体或者电连接体的各种方式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均能够应用于本装置。
此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除了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电连接体之外,还能够以液体容纳体的制造方法、具有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消耗系统、具有电连接体和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部的单元、具有电连接体和液体消耗装置的系统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第一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第二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一图。
图4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二图。
图5A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三图。
图5B是装卸单元的主视图。
图5C表示可动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状态。
图6A表示可动部件容纳在固定部件中的第二状态。
图6B是可动部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6C是可动部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6D是可动部件的第三立体图。
图6E是装卸单元的立体图。
图6F是装卸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G是沿图5B的F5Ba-F5Ba线的剖视图。
图6H是装卸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I是装卸单元的俯视图。
图6J是沿图6I的F6I-F6I线的剖视图。
图6K是图6J的区域R6J的局部放大图。
图6L是接点机构安装到固定部件后的立体图。
图6M是固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6N是装卸单元的主视图。
图6O是沿图6N的F6N-F6N线的剖视图。
图6P是接点机构的立体图。
图6Q是接点机构的立体图。
图6R是图6E的后视图。
图6S是图6R的立体图。
图6T是接点机构的立体图。
图6U是接点机构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的放大图。
图6V是电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7是液体容纳体的第一立体图。
图8是液体容纳体的第二立体图。
图8A是液体容纳体的主视图。
图8B是液体容纳体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一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二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三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四立体图。
图13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4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15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6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右视图。
图16A是沿图13的F13-F13线的剖视图。
图16B是电路基板的主视图。
图16C是图16B的F16B向视图。
图16D是沿图13的F13a-F13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6E是槽部的立体图。
图16F是槽部的立体图。
图17A是操作部件的第一分解立体图。
图17B是操作部件的第二分解立体图。
图17C是操作部件的后视图。
图17D是液体容纳体的主视图。
图17E是沿图17D的F17Da-F17D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7F是沿图17D的F17Db-F17D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17G是液体容纳体的左视图。
图17H是液体容纳体的右视图。
图18是液体容纳体已组装到装卸单元时的图。
图19是沿图18的F18-F18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0是液体容纳体安装到装卸单元时的图。
图21是沿图20的F20-F20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2是用于说明连接时机的第一图。
图23是沿图22的F22A-F22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4是沿图22的F22B-F22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5是用于说明连接时机的第二图。
图26是沿图25的F25A-F25A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7是沿图25的F25B-F25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28是液体容纳体组装到可动部件时的侧视图。
图29是液体容纳体组装到可动部件时的主视图。
图30是沿图28的F28-F28线的剖视图。
图31是沿图29的F29-F29线的剖视图。
图32是液体容纳体相对于装卸单元的安装完成时的侧视图。
图33是沿图32的F32-F32线的剖视图。
图34是沿图25的F25A-F25A线的局部放大图。
图35是用于说明定位的图。
图36是沿图5B的F5B-F5B线的局部剖视图。
图37是从-K2轴方向侧观察液体导入部的图。
图38是装卸单元的俯视图。
图39是沿F38-F38线的剖视图。
图40是用于说明位移机构的图。
图41是装卸单元与液体容纳体的俯视图。
图42是相当于F41-F41局部剖视图的第一图。
图43是相当于F41-F41局部剖视图的第二图。
图44是相当于F41-F41局部剖视图的第三图。
图45是液体容纳体向装卸单元的连接完成后的状态(连接状态) 下的剖视图。
图46是沿图45的F45-F45的剖视图。
图47是液体容纳体组装到装卸单元之前的第一图。
图48是从+Z轴方向侧观察图47时的图。
图49是液体容纳体组装到装卸单元之前的第二图。
图50是从+Z轴方向侧观察图49时的图。
图51是液体容纳体已组装到装卸单元时的图。
图52是从+Z轴方向侧观察图51时的图。
图53是用于进一步说明液体容纳体的图。
图54是用于说明接合部的图。
图55是用于说明电连接体的图。
图5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优选方式的图。
图5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优选配置例的图。
[标号说明]
10:打印机(液体消耗装置);11:记录机构;16:供纸托盘; 17:排纸托盘;20:液体供给装置;20A: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B: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2、22A、22B:盖部件(液体容纳体容纳部); 23:一端部;24:另一端部;26、26A、26B:容纳空间部;27:底面;30、30C、30M、30Y、30K:装卸单元;32:第一固定部件;33:第二固定部件;35:固定部件;36:液体导入机构;37:固定部;37A:第一划分壁;37B:第二划分壁;37S:接纳空间部;38:电连接单元 (接点机构);39、39A、39B:螺旋弹簧;40:第一支撑部(可动部件、连接用部件);41:基部;41u:底部;42:供给部支撑部; 46:第一侧面;47:第二侧面;48:基板支撑部;49:底部(底壁); 50、50C、50M、50Y、50K:液体容纳体(液体容纳容器单元);50a:电连接体;51:容纳部支撑组件;51W:周边区域;51Y:周边区域; 52、52C、52K:液体容纳部;52A:第一容纳部;52B:第二容纳部;53:操作部件;53A:第一部件(连结部件、把手部);53B:第二部件;53C:第三部件(推压用部件);53fa:第一侧;53fb:第二侧; 54:把持部(把手部);54A:一端部(第一把手端部);54B:另一端部(第二把手端部);55:液体供给单元(液体供给部);56:容纳部侧支撑部(定位部);57:液体导出部(液体供给部、流通部); 58: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9:保持部(电路基板保持部); 62:端子保持部;62b下端部;62u:上端部;62fa:表面;70:流路部件;99:薄膜;101:上表面;102:装置第一面;104:装置第二面;106:装置第三面;107:背面;301:螺钉;302:螺钉;302H:贯通孔;307A:第一安装壁;307B:第二安装壁;320:液体流通管; 323:板金;325:螺旋弹簧;354:盖部件(保护部件);357:底部; 362:液体供给连接部(液体导入部);362H:液体导入孔;362a:末端部;362b;基端部;364:供给部定位部;364a: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b:第二供给部定位部;364c:第三供给部定位部;364d: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5:引导部;366:第二支撑部(固定部);366a~ 366d:定位突起;366B:壁部;366H:内侧容纳部;367:螺旋弹簧; 368:液体导入主体部;369:液体流通部;371:第二安装部;372:第二安装部;374:连接流路部;374A:流路形成部;374B:连接部; 374e:连接部基端部;374r:凹部;376:限制部;376A:第一限制部;376B:第二限制部;376C:第三限制部;377:第一安装部;377M、 377a、377b: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8:第一安装部;381(381A~381I):装置侧端子;382:电连接部(供给侧电连接部、装置侧电连接部); 384:装置侧基板定位部(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a:第一限制部; 384b:第二限制部;384c:第三限制部;384d:第四限制部;384e:卡止部;385:第二接点侧定位部(装置侧定位部);385a:第一限制部;385b:第二限制部;385c:第三限制部;385d:第四限制部;385e:卡止部;387:螺旋弹簧;387A:一端部;387B:另一端部;388:保持部件;392:支撑壁部;393:肋;394:第一侧壁部; 395:支撑壁部;396:第二侧壁部;402:第一支撑面部;403:第二支撑面部;404:第三支撑面部;406:缺口部;407:槽部;420:储存装置;462:卡止爪;465:诱导部;465A:第一诱导部;465B:第二诱导部;472:卡止爪;482:第一基板支撑面部;487:底部支撑面部(装置侧旋转限制部,底外面部);489:装置侧限制部;501:一端(一端部);502:另一端部;501A:第一端部;502B:第二端部;503:第一侧端(第一侧端部);504:第二侧端(第二侧端部); 511:部件定位部(卡合部、支撑部);511A:卡合部(支撑部); 511B:卡合部(支撑部);511C:卡合部(支撑部);511Da、511Db:卡止爪;513:卡合部;513A:卡合部;513B:卡合部;513C:卡合部;513Da:贯通孔;515:卡合部;517:突出部;521:第一片材; 522:第二片材;523:第三片材;541:把持面;542:接纳空间部;545:推压部;546:第一连接部;547:第二连接部;548:基部(连结部);549:安装部(接合部);549A:中央部;549Ba:第一接合端部;549Bb:第二接合端部;550:导出部;551:阀机构;552:阀座;554:阀体;556:弹簧;558:内部流路;569:底部(底外面部);572:液体供给口;573:供给连接部;577:定位部(突起); 577a: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第一突起);577b:第二容纳体侧定位部(第二突起);577c:第三容纳体侧定位部(第三突起);577d: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第四突起);580: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1 (581A~581I):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2:电连接部(电路基板、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fa:表面;582fb:背面;583:储存装置; 584:圆柱槽;585:圆柱孔;586:上侧端部;587:下侧端部;588:部件卡合部;592:第一侧壁部;592t:保持部侧定位部(槽部);592ta:上表面;592tb:侧面;592tc:基端面;592td:底面;593:第二侧壁部;593t:保持部侧定位部(槽部);593ta:上表面;593tb:侧面;593tc:基端面;593td:底面;594:配置部(底部);595:底部(旋转限制部);597:限制部;599a:保持部侧上侧限制部;599b:保持部侧上侧限制部;602:连接器;900:液体流通管;902:罐; 1000:液体消耗系统;TP:接触面;CT中心轴;CL:中心轴;CW:中心;GC:重心线;GP:重心:P54:中心;C54:中心线;cp: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方式:
A-1.液体消耗系统的结构:
图1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简要结构的第一立体图。图2 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简要结构的第二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20的第一图。图4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20的第二图。图5A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20的第三图。此外,在图3 以及图4中示出了后述的液体容纳体50卸下后的状态。另外,在图 5A中示出了安装有一个液体容纳体50的状态。图1~图5A中绘制有相互正交的X轴、Y轴和Z轴。
如图1所示,液体消耗系统1000具备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打印机10和两个液体供给装置20。在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使用状态下,打印机10设置在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规定的水平面上。即,Z 轴方向为铅垂方向(重力方向、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为铅垂向下方向,+Z轴方向为铅垂向上方向。液体供给装置20向打印机10 供给作为液体的墨水。液体供给装置20上的液体容纳体50(液体容纳容器单元50、液体容纳体单元50)能够可装卸地连接(安装)在打印机10上。
打印机10为喷墨打印机。打印机10包括记录机构11、供纸托盘 16以及排纸托盘17。在铅垂方向的不同高度位置处设置有多个供纸托盘16。供纸托盘16设置在作为打印机10的正面的装置第一面(装置前表面、装置正面)102上。在供纸托盘16上容纳有记录介质(例如,纸张),该记录介质通过打印机10打印(记录)文字等图像。
记录机构11具有喷出墨水的记录头(未图示)。记录头经由管等流通管与液体供给装置20连通。记录头利用从液体供给装置20供给的墨水将墨水喷出到记录介质上从而进行记录(打印)。已记录的记录介质被排出到排纸托盘17。
两个墨水供给装置20经由液体导入部362而向打印机10供给墨水。两个液体供给装置20设置在与打印机10的装置第一面(亦称作装置前表面或装置前壁)102交叉的装置第二面(亦称作装置第一侧面或装置第一侧壁)104以及装置第三面(亦称作装置第二侧面或装置第二侧壁)106上。在打印机10的使用状态下,装置第一面102~装置第三面106均为与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装置第二面104与装置第三面106相对。在此,设置在装置第二面104上的液体供给装置20 亦称作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设置在装置第三面106上的液体供给装置20亦称作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此外,当不加区别使用第一和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A、20B时,则简称为液体供给装置20。
如图1所示,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包括一个作为液体容纳体容纳部的盖部件22、一个液体容纳体50和一个装卸单元30(图3)。如图2所示,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包括一个作为液体容纳体容纳部的盖部件22B、三个液体容纳体50以及与各液体容纳体50对应的三个装卸单元30(图4)。在此,当区别使用两个盖部件22时,使用标号“22A”、“22B”。另外,当区别使用四个液体容纳体50时,使用标号“50K”、“50C”、“50M”、“50Y”。另外,当区别使用四个装卸单元30时,使用标号“30K”、“30C”、“30M”、“30Y”。此外,盖部件22、液体容纳体50、装卸单元30的个数并不限于上述个数。例如,液体容纳体50可以是三个以下,也可以是五个以上。另外,装卸单元30 也可以与液体容纳体50的个数对应地设置。另外,盖部件22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此外,装卸单元30既可以作为液体供给装置20的构成要素,也可以作为打印机10的构成要素。
在四个液体容纳体50中,容纳(填充)有种类互不相同的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 墨水分别容纳在不同的液体容纳体50中。液体容纳体50K具有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体50C具有容纳青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体50M具有容纳品红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体50Y具有容纳黄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如图3和图4所示,液体容纳体50容纳在由盖部件22划分的、用于容纳液体容纳体50的容纳空间部26中。具体而言,液体容纳体50K容纳在容纳空间部26A (图3)中,液体容纳体50C、50M、50Y容纳在容纳空间部26B(图 4)中。另外,容纳空间部26内配置有装卸单元30。
图3和图4所示的装卸单元30装卸自如地安装液体容纳体50。装卸单元30K配置在盖部件22A的内侧,装卸单元30C、30M、30Y 配置在盖部件22B的内侧。如图3所示,装卸单元30K设置在打印机10的装置第二面104上。如图4所示,装卸单元30C、30M、30Y 设置在打印机10的装置第三面106上。当液体容纳体50已安装到装卸单元30上时,通过打印机10上的具有泵功能的供给机构(未图示) 向打印机10的记录头供给容纳在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
如图3所示,盖部件22A安装在作为打印机10的外壁的装置第二面104上。如图4所示,盖部件22B安装在作为在打印机10的外壁的装置第三面106上。如图3和图4所示,盖部件22构成为,以铅垂向下方向侧的一端部(底部)23为支点,通过旋转铅垂向上方向侧的另一端部(上部)24而开闭自如。液体容纳体50所容纳的墨水被消耗后,使用者打开盖部件22,将消耗了的液体容纳体50从装卸单元30上卸下。然后,使用者将新的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 30后将盖部件22关闭。
如图5A所示,盖部件22具有底面27,该底面27形成容纳空间部26的底部。底面27位于装卸单元30的重力方向下侧。底面27为液体容纳体50的底部(具体而言为液体容纳部52的底部)所接触的部分。此外,也可以在底面27上设置突起部,使突起部与液体容纳体50的底部接触。
另外,例如,如装卸单元30Y所示,装卸单元30包括作为液体供给连接部的液体导入部362和电连接部(供给侧电连接部或装置侧电连接部)382。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57 (图9)连接。液体容纳体50的墨水经由液体供给部57流向液体导入部362。液体导入部362中流通的墨水流向记录机构11(图1)的记录头。通过作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电路基板582(图9)与电连接部382接触而电连接。液体导入部362与电连接部382沿K2轴方向并排配置。K2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并且与由X轴方向及Y 轴方向所规定的面(水平面)平行的方向。此外,也可以将后述的基板单元58作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
如图5A所示,当从装置第一面102观察时,液体导入部362与电连接部382分别配置在能够目视确认的位置。具体而言,排列有液体导入部362与电连接部382的K2轴方向与垂直于装置第一面102 的方向(X轴方向)以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的角度a相交。在液体供给装置20配置在相对于装置第一面102而位于右侧的装置第三面106(图2)上的情况下,该角度a为从K2轴向X轴左转而形成的角度。另外,在液体供给装置20配置在相对于装置第一面102 而位于左侧的装置第二面104(图1)上的情况下,该角度a为从K2 轴向X轴右转而形成的角度。换言之,液体导入部362与电连接部 382中的配置在靠近装置第一面102侧的一方(例如,液体导入部362) 与配置在远离装置第一面102侧的另一方(例如,电连接部382)相比,位于比支撑各部362、382的外壁(例如,装置第三面106)更靠近外侧(例如,+Y轴方向侧)的位置。
这样,当从装置第一面102观察打印机10时,由于使用者能够目视确认液体导入部362与电连接部382,因此易于识别液体容纳体 50与装卸单元30的连接位置。另外,该角度a优选为15度以上60 度以下,更优选为20度以上50度以下。这样,不仅能够容易地识别连接位置,还能够抑制容纳空间部26在Y轴方向上变大,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容纳空间部26的空间,将装卸单元30配置在容纳空间部26 中。
此外,安装有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50K的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图3)的角度a可以是0度,安装有容纳黄色等彩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50C、50M、50Y的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图4)的角度a可以满足上述角度a的范围(大于0度小于等于90度)。即,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的液体导入部362与电连接部382的排列方向可以与外壁(例如,图1的装置第二面104)平行。一般而言,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50K与容纳彩色墨水的其他液体容纳体50C、 50M、50Y相比,充填更多的墨水。相应地,液体容纳体50K的外形会比其他液体容纳体50C、50M、50Y更大。然而,通过使与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的液体导入部362以及电连接部382对应的液体容纳体50K的各部也与装置第二面104平行,从而能够抑制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的外形形状与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的外形形状变得过于不同。
A-2.装卸单元30的简要结构:
图5B是装卸单元30的主视图。图5C是用于说明装卸单元30的第一立体图。图6A是用于说明装卸单元30的第二立体图。图5C表示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状态(组装时状态)。图6A表示可动部件40容纳在固定部件35中的第二状态(安装时状态)。图6B为可动部件40的第一立体图。图6C是可动部件 40的第二立体图。图6D是可动部件40的第三立体图。在图5B~图 6D中,以装卸单元30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其他装卸单元30K、30M、 30C也具有与装卸单元30C同样的结构。如图5C所示,装卸单元30 包括固定部件35和可动部件(第一支撑部)40。可动部件40能够在 +K1轴方向与-K1轴方向(第一方向、连接方向)上移动。
通过执行以下两项操作将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上。液体容纳体50已安装到装卸单元30的状态亦称作“安装状态(连接状态)”。安装状态(连接状态)是指,后述的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57(流通部57)与装卸单元30的液体导入部(液体导入针) 362连接且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卸单元30的电连接部(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电连接的状态。在安装状态下,液体容纳体50中容纳的墨水成为能够向打印机10侧流通的状态。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能够置换为接触部cp。
·第一操作:
在使用者使装卸单元30成为第一状态之后,将液体容纳体50向可动部件40组装。
·第二操作:
在第一操作之后,使用者通过液体容纳体50将可动部件40向固定部件35侧推进从而使装卸单元30成为第二状态。
在装卸单元30的第二状态下,通过锁定机构限制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K1轴方向侧移动。此外,在第二状态下,通过将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内侧方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推压,从而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由此,通过移动可动部件40 而使其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侧(+Z轴方向)突出,从而能够将装卸单元30的状态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
如图5B所示,固定部件35具有向重力向上方向突出的第一安装壁307A以及向重力向下方向突出的第二安装壁307B。在第一安装壁 307A中形成有两个贯通孔302H,在第二安装壁307B中形成有两个贯通孔302H。将作为固定部件的螺钉302(图5C)插入各贯通孔302H中,装卸单元30(具体而言为固定部件35)通过四个螺钉302而固定在打印机10的面104、面106(图3以及图4)上。具体而言,装卸单元30K(图3)通过多个螺钉302而固定在第二面104上,装卸单元30C、30M、30Y(图4)通过多个螺钉302而固定在第三面106 上。
如图5B所示,固定部件35包括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电连接单元)38。液体导入机构36具有液体导入部362。通过将液体容纳体50上的后述液体供给部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从而使容纳在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流通。液体导入部362与打印机10的记录头连通。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分别固定在固定部件35上,从而借助固定部件35而与打印机10的记录头连通。
液体导入部362为墨水能够在内部流通的针状。液体导入部362 沿中心轴CL延伸。将沿该中心轴CL的方向(液体导入部362延伸的方向)作为K1轴方向。K1轴方向与Z轴方向正交。将与K1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K2轴方向。由K1轴方向和K2轴方向所规定的面与由图1所示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规定的面平行。在K1轴方向中,朝向打印机10的外侧的方向为+K1轴方向,朝向打印机10的内侧的方向为-K1轴方向。
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沿K2轴方向并排配置。另外,液体导入机构36的液体导入部(液体供给连接部)362和接点机构 38的电连接部(装置侧电连接部)382邻接配置在K2轴方向上。K2 轴方向中的从液体导入机构36指向接点机构38的方向为+K2轴方向,K2轴方向中的从接点机构38指向液体导入机构36的方向为-K2 轴方向。另外,在装卸单元30中,Z轴方向亦称作“高度方向”,K1 轴方向亦称作“宽度方向”,K2轴方向亦称作“进深方向”。
液体导入机构36具有液体导入主体部368、液体导入部362以及供给部定位部364。通过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容纳体50上的后述液体供给部连接,容纳在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流通。液体导入部362 通过液体流通管320而与打印机10的记录头连通。液体流通管320 是具有挠性的软管。通过可动部件40的移动,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图9)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供给部57连接。
如图5C所示,液体导入部362为墨水能够在内部流通的针状。液体导入部362沿中心轴CL延伸。将沿该中心轴CL的方向(液体导入部362延伸的方向)作为K1轴方向。K1轴方向与Z轴方向以及 K2轴方向正交。由K1轴方向和K2轴方向所规定的面与由图1所示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规定的面平行。在K1轴方向中,指向打印机10的外侧的方向为+K1轴方向,指向打印机10的内侧的方向为-K1 轴方向。液体导入部362与供给部定位部364以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 向+K1轴方向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液体导入主体部368中。
如图5B所示,供给部定位部364以中心轴CL(图5C)为中心设置在液体导入部362的周围。供给部定位部364在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时进行液体供给部57在与K1 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沿与Z轴方向和K2轴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上的定位。
供给部定位部364具有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第二供给部定位部364b、第三供给部定位部364c和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d。第一~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a~364d均为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突出的部件。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比其他供给部定位部364b~364d更向+K1 轴方向突出。另外,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正上方,并且比液体导入部362更向+K1轴方向突出。即,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以覆盖液体导入部362的上侧的方式配置。
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重力向上方向(+Z 轴方向)侧。第二供给部定位部364b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K2轴方向侧。第三供给部定位部364c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K2轴方向侧。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d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侧。第一与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a、364d在重力方向上隔着液体导入部362而相对。第二与第三供给部定位部364b、364c在 K2轴方向上隔着液体导入部362而相对。
第一~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a~364d均具有与液体导入部362 相对的平面。通过使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57与该平面抵接,从而进行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在与K1轴方向垂直的面方向上的定位。
如图5B和图6A所示,液体导入主体部368还具有引导部365,该引导部365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重力向下方向侧。引导部365为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的下端部向+K1轴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引导部365配置在可动部件40上的作为后述贯通孔的诱导部465内。在诱导部465内在Z轴方向设置有些许游隙以配置引导部365。由此,当可动部件40在K1轴方向上移动时,能够微调可动部件40在Z轴方向上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的位置。此外,将在后文对其详细说明。
如图5B~图6A所示,接点机构38包括: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九个)装置侧端子381的电连接部(主体侧电连接部、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电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与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接触而电连接。由此,能够在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与打印机10之间进行各种信息(例如,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颜色和制造年月日)的通信。装置侧端子381 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金属制的板簧形成。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 配置在K2轴方向(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所排列的方向) 上隔着电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的两侧。当向装卸单元30安装液体容纳体50时,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进行液体容纳体50 的电路基板相对于电连接部382的最终定位。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 385为沿K1轴方向延伸的部件。此外,将在后文详细说明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
固定部件35具有作为盖部的保护部件354。保护部件354配置成至少覆盖液体导入机构36的上部。另外,保护部件354配置成至少覆盖接点机构38的上部。即,保护部件354位于液体导入机构36的液体导入部362以及接点机构38的电连接部382的上侧,并且配置成从打印机10的壁面(例如,图2的装置第三面106)向+K1轴方向侧(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由此,能够降低盖部件22开闭时等从装卸单元30的上侧侵入到容纳空间部26内的垃圾等异物附着在液体导入部362和电连接部382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异物混入从液体容纳体50供给打印机10的墨水中。另外,能够降低异物附着在电连接部382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抑制电连接部382与后述的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之间发生连接不良。另外,通过保护部件354,能够降低使用者直接碰触到液体导入部362和电连接部382 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导入部362和电连接部382破损的可能性。
如图5C所示,可动部件4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35沿K1 轴方向移动。可动部件40包括基部41、供给部支撑部42和基板支撑部48。基部41形成位于可动部件40的+K1轴方向侧的前表面(前壁)。基部41与Z轴方向以及K2轴方向大致平行。供给部支撑部42以及基板支撑部48均与基部41连接。供给部支撑部42以及基板支撑部 48均为从基部41向+Z轴方向侧(上侧)延伸的部件。基部41上形成有沿K1轴方向贯通的孔即诱导部465。诱导部465形成在供给部支撑部42的正下方。
供给部支撑部42为用于确定液体容纳体50(具体而言为液体供给部)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的位置的部件。另外,供给部支撑部42 通过与液体容纳体50的后述容纳部支撑组件51接触从而支撑容纳部支撑组件51,以使液体容纳部52位于容纳部支撑组件51的重力向下方向侧。当沿K1轴方向观察装卸单元30时,供给部支撑部42设置在与液体导入部362重合的位置。供给部支撑部42以朝向-Z轴方向形成凹状的方式设置。在供给部支撑部42的K2轴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槽部407。通过液体容纳体50的后述定位部伸入到槽部407中,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上的液体供给部的移动,并进行液体容纳体50 相对于装卸单元30的一定程度的定位。即,通过划分形成供给部支撑部42的多个面部(例如,第一支撑面部402、第二支撑面部403、第三支撑面部404),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上的液体供给部的移动,以进行液体容纳体50相对于装卸单元30的一定程度上的定位。在供给部支撑部42的位于液体导入部362侧的第一支撑面部402上形成有缺口部406。缺口部406为+Z轴方向侧开口的凹状。当沿K1轴方向观察装卸单元30时,缺口部406设置在与液体导入部362重合的位置。在使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移向+K1轴方向的最远处的第一状态下,缺口部406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K1轴方向侧。另外,如图6A所示,在第二状态下,液体导入部362的末端位于缺口部406内。
基板支撑部48是用于确定液体容纳体50(具体而言为电路基板) 相对于接点机构38的位置的部件。当沿K1轴方向观察装卸单元30 时,基板支撑部48设置在与接点机构38重合的位置。基板支撑部48 以朝向-Z轴方向形成凹状的方式设置。通过划分形成基板支撑部48 的多个面部(例如,第一基板支撑面部482),从而对液体容纳体50 的电路基板的移动进行限制。
如上所述,可动部件40用于将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因此,可动部件40亦称作“连接用部件40”,连接用部件40被容纳不同颜色墨水的多个液体容纳体50K、50C、50M和50K中的应与装卸单元30连接的液体容纳体50K、50C、50M和50K所容纳的墨水的颜色着色。例如,与容纳黄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50Y连接的装卸单元 30Y上的连接用部件40被黄色着色。在此,“被墨水的颜色着色”包括被与墨水颜色同色系的颜色着色的情况。“同色系的颜色”只要为使用者通过目视确认连接用部件40从而能够识别应被连接的液体容纳体50的范围的颜色即可。例如,“同色系的颜色”是指JIS规格(JIS Z 8102)所采用的20色色相环(亦称作修正孟塞尔色相环。)中,色相差为“0(零)~3”的颜色。
如图6D所示,基板支撑部48的底部41u(基部41的上部)的一部分形成装置侧旋转限制部487。装置侧旋转限制部487是比底部41u 的其他部分更向+Z轴方向侧突出的部件。装置侧旋转限制部487通过与液体容纳体50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的旋转。另外,基板支撑部48具有设置在基部41的背面上的装置侧限制部489。装置侧限制部489是形成在从基部41的背面的底部延伸至上部的肋。装置侧限制部489通过与液体容纳体50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 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如图6B~图6D所示,可动部件40还具有第一侧面(第一侧壁) 46、第二侧面(第二侧壁)47和底部(底壁)49。基部41、第一侧面46以及第二侧面47均为从基部49向+Z轴方向侧延伸的部件。第一侧面46与及第二侧面47彼此相对。第一侧面46和第二侧面47与 Z轴方向以及K1轴方向大致平行。底部49与K1轴方向以及K2轴向大致平行。
如图6D所示,在第一侧面46上设置有卡止爪462。另外,与第一侧面46同样,在第二侧面47上形成有卡止爪472(图6G)。卡止爪462、472通过卡止在固定部件35上,从而防止可动部件40向+K1 轴方向侧过度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可动部件40从固定部件35脱落。
A-3.液体导入机构36的简要结构:
图6E是装卸单元30的立体图。图6F是装卸单元30的分解立体图。图6G是沿图5B的F5Ba-F5Ba线的剖视图。为了易于理解,在图6E中还示出了组装在装卸单元30的液体容纳体50上的容纳部支撑组件51。另外,为了易于理解,在图6F中对可动部件40的-K1 轴方向侧端面施加了单向阴影线。另外,在图6G中,为了易于理解也图示了液体容纳体50。
如图6E以及6F所示,液体导入机构36通过螺钉301而安装在固定部件35(具体而言为第二固定部件33)上。液体导入机构36具有作为直接安装在固定部件35上的第二支撑部的固定部366和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367。
螺旋弹簧367插入固定部366中。螺旋弹簧367的一端部比固定部366更向-K1轴方向侧突出,螺旋弹簧367的另一端部比固定部366 更向+K1轴方向侧突出。通过螺旋弹簧367,液体导入部362被压向 +K1轴方向侧。固定部366将包含液体导入部362的液体导入机构36 支撑为能够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是指沿与K2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此外,将在后文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F所示,固定部件35包括第一固定部件32、第二固定部件 33和板金323。第二安装壁307B设置在第一固定部件32上,第一安装壁307A设置在第二固定部件33上。第一固定部件32是用于支撑第二固定部件33的辅助部件。在第一固定部件32与可动部件40之间配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两个螺旋弹簧39A、39B。螺旋弹簧39A、 39B在K2轴方向上配置在夹着接点机构38和液体导入机构36的位置。此外,在不加区别使用两个螺旋弹簧39A、39B的情况下,使用标号“39”。
螺旋弹簧39的一端与第一固定部件32抵接,螺旋弹簧39的另一端与可动部件40抵接。另外,可动部件40的弹簧支座49A被插入螺旋弹簧39A的另一端部侧,可动部件40的弹簧支座49B被插入螺旋弹簧39B的另一端部侧。此外,在不加区别使用两个弹簧支座49A、 49B的情况下,使用标号“49”。
装卸单元30处于图6A所示的第二状态时,螺旋弹簧39朝着+K1 轴方向侧对可动部件40施力。在第二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锁定机构来限制可动部件40向+K1轴方向侧移动。通过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可动部件40因螺旋弹簧39的作用力而被压向+K1轴方向侧,从而使装卸单元30成为图5C所示的第一状态。如图6G所示,卡止爪 462、472卡止在固定部件35上,以使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 35不过度移向+K1轴方向侧。由此,防止可动部件40从固定部件35 脱落。
如图6E以及6F所示,板金323通过螺钉325安装在第二固定部件33上。
A-4.接点机构38以及装卸单元30的详细结构:
以下利用图6E、图6F、图6G以及图6H~图6V对接点机构38 以及装卸单元3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6H是装卸单元3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6I是装卸单元30的俯视图。图6J是沿图6I的F6I-F6I 线的剖视图。图6K是图6J的区域R6J的局部放大图。图6L是接点机构38安装到固定部件35后的立体图。图6M是固定部件35的立体图。图6N是装卸单元30C的主视图。图6O是沿图6N的F6N-F6N 线的剖视图。图6P是接点机构38的立体图。图6Q是接点机构38 的立体图。图6R是图6E的后视图。图6S是图6R的立体图。图6T 是接点机构38的立体图。图6U是接点机构38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 384的放大图。图6V是电连接部382的立体图。此外,在图6I中还图示出了液体容纳体50。在图6N、图6P、图6Q中也图示出了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图6R省略了图6E的板金323以及螺旋弹簧325 的图示。
如图6L以及图6M所示,第二固定部件33具有安装接点机构38 的固定部37。接点机构38以留有些许游隙的方式安装在固定部37 上。由此,接点机构38的电连接部382能够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沿与Z轴方向和K2轴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上位移。此外,将在后文对其详细说明。
如图6M所示,固定部37具有接纳接点机构38的接纳空间部37S。另外,固定部37具有划分接纳空间部37S的第一划分壁37A以及第二划分壁37B。第一划分壁37A形成接纳空间部37S的-K2轴方向侧的侧面。第二划分壁37B形成接纳空间部37S的+K2轴方向侧的侧面。
第一划分壁37A具有第一安装部377(右侧第一安装部377)、第二安装部371(右侧第二安装部371)和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第一安装部377和第二安装部371是用于安装接点机构38的部分。第一安装部377是面对接纳空间部37S的凹槽。第二安装部371是接纳接点机构38的一部分的贯通孔。此外,第二安装部371只要是接纳接点机构38的一部分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凹槽状。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是面向重力向下方向的面。在液体容纳体50的基板单元 58(图7)与接点机构38的电连接部382连接时,装置侧上侧限制部 377a与基板单元58抵接,从而限制基板单元58向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上侧移动。
第二划分壁37B的配置位置与第一划分壁37A不同,但是形状相同。即,第二划分壁37B具有图6R所示的第一安装部378(左侧第一安装部378)、图6M所示的第二安装部372(左侧第二安装部372) 和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b(图6M)。第一安装部378与第一划分壁 37A的第一安装部377结构相同,第二安装部372与第一划分壁37A 的第二安装部371结构相同。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b与第一划分壁 37A的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的结构相同。此外,在不加区别使用两个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377b的情况下,使用标号“377M”。
如图6O所示,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M位于装置侧端子381的重力向上方向侧。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M的+K1轴方向侧端部为锥形。另外,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M的-K1轴方向侧端部形成水平面。另外,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M的+K1轴方向侧端部位于装置侧端子 381的+K1轴方向侧。
图6P所示,接点机构38包括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387、电连接部382(图5B)和保持电连接部382的保持部件388。
如图6J所示,板金323的凸部(弹簧支座)被插入螺旋弹簧387 的一端部387A侧。由此,螺旋弹簧387的一端部387A侧被板金323 支撑。螺旋弹簧387的另一端部387B配置在保持部件388的内侧。另外,如图6J以及6R所示,在保持部件388的内侧设置有作为弹簧支座的肋393。螺旋弹簧387的另一端部387B通过保持部件388的背面壁(-K1轴方向侧的壁)的开口而配置在保持部件388的内侧。并且,肋393插入另一端部387B中。由此,螺旋弹簧387的另一端部387B被保持部件388支撑。螺旋弹簧387沿+K1轴方向侧对保持部件388施力。
如图6P、图6Q和图6T所示,保持部件388具有第一侧壁部394 和第二侧壁部396。第一侧壁部394和第二侧壁部396相对。第一侧壁部394位于-K2轴方向侧,第二侧壁部396位于+K2轴方向侧。第一侧壁部394以及第二侧壁部396是大致沿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面。
如图6P以及6Q所示,接点机构38具有作为定位部(装置侧基板定位部)的第一接点侧定位部(装置侧定位部)384以及第二接点侧定位部(装置侧定位部)385。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以及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进行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582(具体而言为图 13所示的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与电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 之间的定位。通过该定位,从而在-K1轴方向(第一方向)以及与-K1 轴方向交叉的方向(沿与Z轴方向和K1轴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上进行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与装置侧端子381之间的定位。
第一接点机构侧定位部384和第二接点机构侧定位部385隔着电连接部382配置在K2轴方向上。第一接点机构侧定位部384和第二接点机构侧定位部385仅配置位置不同,形状是相同的。
第一接点机构侧定位部384和第二接点机构侧定位部385均为沿 K1轴方向(连接方向)延伸的部件。如图6P所示,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从第一侧壁部394向外侧突出。如图6Q所示,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从第二侧壁部396向外侧突出。
如图6P所示,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在-K1轴方向侧的端部上具有卡止部384e。如图6Q所示,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在-K1轴方向侧的端部上具有卡止部385e。如图6L以及图6M所示,卡止部384e 卡在第二安装部372的壁面上,卡止部385e卡在第二安装部371的壁面上(未图示)。由此,限制保持部件388因螺旋弹簧387(图6J) 沿+K1轴方向侧施力而向+K1轴方向侧移动。
如图6U所示,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在+K1轴方向侧的端部上具有第一~第四限制部384a~384d。第一~第四限制部384a~384d 进行液体容纳体50的基板单元58(图9)相对于电连接部382的定位。该定位是在第一方向(-K1轴方向)以及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 (与由Z轴方向和K2轴方向所规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定位。
如图6U所示,第一限制部384a形成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的上表面。第二限制部384b形成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的侧面。如图6T 以及图6U所示,第三限制部384c形成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的末端面。第四限制部384d形成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的底面。第一限制部384a位于+Z轴方向侧,第二限制部384b位于-K2轴方向侧,第三限制部384c位于+K1轴方向侧,第四限制部384d位于-Z轴方向侧。各限制部384a~384d分别为大致平面。
如图6T所示,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也具有与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相同的结构。即,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具有第一限制部385a、第二限制部385b、第三限制部385c和第四限制部385d。第一~第四限制部385a~385d进行液体容纳体50的基板单元58(图9)相对于电连接部382的定位。与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同样,该定位是在第一方向(-K1轴方向)以及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与由Z轴方向和 K2轴方向所规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定位。第一限制部385a形成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的上表面。第二限制部385b形成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的侧面。第三限制部385c形成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的末端面。第四限制部385d形成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的底面。第一限制部385a位于+Z轴方向侧,第二限制部385b位于+K2轴方向侧,第三限制部385c位于+K1轴方向侧,第四限制部385d位于-Z轴方向侧。各限制部385a~385d分别为大致平面。
如图6T所示,电连接部82被保持在保持部件388的位于+K1轴方向侧的部分。如图6V所示,电连接部382具有保持在保持部件388 上的端子保持部62、保持在端子保持部62上的九个装置侧端子 381A~381I以及保持在端子保持部62上的连接器602。在不加区别使用九个装置侧端子381A~381I的情况下,使用标号“381”。
如图6T所示,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以使下端部62b位于上端部62u的-K1轴方向侧的方式倾斜。装置侧端子381的一端部从表面62f露出。装置侧端子381的另一端部与连接器602(图6V)电连接。连接器602通过打印机10的控制部和配线而电连接。
如图6V所示,构成装置侧端子组的多个装置侧端子381A~381I 以在Z轴方向的不同位置形成两列LN1、LN2的方式配置。列LN1、 LN2与K2轴方向平行。
如图6P以及图6Q所示,第一侧壁部394具有向-K2轴方向侧(外侧)突出的支撑壁部392。支撑壁部392设置在第一侧壁394的上部。支撑壁部392为沿K1轴方向延伸的部件。第二侧壁部396具有向+K2 轴方向侧(外侧)突出的支撑壁部395。支撑壁部395与第一侧壁394的支撑壁部392形状相同。
上述保持部件388上的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支撑壁部392和支撑壁部395是用于将保持部件388支撑在第二固定部件33上的部件,以使保持部件388能够在与K1轴方向垂直的面内方向上位移。将在下文中对该可位移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R所示,支撑壁部392插入固定部37的第一安装部377中,支撑壁部395插入固定部37的第一安装部378中。另外,卡止部385e 插入第二安装部371中,卡止部384e插入第二安装部372中。支撑壁部392、395至少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具有间隙(游隙),以插入第一安装部377、378中。卡止部385e、384e至少在K2轴方向上具有间隙(游隙),以插入第二安装部371、372中。由此,保持电连接部382的保持部件388以能够在与K1轴方向垂直的面内方向(Z轴方向和K2轴方向)上位移的方式安装在固定部件35上。
如图6K所示,通过使作为后述的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上的作为突起的限制部597与设置在可动部件40上的装置侧限制部489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A-5.液体容纳体50的结构:
图7是液体容纳体50的第一立体图。图8是液体容纳体50的第二立体图。图8A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主视图。图8B是液体容纳体50 的后视图。在图7、图8、图8A和图8B中,图示有液体容纳体50 已安装到装卸单元30的状态(安装状态)下的Z轴、K1轴、K2轴。另外,图7、图8、图8A和图8B图示了充填有作为液体的墨水、且向装卸单元30安装之前(墨水被打印机10消耗之前)的状态(未使用状态、初始状态)下的液体容纳体50。此外,对于此后的附图,根据需要也图示了互相正交的Z轴、K1轴、K2轴。在图7以后的附图中,虽然以液体容纳体50C为例对结构进行说明,但液体容纳体50K、 50M、50Y均与液体容纳体50C结构相同。
另外,相互正交的Z轴、K1轴、K2轴能够定义如下。在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的状态下,Z轴方向为重力方向(铅垂方向)。 +Z轴方向为重力向上方向(铅垂向上方向、反重力方向),-Z轴方向为重力向下方向(铅垂向下方向)。沿K1轴的方向即K1轴方向 (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另外,-K1轴方向为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的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移动方向、第一方向)。即,如后所述,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后述的液体供给单元55(图7)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从而液体供给单元 55(具体而言为液体供给部57)与设置在打印机10的液体导入部(液体接收部)362连接,基板单元58(具体而言为电连接部582)与设置在打印机10的电连接部382(图5C)连接。另外,+K1轴方向为将液体容纳体50从打印机10卸下时的卸下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方向为水平方向的-K1轴方向,但是不限于此。连接方向只要包含水平方向分量即可。另外,K2轴方向(第二方向)为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以及第一方向(K1轴方向)正交的方向。
如图7所示,液体容纳体50包括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袋)52 以及安装在液体容纳部52上的容纳部支撑组件51。液体容纳部52 能够容纳作为液体的墨水。液体容纳部52以外表面(袋面)露出的状态安装在容纳部支撑组件51(操作部件53)上。即,液体容纳部 52构成为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而不是容纳在容器(case)等中。随着容纳的墨水的减少,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减小。
液体容纳部52具有第一片材521、第二片材522以及第三片材 523。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划分用于在内侧容纳墨水的空间部。在此,在液体容纳部52中,将安装有操作部件53(容纳部支撑组件 51)的一侧作为一端(一端部、上端、上端部)501侧,将与一端501 相对的一侧作为另一端(另一端部、底端、底端部)502侧。并且,在液体容纳部52中,将一端侧(+K2轴方向侧)作为第一侧端(第一侧端部)503侧,将另一端侧(-K2轴方向侧)作为第二侧端(第二侧端部)504侧。如图8A所示,液体供给部55以及基板单元58 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沿K1轴方向观察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供给部55以及基板单元58位于至少与一端部501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
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液体供给部55在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上侧(+Z轴方向侧)支撑液体容纳部52。具体而言,如后所述,液体供给部55(具体而言为后述的定位部56)支撑在可动部件40的供给部支撑部42(图5)上,从而支撑液体容纳部52。
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基板单元58在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上侧(+Z轴方向侧)与液体供给部 55一起支撑液体容纳部52。具体而言,如后所述,基板单元58(具体而言为后述的电路基板保持部59)支撑在可动部件40的基板支撑部48(图5)上,从而支撑液体容纳部52。
如图8A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状态下,液体供给单元55 与基板单元58沿K2轴方向(第二方向)并排配置。即,当沿K2轴方向的方向观察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 以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配置(参照后述的图17H)。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第一片材 521和第二片材522构成液体容纳部52的侧面。另外,在液体容纳体 50的安装状态下,第三片材523构成液体容纳部52的底面。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相对配置。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的彼此的周边区域51W的一部分熔接在一起。具体而言,周边区域51W 中的一端501侧部分、第一侧端503侧部分以及第二侧端504侧部分熔接在一起。为了便于理解,在图7和图8中,对第一片材521与第二片材522熔接起来的部分施加了交叉阴影线。另外,在液体容纳部 52的一端501(具体而言为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的一端)与容纳部支撑组件51(操作部件53)熔接在一起。即,容纳部支撑组件51(操作部件53)为能够安装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501上的部件。操作部件53是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侧的部件。为了便于理解,在图7和图8中,对容纳部支撑组件51与第一片材521 以及第二片材522熔接的部分施加了实线的单向阴影线。第一以及第二片部件521、522通过熔接而安装在操作部件53的安装部(接合部) 549上,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第三片材523的周边区域51Y与第一片材521以及第二片材522的周边区域51W的一部分熔接在一起。对第三片材523 与第一片材521以及第二片材522熔接的部分施加了单点划线表示的单向阴影线。这样一来,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部52为将三个片材 521、522、523通过熔接等而粘接的类型(即,具有底面的袋型(pouch type))。
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均为具有挠性的部件。使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聚乙烯等作为第一~第三片材521~ 523的材料(材质)。另外,可以使用将多个由这些材料构成的薄膜层叠起来的层叠结构来形成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在这种层叠结构中,例如,可以用耐冲击性优异的PET或者尼龙来形成外层,用耐墨水性优异的聚乙烯来形成内层。并且,可以将具有气相沉积(vapor deposition)有铝等镀层的薄膜作为层叠结构的一个构成部件。由此,能够提高气体阻隔性能,从而能够抑制例如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的浓度变化。这样,能够任意设定液体容纳部52的材质。
并且,液体容纳部52的形状和大小均能够任意设定。例如,可以使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52K的容积(大小)大于容纳其他颜色(例如,青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52C。再例如,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部52为通过熔接等方式而将第一~第三片材521~ 523粘接的类型,但也可以是将第三片材523省略,并通过熔接等方式将第一片材521与第二片材522粘接的类型(即,枕型(pillow type))。在此,如上所述,液体容纳部52与操作部件53为分体部件。因此,在操作部件53使用相同部件的同时,仍然能够容易地变更液体容纳部52的种类(形状、大小和材质)。即,由于能够根据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液体的特性和量等设定液体容纳部52的形状、大小和材质,因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容纳部支撑组件51包括操作部件(把手部)53、液体供给单元 55和基板单元58。操作部件53为在K1轴方向上开口的框状部件。操作部53具有:把持部54,其位于+Z轴方向侧的端部;以及推压部 545(图8),其位于-Z轴方向侧端部。把持部54为使用者支撑(把持)液体容纳体50的部分。因此,能够将把持部54称作“把手部54”或者“把手部分54”。把持部54沿K2轴方向延伸。此外,操作部件 53的把持部54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口”字状,但也可以形成为“C”字状或“T”字状。
如图7所示,液体容纳体50包括液体容纳部52和操作部件(连结部件、把手部)53。操作部件53安装在液体容纳部52上。操作部件53包括把持部(支撑部)54、液体供给单元55、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以及推压部545(图8)。液体供给单元55为与装卸单元30上的液体导入部362以及供给部支撑部42(图6)所对应的部分。基板单元58为与装卸单元30上的电连接部382以及基板支撑部48(图6)所对应的部分。
当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推压部545为被使用者推压的部分。即,推压部545为手动推压的部分。通过向-K1轴方向(连接方向)侧推动推压部545,使组装有液体容纳体50的可动部件40 (图6I)向-K1轴方向侧移动。推压部545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中的设置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的一侧的相反侧。推压部545 以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易于识别推压部545与其他部分。
液体容纳体50还具有流路部件70,其用于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 52中的墨水向液体供给单元55(具体而言为后述的液体供给部)流通。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部件70为管子(tube)。流路部件70配置在液体容纳部52的内侧。
如利用图8A进行的如下说明所述,液体容纳体50的各部具有以下关系。将沿着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的长度方向(K2轴方向) 的把持部54的宽度设为宽度W54。另外,将沿着接合部549的长度方向(K2轴方向)的接合部549的宽度设为宽度W549。宽度W54 为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把持部54的一端部(第一把手端部)54A 与另一端部(第二把手端部)54B的距离。在该情况下,宽度W54 小于宽度W549。另外,在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液体供给单元 55与基板单元58位于把持部54的两端部54A、54B之间。
另外,液体供给单元(液体供给部)55与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在第二方向(K2轴方向、长度方向)上配置在隔着把手部54的中心P54(中心线C54)的位置。此外,中心线C54为沿着穿过中心P54的Z轴方向的线。
另外,将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的第二方向(K2轴方向) 上的一侧的端部作为第一端部501A,将另一侧的端部作为第二端部 501B。在该情况下,液体供给单元(液体供给部)55与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配置在第二方向(K2轴方向)上的比第一端部501A以及第二端部501B更靠近一端部501的中心P52(中心线C52) 的位置。此外,中心线C52为沿穿过中心P52的Z轴方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线C52与中心线C54大致重合。
如图7所示,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均设置在操作部件 53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并排设置在K2轴方向上。液体供给单元55具有将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向外部(例如,图5B的液体导入部362)供给的功能。基板单元58具有与接点机构38的装置侧端子381电连接的功能。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以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相同。此外,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与液体供给部57的突出方向也可以不同,只要大致平行即可。另外,基板单元58与液体供给单元55以相对于操作部件53朝向同一侧(-K1轴方向侧)的方式从操作部件53突出。
图9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一立体图。图10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二立体图。图11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 的一部分的第三立体图。图12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四立体图。图13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14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后视图。图15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16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右视图。图16A是沿图13的 F13-F13线的剖视图。图16B是电路基板582的主视图。图16C是图 16B的F16B向视图。图16D是沿图13的F13a—F13a线的局部剖视图。图16E是槽部593t的立体图。图16F是槽部592t的立体图。在图9~图16A中,省略液体容纳体50上的液体容纳部52的图示。
在此,对于操作部件53,Z轴方向亦称作“高度方向”、K1轴方向亦称作“厚度方向”、K2轴方向亦称作“宽度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53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宽度方向”与液体容纳体50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宽度方向”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50的高度、宽度、厚度的长度依次增大。
如图9和图10所示,操作部件53除了把持部54之外,还包括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基部548以及安装部549,该安装部549通过熔接等方式安装液体容纳部52。
把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和基部548均为棒状。由把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和基部548形成框状部件。由此,在操作部件53中划分形成用于接纳使用者的手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接纳空间部542。如图11所示,把持部54具有与接纳空间部542相邻的把持面(支撑面)541。在安装状态下,把持面 541为与Z轴方向大致垂直的平面。
把持部54为能够被把持的部分。把持部54为使用者把持液体容纳体50的部分。把持部54沿K2轴方向延伸。如图11所示,把持部 54具有与接纳空间部542相邻的把持面(支撑面)541。把持面541 为使用者直接支撑(把持)的部分。在液体容纳体50已安装到装卸单元30的安装状态下,把持面541为与Z轴方向大致垂直的平面。
如图9所示,基部548沿K2轴方向延伸。基部548上安装有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即,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 借助基部548而彼此连结。由此,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 与基部54的动作进行连动。即,使用者通过操作一个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部548)的动作,就能够操作用于将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的、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的动作。
如图9所示,第一连接部546为从把持部54的K2轴方向的一端部向基部548侧(-Z轴方向侧、图7所示的液体容纳部52侧)延伸的部件。第二连接部547为从把持部54的K2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向基部548侧(-Z轴方向侧、图7所示的液体容纳部52侧)延伸的部件。基部548为隔着接纳空间部542与把持部54相对的部分。基部548 沿K2轴方向延伸。在基部548上安装有后述的定位部56、电路基板保持部(接触部配置部、基板保持部)59以及推压部545(图12)。即,液体供给单元55的定位部56与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接触部配置部)59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借助基部548而相互连结。由此,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基部548的动作连动。即,使用者通过操作一个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部548)的动作,就能够操作用于将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的、液体供给单元55 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动作。在此,“连结”是指,被连结的部件之间以相互连动而进行动作的方式连接。安装部(接合部)549隔着基部548位于把持部54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安装部549与基部548 邻接。安装部549沿K2轴方向延伸。安装部549为液体容纳部52 的一端501(图7)通过熔接等进行安装的部分(被接合的部分)。安装部549与操作部件53连结。另外,如图13和图16A所示,安装部549具有导出部550,该导出部550用于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 中的墨水流向液体供给部57。通过流路部件70与导出部550连接,流经流路部件70的墨水经由导出部550流向液体供给部57。此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3和图14中,对安装部549上安装有液体容纳部52的部分施加了单向阴影线。
如图9和图10所示,液体供给单元55包括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和容纳部侧支撑部(定位部)56。然而,容纳部侧支撑部(定位部)56与液体供给部57为分体结构,并与液体供给部57之间形成有小空隙。液体供给单元55(定位部56)设置成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
液体供给部57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向打印机10流通。液体供给部57具有作为一端的液体供给口572以及作为另一端的供给连接部573。液体供给口572与液体容纳部52的内部连通,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流出到外部(打印机10)。在向打印机10供给墨水时,液体供给部57从操作部件53向与重力方向(Z 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一方向(-K1轴方向)延伸。液体供给口572 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被插入液体导入部362(图5B)。液体供给口572规定与把持面541垂直的平面(由Z轴方向与K2轴方向规定的平面)。液体供给口572朝着第一方向(K1轴方向)开口。具体而言,液体供给口572朝着第一方向(-K1轴方向、连接方向) 开口。在此,开口方向为与液体供给口572规定的平面垂直的方向,且朝向外部的方向。此外,液体供给口572不限于朝第一方向开口的方式,只要是朝着包含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开口即可。
供给连接部573与操作部件53连接。液体供给部57为沿K1轴方向(中心轴CT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环状部件)。液体供给部 57设置成比操作部件53更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
液体供给部57具有中心轴CT。中心轴CT与K1轴方向平行。在此,在K1轴方向中,从液体供给口572指向供给连接部573的方向为+K1轴方向,从供给连接部573指向液体供给口572的方向为-K1 轴方向。
如图15所示,把持面541配置在与液体供给部57的中心轴CT 方向(K1轴方向)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侧。包含把持面541的操作部件53以相对于液体供给口572在中心轴CT方向上偏置的方式设置。换言之,当从与把持面541垂直的方向中的从液体供给部57 指向把持面541的方向(+Z轴方向)侧观察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供给口572配置在与把持面541(操作部件53)不重合的位置。即,当将液体容纳体50投影在与把持面541垂直的面上时,把持面541 与液体供给口572为不重合的位置关系。
如图9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未使用状态下,液体供给口572 被薄膜99封闭。由此,在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图5) 之前,能够抑制墨水从液体供给口572向外部泄漏。当将液体容纳体 50向装卸单元30安装时,薄膜99被液体导入部362(图5B)捅破。
如图9~图11所示,在液体供给部57中以中心轴CT为中心的外周设置有定位部577。在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通过定位部57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供给部定位部364(图5B)抵接,从而进行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的定位。定位部577可以作为液体导入部57的一部分。
定位部577具有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第二容纳体侧定位部 577b、第三容纳体侧定位部577c和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d。第一~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577d均为从液体供给部57突出的部件 (突起部件)。另外,第一~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577d为沿 K1轴方向延伸的部件。第一~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577d的在 -K1轴方向侧的各端部靠近液体供给口572。
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的重力向上方向侧(+Z轴方向侧)的部分。第二容纳体侧定位部577b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的-K2轴方向侧的部分。第三容纳体侧定位部577c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的+K2轴方向侧的部分。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d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的重力向下方向侧(-Z轴方向侧)的部分。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与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d在Z轴方向上相对。第二容纳体侧定位部577b与第三容纳体侧定位部577c在K2轴方向上相对。
如图16A所示,在液体供给部57的内部配置有阀机构551,该阀机构551用于开闭由液体供给部57形成的液体流路。阀机构551包括阀座552、阀体554以及弹簧556。从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供给口 572到供给连接部573按照阀座552、阀体554、弹簧556的顺序容纳在液体供给部57内。
阀座552为大致圆环状的部件。阀座552由例如橡胶或高弹体 (elastomer)等弹性体构成。阀座552压入液体供给部57的内部。阀体554为大致圆柱状的部件。在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 之前的状态下,阀体554封闭形成在阀座552上的孔(阀孔)。弹簧 556为压缩螺旋弹簧。弹簧556朝着阀座552侧的方向对阀体554施力。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通过液体导入部362(图5B) 向供给连接部573侧推压阀体554,使阀体554向供给连接部573侧移动。由此,阀体554离开阀座552从而使阀机构551变为打开状态。当阀机构551为打开状态时,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图7)中的墨水能够流经流路部件70、操作部件53的内部流路558以及液体供给部 57而流出到外部。
如图9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容纳部侧支撑部(定位部)56对包括液体供给口572在内的液体容纳体50(液体容纳部52)相对于打印机10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容纳部侧支撑部(定位部)56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 56通过与操作部件53一体成型而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在此,“一体设置”的含义是指,定位部56以随着操作部件53的动作而连动的方式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熔接等将定位部56安装在操作部件53上,从而将定位部56与操作部件53 一体设置。并且,虽然定位部56以包围除了液体供给口572的上方之外的圆周方向的方式设置在液体供给口572的附近,但是当操作部件53由不易变形的材料制成时,定位部56也可以设置在操作部件53 上稍微离开液体供给口572的位置。定位部56从操作部件53向-K1 轴方向突出。容纳部侧支撑部(定位部)56为+Z轴方向侧开口的凹形状。容纳部侧支撑部56包围液体供给部57的以中心轴CT为中心的周围除了Z轴方向(重力向上方向)之外的部分。容纳部侧支撑部56配置在与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供给口572邻接的位置。在操作部件53由不易变形的材料制成的情况下,容纳部侧支撑部56也可以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上稍微离开液体供给口572的位置。容纳部侧支撑部56从操作部件53向-K1轴方向突出。
如图9和图10所示,定位部56配置在液体供给口572的附近。并且,如图13所示,定位部56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液体供给口572 的液体容纳部52(图7)侧(-Z轴方向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56配置在以中心轴CT为中心的液体供给部57的周围。具体而言,定位部56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的周围的除了把持部54侧的周围。当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容纳部侧支撑部56配置在装卸单元30(图5)上的供给部支撑部42(图5C)的内侧。由此,通过划分形成供给部支撑部42的多个面部(例如,图5C所示的第一支撑面部402、第二支撑面部403、第三支撑面部404)抵靠在容纳部侧支撑部(定位部)56上,限制液体供给部57的动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定位液体容纳体50。之后,通过设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的突起577(577a、577b、577c、577d)以及设置在液体导入部362的上下左右的如图5以及图6所示的定位突起366(366a、366b、366c、 366d)而被定位的状态下,液体供给口572在液体供给口572的上下左右位置处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具体而言,液体供给口572在通过作为容纳体侧定位部的突起577a~577d(图9~图11)而被定位的状态下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突起577a~577d设置在液体供给部57 上以中心轴CT为中心的外周上。突起577a~577d设置在液体供给部 57上的液体供给口572的上下左右的位置处。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第一突起577a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的重力向上方向侧(+Z轴方向侧)的部分。第二突起577b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的-K2轴方向侧的部分。如图10所示,第三突起577c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的 +K2轴方向侧的部分。如图11所示,第四突起577d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的重力向下方向侧(-Z轴方向侧)的部分。并且,当不加区别使用第一~第四突起577a~577d时,使用标号“577”。另外,当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时,容纳部侧支撑部 56与第三支撑面部404抵接,从而将液体容纳部52支撑在可动部件 40上,以使液体容纳部52位于把持部54的重力方向下侧并因自重而垂下。
液体供给单元55具有将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图7)中的墨水向打印机10供给的功能。因此,也可以将液体供给单元55作为“液体供给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液体供给部的液体供给单元55包括在其一端具有液体供给口572的液体供给部(液体流通部)57和容纳部侧支撑部(定位部)56。
如图9和图10所示,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包括电路基板582和作为保持部(配置部)的电路基板保持部59。基板单元 58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设置。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与液体供给部57的突出方向(-K1轴方向)相同。并且,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也可以与液体供给部57的突出方向不相同,只要实质上大致平行即可。"实质上"意味着也包括些许误差。另外,基板单元58和液体供给部57以相对于操作部件53朝向同一侧(-K1 轴方向侧)的方式从操作部件53突出。
如图15所示,基板单元58在与把持面541平行的方向上与液体供给单元55并排设置。具体而言,基板单元58与液体供给单元55 在与把持面541平行的方向且与中心轴CT垂直的方向即K2轴方向上并排设置。如图9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电路基板保持部59相对于打印机10对电路基板582进行定位。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保持部59通过与操作部件53一体成型而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在此,“一体设置”的含义是指,电路基板保持部59以与操作部件53的动作进行连动的方式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上。此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熔接等方式将电路基板保持部59安装在操作部件 53上,从而将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
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为+Z轴方向侧(把持部54所在的一侧)开口的凹状。凹状的底部594相对于把持面541(图11)倾斜。通过将电路基板582安装在底部594上,电路基板582如上所述倾斜地保持在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上。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至少一部分(底部594) 设置在电路基板582(接触部cp)的液体容纳部52(图7)侧(-Z 轴方向侧)。即,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上不同于接触部 cp(图17B)的至少一部分(底部594)设置在接触部cp的液体容纳部52侧。
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从底部594的K2轴方向的两侧分别向+Z 轴方向侧延伸的第一侧壁部592和第二侧壁部593。如图10所示,第一侧壁部592具有槽部592t。如图9所示,第二侧壁部593具有槽部 593t。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电路基板保持部59首先由基板支撑部48(图5)支撑。由此,对电路基板保持部59和电路基板582相对于装置侧端子381(图5)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并且,通过使图5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向-K1轴方向移动,从而使图6所示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5进入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槽部593t(图9)中,并且,使图6所示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图6) 进入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槽部592t(图10)中。由此,对电路基板保持部59和电路基板582相对于装置侧端子381进行最终的定位。
电路基板保持部59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K2 轴方向)上与液体供给部57并排设置。电路基板保持部59保持(支撑、配置)电路基板582。换言之,电路基板保持部59配置电路基板 582的接触部cp。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电路基板保持部59使电路基板582(接触部cp)保持(配置)在比液体容纳部 52更靠上侧的位置。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为具有刚性的部件。具体而言,电路基板保持部59在液体容纳体50被组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时具有不使电路基板582变形的程度的刚性。另外,基板电路保持部59例如由ABS树脂、聚苯乙烯(PS)等材料形成。另外,电路基板保持部59被组装到可动部件40上时由可动部件40的供给部支撑部42(图5C)支撑。
如图9所示,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为+Z轴方向侧(把持部54所在的一侧)开口的凹状。另外,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K1轴方向侧形成开口,以接纳接点机构38。电路基板保持部59包括底部(底面) 595(图11)、第一侧壁部592以及第二侧壁部593。由底部595、第一侧壁部592以及第二侧壁部593规定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凹状。第一侧壁部592为从底部595的-K2轴方向侧部分沿重力向上方向延伸的壁部。第二侧壁部593为从底部595的+K2轴方向侧部分沿重力向上方向延伸的壁部。与底部595连接的第一侧壁部592与第二侧壁部593彼此相对。
另外,如图9所示,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配置部(配置面) 594。配置部594上安装有电路基板582。配置部594位于第一侧壁部 592与第二侧壁部593之间。配置部594以下端部位于比上端部更靠近-K1轴方向侧的方式倾斜。另外,配置部594朝着包含+Z轴方向分量和-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配置部594位于底部595的+Z 轴方向侧。
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从底部595的K2轴方向的两侧分别向+Z 轴方向侧延伸的第一侧壁部592和第二侧壁部593。如图10以及图 15所示,第一侧壁部592具有作为保持部侧定位部的槽部592t和保持部上侧限制部599b。如图9以及图15所示,第二侧壁部593具有作为保持部侧定位部的槽部593t和保持部上侧限制部599a。
如图15所示,保持部侧上侧限制部599a(599b)为第二侧壁部593(第一侧壁部592)的重力向上方向的端面。当电连接部582与电连接单元38(图5C)的装置侧端子381连接时,保持部上侧限制部 599b与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图6M)抵接。由此,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59向重力向上方向侧移动。
如图13所示,两个槽部592t、593t在K2轴方向上隔着电路基板 582设置在两侧。两个槽部592t、593t均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电路基板保持部59首先被基板支撑部48(图5C)支撑。由此,对电路基板保持部59和电路基板582相对于装置侧端子381(图5C)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并且,通过使图 5C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向-K1轴方向移动,从而使图 5B所示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5进入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槽部593t (图13)中,并且,图5B所示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进入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槽部592t(图13)中。由此,对电路基板保持部59 和电路基板582相对于装置侧端子381进行最终的定位。
如图16E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接点机构38的第二接点侧定位部385(图5B)插入槽部593t(第二槽部593t)中。槽部593t具有上表面593ta、侧面593tb、基端面593tc和底面593td。上表面593ta与底面593td在Z轴方向上相对。上表面593ta位于+Z 轴方向侧,底面593td位于-Z轴方向侧。侧面593tb形成槽部593t 的+K2轴方向侧的面。基端面593tc形成槽部593t的+K1轴方向侧的面。
如图16F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接点机构38的第一接点侧定位部384(图5B)插入槽部592t(第一槽部592t)中。槽部592t与槽部593t形状相同。槽部592t具有上表面592ta、侧面 592tb、基端面592tc和底面592td。上表面592ta与底面592td在Z轴方向上相对。上表面592ta位于+Z轴方向侧,底面592td位于-Z轴方向侧。侧面592tb形成槽部592t的-K2轴方向侧的面。基端面592tc 形成槽部592t的+K1轴方向侧的面。
当电路基板582与电连接部382(图5B)接触而电连接时,如下所述,电路基板582相对于电连接部382在第一方向(-K1轴方向) 以及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Z轴方向以及K2轴方向)上定位。
当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并沿连接方向(-K1轴方向) 推进时,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图6P、图6Q)开始被插入槽部592t、593t。由此,通过第一限制部385a(图6T)与上表面593ta (图16E)抵接、第一限制部384a(图6U)与上表面592ta(图16F) 抵接而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Z轴方向侧的移动,从而进行+Z 轴方向的定位。另外,通过第四限制部385d(图6T)与底面593td (图16E)抵接、第四限制部384d(图6U)与底面592td(图16F) 抵接而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Z轴方向侧的移动,从而进行-Z 轴方向的定位。另外,通过第二限制部385b(图6T)与侧面593tb (图16E)抵接、第二限制部384b(图6U)与侧面592tb(图16F) 抵接而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K2轴方向的移动,从而进行K2轴方向的定位。
通过液体容纳体50进一步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推进,第三限制部385c(图6T)与基端面593tc(图16E)抵接、第三限制部 384c(图6U)与基端面592tc(图16F)抵接,从而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第一方向(-K1轴方向)的移动,从而进行第一方向的定位。由此,电路基板582与电连接部382在规定位置处精度良好地接触。
如图11所示,底部595上设置有限制部597。限制部597为从底部595向外侧(-Z轴方向)突出的突起。限制部597通过与可动部件40的装置侧限制部489(图6K)抵接,从而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 59向第一方向(-K1轴方向)的相反方向(+K1轴方向)移动。
如图16B所示,在电路基板582的+Z轴方向侧的上侧端部586 上形成有圆柱槽584,在电路基板582的-Z轴方向侧的下侧端部587 上形成有圆柱孔585。利用圆柱槽584和圆柱孔585将电路基板582 固定在配置部(底部)594上。
如图16B和图16C所示,电路基板582具有设置在表面582fa上的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0和设置在背面582fb上的存储装置583。表面582fa和背面582fb为平面。
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0由九个端子581A~581I组成。存储装置583储存与液体容纳体50相关的信息(例如,墨水余量、墨水颜色)等。
如图16B所示,九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均形成大致的矩形形状,并且以在Z轴方向的不同位置形成两列Ln1、Ln2的方式配置。列Ln1、Ln2与K2轴方向平行。
在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的各自的中央部,具有与对应的装置侧端子381A~381I(图6V)接触的接触部cp。上述列Ln1、 Ln2能够认为是由多个接触部cp形成的列。并且,当不加区别使用九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时,使用标号“581”。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的外形为大致矩形。
如图16D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配置有多个接触部cp的表面582fa以下侧端部587位于比上侧端部586更靠近第一方向(-K1轴方向、连接方向)的方式倾斜。另外,由多个接触部cp 所规定的面(接触面)TP以下侧位于比上侧更靠近第一方向的方式倾斜。另外,表面582fa和面TP朝着包含+Z轴方向(重力向上方向) 分量和-K1轴方向(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
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具有能够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接触的接触部cp。另外,如图9所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与操作部件53 一体设置。
如图15所示,把持面541配置在与液体供给部57的中心轴CT 方向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侧。作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基板单元58以相对于包含把持面541在内的操作部件53在中心轴CT方向上偏置的方式设置。换言之,当从与把持面541垂直的方向中的从液体供给部57指向把持面541的方向(+Z轴方向)侧观察液体容纳体 50时,基板单元58配置在与把持面541(操作部件53)不重合的位置。即,当将液体容纳体50投影在与把持面541垂直的面上时,把持面541与基板单元58为不重合的位置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基板单元58的至少电路基板582被配置在与把持面541(操作部件 53)不重合的位置即可。
如图9和图12所示,将操作部件53上的-K1轴方向侧作为第一侧53fa,将操作部件53上的第一侧53fa的相反侧即+K1轴方向侧作为第二侧53fb。如图9所示,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基板单元58 与定位部56设置在同一侧,即第一侧53fa。
如图12以及图15所示,推压部545隔着操作部件53设置在与包含定位部56的液体供给单元(液体供给部)55以及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相对的第二侧53fb。即,如图11所示,定位部56和电路基板保持部59设置在基部548 的第一侧53fa的表面上,而推压部545如图12所示,设置在基部548 的第二侧53fb的表面上。另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推压部545 的至少一部分隔着操作部件53与定位部56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 相对。
当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推压部545为被使用者推压的部分。即,推压部545为手动推压的部分。通过向-K1轴方向(连接方向)侧推动推压部545,从而使组装有液体容纳体50的可动部件 40(图6)向-K1轴方向侧移动。
推压部545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设置。由此,能够容易地识别推压部545与其他部分,并且当向打印机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能够促使使用者进行推动推压部545的操作。另外,如图14所示,当从沿K1轴方向的方向观察操作部件53时,推压部 545的外形的一部分伸出到基部548的外侧。由此,能够增大推压部 545的表面积,从而能够便于使用者推动推压部545。
操作部件53、电路基板保持部59、定位部56、液体供给部57以及推压部545可以由相同材料形成,也可以根据用途由不同的材料形成。能够使用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者ABS树脂等合成树脂作为操作部件53的材料。
图17A是操作部件53的第一分解立体图。图17B是操作部件53 的第二分解立体图。图17C是操作部件53的后视图。图17D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主视图。图17E是沿图17D的F17Da-F17Da线的局部剖视图。图17F是沿图17D的F17Db-F17Db线的局部剖视图。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7A~图17C中还图示了流路部件70。另外,图17C为将后述的第三部件(推压用部件)53C卸下后的图。
如图17A以及图17B所示,操作部件(连结部件、把手部)53 包括第一部件53A、第二部件53B和第三部件53C。通过组合第一部件53A~第三部件53C从而形成操作部件53。具体而言,通过使第一部件53A和第三部件53C夹着第二部件53B的方式将各部件 53A~53C组合。第一部件53A~第三部件53C分别通过合成树脂等材料一体成型而形成。
第一部件53A包含把持部54。第一部件53A的形状为框状。第一部件53A为沿与K1轴方向(中心轴CT方向)垂直的平面的板状部件。定位部56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第一部件53A上的连结部 548(具体而言为连结部548的第一侧53fa部分)通过一体成型而连接。如上所述,操作部件53的第一部件53A本身亦称作“连结部件 53A”或者“把手部53A”。
如图17B所示,第一部件53A的第二侧53fb上具有三个卡合部 511A、511B和511C,它们通过与第二部件53B卡合而将第一部件 53A与第二部件53B连结(连接)。三个卡合部511A、511B和511C 沿K2轴方向(定位部56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所排列的方向)并排配置。此外,卡合部511A、511B和511C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以下,也可以是四个以上。另外,当不加区别使用三个卡合部511A、511B 和511C时,使用标号“511”。
卡合部511设置在第一部件53A的第二侧53fb上的基部548中。卡合部511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即,卡合部511的外形形状为大致矩形,且为包围沿K1轴方向(流通部57的中心轴CT方向)的方向(K1轴方向)的形状。卡合部511为从基部548向第二部件53B 侧(+K1轴方向侧)突出的凸部。
另外,如图17B所示,第一部件53A的第二侧53fb上具有八个 (附图中仅图示了七个)部件卡合部588,它们通过与第三部件(推压用部件)53C卡合而将第一部件53A与第三部件53C连结(连接)。部件卡合部588为凹状。
如图17A以及图17B所示,液体供给部57与第二部件53B通过一体成型而连接。另外,安装部(接合部)549与第二部件53B通过一体成型而连接。
另外,第二部件53B具有三个卡合部513A、513B和513C,它们通过与卡合部511卡合而将第一部件53A安装到第二部件53B。此外,当不加区别使用三个卡合部513A、513B和513C时,使用标号“513”。卡合部513可以是四个以上,也可以是两个以下。
三个卡合部513A、513B和513C与第一部件53A上的三个卡合部511A、511B和511C对应设置。卡合部513为沿K1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卡合部513的外形形状为能够嵌合卡合部511的形状。卡合部513的外形形状为大致矩形,且为包围沿K1轴方向(流通部57 的中心轴CT方向)的方向(K1轴方向)的形状。
如图17C所示,通过将凸形状的卡合部511A、511B和511C嵌入对应的贯通孔即卡合部513A、513B和513C中,从而将第二部件 53B安装到第一部件53A上。即,设置卡合部513的部分517亦称作从接合部549向液体容纳部52(图7)的外部突出的“突出部517”。并且,通过将连结部件53A的卡合部511与突出部517上的卡合部 513卡合,从而将连结部件53A与接合部549连结。
把手部53A的三个卡合部511A、511B和511C通过与安装液体容纳部52的第二部件53B卡合而发挥如下作用。即,使用者通过把持着把手部53A来把持液体容纳体50时,三个卡合部511A、511B 和511C作为承受因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而产生的负荷的部分而发挥作用。因此,三个卡合部511A、511B和511C亦分别称作支撑部511A、 511B和511C。
通过组合把手部53A与第二部件53B而将把手部53A与液体供给部57连接。此外,在本段落中记载的“连接”除了包括直接将把手部53A与液体供给部57连接的方式之外,还包括借助其他部件而间接地将把手部53A与液体供给部57连接的方式。
通过卡合部511B与卡合部513B卡合,从而限制第二部件53B 相对于连结部件53A在K2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的移动。通过卡合部511A与卡合部513A卡合、卡合部511C与卡合部513C卡合,从而限制第二部件53B相对于连结部件53A在Z轴方向上的移动。即,卡合部511与卡合部513具有包围沿彼此中心轴CT方向(K1轴方向) 的方向(K1轴方向)的外形形状,从而能够抑制在与中心轴CT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由Z轴方向与K2轴方向规定的面方向)上的连结部件53A与第二部件53B间的位置偏移。
如图17B所示,连结部件53A还具有凸状的卡止爪511Da、511Db。卡止爪511Da、511Db设置在第一部件53A的连结部548的第二侧 53fb上。另外,第二部件53B在与凸状的卡止爪511Da、511Db对应的位置处具有贯通孔513Da、513Db。
如图17E以及图17F所示,卡止爪511Da、511Db通过卡止在形成贯通孔513Da、513Db的部件上,从而限制第二部件53B相对于连结部件53A向+K1轴方向移动。另外,第二部件53B相对于连结部件53A向-K1轴方向的移动通过第二部件53B的一部分与连结部件 53A抵接而被限制。
如上所述,连结部件53A的卡合部511通过与第二部件53B的卡合部513卡合,从而进行两部件53A、53B之间的定位。在此,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连结部件53A连接或接合,与打印机10连接的液体供给部57与第二部件53B连接或接合。因此,通过连结部件53A的卡合部511与第二部件的卡合部513卡合,从而进行液体供给部57 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之间的定位。在此,卡合部511亦称作“部件定位部511”
如图17C所示,在接合部549的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卡合部511A与卡合部511B配置在隔着液体供给部57的位置。另外,在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卡合部511A与卡合部511C配置在隔着液体供给部57的位置。另外,在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卡合部511B与卡合部511C配置在隔着电路基板582的位置。另外,在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卡合部511A与卡合部511C配置在隔着电路基板582的位置。
如图17B所示,第三部件53C包括推压部545。第三部件53C的形状为与第一部件53A的形状对应的框状。第三部件53C为沿与K1 轴方向(中心轴CT方向)垂直的平面的板状部件。第三部件53C的第一侧53fa部分具有八个卡合部515。此外,卡合部515的数量不限于此。卡合部515与图17B所示的部件卡合部588卡合,从而将第一部件53A与第三部件53C连结。
连结部件53A(把手部53A)、第二部件53B和第三部件53C均为分体部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部53A、第二部件53B和第三部件53C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此外,优选地,至少把手部53A 与第二部件53B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把手部53A由耐变形性或耐蠕变性优异的材料形成。把手部53A 具有在被使用者把持,并受到因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而产生的负荷的情况下不易变形的充分的耐变形性或耐蠕变性。把手部53A由耐变形性优于(高于)第二部件53B或第三部件53C的材料形成。另外,优选地,把手部53A由耐蠕变性优于(高于)第二部件53B以及第三部件53C的材料形成。把手部53A由ABS树脂、耐热性比通常的 ABS高的耐热性ABS树脂或聚苯乙烯(PS)等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部53A利用ABS树脂而形成。耐热性ABS也可以是 1.82MPa下载荷挠曲温度为120℃以上的部件。此外,把手部53A上的至少与液体供给部57连接的部分可以由耐变形性或耐蠕变性优异的材料形成。
耐变形性能够以弯曲弹性模量的大小为指标进行评价。“耐变形性优异的材料”例如优选为基于JIS K 7171所测定的弯曲弹性模量为 1800MPa以上的材料,更加优选2000MPa以上的材料,进一步更优选2500MPa以上的材料。另外,“耐变形性优异的材料”也可以是基于JIS K 7171所测定的弯曲弹性模量高于聚乙烯的材料。
耐蠕变性能够以对采用规定材料而形成的部件持续施加一定负荷(例如,2.8Mpa)时的变形量(弯曲量)的大小为指标进行评价。在已形成规定形状的部件的情况下,“耐蠕变性优异的材料”优选为变形量小于聚乙烯的材料。
第二部件53B由对液体容纳部52容纳的墨水具有耐受性的材料形成。第二部件53B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聚缩醛(POM) 等材料形成。
“对液体有耐受性”亦称作“具有耐化学性”。另外,在浸入液体中的情况下,“对液体有耐受性的材料”是指不与液体发生反应的材料 (由材料而形成的部件)。即,在浸入液体中的情况下,“对液体有耐受性的材料”是指液体中产生的固形物等杂质不在规定值以上的材料(由材料而形成的部件)。例如,“对液体有耐受性的材料”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评价。即,将利用评价材料所形成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部件53B)浸入液体容纳部52所容纳的墨水中之后,在高温环境下(例如,80℃)放置规定时间(例如,48小时)。将第二部件53B放置规定时间后,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i)墨水中是否存在的固形物。
(ii)第二部件53B浸入墨水前后的质量的变化量。
(iii)第二部件53B浸入墨水前后的外观形状的变化是否在±5%以内。
在上述(i)~(iii)中,在已确认墨水中没有固形物、质量没有大的变化(±5%以内)且外观形状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能够评价为“对液体有耐受性的材料”。此外,第二部件53B上的至少与墨水接触的部分(即,液体供给部57的内表面)可以由对墨水具有耐受性的材料形成。
如图17A以及图17B所示,第三部件53C由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聚缩醛(POM)等材料形成。设置在第三部件53C 上的推压部545隔着把手部53A位于液体供给部57的相反侧。第三部件53C被液体容纳部52中容纳的墨水的颜色着色。例如,就容纳有黄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50Y的情况而言,第三部件53C被黄色着色。在此,“被黄色着色”包括被与墨水颜色同色系的颜色着色的情况下。“同色系的颜色”是指只要具有如下范围的颜色即可,即,使用者通过目视确认第三部件53C从而能够识别所容纳的墨水的颜色的颜色。如上所述,“同色系的颜色”是指,例如在JIS规格(JIS Z 8102) 所采用的20色色相环(亦称作修正孟塞尔色相环)中,色相差为“0 (zero)~3”的颜色。
如上所述,第三部件53C作为被液体容纳部52中容纳的墨水(容纳墨水)的颜色而着色的识别部分发挥作用。此外,识别部分(被着色的部分)不必是第三部件53C的整体,只要是从外部能够目视确认的部分即可。例如,第三部件53C上的推压部545的至少一部分为识别部分即可。
另外,为了使用者识别容纳墨水的颜色,可以用与墨水颜色相同的颜色来着色第三部件53C,但是不限于此,只要第三部件53C呈现用于识别容纳墨水的颜色的外观即可。例如,也可以将墨水颜色作为文字信息显示在推压部545表面。
在此,对连接用部件40(图5)也利用容纳墨水的颜色进行识别,因此也可以说第三部件53C具有被与待连接的连接用部件40相同颜色而着色的着色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着色部分为第三部件53C的整体,但是只要第三部件的一部分(例如,推压部545的至少一部分) 具有着色部分即可。
图17G是液体容纳体50的左视图。图17H是液体容纳体50的右视图。以下利用图17G以及图17H进一步说明液体容纳体50。图17G 以及图17H所示的液体容纳体50的状态为墨水充填在液体容纳部52 中且被打印机10消耗之前的初始状态。另外,图17G以及图17H为使用者把持着把手部53,液体容纳部52因自重而垂在把手部53的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下侧的样子的图。即,图17G以及图17H为液体容纳部52位于液体供给部55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的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下侧的样子的图。另外,图17G以及图17H亦称作液体容纳体50已与打印机10连接的连接状态的图。
液体容纳部52具有第一容纳部52A和第二容纳部52B。第一容纳部52A包含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第二容纳部52B包含液体容纳部52的另一端部502。第一容纳部52A通过接合部549(图7) 与把手部53连接。第二容纳部52B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位于第一容纳部52A的下侧。在此,将第一容纳部52A的K1轴方向(沿第一方向、连接方向的方向)的长度设为长度W52A,将第二容纳部 52B的K1轴方向(第一方向、连接方向)的长度设为长度W52B。此时,将使得液体容纳部52的长度W52B变得大于长度W52A的墨水量充填到液体容纳部5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液体容纳部52 能够容纳的最大墨水量设为100%时,通过向液体容纳部52中充填 50%以上80%以下的墨水量,从而形成第一容纳部52A和第二容纳部52B。“液体容纳部52能够容纳的最大墨水量”是指如果充填该量以上的墨水时,液体容纳部52会破损(破裂)的量。
另外,如图17G所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的一端部(末端部) 58P位于第一容纳部52A的-K1轴方向(连接方向)侧、距离第一容纳部52A规定值Sa1的位置。另外,如图17H所示,液体供给部55 的一端部即液体供给口572位于第一容纳部52A的-K1轴方向(连接方向)侧、距离第一容纳部52A规定值Sa2的位置。另外,液体容纳部52的重心GP位于第二容纳部52B内。
A-6.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安装的方法:
图18是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时的图。图19是沿图 18的F18-F18线的局部剖视图。图20是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时的图。图21是沿图20的F20-F20线的局部剖视图。图18和图19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为与图5相同的第一状态。图20和图21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为与图6相同的第二状态。
如图19所示,当将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安装时,进行使液体容纳体50向组装方向移动的操作(组装操作或第一操作)以及向连接方向移动的操作(连接操作或第二操作)这两个操作。组装方向为包含重力向下方向(铅垂向下方向、-Z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组装方向为重力向下方向。连接方向为包含水平方向(第一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方向为水平方向的-K1轴方向(第一方向)。
对于处于第一状态的装卸单元30,使用者将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具体而言,使用者在操作部件53 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向上方向(铅垂向上方向)的状态下把持着把持部54。然后,如图18和图19所示,将液体容纳体50的容纳部侧支撑部(定位部)56配置在供给部支撑部42内,并将电路基板保持部59配置在基板支撑部48内。
当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之后,如图19中的箭头F 所示,使用者将推压部545向-K1轴方向侧推压。由此,液体容纳体 50以及可动部件40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
如图21所示,在可动部件40已被容纳在固定部件35中的装卸单元30的第二状态下,液体导入部362(图19)插入(连接)到液体供给部57内。另外,在第二状态下,通过电路基板582的端子581 (图13)与电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图5B)接触,从而使电路基板582与电连接部382电连接。另外,在图21所示的状态下,保护部件354位于液体容纳体50的电连接部582的上侧并覆盖电连接部582的上部(上方)。此外,在图21中,电连接部582位于液体供给部57的+K2轴方向侧。
如上所述,“当液体容纳体50与装卸单元30(打印机10)连接时”是指,从使用者把持着操作部件(把手部)53开始组装操作直到通过连接操作而完成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的连接为止的至少部分期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部分期间是指,从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并向连接方向进行一定程度的移动后直到连接完成为止的期间。另外,如图18~图21所示,可动部件40以使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57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侧(+Z轴方向)的方式支撑液体容纳体50。
A-7.各部的连接时机:
图22是用于说明连接时机的第一图。图23是沿图22的 F22A-F22A线的局部剖视图。图24是沿图22的F22B-F22B线的局部剖视图。图25是用于说明连接时机的第二图。图26是沿图25的 F25A-F25A线的局部剖视图。图27是沿图25的F25B-F25B线的局部剖视图。图22为液体容纳体50安装完成前的第一图。图25是液体容纳体50安装完成前的第二图。
如图23和图24所示,通过将液体容纳体50向连接方向(-K1 轴方向、第一方向)推进,从而在电路基板582(具体而言为电路基板582的端子581)与装置侧端子381的接触开始之前,液体供给部 57开始与液体导入部362接触。在图23中,为了便于理解,将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开始接触的区域表示为标号“R23”。
如图26和图27所示,通过液体容纳体50进一步向连接方向推进,电路基板582的端子581开始与装置侧端子381接触。
A-8.打印机10以及液体容纳体50的各部的关系:
A-8-1.关于连接时的支撑:
图28是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时的侧视图。图29是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时的主视图。图30是沿图28的F28-F28线的剖视图。图31是沿图 29的F29-F29线的剖视图。图32是液体容纳体50相对于装卸单元 30的安装(连接)完成时的侧视图。图33是沿图32的F32-F32线的剖视图。图28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为与图5C相同的第一状态。图32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为与图6A相同的第二状态。
如图30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时,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以使液体容纳部52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侧(+Z轴方向)的方式支撑液体容纳部52。如图30所示,容纳部侧支撑部(定位部)56的底部(底外面部)569通过与供给部支撑部42的第三支撑面部404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由此支撑液体容纳部52的-K2轴方向侧。
另外,如图33所示,与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时同样,当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装卸单元30时(安装状态时),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在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侧(+Z轴方向)支撑液体容纳部52。具体而言,通过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底部 595与固定部件35的底部357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另外,容纳部侧支撑部56的底部569 通过与供给部支撑部42的第三支撑面部404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这样,通过液体供给单元(液体供给部)55以及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来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的移动,从而支撑液体容纳体50。此外,在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上并向连接方向移动之后且在连接完成为止的期间开始固定部件35的底部357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抵接。
如图30以及图33所示,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底部595沿向箭头R30方向旋转时与可动部件40的装置侧旋转限制部487抵接。由此,能够限制以液体供给部57为中心的电路基板保持部59沿箭头 R30方向旋转。因此,底部595亦称作旋转限制部595。
A-8-2.关于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定位:
图34是沿图25的F25A-F25A线的局部放大图。图35是用于说明定位的图。
如图34所示,例如当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而位于设定的位置的重力向上方向侧时,通过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与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抵接,从而进行+Z轴方向侧的液体供给部 57的定位。
如图35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与装卸单元30连接时,设置在液体供给部57周围的定位部577进入设置在液体导入部362周围的定位部364的内侧。并且,当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 发生位置偏离时,通过定位部577与供给部定位部364抵接,从而对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的位置进行稍微修正。即,定位部577与供给部定位部364是使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 362在与连接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进行定位的部件。
A-9.关于液体导入机构36以及液体导入部362的位移机构(调芯):
图36是沿图5B的F5B-F5B线的局部剖视图。图37是从-K2轴方向侧观察液体导入部362的图。图38是装卸单元30的俯视图。图 39是沿F38-F38线的剖视图。图40是用于说明位移机构的图。为了易于理解,在图36以及图37中也图示了液体容纳体50。
如图36以及图37所示,液体导入机构36具有液体流通部369,其形成使液体容纳体50的墨水向打印机10流通的流路。液体流通部 369在从外部向打印机10侧的墨水流动方向上,从上游侧依次包括液体导入部362、液体导入主体部368和连接流路部374。此外,在下文中,“上游侧”、“下游侧”以从外部(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 侧的墨水流动方向为基准。液体流通部369上游侧形成与中心轴CT 平行的流路,下游侧形成重力向下方向的流路。此外,液体流通部369 也可以作为“液体导入部362”。
液体导入部362的上游侧端部形成有液体导入孔362H,其将来自外部的墨水在液体导入部362的流路中流通。液体导入部362的下游侧端部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连接。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形成与中心轴CL平行的流路。此外,液体导入主体部368可以作为液体导入部362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液体导入主体部368 构成液体导入部362的下游侧端部。
连接流路部374的上游侧端部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连接,下游侧端部与液体流通管320连接。连接流路部374形成弯曲的流路。具体而言,连接流路部374形成与中心轴CL平行的流路以及重力向下方向的流路。连接流路部374具有形成流路的流路形成部374A以及用于将液体流通管320与流路形成部374A气密性地安装的连接部 374B。流路形成部374A与连接部374B通过双色成型而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用不同材料来形成流路形成部374A与连接部374B。
另外,液体流通部369(液体导入部362)在液体流通管320的一端被插入液体流通部362的连接部374B的状态下嵌入成型。具体而言,连接部374B以及流路形成部374A为成型部件,液体流通管 320为嵌入部件。具体而言,流路形成部374A与液体流通管320连接后,以覆盖连接位置周围的方式射出成型出连接部374B。这样,通过在液体流通部369中嵌入成型出液体流通管320,从而能够通过连接部374B使连接部分实现气密性。因此,能够降低墨水从液体流通管320与液体流通部369的连接位置处泄漏至外部的可能性。即,在将液体流通管320与连接部374B连接并用螺钉固定的情况下,用螺钉固定的部分蠕变而产生龟裂,从而会有发生液体泄漏的可能性,但是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给装置20,则能够降低这种液体泄漏的可能性。此外,位于液体流通管320的打印机10侧的另一端(未图示) 也在被插入连接部的状态下嵌入成型。
如上所述,液体流通部369具有上游侧导入部,其包含与液体导出部57连接的末端部(上游侧端部)362a,并形成与第一方向(-K1 轴方向)平行的流路。另外,液体流通部369具有下游侧导入部,其包含与液体流通管320连接的下游侧端部,并且从上游侧导入部向重力方向的下方(-Z轴方向)延伸。由此,液体流通部369通过具有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重力方向的下方)延伸的下游侧导入部,从而能够抑制液体供给装置20在第一方向上形状大型化。
如图36所示,在连接流路部374中与中心轴CL平行的方向(中心轴CL方向)上,在液体导入主体部368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分(连接部基端部374e)形成有凹部374r,其作为弹簧支座来接纳螺旋弹簧367的另一端部。另外,螺旋弹簧367的一端部与打印机10 的壁面(例如,图2的装置第三面106)抵接。螺旋弹簧367朝着液体导入部362的末端部362a侧(+K1轴方向侧,指向液体供给部57 的方向)对液体流通部369施力。此外,液体导入部362中的从末端部362a指向基端部362b(或者连接部基端部374e)的方向为-K1轴方向(连接方向)。
如图36以及图40所示,连接部基端部374e为与中心轴CL方向垂直的面方向,具有向朝向外侧突出的限制部376。如图36所示,限制部376容纳在固定部366的内侧容纳部366H中。限制部376通过与划分形成内侧容纳部366H的壁部366B抵接,从而限制液体流通部369因螺旋弹簧367而向末端部362a侧移动。
如图40所示,在具有大致圆形截面的连接部基端部374e的圆周方向上,大致隔开一定间隔设置有三个限制部376。即,如图39以及图40所示,限制部376具有第一限制部376A、第二限制部376B和第三限制部376C。在中心轴CL方向(K1轴方向)与垂直方向(与由Z轴方向与K2轴方向规定的平面平行的方向)上,限制部376配置成相对于划分形成内侧容纳部366H的壁部设置有游隙(间隙)。由此,液体流通部369构成为,通过固定在固定部件354上的固定部 366和螺旋弹簧367而能够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 (与由Z轴方向与K2轴方向规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位移。
A-10.关于可动部件40的位移机构:
图41是装卸单元30与液体容纳体50的俯视图。图42是相当于 F41-F41局部剖视图的第一图。图43是相当于F41-F41局部剖视图的第二图。图44是相当于F41-F41局部剖视图的第三图。图42~图44 的可动部件40以及液体容纳体50相对于固定部件35的位置不同。图42是表示在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状态下,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时的图。图43是表示在可动部件40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推进并且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开始时的图。图44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时的图。
如图42所示,可动部件40具有液体导入主体部368的引导部365 所插入的诱导部465。诱导部465具有第一诱导部465A和第二诱导部465B。第一诱导部465A位于第二诱导部465B的第一方向(-K1 轴方向)侧。第二诱导部465B与第一诱导部465A连接。第二诱导部465B的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一诱导部465A。即,如图42以及图44所示,第二诱导部465B与引导部365在重力方向上的间隙大于第一诱导部465A与引导部365在重力方向上的间隙。
如图42所示,在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最向外侧(+K1 轴方向)突出的状态下,引导部365的一部分配置在第一诱导部465A 内。可动部件40从图42所示的状态向内侧(第一方向、-K1轴方向) 推进,从而如图43所示,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开始连接。当连接开始时,引导部365到达第一诱导部465A与第二诱导部465B 的边界处。可动部件进一步向内侧推进,从而如图44所示,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完成。
如上所述,从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可动部件40直到液体供给部 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开始为止的期间,引导部365位于第一诱导部456A中(图42以及图43)。另外,从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开始直到连接完成为止的期间,引导部365位于第二诱导部456B中(图43以及图44)。即,可动部件(第一支撑部) 40的诱导部465以使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中距离液体导入部362较远的一侧(第一侧)与距离液体导入部362较近的一侧(第二侧)相比能够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Z轴方向)上进行较大位移的方式进行支撑。在此,“较远的一侧”为液体供给部57的另一端即供给连接部573(图9),“较近的一侧”为液体供给部57的一端即液体供给口572(图9)。
通过作为上述位移机构的引导部365以及诱导部465,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开始时,易于进行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的位置对齐,并且在即将完成连接时,液体供给部 57的动作不像连接开始时被限制,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液体供给部 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即,直到连接开始时为止,通过使游隙变小,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的定位。另外,连接开始后,通过使游隙变大,能够使液体导入部362 易于跟随液体供给部57的动作。
此外,除上述之外,可动部件(第一支撑部)40的诱导部465也可以以使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中距离液体导入部362较远的一侧与距离液体导入部362较近的一侧相比能够在K2轴方向进行较大位移的方式进行支撑。作为这种结构,例如只要使第二诱导部465B 与引导部365之间的K2轴方向上的间隙大于第一诱导部465A与引导部365之间的K2轴方向上的间隙即可。
图45是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的连接完成后的状态(连接状态)的剖视图。图46是沿图45的F45-F45线的剖视图。图45 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墨水被打印机10消耗前的状态。在图45中,标号“GC”表示穿过液体容纳部52的重心GP且沿Z轴方向的线即重心线。
如图45所示,液体供给部55与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连接部) 58在K2轴方向(第二方向)上配置在隔着重心GP(重心线GC)的位置。在此,液体供给部55的中心(中心轴)CT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的中心CW配置在至少隔着重心GP(重心线GC)的位置即可。中心CW为图15所示的电路基板582的K2轴方向的长度的中心。
在此,定位部56被供给支撑部42支撑(图30)。另外,如后所述,电路基板保持部59被基板支撑部48支撑(图30)。由此,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液体容纳部52因自重而垂在支撑位置的重力向下方向侧。
可以考虑将具有支撑液体容纳部52的支撑部分的液体供给单元 55与基板单元58配置在K2轴方向上隔着液体容纳部52的重心GP 而偏于一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液体容纳部52因自重而对支撑部分施加负荷,从而会有液体容纳部52以支撑部分为中心沿包含K2轴方向分量的箭头R28A的方向进行旋转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所述,通过将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配置在K2轴方向上隔着液体容纳部52的重心GP的位置,从而能够隔着重心GP在两侧支撑液体容纳部52,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容纳部52沿箭头R28A的方向进行旋转。
A-11.技术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9所示,第一支撑部40以使液体导出部57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侧,并使液体导出部57能够沿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K1轴方向)移动的方式来支撑液体导出部57。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52成为妨碍而无法将液体导出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的可能性。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5所示,在液体导入部362的周围配置有定位部364。由此,能够进行液体导出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与由Z轴方向和K2轴方向规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定位。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液体导出部57 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6、图39、图40所示,第二支撑部366将液体导入部362支撑为能够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由于在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导出部57连接时,液体导入部362 能够随着液体导出部57的动作进行位移,从而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液体导出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6所示,液体导入部362被螺旋弹簧367向液体导出部57的方向施力。由此,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能够降低液体导出部57从液体导入部362脱离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导出部57发生连接不良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6所示,包含液体供给连接部 362(液体导入部362)的液体导入机构36借助固定部366以及固定部件35而支撑在外壁(例如,图4的装置第三面106)。由此,与液体供给连接部362配置在打印机10的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容纳体50与液体供给连接部362的连接。另外,与液体供给连接部362配置在打印机10的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打印机 10的大型化,并且能够使容纳液体容纳体50的空间变大。由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容纳部52大型化,从而能够使液体容纳体 50所容纳的液体量增大。另外,与在远离打印机10的位置处配置液体容纳体50的外置型相比,能够缩短从液体容纳体50到打印机10 的墨水流路(液体供给路径)。由此,能够缩短墨水从液体容纳体50 到达打印机10的时间。另外,能够抑制墨水成分经由液体供给路径而蒸发从而导致墨水的物性发生变化。另外,由于能够降低液体供给路径的流路阻力,因此能够降低用于将墨水从液体容纳体50供给打印机10的动力(例如,用于抽吸墨水的泵的动力)。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6A以及图6J所示,包含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接点机构38经由板金323以及固定部件35而支撑在外壁(例如,图4的装置第三面106)。由此,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 被配置在打印机10的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电路基板582)的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5B所示,液体供给连接部362 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并排配置在K2轴方向上。具体而言,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邻接配置在K2轴方向上。即,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以使用者能够同时目视确认的程度而相邻配置在K2轴方向上。由此,使用者能够同时目视确认液体供给连接部362和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并将液体容纳体50 的对应部分(液体导出部57以及电路基板582)连接。即,能够提高将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安装时的操作性。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邻接”意指两部件相邻即可,不必一定接触。即,两部件也可以不接触。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5A所示,液体供给装置20具有底面27,上部具有能够开闭的液体容纳体容纳部22。由此,在向液体供给连接部362装卸液体供给部57时,即使在墨水从液体供给连接部362漏出到外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底面27来保持漏出的墨水。因此,能够降低墨水附着在液体供给装置20的外部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仅在向打印机10装卸液体液体容纳体50时开闭液体容纳体容纳部22的上部即可,因此,在打印机10使用时等通常时候能够通过液体容纳体容纳部22来保护液体容纳体50。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体50破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液体供给连接部362配置在液体容纳体容纳部22的内部,因此能够降低液体供给连接部362破损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0以及图18所示,具有保持部 59,其在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上侧(重力向上方向侧)支撑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由此,即使液体容纳部52因自重而处于沿重力方向垂下的状态(自由状态),通过保持部59支撑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也能够使容纳体侧电连接部 582位于设计的范围内。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 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6D所示,接触面TP以下侧位于比上侧更靠近第一方向侧(-K1轴方向侧)的方式倾斜。由此,如图24所示,能够使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以上侧比下侧更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侧(+K1轴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即,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能够以覆盖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的上部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降低垃圾等杂质附着在电连接部382(例如,表面 62fa和装置侧端子381)上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6K以及图11所示,保持部59 具有限制部597,其通过与第一支撑部40抵接来限制保持部59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K1轴方向)移动。在此,在安装状态下,会有液体容纳体50的保持部59向+K1轴方向侧施加外力的情况。作为该外力,例如是图6J所示的螺旋弹簧387的作用力、图6V所示的装置侧端子381的弹力。这样,基于向保持部59施加朝着+K1轴方向侧的外力,保持部59向+K1轴方向侧移动,从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 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之间的电连接有可能被切断。然而,由于通过限制部597能够限制保持部59向+K1轴方向侧移动,因此能够稳定地维持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0以及图33所示,保持部59 具有旋转限制部595,其通过与第一支撑部40抵接来限制沿箭头R30 方向旋转。由此,保持部59的旋转被限制,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地维持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6A所示,打印机10具备固定部件35和第一支撑部40,所述固定部件35安装有液体导入部362和具有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单元38。另外,如图6R所示,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安装成能够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与由Z轴方向和K2轴方向规定的面平行的方向)上位移。另外,如图16E以及图16F所示,保持部59构成为能够与装置侧电连接部 382连接,该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安装有能够位移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即,如图16E以及图16F所示,保持部59具有槽部593t、 592t,其接纳电连接单元38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图6T)。由此,在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连接时,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能够随着保持部59的动作而位移。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6E以及图16F所示,在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连接时,液体容纳体50的保持部59与电连接单元38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图6T)抵接。由此,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相对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被定位,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 的电连接。例如,不易受到因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而产生的重力向下方向的负荷的影响。由此,能够降低无法良好地进行两连接部382、 582的电连接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保持部侧定位部592t、 593t隔着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而设置在两侧。另外,如图6T所示,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隔着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 381而设置在两侧。由此,与保持部侧定位部592t、593t(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被设置在一侧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倾斜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5所示,保持部59具有保持部侧上侧限制部599a、599b。另外,如图6M所示,固定部37具有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377b。当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连接时,通过保持部59的保持部侧上侧限制部599a、599b 与固定部37的装置侧上侧限制部377a、377b抵接来限制保持部59 向重力方向上侧移动。由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 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限制在基于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图6T)与保持部59的保持部侧定位部593t、592t(图16E、图16F)的定位开始之前开始。这样一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突起状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与作为槽部的保持部侧定位部593t、592t的定位,因此能够确保将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插入保持部侧定位部593t、592t中。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5C所示,具有覆盖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上部的保护部件(盖部件)354。在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 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连接时(例如,安装状态时),该盖部件354 覆盖液体容纳体50的保持部59以及电路基板582的上部。由此,能够降低垃圾等杂质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上方落下而导致杂质附着在装置侧电连接部382上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液体供给部55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侧。另外,如图24所示,与打印机10连接时,液体供给部55在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的上侧(+Z轴方向侧) 支撑液体容纳部52。另外,如图19所示,液体供给部55通过向包含水平方向即第一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K1轴方向) 移动,从而与设置在打印机10上的液体导入部362连接。
由此,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能够通过液体供给部55支撑液体容纳部52,以使液体容纳部52成为沿重力方向(具体而言为重力向下方向即-Z轴方向)垂下的状态。因此,当向打印机 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无需在水平方向上支撑液体容纳部52,能够抑制打印机10在水平方向上大型化。另外,由于不需要在水平方向上支撑液体容纳部52的容器,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能够简化构造。另外,由于液体供给部55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的上侧(+Z轴方向侧),因此在与打印机10连接时,易于目视确认连接部(例如,液体供给部55),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动作(连接操作)。例如,如图18所示,使用者能够不受其他部件干扰地目视确认液体供给部55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此外,“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可以作为“电路基板58”,也可以作为“电路基板582”,还可以作为“接触部cp”。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9所示,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的连接方向为水平方向。具体而言,连接方向为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即-K1轴方向。由此,连接方向为一个方向,从而能够更加容易进行连接动作。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9以及图10所示,液体供给口 572朝第一方向(具体而言为-K1轴方向)开口。在此,连接方向如图19所示为第一方向(具体而言为-K1轴方向)。即,液体供给口 572的开口方向与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具有相同方向分量。由此,通过使液体容纳体50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打印机10的液体导入部362(图19)插入液体供给口572 中。因此,能够更加容易进行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的连接。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侧。另外,如图24以及图27所示,与打印机10连接时,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在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的上侧(+Z轴方向侧)支撑液体容纳部52。另外,如图19所示,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通过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从而与设置在打印机10上的装置侧电连接部382连接。由此,当液体容纳体 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除了通过液体供给部55之外,还能够通过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来支撑液体容纳部52,以使液体容纳部52成为沿重力方向(具体而言为重力向下方向即-Z轴方向)垂下的状态。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支撑液体容纳部52。另外,由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的上侧(+Z轴方向侧),因此在与打印机10连接时,易于目视确认连接部(例如,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动作。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8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液体供给部55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以沿第二方向(K2轴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由此,通过使液体容纳体50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例如,如图18所示,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两部55、58的位置。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5 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向打印机10的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液体供给部55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配置在比第一端部501A以及第二端部501B更靠近一端部501的中心P52的位置。由此,与液体供给部55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配置在更靠近第一端部501A以及第二端部501B的位置而非一端部501的中心P52的情况相比,在液体供给部55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中的某一方比另一方先被连接时,能够减小液体容纳体50的旋转量。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液体供给部55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配置在第一把手端部54A与第二把手端部54B之间。由此,使用者通过把持把手部53,从而能够容易地确定液体供给部 55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相对于打印机10的位置。即,能够容易进行液体供给部55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向打印机10的连接。另外,在与打印机10连接时等,例如,在使用者把持着把手部54,液体容纳体50以把手部54为中心发生了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液体供给部55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的旋转量。由此,能够提高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的操作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液体供给部55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配置在隔着把手部54的中心P54的位置。由此,例如,在使用者把持着把手部54,液体容纳体50以把手部54为中心发生了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液体供给部55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 58的旋转量。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 时的操作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G以及图17H所示,液体容纳部52包括与把手部53连接的第一容纳部52A以及第二容纳部52B,该第二容纳部52B位于第一容纳部52A的重力方向的下侧(-Z轴方向侧),并且其在第一方向(K1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容纳部 52A。由此,不仅能够确保第二容纳部52B所容纳的墨水量,并且在使液体容纳体50向包含第一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移动而与打印机10连接时,能够降低第一容纳部52A成为妨碍而无法良好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5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向打印机10的连接的可能性。以下利用图47~图52,进一步说明该效果。
图47是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之前的第一图。图48 是从+Z轴方向侧观察图47时的图。图49是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之前的第二图。图50是从+Z轴方向侧观察图49时的图。图51是液体容纳体50已安装到装卸单元30时的图。图52是从+Z 轴方向侧观察图51时的图。当向装卸单元30安装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容纳体50按照图47、图49、图51的顺序移动。图47~图52所示的安装方法与上述图18~图21说明的安装方法和组装方向不同。其他的安装方法与图18~图21的安装方法相同。
如图47所示,为了向可动部件40组装液体容纳体50,使用者将液体容纳体50朝着可动部件40向斜下方移动。接着,如图49所示,在将液体容纳体50中的应组装到可动部件40上的部件(基板单元58 以及液体供给单元55)置于可动部件40的正上方之后,使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由此,液体容纳体50被组装到装卸单元30。然后,使用者通过推压推压部545,使已组装到可动部件40上的液体容纳体50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从而如图51所示,液体容纳体50与装卸单元30连接。
如图49以及图50所示,使用者为了将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会使液体供给部55位于供给部支撑部42的正上方,并使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位于基板支撑部48的正上方。在此,如图49 所示,与把手部53连接的第一容纳部52A在K1轴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二容纳部52B。即,液体供给部55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构成为比第一容纳部52A进一步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突出规定值 Sa1、Sa2。由此,在使液体容纳体50移动而打印机10连接时,能够降低因液体容纳部52成为妨碍而无法良好地将液体供给部55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组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45所示,在连接状态下,液体供给部55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配置在第二方向(K2轴方向)上隔着重心GP(重心线GC)的位置。由此,在连接状态下,能够降低液体容纳体50以液体供给部55与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中的某一方为支点的旋转量。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与打印机10连接所必需的定位部56以及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 (图9)。由此,无需为了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而设置其他部件(例如,用于安装液体容纳体50的容器)。由此,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个数来实现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的功能。另外,通过将定位部56以及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 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从而在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能够把持着操作部件53来操作液体容纳体50,因此与没有操作部件 53的情况相比,操作性良好。
另外,由于无需预先将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容器中,因此能够简化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的工序。另外,由于无需容器,因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50小型化。并且,由于不需要容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墨水被消耗后的液体容纳部52缩小后再处理掉。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能够从液体容纳体50的外部目视确认的状态下将液体容纳部52安装在操作部件53上(图7)。由此,根据容积变化、形状变化以及墨水量的变化等液体容纳部52的状态变化而能够从外部容易地识别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的量。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定位部56以及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 59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设置在操作部件53的第一侧53fa上,推压部545设置在隔着操作部件53而与定位部56以及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相对的第二侧53fb上(图9以及图12)。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外部目视确认:用于进行相对于打印机10 的定位的定位部56以及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纳体侧电连接部 58、以及在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被推压的推压部545。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的连接操作。另外,由于因使用者推压而对推压部545施加的力直接被传递给液体供给部 55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因此能够使液体供给部55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的动作稳定地沿连接方向(-K1轴方向)动作。
在液体容纳体50落下的情况下,容纳墨水的重量较大的液体容纳部52以从操作部件53的下方的姿势落下的可能性较高。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定位部56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液体供给口572的液体容纳部52侧(-Z轴方向侧)(图7以及图13)。由此,即使在液体容纳体50落下的情况下,通过定位部56也能够降低液体供给口572撞击地面等对象物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导入部572破损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至少一部分(即,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的不同于接触部cp的部分)设置在电路基板582 (接触部cp)的液体容纳部52侧(-Z轴方向侧)(图7以及图13)。由此,即使在液体容纳体50落下的情况下,通过电路基板保持部59也能够降低电路基板582(接触部cp)撞击地面等对象物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电路基板582(接触部cp)破损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当相对于液体供给部57将把持面541 配置在与液体供给部57的中心轴CT方向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 时,以使把持面541相对于液体供给口572在中心轴CT方向上偏置的方式来设置操作部件53(图15)。由此,当使用者把持着操作部件53的把持部54向打印机10安装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供给口572 不被操作部件53覆盖从而能够被目视确认。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向打印机10安装液体容纳体50。另外,由于使用者把持着操作部件53来操作液体容纳体50,因此能够降低使用者触碰到液体容纳部 52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52破损,容纳在内部的墨水泄漏至外部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供给单元55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设置(图9以及图10)。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识别出液体供给单元55的突出方向即为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图9)。因此,使用者能够更加容易地向打印机 10安装液体容纳体50。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容纳体50具有定位部56(图9)。由此,通过定位部56对包含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容纳体50相对于打印机10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因此,能够在适当的状态(正确的安装状态)下向打印机10安装液体容纳体50。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将把持面541配置在与液体供给部 57的中心轴CT方向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时,以相对于把持面 541偏置的方式来设置基板单元58(图15)。由此,当使用者把持着操作部件53的把持面541向打印机10安装液体容纳体50时,能够目视确认基板单元58。因此,使用者能够更加容易地向打印机10安装液体容纳体50。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K1轴方向)与液体供给部57的突出方向(-K1轴方向)相同(图9以及图 10)。由此,当向打印机10安装液体容纳体50时,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同时识别基板单元58以及液体供给部57。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7向打印机10的连接以及基板单元58向打印机10的电连接。另外,如图19所示,当使用者把持着操作部件53的把持面541 向打印机10安装液体容纳体50时,能够容易地意识到基板单元58 向打印机10的连接方向(-K1轴方向)与液体供给部57向打印机10 的连接方向(-K1轴方向)是相同的。因此,使用者能够更加容易地向打印机10安装液体容纳体50。并且,通过将液体供给部57与打印机10连接,从而也能够进行基板单元58向打印机10的电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基板单元58与液体供给单元55在与把持面541平行的方向且作为与中心轴CT垂直的方向即K2轴方向上并排设置(图9以及图10)。由此,两单元58、55在与连接方向 (-K1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并列,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基板单元58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以及液体供给部57向打印机10 的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供给单元55(具体而言为定位部 56)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通过连结部件53而连结(图17A)。由此,使用者通过把持着把持部54并移动连结部件53A,从而使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连结部件53A的动作连动。由此,通过液体供给单元55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动作连动,从而无需分别独立进行各部55、59与打印机10的对应部分36、38(图6)的连接。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 向打印机10的连接。
在此,由于连结部件53A具有能够被把持的把持部54,因此易于对与连结部件53A以及与连结部件53A连接的部件(例如,接合部 549)施加外力。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A所示,液体供给部57 与接合部549一体成型。即,液体供给部57与接合部549连接。另外,如图17A所示,连结部件53A通过组装在第二部件53B上而与接合部549连结。由此,能够降低外力施加到液体容纳部52的安装到接合部549的部分之外(主要部分),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52 的主要部分损坏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墨水泄漏至外部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B所示,具有把持部54的连结部件53A与具有安装液体容纳部52的接合部549的第二部件53B 由不同的部件构成。并且,通过将设置在第二部件53B的突出部517 上的卡合部513与设置在连结部件53A上的卡合部511卡合,从而将连结部件53A与第二部件53B连结。即,由于安装到液体容纳部52 的接合部549与连结部件53A能够通过不同的部件形成,因此提高了设计自由度。例如,只要将连结部件53A的卡合部511设定为与第二部件53B的卡合部513对应的形状,就能够将形状不同的连结部件 53A与第二部件53B连结。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B所示,连结部件53A的卡合部511通过与第二部件53B的卡合部513卡合,从而进行连结部件 53A与第二部件53B之间的定位。即,通过作为部件定位部的卡合部 511,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7与电路基板582之间的定位。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7以及电路基板582向打印机 10的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B所示,作为部件定位部的卡合部511具有包围沿液体供给部57的中心轴CT的方向(K1轴方向) 的外形形状(具体而言为大致矩形形状)。由此,能够抑制设置有液体供给部57的第二部件53B与设置有电路基板582的第一部件53A 之间的在与中心轴CT方向垂直的面方向(由Z轴方向与K2轴方向规定的面内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B所示,连结部件53A具有在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K2轴方向)上并排的三个卡合部511A、511B和511C。由此,当使用者把持着把持部54时,因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产生的负荷被分散在三个卡合部511A、511B 和511C上,因此能够降低损伤卡合部511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C所示,在接合部549的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卡合部511A与卡合部511B、或者卡合部511A 与卡合部511C设置在隔着液体供给部57的位置。由此,因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而产生的负荷施加在连结部件53A以及第二部件53B的隔着液体供给部57的两侧。因此,能够降低接合部549的一侧(+K2 轴方向侧)相对于液体供给部57而比另一侧(-K2轴方向侧)发生较大倾斜(较大变形)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供给部57的位置偏移,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将液体供给部57与打印机10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C所示,在接合部549的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卡合部511B与卡合部511C、或者卡合部511A 与卡合部511C设置在隔着电路基板582的位置。由此,因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而产生的负荷施加在连结部件53A以及第二部件53B的隔着电路基板582的两侧。因此,能够降低接合部549的一侧(+K2 轴方向侧)相对于电路基板582而比另一侧(-K2轴方向侧)发生较大倾斜(较大变形)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电路基板582的位置偏移,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将电路基板582与打印机10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保持部54的宽度W54 小于接合部549的宽度W549,并且液体供给单元54与基板单元58 位于把持部54的两侧的端部54A、54B之间。由此,当使用者把持着把持部54时,能够通过把持部54可靠地支撑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A所示,把手部53A与液体供给部57由分体部件形成。提高了液体容纳体50的设计自由度。例如,即使在由于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种类的变更而导致需要变更液体供给部57的材料的情况下,也无需变更把手部53A的材料。例如,由于变更墨水的种类,会发生以往所使用的液体供给部57在变更后的墨水中大量溶出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需要使用对变更后的墨水具有耐化学性的材料来重新形成液体供给部57。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液体供给部57的第二部件53B与具有把持部54的把手部53A为分体部件,因此无需变更把手部53A的材料。即,能够根据目的而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分别制作把手部53A与液体供给部 57。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供给部57由对液体容纳部52所容纳的墨水具有耐受性的材料形成。由此,能够降低液体供给部57 被墨水劣化(损坏)的可能性。另外,能够降低液体供给部57的一部分溶出到墨水中等而在供给打印机10侧的墨水中产生杂质的可能性。
另外,把手部53A为被使用者把持而直接承受外力的部分。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把手部53A由耐变形性或者耐蠕变性优异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抑制把手部53A的变形。另外,定位部56和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把手部53A连接。两部件56、59为在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进行相对于打印机10的定位等的重要部分。通过抑制把手部53A的变形,从而能够抑制两部件56、59相对于把手部53A 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良好地将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5以及图17B所示,液体容纳体50隔着把手部53A在液体供给单元55的相反侧的位置上具有推压部545。由此,使用者通过推压推压部545,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7向打印机10的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A所示,把手部53A与形成推压部545的第三部件53C由分体部件形成。由此,提高了液体容纳体 50的设计自由度。例如,不受把手部53A的形状和大小的限制,能够自由设定推压部545的形状和面积。因此,能够将推压部545的一部分与液体容纳部52重合设置。通过将推压部545的一部分与液体容纳部52重合设置,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空间,能够在增大推压部 545的外形的同时,确保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在一定值以上。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推压部545呈现用于识别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的颜色的外观。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推压部545的第三部件53C(图17B)被墨水的颜色着色。由此,使用者通过目视确认第三部件53C而能够容易地识别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颜色。另外,即使在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的颜色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仅更换第三部件53C即可。另外,推压部 545的颜色与连接用部件40(图5)的颜色为相同的颜色。因此,使用者通过目视确认推压部545,能够容易地识别与液体容纳体50对应的连接用部件40。因此,能够降低原本不应该安装的、容纳不同颜色的液体容纳体50被错误地连接到打印机10的可能性。
A-12.液体容纳体50的优选方式:
图53是用于进一步说明液体容纳体50的图。图54是用于说明接合部549的图。如图53所示,液体容纳部52通过熔接而安装在接合部549上。在液体容纳部52被安装到接合部549之前的状态下,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开口。接合部549插入该开口的一端部 501中,通过熔接将接合部549与一端部501接合。将开口的一端部 501的外周设为外周CL501。外周CL501为从+Z轴方向侧观察一端部501时的一端部501的外侧部分的长度。
如图54所示,接合部549包括位于K2轴方向的一端侧的第一接合端部549Ba、位于另一端侧的第二接合端部549Bb以及位于两端部 549Ba、549Bb之间的中央部549A。中央部549A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形状。中央部549A在K1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一接合端部549Ba和第二接合端部549Bb在K1轴方向上的长度随着靠近接合部549的K2轴方向的末端而减小。也可以说第一接合端部549Ba和第二接合端部549Bb为倒角形状。如上所述,当从重力方向的上侧(+Z 轴方向侧)观察时,接合部549具有:第一接合部549Ba和第二接合部549Bb,其K1轴方向的长度具有随着靠近两端而逐渐变小的曲率;以及中央部549A,其连接第一接合部549Ba与第二接合部549Bb的 K1轴方向的长度恒定。在此,将从+Z轴方向侧观察接合部549时的外周设为外周CL549。
如图53所示,接合部549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的第一端部501A以及第二端部501B隔开间隔而与一端部501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549从第一端部501A以及第二端部501B隔开相同间隔而与一端部501接合。
液体容纳体50优选满足关系:外周CL501×0.5≦外周CL549≦外周CL501×0.95。通过将接合部549的外周CL549设为一端部501的外周CL501的50%以上,从而能够良好地分散因液体容纳体50的自重而产生并施加在接合部549与液体容纳部52的粘接部分上的负荷。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52与接合部549的粘接部分破损的可能性。另外,通过使接合部549的外周CL549接近一端部501的外周 CL501,从而能够增大一端部501与接合部549的粘接面积,从而能够更好地分散施加在粘接部分上的负荷。
另外,通过使外周CL549的优选范围具有一定的范围,从而不仅能够将接合部549以及与接合部549连接的操作部件53设为一定形状,还能够使用各种尺寸的液体容纳部52来制作液体容纳体50。
另外,如图53所示,优选地,在K2轴方向(一端部50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把手端部54A位于第一接合端部549Ba所在的位置范围内,第二把手端部54B位于第二接合端部549Bb所在的位置范围内。即,优选地,当从+Z轴方向侧观察液体容纳体50时,第一把手端部54A位于第一接合端部549Ba内,第二把手端部54B位于第二接合端部549Bb内。这样一来,由于与接合部549接合的把手部 53的K2轴方向的长度能够设为较大,因此能够分散因液体容纳部52 的自重而产生并施加在把手部53上的负荷(应力)。由此,能够降低把手部53的变形量或者蠕变的变形量。
如上所述,液体容纳体50的优选方式如下。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结构的标号附在括号中。
[方式1]
一种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10)连接的液体容纳体(50),其包括:液体容纳部(52),其能够容纳液体;液体供给部(57),其用于使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部(52)中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 (10)流通;以及接合部(549),其与所述液体供给部(57)连接,并且插入到形成所述液体容纳部(52)的开口的一端部(501)中从而被安装到所述液体容纳部(52),在所述液体容纳体(50)已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连接的连接状态下,当从所述液体容纳部(52) 的所述一端部(501)与所述一端部(501)相对的另一端部(502) 相对的相对方向(Z轴方向)的一侧(+Z轴方向侧)观察所述液体容纳体(50)时,所述一端部(501)的外周为外周CL501,所述接合部(549)的外周为外周CL549,所述液体容纳体(50)的外周满足关系:CL501×0.5≦外周CL549≦外周CL501×0.95。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良好地分散因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而产生并施加在接合部549与液体容纳部52的粘接部分上的负荷。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52与接合部549的粘接部分破损的可能性。
[方式2]
根据上述的液体容纳体(50),还包括把手部(53),其与所述接合部(549)连接,并具有被使用者把持的部分(54),所述接合部(549)具有:第一接合端部(549Ba),其为与一端部(501)的所述相对方向垂直的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并且在所述连接状态下,从所述相对方向(Z轴方向)的所述一侧(+Z 轴方向侧)观察时,随着靠近所述长度方向的末端,与所述相对方向以及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厚度方向(K1轴方向)的长度逐渐变小;第二接合端部(549Bb),其为所述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并且在所述连接状态下,从所述一侧(+Z轴方向侧)观察时,随着靠近所述长度方向的末端,所述厚度方向(K1轴方向) 的长度逐渐变小;以及中央部(549),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合端部(549Ba、549Bb)连接,并且所述厚度方向的长度大致恒定,在所述连接状态下,从所述一侧(+Z轴方向侧)观察上述液体容纳体(50) 时,所述把手部(53)的所述长度方向(K2轴方向)的一侧的端部 (54A)位于所述第一接合端部(549Ba)所在的位置范围内,所述把手部(53)的另一侧的端部(54B)位于第二接合端部(549Bb) 所在的位置范围内。
[方式3]
根据上述的液体容纳体(50),在所述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在所述一侧的端部(54A)与所述另一侧的端部(54B)之间配置有所述液体供给部(57)。
[方式4]
根据上述的液体容纳体(50),还具有电路基板(582),其在所述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位于所述一侧的端部(54A)与所述另一侧的端部(54B)之间,并且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电连接。
[方式5]
根据上述的液体容纳体(50),还具有:定位部(56),其在所述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位于所述一侧的端部(54A)与所述另一侧的端部(54B)之间,并且能够确定所述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的位置;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其在所述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位于所述一侧的端部(54A)与所述另一侧的端部(54B)之间,并且保持所述电路基板(582)。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50还能够通过以下方式限定。
[方式A]
一种液体容纳体(50),其与液体消耗装置(10)连接并能够供给液体,包括:液体容纳部(52),其能够容纳所述液体;液体供给口(572),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侧,并且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的一部分插入所述液体供给口(572)中,以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供给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所述液体;以及把手部(53),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 侧,并被使用者把持,当所述把手部被把持时,所述液体容纳部(52) 因自重而位于所述把手部的重力向下方向,所述液体供给口(572) 朝着包含水平方向(K1轴方向)的方向开口,并且当从所述把手部侧观察时,所述液体供给口(572)位于不与所述把手部重合的范围。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使用者能够不受把手部干扰地目视确认液体供给口,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液体供给口插入液体消耗装置中的操作。
[方式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50)包括液体容纳部(52) 和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连接的容纳部支撑组件。
容纳部支撑组件包括液体供给单元(55),其通过向包含第一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10)的液体导入部(362)连接。
另外,液体供给单元(55)也可以包括:液体供给口(572),其一端与所述液体导入部(362)连接;以及定位部(56),当所述液体容纳体(50)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连接时,所述定位部(56) 以使所述液体容纳部(52)位于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的重力方向的下侧的方式进行支撑。
另外,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具有基板单元(58),所述基板单元 (58)也可以包括:电路基板(582),其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 的装置侧端子(381)电连接;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其保持所述电路基板(582)。
另外,当所述液体容纳体(50)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连接时,所述电路基板保持部(59)也可以以使所述液体容纳部(52)位于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的重力方向的下侧的方式与所述定位部(56) 一起进行支撑。
另外,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也可以包括推压部(545),其在所述液体容纳体(50)与所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沿所述连接方向被推压。
所述推压部(545)也可以配置在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的所述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所述基板单元(58)的相反侧。
另外,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也可以包括把手部(53)。
另外,所述把手部(53)也可以具有把持部(54),其为被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54),当所述保持部(54)被把持且所述液体容纳部(52)因自重而垂下时,所述把持部位于所述液体供给单元(55) 以及基板单元(58)的所述重力方向的上侧。
另外,当因所述自重而垂下时,从所述重力方向的上侧观察所述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也可以比所述把手部(53)更向所述连接方向(-K1轴方向)侧突出。
如上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包括液体供给单元55、基板单元58、推压部545以及把手部53中的至少一个。
A-13.电连接体:
图55是用于说明电连接体50a的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50具有液体容纳袋52和液体供给部57(图7、图9),然而,也可以是省略液体容纳袋52和液体供给部57的电连接体50a。即,电连接体50a为将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容纳袋52和液体供给部57 省略的结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50相同。在使用该电连接体50a的情况下,墨水从配置在外部的容纳墨水的罐(液体存储源)902经由连通罐902与液体导入部362的液体流通管(软管)900而被供给打印机10。此外,液体流通管(软管)900也可以与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到打印机10的液体喷射部的液体流通管的中间部分连接。即使如图55所示地设置,也能够发挥出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例如,如图16D所示,接触面TP以下侧位于比上侧更靠近第一方向(-K1轴方向)的方式倾斜。由此,如图24所示,能够使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以上侧比下侧更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侧(+K1轴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倾斜。即,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能够以覆盖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的上部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降低垃圾等杂质附着在电连接部382(例如,表面62fa和装置侧端子381)上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进行电连接部582 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的电连接。即使这样,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例如,当向打印机10连接电连接体50a时,由于能够把持着操作部件53来操作电连接体50a,因此与没有操作部件 53的情况相比,操作性更好。此外,液体流通管(软管)900也可以与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到打印机10的液体喷射部的液体流通管的中间部分连接。
A-14.其他优选的方式:
图56是用于说明优选的方式的图。液体供给装置20还可以具有液体流通管320和保持部件329。保持部件329保持液体流通管320。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329为设置在打印机10的外壁(例如,图2的装置第三面106)上的一对肋329A、329B。液体流通管320 通过插入在一对肋329A、329B之间而被保持。具体而言,保持部件 329在从液体导入部362至打印机10为止的墨水流动方向上保持液体流通管320,以使从液体流通管320的上游端320u到保持部件329 所在的部分320p为止的上游侧部分沿重力方向(Z轴方向)延伸。即,保持部件329位于连接流路部374的正下方。
由此,即使在液体流通管320的下游侧被配置成比上游端侧部分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上游端侧部分维持成沿重力方向的形状。即,即使因液体流通管320的下游侧弯曲而产生了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保持部件329来承受反作用力。例如,能够降低液体供给装置的其他部件(例如,第二支撑部366)受到液体流通管的下游侧的影响的可能性。例如,在液体供给装置20不具有保持部件329的情况下,当液体流通管320的上游侧变为弯曲形状时,因受到液体流通管320的反作用力的影响,会发生无法将限制部376配置在第二支撑部366内的设计的位置的情况。另外,因液体流通管320的反作用力施加给第二支撑部366,从而会产生第二支撑部366变形的情况。
另一方面,通过保持部件329能够使液体流通管320的上游端侧部分维持着沿重力方向的形状。即,液体流通管320的下游侧比上游侧部分弯曲,从而即使在上游侧部分产生上述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保持部件329来承受产生的反作用力。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将限制部376配置在第二支撑部366内的设计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利用了液体流通部369的第二支撑部366的位移机构在设计范围内发挥功能。此外,保持部件329只要是能够保持液体流通管320的形状即可,也可以不必是肋。例如,保持部件329也可以是圆环状部件。在该情况下,液体流通管320插入圆环状的内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单元58亦称作“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电路基板保持部59亦称作“配置部59”、保持部侧定位部592t、593t 亦称作“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定位部592t、593t”、保持部侧上侧限制部 599a、599b亦称作“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上侧限制部599a、599b”。
B.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
B-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部52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但是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作为能够在内部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部发挥作用即可。例如,液体容纳部52的一部分可以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液体容纳部52也可以由容积不因液体的消耗量而变化的硬质部件形成。通过使液体容纳部52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从而使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随着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B-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 的连接方向为水平方向(K1轴方向),但是不限于此,连接方向只要是包含第一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即可。例如,连接方向可以是包含-Z轴方向和-K1轴方向的方向。在该情况下,可动部件 40也在与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对应的方向上移动。
B-3.第三变形例:
图5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优选配置例的图。图57是从+Z 轴方向(铅垂向上)侧观察图1时的图。此外,为了易于理解,也图示出了配置在盖部件22的内部的液体容纳体50C、50M、50Y、50K。打印机10还包括+Z轴方向侧的上面(上壁)101和与装置第一面102 相对的装置第四面(背面、背壁)107。
液体容纳体50C、50M、50Y与装置第三面(右侧壁、第一侧壁) 106侧的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连接。装卸单元30C、30M、30Y各自具备的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并排配置在规定方向Y46a。另外,装卸单元30K所具备的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并排配置在规定方向Y46b。即,在装置第三面106 上配置有多个由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形成的组。另外,多个组并排配置在正面102与背面107相对的方向(X轴方向)上。
在此,液体容纳体50K与装置第二面(左侧壁、装置第二侧壁) 104侧的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连接。液体容纳体50K容量比液体容纳体50C、50M、50Y大,能够容纳更多量的墨水。该墨水容量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如下方式实现。即,液体容纳体50K的规定方向Y46b(宽度方向、图7的K2轴方向)的长度大于液体容纳体 50C、50M、50Y的规定方向Y46a(宽度方向、图7的K2轴方向) 的长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50K的与规定方向Y46b 垂直的方向(厚度方向、图7的K1轴方向)的长度大于液体容纳体 50C、50M、50Y的与规定方向Y46a正交的方向(厚度方向、图7的 K1轴方向)的长度。
在此,将装置第三面106与规定方向Y46a在从装置第三面106 顺时针旋转的方向(右转方向)上形成的角度设为角度a1。此时,角度a1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另外,规定方向Y46b与装置第二面104 平行。即,支撑在装置第二面104的液体供给连接部362以及装置侧电连接部382沿与装置第二面104平行的方向并排配置。此外,在装卸单元30C、30M、30Y配置在装置第二面104侧的情况下,装置第二面104与规定方向Y46a在从装置第二面104逆时针旋转的方向(左转方向)上形成的角度a2优选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如上所述,由于角度a1或角度a2大于0度且小于90度,因此能够抑制装置第二面104与装置第三面106在相对方向即左右方向(Y 轴方向)上的宽度变大。另外,由于容量大的液体容纳体50K能够与装置第二面104平行配置,因此能够使隔着打印机10而形成在装置第二面104侧以及装置第三面106侧的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空间大致均等。
B-4.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具有电路基板582,但并不限于此,只要具有能够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接触的接触部cp即可。例如,电路基板582可以不具有存储装置583。例如,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可以具有用于检测液体容纳体50的装卸的端子的接触部。另外,容纳体侧电连接部58可以具有包含如柔性印刷基板(FPC) 那样的柔性电缆的整个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的一端侧具有能够与装置侧电连接部382接触的接触部。另一端侧与例如复位装置连接。上述变形例可以采用替代了电路基板582的结构,也可以是同时采用电路基板582的结构。
B-5.第五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53为框状(图13),但形状并不限于此,只要是使用者能够把持的形状即可。例如,操作部件53也可以是沿Z轴方向延伸的棒状(板状)。
B-6.第六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7B所示,通过组合三个部件53A、53B 和53C,从而形成把手部53A、液体供给单元55、电路基板保持部 59等,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组合三个部件53A、53B和 53C所形成的组装体一体地形成。作为一体地形成的方法,可以列举出一体成型、用粘接剂将各部件53A、53B和53C安装的方法等。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液体容纳体50。另外,由于能够使液体供给单元 55与基板单元58一体形成,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两单元55、58 之间的定位。另外,能够使连结部件53A与接合部549一体形成。由此,在使用者把持着连结部件53A时,能够降低因液体容纳部52的重量而导致接合部549与连结部件53A分离的可能性。另外,在使用者把持着连结部件53A时,因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而产生的负荷经由接合部549而施加在连结部件53A上。由此,能够降低施加到液体容纳部52自身的外力,从而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52破损的可能性。
B-7.第七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 连接的方向为水平方向(K1轴方向),但是不限于此,连接方向只要是包含第一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即可。例如,连接方向可以是包含-Z轴方向和-K1轴方向的方向。在该情况下,可动部件 40也在与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对应的方向上移动。
B-8.第八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及其液体容纳体50,也能够应用于喷射除了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何打印装置(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用于容纳其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例如,能够应用于以下的各种液体消耗装置及其液体容纳体。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彩色滤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场致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消耗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精确地对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消耗装置;
(9)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状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消耗装置;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消耗装置;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消耗装置。
此外,“液滴”是指从液体消耗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消耗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所谓“液体”,只要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体状态的材料、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也包括在“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也包括在“液体”中。作为液体的代表性例子,可以列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在此,所谓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另外,在将能够通过照射紫外线而固化的UV墨水容纳在液体容纳部中并与打印机连接的情况下,由于液体容纳部从设置面上浮起,因此能够降低设置面的热量传递给液体容纳部而固化的可能性。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用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到上述效果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适当地替换或组合与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各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另外,如果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需的特征来进行说明,则可以适当地删除。

Claims (14)

1.一种液体容纳体,其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容纳部,其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通,并能够容纳液体;以及
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其具有能够与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的接触部,并且,
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具有配置部,当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所述配置部以使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重力方向的上侧的方式配置所述接触部,
当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一起支撑所述液体容纳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所述配置部被第一支撑部支撑,该第一支撑部能够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移动,
所述接触部为多个,
由所述多个接触部规定的接触面以下侧比上侧更位于所述第一方向侧的方式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置部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抵接来限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置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并排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
所述配置部具有旋转限制部,该旋转限制部通过与所述第一支撑部抵接来限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以所述液体供给部为中心进行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置部构成为,所述接触部能够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其中,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置部具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定位部,该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定位部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时,通过设置在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上的、对所述第一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定位的定位部而被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定位部隔着所述接触部而设置在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置部具有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上侧限制部,该容纳体侧电连接部上侧限制部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时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抵接,以限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向反重力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2、3、6、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时,所述配置部位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的上侧,并且所述配置部的上部被盖部覆盖,其中所述盖部以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
10.一种液体消耗装置,其能够与液体容纳体连接,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用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部;用于使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液体向外部流通的液体供给部;以及容纳体侧电连接部,
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液体导入部,其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
电连接单元,其具有与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接触部进行接触的装置侧电连接部;
固定部件,其安装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电连接单元;以及
第一支撑部,其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部件而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移动的第一支撑部,并且当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重力方向的上侧支撑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
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以能够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固定部件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连接单元具有装置侧定位部,该装置侧定位部进行所述第一方向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所述接触部的定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侧定位部隔着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而配置在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装置侧上侧限制部,该装置侧上侧限制部在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接触时,限制所述容纳体侧电连接部向反重力方向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盖部,所述盖部以覆盖所述装置侧电连接部的上部的方式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
CN201580012956.6A 2014-03-14 2015-03-11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Active CN1064578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68411.6A CN109334260B (zh) 2014-03-14 2015-03-11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1787 2014-03-14
JP2014051787A JP6417680B2 (ja) 2014-03-14 2014-03-14 液体収容体、及び、電気接続体
JP2014-051907 2014-03-14
JP2014-051789 2014-03-14
JP2014-051791 2014-03-14
JP2014051791A JP6340845B2 (ja) 2014-03-14 2014-03-14 液体収容体
JP2014051907A JP2015174300A (ja) 2014-03-14 2014-03-14 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続体
JP2014051789A JP5700149B1 (ja) 2014-03-14 2014-03-14 液体収容体
PCT/JP2015/001348 WO2015136934A1 (ja) 2014-03-14 2015-03-11 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続体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68411.6A Division CN109334260B (zh) 2014-03-14 2015-03-11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7836A CN106457836A (zh) 2017-02-22
CN106457836B true CN106457836B (zh) 2018-11-02

Family

ID=5407139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68411.6A Active CN109334260B (zh) 2014-03-14 2015-03-11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CN201580012956.6A Active CN106457836B (zh) 2014-03-14 2015-03-11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68411.6A Active CN109334260B (zh) 2014-03-14 2015-03-11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0179459B2 (zh)
EP (2) EP3670196A1 (zh)
CN (2) CN109334260B (zh)
TW (1) TWI649215B (zh)
WO (1) WO20151369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7006573A2 (pt) * 2017-03-03 2020-10-27 Sicpa Holding S.A. configuração de gabinete e método para manipular um dispositivo de impressão
EP3687803B1 (en) 2018-07-13 2022-11-0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 liquid supply interconnect in hose-fed hous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12272A (ja) 1983-05-17 1984-12-0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JP2594912B2 (ja) * 1986-02-12 1997-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装置
DK0997296T3 (da) * 1989-08-05 2006-04-03 Canon Kk Blækstråleskriveapparat og blækpatron til apparatet
JPH05169670A (ja) * 1991-12-25 1993-07-09 Canon Inc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6203147B1 (en) * 1994-12-22 2001-03-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Electrical and fluidic interface for an ink supply
JP2862517B2 (ja) * 1996-12-27 1999-03-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5860363A (en) 1997-01-21 1999-01-1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jet cartridge with separately replaceable ink reservoir
US6168262B1 (en) * 1997-01-30 2001-01-02 Hewlett-Packard Company Electrical interconnect for replaceable ink containers
SG100698A1 (en) * 1998-05-13 2003-12-26 Seiko Epson Corp Ink cartridge for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H11348303A (ja) 1998-06-09 1999-12-21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装着機構
US6414166B1 (en) 1999-12-29 2002-07-02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rocess for preparing tocopherol concentrates
EP1693213B1 (en) * 2000-01-21 2009-12-0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US6375315B1 (en) 2000-04-11 2002-04-2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Replaceable ink container for an inkjet printing system
JP4032628B2 (ja) 2000-10-17 2008-0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バッグセット、それを装着するようにした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タシステム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制御方法
US6550894B2 (en) 2001-05-16 2003-04-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Ink bottle
US6416166B1 (en) 2001-08-16 2002-07-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k cartridge with alignment features and method of inserting cartridge into a printer receptacle
MXPA03002490A (es) 2002-03-20 2004-10-15 Seiko Epson Corp Cartucho para tinta y soporte de cartucho para tinta.
ES2546277T3 (es) 2002-10-23 2015-09-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Bolsa de almacenamiento de líquido y aparato de expulsión de líquido
JP2004168341A (ja) 2002-11-19 2004-06-17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把手付包装袋
JP2006069030A (ja) 2004-09-02 2006-03-16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613667B2 (ja) * 2005-03-31 2011-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検出装置、液体容器、液体検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876380B (zh) * 2005-06-09 2012-11-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盒、接触装置、记录装置、以及液体消耗装置
JP2007090646A (ja) 2005-09-28 2007-04-1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パック
US7448735B2 (en) 2005-12-05 2008-11-1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 priming arrangement for inkjet printhead
ATE511447T1 (de) 2006-11-06 2011-06-15 Seiko Epson Corp Flüssigkeitsbehälter, behälterhalter und flüssigkeitsverbrauchsvorrichtung
JP4946751B2 (ja) 2006-11-06 2012-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容器ホルダ、液体消費装置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TW200902331A (en) 2006-11-06 2009-01-16 Seiko Epson Corp Liquid container
JP5119719B2 (ja) * 2007-04-13 2013-0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CA2638282A1 (en) * 2007-07-24 2009-01-24 Richard H. Berg Wide format ink cartridge
JP2009172918A (ja) 2008-01-25 2009-08-0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02346A (ja) 2008-02-26 2009-09-10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および外部インク供給装置
JP5099510B2 (ja) * 2008-05-23 2012-12-19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インク袋アダプタ、アダプタ付きインク袋、及び印刷装置
JP5306140B2 (ja) * 2008-12-19 2013-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0208038A (ja) * 2009-03-06 2010-09-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5521604B2 (ja) * 2010-02-12 2014-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端子間接続構造、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収容容器の組立方法
JP5644248B2 (ja) * 2010-08-11 2014-1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
US8764172B2 (en) * 2010-09-03 2014-07-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material cartridge, adaptor for printing material container, and circuit board
JP5327168B2 (ja) 2010-09-03 2013-10-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728912B2 (ja) 2010-12-01 2015-06-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3420B2 (ja) 2011-01-31 2014-06-04 株式会社和光 インキ入り容器
JP5698053B2 (ja) 2011-03-30 2015-04-08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6019576B2 (ja) 2011-12-13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9168B2 (ja) * 2011-12-22 2016-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US8931887B2 (en) * 2012-01-13 2015-01-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liquid supply member, and liquid supply system
CA2806674C (en) * 2012-01-13 2016-02-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ridge,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printing apparatus, liquid accommodation container, a printing system, and a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JP5942450B2 (ja) 2012-02-06 2016-06-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装着部材、装着部材を備える液体容器、及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5962144B2 (ja) * 2012-03-30 2016-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JP5990995B2 (ja) * 2012-04-19 2016-09-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111555B2 (ja) * 2012-07-06 2017-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収容体装着機構及び記録装置
JP6115041B2 (ja) * 2012-08-24 2017-04-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JP6083151B2 (ja) * 2012-08-24 2017-02-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供給装置及び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354117B2 (ja) 2012-08-31 2018-07-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保持部材、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
JP5987564B2 (ja) * 2012-08-31 2016-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US8733868B1 (en) * 2012-11-19 2014-05-27 Fujifilm North America Corporation Direct-to-product printing tray including a tracking label-dispensing mechanism
JP5429425B2 (ja) 2013-07-23 2014-02-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49215B (zh) 2019-02-01
CN109334260B (zh) 2020-12-08
US20170021633A1 (en) 2017-01-26
EP3118002A4 (en) 2018-03-07
US10675879B2 (en) 2020-06-09
EP3118002A1 (en) 2017-01-18
EP3670196A1 (en) 2020-06-24
EP3118002B1 (en) 2020-06-03
CN106457836A (zh) 2017-02-22
US20190092031A1 (en) 2019-03-28
CN109334260A (zh) 2019-02-15
US20190092032A1 (en) 2019-03-28
US10179459B2 (en) 2019-01-15
WO2015136934A1 (ja) 2015-09-17
TW201600346A (zh) 2016-01-01
US10821738B2 (en) 2020-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3106B (zh) 液体供给装置
CN101352970B (zh) 液体容器及制造方法、液体供给系统、电路板和墨水容器
US9114623B2 (en) Liquid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ame
CN105263712B (zh) 液体容纳体
CN106915159A (zh) 液体供给单元和液体喷射系统
CN104908436B (zh) 液体容纳体
CN105398221A (zh)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气连接体
CN106457836B (zh)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CN106808807B (zh) 液体供给单元
CN105398222B (zh) 液体容纳体、电连接器和液体消耗装置
JP6340845B2 (ja) 液体収容体
JP6835119B2 (ja) 液体収容体
JP2018140503A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5174305A (ja) 液体供給装置
JP6402457B2 (ja) 液体収容体
CN104908435B (zh)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
JP2015174300A (ja) 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続体
JP2015174295A (ja) 液体収容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