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3712B - 液体容纳体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3712B
CN105263712B CN201480032017.3A CN201480032017A CN105263712B CN 105263712 B CN105263712 B CN 105263712B CN 201480032017 A CN201480032017 A CN 201480032017A CN 105263712 B CN105263712 B CN 1052637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upply unit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supply
contain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201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3712A (zh
Inventor
川手宽之
奥野德次郎
田中佳行
塚原克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195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6389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17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00149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17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084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63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37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3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37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9Cartridge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k Jet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液体容纳体(50),其包括: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并能够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部(52);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具有可把持的把持面的操作部件(53);以及一端具有液体供给口的液体供给部,操作部件(53)被设置成,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轴向上把持面与所述液体供给口偏置。在液体消耗装置上可装卸的液体容纳体(50)包括:能够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部(52);以及液体供给部(55),其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当向液体消耗装置进行连接时,通过使所述液体供给部(55)在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的上侧支撑液体容纳部(52),并且使所述液体供给部(55)在包含作为水平方向的第一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上移动,从而所述液体供给部(55)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导入部连接。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容纳体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将液体容纳部容纳在拉出式的墨盒壳体中,并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从而将液体容纳部内的墨水向液体消耗装置供给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作为用于向液体消耗装置,即打印机供给液体的技术,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液体容纳体,其具有内部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袋以及容纳液体容纳袋的壳体(墨盒壳体)(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墨盒壳体被构成为可相对于打印机拉出。将液体容纳袋安装在墨盒壳体中之后,通过将液体容纳体插入打印机,从而将液体容纳体连接在打印机上。由此,液体容纳袋内的墨水经由设置在液体容纳袋上的液体供给口向打印机侧流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号WO2004/037541号公报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当将液体容纳部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时,需要将液体容纳部容纳在墨盒壳体中。这时,需要使用者手持具有挠性的液体容纳部,由于不易操作,因此存在难以将液体容纳部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的问题。并且,当手持液体容纳部时,由于向液体容纳部直接施加外力,因此可能导致液体容纳部发生损坏。液体容纳部发生损坏会产生内部液体漏出到外部的问题。
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当将液体容纳体向打印机连接时,液体容纳袋与液体供给口并列位于水平方向上。由此,有可能 使容纳液体容纳体的打印机侧的容纳部在水平方向上大型化。并且,由于需要在水平方向支撑液体容纳袋的墨盒壳体,因此有可能提高液体容纳体的制造成本。另外,当将液体容纳袋安装在墨盒壳体中之后,由于需要将液体容纳体连接在打印机上,因此将液体容纳体连接在打印机上的工序(安装工序)有可能会变得复杂。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时操作性提高的液体容纳体。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使用者直接接触液体容纳部的可能性的液体容纳体。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的液体容纳体。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降低液体容纳体所占的空间。本发明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的液体容纳体。并且,在现有技术中,期望实现低成本化、节省资源化、制造容易化、使用便利化等。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容纳体,其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所述液体容纳体包括: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并且能够容纳液体;操作部件,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一端部,并且具有能够把持的把持面;以及液体供给部,其在一端具有液体供给口,其中,所述操作部件被设置成,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轴向上所述把持面与所述液体供给口偏置。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轴向上把持面与液体供给口偏置。由此,当使用者手持操作部件的把持面,将液体容纳体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时,能够目视确认液体供给口,而不会被操作部件遮挡。因此,容易将液体容纳体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另外,若把持着操作部件,则无须触碰液体容纳部,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发生损坏而漏液的可能性。
(2)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供给部可以在所述轴向上从所述操作部件向外侧突出设置。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 由于液体供给部在轴向上从操作部件向外侧突出,因此当使用者手持着把持面,将液体容纳体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时,能够目视确认液体供给部。由此,由于使用者容易确认液体容纳体的安装方向,因此更易进行液体容纳体向液体消耗装置的安装。
(3)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还可以具有:定位部,当所述液体容纳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时,所述定位部对所述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进行定位。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通过定位部对液体容纳体进行定位,因此能够将液体容纳体以合适的状态(正确的安装状态)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
(4)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操作部件还可以具有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其能够与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电气连接部连接,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可以被设置成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轴向上与所述把持面偏置。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当使用者手持操作部件的把持面,将液体容纳体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时,能够目视确认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因此,易于将液体容纳体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
(5)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可以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突出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方向上从所述操作部件上突出设置。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与液体供给部在实质上平行的方向突出,因此当将液体容纳体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易于使用者同时确认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和液体供给部。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部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以及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与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电气连接部的电气连接。
(6)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可以在与所述把持面实质上平行的方向上与所述液体供给部并排设置。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与装置侧电气连接部的电气连接、以及液体供给部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
(7)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方式,提供一种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的液体容纳体。该液体容纳体具有:液体容纳部,其能够容纳液体;以及液体供给部,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一端部侧,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比所述液体容纳部更靠重力方向的上侧支撑所述液体容纳部,通过向包含水平方向,即第一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移动而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导入部连接。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当液体容纳体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能够通过液体供给部支撑液体容纳部,使其成为在重力方向上下垂的状态。由此,当将液体容纳体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无须在水平方向上支撑液体容纳部,能够抑制液体消耗装置在水平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由于省略了在水平方向上支撑液体容纳部的壳体,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能够简化结构。另外,由于液体供给部位于比液体容纳部更靠重力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因此在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容易目视确认连接部(例如,液体供给部),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动作。
(8)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连接方向可以为所述第一方向。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连接方向为一个方向,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连接动作。
(9)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供给部也可以在一端具有插入有液体导入部的液体供给口,所述液体供给口也可以向包含所述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开口。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使液体容纳体向连接方向移动,从而容易地将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导入部插入到液体供给口中。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液体容纳体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
(10)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还可以包括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一端部侧,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进行连接时,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一起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重力方向上的上侧支撑所述液体容纳部,并且通过使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向所述连接方向移动而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电气连接部连接。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当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容纳体时,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能够将液体容纳部支撑为在重力方向上下垂的状态。也就是说,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能够更可靠地支撑液体容纳体。并且,由于在重力方向上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位于液体容纳部的上侧,因此当与液体消耗装置进行连接时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连接部(例如,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操作。
(11)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所述液体容纳体时,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也可以配置成沿着与所述重力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二方向排列。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使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沿着第二方向排列,当使液体容纳体向包含第一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移动时,能够容易地确认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位置。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
(12)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一端部也可以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作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作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也可以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更靠近所述一端部的中心的位置处。
在此,当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容纳体时,存在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先被连接的情况,以及液体容纳部以已经连接的一方为支点旋转的情况。与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位于比一端部的中心更靠近第一端部或者第二端部的位置处的情况相比,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减小当一方比另一方先被连接时液体容纳体的旋转量。
(13)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还可以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一端部侧具有能够把持的手柄部,所述手柄部也可以具有第一手柄端部和第二手柄端部,所述第一手柄端部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手柄端部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也可以配置在所述第一手柄端部与所述第二手柄端部之间。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把持手柄部,能够容易地决定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位置。也就是说,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并且,即使在液体容纳体以手柄部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旋转量。由此,能够提高当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容纳体时的操作性。
(14)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也可以配置在隔着所述手柄部的中心的位置处。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即使在液体容纳体以手柄部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难以进一步受该旋转的影响。由此,由于能够提高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容纳体时的操作性,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与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
(15)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容纳有液体,且所述液体被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消耗之前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初始状态下,当在所述重力方向上所述液体容纳部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下侧时,所述液体容纳部也可以包括与所述手柄部连接的第一容纳部,以及在所述重力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下侧,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其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长度的第二容纳部。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容纳部的长度小于 第二容纳部的长度。由此,当使液体容纳体向包含第一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移动而向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能够降低因第一容纳部造成障碍而不能良好地进行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向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的可能性。
(16)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容纳有液体,且所述液体被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消耗之前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初始状态下,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也可以配置在隔着处于连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容纳部的重心的位置处,所述连接状态是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结束后的状态。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在连接状态下,能够降低液体容纳体以液体供给部或者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为支点的旋转量。
(17)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还可以具有推压部,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所述液体容纳体时,其能够在所述连接方向上被推压。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使用者能够通过推压推压部而使液体容纳体向连接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容纳体与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
(18)一种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推压部也可以配置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相对的位置处。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当使用者推压推压部而使液体容纳体向连接方向移动时,能够使液体供给部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移动稳定并沿着连接方向移动。
上述本发明的各种方式所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不全是必须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本说明书中所记载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对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进行适当变更、删除、与其他新的构成要素替换、删除限定内容的一部分。并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本说明书中所记载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一 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与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本发明的独立的一种方式。
例如,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也能够作为具备液体容纳部、操作部件以及液体供给部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要素的装置而实现。也就是说,该装置既可以具有液体容纳部,也可以不具有液体容纳部。并且,该装置既可以具有操作部件,也可以不具有操作部件。并且,该装置既可以具有液体供给部,也可以不具有液体供给部。通过采用这种方式,能够解决提高装置小型化、低成本化、节省资源化、制造容易化以及使用便利化等各种问题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各种方式的技术特征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均能够适用于该装置。并且,所谓的“实质上平行”,不仅指完全平行的状态,还包含由于些许误差或者些许偏移而大致平行的状态。即,在实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范围内,所谓的“实质上平行”包含不完全平行的状态。并且,本说明书中的“面”包含平坦的面、具有些许凹凸的面或者稍微弯曲的面。
例如,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还能够作为具备液体容纳部和液体供给部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要素的装置而实现。也就是说,该装置既可以具有液体容纳部,也可以不具有液体容纳部。并且,该装置既可以具有液体供给部,也可以不具有液体供给部。通过采用这种方式,能够解决提高装置小型化、低成本化、节省资源化、制造容易化以及使用便利化等各种问题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各种方式的技术特征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均能够适用于该装置。
此外,本发明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例如,除了液体容纳体以外,能够通过液体容纳体的制造方法、具有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消耗系统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第一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第二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一图。
图4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二图。
图5是用于说明装卸单元的第一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装卸单元的第二立体图。
图7是液体容纳体的第一立体图。
图8是液体容纳体的第二立体图。
图8A是液体容纳体的主视图。
图8B是液体容纳体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一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二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三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四立体图。
图13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4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15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6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右视图。
图16A是图13中的F13-F13线剖视图。
图16B是电路基板的主视图。
图16C是图16B中的向视F16B。
图17A是操作部件的第一分解立体图。
图17B是操作部件的第二分解立体图。
图17C是操作部件的后视图。
图17D是液体容纳体的主视图。
图17E是图17D中的F17Da-F17Da线局部剖视图。
图17F是图17D中的F17Db-F17Db线局部剖视图。
图17G是液体容纳体的左视图。
图17H是液体容纳体的右视图。
图18是液体容纳体安装于装卸单元时的图。
图19是图18中的F18-F18线局部剖视图。
图20是液体容纳体安装于装卸单元上时的图。
图21是图20中的F20-F20线局部剖视图。
图22是液体容纳体安装于可动部件时的侧视图。
图23是液体容纳体安装于可动部件时的主视图。
图24是图22中的F22-F22线剖视图。
图25是图23中的F23-F23线剖视图。
图26是液体容纳体向装卸单元安装(连接)完成时的侧视图。
图27是图26中的F26-F26线剖视图。
图28A是液体容纳体向装卸单元连接完成的状态(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28B是图28A中的F28A-F28A线剖视图。
图29是液体容纳体向装卸单元安装之前的第一图。
图30是从+Z轴方向侧观察图29时的图。
图31是液体容纳体向装卸单元安装之前的第二图。
图32是从+Z轴方向侧观察图31时的图。
图33是液体容纳体安装在了装卸单元上时的图。
图34是从+Z轴方向侧观察图33时的图。
图35是用于进一步说明液体容纳体的图。
图36是用于说明接合部的图。
图37是用于说明电气连接体的图。
[标号说明]
10:打印机;11:记录机构;16:供纸托盘;17:排纸托盘;20:液体供给装置;20A: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B: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2:盖部件;22A:盖部件;22B:盖部件;23:一端部;24:另一端部;26:容纳空间部;26A:容纳空间部;26B:容纳空间部;30(30C、30K、30M、30Y):装卸单元;35:固定部件;36:液体导入机构;38:接点机构;40:可动部件(连接用部件);41:基部;42:供给部支撑部;48:基板支撑部;50(50C、50K、50M、50Y): 液体容纳体;50a:电气连接体;51W:周边区域;51Y:周边区域;52:液体容纳部;52A:第一容纳部;52B:第二容纳部;53:操作部件;53A:第一部件(连接部件、手柄部);53B:第二部件(推压用部件);53C:第三部件;53fa:第一侧;53fb:第二侧;54:把持部(手柄部);54A:一端部(第一手柄端部);54B:另一端部(第二手柄端部);55:液体供给单元(液体供给部);56:定位部;57:液体供给部(流通部);58: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9:电路基板保持部;70:流路部件;99:薄膜;102:装置第一面;104:装置第二面;106:装置第三面;302:螺钉;362:液体导入部;366(366a~366d):定位突起;381:装置侧端子;382:电气连接部;384: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5:装置侧定位部;402:第一支撑面部;403:第二支撑面部;404:第三支撑面部;406:缺口部;407:槽部;482:第一基板支撑面部;487:底外面部;501:一端(一端部);502:另一端部;501A:第一端部;502B:第二端部;503:第一侧端(第一侧端部);504:第二侧端(第二侧端部);511:部件定位部(接合部、支撑部);511A:接合部(支撑部);511B:接合部(支撑部);511C:接合部(支撑部);511Da、511Db:卡爪;513:接合部;513A:接合部;513B:接合部;513C:接合部;513Da:通孔;515:接合部;517:突出部;521:第一薄片;522:第二薄片;523:第三薄片;541:把持面;542:接纳空间部;545:推压部;546:第一连接部;547:第二连接部;548:基部(连接部);549:安装部(接合部);549A:中央部;549Ba:第一接合端部;549Bb:第二接合端部;550:导出部;551:阀机构;552:阀座;554:阀体;556:弹簧;558:内部流路;569:底外面部;572:液体供给口;573:供给连接部;577:突起;577a:第一突起;577b:第二突起;577c:第三突起;577d:第四突起;581:端子;582:电路基板;583:存储装置;588:部件接合部;592:第一侧壁部;592t:槽部;593:第二侧壁部;593t:槽部;594:底部;900:液体流通管;902:罐;1000:液体消耗系统;CT:中心轴;CL:中心轴;CW:中心;GC:重心 线;GP:重心;P54:中心;C54:中心线;cp: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方式:
A-1.液体消耗系统的结构:
图1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简要结构的第一立体图。图2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简要结构的第二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20的第一图。图4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20的第二图。并且,在图3和图4中,表示后述的液体容纳体卸下的状态。在图1~图4中绘制有互相垂直相交的X轴、Y轴和Z轴。
并且,如图1所示,液体消耗系统1000包括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打印机10和两个液体供给装置20。在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使用状态下,打印机10设置在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规定的水平面上。即,Z轴方向成为铅垂方向(上下方向)。并且,-Z轴方向成为铅垂向下方向,+Z轴方向成为铅垂向上方向。液体供给装置20向打印机10供给作为液体的墨水。液体供给装置20上的液体容纳体50(液体容纳体单元50)能够可装卸地连接(安装)在打印机10上。
打印机10为喷墨打印机。打印机10包括记录机构11、供纸托盘16以及排纸托盘17。在铅垂方向的不同高度位置上设置有多个供纸托盘16。供纸托盘16设置在打印机10的装置第一面(装置前面)102上。在供纸托盘16上容纳有记录介质(例如,纸张),所述记录介质通过打印机10打印(记录)文字等图像。
记录机构11具有喷出墨水的记录头(未图示)。记录头经由管等流通管与液体供给装置20连通。记录头通过利用从液体供给装置20供给的墨水并将墨水喷出到记录介质上而进行记录(打印)。已记录的记录介质被排出到排纸托盘17。
两个液体供给装置20设置在与打印机10的装置第一面(亦称作装置前表面或装置前壁)102相交的装置第二面(亦称作装置第一侧面或装置第一侧壁)104以及装置第三面(亦称作装置第二侧面或装 置第二侧壁)106上。在打印机10的使用状态下,装置第一面102~装置第三面106均为与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装置第二面104与装置第三面106相对。在此,设置在装置第二面104上的液体供给装置20亦称作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设置在装置第三面106上的液体供给装置20亦称作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并且,当不必区别使用第一和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A、20B时,简称为液体供给装置20。
如图1所示,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包括一个盖部件22、一个液体容纳体50以及一个装卸单元30(图3)。如图2所示,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包括一个盖部件22、三个液体容纳体50以及与各个液体容纳体50相对应的三个装卸单元30(图4)。在此,当区别使用两个盖部件22时,使用标号“22A”、“22B”。并且,当区别使用四个液体容纳体50时,使用标号“50K”、“50C”、“50M”、“50Y”。当区别使用四个装卸单元30时,使用标号“30K”、“30C”、“30M”、“30Y”。并且,盖部件22、液体容纳体50、装卸部件30的个数并不限于上述个数。例如,液体容纳体50可以是三个以下,也可以是五个以上。并且,装卸单元30可以与液体容纳体50的个数对应设置。并且,盖部件22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在四个液体容纳体50中容纳(填充)有种类互不相同的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墨水分别容纳在不同的液体容纳体50中。液体容纳体50K具有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体50C具有容纳青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体50M具有容纳品红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体50Y具有容纳黄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如图3和图4所示,液体容纳体50容纳在由盖部件22划分的容纳空间部26中。具体而言,液体容纳体50K容纳在容纳空间部26A(图3)中,液体容纳体50C、50M、50Y容纳在容纳空间部26B(图4)中。
图3和图4所示的装卸单元30装卸自如地安装液体容纳体50。装卸单元30K配置在盖部件22A的内侧,装卸单元30C、30M、30Y配置在盖部件22B的内侧。如图3所示,装卸单元30K设置在打印 机10的装置第二面104上。如图4所示,装卸单元30C、30M、30Y设置在打印机10的装置第三面106上。当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时,通过打印机10上的具有泵功能的供给机构(未图示)向打印机10的记录头供给容纳在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
如图3和图4所示,盖部件22被构成为以铅垂向下方向侧的一端部23为支点,通过旋转铅垂向上方向侧的另一端部24而开关自如。液体容纳体50中容纳的墨水被消耗后,使用者打开盖部件22,将消耗了的液体容纳体50从装卸单元30上卸下。然后,使用者在将新的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后关闭盖部件22。
A-2.装卸单元30的结构:
图5是用于说明装卸单元30的第一立体图。图6是用于说明装卸单元30的第二立体图。图5表示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状态(安装时的状态)。图6表示可动部件40容纳在固定部件35中的第二状态(安装时的状态)。在图5和图6中,虽然以装卸单元30C为例对结构进行说明,而其他装卸单元30K、30M、30Y也具有与装卸单元30C相同的结构。如图5所示,装卸单元30包括固定部件35和可动部件40。
通过执行以下两个操作液体容纳体50被安装到装卸单元30上。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的状态亦称作“安装状态(连接状态)”。安装状态(连接状态)是指后述的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57(流通部57)与装卸单元30的液体导入部(液体导入针)362连接,并且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容纳体侧电电气连接部)582与装卸单元30的电气连接部(装置侧电气连接部)382电气连接的状态。在安装状态下,容纳在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成为能够向打印机10侧流通的状态。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也可以将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2置换成接触部cp。
·第一操作:
在使用者使装卸单元30成为第一状态之后,将液体容纳体50向可动部件40安装。
·第二操作:
在第一操作之后,使用者通过液体容纳体50将可动部件40向固定部件35侧推进而使装卸单元30成为第二状态。
在装卸单元30的第二状态下,通过锁定机构限制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K1轴方向侧移动。并且,在第二状态下,通过将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内侧方向(-K1轴方向)推压,从而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由此,通过移动而使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侧(+Z轴方向)突出,就能够将装卸单元30的状态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
固定部件35通过作为固定部的多个螺钉302固定在打印机10的面104、106(图3和图4)上。具体而言,装卸单元30K(图3)通过多个螺钉302固定在第二面104上,装卸单元30C、30M、30Y(图4)通过多个螺钉302固定在第三面106上。
固定部件35包括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液体导入机构36具有液体导入部362。通过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容纳体50上的后述液体供给部连接,容纳在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在液体导入部362中流通。液体导入部362与打印机10的记录头连通。
液体导入部362为墨水能够在内部流通的针状。液体导入部362沿中心轴CL延伸。将沿该中心轴CL的方向(液体导入部362延伸的方向)作为K1轴方向。K1轴方向与Z轴方向垂直相交。将与K1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作为K2轴方向。由K1轴方向和K2轴方向所规定的面与由图1所示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规定的面平行。在K1轴方向中,朝向打印机10的外侧的方向为+K1轴方向,朝向打印机10的内侧的方向为-K1轴方向。
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沿K2轴方向并排配置。在K2轴方向中,从液体导入机构36指向接点机构38的方向为+K2轴方向,从接点机构38指向液体导入机构36的方向为-K2轴方向。并且,在装卸单元30中,Z轴方向亦称作“高度方向”,K1轴方向亦称作“宽度方向”,K2轴方向亦称作“进深方向”。
如图5和图6所示,接点机构38包括: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九个)装置侧端子381的电气连接部(装置侧电气连接部)382、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电气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与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接触(电气连接)。由此,能够在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与打印机10之间进行各种信息(例如,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颜色和制造年月日)的通信。装置侧端子381由可弹性变形的金属制的板簧形成。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配置在电气连接部382的K2轴方向(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并排的方向)上的两侧。当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上安装时,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对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相对于电气连接部382进行最终定位。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为沿K1轴方向延伸的部件。
可动部件40被构成为相对于固定部件35沿K1轴方向可移动。可动部件40包括基部41、供给部支撑部42以及基板支撑部48。供给部支撑部42和基板支撑部48均与基部41连接。供给部支撑部42和基板支撑部48均为从基部41向+Z轴方向侧(上侧)延伸的部件。
供给部支撑部42为用于对液体容纳体50(具体为液体供给部)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进行定位的部件。当沿K1轴方向观察装卸单元30时,供给部支撑部42设置在与液体导入部362重合的位置。供给部支撑部42以朝向-Z轴方向形成凹形状的方式设置。在供给部支撑部42的K2轴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槽部407。通过将液体容纳体50的后述定位部伸入到槽部407中,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上的液体供给部的移动,并对液体容纳体50相对于装卸单元30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即,通过划分形成供给部支撑部42的多个面部(例如,第一支撑面部402、第二支撑面部403、第三支撑面部404),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上的液体供给部的移动,对液体容纳体50相对于装卸单元30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在供给部支撑部42的位于液体导入部362侧的第一支撑面部402上,形成有缺口部406。缺口部406为+Z轴方向侧开口的凹形状。当沿K1轴方向观察装卸单元30时,缺口部406设置在与液体导入部362重合的位置。在使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最靠近+K1轴方向移动的第一状态下,缺口部406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K1轴方向侧。并且,如图6所示,在第二状态下,液体导入部362的顶端位于缺口部406内。
基板支撑部48是使液体容纳体50(具体为电路基板)相对于接点机构38进行定位的部件。当沿K1轴方向观察装卸单元30时,基板支撑部48设置在与接点机构38重合的位置。基板支撑部48以朝向-Z轴方向形成凹形状的方式设置。通过划分形成基板支撑部48的多个面部(例如,第一基板支撑面部482),对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的移动进行限制。
如上所述,可动部件40用于将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打印机10上。因此,可动部件40亦称作“连接用部件40”,连接用部件40被涂成容纳不同颜色墨水的多个墨水容纳体50K、50C、50M、50Y中的、应该与装卸单元30连接的墨水容纳体50K、50C、50M、50Y中所容纳的墨水的颜色。例如,与容纳黄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50Y连接的装卸单元30Y上的连接用部件40被着色成黄色。在此,所谓的“着色成墨水的颜色”包含被着色成与墨水的颜色同色系的颜色。所谓的“同色系的颜色”,只要是使用者通过目视确认连接用部件40就能够确认应该连接的液体容纳体50的范围内的颜色即可。所谓的“同色系的颜色”表示例如在安装JIS标准(JISZ 8102)采用的二十种颜色色相环(也称作修正孟赛尔色相环)中,色相差为0~3的颜色。A-3.液体容纳体50的结构:
图7是液体容纳体50的第一立体图。图8是液体容纳体50的第二立体图。图8A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主视图。图8B是液体容纳体50的后视图。在图7、图8、图8A、图8B中,表示有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的状态(安装状态)下的Z轴、K1轴、K2轴。并且,图7、图8、图8A、图8B表示填充了作为液体的墨水并且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之前(墨水被打印机消耗之前)的状态(未使用状态、初期状态)下的液体容纳体50。另外,用于说明后述液体容纳体50的图中,也根据需要表示有互相垂直的Z轴、K1轴、K2轴。在图7以后的图中,以液体容纳体50C为例对结构进行了说明,液体容纳体50K、50M、50Y的结构也与液体容纳体50C相同。
并且,如后所述,能够如下定义互相垂直的Z轴、K1轴、K2轴。在液体容纳体50连接在打印机10上的状态下,Z轴方向为重力方向(铅垂方向)。+Z轴方向为重力反方向或重力向上方向(铅垂向上方向),-Z轴方向为重力向下方向(铅垂向下方向)。沿K1轴的方向,即K1轴方向(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并且,-K1轴方向为将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连接时的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移动方向)。即,如下所述,当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连接时,通过将后述液体供给单元55(图7)沿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液体供给单元55(具体为液体供给部57)与设置在打印机10上的液体导入部(液体导入部)362连接,基板单元58(具体为电气连接部58)与设置在打印机10上的电气连接部382连接。并且,+K1轴方向为将液体容纳体50从打印机10上卸下时的卸下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方向为水平方向,即-K1轴方向,但并不限于此。连接方向只要是包含水平方向分量的方向即可。并且,K2轴方向(第二方向)为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以及第一方向(K1轴方向)垂直的方向。
如图7所示,液体容纳体50包括液体容纳部52和操作部件(连接部件、手柄部)53。操作部件53安装在液体容纳部52上。操作部件53包括把持部(支撑部)54、液体供给单元55、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以及推压部545(图8)。把持部54为使用者支撑(把持)液体容纳体50的部分。因此,能够将把持部54称为“手柄部54”或“手柄部分54”。液体供给单元55为与装卸单元30上的液体导入部362以及供给部支撑部42(图6)所对应的部分。基板单元58为与装卸单元30上的电气连接部382以及基板支撑部48(图6)所对应的部分。并且,操作部件53的把持部54在本实施方式中 形成为“口”字状,但也可以形成为“C”字状或“T”字状。
液体容纳部52能够容纳作为液体的墨水。液体容纳部52在袋面(外表面)露出的状态下安装在操作部件53上。即,液体容纳部52为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而非容纳在壳体等中的结构。随着容纳的墨水的减少,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减小。
液体容纳部52具有第一薄片521、第二薄片522以及第三薄片523。第一~第三薄片521~523划分出用于在内侧容纳墨水的空间部。在此,在液体容纳部52中,将安装有操作部件53的一侧作为一端(一端部、上端、上端部)501侧,将与一端501相对的一侧作为另一端(另一端部、底端、底端部)502侧。并且,在液体容纳部52中,将一端侧(+K2轴方向侧)作为第一侧端(第一侧端部)503侧,将另一端侧(-K2轴方向侧)作为第二侧端(第二侧端部)504侧。如图8A所示,液体供给部55和基板单元58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沿K1轴方向观察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供给部55和基板单元58位于与一端部51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位置。
当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连接时,液体供给部55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且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上侧(+Z轴方向侧)支撑液体容纳部52。具体而言,如下所述,液体供给部55(具体为后述定位部56)通过支撑在可动部件40的供给部支撑部42(图5)上而支撑液体容纳部52。
当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连接时,基板单元58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且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上侧(+Z轴方向侧)与液体供给部55共同支撑液体容纳部52。具体而言,如下所述,基板单元58(具体为后述电路基板保持部59)通过支撑在可动部件40的基板支撑部48(图5)上而支撑液体容纳部52。
如图8A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状态下,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沿K2轴方向(第二方向)并排配置。即,当从沿K2轴的方向观察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以 至少一部分重合的方式配置(参照后述图17H)。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第一薄片521和第二薄片522构成液体容纳部52的侧面。并且,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第三薄片523构成液体容纳部52的底面。第一薄片521和第二薄片522相对配置。第一薄片521和第二薄片522的彼此的周边区域51W的一部分熔接在一起。具体而言,周边区域51W中的一端501侧部分、第一侧端503侧部分以及第二侧端504侧部分熔接在一起。为了便于理解,在图7和图8中,在第一和第二薄片521、522熔接起来的部分标记有交叉阴影线。并且,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501(具体而言,为第一和第二薄片521、522的一端),熔接有操作部件53。即,操作部件53为可安装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侧的部件,操作部件53为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侧的部件。为了便于理解,在图7和图8中,在操作部件53与第一以及第二薄片521、522熔接的部分标记有实线的单向阴影线。具体见下述,第一和第二薄片521、522通过熔接安装在操作部件53的安装部(接合部)549上。
如图7所示,关于第三薄片523,第三薄片523的周边区域51Y与第一薄片521以及第二薄片522的周边区域51W的一部分熔接在一起。在第三薄片523与第一以及第二薄片521、522熔接的部分标记有单点划线表示的单向阴影线。这样一来,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部52为通过熔接等方式将三个薄片521、522、523粘接的类型(即,具有底面的袋型(pouchtype))。
第一~第三薄片521~523均为具有挠性的部件。使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聚乙烯等作为第一~第三薄片521~523的材料(材质)。并且,也可以使用将多个由这些材料构成的薄膜层叠起来的层叠结构来形成第一~第三薄片521~523。在该层叠结构中,例如,可以用耐冲击性良好的PET或者尼龙来形成外层,用耐墨水性良好的聚乙烯来形成内层。并且,可以将包括气相淀积(vapor deposition)铝等镀层的薄膜作为层叠结构的一个构成部件。由此,由 于能够提高气体阻隔性能,因此能够抑制例如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的浓度变化。这样一来,能够任意设定液体容纳部52的材质。
并且,液体容纳部52的形状和大小均能够任意设定。例如,可以使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52K大于容纳其他颜色(例如,青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52C的容积(大小)。再例如,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部52为通过熔接等方式将第一~第三薄片521~523粘接的类型,但也可以是省略第三薄片523,并且通过熔接等方式将第一和第二薄片521、522粘接的类型(即,枕型(pillow type))。在此,如上所述,液体容纳部52与操作部件53为分体部件。因此,在操作部件53使用相同部件的同时,仍然能够变更液体容纳部52的种类(形状、大小和材质)。即,由于能够根据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液体的特性和量等设定液体容纳部52的形状、大小和材质,因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液体容纳体50还具有流路部件70,其用于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向液体供给单元55(具体为后述液体供给部)流通。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部件70为管。流路部件70配置在液体容纳部52的内侧。
利用图8A,如下所述,液体容纳体50的各个部分具有以下关系。将把持部54的沿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的长度方向(K2轴方向)的宽度作为宽度W54。并且,将接合部549的沿接合部549的长度方向(K2轴方向)的宽度作为宽度W549。宽度W54为把持部54的一端部(第一手柄端部)54A与另一端部(第二手柄端部)54B在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宽度W54比宽度W549小。并且,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在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位于把持部54的两端部54A、54B之间。
另外,液体供给单元(液体供给部)55和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在第二方向(K2轴方向、长度方向)上配置在隔着手柄部54的中心P54(中心线C54)的位置。并且,中心线C54为通 过中心P54的沿Z轴方向的线。
此外,将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中的第二方向(K2轴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作为第一端部501A,将另一方的端部作为第二端部501B。在这种情况下,液体供给单元(液体供给部)55和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在第二方向(K2轴方向)上配置在比第一端部501A和第二端部501B更靠近一端部501的中心P52(中心线C52)的位置。并且,中心线C52为通过中心P52的沿Z轴方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线C52与中心线C54大致一致。
图9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一立体图。图10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二立体图。图11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三立体图。图12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四立体图。图13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14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后视图。图15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16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右视图。图16A是图13中的F13-F13剖视图。图16B是电路基板582的主视图。图16C是图16B中的向视F16B。在图9~图16A中,省略液体容纳体50上的液体容纳部52的图示。
如图9和图10所示,操作部件(手柄部)53包括把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基部(连接部)548以及安装部549。在此,关于操作部件53,Z轴方向亦称作“高度方向”、K1轴方向亦称作“厚度方向”、K2轴方向亦称作“宽度方向”。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53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宽度方向”与液体容纳体50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宽度方向”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50按照高度、宽度、厚度的顺序其长度增大。并且,可以是如上所述的操作部件53作为安装部549的构成要素,也可以是操作部件53与安装部549作为分别的构成要素。
把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基部548均为棒状。由把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基部548形成 框状部件。由此,在操作部件53中,划分形成有用于接纳使用者的手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接纳空间部542。
把持部54为能够把持的部分。把持部54为使用者把持液体容纳体50的部分。把持部54沿K2轴方向延伸。如图11所示,把持部54具有与接纳空间部542相邻的把持面(支撑面)541。把持面541为使用者直接支撑(把持)的部分。在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的安装状态下,把持面541为与Z轴方向大致垂直的平面。
如图9所示,第一连接部546为从把持部54的K2轴方向的一端部向基部548侧(-Z轴方向侧、图7所示的液体容纳部52侧)延伸的部件。第二连接部547为从把持部54的K2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向基部548侧(-Z轴方向侧、图7所示的液体容纳部52侧)延伸的部件。基部548为隔着接纳空间部542与把持部54相对的部分。基部548沿K2轴方向延伸。在基部548上安装有后述的定位部56、电路基板保持部(接触部配置部、基板保持部)59以及推压部545(图12)。即,液体供给单元55的定位部56与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接触部配置部)59的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经由基部548彼此连接。由此,液体供给单元55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随着基部548的动作而连动。即,使用者通过操作一个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部548)的动作,从而能够操作用于将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打印机10上的液体供给单元55和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动作。在此,“连接”指的是,连接的部件彼此连动而动作地连接在一起。
安装部(接合部)549隔着基部548位于与把持部54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安装部549与基部548邻接。安装部549沿K2轴方向延伸。安装部549为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501(图7)通过熔接等进行安装的部分(接合的部分)。安装部549与操作部件53连接。并且,如图13和图16A所示,安装部549具有导出部550,其用于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向液体供给部57流通。通过流路部件70与导出部550连接,在流路部件70中流动的墨水经由导出部550向液体供给部57流通。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3和图14中, 在安装部549上安装有液体容纳部52的部分附有单向阴影线。
如图9和图10所示,液体供给单元55包括液体供给部57和定位部56。然而,定位部56与液体供给部57为分体结构,并与液体供给部57之间形成有小空隙。液体供给单元55(定位部56)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设置。
液体供给部57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向打印机流通。液体供给部57具有作为一端的液体供给口572以及作为另一端的供给连接部573。液体供给口572与液体容纳部52的内部连通,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流出到外部(打印机10)。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液体导入部362(图5)插入液体供给口572。液体供给口572规定与把持面541垂直的平面(由Z轴方向和K2轴方向所规定的面)。液体供给口572朝向第一方向(K1轴方向)开口。具体而言,液体供给口572朝向第一方向(K1轴方向)中的连接方向(-K1轴方向)开口。在此,开口方向为与液体供给口572所规定的平面垂直的方向,并且是朝向外部的方向。另外,液体供给口572并不限于朝向第一方向开口的方式,只要朝向包含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开口即可。
供给连接部573与操作部件53连接。液体供给部57为沿K1轴方向(中心轴CT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环状部件)。液体供给部57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设置。
液体供给部57包括中心轴CT。中心轴CT与K1轴方向平行。在此,在K1轴方向中,从液体供给口572指向供给连接部573的方向为+K1轴方向,从供给连接部573指向液体供给口572的方向为-K1轴方向。
如图15所示,把持面541配置在与液体供给部57的中心轴CT方向(K1轴方向)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侧。包括把持面541在内的操作部件53以与液体供给口572在中心轴CT方向上偏置的方式设置。换言之,当从与把持面541垂直的方向,且从液体供给部57朝向把持面541的方向(+Z轴方向)侧观察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 供给口572配置在与把持面541(操作部件53)不重合的位置。即,当将液体容纳体50投影在与把持面541垂直的面上时,把持面541与液体供给口572为不重合的位置关系。
如图9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未使用的状态下,液体供给口572被薄膜99封闭。由此,在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装卸单元30(图5)上之前,能够抑制墨水从液体供给口572向外部漏出。当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安装时,薄膜99则被液体导入部362(图5)捅破。
如图16A所示,在液体供给部57的内部配置有阀机构551,其用于开关由液体供给部57形成的液体流路。阀机构551包括阀座552、阀体554以及弹簧556。从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供给口572到供给连接部573按照阀座552、阀体554、弹簧556的顺序容纳在液体供给部57内。
阀座552为大致圆环状的部件。阀座552由例如橡胶或合成橡胶等弹性体构成。阀座552压入液体供给部57的内部。阀体554为大致圆柱状的部件。在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之前的状态下,阀体554封闭形成于阀座552上的孔(阀孔)。弹簧556为压缩螺旋弹簧。弹簧556向阀座552侧的方向对阀体554施力。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通过液体导入部362(图5)向供给连接部573侧推压阀体554,使阀体554向供给连接部573侧移动。由此,阀体554离开阀座552而使阀机构551变为打开状态。当阀机构551为打开状态时,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图7)中的墨水能够流经流路部件70、操作部件53的内部流路558以及液体供给部57而流出到外部。
如图9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液体容纳体)向打印机10连接时,定位部56对包括液体供给口572在内的液体容纳部52相对于打印机10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定位部56一体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56通过与操作部件53一体成型而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在此,“一体设置”的含义是指定位部56以随着操作部件53的动作而连动的方式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熔接等将定位部56安装在操作部件53上,从而将 定位部56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并且,虽然定位部56以包围除了液体供给口572的上方的圆周方向的方式设置在液体供给口572的附近,但是当操作部件53由不易变形的材料制成时,也可以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上的稍微离开液体供给口572的位置。定位部56从操作部件53向-K1轴方向突出。
如图9和图10所示,定位部56配置在液体供给口572的附近。并且,如图13所示,定位部56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液体供给口572的液体容纳部52(图7)侧(-Z轴方向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56配置在以中心轴CT为中心的液体供给部57的周围。具体而言,定位部56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的周围的除了把持部54侧的周围。当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定位部56配置在装卸单元30(图5)上的供给部支撑部42的内侧。由此,通过划分形成供给部支撑部42的多个面部(例如,图5所示的第一支撑面部402、第二支撑面部403、第三支撑面部404)抵靠在定位部56上,限制液体供给部57的动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定位液体容纳体50。之后,液体供给口572在液体供给口572的上下左右的位置处以被设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的突起577(577a、577b、577c、577d)和设置在液体导入部362的上下左右的图5和图6所示的定位突起366(366a、366b、366c、366d)所定位的状态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具体而言,液体供给口572在被作为容纳体侧定位部的突起577a~577d(图9~图11)定位的状态下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突起577a~577d设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中以中心轴CT为中心的外周上。突起577a~577d在液体供给口572的上下左右的位置处设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第一突起577a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的重力向上方向侧(+Z轴方向侧)的部分。第二突起577b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的-K2轴方向侧的部分。如图10所示,第三突起577c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的+K2轴方向侧的部分。如图11所示,第四突起577d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的重力向下方向侧(-Z轴方向侧)的部分。并且,当不区别使用第一~第四突起577a~577d时,使用标号“577”。
液体供给单元55具有将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图7)中的墨水向打印机10供给的功能。因此,也可以将液体供给单元55作为“液体供给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液体供给部的液体供给单元55包括在其一端具有液体供给口572的液体供给部(液体流通部)57和定位部56。
如图9和图10所示,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包括电路基板582和电路基板保持部59。基板单元58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设置。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与液体供给部57的突出方向(-K1轴方向)相同。并且,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也可以与液体供给部57的突出方向不相同,只要实质上平行(大致平行)即可。“实质上”的含义包含有些许误差的情况。另外,基板单元58和液体供给部57自操作部件53朝向操作部件53的同一侧(-K1轴方向侧)突出。
如图15所示,基板单元58在与把持面541平行的方向上与液体供给单元55并排设置。具体而言,基板单元58与液体供给单元55在与把持面541平行的方向且作为与中心轴CT垂直的方向即K2轴方向上并排设置。
如图9所示,当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电路基板保持部59对电路基板582相对于打印机10进行定位。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保持部59通过与操作部件53一体成型而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在此,“一体设置”的含义是指电路基板保持部59以随着操作部件53的动作而连动的方式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上。并且,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熔接等方式将电路基板保持部59安装在操作部件53上,从而将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
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为+Z轴方向侧(把持部54所在的一侧)开口的凹形状。凹形状的底部594相对于把持面541(图11)倾斜。通过将电路基板582安装在底部594上,电路基板582如上所述倾斜地保持在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上。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至少一部分(底部594)设置在电路基板582(接触部cp)的液体容纳部52(图7)侧(-Z轴方向侧)。即,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上不同于接触部cp(图17B)的至少一部分(底部594)设置在接触部cp的液体容纳部52侧。
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从底部594的K2轴方向的两侧分别向+Z轴方向侧延伸的第一侧壁部592和第二侧壁部593。如图10所示,第一侧壁部592具有槽部592t。如图9所示,第二侧壁部593具有槽部593t。当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电路基板保持部59首先由基板支撑部48(图5)支撑。由此,对电路基板保持部59和电路基板582相对于装置侧端子381(图5)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并且,通过使图5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向-K1轴方向移动,使图6所示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5进入到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槽部593t(图9)中,并且,图6所示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图6)进入到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槽部592t(图10)中。由此,对电路基板保持部59和电路基板582相对于装置侧端子381进行定位。
如图13所示,电路基板582的表面上具有多个端子581。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581与装置侧端子381的数目(九个)相对应地配置有九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581的外形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电路基板582的背面配置有存储装置583(图16C)。存储装置583存放与液体容纳体50相关的信息(例如,墨水颜色、墨水余量等)。存储装置583与多个端子581电气连接。在安装状态下,多个端子581分别与打印机10上的电气连接部382上的对应的装置侧端子381(图6)电气连接。
如图16B所示,在电路基板582的+Z轴方向侧的上侧端部586上形成有圆柱槽584,在电路基板582的-Z轴方向侧的下侧端部587上形成有圆柱孔585。用圆柱槽584和圆柱孔585将电路基板582固定在底部(配置部)594上。
如图16B和图16C所示,电路基板582具有设置在表面582fa上的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0和设置在背面582fb上的存储装置583。 表面582fa和背面582fb为平面。
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0由九个端子581A~581I组成。存储装置583存放与液体容纳体50相关的信息(例如,墨水余量、墨水颜色)等。
如图16B所示,九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均形成大致的矩形形状,并且以在Z轴方向的不同位置形成两列Ln1、Ln2的方式配置。列Ln1、Ln2与K2轴方向平行。
在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的各自的中央部,具有与对应的装置侧端子381(图6)接触的接触部cp。也可以认为上述列Ln1、Ln2是由多个接触部cp形成的列。并且,当不必区别使用九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时,使用标号“581”。
这样,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具有能够与装置侧电气连接部382接触的接触部cp。并且,如图9所示,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
如图15所示,把持面541配置在与液体供给部57的中心轴CT方向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侧。作为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基板单元58以与包含把持面541在内的操作部件53在中心轴CT方向上偏置的方式设置。换言之,当从与把持面541垂直的方向,且从液体供给部57朝向把持面541的方向(+Z轴方向)侧观察液体容纳体50时,基板单元58配置在与把持面541(操作部件53)不重合的位置。即,当将液体容纳体50投影在与把持面541平行的面上时,把持面541与基板单元58为不重合的位置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基板单元58上至少电路基板582配置在与把持面541(操作部件53)不重合的位置即可。
如图9和图12所示,将操作部件53上的-K1轴方向侧作为第一侧53fa,将操作部件53上的与第一侧53fa相反的一侧,即+K1轴方向侧作为第二侧53fb。如图9所示,包括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基板单元58和定位部56设置在同一侧,即第一侧53fa。
如图12和图15所示,推压部545隔着操作部件53设置在与包含定位部56的液体供给单元(液体供给部)55以及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相对的第二侧53fb。即,如图11所示,定位部56和电路基板保持部59设置在基部548上的第一侧53fa的表面,而如图12所示,推压部545设置在基部548上的第二侧53fb的表面。并且,如图15和图16所示,推压部545的至少一部分隔着操作部件53与定位部56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相对。
当向打印机10上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推压部545为被使用者推压的部分。即,推压部545为手动推压的部分。通过向-K1轴方向(连接方向)侧推动推压部545,使安装有液体容纳体50的可动部件40(图6)向-K1轴方向侧移动。
推压部545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设置。由此,能够容易地确认推压部545与其他部分,并且当向打印机上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能够促使使用者推动推压部545的操作。另外,如图14所示,当从沿K1轴方向的方向观察操作部件53时,推压部545的外形的一部分伸出到基部548的外侧。由此,由于能够增大推压部545的表面积,因此能够便于使用者推动推压部545。
操作部件53、电路基板保持部59、定位部56、液体供给部57以及推压部545可以由相同材料形成,也可以根据用途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使用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者ABS树脂等合成树脂作为操作部件53的材料。
图17A是操作部件53的第一分解立体图。图17B是操作部件53的第二分解立体图。图17C是操作部件53的后视图。图17D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主视图。图17E是图17D中的F17Da-F17Da线局部剖视图。图17F是图17D中的F17Db-F17Db线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7A~图17C中为了容易理解也图示有流路部件70。并且,图17C是后述的第三部件(用于推压的部件)53C卸下后的状态。
如图17A和图17B所示,操作部件(连接部件、手柄部)53包括第一部件53A、第二部件53B以及第三部件53C。通过组装第一部件53A~第三部件53C而形成操作部件53。具体而言,通过以第一部件53A与第三部件53C隔着第二部件53B而组装各个部件53A~53C。第一部件53A~第三部件53C均通过合成树脂等材料一体成型而形成。
第一部件53A包括把持部54。第一部件53A的形状为框状。第一部件53A是沿着垂直于K1轴方向(中心轴CT方向)的平面的板状部件。在第一部件53A的连接部548(具体而言,是连接部548的第一侧53fa部分)上,通过一体成型而连接有定位部56和电路基板保持部59。如上所述,操作部件53中的第一部件53A本身也可以称作“连接部件53A”或者“手柄部53A”。
如图17B所示,在第一部件53A的第二侧53fb设置有三个接合部511A、511B以及511C,该接合部511A、511B以及511C用于通过与第二部件53B接合而连接第一部件53A与第二部件53B。三个接合部511A、511B以及511C沿着K2轴方向(定位部56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并排的方向)并排配置。另外,接合部511A、511B以及511C的数量既可以是两个以下,也可以是四个以上。并且,当不必区别使用三个接合部511A、511B以及511C时,使用标号“511”。
接合部511设置在第一部件53A的第二侧53fb的基部548上。接合部511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形状。也就是说,接合部511的外形形状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为围绕沿着K1轴方向(流通部57的中心轴CT方向)的方向(K1轴方向)的形状。接合部511是从基部548向第二部件53B侧(+K1轴方向侧)突出的凸部。
并且,如图17B所示,在第一部件53A的第二侧53fb具有八个(在图中仅图示了七个)部件接合部588,该部件接合部588用于通过与第三部件(用于推压的部件)53C接合而连接第一部件53A与第三部件53C。部件接合部588为凹形状。
如图17A和图17B所示,在第二部件53B上通过一体成型而连接有液体供给部57。并且,在第二部件53B上通过一体成型而连接有安装部(接合部)549。
并且,第二部件53B具有三个接合部513A、513B以及513C,该 接合部513A、513B以及513C用于通过与接合部511接合而将第一部件53A安装到第二部件53B上。另外,当不必区别使用三个接合部513A、513B以及513C时,使用标号“513”。接合部513既可以有四个以上,也可以有两个以下。
三个接合部513A、513B以及513C与第一部件53A的三个接合部511A、511B以及511C对应设置。接合部513是在K1轴方向上贯通的通孔。接合部513的外形形状为能够嵌合接合部511的形状。接合部513的外形形状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为围绕沿着K1轴方向(流通部57的中心轴CT方向)的方向(K1轴方向)的形状。
如图17C所示,通过将呈凸形状的接合部511A、511B以及511C嵌入到作为对应通孔的接合部513A、513B以及513C中,从而将第二部件53B安装到第一部件53A上。也就是说,设置有接合部513的部分517也称作从接合部549向液体容纳部52(图7)的外部突出的“突出部517”。而且,通过将连接部件53A的接合部511向突出部517的接合部513接合,从而使连接部件53A与接合部549连接。
手柄部53A的三个接合部511A、511B以及511C通过与安装有液体容纳部52的第二部件53B接合而发挥以下功能。即,当使用者通过把持手柄部53A而把持液体容纳体50时,三个接合部511A、511B以及511C作为承受由液体容纳部52自重所产生的负荷的部分而发挥功能。因此,也分别将三个接合部511A、511B以及511C称作支撑部511A、511B以及511C。
通过组装手柄部53A与第二部件53B,手柄部53A与液体供给部57相连接。另外,本段落中所记载的“连接”,除了手柄部53A与液体供给部57直接相连接的方式以外,还包括通过其他部件而间接连接手柄部53A与液体供给部57的方式。
通过接合部511B与接合部513B接合,从而限制在K2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第二部件53B相对于连接部件53A的移动。通过接合部511A与接合部513A接合且接合部511C与513C相接合,从而限制在Z轴方向上第二部件53B相对于连接部件53A的移动。即,通过 使接合部511与接合部513分别具有围绕沿着中心轴CT方向(K1轴方向)的方向(K1轴方向)的外形形状,从而能够抑制在与中心轴CT垂直相交的平面方向(Z轴方向与K2轴方向规定的平面方向)上的连接部件53A与第二部件53B之间的位置偏移。
如图17B所示,连接部件53A还具有凸状的接合爪511Da、511Db。接合爪511Da、511Db设置在第一部件53A中的连接部548的第二侧53fb。并且,第二部件53B具有通孔513Da、513Db,该通孔513Da、513Db位于与凸状的接合爪511Da、511Db对应的位置处。
如图17E和图17F所示,通过接合爪511Da、511Db与形成通孔513Da、513Db的部件接合,从而限制第二部件53B相对于连接部件53A向+K1轴方向移动。并且,通过第二部件53B的一部分与连接部件53A的一部分抵接,从而限制第二部件53B相对于连接部件53A向-K1轴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通过使连接部件53A的接合部511与第二部件53B的接合部513接合,从而进行两个部件53A、53B之间的定位。在此,在连接部件53A上连接或接合有电路基板保持部59,在第二部件53B上连接或接合有与打印机10连接的液体供给部57。因此,通过使连接部件53A的接合部511与第二部件的接合部513接合,从而决定液体供给部57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之间的位置。在此,接合部511也称作“部件定位部511”。
如图17C所示,在接合部549的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接合部511A和接合部511B配置在隔着液体供给部57的位置处。并且,在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接合部511A与接合部511C配置在隔着液体供给部57的位置处。并且,在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接合部511B与接合部511C配置在隔着电路基板582的位置处。并且,在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接合部511A与接合部511C配置在隔着电路基板582的位置处。
如图17B所示,第三部件53C包括推压部545。第三部件53C的形状为与第一部件53A的形状对应的框状。第三部件53C为沿着垂直于K1轴方向(中心轴CT方向)的平面的板状部件。第三部件53C中的第一侧53fa部分具有八个接合部515。另外,在此没有限定接合部515的数量。通过接合部515与图17B中所示的部件接合部588接合,从而使第一部件53A与第三部件53C连接。
连接部件53A(手柄部53A)、第二部件53B以及第三部件53C分别为分体部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部53A、第二部件53B以及第三部件53C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另外,优选至少手柄部53A与第二部件53B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手柄部53A由具有优良的抗变形性或者抗蠕变(creep)性的材料形成。手柄部53A具有当被使用者把持而被施加由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所产生的负荷时难以变形的足够的抗变形性或者抗蠕变性。手柄部53A由具有比第二部件53B或者第三部件53C更优良(高)的抗变形性的材料形成。并且,优选手柄部53A由具有比第二部件53B和第三部件53C更优良(高)的抗蠕变性的材料形成。手柄部53A由ABS树脂、比普通的ABS提高了耐热性的耐热性ABS树脂或者聚苯乙烯(PS)等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ABS树脂形成手柄部53A。耐热性ABS也可以是在1.82MPa下负荷挠曲变形温度为120℃以上的部件。另外,也可以手柄部53A中至少连接液体供给部57的部分由具有优良的抗变形性或者抗蠕变性的材料形成。
抗变形性可以以弯曲模量的大小作为指标进行评价。所谓的“具有优良的抗变形性的材料”,优选例如根据JIS K 7171弯曲模量为1800MPa以上的材料,进一步优选2000MPa以上的材料,更进一步优选2500MPa以上的材料。并且,所谓的“具有优良的抗变形性的材料”也可以是根据JIS K 7171弯曲模量高于聚乙烯的材料。
抗蠕变性可以以当对使用预定材料形成的部件持续施加一定负荷(例如,2.8MPa)时的变形量(弯曲量)的大小作为指标进行评价。优选具有优良的抗蠕变性的材料为当形成规定形状的部件时变形量小于聚乙烯的材料。
第二部件53B由对液体容纳部52所容纳的墨水具有耐受性的材 料形成。第二部件53B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者聚甲醛(POM)等材料形成。
所谓的“对液体具有耐受性”也可称为“具有耐药性”。并且,所谓的“对液体具有耐受性的材料”,是指当浸入到液体中时不与液体发生反应的材料(由材料形成的部件)。即,所谓的“对液体具有耐受性的材料”,是指当浸入到液体中时,液体中不会产生预定值以上的固体物质等杂质的材料(由材料形成的部件)。例如,所谓的“对液体具有耐受性的材料”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评价。即,将利用进行评价的材料形成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部件53B)浸入到液体容纳部52所容纳的墨水中之后,在高温环境下(例如,80℃)放置预定的时间(例如,48小时)。在将第二部件53B放置预定的时间期间之后,通过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观察。
(1)墨水中有无存在固体物质。
(2)第二部件53B浸入到墨水中前后的质量变化量。
(3)第二部件53B浸入到墨水中前后的外观形状的变化是否在±5%以内。
在上述的(1)~(3)中,在墨水中没有固体物质,并且质量没有较大的变化(±5%以内),并且认为外观形状没有较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可以评价作为“对液体具有耐受性的材料”。另外,第二部件53B中至少与墨水接触的部分(即,液体供给部57的内表面)也可以是由对墨水具有耐受性的材料形成的。
如图17A和图17B所示,第三部件53C由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者聚甲醛(POM)等材料形成。设置在第三部件53C上的推压部545隔着手柄部53A而位于与液体供给部57相反的一侧。第三部件53C被着色成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的颜色。例如,在容纳黄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50Y的情况下,第三部件53C被着色成黄色。在此,所谓的“着色成墨水的颜色”包含被着色成与墨水的颜色同色系的颜色。所谓的“同色系的颜色”,只要是使用者通过目视确认第三部件53C就能够确认所容纳墨水颜色的范围内的颜色即 可。如上所述,所谓的“同色系的颜色”表示例如在按照JIS标准(JIS Z 8102)采用的二十种颜色色相环(也称作修正孟塞尔色相环)中,色差为0~3的颜色。
如上所述,第三部件53C作为被着色成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容纳墨水)的颜色的确认部分发挥功能。另外,确认部分(被着色的部分)不必是第三部件53C整体,只要是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的一部分即可。例如,也可以第三部件53C中推压部545的至少一部分为确认部分。
并且,为了使用者确认容纳墨水的颜色,可以将第三部件53C着色成与墨水颜色相同的颜色,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只要第三部件53C呈现用于确认容纳墨水颜色的外观即可。例如,也可以在推压部545表面上将墨水颜色作为文字信息表示出来。
在此,由于连接用部件40(图5)也通过容纳墨水的颜色来确认,因此也可称第三部件53C具有被着色成与应连接的连接用部件40相同颜色的着色部分。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着色部分为第三部件53C整体,但是只要第三部件的一部分(例如,推压部545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着色部分即可。
图17G是液体容纳体50的左视图。图17H是液体容纳体50的右视图。利用图17G和图17H对液体容纳体50进一步进行说明。图17G和图17H中所示的液体容纳体50的状态,是墨水填充到液体容纳部52中且在墨水被打印机10消耗之前的初始状态。并且,图17G和图17H是表示使用者把持手柄部53,液体容纳部52由于自重而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下垂到手柄部53下侧的样子的图。并且,也可以称图17G和图17H是液体容纳体50已连接到打印机10上的连接状态的图。
液体容纳部52具有第一容纳部52A和第二容纳部52B。第一容纳部52A包含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第二容纳部52B包含液体容纳部52的另一端部502。第一容纳部52A通过接合部549(图7)而与手柄部53连接。在重力方向(Z轴方向)上第二容纳部52B位 于第一容纳部52A的下侧。在此,将第一容纳部52A在K1轴方向(第一方向,沿着连接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W52A,将第二容纳部52B在K1轴方向(第一方向,连接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W52B。这时,液体容纳部52中填充有使液体容纳部52的长度52B大于长度52A的墨水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液体容纳部52中可容纳的最大墨水量设定为100%时,通过向液体容纳部52中填充50%以上80%以下的墨水量而形成第一和第二容纳部52A、52B。所谓的“液体容纳部52中可容纳的最大墨水量”,是当填充该墨水量以上的墨水时液体容纳部52会发生破损(破裂)的量。
并且,如图17G所示,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的一端部58P比第一容纳部52A更靠-K1轴方向(连接方向)侧预定值Sa1的距离。并且,如图17H所示,作为液体供给部55一端部的液体供给口572比第一容纳部52A更靠-K1轴方向(连接方向)侧预定值Sa2的距离。并且,液体容纳部52的重心GP位于第二容纳部52B内。
A-4.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的安装方法:
图18是液体容纳体50组装到装卸单元30上时的图。图19是图18中的F18-F18线局部剖视图。图20是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上时的图。图21是图20中的F20-F20线局部剖视图。图18和图19中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是与图5相同的第一状态。图20和图21中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是与图6相同的第二状态。
如图19所示,当向装卸单元30安装液体容纳体50时进行以下两个操作:使液体容纳体50向安置方向移动的操作(安置操作或者第一操作),以及使液体容纳体50向连接方向移动的操作(连接操作或者第二操作)。安置方向是包含铅垂向下方向(-Z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安置方向为铅垂向下方向。连接方向是包含水平方向(第一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方向是作为水平方向的-K1轴方向。
对于处于第一状态的装卸单元30,使用者将液体容纳体50安置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具体而言,在操作部件53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铅垂向上方向的状态下,使用者把持把持部54。然后,如图18和图19所示,液体容纳体50的定位部56配置到供给部支撑部42内,并且电路基板保持部59配置到基板支撑部48内。
在液体容纳体50安置到可动部件40上之后,如图19中的箭头F所示,使用者向-K1轴方向侧推压推压部545。由此,液体容纳体50和可动部件40在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
如图21所示,在装卸单元30的第二状态下,液体导入部362(图19)插入(连接)到液体供给部57内,所述第二状态为可动部件40容纳到固定部件35中的状态。并且,在第二状态下,通过电路基板582的端子581(图13)与电气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图6)接触,从而电路基板582与电气连接部382电气连接。
如上所述,所谓的“当向装卸单元30(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是指从使用者把持手柄部53并开始安置操作起,至通过连接操作而结束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的至少一部分期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谓的一部分期间,是从液体容纳体50安置到可动部件40上并在连接方向上移动一定程度以后与连接结束之间的期间。
A-5.打印机10与液体容纳体50的关系:
图22是液体容纳体50安置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时的侧视图。图23是液体容纳体50安置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部件40上时的主视图。图24是图22中的F22-F22线剖视图。图25是图23中的F23-F23线剖视图。图26是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的安装(连接)结束时的侧视图。图27是图26中的F26-F26线剖视图。图22中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是与图5相同的第一状态。图26中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是与图6相同的第二状态。
如图24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安置到可动部件40上时,液体供给单元55在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的上侧(+Z轴方向侧)支撑液体容纳部52。如图24所示,通过定位部56的底外表面部569与供给部支撑部42的第三支撑面部404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由此,液体容纳部52中的-K2轴方向侧得到支撑。
并且,如图27所示,与当液体容纳体50安置在可动部件40上时相同,当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装卸单元30上时(在安装状态时),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在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的上侧(+Z轴方向侧)支撑液体容纳部52。具体而言,通过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底外表面部599与固定部件35的底部357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并且,通过定位部56的底外表面部569与供给部支撑部42的第三支撑面部404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这样一来,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和液体供给部55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移动,从而支撑液体容纳体50。另外,固定部件35的底部357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抵接开始于以下期间:在将液体容纳体50安置到可动部件40上并使液体容纳体50向连接方向移动以后,至连接结束的期间。
图28A是在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的连接结束的状态(连接状态)下的剖视图。图28B是图28A中的F28A-F28A线剖视图。图28A中所示的液体容纳体50表示墨水被打印机10消耗之前的状态。在图28A中,标号“GC”表示重心线,该重心线是穿过液体容纳部51的重心GP且沿着Z轴方向的线。
如图28A所示,在K2轴方向(第二方向)上,液体供给部55和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配置在隔着重心GP(重心线GC)的位置处。在此,只要液体供给部55的中心(中心轴)CT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的中心CW至少配置在隔着重心GP(重心线GC)的位置处即可。中心CW是图15中所示的电路基板582在K2轴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心。
在此,定位部56被供给部支撑部42支撑(图27)。并且,如后面内容所述,电路基板保持部59被基板支撑部48支撑(图27)。由此,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液体容纳部52由于自重而下垂 到支撑处的重力下方侧。
假设在K2轴方向上,将具有支撑液体容纳部52的部分的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向隔着液体容纳部52重心GP的一侧偏移配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因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而对支撑部分施加有负荷,因此存在液体容纳部52以支撑部分为中心向包含K2轴方向分量的箭头R28A的方向旋转的可能性。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K2轴方向上将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配置在隔着重心GP的位置处,由于能够在隔着重心GP的两侧支撑液体容纳部52,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容纳部52向箭头R28A的方向旋转。
A-6.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液体供给部55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侧。并且,如图24所示,当向打印机10连接时,液体供给部55在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的上侧(+Z轴方向侧)支撑液体容纳部52。并且,如图19所示,液体供给部55通过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而与设置在打印机10上的液体导入部362连接,所述连接方向包含作为水平方向的第一方向(K1轴方向)的分量。
由此,当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供给部55能够支撑液体容纳部52,从而液体容纳部52成为向重力方向(具体而言,向作为重力向下方向的-Z轴方向)下垂的状态。因此,当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不需要在水平方向上支撑液体容纳部52,因而能够抑制打印机10在水平方向上大型化。并且,由于不需要在水平方向上支撑液体容纳部52的壳体,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而简化结构。并且,由于液体供给部55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的上侧(+Z轴方向侧),因此当向打印机10连接时容易目视确认连接部(例如,液体供给部55),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动作(连接操作)。例如,如图18所示,使用者能够目视确认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连接部58而不会被其他部件妨碍。另外,“容纳体侧电气连 接部”可以指“基板单元58”,也可以指“电路基板582”,还可以指“接触部cp”。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9所示,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的连接方向为水平方向。具体而言,连接方向是作为水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的-K1轴方向。由此,由于连接方向是一个方向,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连接动作。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9和图10所示,液体供给口572朝向第一方向(具体而言,朝向-K1轴方向)开口。在此,如图19所示,连接方向是第一方向(具体而言,是-K1轴方向)。即,液体供给口572的开口方向和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具有相同的方向分量。由此,通过使液体容纳体50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能够容易地将打印机10的液体导入部362(图19)插入到液体供给口572中。因此,能够更容易进行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的连接。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侧。并且,如图24和图27所示,当向打印机10连接时,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在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的上侧(+Z轴方向侧)支撑液体容纳部52。并且,如图19所示,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通过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而与设置在打印机10上的装置侧电气连接部382电气连接。由此,当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连接时,除了液体供给部55以外,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能够支撑液体容纳部52,从而液体容纳部52成为向重力方向(具体而言,向作为重力向下方向的-Z轴方向)下垂的状态。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支撑液体容纳部52。并且,由于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上的上侧(+Z轴方向侧),因此在进行与打印机10的连接时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连接部(例如,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动作。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8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以沿着第二方向(K2轴方向)并排的方式配置。由此,当使液体容纳体50向 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时,例如,如图18所示,由于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两个部件55和58。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向打印机10的连接。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配置在比第一端部501A和第二端部501B更靠近一端部501的中心P52的位置处。由此,与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位于比一端部501的中心P52更靠近第一端部501A或者第二端部501B的位置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当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任何一方比另一方先被连接时液体容纳体50的旋转量。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配置在第一手柄端部54A和第二手柄端部54B之间。由此,使用者通过把持手柄部53就能够容易地决定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相对于打印机10的位置。即,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向打印机10的连接。并且,在向打印机连接时等情况下,例如,即使在使用者把持手柄部54并使液体容纳体50以手柄部54为中心旋转时,也能够减小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的旋转量。由此,能够提高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的操作性。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配置在隔着手柄部54的中心的位置。由此,例如,即使在使用者把持手柄部54并使液体容纳体50以手柄部54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的旋转量。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的操作性。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G和图17H所示,液体容纳部52具有第一容纳部52A和第二容纳部52B,所述第一容纳部52A与手柄部53连接,所述第二容纳部52B位于第一容纳部52A的重力方 向上的下侧(-Z轴方向侧),且在第一方向(K1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一容纳部52A在第一方向(K1轴方向)上的长度。由此,能够确保第二容纳部52B容纳的墨水量,并且,当使液体容纳部50向包含第一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移动而与打印机10连接时,能够降低因第一容纳部52A干扰而不能良好地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的可能性。以下利用图29~34,进一步说明该效果。
图29是液体容纳体50安置到装卸单元30上之前的第一图。图30是从+Z轴方向侧观察图29时的图。图31是液体容纳体50安置到装卸单元30上之前的第二图。图32是从+Z轴方向侧观察图31时的图。图33是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上时的图。图34是从+Z轴方向侧观察图33时的图。当向装卸单元30安装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容纳体50按照图29、图31、图33的顺序移动。图29~图34中所示的安装方法与上述的图18~图21中所说明的安装方法和安置方向不相同。其他的安装方法则与图18~图21中的安装方法相同。
如图29所示,为了向可动部件40安置液体容纳体50,使用者朝向可动部件40并向斜下方移动液体容纳体。接着如图31所示,在使液体容纳体50之中应安置到可动部件40上的部件(基板单元58和液体供给单元55)位于可动部件40的正上方以后,使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下方(-Z轴方向)移动。由此,液体容纳体50被安置到装卸单元30上。然后,使用者通过推压推压部545,使安置在可动部件40上的液体容纳体50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从而如图33所示,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装卸单元30上。
如图31和图32所示,为了向装卸单元30安置液体容纳体50,使用者可能使液体供给部55位于供给部支撑部42的正上方,并且使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位于基板支撑部48的正上方。在此,如图31所示,在K1轴方向上,与手柄部53连接的第一容纳部52A的长度小于第二容纳部52B的长度。即,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被构成为从第一容纳部52A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突出 预定值Sa1、Sa2。由此,当使液体容纳体52移动并向打印机连接时,能够降低因液体容纳体52干扰而无法向装卸单元30安置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的可能性。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28A所示,在连接状态下,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在第二方向(K2轴方向)上配置在隔着重心GP(重心线GC)的位置。由此,在连接状态下,能够降低液体容纳体50以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任何一方为支点的旋转量。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用于与打印机10连接所必需的定位部56和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图9)。由此,不需要为了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而设置其他部件(例如,用于安装液体容纳体50的壳体)。由此,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数量达到用于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的功能。并且,通过将定位部56和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当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部50时,因为能够把持着操作部件53而操作液体容纳体50,所以与没有操作部件53的情况相比操作性更好。
并且,由于不需要预先将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壳体上,因此能够简化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的工序。并且,因为不需要壳体,所以能够使液体容纳体50小型化。进而,因为不需要壳体,所以能够容易地将墨水已被消耗的液体容纳部52变小从而对其进行处理。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从液体容纳部50外部能够目视确认液体容纳部52的状态下,向操作部件53安装液体容纳部52(图7)。由此,能够根据容积变化、形状变化或者墨水量的变化等液体容纳部52的状态变化,容易地从外部辨别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量。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定位部56和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设置在操作部件53的第一侧53fa,而推压部545设置在第二侧53fb(图9和图12),该第二侧53fb隔着操作 部件53而与定位部56和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相对。由此,能够容易地从外部目视确认用于相对于打印机10进行定位的定位部56、包含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以及当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被推压的推压部545。因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的连接操作。并且,因为通过使用者的推压而向推压部545施加的力直接传递到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所以能够稳定液体供给部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的移动而使其沿着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
在液体容纳体50落下的情况下,容纳有墨水且重量较大的液体容纳部52以位于操作部件53下方的姿态落下的可能性较大。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定位部56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液体供给口572的液体容纳部52一侧(-Z轴方向侧)(图7和图13)。由此,即使在液体容纳体50落下的情况下,定位部56也能够降低液体供给口572撞击到地面等对象物体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液体供给口572发生破损的可能性。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至少一部分(即,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中与接触部cp不相同的部分)设置在电路基板582(接触部cp)的液体容纳部52一侧(-Z轴方向侧)(图7和图13)。由此,即使在液体容纳体50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电路基板保持部59降低电路基板582(接触部cp)撞击到地面等对象物体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电路基板582(接触部cp)发生破损的可能性。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操作部件53设置成以下方式:当使把持面541相对于液体供给部57配置在垂直于液体供给部57的中心轴CT方向的方向(+Z轴方向)上时,把持面541与液体供给口572在中心轴CT方向上偏置(图15)。由此,当使用者把持操作部件53的把持部54并向打印机10安装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供给口572不会被操作部件53遮挡而能够目视确认。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 向打印机10安装液体容纳体50。并且,由于使用者把持操作部件53而对液体容纳体50进行操作,因此能够降低使用者碰触液体容纳部52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52发生破损并导致容纳在内部的墨水泄露到外部的可能性。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供给单元55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设置(图9和图10)。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确认液体供给单元55的突出方向为用于向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图9)。因此,使用者能够更加容易地向打印机10安装液体容纳体50。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容纳体50具有定位部56(图9)。由此,由于定位部56相对于打印机10对包含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容纳体50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因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50以适当的状态(正确的安装状态)向打印机10安装。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当将把持面541配置在与液体供给部57的中心轴CT方向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上时,基板单元58以相对于把持面541偏置的方式设置(图15)。由此,当使用者手持操作部件53的把持面541,将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安装时,能够目视确认基板单元58。因此,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将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打印机10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K1轴方向)与液体供给部57的突出方向(-K1轴方向)相同(图9和图10)。由此,当将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安装时,易于使用者同时确认基板单元58和液体供给部57。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7向打印机10的连接和基板单元58向打印机10的电气连接。并且,当使用者手持操作部件53的把持面541,将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安装时,如图19所示,能够确认基板单元58向打印机10的连接方向(-K1轴方向)与液体供给部57向打印机10的连接方向(-K1轴方向)相同。因此,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将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打印机10上。此外,通过将液体供给部57连接在打印机10上,能够进行基板单元 58向打印机10的电气连接。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基板单元58与液体供给单元55在与把持面541平行的方向且与中心轴CT垂直的方向,即K2轴方向上并排设置(图9和图10)。由此,由于两单元58、55在与连接方向(-K1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并排,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基板单元58与装置侧电气连接部382的电气连接和液体供给部57向打印机10的连接。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供给单元55(具体为定位部56)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通过连接部件53A连接(图17A)。由此,通过使用者把持着把持部54而使连接部件53A移动,液体供给单元55和电路基板保持部59随着连接部件53A的动作而连动。由此,由于液体供给单元55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动作是连动的,因此没有必要将各个部件55、59与打印机10的对应部分36、38(图6)分别独立连接。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单元55和电路基板保持部59向打印机10的连接。
在此,由于连接部件53A具有能够把持的把持部54,因此易于向连接部件53A和与连接部件53A接合的部件(例如,接合部549)施加外力。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A所示,液体供给部57与接合部549一体成型。即,液体供给部57与接合部549连接。并且,如图17A所示,连接部件53A通过安装在第二部件53B上而与接合部549连接。由此,由于能够降低外力向液体容纳部52中安装了接合部549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主要部分)施加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52的主要部分发生损伤的可能性。从而能够降低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漏出到外部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B所示,具有把持部54的连接部件53A与具有安装在液体容纳部52上的接合部549的第二部件53B由分体部件构成。并且,通过设置在第二部件53B的突出部517上的接合部513与设置在连接部件53A上的接合部511相接合,连接部件53A与第二部件53B连接在一起。即,由于安装在液体容纳部52上的接合部549与连接部件53A由分体部件形成,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例如,若使连接部件53A的接合部511为与第二部件53B的接合部513相对应的形状,则能够将不同形状的连接部件53A连接在第二部件53B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B所示,通过连接部件53A的接合部511与第二部件53B的接合部513相接合,对连接部件53A与第二部件53B之间进行定位。即,作为部件定位部的接合部511能够容易地对液体供给部57与电路基板582之间进行定位。由此,能够以较好的精度进行液体供给部57和电路基板582向打印机10的连接。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B所示,作为部件定位部的接合部511具有环绕沿液体供给部57的中心轴CT的方向(K1轴方向)的外形形状(具体为大致矩形形状)。由此,能够抑制设有液体供给部57的第二部件53B与设有电路基板582的第一部件53A之间的、在与中心轴CT垂直的方向(由Z轴方向和K2轴方向所规定的面朝内的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B所示,连接部件53A具有在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K2轴方向)上并排的三个接合部511A、511B、511C。由此,当使用者把持着把持部时,由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所产生的负荷分散施加在三个接合部511A、511B、511C上,因此能够降低接合部511发生损伤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C所示,接合部511A与接合部511B或接合部511A与接合部511C在接合部549的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设置在隔着液体供给部57的位置。由此,由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所产生的负荷施加在连接部件53A以及第二部件53B的隔着液体供给部57的两侧。因此,能够降低接合部549的一侧(+K2轴方向侧)比另一侧(-K2轴方向侧)相对于液体供给部57有较大倾斜(较大变形)的可能性。因此,由于能够抑制液体供给部57的位置偏移,能够以较好的精度将液体供给部57连接在打印机10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C所示,接合部511B与接合部511C 或接合部511A与接合部511C在接合部549的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设置在隔着电路基板582的位置。由此,由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所产生的负荷施加在连接部件53A以及第二部件53B的隔着电路基板582的两侧。因此,能够降低接合部549的一侧(+K2轴方向侧)比另一侧(-K2轴方向侧)相对于电路基板582有较大倾斜(较大变形)的可能性。因此,由于能够抑制电路基板582的位置偏移,能够以较好的精度将电路基板582连接在打印机10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A所示,把持部54的宽度W54比接合部549的宽度W549窄,并且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位于把持部54的两侧的端部54A、54B之间。由此,当使用者把持着把持部54时,能够通过把持部54切实地支撑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A所示,手柄部53A与液体供给部57A由分体部件形成。从而提高液体容纳体50的设计的自由度。例如,即使在容纳于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的种类发生变化而导致需要变更液体供给部57的材料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变更手柄部53A的材料。例如,存在由于变更墨水的种类而导致现有使用的液体供给部57大量溶解在变更的墨水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由对变更的墨水具有耐药性的材料重新形成液体供给部57。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液体供给部57的第二部件53B与具有把持部54的手柄部53A为分体部件,因此无需变更手柄部53A的材料。即,能够用基于用途的材料分别形成手柄部53A和液体供给部57。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供给部57由对液体容纳部52所容纳的墨水具有耐性的材料形成。由此,能够降低液体供给部57被墨水腐蚀(破损)的可能性。并且,能够降低液体供给部57的一部分溶解在墨水中等的、向打印机10侧供给的墨水中产生杂质的可能性。
手柄部53A为使用者把持而直接接受外力的部分。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由于手柄部53A由抗变形性或抗蠕变性良好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抑制手柄部53A的变形。并且,在手柄部53A上,连接有定位部56和电路基板保持部59。当将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连接时,两部件56、59为相对于打印机10进行定位等的重要部分。通过抑制手柄部53A的变形,能够抑制两部件56、59相对于手柄部53A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将液体容纳体50良好地连接在打印机10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5和图17B所示,液体容纳体50具有推压部545,其位于隔着手柄部53A与液体供给单元55相反的一侧。由此,使用者通过推动推压部545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7向打印机10的连接。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A所示,手柄部53A与形成推压部545的第三部件53C由分体部件形成。由此,提高液体容纳体50的设计的自由度。例如,不仅能够自由设定手柄部53A的形状和大小,还能够自由设定手柄部545的形状和面积。因此,也能够将推压部545的一部分以与液体容纳部52重合的方式进行配置。通过将推压部545的一部分以与液体容纳部52重合的方式进行配置,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并增大推压部545的外形,同时能够确保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在规定容积以上。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推压部545呈现一种外观,以确认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的颜色。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墨水的颜色对包含推压部545在内的第三部件53C(图17B)进行着色。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目视确认第三部件53C,从而容易地确认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的颜色。并且,即使墨水容纳部52中容纳的墨水颜色发生变化,仅需更换第三部件53C即可。另外,推压部545的颜色与连接用部件40(图5)的颜色相同。因此,用户通过目视确认推压部545就能够容易地确认与液体容纳体50相对应的连接用部件40。从而能够降低容纳有本来不应该安装的不同颜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50错误地连接在打印机10上的可能性。
A-7.液体容纳体50的优选的方式:
图35是用于进一步说明液体容纳体50的图。图36是用于说明接合部549的图。如图35所示,液体容纳部52通过熔接安装在接合部549上。在液体容纳部52安装到接合部549之前的状态下,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开口。接合部549插入到该开口的一端部501中,接合部549与一端部501通过熔接而接合。将开口的一端部501的外周称为外周CL501。当从+Z轴方向侧观察一端部501时,外周CL501为一端部501的外侧部分的长度。
如图36所示,接合部549具有:第一接合端部549Ba,其位于K2轴方向的一端侧;第二接合端部549Bb,其位于K2轴方向的另一端侧;以及中央部549A,其位于两端部549Ba、Bb之间。中央部549A的形状大致为长方体形状。中央部549A在K1轴方向上具有固定的长度。第一接合端部549Ba和第二接合端部549Bb的K1轴方向的长度随着靠近接合部549的K2轴方向的端部而减小。也可以说第一接合端部549Ba和第二接合端部549Bb为倒角的形状。如上所述,接合部549具有:第一和第二接合端部549Ba、549Bb,当从重力方向的上侧(+Z轴方向侧)观察时,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合端部549Ba、549Bb具有K1轴方向的长度随着靠近两端而减小的曲率;以及中央部549A,其连接第一和第二接合端部549Ba、549Bb,且K1轴方向上的长度固定。在此,将从+Z轴方向侧观察时的接合部545的外周称为外周CL549。
如图35所示,接合部549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中的第一端部501A以及第二端部501B隔开间隔地与一端部501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549与第一端部501A以及第二端部501B隔开相同间隔地与一端部501接合。
优选液体容纳体50满足以下关系,即,外周CL501×0.5≤外周CL549≤外周CL501×0.95。通过将接合部的外周CL549设定为一端部501的外周CL501的50%以上,能够良好地分散由液体容纳体52的自重所产生的施加在接合部549与液体容纳部52的接合部分上的负荷。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52与接合部549的接合部分发生破损的可能性。并且,通过使接合部549的外周CL549接近一端部501的外周CL 501,能够增大一端部501与接合部549的接合面积,并且 能够更好地分散施加在接合部分上的负荷。
并且,通过外周CL549的优选范围为固定的范围,既能够使接合部549以及与接合部549连接的操作部件53为固定的形状,又能够用多种大小的液体容纳部52来构成液体容纳体50。
另外,如图35所示,优选的是,在K2轴方向(一端部50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手柄端部54A位于第一接合端部549Ba所在的范围内,第二手柄端部54B位于第二接合端部549Bb所在的范围内。即,当从+Z轴方向侧观察液体容纳部50时,第一手柄端部54A位于第一接合端部549Ba内,第二手柄端部54B位于第二接合端部549Bb内。由此,由于能够增大与接合部549接合的手柄部53的K2轴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分散由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所产生的施加在手柄部53上的负荷(应力)。从而能够减小手柄部53的变形量或蠕变变形的量。
如上所述,液体容纳体50的优选方式如下。并且,括弧中标注有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个结构的标号。
[方式1]
一种液体容纳体(50),其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10)连接,具有:液体容纳部(52),其能够容纳液体;液体供给部(57),其用于使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部(52)中的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流通;以及接合部(549),其与所述液体供给部(57)连接,并且插入形成所述液体容纳部(52)的开口的一端部(501)中而安装在所述液体容纳部(52)上,其中,在所述液体容纳体(50)连接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上的连接状态下,当从所述液体容纳部(52)的所述一端部(501)与同所述一端部(501)相对的另一端部(502)相对的相对方向(Z轴方向)的一方侧(+Z轴方向侧)观察所述液体容纳体(50)时,所述一端部(501)的外周为外周CL501,所述接合部(549)的外周为外周CL549,所述液体容纳体(50)满足外周CL501×0.5≤外周CL549≤外周CL501×0.95的关系。
根据本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良好地分散由液体容纳体52的自重所产生的施加在接合部549与液体容纳部52的接合部分上的负荷。由此,能够减小液体容纳部52与接合部549的安装部分发生破损的可能性。
[方式2]
如上所述的液体容纳体(50),还具有:手柄部(53),其具有与所述接合部(549)连接并被使用者把持的部分(54),所述接合部(549)具有:第一接合端部(549Ba),其为一端部(501)的与所述相对方向垂直的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在所述连接状态下,当从所述相对方向(Z轴方向)的所述一方的方向侧(+Z轴方向侧)观察时,随着靠近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所述第一接合端部(549Ba)的与所述相对方向以及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厚度方向(K1轴方向)的长度变小;第二接合端部(549Bb),其为所述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所述连接状态下,当从所述一方的方向侧(+Z轴方向侧)观察时,随着靠近所述长度方向的端部,所述第二接合端部(549Bb)的所述厚度方向(K1轴方向)的长度变小;以及中央部(549A),其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合端部(549Ba、549Bb),并且所述中央部(549A)的所述厚度方向的长度大致固定,其中,在所述连接状态下,当从所述一方的方向侧(+Z轴方向侧)观察所述液体容纳体(50)时,所述手柄部(53)的所述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54A)位于所述第一接合端部(549Ba)所在的范围内,所述手柄部(53)的另一方的端部(54B)位于所述第二接合端部(549Bb)所在的范围内。
[方式3]
上述方式所述的液体容纳体(50),在所述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的所述一方的端部(54A)与所述另一方的端部(54B)之间,配置有所述液体供给部(57)。
[方式4]
上述方式所述的液体容纳体(50),还具有:电路基板(582),其在所述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位于所述一方的端部(54A)与所 述另一方的端部(54B)之间,并且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电气连接。
[方式5]
上述方式所述的液体容纳体(50),还具有:定位部(56),其在所述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位于所述一方的端部(54A)与所述另一方的端部(54B)之间,并且决定所述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的位置;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其在所述长度方向(K2轴方向)上位于所述一方的端部(54A)与所述另一方的端部(54B)之间,并且保持所述电路基板。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50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规定。
[方式A]
一种液体容纳体(50),其与液体消耗装置(10)连接,并且能够供给液体,所述液体容纳体(50)具有:液体容纳部(52),其能够容纳所述液体;液体供给口(572),其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52)的一端部(501)侧,为了将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所述液体供给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的一部分插入到所述液体供给口(572)中;以及手柄部(53),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侧,并且由使用者把持,当把持着所述手柄部时,所述液体容纳部(52)由于自重而位于比所述手柄部更靠近重力向下方向的位置,所述液体供给口(572)向包含水平方向(K1轴方向)的方向开口,并且当从所述手柄部侧观察时,所述液体供给口(572)位于与所述手柄部不重叠的范围内。
根据本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使用者能够目视确认液体供给口,而不会被手柄部遮挡,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液体供给口插入液体消耗装置的操作。
[方式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50)具有:液体容纳部(52);以及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连接的容纳部支撑组件。容纳部支撑组件具有液体供给单元(55),其通过向包含第一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10)的液体导入部(362)连接。
液体供给单元(55)可以具有:液体供给口(572),其一端与所述液体导入部(362)连接;以及定位部(56),当所述液体容纳体(50)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连接时,所述定位部(56)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更靠下侧支撑所述液体容纳部(52)。
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可以具有基板单元(58),所述基板单元(58)可以具有:电路基板(582),其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的装置侧端子(381)电气连接;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其保持所述电路基板(582)。并且,当所述液体容纳体(50)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10)连接时,所述电路基板保持部(59)可以与所述定位部(56)一起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更靠下侧支撑所述液体容纳部(52)。
并且,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可以具有推压部(545),当所述液体容纳体(50)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所述推压部(545)沿所述连接方向被推压。
所述推压部(545)可以配置在与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的所述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相反的一侧。
并且,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可以具有手柄部(53)。
手柄部(53)可以具有把持部(54),其为使用者所把持的把持部(54),且当把持着所述把持部(54)所述液体容纳部(52)由于自重而下垂时,所述把持部(54)位于比所述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更靠近所述重力方向的上侧的位置。
并且,当由于所述自重而下垂时,当从所述重力方向的上侧观察所述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可以从所述手柄部(53)更加向所述连接方向(-K1轴方向)侧突出。
如上所述,容纳部支撑组件包含液体供给单元55、基板单元58、推压部545以及手柄部53中的至少一个。
B.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
B-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部52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但是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作为内部可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部发挥功能即可。例如,液体容纳部52可以是一部分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也可以是由与液体的消耗量无关的容积不变的硬质部件形成。通过液体容纳部52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随着液体容纳部52中容纳的墨水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B-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53为框状(图13),但形状并不限于此,只要是使用者能够把持的形状即可。例如,操作部件53可以是沿Z轴方向延伸的棒状(板状)。
B-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7B所示,通过将三个部件53A、53B、53C组合起来而形成手柄部53A、液体供给单元55、电路基板保持部59等,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三个部件53A、53B、53C组合形成的组合体一体形成。一体形成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一体成型或用粘接剂等安装各个部件53A、53B、53C的方法等。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液体容纳体50。并且,由于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一体形成,因此能够以较好的精度进行两单元55、58之间的定位。另外,连接部件53A与接合部549能够一体形成。由此,当使用者把持着连接部件53A时,能够降低由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量而导致接合部549与连接部件53A分离的可能性。并且,当使用者把持着连接部件53A时,由于液体容纳部52的自重所产生的负荷经由接合部549施加在连接部件53A上。由此,能够减小施加在液体容纳部52本身上的外力,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部52发生损伤的可能性。
B-4.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的连接方向虽为水平方向(K1轴方向),但并不限于此,连接方向只要是包含第一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即可。例如,连接方向也可以是包含-Z轴方向和-K1轴方向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可动部件40也在与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相对应的方向移动。
B-5.第五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及其液体容纳体50,也能够应用于喷射除了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何打印装置(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用于容纳其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例如,能够应用于以下这样的各种液体消耗装置及其液体容纳体。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彩色滤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ield Emission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消耗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精确地对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消耗装置;
(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状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消耗装置;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消耗装置;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出头)的液体消耗装置。
另外,所谓“液滴”是指从液体消耗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消耗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任何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体状态的材料、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溶液)这样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也包括在“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也包括在“液体”中。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这里,所谓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在将UV墨水容纳在液体容纳部中而与打印机连接的情况下,由于液体容纳部从设置面上浮起来,能够降低设置面的热度传给液体容纳部而硬化的可能性,所述UV墨水照射紫外线能够发生硬化。
B-6.第六变形例:
图37是用于说明电气连接体50a的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50具有液体容纳部52和液体供给部57(图7、图9),但是也可以是省略这些的电气连接体50a。即,电气连接体50a为省略了液体容纳体50中的液体容纳部52和液体供给部57的结构。其他的结构与液体容纳体50相同。在使用所述电气连接体50a时,经由连通罐902与液体导入部362的液体流通管(软管)900从容纳墨水的配置在外部的罐(液体贮存源)902向打印机10供给墨水。即使如此,也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例如,当将电气连接体50a向打印机10连接时,由于能够把持着操作部件53对电气连接体50a进行操作,因此与没有操作部件53的装置相比操作性更好。并且,液体流通管(软管)900可以连接在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到打印机10的液体消耗装置上的液体流通管的中间。
B-7.第七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具有电路基板582,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能够与装置侧电气连接部382接触的接触部cp即可。例如,电路基板582可以不具有存储装置583。例如,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可以具有用于检测液体容纳体50的装卸的端子的接触部。并且,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可以具有包含如柔性印刷基板(FPC)的柔性电缆的整个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的一端侧具有能够与装置侧电气连接部382接触的接触部。另一端侧与例如复位装置连接。上述变形例可以采用电路基板582代替,也可以与电路基板582共同采用。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用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对于与记载于发明概要一栏中的各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适当的替换、组合。另外,只要上述技术体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要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可以进行适当删除。

Claims (17)

1.一种液体容纳体,其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消耗装置上,并且包括:
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并且能够容纳液体;
操作部件,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一端部,并且具有能够把持的把持面;以及
液体供给部,其在一端具有液体供给口,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被设置成,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轴向上所述把持面与所述液体供给口偏置,
所述操作部件还具有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其能够与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电气连接部连接,
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被设置成,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轴向上与所述把持面偏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所述轴向上从所述操作部件向外侧突出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还具有:
定位部,当所述液体容纳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安装时,所述定位部对所述液体容纳体相对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突出方向实质上平行的方向上从所述操作部件上突出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在与所述把持面实质上平行的方向上与所述液体供给部并排设置。
6.一种液体容纳体,其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并且包括:
液体容纳部,其能够容纳液体;以及
液体供给部,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一端部侧,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比所述液体容纳部更靠重力方向的上侧支撑所述液体容纳部,通过向包含水平方向,即第一方向分量的连接方向移动而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导入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所述连接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所述液体供给部在其一端具有液体供给口,所述液体导入部插入所述液体供给口中,
所述液体供给口向包含所述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还包括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一端部侧,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进行连接时,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一起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重力方向上的上侧支撑所述液体容纳部,并且通过使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向所述连接方向移动而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电气连接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所述液体容纳体时,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配置成沿着与所述重力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相交的第二方向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一端部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作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端部作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更靠近所述一端部的中心的位置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一端部侧还具有能够把持的手柄部,
所述手柄部具有第一手柄端部和第二手柄端部,所述第一手柄端部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所述第二手柄端部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配置在所述第一手柄端部与所述第二手柄端部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配置在隔着所述手柄部的中心的位置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容纳有液体,且所述液体被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消耗之前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初始状态下,
当在所述重力方向上所述液体容纳部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下侧时,
所述液体容纳部包括与所述手柄部连接的第一容纳部,
以及在所述重力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下侧,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其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长度的第二容纳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容纳有液体,且所述液体被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消耗之前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初始状态下,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配置在隔着处于连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容纳部的重心的位置处,所述连接状态是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结束后的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还具有推压部,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所述液体容纳体时,其能够在所述连接方向上被推压。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体容纳体,
所述推压部配置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和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相对的位置处。
CN201480032017.3A 2013-06-06 2014-06-05 液体容纳体 Active CN1052637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9571 2013-06-06
JP2013119571A JP6163890B2 (ja) 2013-06-06 2013-06-06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収容体
JP2014051789A JP5700149B1 (ja) 2014-03-14 2014-03-14 液体収容体
JP2014051791A JP6340845B2 (ja) 2014-03-14 2014-03-14 液体収容体
JP2014-051791 2014-03-14
JP2014-051789 2014-03-14
PCT/JP2014/003004 WO2014196205A1 (ja) 2013-06-06 2014-06-05 液体収容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3712A CN105263712A (zh) 2016-01-20
CN105263712B true CN105263712B (zh) 2018-01-19

Family

ID=52007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2017.3A Active CN105263712B (zh) 2013-06-06 2014-06-05 液体容纳体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701127B2 (zh)
EP (1) EP3006213B1 (zh)
KR (1) KR102213326B1 (zh)
CN (1) CN105263712B (zh)
AU (1) AU2014276230B2 (zh)
BR (1) BR112015030541A2 (zh)
PH (1) PH12015502694B1 (zh)
RU (2) RU2670376C2 (zh)
WO (1) WO20141962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37694B2 (en) 2014-06-16 2018-11-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upply unit and liquid consumption system
JP2016055446A (ja) * 2014-09-05 2016-04-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と電気接続体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AU2017310704A1 (en) 2016-08-12 2019-02-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CN107718891B (zh) * 2016-08-12 2021-04-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
WO2022046099A1 (en) * 2020-08-31 2022-03-0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aled bag to temporarily expand and receive fluid that would otherwise drool during an exceptional drooling ev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91789B2 (en) * 2005-12-05 2011-02-22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 priming arrangement for printhead having picolitre ink ejec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12272A (ja) * 1983-05-17 1984-12-0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US6203147B1 (en) 1994-12-22 2001-03-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Electrical and fluidic interface for an ink supply
US5860363A (en) 1997-01-21 1999-01-1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jet cartridge with separately replaceable ink reservoir
JP2001232812A (ja) * 2000-02-24 2001-08-28 Konica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032628B2 (ja) * 2000-10-17 2008-0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バッグセット、それを装着するようにした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タシステム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制御方法
US6550894B2 (en) * 2001-05-16 2003-04-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Ink bottle
US6416166B1 (en) * 2001-08-16 2002-07-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k cartridge with alignment features and method of inserting cartridge into a printer receptacle
ES2720857T3 (es) 2002-10-23 2019-07-25 Seiko Epson Corp Bolsa que contiene líquido y eyector de líquido
JP2004168341A (ja) * 2002-11-19 2004-06-17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把手付包装袋
JP2005212262A (ja) 2004-01-29 2005-08-11 Riso Kagaku Corp 孔版印刷装置およびインク容器
JP2006069030A (ja) * 2004-09-02 2006-03-16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090646A (ja) * 2005-09-28 2007-04-1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パック
US8091995B2 (en) 2006-11-06 2012-01-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container holder and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JP2009172918A (ja) * 2008-01-25 2009-08-0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02346A (ja) 2008-02-26 2009-09-10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および外部インク供給装置
JP5099510B2 (ja) 2008-05-23 2012-12-19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インク袋アダプタ、アダプタ付きインク袋、及び印刷装置
JP2010208095A (ja) 2009-03-09 2010-09-24 Ricoh Co Ltd 記録剤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01078B2 (ja) 2009-05-18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記録剤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48203A (ja) * 2010-01-22 2011-08-04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5728912B2 (ja) 2010-12-01 2015-06-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39852A (ja) 2010-12-28 2012-07-26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8544995B2 (en) * 2010-12-28 2013-10-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JP5513420B2 (ja) 2011-01-31 2014-06-04 株式会社和光 インキ入り容器
JP5942450B2 (ja) 2012-02-06 2016-06-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装着部材、装着部材を備える液体容器、及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6354117B2 (ja) 2012-08-31 2018-07-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保持部材、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91789B2 (en) * 2005-12-05 2011-02-22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 priming arrangement for printhead having picolitre ink ej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96205A1 (ja) 2014-12-11
RU2015152154A3 (zh) 2018-08-17
BR112015030541A2 (pt) 2017-07-25
EP3006213A1 (en) 2016-04-13
AU2014276230A1 (en) 2015-12-17
RU2670376C2 (ru) 2018-10-22
AU2014276230B2 (en) 2018-03-08
PH12015502694A1 (en) 2017-12-04
RU2018135666A (ru) 2018-11-19
KR20160014638A (ko) 2016-02-11
EP3006213B1 (en) 2019-11-27
US20160176195A1 (en) 2016-06-23
KR102213326B1 (ko) 2021-02-05
CN105263712A (zh) 2016-01-20
PH12015502694B1 (en) 2017-12-04
EP3006213A4 (en) 2018-02-14
RU2015152154A (ru) 2017-07-14
US9701127B2 (en) 2017-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63712B (zh) 液体容纳体
CN106103106B (zh) 液体供给装置
RU2667582C2 (ru) Картридж и система подачи печатающего материала
CN102381041B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CN107297957A (zh) 液体供给单元
CN105398221A (zh)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气连接体
CN104908436B (zh) 液体容纳体
CN106808807B (zh) 液体供给单元
CN105398222B (zh) 液体容纳体、电连接器和液体消耗装置
CN106457836B (zh)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连接体
CN103568571B (zh)
CN105196702A (zh) 用于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JP6690679B2 (ja) 液体収容体、及び、電気接続体
JP6835119B2 (ja) 液体収容体
JP5700149B1 (ja) 液体収容体
JP6332064B2 (ja)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消費システム
JP2015174305A (ja) 液体供給装置
CN105313476A (zh) 液体供应装置
JP6492404B2 (ja) 液体収容体
JP6340845B2 (ja) 液体収容体
JP6417680B2 (ja) 液体収容体、及び、電気接続体
JP6402457B2 (ja) 液体収容体
CN110406262A (zh) 液体供给体、液体供给系统以及液体供给体的制造方法
JP2015174300A (ja) 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続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