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9215B - 液體收容體、液體消耗裝置及電連接體 - Google Patents

液體收容體、液體消耗裝置及電連接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9215B
TWI649215B TW104107985A TW104107985A TWI649215B TW I649215 B TWI649215 B TW I649215B TW 104107985 A TW104107985 A TW 104107985A TW 104107985 A TW104107985 A TW 104107985A TW I649215 B TWI649215 B TW I64921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electrical connection
container
liquid container
axis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7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0346A (zh
Inventor
川手寬之
奧野德次郎
田中佳行
塚原克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17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00149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17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176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17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08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519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17430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0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0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92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921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46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electro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液體收容體具備:液體供給部;液體收容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其具有可與設置於液體消耗裝置之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之接觸部。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具備配置部,該配置部係於液體收容體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時,使接觸部以位於較液體收容部在重力方向上更靠上側之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液體收容體、液體消耗裝置及電連接體 [相關申請之交叉參照]
本案係主張基於2014年3月14日提出申請之日本申請案編號2014-051787號、日本申請案編號2014-051789號、日本申請案編號2014-051791號、及日本申請案編號2014-051907號之日本專利申請案之優先權,該等揭示之全部內容係以參照之形式併入至本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於液體消耗裝置之技術。
先前,已知有如下技術:藉由將液體收容部收容於抽拉式之匣盒,並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而對液體消耗裝置供給液體收容部內之墨水(例如專利文獻1)。於專利文獻1中,作為用以對作為液體消耗裝置之印表機供給液體之技術而揭示有如下之液體收容體,其具備:液體收容袋,其將液體收容於內部;及盒體(匣盒),其收容液體收容袋(例如專利文獻1)。於專利文獻1之技術中,匣盒係可相對於印表機抽拉地構成。於將液體收容袋安裝於匣盒之後,將液體收容體插入至印表機,藉此將液體收容體連接於印表機。藉此,液體收容袋之墨水經由設置於液體收容袋之液體供給口而流通至印表機側。
又,先前,作為對作為液體消耗裝置之印表機供給墨水之技術,已知有自印表機之外部供給墨水之墨水收容體(例如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編號WO2004/037541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9-202346號公報
根據上述先前技術(專利文獻1),於將液體收容部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時,必須將液體收容部收容於匣盒。此時,有如下問題:利用者必須抓持具有可撓性之液體收容部,且操作不方便,故而難以將液體收容部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又,於抓持液體收容部之情形時,有因直接對液體收容部施加外力而導致液體收容部破損之虞。因液體收容部破損而產生內部之液體漏出至外部之不良情況。
又,於上述專利文獻1之技術中,於將液體收容體連接於印表機時,液體收容袋與液體供給口並列地位於水平方向。因此,有用以收容液體收容體之印表機側之收容部於水平方向大型化之情形。又,由於需要用以於水平方向支持液體收容袋之匣盒,故而有液體收容體之製造成本變高之情形。又,必須於將液體收容袋安裝於匣盒之後,將液體收容體連接於印表機,故而有用以將液體收容體連接於印表機之程序(安裝步驟)變得繁雜之情形。
於上述先前技術中揭示有安裝於液體收容部之密封部之液體供給口、及設置於與液體收容部分開之安裝構件之記憶元件。該記憶元件係於與安裝於液體收容部之密封部之液體供給口隔開之位置以可變狀態安裝於液體收容部。而且,於將液體收容部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時,一面考慮液體供給口之位置與記憶元件之位置一面將液體收容部安裝於匣盒內,使用安裝有液體收容部之匣盒而將液體收容部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因此,於先前之技術中有產生以下不良情況之情形。例如有將液體收容部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之前之作業步驟變多之情形。又,例如有如下情形:因液體供給口與記憶元件被支持於不同零 件、或液體收容部容易變形而難以抓持,而無法容易地進行一面考慮液體供給口及記憶元件之位置一面安裝液體收容部之操作。又,例如產生進而使用稱作匣盒之其他構件之零件件數增加之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於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以較少之零件達成必需之部分之連接功能之技術。又,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能以簡單之作業步驟將液體收容體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之技術。
又,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提高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時之操作性之液體收容體。又,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降低利用者直接與液體收容部接觸之可能性之液體收容體。又,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容易地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之液體收容體。又,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減少液體收容體之佔據空間。又,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容易地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之液體收容體。
又,於上述專利文獻2之技術中,墨水收容體具備:墨水袋,其收容墨水;及連接部(墨水供給部),其用以取出墨水袋之墨水。於對印表機供給墨水時,以墨水供給部相較墨水袋於重力方向成為下側之方式配置墨水收容體。
於如專利文獻2之技術般,將墨水收容體以朝重力方向下垂之狀態連接於印表機之技術中,未揭示如下技術:於墨水收容體設置電連接部,使墨水收容體之電連接部連接於印表機所具備之電連接部。
藉由將墨水收容體之電連接部與印表機之電連接部電性連接,例如經由墨水收容體之電連接部而將墨水收容體所具有之與墨水收容體相關之各種資訊(例如墨水顏色、製造年月日或墨水剩餘量)發送至印表機之控制部。由此,期望可容易地將墨水收容體之電連接部與印表機之電連接部連接之技術。又,期望良好地進行墨水收容體之電連接 部與印表機之電連接部之連接之技術。又,於先前之技術中,期望低成本化、省資源化、製造之容易化、使用方便性提高等。
再者,此種課題並不限定於用以對印表機供給墨水之墨水收容體,而為液體消耗裝置及可對液體消耗裝置供給液體之液體收容體共同之課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之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者,可作為以下之形態而實現。
(1)根據本發明之一形態,提供一種可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之液體收容體。該液體收容體具備:液體供給部,其可與上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液體收容部,其與上述液體供給部連通,且可收容液體;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其具有可與設置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之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之接觸部;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具備配置部,該配置部係於上述液體收容體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使上述接觸部以位於較上述液體收容部於重力方向上更靠上側之方式配置。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即便於液體收容部因自身重量而朝重力方向下垂之狀態即自由狀態下,亦可良好地進行將接觸部配置於配置部之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2)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上述配置部係於上述液體收容體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支持於可朝與重力方向交叉之第1方向移動之第1支持部,上述接觸部為複數個,由上述複數個接觸部所界定之接觸面係以下側位於較上側更靠上述第1方向側之方式傾斜。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接觸面係以下側位於較上側更靠第1方向側之方式傾斜。藉此,裝置側電連接部能以使上側較下側更朝與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突出之方式傾斜。由此,可降低污物等雜質附著於裝置側電連接部之可能性,故而可進而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液體消 耗裝置之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3)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上述配置部亦可具有限制部,該限制部係藉由抵接於上述第1支持部而限制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朝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由於藉由限制部而限制配置部朝相反之方向移動,故而可降低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詳細而言為接觸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分離之可能性。藉此,可穩定地維持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4)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上述配置部與上述液體供給部並列地配置於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上述配置部具有旋轉限制部,該旋轉限制部係用於藉由抵接於上述第1支持部而限制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以上述液體供給部為中心旋轉。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由於藉由旋轉限制部而限制配置部之旋轉,故而可進而穩定地維持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5)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上述配置部亦可構成為上述接觸部能夠與可於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移位之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於使接觸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時,裝置側電連接部可追隨於配置部之移動而移位,故而可進一步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6)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上述配置部亦可具有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定位部,該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定位部係於上述接觸部與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時,藉由設置於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之將上述第1方向及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定位的定位部而進行定位。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由於藉由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定位部而 將針對裝置側電連接部之接觸部定位,故而可良好地進行接觸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接觸。
(7)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定位部亦可隔著上述接觸部而設置於兩側。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與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定位部設置於僅一側之情形相比,可減少接觸部相對於裝置側電連接部傾斜之可能性。
(8)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上述配置部亦可具有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上側限制部,該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上側限制部係用於在上述接觸部與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時,藉由與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抵接而限制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朝反重力方向移動。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由於限制配置部向反重力方向(重力方向之上側)之移動,故而可良好地實現接觸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接觸。由此,可進一步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9)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上述配置部係於上述接觸部與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時,係由位於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之上側,且以朝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突出之方式設置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之外殼部覆蓋上部。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可藉由外殼部而降低因污物等雜質自裝置側電連接部之上方落下而導致雜質附著於接觸部之可能性。藉此,可進一步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10)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形態,提供一種可連接液體收容體之液體消耗裝置,該液體收容體具備:液體收容部,其用以收容液體;液體供給部,其用以使上述液體收容部之液體流通至外部;及收容體側電 連接部。該液體消耗裝置具備:固定構件,其供安裝上述液體導入部與上述電連接單元;及第1支持部,其可相對於上述固定構件朝與重力方向交叉之第1方向移動,且於上述液體收容體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於相較上述液體收容部在重力方向上更靠上側支持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且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可朝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移位地安裝於上述固定構件。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消耗裝置,於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連接於裝置側電連接部時,裝置側電連接部可移位,故而可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11)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消耗裝置,上述電連接單元亦可具有裝置側定位部,該裝置側定位部係進行上述第1方向及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之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上述接觸部之定位。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消耗裝置,由於藉由裝置側定位部而將接觸部相對於裝置側電連接部之位置定位,故而可良好地進行接觸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接觸。藉此,可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12)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消耗裝置,上述裝置側定位部亦可隔著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而配置於兩側。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消耗裝置,與裝置側定位部僅設置於一側之情形相比,可降低接觸部相對於裝置側電連接部傾斜之可能性。
(13)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消耗裝置,亦可還具有裝置側上側限制部,該裝置側上側限制部係用於在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上述接觸部與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時,限制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朝反重力方向移動。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消耗裝置,由於限制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向反重力方向(重力方向之上側)移動,故而可進一步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 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14)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消耗裝置,上述固定構件亦可具有外殼部,該外殼部係以覆蓋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之上部之方式,朝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消耗裝置,可藉由外殼部而降低因污物等雜質自裝置側電連接部之上方落下而導致雜質附著於裝置側電連接部之可能性。藉此,可進一步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15)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形態,提供一種電連接體。該電連接部具有:複數個接觸部,其等可與設置於液體消耗裝置之電連接單元之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及配置部,其配置上述接觸部;上述配置部係於上述電連接體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支持於可朝與重力方向交叉之第1方向移動之第1支持部,由上述複數個接觸部所界定之接觸面係以下側位於較上側更靠上述第1方向側之方式傾斜。
根據本形態之電連接體,接觸面係以下側位於較上側更靠第1方向側之方式傾斜。藉此,裝置側電連接部能以使上側與下側相比朝與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突出之方式傾斜。由此,可降低污物等雜質附著於裝置側電連接部之可能性,故而可進而良好地進行電連接體之電連接部與液體消耗裝置之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16)如上述形態之電連接體,上述配置部亦可具有限制部,該限制部係藉由抵接於上述第1支持部而限制上述配置部朝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
根據本形態之電連接體,由於藉由限制部而限制配置部朝相反之方向移動,故而可降低接觸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分離之可能性。藉此,可穩定地維持電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17)如上述形態之電連接體,上述配置部亦可具有旋轉限制部, 該旋轉限制部係用於藉由抵接於上述第1支持部而限制上述配置部旋轉。
根據本形態之電連接體,由於藉由旋轉限制部而限制配置部之旋轉,故而可進而穩定地維持電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18)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形態,提供一種可裝卸地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之液體收容體。該液體收容體具備:液體收容部,其至少一部分包含可撓性之構件,且可收容液體;液體供給口,其與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連通,且可使上述液體流出;操作構件,其位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一端部;定位部,其一體地設置於上述操作構件,於在上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有上述液體收容體時,將上述液體收容體相對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定位;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其具有接觸部,該接觸部係一體地設置於上述操作構件,且可與設置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之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於位於液體收容體之一端部之操作構件,一體地設置有向液體消耗裝置之連接所需之定位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藉此,無需將液體收容體安裝於匣盒,即能以較少之零件件數達成向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所需之功能。又,於將液體收容體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時,可使用操作構件而操作液體收容體,故而操作性提高。又,無需將液體收容部安裝於盒體,故而可簡化將液體收容體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之步驟。又,液體收容體不具備用以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之盒體,故而可使液體收容體小型化。進而,無需盒體,故而可使液體已被消耗之液體收容部容易地變小而進行處置。
(19)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上述液體收容部係以可自上述液體收容體之外部視認之狀態安裝於上述操作構件。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可根據容積變化等液體收容部之狀態之變化而容易地自外部辨識收容於液體收容部之液體之量。
(20)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上述定位部及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設置於上述操作構件之第1側,於隔著上述操作構件而與上述定位部及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對向之第2側,設置有於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被按壓之按壓部。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定位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設置於操作構件之第1側,於與其等對向之第2側設置有按壓部。藉此,可自外部容易地辨識設置於第1側之定位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及設置於第2側之按壓部,而可容易地進行液體收容體向液體消耗裝置之連接操作。
(21)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形狀、大小及材質亦可分別任意地設定。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操作構件與液體收容部為不同構件,故而可根據液體之特性或量而任意地設定液體收容部之形狀、大小及材質。
(22)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上述定位部之至少一部分亦可設置於上述液體供給口之上述液體收容部側。於液體收容體落下之情形時,重量較大之液體收容部很有可能以較操作構件成為下方之姿勢落下。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定位部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液體供給口之液體收容部側。由此,即便於液體收容體落下之情形時,亦可藉由定位部而降低液體供給口碰撞地面等對象物之可能性。藉此,可降低液體供給口破損之可能性。
(23)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中之與上述接觸部不同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上述接觸部之上述液體收容部側。於液體收容體落下之情形時,重量較大之液體收容部很有可能以成為較操作構件更靠下方之姿勢落下。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中之與上述接觸部不同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接觸部之液體收容部側。由此,即便於液體收容體落下之情形時,亦可藉由與上述接觸部不同之至少一部分而降低接觸部與地面等對象物碰撞之 可能性。藉此,可降低接觸部破損之可能性。
(24)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形態,提供一種電連接體。該電連接體具備:操作構件,其可握持;定位部,其一體地設置於上述操作構件,於在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有上述電連接體時,將上述電連接體相對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定位;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其具有接觸部,該接觸部係一體地設置於上述操作構件,且可與設置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之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根據本形態之電連接體,於將電連接體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時,可使用操作構件而操作電連接體,故而操作性提高。
(25)如上述形態之電連接體,亦可為上述定位部及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設置於上述操作構件之第1側,於隔著上述操作構件而與上述定位部及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對向之第2側,設置有於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時被按壓之按壓部。根據本形態之電連接體,定位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設置於操作構件之第1側,於與其等對向之第2側設置有按壓部。藉此,可容易地自外部辨識設置於第1側之定位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及設置於第2側之按壓部,而可容易地進行電連接體向液體消耗裝置之連接操作。
(26)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形態,提供一種可裝卸地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之液體收容體。該液體收容體具備:液體收容部,其至少一部分包含具有可撓性之構件,且可收容液體;操作構件,其位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一端部,且具有可握持之握持面;及液體供給部,其於一端具有液體供給口;且上述操作構件係以上述握持面相對於上述液體供給口於上述液體供給部之軸方向偏移之方式設置。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握持面相對於液體供給口於軸方向偏移。藉此,於利用者抓住操作構件之握持面,將液體收容體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時,液體供給口未隱藏於操作構件而可視認。由此,容易將液體收容體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又,只要握持操作構件則無需與液體收容部接觸,故而 可降低液體收容部破損而發生液體洩漏之可能性。
(27)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上述液體供給部亦可於上述軸方向較上述操作構件朝更外方突出地設置。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由於液體供給部在軸方向較操作構件朝更外方突出,故而於利用者抓住握持面,將液體收容體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時,可視認液體供給部。藉此,利用者容易辨識液體收容體之安裝方向,故而更容易向液體消耗裝置之安裝液體收容體。
(28)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還具備定位部,該定位部係於上述液體收容體安裝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將上述液體收容體相對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定位。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由於藉由定位部將液體收容體定位,故而可將液體收容體以適當之狀態(正確之安裝狀態)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
(29)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上述操作構件還具備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該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可與設置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之裝置側電連接部連接,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係以相對於上述握持面於上述液體供給部之上述軸方向偏移之方式設置。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於利用者抓住操作構件之握持面,將液體收容體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時,可視認收容體側電連接部。由此,容易將液體收容體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
(30)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亦可於實質上與上述液體供給部之突出方向平行之方向自上述操作構件突出地設置。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液體供給部朝實質上平行之方向突出,藉此,於將液體收容體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時,利用者容易同時辨識出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及液體供給部。藉此,可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部向液體消耗裝置之連接、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液體消耗裝置之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
(31)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亦可於實質上與上述握持面平行之方向與上述液體供給部並列地設置。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可更容易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之電性連接、及液體供給部向液體消耗裝置之連接。
(32)根據本發明之一形態,提供一種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之液體收容體。該液體收容體具備:液體收容部,其可收容液體;及液體供給部,其位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一端部側,且於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藉由於較上述液體收容部在重力方向上更靠上側支持上述液體收容部,使其朝包含水平方向即第1方向之成分之連接方向移動,而可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之液體導入部。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於液體收容體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時,可藉由液體供給部而將液體收容部以於重力方向上成為下垂之狀態之方式支持。藉此,於將液體收容體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時,無需於水平方向支持液體收容部,而可抑制液體消耗裝置於水平方向上大型化。又,由於無需於水平方向支持液體收容部之盒體,故而可削減零件件數,且可簡化構造。又,由於液體供給部位於較液體收容部更靠重力方向之上側,故而於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容易視認連接部(例如液體供給部),而可容易地進行連接動作。
(33)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上述連接方向亦可為上述第1方向。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由於連接方向為一方向,故而可更容易地進行連接動作。
(34)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上述液體供給部於一端具有供液體導入部插入之液體供給口,上述液體供給口係於包含上述第1方向之成分之方向形成開口。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藉由使液體收容體朝連接方向移動, 容易將液體消耗裝置之液體導入部插入至液體供給口。由此,可更容易地進行液體收容體向液體消耗裝置之連接。
(35)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還具備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該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位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上述一端部側,且於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於較上述液體收容部在上述重力方向上更靠上側,與上述液體供給部一併支持上述液體收容部,使其朝上述連接方向移動,藉此,可與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之裝置側電連接部連接。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於液體收容體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時,可藉由液體供給部與裝置側電連接部而將液體收容部以成為朝重力方向下垂之狀態予以支持。即,可藉由液體供給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而更確實地支持液體收容部。又,收容體側電連接部相較液體收容部於重力方向上位於更上側,故而於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時容易視認連接部(例如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且可容易地進行連接動作。
(36)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於上述液體收容體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上述液體供給部與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係以沿與上述重力方向及上述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並列之方式配置。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藉由液體供給部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沿第2方向並列,而可於使液體收容體朝包含第1方向之成分之連接方向移動時,容易地確認液體供給部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位置。藉此,可精度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向液體消耗裝置之連接。
(37)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上述一端部具有上述第2方向上之一端部即第1端部、及上述第2方向上之另一端部即第2端部,上述液體供給部與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配置於較上述第1端部及上述第2端部更靠近上述第2方向上之上述一端部之中心之位置。
此處,於將液體收容體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時,有液體供給部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一者先於另一者連接之情形、及液體收容部以已連接之一者為支點進行旋轉之情形。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和液體供給部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位於較一端部之中心更靠近第1端部或第2端部之位置之情形相比,可減小一者先於另一者連接時之液體收容體之旋轉量。
(38)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上述一端部側還具備可握持之把手部,上述把手部具有:第1把手端部,其係上述第2方向上之一端部;及第2把手端部,其係上述第2方向上之另一端部;且上述液體供給部與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於上述第2方向上配置於上述第1把手端部與上述第2把手端部之間。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藉由握持把手部,可容易地決定液體供給部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相對於液體消耗裝置之位置。即,可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向液體消耗裝置之連接。又,即便於液體收容體以把手部為中心進行旋轉之情形時,亦可使液體供給部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旋轉量變小。藉此,可提高將液體收容體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時之操作性。
(39)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上述液體供給部與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係於上述第2方向上配置於隔著上述把手部之中心之位置。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液體供給部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即便於液體收容體以把手部為中心進行旋轉之情形時,亦進而不易受到該旋轉之影響。藉此,可提高將液體收容體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時之操作性,故而可確實地進行與液體消耗裝置之連接。
(40)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於在上述液體收容部收容有液體,且利用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消耗上述液體之前之上述液體收容 體之初期狀態下,上述液體收容部相較上述液體供給部及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於上述重力方向上位於下側時,上述液體收容部具備:第1收容部,其連接於上述把手部;及第2收容部,其相較上述第1收容部於上述重力方向上位於下側,上述第1方向上之長度大於上述第1收容部。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第1收容部之第1方向上之長度小於第2收容部之第1方向上之長度。藉此,可降低因於使液體收容體朝包含第1方向之成分之連接方向移動並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時,第1收容部成為障礙,而導致無法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向液體消耗裝置之連接之可能性。
(41)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於在上述液體收容部收容有液體,且利用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消耗上述液體之前之上述液體收容體之初期狀態下,上述液體供給部與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於上述第2方向上,配置於上述液體收容體相對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之連接完成之連接狀態下之隔著上述液體收容部之重心之位置。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於連接狀態下,可減少以液體供給部或收容體側電連接部為支點之液體收容體之旋轉量。
(42)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還具備按壓部,該按壓部可於將上述液體收容體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被朝上述連接方向按壓。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利用者可藉由對按壓部進行按壓而使液體收容體朝連接方向移動。藉此,可容易地進行液體收容體相對於液體消耗裝置之連接。
(43)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亦可為上述按壓部配置於與上述液體供給部及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對向之位置。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於利用者對按壓部進行按壓而使液體 收容體朝連接方向移動時,可使液體供給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移動為穩定地沿連接方向之移動。
上述本發明之各形態所具有之複數個構成要素並非全部必需,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者為了達成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可適當地對上述複數個構成要素之一部分進行變更、刪除、與新的其他構成要素之替換、及限定內容之局部刪除。又,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者為了達成本說明書中記載之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亦可將上述本發明之一形態中所包含之技術特徵之一部分或全部與上述本發明之另一形態中所包含之技術特徵之一部分或全部組合,而成為本發明之獨立之一形態。
例如本發明之一形態亦可設為具備液體供給部、液體收容部、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及保持部之複數個要素中之1個以上之要素之裝置而實現。即,該裝置既可具有液體供給部,亦可不具有液體供給部。又,該裝置既可具有液體收容部,亦可不具有液體收容部。又,該裝置既可具有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亦可不具有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又,該裝置既可具有保持部,亦可不具有保持部。
又,本發明之另一形態亦可設為具備固定構件及第1支持部之複數個要素中之1個以上之要素之裝置而實現。即,該裝置既可具有固定構件,亦可不具有固定構件。又,該裝置既可具有第1支持部,亦可不具有第1支持部。
又,本發明之另一形態亦可設為具備電連接部及保持部之複數個要素中之1個以上之要素之裝置而實現。即,該裝置既可具有電連接部,亦可不具有電連接部。又,該裝置既可具有保持部,亦可不具有保持部。
例如本發明之另一形態亦可設為具備液體收容部、液體供給口、操作構件、定位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複數個要素中之1個以上之要 素之裝置而實現。即,該裝置既可具有液體收容部,亦可不具有液體收容部。又,該裝置既可具有液體供給口,亦可不具有液體供給口。又,該裝置既可具有操作構件,亦可不具有操作構件。又,該裝置既可具有定位部,亦可不具有定位部。又,該裝置既可具有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亦可不具有收容體側電連接部。
例如本發明之另一形態亦可設為具備操作構件、定位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複數個要素中之1個以上之要素之裝置而實現。即,該裝置既可具有操作構件,亦可不具有操作構件。又,該裝置既可具有定位部,亦可不具有定位部。又,該裝置既可具有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亦可不具有收容體側電連接部。
例如本發明之另一形態亦可設為具備液體收容部、操作構件及液體供給部之複數個要素中之1個以上之要素之裝置而實現。即,該裝置既可具有液體收容部,亦可不具有液體收容部。又,該裝置既可具有操作構件,亦可不具有操作構件。又,該裝置既可具有液體供給部,亦可不具有液體供給部。根據此種形態,可解決裝置之小型化、低成本化、省資源化、製造之容易化、使用方便性提高等各種課題之至少1種。又,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各形態之技術特徵之一部分或全部均可應用於該裝置。又,所謂「實質上平行」不僅包含完全平行之狀態,亦包含因少許誤差或少許偏移而大致平行之狀態。即,所謂「實質上平行」亦包含在發揮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效果之範圍內不完全平行之狀態。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面」包含平坦之面、有少許凹凸之面、或稍許彎曲之面。
例如本發明之另一形態亦可設為具備液體收容部及液體供給部之複數個要素中之1個以上之要素之裝置而實現。即,該裝置既可具有液體收容部,亦可不具有液體收容部。又,該裝置既可具有液體供給部,亦可不具有液體供給部。
根據此種各種形態,可解決裝置之小型化、低成本化、省資源化、製造之容易化、使用方便性提高等各種課題之至少1種。又,上述液體收容體或電連接體之各形態之技術特徵之一部分或全部均可應用於該裝置。
再者,本發明能以各種形態實現,例如除液體收容體、液體消耗裝置、電連接體以外,能以液體收容體之製造方法、具備液體收容體及液體消耗裝置之液體消耗系統、具備電連接體及收容液體之液體收容部之單元、具備電連接體及液體消耗裝置之系統等態樣實現。
10‧‧‧印表機(液體消耗裝置)
11‧‧‧記錄機構
16‧‧‧供紙托盤
17‧‧‧排出托盤
20‧‧‧液體供給裝置
20A‧‧‧第1液體供給裝置
20B‧‧‧第2液體供給裝置
22‧‧‧外殼構件(液體收容體收容部)
22A‧‧‧外殼構件(液體收容體收容部)
22B‧‧‧外殼構件(液體收容體收容部)
23‧‧‧一端部
24‧‧‧另一端部
26‧‧‧收容空間部
26A‧‧‧收容空間部
26B‧‧‧收容空間部
27‧‧‧底面
30‧‧‧裝卸單元
30C‧‧‧裝卸單元
30M‧‧‧裝卸單元
30Y‧‧‧裝卸單元
30K‧‧‧裝卸單元
32‧‧‧第1固定構件
33‧‧‧第2固定構件
35‧‧‧固定構件
36‧‧‧液體導入機構
37‧‧‧固定部
37A‧‧‧第1區劃壁
37B‧‧‧第2區劃壁
37S‧‧‧接收空間部
38‧‧‧電連接單元(接點機構)
39‧‧‧盤簧
39A‧‧‧盤簧
39B‧‧‧盤簧
40‧‧‧第1支持部(可動構件、連接用構件)
41‧‧‧基部
41u‧‧‧底部
42‧‧‧供給部支持部
46‧‧‧第1側面
47‧‧‧第2側面
48‧‧‧基板支持部
49‧‧‧底部(底壁)
49A‧‧‧彈簧座
49B‧‧‧彈簧座
50‧‧‧液體收容體(液體收容容器單元)
50C、50M、50Y、50K‧‧‧液體收容體(液體收容容器單元)
50a‧‧‧電連接體
51‧‧‧收容部支持配件
51W‧‧‧周緣區域
51Y‧‧‧周緣區域
52‧‧‧液體收容部
52C‧‧‧液體收容部
52K‧‧‧液體收容部
52A‧‧‧第1收容部
52B‧‧‧第2收容部
53‧‧‧操作構件
53A‧‧‧第1構件(連結構件、把手部)
53B‧‧‧第2構件(按壓用構件)
53C‧‧‧第3構件
53fa‧‧‧第1側
53fb‧‧‧第2側
54‧‧‧握持部(把手部)
54A‧‧‧一端部(第1把手端部)
54B‧‧‧另一端部(第2把手端部)
55‧‧‧液體供給單元(液體供給部)
56‧‧‧收容部側支持部(定位部)
57‧‧‧液體導出部(液體供給部、流通部)
58‧‧‧基板單元(收容體側電連接部)
58P‧‧‧一端部(前端部)
59‧‧‧保持部(電路基板保持部)
60‧‧‧接點構件
62‧‧‧端子保持部
62b‧‧‧下端部
62fa‧‧‧表面
62u‧‧‧上端部
70‧‧‧流路構件
99‧‧‧膜
101‧‧‧上表面
102‧‧‧裝置第1面(正面)
104‧‧‧裝置第2面
106‧‧‧裝置第3面
107‧‧‧背面
302‧‧‧螺釘
302H‧‧‧貫通孔
307A‧‧‧第1安裝壁
307B‧‧‧第2安裝壁
320‧‧‧液體流通管
320p‧‧‧保持構件所處之部分
320u‧‧‧液體流通管之上游端
323‧‧‧金屬板
325‧‧‧盤簧
329‧‧‧保持構件
329A‧‧‧肋
329B‧‧‧肋
354‧‧‧外殼部(保護構件)
357‧‧‧底部
361‧‧‧螺釘
362‧‧‧液體供給連接部(液體導入部)
362a‧‧‧前端部
362b‧‧‧基端部
362H‧‧‧液體導入孔
364‧‧‧供給部定位部
364a‧‧‧第1供給部定位部
364b‧‧‧第2供給部定位部
364c‧‧‧第3供給部定位部
364d‧‧‧第4供給部定位部
365‧‧‧導引部
366‧‧‧第2支持部(固定部)
366a~366d‧‧‧定位突起
366B‧‧‧壁部
366H‧‧‧內側收容部
367‧‧‧盤簧
368‧‧‧液體導入本體部
369‧‧‧液體流通部
371‧‧‧第2安裝部
372‧‧‧第2安裝部
374‧‧‧連接流路部
374A‧‧‧流路形成部
374B‧‧‧連接部
374e‧‧‧連接部基端部
374r‧‧‧凹部
376‧‧‧限制部
376A‧‧‧第1限制部
376B‧‧‧第2限制部
376C‧‧‧第3限制部
377‧‧‧第2安裝部
377M‧‧‧裝置側上側限制部
377a、377b‧‧‧裝置側上側限制部
378‧‧‧第1安裝部
381‧‧‧裝置側端子
381A~381I‧‧‧裝置側端子
382‧‧‧電連接部(供給側電連接部、裝置側電連 接部)
384‧‧‧裝置側基板定位部(第1接點側定位部)
384a‧‧‧第1限制部
384b‧‧‧第2限制部
384c‧‧‧第3限制部
384d‧‧‧第4限制部
384e‧‧‧卡止部
385‧‧‧第2接點側定位部(裝置側定位部)
385a‧‧‧第1限制部
385b‧‧‧第2限制部
385c‧‧‧第3限制部
385d‧‧‧第4限制部
385e‧‧‧卡止部
387‧‧‧盤簧
387A‧‧‧一端部
387B‧‧‧另一端部
388‧‧‧保持構件
392‧‧‧支持壁部
392ta‧‧‧上表面
393‧‧‧肋
393ta‧‧‧上表面
394‧‧‧第1側壁部
395‧‧‧支持壁部
396‧‧‧第2側壁部
402‧‧‧第1支持面部
403‧‧‧第2支持面部
404‧‧‧第3支持面部
406‧‧‧切口部
407‧‧‧槽部
420‧‧‧記憶裝置
462‧‧‧卡止爪
465‧‧‧引導部
465A‧‧‧第1引導部
465B‧‧‧第2引導部
472‧‧‧卡止爪
482‧‧‧第1基板支持面部
487‧‧‧底部支持面部(裝置側旋轉限制部、底外面部)
489‧‧‧裝置側限制部
501‧‧‧一端(一端部)
502‧‧‧另一端部
501A‧‧‧第1端部
501B‧‧‧第2端部
502B‧‧‧第2端部
503‧‧‧第1側端(第1側端部)
504‧‧‧第2側端(第2側端部)
511‧‧‧構件定位部(卡合部、支持部)
511A‧‧‧卡合部(支持部)
511B‧‧‧卡合部(支持部)
511C‧‧‧卡合部(支持部)
511Da、511Db‧‧‧卡止爪
513‧‧‧卡合部
513A‧‧‧卡合部
513B‧‧‧卡合部
513C‧‧‧卡合部
513Da、513Db‧‧‧貫通孔
515‧‧‧卡合部
517‧‧‧突出部
521‧‧‧第1片材
522‧‧‧第2片材
523‧‧‧第3片材
541‧‧‧握持面
542‧‧‧接收空間部
545‧‧‧按壓部
546‧‧‧第1連接部
547‧‧‧第2連接部
548‧‧‧基部(連結部)
549‧‧‧安裝部(接合部)
549A‧‧‧中央部
549Ba‧‧‧第1接合端部
549Bb‧‧‧第2接合端部
550‧‧‧導出部
551‧‧‧閥機構
552‧‧‧閥座
554‧‧‧閥體
556‧‧‧彈簧
558‧‧‧內部流路
569‧‧‧底部(底外面部)
572‧‧‧液體供給口
573‧‧‧供給連接部
577‧‧‧定位部(突起)
577a‧‧‧第1收容體側定位部(第1突起)
577b‧‧‧第2收容體側定位部(第2突起)
577c‧‧‧第3收容體側定位部(第3突起)
577d‧‧‧第4收容體側定位部(第4突起)
580‧‧‧液體收容體側端子群
581‧‧‧液體收容體側端子
581A~581I‧‧‧液體收容體側端子
582‧‧‧電連接部(電路基板、收容體側電連接部)
582fa‧‧‧表面
582fb‧‧‧背面
583‧‧‧記憶裝置
584‧‧‧凸座槽
585‧‧‧凸座孔
586‧‧‧上側端部
587‧‧‧下側端部
588‧‧‧構件卡合部
592‧‧‧第1側壁部
592t‧‧‧保持部側定位部(槽部)
592ta‧‧‧上表面
592tb‧‧‧側面
592tc‧‧‧基端面
592td‧‧‧底面
593‧‧‧第2側壁部
593t‧‧‧保持部側定位部(槽部)
593ta‧‧‧上表面
593tb‧‧‧側面
593tc‧‧‧基端面
593td‧‧‧底面
594‧‧‧配置部(底部)
595‧‧‧底部(旋轉限制部)
597‧‧‧限制部
599a‧‧‧保持部側上側限制部
599b‧‧‧保持部側上側限制部
602‧‧‧連接器
900‧‧‧液體流通管
902‧‧‧墨盒
1000‧‧‧液體消耗系統
a‧‧‧角度
a1‧‧‧角度
C52‧‧‧中心線
C54‧‧‧中心線
CL‧‧‧中心軸
CL501‧‧‧外周
cp‧‧‧接觸部
CT‧‧‧中心軸
CW‧‧‧中心
F‧‧‧箭頭
GC‧‧‧重心線
GP‧‧‧重心
Ln1、Ln2‧‧‧行
LN1、LN2‧‧‧行
P52‧‧‧中心
P54‧‧‧中心
R23‧‧‧液體供給部與液體導入部之連接已開始之區域
R28A‧‧‧箭頭
R30‧‧‧箭頭
R6J‧‧‧區域
Sa1‧‧‧特定值
Sa2‧‧‧特定值
TP‧‧‧接觸面
W52A‧‧‧長度
W52B‧‧‧長度
W54‧‧‧寬度
W549‧‧‧寬度
Y46a‧‧‧特定方向
Y46b‧‧‧特定方向
圖1係表示液體消耗系統之概略構成之第1立體圖。
圖2係表示液體消耗系統之概略構成之第2立體圖。
圖3係用以說明液體供給裝置之第1圖。
圖4係用以說明液體供給裝置之第2圖。
圖5A係用以說明液體供給裝置之第3圖。
圖5B係裝卸單元之前視圖。
圖5C係表示可動構件相對於固定構件朝外方突出之第1狀態。
圖6A係表示可動構件收容於固定構件之第2狀態。
圖6B係可動構件之第1立體圖。
圖6C係可動構件之第2立體圖。
圖6D係可動構件之第3立體圖。
圖6E係裝卸單元之立體圖。
圖6F係裝卸單元之分解立體圖。
圖6G係圖5F之F5Ba-F5Ba剖視圖。
圖6H係裝卸單元之一部分之立體圖。
圖6I係裝卸單元之俯視圖。
圖6J係圖6I之F6I-F6I剖視圖。
圖6K係圖6J之區域R6J之局部放大圖。
圖6L係於固定構件安裝有接點機構之立體圖。
圖6M係固定構件之立體圖。
圖6N係裝卸單元之前視圖。
圖6O係圖6N之F6N-F6N剖視圖。
圖6P係接點機構之立體圖。
圖6Q係接點機構之立體圖。
圖6R係圖6E之後視圖。
圖6S係圖6R之立體圖。
圖6T係接點機構之立體圖。
圖6U係接點機構之裝置側基板定位部之放大圖。
圖6V係電連接部之立體圖。
圖7係液體收容體之第1立體圖。
圖8係液體收容體之第2立體圖。
圖8A係液體收容體之前視圖。
圖8B係液體收容體之後視圖。
圖9係表示液體收容體之一部分之第1立體圖。
圖10係表示液體收容體之一部分之第2立體圖。
圖11係表示液體收容體之一部分之第3立體圖。
圖12係表示液體收容體之一部分之第4立體圖。
圖13係液體收容體之一部分之前視圖。
圖14係液體收容體之一部分之後視圖。
圖15係液體收容體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16係液體收容體之一部分之右側視圖。
圖16A係圖13之F13-F13剖視圖。
圖16B係電路基板之前視圖。
圖16C係圖16B之箭視F16B。
圖16D係圖13之F13a-F13a局部剖視圖。
圖16E係槽部之立體圖。
圖16F係槽部之立體圖。
圖17A係操作構件之第1分解立體圖。
圖17B係操作構件之第2分解立體圖。
圖17C係操作構件之後視圖。
圖17D係液體收容體之前視圖。
圖17E係圖17D之F17Da-F17Da局部剖視圖。
圖17F係圖17D之F17Db-F17Db局部剖視圖。
圖17G係液體收容體之左側視圖。
圖17H係液體收容體之右側視圖。
圖18係將液體收容體設置於裝卸單元時之圖。
圖19係圖18之F18-F18局部剖視圖。
圖20係將液體收容體安裝於裝卸單元時之圖。
圖21係圖20之F20-F20局部剖視圖。
圖22係用以說明連接時序之第1圖。
圖23係圖22之F22A-F22A局部剖視圖。
圖24係圖22之F22B-F22B局部剖視圖。
圖25係用以說明連接時序之第2圖。
圖26係圖25之F25A-F25A局部剖視圖。
圖27係圖25之F25B-F25B局部剖視圖。
圖28係將液體收容體設置於可動構件時之側視圖。
圖29係將液體收容體設置於可動構件時之前視圖。
圖30係圖28之F28-F28剖視圖。
圖31係圖29之F29-F29剖視圖。
圖32係液體收容體相對於裝卸單元之安裝完成時之側視圖。
圖33係圖32之F32-F32剖視圖。
圖34係圖25之F25A-F25A局部放大圖。
圖35係用以對定位進行說明之圖。
圖36係圖5B之F5B-F5B局部剖視圖。
圖37係自-K2軸方向側觀察液體導入部而得之圖。
圖38係裝卸單元之俯視圖。
圖39係F38-F38剖視圖。
圖40係用以說明移位機構之圖。
圖41係裝卸單元與液體收容體之俯視圖。
圖42係相當於F41-F41局部剖視圖之第1圖。
圖43係相當於F41-F41局部剖視圖之第2圖。
圖44係相當於F42-F42局部剖視圖之第3圖。
圖45係液體收容體向裝卸單元之連接完成之狀態(連接狀態)下之剖視圖。
圖46係圖45之F45-F45剖視圖。
圖47係將液體收容體設置於裝卸單元之前之第1圖。
圖48係自+Z軸方向側觀察圖48時之圖。
圖49係將液體收容體設置於裝卸單元之前之第2圖。
圖50係自+Z軸方向側觀察圖49時之圖。
圖51係將液體收容體安裝於裝卸單元時之圖。
圖52係自+Z軸方向側觀察圖51時之圖。
圖53係用於進一步說明液體收容體之圖。
圖54係用以說明接合部之圖。
圖55係用以說明電連接體之圖。
圖56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較佳之配置例之圖。
圖57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較佳之配置例之圖。
A.實施形態: A-1.液體消耗系統之構成:
圖1係表示液體消耗系統1000之概略構成之第1立體圖。圖2係表示液體消耗系統1000之概略構成之第2立體圖。圖3係用以說明液體供給裝置20之第1圖。圖4係用以說明液體供給裝置20之第2圖。圖5A係用以說明液體供給裝置20之第3圖。再者,於圖3及圖4中,表示已將下述液體收容體50卸除之狀態。又,於圖5A中,表示安裝有一個液體收容體50之狀態。於圖1~圖5A中,描畫有相互正交之XYZ軸。
如圖1所示,液體消耗系統1000具備作為液體消耗裝置之印表機10、及2個液體供給裝置20。於液體消耗系統1000之使用狀態下,印表機10配置於由X軸方向與Y軸方向所界定之水平之面。即,Z軸方向成為鉛垂方向(重力方向、上下方向)。又,-Z軸方向成為鉛垂下方向,+Z軸方向成為鉛垂上方向。液體供給裝置20係對印表機10供給作為液體之墨水。液體供給裝置20所具備之液體收容體50(液體收容容器單元50、液體收容體單元50)可裝卸地連接(安裝)於印表機10。
印表機10為噴墨印表機。印表機10具備記錄機構11、供紙托盤16及排出托盤17。供紙托盤16係於鉛垂方向之不同高度位置設置有複數個。供紙托盤16設置於作為印表機10之正面之裝置第1面(裝置前表面、正面)102。於供紙托盤16收容藉由印表機10而印刷(記錄)文字等圖像之記錄媒體(例如用紙)。
記錄機構11具備噴出墨水之記錄頭(未圖示)。記錄頭係經由管等流通管而與液體供給裝置20連通。記錄頭係藉由使用自液體供給裝置20供給之墨水對記錄媒體上噴出墨水而進行記錄(印刷)。已記錄之記錄媒體被排出至排出托盤17。
2個液體供給裝置20係經由液體導入部362而對印表機10供給墨水。2個液體供給裝置20設置於與印表機10之裝置第1面(亦稱作裝置前表面或裝置前壁)102交叉之裝置第2面(亦稱作裝置第1側面或裝置第1側壁)104及裝置第3面(亦稱作裝置第2側面或裝置第2側壁)106。裝置第1面102~裝置第3面106分別為於印表機10之使用狀態下相對於設置面而大致垂直之面。裝置第2面104與裝置第3面106對向。此處,亦將設置於裝置第2面104之液體供給裝置20稱作第1液體供給裝置20A,且亦將設置於裝置第3面106之液體供給裝置20稱作第2液體供給裝置20B。再者,於無需區分地使用第1與第2液體供給裝置20A、20B之情形時,簡稱為液體供給裝置20。
如圖1所示,第1液體供給裝置20A具備1個作為液體收容體收容部之外殼構件22、1個液體收容體50、及1個裝卸單元30(圖3)。如圖2所示,第2液體供給裝置20B具備1個作為液體收容體收容部之外殼構件22、3個液體收容體50、及與各液體收容體50對應之3個裝卸單元30(圖4)。此處,於區分地使用2個外殼構件22之情形時,使用符號「22A」、「22B」。又,於區分地使用4個液體收容體50之情形時,使用符號「50K」、「50C」、「50M」、「50Y」。又,於區分地使用4個裝卸單元30之情形時,使用符號「30K」、「30C」、「30M」、「30Y」。再者,外殼構件22、液體收容體50、裝卸單元30之個數並不限定於上述。例如液體收容體50既可為3個以下,亦可為5個以上。又,裝卸單元30亦可對應於液體收容體50之個數而設置。又,外殼構件22既可為1個,亦可為3個以上。再者,裝卸單元30既可理解為液體供給裝置20之構成要素,亦可理解為印表機10之構成要素。
於4個液體收容體50收容(填充)有種類互不相同之墨水。於本實施形態中,黃色(Y)、洋紅色(M)、青色(C)及黑色(K)之墨水分別收容於不同之液體收容體50。液體收容體50K具有收容有黑色墨水之液體收 容部,液體收容體50C具有收容有青色墨水之液體收容部,液體收容體50M具有收容有洋紅色墨水之液體收容部,液體收容體50Y具有收容有黃色墨水之液體收容部。如圖3及圖4所示,液體收容體50收容於利用外殼構件22所區劃出之用以收容液體收容體50之收容空間部26。具體而言,液體收容體50K收容於收容空間部26A(圖3),液體收容體50C、50M、50Y收容於收容空間部26B(圖4)。又,於收容空間部26內配置有裝卸單元30。
圖3及圖4所示之裝卸單元30係供裝卸自如地安裝液體收容體50。裝卸單元30K配置於外殼構件22A之內側,裝卸單元30C、30M、30Y配置於外殼構件22B之內側。如圖3所示,裝卸單元30K設置於印表機10之裝置第2面104。如圖4所示,裝卸單元30C、30M、30Y設置於印表機10之裝置第3面106。於在裝卸單元30安裝有液體收容體50之情形時,藉由印表機10所具備之具有泵功能之供給機構(未圖示)而將收容於液體收容體50之墨水供給至印表機10之記錄頭。
如圖3所示,外殼構件22A安裝於作為印表機10之外壁之裝置第2面104。如圖4所示,外殼構件22B安裝於作為印表機10之外壁之裝置第3面106。如圖3及圖4所示,外殼構件22構成為藉由以鉛垂下方向側之一端部(底部)23為支點使鉛垂上方向側之另一端部(上部)24旋轉而開閉自如。於液體收容體50所收容之墨水被消耗後,利用者打開外殼構件22並將已被消耗之液體收容體50自裝卸單元30卸除。繼而,利用者於將新的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裝卸單元30之後關閉外殼構件22。
如圖5A所示,外殼構件22具有形成收容空間部26之底部之底面27。底面27位於較裝卸單元30更靠重力方向下側。底面27為供液體收容體50之底部(詳細而言為液體收容部52之底部)接觸之部分。再者,亦可於底面27設置突起部,且突起部與液體收容體50之底部接觸。
又,例如裝卸單元30Y所示,裝卸單元30具備作為液體供給連接 部之液體導入部362、及電連接部(供給側電連接部或裝置側電連接部)382。於液體導入部362連接有液體收容體50之液體供給部57(圖9)。液體收容體50之墨水係經由液體供給部57而流通至液體導入部362。流通至液體導入部362之墨水係流通至記錄機構11(圖1)之記錄頭。於電連接部382,藉由接觸而電性連接有作為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電路基板582(圖9)。液體導入部362與電連接部382沿K2軸方向並列地配置。K2軸方向為與Z軸方向正交、且與由X軸方向及Y軸方向所界定之面(水平面)平行之方向。再者,亦可將下述基板單元58理解為收容體側電連接部。
如圖5A所示,於自裝置第1面102觀察時,液體導入部362與電連接部382分別配置於可視認之位置。具體而言,液體導入部362與電連接部382並列之K2軸方向和與裝置第1面102垂直之方向(X軸方向)係以大於零度且為90度以下之角度a相交。於在相對於裝置第1面102位於右側之裝置第3面106(圖2)配置有液體供給裝置20之情形時,該角度a為藉由自K2軸朝X軸向左旋轉而形成之角度。又,於在相對於裝置第1面102位於左側之裝置第2面104(圖1)配置有液體供給裝置20之情形時,該角度a為藉由自K2軸朝X軸向右旋轉而形成之角度。換言之,液體導入部362與電連接部382中之配置於接近裝置第1面102之側之一者(例如液體導入部362)相較配置於遠離裝置第1面102之側之另一者(例如電連接部382),而位於較支持有各部362、382之外壁(例如裝置第3面106)更靠外方側(例如+Y軸方向側)。
藉由如此,於自裝置第1面102觀察印表機10時,利用者可視認液體導入部362與電連接部382,故而容易辨識液體收容體50與裝卸單元30之連接位置。又,該角度a較佳為15度以上且60度以下,進而佳為20度以上且50度以下。藉由如此,可容易辨識連接位置,並且可抑制收容空間部26於Y軸方向變大,故而可高效率地利用收容空間部26之空 間而將裝卸單元30配置於收容空間部26。
再者,安裝收容黑色墨水之液體收容體50K之第1液體供給裝置20A(圖3)之角度a亦可為零度,安裝收容黃色等彩色墨水之液體收容體50C、50M、50Y之第2液體供給裝置20B(圖4)亦可滿足上述角度a之範圍(大於零度且為90度以下)。即,第1液體供給裝置20A之液體導入部362與電連接部382並列之方向亦可與外壁(例如圖1之裝置第2面104)平行。一般而言,收容黑色墨水之液體收容體50K較收容彩色墨水之其他液體收容體50C、50M、50Y填充有更多墨水。由此,液體收容體50K之外形較其他液體收容體50C、50M、50Y大。然而,與第1液體供給裝置20A之液體導入部362及電連接部382對應之液體收容體50K之各部亦與裝置第2面104平行,故而可抑制第1液體供給裝置20A之外形形狀與第2液體供給裝置20B之第2外形形狀差異較大。
A-2.裝卸單元30之概略構成:
圖5B係裝卸單元30之前視圖。圖5C係用以說明裝卸單元30之第1立體圖。圖6A係用以說明裝卸單元30之第2立體圖。圖5C係表示可動構件40相對於固定構件35朝外方突出之第1狀態(設置時狀態)。圖6A係表示可動構件40收容於固定構件35之第2狀態(安裝時狀態)。圖6B係可動構件40之第1立體圖。圖6C係可動構件40之第2立體圖。圖6D係可動構件40之第3立體圖。於圖5B~圖6D中,以裝卸單元30C為例進行關於構成之說明,但關於其他裝卸單元30K、30M、30Y亦具有與裝卸單元30C相同之構成。如圖5C所示,裝卸單元30具備固定構件35、及可動構件(第1支持部)40。可動構件40可朝+K1軸方向與-K1軸方向(第1方向、連接方向)移動。
液體收容體50係藉由執行以下2個操作而安裝於裝卸單元30。亦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裝卸單元30之狀態稱作「安裝狀態(連接狀態)」。所謂安裝狀態(連接狀態)係指下述液體收容體50之液體供給部 57(流通部57)連接於裝卸單元30之液體導入部(液體導入針)362,且液體收容體50之電路基板(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與裝卸單元30之電連接部(裝置側電連接部)382電性連接之狀態。於安裝狀態下,收容於液體收容體50之墨水成為可流通至印表機10側之狀態。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亦可置換為接觸部cp來理解。
‧第1操作:
利用者係於使裝卸單元30為第1狀態後,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可動構件40。
‧第2操作:
於第1操作後,利用者藉由介隔液體收容體50將可動構件40朝固定構件35側推進而使裝卸單元30成為第2狀態。
於裝卸單元30之第2狀態下,可動構件40被鎖定機構限制相對於固定構件35朝+K1軸方向側移動。再者,於第2狀態下,藉由將可動構件40相對於固定構件35朝內側方向(-K1軸方向、第1方向)壓抵而解除鎖定機構之鎖定。藉此,可使可動構件40以相對於固定構件35朝外方(+Z軸方向)突出之方式移動,並可將裝卸單元30之狀態自第2狀態切換為第1狀態。
如圖5B所示,固定構件35具有:第1安裝壁307A,其朝重力上方向突出;第2安裝壁307B,其朝重力下方向突出。於第1安裝壁307A形成有2個貫通孔302H,於第2安裝壁307B形成有2個貫通孔302H。於各貫通孔302H插入有作為固定構件之螺釘302(圖5C),藉由4個螺釘302而將裝卸單元30(詳細而言為固定構件35)固定於印表機10之面104、106(圖3及圖4)。詳細而言,裝卸單元30K(圖3)係藉由複數個螺釘302而固定於第2面104,裝卸單元30C、30M、30Y(圖4)係藉由複數個螺釘302而固定於第3面106。
如圖5B所示,固定構件35具備液體導入機構36、及接點機構(電 連接單元)38。液體導入機構36具有液體導入部362。於液體導入部362,連接有液體收容體50所具備之下述液體供給部,藉此,使收容於液體收容體50之墨水流通。液體導入部362與印表機10之記錄頭連通。液體導入機構36與接點機構38分別藉由固定於固定構件35而經由固定構件35與印表機10之記錄頭連通。
液體導入部362為可於內部供墨水流通之針狀。液體導入部362沿中心軸CL延伸。將沿該中心軸CL之方向(液體導入部362延伸之方向)設為K1軸方向。K1軸方向與Z軸方向正交。將與K1軸方向及Z軸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K2軸方向。由K1軸方向與K2軸方向所界定之面和由圖1所示X軸方向與Y軸方向所界定之面平行。K1軸方向中之朝向印表機10之外方之方向為+K1軸方向,朝向印表機10之內方之方向為-K1軸方向。
液體導入機構36與接點機構38沿K2軸方向並列地配置。又,液體導入機構36之液體導入部(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與接點機構38之電連接部(裝置側電連接部)382於K2軸方向鄰接地配置。K2軸方向中之自液體導入機構36朝向接點機構38之方向為+K2軸方向,自接點機構38朝向液體導入機構36之方向為-K2軸方向。又,於裝卸單元30中,亦將Z軸方向稱作「高度方向」,將K1軸方向稱作「寬度方向」,且將K2軸方向稱作「深度方向」。
液體導入機構36具有液體導入本體部368、液體導入部362、及供給部定位部364。於液體導入部362連接有液體收容體50所具備之下述液體供給部,藉此,使收容於液體收容體50之墨水流通。液體導入部362係經由液體流通管320而與印表機10之記錄頭連通。液體流通管320為具有可撓性之軟管。液體導入部362係藉由如下方式而與液體供給部57連接,即藉由可動構件40之移動而使液體收容體50之液體供給部(液體導出部)57(圖9)朝-K1軸方向(第1方向)移動。
如圖5C所示,液體導入部362為可於內部供墨水流通之針狀。液體導入部362沿中心軸CL延伸。將沿該中心軸CL之方向(液體導入部362延伸之方向)設為K1軸方向。K1軸方向與Z軸方向及K2軸方向正交。由K1軸方向與K2軸方向所界定之面和由圖1所示X軸方向與Y軸方向所界定之面平行。K1軸方向中之朝向印表機10之外方之方向為+K1軸方向,朝向印表機10之內方之方向為-K1軸方向。液體導入部362與供給部定位部364係以自液體導入本體部368朝+K1軸方向側突出之方式設置於液體導入本體部368。
如圖5B所示,供給部定位部364係以中心軸CL(圖5C)為中心配置於液體導入部362之周圍。供給部定位部364係於液體供給部(液體導出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連接時,進行與K1軸方向交叉之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為沿與Z軸方向及K2軸方向平行之面之方向)上之液體供給部57之定位。
供給部定位部364具有第1供給部定位部364a、第2供給部定位部364b、第3供給部定位部364c、及第4供給部定位部364d。第1~第4供給部定位部364a~364d分別為自液體導入本體部368突出之構件。第1供給部定位部364a相較其他供給部定位部364b~364d,更朝+K1軸方向側突出。又,第1供給部定位部364a位於液體導入部362之正上方,且較液體導入部362更朝+K1軸方向側突出。即,第1供給部定位部364a係以覆蓋液體導入部362之上側之方式配置。
第1供給部定位部364a位於較液體導入部362更靠重力上方向(+Z軸方向)側。第2供給部定位部364b位於較液體導入部362更靠-K2軸方向側。第3供給部定位部364c位於較液體導入部362更靠+K2軸方向側。第4供給部定位部364d位於較液體導入部362更靠重力下方向(-Z軸方向)側。第1與第4供給部定位部364a、364d係於重力方向上隔著液體導入部362而對向。第2與第3供給部定位部364b、364c係於K2軸方向 上隔著液體導入部362而對向。
第1~第4供給部定位部364a~364d分別具有與液體導入部362對向之平面。藉由液體收容體50之液體供給部57抵接於該平面,而進行液體供給部57相對於液體導入部362之於與K1軸方向垂直之面方向上之定位。
如圖5B及圖6A所示,液體導入本體部368還具有位於較液體導入部362更靠重力下方向側之導引部365。導引部365為自液體導入本體部368之下端部朝+K1軸方向延伸之板狀構件。導引部365配置於可動構件40所具備之下述貫通孔即引導部465內。於引導部465內在Z軸方向設置少許遊隙地配置導引部365。藉此,於可動構件40朝K1軸方向移動時,可微調整Z軸方向上之可動構件40相對於液體導入部362之位置。再者,關於該詳細情況係於下文敍述。
如圖5B~圖6A所示,接點機構38具備具有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9個)裝置側端子381之電連接部(本體側電連接部、裝置側電連接部)382、及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2個)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385。於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狀態下,電連接部382之裝置側端子381與液體收容體50之電路基板藉由接觸而電性連接。藉此,各種資訊(例如液體收容體50之墨水顏色或製造年月日)可於液體收容體50之電路基板與印表機10之間進行通信。裝置側端子381係由可彈性變形之金屬製之板彈簧形成。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385係以隔著電連接部382之裝置側端子381之K2軸方向(液體導入機構36與接點機構38並列之方向)上之兩側之方式配置。於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裝卸單元30時,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385進行液體收容體50之電路基板相對於電連接部382之最終之定位。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385為沿K1軸方向延伸之構件。再者,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385之詳細情況係於下文敍述。
固定構件35具有作為外殼部之保護構件354。保護構件354係以覆 蓋液體導入機構36之至少上部之方式配置。又,保護構件354係以覆蓋接點機構38之至少上部之方式配置。即,保護構件354係以如下方式配置:位於液體導入機構36之液體導入部362及接點機構38之電連接部382之上側,且自印表機10之壁面(例如圖2之裝置第3面106)朝+K1軸方向側(與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突出。藉此,可降低於開閉外殼構件22時等自裝卸單元30之上側侵入至收容空間部26內之污物等異物附著於液體導入部362或電連接部382之可能性。藉此,可降低異物混入至自液體收容體50對印表機10供給之墨水之可能性。又,可降低異物附著於電連接部382之可能性。藉此,可抑制電連接部382與下述液體收容體50之電路基板之連接不良之發生。又,藉由保護構件354,可降低利用者直接接觸到液體導入部362或電連接部382之可能性。藉此,可降低液體導入部362或電連接部382破損之可能性。
如圖5C所示,可動構件40構成為可相對於固定構件35沿K1軸方向移動。可動構件40具備基部41、供給部支持部42、及基板支持部48。基部41形成位於可動構件40之+K1軸方向側之前表面(前壁)。基部41與Z軸方向及K2軸方向大致平行。供給部支持部42及基板支持部48分別連接於基部41。供給部支持部42及基板支持部48分別為自基部41朝+Z軸方向側(上側)延伸之構件。於基部41形成有於K1軸方向貫通之孔即引導部465。引導部465形成於供給部支持部42之正下方。
供給部支持部42為用以決定液體收容體50(詳細而言為液體供給部)相對於液體導入部362之位置之構件。又,供給部支持部42係藉由與液體收容體50之下述收容部支持配件51接觸,而以液體收容部52位於較收容部支持配件51更靠重力下方向側之方式支持收容部支持配件51。於沿K1軸方向觀察裝卸單元30時,供給部支持部42設置於與液體導入部362重疊之位置。供給部支持部42係以朝-Z軸方向形成凹形狀之方式設置。供給部支持部42係於K2軸方向上之兩側形成有槽部407。 藉由液體收容體50之下述定位部進入至槽部407,而限制液體收容體50所具備之液體供給部之移動,進行液體收容體50相對於裝卸單元30之某種程度之定位。即,藉由區劃形成供給部支持部42之複數個面部(例如第1支持面部402、第2支持面部403、第3支持面部404),而限制液體收容體50所具備之液體供給部之移動,進行液體收容體50相對於裝卸單元30之某種程度之定位。於供給部支持部42中之位於液體導入部362側之第1支持面部402形成有切口部406。切口部406為+Z軸方向側形成開口之凹形狀。於沿K1軸方向觀察裝卸單元30時,切口部406設置於與液體導入部362重疊之位置。於使可動構件40相對於固定構件35移動至最靠+K1軸方向之第1狀態下,切口部406位於較液體導入部362更靠+K1軸方向側。又,如圖6A所示,於第2狀態下,液體導入部362之前端位於切口部406內。
基板支持部48為用以決定液體收容體50(詳細而言為電路基板)相對於接點機構38之位置之構件。於沿K1軸方向觀察裝卸單元30時,基板支持部48設置於與接點機構38重疊之位置。基板支持部48係以朝-Z軸方向形成凹形狀之方式設置。藉由區劃形成基板支持部48之複數個面部(例如第1基板支持面部482),而限制液體收容體50之電路基板之移動。
如上所述,可動構件40被用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由此,亦將可動構件40稱作「連接用構件40」,連接用構件40被以收容不同顏色之墨水之複數個液體收容體50K、50C、50M、50K中之理應連接於裝卸單元30之液體收容體50K、50C、50M、50Y所收容之墨水之顏色著色。例如連接於收容黃色墨水之液體收容體50Y之裝卸單元30Y所具備之連接用構件40被以黃色著色。此處,所謂「以墨水之顏色著色」包含以與墨水之顏色同系色著色。所謂「同系色」只要為利用者可藉由視認連接用構件40而識別出理應連接之液體收容體50之範 圍之顏色即可。所謂「同系色」例如意指於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日本工業標準)規格(JIS Z 8102)中所採用之20色之色相環(hue circle)(亦稱作修正孟塞爾(Munsell)色相環)中,色相差為0(零)~3之顏色彼此。
如圖6D所示,基板支持部48之底部41u(基部41之上部)之一部分形成裝置側旋轉限制部487。裝置側旋轉限制部487為較底部41u之另一部分更朝+Z軸方向側突出之構件。裝置側旋轉限制部487係藉由與液體收容體50抵接而限制液體收容體50之旋轉。又,基板支持部48具有設置於基部41之背面之裝置側限制部489。裝置側限制部489為自基部41之背面之底部遍及上部而形成之肋。裝置側限制部489係藉由與液體收容體50抵接而限制液體收容體50朝+K1軸方向(與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
如圖6B~圖6D所示,可動構件40還具有第1側面(第1側壁)46、第2側面(第2側壁)47、及底部49(底壁49)。基部41、第1側面46及第2側面47分別為自底部49朝+Z軸方向側延伸之構件。第1側面46與第2側面47相互對向。第1側面46與第2側面47和Z軸方向及K1軸方向大致平行。底部49與K1軸方向及K2軸方向大致平行。
如圖6D所示,於第1側面46,配置有卡止爪462。又,於第2側面,與第1側面46同樣地形成有卡止爪472(圖6G)。卡止爪462、472係藉由卡止於固定構件35,而防止可動構件40朝+K1軸方向側過度地移動。藉此,可防止可動構件40自固定構件35脫落。
A-3.液體導入機構36之概略構成:
圖6E係裝卸單元30之立體圖。圖6F係裝卸單元30之分解立體圖。圖6G係圖5B之F5Ba-F5Ba剖視圖。為了便於理解,於圖6E中亦圖示設置於裝卸單元30之液體收容體50所具備之收容部支持配件51。又,為了便於理解,於圖6F中,於可動構件40之-K軸方向側端面標註單影線。 又,於圖6G中,為了便於理解而亦圖示液體收容體50。
如圖6E及圖6F所示,液體導入機構36係藉由螺釘361而安裝於固定構件35(詳細而言為第2固定構件33)。液體導入機構36具有作為直接安裝於固定構件35之第2支持部之固定部366、及作為彈壓構件之盤簧367。
盤簧367插通於固定部366。盤簧367之一端部較固定部366更朝-K1軸方向側突出,盤簧367之另一端部較固定部366更朝+K1軸方向側突出。藉由盤簧367而將液體導入部362朝+K1軸方向側彈壓。固定部366將包含液體導入部362之液體導入機構36可朝與第1方向(-K1軸方向)交叉之方向移位地支持。於本實施形態中,與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係指沿與K2軸方向及Z軸方向平行之面之方向。再者,該詳細情況係於下文敍述。
如圖6F所示,固定構件35具備第1固定構件32、第2固定構件33及金屬板323。第2安裝壁307B設置於第1固定構件32,第1安裝壁307A設置於第2固定構件33。第1固定構件32為用以支持第2固定構件33之輔助構件。於第1固定構件32與可動構件40之間配置有作為彈壓構件之2個盤簧39A、39B。盤簧39A、39B係於K2軸方向上配置於隔著接點機構38與液體導入機構36之位置。再者,於無需區分地使用2個盤簧39A、39B之情形時,使用符號「39」。
盤簧39之一端抵接於第1固定構件32,盤簧39之另一端抵接於可動構件40。又,可動構件40之彈簧座49A插入至盤簧39A之另一端部側,可動構件40之彈簧座49B插入至盤簧39B之另一端部側。再者,於無需區分地使用2個彈簧座49A、49B之情形時,使用符號「49」。
於裝卸單元30為圖6A所示之第2狀態時,盤簧39將可動構件40朝+K1軸方向側彈壓。於第2狀態下,可動構件40被未圖示之鎖定機構限制朝+K1軸方向側之移動。藉由解除鎖定機構之鎖定,而利用盤簧39 之彈壓力將可動構件40朝+K1軸方向側推出,裝卸單元30成為圖5C所示之第1狀態。如圖6G所示,卡止爪462、472卡止於固定構件35,以使得可動構件40不會相對於固定構件35過度地朝+K1軸方向側移動。藉此,可防止可動構件40自固定構件35脫落。
如圖6E及圖6F所示,金屬板323係藉由螺釘325而安裝於第2固定構件33。
A-4.接點機構38及裝卸單元30之詳細構成:
除圖6E、圖6F、圖6G以外,使用圖6H~圖6V對接點機構38及裝卸單元30之詳細構成進行說明。圖6H係裝卸單元30之一部分之立體圖。圖6I係裝卸單元30之俯視圖。圖6J係圖6I之F6I-F6I剖視圖。圖6K係圖6J之區域R6J之局部放大圖。圖6L係於固定構件35安裝有接點機構38之立體圖。圖6M係固定構件35之立體圖。圖6N係裝卸單元30C之前視圖。圖6O係圖6N之F6N-F6N剖視圖。圖6P係接點機構38之立體圖。圖6Q係接點機構38之立體圖。圖6R係圖6E之後視圖。圖6S係圖6R之立體圖。圖6T係接點機構38之立體圖。圖6U係接點機構38之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之放大圖。圖6V係電連接部382之立體圖。再者,於圖6I中亦圖示液體收容體50。於圖6N、圖6P、圖6Q中亦圖示液體收容體50之一部分。圖6R省略了圖6E中之金屬板323及盤簧325之圖示。
如圖6L及圖6M所示,第2固定構件33具有安裝有接點機構38之固定部37。接點機構38係設置少許遊隙地安裝於固定部37。藉此,接點機構38之電連接部382可朝與第1方向(-K1軸方向)交叉之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為沿與Z軸方向及K2軸方向平行之面之方向)移位。再者,該詳細情況係於下文敍述。
如圖6M所示,固定部37具有接收接點機構38之接收空間部37S。又,固定部37具有區劃接收空間部37S之第1區劃壁37A及第2區劃壁37B。第1區劃壁37A形成接收空間部37S之-K2軸方向側之側面。第2 區劃壁37B形成接收空間部37S之+K2軸方向側之側面。
第1區劃壁37A具有第1安裝部377(右側第1安裝部377)、第2安裝部371(右側第2安裝部371)、及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a。第1與第2安裝部377、371為用以安裝接點機構38之部分。第1安裝部377為面向接收空間部37S之槽。第2安裝部371為接收接點機構38之一部分之貫通孔。再者,第2安裝部371只要為接收接點機構38之一部分之形狀即可,亦可為槽狀。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a為朝向重力下方向之面。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a係藉由於液體收容體50之基板單元58(圖7)連接於接點機構38之電連接部382時,與基板單元58抵接,而限制基板單元58朝重力方向(Z軸方向)之上側移動。
第2區劃壁37B與第1區劃壁37A配置位置不同但形狀相同。即,第2區劃壁37B具有圖6R所示之第1安裝部378(左側第1安裝部378)、圖6M所示之第2安裝部372(左側第2安裝部)、及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b(圖6M)。第1安裝部378為與第1區劃壁37A之第1安裝部377相同之構成,第2安裝部372為與第1區劃壁37A之第2安裝部371相同之構成。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b為與第1區劃壁37A相同之構成。再者,於無需區分地使用2個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a、377b之情形時,使用符號「377M」。
如圖6O所示,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M位於較裝置側端子381更靠重力上方向側。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M之+K1軸方向側端部為楔形形狀。又,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M之-K1軸方向側端部形成水平面。又,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M之+K1軸方向側端部位於較裝置側端子381更靠+K1軸方向側。
如圖6P所示,接點機構38具備作為彈壓構件之盤簧387、電連接部382(圖5B)、及保持電連接部382之保持構件388。
如圖6J所示,於盤簧387之一端部387A側插入有金屬板323之凸部(彈簧座)。藉此,盤簧387之一端部387A側支持於金屬板323。盤簧387 之另一端部387B配置於保持構件388之內側。又,如圖6J及圖6R所示,於保持構件388之內側設置有作為彈簧座之肋393。盤簧387之另一端部387B係經由保持構件388之背面壁(-K1軸方向側之壁)之開口而配置於保持構件388之內側。而且,於另一端部387B插入有肋393。藉此,盤簧387之另一端部387B支持於保持構件388。盤簧387將保持構件388朝+K1軸方向側彈壓。
如圖6P、圖6Q、圖6T所示,保持構件388具有第1側壁部394及第2側壁部396。第1側壁部394與第2側壁部396對向。第1側壁部394位於+K2軸方向側,第2側壁部396位於-K2軸方向側。第1側壁部394及第2側壁部396為大致沿重力方向(Z軸方向)之面。
如圖6P及圖6Q所示,接點機構38具有作為定位部(裝置側基板定位部)之第1接點側定位部(裝置側定位部)384及第2接點側定位部(裝置側定位部)385。第1與第2接點側定位部384、385係進行液體收容體50之電路基板582(詳細而言為圖13A所示之液體收容體側端子581)與電連接部382之裝置側端子381之間之定位。藉由該定位,而進行+K1軸方向(第1方向)與和+K1軸方向交叉之方向(沿與Z軸方向及K1軸方向平行之面之方向)之液體收容體側端子581與裝置側端子381之間之定位。
第1與第2接點側定位部384、385係以於K2軸方向上隔著電連接部382之方式配置。第1與第2接點側定位部384、385僅於配置位置不同之方面存在差異,形狀相同。
第1與第2接點側定位部384、385分別為沿K1軸方向(連接方向)延伸之構件。如圖6P所示,第1接點側定位部384自第1側壁部394朝外方突出。如圖6Q所示,第2接點側定位部385自第2側壁部396朝外方突出。
如圖6P所示,第1接點側定位部384於-K1軸方向側之端部具有卡止部384e。如圖6Q所示,第2接點側定位部385於-K1軸方向側之端部具有卡止部385e。如圖6L及圖6M所示,卡止部384e卡止於第2安裝部 372之壁面,卡止部385e卡止於第2安裝部371之壁面(未圖示)。藉此,限制由盤簧387(圖6J)朝+K1軸方向側彈壓之保持構件388之向+K1軸方向側之移動。
如圖6U所示,第1接點側定位部384於+K1軸方向側之端部具有第1~第4限制部384a~384d。第1~第4限制部384a~384d進行液體收容體50之基板單元58(圖9)相對於電連接部382之定位。該定位為第1方向(+K1軸方向)及與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與由Z軸方向與K2軸方向所界定之面平行之方向)之定位。
如圖6U所示,第1限制部384a形成第1接點側定位部384之上表面。第2限制部384b形成第1接點側定位部384之側面。如圖6T及圖6U所示,第3限制部384c形成第1接點側定位部384之前端面。第4限制部384d形成第1接點側定位部384之底面。第1限制部384a位於+Z軸方向側,第2限制部384b位於-K2軸方向側,第3限制部384c位於+K1軸方向側,第4限制部384d位於-Z軸方向側。各限制部384a~384d分別為大致平面。
如圖6T所示,第2接點側定位部385亦具有與第1接點側定位部384相同之構成。即,第2接點側定位部385具有第1限制部385a、第2限制部385b、第3限制部385c、及第4限制部385d。第1~第4限制部385a~385d進行液體收容體50之基板單元58(圖9)相對於電連接部382之定位。該定位與第1接點側定位部384同樣地,為第1方向(+K1軸方向)及與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與由Z軸方向與K2軸方向所界定之面平行之方向)之定位。第1限制部385a形成第2接點側定位部385之上表面。第2限制部385b形成第2接點側定位部385之側面。第3限制部385c形成第2接點側定位部385之前端面。第4限制部385d形成第1接點側定位部385之底面。第1限制部385a位於+Z軸方向側,第2限制部385b位於+K2軸方向側,第3限制部385c位於+K1軸方向側,第4限制部385d位於-Z軸方 向側。各限制部385a~385d分別為大致平面。
如圖6T所示,於保持構件388之位於+K1軸方向側之部分保持有電連接部382。如圖6V所示,電連接部382具有:端子保持部62,其保持於保持構件388;9個裝置側端子381A~381I,其等保持於端子保持部62;及連接器602,其保持於端子保持部62。於無需區分地使用9個裝置側端子381A~381I之情形時,使用符號「381」。
如圖6T所示,端子保持部62之表面62fa係以下端部62b位於較上端部62u更靠-K1軸方向側之方式傾斜。裝置側端子381之一端部自表面62fa露出。裝置側端子381之另一端部電性連接於連接器602(圖6V)。連接器602係經由配線而與印表機10之控制部電性連接。
如圖6V所示,構成裝置側端子群之複數個裝置側端子381A~381I係以於Z軸方向之不同位置形成2個行LN1、LN2之方式配置。行LN1、LN2與K2軸方向平行。
如圖6P及圖6Q所示,第1側壁部394具有朝+K2軸方向側(外方側)突出之支持壁部392。支持壁部392設置於第1側壁部394之上部。支持壁部392為沿K1軸方向延伸之構件。第2側壁部396具有朝-K2軸方向側(外方側)突出之支持壁部395。支持壁部395為與第1側壁部394之支持壁部392相同之形狀。
上述保持構件388所具備之第1接點側定位部384、第2接點側定位部385、支持壁部392及支持壁部395為用以使保持構件388可朝與K1軸方向垂直之面內方向移位地支持於第2固定構件33之構件。關於該可移位之機構係於下文詳細敍述。
如圖6R所示,支持壁部392插入至固定部37之第1安裝部377,支持壁部395插入至固定部37之第1安裝部378。又,卡止部385e插入至第2安裝部371,卡止部384e插入至第2安裝部372。支持壁部392、395至少於重力方向(Z軸方向)具有間隙(遊隙),且插入至第1安裝部377、 378。卡止部385e、384e至少於K2軸方向具有間隙(遊隙),且插入至第2安裝部371、372。藉此,保持電連接部382之保持構件388可朝與K1軸方向垂直之面內方向(Z軸方向與K2軸方向)移位地安裝於固定構件35。
如圖6K所示,下述液體收容體50之電路基板保持部59所具備之作為突起之限制部597抵接於設置於可動構件40之裝置側限制部489,藉此限制液體收容體50朝+K1軸方向(與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
A-5.液體收容體50之構成:
圖7係液體收容體50之第1立體圖。圖8係液體收容體50之第2立體圖。圖8A係液體收容體50之前視圖。圖8B係液體收容體50之後視圖。於圖7、圖8、圖8A、圖8B中,表示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裝卸單元30之狀態(安裝狀態)下之Z軸、K1軸、K2軸。又,圖7、圖8、圖8A、圖8B係表示填充有作為液體之墨水且安裝於裝卸單元30之前(墨水被印表機10消耗之前)之狀態(未使用狀態、初期狀態)下之液體收容體50。再者,關於之後之圖亦視需要示出相互正交之Z軸、K1軸、K2軸。於圖7之後之圖式中,以液體收容體50C為例進行關於構成之說明,但關於液體收容體50K、50M、50Y亦為與液體收容體50C相同之構成。
又,相互正交之Z軸、K1軸、K2軸能以如下方式定義。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之狀態下,Z軸方向為重力方向(鉛垂方向)。+Z軸方向為重力上方向(鉛垂上方向、反重力方向),-Z軸方向為重力下方向(鉛垂下方向)。沿K1軸之方向即K1軸方向(第1方向)為水平方向。又,-K1軸方向為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之液體收容體50之連接方向(移動方向、第1方向)。即,如下所述,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下述液體供給單元55(圖7)朝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藉此,液體供給單元55(詳細而言為液體供給部57)連接於設置在印表機10之液體導入部(液體接收部)362,基板單元58(詳細而言為電 連接部582)連接於設置在印表機10之電連接部382(圖5C)。又,+K1軸方向為將液體收容體50自印表機10卸除時之卸除方向。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接方向為作為水平方向之-K1軸方向,但並不限定於此。連接方向只要為包含水平方向成分之方向即可。又,K2軸方向(第2方向)為與重力方向(Z軸方向)及第1方向(K1軸方向)正交之方向。
如圖7所示,液體收容體50具備液體收容部(液體收容袋)52、及安裝於液體收容部52之收容部支持配件51。液體收容部52可收容作為液體之墨水。液體收容部52係以外表面(袋面)露出之狀態安裝於收容部支持配件51(操作構件53)。即,液體收容部52不收容於盒體等而可自外部視認地構成。液體收容部52係隨著所收容之墨水之減少,而容積減少。
液體收容部52具有第1片材521、第2片材522、及第3片材523。第1~第3片材521~523區劃用以於內側收容墨水之空間部。此處,將液體收容部52中之安裝有操作構件53(收容部支持配件51)之側設為一端(一端部、上端、上端部)501側,將與一端501對向之側設為另一端(另一端部、底端、底端部)502側。又,將液體收容部52中之一端側(+K2軸方向側)設為第1側端(第1側端部)503側,將另一端側(-K2軸方向側)設為第2側端(第2側端部)504側。如圖8A所示,液體供給部55及基板單元58位於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部501側。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沿K1軸方向觀察液體收容體50時,液體供給部55及基板單元58係以於至少一部分與一端部501重疊之方式定位。
液體供給部55係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於較液體收容部52在重力方向(Z軸方向)上更靠上側(+Z軸方向側)支持液體收容部52。詳細而言,如下所述,液體供給部55(詳細而言為下述之定位部56)被可動構件40之供給部支持部42(圖5)支持,藉此支持液體收容部52。
基板單元58係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於較液體收容部52在重力方向(Z軸方向)上更靠上側(+Z軸方向側)與液體供給部55一併支持液體收容部52。詳細而言,如下所述,基板單元58(詳細而言為下述之電路基板保持部59)被可動構件40之基板支持部48(圖5)支持,藉此支持液體收容部52。
如圖8A所示,於液體收容體50之連接狀態下,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沿K2軸方向(第2方向)並列地配置。即,於自沿K2軸方向之方向觀察液體收容體50時,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以至少一部分重疊之方式配置(參照下述圖17H)。
如圖7及圖8所示,於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狀態下,第1片材521及第2片材522構成液體收容部52之側面。又,於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狀態下,第3片材523構成液體收容部52之底面。第1片材521及第2片材522對向地配置。第1片材521及第2片材522之相互之周緣區域51W之一部分被熔接。詳細而言,周緣區域51W中之一端501側部分、第1側端503側部分、及第2側端504側部分被熔接。為了便於理解,於圖7及圖8中,對第1與第2片材521、522被熔接之部分標註交叉影線。又,於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501(詳細而言為第1與第2片材521、522之一端)熔接有收容部支持配件51(操作構件53)。即,收容部支持配件51(操作構件53)為可安裝於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501之構件。操作構件53為位於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部501側之構件。為了便於理解,於圖7及圖8中,對收容部支持配件51(操作構件53)與第1及第2片材521、522之熔接部分標註實線之單影線。詳細情況係於下文敍述,藉由熔接而將第1及第2片材構件521、522安裝於操作構件53之安裝部(接合部)549。
如圖7所示,第3片材523之周緣區域51Y與第1片材521及第2片材522之周緣區域51W之一部分被熔接。對第3片材523熔接於第1及第2片材521、522之部分標註單點鏈線之單影線。如此,本實施形態之液 體收容部52為藉由熔接等而將3個片材521、522、523接著之類型(所謂之具有底面之袋類型)。
第1~第3片材521~523分別為具有可撓性之構件。作為第1~第3片材521~523之材料(材質),例如可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尼龍、聚乙烯等。又,亦可使用將包含該等材料之膜積層複數層而得之積層構造,來形成第1~第3片材521~523。於此種積層構造中,例如藉由耐衝擊性優異之PET或尼龍而形成外層,藉由耐墨水性優異之聚乙烯而形成內層。進而,亦可將具有蒸鍍有鋁等之層之膜設為積層構造之1個之構成構件。藉此,可提高阻氣性,故而例如可抑制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之濃度變化。如此,液體收容部52之材質可任意地設定。
又,液體收容部52之形狀與大小可分別任意地設定。例如亦可使收容黑色墨水之液體收容部52K之容積(大小)大於收容其他顏色(例如青色)之墨水之液體收容部52C之容積(大小)。又,例如液體收容部52於本實施形態中為藉由熔接等而將第1~第3片材521~523接著之類型,但亦可設為省略第3片材523,藉由熔接等而將第1與第2片材521、522接著之類型(所謂之枕形類型)。此處,如上所述,液體收容部52與操作構件53為不同構件。由此,操作構件53可一面使用相同之零件,一面容易地變更液體收容部52之種類(形狀、大小及材質)。即,由於可根據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液體之特性或量等而設定液體收容部52之形狀、大小及材質,故而可提高設計之自由度。
收容部支持配件51具備操作構件(把手部)53、液體供給單元55、及基板單元58。操作構件53為於K1軸方向形成開口之框狀之構件。操作構件53具有:握持部54,其位於+Z軸方向側之端部;及按壓部545(圖8),其位於-Z軸方向側端部。握持部54為利用者用以支持(握持)液體收容體50之部分。由此,可將握持部54稱作「把手部54」或「把手部分 54」。握持部54沿K2軸方向延伸。再者,操作構件53之握持部54於本實施形態中形成為「口」字狀,但亦可形成為「C」字狀或「T」字狀。
如圖7所示,液體收容體50具備液體收容部52、及操作構件(連結構件、把手部)53。操作構件53安裝於液體收容部52。操作構件53具備握持部(支持部)54、液體供給單元55、基板單元(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及按壓部545(圖8)。液體供給單元55為與裝卸單元30所具備之液體導入部362及供給部支持部42(圖6)對應之部分。基板單元58為與裝卸單元30所具備之電連接部382及基板支持部48(圖6)對應之部分。
按壓部545為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被利用者按壓之部分。即,按壓部545為被手動按壓之部分。藉由將按壓部545朝-K1軸方向(連接方向)側按壓,而使設置有液體收容體50之可動構件40(圖6I)朝-K1方向側移動。按壓部545設置於與操作構件53中之設置有液體供給單元55及基板單元58之側為相反側。按壓部545設置於操作構件53之-Z軸方向側之端部。又,按壓部54係自操作構件53朝外方(+K1軸方向)突出地設置。藉此,可容易地識別按壓部545與其他部分。
液體收容體50還具有流路構件70,該流路構件70係用以使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流通至液體供給單元55(詳細而言為下述液體供給部)。於本實施形態中,流路構件70為管。流路構件70配置於液體收容部52之內側。
如使用圖8A於下文所作說明般,液體收容體50之各部具有以下關係。將沿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部501之長度方向(K2軸方向)之握持部54之寬度設為寬度W54。又,將沿接合部549之長度方向(K2軸方向)之接合部549之寬度設為寬度W549。寬度W54為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之握持部54之一端部(第1把手端部)54A與另一端部(第2把手端部)54B之距離。此情形時,寬度W54小於寬度W549。又,於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位於握持部54之兩端部54A、54B 之間。
又,液體供給單元(液體供給部)55與基板單元(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係於第2方向(K2軸方向、長度方向)上,配置於隔著把手部54之中心P54(中心線C54)之位置。再者,中心線C54為通過中心P54之沿Z軸方向之線。
又,將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部501中之第2方向(K2軸方向)上之一端部設為第1端部501A,將另一端部設為第2端部501B。此情形時,液體供給單元(液體供給部)55與基板單元(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係於第2方向(K2軸方向)上,配置於較第1端部501A與第2端部501B更靠近一端部501之中心P52(中心線C52)之位置。再者,中心線C52為通過中心P52之沿Z軸方向之線。於本實施形態中,中心線C52與中心線C54大致一致。
如圖7所示,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分別設置於操作構件53之-Z軸方向側之端部。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於K2軸方向並列地配置。液體供給單元55具有用以將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供給至外部(例如圖5B之液體導入部362)之功能。基板單元58具有與接點機構38之裝置側端子381電性連接之功能。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自操作構件53朝外方(-K1軸方向)突出地設置。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之突出方向相同。再者,基板單元58之突出方向與液體供給部57之突出方向亦可不相同,只要大致平行即可。又,基板單元58與液體供給部57相對於操作構件53朝相同側(-K1軸方向側)自操作構件53突出。
圖9係表示液體收容體50之一部分之第1立體圖。圖10係表示液體收容體50之一部分之第2立體圖。圖11係表示液體收容體50之一部分之第3立體圖。圖12係表示液體收容體50之一部分之第4立體圖。圖13係液體收容體50之一部分之前視圖。圖14係液體收容體50之一部分之後 視圖。圖15係液體收容體50之一部分之俯視圖。圖16係液體收容體50之一部分之右側視圖。圖16A係圖13之F13-F13剖視圖。圖16B係電路基板582之前視圖。圖16C係圖16B之箭視F16B。圖16D係圖13之F13a-F13a局部剖視圖。圖16E係槽部593t之立體圖。圖16F係槽部592t之立體圖。於圖9~圖16A中,省略液體收容體50所具備之液體收容部52之圖示。
此處,關於操作構件53,亦將Z軸方向稱作「高度方向」,將K1軸方向稱作「厚度方向」,且將K2軸方向稱作「寬度方向」。又,於本實施形態中,關於操作構件53之「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寬度方向」係對應於液體收容體50之「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寬度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液體收容體50依照高度、寬度、厚度之順序長度變大。
如圖9及圖10所示,操作構件53除具備握持部54以外,亦具備第1連接部546、第2連接部547、基部548、及藉由熔接等而安裝有液體收容部52之安裝部549。
握持部54、第1連接部546、第2連接部547、及基部548分別為棒狀。藉由握持部54、第1連接部546、第2連接部547、及基部548而形成框狀之構件。藉此,於操作構件53,區劃形成有用以接收利用者之手之大致矩形狀之接收空間部542。如圖11所示,握持部54具有與接收空間部542接觸之握持面(支持面)541。握持面541為於安裝狀態下與Z軸方向大致垂直之平面。
握持部54為可握持之部分。握持部54為供利用者握持液體收容體50之部分。握持部54沿K2軸方向延伸。如圖11所示,握持部54具有與接收空間部542接觸之握持面(支持面)541。握持面541為由利用者直接地支持(握持)之部分。握持面541為於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裝卸單元30之安裝狀態下與Z軸方向大致垂直之平面。
如圖9所示,基部548沿K2軸方向延伸。於基部548,安裝有液體供給單元55及基板單元58。即,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係經由基部548而相互連結。藉此,液體供給單元55及基板單元58與基部548之移動連動。即,利用者可藉由操作一個構件(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基部548)之移動,而操作被用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之液體供給單元55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移動。
如圖9所示,第1連接部546為自握持部54中之K2軸方向上之一端部朝基部548側(-Z軸方向側、圖7所示之液體收容部52側)延伸之構件。第2連接部547為自握持部54中之K2軸方向上之另一端部朝基部548側(-Z軸方向側、圖7所示之液體收容部52側)延伸之構件。基部548為隔著接收空間部542與握持部54對向之部分。基部548沿K2軸方向延伸。於基部548安裝有下述之定位部56、電路基板保持部(接觸部配置部、基板保持部)59、及按壓部545(圖12)。即,液體供給單元55之定位部56與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接觸部配置部)59之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係經由基部548而相互連結。藉此,液體供給單元55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與基部548之移動連動。即,利用者可藉由操作一個構件(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基部548)之移動,而操作被用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之液體供給單元55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移動。此處,所謂「連結」係指所連結之構件彼此以相互連動地移動之方式連接。
安裝部(接合部)549位於隔著基部548而與握持部54所處之側為相反側。安裝部549與基部548鄰接。安裝部549沿K2軸方向延伸。安裝部549為藉由熔接等而安裝有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501(圖7)之部分(已接合之部分)。安裝部549連結於操作構件53。又,如圖13及圖16A所示,安裝部549具有用以使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流通至液體供給部57之導出部550。藉由將流路構件70連接於導出部550,流經流路構件70之墨水經由導出部550而流通至下述液體供給部57。再者,為了便於 理解,於圖13及圖14中,於安裝部549中之安裝有液體收容部52之部分標註單影線。
如圖9及圖10所示,液體供給單元55具備液體供給部(液體導出部)57及收容部側支持部(定位部)56。然而,收容部側支持部(定位部)56與液體供給部57分開地構成,於與液體供給部57之間形成有略微之間隙。液體供給單元55(定位部56)係自操作構件53朝外方(-K1軸方向)突出地設置。
液體供給部57使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流通至印表機10。液體供給部57具有作為一端之液體供給口572、及作為另一端之供給連接部573。液體供給口572與液體收容部52之內部連通,使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流出至外部(印表機10)。液體供給部57係於對印表機10供給墨水時,自操作構件53以朝向與重力方向(Z軸方向)交叉之方向即第1方向(-K1軸方向)之方式延伸。關於液體供給口572,於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狀態下插入有液體導入部362(圖5B)。液體供給口572界定與握持面541垂直之平面(由Z軸方向與K2軸方向所界定之面)。液體供給口572朝第1方向(K1軸方向)形成開口。詳細而言,液體供給口572朝第1方向(-K1軸方向、連接方向)形成開口。此處,開口方向為與液體供給口572所界定之平面垂直之方向,且為朝向外部之方向。再者,液體供給口572並不限定於朝第1方向形成開口之態樣,只要朝包含第1方向成分之方向形成開口即可。
供給連接部573連接於操作構件53。液體供給部57為沿K1軸方向(中心軸CT方向)延伸之筒狀構件(環狀構件)。液體供給部57較操作構件53朝更靠外方(-K1軸方向)突出地設置。
液體供給部57具備中心軸CT。中心軸CT與K1軸方向平行。此處,K1軸方向中之自液體供給口572朝向供給連接部573之方向為+K1軸方向,自供給連接部573朝向液體供給口572之方向為-K1軸方向。
如圖15所示,握持面541配置於與液體供給部57之中心軸CT方向(K1軸方向)垂直之方向(+Z軸方向)側。包含握持面541之操作構件53係以相對於液體供給口572向中心軸CT方向偏移之方式設置。換言之,於與握持面541正交之方向且從自液體供給部57朝向握持面541之方向(+Z軸方向)側觀察液體收容體50時,液體供給口572配置於不與握持面541(操作構件53)重疊之位置。即,於將液體收容體50投影至與握持面541垂直之面時,握持面541與液體供給口572處於不重疊之位置關係。
如圖9所示,於液體收容體50之未使用狀態下,液體供給口572被膜99堵住。藉此,可抑制於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裝卸單元30(圖5)之前,墨水自液體供給口572漏出至外部。膜99係於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裝卸單元30時被液體導入部362(圖5B)破壞。
如圖9~圖11所示,於液體供給部57中之以中心軸CT為中心之外周設置有定位部577。定位部577係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與液體導入部362之供給部定位部364(圖5B)抵接,藉此進行液體供給部57相對於液體導入部362之定位。定位部577亦可理解為液體供給部57之一部分。
定位部577具有第1收容體側定位部577a、第2收容體側定位部577b、第3收容體側定位部577c、及第4收容體側定位部577d。第1~第4收容體側定位部577a~577d分別為自液體供給部57突出之構件(突起構件)。又,第1~第4收容體側定位部577a~577d為沿K1軸方向延伸之構件。第1~第4收容體側定位部577a~577d各自之-K1軸方向側端部近接於液體供給口572。
第1收容體側定位部577a配置於液體供給部57中之重力上方向側(+Z軸方向側)之部分。第2收容體側定位部577b配置於液體供給部57中之-K2軸方向側之部分。第3收容體側定位部577c配置於液體供給部57中之+K2軸方向側之部分。第4收容體側定位部577d配置於液體供給部 57中之重力下方向側(-Z軸方向側)之部分。第1與第4收容體側定位部577a、577d與Z軸方向對向。第2與第3收容體側定位部577b、577c與K2軸方向對向。
如圖16A所示,於液體供給部57之內部,配置有用以開閉由液體供給部57所形成之液體流路之閥機構551。閥機構551具備閥座552、閥體554、及彈簧556。自液體供給部57之液體供給口572朝向供給連接部573,閥座552、閥體554、彈簧556依序收容於液體供給部57內。
閥座552為大致圓環狀之構件。閥座552包含例如橡膠或彈性物等彈性體。閥座552被壓入至液體供給部57之內部。閥體554為大致圓柱狀之構件。閥體554係於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裝卸單元30之前之狀態下,將形成於閥座552之孔(閥孔)堵住。彈簧556為壓縮盤簧。彈簧556將閥體554向朝向閥座552側之方向彈壓。於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狀態下,液體導入部362(圖5B)將閥體554朝供給連接部573側按壓,藉此,閥體554移動至供給連接部573側。藉此,閥體554自閥座552離開,閥機構551成為開狀態。於閥機構551為開狀態時,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圖7)之墨水可流經流路構件70、操作構件53之內部流路558及液體供給部57而流出至外部。
如圖9所示,收容部側支持部(定位部)56係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進行包含液體供給口572之液體收容體50(液體收容部52)相對於印表機10之某種程度之定位。收容部側支持部(定位部)56與操作構件53一體地設置。於本實施形態中,定位部56係藉由與操作構件53一體成形而製造,藉此與操作構件53一體地設置。此處,所謂「一體地設置」意指定位部56以與操作構件53之移動連動之方式設置於操作構件53。於另一實施形態中,亦可藉由熔接等將定位部56安裝於操作構件53,藉此,將定位部56與操作構件53一體地設置。又,定位部56係以如包圍液體供給口572之除上方以外之周向般之形態設置於液 體供給口572之附近,但於操作構件53包含難以變形之材料之情形時,亦可設置於稍許遠離操作構件53中之液體供給口572之位置。定位部56自操作構件53朝-K1軸方向突出。收容部側支持部(定位部)56為+Z軸方向側形成開口之凹形狀。收容部側支持部56包圍液體供給部57之以中心軸CT為中心之周圍之除Z軸方向(重力上方向)以外之部分。收容部側支持部56配置於與液體供給部57之液體供給口572鄰接之位置。於操作構件53包含難以變形之材料之情形時,收容部側支持部56亦可設置於稍許遠離操作構件53中之液體供給口572之位置。收容部側支持部56係自操作構件53朝-K1軸方向突出。
如圖9及圖10所示,定位部56配置於液體供給口572之附近。又,如圖13所示,定位部56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液體供給口572之液體收容部52(圖7)側(-Z軸方向側)。於本實施形態中,定位部56配置於以中心軸CT為中心之液體供給部57之周圍。詳細而言,定位部56配置於液體供給部57之周圍之除握持部54側以外之周圍。收容部側支持部56係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配置於裝卸單元30(圖5)所具備之供給部支持部42(圖5C)之內側。藉此,藉由區劃形成供給部支持部42之複數個面部(例如圖5C所示之第1支持面部402、第2支持面部403、第3支持面部404)與收容部側支持部(定位部)56接觸,而限制液體供給部57之移動,某種程度上將液體收容體50定位。其後,液體供給口572係於藉由在液體供給口572之上下左右之位置設置於液體供給部57之突起577(577a、577b、577c、577d)、及設置於液體導入部362之上下左右之圖5及圖6所示之定位突起366(366a、366b、366c、366d)而定位之狀態下,連接於液體導入部362。具體而言,液體供給口572係於藉由作為收容體側定位部之突起577a~577d(圖9~圖11)而定位之狀態下,連接於液體導入部362。突起577a~577d設置於液體供給部57中之以中心軸CT為中心之外周。突起577a~577d係於液體供給口572之上 下左右之位置設置於液體供給部57。詳細而言,如圖9所示,第1突起577a配置於液體供給部57中之重力上方向側(+Z軸方向側)之部分。第2突起577b配置於液體供給部57中之-K2軸方向側之部分。如圖10所示,第3突起577c配置於液體供給部57中之+K2軸方向側之部分。如圖11所示,第4突起577d配置於液體供給部57中之重力下方向側(-Z軸方向側)之部分。再者,於無需區分地使用第1~第4突起577a~577d之情形時,使用符號「577」。又,於在裝卸單元30之可動構件40設置有液體收容體50時,收容部側支持部56抵接於第3支持面部404,藉此,液體收容部52以相較握持部54而因自身重量朝重力方向更下側下垂之方式被支持於可動構件40。
液體供給單元55具有將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圖7)之墨水供給至印表機10之功能。由此,液體供給單元55亦可理解為「液體供給部」。此情形時,作為液體供給部之液體供給單元55具備於一端具有液體供給口572之液體供給部(液體流通部)57、及收容部側支持部(定位部)56。
如圖9及圖10所示,基板單元(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具備電路基板582、及作為保持部(配置部)之電路基板保持部59。基板單元58係自操作構件53朝外方(-K1軸方向)突出地設置。基板單元58之突出方向與液體供給部57之突出方向(-K1軸方向)相同。再者,基板單元58之突出方向與液體供給部57之突出方向亦可不相同,只要實質上平行(大致平行)即可。所謂「實質上」意指亦包含少許誤差。又,基板單元58與液體供給部57相對於操作構件53朝向相同側(-K1軸方向側)自操作構件53突出。
如圖15所示,基板單元58係於與握持面541平行之方向與液體供給單元55並列地設置。具體而言,基板單元58與液體供給單元55係於與握持面541平行之方向且與中心軸CT正交之方向即K2軸方向並列地設置。
如圖9所示,電路基板保持部59係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將電路基板582定位於印表機10。電路基板保持部59與操作構件53一體地設置。於本實施形態中,電路基板保持部59係藉由與操作構件53一體成形而製造,藉此與操作構件53一體地設置。此處,所謂「一體地設置」意指電路基板保持部59以與操作構件53之移動連動之方式設置於操作構件53。再者,於另一實施形態中,亦可藉由熔接等將電路基板保持部59安裝於操作構件53,藉此,將電路基板保持部59一體地設置於操作構件53。
電路基板保持部59為+Z軸方向側(握持部54所處之側)形成開口之凹形狀。凹形狀之底部594相對於握持面541(圖11)傾斜。藉由於底部594安裝電路基板582,電路基板582如上述般傾斜地保持於電路基板保持部59。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至少一部分(底部594)設置於電路基板582(接觸部cp)之液體收容部52(圖7)側(-Z軸方向側)。即,基板單元(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中之與接觸部cp(圖17B)不同之至少一部分(底部594)設置於接觸部cp之液體收容部52側。
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自底部594之K2軸方向之兩側分別朝+Z軸方向側延伸之第1側壁部592及第2側壁部593。如圖10所示,第1側壁部592具有槽部592t。如圖9所示,第2側壁部593具有槽部593t。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電路基板保持部59首先由基板支持部48(圖5)支持。藉此,進行電路基板保持部59及電路基板582相對於裝置側端子381(圖5)之某種程度之定位。繼而,使圖5所示之裝卸單元30之可動構件40朝-K1軸方向移動,藉此,圖6所示之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5進入至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槽部593t(圖9),又,圖6所示之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圖6)進入至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槽部592t(圖10)。藉此,進行電路基板保持部59及電路基板582相對於裝置側端子381之定位。
電路基板保持部59係於與第1方向(-K1軸方向)交叉之方向(K2軸 方向)與液體供給部57並列地配置。電路基板保持部59保持(支持、配置)電路基板582。換言之,電路基板保持部59配置電路基板582之接觸部cp。電路基板保持部59係以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位於較液體收容部52更靠上側之方式保持(配置)電路基板582(接觸部cp)。電路基板保持部59為具有剛性之構件。具體而言,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於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裝卸單元30之可動構件40時,電路基板582不會移位之程度之剛性。又,電路基板保持部59例如由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聚苯乙烯(PS)等材料形成。又,電路基板保持部59係於設置於可動構件40時,支持於可動構件40之供給部支持部42(圖5C)。
如圖9所示,電路基板保持部59為+Z軸方向側(握持部54所處之側)形成開口之凹形狀。又,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K1軸方向側係為了接收接點機構38而形成開口。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具備底部(底面)595(圖11)、第1側壁部592、及第2側壁部593。藉由底部595、第1側壁部592及第2側壁部593而界定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凹形狀。第1側壁部592為自底部595之-K2軸方向側部分朝重力上方向延伸之壁部。第2側壁部593為自底部595之+K2軸方向側部分朝重力上方向延伸之壁部。連接於底部595之第1與第2側壁部592、593相互對向。
又,如圖9所示,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配置部(配置面)594。於配置部594,安裝有電路基板582。配置部594位於第1與第2側壁部592、593之間。配置部594係以下端部位於較上端部更靠-K1軸方向側之方式傾斜。又,配置部594朝包含+Z軸方向成分與-K1軸方向成分之方向傾斜。配置部594位於較底部595更靠+Z軸方向側。
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自底部595之K2軸方向之兩側分別朝+Z軸方向側延伸之第1側壁部592及第2側壁部593。如圖10及圖15所示,第1側壁部592具有作為保持部側定位部之槽部592t、及保持部側上側限制 部599b。如圖9及圖15所示,第2側壁部593具有作為保持部側定位部之槽部593t、及保持部側上側限制部599a。
如圖15所示,保持部側上側限制部599a(599b)為第2側壁部593(第1側壁部592)之重力上方向之端面。於電連接部582與電連接單元38(圖5C)之裝置側端子381連接時,保持部側上側限制部599a抵接於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a(圖6M),保持部側上側限制部599b抵接於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b(圖6M)。藉此,限制電路基板保持部59朝重力上方向側移動。
如圖13所示,2個槽部592t、593t係以於K2軸方向隔著電路基板582之方式設置於兩側。2個槽部592t、593t分別為大致長方體形狀。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電路基板保持部59首先由基板支持部48(圖5C)支持。藉此,進行電路基板保持部59及電路基板582相對於裝置側端子381(圖5C)之某種程度之定位。繼而,使圖5C所示之裝卸單元30之可動構件40朝-K1軸方向移動,藉此,圖5B所示之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5進入至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槽部593t(圖13),又,圖5B所示之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進入至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槽部592t(圖13)。藉此,進行電路基板保持部59及電路基板582相對於裝置側端子381之最終之定位。
如圖16E所示,於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狀態下,於槽部593t(第2槽部593t),插入有接點機構38之第2接點側定位部385(圖5B)。槽部593t具有上表面593ta、側面593tb、基端面593tc及底面593td。上表面593ta與底面593td於Z軸方向對向。上表面393ta位於+Z軸方向側,底面593td位於-Z軸方向側。側面593tb形成槽部593t之+K2軸方向側之面。基端面593tc形成槽部593t之+K1軸方向側之面。
如圖16F所示,於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狀態下,於槽部592t(第1槽部592t),插入有接點機構38之第1接點側定位部384(圖5B)。槽部592t 為與槽部593t相同之形狀。槽部592t具備上表面592ta、側面592tb、基端面592tc、及底面592td。上表面592ta與底面592td於Z軸方向對向。上表面392ta位於+Z軸方向側,底面592td位於-Z軸方向側。側面592tb形成槽部592t之-K2軸方向側之面。基端面592tc形成槽部592t之+K1軸方向側之面。
於電路基板582藉由接觸而與電連接部382(圖5B)電性連接時,如以下所述般,電路基板582相對於電連接部382進行第1方向(-K1軸方向)及與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Z軸方向及K2軸方向)之定位。
當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可動構件40,且朝連接方向(-K1軸方向)推進時,槽部592t、593t開始向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385(圖6P、圖6Q)插入。藉此,+Z軸方向之定位係藉由如下方式進行,即:藉由第1限制部385a(圖6T)與上表面593ta(圖16E)抵接,第1限制部384a(圖6U)與上表面592ta(圖16F)抵接,而限制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Z軸方向側之移動。又,-Z軸方向之定位係藉由如下方式進行,即:藉由第4限制部385d(圖6T)與底面593td(圖16E)抵接,第4限制部384d(圖6U)與底面592td(圖16F)抵接,而限制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Z軸方向側之移動。又,K2軸方向之定位係藉由如下方式進行,即:藉由第2限制部385b(圖6T)與側面593tb(圖16E)抵接,第2限制部384b(圖6U)與側面592tb(圖16F)抵接,而限制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K2軸方向之移動。
藉由進一步將液體收容體50朝連接方向(-K1軸方向)推進,而使第3限制部385c(圖6U)抵接於基端面593tc(圖16E),使第3限制部384c(圖6T)抵接於基端面592tc(圖16F),藉此限制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第1方向(-K2軸方向)之移動,藉此進行第1方向之定位。藉此,電路基板582與電連接部382於所決定之位置精度良好地接觸。
如圖11所示,於底部595設置有限制部597。限制部597為自底部595朝外方(-Z軸方向)突出之突起。限制部597係藉由抵接於可動構件40之 裝置側限制部489(圖6K),而限制電路基板保持部59朝與第1方向(-K1軸方向)相反之方向(+K1軸方向)移動。
如圖16B所示,於電路基板582之+Z軸方向側之上側端部586形成有凸座槽584,於電路基板582之-Z軸方向側之下側端部587形成有凸座孔585。電路基板582係使用凸座槽584及凸座孔585而固定於配置部(底部)594。
如圖16B及圖16C所示,電路基板582具有:液體收容體側端子群580,其設置於正面582fa;及記憶裝置583,其設置於背面582fb。正面582fa及背面582fb為平面。
液體收容體側端子群580包括9個端子581A~581I。記憶裝置583儲存與液體收容體50有關之資訊(例如墨水剩餘量或墨水顏色)等。
如圖16B所示,9個液體收容體側端子581A~581I分別形成為大致矩形狀,以於Z軸方向之不同之位置形成2個行Ln1、Ln2之方式配置。行Ln1、Ln2與K2軸方向平行。
於液體收容體側端子581A~581I之各自之中央部,具有與對應之裝置側端子381A~381I(圖6V)接觸之接觸部cp。亦可認為上述行Ln1、Ln2為藉由複數個接觸部cp而形成之行。再者,於無需區分地使用9個液體收容體側端子581A~581I之情形時,使用符號「581」。液體收容體側端子581A~581I之外形為大致矩形狀。
如圖16D所示,於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狀態下,配置有複數個接觸部cp之正面582fa係以下側端部587位於較上側端部586更靠第1方向(-K1軸方向、連接方向)之方式傾斜。又,由複數個接觸部cp所界定之面(接觸面)TP係以下側位於較上側更靠第1方向之方式傾斜。又,正面582fa與面TP係以朝向包含+Z軸方向(重力上方向)成分及-K1軸方向(第1方向)成分之方向之方式傾斜。
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具有可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接觸之接觸部 cp。又,如圖9所示,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與操作構件53一體地設置。
如圖15所示,握持面541配置於與液體供給部57之中心軸CT方向垂直之方向(+Z軸方向)側。作為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基板單元58係以相對於包含握持面541之操作構件53向中心軸CT方向偏移之方式設置。換言之,於與握持面541正交之方向且從自液體供給部57朝向握持面541之方向(+Z軸方向)側觀察液體收容體50時,基板單元58配置於不與握持面541(操作構件53)重疊之位置。即,於將液體收容體50投影至與握持面541垂直之面時,握持面541與基板單元58處於不重疊之位置關係。此情形時,只要基板單元58中之至少電路基板582配置於不與握持面541(操作構件53)重疊之位置即可。
如圖9及圖12所示,將操作構件53中之-K1軸方向側設為第1側53fa,將操作構件53中之與第1側53fa為相反側之+K1軸方向側設為第2側53fb。如圖9所示,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基板單元58與定位部56設置於作為相同側之第1側53fa。
如圖12及圖15所示,按壓部545設置於隔著操作構件53與包含定位部56之液體供給單元(液體供給部)55及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基板單元(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對向之第2側53fb。即,如圖11所示,定位部56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設置於基部548中之第1側53fa之表面,與此相對,如圖12所示,按壓部545設置於基部548中之第2側53fb之表面。又,如圖15及圖16所示,按壓部545之至少一部分隔著操作構件53與定位部56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對向。
按壓部545為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被利用者按壓之部分。即,按壓部545為被手動按壓之部分。藉由將按壓部545朝-K1軸方向(連接方向)側按壓,而使設置有液體收容體50之可動構件40(圖6)朝-K1方向側移動。
按壓部54係自操作構件53朝外方(+K1軸方向)突出地設置。藉此, 可容易識別按壓部545與其他部分,且可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催促利用者對按壓部545進行按壓之操作。又,如圖14所示,關於按壓部545,於自沿K1軸方向之方向觀察操作構件53時,按壓部545之外形之一部分較基部548朝更外側伸出。藉此,可使按壓部545之表面積變大,故而利用者可容易地對按壓部545進行按壓。
操作構件53、電路基板保持部59、定位部56、液體供給部57、按壓部545既可由同一材料形成,亦可根據用途而由不同之材料形成。作為操作構件53之材料,例如可使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ABS樹脂等合成樹脂。
圖17A係操作構件53之第1分解立體圖。圖17B係操作構件53之第2分解立體圖。圖17C係操作構件53之後視圖。圖17D係液體收容體50之前視圖。圖17E係圖17D之F17Da-F17Da局部剖視圖。圖17F係圖17D之F17Db-F17Db局部剖視圖。於圖17A~圖17C中,為了便於理解,亦圖示流路構件70。又,圖17C為將下述第3構件(按壓用構件)53C卸除而得之圖。
如圖17A及圖17B所示,操作構件(連結構件、把手部)53具備第1構件53A、第2構件53B及第3構件53C。藉由將第1構件53A~第3構件53C組合而形成操作構件53。詳細而言,以藉由第1構件53A與第3構件53C夾持第2構件53B之方式將各構件53A~53B組合。第1構件53A~第3構件53C分別藉由將合成樹脂等材料一體成形而形成。
第1構件53A包含握持部54。第1構件53A之形狀為框狀。第1構件53A為沿與K1軸方向(中心軸CT方向)垂直之平面之板狀構件。於第1構件53A中之連結部548(詳細而言為連結部548之第1側53fa部分),藉由一體成形而連接有定位部56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如上所述,亦能以說操作構件53中之第1構件53A自身為「連結構件53A」或「把手部53A」。
如圖17B所示,於第1構件53A之第2側53fb,具有用於藉由與第2構件53B卡合而將第1構件53A與第2構件53B連結(連接)之3個卡合部511A、511B、511C。3個卡合部511A、511B、511C沿K2軸方向(定位部56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並列之方向)並列地配置。再者,卡合部511A、511B、511C之數量既可為2個以下,亦可為4個以上。又,於無需區分地使用3個卡合部511A、511B、511C之情形時使用符號「511」。
卡合部511設置於第1構件53A之第2側53fb中之基部548。卡合部511之形狀為大致長方體形狀。即,卡合部511之外形形狀為大致矩形狀,且為包圍沿K1軸方向(流通部57之中心軸CT方向)之方向(K1軸方向)之形狀。卡合部511為自基部548朝第2構件53B側(+K1軸方向側)突出之凸部。
又,如圖17B所示,於第1構件53A之第2側53fb,具備用於藉由與第3構件(按壓用構件)53C卡合而將第1構件53A與第3構件53C連結(連接)之8個(於圖中僅圖示出7個)構件卡合部588。構件卡合部588為凹形狀。
如圖17A及圖17B所示,於第2構件53B,藉由一體成形而連接有液體供給部57。又,於第2構件53,藉由一體成形而連結(連接)有安裝部(接合部)549。
又,第2構件53B具有用於藉由與卡合部511卡合而將第1構件53A安裝於第2構件53B之3個卡合部513A、513B、513C。再者,於無需區分地使用3個卡合部513A、513B、513C之情形時,使用符號「513」。卡合部513既可為4個以上,亦可為2個以下。
3個卡合部513A、513B、513C係對應於第1構件53A所具有之3個卡合部513A、513B、513C而設置。卡合部513為於K1軸方向貫通之貫通孔。卡合部513之外形形狀為可供卡合部511嵌合之形狀。卡合部513之外形形狀為大致矩形狀,且為包圍沿K1軸方向(流通部57之中心軸 CT方向)之方向(K1軸方向)之形狀。
如圖17C所示,藉由使凸形狀之卡合部511A、511B、511C嵌入至作為對應之貫通孔之卡合部513A、513B、513C,而將第2構件53B安裝於第1構件53A。即,設置有卡合部513之部分517亦被稱作自接合部549向液體收容部52(圖7)之外部突出之「突出部517」。而且,連結構件53A之卡合部511卡合於突出部517所具有之卡合部513,藉此,連結構件53A與接合部549連結。
把手部53A之3個卡合部511A、511B、511C係藉由與安裝有液體收容部52之第2構件53B卡合而以如下方式發揮功能。即,於利用者藉由握持把手部53A而抓持液體收容體50時,3個卡合部511A、511B、511C作為接收因液體收容部52之自身重量而產生荷重之部分發揮功能。由此,亦將3個卡合部511A、511B、511C分別稱作支持部511A、511B、511C。
藉由將把手部53A與第2構件53B組裝,而使得把手部53A連接於液體供給部57。再者,於本段落中所記載之「連接」除包含將把手部53A與液體供給部57直接連接之態樣以外,亦包含經由其他構件而將把手部53A間接地與液體供給部57連接之態樣。
藉由卡合部511B與卡合部513B卡合,而限制第2構件53B相對於連結構件53A之K2軸方向及Z軸方向之移動。藉由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3A卡合,且卡合部511C與卡合部513C卡合,而限制第2構件53B相對於連結構件53A之Z軸方向之移動。即,卡合部511與卡合部513由於具有相互包圍沿中心軸CT方向(K1軸方向)之方向(K1軸方向)之外形形狀,故而可抑制與中心軸CT方向正交之面方向(由Z軸方向與K2軸方向所界定之面方向)之連結構件53A與第2構件53B之間之位置偏移。
如圖17B所示,連結構件53A還具有凸狀之卡止爪511Da、511Db。卡止爪511Da、511Db設置於第1構件53A中之連結部548之第2側53fb。 又,第2構件53B於與凸狀之卡止爪511Da、511Db對應之位置具有貫通孔513Da、513Db。
如圖17E及圖17F所示,卡止爪511Da、511Db係藉由卡止於形成貫通孔513Da、513Db之構件,而限制第2構件53B相對於連結構件53A之朝+K1軸方向之移動。又,第2構件53B相對於連結構件53A之朝-K1軸方向之移動係因第2構件53之一部分與連結構件53A之一部分接觸而被限制。
如上所述,連結構件53A之卡合部511係藉由與第2構件53B之卡合部513卡合,而進行兩構件53A、53B間之定位。此處,於連結構件53A,連接或接合有電路基板保持部59,於第2構件53B,連接或接合有連接於印表機10之液體供給部57。由此,藉由連結構件53A之卡合部511與第2構件之卡合部513卡合,而決定液體供給部57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間之位置。此處,亦將卡合部511稱作「構件定位部511」。
如圖17C所示,於接合部549之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1B配置於隔著液體供給部57之位置。又,於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1C配置於隔著液體供給部57之位置。又,於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卡合部511B與卡合部511C配置於隔著電路基板582之位置。又,於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1C配置於隔著電路基板582之位置。
如圖17B所示,第3構件53C包含按壓部545。第3構件53C之形狀為與第1構件53A之形狀對應之框狀。第3構件53C為沿與K1軸方向(中心軸CT方向)垂直之平面之板狀構件。於第3構件53C中之第1側53fa部分,具備8個之卡合部515。再者,卡合部515之數量並不限定於此。卡合部515卡合於圖17B所示之構件卡合部588,藉此,第1構件53A與第3構件53C連結。
連結構件53A(把手部53A)、第2構件53B、及第3構件53C分別為不 同構件。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把手部53A、第2構件53B、及第3構件53C係由不同材料形成。再者,較佳為至少把手部53A與第2構件53B由不同材料形成。
把手部53A係由耐變形性或耐蠕變性優異之材料形成。把手部53A具有於被利用者握持且施加有因液體收容部52之自身重量而產生之荷重之情形時難以變形之充分之耐變形性或耐蠕變性。把手部53A係由耐變形性較第2構件53B或第3構件53C更優異(更高)之材料形成。又,把手部53A較佳為由耐蠕變性較第2構件53B及第3構件53C更優異(更高)之材料形成。把手部53A係由ABS樹脂、耐熱性高於通常之ABS之耐熱性ABS樹脂、或聚苯乙烯(PS)等材料而形成。於本實施形態中,把手部53A係使用ABS樹脂而形成。耐熱性ABS亦可為1.82MPa下之荷重彎曲溫度為120℃以上之構件。再者,把手部53A中之至少連接有液體供給部57之部分亦可由耐變形性或耐蠕變性優異之材料形成。
耐變形性能以彎曲模數之大小為指標進行評估。所謂「耐變形性優異之材料」例如較佳為JIS K 7171之彎曲模數為1800MPa以上之材料,進而佳為2000MPa以上之材料,進一步較佳為2500MPa以上之材料。又,「耐變形性優異之材料」亦可為JIS K 7171之彎曲模數高於聚乙烯之材料。
耐蠕變性能以對使用特定之材料而形成之構件持續施加固定荷重(例如2.8Mpa)時之變形量(翹曲量)之大小為指標進行評估。「耐蠕變性優異之材料」較佳為於形成特定形狀之構件之情形時,變形量較聚乙烯小之材料。
第2構件53B係由對液體收容部52所收容之墨水具有耐久性之材料形成。第2構件53B係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聚縮醛(POM(Polyoxymethylene,聚甲醛))等材料形成。
所謂「對液體具有耐久性」亦可說「具有耐化學品性」。又,所 謂「對液體具有耐久性之材料」係指於浸入至液體之情形時,不與液體反應之材料(由材料所形成之構件)。即,所謂「對液體具有耐久性之材料」係指於浸入至液體之情形時,於液體中未產生特定值以上之固形物等雜質之材料(由材料所形成之構件)。例如所謂「對液體具有耐久性之材料」能以如下方式進行評估。即,將使用所要評估之材料而形成之構件(於本實施形態中為第2構件53B)浸入至液體收容部52所收容之墨水之後,於高溫環境下(例如80℃)放置特定時間(例如48小時)。於將第2構件53B放置特定時間之期間之後,以如下之3種觀點進行觀察。
(i)有無存在於墨水中之固形物。
(ii)第2構件53B浸入至墨水之前後之質量之變化量。
(iii)第2構件53B浸入至墨水之前後之外觀形狀之變化是否為±5%以內。
於上述(i)~(iii)中,於認為墨水中無固形物,且質量無較大之變化(±5%以內),且外觀形狀無較大之變化之情形時,可評估為「對液體具有耐久性之材料」。再者,亦可利用對墨水具有耐久性之材料而形成第2構件53B中之至少與墨水接觸之部分(即液體供給部57之內表面)。
如圖17A及圖17B所示,第3構件53C例如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聚縮醛(POM)等材料形成。設置於第3構件53C之按壓部545隔著把手部53A位於與液體供給部57為相反側。第3構件53C係以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之顏色著色。例如於收容有黃色墨水之液體收容體50Y之情形時,第3構件53C係以黃色著色。此處,所謂「以墨水之顏色著色」包含以與墨水之顏色同系色著色。所謂「同系色」只要為利用者可藉由視認第3構件53C,而識別出所收容之墨水之顏色之範圍之顏色即可。如上所述,所謂「同系色」例如意指於在JIS規格(JIS Z 8102)中所採用之20色之色相環(亦稱作修正孟塞爾色相環)中,色相差 為0(零)~3之顏色彼此。
如上所述,第3構件53C作為被以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收容墨水)之顏色著色之識別部分發揮功能。再者,識別部分(被著色之部分)無需為第3構件53C整體,只要存在於可自外部視認之一部分即可。例如第3構件53C中之按壓部545之至少一部分亦可為識別部分。
又,為了識別收容墨水之顏色,利用者亦可將第3構件53C以與墨水之顏色相同之顏色著色,但並不限定於此,只要第3構件53C呈現用於識別收容墨水之顏色之外觀即可。例如亦可於按壓部545表面以文字資訊之形式顯示墨水顏色。
此處,由於連接用構件40(圖5)亦可利用收容墨水之顏色而識別,故而能說第3構件53C具有以與理應連接之連接用構件40相同之顏色著色之著色部分。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著色部分為第3構件53C整體,但只要第3構件之一部分(例如按壓部545之至少一部分)具有著色部分即可。
圖17G係液體收容體50之左側視圖。圖17H係液體收容體50之右側視圖。使用圖17G及圖17H對液體收容體50進一步進行說明。圖17G及圖17H所示之液體收容體50之狀態為墨水填充於液體收容部52且被印表機10消耗墨水之前之初期狀態。又,圖17G及圖17H係表示利用者握持把手部53,液體收容部52因自身重量而較把手部53於重力方向(Z軸方向)上更靠下側下垂之情況之圖。即,圖17G及圖17H係表示液體收容部52位於較液體供給部55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於重力方向(Z軸方向)上更靠下側之情況之圖。又,亦能說圖17G及圖17H為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之連接狀態之圖。
液體收容部52具備第1收容部52A、及第2收容部52B。第1收容部52A包含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部501,第2收容部52B包含液體收容部52之另一端部502。第1收容部52A係經由接合部549(圖7)而連接於把手部 53。第2收容部52B係於重力方向(Z軸方向)上位於較第1收容部52A更靠下側。此處,將第1收容部52A之K1軸方向(第1方向、沿連接方向之方向)上之長度設為長度W52A,將第2收容部52B之K1軸方向(第1方向、連接方向)上之長度設為長度W52B。此時,針對液體收容部52,如長度W52B大於長度W52A般之墨水量填充於液體收容部52。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將可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最大之墨水量設為100%時,藉由將50%以上且80%以下之墨水量填充於液體收容部52而形成第1與第2收容部52A、52B。「可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最大之墨水量」係指於填充有該墨水量以上之墨水之情形時,液體收容部52破損(破裂)之量。
又,如圖17G所示,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之一端部(前端部)58P相較第1收容部52A以特定值Sa1位於-K1軸方向(連接方向)側。又,如圖17H所示,作為液體供給部55之一端部之液體供給口572相較第1收容部52A以特定值Sa2位於-K1軸方向(連接方向)側。又,液體收容部52之重心GP位於第2收容部52B內。
A-6.液體收容體50向裝卸單元30之安裝方法:
圖18係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裝卸單元30時之圖。圖19係圖18之F18-F18局部剖視圖。圖20係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裝卸單元30時之圖。圖21係圖20之F20-F20局部剖視圖。圖18及圖19所示之裝卸單元30之狀態與圖5同樣地為第1狀態。圖20及圖21所示之裝卸單元30之狀態與圖6同樣地為第2狀態。
如圖19所示,於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裝卸單元30時,進行使液體收容體50朝設置方向移動之操作(設置操作或第1操作)、及朝連接方向移動之操作(連接操作或第2操作)之2個操作。設置方向為包含重力下方向(鉛垂下方向、-Z軸方向)成分之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方向為重力下方向。連接方向為包含水平方向(第1方向、K1軸方向) 成分之方向。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接方向為水平方向即-K1軸方向(第1方向)。
對於處於第1狀態之裝卸單元30,利用者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裝卸單元30之可動構件40。具體而言,利用者係以操作構件53成為較液體收容部52更靠重力上方向(鉛垂上方向)之狀態將握持部54握持。而且,如圖18及圖19所示,使液體收容體50之收容部側支持部(定位部)56配置於供給部支持部42內,並且使電路基板保持部59配置於基板支持部48內。
於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可動構件40之後,如圖19之箭頭F所示,利用者將按壓部545朝-K軸方向側按壓。藉此,液體收容體50及可動構件40朝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
如圖21所示,於將可動構件40收容於固定構件35之裝卸單元30之第2狀態下,液體導入部362(圖19)插入(連接)至液體供給部57內。又,於第2狀態下,電路基板582之端子581(圖13)與電連接部382之裝置側端子381(圖5B)接觸,藉此,使電路基板582與電連接部382電性連接。又,於圖21所示之安裝狀態下,保護構件354位於液體收容體50之電連接部582之上側,且覆蓋電連接部582之上部(上方)。再者,於圖21中,電連接部582位於較液體供給部57更靠+K2軸方向側。
如上所述,所謂「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裝卸單元30(印表機10)時」係指於利用者握持操作構件(把手部)53並開始設置操作之後,至藉由連接操作而完成液體收容體50向印表機10之連接為止之至少一部分之期間。於本實施形態中,所謂一部分之期間係指自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可動構件40並朝連接方向移動某種程度之後至連接完成為止之期間。又,如圖18~圖21所示,可動構件40係以使液體收容體50之液體供給部57位於較液體收容部52於重力方向上更靠上側(+Z軸方向側)之方式,支持液體收容體50。
A-7.各部之連接時序:
圖22係用以說明連接時序之第1圖。圖23係圖22之F22A-F22A局部剖視圖。圖24係圖22之F22B-F22B局部剖視圖。圖25係用以說明連接時序之第2圖。圖26係圖25之F25A-F25A局部剖視圖。圖27係圖25之F25B-F25B局部剖視圖。圖22係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完成前之第1圖。圖25係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完成前之第2圖。
如圖23及圖24所示,藉由將液體收容體50朝連接方向(-K1軸方向、第1方向)推進,而於電路基板582(詳細而言為電路基板582之端子581)與裝置側端子381之接觸(連接)開始之前,開始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之連接。於圖23中,為了便於理解,將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之連接已開始之區域表示為符號「R23」。
如圖26及圖27所示,藉由將液體收容體50朝連接方向進一步推進,而使電路基板582之端子581與裝置側端子381之接觸開始。
A-8.印表機10及液體收容體50之各部之關係: A-8-1.關於連接時之支持:
圖28係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裝卸單元30所具備之可動構件40時之側視圖。圖29係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裝卸單元30所具備之可動構件40時之前視圖。圖30係圖28之F28-F28剖視圖。圖31係圖29之F29-F29剖視圖。圖32係液體收容體50相對於裝卸單元30之安裝(連接)完成時之側視圖。圖33係圖32之F32-F32剖視圖。圖28所示之裝卸單元30之狀態與圖5C同樣地為第1狀態。圖32所示之裝卸單元30之狀態與圖6A同樣地為第2狀態。
如圖30所示,於在可動構件40設置有液體收容體50時,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係以相較液體收容部52於重力方向上成為上側(+Z軸方向側)之方式支持液體收容部52。如圖30所示,收容部側支持部(定位部)56之底部(底外面部)569抵接於供給部支持部42之第3支持 面部404,藉此,限制液體收容體50向重力下方向(-Z軸方向)之移動。藉此,液體收容部52中之-K2軸方向側得到支持。
又,如圖33所示,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裝卸單元30時(安裝狀態時),與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可動構件40時同樣地,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係於較液體收容部52於重力方向上更靠上側(+Z軸方向側)支持液體收容部52。具體而言,藉由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底部595抵接於固定構件35之底部357,而限制液體收容體50向重力下方向(-Z軸方向)之移動。又,藉由收容部側支持部56之底部569抵接於供給部支持部42之第3支持面部404,而限制液體收容體50向重力下方向(-Z軸方向)之移動。如此,藉由液體供給單元(液體供給部)55及基板單元(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而限制液體收容體50朝重力下方向之移動,藉此,液體收容體50得到支持。再者,固定構件35之底部357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抵接係於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可動構件40並使其朝連接方向移動之後,至連接完成為止之期間開始。
如圖30及圖33所示,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底部595係於欲朝箭頭R30之方向旋轉之情形時,抵接於可動構件40之裝置側旋轉限制部487。藉此,限制以液體供給部57為中心之電路基板保持部59朝箭頭R30之方向旋轉。由此,亦將底部595稱作旋轉限制部595。
A-8-2.關於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之定位:
圖34係圖25之F25A-F25A局部放大圖。圖35係用以對定位進行說明之圖。
如圖34所示,例如於液體供給部57相對於液體導入部362位於較所設計之位置更靠重力上方向側之情形時,第1供給部定位部364a抵接於第1收容體側定位部577a,藉此進行+Z軸方向側之液體供給部57之定位。
如圖35所示,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裝卸單元30時,設置於液 體供給部57之周圍之定位部577進入至設置於液體導入部362之周圍之定位部364之內側。而且,於液體供給部57相對於液體導入部362之位置偏移之情形時,藉由定位部577與供給部定位部364抵接,而微修正液體供給部57相對於液體導入部362之位置。即,定位部577與供給部定位部364為進行液體供給部57相對於液體導入部362之與連接方向(-K1軸方向)交叉之方向之定位之構件。
A-9.關於液體導入機構36及液體導入部362之移位機構(校準)之詳細情況:
圖36係圖5B之F5B-F5B局部剖視圖。圖37係自-K2軸方向側觀察液體導入部362而得之圖。圖38係裝卸單元30之俯視圖。圖39係F38-F38剖視圖。圖40係用以說明移位機構之圖。於圖36及圖37中,為了易於理解,亦圖示液體收容體50。
如圖36及圖37所示,液體導入機構36具有形成使液體收容體50之墨水流通至印表機10之流路之液體流通部369。液體流通部369係於自外部朝向印表機10側之墨水之流動方向上,自上游側起依序具備液體導入部362、液體導入本體部368、及連接流路部374。再者,以下,「上游側」、「下游側」係以自外部(液體收容體50)朝向印表機10側之墨水之流動方向為基準。關於液體流通部369,上游側形成與中心軸CT平行之流路,下游側形成重力下方向之流路。再者,亦可將液體流通部369理解為「液體導入部362」。
於液體導入部362之上游側端部,形成有使來自外部之墨水流通至液體導入部362之流路之液體導入孔362H。液體導入部362之下游側端部連接於液體導入本體部368。液體導入部362與液體導入本體部368形成與中心軸CL平行之流路。再者,液體導入本體部368亦可理解為液體導入部362之一部分。此情形時,液體導入本體部368構成液體導入部362之下游側端部。
連接流路部374之上游側端部連接於液體導入本體部368,下游側端部連接於液體流通管320。連接流路部374形成彎曲之流路。具體而言,連接流路部374形成與中心軸CL平行之流路、及重力下方向之流路。連接流路部374具有:流路形成部374A,其形成流路;及連接部374B,其用於氣密地安裝液體流通管320與流路形成部374A。流路形成部374A與連接部374B係藉由二色成形而形成。藉此,可使用不同之材料容易地形成流路形成部374A與連接部374B。
又,液體流通部369(液體導入部362)係以液體流通管320之一端插入至液體流通部362之連接部374之狀態嵌入成形。詳細而言,連接部374B及流路形成部374A為成型零件,液體流通管320為嵌入零件。詳細而言,於將流路形成部374A與液體流通管320連接之後,以覆蓋連接部位之周圍之方式射出成形連接部374B。如此,於液體流通部369嵌入成形有液體流通管320,藉此,可利用連接部374B而氣密地形成連接部分。由此,可降低墨水自液體流通管320與液體流通部369之連接部位漏出至外部之可能性。即,於將液體流通管320連接於連接部374並利用彈簧進行固定之情形時,有利用彈簧進行固定之部分蠕變,並產生龜裂而導致發生液體洩漏之可能性,但根據本形態之液體供給裝置20,可降低此種液體洩漏之可能性。再者,液體流通管320之位於印表機1側之另一端(未圖示)亦以插入至連接部之狀態嵌入成形。
如上所述,液體流通部369具有上游側導入部,該上游側導入部包含連接於液體導出部57之前端部(上游側端部)362a,且形成有與第1方向(-K1軸方向)平行之流路。又,液體流通部369具有下游側導入部,該下游側導入部包含連接於液體流通管320之下游側端部,且自上游側導入部朝重力方向之下方向(-Z軸方向)延伸。藉此,由於液體流通部369具有朝與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重力方向之下方向)延伸之下游側導入部,故而可抑制液體供給裝置20之第1方向上之形狀大型化。
如圖36所示,於連接流路部374中之與中心軸CL平行之方向(中心軸CL方向)上,於與液體導入本體部368所處之側為相反側之部分(連接部基端部374e),形成有作為接收盤簧367之另一端部之彈簧座之凹部374r。又,盤簧367之一端部抵接於印表機10之壁面(例如圖2之裝置第3面106)。盤簧367將液體流通部369朝液體導入部362之前端部362a側(+K1軸方向側、朝向液體供給部57之方向)彈壓。再者,液體導入部362中之自前端部362a朝向基端部362b(或連接部基端部374e)之方向為-K1軸方向(連接方向)。
如圖36及圖40所示,連接部基端部374e具有限制部376,該限制部376係朝與中心軸CL方向垂直之面方向、且朝向外側之外方突出。如圖36所示,限制部376收容於固定部366之內側收容部366H。限制部376係藉由抵接於區劃形成內側收容部366H之壁部366B,而利用盤簧367限制液體流通部369朝前端部362a側移動。
如圖40所示,限制部376係於具有大致圓形之剖面之連接部基端部374e之周向,隔開大致固定間隔設置有3個。即,如圖39及圖40所示,限制部376具有第1限制部376A、第2限制部376B、及第3限制部376C。於與中心軸CL方向(K1軸方向)垂直之方向(與由Z軸方向及K2軸方向所界定之面平行之方向)上,限制部376係相對於區劃形成內側收容部366H之壁部設置遊隙(間隙)而配置。藉此,液體流通部369構成為藉由固定於固定構件35之固定部366及盤簧367,而可朝與第1方向(-K1方向)交叉之方向(與由Z軸方向及K2軸方向所界定之面平行之方向)移位。
A-10.關於可動構件40之移位機構:
圖41係裝卸單元30與液體收容體50之俯視圖。圖42係相當於F41-F41局部剖視圖之第1圖。圖43係相當於F41-F41局部剖視圖之第2圖。圖44係相當於F42-F42局部剖視圖之第3圖。圖42~圖44中可動構 件40及液體收容體50相對於固定構件35之位置不同。圖42係表示於可動構件40相對於固定構件35朝外方突出之第1狀態下,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可動構件40時之圖。圖43係表示可動構件40被朝連接方向(-K1軸方向)推進,而開始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之連接時之圖。圖44係表示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狀態時之圖。
如圖42所示,可動構件40具有供液體導入本體部368之導引部365插入之引導部465。引導部465具有第1引導部465A、及第2引導部465B。第1引導部465A位於較第2引導部465B更靠第1方向(-K1軸方向)側。第2引導部465B連接於第1引導部465A。第2引導部465B之重力方向(Z軸方向)之長度大於第1引導部465A。即,如圖42及圖44所示,第2引導部465B與導引部365之重力方向上之間隙大於第1引導部465A與導引部365之重力方向上之間隙。
如圖42所示,於可動構件40相對於固定構件35朝最外方(+K1軸方向)突出之狀態下,導引部365之一部分配置於第1引導部465A內。藉由自圖42所示之狀態將可動構件40朝內方(第1方向、-K1軸方向)推進,而如圖43所示開始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之連接。於連接開始時,導引部365到達第1引導部465A與第2引導部465B之交界。進而,藉由將可動構件40朝內方推進,而如圖44所示,完成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之連接。
如上所述,於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可動構件40後至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之連接開始為止之期間,導引部365位於第1引導部465A(圖42及圖43)。又,於自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之連接開始後至連接完成為止之期間,導引部365位於第2引導部465B(圖43及圖44)。即,可動構件(第1支持部)40之引導部465係對液體供給部(液體導出部)57中之距離液體導入部362較遠之側(第1側)相比較近之側(第2側)可朝與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Z軸方向)更大地移位地予以支持。此 處,「較遠之側」為作為液體供給部57之另一端之供給連接部573(圖9),「較近之側」為作為液體供給部57之一端之液體供給口572(圖9)。
於藉由上述作為移位機構之導引部365及引導部465而開始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之連接時,容易進行液體供給部57相對於液體導入部362之對位,於即將完成連接之前,相比連接開始時,未限制液體供給部57之移動,故而可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之連接。即,於開始連接之前,可藉由使遊隙變小而精度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7相對於液體導入部362之定位。又,於開始連接之後,可藉由使遊隙變大而使液體導入部362容易地追隨於液體供給部57之移動。
再者,除上述以外,可動構件(第1支持部)40之引導部465亦可對液體供給部(液體導出部)57中之距離液體導入部362較遠之側相比較近之側可朝K2軸方向更大地移位地予以支持。作為此種構成,例如只要使第2引導部465B與導引部之K2軸方向上之間隙大於第1引導部465A與導引部365之K2軸方向上之間隙即可。
圖45係液體收容體50向裝卸單元30之連接完成之狀態(連接狀態)下之剖視圖。圖46係圖45之F45-F45剖視圖。圖45所示之液體收容體50係表示墨水被印表機10消耗之前之狀態。於圖45中,符號「GC」係表示通過液體收容部52之重心GP且沿Z軸方向之線即重心線。
如圖45所示,液體供給部55與基板單元(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係於K2軸方向(第2方向)上,配置於隔著重心GP(重心線GC)之位置。此處,液體供給部55中之中心(中心軸)CT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之中心CW只要至少配置於隔著重心GP(重心線GC)之位置即可。所謂中心CW係指於圖15所示之電路基板582之K2軸方向上之長度之中心。
此處,定位部56支持於供給部支持部42(圖27)。又,如下所述,電路基板保持部59支持於基板支持部48(圖27)。藉此,於液體收容體 50之安裝狀態下,液體收容部52因自身重量而較支持部位朝更靠重力下方向側下垂。
考慮具有支持液體收容部52之部分之液體供給單元55及基板單元58於K2軸方向上隔著液體收容部52之重心GP偏向一側而配置之情形。此情形時,藉由利用液體收容部52之自身重量對支持部分施加荷重,可能使液體收容部52以支持部分為中心朝包含K2軸方向成分之箭頭R28A之方向旋轉。
另一方面,如本實施形態般,藉由將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配置於在K2軸方向上隔著重心GP之位置,而可利用隔著重心GP之兩側支持液體收容部52,故而可抑制液體收容部52朝箭頭R28A之方向旋轉。
A-11.效果:
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9所示,第1支持部40係以使液體導出部57位於較液體收容部52於重力方向更靠上側之方式且使液體導出部57可沿與重力方向(Z軸方向)交叉之第1方向(-K1軸方向)移動地支持液體導出部57。藉此,可降低液體收容部52成為障礙而使液體導出部57無法連接於液體導入部362之可能性。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35所示,於液體導入部362之周圍配置有定位部364。藉此,可進行液體導出部57相對於液體導入部362之與第1方向(-K1軸方向)交叉之方向(與由Z軸方向及K2軸方向所界定之面平行之方向)上之定位。由此,可良好地進行液體導出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之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36、圖39、圖40所示,第2支持部366將液體導入部362可朝與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移位地支持。於液體導入部362與液體導出部57連接時,液體導入部362可追隨於液體導出部57之移動而移位,故而可進而良好地進行液體導出部57與液體導入部362之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36所示,藉由盤簧367將液體導入部362向朝液體導出部57之方向彈壓。藉此,可降低於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狀態下,液體導出部57自液體導入部362脫落之可能性。即,可降低液體導入部362與液體導出部57發生連接不良之可能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36所示,包含液體供給連接部362(液體導入部362)之液體導入機構36經由固定部366及固定構件35而支持於外壁(例如圖4之裝置第3面106)。藉此,與將液體供給連接部362配置於印表機10之內部之情形相比,可容易地進行液體收容體50與液體供給連接部362之連接。又,與將液體供給連接部362配置於印表機10之內部相比,可一面抑制印表機10之大型化一面使收容液體收容體50之空間變大。藉此,可使液體收容體50之液體收容部52大型化,故而可使液體收容體50所收容之液體量變大。又,與將液體收容體50配置於遠離印表機10之位置之外置型相比,可縮短自液體收容體50至印表機10之墨水之流路(液體供給路)。藉此,可縮短墨水自液體收容體50到達印表機10之時間。又,可抑制墨水之成分經由液體供給路蒸發而使得墨水之物性變化。又,可減小液體供給路之流路阻力,故而可減小用以自液體收容體50對印表機10供給墨水之動力(例如用以抽吸墨水之泵之動力)。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6A及圖6J所示,包含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接點機構38係經由金屬板323及固定構件35而支持於外壁(例如圖4之裝置第3面106)。藉此,與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配置於印表機10之內部之情形相比,可容易地進行裝置側電連接部382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電路基板582)之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5B所示,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係於K2軸方向並列地配置。詳細而言,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係於K2軸方向鄰接地配置。即,液體供 給連接部36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係相鄰地配置成利用者可同時視認之程度。藉此,利用者可一面同時視認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一面將液體收容體50之對應之部分(液體導出部57及電路基板582)連接。即,可提高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印表機10時之操作性。再者,於本說明書中,「鄰接」意指只要兩構件相鄰即可,並非一定接觸。即,兩構件亦可不接觸。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5A所示,液體供給裝置20具有液體收容體收容部22,該液體收容體收容部22具有底面27,且上部可開閉。藉此,即便於在將液體供給部57裝卸於液體供給連接部362時,墨水自液體供給連接部362漏出至外部之情形時,亦可藉由底面27而保持漏出之墨水。由此,可降低墨水附著於液體供給裝置20之外部之可能性。又,由於只要僅於將液體收容體50裝卸於印表機10時等需要時開閉液體收容體收容部22之上部即可,故於印表機10之使用時等通常時,可藉由液體收容體收容部22而保護液體收容體50。藉此,可降低液體收容體50破損之可能性。又,由於在液體收容體收容部22之內部配置有液體供給連接部362,故而可降低液體供給連接部362破損之可能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0及圖18所示,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於較液體收容部52更靠上側(重力上方向側)具有支持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之保持部59。藉此,即便為液體收容部52因自身重量而朝重力方向下垂之狀態(自由狀態),亦可藉由保持部59而支持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故可使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位於所設計之範圍內。由此,可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電性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6D所示,接觸面TP係以下側位於較上側更靠第1方向側(-K1軸方向側)之方式傾斜。藉此,如圖24所示,可使端子保持部62之表面62fa以如下方式傾斜:使上側較下側朝與第1 方向相反之方向側(+K1軸方向側)突出。即,端子保持部62之表面62fa能以覆蓋電路基板582之接觸部cp之上部之方式配置。藉此,可降低污物等雜質附著於電連接部382(例如表面62fa或裝置側端子381)之可能性。由此,可進而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電性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6K及圖11所示,保持部59具有限制部597,該限制部597係藉由與第1支持部40抵接而限制保持部59朝與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K1軸方向)移動。此處,於安裝狀態下,液體收容體50之保持部59有被施加朝向+K1軸方向側之外力之情形。作為該外力,例如為圖17所示之盤簧387之彈壓力、或圖6V所示之裝置側端子381之彈力。如此,朝+K1軸方向側之外力施加至保持部59,因此,有保持部59朝+K1軸方向側移動而阻斷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電性連接之虞。然而,由於可藉由限制部597而限制保持部59朝+K1軸方向側移動,故而可穩定地維持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電性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30及圖33所示,保持部59具有用於藉由抵接於第1支持部40而限制朝箭頭R30之方向旋轉之旋轉限制部595。藉此,由於保持部59之旋轉被限制,故而可進而穩定地維持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電性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6A所示,印表機10具備:固定構件35,其安裝有具有液體導入部36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電連接單元38;及第1支持部40。又,如圖6R所示,裝置側電連接部382可朝與第1方向(-K1軸方向)交叉之方向(與由Z軸方向及K2軸方向所界定之面平行之方向)移位地安裝。又,如圖16E及圖16F所示,保持部59構成為可與可移位地安裝有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之裝置側電連接部382連接。即,如圖16E及圖16F所示,保持部59具有可接收電連接單元38之裝置 側基板定位部384、385(圖6T)之槽部593t、592t。藉此,於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連接於裝置側電連接部382時,裝置側電連接部382可追隨於保持部59之移動而移位。由此,可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電性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6E及圖16F所示,於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連接於裝置側電連接部382時,液體收容體50之保持部59與電連接單元38之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385(圖6T)抵接。藉此,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被相對於裝置側電連接部382定位,故而可良好地進行裝置側電連接部382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之電性連接。例如不易受到因液體收容部52之自身重量而產生之重力下方向成分之荷重之影響。藉此,可降低兩連接部382、582之電性連接無法良好地進行之可能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3所示,保持部側定位部592t、593t隔著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而設置於兩側。又,如圖6T所示,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385隔著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裝置側端子381而設置於兩側。藉此,與將保持部側定位部592t、593t(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385)設置於一側之情形相比,可降低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裝置側電連接部382)傾斜之可能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5所示,保持部59具有保持部側上側限制部599a、599b,又,如圖6M所示,固定部37具有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a、377b。於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連接時,藉由保持部59之保持部側上側限制部599a、599b與固定部37之裝置側上側限制部377a、377b抵接而限制保持部59朝重力方向之上側移動。藉此,可進一步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電性連接。於本實施形態中,該限制係於利用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385(圖6T)與保持部59之保持部側定位部593t、592t(圖16E、圖 16F)之定位開始之前開始。藉由如此,可於突起狀之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385進行與作為槽部之保持部側定位部593t、592t之某種程度之定位,故而可將裝置側基板定位部384、385確實地插入至保持部側定位部593t、592t。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5C所示,具有覆蓋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上部之保護構件(外殼部)354。該外殼部354係於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連接時(例如安裝狀態時),覆蓋液體收容體50之保持部59及電路基板582之上部。藉此,可降低因污物等雜質自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上方落下而導致雜質附著於裝置側電連接部382。藉此,可進一步良好地進行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電性連接。
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8A所示,液體供給部55位於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部501側。又,如圖24所示,於連接於印表機10時,液體供給部55於較液體收容部52在重力方向上更靠上側(+Z軸方向側)支持液體收容部52。又,如圖19所示,液體供給部55係藉由朝包含水平方向即第1方向(K1軸方向)之成分之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而連接於設置在印表機10之液體導入部362。
藉此,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可藉由液體供給部55而將液體收容部52以朝重力方向(詳細而言為重力下方向即-Z軸方向)下垂之狀態之方式予以支持。由此,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無需於水平方向支持液體收容部52,故而可抑制印表機10於水平方向大型化。又,無需於水平方向支持液體收容部52之盒體,故而可削減零件件數,且可簡化構造。又,由於液體供給部55位於較液體收容部52更靠重力方向之上側(+Z軸方向側),故而於與印表機10之連接時,可容易視認連接部(例如液體供給部55),且可容易地進行連接動作(連接操作)。例如利用者可如圖18所示,不被其他構件妨礙地視 認液體供給部55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再者,「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亦可理解為「基板單元58」,且亦可理解為「電路基板582」,且亦可理解為「接觸部cp」。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9所示,液體收容體50向印表機10之連接方向為水平方向。詳細而言,連接方向為水平方向中之一個方向即-K1軸方向。藉此,由於連接方向為一方向,故而可更容易地進行連接動作。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9及圖10所示,液體供給口572朝向第1方向(詳細而言為-K1軸方向)形成開口。此處,如圖19所示連接方向為第1方向(詳細而言為-K1軸方向)。即,液體供給口572之開口方向與液體收容體50之連接方向具有相同之方向成分。藉此,藉由使液體收容體50朝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可容易地將印表機10之液體導入部362(圖19)插入至液體供給口572。由此,可更容易地進行液體收容體50向印表機10之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8A所示,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位於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部501側。又,如圖24及圖27所示,於連接於印表機10時,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係將液體收容部52於較液體收容部52在重力方向上更靠上側(+Z軸方向側)予以支持。又,如圖19所示,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係藉由朝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而與設置於印表機10之裝置側電連接部382電性連接。藉此,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除液體供給部55以外,亦可藉由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而將液體收容部52以成為朝重力方向(詳細而言為作為重力下方向之-Z軸方向)下垂之狀態之方式予以支持。藉此,可更確實地支持液體收容部52。又,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位於較液體收容部52在重力方向上更靠上側(+Z軸方向側),故而於與印表機10連接時,容易視認連接部(例如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故而可容易地進行連接動作。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8所示,於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液體供給部55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係以沿第2方向(K2軸方向)並列之方式配置。藉此,於使液體收容體50朝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時,例如圖18所示,可容易地視認液體供給部55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故而利用者可容易地確認兩部55、58之位置。藉此,可精度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5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向印表機10之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8A所示,液體供給部55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配置於較第1端部501A及第2端部501B更靠近一端部501之中心P52之位置。藉此,與液體供給部55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位於較一端部501之中心P52更靠近第1端部501A或第2端部501B之位置之情形相比,可減小液體供給部55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中之任一者先於另一者連接時之液體收容體50之旋轉量。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8A所示,液體供給部55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配置於第1把手端部54A與第2把手端部54B之間。藉此,藉由利用者握持把手部53,而可容易地決定液體供給部55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相對於印表機10之位置。即,可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5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向印表機10之連接。又,於連接於印表機10時等,即便於例如由利用者握持把手部54,使液體收容體50以把手部54為中心進行旋轉之情形時,亦可減小液體供給部55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之旋轉量。藉此,可提高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之操作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8A所示,液體供給部55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配置於隔著把手部54之中心P54之位置。藉此,即便於例如由利用者握持把手部54,使液體收容體50以把手部54為中心進行旋轉之情形時,亦可減小液體供給部55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之旋轉量。藉此,可進而提高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之操作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7G及圖17H所示,液體收容部52具備:第1收容部52A,其連接於把手部53;及第2收容部52B,其位於較第1收容部52A在重力方向上更靠下側(-Z軸方向側),且第1方向(K1軸方向)上之長度大於第1收容部52A。藉此,可一面確保由第2收容部52B所收容之墨水量,一面降低於使液體收容體50朝包含第1方向(K1軸方向)之成分之連接方向移動並連接於印表機10時,因第1收容部52A成為障礙而無法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5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向印表機10之連接之可能性。以下,使用圖47~34,進一步對該效果進行說明。
圖47係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裝卸單元30之前之第1圖。圖48係自+Z軸方向側觀察圖47時之圖。圖49係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裝卸單元30之前之第2圖。圖50係自+Z軸方向側觀察圖49時之圖。圖51係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裝卸單元30時之圖。圖52係自+Z軸方向側觀察圖51時之圖。於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裝卸單元30時,液體收容體50按照圖47、圖49、圖51之順序移動。圖47~圖52所示之安裝方法與上述圖18~圖21中所說明之安裝方法之設置方向不同。關於其他安裝方法係與圖18~圖21之安裝方法相同。
如圖47所示,為了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可動構件40,利用者使液體收容體50朝向可動構件40向斜下方向移動。其次,如圖49所示,於使液體收容體50中之理應設置於可動構件40之構件(基板單元58及液體供給單元55)位於可動構件40之正上方之後,使液體收容體50朝重力下方向(-Z軸方向)移動。藉此,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裝卸單元30。繼而,利用者係藉由對按壓部545進行按壓,而使設置於可動構件40之液體收容體50朝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如圖51所示,使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裝卸單元30。
如圖49及圖50所示,有利用者為了將液體收容體50設置於裝卸單 元30,而使液體供給部55位於供給部支持部42之正上方,使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位於基板支持部48之正上方之情形。此處,如圖49所示,連接於把手部53之第1收容部52A之K1軸方向上之長度小於第2收容部52B之K1軸方向上之長度。即,液體供給部55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構成為較第1收容部52A,以特定值Sa1、Sa2朝連接方向(-K1軸方向)突出。藉此,於使液體收容體52移動並連接於印表機10時,由於液體收容體52成為障礙,故而可降低液體供給部55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無法設置於裝卸單元30之可能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45所示,於連接狀態下,液體供給部55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於第2方向(K2軸方向)上配置於隔著重心GP(重心線GC)之位置。藉此,可減少於連接狀態下,以液體供給部55與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之任一者為支點之液體收容體50之旋轉量。
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包含與印表機10之連接所必需之定位部56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一體地設置於操作構件53(圖9)。藉此,為了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無需設置其他零件(例如用以安裝液體收容體50之盒體)。藉此,可利用較少之零件件數達成用以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之功能。又,藉由將定位部56及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一體地設置於操作構件53,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可握持操作構件53而操作液體收容體50,故而與無操作構件53者相比,操作性良好。
又,由於無需將液體收容體50預先安裝於盒體,故而可簡化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之步驟。又,由於無需盒體,故而可使液體收容體50小型化。進而,由於無需盒體,故而可容易地使墨水已被消耗之液體收容部52變小而進行處置。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以可自液體收容體50之外部視認液體收容部52之狀態,將液體收容部52安裝於操作構件53(圖7)。藉此,可容 易地根據容積變化、形狀變化、或墨水量之變化等液體收容部52之狀態之變化,而自外部辨識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之量。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定位部56及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設置於操作構件53之第1側53fa,且於隔著操作構件53而與定位部56及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對向之第2側53fb,設置有按壓部545(圖9及圖12)。藉此,可容易地自外部視認用以進行相對於印表機10之定位之定位部56及包含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及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被按壓之按壓部545。由此,可容易地進行液體收容體50向印表機10之連接操作。又,藉由利用者之按壓而施加至按壓部545之力直接傳遞至液體供給部55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故而可使液體供給部55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之移動成為穩定地沿連接方向(-K1軸方向)之移動。
於液體收容體50落下之情形時,收容有墨水之重量較大之液體收容部52很有可能以較操作構件53成為下方之姿勢落下。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定位部56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液體供給口572之液體收容部52側(-Z軸方向側)(圖7及圖13)。藉此,即便於液體收容體50落下之情形時,亦可降低因定位部56而導致液體供給口572碰撞地面等對象物之可能性。由此,可降低液體供給口572破損之可能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至少一部分(即,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中之與接觸部cp不同之部分)設置於電路基板582(接觸部cp)之液體收容部52側(-Z軸方向側)(圖7及圖13)。藉此,即便於液體收容體50落下之情形時,亦可藉由電路基板保持部59而降低電路基板582(接觸部cp)與地面等對象物碰撞之可能性。由此,可降低電路基板582(接觸部cp)破損之可能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於相對於液體供給部57而將握持面541配置於與液體供給部57之中心軸CT方向垂直之方向(+Z軸方向)時,以 握持面541相對於液體供給口572向中心軸CT方向偏移之方式設置操作構件53(圖15)。藉此,於利用者握持操作構件53之握持部54而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印表機10時,液體供給口572未被操作構件53遮蓋而可視認。由此,利用者可容易地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印表機10。又,利用者係握持操作構件53而操作液體收容體50,故而可降低利用者與液體收容部52接觸之可能性。藉此,可降低液體收容部52破損而使收容於內部之墨水漏出至外部之可能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液體供給單元55自操作構件53朝外方(-K1軸方向)突出地設置(圖9及圖10)。藉此,利用者可容易地辨識出液體供給單元55之突出方向為用以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之連接方向(圖9)。由此,利用者可更容易地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印表機10。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液體收容體50具有定位部56(圖9)。藉此,藉由定位部56而進行包含液體供給部57之液體收容體50相對於印表機10之某種程度之定位,故而可將液體收容體50以適當之狀態(正確之安裝狀態)安裝於印表機10。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基板單元58係以如下方式設置:於將握持面541配置於與液體供給部57之中心軸CT方向垂直之方向(+Z軸方向)時,相對於握持面541偏移(圖15)。藉此,利用者可於抓持操作構件53之握持面541而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印表機10時,視認基板單元58。由此,利用者可更容易地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印表機10。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基板單元58之突出方向(-K1軸方向)與液體供給部57之突出方向(-K1軸方向)相同(圖9及圖10)。藉此,於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印表機10時,利用者容易同時辨識出基板單元58及液體供給部57。藉此,可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7向印表機10之連接、及基板單元58向印表機10之電性連接。又,於利用者抓持操作構件53之握持面541,並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印表機10時,如圖19所示,可 容易地辨識出基板單元58之向印表機10之連接方向(-K1軸方向)與液體供給部57之向印表機10之連接方向(-K1軸方向)相同。由此,利用者可更容易地將液體收容體50安裝於印表機10。進而,藉由將液體供給部57連接於印表機10,亦可進行基板單元58向印表機10之電性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基板單元58與液體供給單元55並列地設置於與握持面541平行之方向且與中心軸CT正交之方向即K2軸方向(圖9及圖10)。藉此,由於兩單元58、55於與連接方向(-K1軸方向)正交之方向並列,故而可更容易地進行基板單元58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電性連接、及液體供給部57向印表機10之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藉由連結構件53A而將液體供給單元55(詳細而言為定位部56)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連結(圖17A)。藉此,藉由利用者將握持部54握持並使連結構件53A移動,而使液體供給單元55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和連結構件53A之移動連動。藉此,藉由液體供給單元55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之移動連動,無需將各部55、59分別獨立地連接於印表機10之對應之部分36、38(圖6)。由此,可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單元55與電路基板保持部59向印表機10之連接。
此處,連結構件53A具有可握持之握持部54,故而容易對連結構件53A或與連結構件53A接合之構件(例如接合部549)施加外力。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7A所示,液體供給部57與接合部549一體成形。即,液體供給部57連接於接合部549。又,如圖17A所示,連結構件53A係藉由組裝於第2構件53B,而與接合部549連結。藉此,可降低對液體收容部52中之除安裝於接合部549之部分以外(主要部分)施加外力之可能性,故而可降低液體收容部52之主要部分損傷之可能性。由此,可降低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漏出至外部之可能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7B所示,具備具有握持部54之連結構件53A、及安裝於液體收容部52之接合部549之第2構件53B由不同 構件構成。而且,藉由設置於第2構件53B之突出部517之卡合部513與設置於連結構件53A之卡合部511卡合,而使連結構件53A與第2構件53B連結。即,由於可利用不同構件形成安裝於液體收容部52之接合部549、及連結構件53A,故而設計之自由度提高。例如只要使連結構件53A之卡合部511為與第2構件53B之卡合部511對應之形狀,即可將不同形狀之連結構件53A連結於第2構件53B。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7B所示,連結構件53A之卡合部511與第2構件53B之卡合部513卡合,藉此進行連結構件53A與第2構件53B之間之定位。即,可藉由作為構件定位部之卡合部511,而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7與電路基板582之間之定位。藉此,可精度良好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7與電路基板582向印表機10之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7B所示,作為構件定位部之卡合部511具有圍繞沿液體供給部57之中心軸CT之方向(K1軸方向)之外形形狀(詳細而言為大致矩形狀)。藉此,可抑制設置有液體供給部57之第2構件53B與設置有電路基板582之第1構件53A之間之與中心軸CT垂直之方向(由Z軸方向與K2軸方向所界定之面內方向)之位置偏移。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7B所示,連結構件53A具有於與重力方向(Z軸方向)交叉之方向(K2軸方向)並列之3個卡合部511A、511B、511C。藉此,於利用者將握持部54握持時,因液體收容部52之自身重量而產生之荷重相對於3個卡合部511A、511B、511C開始分散,故而可降低卡合部511損傷之可能性。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7C所示,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1B、或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1C係於接合部549之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設置於隔著液體供給部57之位置。藉此,因液體收容部52之自身重量而產生之荷重施加至隔著連結構件53A及第2構件53B中之液體供給部57之兩側。由此,可降低接合部549之一側(+K2軸方向側)與另 一側(-K2軸方向側)相比,相對於液體供給部57大幅度地傾斜(大幅度地變形)之可能性。由此,可抑制液體供給部57之位置偏移,故而可將液體供給部57精度良好地連接於印表機10。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7C所示,卡合部511B與卡合部511C、或卡合部511A與卡合部511C係於接合部549之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設置於隔著電路基板582之位置。藉此,因液體收容部52之自身重量而產生之荷重施加至隔著連結構件53A及第2構件53B中之電路基板582之兩側。由此,可降低接合部549之一側(+K2軸方向側)與另一側(-K2軸方向側)相比,相對於電路基板582大幅度地傾斜(大幅度地變形)之可能性。由此,可抑制電路基板582之位置偏移,故而可精度良好地將電路基板582連接於印表機10。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8A所示,握持部54之寬度W52小於接合部549之寬度W549,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位於握持部54之兩側之端部54A、54B之間。藉此,於利用者將握持部54握持時,可利用握持部54而確實地支持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7A所示,把手部53A與液體供給部57係由不同構件形成。液體收容體50之設計之自由度提高。即便於例如因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之種類發生變更而導致必需變更液體供給部57之材料之情形時,亦無需變更把手部53A之材料。例如有因變更墨水之種類,而導致先前所使用之液體供給部57大量溶出至已變更之墨水中之情形。此情形時,必需利用對已變更之墨水具有耐化學品性之材料重新形成液體供給部57。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具備液體供給部57之第2構件53B與具備握持部54之把手部53A為不同構件,故而無需變更把手部53A之材料。即,可利用相應於用途之材料而分別製作把手部53A及液體供給部57。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液體供給部57係由對液體收容部52所收 容之墨水具有耐久性之材料形成。藉此,可降低液體供給部57因墨水而劣化(破損)之可能性。又,可降低液體供給部57之一部分溶出至墨水中等在對印表機10側供給之墨水中產生雜質之可能性。
又,把手部53A為因被利用者握持而直接受到外力之部分。根據上述實施形態,把手部53A由耐變形性或耐蠕變性優異之材料形成,故而可抑制把手部53A之變形。又,於把手部53A,連接有定位部56或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兩構件56、59為於將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印表機10時,進行相對於印表機10之定位等之重要之部分。藉由抑制把手部53A之變形,而可抑制兩構件56、59相對於把手部53A之位置偏移。由此,可將液體收容體50良好地連接於印表機10。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5及圖17B所示,液體收容體50係於隔著把手部53A與液體供給單元55為相反側之位置具備按壓部545。藉此,藉由利用者將按壓部545按壓,而可容易地進行液體供給部57向印表機10之連接。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如圖17A所示,把手部53A與形成按壓部545之第3構件53C係使用不同構件而形成。藉此,液體收容體50之設計之自由度提高。例如可不論把手部53A之形狀或大小,而自由地設定按壓部545之形狀或面積。由此,亦能以與液體收容部52重疊之方式配置按壓部545之一部分。藉由以與液體收容部52重疊之方式配置按壓部545之一部分,可有效地利用有限之空間而使按壓部545之外形變大,且可將液體收容部52之容積確保為一定以上。
又,根據上述實施形態,按壓部545呈現用以識別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之顏色之外觀。具體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中,包含按壓部545之第3構件53C(圖17B)被以墨水之顏色著色。藉此,利用者可藉由視認第3構件53C而容易地識別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之顏色。又,即便於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顏色發生變更之情形時,亦可 僅更換第3構件53C。又,按壓部545之顏色為與連接用構件40(圖5)之顏色相同之顏色。由此,利用者可藉由視認按壓部545,而容易地識別與液體收容體50對應之連接用構件40。由此,可降低與原本不應安裝之收容不同顏色之液體收容體50誤連接於印表機10之可能性。
A-12.液體收容體50之較佳之態樣:
圖53係用於進一步說明液體收容體50之圖。圖54係用以說明接合部549之圖。如圖53所示,液體收容部52係藉由熔接而安裝於接合部549。於將液體收容部52安裝於接合部549之前之狀態下,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部501形成開口。於該形成開口之一端部501插入有接合部549,藉由熔接而將接合部549與一端部501接合。將形成開口之一端部501之外周設為外周CL501。外周CL501為自+Z軸方向側觀察一端部501時之一端部501之外側部分之長度。
如圖54所示,接合部549具備:第1接合端部549Ba,其位於K2軸方向之一端側;第2接合端部549Bb,其位於另一端側;及中央部549A,其位於兩端部549Ba、Bb之間。中央部549A之形狀為大致長方體形狀。中央部549A於K1軸方向上具有固定之長度。關於第1接合端部549Ba與第2接合端部549Bb,隨著接近接合部549之K2軸方向上之端,K1軸方向之長度減少。亦能說第1接合端部549Ba與第2接合端部549Bb為經倒角之形狀。如上所述,接合部549具有:第1及第2接合端部549Ba、549Bb,其等具有於自重力方向之上側(+Z軸方向側)觀察時,K1軸方向之長度隨著接近兩端而變小之曲率;及K1軸方向之長度固定之中央部549A,其將第1及第2接合端部549Ba、549Bb連接。此處,將自+Z軸方向側觀察接合部549時之外周設為外周CL549。
如圖53所示,接合部549係與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部501中之第1端部501A及第2端部501B隔開間隔地接合於一端部501。於本實施形態中,接合部549係自第1端部501A及第2端部501B隔開相同之間隔而接 合於一端部501。
液體收容體50較佳為滿足外周CL501×0.5≦外周CL549≦外周LC×0.95之關係。藉由將接合部549之外周549CL設為一端部501之外周501CL之50%以上,而可良好地將因液體收容體52之自身重量而產生之對接合部549與液體收容部52接著之部分施加之荷重分散。藉此,可降低液體收容部52與接合部549之接著部分破損之可能性。又,藉由使接合部549之外周549CL接近一端部501之外周501CL,可增大一端部501與接合部549之接著面積,且可進而良好地使對已接著之部分施加之荷重分散。
又,由於外周CL549之較佳之範圍具有固定之範圍,故而可使接合部549及連接於接合部549之操作構件53為固定之形狀,且可使用各種尺寸之液體收容部52而製作液體收容體50。
又,如圖53所示,較佳為於K2軸方向(一端部501之長度方向)上,第1把手端部54A位於第1接合端部549Ba所處之範圍內,第2把手端部54B位於第2接合端部549Bb所處之範圍內。即,較佳為於自+Z軸方向側觀察液體收容部50時,第1把手端部54A位於第1接合端部549Ba內,第2把手端部54B位於第2接合端部549Bb內。藉由如此,可使接合於接合部549之把手部53之K2軸方向之長度變大,故而可將因液體收容部52之自身重量而產生之對把手部53施加之荷重(應力)分散。藉此,可減少把手部53之變形量或蠕變變形之量。
如上所述,液體收容體50之較佳之態樣係如下所述。再者,於括弧中,標註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各構成之符號。
[態樣1]
一種液體收容體(50),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10);且具備:液體收容部(52),其可收容液體;液體供給部(57),其用於使收容於上述液體收容部(52)之上述液體 流通至上述液體消耗裝置(10);及接合部(549),其連接於上述液體供給部(57),並且插入至形成上述液體收容部(52)之開口之一端部(501)而安裝於上述液體收容部(52);且於將上述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10)之連接狀態下,於自上述液體收容部(52)之上述一端部(501)和與上述一端部(501)對向之另一端部(502)相對向之對向方向(Z軸方向)一方向側(+Z軸方向側)觀察上述液體收容體(50)時,上述一端部(501)之外周為外周CL501,上述接合部(549)之外周為外周CL549,上述液體收容體(50)滿足外周CL501×0.5≦外周CL549≦外周LC×0.95之關係。
根據本態樣之液體收容體,可良好地將因液體收容體52之自身重量而產生之施加至接合部549與液體收容部52接著之部分之荷重分散。藉此,可降低液體收容部52與接合部549之安裝部分破損之可能性。
[態樣2]
如上述之液體收容體(50),其還具備把手部(53),該把手部(53)具有連接於上述接合部(549)且由利用者握持之部分(54),上述接合部(549)具有:第1接合端部(549Ba),其係一端部(501)之與上述對向方向正交之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之一端部,且於在上述連接狀態下自上述對向方向(Z軸方向)之上述一方向側(+Z軸方向側)觀察時,隨著朝向上述長度方向之端,而與上述對向方向及上述長度方向正交之厚度方向(K1軸方向)之長度變小;第2接合端部(549Bb),其係上述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之另一端 部,於在上述連接狀態下自上述一方向側(+Z軸方向側)觀察時,隨著朝向上述長度方向之端,而上述厚度方向(K1軸方向)之長度變小;及中央部(549A),其將上述第1與第2接合端部(549Ba、549Bb)連接,且上述厚度方向之長度大致固定;於在上述連接狀態下,自上述一方向側(+Z軸方向側)觀察上述液體收容體(50)時,上述把手部(53)之上述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之一端部(54A)位於上述第1接合端部(549Ba)所處之範圍內,上述把手部(53)之另一端部(54B)位於上述第2接合端部(549Bb)所處之範圍內。
[形態3]
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50),其中於上述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於上述一端部(54A)與上述另一端部(54B)之間配置有上述液體供給部(57)。
[形態4]
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50),其還具有電路基板(582),該電路基板(582)係於上述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位於上述一端部(54A)與上述另一端部(54B)之間,且可與上述液體消耗裝置電性連接。
[形態5]
如上述形態之液體收容體(50),其還具有:定位部(56),其於上述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位於上述一端部(54A)與上述另一端部(54B)之間,且決定上述液體供給部57相對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10)之位置;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其於上述長度方向(K2軸方向)上,位於上述一端部(54A)與上述另一端部(54B)之間,且保持上述電路基板。
又,上述實施形態之液體收容體50係由以下形態界定。
[形態A]
一種液體收容體(50),其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10),且可供給液體,且具備:液體收容部(52),其可收容上述液體;液體供給口(572),其位於上述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部(501)側,且為了將收容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上述液體供給至上述液體消耗裝置(10)而插入有上述液體消耗裝置(10)之一部分;及把手部(53),其位於上述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部(501)側,且由利用者握持;於上述把手部被握持時,上述液體收容部(52)因自身重量而位於較上述把手部更靠重力下方向,上述液體供給口(572)係朝向包含水平方向(K1軸方向)之方向形成開口,並且於自上述把手部側觀察時,位於不與上述把手部重疊之範圍。
根據本形態之液體收容體,利用者可不被把手部妨礙地視認液體供給口,故而可進行用以將液體供給口容易地插入至液體消耗裝置之操作。
[形態B]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液體收容體(50)具備液體收容部(52)、及連接於液體收容部(52)之一端部(501)之收容部支持配件。
收容部支持配件具備液體供給單元(55),該液體供給單元(55)可藉由朝包含第1方向(K1軸方向)之成分之連接方向(-K1軸方向)移動而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10)之液體導入部(362)。
又,上述液體供給單元(55)亦可具備:液體供給口(572),其於一端連接於上述液體導入部(362);及 定位部(56),其於在上述液體消耗裝置(10)連接有上述液體收容體(50)時,以上述液體收容部(52)較上述收容部支持配件於重力方向上成為下側之方式予以支持。
又,亦可為上述收容部支持配件具有基板單元(58),上述基板單元(58)具備:電路基板(582),其與上述液體消耗裝置(10)之裝置側端子(381)電性連接;及電路基板保持部(59),其保持有上述電路基板(582)。
又,亦可為上述電路基板保持部(59)係於在上述液體消耗裝置(10)連接有上述液體收容體(50)時,以上述液體收容部(52)較上述收容部支持配件於重力方向上成為下側之方式,與上述定位部(56)一併予以支持。
又,上述收容部支持配件亦可具備按壓部(545),該按壓部(545)係於上述液體收容體(50)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被朝上述連接方向按壓。
上述按壓部(545)亦可配置於與上述收容部支持配件之上述液體供給部單元(55)及基板單元(58)為相反側。
又,上述收容部支持配件亦可具備把手部(53)。
又,把手部(53)亦可具有握持部(54),該握持部(54)係由利用者握持,且於上述握持部(54)被握持且上述液體收容部(52)因自身重量而下垂時,位於較上述液體供給單元(55)及基板單元(58)更靠上述重力方向之上側。
又,亦可為於因上述自身重量而下垂時,於自上述重力方向之上側觀察上述液體收容體(50)之情形時,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較上述把手部(53)朝上述連接方向(-K1軸方向)側突出。
如上所述,收容部支持配件包含液體供給單元55、基板單元58、 按壓部545及把手部53之至少一者。
A-13.電連接體:
圖55係用以說明電連接體50a之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液體收容體50具備液體收容袋52及液體供給部57(圖7、圖9),但亦可省略該等而設為電連接體50a。即,電連接體50a為省略了液體收容體50中之液體收容袋52及液體供給部57之構成。關於其他構成係與液體收容體50相同。於使用該電連接體50a之情形時,自收容墨水且配置於外部之墨盒(液體貯存源)902,經由將墨盒902與液體導入部362連通之液體流通管(軟管)900而對印表機10供給墨水。再者,液體流通管(軟管)900亦可連接於自液體導入部362與印表機10之液體噴射部相連之液體流通管之中途。即便如圖47所示,亦可發揮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例如圖16D所示,接觸面TP係以下側位於較上側更靠第1方向(-K1軸方向)之方式傾斜。藉此,可如圖24所示,使端子保持部62之表面62fa以如下方式傾斜,即:使上側較下側朝與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側(+K1軸方向側)突出。即,端子保持部62之表面62fa能以覆蓋電路基板582之接觸部cp之上部之方式配置。藉此,可降低污物等雜質附著於電連接部382(例如表面62fa或裝置側端子381)之可能性。由此,可進而良好地進行電連接部58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電性連接。又,即便如此,亦可發揮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效果。例如於將電連接體50a連接於印表機10時,可將操作構件53握持而操作電連接體50a,故而與無操作構件53者相比,操作性良好。再者,液體流通管(軟管)900亦可連接於自液體導入部362與印表機10之液體消耗裝置相連之液體流通管之中途。
A-12.其他較佳之形態:
圖56係用以對較佳之形態進行說明之圖。液體供給裝置20亦可還具有液體流通管320、及保持構件329。保持構件329保持液體流通管320。於本實施形態中,保持構件329為設置於印表機10之外壁(例如圖 2之裝置第3面106)之一對肋329A、329B。藉由將液體流通管320插入至一對肋329A、329B之間而予以保持。具體而言,保持構件329係於自液體導入部362到達印表機10為止之墨水之流動方向上,以自液體流通管320之上游端320u至保持構件329所處之部分320p為止之上游側部分沿重力方向(Z軸方向)延伸之方式保持液體流通管320。即,保持構件329位於連接流路部374之正下方。
藉此,即便於成為如相比液體流通管320中之上游端側部分,下游側更為彎曲之配置之情形時,亦可將上游端側部分維持沿重力方向之形狀。即,即便於因液體流通管320之下游側彎曲而產生反作用力之情形時,亦可利用保持構件329而承受反作用力。可降低例如液體供給裝置之其他構件(例如第2支持部366)受到液體流通管之下游側之影響之可能性。例如會產生液體供給裝置20不具有保持構件329之情形,液體流通管320之上游側成為彎曲之形狀之情形、因受到液體流通管320之反作用力之影響而無法將限制部376配置於第2支持部366內之經設計之位置之情形。又,由於液體流通管320之反作用力施加至第2支持部366,故會產生第2支持部366變形之情形。
另一方面,可利用保持構件329而將液體流通管320之上游端側部分維持沿重力方向之形狀。即,即便於因相比液體流通管320之上游側部分,下游側更為彎曲,而於上游側部分產生其反作用力之情形時,亦可利用保持構件329承受所產生之反作用力。藉此,可將限制部376精度良好地配置於第2支持部366內之經設計之位置。由此,可使利用液體流通部369之第2支持部366之移位機構於所設計之範圍內發揮功能。再者,保持構件329只要為可保持液體流通管320之形狀則亦可不為肋。例如,保持構件329亦可為圓環狀構件。此情形時,於圓環狀之內側插通有液體流通管320。
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將基板單元58稱作「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 將電路基板保持部59稱作「配置部59」,將保持部側定位部592t、593t稱作「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定位部」,將保持部側上側限制部599a、599b稱作「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上側限制部599a、599b」。
B.變化例: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或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於各種態樣下實施,例如亦可進行如下所述之變化。
B-1.第1變化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液體收容部52由具有可撓性之構件形成,但並不限定於此,只要可作為能將液體收容於內部之液體收容部發揮功能即可。例如液體收容部52既可由一部分具有可撓性之構件形成,亦可由不論液體之消耗量如何容積均不變化之硬質之構件形成。藉由利用具有可撓性之構件形成液體收容部52之至少一部分,而使液體收容部52之容積相應於收容於液體收容部52之墨水量而變化。
B-2.第2變化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19所示,液體收容體50向裝卸單元30之連接方向為水平方向(K1軸方向),但並不限定於此,連接方向只要為包含第1方向(K1軸方向)之成分之方向即可。例如連接方向亦可為包含-Z軸方向及-K1軸方向之方向。此情形時,可動構件40亦朝與液體收容體50之連接方向對應之方向移動。
B-3.第3變化例:
圖57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較佳之配置例之圖。圖57係自+Z軸方向(鉛垂上向)側觀察圖1時之圖。再者,為了便於理解,亦圖示有配置於外殼構件22之內部之液體收容體50C、50M、50Y、50K。印表機10還具備+Z軸方向側之上表面(上壁)101、及與裝置第1面102對向之裝置第4面(背面、背壁)107。
於裝置第3面(右側壁、第1側壁)106側之第2液體供給裝置20B連接 有液體收容體50C、50M、50Y。裝卸單元30C、30M、30Y各自所具備之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於特定方向Y46a上並列地配置。又,裝卸單元30K所具備之液體供給連接部362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於特定方向Y46b上並列地配置。即,於裝置第3面106配置有複數個包括液體供給連接部362及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之組。又,複數個組係於正面102與背面107之對向方向(X軸方向)並列地配置。
此處,於裝置第2面(左側壁、裝置第2側壁)104側之第1液體供給裝置20A連接有液體收容體50K。液體收容體50K與液體收容體50C、50M、50Y相比容量更大,可收容更多量之墨水。該墨水容量之大小於本實施形態中以如下方式實現。即,液體收容體50K之特定方向Y46b(寬度方向、圖7之K2軸方向)之長度長於液體收容體50C、50M、50Y之特定方向Y46a(寬度方向、圖7之K2軸方向)之長度。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液體收容體50K之與特定方向Y46b正交之方向(厚度方向、圖7之K1軸方向)之長度長於液體收容體50C、50M、50Y之與特定方向Y46a正交之方向(厚度方向、圖7之K1軸方向)之長度。
此處,將自裝置第3面106起於順時針方向(向右旋轉方向)上裝置第3面106與特定方向Y46a所成之角度設為角度a1。此時,角度a1大於0度且小於90度。又,特定方向Y46b與裝置第2面104平行。即,支持於裝置第3面106之液體供給連接部362及裝置側電連接部382係沿與裝置第2面104平行之方向並列地配置。再者,於將裝卸單元30C、30M、30Y配置於裝置第2面104側之情形時,較佳為自裝置第2面104起於逆時針方向(向左旋轉方向)上裝置第2面106與特定方向Y46a所成之角度a2大於0度且小於90度。
如上所述,由於角度a1或角度a2大於0度且小於90度,故而可抑制裝置第2面104與裝置第3面106所對向之方向即左右方向(Y軸方向)之寬度變大。又,容量較大之液體收容體50K可與裝置第2面104平行地 配置,故而可使形成於隔著印表機10之裝置第2面104側與裝置第3面106側之液體收容體50之安裝空間大致均等。
B-4.第4變化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具有電路基板582,但並不限定於此,只要具有可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接觸之接觸部cp即可。例如電路基板582亦可不具備記憶裝置583。例如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亦可具備用於液體收容體50之裝卸檢測之端子之接觸部。又,收容體側電連接部58亦可具備包含如可撓性印刷基板(FPC)般之可撓性之電纜之電路基板整體。該電路基板係於一端側具有可與裝置側電連接部382接觸之接觸部。另一端側例如與重設裝置相連。上述變化例亦可代替電路基板582而採用,亦可與電路基板582一併採用。
B-5.第5變化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操作構件53為框狀(圖13),但形狀並不限定於此,只要為可由利用者握持之形狀即可。例如操作構件53亦可為沿Z軸方向延伸之棒狀(板狀)。
B-6.第6變化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17B所示,使3個構件53A、53B、53C組合,藉此形成把手部53A、液體供給單元55、電路基板保持部59等,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一體地形成將3個構件53A、53B、53C組合而形成之組裝體。作為一體之形成方法,可列舉一體成形或藉由接著劑等安裝各構件53A、53B、53C之方法等。藉此,可容易地進行液體收容體50之製造。又,可一體地形成液體供給單元55與基板單元58,故而可精度良好地進行兩單元55、58間之定位。又,可一體地形成連結構件53A與接合部549。藉此,可降低於利用者握持連結構件53A時,因液體收容部52之重量而導致接合部549與連結構件53A分離之可能性。又,於利用者握持連結構件53A時,因液體收容部52之自身重量 而產生之荷重經由接合部549而施加至連結構件53A。藉此,可減小對液體收容部52自身施加之外力,故而可降低液體收容部52損傷之可能性。
B-7.第7變化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19所示,液體收容體50向裝卸單元30之連接方向為水平方向(K1軸方向),但並不限定於此,連接方向只要為包含第1方向(K1軸方向)之成分之方向即可。例如連接方向亦可為包含-Z軸方向及-K1軸方向之方向。此情形時,可動構件40亦朝與液體收容體50之連接方向對應之方向移動。
B-8.第8變化例: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噴墨印表機及其液體收容體50,亦可應用於噴射除墨水以外之其他液體之任意之印刷裝置(液體消耗裝置)及用以收容該液體之液體收容體。例如可應用於如下所述之各種液體消耗裝置及其液體收容體。
(1)傳真裝置等圖像記錄裝置;(2)用於液晶顯示器等圖像顯示裝置用之彩色濾光片之製造之有色材料噴射裝置;(3)用於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或面發光顯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場發射顯示器),FED)等之電極形成之電極材料噴射裝置;(4)噴射包含用於生物晶片製造之生物有機物之液體之液體消耗裝置;(5)作為精密移液管之試料噴射裝置;(6)潤滑油之噴射裝置;(7)樹脂液之噴射裝置;(8)對鐘錶或相機等精密機械精確地噴射潤滑油之液體消耗裝置; (9)為形成用於光通訊元件等之微小半球型透鏡(光學透鏡)等而向基板上噴射紫外線硬化樹脂液等透明樹脂液之液體消耗裝置;(10)為了對基板等進行蝕刻而噴射酸性或鹼性之蝕刻液之液體消耗裝置;(11)具備噴出其他任意之微小量之液滴之液體噴射頭的液體消耗裝置。
再者,所謂「液滴」係指自液體消耗裝置噴出之液體之狀態,亦包含粒狀、淚滴狀、呈線狀拖尾者。又,此處所提及之「液體」只要為如液體消耗裝置可噴射之材料即可。例如「液體」只要為物質呈液相時之狀態之材料即可,「液體」中亦包含黏性較高或較低之液態之材料、及溶膠、凝膠水、其他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狀樹脂、液狀金屬(金屬熔融液)般之液態之材料。又,「液體」中不僅包含作為物質之一狀態之液體,亦包含將含有顏料或金屬粒子等固形物之功能材料之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於溶劑中而成者等。又,作為液體之代表例,可列舉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之墨水或液晶等。此處,所謂墨水包含普通之水性墨水、油性墨水及凝膠墨水、熱熔墨水等各種液體狀組合物。又,於將可照射紫外線而硬化之UV(ultraviolet,紫外線)墨水收容於該液體收容部並連接於印表機之情形時,由於液體收容部自設置面浮起,故而有降低設置面之熱傳遞至液體收容部而使其硬化之可能性。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或實施例、變化例,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以各種構成實現。例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之一部分或全部,或者為了達成上述效果之一部分或全部,與發明內容一欄中所記載之各形態中之技術性特徵對應的實施形態、實施例、變化例中之技術性特徵可適當地進行替換或組合。又,若該技術性特徵於本說明書中並未作為必需之特徵說明,則可適當地刪除。

Claims (24)

  1. 一種液體收容體,其係可與液體消耗裝置連接者,且具備:液體供給部,其可與上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液體收容部,其與上述液體供給部連通,且可收容液體;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其具有可與設置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之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之接觸部;且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具備配置部,該配置部係於上述液體收容體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使上述接觸部以位於較上述液體收容部於重力方向上更靠上側之方式配置;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於上述液體收容體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與上述液體供給部一併支持上述液體收容部。
  2. 如請求項1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配置部係於上述液體收容體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支持於可朝與重力方向交叉之第1方向移動之由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所具備之第1支持部,上述接觸部為複數個,由上述複數個接觸部所界定之接觸面係以下側位於較上側更靠上述第1方向側之方式傾斜。
  3. 如請求項2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配置部具有限制部,其係藉由抵接於上述第1支持部而限制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朝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
  4. 如請求項2或3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配置部與上述液體供給部並列地配置於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且上述配置部具有旋轉限制部,上述旋轉限制部係用於藉由抵接於上述第1支持部而限制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以上述液體供給部為中心旋轉。
  5. 如請求項2或3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配置部構成為使上述接觸部能夠與可向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移位之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
  6. 如請求項5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配置部具有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定位部,其係於上述接觸部與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時,藉由設置於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之將上述第1方向及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定位的定位部而進行定位。
  7. 如請求項6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定位部隔著上述接觸部而設置於兩側。
  8.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配置部具有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上側限制部,其係用於在上述接觸部與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時,藉由與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抵接而限制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朝反重力方向移動。
  9. 如請求項2或3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配置部係於上述接觸部與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時,由位於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之上側,且以朝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突出之方式設置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之外殼部覆蓋上部。
  10. 一種液體消耗裝置,其可連接液體收容體,該液體收容體具備:液體收容部,其用以收容液體;液體供給部,其用以使上述液體收容部之液體流通至外部;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且該液體消耗裝置具備:液體導入部,其連接於上述液體供給部;電連接單元,其具有與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接觸部接觸之裝置側電連接部;固定構件,其供安裝上述液體導入部與上述電連接單元;及第1支持部,其可相對於上述固定構件朝與重力方向交叉之第1方向移動,且於上述液體收容體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於相較上述液體收容部在重力方向上更靠上側支持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且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可朝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移位地安裝於上述固定構件。
  11. 如請求項10之液體消耗裝置,其中上述電連接單元具有裝置側定位部,上述裝置側定位部係進行上述第1方向及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上之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上述接觸部之定位。
  12. 如請求項11之液體消耗裝置,其中上述裝置側定位部係隔著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而配置於兩側。
  13. 如請求項10至12中任一項之液體消耗裝置,其還具有裝置側上側限制部,且該裝置側上側限制部係用於在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之上述接觸部與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時,限制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朝反重力方向移動。
  14. 如請求項10至12中任一項之液體消耗裝置,其中上述固定構件具有外殼部,上述外殼部係以覆蓋上述裝置側電連接部之上部之方式朝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15. 一種電連接體,其具備電連接部,該電連接部具有:複數個接觸部,其等可與設置於液體消耗裝置之電連接單元之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及配置部,其配置上述接觸部;且上述配置部係於上述電連接體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支持於可朝與重力方向交叉之第1方向移動之第1支持部,由上述複數個接觸部所界定之接觸面係以下側位於較上側更靠上述第1方向側之方式傾斜,其中上述配置部具有限制部,上述限制部係藉由抵接於上述第1支持部而限制上述配置部朝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之方向移動。
  16. 如請求項15之電連接體,其中上述配置部具有旋轉限制部,其係用於藉由抵接於上述第1支持部而限制上述配置部旋轉。
  17. 一種液體收容體,其係可裝卸地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者,且具備:液體收容部,其至少一部分包含可撓性之構件,且可收容液體;液體供給口,其與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內部連通,且可使上述液體流出;操作構件,其位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之一端部;定位部,其一體地設置於上述操作構件,於在上述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有上述液體收容體時,將上述液體收容體相對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定位;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其係一體地設置於上述操作構件,且具有接觸部,該接觸部可與設置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之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
  18. 如請求項17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液體收容部係以可自上述液體收容體之外部視認之狀態安裝於上述操作構件。
  19. 如請求項17或18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定位部及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設置於上述操作構件之第1側,於隔著上述操作構件而與上述定位部及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對向之第2側,設置有於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時被按壓之按壓部。
  20. 如請求項17或18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液體收容部之形狀、大小及材質係分別任意地設定。
  21. 如請求項17或18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定位部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上述液體供給口之上述液體收容部側。
  22. 如請求項17或18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體,其中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中之與上述接觸部不同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於上述接觸部之上述液體收容部側。
  23. 一種電連接體,其具備:操作構件,其可握持;定位部,其一體地設置於上述操作構件,於在液體消耗裝置連接有上述電連接體時,將上述電連接體相對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定位;及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其係一體地設置於上述操作構件,且具有接觸部,該接觸部可與設置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之裝置側電連接部接觸。
  24. 如請求項23之電連接體,其中上述定位部及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設置於上述操作構件之第1側,於隔著上述操作構件而與上述定位部及上述收容體側電連接部對向之第2側,設置有於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時被按壓之按壓部。
TW104107985A 2014-03-14 2015-03-12 液體收容體、液體消耗裝置及電連接體 TWI6492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1789 2014-03-14
JP2014051789A JP5700149B1 (ja) 2014-03-14 2014-03-14 液体収容体
JP2014-051787 2014-03-14
JP2014051787A JP6417680B2 (ja) 2014-03-14 2014-03-14 液体収容体、及び、電気接続体
JP2014051791A JP6340845B2 (ja) 2014-03-14 2014-03-14 液体収容体
JP2014051907A JP2015174300A (ja) 2014-03-14 2014-03-14 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続体
JP2014-051907 2014-03-14
JP2014-051791 2014-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0346A TW201600346A (zh) 2016-01-01
TWI649215B true TWI649215B (zh) 2019-02-01

Family

ID=54071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7985A TWI649215B (zh) 2014-03-14 2015-03-12 液體收容體、液體消耗裝置及電連接體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10179459B2 (zh)
EP (2) EP3118002B1 (zh)
CN (2) CN109334260B (zh)
TW (1) TWI649215B (zh)
WO (1) WO20151369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7006573A2 (pt) * 2017-03-03 2020-10-27 Sicpa Holding S.A. configuração de gabinete e método para manipular um dispositivo de impressão
ES2931994T3 (es) 2018-07-13 2023-01-05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Interconexión de suministro de líquido de impresión en carcasa alimentada por manguera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84856A (ja) * 1986-02-12 1987-08-13 Canon Inc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装置
JPH05169670A (ja) * 1991-12-25 1993-07-09 Canon Inc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CN1189416A (zh) * 1997-01-30 1998-08-05 惠普公司 用于供墨器的电气和流体接口装置
CN101289022A (zh) * 2007-04-13 2008-10-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US20090027464A1 (en) * 2007-07-24 2009-01-29 Berg Richard H Wide format ink cartridge
CN101372177A (zh) * 2000-01-21 2009-02-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用墨盒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CN102700256A (zh) * 2010-09-03 2012-10-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材料盒、印刷材料容纳体适配器以及电路基板
US20140055535A1 (en) * 2012-08-24 2014-02-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12272A (ja) 1983-05-17 1984-12-0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ATE361838T1 (de) * 1989-08-05 2007-06-15 Canon Kk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und tintenkassette dafür
JP2862517B2 (ja) * 1996-12-27 1999-03-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5860363A (en) 1997-01-21 1999-01-1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jet cartridge with separately replaceable ink reservoir
US6168262B1 (en) * 1997-01-30 2001-01-02 Hewlett-Packard Company Electrical interconnect for replaceable ink containers
SG102625A1 (en) * 1998-05-13 2004-03-26 Seiko Epson Corp Ink cartridge for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H11348303A (ja) 1998-06-09 1999-12-21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装着機構
US6414166B1 (en) 1999-12-29 2002-07-02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rocess for preparing tocopherol concentrates
US6375315B1 (en) 2000-04-11 2002-04-2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Replaceable ink container for an inkjet printing system
JP4032628B2 (ja) 2000-10-17 2008-01-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バッグセット、それを装着するようにしたプリンタ及びプリンタシステム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制御方法
US6550894B2 (en) 2001-05-16 2003-04-2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Ink bottle
US6416166B1 (en) 2001-08-16 2002-07-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k cartridge with alignment features and method of inserting cartridge into a printer receptacle
MXPA03002490A (es) 2002-03-20 2004-10-15 Seiko Epson Corp Cartucho para tinta y soporte de cartucho para tinta.
ES2546277T3 (es) 2002-10-23 2015-09-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Bolsa de almacenamiento de líquido y aparato de expulsión de líquido
JP2004168341A (ja) 2002-11-19 2004-06-17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把手付包装袋
JP2006069030A (ja) 2004-09-02 2006-03-16 Ricoh Co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613667B2 (ja) * 2005-03-31 2011-0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検出装置、液体容器、液体検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703902B2 (en) * 2005-06-09 2010-04-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artridge, contact device for contacting connection terminal portion of liquid cartridge with connector of recording apparatus,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JP2007090646A (ja) * 2005-09-28 2007-04-12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パック
US7448735B2 (en) 2005-12-05 2008-11-11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nk priming arrangement for inkjet printhead
JP4946751B2 (ja) 2006-11-06 2012-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容器ホルダ、液体消費装置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BRPI0718250A2 (pt) 2006-11-06 2014-01-07 Seiko Epson Corp Recipiente para líquido
TWI581981B (zh) 2006-11-06 2017-05-11 Seiko Epson Corp A liquid container, a container holder, and a liquid consuming device
JP2009172918A (ja) 2008-01-25 2009-08-0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02346A (ja) 2008-02-26 2009-09-10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および外部インク供給装置
JP5099510B2 (ja) 2008-05-23 2012-12-19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インク袋アダプタ、アダプタ付きインク袋、及び印刷装置
JP5306140B2 (ja) * 2008-12-19 2013-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0208038A (ja) * 2009-03-06 2010-09-2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5521604B2 (ja) * 2010-02-12 2014-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端子間接続構造、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収容容器の組立方法
JP5644248B2 (ja) * 2010-08-11 2014-1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
JP5327168B2 (ja) 2010-09-03 2013-10-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5728912B2 (ja) 2010-12-01 2015-06-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3420B2 (ja) 2011-01-31 2014-06-04 株式会社和光 インキ入り容器
JP5698053B2 (ja) 2011-03-30 2015-04-08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6019576B2 (ja) * 2011-12-13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9168B2 (ja) * 2011-12-22 2016-06-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CN105946368B (zh) 2012-01-13 2019-07-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盒、印刷材料供应系统以及印刷装置
JP5942450B2 (ja) 2012-02-06 2016-06-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装着部材、装着部材を備える液体容器、及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US8931887B2 (en) 2012-01-13 2015-01-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liquid supply member, and liquid supply system
JP5962144B2 (ja) * 2012-03-30 2016-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JP5990995B2 (ja) * 2012-04-19 2016-09-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111555B2 (ja) * 2012-07-06 2017-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収容体装着機構及び記録装置
JP6115041B2 (ja) * 2012-08-24 2017-04-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JP5987564B2 (ja) * 2012-08-31 2016-09-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6354117B2 (ja) 2012-08-31 2018-07-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保持部材、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
US8733868B1 (en) * 2012-11-19 2014-05-27 Fujifilm North America Corporation Direct-to-product printing tray including a tracking label-dispensing mechanism
JP5429425B2 (ja) 2013-07-23 2014-02-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タンクユニット、タンクユニットを備えた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84856A (ja) * 1986-02-12 1987-08-13 Canon Inc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装置
JPH05169670A (ja) * 1991-12-25 1993-07-09 Canon Inc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CN1189416A (zh) * 1997-01-30 1998-08-05 惠普公司 用于供墨器的电气和流体接口装置
CN101372177A (zh) * 2000-01-21 2009-02-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用墨盒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CN101289022A (zh) * 2007-04-13 2008-10-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US20090027464A1 (en) * 2007-07-24 2009-01-29 Berg Richard H Wide format ink cartridge
CN102700256A (zh) * 2010-09-03 2012-10-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材料盒、印刷材料容纳体适配器以及电路基板
US20140055535A1 (en) * 2012-08-24 2014-02-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18002A1 (en) 2017-01-18
CN109334260A (zh) 2019-02-15
EP3118002A4 (en) 2018-03-07
US10821738B2 (en) 2020-11-03
US20190092032A1 (en) 2019-03-28
CN109334260B (zh) 2020-12-08
EP3118002B1 (en) 2020-06-03
WO2015136934A1 (ja) 2015-09-17
CN106457836B (zh) 2018-11-02
US10179459B2 (en) 2019-01-15
EP3670196A1 (en) 2020-06-24
US20170021633A1 (en) 2017-01-26
US20190092031A1 (en) 2019-03-28
US10675879B2 (en) 2020-06-09
TW201600346A (zh) 2016-01-01
CN106457836A (zh)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3153B (zh) Liquid supply device
CN107878038B (zh) 容器和连接体
EP2682270A2 (en)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and cartridge
KR102213326B1 (ko) 액체 수용체
EP3686018B1 (en) Fluid container
TWI649215B (zh) 液體收容體、液體消耗裝置及電連接體
JPWO2017090374A1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WO2015194154A1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及び、液体消費システム
JP2015174305A (ja) 液体供給装置
JP2018027712A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6690679B2 (ja) 液体収容体、及び、電気接続体
JP2018140503A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6402457B2 (ja) 液体収容体
JP2015174300A (ja) 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続体
JP6492404B2 (ja) 液体収容体
JP6340845B2 (ja) 液体収容体
JP6332064B2 (ja)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消費システム
JP6295757B2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CN104908435A (zh)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