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78038B - 容器和连接体 - Google Patents
容器和连接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78038B CN107878038B CN201710888518.7A CN201710888518A CN107878038B CN 107878038 B CN107878038 B CN 107878038B CN 201710888518 A CN201710888518 A CN 201710888518A CN 107878038 B CN107878038 B CN 10787803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is direction
- liquid
- container
- axis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46—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electronical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8—Printing on texti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容器、连接体相对于安装部错位的技术。容器具备:液体供给部;接触部,其位于比液体供给部靠+Z轴方向侧的位置,并与电连接部接触;以及定位部,其在Z轴方向上位于液体供给部与接触部之间。液体供给部构成为,在与液体导入部连接了时从液体导入部受到‑Y轴方向的第一外力,接触部构成为,在与电连接部接触了时从电连接部受到具有‑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的第二外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器和连接体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能够装卸地安装到打印机等液体消耗装置的安装部上的容器为人们所知(日本特开2013-240924号公报)。在日本特开2013-240924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安装部具备电连接部和液体导入部。另外,在日本特开2013-240924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容器具备:接触部,其能够与电连接部接触;以及液体供给部,其与液体导入部连接,用于向液体导入部供给液体。
另外,以往,能够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安装部装卸的液体容纳容器为人们所知(例如,日本特开2006-15644号公报)。以往的液体容纳容器具备:液体容器,其具有液体袋和液体供给口;以及密封外壳,其为了防止液体向外部漏出而覆盖液体容器整体。
在以往的技术中,由于从安装部施加于容器的外力,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存在容器相对于安装部的位置从本来的正确位置偏移的情况。因而,期望的是能够抑制容器相对于安装部错位的技术。
另外,上述的问题并不限于能够相对于安装部装卸的容器,是能够相对于安装部装卸的构件(例如连接体)所共通的问题。
另外,在以往的技术中,通过利用密封外壳来覆盖液体容器整体,抑制了液体向外部的泄漏。然而,在利用密封外壳来抑制液体向外部的泄漏的情况下,存在因构成密封外壳的构件间的错位、密封外壳的公差等而产生间隙的情况。由此,液体有可能从密封外壳的内部向外部漏出。因而,期望的是能够降低液体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的技术。
另外,上述的问题并不限于能够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安装部装卸的液体容纳容器,是能够相对于安装部装卸的构件且具有将来自液体供给源的液体向安装部供给的供给流路的构件(例如连接体)所共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适用例来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能够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安装部装卸的容器,该安装部具备液体导入部、电连接部以及配合部。将彼此正交的三个空间轴设为X轴、Y轴和Z轴,将沿着所述X轴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沿着所述Y轴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沿着所述Z轴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在所述容器安装到所述安装部的安装状态下,将重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反重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所述X轴方向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所述X轴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时,该容器具备:液体供给部,其能够装卸地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用于向所述液体导入部供给液体,并且具有:基端部;顶端部,其形成用于收容所述液体导入部的开口;以及中心轴线,其在沿着从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顶端部的+Y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接触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时位于比所述液体供给部靠所述+Z轴方向侧的位置,并与所述电连接部接触;以及定位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时在所述Z轴方向上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通过与所述配合部配合而限制所述容器相对于所述安装部的运动,所述液体供给部在与液体导入部连接了时从所述液体导入部受到-Y轴方向的第一外力,所述接触部在与所述电连接部接触了时从所述电连接部受到具有所述-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的第二外力。
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一外力而在容器产生以定位部为支点的具有-Y轴方向分量的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转矩,由于第二外力而在容器产生以定位部为支点的具有-Y轴方向分量的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转矩。另外,根据该方式,在Z轴方向上,在液体供给部与接触部之间具有定位部。由此,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转矩和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转矩沿着彼此消除的方向作用于容器。由此,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能够降低容器相对于安装部错位的可能性。另外,根据该实施方式,在比接触部靠作为重力方向的-Z轴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液体供给部,因此,即使在液体从液体供给部漏出来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液体附着于接触部的危险性。
(2)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接触部在所述X轴方向的不同的位置配置有多个,在所述X轴方向上,所述多个接触部包括所述多个接触部中的位于最靠所述+X轴方向侧的第一接触部和位于最靠所述-X轴方向侧的第二接触部,在从所述+Y轴方向侧观察所述容器时,在所述X轴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隔的中心位于假想直线上,该假想直线通过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中心轴线且与所述Z轴方向平行。
根据该方式,即使在容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沿着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X-Z平面相对于安装部相对地旋转而相对于安装部在X-Z平面上错位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接触部相对于电连接部在X-Z平面上错位。在此,“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隔的中心位于假想直线上”并不限于中心与假想直线上完全一致的情况,鉴于能够抑制接触部相对于电连接部在X-Z平面上错位的主旨,也包括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隔的中心从假想直线上稍微偏移的情况。
(3)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定位部还通过与所述配合部配合,而限制所述容器相对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X轴方向的运动,在从所述+Y轴方向侧观察所述容器时,所述X轴方向上的所述定位部的中心位于所述假想直线上。
根据该方式,通过使定位部的中心位于假想直线上,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部相对于电连接部错位。在此,“定位部的中心位于假想直线上”并不限于中心与假想直线上完全一致的情况,鉴于能够抑制接触部相对于电连接部错位的主旨,也包括定位部的中心从假想直线上稍微偏移的情况。
(4)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配合部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定位部具有:第一被配合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第二被配合部,其在所述X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被配合部隔开间隔地配置,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在从所述+Y轴方向侧观察所述容器时,所述第一被配合部和所述第二被配合部处于隔着所述假想直线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第一被配合部和第二被配合部处于隔着假想直线的位置,因此,在安装状态下,能够抑制由第一外力、第二外力导致的容器错位以及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接触部的错位。
(5)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定位部具有:第一突起引导部,其以越朝向所述-X轴方向越位于所述-Y轴方向侧的方式形成,用于将所述第一配合部向所述第一被配合部引导;以及第二突起引导部,其以越朝向所述+X轴方向越位于所述-Y轴方向侧的方式形成,用于将所述第二配合部向所述第二被配合部引导,所述第一被配合部与所述第一突起引导部的所述-X轴方向侧端部连接,所述第二被配合部与所述第二突起引导部的所述+X轴方向侧端部连接。
根据该方式,能够在将容器向安装部安装之际利用第一突起引导部和第二突起引导部将第一配合部向第一被配合部引导,将第二配合部向第二被配合部引导。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第一配合部与第一被配合部之间的配合、以及第二配合部与第二被配合部之间的配合。
(6)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还具有液体注入部,其用于向所述容器的内部注入液体,并在所述Z轴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定位部相同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能够在Z轴方向上抑制容器大型化,并能够在Z轴方向上设置液体注入部。在此,“相同的位置”并不限于在Z轴方向上,定位部的中心与液体注入部位于相同的位置这种情况,也包括如下情况:在Z轴方向上,定位部的中心位于液体注入部所位于的范围内。
(7)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容器还具有主体构件,该主体构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容纳于所述安装部的内侧,并设置有所述液体供给部、所述接触部以及所述定位部,所述Z轴方向或所述X轴方向上,所述主体构件在在与所述安装部的内表面相对的部分具有突出部。
根据该方式,在安装状态下以及在容器向安装部的安装过程中,在主体构件欲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通过突出部碰到安装部的内表面,能够抑制主体构件的旋转。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安装状态下以及在安装过程中主体构件相对于安装部错位的可能性。
(8)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还具有主体侧识别构件,其用于通过与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安装部侧识别构件嵌合,从而识别被容纳于所述容器的内部的液体的种类,所述主体侧识别构件具有至少一个突起部,根据所述液体的种类而使所述突起部的个数、所述突起部的形状、以及所述突起部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主体侧识别构件而防止容器被误插入与本来应该安装的安装部不同的安装部中。另外,通过主体侧识别构件的突起部与安装部侧识别构件嵌合,能够进一步降低容器相对于安装部错位的可能性。
(9)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容器具有主体构件,该主体构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容纳于所述安装部的内侧,并设置有所述液体供给部、所述接触部以及所述定位部,所述主体构件具备:第一面,其形成所述+Z轴方向侧的端面;第二面,其形成所述-Z轴方向侧的端面;第三面,其形成所述-X轴方向侧的端面;第四面,其形成所述+X轴方向侧的端面;第五面,其形成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面;以及接触部配置部,其配置有所述接触部,所述接触部配置部具有从所述第一面向所述+Z轴方向侧突出的上侧突出部分,所述上侧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安装状态下配置于凹部内,该凹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并向所述+Z轴方向侧凹陷。
根据该方式,在安装状态下,上侧突出部分配置于安装部的凹部内,从而即使在容器欲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由于上侧突出部分碰到凹部的壁面而能够抑制旋转。因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在安装状态下容器相对于安装部错位的可能性。
(10)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接触部位于与X-Y平面和Y-Z平面交叉的配置面上,该X-Y平面与所述X轴方向和所述Y轴方向平行,该Y-Z平面与所述Y轴方向和所述Z轴方向平行。
根据该方式,配置有接触部的配置面与X-Y平面和Y-Z平面交叉,因此,配置面相对于作为容器相对于安装部相对地移动的方向的+Y轴方向倾斜。由此,能够在容器向安装部的安装即将完成之前使电连接部和接触部稍微互相摩擦。由此,即使是在电连接部、接触部的附近存在有异物(例如,尘埃)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能够将异物从电连接部与接触部之间排出的效果(擦拭效果)。
(11)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接触部位于与X-Z平面平行的配置面上,该X-Z平面与所述X轴方向和所述Z轴方向平行。
根据该方式,配置有接触部的配置面与X-Z平面平行,因此,配置面与作为容器相对于安装部相对地移动的方向的+Y轴方向垂直。由此,能够降低接触部与电连接部的接触位置大幅度偏移的可能性。
(12)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还具有引导部,其能够将所述电连接部向所述接触部引导,所述引导部具有凹槽部,该凹槽部沿着所述Y轴方向延伸并收容所述安装部的一部分,所述凹槽部在所述Z轴方向上形成在与所述接触部相同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引导部将电连接部向接触部引导,因此,能够在安装过程中抑制接触部相对于电连接部错位。另外,凹槽部在Z轴方向上形成在与接触部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在安装过程中进一步抑制接触部相对于电连接部错位。此外,“凹槽部在Z轴方向上形成在与接触部相同的位置”是指,在Z轴方向上,接触部的一部分位于凹槽部所位于的范围内。
(13)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容器还具有主体构件,该主体构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容纳于所述安装部的内侧,并设置有所述液体供给部、所述接触部以及所述定位部,所述接触部沿着所述X轴方向配置有奇数个,在所述X轴方向上,所述奇数个接触部中的位于中央的中央接触部和所述中心轴线位于所述主体构件的中央。
根据该方式,在X轴方向上,中央接触部和中心轴线位于主体构件的中央,从而在安装过程以及在安装状态下,即使在容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接触部相对于电连接部错位。
(14)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液体导入部具有:液体导入针,其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使来自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液体在其内部流通;以及安装部侧筒部,其包围所述液体导入针的外周,并在内侧容纳所述液体导入针,所述液体供给部具有:圆筒状的流通部,其具有所述基端部和所述顶端部,形成供所述液体流通的流路;供给部凸部,其从所述流通部中的形成外周的流通部表面向外侧突出,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插入所述安装部侧筒部内。
根据该方式,容器具备从流通部表面向外侧突出的供给部凸部。由此,能够在容器向安装部的安装过程中抑制流通部相对于液体导入针的错位。
(15)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供给部凸部在所述流通部的外侧的表面的整周上形成为圆环状。
根据该方式,能够在容器向安装部的安装过程中更进一步抑制流通部相对于液体导入针的错位。
(16)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液体供给部还具有阀机构,该阀机构配置于所述流通部内,用于对所述流路进行开闭,所述阀机构从所述顶端部侧起依次具有:阀座,其形成有阀孔;阀体,其用于堵塞所述阀孔,并在从所述液体导入针输入的外力的作用下向所述-Y轴方向侧位移而与所述阀座分开;以及施力部件,其对所述阀体向所述阀座侧施力,所述阀体的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供给部凸部的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部靠所述+Y轴方向侧的位置,在所述Y轴方向上,在将所述安装部侧筒部的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针的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1、将所述供给部凸部的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部与所述阀体的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2时,距离L2比距离L1短。
根据该方式,通过使距离L2比距离L1短,在容器向安装部的安装过程中,在液体导入针与阀体接触之前,供给部凸部位于安装部侧筒部内。由此,在安装过程中在液体导入针将阀体压入之际,能够抑制流通部相对于液体导入针错位。
(17)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连接体,该连接体能够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安装部装卸,该安装部具备液体导入部、电连接部以及配合部。将彼此正交的三个空间轴设为X轴、Y轴和Z轴,将沿着所述X轴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沿着所述Y轴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沿着所述Z轴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在所述连接体安装到所述安装部的安装状态下,将重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反重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所述X轴方向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所述X轴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时,该连接体具备:液体供给部,其能够装卸地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用于向所述液体导入部供给液体;接触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时位于比所述液体供给部靠所述+Z轴方向侧的位置,并能够与所述电连接部接触;以及定位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时在所述Z轴方向上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用于通过与所述配合部配合从而进行所述连接体相对于所述安装部的定位,所述液体供给部具备顶端部,该顶端部形成用于收容所述液体导入部的开口,所述液体供给部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了时受到具有-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的第一外力,所述接触部在与所述电连接部接触了时受到具有所述-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的第二外力。
根据该方式,在连接体上产生由于第一外力而形成的以定位部为支点的具有-Y轴方向分量的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转矩、以及由于第二外力而形成的以定位部为支点的具有-Y轴方向分量的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转矩。另外,根据该方式,在Z轴方向上,在液体供给部与接触部之间具有定位部。由此,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转矩和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转矩沿着彼此消除的方向作用于连接体。由此,能够在安装过程以及在安装状态下降低连接体相对于安装部错位的可能性。另外,根据该实施方式,在比接触部靠作为重力方向的-Z轴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液体供给部,因此,即使是在液体从液体供给部泄漏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液体附着于接触部的危险性。
(1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连接体,该连接体能够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安装部装卸,并具有将来自液体供给源的液体向所述安装部供给的供给流路。该连接体具备:供给构件,其在从所述连接体向所述安装部流动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形成所述供给流路的上游端;以及连接主体构件,其与所述安装部连接,并在所述流动方向上形成所述供给流路的下游端,所述供给构件具有:第一供给开口部,其具有所述上游端;以及第二供给开口部,其在所述流动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供给开口部靠下游侧的位置,所述连接主体构件具有:嵌入部,其形成所述供给流路的一部分,并嵌入到所述第二供给开口部内;以及密封用主体部,其包围所述嵌入部,并通过对所述第二供给开口部向所述嵌入部所位于的一侧施力,使所述嵌入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供给开口部的内周面在整个周向上接触,所述连接体还具有第一弹性密封构件,该第一弹性密封构件位于比所述嵌入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供给开口部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位置靠所述第一供给开口部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所述嵌入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供给开口部的内周面之间,并对所述嵌入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供给开口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根据该方式,形成供来自液体供给源的液体流通的供给流路的连接体具有密封用主体部和第一弹性密封构件。密封用主体部使所述嵌入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供给开口部的内周面在整个周向上接触。另外,第一弹性密封构件对嵌入部的外周面与第二供给开口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由此,与通过利用密封起来的外壳将液体供给源和连接体覆盖以抑制液体向外部泄漏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较窄的区域内抑制液体向外部的泄漏。由此,能够降低因构件间的错位以及构件的公差等而导致无法充分地发挥抑制向外部泄漏的功能的可能性。另外,连接体具有第一弹性密封构件、以及基于密封用主体部的使嵌入部的外周面与第二供给开口部的内周面在整个周向上的接触这种两重密封构造,从而能够更加抑制液体向外部漏出。
(19)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连接主体构件的所述嵌入部具有:嵌入部内周面,其规定所述嵌入部中的所述供给流路的一部分,并位于与所述第一弹性密封构件所位于的所述嵌入部的外周面相反的一侧;第一肋,其两端部与所述嵌入部内周面连接;第二肋,其与所述第一肋交叉,并具有两个第二肋端部,该两个第二肋端部的两端部与所述嵌入部内周面连接。
根据该方式,由于嵌入部具有第一肋和第二肋,从而能够抑制因从第一弹性密封构件施加于嵌入部的外力而导致嵌入部的形状变形。由此,能够降低液体从嵌入部与供给构件之间的间隙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20)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还具有过滤器,该过滤器在所述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供给流路的比所述嵌入部靠下游侧的位置,用于抑制异物通过。
根据该方式,即使在从比过滤器靠上游侧的位置向比过滤器靠下游侧的位置流动的液体中混入了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异物到达安装部的可能性。
(21)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连接主体构件具有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位于所述过滤器的外周,限制所述过滤器在与所述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
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第一凸部限制过滤器的运动,因此,能够抑制过滤器错位。由此,能够更进一步降低异物到达安装部的可能性。
(22)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连接主体构件具有:中间构件,其具有所述嵌入部;以及连接构件,其与所述中间构件连接,并在所述流动方向上形成所述下游端,所述连接体还具有第二弹性密封构件,该第二弹性密封构件对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连接构件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第二弹性密封构件进一步降低液体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23)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连接构件具有第二凸部,该第二凸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弹性密封构件靠所述中间构件侧的位置,并与所述中间构件连接。
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第二凸部将连接构件与中间构件连接。
(24)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连接主体构件具有注入流路,该注入流路使外部的液体朝向所述液体供给源流通,并在所述流动方向上在比所述过滤器靠上游侧的位置与所述供给流路汇合,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凹部,其具有底壁,该底壁形成有构成所述供给流路的供给路径开口和构成所述注入流路的注入路径开口;以及凹槽部,其包围所述凹部的外周,所述凹部具有划分壁,该划分壁从所述底壁立起,是包围所述供给路径开口的框状的划分壁,并在与所述底壁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有所述过滤器,所述第二弹性密封构件配置于所述凹槽部,在被所述凹槽部和所述中间构件按压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弹性密封构件对所述凹槽部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的间隙进行密闭。
根据该方式,具有将形成有供给路径开口和注入路径开口的凹部的外周包围的凹槽部。另外,第二弹性密封构件在被凹槽部和中间构件按压的状态下对凹槽部与中间构件之间的间隙进行密闭。由此,在使液体向注入流路流通之际以及在使来自液体供给源的液体向供给流路流通之际,能够降低液体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25)在上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所述连接主体构件具有:中间构件,其具有所述嵌入部;以及连接构件,其与所述中间构件连接,并在所述流动方向上形成所述供给流路的下游端,所述中间构件与所述连接构件以包围所述供给流路的周围的方式彼此熔接。
根据该方式,中间构件与连接构件以包围供给流路的周围的方式彼此熔接,从而能够降低供给流路中的液体从中间构件与连接构件的边界部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此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除了容器、连接体之外,还能够以具备连接体和液体供给源的液体容纳容器、具备连接体和外壳的连接体单元、容器或连接体的制造方法、具备容器(液体容纳容器)和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消耗系统、具备连接体和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消耗系统、具备连接体单元和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消耗系统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容器和第一管的一端部侧的立体图。
图3是安装部的第一立体图。
图4是安装部的第二立体图。
图5是安装部的主视图。
图6是容器的外观图。
图7是连接体的第一立体图。
图8是连接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连接体的第二立体图。
图10是连接体的电路基板附近的主视图。
图11是连接体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的12-12截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容器的安装过程的示意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容器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1的15-15截面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图。
图17是用于对比较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的立体图。
图19是液体导入部的示意图。
图20是液体供给部的示意图。
图21是液体导入部的示意图。
图22是液体供给部的示意图。
图23是用于说明第一具体例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第二具体例的图。
图25是用于说明第三具体例的图。
图26是用于说明第四具体例的图。
图27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28是液体容纳容器的立体图。
图29是液体容纳体的立体图。
图30是液体容纳体的主视图。
图31是图28的局部放大图。
图32是连接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3是供给构件的立体图。
图34是中间构件的立体图。
图35是连接构件的立体图。
图36是连接构件的后视图。
图37是图30的37-37截面图。
图38是图30的38-38截面图。
图3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0是中间构件的后视图。
图41是中间构件的侧视图。
图42是中间构件的主视图。
图43是连接构件的后视图。
图44是连接构件的侧视图。
图45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系统的图。
图46是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系统的图。
[标号说明]
1:液体消耗系统;10:液体消耗装置;12:外壳;14:液体消耗部;16:控制部;17:排出口;18:副配置架;18a:副罐;19:主配置架;20:安装部;21:安装部外壳;21A:容纳空间;22:液体导入部;22CT:中心轴线;24:装置侧电机构部;26:配合部;26A:第一配合部;26B:第二配合部;28:安装部侧识别构件;29:阀机构;30、30A、30B、30C、30D、30E、30F、30G、30H、30T、30a、30b、30c、30d、30e:容器;31、31T、31Ta、31d:液体容纳外壳;32、32b、32TA、32Ta:液体容纳部(液体供给源);32d:转接器;32e:外部容器;40、40T、40Ta:连接体;41、41T、41Ta:主体构件;41CT:中央;42:液体供给部;42A:基端部;42B:顶端部;42CT:中心轴线;42FP:开口;42T:液体供给部;43、43a:引导部;43T、43Ta:连接主体构件;44、44a:主体侧电机构部;44CP:中心;44T:凹部;45、45A、45B:凹槽部;45C:凹部;45T:另一端部;46CP:中心;46PT:配合位置;46T:一端部;46TP:开口;46Ta:一端部;46Tfa:外周面;48、48T、48Ta:中间构件;49:供给构件;49Bfa:外周面;49T:供给构件;49TA:第一供给开口部;49TB: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f:内周面;49TH:通孔;60、60d、60Td:注入口;65:外部液体容纳部;68、68T:连接开口;71、71T:管;72:一端部;98:第一管;98s:一端部;99:第二管;211:安装部第一面;212:安装部第二面;213:安装部第三面;214:安装部第四面;215:安装部第五面;216:开口部;221:安装部侧筒部;221e:端部;223:液体导入针;223e:顶端部;230:控制部;241:配置底座;241fa:表面;242、242T:电连接部;243:凹部;245:安装部侧突起部;262、262A、262B:配合爪;267:支点;285:支撑壁;292:解除部;311:外壳第一面;311Ta:顶面开口;311d:顶面开口;312:外壳第二面;313:外壳第三面;314:外壳第四面;315:外壳第五面;316:外壳第六面;318:开口;319:切缝;319a:开闭盖;375T:连接体单元;401、402、403、404:突出部;408:主体侧识别构件;409:突起部;411:第一面;412:第二面;413:第三面;414:第四面;415:第五面;416:第六面;421:供给部凸部;421e:端部;423:流通部;427:阀座;427H:阀孔;428:阀体;428e:端部;429:施力部件;430:阀机构;432a:底面;433:第一侧面;434:第二侧面;441:接触部配置部;442、442A:主体侧端子;443、443a:电路基板;443fa:配置面;445:上侧突出部分;461:液体注入部;462A:第一被配合部;462B:第二被配合部;463:定位突出部;463A:第一定位突出部;463B第二定位突出部;465A:第一突起引导部;465B:第二突起引导部;482:流路;492:流路;403T: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4T:第三弹性密封构件;405T: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11T:第一面;412T:第二面;413T:第三面;414T:第四面;415T:第五面;415T:面;416T:第六面;417T:底壁;418T:凹槽部;419T:侧壁;421T:注入路径开口;423T:凸部;431T:供给路径开口;433T:侧壁;441T:底壁;442T:主体侧端子;443T:电路基板;443TA:端部;443Tf:配置面;445T:划分壁;447T:第一凸部;449T:第二凸部;450TB:第二嵌入部;451T:第二熔接部;452Af:外周面;452Bf:外周面;452T:嵌入部;452TA:第一嵌入部;452Afa:外周面;452Afb:嵌入部内周面;452TB:第二嵌入部;452Bfa:外周面;453T:第一肋;454T:第二肋;459T:密封用主体部;461T:液体注入部;462T:被配合部;480T:供给流路;480TA:上游端;480TB:下游端;480TB:开口;482T:注入流路;483T:配合爪;484T:限制部;485T:被配合部;487T:配合爪;488T:侧壁;489T:第一熔接部;491T:底壁;491TH:通孔;493T:配合爪;494T:凹部;499T:凸部;622:液体导入针;CP:接触部;CP1:第一接触部;CP2:第二接触部;CPC:中央接触部;F1:第一外力;F2:第二外力;FM1:膜;FM2:膜;FT:过滤器;LM:液面;LN1:列;LN2:列;Ln1:列;Ln2:列;Ls:假想直线;M1:第一转矩;M2:第二转矩;FTa:外力;FTb:外力。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A-1:液体消耗系统的结构: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1的示意图。在图1中描绘出作为彼此正交的三个空间轴的X轴、Y轴和Z轴。将沿着X轴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沿着Y轴方向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沿着Z轴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在后述的容器(也称为“液体容纳容器”)30安装到安装部20的安装状态下,将重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反重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另外,在安装状态下,将X轴方向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X轴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在安装状态下,液体消耗系统1设置在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的面(X-Y平面)中。在以后说明的其他图中,根据需要也标注出安装状态下的X轴、Y轴和Z轴。
液体消耗系统1具备液体消耗装置10、容器30、主配置架19、以及副配置架18。液体消耗装置10是喷墨式的印染印刷机,该印染印刷机通过向布制品等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来进行记录(印刷)。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液体消耗装置10也可以是打印机,该打印机通过向纸张喷射墨水来进行记录(印刷)。
容器30设置有八个。八个容器30分别容纳的液体(墨水)的颜色不同。在区别地使用八个容器30的情况下,使用标号30A~30H。容器(液体容纳容器)30A容纳青色(C)的液体,容器(液体容纳容器)30B容纳品红色(M)的液体,容器(液体容纳容器)30C容纳黄色(Y)的液体,容器(液体容纳容器)30D容纳黑色(K)的液体。另外,容器(液体容纳容器)30E容纳红色(R)的液体,容器(液体容纳容器)30F容纳蓝色(B)的液体,容器30G容纳橙色(O)的液体,容器(液体容纳容器)30H容纳灰色(LK)的液体。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容器30既可以比八个少,也可以比八个多。
主配置架19配置于液体消耗装置10的外侧,供八个容器30配置。主配置架19是两层结构,在上层配置有容器30A~30D,在下层配置有容器30E~30H。在主配置架19上配置有后述的第一管98的一端部。
副配置架18供八个副罐18a配置。八个副罐18a与八个容器30A~30H相对应地设置。与容器30A~30H相对应的副罐18a通过具有挠性的第一管98连通。第一管98与容器30A~30H相对应地设置有八个。容纳到容器30A~30H的液体由液体消耗系统1所具备的未图示的抽吸机构(例如,配置在副配置架18上的未图示的泵)经由第一管98向对应的副罐18a供给。
液体消耗装置10具有外壳12、液体消耗部14、控制部16、第一管98、安装部20以及第二管99。外壳12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外壳12形成液体消耗装置10的外表面。
液体消耗部14配置于外壳12的内侧。液体消耗部14通过与每个副罐18a对应地设置的具有挠性的第二管99而与副罐18a连通。通过了第二管99液体向液体消耗部14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液体消耗装置10所具备的未图示的加压机构(例如泵)使副罐18a的液体通过第二管99向液体消耗部14供给。液体消耗部14具有向布制品等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射头。液体消耗部14利用液体消耗装置10所具备的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而沿着Y轴方向往复移动。液体消耗部14喷出液体并沿着Y轴方向往复移动,介质通过液体消耗装置10的输送机构(图中未示出)在外壳12的内侧从+X轴方向侧向-X轴方向侧移动。由此,液体向介质喷出。喷射有液体的介质从设置于外壳12的-X轴方向侧的面(前表面)的排出口17向外壳12的外侧排出。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液体消耗部14也可以是不往复移动的、位置被固定的行打印头。
控制部16配置于外壳12的内侧。控制部16控制液体消耗装置10的动作。例如,控制部16控制上述驱动机构、输送机构的动作。另外,控制部16与容器30电连接而能够在其与容器30之间交换各种信息。作为各种信息,可以列举出例如容器30的液体的颜色信息、表示是否向液体消耗装置10安装容器30的信息等。
图2是表示容器30和第一管98的一端部98s侧的立体图。在图2中,表示容器30安装到安装部20的安装状态。安装部20与第一管98的一端部98s连接。安装部2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容器30。具体而言,使安装部20朝向配置在主配置架19(图1)上的容器30的后述的容器主体移动,从而将安装部20安装于容器30。将安装部20向容器30安装时的方向是-Y轴方向,将安装部20从容器30拆卸时的方向是+Y轴方向。安装时的方向以安装部20将要安装到容器30之前的方向为基准,拆卸时的方向以安装部20刚刚从容器30上拆卸下来的动作之后的方向为基准。也就是说,在容器30向安装部20安装时,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移动的方向(安装方向)是+Y轴方向。另外,在安装部20从容器30卸下时,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移动的方向(拆卸方向)是-Y轴方向。
安装部20在X轴方向的两侧具有解除部292(在图2中,仅图示一个)。通过推动解除部292,安装部20与容器30之间的配合被解除,从而安装部20能够从容器30上拆卸下来。此外,在安装状态下,容器30所具备的液体容纳部32中的液体向安装部20供给。供给安装部20的液体在第一管98中流通。
A-2:安装部的结构:
图3是安装部20的第一立体图。图4是安装部20的第二立体图。图5是安装部20的主视图。在图3~图5中为了容易理解也图示了第一管98的一端部98s侧。
安装部20(图3)具有形成外表面的安装部外壳21。安装部外壳21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安装部外壳21也可以说是-Y轴方向侧开口的凹部。安装部外壳21具有安装部第一面(安装部第一壁)211、安装部第二面(安装部第二壁)212、安装部第三面(安装部第三壁)213、安装部第四面(安装部第四壁)214、安装部第五面(安装部第五壁)215以及开口部216。
在容器30安装到安装部20的安装状态下,安装部第一面211形成顶面,安装部第二面212形成底面。另外,安装部第三面213形成一个侧面,安装部第四面214形成另一个侧面。安装部第五面215形成凹形状的底部。开口部216与安装部第五面215相对,对在安装过程中容器30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后述的容器主体)所通过的开口进行规定。安装部第一面211和安装部第二面212沿着Z轴方向相对。安装部第三面213和安装部第四面214沿着X轴方向相对。安装部第五面215和开口部216沿着Y轴方向相对。通过安装部第一面211至安装部第五面215,对容纳后述的容器主体的容纳空间21A进行划分。
安装部20(图3)还具备液体导入部22、装置侧电机构部24、配合部26以及安装部侧识别构件28。液体导入部22、装置侧电机构部24、配合部26以及安装部侧识别构件28配置在作为安装部20的内侧的容纳空间21A中。
液体导入部22具有液体导入针223和安装部侧筒部221。液体导入针223具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22CT。液体导入针223的内部是空腔,在内部形成有供液体流通的流路。液体导入针223在安装状态下与容器30的后述的液体供给部连接,来自液体供给部的液体在内部流通。液体导入针223的基端部(+Y轴方向侧端部)与第一管98连通。
安装部侧筒部221包围以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为中心的外周。另外,安装部侧筒部221在内侧容纳液体导入针223。安装部侧筒部221的-Y轴方向侧端部开口。安装部侧筒部221的中心轴线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相同。
装置侧电机构部24具有:作为端子的电连接部242;配置有电连接部242的配置底座241;以及安装部侧突起部245。在安装状态下,装置侧电机构部24位于比液体导入部22靠反重力方向侧(+Z轴方向侧)的位置。
电连接部242是金属制的板状的构件,是能够弹性变形的构件。电连接部242的一部分从配置底座241的表面241fa露出。表面241fa是在安装状态下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平面。通过以形成在配置底座241的内部的弯曲部为支点进行弹性变形,电连接部242的从表面241fa露出的部分能够在具有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上位移。电连接部242设置有七个。七个电连接部242(图5)包括:四个电连接部242,它们形成沿着X轴方向的列LN1;以及三个电连接部242,它们位于比列LN1靠下侧(-Z轴方向侧)的位置,形成沿着X轴方向的列LN2。电连接部242通过未图示的配线与控制部16(图1)电连接。
配置底座241(图3)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观形状。电连接部242以其一部分从表面241fa露出的方式配置在配置底座241上。配置底座241中的上侧部分配置于在安装部20上设置的凹部243内。凹部243形成容纳空间21A的一部分,是在安装状态下相对于周围向+Z轴方向侧凹陷的部分。
安装部侧突起部245(图5)配置于配置底座241的X轴方向的两侧面。也就是说,安装部侧突起部245设置有两个。安装部侧突起部245是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柱状构件。在安装状态下的Z轴方向上,安装部侧突起部24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连接部242所位于的范围内。两个安装部侧突起部245是通过在容器30的安装过程中限制容器30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运动,从而进行接触部相对于电连接部242的X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定位的构件。
配合部26(图3、图4)设置有两个。在容器30的安装状态下,通过配合部26与容器30的一部分(详细情况随后论述)配合,来限制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地沿着-Y轴方向和X轴方向运动。
将两个配合部26中的、位于比电连接部242和液体导入部22靠-X轴方向侧(安装部第三面213侧)的配合部26也称为“第一配合部26A”。另外,将两个配合部26中的、位于比电连接部242和液体导入部22靠+X轴方向侧(安装部第四面214侧)的配合部26也称为“第二配合部26B”。在安装状态下的Z轴方向上,配合部26位于电连接部242与液体导入部22之间。配合部26是从安装部第五面215朝向开口部216侧(-Y轴方向侧)延伸的柱状构件。配合部26在-Y轴方向侧端部具有配合爪262。配合爪262是向容纳空间21A的内侧弯曲的形状。在区别地使用两个配合爪262的情况下,使用标号“262A”、“262B”。
第二配合部26B的配合爪262B(图3)设置于-Y轴方向侧端部,向-X轴方向侧弯曲。第一配合部26A的配合爪262A(图4)设置于-Y轴方向侧端部,向+X轴方向侧弯曲。配合部26在+Y轴方向侧端部具有使配合爪262向具有X轴方向分量的方向位移的作为施力部件的压缩螺旋弹簧。通过推动在安装部第三面213和安装部第四面214上设置的解除部292,使压缩螺旋弹簧压缩。由此,配合爪262B向+X轴方向侧位移,配合爪262A向-X轴方向侧位移,从而与容器30之间的配合被解除。此外,随后论述针对该配合、以及配合的解除的详细情况。
安装部侧识别构件28(图3)是从容纳空间21A的底面向反重力方向(+Z轴方向)侧突出的突起。安装部侧识别构件28是用于识别向安装部20安装的容器30是否是供给与安装部20对应的液体的种类的容器30的构件。若是供给不对应的液体的种类的容器30,则安装部侧识别构件28与容器30碰撞,从而容器30无法安装到安装部20上。安装部侧识别构件28根据向液体导入部22流通的液体的种类(例如,液体的颜色),使突起的个数、突起的形状以及突起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也就是说,安装部侧识别构件28根据向液体导入部22流通的液体的种类而使由突起形成的形状图案不同。
A-3:容器的结构:
图6是容器30的外观图。容器30具备:液体容纳部32;液体容纳外壳31,其用于容纳液体容纳部32;以及连接体40,其与安装部20连接。
液体容纳外壳31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外壳31由纸板(cardboard)形成。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外壳31也可以由其他材质(例如聚丙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液体容纳外壳31具有外壳第一面(外壳第一壁)311、外壳第二面(外壳第二壁)312、外壳第三面(外壳第三壁)313、外壳第四面(外壳第四壁)314、外壳第五面(外壳第五壁)315以及外壳第六面(外壳第六壁)316。
在容器30的安装状态下,外壳第一面311形成顶面,外壳第二面312形成底面。另外,外壳第三面313形成一个侧面,外壳第四面314形成另一个侧面。外壳第五面315形成与安装部20相对的前表面,外壳第六面316形成后表面。外壳第一面311和外壳第二面312在Z轴方向上相对。外壳第三面313和外壳第四面314在X轴方向上相对。外壳第五面315和外壳第六面316在Y轴方向上相对。在外壳第五面315上形成有供连接体40插入并穿过的开口318。在使用容器30向安装部20供给液体容纳部32的液体时,连接体40的一部分相对于液体容纳外壳31向外侧露出。另一方面,在容器30的搬运时等未使用时,连接体40整体能够容纳于液体容纳外壳31的内侧。例如,通过打开由形成在外壳第五面315上的切缝319所形成的开闭盖319a,能够将连接体40容纳于液体容纳外壳31的内侧。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容器30也可以不具有液体容纳外壳31。
液体容纳部32容纳用于向安装部20供给的液体(墨水)。液体容纳部32是袋体,并在内部填充有液体。液体容纳部32与连接体40的后述的液体供给部连通。在液体容纳部32的液体被消耗且余量为零或几乎没有的情况下,液体容纳部32和连接体40被重新更换。
连接体40与安装部20的电连接部242电连接,并与安装部20的液体导入针223连接。由此,能够在容器30与控制部16(图1)之间交换电信号,并能够将液体容纳部32的液体向液体消耗部14供给。
图7是连接体40的第一立体图。图8是连接体40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连接体40的第二立体图。图10是连接体40的电路基板443附近的主视图。图11是连接体40的主视图。图12是图11的12-12截面图。图13是用于说明容器30的安装过程的示意图。图14是用于说明容器30的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连接体40(图8)具备主体构件41、中间构件48以及供给构件49。通过将各构件41、48、49组装,形成了连接体40。
供给构件49是筒状构件。供给构件49的一端部49A侧通过热熔接等安装在液体容纳部32上。供给构件49的另一端部49B侧通过O形圈(图中未示出)而与中间构件48嵌合。供给构件49形成供液体容纳部32的液体流通的流路492。供给构件49由例如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
中间构件48是位于主体构件41与供给构件49之间的构件。中间构件48形成供通过了供给构件49的流路492的液体流通的流路482。中间构件48由例如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中间构件48中的与供给构件49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通过O形圈(图中未示出)而与主体构件41嵌合。
主体构件41在安装状态下容纳在作为安装部20的内侧的容纳空间21A(图3)中。在主体构件41上设置有后述的液体供给部42、接触部CP、定位部46以及液体注入部461。主体构件41形成有供通过了中间构件48的流路482的液体流通的、包括液体供给部42在内的流路。主体构件41由例如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体40也可以由单一构件(例如主体构件41)形成。
主体构件41(图7、图9)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主体构件41具有第一面(第一壁)411、第二面(第二壁)412、第三面(第三壁)413、第四面(第四壁)414、第五面(第五壁)415以及第六面(第六壁)416。
在安装状态下,第一面411形成+Z轴方向侧的端面(顶面)。在安装状态下,第二面412形成-Z轴方向侧的端面(底面)。在安装状态下,第三面413形成-X轴方向侧的端面(一个侧面)。在安装状态下,第四面414形成+X轴方向侧的端面(另一个侧面)。在安装状态下,第五面415形成+Y轴方向侧的端面(正面)。第六面416形成用于供中间构件48嵌合的开口。第一面411和第二面412是在Z轴方向上与形成安装部20的容纳空间21A的内表面相对的部分。第三面413和第四面414是在X轴方向上与形成安装部20的容纳空间21A的内表面相对的部分。
主体构件41(图7、图9)具有突出部401、402、403、404。在容器30向安装部20的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突出部401、402、403、404抑制主体构件41以后述的中心轴线42CT(图7)为中心旋转。具体而言,在主体构件41欲以中心轴线42CT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突出部401、402、403、404碰到容纳空间21A的内表面。由此,能够抑制主体构件41的旋转。因而,能够在安装状态下以及在安装过程中降低主体构件41相对于安装部20错位的可能性。
突出部(第一突出部)401(图7)从第一面411向+Z轴方向侧突出。突出部401隔着X轴方向上的主体构件41的中央设置有两个。突出部401在第一面411上沿着Y轴方向延伸。突出部(第二突出部)402(图9)从第二面412向-Z轴方向侧突出。突出部402隔着X轴方向上的主体构件41的中央设置有两个。突出部402在第二面412上沿着Y轴方向延伸。突出部(第三突出部)403(图7)从第三面413向-X轴方向侧突出。突出部403在Z轴方向上隔着主体构件41的中央设置有两个。突出部403在第三面413上沿着Y轴方向延伸。突出部(第四突出部)404(图9)从第四面414向+X轴方向侧突出。突出部404在Z轴方向上隔着主体构件41的中央设置有两个。突出部404在第四面414上沿着Y轴方向延伸。
在上述Z轴方向或X轴方向上,在与安装部20的内表面相对的部分(第一面411~第四面414)上设置的突出部401~404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突出部401~404既可以分别是各一个,也可以分别是三个以上。另外,例如,也可以省略突出部401~404中的任一个。即便如此,也能够利用突出部401~404的至少一个,在容器30向安装部20的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抑制主体构件41以中心轴线42CT为中心旋转。
主体构件41(图7)还具有液体供给部42、主体侧电机构部44、引导部43、定位部46、主体侧识别构件408以及液体注入部461。
液体供给部42能够装卸地与安装部20的液体导入部22(具体而言为液体导入针223)连接,向液体导入部22(具体而言为液体导入针223)供给液体。液体供给部42在容器30的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插入液体导入部22的安装部侧筒部221内。
液体供给部42(图7)具有:基端部42A,其与第五面415连接;以及顶端部42B,其形成用于收容液体导入部22(具体而言为液体导入针223)的开口42FP。在容器30向安装部20安装之前的未使用状态下,在开口42FP粘贴有膜FM1以堵塞开口42FP。在容器30向安装部20安装之际,膜FM1被液体导入针223(图3)刺破。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在容器30向安装部20安装之前,膜FM1被使用者取下。
液体供给部42还具有在沿着从基端部42A朝向顶端部42B的+Y轴方向的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42CT。中心轴线42CT是液体供给部42中的后述的圆筒状的流通部423的中心轴线。如图11所示,在X轴方向上,中心轴线42CT位于主体构件41的中央41CT处。
液体供给部42(图7)还具有流通部423和供给部凸部421。流通部423是形成供液体流通的流路的圆筒状的构件。流通部423具有液体供给部42的基端部42A和顶端部42B。液体导入针223插入流通部423。
供给部凸部421从流通部423中的形成以中心轴线42CT为中心的外周的流通部423的外侧的表面向外侧突出。供给部凸部421在流通部423的外侧的表面的整周上形成为圆环状。供给部凸部421在容器30向安装部20的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容器30的安装状态下与安装部侧筒部221协作而限制流通部423的运动。具体而言,供给部凸部421经由与安装部侧筒部221的内表面之间的微小的间隙而插入安装部侧筒部221内。并且,在流通部423相对于安装部20沿着径向(即,与中心轴线42CT正交的、沿着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X-Z平面的方向)相对运动的情况下,通过供给部凸部421碰到安装部侧筒部221的内表面,从而限制流通部423在与中心轴线42CT正交的方向上的运动。即,能够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抑制液体流通部423相对于导入针223错位。通过抑制流通部423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错位,能够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降低液体从流通部423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液体供给部42(图12)还具有配置到流通部423内(流通部423的流路)的阀机构430。阀机构430对流通部423的流路进行开闭。阀机构430从顶端部42B侧朝向基端部42A侧依次具备阀座427、阀体428以及施力部件429。
阀座427是大致圆环状的构件。阀座427由例如橡胶、合成橡胶(elastomer)等弹性体构成。阀座427压入流通部423的内部。阀座427形成有用于供液体流通的阀孔427H。
阀体428是大致圆柱状的构件。在容器30向安装部20安装之前的状态下,阀体428通过与阀座427抵接而堵塞阀孔427H。阀体428在例如从液体导入针223输入的力(外力)的作用下向-Y轴方向侧位移而与阀座427分开。
施力部件429是压缩螺旋弹簧。施力部件429对阀体428向阀座427侧施力。在容器30的安装状态下,液体导入针223(图3)将阀体428朝向与阀座427分开的方向推动,从而使阀体428与阀座427分开。由此,流通部423成为开状态。
主体侧电机构部44(图7)具有:电路基板443;以及接触部配置部441,其配置有包括后述的接触部在内的电路基板443。接触部配置部441与主体构件41形成为一体。接触部配置部441具有在第五面415形成的凹部415C。以作为电路基板443的表面的配置面443fa的法线矢量的朝向朝着+Y轴方向的方式将电路基板443配置于凹部415C内。另外,接触部配置部441具有从第一面411向+Z轴方向侧突出的上侧突出部分445。上侧突出部分445是与安装部20的凹部243(图3)相对应的形状,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形。在容器30的安装状态下,上侧突出部分445的包括上端侧在内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凹部243内。具体而言,在安装状态下,上侧突出部分445的至少一部分隔开微小的间隙而配置于凹部243内。
电路基板443(图10)具有:主体侧端子442,其设置于配置面443fa;以及存储装置(图中未示出),其设置于背面。配置面443fa和背面分别是平面。配置面443fa是与X-Z平面平行的面,该X-Z平面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也就是说,配置面443fa是与沿着中心轴线42CT的方向(Y轴方向)垂直的面。在该配置面443fa上配置有包括后述的接触部CP的主体侧端子442。
主体侧端子442设置有七个。在区别地使用七个主体侧端子442的情况下,使用标号“442A”、“442B”、“442C”、“442D”、“442E”、“442F”、“442G”。七个主体侧端子442A~442G是电源端子、接地端子、数据端子、时钟端子、重置(reset)端子、第一安装检测端子、第二安装检测端子这七个端子。任意地向各主体侧端子442A~442G分配任一端子(例如,电源端子)。重置端子接受针对存储装置的重置信号的供给。时钟端子接受针对存储装置的时钟信号的供给。电源端子接受针对存储装置的电源电压VDD(例如,额定3.3V)的供给。接地端子接受针对存储装置的接地电压VSS(0V)的供给。数据端子接受针对存储装置的数据信号SDA的供给。第一安装检测端子和第二安装检测端子用于:通过对与所对应的电连接部242之间的电接触的好坏进行检测,从而通过液体消耗装置10来检测容器30是否已安装到安装部20。此外,主体侧端子442的数量、各端子的作用能够任意地变更。
电路基板443的存储装置储存与容器30有关的信息(例如液体的颜色信息、与液体余量有关的信息)等。
七个主体侧端子442A~442G分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七个主体侧端子442A~442G以在Z轴方向的不同的位置形成两列Ln1、Ln2的方式进行配置。列Ln1、Ln2与X轴方向平行。
在主体侧端子442A~442G各自的中央部形成有在安装状态时与对应的电连接部242接触的接触部CP。在安装状态时,各接触部CP位于比液体供给部42靠+Z轴方向侧的位置。容器30在比接触部CP靠作为重力方向的-Z轴方向侧具备液体供给部42,因此,即使是液体从液体供给部42漏出来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液体附着于接触部CP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因液体附着于接触部CP而在多个接触部CP间发生短路的可能性。
也能够认为上述的列Ln1、Ln2是由多个接触部CP形成的列。接触部CP在安装状态下通过与电连接部242接触而电连接。由此,在电路基板443的存储装置与液体消耗装置10的控制部16之间交换例如数据信号。
七个接触部CP配置于X轴方向的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七个接触部CP沿着X轴方向配置成交错状。将七个接触部CP中的、在X轴方向上位于最靠+X轴方向侧的接触部也称为第一接触部CP1,将位于最靠-X轴方向侧的接触部也称为第二接触部CP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CP1和第二接触部CP2位于沿着X轴方向的列Ln1上。另外,如图10所示,在从+Y轴方向侧观察容器30时,将X轴方向上的第一接触部CP1与第二接触部CP2之间的间隔的中心称为中心44CP。更具体而言,中心44CP是第一接触部CP1的+X轴方向的端部与第二接触部CP2的-X轴方向的端部之间的X轴方向上的间隔的中心。
另外,七个接触部CP中形成列Ln2的接触部CP沿着X轴方向是奇数个(具体而言为三个)。将该奇数个接触部CP中的位于中央(中央编号)的接触部也称为“中央接触部CPC”。中央接触部CPC在X轴方向上配置在与中心44CP相同的位置。另外,如图11所示,在X轴方向上,中央接触部CPC位于主体构件41的中央41CT处。
引导部43(图7)从第五面415向+Y轴方向侧突出。引导部43能够将电连接部242向接触部CP引导。详细而言,引导部43在安装过程中一边限制接触部CP相对于电连接部242在与中心轴线42CT正交的方向(沿着X-Z平面的方向)上运动,一边将电连接部242向接触部CP引导。
引导部43是+Y轴方向侧和+Z轴方向侧开口的凹形状。引导部43具有:第一侧面(第一侧壁)433(图9),其位于-X轴方向侧;第二侧面(第二侧壁)434(图7),其位于+X轴方向侧;以及底面(底壁)432(图7),其位于-Z轴方向侧。引导部43的-Y轴方向侧由第五面415形成。配置底座241(图3)插入凹形状的引导部43内。
引导部43还具备在第一侧面433(图9)形成的凹槽部45A和在第二侧面434(图7)形成的凹槽部45B。在不区别地使用凹槽部45A、45B的情况下,使用标号“45”。在X轴方向上,凹槽部45A、45B隔着接触部CP。
凹槽部45A、45B沿着Y轴方向延伸。凹槽部45A在安装过程中和安装状态下收容-X轴方向侧的安装部侧突起部245(图3)。凹槽部45B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状态下收容+X轴方向侧的安装部侧突起部245(图3)。在安装过程中,安装部侧突起部245插入凹槽部45A、45B中,从而限制接触部CP相对于电连接部242在与中心轴线42CT正交的方向(沿着X-Z平面的方向)上运动,并将电连接部242向接触部CP引导。由此,能够在安装过程中抑制接触部CP相对于电连接部242错位。
凹槽部45A、45B(图10)在Z轴方向上形成在与接触部CP相同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是指,在Z轴方向上,多个接触部CP中的至少任一个的一部分位于凹槽部45所位于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凹槽部45A、45B在Z轴方向上形成在与形成列Ln2的接触部CP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够在安装过程中进一步抑制接触部CP相对于电连接部242错位。
在安装状态时的Z轴方向上,定位部46(图7)位于液体供给部42与包括接触部CP在内的电路基板443之间。定位部46通过与配合部26的配合爪262配合,从而限制容器30(具体而言是主体构件41)相对于安装部20的至少-Y轴方向的运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46限制容器30(具体而言是主体构件41)相对于安装部20的-Y轴方向和X轴方向的运动。
定位部46从第五面415向+Y轴方向侧突出。定位部46具备定位突出部463。在此,如图11所示,在从+Y轴方向侧观察容器30时,将X轴方向上的定位部46的中心设为“中心46CP”。
定位突出部463(图7)在X轴方向上隔着液体注入部461设置有两个。将位于-X轴方向侧的定位突出部463也称为“第一定位突出部463A”,将位于+X轴方向侧的定位突出部463也称为“第二定位突出部463B”。
第一定位突出部463A具有第一被配合部462A和第一突起引导部465A。第一被配合部462A在安装状态下与第一配合部26A的配合爪262A(图4)配合。第一配合部26A是朝向-Y轴方向的面。
第一突起引导部465A由定位部46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形成。第一突起引导部465A以越朝向-X轴方向越位于-Y轴方向侧的方式形成。第一被配合部462A与第一突起引导部465A的-X轴方向侧端部连接。第一突起引导部465A在安装过程中将第一配合部26A的配合爪262A向第一被配合部462A引导。
第二突起引导部465B(图9)由定位部46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形成。第二突起引导部465B以越朝向+X轴方向越位于-Y轴方向侧的方式形成。第二被配合部462B与第二突起引导部465B的+X轴方向侧端部连接。第二被配合部462B在X轴方向上与第一被配合部462A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突起引导部465B在安装过程中将第二配合部26B的配合爪262B向第二被配合部462B引导。
如图13所示,在安装过程中,第一配合部26A的配合爪262A与第一突起引导部465A抵接,第二配合部26B的配合爪262B与第二突起引导部465B抵接。随着安装过程进行,定位部46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地向+Y轴方向移动,配合爪262A一边与第一突起引导部465A抵接一边被朝向第一被配合部462A引导,配合爪262B一边与第二突起引导部465B抵接一边被朝向第二被配合部462B引导。此时,通过压缩配合部26的压缩螺旋弹簧266,从而以与从安装部第五面215突出的支撑壁286抵接的配合部26的支点267为中心,两个配合爪262A,262B以彼此分开的方式沿着X轴方向位移。
如图14所示,若配合爪262A、262B到达第一被配合部462A和第二被配合部462B,则由于压缩螺旋弹簧266的施力,配合爪262A向+X轴方向侧位移,配合爪262B向-X轴方向侧位移。由此,第一被配合部462A与配合爪262A配合,第二被配合部462B与配合爪262B配合。由于该配合,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的-Y轴方向的运动被限制。另外,在安装状态下,由于压缩螺旋弹簧266的施力,彼此靠近的朝向的力作用于第一配合部26A和第二配合部26B。由此,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定位部46被第一配合部26A和第二配合部26B沿着X轴方向夹持,从而限制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的X轴方向的运动。
如图12和图14所示,将定位部46与配合部26之间的配合位置称为“配合位置46PT”。
液体注入部461(图7)与定位部46一体地形成。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液体注入部461也可以与定位部46分体地形成。液体注入部461是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构件。液体注入部461经由流路482和流路492(图8)与作为容器30的内部的液体容纳部32连通。液体注入部461是为了在容器30的制造过程中向液体容纳部32注入液体而使用的。在液体注入到液体容纳部32之后,液体注入部461被膜FM2堵塞以使液体不向外部漏出。另外,在液体注入部461内也可以配置与配置到流通部423内的阀机构430同样的阀机构。在Z轴方向上,液体注入部461配置在与定位部46相同的位置。在此,“相同的位置”并不限于在Z轴方向上,定位部46的中心和液体注入部461的中心处于相同的位置这种情况,也包括如下情况:定位部46的Z轴方向上的中心位于液体注入部461所位于的范围内。通过将液体注入部461在Z轴方向上配置在与定位部46相同的位置,从而能够在Z轴方向上抑制容器30大型化,并能够在Z轴方向上设置液体注入部461。
主体侧识别构件408(图7)是用于在安装过程中通过与安装部侧识别构件28(图3)嵌合来识别被容纳在作为容器30的内部的液体容纳部32中的液体的种类的构件。主体侧识别构件408具有至少一个突起部409。根据液体容纳部32的液体的种类使突起部409的个数、突起部409的形状以及突起部409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也就是说,根据液体容纳部32的液体的种类,主体侧识别构件408的由突起形成的形状图案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409设置有四个,在内侧的两个突起部409之间嵌合有安装部侧识别构件28。突起部409是与Y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板状的构件。能够利用主体侧识别构件408来防止容器30误插入与本来应该安装的安装部20不同的安装部20中。如图11所示,在从+Y轴方向侧观察容器30时,将通过液体供给部42的中心轴线42CT且与Z轴方向平行的线设为假想直线Ls。此时,如图10所示,中心44CP位于假想直线Ls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突起部409以假想直线Ls为中心,在距假想直线Ls等距离的位置处,在假想直线Ls的左侧配置有两个,在假想直线Ls的右侧配置有两个,但突起部409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距假想直线Ls的距离、突起部409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不同。另外,多个突起部409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与Y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板状的构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从+Y轴方向侧观察容器30时,定位部46的中心46CP位于假想直线Ls上。另外,在从+Y轴方向侧观察容器30时,第一被配合部462A和第二被配合部462B处于隔着假想直线Ls的位置。
图15是图11的15-15截面图。图15还图示有安装部20,表示容器30安装到安装部20的安装状态。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通过液体导入针223被插入流通部423内,液体供给部42与液体导入部22连接。在液体供给部42与液体导入部22连接了的状态下,阀体428被液体导入针223推动,从而以与阀座427分开的方式向-Y轴方向侧位移。由于该位移,施力部件429压缩。也就是说,液体供给部42构成为,在与液体导入部22连接了时受到-Y轴方向的第一外力F1。
另外,在安装状态下,在电连接部242以被电路基板443从表面241fa推入的方式进行了位移的状态下,电连接部242与接触部CP接触。另外,在安装过程中也同样地,在即将成为安装状态之前的阶段,电连接部242被电路基板443从表面241fa推入。在电连接部242被从表面241fa推入了的状态下,电连接部242由于弹性力而对接触部CP施加-Y轴方向分量的第二外力F2。也就是说,接触部CP构成为,在与电连接部242接触了时从电连接部242受到-Y轴方向的第二外力F2。
A-4.效果:
如图15所示,在安装状态下,由于第一外力F1,以定位部46的配合位置46PT为支点而在容器30的连接体40上产生具有-Y轴方向分量的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转矩M1。另外,在安装状态下,由于第二外力F2,以定位部46的配合位置46PT为支点而在容器30的连接体40上产生具有-Y轴方向分量的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转矩M2。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是彼此相反的旋转方向,因此,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转矩M1和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转矩M2沿着彼此消除的方向作用于连接体40。由此,在安装状态下,能够抑制连接体40以X轴为中心旋转,因此,能够降低容器30(具体而言为连接体40)相对于安装部20错位的可能性。
另外,在安装过程中,由于第一外力F1,以定位部46与配合部26之间的抵接位置为支点而在容器30的连接体40上产生具有-Y轴方向分量的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转矩M1。另外,在安装过程中,由于第二外力F2,以定位部46与配合部26之间的抵接位置为支点而在容器30的连接体40上产生具有-Y轴方向分量的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转矩M2。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是彼此相反的旋转方向,因此,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转矩M1和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转矩M2沿着彼此消除的方向作用于连接体40。由此,在安装过程中,能够抑制连接体40以X轴为中心旋转,因此,能够降低容器30(具体而言为连接体40)相对于安装部20错位的可能性。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图。图17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图。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产生液体供给部42插入到液体导入部22的安装部侧筒部221内的第一状态、液体导入针223插入到液体供给部42的流通部423中的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时,如以下说明那样会发生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的相对错位。
也就是说,如图16所示,容器30以中心轴线42CT为中心,欲相对于安装部20沿着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X-Z平面旋转。该旋转能够基于安装过程中来自使用者的外力以及安装状态下的振动等而产生。在本实施方式的容器30中,以中心轴线42CT为中心,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地沿着X-Z平面旋转了角度θa。此时,将包括接触部CP在内的主体侧端子442A~442G的沿着Z轴方向的位移量设为值D1。
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在中心44CP以及中央接触部CPC位于从假想直线Ls上偏移了的位置的情况下,以中心轴线42CT为中心,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地沿着X-Z平面旋转了角度θa。此时,将包括接触部CP在内的主体侧端子442A~442G的沿着Z轴方向的位移量设为值D2。
值D1比值D2小。根据以上内容,通过使中心44CP位于假想直线Ls上,即使在容器30以中心轴线42CT为中心,沿着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X-Z平面相对于安装部20旋转而相对于安装部20在X-Z平面上错位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多个接触部CP相对于电连接部242在X-Z平面上错位。在此,“中心44CP位于假想直线Ls上”并不限于中心44CP与假想直线Ls上完全一致的情况,鉴于能够抑制接触部CP相对于电连接部242在X-Z平面上错位的主旨,也包括中心44CP从假想直线Ls上稍微偏移的情况。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X轴方向上,中央接触部CPC和中心轴线42CT位于主体构件41的中央41CT(图11)处。由此,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即使在容器30以中心轴线42CT为中心而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地旋转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接触部CP相对于电连接部242在X-Z平面上错位。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另外,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主体侧识别构件408的突起部409嵌合于安装部侧识别构件28。由此,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在容器30以中心轴线42CT为中心而欲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地旋转的情况下,主体侧识别构件408碰到安装部侧识别构件28。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发生相对错位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从+Y轴方向侧观察容器30时,X轴方向上的定位部46的中心46CP位于假想直线Ls上(图11)。由此,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即使在容器30以中心轴线42CT为中心而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地旋转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定位部46限制容器30在X轴方向上相对于安装部20的相对的运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部CP相对于电连接部242错位。在此,“中心46CP位于假想直线Ls上”并不限于中心46CP与假想直线Ls上完全一致的情况,鉴于能够抑制接触部CP相对于电连接部242错位的主旨,也包括中心46CP从假想直线Ls上稍微偏移的情况。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一被配合部462A和第二被配合部462B处于隔着假想直线Ls位置(图11)。由此,能够抑制由第一外力F1、第二外力F2导致的容器30错位、以中心轴线42CT为中心的接触部CP错位。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容器30具备第一突起引导部465A和第二突起引导部465B。由此,在向安装部20安装容器30之际,能够将第一配合部26A向第一被配合部462A引导,将第二配合部26B向第二被配合部462B引导。因而,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第一配合部26A与第一被配合部462A之间的配合、以及第二配合部26B与第二被配合部462B之间的配合。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上侧突出部分445(图11)配置于安装部20的凹部243(图3)内,从而即使在容器30欲以中心轴线42CT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由于上侧突出部分445碰到凹部243的壁面而能够抑制旋转。因而,能够在安装状态下进一步降低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发生相对错位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接触部CP位于与X-Z平面平行的配置面443fa上,该X-Z平面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图7)。由此,配置面443fa与作为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移动的方向的+Y轴方向垂直。由此,能够降低接触部CP与电连接部242之间的接触位置大幅度偏移的可能性。在此所谓的“平行”不仅包括配置面443fa不与X-Z平面相交的形态,鉴于降低接触位置的偏移的主旨,也包括配置面443fa相对于X-Z平面在比0°大且比10°小的范围内倾斜的形态。
B.第二实施方式:
图18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30a的立体图。在图18中,仅图示了容器30a中的连接体40a的立体图。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30a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30(图7)中,不同的点在于主体侧电机构部44a的结构。对于其他结构,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30a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30中是同样的结构,因此,针对同样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标号同一标号,并且省略说明。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30a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30同样具备液体容纳外壳31和液体容纳部32(图6)。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30a也是能够装卸地安装于液体消耗装置10的安装部。
主体侧电机构部44a具有电路基板443a。电路基板443a配置于引导部43a的底面432a上。引导部43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是+Y轴方向侧和+Z轴方向侧开口的凹形状。底面432a与X-Y平面和Y-Z平面交叉,该X-Y平面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该Y-Z平面与Y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面432a的法线矢量的朝向是具有+Z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分量的方向。在作为电路基板443a的表面的配置面443faa上配置有九个主体侧端子442。配置面443faa与X-Y平面和Y-Z平面交叉,该X-Y平面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该Y-Z平面与Y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面443faa的法线矢量的朝向是具有+Z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分量的方向。
九个主体侧端子442是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443同样功能的七个主体侧端子442A~442G(图10)和两个短路检测端子。基于是否在两个短路检测端子中产生过剩的电压,液体消耗装置10的控制部16能够检测是否在主体侧端子442产生了短路。在九个主体侧端子442各自的中央部形成有接触部CP,该接触部CP在安装状态时与对应的电连接部242接触。九个主体侧端子442以在Z轴方向的不同的位置形成两列的方式配置。该两列分别与X轴方向平行。上侧的列由四个主体侧端子442形成,下侧的列由5个主体侧端子442形成。九个主体侧端子442(具体而言是接触部CP)配置成所谓的交错状,该交错状是沿着X轴方向在主体侧端子442之间的间距(pitch)的一半的位置交替地排列主体侧端子442的配置。接触部CP位于配置面443faa上。
为了与容器30a的主体侧电机构部44a的结构相对应,供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30a安装的安装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部20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变更。也就是说,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部20(图3)的变更点在于:设置有九个电连接部242;以及表面241fa(图3)以与配置面443faa相对的方式倾斜。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30a从液体消耗装置10的安装部受到以下的外力。也就是说,液体供给部42在与液体导入部22连接了时从液体导入部22受到-Y轴方向的第一外力。另外,接触部CP在与电连接部242接触了时从电连接部242受到具有-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的第二外力。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在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这点,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由于第一外力而产生的第一旋转方向的第一转矩和由于第二外力而产生的第二旋转方向的第二转矩沿着彼此消除的方向作用于容器30a。由此,能够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降低容器30a相对于安装部错位的可能性。另外,在例如比接触部CP靠重力方向的-Z轴方向侧设置有液体供给部42,因此,即使在液体从液体供给部42漏出来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液体附着于接触部CP的危险性。
另外,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接触部CP位于与X-Y平面和Y-Z平面交叉的配置面443faa上,该X-Y平面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该Y-Z平面与Y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由此,配置有接触部CP的配置面443faa与X-Y平面和Y-Z平面交叉,因此,该配置面443faa相对于作为容器30a相对于安装部相对地移动的方向的+Y轴方向倾斜。由此,在容器30a向安装部的安装即将完成之前,电连接部242与接触部CP能够稍微地互相摩擦。由此,即使是在电连接部242、接触部CP的附近存在有异物(例如,尘埃)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能够将异物从电连接部242与接触部CP之间排出的效果(擦拭效果)。
C.关于液体导入部22和液体供给部42的优选的关系:
C-1:优选的第一关系:
使用图19和图20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液体导入部22和液体供给部42的优选的第一关系进行说明。图19是液体导入部22的示意图。图20是液体供给部42的示意图。
如图19所示,在Y轴方向中,将安装部侧筒部221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221e与液体导入针223(具体而言为液体导入针223的作为-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顶端部223e)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1。
如图20所示,将供给部凸部421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421e与阀体428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428e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2。在此,在安装之前的状态下,端部428e位于比端部421e靠+Y轴方向侧的位置。
优选距离L2比距离L1短。通过如此设置,在容器30、30a向安装部20的安装过程中,在液体导入针223与阀体428接触之前,供给部凸部421位于安装部侧筒部221内。由此,在安装过程中,能够在液体导入针223将阀体428压入之际抑制流通部423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错位。因而,能够在安装过程中降低液体从流通部423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C-2:优选的第二关系:
使用图21和图22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液体导入部22和液体供给部42的优选的第二关系进行说明。图21是液体导入部22的示意图。图22是液体供给部42的示意图。
如图21所示,在Y轴方向上,将安装部侧筒部221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221e与液体导入针223(具体而言为液体导入针223的作为-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顶端部223e)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3。在此,顶端部223e相对于安装部侧筒部221向-Y轴方向侧突出。
如图22所示,将供给部凸部421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421e与阀体428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428e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4。在此,端部428e位于比端部421e靠-Y轴方向侧的位置。
优选距离L4比距离L3长。通过如此设置,在容器30、30a向安装部20的安装过程中,在液体导入针223与阀体428接触之前,供给部凸部421位于安装部侧筒部221内。由此,能够在安装过程中在液体导入针223将阀体428压入之际抑制流通部423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错位。因而,能够在安装过程中降低液体从流通部423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D:容器30、30a的各种变形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30、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30a中,也可以设置能够补充液体容纳部32的液体或能够更换液体容纳部32的机构。以下对其具体例进行说明。
D-1:第一具体例:
图23是用于说明第一具体例的图。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并且省略说明。容器30b具有液体容纳部32b。液体容纳部32b由聚丙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并形成容器30b的外壳。液体容纳部32b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容器30b具有用于注入液体的注入口60。注入口60设置于液体容纳部32b的顶面。注入口60贯通液体容纳部32b的壁而与液体容纳部32b连通。在液体容纳部32b的液面LM降低而液体余量变少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从注入口60向液体容纳部32b补充液体。
D-2.第二具体例:
图24是用于说明第二具体例的图。图24所示的容器30c与图23所示的容器30b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容器30c另外设置有外部液体容纳部65。外部液体容纳部65是容纳用于向液体容纳部32b注入的液体的容器。外部液体容纳部65能够装卸地安装于注入口60。在液体容纳部32b的液面LM降低而液体余量变少的情况下,使用者通过将外部液体容纳部65安装于注入口60,能够向液体容纳部32b补充液体。
D-3.第三具体例:
图25是用于说明第三具体例的图。容器30d具备转接器32d和用于容纳转接器32d的液体容纳外壳31d。连接体40固定在液体容纳外壳31d上。
转接器32d在内部容纳用于向液体消耗装置10供给的液体。转接器32d能够拆卸地容纳于液体容纳外壳31d内。例如,转接器32d经由液体容纳外壳31d的顶面开口311d容纳于液体容纳外壳31d内。
转接器32d具备连接开口68和注入口60d。连接开口68与转接器32d的内部连通,使转接器32d内部的液体向外部流通。在连接开口68内配置有抑制液体向外部漏出的液体保持部件。作为液体保持部件,可以列举出例如作为多孔部件的海绵。此外,也可以配置阀机构来替代液体保持部件。连接开口68能够与连接体40的供给构件49连接。使用者在将转接器32d容纳于液体容纳外壳31d内之际将连接开口68与供给构件49连接。由此,转接器32d内的液体能够经由连接开口68向连接体40侧流通。
注入口60d设置于转接器32d的顶面。注入口60d贯通转接器32d的壁并与转接器32d连通。在转接器32d的液面降低而液体余量变少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从注入口60d向转接器32d内部补充液体。
根据第三具体例,连接体40设置于液体容纳外壳31d侧,因此,容纳作为消耗品的液体的转接器32d上无需设置连接体40。由此,能够以低成本制造容器30d。
D-4.第四具体例:
图26是用于说明第四具体例的图。容器30e具备:连接体40;作为外部液体供给源的外部容器32e;以及管71,其将外部容器32e和连接体40连接。在外部容器32e的内部容纳有用于向连接体40供给的液体。优选外部容器32e能够容纳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部32更大量的液体。通过将外部容器32e设为大容量,能够抑制外部容器32e的更换频度。外部容器32e既可以配置于主配置架19(图1),也可以配置于其他场所。外部容器32e也可以具有能够向内部注入液体的注入口。管71的一端部72能够拆卸地与连接体40的供给构件49连接。外部容器32e的液体经由管71向连接体40供给。
E.第三实施方式:
E-1:安装部的结构:
图27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安装部20T的立体图。为了容易理解,在图27中也图示出第一管98的一端部98s侧。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并且适当省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安装部20T也用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液体消耗装置10。此外,在安装部20T上,安装后述的液体容纳容器30T来替代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30。
电连接部242T是金属制的板状的构件,是能够弹性变形的构件。电连接部242T的一部分从配置底座241T的表面241Tfa露出。表面241Tfa的法线矢量是包括-Z轴方向分量和-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电连接部242T设置有九个。电连接部242T通过未图示的配线与控制部16(图1)电连接。
配合部26设置有两个。在液体容纳容器30T的安装状态下,配合部26在-Y轴方向侧的端部具有配合爪262。配合部26通过与液体容纳容器30的一部分配合,来限制液体容纳容器30T相对于安装部20T相对地沿着至少Y轴方向运动。
通过推动在安装部第三面213和安装部第四面214上设置的解除部292(图中仅图示一个),配合爪262向容纳空间21A的外侧位移,从而配合部26与液体容纳容器30T之间的配合被解除。
E-2:液体容纳容器的结构:
图28是液体容纳容器30T的立体图。图29是液体容纳体35T的立体图。图30是液体容纳体35T的主视图。
液体容纳容器30T(图28)具备液体容纳体35T和外壳31T。液体容纳体35T具有液体供给源32和连接体40T。液体供给源32容纳用于向安装部20T供给的液体(墨水)。液体供给源32是袋体,并在内部填充有液体。液体供给源32与连接体40T的后述的液体供给部连通。在液体供给源32的液体被消耗且余量为零或几乎没有的情况下,液体容纳体35T被重新更换。
连接体40T(图29)能够相对于安装部20T装卸。连接体40T具有将来自液体供给源32的液体向安装部20T供给的供给流路480T。连接体40T与液体供给源32连接。连接体40T与安装部20T的电连接部242T电连接,并与安装部20T的液体导入针223连接。由此,能够在液体容纳容器30T与控制部16(图1)之间交换电信号,并能够将液体供给源32的液体向液体消耗部14供给。随后论述连接体40T的详细结构。
外壳31T(图28)以液体供给源32能够取出的方式容纳液体供给源32。外壳31T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31T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纸板形成。外壳31T由例如以纤维素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外壳31T也可以由其他材质(例如聚丙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外壳31T具有外壳第一面(外壳第一壁)311、外壳第二面(外壳第二壁)312、外壳第三面(外壳第三壁)313、外壳第四面(外壳第四壁)314、外壳第五面(外壳第五壁)31以及外壳第六面(外壳第六壁)316。
在液体容纳容器30T的安装状态下,外壳第一面311形成顶面,外壳第二面312形成底面。另外,外壳第三面313形成一个侧面,外壳第四面314形成另一个侧面。外壳第五面315形成与安装部20T相对的前表面,外壳第六面316形成后表面。外壳第一面311和外壳第二面312在Z轴方向上相对。外壳第三面313和外壳第四面314在X轴方向上相对。外壳第五面315和外壳第六面316在Y轴方向上相对。连接体40T插入并穿过外壳第五面315。由此,连接体40T的一部分露出于外侧。此外,在液体容纳容器30T的搬运时等未使用时,连接体40T整体能够容纳于外壳31T的内侧。例如,通过打开由形成在外壳第五面315上的切缝319所形成的开闭盖319a,能够将连接体40T容纳于外壳31T的内侧。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容器30T也可以不具有外壳31T。
图31是图28的局部放大图。连接体40T具备液体供给部42T、电路基板443T、液体注入部461T以及被配合部462T。各部42T、443T、461T、462T配置于连接体40T的、与安装部20T相对的面(正面)415T侧。
液体供给部42T能够装卸地与安装部20T的液体导入部22(具体而言为液体导入针223)连接,向液体导入部22(具体而言为液体导入针223)供给液体。液体供给部42T在液体容纳容器30T的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插入液体导入部22的安装部侧筒部221内。
液体供给部42T是从面415T延伸的筒状的构件。在液体供给部42T的顶端形成有收容液体导入针223的开口480TB。开口480TB在从连接体40T向安装部20T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供给流路方向)上是供给流路480T的下游端。因而,将开口480TB也称为下游端480TB。在液体容纳容器30T向安装部20T安装之前的未使用状态下,在开口480TB粘贴有膜FM1以堵塞开口480TB。在液体容纳容器30T向安装部20T安装之际,膜FM1被液体导入针223(图27)刺破。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液体容纳容器30T向安装部20T安装之前,膜FM1由使用者取下。液体供给部42T还具有在沿着+Y轴方向的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42CT。
液体供给部42T还具有阀机构(图中未示出),该阀机构配置于流路内,用于对供给流路480T进行开闭。阀机构通过液体导入针223被插入液体供给部42T内而开阀。
电路基板443T具有:主体侧端子442T,其设置于配置面443Tfa;以及存储装置(图中未示出),其设置于背面。电路基板443T的存储装置储存与液体容纳容器30T有关的信息(例如,液体的颜色信息、与液体余量有关的信息)等。
配置面443Tfa的法线矢量是包括+Z轴方向分量和+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在该配置面443Tfa上配置有九个主体侧端子442T。九个主体侧端子442T在安装状态下与所对应的电连接部242T(图27)接触。由此,能够在控制部16(图1)与存储装置之间进行信号的交换。
被配合部462T在安装状态下与配合爪262(图27)配合。由于该配合,在安装状态下连接体40T向从安装部20T脱落的方向(-Y轴方向)的运动被限制。配合爪262设置有两个。配合爪262是朝向-Y轴方向的面。
液体注入部461T是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构件。液体注入部461T形成与供给流路480T汇合的注入流路482T的一部分。注入流路482T是使外部的液体朝向液体供给源32流通的流路。通过从液体注入部461T注入液体,能够使液体通过注入流路482T而向液体供给源32注入。在液体注入到液体供给源32之后,液体注入部461T被膜FM2堵塞以使液体不会向外部漏出。另外,也可以是,在液体注入部461T内配置用于防止液体向外部漏出的阀机构。
E-3.连接体的详细结构
图32是连接体40T的分解立体图。连接体40T具备供给构件49T、连接主体构件43T、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T以及过滤器FT。此外,在图32中,后述的第三弹性密封构件配置于中间构件48T内,并未图示出。
供给构件49T在从连接体40T向安装部20T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形成供给流路480T的上游端480TA。供给构件49T由合成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构件49T由以聚乙烯(PE)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成分是指材料中的重量%高于50重量%的成分。
连接主体构件43T在流动方向上形成供给流路480T的下游端480TB(图31)。连接主体构件43T具有液体供给部42T,在安装状态下与安装部20T的液体导入针223连接。
连接主体构件43T具备中间构件48T和连接构件41T。通过将中间构件48T与连接构件41T嵌合,形成了连接主体构件43T。也就是说,连接构件41T与中间构件48T连接。中间构件48T处于被连接构件41T和供给构件49T夹着位置。中间构件48T和连接构件41T分别由合成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构件48T和连接构件41T分别由以聚丙烯(PP)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一般而言,聚丙烯的硬度比聚乙烯的硬度高。因而,能够降低因在中间构件48T与连接构件41T嵌合的部分处产生的应力而导致中间构件48T和连接构件41T发生塑性变形的可能性。另外,聚丙烯通常是通用性较高的材料,较为廉价。因而,能够降低连接体40T的制造成本。
连接体40T是通过将连接构件41T与中间构件48T(具体而言是中间构件48T的一侧)嵌合,并将中间构件48T(详细而言是中间构件48T的另一侧)与供给构件49T嵌合而形成的。
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对嵌合后的中间构件48T与供给构件49T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是环状,以包围供给流路480T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抑制在供给流路480T中流动的液体从中间构件48T与供给构件49T之间的间隙向外部漏出。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是具有弹性的构件,例如,由以聚丁二烯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
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T对嵌合后的连接构件41T与中间构件48T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T是框状,以包围供给流路480T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第二弹性密封构件抑制在供给流路480T中流动的液体从连接构件41T与中间构件48T之间的间隙向外部漏出。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T是具有弹性的构件,例如,由以聚丁二烯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
过滤器FT配置于供给流路480T的中途。过滤器FT是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板状部件。过滤器FT安装在连接构件41T的一部分上。作为安装方法,例如存在如下方法:使连接构件41T的一部分热熔融,将熔融后的部分压入过滤器FT的开口的一部分并使其凝固。过滤器FT的外形是矩形形状。过滤器FT是网眼构造,该网眼构造具有使在供给流路480T中流动的液体通过、不使液体中的垃圾等异物通过的程度的大小的开口。过滤器FT抑制在供给流路480T中流动的液体中的异物的通过。由此,在流动方向上,即使在从比过滤器FT靠上游侧的位置向比过滤器FT靠下游侧的位置流动的液体中混入了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异物到达安装部20T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液体消耗部14(图1)的喷射头被异物堵塞的可能性。此外,过滤器FT的材质并不限于金属,也可以是合成树脂等其他材质。
图33是供给构件49T的立体图。图34是中间构件48T的立体图。图35是连接构件41T的立体图。图36是连接构件41T的后视图。在图36中,示出了过滤器FT被取下后的连接构件41T。图37是图30的37-37截面图。图38是图30的38-38截面图。
供给构件49T(图33)是筒状的构件,形成有构成供给流路480T的一部分的通孔49TH。通孔49TH沿着Y轴方向延伸。
供给构件49T具有作为一端部的第一供给开口部49TA和作为另一端部的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第一供给开口部49TA是环状。第一供给开口部49TA通过热熔接、激光熔接等连接于液体供给源32。第一供给开口部49TA具有供给流路480T的上游端480TA(图37)。从液体供给源32向连接体40T供给的液体最先通过上游端480TA。
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图33)在流动方向上位于比第一供给开口部49TA靠下游侧的位置。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是筒状。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具有从外周面49Bf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配合爪493T。配合爪493T在外周面49Bfa的整周上形成。中间构件48T的一部分(后述的嵌入部452T)(图37)嵌入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内。另外,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嵌入中间构件48T的另一部分(后述的密封用主体部459T)。通过配合爪493T与中间构件48T配合,抑制供给构件49T从中间构件48T脱落。随后论述该供给构件49T与中间构件48T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内周面49Bfb具有在整周上与中间构件48T进行面接触的部分。
中间构件48T(图34)的+Y轴方向侧的一端部46T与连接构件41T连接,-Y轴方向侧的另一端部45T与供给构件49T连接。中间构件48T在内部形成供给流路480T的一部分。中间构件48T的另一端部45T具有嵌入部452T和密封用主体部459T。
嵌入部452T(图37)嵌入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内,形成供给流路480T的一部分。嵌入部452T(图34)具备筒状的第一嵌入部452TA和直径比第一嵌入部452TA的直径大的筒状的第二嵌入部452TB。第一嵌入部452TA位于比第二嵌入部452TB靠上游端480TA侧的位置。
密封用主体部459T包围嵌入部452T的外周。密封用主体部459T是环状的构件。密封用主体部459T(图37)具有在周向上形成于内周面的被配合部485T。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配合部485T是凹槽。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被配合部485T也可以是在周向上贯通密封用主体部459T的通孔。被配合部485T与供给构件49T的配合爪493T配合。通过将供给构件49T的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嵌入到嵌入部452T与包围嵌入部452T的外周的密封用主体部459T之间,从而使密封用主体部459T对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向嵌入部452T所位于的一侧(径向内侧)施力。由此,从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对第二嵌入部452TB施加朝向径向内侧的外力FTa。在该外力FTa的作用下,嵌入部452T(具体而言为第二嵌入部452TB)的外周面452B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内周面49Bfb在整个周向上进行面接触。另外,在配合爪493T的周围配置有第三弹性密封构件404T,该第三弹性密封构件404T对配合爪493T与中间构件48T的另一端部45T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第三弹性密封构件404T是环状。
如图37和图38所示,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位于比第二嵌入部450TB的外周面452B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内周面49Bfb之间的接触位置靠第一供给开口部49TA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沿着第一嵌入部452TA的外周面452Afa配置。另外,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位于第一嵌入部452TA的外周面452A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内周面49Bfb之间,对外周面452Afa与内周面49Bfb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也就是说,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被外周面452Afa和内周面49Bfb沿着嵌入部452T的径向按压。由此,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对嵌入部452T向径向内侧施加外力FTb。
第一嵌入部452TA(图34)具有:嵌入部内周面452Afb,其规定供给流路480T的一部分;第一肋453T,其两端部与嵌入部内周面452Afb连接;以及第二肋454T,其两端部与嵌入部内周面452Afb连接。嵌入部内周面452Afb位于与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所位于的嵌入部452T的外周面452Afa相反的一侧。第二肋454T与第一肋453T交叉。第一肋453T和第二肋454T呈直角交叉,分别是通过第一嵌入部452TA的流路中心的板状的构件。通过使嵌入部452T的第一嵌入部452TA具有第一肋453T和第二肋454T,能够抑制因从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施加于嵌入部452T(具体而言为第一嵌入部452TA)的外力FTb而导致嵌入部452T的形状变形。由此,能够降低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的密封的程度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液体从嵌入部452T与供给构件49T之间的间隙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中间构件48T的一端部46T(图34、图37)具有开口面积比另一端部45T的开口面积大的开口46TP。如图37所示,开口46TP形成供给流路480T的一部分和注入流路482T的一部分。一端部46T具有从外周面46Tf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配合爪483T。配合爪483T在外周面46Tfa的整周上形成。配合爪483T在一端部46T嵌入到连接构件41T时与连接构件41T配合。
中间构件48T(图34)还具有从一端部46T与另一端部45T之间的外周面沿着X轴方向突出的一对限制部484T。一对限制部484T分别是板状的构件,与外壳31T相对以限制连接体40T向外壳31T的内侧移动。
连接构件41T(图35)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连接构件41T具有第一面(第一壁)411T、第二面(第二壁)412T、第三面(第三壁)413T、第四面(第四壁)414T、第五面(第五壁)415T以及第六面(第六壁)416T。
在安装状态下,第一面411T形成+Z轴方向侧的端面(顶面)。在安装状态下,第二面412T形成-Z轴方向侧的端面(底面)。在安装状态下,第三面413T形成-X轴方向侧的端面(一侧面)。在安装状态下,第四面414T形成+X轴方向侧的端面(另一侧面)。在安装状态下,第五面415T形成+Y轴方向侧的端面(正面)。第一面411T和第二面412T是在Z轴方向上与安装部20T的形成容纳空间21A的内周面相对的部分。第三面413T和第四面414T是在X轴方向上与安装部20T的形成容纳空间21A的内周面相对的部分。
连接构件41T具备从第五面415T突出的液体供给部42T。也就是说,连接构件41T形成流动方向上的下游端(开口)480TB。另外,连接构件41T具有包括液体注入部461T在内的注入流路482T。
连接主体构件43T的连接构件41T具有凹部44T和包围凹部44T的外周的凹槽部418T。凹部44T和凹槽部418T分别形成于第六面416T。
凹部44T(图35)具有:底壁441T,其与上游端480TA相对;以及框状的侧壁433T,其从底壁441T的周缘部立起。底壁441T(图36)具有构成供给流路480T的供给路径开口431T和构成注入流路482T的注入路径开口421T。供给路径开口431T和注入路径开口421T分别是贯通底壁441T的通孔。侧壁433T从底壁441T的周缘部向-Y轴方向侧(上游端480TA侧)立起。
凹部44T(图36)还具有从底壁441T立起且包围供给路径开口431T的框状的划分壁445T。划分壁445T在比侧壁433T靠内侧的位置从底壁441T向-Y轴方向侧立起。此外,注入路径开口421T位于框状的划分壁445T的外侧。在划分壁445T的与底壁441T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443TA上气密地安装有过滤器FT。在图36中,在端部443TA中的供过滤器FT安装的部分标注了单向阴影线。如图37所示,过滤器FT配置于供给流路480T的比嵌入部452T靠下游侧的部分。
连接主体构件43T的连接构件41T(图35,图36)还具有第一凸部447T,该第一凸部447T设置于凹部44T,且位于过滤器FT的外周。第一凸部447T设置有八个。以两个第一凸部447T分别与矩形形状的过滤器FT的四个边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一凸部447T限制过滤器FT在与供给流路480T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移动。例如,在将过滤器FT配置于端部443TA并将过滤器FT向端部443TA安装之际,通过利用第一凸部447T限制过滤器FT的运动,能够抑制过滤器FT错位。另外,例如,在已安装在端部443TA上的过滤器FT因外力而沿着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过滤器FT会碰到第一凸部447T,从而能够抑制过滤器FT的错位。由此,能够抑制过滤器FT的错位,因此,能够降低过滤器FT与端部443TA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因而,能够利用过滤器FT来抑制异物的通过,因此,能够降低异物到达安装部20T的可能性。
凹槽部418T(图36)与凹部44T相邻。凹槽部418T(图36)具有底壁417T以及从底壁417T的周缘部立起的侧壁419T和侧壁433T。侧壁433T是与凹部44T通用的壁。底壁417T与中间构件48T的一端部46T相对(图37)。侧壁419T位于凹槽部418T的外缘,是框状。侧壁419T具有向凹槽部418T的内侧突出的第二凸部449T。第二凸部449T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七个。第二凸部449T是与中间构件48T的配合爪483T(图37)配合的部分。第二凸部449T通过与配合爪483T配合而与中间构件48T连接。第二凸部449T在比凹部44T靠+Z轴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一个,在比凹部44T靠下侧(-Z轴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两个,在比凹部44T靠+X轴方向侧设置有两个,在比凹部44T靠-X轴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两个。此外,只要能够稳定地维持第二凸部449T与中间构件48T的配合爪483T之间的配合,则第二凸部449T就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个数。例如也可以是,第二凸部449T在比凹部44T靠+Z轴方向侧、靠-Z轴方向侧、靠+X轴方向侧、靠-X轴方向侧的位置分别是一个,也可以沿着凹槽部418T的形状连续地形成。
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T(图37)配置于凹槽部418T。详细而言,在被凹槽部418T的底壁417T、以及与底壁417T相对的中间构件48T的一端部46T沿着中间构件48T的轴向(按压方向:供给流路480T的流动方向)按压的状态下,对连接构件41T的凹槽部418T与中间构件48T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T以包围供给流路480T的周围和注入流路482T的周围的方式配置。通过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T能够降低供给流路480T、注入流路482T中的液体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上述的第二凸部449T(图37)位于比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T靠中间构件48T侧的位置。
注入流路482T(图37,图38)在供给流路480T的流动方向上在比过滤器FT靠上游侧的位置与供给流路480T汇合。也就是说,注入流路482T在供给流路480T的流动方向上是上游侧与供给流路480T相同的流路,在注入路径开口421T处分流。分流而成的流路形成于液体注入部461T内。
E-4.效果: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形成供来自液体供给源32的液体流通的供给流路480T的连接体40T具有密封用主体部459T和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图37)。密封用主体部459T使嵌入部452T(具体而言为第二嵌入部452TB)的外周面452B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内周面49Bfb在整个周向上接触(图37)。另外,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对嵌入部452T(具体而言为第一嵌入部452TA)的外周面452A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内周面49Bfb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由此,与通过利用密封起来的外壳将液体供给源32和连接体40T覆盖以抑制液体向外部泄漏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较窄的区域内(即,连接体40T所位于的区域内)抑制液体向外部泄漏。由此,能够降低因构件间的错位、构件的公差等而导致无法充分地发挥抑制向外部泄漏的功能的可能性。另外,连接体40T具有如下密封构造:由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进行密封的密封构造;以及利用密封用主体部459T使第二嵌入部452TB的外周面452B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内周面49Bfb在整个周向上进行面接触这样的密封构造,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抑制液体向外部漏出。
另外,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以对嵌入部452T向径向内侧施加外力FTb的方式配置(图37)。由此,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施加于供给构件49T的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外力(反作用力)成为径向外侧的朝向。通过使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内周面49Bfb在整个周向上受到该反作用力,能够使反作用力分散。由此,能够降低包括配合爪493T在内的供给构件49T变形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防止在供给构件49T与中间构件48T之间产生间隙。因而,能够降低在连接体40T的内部流动的液体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连接体40T具有包围凹部44T的外周的凹槽部418T,该凹部44T形成有供给路径开口431T和注入路径开口421T(图35、图36)。另外,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T在被凹槽部418T和中间构件48T按压的状态下对凹槽部418T与中间构件48T之间的间隙进行密闭。由此,在使液体在注入流路482T中流通之际以及在使来自液体供给源的液体在供给流路480T中流通之际,能够降低液体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与中间构件48T的配合爪487T(图37)配合的第二凸部449T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七个)(图36)。由此,与第二凸部449T在凹槽部418T的整个周向上连续地设置的情况相比,易于将中间构件48T的配合爪487T推入凹槽部418T。由此,在连接体40T的制造时,能够顺利地进行配合爪487T与第二凸部449T之间的配合(连接)。另外,由于易于将中间构件48T的配合爪487T推入凹槽部418T,因此,能够降低在制造时施加于中间构件48T、供给构件49T的外力。因而,能够抑制中间构件48T、供给构件49T变形(例如塑性变形)。
另外,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连接体40T的供给流路480T由供给构件49T、中间构件48T、连接构件41T这三个构件构成(图32)。由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例如,即使在连接构件41T的结构因安装部20T的形状、过滤器FT的大小等而变更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变更后的连接构件41T中针对供给构件49T使用相同的构件。
F.第四实施方式:
图3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体40Ta的分解立体图。图40是中间构件48Ta的后视图。图41是中间构件48Ta的侧视图。图42是中间构件48Ta的主视图。图43是连接构件41Ta的后视图。图44是连接构件41Ta的侧视图。对于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体40T(图32)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并且省略说明。在图39所示的连接体40Ta中,省略了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图32)和第三弹性密封构件404T(图37)的图示。连接体40Ta与连接体40T(图32)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在连接主体构件43Ta中连接构件41Ta与中间构件48Ta被熔接在一起;在连接构件41Ta和中间构件48Ta中,均在表面、内表面设置有多个凸部423T、499T。
中间构件48Ta由例如聚丙烯(PP)等热塑性树脂形成。中间构件48Ta(图39)的+Y轴方向侧的一端部46Ta通过熔接而与连接构件41Ta连接,中间构件48Ta(图39)的-Y轴方向侧的另一端部45T通过嵌合而与供给构件49T连接。中间构件48Ta在内部形成供给流路480T的一部分。中间构件48Ta的另一端部45T(图42)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嵌入部452T和密封用主体部459T。
中间构件48Ta的一端部46Ta(图40)具有开口面积比另一端部45T的开口面积大的开口46TP。一端部46Ta具有构成注入流路482T的一部分和供给流路480T的一部分的凹部494T。凹部494T具有:底壁491T,其与连接构件41Ta相对;侧壁488T,其从底壁491T的周缘部向连接构件41Ta侧(+Y轴方向侧)立起。在底壁491T形成有沿着Y轴方向贯通的通孔491TH。该通孔491TH构成注入流路482T的一部分和供给流路480T的一部分。侧壁488T是插入连接构件41Ta的后述的凹部44T中的部分。
中间构件48Ta的一端部46Ta(图40)还具有包围侧壁488T的外周的第一熔接部489T。第一熔接部489T与连接构件41Ta气密地熔接。第一熔接部489T是朝向连接构件41Ta侧的面,与供给流路480T的流动方向交叉。在图40中,为了容易理解,在第一熔接部489T标注有单向阴影线。
在中间构件48Ta的底壁491T和通孔491TH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凸部499T。多个凸部499T分别呈直线状延伸。通过设置凸部499T,能够增厚中间构件48Ta的平均壁厚,因此,提高了水分阻挡性和阻气性。由此,能够抑制水分、气体透过中间构件48Ta而向外部漏出。
连接构件41Ta(图43)由例如聚丙烯(PP)等热塑性树脂形成。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是与中间构件48Ta同一种类的热塑性树脂,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热塑性树脂。连接构件41Ta具有凹部44T和包围凹部44T的外周的第二熔接部451T。第二熔接部451T是朝向中间构件48Ta侧的面。在图43中,为了容易理解,在第二熔接部451T标注有单向阴影线。
在连接构件41Ta的第五面415T、液体供给部42T的外周面、液体注入部461T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凸部423T(图39、图44)。在液体供给部42T和液体注入部461T上形成的多个凸部423T均为环状,在第五面415T上形成的多个凸部423T分别呈直线状延伸。通过设置凸部423T,能够增厚连接构件41Ta的平均壁厚,因此,提高了水分阻挡性和阻气性。由此,能够抑制水分、气体透过连接构件41Ta的构件而向外部漏出。
中间构件48Ta的第一熔接部489T与连接构件41Ta的第二熔接部451T以包围供给流路480T的周围和注入流路482T的周围的方式彼此熔接。由此,能够降低供给流路480T、注入流路482T中的液体从中间构件48Ta与连接构件41Ta之间的边界部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另外,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连接体40Ta,与利用分体的弹性密封构件对中间构件48Ta与连接构件41Ta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密封性,因此,能够更进一步降低液体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作为第一熔接部489T与第二熔接部451T之间的熔接方法,能够采用各种熔接方法。例如,能够采用激光熔接、振动熔接、超声波熔接、热熔接中的任一个。在采用激光熔接的情况下,与其他熔接方法相比,能够抑制熔接之际的振动,因此能够降低由于振动而损伤中间构件48Ta和连接构件41Ta的可能性。另外,在采用振动熔接、超声波熔接的情况下,与采用激光熔接、热熔接的情况相比,电能消耗较少,因此,能够降低连接体40Ta的制造成本。另外,在采用热熔接的情况下,与激光熔接、振动熔接、超声波熔接相比,能够以简单的装置实现熔接。
G.第五实施方式:
图45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系统37T的图。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30T与液体供给系统37T之间的不同点在于:液体供给系统37T不具备外壳31T;以及液体供给源32TA通过管71T与连接体40T连接。对于其他结构,在第五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是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并且省略说明。
液体供给系统37T具备连接体40T、管71T以及液体供给源32TA。管71T与连接体40T和液体供给源32TA连接,使连接体40T的供给流路480T以及注入流路482T与液体供给源32TA连通。优选液体供给源32TA能够容纳容量比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源32的容量大的液体。通过这样设置,能够抑制液体供给源32TA的更换频度。液体供给源32TA既可以配置于主配置架19(图1),也可以配置于其他场所。液体供给源32TA也可以具有能够向内部注入液体的注入口。管71T的一端部能够拆卸地与连接体40T的供给构件49T连接。
即使这样设置,在具有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同样的结构这点,也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形成供来自液体供给源32TA的液体流通的供给流路480T的连接体40T具有密封用主体部459T和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图37)。密封用主体部459T使嵌入部452T(具体而言为第二嵌入部452TB)的外周面452Bfa和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内周面49Bfb在整个周向上接触(图37)。另外,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对嵌入部452T(具体而言为第一嵌入部452TA)的外周面452A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内周面49Bfb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由此,与通过利用密封起来的外壳将液体供给源32TA和连接体40T覆盖以抑制液体向外部泄漏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较窄的区域内(即,连接体40T所位于的区域内)抑制液体向外部泄漏。由此,能够降低因构件间的错位、构件的公差等而导致无法充分地发挥抑制向外部泄漏的功能的可能性。
H.第六实施方式:
图46是用于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供给系统37Ta的图。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30T与液体供给系统37Ta之间的不同点在于:液体供给系统37Ta的连接体40T安装于外壳31Ta;以及液体供给源32Ta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连接体40T。对于其他结构,在第六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是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同样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并且省略说明。
连接体单元375T具备连接体40T和外壳31Ta。连接体40T安装于外壳31Ta。
液体供给源32Ta在内部容纳用于向液体消耗装置10供给的液体。液体供给源32Ta能够拆卸地容纳于外壳31Ta内。例如,液体供给源32Ta经由外壳31Ta的顶面开口311Ta容纳于外壳31Ta内。
液体供给源32Ta具备连接开口68T和注入口60Td。连接开口68T与液体供给源32Ta的内部连通,使液体供给源32Ta内部的液体与外部流通。在连接开口68T内配置有液体保持部件,该液体保持部件抑制液体向外部漏出。作为液体保持部件,可以列举例如作为多孔部件的海绵。此外,也可以配置阀机构来替代液体保持部件。连接开口68T能够与连接体40T的供给构件49T连接。使用者在将液体供给源32Ta容纳于外壳31Ta内之际,将连接开口68T与供给构件49T连接。由此,液体供给源32Ta内的液体能够经由连接开口68T向连接体40T侧流通。
注入口60Td设置于液体供给源32Ta的顶面。注入口60Td贯通液体供给源32Ta的壁并与液体供给源32Ta连通。在液体供给源32Ta的液面降低而液体余量变少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从注入口60Td向液体供给源32Ta内部补充液体。
即使这样设置,在具有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这点,也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形成供来自液体供给源32Ta的液体流通的供给流路480T的连接体40T具有密封用主体部459T和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图37)。密封用主体部459T使嵌入部452T(具体而言为第二嵌入部452TB)的外周面452Bfa和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内周面49Bfb在整个周向上接触(图37)。另外,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T对嵌入部452T(具体而言为第一嵌入部452TA)的外周面452A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TB的内周面49Bfb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由此,与通过利用密封起来的外壳将液体供给源32Ta和连接体40T覆盖以抑制液体向外部泄漏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较窄的区域内(即,连接体40T所位于的区域内)抑制液体向外部泄漏。由此,能够降低因构件间的错位、构件的公差等而导致无法充分地发挥抑制向外部泄漏的功能的可能性。
I.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也能够进行如下变形。
I-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容器30、30a具有液体容纳部32(图6),但也可以不具有液体容纳部32。也就是说,也可以是仅设置能够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10的安装部20装卸的连接体40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26所示,设置用于从外部向连接体40供给液体的外部容器32e和管71即可。
I-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供给部凸部421是在流通部表面的整周上形成的圆环状,但只要能够与安装部侧筒部221协作而限制流通部423的X-Z平面的运动,就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供给部凸部421也可以由沿着流通部表面的周向隔开预定的间隔的多个凸部形成。
I-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接触部CP配置于作为电路基板443、443a的表面的配置面443fa、443faa上(图10、图18),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既可以配置于能够弯折(挠性)的膜上,也可以配置于具有台阶的面上。另外,电路基板443、443a也可以不具备存储装置。另外,电路基板443、443a也可以具备柔性印刷基板(FPC)那样的包括挠性电缆在内的所有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在一端侧具有能够与电连接部242接触的接触部。另一端侧与例如重置装置相连。配置有接触部CP的配置面既可以是实际的平面,也可以是三个以上的接触部CP所通过的假想的平面。另外,电路基板443、443a的主体侧端子44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只要接触部CP形成在能够与所对应的电连接部242接触的位置,就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主体侧端子442也可以具有不规则的形状。
I-4.第四变形例:
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中的连接体40T、40Ta也可以省略电路基板443T、包括液体注入部461T在内的注入流路482T、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T、第三弹性密封构件404T、第一肋453T、第二肋454T、过滤器FT、第一凸部447T、第二凸部449T中的至少一个。
I-5.第五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印染印刷机和用于向印染印刷机供给墨水(液体)的容器(液体容纳容器),也能够适用于任意的液体消耗装置以及能够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安装部装卸的容器。例如,能够适用于如下各种液体消耗装置及其容器、连接体。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滤色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消耗(喷射)装置
(3)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Display、FED)等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消耗装置
(4)喷射含有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消耗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样消耗装置
(6)润滑油的消耗(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消耗(喷射)装置
(8)以精确定位地向钟表、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消耗装置
(9)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所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消耗装置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消耗装置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消耗装置。
此外,“液滴”是指从液体消耗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设为也包括拖尾成粒状、泪状、线状的状态。另外,在此所谓的“液体”是液体消耗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粘度较高的或较低的液态的材料、以及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那样的液态的材料也包含在“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由颜料、金属粒子等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混合在溶剂中而成的物质等也包含在“液体”中。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那样的墨水、液晶等。在此,墨水设为一般的水性墨水和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包含各种液体状组合物的墨水。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成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够适当地对与发明内容部分中所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进行替换、组合。另外,只要该技术特征没有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必须的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就能够适当地删除。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6年9月30日提出的、申请号为2016-193100和申请号为2016-193083的日本特许申请的优先权,并通过参照的方式,将该日本特许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并入本申请中。
Claims (15)
1.一种容器,其能够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安装部装卸,该安装部具备液体导入部、电连接部以及配合部,其中,
将彼此正交的三个空间轴设为X轴、Y轴和Z轴,将沿着所述X轴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沿着所述Y轴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沿着所述Z轴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在所述容器安装到所述安装部的安装状态下,将重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反重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所述X轴方向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所述X轴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时,
该容器具备:
液体供给部,其能够装卸地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用于向所述液体导入部供给液体,并且具有:基端部;顶端部,其形成用于收容所述液体导入部的开口;以及中心轴线,其在沿着从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顶端部的+Y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接触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时位于比所述液体供给部靠所述+Z轴方向侧的位置,并与所述电连接部接触;以及
定位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时在所述Z轴方向上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通过与所述配合部配合而限制所述容器相对于所述安装部的至少-Y轴方向的运动,所述-Y轴方向是从所述安装部拆卸所述容器的拆卸方向,
所述液体供给部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了时从所述液体导入部受到所述-Y轴方向的第一外力,
所述接触部在与所述电连接部接触了时从所述电连接部受到具有所述-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的第二外力,
所述接触部在所述X轴方向的不同的位置配置有多个,
在所述X轴方向上,所述多个接触部包括所述多个接触部中的位于最靠所述+X轴方向侧的第一接触部和位于最靠所述-X轴方向侧的第二接触部,
在从所述+Y轴方向侧观察所述容器时,在所述X轴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隔的中心位于假想直线上,该假想直线通过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中心轴线且与所述Z轴方向平行,
所述配合部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
所述定位部具有:
第一被配合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
第二被配合部,其在所述X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被配合部隔开间隔地配置,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
在从所述+Y轴方向侧观察所述容器时,所述第一被配合部和所述第二被配合部处于隔着所述假想直线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定位部还通过与所述配合部配合,而限制所述容器相对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X轴方向的运动,
在从所述+Y轴方向侧观察所述容器时,所述X轴方向上的所述定位部的中心位于所述假想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定位部具有:
第一突起引导部,其以越朝向所述-X轴方向越位于所述-Y轴方向侧的方式形成,用于将所述第一配合部向所述第一被配合部引导;以及
第二突起引导部,其以越朝向所述+X轴方向越位于所述-Y轴方向侧的方式形成,用于将所述第二配合部向所述第二被配合部引导,
所述第一被配合部与所述第一突起引导部的所述-X轴方向侧端部连接,
所述第二被配合部与所述第二突起引导部的所述+X轴方向侧端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还具有液体注入部,其用于向所述容器的内部注入液体,并在所述Z轴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定位部相同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容器还具有主体构件,该主体构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容纳于所述安装部的内侧,并设置有所述液体供给部、所述接触部以及所述定位部,
在所述Z轴方向或所述X轴方向上,所述主体构件在与所述安装部的内表面相对的部分具有突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还具有主体侧识别构件,其用于通过与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安装部侧识别构件嵌合,从而识别被容纳于所述容器的内部的液体的种类,
所述主体侧识别构件具有至少一个突起部,
根据所述液体的种类使所述突起部的个数、所述突起部的形状、以及所述突起部的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容器具有主体构件,该主体构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容纳于所述安装部的内侧,并设置有所述液体供给部、所述接触部以及所述定位部,
所述主体构件具备:
第一面,其形成所述+Z轴方向侧的端面;
第二面,其形成所述-Z轴方向侧的端面;
第三面,其形成所述-X轴方向侧的端面;
第四面,其形成所述+X轴方向侧的端面;
第五面,其形成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面;以及
接触部配置部,其配置有所述接触部,
所述接触部配置部具有从所述第一面向所述+Z轴方向侧突出的上侧突出部分,
所述上侧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安装状态下配置于凹部内,该凹部设置于所述安装部,并向所述+Z轴方向侧凹陷。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接触部位于与X-Y平面和Y-Z平面交叉的配置面上,该X-Y平面与所述X轴方向和所述Y轴方向平行,该Y-Z平面与所述Y轴方向和所述Z轴方向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接触部位于与X-Z平面平行的配置面上,该X-Z平面与所述X轴方向和所述Z轴方向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其中,
还具有引导部,其能够将所述电连接部向所述接触部引导,
所述引导部具有凹槽部,该凹槽部沿着所述Y轴方向延伸并收容所述安装部的一部分,
所述凹槽部在所述Z轴方向上形成在与所述接触部相同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容器还具有主体构件,该主体构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容纳于所述安装部的内侧,并设置有所述液体供给部、所述接触部以及所述定位部,
所述接触部沿着所述X轴方向配置有奇数个,
在所述X轴方向上,所述奇数个接触部中的位于中央的中央接触部和所述中心轴线位于所述主体构件的中央。
12.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导入部具有:液体导入针,其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使来自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液体在其内部流通;以及安装部侧筒部,其包围所述液体导入针的外周,并在内侧容纳所述液体导入针,
所述液体供给部具有:
圆筒状的流通部,其具有所述基端部和所述顶端部,形成供所述液体流通的流路;
供给部凸部,其从所述流通部中的形成外周的流通部表面向外侧突出,
所述液体供给部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插入所述安装部侧筒部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供给部凸部在所述流通部的外侧的表面的整周上形成为圆环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液体供给部还具有阀机构,该阀机构配置于所述流通部内,用于对所述流路进行开闭,
所述阀机构从所述顶端部侧起依次具有:
阀座,其形成有阀孔;
阀体,其用于堵塞所述阀孔,并在从所述液体导入针输入的外力的作用下向所述-Y轴方向侧位移而与所述阀座分开;以及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阀体向所述阀座侧施力,
所述阀体的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供给部凸部的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部靠所述+Y轴方向侧的位置,
在所述Y轴方向上,在将所述安装部侧筒部的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针的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1、将所述供给部凸部的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部与所述阀体的所述+Y轴方向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设为距离L2时,距离L2比距离L1短。
15.一种连接体,其能够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安装部装卸,该安装部具备液体导入部、电连接部以及配合部,其中,
将彼此正交的三个空间轴设为X轴、Y轴和Z轴,将沿着所述X轴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沿着所述Y轴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沿着所述Z轴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在所述连接体安装到所述安装部的安装状态下,将重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反重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所述X轴方向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所述X轴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时,
该连接体具备:
液体供给部,其能够装卸地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用于向所述液体导入部供给液体;
接触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时位于比所述液体供给部靠所述+Z轴方向侧的位置,并能够与所述电连接部接触;以及
定位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时在所述Z轴方向上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用于通过与所述配合部配合从而进行所述连接体相对于所述安装部的至少-Y轴方向的定位,所述-Y轴方向是从所述安装部拆卸所述连接体的拆卸方向,
所述液体供给部具备:基端部;顶端部,该顶端部形成用于收容所述液体导入部的开口;以及中心轴线,其在沿着从所述基端部朝向所述顶端部的+Y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液体供给部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了时受到具有所述-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的第一外力,
所述接触部在与所述电连接部接触了时受到具有所述-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的第二外力,
所述接触部在所述X轴方向的不同的位置配置有多个,
在所述X轴方向上,所述多个接触部包括所述多个接触部中的位于最靠所述+X轴方向侧的第一接触部和位于最靠所述-X轴方向侧的第二接触部,
在从+Y轴方向侧观察所述连接体时,在所述X轴方向上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隔的中心位于假想直线上,该假想直线通过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中心轴线且与所述Z轴方向平行,
所述配合部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
所述定位部具有:
第一被配合部,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
第二被配合部,其在所述X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被配合部隔开间隔地配置,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配合,
在从+Y轴方向侧观察所述连接体时,所述第一被配合部和所述第二被配合部处于隔着所述假想直线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93100A JP2018052039A (ja) | 2016-09-30 | 2016-09-30 | 接続体、および、接続体ユニット |
JP2016-193100 | 2016-09-30 | ||
JP2016193083A JP6844178B2 (ja) | 2016-09-30 | 2016-09-30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接続体 |
JP2016-193083 | 2016-09-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78038A CN107878038A (zh) | 2018-04-06 |
CN107878038B true CN107878038B (zh) | 2021-04-06 |
Family
ID=59969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888518.7A Active CN107878038B (zh) | 2016-09-30 | 2017-09-27 | 容器和连接体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34784B2 (zh) |
EP (1) | EP3300904B1 (zh) |
CN (1) | CN10787803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013835A1 (en) * | 2018-07-13 | 2020-01-1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 liquid supply |
CN112026173B (zh) | 2018-07-13 | 2021-10-08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接口结构、接口结构组件、打印液体供应装置和打印套件 |
ES2849570T3 (es) | 2018-07-13 | 2021-08-19 |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 Suministro de líquido de impresión |
EP3687807B1 (en) | 2018-07-13 | 2022-12-21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 liquid supply |
US20210245520A1 (en) * | 2018-07-13 | 2021-08-1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 liquid supply interconnect with keyed slots |
CN111655495B (zh) * | 2018-07-13 | 2021-12-31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打印液供给器互连件、打印机及打印液供给器 |
JP7224830B2 (ja) * | 2018-09-28 | 2023-02-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パッド電極を有する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装置 |
WO2021091571A1 (en) * | 2019-11-08 | 2021-05-14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 liquid supplies for printing devices |
JP2023004665A (ja) * | 2021-06-28 | 2023-01-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86481A1 (en) * | 1997-06-04 | 2000-03-22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Replaceable ink container adapted to form reliable fluid, air,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a printing system |
JP2006188250A (ja) * | 2005-01-05 | 2006-07-20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収容体モジュール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US20130147885A1 (en) * | 2010-10-22 | 2013-06-13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Fluid cartridge |
US8807723B2 (en) * | 2012-05-21 | 2014-08-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inting material holding container |
EP2803488A2 (en) * | 2013-05-15 | 2014-11-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
JP2016165906A (ja) * | 2013-09-18 | 2016-09-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79788B2 (ja) | 1997-08-11 | 2007-02-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及びこれに使用する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EP2052863B1 (en) * | 2000-01-21 | 2012-04-1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artridge for use with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006015644A (ja) | 2004-07-02 | 2006-01-19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液滴吐出装置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11056830A (ja) | 2009-09-11 | 2011-03-24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容器 |
JP2012040711A (ja) | 2010-08-17 | 2012-03-01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消費装置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
JP6413881B2 (ja) * | 2015-03-27 | 2018-10-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
-
2017
- 2017-09-26 EP EP17193128.0A patent/EP3300904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9-27 CN CN201710888518.7A patent/CN107878038B/zh active Active
- 2017-09-27 US US15/717,571 patent/US1043478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86481A1 (en) * | 1997-06-04 | 2000-03-22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Replaceable ink container adapted to form reliable fluid, air,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a printing system |
JP2006188250A (ja) * | 2005-01-05 | 2006-07-20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収容体モジュール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US20130147885A1 (en) * | 2010-10-22 | 2013-06-13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Fluid cartridge |
US8807723B2 (en) * | 2012-05-21 | 2014-08-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inting material holding container |
EP2803488A2 (en) * | 2013-05-15 | 2014-11-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
JP2016165906A (ja) * | 2013-09-18 | 2016-09-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300904B1 (en) | 2021-09-01 |
CN107878038A (zh) | 2018-04-06 |
EP3300904A1 (en) | 2018-04-04 |
US20180093481A1 (en) | 2018-04-05 |
US10434784B2 (en) | 2019-10-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78038B (zh) | 容器和连接体 | |
JP7044194B2 (ja) | 印刷材供給システム | |
JP6051595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JP6844178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接続体 | |
TWI653153B (zh) | Liquid supply device | |
JP2017056686A (ja) | 端子接続部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
JP6308245B2 (ja) | 印刷材収容容器 | |
CN110171208B (zh) | 墨水连接针、墨水填充用器具、墨盒 | |
JP2015174305A (ja) | 液体供給装置 | |
AU2015227539B2 (en) | Cartridge,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printing apparatus, liquid accommodation container, a printing system, and a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 |
JP2018052039A (ja) | 接続体、および、接続体ユニ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