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71208B - 墨水连接针、墨水填充用器具、墨盒 - Google Patents

墨水连接针、墨水填充用器具、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71208B
CN110171208B CN201910121806.9A CN201910121806A CN110171208B CN 110171208 B CN110171208 B CN 110171208B CN 201910121806 A CN201910121806 A CN 201910121806A CN 110171208 B CN110171208 B CN 1101712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liquid
flow path
end portion
communication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218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71208A (zh
Inventor
宫下大地
青山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712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12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712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12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36Protection of cartridges or parts thereof, e.g. tape
    • B41J2/1754Protection of cartridges or parts thereof, e.g. tape with means attached to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ve ca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墨水连接针,其能够提高墨盒与墨罐之间的墨水的流动速度。相对于具备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与所述墨水容纳部连接的连接体、以及密封所述连接体的密封构件的墨盒,所述墨水连接针的一侧可装卸地与所述连接体的连接口连接,另一侧与墨水流路连接,并且所述墨水连接针能够使所述墨水在与所述墨水流路连接的墨罐与所述墨盒之间流动,所述墨水连接针具备:基端部,其与所述墨水流路连接,并且位于所述墨罐侧;以及前端部,其形成有墨水连通口,并且贯通所述密封构件并插入到所述连接口,在所述前端部插入到所述连接口的状态下,穿过所述墨水连通口的中心的假想轴线相对于以所述前端部的半径方向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倾斜。

Description

墨水连接针、墨水填充用器具、墨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墨水连接针、墨水填充用器具以及墨盒。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在工业用打印机中,会使用大型、大容量的墨盒,并且印刷速度正在提高。因此,为了与印刷速度的提高相对应,要求进一步提高墨水从墨盒向打印机(印刷部)的流动速度。
另外,公开有如下的墨水填充用器具:在向如上所述的打印机所使用的大型、大容量的墨盒填充(注入)墨水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生产率,用于向墨盒填充墨水的墨水填充用器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16236号公报
然而,上述墨水填充用器具存在进一步提高墨水向墨盒内部的填充速度、墨水从墨盒内部向外部(例如,打印头侧的墨罐等)的流动速度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例如提供一种用于提高墨盒与墨罐之间的墨水的流动速度的墨水连接针。
本发明可以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本应用例的墨水连接针,相对于具备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与所述墨水容纳部连接的连接体、以及密封所述连接体的密封构件的墨盒,所述墨水连接针的一侧可装卸地与所述连接体的连接口连接,另一侧与墨水流路连接,并且所述墨水连接针能够使所述墨水在与所述墨水流路连接的墨罐与所述墨盒之间流动,所述墨水连接针的特征在于,具备:基端部,其与所述墨水流路连接,并且位于所述墨罐侧;以及前端部,其形成有墨水连通口,并且贯通所述密封构件并插入到所述连接口,在所述前端部插入到所述连接口的状态下,穿过所述墨水连通口的中心的假想轴线相对于以所述前端部的半径方向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倾斜。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从墨盒排出的墨水经由墨水连接针流入墨罐。另外,能够使从墨罐排出的墨水经由墨水连接针流入墨盒。
在此,穿过设置在墨水连接针上的墨水连通口的中心的假想轴线相对于以前端部的半径方向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倾斜。由此,与以墨水连通口的假想轴线与连接体的轴线垂直的方式形成墨水连通口的情况相比,墨水在墨盒侧的连接体与墨水连接针侧的前端部之间的流动的阻力减少,因此能够提高墨水从墨盒向墨罐的流动速度。因此,例如,墨水向作为墨罐的打印头的供给速度得到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印刷速度。另外,能够提高墨水从墨罐向墨盒的流动速度。因此,墨水向墨盒的填充速度得到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墨盒的生产率。
[应用例2]上述应用例的墨水连接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水连通口在所述前端部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根据该结构,由于墨水的流动量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墨水的流动速度。
[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的墨水连接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部的顶部为平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与同连接口侧接触的部分面接触,并且能够使连接体与墨水连接针的连接性稳定。
[应用例4]上述应用例的墨水连接针,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墨水连通口的外轮廓,以穿过所述墨水连通口的中心的假想轴线相对于所述连接体的以所述连接口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的角度,向所述连接体的内壁延长的假想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有所述墨水流动的空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对在墨水连通口的附近流动的墨水的阻力。
[应用例5]本应用例的墨水填充用器具,相对于具备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与所述墨水容纳部连接的连接体、以及密封所述连接体的密封构件的墨盒,所述墨水填充用器具的一侧可装卸地与所述连接体的连接口连接,另一侧与墨水流路连接,并且所述墨水填充用器具能够使所述墨水从与所述墨水流路连接的墨罐向所述墨盒流动,所述墨水填充用器具的特征在于,具备与所述连接体连接的墨水连接针,所述墨水连接针具备:基端部,其与所述墨水流路连接,并且位于所述墨罐侧;以及前端部,其形成有墨水连通口,并且贯通所述密封构件并插入到所述连接口,在所述前端部插入到所述连接口的状态下,以所述墨水连通口的中心为轴心的假想轴线相对于所述连接体的以所述连接口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倾斜。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从墨罐排出的墨水经由墨水填充用器具流入墨盒。
在此,穿过设置在墨水填充用器具的墨水连接针上的墨水连通口的中心的假想轴线相对于连接体的连接口的中心轴线倾斜。由此,由于墨水在墨盒侧的连接体与墨水连接针侧的前端部之间的流动的阻力减少,因此能够提高墨水从墨罐向墨盒的流动速度。因此,墨盒的填充速度得到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墨盒的生产率。
[应用例6]在上述应用例的墨水填充用器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水连接针的所述前端部中的所述墨水流动的管径的尺寸小于所述基端部中的所述墨水流动的管径的尺寸。
根据该结构,由于前端部侧的管径比基端部侧的管径小,因此墨水的流动速度上升。由此,能够提高向墨盒的填充速度。
[应用例7]上述应用例的墨水填充用器具,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墨水连通口的外轮廓,以穿过所述墨水连通口的中心的假想轴线相对于所述连接体的以所述连接口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的角度,向所述连接体的内壁延长的假想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有所述墨水流动的空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对在墨水连通口的附近流动的墨水的阻力。
[应用例8]本应用例的墨盒,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的墨水连接针或上述的墨水填充用器具,从而填充有所述墨水。
根据该结构,能够提供生产率较高的墨盒。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液体容纳容器和第一管的一端部侧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安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液体容纳容器(墨盒)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将液体容纳容器(墨盒)的一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连接体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供给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中间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连接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连接构件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连接体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液体导入针(墨水连接针)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液体导入针(墨水连接针)的结构的局部截面图。
图14是表示液体导入针(墨水连接针)插入到连接体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液体导入针(墨水连接针)的作用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液体填充用器具(墨水填充用器具)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7是表示液体填充用器具(墨水填充用器具)的作用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液体消耗系统;10:液体消耗装置;14:液体消耗部(墨罐);18a:副罐(墨罐);22:液体导入部;22CT:中心轴线;30、30A~30H:液体容纳容器(墨盒);35:液体容纳体;40:连接体;41:连接构件;42:液体供给部;42CT:中心轴线;223:液体导入针(墨水连接针);461:液体注入部;480:供给流路;480B:开口(连接口、下游端);482:注入流路;482B:开口;491:流路;492:流路;500:开闭部;501:密封构件;510:移动体;511:弹簧构件;600:开闭部;601:密封构件;610:移动体;611:弹簧构件;701:流路;701a:流路;702:基端部;710:前端部;720:液体连通口(墨水连通口);722:顶部;750:节流部;980:管;1000:液体填充用器具(墨水填充用器具);1100:液体罐(墨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使各构件等成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使各构件等的尺寸与实际不同地表示。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液体消耗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在图1中描绘出作为彼此正交的三个空间轴的X轴、Y轴以及Z轴。将沿着X轴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沿着Y轴方向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沿着Z轴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在后述的液体容纳容器30(墨盒)安装到安装部20的安装状态下,将重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将反重力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另外,在安装状态下,将X轴方向的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X轴方向的另一个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在安装状态下,液体消耗系统1设置在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的面(X-Y平面)中。在以后说明的其他图中,根据需要也标注出安装状态下的X轴、Y轴以及Z轴。
如图1所示,液体消耗系统1具备液体消耗装置10、液体容纳容器30、主配置架19、以及副配置架18。液体消耗装置10是喷墨式的印染印刷机,该印染印刷机通过向布制品等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来进行记录(印刷)。此外,液体消耗装置10也可以是打印机,该打印机通过向纸张喷射墨水来进行记录(印刷)。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容器30设置有八个。八个液体容纳容器30分别容纳的液体(墨水)的颜色不同。在区别地使用八个液体容纳容器30的情况下,使用标号30A~30H。液体容纳容器30A容纳青色(C)的液体,液体容纳容器30B容纳品红色(M)的液体,液体容纳容器30C容纳黄色(Y)的液体,液体容纳容器30D容纳黑色(K)的液体。另外,液体容纳容器30E容纳红色(R)的液体,液体容纳容器30F容纳蓝色(B)的液体,液体容纳容器30G容纳橙色(O)的液体,液体容纳容器30H容纳灰色(LK)的液体。此外,液体容纳容器30既可以比八个少,也可以比八个多。
主配置架19配置于液体消耗装置10的外侧,供八个液体容纳容器30配置。主配置架19是两层结构,在上层配置有液体容纳容器30A~30D,在下层配置有液体容纳容器30E~30H。在主配置架19上配置有后述的第一管98的一端部。
副配置架18供八个副罐18a配置。八个副罐18a与八个液体容纳容器30A~30H相对应地设置。与液体容纳容器30A~30H相对应的副罐18a通过具有挠性的第一管98连通。第一管98与液体容纳容器30A~30H相对应地设置有八个。容纳到液体容纳容器30A~30H的液体由液体消耗系统1所具备的未图示的抽吸机构(例如,配置在副配置架18上的未图示的泵)经由第一管98向对应的副罐18a供给。
液体消耗装置10具有外壳12、液体消耗部14(墨罐)、控制部16、第一管98、安装部20以及第二管99。外壳12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外壳12形成液体消耗装置10的外表面。
液体消耗部14配置于外壳12的内侧。液体消耗部14通过与每个副罐18a对应地设置的具有挠性的第二管99而与副罐18a连通。通过了第二管99的液体向液体消耗部14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液体消耗装置10所具备的未图示的加压机构(例如泵)使副罐18a的液体通过第二管99向液体消耗部14供给。液体消耗部14具有向布制品等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射头。液体消耗部14利用液体消耗装置10所具备的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而沿着Y轴方向往复移动。液体消耗部14喷出液体并沿着Y轴方向往复移动,并且介质通过液体消耗装置10的输送机构(图中未示出)在外壳12的内侧从+X轴方向侧向-X轴方向侧移动。由此,液体向介质喷出。喷射有液体的介质从设置于外壳12的-X轴方向侧的面(前表面)的排出口17向外壳12的外侧排出。此外,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液体消耗部14也可以是不往复移动的、位置被固定的行打印头。
控制部16配置于外壳12的内侧。控制部16控制液体消耗装置10的动作。例如,控制部16控制上述驱动机构、输送机构的动作。另外,控制部16与液体容纳容器30电连接而能够在其与液体容纳容器30之间交换各种信息。作为各种信息,可以列举出例如液体容纳容器30的液体的颜色信息、表示是否向液体消耗装置10安装液体容纳容器30的信息等。
图2是表示液体容纳容器30和第一管98的一端部98s侧的立体图。在图2中,表示液体容纳容器30安装到安装部20的安装状态。安装部20与第一管98的一端部98s连接。安装部2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液体容纳容器30。具体而言,使安装部20朝向配置在主配置架19(参照图1)上的液体容纳容器30移动,从而将安装部20安装于液体容纳容器30。将安装部20向液体容纳容器30安装时的方向是-Y轴方向,将安装部20从液体容纳容器30拆卸时的方向是+Y轴方向。安装时的方向以安装部20将要安装到液体容纳容器30之前的方向为基准,拆卸时的方向以安装部20刚刚从液体容纳容器30上拆卸下来的动作之后的方向为基准。也就是说,在液体容纳容器30向安装部20安装时,液体容纳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移动的方向(安装方向)是+Y轴方向。另外,在安装部20从液体容纳容器30卸下时,液体容纳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移动的方向(拆卸方向)是-Y轴方向。
安装部20在X轴方向的两侧具有解除部292(在图2中,仅图示一个)。通过推动解除部292,安装部20与液体容纳容器30的配合被解除,从而安装部20能够从液体容纳容器30上拆卸下来。此外,在安装状态下,液体容纳容器30所具备的液体供给源32中的液体向安装部20供给。供给安装部20的液体在第一管98中流通。
接着,对安装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安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在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还图示有第一管98的一端部98s侧。
如图3所示,安装部20具有形成外表面的安装部外壳21。安装部外壳21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安装部外壳21也可以说是-Y轴方向侧开口的凹部。安装部外壳21具有安装部第一面(安装部第一壁)211、安装部第二面(安装部第二壁)212、安装部第三面(安装部第三壁)213、安装部第四面(安装部第四壁)214、安装部第五面(安装部第五壁)215以及开口部216。
在液体容纳容器30安装到安装部20的安装状态下,安装部第一面211形成顶面,安装部第二面212形成底面。另外,安装部第三面213形成一个侧面,安装部第四面214形成另一个侧面。安装部第五面215形成凹形状的底部。开口部216与安装部第五面215相对,对在安装过程中液体容纳容器30的一部分所通过的开口进行规定。安装部第一面211和安装部第二面212沿着Z轴方向相对。安装部第三面213和安装部第四面214沿着X轴方向相对。安装部第五面215和开口部216沿着Y轴方向相对。通过安装部第一面211至安装部第五面215,对容纳后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一部分的容纳空间21A进行划分。
安装部20还具备液体导入部22、装置侧电机构部24以及配合部26。液体导入部22、装置侧电机构部24以及配合部26配置在作为安装部20的内侧的容纳空间21A中。
液体导入部22具有液体导入针223(墨水连接针)和安装部侧筒部221。液体导入针223具有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22CT。液体导入针223的内部是空腔,在内部形成有供液体流通的流路。液体导入针223在安装状态下与液体容纳容器30的后述的液体供给部连接,来自液体供给部的液体在内部流通。液体导入针223的基端部702(+Y轴方向侧端部(参照图12))与第一管98连通。
此外,随后论述液体导入针223的详细结构。
安装部侧筒部221包围以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为中心的外周。另外,安装部侧筒部221在内侧容纳液体导入针223。安装部侧筒部221的-Y轴方向侧端部开口。安装部侧筒部221的中心轴线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相同。
装置侧电机构部24具有:作为端子的电连接部242;以及配置有电连接部242的配置底座241。在安装状态下,装置侧电机构部24位于比液体导入部22靠反重力方向侧(+Z轴方向侧)的位置。
电连接部242是金属制的板状的构件,是能够弹性变形的构件。电连接部242的一部分从配置底座241的表面241fa露出。表面241fa的法线矢量是包括-Z轴方向分量和-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电连接部242设置有九个。电连接部242通过未图示的配线与控制部16(参照图1)电连接。
配合部26设置有两个。在液体容纳容器30的安装状态下,配合部26在-Y轴方向侧的端部具有配合爪262。通过配合部26与液体容纳容器30的一部分配合,从而限制液体容纳容器30相对于安装部20相对地至少沿着Y轴方向运动。
通过推动在安装部第三面213和安装部第四面214上设置的解除部292(图3中仅图示一个),配合爪262向容纳空间21A的外侧位移,从而配合部26与液体容纳容器30的配合被解除。
接着,对液体容纳容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液体容纳容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将液体容纳容器的一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液体容纳容器30具备液体容纳体35和外壳31。液体容纳体35具有液体供给源32(墨水容纳部)和连接体40。液体供给源32容纳用于向安装部20供给的液体(墨水)。液体供给源32是袋体,并在内部填充有液体。液体供给源32与连接体40的后述的液体供给部连通。在液体供给源32的液体被消耗且余量为零或者几乎没有的情况下,液体容纳体35被重新更换。
连接体40能够相对于安装部20装卸。连接体40具有将来自液体供给源32的液体向安装部20供给的供给流路480。连接体40与液体供给源32连接。连接体40与安装部20的电连接部242电连接,并与安装部20的液体导入针223连接。由此,能够在液体容纳容器30与控制部16(参照图1)之间交换电信号,并能够将液体供给源32的液体向液体消耗部14供给。随后论述连接体40的详细结构。
外壳31以液体供给源32能够取出的方式容纳液体供给源32。外壳31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31由纸板形成。外壳31由例如以纤维素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外壳31也可以由其他材质(例如聚丙烯、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外壳31具有外壳第一面(外壳第一壁)311、外壳第二面(外壳第二壁)312、外壳第三面(外壳第三壁)313、外壳第四面(外壳第四壁)314、外壳第五面(外壳第五壁)31以及外壳第六面(外壳第六壁)316。
在液体容纳容器30的安装状态下,外壳第一面311形成顶面,外壳第二面312形成底面。另外,外壳第三面313形成一个侧面,外壳第四面314形成另一个侧面。外壳第五面315形成与安装部20相对的前表面,外壳第六面316形成后表面。外壳第一面311和外壳第二面312在Z轴方向上相对。外壳第三面313和外壳第四面314在X轴方向上相对。外壳第五面315和外壳第六面316在Y轴方向上相对。连接体40插入并穿过外壳第五面315。由此,连接体40的一部分露出于外侧。此外,在液体容纳容器30的搬运时等未使用时,连接体40整体能够容纳于外壳31的内侧。例如,通过打开由形成在外壳第五面315上的切缝319所形成的开闭盖319a,能够将连接体40容纳于外壳31的内侧。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容器30也可以不具有外壳31。
如图5所示,连接体40具备液体供给部42、电路基板443、液体注入部461以及被配合部462。各部42、443、461以及462配置于连接体40中的、与安装部20相对的面(正面)415侧。
液体供给部42能够装卸地与安装部20的液体导入部22(具体而言为液体导入针223)连接,并向液体导入部22(具体而言为液体导入针223)供给液体。在液体容纳容器30的安装过程中以及在安装状态下,液体供给部42插入液体导入部22的安装部侧筒部221内。
液体供给部42是从面415延伸的筒状的构件。在液体供给部42的顶端形成有收容液体导入针223的开口480B(连接口)。开口480B在从连接体40向安装部20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供给流路方向)上是供给流路480的下游端。因而,将开口480B也称为下游端480B。在液体容纳容器30向安装部20安装之前的未使用状态下,在开口480B粘贴有膜FM1以堵塞开口480B。在液体容纳容器30向安装部20安装之际,膜FM1被液体导入针223(参照图3)刺破。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液体容纳容器30向安装部20安装之前,膜FM1由使用者取下。液体供给部42还具有在沿着+Y轴方向的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42CT。
液体供给部42还具有阀机构(图中未示出),该阀机构配置于流路内,且用于对供给流路480进行开闭。阀机构通过液体导入针223被插入液体供给部42内而开阀。
电路基板443具有:主体侧端子442,其设置于配置面443fa;以及存储装置(图中未示出),其设置于背面。电路基板443的存储装置储存与液体容纳容器30有关的信息(例如,与液体的颜色信息、液体余量有关的信息)等。
配置面443fa的法线矢量是包括+Z轴方向分量和+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在该配置面443fa上配置有九个主体侧端子442。九个主体侧端子442在安装状态下与所对应的电连接部242(参照图3)接触。由此,能够在控制部16(参照图1)与存储装置之间进行信号的交换。
被配合部462在安装状态下与配合爪262(参照图3)配合。由于该配合,在安装状态下连接体40向从安装部20脱落的方向(-Y轴方向)的运动被限制。配合爪262设置有两个。配合爪262是朝向-Y轴方向的面。
液体注入部461是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构件。液体注入部461形成与供给流路480汇合的注入流路482的一部分。注入流路482是使外部的液体朝向液体供给源32流通的流路。通过从液体注入部461注入液体,能够使液体通过注入流路482而向液体供给源32注入。在液体注入到液体供给源32之后,液体注入部461被膜FM2堵塞以使液体不会向外部漏出。另外,也可以是,在液体注入部461内配置用于防止液体向外部漏出的阀机构。
接着,对连接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连接体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如图6所示,连接体40具备供给构件49、连接主体构件43、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以及过滤器FT。另外,在图6中,后述的第三弹性密封构件配置在中间构件48内且未图示。
供给构件49在从连接体40向安装部20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方向上形成供给流路480的上游端480A。供给构件49由合成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构件49由以聚乙烯(PE)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成分是指材料中的重量%高于50重量%的成分。
连接主体构件43在流动方向上形成供给流路480的下游端480B(参照图5)。连接主体构件43具有液体供给部42,在安装状态下与安装部20的液体导入针223连接。
连接主体构件43具备中间构件48和连接构件41。通过将中间构件48与连接构件41嵌合,形成了连接主体构件43。也就是说,连接构件41与中间构件48连接。中间构件48处于被连接构件41和供给构件49夹着位置。中间构件48和连接构件41分别由合成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构件48和连接构件41分别由以聚丙烯(PP)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一般而言,聚丙烯的硬度比聚乙烯的硬度高。因而,能够降低因在中间构件48与连接构件41嵌合的部分处产生的应力而导致中间构件48和连接构件41发生塑性变形的可能性。另外,聚丙烯通常是通用性较高的材料,较为廉价。因而,能够降低连接体40的制造成本。
连接体40是通过将连接构件41与中间构件48(具体而言是中间构件48的一侧)嵌合,并将中间构件48(详细而言是中间构件48的另一侧)与供给构件49嵌合而形成的。
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对嵌合后的中间构件48与供给构件49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是环状,以包围供给流路480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抑制在供给流路480中流动的液体从中间构件48与供给构件49之间的间隙向外部漏出。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是具有弹性的构件,例如,由以聚丁二烯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
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对嵌合后的连接构件41与中间构件48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是框状,以包围供给流路480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抑制在供给流路480中流动的液体从连接构件41与中间构件48之间的间隙向外部漏出。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是具有弹性的构件,例如,由以聚丁二烯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
过滤器FT配置于供给流路480的中途。过滤器FT是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板状构件。过滤器F安装在连接构件41的一部分上。作为安装方法,例如存在如下方法:使连接构件41的一部分热熔融,将熔融后的部分压入过滤器FT的开口的一部分并使其凝固。过滤器FT的外形是矩形形状。过滤器FT是网眼构造,该网眼构造具有使在供给流路480中流动的液体通过、不使液体中的垃圾等异物通过的程度的大小的开口。过滤器FT抑制在供给流路480中流动的液体中的异物的通过。由此,在流动方向上,即使在从比过滤器FT靠上游侧的位置向比过滤器FT靠下游侧的位置流动的液体中混入了异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异物到达安装部20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液体消耗部14(参照图1)的喷射头被异物堵塞的可能性。此外,过滤器FT的材质并不限于金属,也可以是合成树脂等其他材质。
图7是供给构件49的立体图。图8是中间构件48的立体图。另外,图9是连接构件41的立体图。图10是连接构件41的后视图。在图10中,示出了过滤器FT被取下后的连接构件41。图11表示连接体40的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7所示,供给构件49是筒状的构件,形成有构成供给流路480的一部分的通孔49H。通孔49H沿着Y轴方向延伸。
供给构件49具有作为一端部的第一供给开口部49A和作为另一端部的第二供给开口部49B。第一供给开口部49A是环状。第一供给开口部49A通过热熔接、激光熔接等连接于液体供给源32。第一供给开口部49A具有供给流路480的上游端480A(参照图11)。从液体供给源32向连接体40供给的液体最先通过上游端480A。
第二供给开口部49B在流动方向上位于比第一供给开口部49A靠下游侧的位置。第二供给开口部49B是筒状。第二供给开口部49B具有从外周面49Bf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配合爪493。配合爪493在外周面49Bfa的整周上形成。中间构件48的一部分(后述的嵌入部452)嵌入第二供给开口部49B内(参照图11)。另外,第二供给开口部49B嵌入中间构件48的另一部分(后述的密封用主体部459)。通过配合爪493与中间构件48配合,抑制供给构件49从中间构件48脱落。随后论述该供给构件49与中间构件48的连接方式。第二供给开口部49B的内周面49Bfb具有在整周上与中间构件48进行面接触的部分。
如图8所示,中间构件48的+Y轴方向侧的一端部46与连接构件41连接,-Y轴方向侧的另一端部45与供给构件49连接。中间构件48在内部形成供给流路480的一部分。中间构件48的另一端部45具有嵌入部452和密封用主体部459。
嵌入部452(参照图11)嵌入第二供给开口部49B内,形成供给流路480的一部分。嵌入部452(参照图8)具备筒状的第一嵌入部452A和直径比第一嵌入部452A的直径大的筒状的第二嵌入部452B。第一嵌入部452A位于比第二嵌入部452B靠上游端480A侧的位置。
密封用主体部459包围嵌入部452的外周。密封用主体部459是环状的构件。密封用主体部459(参照图11)具有在周向上形成于内周面的被配合部485。在本实施方式中,被配合部485是凹槽。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被配合部485也可以是在周向上贯通密封用主体部459的通孔。被配合部485与供给构件49的配合爪493配合。密封用主体部459包围嵌入部452的外周。通过将供给构件49的第二供给开口部49B嵌入到嵌入部452与密封用主体部459之间,从而使密封用主体部459对第二供给开口部49B向嵌入部452所位于的一侧(径向内侧)施力。由此,从第二供给开口部49B对第二嵌入部452B施加朝向径向内侧的外力Fa。在该外力Fa的作用下,嵌入部452(具体而言为第二嵌入部452B)的外周面452B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B的内周面49Bfb在整个周向上进行面接触。另外,在配合爪493的周围配置有第三弹性密封构件404,该第三弹性密封构件404对配合爪493与中间构件48的另一端部45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第三弹性密封构件404是环状。
如图11所示,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位于比第二嵌入部452B的外周面452B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B的内周面49Bfb之间的接触位置靠第一供给开口部49A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沿着第一嵌入部452A的外周面452Afa配置。另外,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位于第一嵌入部452A的外周面452A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B的内周面49Bfb之间,对外周面452Afa与内周面49Bfb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也就是说,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被外周面452Afa和内周面49Bfb沿着嵌入部452的径向按压。由此,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对嵌入部452向径向内侧施加外力Fb。
第一嵌入部452A(参照图8)具有:嵌入部内周面452Afb,其规定供给流路480的一部分;第一肋453,其两端部与嵌入部内周面452Afb连接;以及第二肋454,其两端部与嵌入部内周面452Afb连接。嵌入部内周面452Afb位于与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所位于的嵌入部452的外周面452Afa相反的一侧。第二肋454与第一肋453交叉。第一肋453和第二肋454呈直角交叉,分别是穿过第一嵌入部452A的流路中心的板状的构件。通过使嵌入部452的第一嵌入部452A具有第一肋453和第二肋454,能够抑制因从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施加于嵌入部452(具体而言为第一嵌入部452A)的外力Fb而导致嵌入部452的形状变形。由此,能够降低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的密封的程度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液体从嵌入部452与供给构件49之间的间隙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中间构件48的一端部46(参照图8和图11)具有开口面积比另一端部45的开口面积大的开口46P。如图11所示,开口46P形成供给流路480的一部分和注入流路482的一部分。一端部46具有从外周面46f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配合爪483。配合爪483在外周面46fa的整周上形成。配合爪483在一端部46嵌入到连接构件41时与连接构件41配合。
中间构件48还具有从一端部46与另一端部45之间的外周面沿着X轴方向突出的一对限制部484。一对限制部484分别是板状的构件,与外壳31相对以限制连接体40向外壳31的内侧移动。
如图9所示,连接构件41的外形是大致长方体形状。连接构件41具有第一面(第一壁)411、第二面(第二壁)412、第三面(第三壁)413、第四面(第四壁)414、第五面(第五壁)415以及第六面(第六壁)416。
在安装状态下,第一面411形成+Z轴方向侧的端面(顶面)。在安装状态下,第二面412形成-Z轴方向侧的端面(底面)。在安装状态下,第三面413形成-X轴方向侧的端面(一侧面)。在安装状态下,第四面414形成+X轴方向侧的端面(另一侧面)。在安装状态下,第五面415形成+Y轴方向侧的端面(正面)。第一面411和第二面412是在Z轴方向上与安装部20的形成容纳空间21A的内周面相对的部分。第三面413和第四面414是在X轴方向上与安装部20的形成容纳空间21A的内周面相对的部分。
连接构件41具备从第五面415突出的液体供给部42。也就是说,连接构件41形成流动方向上的下游端(开口)480B。另外,连接构件41具有包括液体注入部461的注入流路482。
连接主体构件43的连接构件41具有凹部44和包围凹部44的外周的凹槽部418。凹部44和凹槽部418分别形成于第六面416。
凹部44具有:底壁441,其与上游端480A相对;以及框状的侧壁433,其从底壁441的周缘部立起。底壁441(参照图10)具有构成供给流路480的供给路径开口431和构成注入流路482的注入路径开口421。供给路径开口431和注入路径开口421分别是贯通底壁441的通孔。侧壁433从底壁441的周缘部向-Y轴方向侧(上游端480A侧)立起。
另外,在液体供给部42上设置有连通开口480B和供给路径开口431的流路491。而且,在开口480B与供给路径开口431之间设置有开闭部500。该开闭部500构成为能够将流路491转移到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部500具备设置于开口480B附近的密封构件501、能够与密封构件501的-Y轴方向端部接触的移动体510、以及使移动体510移动的弹簧构件511。移动体510形成大致圆柱体。另外,在移动体510的-Y轴方向端部配置有弹簧构件511。弹簧构件511的-Y轴方向端部由壁部限制。
并且,在液体导入针223未插入液体供给部42的开口480B的状态下,弹簧构件511向+Y轴方向延伸,将移动体510向+Y轴方向按压。由此,在移动体510按压密封构件501的状态下,密封构件501与移动体510抵接,流路491成为关闭状态。即,从供给路径开口431向开口480B的液体的流动停止,成为开口480B被密封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液体导入针223插入液体供给部42的开口480B的状态下,通过液体导入针223将移动体510向-Y轴方向按压。此时,弹簧构件511在-Y轴方向上收缩。由此,密封构件501与移动体510的抵接被解除,流路491成为打开状态。即,能够使液体从供给路径开口431向开口480B流动。
同样地,在液体注入部461上也设置有连通开口482B和注入路径开口421的流路492。而且,在开口482B与注入路径开口421之间设置有开闭部600。该开闭部600构成为能够将流路492转移到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部600具备设置在开口482B附近的密封构件601、能够与密封构件601的-Y轴方向端部接触的移动体610、以及使移动体610移动的弹簧构件611。移动体610形成大致圆柱体。另外,在移动体610的-Y轴方向端部配置有弹簧构件611。弹簧构件611的-Y轴方向端部由壁部限制。
并且,在液体供给针未插入液体供给部42的开口482B的状态下,弹簧构件611向+Y轴方向延伸,将移动体610向+Y轴方向按压。由此,在移动体610按压密封构件601的状态下,密封构件601与移动体610抵接,流路492成为关闭状态。即,成为开口482B被密封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液体供给针插入液体注入部461的开口482B的状态下,通过液体供给针将移动体610向-Y轴方向按压。此时,弹簧构件611在-Y轴方向上收缩。由此,密封构件601与移动体610的抵接被解除,流路492成为打开状态。即,能够使液体从开口482B向注入路径开口421流动。
凹部44T(参照图10)还具有从底壁441立起且包围供给路径开口431的框状的划分壁445。划分壁445在比侧壁433靠内侧的位置从底壁441向-Y轴方向侧立起。此外,注入路径开口421位于框状的划分壁445的外侧。在划分壁445的与底壁441所位于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443A上气密地安装有过滤器FT。在图10中,在端部443A中的供过滤器FT安装的部分标注了单向阴影线。如图11所示,过滤器FT配置于供给流路480的比嵌入部452靠下游侧的部分。
连接主体构件43的连接构件41(参照图9和图10)还具有第一凸部447,该第一凸部447设置于凹部44,且位于过滤器FT的外周。第一凸部447设置有八个。以两个第一凸部447分别与矩形形状的过滤器FT的四个边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一凸部447限制过滤器FT在与供给流路480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移动。例如,在将过滤器FT配置于端部443A并将过滤器FT向端部443A安装之际,通过利用第一凸部447限制过滤器FT的移动,能够抑制过滤器FT错位。另外,例如,在已安装在端部443A上的过滤器FT因外力而将要沿着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过滤器FT会碰到第一凸部447,从而能够抑制过滤器FT的错位。由此,能够抑制过滤器FT的错位,因此,能够降低过滤器FT与端部443A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因而,能够利用过滤器FT来抑制异物的通过,因此,能够降低异物到达安装部20的可能性。
凹槽部418(参照图10)与凹部44相邻。凹槽部418(参照图10)具有底壁417以及从底壁417的周缘部立起的侧壁419和侧壁433。侧壁433是与凹部44通用的壁。底壁417与中间构件48的一端部46相对(参照图11)。侧壁419位于凹槽部418的外缘,是框状。侧壁419具有向凹槽部418的内侧突出的第二凸部449。第二凸部449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七个。第二凸部449是与中间构件48的配合爪483(参照图11)配合的部分。第二凸部449通过与配合爪483配合而与中间构件48连接。第二凸部449在比凹部44靠+Z轴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一个,在比凹部44靠下侧(-Z轴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两个,在比凹部44靠+X轴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两个,在比凹部44靠-X轴方向侧的位置设置有两个。此外,只要能够稳定地维持第二凸部449与中间构件48的配合爪483之间的配合,则第二凸部449就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个数。例如也可以是,第二凸部449在比凹部44靠+Z轴方向侧、靠-Z轴方向侧、靠+X轴方向侧、靠-X轴方向侧的位置分别是一个,也可以沿着凹槽部418的形状连续地形成。
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参照图11)配置于凹槽部418。详细而言,在被凹槽部418的底壁417、以及与底壁417相对的中间构件48的一端部46沿着中间构件48的轴向(按压方向:供给流路480的流动方向)按压的状态下,对连接构件41的凹槽部418与中间构件48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以包围供给流路480的周围和注入流路482的周围的方式配置。通过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能够降低供给流路480、注入流路482中的液体向外部漏出的可能性。
上述的第二凸部449(参照图11)位于比第二弹性密封构件403靠中间构件48侧的位置。
注入流路482(参照图11)在供给流路480的流动方向上在比过滤器FT靠上游侧的位置与供给流路480汇合。也就是说,注入流路482在供给流路480的流动方向上是上游侧与供给流路480相同的流路,在注入路径开口421处分流。分流而成的流路形成于液体注入部461内。
以上,在液体容纳容器30中,形成供来自液体供给源32的液体流通的供给流路480的连接体40具有密封用主体部459和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参照图11)。密封用主体部459使嵌入部452(具体而言为第二嵌入部452B)的外周面452B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B的内周面49Bfb在整个周向上接触。另外,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对嵌入部452(具体而言为第一嵌入部452A)的外周面452A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B的内周面49Bfb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由此,与通过利用密封起来的外壳将液体供给源32和连接体40覆盖以抑制液体向外部泄漏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较窄的区域内(即,连接体40所位于的区域内)抑制液体向外部泄漏。由此,能够降低因构件间的错位、构件的公差等而导致无法充分地发挥抑制向外部泄漏的功能的可能性。另外,连接体40具有如下密封构造:由第一弹性密封构件405进行密封的密封构造;以及利用密封用主体部459使第二嵌入部452B的外周面452Bfa与第二供给开口部49B的内周面49Bfb在整个周向上进行面接触这样的密封构造,从而能够更进一步抑制液体向外部漏出。
接着,对液体导入针22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液体导入针223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13是表示液体导入针223的结构的局部截面图。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液体导入针223呈筒状,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22CT。该中心轴线22CT是以液体导入针223的(后述)前端部的半径方向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在液体导入针223的内部形成有液体流通的流路701。在液体导入针223的+Y轴方向侧端部配置有基端部702,该基端部702与第一管98(墨水流路)连接。
在液体导入针223的与基端部702相反的一侧,具备插入液体供给部42的开口480B的前端部710。而且,在前端部710形成有液体连通口720(墨水连通口),该液体连通口720使得能够从外部向流路701流动液体(或者,从流路701向外部能够流动液体)。更具体而言,在将液体导入针223插入到液体供给部42的开口480B的状态下,液体连通口720形成在比后述的密封构件501靠液体供给部42的内侧(-Y轴方向侧)的位置。液体连通口720在前端部71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由此,液体的流动量增加,能够提高液体的流动速度。
另外,如图13所示,液体连通口720形成为凹状,假想轴线SL是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轴线。穿过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的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倾斜。具体而言,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的角度θ为45°±10°。在此,所谓的“穿过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是指假想轴线SL位于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轴线上。
另外,液体连通口720的内壁面(液体导入针223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壁厚部分)的延长线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倾斜。
此外,液体连通口720既可以是单个,也可以不限于形成有本实施方式中的四个的情况,也可以形成更少(例如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例如五个以上)液体连通口720。另外,液体连通口720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液体连通口720的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的角度θ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而是对照本发明的主旨,只要能够减少墨水的流动的阻力,则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在具备多个液体连通口720的情况下,液体连通口720间的长度、以及穿过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的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的角度θ也不是特别需要相同。另外,也可以沿着+Y轴方向形成有多个液体连通口720。
另外,在Y轴方向上,形成液体连通口720的部分的液体导入针223的壁面的外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换言之,也可以在Y轴方向形成锥状或者倾斜面)。
此外,只要满足使墨水的流动的阻力减少的本发明的主旨,则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的角度也可以是除了上述角度以外的角度(0°<θ<90°)。
另外,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的顶部722(更具体而言为-Y轴方向侧端部)是平面。由此,在将液体导入针223插入到液体供给部42的开口480B时,与移动体510的+Y轴方向侧端部以面进行接触,能够使连接体40与液体供给部42的连接性稳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移动体510的+Y轴方向侧端部形成有供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的顶部722进入的凹部。另外,在凹部的+Y轴方向侧端部支撑有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的顶部是平面,但也可以是除了平面以外的形状。另外,也可以不在移动体510的+Y轴方向侧端部形成凹部,在凹部的+Y轴方向侧端部也可以不支撑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
接着,对液体导入针223与连接体40连接的状态进行说明。即,对流路491成为打开状态的状态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液体导入针插入到连接体的状态的截面图。
如图14所示,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插入开口480B。进而,详细而言,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将移动体510向-Y轴方向按压。由此,在弹簧构件511收缩的同时,移动体510向-Y轴方向移动。而且,密封构件501与移动体510分离,流路491成为打开状态。即,液体供给部42的流路491与液体导入针223的流路701通过液体连通口720连通,液体容纳容器30中容纳的液体朝向第一管98侧而能够流动。
在此,在液体导入针223与连接体40连接的状态(前端部710插入到开口480B的状态)下,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与液体供给部42的以开口480B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42CT在同一直线上一致。另外,在同一直线上一致是指在包含液体导入针223、开口480B等加工公差的范围内一致。
而且,在液体导入针223与连接体40连接的状态下(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处于同一直线状),穿过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的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供给部42的以开口480B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42CT倾斜。
另外,在液体连通口720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空间。换言之,在液体连通口720与液体供给部42的流路491之间未形成阻碍液体的流动的部位等。更具体而言,当将液体连通口720的外轮廓以角度θ(穿过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的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倾斜的角度)延长至液体供给部42的内壁时,在延长了液体连通口720的外轮廓的假想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不存在阻碍墨水的流动的部位等。因此,在液体从流路491经由液体连通口720流动时,能够降低对流动的液体的阻力。
即,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导入针223中,在将液体导入针223插入到连接体40的开口480B(连接口)的状态下,在将液体连通口720的外轮廓,以穿过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的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的角度,向液体供给部42的内壁延长的假想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有墨水流动的空间。
接着,对液体导入针的作用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液体导入针的作用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当将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向开口480B插入时,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与移动体510的端部抵接的同时,移动体510向-Y轴方向移动。在此,前端部710的顶部722是平面,与前端部710的顶部722接触的移动体510的面也是平面。因此,由于前端部710的顶部722与移动体510面接触,因此能够使液体导入针223和移动体510以稳定的状态向-Y轴方向移动。
然后,将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插入到规定的位置。另外,规定的位置是指液体导入针223的液体连通口720的整体与液体供给部42的流路491相对的位置,并且是液体供给部42的流路491成为打开状态的位置。
当将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插入到规定的位置时,液体从液体供给部42的流路491经由液体连通口720向液体导入针223的流路701侧流动。
此时,由于穿过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的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供给部42的以开口480B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42CT倾斜,因此从液体供给部42的流路491流动的液体从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的流路701倾斜的方向向各液体连通口720流动。另外,由于在液体连通口720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空间,因此液体的流动顺畅地进行。然后,从各液体连通口720导入的液体经由流路701向第一管98流动。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由于穿过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的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供给部42的以开口480B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42CT倾斜,因此流动的液体的阻力减小。因此,能够提高从液体容纳容器30向副罐18a侧的液体的流动速度。因此,有助于提高液体向液体消耗部14的供给速度,能够提高印刷速度。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液体导入针223使容纳于液体容纳容器30的液体向外部(副罐18a)流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利用液体导入针223使液体从外部向液体容纳容器30流动的结构、即液体填充用器具(墨水填充用器具)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液体填充用器具(墨水填充用器具)的结构的概略图。另外,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
如图16所示,液体填充用器具1000具备液体导入针223、液体罐1100(墨罐)、以及连接液体导入针223与液体罐1100的管980。另外,液体导入针22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参照图12和图13)。
液体罐1100例如是能够容纳墨水等液体的容器。能够适当地设定能够容纳的液体的量。
管980是能够流动液体的管。管980的一端部与液体导入针223的基端部702连接,管980的另一端部与液体罐1100连接。而且,通过未图示的泵等,能够从液体罐1100通过管980向液体导入针223侧流动液体。
图17是表示液体填充用器具的作用的示意图。
如图17所示,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插入液体注入部461的开口482B。进而,详细而言,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将移动体610向-Y轴方向按压。由此,在弹簧构件611收缩的同时,移动体610向-Y轴方向移动。而且,密封构件601与移动体610分离,流路492成为打开状态。即,液体注入部461的流路492与液体导入针223的流路701通过液体连通口720连通,并且液体罐1100中容纳的液体能够朝向液体容纳容器30流动。
在此,在液体导入针223与连接体40连接的状态(前端部710插入到开口482B的状态)下,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和液体注入部461的以开口482B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461CT在同一直线上一致。另外,在同一直线上一致是指在包含液体导入针223、开口482B等加工公差的范围内一致。
而且,在液体导入针223连接于连接体40的状态下,穿过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的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注入部461的以开口482B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461CT倾斜。
另外,在液体连通口720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空间。即,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填充用器具1000中,在将液体导入针223插入到连接体40的开口480B(连接口)的状态下,在将液体连通口720的外轮廓,以穿过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的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的角度,向液体供给部42的内壁延长的假想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有墨水流动的空间。即,在液体连通口720与液体注入部461的流路492之间未形成有阻碍液体的流动的部位等。因此,在液体从液体连通口720向流路492流动时,能够降低对流动的液体的阻力。
另外,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中的流路701的管径的尺寸小于基端部702侧的管径的尺寸。在此,流路701的管径是指液体导入针223的墨水流动的“内径”。具体而言,在基端部702侧为管径d1。另外,在前端部710侧,为尺寸比管径d1小的管径d2(d2<d1)。在管径d2的流路701a的-Y轴方向侧且在液体连通口720的+Y轴方向端部的流路701a中,在流路701a的内部侧形成有凸状的节流部750。因此,形成有节流部750的部分的管径d3小于管径d2(d3<d2)。因此,由于液体连通口720的附近的管径d3小于基端部702侧的管径d1,因此液体的流动速度上升(d3<d1)。由此,能够提高液体向液体注入部461的流路492的流动速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入针223从基端部702到前端部710,管径由d1、d2以及d3三种管径构成,且逐渐变小,但并不限于此,可以是只有一个管径的直线形状,也可以是由两个管径构成的液体导入针。
此外,液体导入针223连接于连接体40的状态是指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插入到规定的位置的状态。另外,规定的位置是指液体导入针223的液体连通口720的整体与液体注入部461的流路492相对的位置,并且是液体注入部461的流路492成为打开状态的位置。
而且,当将液体导入针223的前端部710插入到规定的位置,并且驱动未图示的泵时,液体从液体罐1100通过管980经由液体连通口720向液体注入部461的流路492侧流动。
此时,由于穿过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的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注入部461的以开口482B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461CT倾斜,因此沿着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流动的液体从液体连通口720向相对于液体注入部461的流路492倾斜的方向流动。即,液体沿着相对于液体导入针223的中心轴线22CT倾斜的假想轴线SL流动。另外,由于在液体连通口720的延长线上形成有空间,因此液体的流动顺畅地进行。而且,从各液体连通口720流动的液体通过注入流路482流入液体供给源32。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由于穿过液体连通口720的中心的假想轴线SL相对于液体注入部461的以开口482B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461CT倾斜,因此流动的液体的阻力减小。因此,能够提高从液体罐1100向液体容纳容器30侧的液体的流动速度。因此,能够提高液体容纳容器30的填充速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导入针223从基端部702到前端部710,管径由d1、d2以及d3三种管径构成,且逐渐变小,因此使墨水的流动速度逐渐加速,从而能够使墨水的流动更加顺畅。
另外,通过利用具备液体导入针223的液体填充用器具1000进行液体的填充,能够提高液体容纳容器30的生产率。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改良等。以下叙述变形例。
(变形例1)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填充用器具1000中,通过未图示的泵使液体流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圆筒形的筒(注射器)和可动式的按压件(柱塞)的结构。此外,使液体导入针223与注射器连接。而且,在注射器内容纳液体,并且通过用柱塞按压,从而使液体从与注射器连接的液体导入针223的液体连通口720排出。这样也能够得到上述同样的效果。
(变形例2)本发明并不限于印染印刷机和用于向印染印刷机供给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连接体,也能够适用于任意的液体消耗装置以及能够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安装部装卸的液体容纳容器、连接体。例如,能够适用于如下各种液体消耗装置及其液体容纳容器、连接体。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滤色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消耗(喷射)装置
(3)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Display、FED)等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消耗装置
(4)喷射含有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消耗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样消耗装置
(6)润滑油的消耗(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消耗(喷射)装置
(8)以精确定位地向钟表、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消耗装置
(9)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所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消耗装置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消耗装置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消耗装置。
此外,“液滴”是指从液体消耗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另外,在此所谓的“液体”是液体消耗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粘度较高的或较低的液态的材料、以及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那样的液态的材料也包含在“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由颜料、金属粒子等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混合在溶剂中而成的物质等也包含在“液体”中。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那样的墨水、液晶等。在此,墨水是指一般的水性墨水和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包含各种液体状组合物的墨水。

Claims (7)

1.一种墨水连接针,相对于具备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与所述墨水容纳部连接的连接体、密封所述连接体的密封构件、以及能够与所述密封构件接触的移动体的墨盒,所述墨水连接针的一侧可装卸地与所述连接体的连接口连接,另一侧与墨水流路连接,并且所述墨水连接针能够使所述墨水在与所述墨水流路连接的墨罐与所述墨盒之间流动,
所述墨水连接针的特征在于,具备:
基端部,其与所述墨水流路连接,并且位于所述墨罐侧;以及
前端部,其形成有墨水连通口,并且贯通所述密封构件并插入到所述连接口,
在所述前端部插入到所述连接口的状态下,
穿过所述墨水连通口的中心的假想轴线相对于以所述前端部的半径方向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倾斜,并且在朝向所述前端部的方向上形成锐角,
所述前端部的顶部为平面,
通过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移动体抵接从而所述流路成为关闭状态,
通过所述前端部的顶部与所述移动体抵接从而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移动体的抵接被解除,所述流路成为打开状态,
与所述前端部的顶部抵接的所述移动体的面是平面,
在以所述前端部的半径方向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方向上,形成所述墨水连通口的部分的所述墨水连接针的壁面的外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连接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水连通口在所述前端部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水连接针,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墨水连通口的外轮廓,以穿过所述墨水连通口的中心的假想轴线相对于所述连接体的以所述连接口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的角度,向所述连接体的内壁延长的假想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有所述墨水流动的空间。
4.一种墨水填充用器具,相对于具备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与所述墨水容纳部连接的连接体、密封所述连接体的密封构件、以及能够与所述密封构件接触的移动体的墨盒,所述墨水填充用器具的一侧可装卸地与所述连接体的连接口连接,另一侧与墨水流路连接,并且所述墨水填充用器具能够使所述墨水从与所述墨水流路连接的墨罐向所述墨盒流动,
所述墨水填充用器具的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连接体连接的墨水连接针,
所述墨水连接针具备:
基端部,其与所述墨水流路连接,并且位于所述墨罐侧;以及
前端部,其形成有墨水连通口,并且贯通所述密封构件并插入到所述连接口,
在所述前端部插入到所述连接口的状态下,
以所述墨水连通口的中心为轴心的假想轴线相对于所述连接体的以所述连接口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倾斜,并且在朝向所述墨水连接针的所述前端部的方向上形成锐角,
所述前端部的顶部为平面,
通过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移动体抵接从而所述流路成为关闭状态,
通过所述前端部的顶部与所述移动体抵接从而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移动体的抵接被解除,所述流路成为打开状态,
与所述前端部的顶部抵接的所述移动体的面是平面,
在以所述前端部的半径方向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方向上,形成所述墨水连通口的部分的所述墨水连接针的壁面的外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墨水填充用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水连接针的所述前端部中的所述墨水流动的管径的尺寸小于所述基端部中的所述墨水流动的管径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墨水填充用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墨水连通口的外轮廓,以穿过所述墨水连通口的中心的假想轴线相对于所述连接体的以所述连接口的中心为轴心的轴线的角度,向所述连接体的内壁延长的假想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形成有所述墨水流动的空间。
7.一种墨盒,其特征在于,
通过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墨水连接针或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墨水填充用器具,从而填充有所述墨水。
CN201910121806.9A 2018-02-21 2019-02-19 墨水连接针、墨水填充用器具、墨盒 Active CN1101712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8550A JP7047452B2 (ja) 2018-02-21 2018-02-21 インク接続針、インク充填用治具、カートリッジ
JP2018-028550 2018-0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1208A CN110171208A (zh) 2019-08-27
CN110171208B true CN110171208B (zh) 2022-08-02

Family

ID=67616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21806.9A Active CN110171208B (zh) 2018-02-21 2019-02-19 墨水连接针、墨水填充用器具、墨盒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55855A1 (zh)
JP (1) JP7047452B2 (zh)
CN (1) CN11017120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4347U (zh) * 1986-05-30 1987-12-10
JPH0584924A (ja) * 1991-09-27 1993-04-06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JPH05317324A (ja) * 1992-05-19 1993-12-0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医療用穿刺具
JPH06327772A (ja) * 1993-03-23 1994-11-29 Terumo Corp プラスチックカヌ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252925A (ja) * 1995-03-16 1996-10-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液体供給用針
JPH11207982A (ja) * 1998-01-22 1999-08-03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における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装填装置
ES2263733T3 (es) * 1998-03-04 2006-12-16 Hewlett-Packard Company Sistema de reacondicionamiento de cartucho de tinta.
SG103328A1 (en) * 1999-03-29 2004-04-29 Seiko Epson Corp Method for filling ink into ink cartridge
JP2004195995A (ja) * 2001-04-03 2004-07-15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3305865A (ja) * 2002-04-17 2003-10-28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再充填方法およびインク再充填装置
US7338146B2 (en) * 2002-08-29 2008-03-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capping member used in the same
CN2721018Y (zh) * 2004-08-20 2005-08-31 何太清 磁共振静脉输液穿刺针
JP2007015347A (ja) * 2005-07-11 2007-01-25 Brother Ind Ltd ニード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85825A (ja) * 2006-01-12 2007-07-26 Hitachi Maxell Ltd 流体移動用針
JP2007210186A (ja) * 2006-02-09 2007-08-23 Brother Ind Ltd ニードル及びニードルの製造方法
KR20070122072A (ko) * 2006-06-23 2007-1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잉크공급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CN200977752Y (zh) * 2006-10-24 2007-11-21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墨水填充装置用针头
JP5229137B2 (ja) * 2009-07-07 2013-07-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充填用治具、インク充填装置、インク充填方法、インク充填キット
EP2331336B1 (en) * 2008-09-29 2014-11-05 Ricoh Company, Ltd. Ink cartridge and an imaging apparatus
JP5326703B2 (ja) * 2009-03-17 2013-10-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0274966A (ja) * 2009-05-28 2010-12-09 Sharp Corp 液体充填装置、及び、待機方法
JP2011167230A (ja) * 2010-02-16 2011-09-01 Terumo Corp 混合器具
US9180673B2 (en) * 2012-04-30 2015-11-1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Liquid supply
JP6112032B2 (ja) * 2014-02-10 2017-04-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16203991A (ja) * 2015-04-16 2016-1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JP6507041B2 (ja) * 2015-06-15 2019-04-24 学校法人 関西大学 穿刺針、及び穿刺ユニット
JP6613848B2 (ja) * 2015-11-26 2019-12-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方法
CN205460232U (zh) * 2016-01-14 2016-08-17 浙江一益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无菌侧孔钝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1208A (zh) 2019-08-27
US20190255855A1 (en) 2019-08-22
JP2019142108A (ja) 2019-08-29
JP7047452B2 (ja) 202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78038B (zh) 容器和连接体
KR101441262B1 (ko) 카트리지
US10414164B2 (en) Cartridge, cartridge unit,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WO2013105504A1 (ja) カートリッジ、印刷材供給システム、印刷装置、液体収容容器、印刷システム、及び端子接続構造
US11014369B2 (en) Cartridge and liquid ejecting system
JP2016049772A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5533560B2 (ja) 液体消費装置
JP2017136796A (ja) 液体噴射装置
WO2017090374A1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US11141985B2 (en) Liquid supply unit
JP2017094660A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CN110171208B (zh) 墨水连接针、墨水填充用器具、墨盒
US20170120618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6187877A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7030323A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20128068A (ja)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2016107525A (ja) 保護部材、液体供給ユニットのセット
JP2018062093A (ja) 液体収容体
JP2018052039A (ja) 接続体、および、接続体ユニット
JP2017043061A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20066205A (ja) 接続体、および、液体収容体
JP2015174283A (ja)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