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8435A -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08435A CN104908435A CN201510109810.5A CN201510109810A CN104908435A CN 104908435 A CN104908435 A CN 104908435A CN 201510109810 A CN201510109810 A CN 201510109810A CN 104908435 A CN104908435 A CN 1049084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liquid container
- supply unit
- support portion
- principal ax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3/00—Containers or package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dispensing contents
- B65D83/14—Containers or package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dispensing contents for delivery of liquid or semi-liquid contents by internal gaseous pressure, i.e. aerosol containers comprising propellant for a product delivered by a propellant
- B65D83/38—Details of the container bod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简单的结构且易于液体消耗装置与液体容纳体的连接或者从液体消耗装置上卸下液体容纳体的技术。一种能够可装卸地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的液体容纳体,具有: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并且能够容纳液体;液体供给部,其位于液体容纳部的一端部并且能够与设置在液体消耗装置上的液体导入部连接;以及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其与液体供给部连接并且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能够与设置在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电气连接部接触。液体供给部与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配置为如下位置关系:即当液体容纳体与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解除时,接触部先于液体供给部离开液体消耗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3月14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14-051620号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并通过参照将其公开的全部内容包含于本申请中。
本发明涉及一种向液体消耗装置供给液体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外壳和在外壳内容纳有液体容纳袋的液体容器为公众所知(例如,日本特开2005-238815号公报)。该技术在外壳上设置有引导槽,其用于将液体容器连接固定到打印机上。
在上述的技术中,为了使引导槽与打印机侧的锁定销连接而需要对位,有时难以进行良好连接。并且,在液体容器上设置了用于使引导槽与锁定销对位机构的情况下,有时会使液体容器的结构复杂化。另外,当液体容器中的液体消耗了以后而对液体容器进行废弃处理时,由于在废弃处理侧,即液体容器上设置有复杂的机构,有时难以进行废弃处理。
另外,上述问题并不限于用于向打印机供给墨水的液体容器,而是用于向液体消耗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容器共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简单结构简单且易于液体消耗装置与液体容纳体的连接或者从液体消耗装置上卸下液体容纳体的技术。并且,在现有的技术中,期望降低成本、节省资源、容易制造以及改善易用性等。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并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来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容纳体,其能够可装卸地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并能够容纳液体;液体供给部,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一端部并能够与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液体导入部连接;以及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其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并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能够与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电气连接部接触,其中,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配置为如下位置关系:即当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解除时,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所述接触部先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离开所述液体消耗装置。
在此,当解除与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时,例如可能由于错误地推压液体容纳部而使液体从液体供给部向外部飞散。在这种情况下,当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接触部与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电气连接部接触时,由于在接触的部分上附着有飞溅的液体而具有发生短路等电气故障的可能性。然而,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液体供给部位于液体容纳部的一端部。因此,当液体容纳体与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解除时,由于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接触部先于液体供给部离开液体消耗装置,因此能够降低发生上述电气故障的可能性。
(2)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所述接触部可以为多个,并且所述多个接触部的表面规定假想平面,所述假想平面可以相对于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方向倾斜。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假想平面倾斜,同假想平面与连接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装置侧电气连接部切削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而产生的切屑附着在接触部上的可能性。并且,同假想平面与连接方向垂直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装置侧电气连接部与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接触之后直至与接触部接触为止的、装置侧电气连接部的移动距离。由此,由于装置侧电气连接部能够一面摩擦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表面,一面与接触部接触,因此能够将附着在装置侧电气连接部或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上的污物从接触部排出。因此,能够良好地导通接触部与装置侧电气连接部。
(3)另外,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还可以具有手柄部,其连接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容易地用手柄部操作液体容纳体。
(4)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当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所述手柄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盖部覆盖。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抑制在连接的状态下操作手柄部。并且,能够降低手柄部发生破损的可能性。
(5)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容纳体,其能够可装卸地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供给连接单元连接。所述液体供给连接单元具有:固定部,其由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箱体支撑并具有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的液体导入部;以及可动支撑部,其由所述固定部支撑,在支撑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液体供给部的状态下可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为靠近所述固定部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离开所述固定部的方向,其中,所述可动支撑部具有引导部,其具有支撑部侧卡合部,所述固定部具有连接部侧卡合部,其与所述支撑部侧卡合部卡合。当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时,或者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连接解除时,所述液体容纳体被构成为所述液体供给部由所述可动支撑部支撑、所述连接部侧卡合部沿所述引导部移动。
在此,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供给连接单元具有用于将可动支撑部、引导部、连接部侧卡合部等液体容纳体连接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连接机构。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液体容纳体通过液体消耗装置侧的连接机构与液体消耗装置进行连接,因此液体容纳体无须具有复杂的连接机构。因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结构简单。由此,易于进行液体消耗后的液体容纳体的废弃处理。
(6)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所述固定部可以具有移动引导部,所述移动引导部为用于引导所述可动支撑部在所述第一方向或者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的部分,并具有隔着所述引导部而位于两侧的部分。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液体供给连接单元具有移动引导部,因此无须在液体容纳体上设置用于在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上引导的复杂结构。因此,容易在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上引导液体容纳体,并且能够使液体容纳体结构简单。
(7)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所述液体供给连接单元可以具有主体侧电气连接部,其位于所述移动引导部之间,所述液体容纳体还可以具有接触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主体侧电气连接部接触。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在移动引导部之间具有主体侧电气连接部,因此通过移动引导部对由可动支撑部支撑的液体容纳体的移动进行引导,接触部顺利地连接在主体侧电气连接部上。
(8)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所述可动支撑部可以在第二方向上被施力,当所述接触部与所述主体侧电气连接部接触时,所述连接部侧卡合部可以与所述支撑部侧卡合部锁定,形成所述接触部的区域可以位于通过所述锁定的位置、即锁定位置且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虽然可动支撑部以支撑部侧卡合部的锁定位置为中心容易旋转,但是由于接触部位于锁定位置上,因此能够抑制接触部偏离设定位置。由此,能够良好地维持接触部与主体侧电气连接部之间的导通。
(9)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所述接触部可以为多个,并且由所述多个接触部的表面所规定的假想平面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假想平面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接触部,同电气连接部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力的作用下与接触部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产生第二方向上的向量分量的力,所述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因此,当将液体容纳体从液体消耗装置上卸下时,能够容易地使液体容纳体的接触部脱离液体消耗装置的电气连接部。
(10)另外,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还可以具有推压部,其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侧,并且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推压所述液体供给部。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推压推压部,能够容易地使液体容纳体向第一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液体供给部连接到液体供给连接单元上。
(11)另外,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还具有推压部,其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侧,并且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推压所述液体供给部,所述移动引导部具有多个引导限制部,该多个引导限制部限制所述可动支撑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当所述液体供给部由所述可动支撑部支撑,并且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时或者解除连接时,从所述第二方向侧观察,所述推压部可以位于由所述多个引导限制部所规定的区域内。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通过推压推压部,能够顺利地通过移动引导部进行液体供给部与液体导入部的连接动作或者卸下动作。
(12)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所述可动支撑部可以具有限制部,其限制所述可动支撑部在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移动,所述限制部可以被设置为能够与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抵接部相抵接。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体,能够降低可动支撑部在与第二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移动而脱离固定部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抑制可动支撑部从液体消耗装置落下或者由于落下而破损的情况。
(13)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方式,提供一种液体消耗装置,其能够与液体容纳体可装卸地连接,所述液体容纳体能够容纳液体,并且具有液体供给部,该液体供给部使所述液体向外部流通。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具有:箱体;固定部,其由所述箱体支撑并且具有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的液体导入部;以及可动支撑部,其由所述固定部支撑并在支撑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液体供给部的状态下可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为靠近所述固定部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离开所述固定部的方向,所述可动支撑部具有引导部,其具有支撑部侧卡合部,所述固定部具有连接部侧卡合部,其与所述支撑部侧卡合部卡合,当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时,或者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连接解除时,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被构成为所述可动支撑部支撑所述液体供给部、所述连接部侧卡合部沿所述引导部移动。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消耗装置,具有用于将可动支撑部、引导部、连接部侧卡合部等液体容纳体连接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连接机构。由此,液体容纳体上无须设置复杂的连接机构。
上述本发明的各种方式所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不全是必须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对于所述多个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构成要素,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删除、与其他新的构成要素替换、删除限定内容的一部分。并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能够将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本发明的独立的一种方式。
例如,本发明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以下装置实现,该装置具有液体容纳部、液体供给部、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即所述装置可以具有液体容纳部,也可以不具有液体容纳部。所述装置可以具有液体供给部,也可以不具有液体供给部。而且,该装置可以具有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也可以不具有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所谓的“液体容纳部”可以包含由挠性的壁构成的液体容纳容器。
例如,本发明的另外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以下装置实现,该装置具有箱体、固定部、可动支撑部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即,所述装置可以具有箱体,也可以不具有箱体。所述装置可以具有固定部,也可以不具有固定部。所述装置可以具有可动支撑部,也可以不具有可动支撑部。
根据上述各种方式,能够解决装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省资源化、容易制造以及易用性的提高等各种问题中的至少一个问题。并且,上述液体容纳体或者液体消耗装置的各个方式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均能够应用于该装置。
另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除了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外,能够以液体容纳体的制造方法、具备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消耗系统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第一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第二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一图。
图4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二图。
图5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的第三图。
图6是装卸单元的第一立体图。
图7是装卸单元的第二立体图。
图8是图6的俯视图。
图9是图8中的F8-F8局部剖面图。
图10是图7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F10-F10局部剖面图。
图12是液体容纳体的第一立体图。
图13是液体容纳体的第二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一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二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三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第四立体图。
图18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19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20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1是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右视图。
图22是图18中的F18-F18剖面图。
图23是电路基板的主视图。
图24是图23中的箭头视图F23。
图25是图18中的F18a-F18a局部剖面图。
图26是装卸单元的主视图。
图27是用于说明装卸单元的第一立体图。
图28是用于说明装卸单元的第二立体图。
图29是装卸单元的立体图。
图30是装卸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锁定机构的卡合部件的立体图。
图32是可动部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33是可动部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34是可动部件的第三立体图。
图35是可动部件的第四立体图。
图36是第二固定部件的主视图。
图37是第二固定部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38是第二固定部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39是固定部件上安装了接点机构的立体图。
图40是接点机构的立体图。
图41A是电气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41B是用于说明装置侧端子的图。
图42是图26中的F26-F26剖面图。
图43是变更了结构的装卸单元的后视图。
图44是用于说明限制部的第一图。
图45是用于说明限制部的第二图。
图46是图44中的F44-F44剖面图。
图47是装卸单元的俯视图。
图48是图47中的F47-F47剖面图。
图49是用于说明突起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50是用于说明突起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51是用于说明突起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52是用于说明突起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53是用于说明突起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54是用于说明突起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55是用于说明突起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56是用于说明突起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57是用于说明突起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58是用于说明突起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59是用于说明突起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60是用于说明突起的行进路径的图。
图61是用于说明连接时序的第一图。
图62是图61中的F61A-F61A局部剖面图。
图63是图61中的F61B-F61B局部剖面图。
图64是用于说明连接时序的第二图。
图65是图64中的F64A-F64A局部剖面图。
图66是图64中的F64B-F64B局部剖面图。
图67是用于说明擦拭效果的第一图。
图68是用于说明擦拭效果的第二图。
图69是装上状态下的装卸单元和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70是装上状态下的装卸单元的后视图。
图71是图70中的F70-F70剖面图。
图72是液体容纳体安装在可动支撑部上时的侧视图。
图73是液体容纳体安装在可动支撑部上时的主视图。
图74是图72中的F72-F72剖面图。
图75是图73中的F73-F73剖面图。
图76是液体容纳体向装卸单元安装完成时的侧视图。
图77是图76中的F76-F76剖面图。
图78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的图。
图7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的立体图。
图8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的侧视图。
图8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装卸单元的第一立体图。
图8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装卸单元的第二立体图。
图8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装卸单元的侧视图。
图84是液体容纳体安装在图81所示的装卸单元上的图。
图85是液体容纳体安装在图82所示的装卸单元上的图。
图86是用于说明连接时序的图。
图87是图86中的F86A-F86A局部剖面图。
图88是图86中的F86B-F86B局部剖面图。
图89是图84的剖视图。
图9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装卸单元和液体容纳体的立体图。
图91是图90的剖视图。
图9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装卸单元和液体容纳体的立体图。
图93是图92的剖视图。
图9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装卸单元的主视图。
图95是装上状态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部件的主视图。
图96是表示电路基板的端子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97是表示电路基板的端子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98是表示电路基板的端子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99是用于说明向指定方向倾斜的假想的接触面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00是从-K2轴方向观察图99的图。
图101是用于说明假想的接触面的另外一个例子的图。
图102是用于说明液体容纳体侧端子部件的图。
图103是表示液体容纳体侧端子部件与装置侧端子的接触状态的图。
[标号说明]
10:打印机;11:记录机构;16:供纸托盘;17:排纸托盘;20:液体供给装置;20A: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B: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2、22A、22B:盖部件;26、26A:容纳空间部;27:底面;30、30a、30b、30C、30M、30Y、30K:装卸单元;32:第一固定部件;33:第二固定部件;35、35b:固定部件(固定部);36:液体导入单元(液体导入机构);36S:第一配置部;37:接点机构安装部;37A:侧面;37B:侧面;38:电气连接单元(接点机构);38S:第二配置部;39、39A、39B:螺旋弹簧;40:可动部件(可动支撑部);41:基部;42:供给部支撑部;43:分隔面;46:第一侧面;47:第二侧面;48:基板支撑部;49:底部(底壁);49fa:底部上面;49fb:背面;50、50a、50b、50C、50M、50Y、50K:液体容纳体(液体容纳体单元);51:容纳部支持组件;51W:周向边缘区域;51Y:周向边缘区域;52: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袋);53:操作部件(手柄部);53fa:第一侧;53fb:第二侧;54:把持部;55:液体供给单元;56:容纳部侧支撑部;56u:上端面;57:液体供给部;58: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9:电路基板保持部;62:端子保持部;62b:下端部;62u:上端部;62fa:表面;70:流路部件;72: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A:突起;75:装置侧识别部件;75A:突起;99:薄膜;102:装置第一面(第一面);104:装置第二面(第二面);106:装置第三面(第三面);200:锁定机构;201:卡合部件;202:安装部;204:卡合主体部;206:连接部侧卡合部(突起);208:槽部;210:弹簧;250:引导部;252:入口部;254:入口连接部;255:壁面;256:台阶部;257:突起壁;258:支撑部侧卡合部;259:出口连接部;302:螺钉;302H:通孔;304A:第一盖部;307A:第一安装壁;307B:第二安装壁;311:顶面;316:第一侧面;317:第二侧面;319:底面;320:液体流通管;323:金属板;330:移动引导部;330R:区域;331:第一引导部;332:第二引导部;333:第三引导部;334:第四引导部;335:第五引导部;336:第六引导部;337:第七引导部;339:突起;340:盖部;340A:第一盖部;340B:第二盖部;345:装置侧上部限制部;345A:第一上部限制部;345B:第二上部限制部;351:固定部件侧安装部;352:第一壁;353:第二壁;356:前壁;357:底部;362:液体导入部;364:供给部定位部;364a: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b:第二供给部定位部;364c:第三供给部定位部;364d: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8:液体导入主体部;370:限制部;379:抵接部;381(381A~381I):装置侧端子;381a:一端部;381b:另一端部;381c:弯曲部;382:电气连接部(主体侧电气连接部);384:第一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5:第二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8:保持部件;394:第一侧壁部;396:第二侧壁部;401:角部;402:第一支撑面部;403:第二支撑面部;403a:第二支撑面部;403rb:加强肋;404:第三支撑面部;406:缺口部;407:槽部;408:突出部件;408A:第一突出部件;408B:第二突出部件;420:存储装置;462、472:卡爪;482:第一基板支撑面部;487:底部支撑面部;490:支撑部侧引导部;491:第一部;492:第二部;493:第三部;494:第四部;495:第五部;496:第六部;497:第七部;501:一端;521:第一薄膜;522:第二薄膜;523:第三薄膜;541:把持面;542:接纳空间部;545:推压部;546:第一连接部;547:第二连接部;548:基部;549:安装部;550:导出部;551:阀机构;552:阀座;554:阀体;556:弹簧;558:内部流路;569:底部;572:液体供给口;573:供给连接部;577:定位部;577a: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577b:第二容纳体侧定位部;577c:第三容纳体侧定位部;577d: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80: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1(581A~581I):端子(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f:液体容纳体侧端子部件;582、582a~582e:电路基板;582f:液体容纳体侧端子部件;582fa:表面;582fb:背面;583:存储装置;584:凸台槽;585:凸台孔;586:上侧端部;587:下侧端部;592:第一侧壁部;592t:槽部;593:第二侧壁部;593t:槽部;594:配置部;595:旋转限制部(底部);602:连接件;1000:液体消耗系统;CL:中心轴;CT:中心轴;f49a:旋转力;r582:区域;S:台阶部;TP:假想平面(接触面);cp:接触部;Fs:外力;st:锁定位置;f50:推压力;F46:外力;P46:接点;f49:施力;Ln1、Ln2:列;Fs1:分力;Fs2:分力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A-1.液体消耗系统的结构:
图1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简要结构的第一立体图。图2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简要结构的第二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20的第一图。图4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20的第二图。图5是用于说明液体供给装置20的第三图。并且,图3和图4表示将后述的液体容纳体50卸下的状态。另外,图5表示安装有一个液体容纳体50的状态。在图1~图5中绘制有互相垂直的X轴、Y轴和Z轴。
如图1所示,液体消耗系统1000具有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打印机10和两个液体供给装置20。在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使用状态下,打印机10设置在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规定的水平面上。即,Z轴方向成为铅垂方向(重力方向、上下方向)。并且,-Z轴方向成为铅垂向下方向,+Z轴方向成为铅垂向上方向。液体供给装置20向打印机10供给作为液体的墨水。液体供给装置20上的液体容纳体50(液体容纳容器单元50)能够可装卸地连接(安装)在打印机10上。并且,液体供给装置2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作为打印机10的构成要素。例如,可以将液体供给装置20中除了后述的液体容纳体以外的结构作为打印机10的构成要素。
打印机10为喷墨打印机。打印机10具有记录机构11、供纸托盘16以及排纸托盘17。在铅垂方向的不同高度位置上设置有多个供纸托盘16。供纸托盘16设置在作为打印机10正面的装置第一面(装置前面)102上。在供纸托盘16上容纳有记录介质(例如,纸张),所述记录介质通过打印机10打印(记录)文字等图像。
记录机构11具有喷出墨水的记录头(图中未示出)。记录头经由管等流通管与液体供给装置20连通。记录头利用从液体供给装置20供给的墨水,通过将墨水向记录介质上喷出而进行记录(打印)。已记录的记录介质向排纸托盘17排出。
两个液体供给装置20向打印机10供给墨水。两个液体供给装置20设置在与打印机10的装置第一面(亦称作装置前面或者装置前壁)102相交的装置第二面(亦称作装置第一侧面或装置第一侧壁)104以及装置第三面(亦称作装置第二侧面或装置第二侧壁)106上。在打印机10的使用状态下,装置第一面102~装置第三面106均为与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装置第二面104与装置第三面106对置。在此,设置在装置第二面104上的液体供给装置20亦称作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设置在装置第三面106上的液体供给装置20亦称作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并且,在不区别使用第一和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A、20B的情况下,简称为液体供给装置20。
如图1所示,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具有一个作为液体容纳体容纳部的盖部件22、一个液体容纳体50以及一个装卸单元(液体供给连接单元)30(图3)。如图2所示,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具有一个作为液体容纳体容纳部的盖部件22、三个液体容纳体50以及与各个液体容纳体50相对应的三个装卸单元30(图4)。在此,在区别使用两个盖部件22时,使用标号“22A”、“22B”。在区别使用四个液体容纳体50时,使用标号“50K”、“50C”、“50M”、“50Y”。在区别使用四个装卸单元30时,使用标号“30K”、“30C”、“30M”、“30Y”。并且,盖部件22、液体容纳体50、装卸单元30的个数并不限于上述个数。例如,液体容纳体50可以是三个以下,也可以是五个以上。另外,装卸单元30可以与液体容纳体50的个数对应设置。盖部件22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在四个液体容纳体50中,容纳(填充)有种类互不相同的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墨水分别容纳在不同的液体容纳体50中。液体容纳体50K具有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体50C具有容纳青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体50M具有容纳品红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体50Y具有容纳黄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如图3和图4所示,液体容纳体50容纳在容纳空间部26中,该容纳空间部26用于容纳由盖部件22划分的液体容纳体50。具体而言,液体容纳体50K容纳在容纳空间部26A(图3)中,液体容纳体50C、50M、50Y分别容纳在容纳空间部26B(图4)中。并且,在容纳空间部26内配置有装卸单元30。
图3和图4所示的装卸单元30装卸自如地安装液体容纳体50。装卸单元30K配置在盖部件22A的内侧,装卸单元30C、30M、30Y配置在盖部件22B的内侧。如图3所示,装卸单元30K设置在打印机10的装置第二面104上。如图4所示,装卸单元30C、30M、30Y设置在打印机10的装置第三面106上。当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时,容纳在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通过打印机10上的具有泵功能的供给机构(图中未示出)向打印机10的记录头供给。
如图3所示,盖部件22A安装在打印机10的外壁,即装置第二面104上。如图4所示,盖部件22B安装在打印机10的外壁,即装置第三面106上。如图3和图4所示,盖部件22被构成为以铅垂向下方向侧的一端部(底部)23为支点,通过旋转铅垂向上方向侧的另一端部(上部)24而开关自如。液体容纳体50中容纳的墨水被消耗后,用户打开盖部件22,将消耗了的液体容纳体50从装卸单元30上卸下。然后,用户在将新的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后关闭盖部件22。并且,墨水消耗后的液体容纳体50被进行例如废弃处理。
如图5所示,盖部件22具有底面27,其形成容纳空间部26的底部。底面27位于装卸单元30的重力方向的下侧。底面27为液体容纳体50的底部(具体而言,为液体容纳部52的底部)所连接的部分。并且,底面27可以上设置突起部,突起部可以与液体容纳体50的底部连接。
如图5所示,液体容纳体50具有容纳部支持组件51以及连接在容纳部支持组件51上的液体容纳部52。容纳部支持组件51具有用于与装卸单元30连接的部件(后述液体供给部及电路基板)。在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的状态(装上状态)下,液体容纳部52位于容纳部支持组件51的重力向下方向侧。
A-2.关于装卸单元30的简要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图6是装卸单元30的第一立体图。图7是装卸单元30的第二立体图。图8是图6的俯视图。图9是图8中的F8-F8局部剖面图。图10是图7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中的F10-F10局部剖面图。图6表示可动支撑部(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最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状态(安装时的状态)。图7表示可动支撑部40容纳在固定部件35中的第二状态(装上时的状态)。在图8~图11中还图示有支撑在装卸单元30上的液体容纳体50。在图6~图11中以装卸单元30C为例对结构进行说明,而其他装卸单元30K、30M、30Y也具有与装卸单元30C相同的结构。在图6~图11中绘制有互相垂直的K1轴、K2轴、Z轴。并且,在以下的图中根据需要绘制有K1轴、K2轴、Z轴。
如图6和图7所示,装卸单元30具有固定部件(固定部)35和可动支撑部(可动部件)40。固定部件35通过安装在打印机10的箱体(例如,作为外壁的装置第三面106)上进行支撑。可动支撑部40以相对于固定部件35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在固定部件35上。即,作为液体供给连接单元的固定部件35对可动支撑部40向第一方向(-K1轴方向)或第二方向(+K1轴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该引导通过固定部件35的后述移动引导部进行。第一方向为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第二方向为液体容纳体50卸下的方向。可动支撑部40具有第一和第二突出部件408A、408B。第一和第二突出部件408A、408B为从可动支撑部40的底部向+Z轴方向侧延伸的板状部件。并且,第一突出部件408A的上端部向-K2轴方向侧延伸。第二突出部件408B的上端部向+K2轴方向侧延伸。当将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可动支撑部40上时,所述第一和第二突出部件408A、408B与可动支撑部40的后述手柄部对置。并且,当不区别使用第一和第二突出部件408A、408B时,称作“突出部件408”。
如图7所示,固定部件35具有液体导入单元(液体导入机构)36和电气连接单元(电气连接机构、接点机构)38。液体导入单元36和电气连接单元38在K2轴方向上并排配置。液体导入单元36具有导入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的液体导入部362。液体导入部362与打印机10的记录头连通。液体导入部362为墨水能够在内部流通的针状。液体导入部362具有中心轴CL,并且为在中心轴CL方向上延伸的筒状。将沿该中心轴CL的方向(液体导入部362延伸的方向)作为K1轴方向。K1轴方向与Z轴方向以及K2轴方向垂直。电气连接单元38具有多个装置侧端子381。多个装置侧端子381通过与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接触而与电路基板电气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侧端子381的个数为九个。
由K1轴方向和K2轴方向所规定的面与由图1所示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规定的面平行。在K1轴方向中,朝向打印机10的外侧的方向为+K1轴方向,朝向打印机10的内侧的方向为-K1轴方向。如图6和图7所示,可动支撑部40以相对于固定部件35在K1轴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在固定部件35上。-K1轴方向为可动支撑部40靠近固定部35的方向,+K1轴方向为可动支撑部40离开固定部35的方向。
液体容纳体50通过执行以下两个操作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的状态亦称作“装上状态(连接状态)”。装上状态(连接状态)是指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57(图8)与装卸单元30的液体导入部(液体导入针)362连接,并且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582(图8)与装卸单元30的装置侧端子381电气连接的状态。在装上状态下,变为容纳在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能够向打印机10侧流通的状态。
·第一操作(安装操作):
在用户使装卸单元30变为第一状态之后,使液体容纳体50向安装方向移动而安装在可动支撑部40(图8和图9)上。
·第二操作(连接操作):
在第一操作之后,用户通过液体容纳体50将可动支撑部40向固定部件35侧推进而使装卸单元30变为第二状态(图10和图11)。
如图9所示,安装方向为包括重力向下方向分量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方向为重力向下方向。并且,第二操作为使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移动的操作。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使装卸单元30变为第一状态之后,将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可动支撑部40的指定位置。在安装了液体容纳体50的状态(安装状态)下,液体容纳体50的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具有的电路基板582配置在与装置侧端子381相对的位置。并且在安装状态下,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单元55具有的液体供给部57配置在与液体导入部362相对的位置。并且,如图9所示,在安装状态下,液体容纳体50以液体容纳部52在容纳部支持组件51的重力向下方向上的方式支撑在可动支撑部40上。
在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可动支撑部40上之后,如图9中的箭头F所示,用户将液体容纳体50(具体而言,为推压部545)推向-K1轴方向侧。由此,液体容纳体50和可动支撑部40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当通过推压推压部545而使液体容纳体50向-K1轴方向移动时,位于推压部545的重力向上方向侧的操作部件53有时会发生弯曲。这时,通过突出部件408与操作部件53相抵接,能够抑制操作部件53的弯曲。如图11所示,在装卸单元30的第二状态下,液体导入部362插入(连接)到液体供给部57内。并且,在第二状态下,通过电路基板582(具体而言,为后述的接触部)与电气连接部的装置侧端子381(图7)接触,电路基板582与装置侧端子381电气连接。
在装卸单元30的第二状态下,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K1轴方向侧的移动被装卸单元30的锁定机构200限制。并且,在第二状态下,通过将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内侧方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推压,从而解除锁定机构200的锁定。由此,通过移动可动支撑部40使其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侧(+Z轴方向)突出,能够将装卸单元30的状态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图6和图7图示有锁定机构200上的卡合部件201和向卡合部件201施力的弹簧210。卡合部件201具有与可动支撑部40卡合的部分(连接部侧卡合部),通过该卡合,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侧的移动受到限制。卡合部件201配置在接点机构38的正下方。
A-3.液体容纳体50的详细结构:
图12是液体容纳体50的第一立体图。图13是液体容纳体50的第二立体图。在图12和图13中图示有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的状态(装上状态)下的Z轴、K1轴、K2轴。图12和图13图示有充填了作为液体的墨水、且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之前(墨水被打印机10消耗之前)的状态(未使用状态、初期状态)下的液体容纳体50。在图12后面的附图中,以液体容纳体50C为例对结构进行说明,液体容纳体50K、50M、50Y与液体容纳体50C结构相同。
能够将互相垂直的Z轴、K1轴、K2轴定义如下。在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打印机10上的状态下,Z轴方向为重力方向(铅垂方向)。+Z轴方向为重力向上方向(铅垂向上方向),-Z轴方向为重力向下方向(铅垂向下方向)。并且,Z轴方向亦称作第三方向。沿K1轴的方向,即K1轴方向为水平方向。-K1轴方向为将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打印机10上时的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移动方向、第一方向)。即,如下所述,当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打印机10上时,通过后述的液体供给单元55(图12)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液体供给单元55(具体为液体供给部57)与设置在打印机10上的液体导入部(液体接纳部)362连接,基板单元58(具体而言,为电路基板582)与设置在打印机10上的电气连接部的装置侧端子381(图6)连接。并且,+K1轴方向为将液体容纳体50从打印机10上卸下时的卸下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方向虽为水平方向,即-K1轴方向,但并不限于此。连接方向只要是包含水平方向分量的方向即可。并且,K2轴方向为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和K1轴方向垂直的方向。
如图12所示,液体容纳体50具有液体容纳部52和安装在液体容纳部52上的容纳部支持组件51。液体容纳部52能够容纳作为液体的墨水。液体容纳部52在外表面露出的状态下安装在容纳部支持组件51上。即,液体容纳部52构成为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而并不容纳在外壳等中。随着容纳的墨水的减少,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减小。在此,将液体容纳体50的-K1轴方向侧作为第一侧53fa,将+K1轴方向侧作为第二侧53fb。
液体容纳部52具有第一薄膜521、第二薄膜522以及第三薄膜523。第一~第三薄膜521~523划分成用于在内侧容纳墨水的空间部。在此,在液体容纳部52中,将安装了容纳部支持组件51的一侧作为一端(一端部、上端)501侧,将与一端501对置的一侧作为另一端(另一端部、底端)502侧。并且,在液体容纳部52中,将一端侧(+K2轴方向侧)作为第一侧端(第一侧端部)503侧,将另一端侧(-K2轴方向侧)作为第二侧端(第二侧端部)504侧。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装上状态下,第一薄膜521和第二薄膜522构成液体容纳部52的侧面。并且,在液体容纳体50的装上状态下,第三薄膜523构成液体容纳部52的底面。第一薄膜521和第二薄膜522相对配置。第一薄膜521和第二薄膜522的彼此的周向边缘区域51W的一部分焊接在一起。具体而言,周向边缘区域51W中,一端501侧部分、第一侧端503侧部分、第二侧端504侧部分焊接在一起。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2和图13中,在第一和第二薄膜521、522焊接的部分附有交叉阴影线。并且,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具体而言,为第一和第二薄膜521、522的一端部)上焊接有容纳部支持组件51。即,容纳部支持组件51为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的部件。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2和图13中,容纳部支持组件51与第一以及第二薄膜521、522焊接的部分,附有实线的单向阴影线。
如图12所示,第三薄膜523的周向边缘区域51Y与第一薄膜521以及第二薄膜522的周向边缘区域51W的一部分焊接在一起。在第三薄膜523与第一薄膜521以及第二薄膜522焊接的部分附有单点划线的单向阴影线。这样一来,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部52为将三个膜521、522、523通过焊接等进行粘接的形状(即,具有底面的包状)。
第一~第三薄膜521~523均为具有挠性的部件。使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聚乙烯等作为第一~第三薄膜521~523的材料(材质)。并且,可以使用将多个由这些材料构成的膜堆叠起来的堆叠结构来形成第一~第三薄膜521~523。在该堆叠结构中,例如,可以用耐冲击性良好的PET或者尼龙来形成外层,用耐墨水性良好的聚乙烯来形成内层。并且,可以将具有蒸镀了铝等的层的膜作为堆叠结构的一个构成部件。由此,由于能够提高气体屏障性,因此能够抑制例如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的浓度变化。这样一来,能够任意设定液体容纳部52的材质。
并且,液体容纳部52的形状和大小均能够任意设定。例如,可以使容纳黑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52比容纳其他颜色(例如,青色)墨水的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大小)大。再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部52为通过焊接等将第一~第三薄膜521~523粘接的类型,也可以是省略第三薄膜523,并且通过焊接等将第一和第二薄膜521、522粘接的形状(即,枕头状)。在此,如上所述,液体容纳部52与操作部件53为分开的部件。因此,能够使用相同的操作部件53,且易于更改液体容纳部52的种类(形状、大小和材质)。即,由于能够根据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液体的特性和量等设定液体容纳部52的形状、大小和材质,因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容纳部支持组件51具有操作部件(手柄部)53、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操作部件53为在K1轴方向上开口的框状部件。操作部件53具有把持部54和推压部545(图13),所述把持部54位于操作部件53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所述推压部545位于操作部件53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把持部54为用户用于支撑(把持)液体容纳体50的部分。把持部54沿K2轴方向延伸。
当将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打印机10上时,推压部545为被用户推压的部分。即,推压部545为手动推压的部分。通过将推压部545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侧推压,使安装有液体容纳体50的可动支撑部40(图9)向-K1轴方向侧移动。推压部545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上与设置有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如图18和图19所示,推压部545位于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的+K1轴方向侧(第二侧53fb)。推压部545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设置。由此,能够易于辨别推压部545与其他部分。
如图12所示,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分别设置在操作部件53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在K2轴方向上并排配置。液体供给单元55具有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供向外部(例如,图7的液体导入部362)的功能。基板单元58具有与接点机构38的装置侧端子381电气连接的功能。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从操作部件53向外侧(-K1轴方向)突出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相同。并且,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与液体供给单元55的突出方向可以不同,只要大致平行即可。另外,基板单元58和液体供给单元55从操作部件53向操作部件53的同一侧(-K1轴方向侧)突出。
图14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一立体图。图15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二立体图。图16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三立体图。图17是表示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第四立体图。图18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主视图。图19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后视图。图20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21是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右视图。图22是图18中的F18-F18剖面图。图23是电路基板582的主视图。图24是图23中的箭头视图F23。图25是图18中的F18a-F18a局部剖面图。在图14~图22中,省略了液体容纳体50上的液体容纳部52的图示。
在此,操作部件53的Z轴方向亦称作“高度方向”,K1轴方向亦称作“厚度方向”,K2轴方向亦称作“宽度方向”。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53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宽度方向”与液体容纳体50的“高度方向”、“厚度方向”、“宽度方向”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50按照高度、宽度、厚度的顺序长度逐渐增大。
如图14和图15所示,操作部件53除了具有把持部54之外,还具有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基部548以及安装部549。安装部549为通过焊接等安装有液体容纳部52的部分。
把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基部548均为棒状。由把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基部548形成框状部件。由此,在操作部件53中,划分形成有用于接纳用户的手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接纳空间部542。如图16所示,把持部54具有与接纳空间部542连接的把持面(支撑面)541。把持面541为在装上状态下与Z轴方向大致垂直的平面。
如图14所示,基部548沿K2轴方向延伸。在基部548上,安装有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即,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经由手柄部53的基部548互相连接。由此,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随着基部548的动作而连动。即,用户通过操作一个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部548)的动作,能够操作用于将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打印机10上的液体供给单元55和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动作。在此,“连接”是指连接在一起的部件以互相连动而动作的方式进行连接。
安装部549隔着基部548位于与把持部54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安装部549与基部548邻接。安装部549沿K2轴方向延伸。安装部549为通过焊接等安装有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图12)的部分(粘接的部分)。并且,如图18和图19所示,安装部549具有导出部550,其用于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向液体供给部57流通。通过流路部件70与导出部550连接,在流路部件70中流动的墨水经由导出部550向后述的液体供给部57流通。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图18和图19中,在安装部549上安装有液体容纳部52的部分附有单向阴影线。
如图14和图15所示,液体供给单元55具有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和容纳部侧支撑部56。但是,容纳部侧支撑部56与液体供给部57为分体结构,并在与液体供给部57之间形成有小空隙。
液体供给部57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向打印机10流通。液体供给部57具有作为一端的液体供给口572以及作为另一端的供给连接部573。液体供给口572与液体容纳部52的内部连通,使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流出到外部(打印机10)。当供给打印机10的墨水时,液体供给部57从操作部件53向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相交的方向,即第一方向(-K1轴方向)延伸。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液体导入部362(图7)插入液体供给口572中。液体供给口572规定平面(由Z轴方向和K2轴方向所规定的面)。液体供给口572朝向第一方向(-K1轴方向、连接方向)开口。在此,开口方向为与液体供给口572规定的平面垂直的方向,并且为朝向外部的方向。另外,液体供给口572并不限于朝向第一方向开口的状态,只要是朝向包含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开口即可。
供给连接部573连接在操作部件53上。液体供给部57具有中心轴CT。中心轴CT与K1轴方向平行。液体供给部57为沿K1轴方向(中心轴CT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环状部件)。在此,在K1轴方向上,从液体供给口572朝向供给连接部573的方向为+K1轴方向,从供给连接部573朝向液体供给口572的方向为-K1轴方向。
如图20所示,当从+Z轴方向侧(把持部54所在的一侧)观察液体容纳体50时,液体供给口572配置在与操作部件53不重合的位置。
如图14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未使用的状态下,液体供给口572被薄膜99堵塞。由此,在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装卸单元30(图5)上之前,能够抑制墨水从液体供给口572向外部漏出。当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上时,薄膜99被液体导入部362(图5B)捅破。
如图14~图16所示,在液体供给部57中,以中心轴CT为中心的外周上设置有定位部577。当将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打印机10上时,定位部577通过与液体导入部362的后述供给部定位部相抵接,从而对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进行定位。定位部577可以作为液体供给部57的一部分。
定位部577具有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第二容纳体侧定位部577b、第三容纳体侧定位部577c以及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d。第一~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577d均为从液体供给部57突出的部件(突起部件)。并且,第一~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577d为沿K1轴方向延伸的部件。第一~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577d各自的-K1轴方向侧的端部靠近液体供给口572。
第一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重力向上方向侧(+Z轴方向侧)的部分。第二容纳体侧定位部577b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K2轴方向侧的部分。第三容纳体侧定位部577c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K2轴方向侧的部分。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d配置在液体供给部57上重力向下方向侧(-Z轴方向侧)的部分。第一和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577d在Z轴方向上对置。第二和第三容纳体侧定位部577b、577c在K2轴方向上对置。
如图22所示,在液体供给部57的内部配置有阀机构551,其用于开关由液体供给部57形成的液体流路。阀机构551具有阀座(密封部)552、阀体554以及弹簧556。从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供给口572向供给连接部573按照阀座552、阀体554、弹簧556的顺序容纳在液体供给部57内。
阀座552为大致圆环状的部件。阀座552由例如橡胶或高弹体等弹性体构成。阀座552被压入液体供给部57的内部。阀体554为大致圆柱状的部件。在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上之前的状态下,阀体554堵塞形成于阀座552上的孔(阀孔)。弹簧556为压缩螺旋弹簧。弹簧556向阀座552侧的方向对阀体554施力。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通过液体导入部362(图7)将阀体554向供给连接部573侧推压,阀体554向供给连接部573侧移动。由此,阀体554离开阀座552而使阀机构551变为打开状态。当阀机构551为打开状态时,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图12)中的墨水能够流经流路部件70、操作部件53的内部流路558以及液体供给部57而流出到外部。
如图14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打印机10上时,容纳部侧支撑部56对包括液体供给口572在内的液体容纳部52相对于打印机10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容纳部侧支撑部56为+Z轴方向侧开口的凹形状。容纳部侧支撑部56包围以液体供给部57的中心轴CT为中心的周围中除了Z轴方向(重力向上方向)的部分。容纳部侧支撑部56配置在与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供给口572邻接的位置。在操作部件53由难以变形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容纳部侧支撑部56也可以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上稍微离开液体供给口572的位置。容纳部侧支撑部56从操作部件53向-K1轴方向突出。
当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打印机10上时,容纳部侧支撑部56配置在可动支撑部40的指定位置(具体为后述的供给部支撑部的内侧)。由此,通过可动支撑部40与容纳部侧支撑部56相抵靠,从而限制液体供给部57的移动,从而使液体容纳体50在一定程度上被定位。并且,当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支撑部40上时,容纳部侧支撑部56由可动支撑部40支撑,使得液体容纳部52通过自重向把持部54的重力方向的下侧垂下。
液体供给单元55具有将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图12)中的墨水向打印机10供给的功能。由此,也可以将液体供给单元55作为“液体供给部”。这时,作为液体供给部的液体供给单元55具有在其一端具有液体供给口572的液体供给部(液体流通部)57和容纳部侧支撑部56。并且,作为液体供给部的液体供给单元55安装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上。换言之,作为液体供给部的液体供给单元55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
如图14和图15所示,基板单元58具有作为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电路基板582和作为保持部的电路基板保持部59。如图14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连接在打印机10上时,电路基板保持部59对电路基板582相对于打印机10进行定位。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保持部59通过与操作部件53一体成型而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在此,“一体设置”的含义是指电路基板保持部59设置在操作部件53上以便随着操作部件53的动作而连动。并且,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电路基板保持部59以焊接等方式安装在操作部件53上,可以将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操作部件53一体设置。
电路基板保持部59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相交的方向(K2轴方向)上与液体供给部57并排配置。电路基板保持部59保持(支撑)电路基板582。具体而言,当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打印机10上时,电路基板保持部59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上侧保持电路基板582。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为具有刚性的部件。具体而言,当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装卸单元30的可动支撑部40上时,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使电路基板582不移位的程度的刚性。并且,电路基板保持部59由例如ABS树脂、聚苯乙烯(PS)等材料形成。另外,当电路基板保持部59安装到可动支撑部40上时,所述电路基板保持部59由可动支撑部40支撑。
如图14所示,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为+Z轴方向侧(把持部54所在的一侧)开口的凹槽形状。并且,为了接纳接点机构38,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K1轴方向侧为开口。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底部(底面)595(图16)、第一侧壁部592以及第二侧壁部593。通过底部595、第一侧壁部592、第二侧壁部593,从而限定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凹槽形状。第一侧壁部592为从底部595的-K2轴方向侧的部分向重力向上方向延伸的壁部。第二侧壁部593为从底部595的+K2轴方向侧的部分向重力向上方向延伸的壁部。第一和第二侧壁部592、593对置。
如图14所示,电路基板保持部59具有配置部(配置面)594。在配置部594上安装有电路基板582。配置部594位于第一和第二侧壁部592、593之间。配置部594以下端部位于上端部的-K1轴方向侧的方式倾斜。并且,配置部594朝向包含+Z轴方向分量和-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配置部594位于底部595的+Z轴方向侧。
如图15和图20所示,第一侧壁部592具有作为保持部侧定位部的槽部592t。如图14和图20所示,第二侧壁部593具有作为保持部侧定位部的槽部593t。
如图18所示,两个槽部592t、593t在K2轴方向上隔着电路基板582设置在两侧。两个槽部592t、593t均为大致的长方体形状。通过电气连接单元38的一部分(具体为后述的装置侧基板定位部)伸入两个槽部592t、593t中,对电路基板保持部59和电路基板582相对于装置侧端子381进行最终定位。
当通过电路基板582与装置侧端子381(图7)接触而进行电气连接时,电路基板582相对于装置侧端子381在第一方向(-K1轴方向)和与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Z轴方向及K2轴方向)上进行定位。
如图23所示,在电路基板582的+Z轴方向侧的上侧端部586上形成有凸台槽584,在电路基板582的-Z轴方向侧的下侧端部587上形成有凸台孔585。用凸台槽584和凸台孔585将电路基板582固定在配置部594上。
如图23和图24所示,电路基板582具有设置在表面582fa上的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0和设置在背面582fb上的存储装置583。表面582fa和背面582fb为平面。
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0由九个端子581A~581I构成。存储装置420储存与液体容纳体50相关的信息(例如,墨水余量或者墨水颜色)等。
如图23所示,九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均形成大致的矩形形状。九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以在Z轴方向的不同位置形成两列Ln1、Ln2的方式配置,所述Z轴方向为与连接方向(-K1轴方向)相交的方向。列Ln1、Ln2与K2轴方向平行。
在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的各自的中央部形成有与对应的装置侧端子381接触的接触部cp。上述列Ln1、Ln2能够认为是由多个接触部cp形成的列。并且,当不区别使用九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时,使用标号“581”。
如图25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装上状态下,配置多个接触部cp的表面582fa以下侧端部587位于上侧端部586的第一方向(-K1轴方向、连接方向)的方式倾斜。并且,由多个接触部cp的表面所规定的假想平面(接触面)TP相对于连接方向(-K1轴方向)倾斜。具体而言,假想平面TP以下侧位于上侧的第一方向的方式倾斜。另外,表面582fa和假想平面TP以朝向包含+Z轴方向(重力向上方向)分量和-K1轴方向(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假想平面(接触面)TP为多个接触部cp所穿过的平面。
A-4.装卸单元30的结构:
A-4-1.装卸单元30的整体结构:
图26是装卸单元30的主视图。图27是用于说明装卸单元30的第一立体图。图28是用于说明装卸单元30的第二立体图。图27表示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状态(安装时的状态)。图28表示可动支撑部40容纳在固定部件35中的第二状态(装上时的状态)。图29是装卸单元30的立体图。图30是装卸单元30的分解立体图。尽管在图26~图30中以装卸单元30C为例对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其他装卸单元30K、30M、30Y也具有与装卸单元30C相同的结构。并且,在图30中,为了便于理解,可动支撑部40上附有单向阴影线。
如图26所示,固定部件35具有向重力向上方向突出的第一安装壁307A和向重力向下方向突出的第二安装壁307B。在第一安装壁307A上形成有两个通孔302H,在第二安装壁307B上形成有两个通孔302H。各个通孔302H中插入作为固定部件的螺钉302(图27),装卸单元30(具体为固定部件35)通过四个螺钉302固定在打印机10的面104、106(图3和图4)上。具体而言,装卸单元30K(图3)通过多个螺钉302固定在装置第二面104上,装卸单元30C、30M、30Y(图4)通过多个螺钉302固定在装置第三面106上。
如图26所示,固定部件35具有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均通过固定在固定部件35上而经由固定部件35支撑在打印机10的外壁(例如,装置第三面106)上。
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沿K2轴方向并排配置。并且,液体导入机构36的液体导入部(液体供给连接部)362和接点机构38的电气连接部(装置侧电气连接部、主体侧电气连接部)382以能够同时目视确认的程度在K2轴方向上邻接配置。在K2轴方向中,从液体导入机构36朝向接点机构38的方向为+K2轴方向,从接点机构38朝向液体导入机构36的方向为-K2轴方向。并且,在装卸单元30中,Z轴方向亦称作“高度方向”,K1轴方向亦称作“宽度方向”,K2轴方向亦称作“深度方向”。
液体导入机构36具有液体导入主体部368、液体导入部362以及供给部定位部364。通过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57(图14)连接,容纳在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在液体导入部362中流通。具体而言,通过可动支撑部40的移动,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图9)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移动,由此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供给部57连接。液体导入部362经由液体流通管320而与打印机10的记录头连通。液体流通管320为具有挠性的软管。
如图27所示,在K1轴方向中,朝向打印机10外侧的方向为+K1轴方向,朝向打印机10内侧的方向为-K1轴方向。液体导入部362和供给部定位部364以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向+K1轴方向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液体导入主体部368上。
如图26所示,供给部定位部364以中心轴CL为中心配置在液体导入部362的周围。当液体供给部(液体导出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时,供给部定位部364在与K1轴相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沿与Z轴方向和K2轴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上对液体供给部57进行定位。
供给部定位部364具有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第二供给部定位部364b、第三供给部定位部364c以及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d。第一~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a~364d均为从液体导入主体部368突出的部件。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与其他的供给部定位部364b~364d相比,更加向+K1轴方向侧突出。并且,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正上方,并且比液体导入部362更加向+K1轴方向侧突出。即,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以覆盖液体导入部362上侧的方式配置。
第一供给部定位部364a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重力向上方向(+Z轴方向)侧。第二供给部定位部364b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K2轴方向侧。第三供给部定位部364c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K2轴方向侧。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d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侧。第一与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a、364d在重力方向上隔着液体导入部362对置。第二与第三供给部定位部364b、364c在K2轴方向上隔着液体导入部362对置。
第一~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a~364d均具有与液体导入部362对置的平面。在该平面上,液体供给部57通过与对应的第一~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577d(图14~16)相抵接,对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在与K1轴方向垂直的面的方向上进行定位。具体而言,通过将第一~第四容纳体侧定位部577a~577d(图14~16)配置在第一~第四供给部定位部364a~364d的内侧,对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在与K1轴方向垂直的面的方向上进行定位。
如图26~图28所示,接点机构38具备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九个)装置侧端子381的电气连接部(主体侧电气连接部)382、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在液体容纳体50的装上状态下,电气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通过与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图23)接触而与电路基板582电气连接。由此,能够在电路基板582的存储装置583(图24)与打印机10之间进行各种信息(例如,液体容纳体50中的墨水颜色和制造年月日)的通信。装置侧端子381由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金属制的板簧形成。具体而言,装置侧端子381以沿着由K1轴方向和Z轴方向所规定的面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式构成。
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在K2轴方向(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并排的方向)上隔着电气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配置。当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上安装时,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对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582相对于电气连接部382进行最终定位。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为沿K1轴方向延伸的部件。在装置侧端子381与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接触之前,通过装置侧定位部384(385)开始插入图18所示对应的保持部侧定位部592t、593t,从而对电路基板582相对于电气连接部382进行定位。
如图27所示,可动支撑部40沿所述固定部件35的K1轴方向可移动地由固定部件35支撑。可动支撑部40具有基部41、供给部支撑部42以及基板支撑部48。基部41形成位于可动支撑部40的+K1轴方向侧的前面(前壁)。基部41与Z轴方向以及K2轴方向大致平行。供给部支撑部42和基板支撑部48均与基部41连接。供给部支撑部42和基板支撑部48均为从基部41向+Z轴方向侧(上侧)延伸的部件。
供给部支撑部42为用于对液体容纳体50(具体为液体供给部5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362进行定位的部件。并且,供给部支撑部42通过与液体容纳体50的容纳部侧支撑部56(图14)相接触而支撑液体供给单元55,使液体容纳部52位于液体供给单元55的重力向下方向侧。当沿K1轴方向观察装卸单元30时,供给部支撑部42设置在与液体导入部362重合的位置。供给部支撑部42以朝向-Z轴方向形成凹槽形状的方式设置。在供给部支撑部42的K2轴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槽部407。通过容纳部侧支撑部56伸入槽部407中,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上的液体供给部57的移动,从而对液体容纳体50相对于装卸单元30进行一定程度的定位。即,通过划分形成供给部支撑部42的多个面部(例如,第一支撑面部402、第二支撑面部403、第三支撑面部404),限制液体容纳体50上的液体供给部57的移动。另外,如图27所示,在第二支撑面部403上形成有加强肋403rb,所述第二支撑面部403构成供给部支撑部42的+K1轴方向侧的壁。
第一支撑面部402上形成有缺口部406,所述第一支撑面部402在供给部支撑部42上位于液体导入部362侧。缺口部406为+Z轴方向侧开口的凹槽形状。当沿K1轴方向观察装卸单元30时,缺口部406设置在与液体导入部362重合的位置。在使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最靠近+K1轴方向移动的第一状态下,缺口部406位于液体导入部362的+K1轴方向侧。并且,如图28所示,在第二状态下,液体导入部362的顶端位于缺口部406内。
基板支撑部48是使液体容纳体50(具体为电路基板582)相对于接点机构38进行定位的部件。当沿K1轴方向观察装卸单元30时,基板支撑部48设置在与接点机构38重合的位置。基板支撑部48以朝向-Z轴方向形成凹槽形状的方式设置。通过划分形成基板支撑部48的多个面部(例如,第一基板支撑面部482),限制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582的移动。
如图30所示,固定部件35包括第一固定部件32和第二固定部件33。第二安装壁307B设置在第一固定部件32上,第一安装壁307A设置在第二固定部件33上。第一固定部件32为用于支撑第二固定部件33的加强部件。在第一固定部件32和可动支撑部40之间,配置有作为施力部件的两个螺旋弹簧39A、39B。螺旋弹簧39A、39B在K2轴方向上配置在隔着接点机构38和液体导入机构36的位置。并且,当不区别使用两个螺旋弹簧39A、39B时,使用标号“39”。
螺旋弹簧39的一端与第一固定部件32相抵接,螺旋弹簧39的另一端与可动支撑部40相抵接。并且,可动支撑部40的弹簧支架49A插入螺旋弹簧39A的另一端部侧,可动支撑部40的弹簧支架49B插入螺旋弹簧39B的另一端部侧。另外,当不区别使用两个弹簧支架49A、49B时,使用标号“49”。
螺旋弹簧39向+K1轴方向(第二方向)侧对可动支撑部40施力。在第二状态下,通过锁定机构200限制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侧的移动。通过解除锁定机构200的锁定,可动支撑部40在螺旋弹簧39的施力的作用下向+K1方向侧推出,使装卸单元30变为第一状态(图27)。图30图示有在锁定机构200中的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拉伸弹簧)210和安装有弹簧210的一端的安装部202。
A-4-2.锁定机构200的简要结构:
图31是锁定机构200的卡合部件201的立体图。卡合部件201具有板状的卡合主体部204、安装部202以及作为连接部侧卡合部的突起206。卡合主体部204具有形成突起206的旋转轴的槽部208。固定部件35的后述突出部插入槽部208中。突起206被形成为以槽部208为支点沿包含K2轴方向分量的箭头R31方向可移动。安装部202设置在卡合主体部204的-K1轴方向侧的端部。安装部202为从卡合主体部204向+Z轴方向侧延伸的突出部件。在安装部202上安装有弹簧210的一端侧。并且,弹簧210的另一端侧安装在固定部件35上。由此,弹簧210向+K1轴方向侧对卡合部件201施力。突起206设置在卡合主体部204的+K1轴方向侧的端部。突起206从卡合主体部204向-Z轴方向侧延伸。
A-4-3.可动支撑部40的详细结构:
图32是可动支撑部40的第一立体图。图33是可动支撑部40的第二立体图。图34是可动支撑部40的第三立体图。图35是可动支撑部40的第四立体图。
如图32所示,可动支撑部40还具有第一侧面(第一侧壁)46、第二侧面(第二侧壁)47、分隔面(分隔壁)43以及底部(底壁)49。基部41、第一侧面46、第二侧面47以及分隔面43均为从底部49向+Z轴方向侧延伸的部件。第一侧面46与第二侧面47在K2轴方向上对置。分隔面43位于第一与第二侧面46、47之间。第一侧面46、第二侧面47以及分隔面43与Z轴方向以及K1轴方向大致平行。底部49与K1轴方向以及K2轴方向大致平行。
如图34所示,在第一侧面46上配置有卡爪462。并且,如图32所示,在第二侧面47上形成有与第一侧面46相同的卡爪472。通过卡爪462、472锁定在固定部件35上,从而防止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侧过度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可动支撑部40脱离固定部件35。
如图33所示,在底部49的+Z轴方向侧的底部上面49fa上形成有作为锁定机构200的一部分的引导部250。引导部250为形成于底部上面49fa上的槽。引导部250配置在接点机构38(图6)的正下方。引导部250伸入卡合部件201的突起206中,沿引导部250的形状对突起206进行引导。并且,引导部250具有在液体容纳体50的装上状态下与突起206进行卡合的支撑部侧卡合部。另外,关于锁定机构200详见下述。
如图32~图35所示,可动支撑部40具有支撑部侧引导部490,其用于引导可动支撑部40在固定部件35的K1轴方向上的移动。通过支撑部侧引导部490与固定部件35相抵接,从而限制支撑部侧引导部490在与K1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
支撑部侧引导部490具有第一部491(图33)、第二部492(图33)、第三部493(图35)、第四部494(图35)、第五部495(图32)、第六部496(图32)以及第七部497(图33)。
如图33所示,第一部491和第二部492构成可动支撑部40的上端面。具体而言,第一部491构成第二侧面47的上端面,第二部492构成第一侧面46的上端面。第一部491与第二部492在K2轴方向上夹着引导部250。
如图35所示,第三部493和第四部494构成可动支撑部40的下端面。具体而言,第三部493和第四部494形成于底部49的背面49fb上。第三部493构成第二侧面47的下端面,第四部494构成第一侧面46的下端面。第三部493与第四部494在K2轴方向上夹着引导部250。
如图32所示,第五部495和第六部496设置在分隔面43上。具体而言,第五部495构成从分隔面43向+K2轴方向侧突出的部件的下端面。第六部496位于第五部495的-Z轴方向侧,并且构成设置在分隔面43上的部件(突出部件)的面。
如图33所示,第七部497设置在第一侧面46上。具体而言,第七部497构成设置在第一侧面46上的部件(突出部件)的面。第六部496和第七部497在K2轴方向上夹着引导部250。并且,如图32~图35所示,第一部491~第七部497位于可动支撑部40的至少+K1轴方向侧的端部和-K1轴方向侧的端部,使所述第一部491~第七部497能够引导固定部35在第一状态的位置与第二状态的位置之间的移动。
A-4-4.固定部件35的详细结构:
图36是第二固定部件33的主视图。图37是第二固定部件33的第一立体图。图38是第二固定部件33的第二立体图。在图36~图38中,省略了接点机构38和液体导入机构36的图示。
如图36所示,固定部件35具有第一配置部36S和第二配置部38S,所述第一配置部36S为配置有液体导入机构36的空间部,所述第二配置部38S为配置有接点机构38的空间部。并且,第二配置部38S通过设置在固定部件35的顶面(上壁)311上的接点机构安装部37划分形成。接点机构安装部37为从顶面311向-Z轴方向侧延伸的框状部件。固定部件35还具有第一侧面(第一侧壁)316、第二侧面(第二侧壁)317以及底面(底壁)319。第一侧面316和第二侧面317均为从顶面311向-Z轴方向侧延伸的部件。第一侧面316与第二侧面317在K2轴方向上对置。接点机构安装部37位于第一侧面316与第二侧面317之间。顶面311与底面319在Z轴方向上对置。在接点机构安装部37的底部上形成有突起339,其插入卡合部件201的槽部208(图31)中。
如图36所示,固定部件35具有移动引导部330,其对可动支撑部40在第一方向(-K1轴方向)或者第二方向(+K1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引导。当将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移动时,通过移动引导部330与可动支撑部40的支撑部侧引导部490(图32~图35)相抵接,对可动支撑部40在与K1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
移动引导部330具有第一引导部(第一引导限制部)331、第二引导部(第二引导限制部)332、第三引导部(第三引导限制部)333、第四引导部(第四引导限制部)334、第五引导部(第五引导限制部)335、第六引导部(第六引导限制部)336以及第七引导部(第七引导限制部)337。通过第一~第七引导部331~337,对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与由K2轴方向和Z轴方向所规定的面平行的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
如图37所示,第一引导部331和第二引导部332构成固定部件35的顶面311。第一引导部331位于第二侧面317侧,第二引导部332位于第一侧面316侧。第一引导部331与第二引导部332在K2轴方向上夹着引导部250(图33)。
如图38所示,第三引导部333和第四引导部334构成固定部件35的底面319(图37)。第三引导部333为从第二侧面317向+K2轴方向延伸的部件。第四引导部334为从第一侧面316向-K2轴方向延伸的部件。第三引导部333与第四引导部334在K2轴方向上夹着引导部250(图33)。第一引导部331~第四引导部334为横跨固定部件35的K1轴方向的两端部而延伸的面。
如图37所示,第五引导部335和第六引导部336设置在接点机构安装部37的-K2轴方向侧的侧面37B上。第五引导部335构成形成于侧面37B上的缺口的底面。第六引导部336构成从侧面37B突出的部件的面。第七引导部337设置在接点机构安装部37的+K2轴方向侧的侧面37A上。如图36所示,第七引导部337构成从侧面37A突出的部件的面。第五引导部335以及第六引导部336与第七引导部337在K2轴方向上夹着引导部250(图33)。第五引导部335从接点机构安装部37的-K1轴方向侧的端部延伸指定的长度。第六引导部336和第七引导部337横跨接点机构安装部37的K1轴方向的两端部而延伸。并且,接点机构安装部37的K1轴方向上的长度稍短于固定部件35的K1轴方向上的长度。
当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在K1轴方向上移动时,移动引导部330限制与K1轴方向垂直的可动支撑部40的移动,并对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引导。具体而言,通过第一部491(图32)与第一引导部331相抵接,并且第二部492(图32)与第二引导部332相抵接,从而限制可动支撑部40向+Z轴方向侧的移动。通过第三部493(图35)与第三引导部333相抵接,并且第四部494(图35)与第四引导部334相抵接,从而限制可动支撑部40向-Z轴方向侧的移动。通过第五部495(图32)与第五引导部335相抵接,从而限制可动支撑部40向-Z轴方向侧的移动。通过第六部496(图36)与第六引导部336相抵接,从而限制可动支撑部40向+K2轴方向侧的移动。通过第七部497(图33)与第七引导部337相抵接,从而限制可动支撑部40向-K2轴方向侧的移动。
如图36所示,在第二配置部38S上配置有接点机构38。具体而言,当从+K1轴方向侧观察固定部件35时,包括装置侧端子381在内的电气连接部(主体侧电气连接部)382(图26)位于第二配置部38S内。在图36中,电气连接部382在Z轴方向上位于第一引导部331以及第二引导部332、与第三引导部333以及第四引导部334之间。电气连接部382在K2轴方向上位于第五引导部335以及第六引导部336、与第七引导部337之间。即,电气连接部382位于移动引导部330的引导部331~337之间。
A-4-5.接点机构38的详细结构:
图39是固定部件35上安装了接点机构38的立体图。图40是接点机构38的立体图。图41A是电气连接部382的立体图。图41B是用于说明装置侧端子381的图。
如图39所示,接点机构38安装在接点机构安装部37上。具体而言,接点机构38以在与K1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稍微设置间隙的方式安装在固定部35上。由此,接点机构38的电气连接部382能够在与第一方向(-K1轴方向)相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沿与Z轴方向以及K2轴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上移位。
如图40所示,接点机构38具有电气连接部382(图39)和保持电气连接部382的保持部件388。保持部件388具有第一侧壁部394和第二侧壁部396。第一侧壁部394与第二侧壁部396对置。第一侧壁部394位于-K2轴方向侧,第二侧壁部396位于+K2轴方向侧。第一侧壁部394和第二侧壁部396为沿大致重力方向(Z轴方向)的面。
如图39和图40所示,接点机构38具有作为定位部(装置侧基板定位部)的第一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和第二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5。在安装液体容纳体50时,在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图23)与装置侧端子381开始接触之前,第一和第二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开始插入保持部侧定位部592t、593t(图18)中。由此,在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与电气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之间进行定位。根据该定位,在+K1轴方向(第一方向)和与+K2轴方向相交的方向(沿与Z轴方向和K1轴方向平行的面的方向)上进行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与装置侧端子381之间的定位。
第一和第二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在K2轴方向上隔着电气连接部382配置。第一和第二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的不同之处仅限于配置位置,二者的形状是相同的。
第一和第二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385均为沿K1轴方向(连接方向)延伸的部件。如图39所示,第一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4从第一侧壁部394向外侧突出。如图40所示,第二装置侧基板定位部385从第二侧壁部396向外侧突出。
如图40所示,在保持部件388的位于+K1轴方向侧的部分保持有电气连接部382。如图41A所示,电气连接部382具有:端子保持部62,其保持在保持部件388上;九个装置侧端子381A~381I,该九个装置侧端子381A~381I保持在端子保持部62上;以及连接件602,其保持在端子保持部62上。当不区别使用九个装置侧端子381A~381I时,使用标号“381”。
如图41A所示,端子保持部62的表面62fa以下端部62b位于上端部62u的-K1轴方向侧的方式倾斜。装置侧端子381的一端部381a(图41B)从表面62fa露出。装置侧端子381的另一端部381b(图41B)与连接件602电气连接。连接件602经由配线与打印机10的控制部电气连接。
如图41B所示,装置侧端子381为板状部件。装置侧端子381发生弹性形变。具体而言,装置侧端子381保持在端子保持部62上,使一端部381a以弯曲部381c为中心向箭头R41方向发生弹性形变。箭头R41为与K1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
如图41A所示,构成装置侧端子组的多个装置侧端子381A~381I(具体而言,为一端部381a)以在Z轴方向的不同位置形成两列LN1、LN2的方式配置。列LN1、LN2与K2轴方向平行。
A-4-6.可动支撑部40的限制以及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
图42是图26中的F26-F26剖面图。在图42中图示有液体容纳体50。如图42所示,在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状态下,螺旋弹簧39对可动支撑部40向第二方向(+K1轴方向)侧施力。然而,通过可动支撑部40的卡爪462、472锁定在固定部件35上,从而限制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过度向+K1轴方向侧移动。由此,防止了可动支撑部40脱离固定部件35。
图43是装卸单元30a的后视图。图44是用于说明限制部370的第一图。图45是用于说明限制部370的第二图。图46是图44中的F44-F44剖面图。图44和图45中,省略了装卸单元30a中的液体导入机构36和接点机构38的图示。并且,在图43~图45中,为了便于理解,在限制部370上附有单向阴影线。在此,以装卸单元30a为例进行说明,所述装卸单元30a变更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单元30的结构的一部分。并且,也可以将装卸单元30a的变更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应用于装卸单元30。
装卸单元30a与装卸单元30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装卸单元30a还具有限制部370、抵接部379、盖部340这一点,省略了加强肋403rb(图27)这一点,以及第二支持面部403a的形状。并且,关于盖部34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详述。
如图43~图45所示,可动支撑部40具有限制部370。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370为金属板。限制部370设置在角部401上,所述角部401位于可动支撑部40上的-K1轴方向侧和+Z轴方向侧。并且,当液体容纳体50向可动支撑部40安装时,限制部370通过与液体容纳体50相接触,从而位于承受液体容纳体50的自重(负荷)的部分(例如,第三支撑面部404)的重力方向的上侧。
如图46所示,在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侧突出的状态(第一状态)下,当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可动支撑部40上时,可动支撑部40受到外力F46,该外力F46为由液体容纳体50的自重和安装时的外力所产生的重力向下方向的力。在受到外力F46的情况下,可动支撑部40以固定部件35与可动支撑部40的重力向下方向侧的接点P46为支点向箭头R46方向旋转。箭头R46方向包含与第二方向(+K1轴方向)相交的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的分量。限制部370通过与作为固定部件35的一部分的抵接部379相抵接,从而限制可动支撑部40向箭头R46方向的移动。由此,能够降低可动支撑部40脱离固定部件35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可动支撑部40从打印机10落下和落下所造成的破损。
如图44和图45所示,第二支撑面部403a没有加强肋403rb(图27)的部分的厚度(K1轴方向的长度)大于第二支撑面部403(图27)的厚度。在此,当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a安装时,第二支撑面部403a构成槽部407的壁面部,液体容纳体50的容纳部侧支撑部56(图14)插入所述槽部407中。如图46所示,第二支撑面部403a的+Z轴方向侧端部403au向K2轴方向倾斜。+Z轴方向侧端部403au为锥形形状。具体而言,+Z轴方向侧端部403au倾斜,使+Z轴方向侧端部407f在K1轴方向上的长度(接纳容纳部侧支撑部56的宽度)大于槽部407的-Z轴方向侧端部407s在K1轴方向上的长度,所述+Z轴方向侧端部407f为槽部407中最初插入容纳部侧支撑部56的部分。由此,当将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a安装时,由于能够顺利地将容纳部侧支撑部56(图14)插入槽部407内,因此能够易于进行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a的安装。
A-4-7.锁定机构200的详细结构:
图47是装卸单元30的俯视图。图48是图47中的F47-F47剖面图。图49~图60是用于说明突起206的行进路径的图。在图49~图60中,为了便于理解,关于卡合部件201中实际隐藏的部分,根据需要用实线表示。
如图47所示,当将可动支撑部40从第一状态(安装时的状态)变为第二状态(装上时的状态)并且通过锁定机构200锁定之后,在解除锁定并使其再次从第二状态变为第一状态时,突起206(图31)在引导部250内向箭头A47所示的指向移动。将突起206沿箭头A47的指向移动的路径称作“行进路径”。
如图49所示,锁定机构200具有卡合部件201、弹簧210以及引导部250。卡合部件201通过弹簧210安装在固定部件35上。弹簧210的一端安装在卡合部件201的安装部202上。弹簧210的另一端安装在固定部件35的固定部件侧安装部351上。固定部件侧安装部351位于安装部202以及槽部208的+K1轴方向侧和-K2轴方向侧。卡合部件201通过弹簧210接受施力f49。施力f49的方向为包含+K1轴方向和-K2轴方向分量的方向。通过施力f49包含+K1轴方向的分量,能够抑制突起206过度向-K1轴方向侧移动。由此,能够防止突起206从引导部250的-K1轴方向侧端部(入口端部)脱出。并且,通过施力f49,突起206上产生旋转力f49a。旋转力f49a的方向为以槽部208为支点的、包含+K2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如图50所示,通过施力f49,突起206上产生推压力f50。推压力f50的方向包含将突起206向引导部250的底部推压的方向(-Z轴方向)的分量。通过推压力f50,能够降低突起206脱离引导部250的可能性。
如图49所示,引导部250具有入口部252、入口连接部254、突起壁257、支撑部侧卡合部258、出口连接部259以及台阶部256。入口部252位于引导部250上最靠近-K1轴方向侧的位置。入口部252在K1轴方向上延伸。入口连接部254与入口部252连接。入口连接部254从入口部252倾斜地延伸。具体而言,入口连接部254从入口部252沿包含+K1轴方向和-K2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延伸。突起壁257为从壁面255向-K1轴方向侧突出的部件,所述壁面255位于划分形成引导部250的壁面上的最靠近+K1轴方向侧。支撑部侧卡合部258位于壁面255的-K1轴方向侧。支撑部侧卡合部258由划分形成引导部250的壁面所形成。在液体容纳体50的装上状态下,通过支撑部侧卡合部258与突起206卡合,从而限制突起206的移动。出口连接部259在行进路径上位于支撑部侧卡合部258与入口部252之间。台阶部256形成出口连接部259与入口连接部254之间的台阶。具体而言,在出口连接部259和入口连接部254的边界部分,台阶部256形成台阶,使出口连接部259的深度小于入口连接部254的深度。
如图51和图52所示,通过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推进,突起206到达入口连接部254上的台阶部256所处的部分。这时,突起206被台阶部256进一步向入口连接部254引导,而不会向出口连接部259引导。
如图53所示,当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被进一步向-K1轴方向推进时,在突起206抵靠到壁面255上之前,可动支撑部40的一部分与固定部件35的一部分相抵接。由此,由于限制了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进一步向-K1轴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降低突起206撞击壁面255而发生破损的可能性。
在图53所示的状态下,由于突起206上增加了旋转力f49a(图49),因此突起206沿引导部250的路径被引导向突起壁257侧。如图54所示,突起206抵靠到突起壁257上。由此,突起206的移动方向(引导方向)被调整为朝向支撑部侧卡合部258的方向。
如图55所示,在突起206抵靠到突起壁257上之后,突起206通过与支撑部侧卡合部258相抵接而进行卡合。通过支撑部侧卡合部258与突起206相卡合,限制由旋转力f49a所产生的突起206向+K2轴方向侧的移动。并且,通过支撑部侧卡合部258与突起206相卡合,限制由螺旋弹簧39(图30)的施力所产生的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侧的移动。图55所示的状态为锁定机构200的锁定状态。在此,突起206与支撑部侧卡合部258相卡合的位置亦称作“锁定位置st”。
如图56所示,通过使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侧移动而解除锁定。例如,当液体容纳体50向可动支撑部40安装时,用户通过将液体容纳体50的推压部545(图19)向-K1轴方向侧按压而使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侧移动。由此,如图56所示,通过突起206脱离支撑部侧卡合部258而解除锁定。并且,如图57所示,突起206在旋转力f49a(图49)的作用下向出口连接部259移动。
如图57所示,在突起206到达出口连接部259的入口附近之后,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的移动动作中止。例如,用户中止对推压部545向-K1轴方向的推压。由此,可动支撑部40在螺旋弹簧39(图30)的施力的作用下向+K1轴方向移动。通过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移动,突起206在出口连接部259内向台阶部256移动。
如图58~图60所示,当突起206到达台阶部256时,可动支撑部40在螺旋弹簧39(图30)的施力的作用下进一步向+K1轴方向移动,由此,突起206越过台阶部256并向入口部252移动。在突起206越过台阶部256并向入口部252移动之后,通过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移动,突起206移动到入口部252。
这样一来,当液体供给部57(图9)与液体导入部362(图9)连接时(图51~图55所示的期间),或者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供给部57解除连接时(图55~图60所示的期间),作为连接部侧卡合部的突起206沿引导部250移动。当液体供给部57(图9)与液体导入部362(图9)连接时(图51~图55所示的期间),或者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供给部57解除连接时(图55~图60所示的期间),液体供给部57支撑在可动支撑部40上(图9)。
A-5.装卸单元30与液体容纳体50的关系:
A-5-1.连接及卸下的时序:
图61是用于说明连接时序的第一图。图62是图61中的F61A-F61A局部剖面图。图63是图61中的F61B-F61B局部剖面图。图64是用于说明连接时序的第二图。图65是图64中的F64A-F64A局部剖面图。图66是图64中的F64B-F64B局部剖面图。图61是液体容纳体50完成安装前的第一图。图64是液体容纳体50完成安装前的第二图。
如图62和图63所示,通过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推进液体容纳体50,在电路基板582(具体而言,为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与装置侧端子381开始接触(连接)之前,液体供给部57开始与液体导入部362连接。在图62中,为了便于理解,将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开始连接的区域用标号“R62”表示。
如图65和图66所示,通过进一步向连接方向推进液体容纳体50,电路基板582的端子581与装置侧端子381开始接触。
由此可知,当液体容纳体50解除与打印机10的装卸单元30的连接时(即,液体容纳体50从打印机10上卸下时)按照以下时序(解除时序)配置液体供给部57和电路基板保持部59。
〈解除时序〉
在液体供给部57离开打印机10的液体导入部362之前,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离开打印机10的装置侧端子381。
在此,“液体供给部57离开打印机10的液体导入部362”指的是,通过液体供给部57向卸下方向(+K1轴方向)移动,连通孔362H与液体供给部57的阀座552由接触变为非接触时的状态。即,指的是,通过液体供给部57向卸下方向(+K1轴方向)移动,从连通孔362H被液体供给部57的阀座552堵塞的状态变为连通孔362开放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液体供给部57从图65所示的状态向+K1轴方向移动时,液体供给部57离开打印机10的液体导入部362。并且,连通孔362H为使液体导入部362的内部流路与外部连通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孔362H形成于液体导入部362的周围的壁上。A-5-2.擦拭效果:
图67是用于说明擦拭效果的第一图。图68是用于说明擦拭效果的第二图。图67是装置侧端子381的一端部381a开始接触电路基板582的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的时刻的图。图68是液体容纳体50安装完成,并且一端部381a与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的接触部cp接触的图。
如图67所示,通过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电路基板582,装置侧端子381的一端部381a开始与电路基板582的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接触。通过进一步向连接方向移动电路基板582,装置侧端子381被电路基板582推压而发生弹性形变。通过该弹性形变,一端部381a向箭头R41所示的方向移动。根据该移动,一端部381a与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轻微互相摩擦而到达接触部cp。
这样,液体容纳体50即将安装完成时,通过装置侧端子381与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轻微互相摩擦,在装上液体容纳体50时,能够降低装置侧端子381与液体容纳体50的其他部分互相摩擦而生成切屑的可能性。即,与假想平面TP与连接方向(-K1轴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电路基板582被装置侧端子381切削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切屑附着在接触部cp上的可能性。并且,假如在装置侧端子381的附近存在污物,那么即使该污物夹在装置侧端子381与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之间,也能够通过装置侧端子381沿直线轻擦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的表面而进行接触,从而发挥将污物从接触部cp排出的效果(擦拭效果),从而能够降低污物夹在装置侧端子381与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之间的可能性。即,通过倾斜假想平面TP,与假想平面TP与连接方向(-K1轴方向)垂直的情况相比,能够加长装置侧端子381与电路基板582接触之后直至与接触部cp接触为止的移动距离。由此,由于装置侧端子381摩擦电路基板582的表面582fa直至到达接触部cp,因此能够将附着在装置侧端子381或者电路基板582上的污物从接触部cp排出。因此,能够良好地导通接触部cp与装置侧端子381。
A-5-3.装上状态下向液体容纳体50施加的力:
图69是装上状态下的装卸单元30和液体容纳体50的一部分的剖面图。该截面为包含液体容纳体50的装上状态下的装置侧端子381与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具体为接触部cp)的接触部分的截面。
当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与电气连接部382的装置侧端子381接触时,作为连接部侧卡合部的突起206与支撑部侧卡合部258相卡合(图55)。如图69所示,在装上状态下,液体容纳体50受到来自接点机构38的外力Fs。外力Fs为接点机构38的装置侧端子381施加到电路基板582上的力。外力Fs为大致垂直地向电路基板582的表面582fa施加的力。外力Fs由+K1轴方向的分力Fs1和-Z轴方向的分力Fs2构成。即,装置侧端子381向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施加的外力Fs包含卸下方向,即+K1轴方向的分量。该包含+K1轴方向分量的外力Fs通过表面582fa(假想平面TP)向包含-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而产生。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582fa(假想平面TP)向包含-K1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分量的方向倾斜。这样一来,通过假想平面TP相对于第一方向(-K1轴方向)倾斜,与假想平面TP以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接触部cp,并且电气连接板382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的力的作用下与接触部cp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较易产生力Fs1,该力Fs1为具有第二方向向量分量的力。因此,当解除锁定机构200并且将液体容纳体50卸下时,由于能够容易地将液体容纳体50向卸下方向移动,因此容易使接触部cp离开电气连接部382。即,能够容易地将液体容纳体50从装卸单元30上卸下。A-5-4.锁定位置st、电路基板582以及液体导入部362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70是装上状态下的装卸单元30的后视图。图71是图70中的F70-F70剖面图。
如图71所示,形成接触部cp的区域位于通过锁定位置st的第三方向上,即与第二方向(+K1轴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Z轴方向)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接触部cp的区域为电路基板582的表面582fa。即,如图71的下图所示,当从重力向上方向侧观察装上状态下的液体容纳体50时,锁定位置st与电路基板582的至少一部分重合。在此,在装上状态下,螺旋弹簧39对支撑液体容纳体50的可动支撑部40向+K1轴方向施力。通过突起206位于锁定位置st,对螺旋弹簧39的施力所引起的可动支撑部40的动作进行限制。因此,以锁定位置st(具体而言,与突起206抵接的引导部250的壁部)为中心,使可动支撑部40向箭头R71方向旋转的力通过螺旋弹簧39的施力产生。箭头R71方向为包含K1轴方向和K2轴方向分量的方向。然而,从重力向上方向侧(+Z轴方向侧)观察液体容纳体50时,锁定位置st与形成接触部cp的区域(电路基板582的表面582fa)为重合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位置st与接触部cp为重合的位置关系。由此,即使在可动支撑部40以锁定位置st为中心向箭头R71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接触部cp偏离设定的位置。因此,在装上状态下,能够良好地维持接触部cp与电气连接部382的导通。另外,优选,围绕包含多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的最小的凸多角形的区域r582与锁定位置st的至少一部分为重合的关系。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接触部cp偏离设定的位置。
如图71所示,当从重力向上方向侧观察装上状态下的液体容纳体50时,锁定位置st以及液体导入部362上插入液体供给部57内的顶端部位于沿K2轴方向的直线Ln71上。
A-5-5.接触时的支撑:
图72是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上的可动支撑部40安装时的侧视图。图73是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上的可动支撑部40安装时的主视图。图74是沿图72中的F72-F72截取的剖面图。图75是沿图73中的F73-F73截取的剖面图。图76是液体容纳体50向装卸单元30安装(连接)完成时的侧视图。图77是沿图76中的F76-F76截取的剖面图。图72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为与图6相同的第二状态。图76所示的装卸单元30的状态为与图7相同的第一状态。
如图74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安装到可动支撑部40上时,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以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的上侧(+Z轴方向侧)的方式支撑液体容纳部52。具体而言,如图74所示,通过容纳部侧支撑部56的底部569与供给部支撑部42的第三支撑面部404相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由此,支撑液体容纳部52的-K2轴方向侧。
如图77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装卸单元30上时(装上状态时),与液体容纳体50向可动支撑部40安装时相同,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在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方向的上侧(+Z轴方向)支撑液体容纳部52。具体而言,通过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底部595与固定部件35的底部357相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并且,通过容纳部侧支撑部56的底部569与供给部支撑部42的第三支撑面部404相抵接,从而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Z轴方向)移动。这样一来,通过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限制液体容纳体50向重力向下方向移动,从而支撑液体容纳体50。另外,将液体容纳体50向可动部件40安装并向连接方向移动之后,直至连接完成的期间开始固定部件35的底部357与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抵接。
如图74和图77所示,在欲向箭头R74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底部595与可动部件40的装置侧旋转限制部487相抵接。由此,限制电路基板保持部59以液体供给部57为中心向箭头R74的方向旋转。因此,底部595亦称作旋转限制部595。
A-6.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61~图66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解除与打印机10的连接时,液体供给部57与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配置为如下位置关系,即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比液体供给部57先离开打印机10。在此,当解除与打印机10的连接时,例如存在由于错误地按压液体容纳部52而导致液体从液体供给部57向外部飞散的可能性。这时,当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与打印机10的电气连接部382(具体而言,为装置侧端子381)接触时,由于飞散的墨水附着在接触部分上而存在发生短路等电气故障的可能性。在此,如图12和图14所示,包含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供给单元55位于液体容纳部52的重力向上方向侧的一端部501。因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50,当液体容纳体50解除与打印机10的连接时,由于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比液体供给部57先离开打印机10,因此能够降低发生上述电气故障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液体容纳体50具有手柄部53,其连接在包含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供给单元55和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上。由此,能够容易地利用手柄部53操作液体容纳体50。例如,用户通过把持手柄部53并使液体容纳体50移动,能够容易地将液体容纳体50安装在装卸单元30上。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部53的把持部54形成“口”字状,也可以形成“C”字状或者“T”字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47和图48所示,打印机10的液体供给连接单元(装卸单元)30上设置有可动支撑部40、引导部250、连接部侧卡合部206等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其用于将的的液体容纳体50连接到打印机10上。由此,则没有必要在液体容纳体50上设置复杂的连接机构,能够使液体容纳体50结构简单。因此,易于进行墨水消耗后的液体容纳体50的废弃处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供给连接单元30的引导部250与连接部侧卡合部206相卡合,因此与设置用于容纳液体容纳部52的外壳,同时在该外壳内形成引导部250,与将引导部250与打印机10的连接部侧卡合部206相卡合的情况不同,在连接液体容纳体50时,连接部侧卡合部206可以不与外壳的引导部250卡合。因此,能够容易并且切实地进行液体容纳体50与打印机10的连接。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6所示,固定部35具有移动引导部330,其对可动支撑部40在第一方向(-K1轴方向)或第二方向(+K1轴方向)上的移动进行引导。由此,由于没有必要在液体容纳体50上设置复杂的结构以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进行引导,因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50结构简单。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36和图39所示,装卸单元(液体供给连接单元)30具有主体侧电气连接部382,其位于移动引导部330之间。如图20和图23所示,液体容纳体50具有接触部cp,其能够与打印机10的主体侧电气连接部382接触。由于在移动引导部330之间具有主体侧电气连接部382,因此通过移动引导部330对支撑在可动支撑部40上的液体容纳体50的移动进行引导,接触部cp顺利地与主体侧电气连接部282连接。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液体容纳体50具有推压部545,其隔着操作部件53位于与液体供给部57所在的一侧相反的第二侧53fb,并且用于将液体供给部57向第一方向(-K1轴方向)按压。由此,通过按压推压部545,能够容易地使液体容纳体50向第一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液体供给部57连接到装卸单元30上。
B.第二实施方式:
B-1.液体容纳体50b的结构:
图78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50b的图。图79是液体容纳体50b的立体图。图80是液体容纳体50b的侧视图。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50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50的不同之处在于,液体容纳体50b具有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关于其他的结构,由于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对于相同的结构,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说明。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用于识别是否安装了正确种类(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墨水颜色)的液体容纳体50。
如图78~图80所示,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由至少一个以上的突起72A形成,所述突起72A设置在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底部595上。突起72A配置在底部595的-K1轴方向侧的端部。关于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根据液体容纳体50b(容纳不同颜色墨水的液体容纳体50C、50M、50Y、50K)种类的不同,由突起72A的数目和位置所确定的的模式也不相同。
B-2.装卸单元30b的结构:
图8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装卸单元30b的第一立体图。图8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装卸单元30b的第二立体图。图83是装卸单元30b的侧视图。图84是液体容纳体50b向图81所示的装卸单元30b安装的图。图85是液体容纳体50b安装在图82所示的装卸单元30b上的图。图81表示可动支撑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b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状态。图82表示可动支撑部40容纳在固定部件35b中的第二状态。第二实施方式的装卸单元30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卸单元30(图27)的不同之处在于,装卸单元30b具备盖部340、装置侧上部限制部345以及装置侧识别部件75(图82)。关于其他的结构,由于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对于相同的结构,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说明。
如图81~图83所示,盖部340设置在与固定部件35b的上壁(顶面部)354相交的第一壁(第一侧面部)352以及第二壁(第二侧面部)353上。第一壁352位于+K2轴方向侧,第二壁353位于-K2轴方向侧。当液体容纳体50b连接到装卸单元30b上时,盖部340覆盖手柄部53的至少一部分。盖部340具有第一盖部340A和第二盖部340B。第一盖部340A以从第一壁352向+K1轴方向侧(前壁356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壁352上。第二盖部340B以从第二壁353向+K1轴方向侧(前壁356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在第二壁353上。
如图81所示,装置侧上部限制部345设置在固定部件35b上。具体而言,装置侧上部限制部345设置在前壁356上,该前壁356构成固定部件35b的+K1轴方向侧的面。装置侧上部限制部345具有第一上部限制部345A和第二上部限制部345B。第一上部限制部345A与第二上部限制部345B在K2轴方向上隔着液体导入机构36配置。当液体容纳体50b向装卸单元30b上连接时,第一上部限制部345A和第二上部限制部345B通过与容纳部侧支撑部56的+Z轴方向侧的端面(上端面)56u(图79)相抵接,从而限制容纳部侧支撑部56向+Z轴方向侧移动。
如图82所示,装置侧识别部件75设置在固定部件35b上。装置侧识别部件75形成于接点机构38的正下方。装置侧识别部件75由至少一个突起75A形成。关于装置侧识别部件75,根据种类(应安装的液体容纳体50b的种类)的不同,由突起75A的数目和位置所确定的模式也不相同。当安装在装卸单元30b上的液体容纳体50b的种类正确时,装置侧识别部件75不会与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发生撞击,而是与其嵌合。另外,当错误种类的液体容纳体50b被安装在装卸单元30b上时,装置侧识别部件75与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发生撞击,阻碍液体容纳体50b进一步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由此,能够降低错误种类的液体容纳体50b被安装在装卸单元30b上的可能性。
B-3.液体容纳体50b向安装单元30b的连接:
图86是用于说明连接时序的图。图87是图86中的F86A-F86A局部剖面图。图88是图86中的F86B-F86B局部剖面图。图86是液体容纳体50b向可动支撑部40安装并通过将其在连接方向(-K1轴方向)上推进,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与装置侧识别部件75开始嵌合的时刻的图。
如图87和图88所示,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与装置侧识别部件75在液体导入部362与液体供给部57开始连接之前开始嵌合。由此,能够降低错误种类的液体容纳体50b被安装在装卸单元30b上的可能性,从而能够降低错误的墨水颜色被导入液体导入部362的可能性。并且,如图88所示,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与装置侧识别部件75在装置侧端子381与电路基板582开始接触之前开始嵌合。
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与装置侧识别部件75并不会在液体容纳体50b向装卸单元30b的可动支撑部40安装时进行嵌合,而是在安装后在连接方向上移动液体容纳体50b的过程中进行。由此,由于能够防止安装时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与装置侧识别部件75发生撞击,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容纳体50b未以正确的姿势安装在可动支撑部40上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减少液体容纳体50b未以正确的姿势安装在可动支撑部40上时所造成的各种故障的发生。例如,能够减少安装时容纳体侧识别部件72与装置侧识别部件75发生撞击,并且液体容纳体50b从可动支撑部40上落下的故障的发生。另外,在安装后在连接方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液体容纳体50b通过与固定部件35b的一部分发生撞击,能够降低液体容纳体50b或者装卸单元30b发生破损的可能性。
图89是图84的剖视图。图90是装卸单元30b和液体容纳体50b的立体图。图91是图90的剖视图。图92是装卸单元30b和液体容纳体50b的立体图。图93是图92的剖视图。图90是液体容纳体50b向连接方向推进,并且装置侧上部限制部345(图82)接近容纳部侧支撑部56的上端面56u(图78)的时刻的图。图92是液体容纳体50b完成连接的时刻的图。
如图89所示,通过液体容纳体50b在连接方向上(-K1轴方向)推进,上端面56u向装置侧上部限制部345移动。并且,如图91所示,同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开始连接的时刻大致相同的时刻,容纳部侧支撑部56在连接方向上到达配置装置侧上部限制部345的位置。如图93所示,通过容纳部侧支撑部56的上端面56u与装置侧上部限制部345相抵接,从而在限制容纳部侧支撑部56在重力向上方向(+Z轴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进行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动作。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液体供给部57与液体导入部362的连接。
如图92所示,当液体容纳体50b连接到装卸单元30b上时,手柄部53的至少一部分被盖部340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部53的第一连接部546和第二连接部547通过容纳在盖部340的内侧而被盖部340覆盖。由此,能够抑制在液体容纳体50b的连接状态下用户操作手柄部53。并且,盖部340覆盖手柄部53能够降低手柄部53发生破损的可能性。
B-4.推压部545与移动引导部330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94是装卸单元30b的主视图。图95是安装状态下的固定部件35b的主视图。当从+K1轴方向侧观察装卸单元30b时,图94中所示的标号“331R”为第一引导部331(图31)所在的区域。当从+K1轴方向侧观察装卸单元30b时,图94中所示的标号“332R”为第二引导部332(图36)所在的区域。当从+K1轴方向侧观察装卸单元30b时,图94中所示的标号“333R”为第三引导部333(图36)所在的区域。当从+K1轴方向侧观察装卸单元30b时,图94中所示的标号“334R”为第四引导部334(图36)所在的区域。当从+K1轴方向侧(第二方向侧)观察装卸单元30b时,将位于连接第一引导部331~第四引导部334的凸多角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长方形)的内侧的区域称作由多个引导限制部331~334限定的区域330R。换言之,区域330R为与第一引导部331~第四引导部334内接的区域。如图95所示,当液体供给部57支撑在可动支撑部40上,液体供给部57与装卸单元30b连接时或者解除连接时,推压部54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区域330R内。由此,通过按压推压部545,能够用移动引导部330(图36)顺利进行液体供给部55与装卸单元30b的连接动作或者卸下动作。
C.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不脱离上述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可以进行下述变形。
C-1.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的变形例:
图96~图98是表示电路基板的端子形状的变形例的图。这些变形例的电路基板582a~582c与图23所示的电路基板582仅在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H的表面形状上有所不同。图96、图97的电路基板582a、582b为不规则的形状,而不是大致的长方形。在图98的电路基板582c中,九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H排成一列。在上述电路基板582a~582c中,与各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H对应的装置侧端子381(图41A)接触的接触部cp的配置与图23的电路基板582相同。这样一来,只要接触部cp的配置相同,各个端子的表面形状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C-2.接触面(假想平面)TP的变形例:
在本说明书中,用语平面以包含假想的面(亦称作假想面、非实际存在的面)、实际存在的面这两者的意思使用。因此,接触面TP包含向指定方向倾斜的假想的平面和实际存在的平面这两者,所述接触面TP由三个以上的接触部规定,所述三个以上的接触部包括形成图23所示的列Ln1的接触部cp和形成列Ln2的接触部cp。
图99是用于说明向指定方向倾斜的假想的接触面TP的一个例子的图。图100是从-K2轴方向观察图99的图。图99是台阶部S设置在列Ln1与列Ln2之间的电路基板582d的一个例子。在本例中,通过连接形成列Ln2的端子581D的接触部cp与形成列Ln1的端子581H、581I的各个接触部cp,从而规定假想的接触面TP。如图100所示,由各个接触部cp所规定的假想的接触面TP向指定方向倾斜。在此,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图25所示的例子相同,假想的接触面TP朝向包含向+Z轴方向(重力向上方向)分量和-K1轴方向(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
图101是用于说明沿指定方向倾斜的假想的接触面TP的另外一个例子的图。图101所示的电路基板582e用可折弯(软)的薄膜形成。由于电路基板582e可折弯,即使不形成图99、图100所示的台阶部S,假想的接触面TP也会沿指定方向倾斜。
如上所述,由接触部cp所形成的倾斜面(包含假想的接触面TP、实际存在的接触面TP这两者)只要至少在装上状态下,朝向包含+Z轴方向(重力向上方向)分量和-K1轴方向(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即可。即使在例子中示出的方式以外的方式中,只要假想的或者实际存在的接触面TP倾斜,都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图102是用于说明具有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的液体容纳体侧端子部件582f的图。图103是表示液体容纳体侧端子部件582f与装置侧端子381(图41A)接触的状态的图。液体容纳体50也可以具有液体容纳体侧端子部件582f,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582,所述液体容纳体侧端子部件581f通过与装置侧端子381接触,能够与电气连接部382电气连接。液体容纳体侧端子部件582f为从配置部594上突出的部件。如图103所示,液体容纳体侧端子部件582f的端面形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该例中为九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具有接触部cp,其在液体容纳体50的装上状态下与装置侧端子381接触。如图102所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由多个接触部cp所规定的假想平面TP朝向包含+Z轴方向(重力向上方向)分量和-K1轴方向(第一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即使如此,也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C-3.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具有电路基板582,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能够与装置侧电气连接部382接触的接触部cp即可。例如,电路基板582可以不具有存储装置583。例如,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可以具有用于检测液体容纳体50的装卸的端子的接触部。并且,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58可以具有包含如柔性印刷基板(FPC)的柔性电缆的整个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的一端侧具有能够与装置侧电气连接部382接触的接触部。另一端侧与例如复位装置连接。上述变形例可以采用电路基板582代替,也可以与电路基板582共同采用。
C-4.其他变形例:
C-4-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3所示,引导部250虽为槽,由引导部250所引导的连接部侧卡合部206(图31)虽为突起,但形状并不限于此。只要引导部250引导连接部侧卡合部206,并且引导部250与连接部侧卡合部206在锁定位置st处能够锁定的形状即可。例如,引导部250可以为凸状,连接部侧卡合部206可以为接纳凸状的引导部250的槽状。
C-4-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部52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作为能够将液体容纳在内部的液体容纳部发挥功能即可。液体容纳部52可以由一部分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也可以由与液体消耗量无关的、容积不变的硬质部件形成。液体容纳部52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由此,随着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中的墨水量的变化,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发生变化。
C-4-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液体容纳体50与装卸单元30的连接方向虽为水平方向(K1轴方向),但并不限于此,连接方向只要是包含第一方向(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即可。例如,连接方向可以是包含-Z轴方向和-K1轴方向分量的方向。这时,可动支撑部40在与液体容纳体50的连接方向对应的方向上移动。
C-4-4.第四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及其液体容纳体50,也能够应用于喷射除了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何打印装置(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用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例如,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以下这样的各种液体消耗装置及其液体容纳体。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彩色滤光片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消耗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精确地对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消耗装置;
(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状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消耗装置;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消耗装置;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出头)的液体消耗装置。
另外,所谓“液滴”是指从液体消耗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消耗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任何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高粘度或低粘度的液体状态的材料、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溶液)这样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也包括在“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也包括在“液体”中。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这里,所谓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在将UV墨水容纳在液体容纳部中而与打印机连接的情况下,由于液体容纳部从设置面上浮起来,能够降低设置面的热度传给液体容纳部而硬化的可能性,所述UV墨水照射紫外线能够发生硬化。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用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对于与记载于发明概要一栏中的各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适当的替换、组合。另外,只要上述技术体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要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可以进行适当删除。
Claims (16)
1.一种液体容纳体,其能够可装卸地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所述液体容纳体的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容纳部,其至少一部分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并能够容纳液体;
液体供给部,其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一端部并能够与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液体导入部连接;以及
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其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并具有接触部,该接触部能够与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电气连接部接触,
其中,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配置为如下位置关系:
当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解除时,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的所述接触部先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离开所述液体消耗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为多个,
所述多个接触部的表面规定假想平面,
所述假想平面相对于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连接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手柄部,其连接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容纳体侧电气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时,所述手柄部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盖部覆盖。
5.一种液体容纳体,其能够可装卸地与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所述液体容纳体的特征在于,具有:
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供给连接单元连接,
所述液体供给连接单元具有:
固定部,其由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箱体支撑并具有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的液体导入部;以及
可动支撑部,其由所述固定部支撑,并在支撑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液体供给部的状态下,可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为靠近所述固定部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离开所述固定部的方向,其中,
所述可动支撑部具有引导部,其具有支撑部侧卡合部,
所述固定部具有连接部侧卡合部,其与所述支撑部侧卡合部卡合,
当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时,或者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连接解除时,所述液体容纳体被构成为所述液体供给部由所述可动支撑部支撑、所述连接部侧卡合部沿所述引导部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具有移动引导部,
所述移动引导部为用于引导所述可动支撑部在所述第一方向或者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的部分,并具有隔着所述引导部而位于两侧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供给连接单元具有主体侧电气连接部,其位于所述移动引导部之间,
所述液体容纳体还具有接触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主体侧电气连接部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支撑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被施力,
当所述接触部与所述主体侧电气连接部接触时,所述连接部侧卡合部与所述支撑部侧卡合部锁定,
形成所述接触部的区域位于通过所述锁定的位置、即锁定位置且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为多个,
所述多个接触部的表面规定假想平面,
所述假想平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推压部,其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侧,并且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推压所述液体供给部。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推压部,其位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侧,并且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推压所述液体供给部,
所述移动引导部具有多个引导限制部,该多个引导限制部限制所述可动支撑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移动,
当所述液体供给部由所述可动支撑部支撑并且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时或者解除连接时,从所述第二方向侧观察,所述推压部位于由所述多个引导限制部所规定的区域内。
12.根据权利要求5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支撑部具有限制部,其限制所述可动支撑部在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限制部被设置为能够与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抵接部相抵接。
13.一种液体消耗装置,其能够可装卸地与液体容纳体连接,所述液体容纳体能够容纳液体并且具有液体供给部,该液体供给部使所述液体向外部流通,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箱体;
固定部,其由所述箱体支撑并且具有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的液体导入部;以及
可动支撑部,其由所述固定部支撑,并在支撑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所述液体供给部的状态下可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为靠近所述固定部的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离开所述固定部的方向,其中,
所述可动支撑部具有引导部,其具有支撑部侧卡合部,
所述固定部具有连接部侧卡合部,其与所述支撑部侧卡合部卡合,
当所述液体供给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时,或者所述液体导入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连接解除时,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被构成为所述可动支撑部支撑所述液体供给部、所述连接部侧卡合部沿所述引导部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具有移动引导部,
所述移动引导部为用于引导所述可动支撑部在所述第一方向或者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的部分,并具有隔着所述引导部而位于两侧的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支撑部具有限制部,其限制所述可动支撑部在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的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限制部被设置为能够与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的抵接部相抵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消耗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盖部,当与所述液体容纳体连接时,所述盖部覆盖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手柄部的至少一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51620 | 2014-03-14 | ||
JP2014051620A JP6303653B2 (ja) | 2014-03-14 | 2014-03-14 |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08435A true CN104908435A (zh) | 2015-09-16 |
CN104908435B CN104908435B (zh) | 2017-06-30 |
Family
ID=52633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09810.5A Active CN104908435B (zh) | 2014-03-14 | 2015-03-13 |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50202B2 (zh) |
EP (1) | EP2918413B1 (zh) |
JP (1) | JP6303653B2 (zh) |
CN (1) | CN104908435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68382A1 (en) * | 2003-08-08 | 2005-03-31 | Hitotoshi Kimura | Liquid container |
US20050248637A1 (en) * | 2002-06-17 | 2005-11-10 | Takeo Seino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
CN1876380A (zh) * | 2005-06-09 | 2006-12-1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盒、接触装置、记录装置、以及液体消耗装置 |
CN101544126A (zh) * | 2008-03-25 | 2009-09-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容器、保持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00664A (en) * | 1991-01-25 | 1996-03-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detachably mountable ink jet cartridge |
JPH1024607A (ja) * | 1996-07-11 | 1998-01-27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US5852452A (en) * | 1996-07-25 | 1998-12-2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jet printer with adjustable capping mechanism and printing cap |
US6749292B2 (en) * | 2001-10-18 | 2004-06-1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Replaceable ink container for an inkjet printing system |
MXPA03002490A (es) | 2002-03-20 | 2004-10-15 | Seiko Epson Corp | Cartucho para tinta y soporte de cartucho para tinta. |
JP2003341100A (ja) * | 2002-03-20 | 2003-12-03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ホルダ |
US20030227522A1 (en) * | 2002-06-06 | 2003-12-11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Replaceable ink jet print head cartridge assembly with installation feature |
JP4432025B2 (ja) * | 2003-08-08 | 2010-03-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JP4631253B2 (ja) * | 2002-06-17 | 2011-02-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4529560B2 (ja) | 2004-01-30 | 2010-08-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JP4403560B2 (ja) * | 2003-08-29 | 2010-01-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4058436B2 (ja) * | 2003-12-26 | 2008-03-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収納容器 |
JP2007090646A (ja) * | 2005-09-28 | 2007-04-12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パック |
US8192003B2 (en) * | 2007-12-28 | 2012-06-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
ES2375810T3 (es) * | 2008-03-25 | 2012-03-0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Sistema de inyección de chorro de l�?quido, soporte y aparato de inyección de chorro de l�?quido que tiene un soporte. |
JP5104548B2 (ja) * | 2008-05-27 | 2012-12-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202623517U (zh) * | 2011-03-18 | 2012-12-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废液收纳体及液体消耗装置 |
US8857956B2 (en) * | 2011-12-06 | 2014-10-14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es |
GB2509789B (en) | 2012-01-13 | 2018-05-30 | Seiko Epson Corp | Cartridge,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printing apparatus, liquid accomodation container, a printing system, and a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
JP2016141087A (ja) * | 2015-02-04 | 2016-08-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 |
-
2014
- 2014-03-14 JP JP2014051620A patent/JP6303653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3-11 US US14/644,738 patent/US9650202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3-12 EP EP15158784.7A patent/EP2918413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3-13 CN CN201510109810.5A patent/CN10490843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248637A1 (en) * | 2002-06-17 | 2005-11-10 | Takeo Seino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
US20050068382A1 (en) * | 2003-08-08 | 2005-03-31 | Hitotoshi Kimura | Liquid container |
CN1876380A (zh) * | 2005-06-09 | 2006-12-1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盒、接触装置、记录装置、以及液体消耗装置 |
CN101544126A (zh) * | 2008-03-25 | 2009-09-3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容器、保持器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303653B2 (ja) | 2018-04-04 |
JP2015174283A (ja) | 2015-10-05 |
US9650202B2 (en) | 2017-05-16 |
US20150259129A1 (en) | 2015-09-17 |
EP2918413B1 (en) | 2020-10-21 |
CN104908435B (zh) | 2017-06-30 |
EP2918413A3 (en) | 2017-10-11 |
EP2918413A2 (en) | 2015-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82566B2 (en) | Liquid supply unit | |
US8297738B1 (en) |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 |
US8297739B1 (en) |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 |
US8708469B2 (en) |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 |
US9039153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 |
TWI653153B (zh) | Liquid supply device | |
JP2018052038A (ja)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接続体 | |
CN105398221A (zh) | 液体容纳体、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电气连接体 | |
EP2918414B1 (en) | Fluid container | |
JP5682732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 | |
CN105263712A (zh) | 液体容纳体 | |
JP2017056686A (ja) | 端子接続部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 |
CN105398222B (zh) | 液体容纳体、电连接器和液体消耗装置 | |
TWI649215B (zh) | 液體收容體、液體消耗裝置及電連接體 | |
CN104908435A (zh) |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 | |
JP2015174305A (ja) | 液体供給装置 | |
CN105313476A (zh) | 液体供应装置 | |
JP2015174300A (ja) | 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電気接続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