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05025A - 防干扰罩 - Google Patents

防干扰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05025A
CN106005025A CN201610192948.0A CN201610192948A CN106005025A CN 106005025 A CN106005025 A CN 106005025A CN 201610192948 A CN201610192948 A CN 201610192948A CN 106005025 A CN106005025 A CN 106005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interference cover
sensor portion
interference
actuator devi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929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05025B (zh
Inventor
杉浦宏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05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050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050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050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1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shielding from electromagnetic fields, i.e.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shields
    • H02K11/014Shields associated with stationary parts, e.g. stator cores
    • H02K11/0141Shields associated with casings, enclosures or bra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54Obstruction removers or defle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干扰罩。在受保护部件(80)与干扰对象(G,69)之间设置有主体(11,21,31,36,41,46,51,56,61,651,661,671)并且所述主体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受保护部件(80)位于车辆(100)的内部之外。所述主体包括沿竖直方向的最下部(13,216,316,416,466,516,566)。所述最下部具有外来物质排出部(15,22,32,37,417,467,517,567,652,662,672)。受保护部件沿竖直方向的上侧从主体至少部分地露出。

Description

防干扰罩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防干扰罩。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的技术采用磁传感器来检测电机的旋转角度。例如,专利文件1公开了一种包括两对导线的配置。在专利文件1中,处于同相的导线被配备成以磁传感器为中心而彼此点对称。如此,该配置消除了由导线中流动的电流造成的磁通量泄漏,由此提高了使用磁传感器来检测的旋转角度的检测精确度。
(专利文件1)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第2012-039737号。
专利文件1可以消除由导线中流动的电流造成的磁通量泄漏的影响。然而,专利文件1没有考虑装置之外的外部对象对磁场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公开内容的目的是制造一种被配置成保护受保护部件使其免受干扰(例如磁场影响)的防干扰罩。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防干扰罩包括位于受保护部件与干扰对象之间并且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主体。受保护部件位于车辆内部之外。该主体包括沿竖直方向的最下部。该最下部具有外来物质排出部。受保护部件沿竖直方向的上侧至少部分地从主体露出。
附图说明
根据参考附图而做出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的截面视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在沿竖直方向从下侧观看时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箭头III观看的视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的侧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箭头VI观看的视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的侧视图;
图8是沿图7中的箭头VIII观看的视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的侧视图;
图11是沿图12中的线XI-XI所取的截面视图,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
图12是沿图11中的线XII-XII所取的截面视图;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的侧视图;
图14是沿图13中的线XIV-XIV所取的截面视图;
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九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的侧视图;以及
图16A至图16C分别是示出了本公开内容的第十实施方式至第十二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下,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防干扰罩。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至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应当注意的是,图1至图3是示意性附图,而非精确地描绘了装置的实际空间关系。这同样适用于根据随后实施方式的附图。防干扰罩10保护致动器装置80使其免受干扰。致动器装置80可以用作受保护部件。致动器装置80在电动转向装置79中使用。电动转向装置79配备在车辆100中以用于辅助驾驶员的方向盘操作。
图1示出了配备有电动助力转向装置79的方向盘系统90的配置。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沿图2的线I-I所取的截面。方向盘系统90包括转向手柄(转向装置/方向盘,未示出)、转向轴91、小齿轮92、齿条轴93、车轮95、电动转向装置79等。转向轴91与转向手柄连接。小齿轮92被装配至转向轴91的在转向手柄的相对侧的端部。小齿轮92与齿条轴93啮合。一对车轮95经由连接杆(tie rod)等分别与齿条轴93的两端连接。
当驾驶员旋转转向手柄时,连接至旋转手柄的转向轴91旋转。小齿轮92将转向轴91的旋转运动转换成齿条轴93的线性运动。通过根据齿条轴93的位移的角度来使一对车轮95转向。
电动转向装置79包括致动器装置80、减速齿轮88等。致动器装置80配备有电机81、控制单元82等。减速齿轮88对电机81的旋转进行减速并且将经减速的旋转传送至齿条轴93。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动转向装置79具有齿条辅助配置。致动器装置80位于在车辆100的内部之外的引擎室中。致动器装置80位于接近于地面G的部分处。在本实施方式中,致动器装置80被定位成使得致动器装置80的轴方向与齿条轴93基本平行。换言之,致动器装置80被定位成使得致动器装置80的轴方向基本垂直于车辆100的行驶方向。应当注意的是,致动器装置80可以被布置成使得致动器80的方向、负载部等可以与图1的示例中的致动器80的方向、负载部等不同。
电机81包括定子、转子、轴等(未示出)。磁体851被配备至轴的在控制单元82侧的端部。磁体851与轴一体地旋转。轴具有在控制单元82的相对侧的端部,并且轴的该端部配备有输出端87。输出端87从电机壳露出。围绕输出端87和减速齿轮88缠绕有带89。本结构将电机81的旋转传送至减速齿轮88。输出端87、减速齿轮88和带89容纳在齿轮箱86中。
控制单元82沿轴方向与电机81的一侧基本共轴。控制单元82包括旋转角度传感器855、处理单元(未示出)、连接器83等。旋转角度传感器855检测电机81的旋转。处理单元执行与电机81的控制相关的各种处理。连接器83用于与电池、各种传感器等连接。旋转角度传感器855配备在与磁体851相对的部分处。磁体851和旋转角度传感器855形成传感器部85。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角度传感器855可以用作传感器元件。
防干扰罩10沿竖直(重力)方向位于致动器装置80的下侧。防干扰罩10位于致动器装置80与地面G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地面G可以对应于干扰对象。通过使用例如螺钉等的紧固构件75来将防干扰罩10固定至罩支撑构件70。罩支撑构件70配备至车辆100的底盘等。
防干扰罩10的主体11由基本上为板形状的磁性材料例如铁材料形成。致动器装置80沿竖直方向在上侧从主体11完全露出。也就是说,致动器装置80的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从主体11完全露出。主体11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参考图3)。主体11具有沿竖直方向在下侧的最下部13。最下部13具有下开口15作为外来物质排出部。如图2所示,下开口15形成在与下述区域不交叠的区域中:该区域通过沿竖直方向使致动器装置80向下侧投影而形成。具体地,下开口15可以例如形成在下述位置处:该位置与通过使传感器部85投影而形成的传感器部投影区Rs不交叠。图2中未示出传感器部投影区Rs。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开口15的数量是四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防干扰罩10配备在致动器装置80与地面G之间。本配置可以限制在车辆行驶的同时溅起的石子(stepping stone)等与致动器装置80碰撞。因此,本配置还能够保护致动器装置80使其不受由于与溅起的石子等的碰撞在致动器装置80的主体表面上造成的损伤而引起的侵蚀。另外,本配置可以限制由来自地面G的热辐射而造成的致动器装置80的温度增加。
主体11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主体11具有在最下部13中的下开口15。因此,即使外来物质例如液体、固体等沿竖直方向侵入主体11的上侧,主体11也能够通过下开口15来排出所述外来物质。本配置能够避免由防干扰罩10中的外来物质在致动器装置80侧的堆积而造成的影响。下开口15可以形成在车辆的相对于致动器装置80的后侧。本配置使得能够实现期望的通风。防干扰罩10可以由磁性材料形成,由此能够降低来自地面G的磁场的影响。来自地面G的磁场的影响可以由例如非接触电荷造成。
可以假定采用下述配置:在该配置中,致动器装置80自身能够降低由例如来自外部对象的外来物质(诸如溅起的石子)、热和/或磁场造成的干扰的影响。然而,在这样的配置中,产品的重量会增加。另外,在这样的配置中,产品的设计难度和/或产品的制造成本会增加。可以假定在例如具有圆柱辅助型配置的电动转向装置中使用致动器装置80。这样的配置不需要用于降低施加于致动器装置80的干扰的影响的结构。因此,在这样的配置中,防干扰罩10对于该装置可能是多余的。鉴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干扰罩10配备成与致动器装置80分离。也就是说,致动器装置80可以被配备成不具有防干扰罩10。如此,致动器装置80的结构被简化,以提高致动器装置80的灵活性。
如上所详细描述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10配备在致动器装置80与地面G之间。致动器装置80配备在车辆100内部之外的引擎室中。另外,防干扰罩10包括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主体11。主体11具有沿竖直方向的最下部13。最下部13具有下开口15。致动器装置80的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从主体11露出。
本配置使得能够保护致动器装置80使其免受来自干扰对象的干扰例如磁场、热、外来物质等的影响。另外,防干扰罩10可以是相对于致动器装置80的分离部件。与其中致动器装置80自身保护其内部使其不受来自干扰对象的干扰例如磁场、热、外来物质等的影响的结构相比,本配置可以使致动器装置80的结构简化。
另外,主体11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并且主体11具有在最下部13处的下开口15。本配置使得能够将外来物质适当地排出到主体11之外,即使在外来物质侵入到主体11的致动器装置80侧的一部分中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此外,致动器装置80沿竖直方向在上侧的至少一部分从主体11露出。也就是说,在上侧和下侧,防干扰罩10沿竖直方向至少部分地敞开。本配置使得能够确保在致动器装置80的相对于防干扰罩10的一侧的通风路径。因此,本配置使得能够限制致动器装置80侧防干扰罩10的温度增加。
致动器装置80包括用于检测磁场变化的传感器部85。致动器装置80包括电机81和控制单元82。控制单元82控制电机81的开动。传感器部85包括磁体851和旋转角度传感器855。磁体851与电机81的轴一体地旋转。旋转角度传感器855检测由磁体851产生的旋转磁场。主体11由磁性材料形成。本配置使得能够降低从地面G向致动器装置80的磁场的影响。因此,本配置使传感器部85能够保留磁场的检测精确度。
下开口15形成在与传感器部投影区Rs不交叠的位置处。传感器部投影区Rs通过使传感器部85沿朝地面G的方向投影来形成。本配置使得能够降低干扰对象对传感器部85的影响。例如,本配置可以降低磁场的影响。
(第二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4来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在以下实施方式中,将主要描述致动器装置80和防干扰罩。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20的主体21包括前壁部211、后壁部212和下壁部215。主体21沿竖直方向在上侧敞开。致动器装置80在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从主体21露出。前壁部211被装配在车辆相对于致动器装置80的前侧。后壁部212被装配在车辆相对于致动器装置80的后侧。
下壁部215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下开口22形成为在最下部216中的外来物质排出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开口22中的每一个基本上形成为矩形形状。通过切割最下部216的与下开口22对应的一部分的外围的三个侧面并且使该部分沿竖直方向向下侧弯折来形成下开口22。图4是其中下开口22不直接可见的侧视图。在图4中,通过用于说明下开口22的虚线来示出最下部216的形成有下开口22的部分。类似的说明性指示适用于随后的附图例如图5。如箭头Y1所示,通过下开口22来排出侵入到主体21中的、在致动器装置80侧的外来物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开口22形成在与传感器部投影区Rs不交叠的位置处。通过使传感器部85沿竖直方向向下侧投影来形成传感器部投影区Rs。另外,下开口22形成在车辆相对于传感器部投影区Rs的后侧的位置处。本配置可以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5和图6来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第三实施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30的主体31包括前壁部311、后壁部312和下壁部315。主体31沿竖直方向在上侧敞开。致动器装置80在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从主体21露出。前壁部311和后壁部312分别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前壁部211和后壁部212基本上相同。下壁部315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使得最下部316位于车辆100的最后侧。下开口32形成为在最下部316中的外来物质排出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最下部316侧切割后壁部312,由此形成下开口32。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三个下开口32。如图5所示,下开口32形成在车辆相对于传感器部投影区Rs的后侧的位置处。下开口32形成在与传感器部投影区Rs不交叠的位置处。本配置可以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7和图8来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第四实施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干扰罩35的主体36包括前壁部361、后壁部362和下壁部365。主体36沿竖直方向在上侧敞开。致动器装置80在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从主体36露出。前壁部361和下壁部365分别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前壁部311和下壁部315基本相同。最下部366具有在车辆100的最后侧的一部分,并且该部分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下开口32类似的下开口37。
后壁部362沿竖直方向在下开口37的上侧具有通风口38。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壁部362具有总计六个开口。六个开口包括两个下开口37和四个通风口38。下开口37用作外来物质排出部和通风口两者。
下开口37和通风口38形成在后壁部362中,由此如箭头Y2所示,有利于风从车辆的前侧向车辆的后侧流动。因此,下开口37和通风口38可以有利于风在致动器装置80的相对于防干扰罩35的一侧流动。本配置使得能够提高致动器装置80的散热性能。在由于例如防干扰罩35的形状致使风不能在致动器装置80的相对于防干扰罩35的一侧充分流动的情况下,可以另外在前壁部361中形成通风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风口38形成在车辆100的后侧上的主体36中。本配置有利于当车辆100行驶时在致动器装置80的相对于主体36的一侧引起气流,由此限制在了致动器装置80侧主体36的温度增加。本配置可以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9来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第五实施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40的主体41包括前壁部411和下壁部415。主体41沿竖直方向在上侧敞开。致动器装置80在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从主体41露出。本实施方式的前壁部411和下壁部415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前壁部311和下壁部315基本上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后壁部。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端417敞开,该后端417为下壁部415的最下部416。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端417用作外来物质排出部。即使在外来物质侵入到由防干扰罩40形成的并且位于致动器装置80侧的空间中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后端417将外来物质排出至外部。本配置可以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0来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第六实施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45的主体46包括后壁部462和下壁部465。主体46沿竖直方向在上侧敞开。致动器装置80在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从主体41露出。后壁部462配备至车辆相对于致动器装置80的后侧。下壁部465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使得前端467与最下部466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前壁部。另外,下壁部465的前端467敞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467用作外来物质排出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46由非磁性材料例如树脂形成。另外,主体46配备有磁性密封垫49。磁性密封垫49覆盖通过使传感器部85向地面G投影而形成的传感器部投影区Rs。本配置使得能够降低地面G的磁场对传感器部85的影响。另外,本配置使得能够提高用于形成主体46的材料的选择的灵活性。例如,主体46可以由相对重量轻的材料例如树脂形成。如此,防干扰罩45可以具有重量轻的配置。本配置可以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1和图12来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第七实施方式。应当注意的是,图11示出了沿图12的线XI-XI所取的截面。为了使附图简化,省略表示致动器装置80的截面的填充图案。在图12中,省略表示防干扰罩50的截面的填充图案。在本实施方式中,防干扰罩50的主体51包括磁屏蔽部52和外围部53。磁屏蔽部52由磁性材料例如铁材料形成。外围部53可以由各种类型的材料形成。外围部53可以由例如非磁性树脂形成。通过例如嵌入成型等来一体地形成磁屏蔽部52和外围部53。
主体51被定位成使得磁屏蔽部52覆盖通过使传感器部85沿竖直方向向下侧投影而形成的传感器部投影区Rs。本配置使得能够降低沿竖直方向的下侧的磁场对传感器部85的影响。如图12所示,主体51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使得后端517与最下部516重合。后端157是在车辆的后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端517用作外来物质排出部。主体51沿竖直方向在上侧敞开。致动器装置80在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从主体51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磁屏蔽部52由磁性材料形成。另外,形成在磁屏蔽部52的外侧的外围部53由与磁屏蔽部52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本配置使得能够降低地面G的磁场对传感器部85的影响。另外,本配置使得能够提高用于形成外围部53的材料的选择的灵活性。例如,外围部53可以由相对重量轻的材料例如树脂形成。如此,防干扰罩50可以具有重量轻的配置。本配置可以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3和图14来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第八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55的主体56由磁性材料形成。主体56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成使得后端567与最下部566重合。后端567是车辆的后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端567用作外来物质排出部。主体56沿竖直方向在上侧上敞开。致动器装置80在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从主体56露出。
传感器部85具有在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并且该端部距地面G距离r。具有半径r的假想半球B以中心c为中心。中心c与地面G和如下直线之间的交叉点重合:该直线沿竖直方向从传感器部85的中心向地面G延伸。主体56将假想半球B划分成致动器装置80侧的部分和地面G侧的部分。主体56的外围位于假想半球B的外部。本配置使得能够降低除竖直方向之外的方向的磁场对传感器部85的影响。本配置可以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效果。
(第九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5来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第九实施方式。图15对应于第八实施方式的图1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60的主体61包括前壁部611、后壁部613和下壁部615。主体61沿竖直方向在上侧敞开。致动器装置80在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从主体61露出。前壁部611配备在车辆相对于致动器装置80的前侧。后壁部613配备在车辆相对于致动器装置80的后侧。下壁部615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使得车辆100的最后侧与最下部616重合。应当注意的是,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下开口类似的下开口形成在主体61中。在图15中,省略对下开口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壁部611具有上端部612,其为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另外,后壁部613具有上端部614,其为与地面G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地面G是干扰对象。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端部612和上端部614位于假想半球B相对于地面G的相对侧。本配置使防干扰罩60能够将假想半球划分成致动器装置80侧的部分和地面G侧的部分。与第八实施方式类似,本配置使得能够降低除该竖直方向(竖直方向)之外的方向的磁场对传感器部85的影响。本配置可以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效果。
(第十实施方式至第十二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6A至图16C来描述本公开内容的第十实施方式至第十二实施方式。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干扰对象为地面G。在第十实施方式至第十二实施方式中,干扰对象为高温对象69。高温对象69为处于比致动器装置80的温度高的温度下(即使是暂时的)的部件。高温对象69可以例如为发动机、排气管等。
如图16A所示,根据第十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65的主体651配备成基本上垂直于地面G。另外,致动器装置80沿竖直方向在上侧从主体651露出。外来物质排出部的特征被补充。在主体651配备成与地面G水平的可假定的配置中,位于主体651与致动器装置80之间的外来物质不会被排出。然而,在可假定的配置中,主体651可以被定位成与地面G不平行,使得主体651处于除水平之外的状态。在该状态中,最下部可以敞开以使得能够排出外来物质。鉴于该配置和效果,其中对象基本上垂直于地面G的状态可以合并到其中对象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构思中。还应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651基本上垂直于地面G,并且因此,外来物质可以几乎不在由防干扰罩65在致动器装置80侧的形成的空间中堆积。即使在主体651的下端652可能用作外来物质排出部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防干扰罩65的主体651配备在致动器装置80与高温对象69之间。在本配置中,通过将高温对象69的外周与致动器装置80的外周连接而形成的区域限定了高温辐射区Re1。本实施方式的主体651将高温辐射区Re1划分成在致动器装置80一侧的部分和在高温对象69一侧的部分。也就是说,主体651的外围位于高温辐射区Re1的外部。防干扰罩65由耐热材料形成,该耐热材料可耐受由于暴露于来自高温对象69的散热而增加的温度。第十一实施方式和第十二实施方式可以采用类似的耐热材料。
如图16B所示,根据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66的主体661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防干扰罩66的下端662用作外来物质排出部。另外,致动器装置80沿竖直方向在上侧从主体661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高温对象69沿竖直方向配备在致动器装置80的上侧。主体661配备成将高温辐射区Re2划分成在致动器装置80一侧的部分和在高温对象69一侧的部分。利用防干扰罩65或66将高温辐射区Re1或Re2划分成在致动器装置80一侧的部分和在高温对象69一侧的部分。如此,本配置使得能够限制由于高温对象69的散热而导致的致动器装置80的温度增加。
图16C所示的第十二实施方式是对第十实施方式的修改。本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67的主体671被配置成基本上垂直于地面G。防干扰罩67的下端672用作外来物质排出部。另外,致动器装置80沿竖直方向在上侧从主体671露出。主体671配备在致动器装置80与高温对象69之间,以覆盖高温辐射区Re1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主体671的外围位于高温辐射区Re1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防干扰罩67覆盖高温辐射区Re1的一部分。本配置还使得能够限制由于高温对象69的散热而导致的致动器装置80温度增加。
在第十实施方式至第十二实施方式中,干扰对象为处于比致动器装置80的温度高的温度下的高温对象69。在第十实施方式至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主体651或661将连接高温对象69的外周与致动器装置80的外周的高温辐射区Re1或Re2划分成致动器装置80侧的部分和高温对象69侧的部分。本配置使得能够限制由于高温对象69的散热而导致的致动器装置80的温度增加。本配置可以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类似的效果。
(a)防干扰罩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以及第八实施方式至第九实施方式中,防干扰罩由磁性材料形成。根据第六实施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以及根据第十实施方式至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可以由磁性材料形成。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主体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并且配备有磁性密封垫。根据除第六实施方式之外的上述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的主体可以由配备有磁性密封垫的非磁性材料形成。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磁屏蔽部由磁性材料形成,该磁性材料不同于外围部的材料。根据除第七实施方式之外的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可以配备有磁屏蔽部和外围部。
应当注意的是,在可假定的配置中,防干扰罩配备在受保护部件的沿竖直方向的下侧。在该可假定的配置中,可以不考虑由来自地面的磁场造成的干扰,并且仅需要防干扰罩来保护受保护部件使其免受例如溅起的石子的物理碰撞的影响。在此情况下,防干扰罩可以在没有磁密封垫等的配备的情况下完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
在第十实施方式至第十二实施方式中,防干扰罩由耐热材料形成。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九实施方式的防干扰罩可以由具有耐热性质的材料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防干扰罩使得受保护部件沿竖直方向在上侧完全敞开。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干扰保护罩可以沿竖直方向在受保护部件的上侧敞开至能够通风的一定程度。例如,防干扰罩可以沿竖直方向覆盖在上侧的受保护部件。另外,防干扰罩可以沿竖直方向在上侧的表面中具有与第四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通风口类似的通风口。
第一实施方式例示了四个下开口,第三实施方式例示了三个开口,而第四实施方式例示了两个开口。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开口的数目可以是一个或者可以是五个或更多个。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防干扰罩被拧至罩支撑构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使用除拧之外的其他方法将防干扰罩固定于罩支撑构件。
(b)受保护部件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受保护部件是具有包括相互集成的电机和控制单元的机电集成配置的致动器设备。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受保护部件不限于致动器装置。受保护部件可以例如仅是电机或仅是控制单元。受保护部件不限于包括电机的致动器装置。受保护部件可以是需要被保护以免受干扰的影响的各种部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致动器装置被用作在电动转向装置中的受保护部件。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受保护部件可以在除电动转向装置之外的其他装置中使用。
(c)干扰对象
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九实施方式中,干扰对象是地面。干扰对象可以是造成磁通量泄漏的装置等。在以上实施方式中,对于一个受保护部件,干扰对象的数目是一个。具体地,干扰对象是地面或高温对象。应当注意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高温对象位于前壁部侧或者后壁部侧。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例如,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配置类似,一个干扰保护罩可以保护受保护部件免受例如磁场、热、外来物质等的多个种类的干扰对象的影响。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防干扰罩位于受保护部件与干扰对象之间。受保护部件位于车辆的车辆内部之外。防干扰罩包括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主体。沿竖直方向在主体的最下部形成外来物质排出部。受保护部件沿竖直方向在上侧至少部分地从主体露出。
本配置使得能够保护受保护部件使其免受干扰对象例如磁场、热源、外来物质等的影响。另外,防干扰罩是相对于受保护部件的分离部件。如此,与其中受保护部件自身保护其免受来自干扰对象例如磁场、热源、外来物质等的影响的配置相比,可以使受保护部件的配置简化。
另外,在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的主体的最下部中形成有外来物质排出部。如此,即使外来物质侵入由主体在受保护部件侧的形成的空间,也能够将外来物质适当地排出至主体之外。
受保护部件沿竖直方向在上侧至少部分地从主体露出。
也就是说,防干扰罩沿竖直方向在上侧和下侧至少部分地敞开。
本配置使得能够确保由防干扰罩在受保护部件侧形成的空间中的通风路径。因此,本配置使得能够限制受保护部件在防干扰罩侧的温度增加。
应当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已经描述了本公开内容的各个实施方式的包括特定步骤顺序的过程,然而包括这些步骤和/或未在本文中公开的另外的步骤的不同其他顺序的另外可替代的实施方式旨在落入本公开内容的步骤中。
虽然已经参考本公开内容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内容,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内容不限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和构造。本公开内容旨在涵盖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另外,虽然优选多种组合和配置,然而包括更多、更少或仅单个元件的其他组合和配置也在本公开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防干扰罩,包括:
主体(11,21,31,36,41,46,51,56,61,651,661,671),位于受保护部件(80)与干扰对象(G,69)之间并且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所述受保护部件位于车辆(100)的内部之外,其中,
所述主体包括沿竖直方向的最下部(13,216,316,416,466,516,566),所述最下部具有外来物质排出部(15,22,32,37,417,467,517,567,652,662,672),并且
所述受保护部件沿竖直方向的上侧至少部分地从所述主体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干扰罩,其中,
所述受保护部件包括被配置成检测磁场变化的传感器部(8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干扰罩,其中,
所述受保护部件是包括电机(81)和控制单元(82)的致动器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成控制所述电机的开动,
所述传感器部包括磁体(851)和传感器元件(855),
所述磁体被配置成与所述电机的轴一体地旋转,并且
所述传感器元件被配置成检测所述磁体的旋转磁场。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干扰罩,其中,
所述主体包括磁屏蔽部(52)和外围部(53),
所述磁屏蔽部形成在传感器部投影区中,所述传感器部投影区通过将所述传感器部向所述干扰对象投影而形成,
所述外围部形成在所述磁屏蔽部之外,
所述磁屏蔽部由磁性材料形成,以及
所述外围部由与所述磁屏蔽部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干扰罩,其中,
所述主体由非磁性材料形成,
所述主体配备有磁性密封垫(49),所述磁性密封垫(49)覆盖传感器部投影区,以及
所述传感器部投影区通过将所述传感器部向所述干扰对象投影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干扰罩,其中,
所述主体由磁性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干扰罩,其中,
所述传感器部具有位于所述干扰对象的相对侧的端部,
所述传感器部的所述端部与所述干扰对象相距一段距离,
所述干扰对象与从所述传感器部的中心向所述干扰对象延伸的线具有交叉点,
具有与所述距离相同的半径的假想半球以所述交叉点为中心,并且所述主体将所述假想半球划分成所述受保护部件侧的部分和所述干扰对象侧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干扰罩,其中,
所述外来物质排出部位于与传感器部投影区不交叠的位置处,并且
所述传感器部投影区通过将所述传感器部向所述干扰对象投影而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干扰罩,其中,
所述干扰对象是高温对象(69),所述高温对象(69)被配置成处于比所述受保护部件的温度高的温度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干扰罩,其中,
所述主体将高温辐射区划分成所述受保护部件侧的部分和所述高温对象侧的部分,并且
所述高温辐射区通过将所述高温对象的外周与所述受保护部件的外周连接来限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干扰罩,其中,
所述主体具有位于所述车辆的后侧的通风口(38)。
CN201610192948.0A 2015-03-31 2016-03-30 防干扰罩 Active CN1060050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1621A JP6488826B2 (ja) 2015-03-31 2015-03-31 外乱防止カバー
JP2015-071621 2015-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05025A true CN106005025A (zh) 2016-10-12
CN106005025B CN106005025B (zh) 2019-07-12

Family

ID=57016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92948.0A Active CN106005025B (zh) 2015-03-31 2016-03-30 防干扰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33372B2 (zh)
JP (1) JP6488826B2 (zh)
CN (1) CN106005025B (zh)
DE (1) DE10201620521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7960A (zh) * 2021-04-30 2022-11-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地板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8735B2 (ja) * 2019-11-13 2023-03-1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液体添加弁ガードプレート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5825A (ja) * 1981-12-18 1983-06-23 Nissan Motor Co Ltd リアエンジンマウント部構造
US5390754A (en) * 1992-01-16 1995-02-2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box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US20010030069A1 (en) * 2000-04-13 2001-10-1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ower source device wherein cooling air is introduced into battery casing through opening formed through vehicle floor
JP2006160110A (ja) * 2004-12-08 2006-06-2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132768U (ja) * 2007-03-30 2007-06-21 Tcm株式会社 保護板
JP2010137713A (ja) * 2008-12-11 2010-06-24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リヤエンジンバスのタイヤチェーン収納構造
CN102442266A (zh) * 2010-09-30 2012-05-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两轮车的车辆接近告知装置
CN104052197A (zh) * 2013-03-15 2014-09-1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40535A (ja) * 1998-07-21 2000-02-08 Honda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冷却構造
US6483719B1 (en) * 2000-03-21 2002-11-19 Spraylat Corporation Conforming shielded form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 assemblies
JP2001296193A (ja) * 2000-04-17 2001-10-26 Suzuki Motor Corp 操舵力検出用磁歪式トルクセンサ
JP3915392B2 (ja) * 2000-09-18 2007-05-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モータアシスト装置の防磁構造
JP2004150931A (ja) * 2002-10-30 2004-05-27 Honda Motor Co Ltd モータの回転角度検出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695053B1 (en) * 2004-04-16 2010-04-13 Bae Systems Survivability Systems, Llc Lethal threat protect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JP3132766U (ja) 2007-03-29 2007-06-21 昭通科技股▲分▼有限公司 コードレスイヤホーン
JP5029263B2 (ja) * 2007-09-28 2012-09-1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
EP2407766B1 (en) * 2009-04-17 2016-05-25 Honda Motor Co., Ltd. Magnetostrictive torque sensor and electrical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5321405B2 (ja) * 2009-10-19 2013-10-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左右独立駆動車両における冷却装置
JP5229642B2 (ja) 2010-08-06 2013-07-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321750B2 (ja) * 2010-08-30 2013-10-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EP2623401B1 (en) * 2010-09-30 2015-03-25 Honda Motor Co., Ltd. Car body forepart structure
JP5876762B2 (ja) * 2012-03-30 2016-03-02 Kyb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R3010588B1 (fr) * 2013-09-09 2015-10-09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Capot de protection pour machine electrique tournant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S2770584T3 (es) * 2014-04-01 2020-07-02 Guangdong Huac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Transp System Co Ltd Chasis de vehículo eléctrico y vehículo eléctrico que usa el mismo
KR102134950B1 (ko) * 2014-09-22 2020-07-17 아르셀러미탈 차량 언더보디 구조물 및 차체
JP6394399B2 (ja) 2015-01-09 2018-09-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角検出装置
TWI515135B (zh) * 2015-01-19 2016-01-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底盤及具有該底盤之車輛
JP6235622B2 (ja) * 2016-01-12 2017-1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5825A (ja) * 1981-12-18 1983-06-23 Nissan Motor Co Ltd リアエンジンマウント部構造
US5390754A (en) * 1992-01-16 1995-02-2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attery box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US20010030069A1 (en) * 2000-04-13 2001-10-1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power source device wherein cooling air is introduced into battery casing through opening formed through vehicle floor
JP2006160110A (ja) * 2004-12-08 2006-06-2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132768U (ja) * 2007-03-30 2007-06-21 Tcm株式会社 保護板
JP2010137713A (ja) * 2008-12-11 2010-06-24 Mitsubishi Fuso Truck & Bus Corp リヤエンジンバスのタイヤチェーン収納構造
CN102442266A (zh) * 2010-09-30 2012-05-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两轮车的车辆接近告知装置
CN104052197A (zh) * 2013-03-15 2014-09-1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57960A (zh) * 2021-04-30 2022-11-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地板结构
CN115257960B (zh) * 2021-04-30 2024-04-1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地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94258A1 (en) 2016-10-06
CN106005025B (zh) 2019-07-12
DE102016205214A1 (de) 2016-10-20
US10333372B2 (en) 2019-06-25
JP6488826B2 (ja) 2019-03-27
JP2016190563A (ja) 2016-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82402B (zh) 接纳构件和包括该接纳构件的驱动装置
KR102112938B1 (ko) 전동 구동 장치 및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CN106005025A (zh) 防干扰罩
KR102113897B1 (ko) 전기 신호를 방출하는 센서
CN104691774A (zh) 一种全方位拍摄的航拍云台
EP3399337A1 (en) Laser ranging device and automatic cleaning device
US10683032B2 (en) Torque detection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KR101637597B1 (ko) 자계차폐구조를 가진 토크 인덱스 센서
CN204507288U (zh) 一种全方位拍摄的航拍云台
CN103227547B (zh) 马达以及无刷马达
CN106494495A (zh) 驱动单元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JP6821652B2 (ja) ラックの下方に遠隔計算機を備えた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9643929A (zh) 电动驱动装置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206766365U (zh) 云台及无人机
JP2006296133A (ja) 回転電機
US20210036577A1 (en) Electric motor
JP6710145B2 (ja) 自律走行車両
JP5857932B2 (ja) センサ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212543586U (zh) 电机和电动车
CN108352762A (zh) 具有冗余的电子子系统的机电式致动驱动器
JP7271218B2 (ja) 建設機械
JPS62242130A (ja) パルサ−内蔵形シ−ル
CN112424577B (zh) 传感装置
CN206944953U (zh) 一种汽车方向盘用角度传感器
CN106574936A (zh) 用于传感器元件的载体、构件组和转速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