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10003A - 杆式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杆式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10003A
CN105610003A CN201510794280.2A CN201510794280A CN105610003A CN 105610003 A CN105610003 A CN 105610003A CN 201510794280 A CN201510794280 A CN 201510794280A CN 105610003 A CN105610003 A CN 1056100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accommodation section
wall shape
chimeric
sid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942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片冈茂人
中村英人
伊藤知成
松田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10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100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38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own camm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58Contacts spaced along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55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supplementary/additional lock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杆式连接器,通过单片板状的杆将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嵌合,抑制嵌合过程中的两壳体的倾斜。阴侧壳体(F)的筒状嵌合部(13)具有容纳杆(30)的壁状容纳部(15)和隔着端子容纳部(10)位于与壁状容纳部相反一侧的壁状限制部(16),阳侧壳体(M)的罩部(43)具有与壁状限制部相对的限制壁部(44)和与壁状容纳部相对的支撑壁部(45)。在支撑壁部的外表面形成有凸轮从动件(47)和进入到壁状容纳部的开口部(23)而能够与杆(30)抵接的限制突部(48)。在杆的转动过程中,通过限制壁部的前端外缘部(44E)与壁状限制部的内表面的抵接以及限制突部与杆的抵接,限制两壳体的倾斜。

Description

杆式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杆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通过设置于阴侧壳体的杆的转动操作而将具有罩部的阳侧壳体与具有嵌入于罩部的端子容纳部的阴侧壳体嵌合的杆式连接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0141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该杆式连接器中,杆形成为单片板状,并配置为沿着端子容纳部的外壁。并且,考虑到尺寸公差,在两壳体的周面彼此之间确保用于使嵌合动作顺畅地进行的间隙。因此,在两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存在以杆的凸轮槽与罩部的凸轮从动件的卡合部分为支点而两壳体的姿势倾斜的可能性。如果两壳体的倾斜增大,则阳侧壳体的端子配件与阴侧壳体的端子配件之间的滑动阻力也增大,其结果为,嵌合阻力增大。
本发明基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在通过单片板状的杆将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嵌合的杆式连接器中抑制嵌合过程中的两壳体的姿势的倾斜。
本发明的杆式连接器包括:阴侧壳体,具备块状的端子容纳部和围绕所述端子容纳部的大致方筒状的筒状嵌合部;大致单片板状的杆,形成有凸轮槽,并能够转动地容纳在构成所述筒状嵌合部的壁状容纳部内;阳侧壳体,具有大致方筒状的罩部;以及凸轮从动件,形成于所述罩部的外表面,在所述端子容纳部和所述筒状嵌合部之间的嵌合空间内较浅地容纳所述罩部而使所述凸轮从动件进入到所述凸轮槽的入口后,所述阴侧壳体和所述阳侧壳体处于初始状态,在使所述杆从所述初始状态转动时,通过所述凸轮槽与所述凸轮从动件嵌合的凸轮作用,使所述阴侧壳体与所述阳侧壳体嵌合,所述杆式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壁状限制部,构成所述筒状嵌合部,并隔着所述端子容纳部配置于与所述壁状容纳部相反一侧;限制壁部,构成所述罩部,配置为沿着所述壁状限制部的内表面;支撑壁部,构成所述罩部,配置为沿着所述壁状容纳部的内表面,并使所述凸轮从动件从外表面突出;以及限制突部,突出形成于所述支撑壁部的外表面,并进入到形成于所述壁状容纳部的开口部而能够与所述杆抵接,在所述杆转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限制壁部的前端外缘部与所述壁状限制部的内表面的抵接以及所述限制突部与所述杆的抵接,限制所述阴侧壳体和所述阳侧壳体之间的姿势的倾斜。
为了使两壳体的嵌合动作顺畅地进行,在筒状嵌合部的内周面和罩部的外周面之间确保间隙,由于该间隙而可能在两壳体之间产生姿势的倾斜。在该倾斜达到最大的状态下,罩部的限制壁部的前端外缘部与筒状嵌合部的壁状限制部的内表面抵接,罩部的支撑壁部的外表面与筒状嵌合部的壁状容纳部侧抵接。并且,如果间隙为恒定,则在以限制壁部的前端外缘部与壁状限制部的内表面的抵接位置为基点时,从该基点到支撑壁部侧与壁状容纳部侧的抵接位置的距离越长则倾斜角度越小。
着眼于这点,在本发明中,构成为在支撑壁的外表面突出形成限制突部,并使该限制突部与壁状容纳部内的杆抵接。该限制突部与杆的抵接位置距上述基点的距离比支撑壁部的外表面或壁状容纳部的前端内缘部距上述基点的距离长。因此,与未形成限制突部而以倾斜最大的状态使支撑壁部的外表面与壁状容纳部的前端内缘部抵接的以往的结构相比,本发明的杆式连接器能够将壳体的倾斜抑制得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阴侧壳体的俯视剖视图。
图2为阳侧壳体的俯视图。
图3为表示两壳体的嵌合开始且凸轮从动件进入到凸轮槽的入口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4为表示在两壳体的嵌合过程中杆与限制突部抵接而限制两壳体的倾斜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5为表示两壳体嵌合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6为表示两壳体的嵌合开始且凸轮从动件进入到凸轮槽的入口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7表示在两壳体的嵌合过程中杆与限制突部抵接而限制两壳体的倾斜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8为表示两壳体嵌合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在本发明的杆式连接器中,也可以是,所述限制突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基端部相连。
由于对与凸轮槽嵌合的凸轮从动件作用有与两壳体间的嵌合阻力相当的按压力,因此存在凸轮从动件倾斜地变形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凸轮从动件的基端部与限制突部相连,因此能够加强凸轮从动件的基端部而能够防止凸轮从动件的倾斜变形。
(2)在本发明的杆式连接器中,也可以是,所述罩部为从端子保持部呈单臂梁状延伸的形态,所述限制突部配置成在所述罩部的延伸方向上比所述凸轮从动件靠后方。
根据该结构,限制突部配置于比凸轮从动件靠近罩部的基端部的位置。由于罩部的基端部与端子保持部相连而强度比较高,因此支撑壁部中的形成有限制突部的区域不易变形。因此,通过限制突部来抑制两壳体的倾斜的功能的可靠性优异。
(3)在本发明的杆式连接器中,也可以是,所述开口部成为用于使所述凸轮从动件进入到所述壁状容纳部内的引导路径。
根据该结构,与在开口部之外单独形成用于使凸轮从动件进入到壁状容纳部内的专用的缺口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壁状容纳部的强度保持得较高。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1~图8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通过设置于各阴侧壳体F的杆30的转动操作而将两个阴侧壳体F与一个阳侧壳体M嵌合。另外,由于两个阴侧壳体F为左右对称的形态,因此在本实施例1中,说明一方的阴侧壳体F而省略对于另一方的阴侧壳体F的说明。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上下方向,将图3~5中示出的朝向直接地定义为上方和下方。
如图1、3所示,阴侧壳体F构成为将呈块状的端子容纳部10和围绕端子容纳部10的大致方筒状的筒状嵌合部13一体地形成。在前后方向(与两壳体F、M的嵌合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端子容纳部10的前端面与筒状嵌合部13的前端位于相同的位置。在端子容纳部10的内部沿上下左右方向上排列地形成有多个端子容纳室11。在各端子容纳室11内分别从后方插入有阴端子配件12。在前后方向上,所有的阴端子配件12的前端的位置对齐在相同的位置。
端子容纳部10和筒状嵌合部13在其后端部(图3~8中的右侧的端部)的附近连接。在端子容纳部10的外周和筒状嵌合部13的内周之间构成有向阴侧壳体F的前表面(图2~8中的左侧的面)敞开的大致方筒状的嵌合空间14。筒状嵌合部13由成为上壁部的壁状容纳部15、成为下壁部的壁状限制部16以及左右一对的壁状连结部17构成为大致方筒状。壁状限制部16配置成隔着端子容纳部10与壁状容纳部15相对。左右两壁状连结部17连接壁状容纳部15的左右两端缘和壁状限制部16的左右两端缘。
在壁状容纳部15内形成有向阴侧壳体F的后端面敞开的容纳空间18。在容纳空间18内容纳有杆30的一部分。构成壁状容纳部15的隔壁部19区划出容纳空间18和嵌合空间14。在容纳空间18内形成有从隔壁部19的上表面(外表面)突出的形态的支撑轴20。支撑轴20以使轴线朝向上下方向(与两壳体F、M的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姿势设置,并将杆30支撑成能够转动。
并且,作为用于使后述的凸轮从动件47和限制突部48进入到容纳空间18的构件,在壁状容纳部15的前表面壁21开口有引导口22,在隔壁部19开口有与引导口22连通且沿前后方向(与两壳体F、M的嵌合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开口部23。在宽度方向(与杆30的转动中心即支撑轴20的轴线方向和两壳体F、M的嵌合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引导口22的形成区域和开口部23的形成区域为相同的范围。即,引导口22的宽度尺寸与开口部23的宽度尺寸相同。
杆30在整体上形成为大致水平的单片板状。如图1所示,在杆30中形成有轴承孔31、凸轮槽32以及操作部33。轴承孔31为在上下方向(板厚方向)上贯通杆30的形态。凸轮槽32使其入口32E在杆30的外周缘开口,并且以相对于以轴承孔31为中心的圆周呈斜向的路径形成。操作部33为使杆30的外周缘局部地向外方突出的形态。
杆30中的包含轴承孔31和凸轮槽32的区域容纳在容纳空间18内。并且,轴承孔31与支撑轴20嵌合。杆30能够以支撑轴20以及轴承孔31为中心,在初始位置(参照图3、6)和嵌合位置(参照图5、8)之间摆动(转动)。在使杆30摆动时,捏住突出到容纳空间18的外部的操作部33并进行操作。在杆30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凸轮槽32的入口32E向前方(阳侧壳体M侧)开口。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凸轮槽32的入口32E位于与引导口22以及开口部23对齐的位置。
如图2所示,阳侧壳体M构成为将一个端子保持部40和左右对称的一对罩部43一体地形成。端子保持部40在两壳体F、M嵌合的状态下与端子容纳部10的前端面相对。各罩部43形成为大致方筒状,并且为从端子容纳部10的外周缘向前方(图2~8中的右方)延伸的形态。在端子保持部40中通过压入等而以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状态保持有多个阳端子配件41L、41S。
阳端子配件41L、41S形成为细长的棒状,从侧方观察形成为大致直角地弯曲的形状。阳端子配件41L、41S的向下的基端部与电路基板(省略图示)连接。阳端子配件41L、41S的前端部从端子保持部40向前方(即,朝向阴侧壳体F)呈单臂梁状地突出而成为由罩部43围绕的突片42L、42S。在罩部43内,阳端子配件41L、41S分为长尺寸的阳端子配件和短尺寸的阳端子配件这两个种类。长尺寸的阳端子配件41L的突片42L的突出端(前端)的位置位于比较靠前方的位置,与此相对地,短尺寸的阳端子配件41S的突片42S的突出端(前端)的位置位于比长尺寸的阳端子配件41L的突片42L靠后方的位置。由于该长短两突片42L、42S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的不同,在两壳体F、M嵌合的过程中,突片42L、42S与阴端子配件12的接触开始的定时不同。
如图3所示,罩部43由成为下壁部的限制壁部44、成为上壁部的支撑壁部45以及左右一对的侧壁部46构成为大致方筒状。支撑壁部45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与限制壁部44相对。如图2、3所示,在支撑壁部45的外表面(上表面)形成有凸轮从动件47,该凸轮从动件47形成为使轴线朝向上下方向(与支撑轴20平行)的圆柱状。凸轮从动件47的外径设定为比上述引导口22以及开口部23的宽度尺寸稍小的尺寸。
在嵌合两壳体F、M时,首先,使杆30在初始位置待机,使罩部43较浅地进入到嵌合空间14内。此时,凸轮从动件47通过引导口22和开口部23而进入到容纳空间18内,如图3、6所示,进入到凸轮槽32的入口32E中。由此,两壳体F、M处于初始状态。如果使杆30从该初始状态转动,则通过凸轮槽32和凸轮从动件47嵌合所实现的凸轮作用而将两壳体F、M彼此拉近,如图4、7所示,两壳体F、M的嵌合动作继续。在该期间,凸轮从动件47在开口部23内移动,并且罩部43相对于嵌合空间14的进入量增大,阳端子配件41L、41S的突片42L、42S进入到端子容纳部10内并开始与阴端子配件12的接触。并且,在杆30到达嵌合位置时,两壳体F、M的嵌合动作完成,成为阴端子配件12与阳端子配件41L、41S能够导通地连接的状态。
并且,在随着两壳体F、M的嵌合而罩部43进入到嵌合空间14内的过程中以及在两壳体F、M嵌合且罩部43的进入完成的状态下,限制壁部44配置为沿着壁状限制部16,并且限制壁部44的外表面(下表面)与壁状限制部16的内表面(上表面)相对。同样地,在罩部43进入到嵌合空间14内的过程中以及在进入完成的状态下,支撑壁部45配置为沿着壁状容纳部15,并且支撑壁部45的外表面(上表面)与壁状容纳部15的内表面(下表面)相对。
在筒状嵌合部13的内周面和罩部43的外周面之间确保用于使两壳体F、M的嵌合动作顺畅地进行的间隙。并且,在两壳体F、M嵌合的过程中,成为在两壳体F、M(筒状嵌合部13和罩部43)的上表面部中凸轮槽32和凸轮从动件47的嵌合部分在前,两壳体F、M的下侧部分追随其后的形式。因此,在两壳体F、M的嵌合过程中,两壳体F、M以凸轮槽32和凸轮从动件47的抵接部分为支点,以使各壳体F、M的前端面朝向斜下方的方式倾斜姿势。
如果两壳体F、M的姿势的倾斜增大,则阳端子配件41L、41S和阴端子配件12之间的滑动阻力也增大,其结果是,两壳体F、M间的嵌合阻力增大。因此,为了降低嵌合阻力,在本实施例1中,作为抑制两壳体F、M的姿势的倾斜的构件,在支撑壁部45形成限制突部48。
限制突部48为从支撑壁部45的外表面(即,与壁状容纳部15的内表面相对的面)呈肋状突出的形态。限制突部48自支撑壁部45的外表面的突出尺寸设定为比壁状容纳部15的隔壁部19的厚度尺寸稍大的尺寸。前后方向(两壳体F、M的嵌合方向)上的限制突部48的形成区域为从比凸轮从动件47的前端稍靠前方(图2~8中的右方)位置到支撑壁部45(罩部43)的后端的范围。
在限制突部48的上表面中的凸轮从动件47的后方附近形成有以朝向罩部43的后方成为上升斜度的方式(以自支撑壁部45的上表面的突出尺寸增大的方式)倾斜的引导面49。并且,宽度方向上的限制突部48的形成区域为比凸轮从动件47的整个宽度稍宽的范围,并且为比引导口22以及开口部23的开口宽度稍窄的范围。限制突部48与凸轮从动件47的基端部相连。即,成为凸轮从动件47从限制突部48的前端部上表面突出的形态。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1的作用。在两壳体F、M处于初始状态时,如图6所示,限制突部48的前端部(引导面49的形成区域)配置于开口部23的前端部内以及引导口22的下端部。并且,由于在宽度方向上凸轮槽32的入口32E与限制突部48对应,因此杆30和限制突部48不接触。此时,所有的突片42L、42S与阴端子配件12不接触。即,如图3所示,长尺寸的突片42L位于与阴端子配件12接近地对应的位置,而短尺寸的突片42S位于远离阴端子配件12的位置。
如果从该状态使杆30向嵌合方向转动,则如图7所示,杆30的外周缘部的一部分(凸轮槽32的入口32E的开口缘部)与限制突部48的引导面49对应。此时,如图4所示,长尺寸的阳端子配件41L的突片42L与阴端子配件12接触,而短尺寸的阳端子配件41S的突片42S与阴端子配件12不接触。如果从该状态进一步继续进行杆30的转动,则随着两壳体F、M的嵌合继续,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开口部23内的限制突部48的进入深度增加。由于开口部23与容纳空间18连通,因此进入到开口部23内的限制突部48的上表面与杆30的下表面相对。
如果杆30的转动开始,则两壳体F、M以其前端面彼此朝向斜下方的方式使姿势倾斜(省略图示)。如果两壳体F、M的姿势倾斜,则在两壳体F、M的下端侧,限制壁部44的前端外缘部44E与壁状限制部16的内表面抵接。另一方面,在两壳体F、M的上端侧,进入到开口部23中的限制突部48的上表面与容纳空间18内的杆30的下表面抵接。通过该上下两端侧的抵接作用,限制两壳体F、M的进一步的姿势的倾斜。
并且,在从该状态进一步继续进行杆30的转动和两壳体F、M的嵌合的过程中,限制壁部44的前端外缘部44E与壁状限制部16的内表面滑动接触,并且限制突部48的上表面与杆30的下表面滑动接触。在该期间,由于壁状限制部16的上表面中的限制壁部44的滑动接触区域随着两壳体F、M的嵌合继续进行而逐渐地增高,因此阴侧壳体F相对于阳侧壳体M相对地向下方位移。另一方面,杆30中的相对于限制突部48的滑动接触部位在前后方向上几乎不变化。因此,随着两壳体F、M的嵌合继续进行,阴侧壳体F的姿势向缩小相对于阳侧壳体M的倾斜的方向变化。接着,在两壳体F、M嵌合时,两壳体F、M间的姿势的倾斜达到最小。
并且,在两壳体F、M的嵌合过程中,首先,开始长尺寸的突片42L与阴端子配件12的接触,此后,开始短尺寸的突片42S与阴端子配件12的接触。之后,长尺寸的突片42L与阴端子配件12的接触阻力达到最大,接着,短尺寸的突片42S与阴端子配件12的接触阻力达到最大。在该期间,如上所述地通过限制突部48与杆30的抵接而将两壳体F、M的姿势的倾斜抑制得较小,因此突片42L、42S(阳端子配件41L、41S)与阴端子配件12之间的接触阻力也被抑制得较小。
如上所述,实施例的杆式连接器构成为具备:阴侧壳体F,具备块状的端子容纳部10和围绕端子容纳部10的大致方筒状的筒状嵌合部13;大致单片板状的杆30,形成有凸轮槽32且能够转动地容纳于构成筒状嵌合部13的壁状容纳部15内;阳侧壳体M,具有大致方筒状的罩部43;以及凸轮从动件47,形成于罩部43的外表面。如果在端子容纳部10和筒状嵌合部13之间的嵌合空间14内较浅地容纳罩部43而使凸轮从动件47进入到凸轮槽32的入口32E内,则两壳体F、M处于初始状态。并且,如果使杆30从初始状态转动,则通过凸轮槽32和凸轮从动件47嵌合所实现的凸轮作用,使得两壳体F、M嵌合。
在上述的结构的杆式连接器中,为了使两壳体F、M的嵌合动作顺畅地进行,在筒状嵌合部13的内周面和罩部43的外周面之间确保间隙,由于该间隙而可能在两壳体F、M之间产生姿势的倾斜。在该倾斜达到最大的状态下,在两壳体F、M的下端侧,罩部43的限制壁部44的前端外缘部44E与筒状嵌合部13的壁状限制部16的内表面抵接,在两壳体F、M的上端侧,罩部43的支撑壁部45的外表面与筒状嵌合部13的壁状容纳部15侧抵接。并且,如果上下方向的间隙为恒定,则在以限制壁部44的前端外缘部44E与壁状限制部16的内表面的抵接位置为基点时,从该基点到支撑壁部45侧与壁状容纳部15侧的抵接位置的距离越长,则倾斜角度越小。
着眼于这点,在本实施例1中构成为,在两壳体F、M的上端侧,在支撑壁的外表面突出形成能够进入到形成于壁状容纳部15的开口部23内的限制突部48,并使该限制突部48与壁状容纳部15内的杆30相对。接着,在杆30转动的过程中,使限制壁部44的前端外缘部44E与壁状限制部16的内表面抵接,并且使限制突部48的外表面与杆30抵接。通过这样的在上下两个部位的抵接形态,能够抑制或者限制两壳体F、M之间的姿势的倾斜。
并且,限制突部48与杆30的抵接位置距上述基点的距离比支撑壁部45的外表面(上表面)或壁状容纳部15的前端内缘部(下表面)距上述基点的距离长。因此,与未形成限制突部48而以倾斜最大的状态使支撑壁部45的外表面与壁状容纳部15的前端内缘部抵接的以往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能够将壳体的倾斜抑制得较小。
并且,由于对与凸轮槽32嵌合的凸轮从动件47作用有与两壳体间的嵌合阻力相当的按压力,因此存在凸轮从动件47倾斜地变形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限制突部48与凸轮从动件47的基端部相连,因此能够加强凸轮从动件47的基端部而能够防止凸轮从动件47的倾斜变形。
并且,罩部43为从端子保持部40呈单臂梁状延伸的形态,限制突部48配置成在罩部43的延伸方向上比凸轮从动件47靠后方。根据该结构,限制突部48配置于比凸轮从动件47靠近罩部43的基端部的位置。由于罩部43的基端部与端子保持部40相连而强度比较高,因此支撑壁部45中的形成有限制突部48的区域不易变形。因此,通过限制突部48抑制两壳体的倾斜的功能的可靠性优异。
并且,开口部23成为用于使凸轮从动件47进入到壁状容纳部15内的引导路径。根据该结构,与在开口部23之外单独形成用于使凸轮从动件47进入到壁状容纳部15内的专用的缺口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壁状容纳部15的强度保持得较高。
并且,阴端子配件12与阳端子配件41L、41S之间的接触阻力随着两壳体F、M之间的倾斜角度增大而增大。因此,在本实施例1中,在两壳体F、M的嵌合过程中,在设置于阴侧壳体F的阴端子配件12和设置于阳侧壳体M的阳端子配件41L、41S之间的接触阻力达到最大之前,使限制突部48与杆30抵接。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在阴端子配件12和阳端子配件41L、41S之间的接触阻力达到最大之前抑制两壳体F、M的姿势的倾斜,因此能够抑制两端子配件间的接触阻力的增大。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定于通过上述描述以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例1,例如下述的实施例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例1中,设为将限制突部与凸轮从动件的基端部相连的形态,但限制突部也可以形成在与凸轮从动件彼此独立的区域。
(2)在上述实施例1中,限制突部配置成在罩部的延伸方向上比凸轮从动件靠后方,但限制突部也可以配置成在罩部的延伸方向上位于与凸轮从动件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成比凸轮从动件靠前方。
(3)在上述实施例1中,开口部兼具作为用于使凸轮从动件进入到壁状容纳部内的引导路径的功能,但是,也可以是,在开口部之外,在壁状容纳部单独形成用于使凸轮从动件进入到壁状容纳部内的专用的缺口部。
(4)在上述实施例1中,限制突部为宽度尺寸比较小的肋状,但限制突部也可以为宽度尺寸较大的形态。并且,在该情况下,限制突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形成范围可以为比支撑壁部的整个宽度窄的区域,也可以为在支撑壁部的整个宽度上连续的区域。
(5)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阴端子配件与阳端子配件的接触阻力达到最大之前,使限制突部与杆抵接,但也可以在阴端子配件与阳端子配件的接触阻力达到最大后,使限制突部与杆抵接。
(6)在上述实施例1中,设置有向阳侧壳体突出的突片的突出端的位置不同的多个种类的阳端子配件,但也可以为多个阳端子配件的突片的前端的位置全部对齐的一个种类。
(7)在上述实施例1中,阳侧壳体安装于电路基板,但阳侧壳体也可以安装于线束。
(8)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限制突部与杆抵接时,长尺寸的突片与阴端子配件接近地对应,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限制突部与杆抵接时,长尺寸的突片与阴端子配件接触。
标号说明
F…阴侧壳体
M…阳侧壳体
10…端子容纳部
13…筒状嵌合部
14…嵌合空间
15…壁状容纳部
16…壁状限制部
23…开口部
30…杆
32…凸轮槽
32E…凸轮槽的入口
40…端子保持部
43…罩部
44…限制壁部
44E…限制壁部的前端外缘部
45…支撑壁部
47…凸轮从动件
48…限制突部。

Claims (4)

1.一种杆式连接器,
包括:阴侧壳体,具备块状的端子容纳部和围绕所述端子容纳部的大致方筒状的筒状嵌合部;
大致单片板状的杆,形成有凸轮槽,并能够转动地容纳在构成所述筒状嵌合部的壁状容纳部内;
阳侧壳体,具有大致方筒状的罩部;以及
凸轮从动件,形成于所述罩部的外表面,
在所述端子容纳部和所述筒状嵌合部之间的嵌合空间内较浅地容纳所述罩部而使所述凸轮从动件进入到所述凸轮槽的入口后,所述阴侧壳体和所述阳侧壳体处于初始状态,
在使所述杆从所述初始状态转动时,通过所述凸轮槽与所述凸轮从动件嵌合的凸轮作用,使所述阴侧壳体与所述阳侧壳体嵌合,
所述杆式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包括:壁状限制部,构成所述筒状嵌合部,并隔着所述端子容纳部配置于与所述壁状容纳部相反一侧;
限制壁部,构成所述罩部,配置为沿着所述壁状限制部的内表面;
支撑壁部,构成所述罩部,配置为沿着所述壁状容纳部的内表面,并使所述凸轮从动件从外表面突出;以及
限制突部,突出形成于所述支撑壁部的外表面,并进入到形成于所述壁状容纳部的开口部而能够与所述杆抵接,
在所述杆转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限制壁部的前端外缘部与所述壁状限制部的内表面的抵接以及所述限制突部与所述杆的抵接,限制所述阴侧壳体和所述阳侧壳体之间的姿势的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突部与所述凸轮从动件的基端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为从端子保持部呈单臂梁状延伸的形态,
所述限制突部配置成在所述罩部的延伸方向上比所述凸轮从动件靠后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成为用于使所述凸轮从动件进入到所述壁状容纳部内的引导路径。
CN201510794280.2A 2014-11-17 2015-11-17 杆式连接器 Pending CN1056100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32390 2014-11-17
JP2014232390A JP2016096095A (ja) 2014-11-17 2014-11-17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10003A true CN105610003A (zh) 2016-05-25

Family

ID=55962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94280.2A Pending CN105610003A (zh) 2014-11-17 2015-11-17 杆式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59460B2 (zh)
JP (1) JP2016096095A (zh)
KR (1) KR101795166B1 (zh)
CN (1) CN10561000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6908A (zh) * 2018-06-06 2021-01-1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96094A (ja) * 2014-11-17 2016-05-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6441866B2 (ja) * 2016-09-21 2018-12-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6879231B2 (ja) * 2018-03-06 2021-06-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99332B1 (en) * 1992-11-27 1997-03-1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Lever-operated connector
CN1175804A (zh) * 1996-08-08 1998-03-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US20010046798A1 (en) * 2000-05-23 2001-11-29 Yutaka Noro Lever-type connector
JP2004014142A (ja) * 2002-06-03 2004-01-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881704A (zh) * 2005-06-15 2006-12-2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可移动构件型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01222097A (zh) * 2006-11-16 2008-07-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连接方法
JP2010140646A (ja) * 2008-12-09 2010-06-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03081248A (zh) * 2010-08-24 2013-05-01 泰科电子Amp有限责任公司 电连接器
CN103636077A (zh) * 2011-07-01 2014-03-1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嵌合式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43349C2 (de) * 1994-12-06 1996-09-26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JP3778023B2 (ja) * 2001-07-23 2006-05-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JP2004311190A (ja) * 2003-04-07 2004-11-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DE102005050625B4 (de) * 2004-10-22 2011-07-2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Mie Verbinder und Verbinderanordnung
JP4497108B2 (ja) * 2006-03-02 2010-07-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2016096094A (ja) * 2014-11-17 2016-05-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99332B1 (en) * 1992-11-27 1997-03-1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Lever-operated connector
CN1175804A (zh) * 1996-08-08 1998-03-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US20010046798A1 (en) * 2000-05-23 2001-11-29 Yutaka Noro Lever-type connector
JP2004014142A (ja) * 2002-06-03 2004-01-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881704A (zh) * 2005-06-15 2006-12-20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可移动构件型的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101222097A (zh) * 2006-11-16 2008-07-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连接方法
JP2010140646A (ja) * 2008-12-09 2010-06-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03081248A (zh) * 2010-08-24 2013-05-01 泰科电子Amp有限责任公司 电连接器
CN103636077A (zh) * 2011-07-01 2014-03-1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嵌合式连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6908A (zh) * 2018-06-06 2021-01-1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12236908B (zh) * 2018-06-06 2022-02-2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41799A1 (en) 2016-05-19
JP2016096095A (ja) 2016-05-26
US9559460B2 (en) 2017-01-31
KR20160058710A (ko) 2016-05-25
KR101795166B1 (ko) 2017-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10003A (zh) 杆式连接器
CN101882725B (zh) 杆式连接器和连接方法
CN101499579B (zh)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1552399B (zh) 端子接头
US10566725B2 (en) Connector with laterally mounted retainer for supporting and locking a terminal fitting
CN103166054B (zh) 连接器
CN102148454B (zh) 杠杆型连接器及其连接方法
US9190775B2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CN104283028B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2007649B (zh) 防水构造及防水连接器
CN105514703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101627509A (zh) 杆式连接器
US8690596B2 (en) Jack connector
CN1466247A (zh) 连接器、断开夹具以及一种方法
CN1232004C (zh) 终端接头和连接器
KR101824305B1 (ko) 레버식 커넥터
CN102651511B (zh) 端子接头和具有该端子接头的防流体连接器
CN101431194A (zh) 端子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CN104425970B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EP1158624A3 (en) Lever-type connector
CN101499580B (zh)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2110931B (zh) 连接器结构
CN104348028A (zh) 杆式连接器
CN1466245A (zh) 终端接头和连接器
CN105610007A (zh) 杆式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2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