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7509A - 杆式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杆式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7509A
CN101627509A CN200880007495A CN200880007495A CN101627509A CN 101627509 A CN101627509 A CN 101627509A CN 200880007495 A CN200880007495 A CN 200880007495A CN 200880007495 A CN200880007495 A CN 200880007495A CN 101627509 A CN101627509 A CN 101627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responding connectors
sliding part
inner casing
shell
le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7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7509B (zh
Inventor
小宫山隆一
酒卷一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yco Electronics Japan GK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Publication of CN101627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7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75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75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77Pivoting levers actuating linearly camm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5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 H01R13/5208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having at least two cable receiving open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2Sealing means between parts of housing or between housing part and a wall, e.g. sealing ring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杆式连接器,在分离杆式连接器和相应连接器时,该杆式连接器能够避免内壳从外壳脱落而留在相应连接器侧的问题。杆式连接器(1)具备:内壳(10);外壳(60),其安装在内壳(10)上,进行总括密封部件(50)的防脱;滑动件(70),其以能够进行滑动动作的方式容纳在形成于外壳(60)上的滑动件容纳槽(64)内,并具有凸轮槽(71),设在相应连接器上的凸轮销进入该凸轮槽;杆(80),其相对于外壳(60)可转动地设置,使滑动件(70)进行滑动动作。在与相应连接器分离时,滑动件(70)构成为沿远离相应连接器的方向(箭头Y方向)拉伸内壳(10)。

Description

杆式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减小嵌合操作力的所谓的杆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使极多连接器彼此嵌合的情况下,由于在两个连接器之间产生的嵌合阻力增大,因而直接用手推压使连接器彼此嵌合成为困难。因此,提出了利用减小嵌合操作力的增力机构的所谓的杆式连接器的各种提案。
作为现有的这种杆式连接器,例如,已知图11及图12所示的连接器(参考专利文献1)。图11是现有的一例的杆式连接器的截面图。图12是用于图11的杆式连接器的壳的截面图。
图11所示的杆式连接器101与相应连接器150嵌合而构成,具备壳110、1对滑动件120、杆130以及线罩140。
如图12所示,在壳110的内部,形成有接触件容纳部112,其具有沿前后方向(在图12中以左侧作为前侧,以右侧作为后侧)延伸的多个接触件容纳腔111。在各接触件容纳腔111内,容纳有连接到电线(图中未显示)上的金属制的接触件(图中未显示)。另外,在壳110的内部,形成有在其左右两端面(在图11中以左侧作为左侧,右侧作为右侧)上开口的上下1对(在图12中以上侧作为上侧,以下侧作为下侧)滑动件容纳槽113。而且,在作为壳110的内部的滑动件容纳槽113的上下外侧上,形成有在壳110的后面开口的上下1对杆容纳槽114。另外,在接触件容纳部112的外周上,设有密封部件115。密封部件115密封嵌合的相应连接器150和接触件容纳部112之间,具有防止从嵌合部侧向接触件容纳腔111内浸水的功能。
另外,各滑动件120形成为板状,能够移动自如地容纳在壳110的滑动件容纳槽113内。如图11所示,在各滑动件120的内面上形成有凸轮槽121,设在相应连接器150的嵌合部151上的凸轮销152进入该凸轮槽121。另外,在各滑动件120的外面上设有轴部122,轴部122嵌入设在杆130上的后述的连动槽133中。
而且,杆130以从操作部131的两端延伸1对呈板状的臂部132(在图11中仅图示一个臂部)的形状形成。在各臂部132上形成有轴孔134。杆130使轴孔134嵌合于设在线罩140上的支持轴141上,以相对于线罩140转动的方式被支撑。另外,在各臂部132上,形成有从其外周缘向轴孔134的连动槽133。
另外,线罩140安装在壳110的后侧,将从壳110被导出的电线导出至壳110的左右方向的一侧。
在组装杆式连接器101和相应连接器150时,首先,预先使杆130和滑动件120位于分离位置,并从杆式连接器101的前侧嵌合相应连接器150的嵌合部151。于是,相应连接器150的凸轮销152如图11所示进入设在滑动件120上的凸轮槽121的入口,两连接器101,150成为虚嵌合状态。而且,如果向嵌合位置转动位于分离位置的杆130,则设在杆130上的连动槽133推压滑动件120的轴部122,由此滑动件120与杆130连动而从分离位置移动至嵌合位置,通过凸轮槽121和凸轮销152的作用,两连接器101,150相互靠近而到达嵌合状态。相反,如果向分离位置转动位于嵌合位置的杆130,则滑动件120与杆130连动而从嵌合位置移动至分离位置,通过凸轮槽121和凸轮销152的作用,分离两连接器101,150。
这样,在杆式连接器101中,通过采用具备转动的杆130和与该杆130连动并且具有凸轮槽121的滑动件120的增力构造,能够大幅度地减小嵌合操作力。
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杆式连接器101中,通过设在接触件容纳部112的外周上的密封部件115,能够密封嵌合的相应连接器150和接触件容纳部112之间,防止从与相应连接器嵌合的一侧(前侧)向接触件容纳腔111内浸水。但是,在杆式连接器111中,不能防止从与相应连接器嵌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向接触件容纳腔111内浸水。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作为使用防止从与和相应连接器嵌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浸水的凸轮式增力机构的连接器,例如,已知图13和图14所示的连接器(参考专利文献2)。图13是使用现有的凸轮式增力机构的连接器的平面图。图14是图13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使用图13和图14所示的凸轮式增力机构的连接器201与相应连接器250嵌合而构成,具备壳210和1对滑动式杆220。
如图14所示,在壳210的内部,形成有接触件容纳部212,接触件容纳部212具有沿前后方向(在图14中以左例作为前侧,以右侧作为后侧)延伸的多个接触件容纳腔211。在各接触件容纳腔211内,容纳有连接到电线(图中未显示)上的金属制的接触件214。另外,在壳210的内部,形成有在其左右两端面(在图13中以左侧作为左侧,以右侧作为右侧)上开口的上下1对(在图14中以上侧作为上侧,以下侧作为下侧)杆容纳槽213。另外,在接触件容纳部212的外周上,设有第1密封部件215。第1密封部件215密封嵌合的相应连接器250的嵌合部251和接触件容纳部212之间,具有防止从嵌合部侧向接触件容纳腔211浸水的功能。而且,在壳210的后面上,形成有第2密封部件容纳凹部216。
在第2密封部件容纳凹部216内,容纳有第2密封部件240,第2密封部件240具有在与接触件容纳腔211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多个电线导出孔231。该第2密封部件240是所谓的总括型密封部件,电线导出孔231紧贴在连接到接触件214上的电线的外周面上,并且,第2密封部件230的外周面紧贴在第2密封部件216的内周面上。由此,能够防止从与相应连接器150嵌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后侧)向接触件容纳腔212内浸水。在该第2密封部件240的后侧上,安装有用于防止第2密封部件240脱落的压紧部件230。通过设在壳210上的卡止臂217弹性卡止在设于压紧部件230上的卡止部232上,将压紧部件230安装在壳210上。
另外,各杆220形成为板状,移动自如地容纳在壳210的杆容纳槽213内。如图13所示,在各杆220的内侧的面上,形成有凸轮槽221,设在相应连接器250的嵌合部251上的凸轮销252进入凸轮槽221。
在组装连接器201和相应连接器250时,首先,预先使杆220位于分离位置,并从杆式连接器201的前侧嵌合相应连接器250的嵌合部251。于是,相应连接器250的凸轮销252如图13所示进入设在杆220上的凸轮槽221的入口,两连接器201,250成为虚嵌合状态。接着,如果将位于分离位置的杆220压入至嵌合位置,则通过凸轮槽221和凸轮销252的作用,两连接器201,250相互靠近而到达嵌合状态。相反,如果将位于嵌合位置的杆220返回至分离位置,则通过凸轮槽221和凸轮销252的作用,分离两连接器201,250。
在使用该凸轮式增力机构的连接器201中,通过第1密封部件215,不但能够密封嵌合的相应连接器250和接触件容纳部212之间,而且还能够防止从与相应连接器嵌合的一例相反的一侧向接触件容纳腔211内浸水。而且,通过采用具备具有凸轮槽221的滑动式杆220的增力构造,能够减小嵌合操作力。
然而,在连接器201中,由于是直接用手操作滑动式杆220的构造,因而不能预计图11和图12所示的、具有具备转动的杆130和与该杆130连动并具有凸轮槽121的滑动件120的增力构造的杆式连接器101那样的嵌合操作力的减小。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开发了一种杆式连接器,其在图15中概略地显示,设有总括密封部件而防止从与和相应连接器嵌合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向接触件容纳腔内浸水,并且具有具备转动的杆和与该杆连动并具有凸轮槽的滑动件的增力构造。图15是现有的另一例杆式连接器的概略截面图。
图15所示的杆式连接器301与相应连接器C嵌合而构成,具备内壳310、密封部件320、总括密封部件330、外壳340、1对滑动件350、杆360以及线罩370。
内壳310具备具有沿前后方向(在图15中以左侧作为前侧、以右侧作为后侧)延伸的多个接触件容纳腔311的壳本体312和从壳本体312向后方突出的盖部313。在各接触件容纳腔313内,容纳有连接到电线(图中未显示)上的金属制的接触件(图中未显示)。
密封部件320设在壳本体312的外周上,密封嵌合的相应连接器和壳本体312之间,并防止向接触件容纳腔311内浸水。
另外,总括密封部件330容纳在内壳310的盖部313的内部,并紧贴在盖部313的内周面上。通过总括密封部件330防止从内壳310的后侧向接触件容纳腔311内浸水。在该总括密封部件330的后侧上,安装有用于防止总括密封部件330脱落的外壳340。通过设在内壳310上的卡止臂(图中未显示)弹性卡止于设在外壳340上的卡止部(图中未显示)上,将外壳340安装在内壳310上。
而且,该外壳340具备位于总括密封部件330的后侧的本体部341和从本体部341的外周端部向前方延伸而覆盖内壳310的盖部342。在外壳340的盖部342的上下两侧的部分上,设有沿左右方向(在图15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1对滑动件容纳槽343。
另外,各滑动件350形成为大致板状,以能够进行滑动动作的方式容纳在外壳340的滑动件容纳槽343内。在各滑动件350的内侧的面上,形成有凸轮槽351,设在相应连接器上的凸轮销(图中未显示)进入该凸轮槽351。在各滑动件350上,形成有槽(图中未显示),设在杆360上的滑动件移动用轴(图中未显示)进入该槽。
而且,杆360以相对于外壳340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撑,通过杆360的转动,滑动件350沿左右方向进行滑动动作。
另外,线罩370安装在外壳340的后侧上,将从外壳340被导出的电线向外壳340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导出。
在组装该杆式连接器301和相应连接器C时,首先,预先使杆360和滑动件350位于分离位置,并从杆式连接器301的前侧嵌合相应连接器C。于是,相应连接器C的凸轮销进入设在滑动件350上的凸轮槽351的入口,杆式连接器301和相应连接器C成为虚嵌合状态。接着,如果向嵌合位置转动位于分离位置的杆360,则设在杆360上的滑动件移动用轴推压滑动件350,由此滑动件350与杆360连动而从分离位置进行滑动动作至嵌合位置,通过凸轮槽351和凸轮销的作用,杆式连接器301和相应连接器C相互靠近而到达嵌合状态。相反,如果向分离位置转动位于嵌合位置的杆360,则滑动件350与杆360连动而从嵌合位置进行滑动动作至分离位置,通过凸轮槽351和凸轮销的作用,分离杆式连接器301和相应连接器C。
这样,在杆式连接器301中,通过采用设有总括部件330而防止从内壳310的后侧向接触件容纳腔311内浸水并且具备转动的杆360和与该杆360连动并具有凸轮槽351的滑动件350的增力构造,能够大幅度地减小嵌合操作力。另外,通过将滑动件350构成为容纳在进行总括密封部件330的防脱的外壳340上,能够谋求杆式连接器301的小型化并且使连接器构成变得简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329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319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图15所示的杆式连接器301具有以下的问题。
即,在组装杆式连接器301和相应连接器C时,如果向嵌合位置转动位于分离位置的杆360,则滑动件350与杆360连动而在滑动件容纳槽343中沿左右方向从分离位置进行滑动动作至嵌合位置,通过凸轮槽351和凸轮销的作用,杆式连接器301和相应连接器相互靠近而到达嵌合状态。此时,首先,滑动件350的前端面沿箭头X方向(即接近相应连接器C的方向)推压设在外壳340上的滑动件容纳槽343的前面343b,接着,外壳340沿箭头X方向推压内壳310的后端面313a。
另一方面,在分离杆式连接器301和相应连接器C时,如果向分离位置转动位于嵌合位置的杆360,则滑动件350与杆360连动而在滑动件容纳槽343中沿左右方向从嵌合位置进行滑动动作至分离位置,通过凸轮槽351和凸轮销的作用,分离杆式连接器301和相应连接器C。此时,首先,滑动件350的后端面沿箭头Y方向(即远离相应连接器C的方向)推压设在外壳340上的滑动件容纳槽343的后面343a,接着,外壳340经由卡止部和内壳310的卡止臂沿箭头Y方向拉伸内壳310。
这样,在分离杆式连接器301和相应连接器C时,如果外壳340构造为经由卡止部和内壳310的卡止臂沿箭头Y方向拉伸内壳310,则由于使极多连接器彼此嵌合而在两个连接器之间产生的嵌合阻力增大,并且内壳310和相应连接器C的嵌合力增强,因而与外壳340的卡止部和内壳310的卡止臂有关的力增大,那些卡止部和卡止臂发生破损而不能发挥作用。如果如此卡止部等不能发挥作用,则外壳340不能完全拉伸内壳310,从而有内壳310从外壳340脱落而留在相应连接器C侧的问题。
一方面,作为能够提高因外壳340的卡止部和内壳310的卡止臂而产生的外壳340和内壳310的保持力并且外壳340能够可靠地拉伸内壳310的构造,在杆式连接器的小型化的要求之下,自然有范围。
所以,本发明是为解决该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杆式连接器,在滑动件容纳在外壳的滑动件容纳槽内的杆式连接器中,在分离杆式连接器和相应连接器时,该杆式连接器能够避免内壳从外壳脱落而留在相应连接器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的权利要求1的杆式连接器具备:内壳,其容纳接触件;外壳,其安装在该内壳上,进行总括密封部件的防脱;滑动件,其以能够进行滑动动作的方式容纳在形成于该外壳上的滑动件容纳槽内,并具有凸轮槽,设在相应连接器上的凸轮销进入该凸轮槽;杆,其相对于所述外壳可转动地设置,使所述滑动件进行滑动动作,通过该杆的转动操作,使所述滑动件进行滑动动作而实现与所述相应连接器的嵌合和分离,在与所述相应连接器分离时,所述滑动件构成为沿远离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拉伸所述内壳。
另外,关于本发明中的权利要求2的杆式连接器,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中,在所述内壳上设有突起部,在所述滑动件上设有所述突起部嵌入的突起部嵌入槽,在与所述相应连接器分离时,所述突起部嵌入槽经由所述突起部拉伸所述内壳。
进一步地,关于本发明中的权利要求3的杆式连接器,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中,在与所述相应连接器分离时,所述滑动件沿远离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拉伸所述内壳,并且,与所述内壳的拉伸动作连动,所述内壳沿远离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推压所述外壳。
此外,关于本发明中的权利要求4的杆式连接器,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中,在与所述相应连接器嵌合时,所述滑动件沿接近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推压所述外壳,并且,与所述外壳的压入动作连动,所述外壳沿接近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推压所述内壳。
依照本发明中权利要求1的杆式连接器,由于在与相应连接器分离时,滑动件构成为沿远离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拉伸内壳,因而在与相应连接器分离时,滑动件沿远离相应连接器的方向直接拉伸内壳,即使内壳与相应连接器的嵌合力增大,也能够避免内壳从外壳脱落而留在相应连接器侧。外壳和内壳的保持力跟与相应连接器的分离没有关系。
另外,依照本发明中权利要求2的杆式连接器,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中,在所述内壳上设有突起部,在所述滑动件上设有所述突起部嵌入的突起部嵌入槽,由于在与所述相应连接器分离时,所述突起部嵌入槽经由所述突起部拉伸所述内壳,因而能以简单的构造使滑动件直接拉伸内壳。
进一步地,依照本发明中权利要求3的杆式连接器,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中,由于在与所述相应连接器分离时,所述滑动件沿远离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拉伸所述内壳,并且,与所述内壳的拉伸动作连动,所述内壳沿远离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推压所述外壳,因而与内壳的拉伸动作连动而沿远离相应连接器的方向移动外壳。
此外,依照本发明中权利要求4的杆式连接器,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中,由于在与所述相应连接器嵌合时,所述滑动件沿接近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推压所述外壳,并且,与所述外壳的压入动作连动,所述外壳沿接近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推压所述内壳,因而,在与所述相应连接器嵌合时,能够避免滑动件沿接近相应连接器的方向直接压入内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杆式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显示图1的杆式连接器,(A)显示杆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B)显示杆位于嵌合位置的状态。
图3显示图1的杆式连接器,(A)是正面图,(B)是沿(A)的3B-3B线的截面图。
图4显示图1的杆式连接器,(A)是沿图3(A)的4A-4A线的截面图,(B)是沿图3(A)的4B-4B线的截面图。
图5沿图4的5-5线的截面图。但是,在图5中,显示止动器位于实卡止位置的状态。
图6显示杆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的杆式连接器,(A)是剖切杆和滑动件得到的截面图,(B)是沿(A)的6B-6B线的截面图。
图7是杆式连接器和相应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杆式连接器和相应连接器的虚嵌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杆式连接器和相应连接器的嵌合途中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杆式连接器和相应连接器的嵌合完成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现有的一例的杆式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12是用于图11的杆式连接器的壳的截面图。
图13是使用现有的凸轮式增力机构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14是图13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15是现有的另一例杆式连接器的概略截面图。
符号说明
1杆式连接器
10内壳
19突起部
50第2密封部件(总括密封部件)
60外壳
64滑动件容纳槽
70滑动件
71凸轮槽
73突起部嵌入槽
80杆
401相应连接器
411凸轮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杆式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显示图1的杆式连接器,(A)显示杆位于分离位置时的状态,(B)显示杆位于嵌合位置的状态。图3显示图1的杆式连接器,(A)是正面图,(B)是沿(A)的3B-3B线的截面图。图4显示图1的杆式连接器,(A)是沿图3(A)的4A-4A线的截面图,(B)是沿图3(A)的4B-4B线的截面图。图5是沿图4的5-5线的截面图。但是,在图5中,显示止动器位于实卡止位置的状态。图6显示杆位于分离位置的状态的杆式连接器,(A)是剖切杆和滑动件得到的截面图,(B)是沿(A)的6B-6B线的截面图。
图1所示的杆式连接器1具备内壳10、前罩20、止动器30、第1密封部件40、第2密封部件(总括密封部件)50、外壳60、1对滑动件70、杆80以及线罩90。
在此,内壳10通过将绝缘性的树脂成形而一体地形成,如图1及图3至图5所示,其具备沿宽度方向(图3(A)中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图3(A)中的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图3(B)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本体11和从壳本体11向后方延伸的盖部12。在壳本体11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多个接触件容纳腔13,盖部12的内侧空间形成第2密封部件容纳空间14。在各接触件容纳腔13中设有用于一次卡止图中未显示的接触件的壳锁定件(housing lance)15。
而且,如图4(B)所示,在壳本体11上形成有在下面开口并向上方延伸的止动器容纳凹部17。如图1及图4(B)所示,在止动器容纳凹部17的上面设有多个开口17a。止动器30的后述的前罩保持突起32能够通过开口17a并在壳本体11的上侧穿过。
另外,如图1所示,用于将外壳60卡止在内壳10上的1对锁臂(latch arm)16向后方突出形成在内壳10的盖部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另一方面,如图4(A)所示,在内壳10的壳本体11的前面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多个槽18e。如图4(A)所示,在各槽18e的前端部设有沿上下方向隔开给定的间隔而配置的1对卡止部18a,该卡止部卡止设在前罩20上的弹性锁臂26a。各卡止部18a以沿宽度方向横穿槽18e的方式设置。另外,如图4(B)所示,在壳本体11的止动器容纳凹部17的前侧的壳本体11的下面,形成有卡止设在前罩20上的弹性卡止臂26b的多个切口18b。
而且,如图4(A)所示,在壳本体11的上面设有突起26c所进入的凹部18c,该突起26c设在前罩20上。此外,如图3(B)所示,在壳本体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壁上设有卡止凹部18d,该卡止凹部18d卡止设在前罩20上的弹性侧锁扣26d。
另外,在内壳10的盖部12的上下两面分别沿宽度方向以给定间隔突出形成多个突起部19。
而且,如图1所示,前罩20以安装在内壳10的前侧的方式构成,具备沿宽度方向延伸且覆盖壳本体11的前面的罩本体21。通过将绝缘性的树脂成形而形成前罩20。而且,在罩本体21的后面上,覆盖壳本体11的上面和宽度方向的两侧面的盖部22以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在此,如图4(B)及图5所示,在前罩20的罩本体21的后面上,在与设于壳本体11上的接触件容纳腔13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接触件容纳室23。另外,在罩本体21的前面上,在与设于壳本体11上的接触件容纳腔13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与接触件容纳室23连通的多个相应端子插入口24。而且,在罩本体21的前面的相应端子插入口24的下方形成有工具孔25,用于操作壳锁定件15并取下接触件(图中未显示)的工具(图中未显示)可插入该工具孔。
通过设置前罩20,在相应连接器401(参照图7)和杆式连接器1嵌合时,能够避免设在相应连接器401上的相应端子(图中未显示)碰到接触件等问题。即,能够保护容纳在内壳10内的接触件。
另外,如图1所示,在前罩20的罩本体21上,多对弹性锁臂26a沿着宽度方向以给定间隔向后方突出形成。如图4(A)所示,各对弹性锁臂26a压入设在内壳10中的1对卡止部18a之间,并卡止在卡止部18a上。
如图4(A)所示,各对弹性锁臂26a在罩本体21的上下方向上隔开给定间隔而设置。另外,如图4(B)所示,在前罩20的盖本体21的下方部上,设有卡止在设于内壳10上的切口18b上的多个弹性卡止臂26b。而且,如图4(A)所示,在前罩20的盖部22的上壁22a上设有突起26c,该突起进入设在内壳10上的凹部28c中。此外,在前罩20的盖部22的两侧壁上设有卡止在内壳10的卡止凹部18d中的1对弹性侧锁扣26d。而且,如图4(B)所示,在前罩20的盖部22的上壁22a上形成有止动器30的后述的前罩保持突起32所插入并贯通的多个孔27。如图4(B)所示,当将止动器30安装在壳10上时,止动器30的各前罩保持突起32插入并贯通各孔27,从而限制前罩2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接着,如图1及图4(A)、(B)所示,止动器30构成为从内壳10的下侧被安装在止动器容纳凹部17内,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大致板状。止动器30在图4(A)、(B)所示的虚卡止位置被虚保持在内壳10上,进一步地被压入如图5所示的实卡止位置并被固定于内壳10上。止动器30的实卡止状态是止动器30最大程度被压入的状态。如图4(B)所示,该止动器30具有与设在壳本体11上的接触件容纳腔13对应地形成的多个接触件插通孔31。而且,在止动器30的上端面30a上,多个前罩保持突起32向上方突出地形成。
而且,当止动器30位于虚卡止位置时,图中未显示的接触件插入接触件容纳腔13内,相关的接触件由壳锁定件15一次卡止。而且,如果止动器30移动至实卡止位置,则接触件被止动器30二次卡止。
另外,如图1及图4所示,第1密封部件40形成为环状并紧贴在内壳10的壳本体11的外侧。当相应接触件401嵌合在杆式连接器1上时,该第1密封部件40密封相应连接器401和壳本体11之间,并具有阻止水从嵌合部浸入内壳10的内部的功能。
另外,第2密封部件50被称为总括密封部件,如图1及图4(A)所示,其形成为大致板状,容纳在内壳10的盖部12的第2密封部件容纳空间14内,并紧贴在盖部12的内周面上。如图1及图4(B)所示,在第2密封部件50上,在与接触件容纳腔13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电线插通孔51。连接到容纳在接触件容纳腔13中的接触件上的电线(图中未显示)通过电线插通孔51被导出至后方。电线插通孔51内周的密封部分紧贴在电线的外周面上,并阻止水从电线插通孔51向内壳10的内部浸入。
而且,外壳60安装在内壳10的后侧上并进行第2密封部件50的防脱,其通过将绝缘性的树脂成形而作为一个部件形成。如图1所示,外壳60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如图4(A)所示,该外壳60具备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位于第2密封部件50的后侧的本体部61和从本体部61的外周端部向前方延伸并覆盖内壳10的盖部62。如图4(B)所示,在外壳60的本体部61上,在与接触件容纳腔13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电线导出孔63。另外,在外壳60的盖部62的上下两侧的部分上,设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1对滑动件容纳槽64。而且,如图3(B)所示,在外壳60的后面上设有卡止用台阶部66,该台阶部卡止设在内壳10上的锁臂16。另外,如图1所示,在外壳60的盖部62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上设有轴承部65,杆80的后述的支轴部84嵌入轴承部65。
另外,各滑动件70通过将绝缘性的树脂成形而形成为大致板状,以能够进行滑动动作的方式容纳在外壳60的滑动件容纳槽64内。在各滑动件70的内侧的面上形成有凸轮槽71,设在相应连接器401上的凸轮销411(参照图7)进入该凸轮槽。另外,在各滑动件70的内侧的面的一端部上形成有凹部72,设在杆80上的后述的滑动件移动用突起85嵌入该凹部72。而且,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在各滑动件70的内侧的面上形成有突起部嵌入槽73,设在内壳10上的突起部19嵌入该突起部嵌入槽。该轴部嵌入槽73从与滑动件70的凹部72所具有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缘以直线状延伸,该轴部嵌入槽73的宽度比突起部19的直径稍宽。如以后详述的,突起部嵌入槽73在与相应连接器分离时,突起部嵌入槽73经由突起部19沿图5所示的箭头Y方向拉内壳10。
另外,如图1所示,杆80具备1对臂部81和将这些臂部81的一端连接起来的连接部82。在各臂部81的另一端部上设有相对于臂部81直角地延伸的延长部83,在各延长部83的前端的内侧的面上突出形成有支轴部84。另外,在各臂部81的另一端部的外侧的面上突出形成有嵌入各滑动件70的凹部72中的滑动件移动用突起85。
杆80的支轴部84嵌入设在外壳60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上的轴承部65中,相对于外壳60沿图2(A)所示的箭头A方向和图2(B)所示的箭头B方向的两方向转动。如果杆80沿箭头A方向从图2(A)所示的分离位置转动至图(B)所示的嵌合位置,则设在杆80上的滑动件移动用突起85推压滑动件70,由此滑动件70与杆80连动而沿容纳在滑动件容纳槽64内的方向进行滑动动作,通过凸轮槽71和凸轮销411的作用,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相互靠近而到达嵌合状态。相反,如果杆80沿箭头B方向从嵌合位置转动至分离位置,则滑动件70与杆80连动而沿从滑动件容纳槽64出来的方向进行滑动动作,通过凸轮槽71和凸轮销411的作用,分离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以后详述该嵌合和分离的动作。
而且,如图1所示,线罩90由下侧罩部件91和安装在该下侧罩部件91上的上侧罩部件92构成。线罩90安装在外壳60的后侧,将从外壳60的电线导出孔61导出的多个电线导出至外壳6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如图1、图2(A)、(B)及图6所示,在下侧罩部件91和上侧罩部件92上分别设有第1限制突起94,该第1限制突起94限制从杆80的分离位置向箭头A方向的转动。另外,如图1、图2(A)、(B)及图6所示,在下侧罩部件91和上侧罩部件92上分别设有第2限制突起95,该第2限制突起95限制从杆80的分离位置向箭头A的相反方向的转动。而且,如图1和图2(B)所示,在上侧罩部件92上设有锁扣部件93,该锁扣部件93在杆80沿箭头A方向转动并位于嵌合位置时阻止杆80向箭头B方向的转动。
接着,说明杆式连接器1的组装方法。
在组装杆式连接器1时,首先,在内壳10的壳本体11的外侧安装第1密封部件40。
接着,将前罩20安装在内壳10的前侧。此时,如图4(A)所示,设在前罩20上的各对弹性锁臂26a被压入设在内壳10上的各对卡止部18a之间,卡止在卡止部18a上。另外,如同一个图4(A)所示,设在前罩20上的突起26c进入设在内壳10上的凹部18c中。另外,如图4(B)所示,设在前罩20上的弹性卡止臂26b卡止在设于内壳10上的切口18b上。而且,如图3(B)所示,设在前罩20上的弹性侧锁扣26d卡止在内壳10的卡止凹部18d中。
然后,将止动器30从壳10的下侧插入止动器容纳凹部17内,如图4(A)及图4(B)所示,在虚卡止位置使其卡止。当该止动器30位于虚卡止位置时,各接触件插通孔31位于与内壳10对应的接触件容纳腔13整合的位置。另外,此时,如图4(B)所示,由于止动器30的前罩保持突起32穿过内壳10的开口17a,并且,插入并贯通前罩20的孔27,因而限制前罩2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接着,从内壳10的后侧将第2密封部件50容纳在盖部12的第2密封容纳空间14内。由此,第2密封部件50的外周面紧贴在盖部12的内周面上。
然后,从安装有第1密封部件40、前罩20、止动器30以及第2密封部件50的内壳10的后侧安装外壳60。此时,设在内壳10上的锁臂16卡止在外壳60的卡止用台阶部66上。由此,可以防止第2密封部件50从第2密封部件容纳空间14脱落。
此后,从与形成在一端部上的凹部72相反的一侧的端缘将1对滑动件70插入外壳60的滑动件容纳槽64内。如图5所示,此时,设在内壳10上的突起部19嵌入滑动件70的突起部嵌入槽73中。
接着,将杆80的支轴部84嵌入设在外壳60的宽度方向一端部上的轴承部65中,并且,将杆80的滑动件移动用突起85嵌入各滑动件70的凹部72中。由此,杆80能够相对于外壳60沿图2(A)所示的箭头A方向和图2(B)所示的箭头B方向的两方向转动,并且,滑动件70能够与杆80的转动动作连动而在滑动件容纳槽64内滑动移动。
接着,使连接到电线上的多个接触件从外壳60的后侧通过电线导出孔63和第2密封部件50的电线插通孔51而容纳在内壳10的接触件容纳腔13内。此时,设在内壳10上的壳锁定件15一次卡止各接触件。
此后,压入位于虚卡止位置的止动器30并压入至实卡止位置。于是,接触件被止动器30二次卡止。此时,通过前罩20的孔27的止动器30的前罩保持突起32限制前罩2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最后,将线罩90安装在外壳60的后侧,将从外壳60的电线导出孔61导出的多个电线导出至外壳6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
通过以上操作,完成了杆式连接器1的组装。
接着,参考图5和图7至图10对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的嵌合和分离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是杆式连接器和相应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是杆式连接器和相应连接器的虚嵌合状态的说明图。图9是杆式连接器和相应连接器嵌合途中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0是杆式连接器和相应连接器的嵌合完成状态的说明图。
在组装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时,首先,预先使杆80和滑动件70位于图7所示的分离位置。在该状态下,杆80通过设在下侧罩部件91和上侧罩部件92的第1限制突起94限制图8所示的箭头A方向的转动。接着,在该状态下,如图7所示从杆式连接器1的前侧沿箭头C方向压入相应连接器401。于是,设在相应连接器401的壳410上的凸轮销411进入设在滑动件70上的凸轮槽71的入口71a,如图8所示,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成为虚嵌合状态。
而且,如果为了解除因第1限制突起94而产生的限制,用比必要的力更大的力沿图8所示的箭头A方向转动位于分离位置的杆80,则设在杆80上的滑动件移动用突起85沿箭头D方向推压滑动件70,滑动件70与杆80连动而进行滑动动作,由此,成为图9所示的嵌合途中的状态。此时,通过设在滑动件70上的凸轮槽71和设在相应连接器401上的凸轮销411的作用,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相互稍稍靠近。
而且,如果进一步沿箭头A方向转动杆80而使杆80位于嵌合位置上,则设在杆80上的滑动件移动用突起85沿箭头D方向进一步推压滑动件70,滑动件70与杆80连动而进行滑动动作,由此,成为图10所示的嵌合完成状态。此时,通过设在滑动件70上的凸轮槽71和设在相应连接器401上的凸轮销411的作用,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相互靠近至最终位置。由此,完成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的嵌合动作。在杆80位于嵌合位置时,由锁扣部件93阻止杆80向图10所示的箭头B方向的转动。
在此,在该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的嵌合动作时,首先,滑动件70的前端面沿图5所示的箭头X方向(即接近相应连接器401的方向)推压设在外壳60上的滑动件容纳槽64的前面64a,与该外壳60的压入动作连动,外壳60沿接近相应连接器401的方向推压内壳10的后端面12a。
另一方面,在分离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时,首先,压入锁扣部件93,从而杆80处于能够转动的状态。而且,沿图10所示的箭头B方向转动位于嵌合位置的杆80而使杆80位于分离位置。如果使杆80沿箭头B方向转动,则设在杆80上的滑动件移动用突起85沿图10所示的箭头E方向推压滑动件70,滑动件70与杆80连动而进行滑动动作,由此,经过图9所示的嵌合途中的状态而成为图8所示的虚嵌合状态。此时,通过设在滑动件70上的凸轮槽71和设在相应连接器401上的凸轮销411的作用,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沿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
接着,如果沿与图7所示的箭头C方向相反的方向引出相应连接器401,则如图7所示,将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分离。
在此,在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的分离动作时,首先,滑动件70的突起部嵌入槽73经由突起部19沿图5所示的箭头Y方向(即远离相应连接器401的方向)拉内壳10。接着,与该内壳10的拉伸动作连动,内壳10的后端面12a沿远离相应连接器401的方向推压外壳60。
这样,依照杆式连接器1,在与相应连接器401分离时,由于滑动件70构成为沿远离相应连接器401的方向拉内壳10,因而即使内壳10和相应连接器401的嵌合力增大,也能够避免内壳10从外壳60脱落而留在相应连接器401侧。外壳60和内壳10的保持力跟与相应连接器401的分离没有关系。
另外,依照杆式连接器1,在与相应连接器401分离时,由于滑动件70的突起部嵌入槽73经由突起部19拉伸内壳10,因而能以简单的构造使滑动件70直接拉内壳10。
另外,在杆式连接器1和相应连接器401的嵌合动作时,首先,滑动件70的前端面沿接近相应连接器401的方向推压设在外壳60上的滑动件容纳槽64的前面64a,与该外壳60的压入动作连动,外壳60沿接近相应连接器401的方向推压内壳10的后端面12a。因此,在与相应连接器401嵌合时,能够避免滑动件70的突起部嵌入槽73沿接近相应连接器401的方向直接压入内壳10的突起部19。如果滑动件70的突起部嵌入槽73沿接近相应连接器401的方向直接压入内壳10的突起部19,则由于随着多极化,相应连接器401和内壳10之间的很大的嵌合力成为必要,因而在滑动件70的突起部嵌入槽73上受到因突起部19而产生的很大的力。如果在突起部嵌入槽73上受到因突起部19而产生的很大的力,则突起部嵌入槽73有可能发生破裂。与此相对,如果用滑动件70的前端面全体沿接近相应连接器401的方向推压设在外壳60上的滑动件容纳槽64的前面64a,由于不但可以减小在滑动件70的前端面上受到的应力,而且也可以减小在突起部嵌入槽73上受到的应力,因而突起部嵌入槽73不容易破损。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化、改进。
例如,在解除与相应连接器401的嵌合时,滑动件70的突起部嵌入槽73构成为经由突起部19拉内壳10,但只要滑动件70拉内壳10,就并不限于该构成,也可以构成为在滑动件70侧设置突起部,在内壳10侧设置突起部嵌入槽。

Claims (4)

1.一种杆式连接器,其具备:内壳,其容纳接触件;外壳,其安装在所述内壳上,进行总括密封部件的防脱;滑动件,其以能够进行滑动动作的方式容纳在形成于所述外壳上的滑动件容纳槽内,所述滑动件具有凸轮槽,设在相应连接器上的凸轮销进入所述凸轮槽;杆,其相对于所述外壳可转动地设置,使所述滑动件进行滑动动作,通过所述杆的转动操作,使所述滑动件进行滑动动作而实现与所述相应连接器的嵌合和分离,
在与所述相应连接器分离时,所述滑动件构成为沿远离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拉伸所述内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壳上设有突起部,在所述滑动件上设有所述突起部嵌入的突起部嵌入槽,在与所述相应连接器分离时,所述突起部嵌入槽经由所述突起部拉伸所述内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相应连接器分离时,所述滑动件沿远离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拉伸所述内壳,并且,与所述内壳的拉伸动作连动,所述内壳沿远离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推压所述外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相应连接器嵌合时,所述滑动件沿接近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推压所述外壳,并且,与所述外壳的压入动作连动,所述外壳沿接近所述相应连接器的方向推压所述内壳。
CN2008800074953A 2007-03-07 2008-03-04 杆式连接器 Active CN1016275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56786/2007 2007-03-07
JP2007056786A JP4130467B1 (ja) 2007-03-07 2007-03-07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PCT/JP2008/053839 WO2008108361A1 (ja) 2007-03-07 2008-03-04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7509A true CN101627509A (zh) 2010-01-13
CN101627509B CN101627509B (zh) 2012-01-11

Family

ID=39730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74953A Active CN101627509B (zh) 2007-03-07 2008-03-04 杆式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938655B2 (zh)
EP (1) EP2131452B1 (zh)
JP (1) JP4130467B1 (zh)
CN (1) CN101627509B (zh)
WO (1) WO2008108361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5174A (zh) * 2010-03-26 2011-11-23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杆式电连接器
CN103444016A (zh) * 2011-03-16 2013-12-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夹具和连接器装置
CN103608981A (zh) * 2011-06-17 2014-02-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嵌合用杠杆机构和连接器
CN104716502B (zh) * 2013-12-13 2017-06-09 亚萨基北美有限公司 杠杆致动的电气中心组合件
CN111525339A (zh) * 2019-02-01 2020-08-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23987B1 (ja) * 2009-02-27 2010-08-11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スライドカム付きコネクタ
JP5588773B2 (ja) * 2010-07-28 2014-09-10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ワイヤカバー、電気コネクタ
JP5624874B2 (ja) * 2010-12-24 2014-11-1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ワイヤカバー
US20140225783A1 (en) * 2011-09-09 2014-08-14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Molded Parts
WO2013045977A1 (en) 2011-09-28 2013-04-04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molded parts
JP5761035B2 (ja) * 2012-01-10 2015-08-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2014017135A (ja) * 2012-07-10 2014-01-30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コネクタ
FR3033091B1 (fr) * 2015-02-25 2018-05-25 Amphenol - Air Lb Systeme de raccordement pour connecteur
JP2016207414A (ja) * 2015-04-21 2016-12-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R3050578B1 (fr) * 2016-04-26 2020-08-14 Amphenol - Air Lb Connecteur a levier et carte de circuit imprime dotee de tels connecteurs
US9843126B1 (en) * 2017-02-21 2017-12-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housing assemblies with access hood and push surface
JP7081475B2 (ja) * 2018-12-21 2022-06-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268083B2 (ja) * 2021-05-13 2023-05-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1153A (en) * 1998-02-19 2000-06-0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Dual lock for multi-row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US6171146B1 (en) * 1998-02-19 2001-01-09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Repair method for dual lock multi-row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
US5938458A (en) * 1998-06-17 1999-08-17 Molex Incorporated Lever 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475004B2 (en) * 2001-01-09 2002-11-05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engagement assist member and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US6666697B2 (en) * 2001-10-29 2003-12-23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3132996A (ja) 2001-10-30 2003-05-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3331983A (ja) * 2002-05-14 2003-11-2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US6960090B2 (en) * 2002-08-07 2005-11-01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Plug connector arrangement with latching actuation slide means
US6824406B1 (en) * 2003-06-26 2004-11-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7052293B2 (en) * 2004-08-20 2006-05-30 Molex Incorporated Lever 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6331991A (ja) * 2005-05-30 2006-12-07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4252603B2 (ja) * 2007-01-31 2009-04-08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5174A (zh) * 2010-03-26 2011-11-23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杆式电连接器
CN102255174B (zh) * 2010-03-26 2015-04-29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杆式电连接器
CN103444016A (zh) * 2011-03-16 2013-12-1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夹具和连接器装置
CN103608981A (zh) * 2011-06-17 2014-02-2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嵌合用杠杆机构和连接器
CN104716502B (zh) * 2013-12-13 2017-06-09 亚萨基北美有限公司 杠杆致动的电气中心组合件
CN111525339A (zh) * 2019-02-01 2020-08-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11525339B (zh) * 2019-02-01 2022-01-07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CN111525339B9 (zh) * 2019-02-01 2022-01-2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130467B1 (ja) 2008-08-06
EP2131452A4 (en) 2012-08-08
JP2008218302A (ja) 2008-09-18
CN101627509B (zh) 2012-01-11
WO2008108361A1 (ja) 2008-09-12
EP2131452A1 (en) 2009-12-09
US7938655B2 (en) 2011-05-10
US20090317993A1 (en) 2009-12-24
EP2131452B1 (en) 201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27509B (zh) 杆式连接器
CN102334241B (zh) 带有滑动凸轮的连接器
CN101641839B (zh) 杆式连接器
CN101647157B (zh) 电气连接器
CN102255174B (zh) 杆式电连接器
CN101364688B (zh) 杆式连接器
CN101981763B (zh) 杆式连接器
EP192958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connection assist
JP5211929B2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02007649B (zh) 防水构造及防水连接器
CN108346891A (zh) 连接器
CN102714392A (zh) 辅助嵌合夹具和采用该辅助嵌合夹具的连接器
JP5347936B2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EP1592091A1 (en) A connector and an intermediate connector
CN101022191B (zh) 杠杆装配类型连接器
CN101123337A (zh) 杆连接器
CN105390855B (zh) 杆式连接器
CN103633484A (zh) 减小插入/拔出力的连接器
CN101359792A (zh) 连接器
CN102195212B (zh) 插接连接器和配对插接连接器
CN103026556A (zh) 连接器
CN104103941B (zh) 连接器
CN104040800B (zh) 杆式连接器
CN101218716A (zh) 电连接器
CN101051717B (zh) 具有外壳盖的插头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