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31153B - 车辆的内饰构件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内饰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31153B
CN105531153B CN201580001869.0A CN201580001869A CN105531153B CN 105531153 B CN105531153 B CN 105531153B CN 201580001869 A CN201580001869 A CN 201580001869A CN 105531153 B CN105531153 B CN 1055311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slab
trim member
decorative trim
slab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186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31153A (zh
Inventor
长村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31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11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31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11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2Internal Trim mouldings ; Internal Ledges; Wall liners for passenger compartments; Roof li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的中柱的内饰构件的变形、破损,确保乘员的安全的车辆的内饰构件。在中柱下饰板(40)上形成厚板部(41)。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厚板部(41)与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0)的一部分重叠。在厚板部(41)的朝向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0)侧的背面上设置格子状肋(42)。格子状肋(42)的第1肋列(42A)以与收缩器(30)相对于车辆(1)的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大致相等的角度倾斜,第1肋列(42A)的各个肋与第2肋列(42B)的各个肋正交。格子状肋(42)形成为与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0)正交。

Description

车辆的内饰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车辆的中柱的车厢内侧的内饰构件。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等车辆而言,有时在中柱的车厢内侧安装有内饰构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附设于中柱的内板侧的装饰构件。在该装饰构件上设有上部冲击吸收构件和下部冲击吸收构件。这些冲击吸收构件具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肋,在多个肋的中央部沿铅垂方向切口形成有座椅安全带通路。而且,在该座椅安全带通路内陷入有座椅安全带,该座椅安全带移动自如。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从车厢内侧覆盖中柱的下半部的支柱下部装饰构件。在该支柱下部装饰构件的上部形成有开放部,在该支柱下部装饰构件的下部形成有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的退避用的缺口部。从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解开卷绕的座椅安全带贯穿中柱与支柱下部装饰构件之间,被从开放部抽出,且贯穿于安装在中柱上的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5941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273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中,由于在切口形成于冲击吸收构件的座椅安全带通路的下方配置有收缩器,因此,若车辆发生侧面撞击并从侧部受到冲击能量作用,且中柱较大程度地位移,则收缩器会与下部冲击吸收构件相接触。其结果,有时下部冲击吸收构件和装饰构件破损,存在有收缩器自装饰构件的破损部位暴露或者向车厢内突出的隐患。另外,专利文献2的支柱下部装饰构件由于在其缺口部配置有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因此,若车辆发生侧面撞击并从侧部受到冲击能量作用,且中柱较大程度地位移,则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会与支柱下部装饰构件相接触。其结果,有时支柱下部装饰构件破损,存在有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自该破损部位暴露或者向车厢内突出的隐患。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中,需要采取对策,使在车辆发生侧面撞击时,下部冲击吸收构件和装饰构件的破损部分、暴露的收缩器、暴露的座椅安全带卷绕装置不接触乘员。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的中柱的内饰构件的变形、破损,确保乘员的安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内饰构件,其配置为覆盖车辆的中柱和配置在该中柱的车辆内侧的座椅安全带收缩器,其中,该内饰构件形成有厚板部,该厚板部的板厚大于该内饰构件的其他区域的板厚,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该厚板部与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一部分重叠。
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所述厚板部与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在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向车厢侧位移的部分重叠。
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在上下方向上在固定强度相对不同的两个安装部位安装于车身,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所述厚板部与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所述两个安装部位中的固定强度较低的安装部位的周边部分重叠。
在所述厚板部的背面侧设有呈格子状配置的多个肋,所述背面侧是朝向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侧。
也可以是,所述多个肋在所述背面上形成为一体。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厚板部的所述背面上配置基座,将所述多个肋配置在所述基座的朝向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侧的面上。该基座具有抵接部和薄壁部,该抵接部抵接于所述厚板部的所述背面,该薄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板厚小于该抵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板厚,且在该薄壁部与所述背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该薄壁部与座椅座垫重叠。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内饰构件上形成有板厚比其他区域的板厚大的厚板部,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该厚板部与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一部分重叠。因而,在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即使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与内饰构件相接触,也通过利用厚板部承接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从而避免内饰构件破裂、破损。其结果,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不会向车厢内暴露或突出,因此能够确保乘员的安全。
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内饰构件的厚板部与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在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向车厢侧位移的部分重叠,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避免侧面撞击时的上述内饰构件的破裂。
另外,在座椅安全带收缩器在上下方向上在固定强度相对不同的两个安装部位安装于车身的情况下,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内饰构件的厚板部与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两个安装部位中的固定强度较低的安装部位的周边部分重叠,从而能够获得以下效果。若从侧面输入较大的载荷,则与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固定强度较高的安装部位相比,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固定强度较低的安装部位发生破损的可能性较高。因而,在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有时在维持着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固定强度较高的安装部位的固定的状态下,固定强度较低的安装部位破损,其周边的构件倒向内饰构件侧。但是,通过形成上述厚板部,从而能够利用厚板部来接受内饰构件的倒入,能够防止内饰构件的破损,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暴露、突出。
通过在厚板部的背面侧设置呈格子状配置的多个肋,所述背面侧是朝向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厚板部的面刚性。因而,在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即使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与内饰构件相接触,也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内饰构件的破损。
如果设为将多个肋在厚板部的背面上形成为一体的结构,则能够抑制零件个数的增加。
通过在厚板部的背面上设置基座,并将多个肋配置在基座的朝向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侧的面上,从而在厚板部的板厚的基础上增加了基座的板厚,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的由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接触引起的内饰构件的破损。
另外,在基座上设置抵接部和薄壁部,该抵接部抵接于厚板部的背面,该薄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板厚小于抵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板厚,且在该薄壁部与厚板部的背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薄壁部配置为在侧视时与座椅座垫重叠,从而能够获得以下效果。由于薄壁部的板厚小于抵接部的板厚,并且在薄壁部与厚板部的背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在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薄壁部易于纵向弯曲,但是薄壁部配置为与座椅座垫重叠。因而,在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即使座椅安全带收缩器进行接触,基座的薄壁部纵向弯曲、内饰构件破损,也能够利用座椅座垫遮挡座椅安全带收缩器和内饰构件向车厢侧的位移、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厢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座椅安全带和收缩器相对于中柱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放大表示收缩器的安装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中柱下饰板的朝向车厢内侧的面的图。
图5是表示中柱下饰板的朝向中柱侧的面的图。
图6是表示中柱下饰板的厚板部及格子状肋与收缩器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7是在图6的线A-A的位置剖切中柱下饰板和收缩器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的基座与格子状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变形例中设于中柱下饰板的基座与座椅座垫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是从车厢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将中柱附近分解示出。在车辆1的中柱10的车厢侧配置有前排乘员用的座椅安全带20和卷绕座椅安全带20的金属制的收缩器30。中柱下饰板(内饰构件)40以覆盖座椅安全带20和收缩器30的方式配置于中柱10的下侧。
图2是表示座椅安全带20和收缩器30的安装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收缩器30的安装构造的放大立体图。在中柱10的上部安装肩部固定件21,在中柱10的下部安装收缩器30。座椅安全带20贯穿肩部固定件21,支承于肩部固定件21并且卷绕于收缩器30。
收缩器30具有金属制的支承件31和卷轴32。支承件31具有上部安装部34和供卷轴32贯穿的贯穿部33。卷轴32在贯穿于贯穿部33的状态下支承于支承件31。支承件31的上部安装部34配置于贯穿部33的车厢侧的侧面33A的上部。上部安装部34具有固定于侧面33A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厢侧侧面34A以及向中柱10侧突出的突出部34B以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侧侧面34C。突出部34B具有一对延伸部34Ba、34Bb和连接上述延伸部的连接部34Bc,该延伸部34Ba、34Bb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配置成沿着上下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延伸部34Ba与车厢侧侧面34A相连续,并与车厢侧侧面34A大致垂直地交叉。即,车厢侧侧面34A与延伸部34Ba形成了朝向中柱下饰板40侧的角部34D。延伸部34Bb与支柱侧侧面34C相连续。座椅安全带20贯穿于形成在延伸部34Ba上的狭缝。
收缩器30在上下方向的两个部位安装于车辆1的车身。收缩器30的上侧利用贯穿于在上部安装部34的支柱侧侧面34C形成的孔341的螺杆50来安装于支柱10。另外,收缩器30的下侧利用贯穿于在车厢侧侧面33A形成的孔342的螺栓51来安装于固定在车辆的下边梁60上的托架61。收缩器30的下侧的借助于螺栓51的安装以足够的强度进行了固定,且不必说在车辆行驶时,即使在车辆从侧面受到撞击的情况下也不会脱落。另一方面,收缩器30的借助于螺杆50来安装是为了防止由车辆行驶时的振动导致收缩器30振动并产生噪声。即,收缩器30的上侧只要以能够防止车辆正常行驶时的振动的程度的保持力进行固定即可,其固定强度低于收缩器30的下侧的固定的固定强度。
图4是中柱下饰板40的正面的俯视图,图5是中柱下饰板40的背面的俯视图。在本说明书中,将安装于中柱10的中柱下饰板40的朝向车厢内侧的面设为正面,将朝向中柱10侧的面设为背面。在中柱下饰板40的下端部形成有厚板部41。
厚板部41的板厚(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中柱下饰板40的其他区域的板厚。另外,如图5所示,在中柱下饰板40的背面上,呈格子状配置的多个肋(以下为格子状肋)42与厚板部41形成为一体。另外,格子状肋42也可以形成于厚板部41的大致整个区域。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收缩器30与中柱下饰板40的厚板部41、格子状肋42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7是图6中的线A-A的向视剖视图。在图6中,从车厢侧示出了中柱10,为了明确示出中柱下饰板40的格子状肋42的状态,并且明确示出格子状肋42与收缩器30之间的位置关系,用实线表示厚板部41与格子状肋42,收缩器30被简化用双点划线表示。另外,在图7中,为了明确示出厚板部41及格子状肋42与收缩器30之间的位置关系,概略描绘收缩器30,并省略了座椅安全带20。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中柱下饰板40的厚板部41与收缩器30的一部分重叠。详细地说,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厚板部41与收缩器30的支承件31和卷轴32大致叠合,并与支承件31的上部安装部34的角部34D叠合。
格子状肋42包括第1肋列42A和与第1肋列42A交叉的第2肋列42B。第1肋列42A与由上部安装部34的车厢侧侧面34A和延伸部34Ba形成的角部34D平行地延伸。换言之,第1肋列42A以与收缩器30相对于车辆1的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大致相等的角度倾斜。第1肋列42A的各个肋与第2肋列42B的各个肋正交。另外,第1肋列42A的各个肋在上下方向上等间隔地进行配置,第2肋列42B的各个肋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等间隔地进行配置。如图7所示,格子状肋42即第1肋列42A及第2肋列42B在厚板部41上竖立设置,并与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0正交。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中柱下饰板40的厚板部41与收缩器30的支承件31和卷轴32叠合,也与支承件31的上部安装部34的角部34D叠合。根据该结构,在车辆1发生侧面撞击,收缩器30的固定强度比借助于螺栓51安装的下侧的安装部分的固定强度低的、借助于螺杆50安装的上侧的安装部分破损导致收缩器30的上侧部分向车厢内侧倾斜、支承件31的角部34D倒向中柱下饰板40的背面侧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厚板部41来承受由此产生的载荷。因而,防止了中柱下饰板40破裂、角部34D暴露或者向车厢内侧突出。
而且,在厚板部41上形成有格子状肋42,厚板部41的面刚性进一步提高。因而,在车辆1发生侧面撞击时,在如上所述收缩器30的上侧部分向车厢内侧倾斜,角部34D倒向格子状肋42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应力的集中,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中柱下饰板40的破裂。
格子状肋42的第1肋列42A设置为与角部34D平行地延伸,第2肋列42B与第1肋列42A正交,而且第1肋列42A及第2肋列42B形成为与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0正交。因而,在角部34D倒入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使因角部34D的接触而产生的应力分散。
在本实施方式中,厚板部41形成为在从侧面观察车辆1时与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0的支承件31和大致整个卷轴32重叠,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与支承件31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从上端起约2/3的部位靠上侧的区域局部重叠,或者与支承件31的比上下方向上的从下端起约2/3的部位靠上侧的区域局部重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具有图2、3所示的构造和安装方式的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0,但是并不限于此。即使在使用了与图2、3所示的构造不同的收缩器的情况下,只要以如下这样构成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与中柱下饰板40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即可,即:在车辆发生侧面撞击时,向车辆安装的固定强度相对较低的部位破损,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倒向车厢内侧的部分被上述厚板部41承接。
图8是表示设有格子状肋的结构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基座70是大致矩形的板状构件,具有抵接部71和薄壁部72。基座70通过使抵接部71与中柱下饰板40的厚板部41的背面面接触并进行固定,从而安装于中柱下饰板40。抵接部71的板厚(基座70安装于厚板部41的背面的状态下的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大于薄壁部72的板厚。而且,薄壁部72形成为从其与抵接部71之间的交界部分越朝向与该交界部分相反侧的端部,板厚越小。换言之,基座70具有使矩形的板状构件的平行的一对缘部中的一个缘部侧的厚度小于另一个缘部侧的端部的厚度地切掉该一个缘部侧的一部分(在图8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部分)而成的形状。
格子状肋43具有与上述格子状肋42大致相同的结构,具有第1肋列43A与第2肋列43B。格子状肋43在基座70上呈朝向收缩器30侧的面状竖立设置。
如图9所示,基座70在厚板部41的背面上配置为抵接部71位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薄壁部72位于下侧,并且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至少薄壁部72与座椅座垫80重叠。因而,在薄壁部72与厚板部41的背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而且,基座70配置为第1肋列43A与上部安装部34的上述角部34D平行地延伸。另外,基座70具有在从侧面观察车辆1时能够覆盖中柱下饰板40的厚板部41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形状和大小。换言之,格子状肋43位于厚板部41的大致整个区域。
根据该变形例,在中柱下饰板40的厚板部41上配置具有规定板厚的基座70。因而,在车辆1发生侧面撞击时,在座椅安全带收缩器30的上侧的安装部分破损导致支承件31的上部安装部34的角部34D倒向中柱下饰板40的背面侧并与格子状肋43相接触的情况下,角部34D会被厚板部41和基座70承接,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中柱下饰板40的破裂。
而且,基座70的薄壁部72的板厚小于抵接部71的板厚。因而,若车辆1发生侧面撞击,如上所述那样使支承件31的上部安装部34的角部34D与格子状肋43相接触,并从与基座70交叉的方向施加有载荷,则薄壁部72易于纵向弯曲,抵接部71难以纵向弯曲。在该变形例中,基座70配置为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薄壁部72与座椅座垫80重叠。即,在车辆1发生侧面撞击时,即使薄壁部72纵向弯曲,也会被座椅座垫80遮挡,因此能够防止破损的构件与乘员相接触。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已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和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10中柱;20座椅安全带;30收缩器;40中柱下饰板;41厚板部;42、43格子状肋;50螺杆;51螺栓;60下边梁;61托架;70基座;80座椅座垫。

Claims (6)

1.一种车辆的内饰构件,其配置为覆盖车辆的中柱和配置在该中柱的车辆内侧的座椅安全带收缩器,其特征在于,
该内饰构件形成有厚板部,该厚板部的板厚大于该内饰构件的其他区域的板厚,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该厚板部与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一部分重叠,
该厚板部被形成为,在该内饰构件的背面,板厚是朝向车辆外侧变大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内饰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所述厚板部与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在车辆侧面受到撞击时向车厢侧位移的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内饰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在上下方向上在固定强度相对不同的两个安装部位安装于车身,
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所述厚板部与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的所述两个安装部位中的固定强度较低的安装部位的周边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内饰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厚板部的背面侧设有呈格子状配置的多个肋,所述背面侧是朝向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内饰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肋在所述背面上形成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内饰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厚板部的所述背面上配置有基座,该基座具有抵接部和薄壁部,该抵接部抵接于所述厚板部的所述背面,该薄壁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板厚小于该抵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板厚,且在该薄壁部与所述背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该薄壁部与座椅座垫重叠,
所述多个肋配置在所述基座的朝向所述座椅安全带收缩器侧的面上。
CN201580001869.0A 2014-08-11 2015-06-10 车辆的内饰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311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3618 2014-08-11
JP2014163618A JP6350913B2 (ja) 2014-08-11 2014-08-11 車両の内装部材
PCT/JP2015/066669 WO2016024433A1 (ja) 2014-08-11 2015-06-10 車両の内装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1153A CN105531153A (zh) 2016-04-27
CN105531153B true CN105531153B (zh) 2017-09-19

Family

ID=55304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186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31153B (zh) 2014-08-11 2015-06-10 车辆的内饰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50913B2 (zh)
CN (1) CN105531153B (zh)
WO (1) WO20160244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2411B2 (ja) * 2018-11-22 2023-03-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JP7202542B2 (ja) * 2019-02-20 2023-01-1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JP2022151368A (ja) * 2021-03-26 2022-10-07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ートベルトリトラクタ取付構造
KR20230090729A (ko) * 2021-12-15 2023-06-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시트 벨트 마운팅 구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63257A (ja) * 1999-03-29 2001-06-19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構造
JP3696554B2 (ja) * 2002-02-04 2005-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リトラクタ取付構造
JP2006341687A (ja) * 2005-06-08 2006-12-21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骨格部材の衝突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および衝突エネルギー吸収方法
JP4984505B2 (ja) * 2005-11-30 2012-07-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補強構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の補強方法
JP2009173170A (ja) * 2008-01-24 2009-08-06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側部ピラー構造
JP2009196405A (ja) * 2008-02-19 2009-09-03 Toyota Motor Corp ピラー下部構造
JP5327614B2 (ja) * 2009-03-31 2013-10-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のピラー構造
JP5585166B2 (ja) * 2010-03-30 2014-09-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樹脂構造体を内蔵したセンタピラー構造
JP5954578B2 (ja) * 2012-07-26 2016-07-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JP5880352B2 (ja) * 2012-08-27 2016-03-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後部遮音構造
JP6172848B2 (ja) * 2012-09-26 2017-08-02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24433A1 (ja) 2016-02-18
JP2016037269A (ja) 2016-03-22
JP6350913B2 (ja) 2018-07-04
CN105531153A (zh) 2016-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31153B (zh) 车辆的内饰构件
JP6299710B2 (ja)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631126A1 (en) Rear seat side airbag device
JP6051769B2 (ja) 頭部保護装置及び案内ブラケット
BR112012004924B1 (pt) Airbag para passageiro da frente
US20150284033A1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DE102015120257A1 (de) Fahrzeugsitz, der mit einer Seitenairbagvorrichtung ausgerüstet ist
JP5819177B2 (ja)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JP444683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220242357A1 (en) Front airbag for mounting on a vehicle roof as well as front airbag module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front airbag
CN111867892B (zh)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EP3772437B1 (en) Airbag apparatus
JP2014113931A (ja) ラッププリテンショナの取付け構造
JP5208930B2 (ja) 膝拘束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090733A (ja) ステアリングハンガービーム
JP6224932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32841A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の支持構造
JP6593301B2 (ja) 車室の後部構造
US20190381967A1 (en) Front airbag
JP2017109637A (ja) ラッププリテンショナの固定構造
JP2021133787A (ja)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JP6768079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7107864A (zh) 机动车辆的后座椅安全带卷收器支架
JP2007186092A (ja) サイドドア構造
JP6418121B2 (ja) リトラクタ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