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8199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8199B
CN105518199B CN201480048782.4A CN201480048782A CN105518199B CN 105518199 B CN105518199 B CN 105518199B CN 201480048782 A CN201480048782 A CN 201480048782A CN 105518199 B CN105518199 B CN 1055181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needle
excision
stump
sew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87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8199A (zh
Inventor
加藤修平
公文哲
能本幸代
绪方孝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181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81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81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81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05B65/06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and for disposing of the severed thread end ; Catching or wiping devices for the severed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5/00Needle holders; Needle bars
    • D05B55/14Needle-bar drives

Abstract

具备贯通形成有织针插入的针孔的针板、作为使被缝制物沿针板的上表面移动的移动机构的进给机构、进行织针的上下移动动作的针上下移动机构、在针板的下侧从织针捕捉上方纱线并与下方纱线缠绕的梭机构、设置于针板和梭机构之间并切断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纱线切割装置、将由纱线切割装置切断了的上方纱线的织针侧部分向被缝制物的上侧拉出的拨线机构和控制装置、以及配置于比针板的上表面靠下方且比纱线切割装置靠上方的位置的残端切除机构,残端切除机构在纱线切割装置进行纱线切割断后切断与被缝制物相连的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由此,使上方纱线和下方纱线的残端变短。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切断上方纱线和下方纱线的纱线切割装置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在通过针上下移动机构和梭机构的协同工作,利用上方纱线和下方纱线的结节来形成缝口的缝纫机中,具备如下纱线切割装置:在进行纱线整理之后,进行规定的缝纫线的切断,所述纱线整理是指在针板的下侧将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布侧部分与上方纱线的织针侧部分分选。并且,作为这样的纱线切割装置,大多使用刀在梭的周围进行转动动作的转动式和刀沿着水平面动作的水平式。
上述转动式的纱线切割装置具备在垂直梭的周围可转动地被支承的纱线切割用固定刀和纱线切割用活动刀,在缝制过程中,从落针位置退避的纱线切割用固定刀在切断时前进至落针位置近前处,纱线切割用活动刀一边朝向与纱线切割用固定刀的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在落针位置进行纱线整理,一边到达纱线切割用活动刀的前进位置,进行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布侧部分的切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水平式的纱线切割装置具备纱线切割用活动刀和纱线切割用固定刀,所述纱线切割用活动刀以通过落针位置的方式沿水平面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往复转动动作,所述纱线切割用固定刀设置于落针位置附近,纱线切割用活动刀在去程转动时进行纱线整理,在回程转动时与纱线切割用固定刀协同工作进行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布侧部分的切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1554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0294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由于上述缝纫机的纱线切割装置都是在针板的下侧进行纱线切割,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便设计成使纱线切割用刀靠近针板地配置,切断位置也在落针位置附近,但在纱线切割断后的布料上还会残留针板的厚度量以上的残端(残余纱线)。因此,在要求将残端尽可能缩短的情况下,需要手工作业来切除。
另外,在使用从针板出没的进给齿来进行布进给的情况下,存在以下的问题。即,在上述纱线切割装置中,为了使织针和纱线切割用刀不发生干涉,构成为在织针位于上止点附近时进行切断。另一方面,由于进给齿在织针比针板更上升时进行进给,所以在上述切断的时刻,如图14A所示,进给齿从针板最为突出,将布料从针板推起。因此,从布料到纱线切割用刀的距离远离出进给齿从针板推起的量,存在缝纫线的残端变长的问题。
此外,在使用进给齿进行布进给的情况下,如果在最终针落针后的织针的上止点附近进行纱线切割,则由于进给齿已经对布开始进给,所以从布料到纱线切割用刀的距离远离出该进给量,因此缝纫线的残端变长。此外,由于在最终针向布的下侧被抽出的上方纱线被切断,因此,在最终针的落针位置不形成上方纱线与下方纱线的结节,成为上方纱线的残端从最终针的落针位置产生残端、下方纱线的残端从最终针的往近前一针的落针位置产生的状态。因此,如图13B所示,在分离的两个位置产生残端,导致缝制品质的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上方纱线和下方纱线的残端更短。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具备:针板,所述针板贯通形成有针孔,所述针孔供织针插入;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使被缝制物沿所述针板的上表面移动;针上下移动机构,所述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所述织针的上下移动动作;梭机构,所述梭机构在所述针板的下侧从所述织针捕捉上方纱线并缠绕下方纱线;纱线切割装置,所述纱线切割装置设置于所述针板与所述梭机构之间,切断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拨线机构,所述拨线机构将由所述纱线切割装置切断了的上方纱线的织针侧部分向所述被缝制物的上侧拉出;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进行所述移动机构、所述纱线切割装置和所述拨线机构的动作控制,所述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备残端切除机构,所述残端切除机构配置于比所述针板的上表面靠下方且比所述纱线切割装置靠上方的位置,在利用所述纱线切割装置切断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之后,利用所述残端切除机构切除与所述被缝制物相连的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
本发明利用配置于比针板的上表面靠下方且比纱线切割装置靠上方的位置的残端切除机构,来切除由纱线切割装置切断了的被缝制物侧的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因此,能够减少因针板的厚度而产生的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的增加量。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针板为上下两层构造,所述残端切除机构具有切除用刀,所述切除用刀内置于所述针板的上下层之间,在所述纱线切割装置进行切断后切除与被缝制物相连的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
本发明由于在针板的上下层之间内置有残端切除机构的切除用刀,将由纱线切割装置切断了的被缝制物侧的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切除,因此,能够减少因针板的厚度而产生的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的增加量。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移动机构的进给量,以便使由所述纱线切割装置执行纱线切割的最终针的落针位置距前一针的落针位置的进给量为0,或者比其紧邻的之前的进给量少。
在上述发明中,通过使最终针的落针位置与其前一针的落针位置相同或接近,从而避免了因在最终针落针后被缝制物的移动而造成的残端的延长,并且能够避免上方纱线的残端和下方纱线的残端从相离开的位置产生的情况,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移动机构利用从所述针板的出没孔出没的进给齿进行被缝制物的进给,在所述纱线切割装置进行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切断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残端切除机构,使残端切除机构在通过使所述缝纫机马达回转减少所述进给齿从所述针板突出的突出量之后,进行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的切除。
在上述发明中,由于在减少进给齿的突出量之后进行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的切除,因此能够进一步减短切除后的残端。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当检测到信号输入机构的纱线切割信号的输入时,所述控制装置以使规定针数成为预先确定的凝缩缝纫间距的方式控制所述移动机构的进给量。
在上述发明中,能够进行凝缩缝纫。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缝纫机是对被缝制物进行纽扣的缝接的钉纽扣缝纫机,具备上方纱线保持装置,所述上方纱线保持装置配置于比所述针板和所述残端切除机构靠下方且比所述梭机构靠上方的位置,并保持所述上方纱线的缝制开始的端部,所述上方纱线保持装置具备夹持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夹持机构能够切换所述上方纱线的缝制开始的端部的释放状态和所述上方纱线的缝制开始的端部的夹持状态,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夹持机构从所述释放状态切换为所述夹持状态,所述控制装置进行如下控制:在所述纽扣缝接的第一针落针后将所述夹持机构从所述释放状态切换为所述夹持状态,在所述纽扣缝接的最终针落针后利用所述纱线切割装置进行纱线切割,并且在所述纱线切割装置执行纱线切割之后,将所述夹持机构切换为所述释放状态。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具备吸引机构,所述吸引机构从所述针板的针孔下方进行吸引。
在上述发明中,能够利用吸引机构进行针板的下侧的集尘,能够减少因周围的机构等附着尘埃而导致的动作不良等的发生。
另外,能够将利用残端切除机构切除的上方纱线和下方纱线的残端向下方拉伸,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切除。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吸引机构具备吸引嘴和吸引嘴驱动机构,所述吸引嘴能够相对于所述针板的针孔进行接触和分离的移动,所述吸引嘴驱动机构施加所述接触和分离的移动动作。
在上述发明中,由于使吸引嘴相对于配置有各种结构的针板的下方能够进行接触和分离移动,因此能够减少其它结构与吸引嘴的干涉,能够实现相互的动作的稳定化。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具备吸引控制装置,所述吸引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吸引机构,使得进行所述移动的吸引嘴在到达所述针板的针孔的同时或在到达之前开始吸引。
在上述发明中,能够利用吸引嘴进行针孔的周围的集尘,能够将针板的下侧区域保持得更干净。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针板为上下两层构造,所述残端切除机构具有切除用刀,所述切除用刀内置于所述针板的上下层之间,并在所述纱线切割装置进行切断后切除与被缝制物相连的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在所述上层的针板和所述下层的针板双方形成有同心的针孔。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使所述下层的针板的上表面的所述针孔的周围部分形成得比所述下层的针板的上表面的其它部分高。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残端处理机构在所述上层的针板与所述下层的针板之间,作为所述切除用刀,在上侧具备固定刀,在下侧具备活动刀,在所述固定刀和所述活动刀上,都形成有供所述上方纱线和所述下方纱线穿插的贯通孔,所述活动刀的所述贯通孔在所述活动刀的切除动作方向上的最小宽度与所述上层的针板的针孔在切断动作方向上的宽度一致。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具备中间推压部,所述中间推压部用于当缝制时在被保持的所述纽扣与所述被缝制物之间防止所述被缝制物向所述纽扣侧的拉近。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使上方纱线和下方纱线的残端更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是表示进给调节机构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纱线切割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由纱线切割装置的纱线切割用活动刀和纱线切割用固定刀进行的纱线切断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针板的立体图。
图7是针板的下板和残端切除机构的俯视图。
图8是针板的上板和残端切除机构的仰视图(等待位置状态)。
图9是针板的上板和残端切除机构的仰视图(切除位置状态)。
图10是残端切除机构的立体图。
图11是从与图10不同的方向观察的残端切除机构的立体图。
图12是吸引机构的后视图。
图13A是表示实施了0间距控制时的缝纫线切断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B是表示未实施0间距控制时的缝纫线切断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A是表示未实施进给齿降下控制时的缝纫线残端切除后的长度的说明图。
图14B是表示实施了进给齿降下控制时的缝纫线残端切除后的长度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缝纫机的缝制控制的流程的时序图。
图16是表示纱线切割装置的其它例的仰视图。
图17是表示残端切除机构的其它例的立体图。
图18A是表示其它的残端切除机构的残端切除前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8B是表示其它的残端切除机构的残端切除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残端切除机构和吸引机构的其它例的省略了针板的俯视图,表示残端切除前且吸引开始前的状态。
图20是表示残端切除机构和吸引机构的其它例的省略了针板的俯视图,表示残端切除前且吸引开始后的状态。
图21是表示残端切除机构和吸引机构的其它例的省略了针板的俯视图,表示残端切除后且吸引开始后的状态。
图22是表示从缝制到纱线切割和残端切除的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4是图23的钉纽扣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25是表示上方纱线保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从下方观察上方纱线保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27A是用于说明构成夹持机构、驱动机构、检测机构的各部件的“初始位置”的俯视图。
图27B是用于说明构成夹持机构、驱动机构、检测机构的各部件的“初始位置”的侧面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夹持机构的“初始位置”的立体图。
图29A是用于说明构成夹持机构、驱动机构、检测机构的各部件的“中间保持位置”的俯视图。
图29B是用于说明构成夹持机构、驱动机构、检测机构的各部件的“中间保持位置”的侧面图。
图30A是用于说明构成夹持机构、驱动机构、检测机构的各部件的“等待位置”的俯视图。
图30B是用于说明构成夹持机构、驱动机构、检测机构的各部件的“等待位置”的侧面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夹持机构的“等待位置”的立体图。
图32是图23的钉纽扣缝纫机的纽扣缝接缝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33是图23的钉纽扣缝纫机的纽扣缝接缝制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34是接着图33的纽扣缝接缝制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35是接着图34的纽扣缝接缝制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36是接着图35的纽扣缝接缝制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37是接着图36的纽扣缝接缝制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图38是表示针孔的周围的形状的其它例的立体图。
图39A是用沿着通过针孔的中心线的Y-Z平面的剖面表示针孔、残端切除机构的切除用固定刀和切除用活动刀的剖面图,表示切除用活动刀的非切除动作时。
图39B是用沿着通过针孔的中心线的Y-Z平面的剖面表示针孔、残端切除机构的切除用固定刀和切除用活动刀的剖面图,表示切除用活动刀的切除动作时。
图40是具备中间推压部的进给机构的立体图。
图41A是表示设置了中间推压部的情况下的纽扣与布料的缝接状态的说明图。
图41B是表示未设置中间推压部的情况下的纽扣与布料的缝接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平缝缝纫机的整体的概略结构]
以下,根据图1至图15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控制系统的框图。
缝纫机10是所谓的平缝缝纫机,具备:缝纫机框架20;针上下移动机构30,其使保持织针11的针杆12上下移动;针板40,其设置于缝纫机框架20的缝纫机针床部21的落针位置;梭机构50,其在针板40的下侧将织针11的上方纱线U与下方纱线D缠绕;进给机构60,其作为将针板40的上表面的被缝制物以固定的进给间距进给的移动机构;进给调节机构70,其变更进给间距;纱线切割装置80,其在最终针落针后将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切断;拨线机构90,其将切断后的上方纱线U的织针侧部分U1向被缝制物的上方抽出;残端切除机构100,其将由纱线切割装置80切断后的被缝制物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切除;吸引机构110,其从针板40的针孔411、421的下方进行吸引;以及控制装置120,其进行上述各结构的动作控制。
此外,纱线张力装置和挑线杆是缝纫机普遍搭载的公知的机构,因此省略图示和详细的说明。
以下,依次说明上述各结构。
[缝纫机框架]
缝纫机框架20由缝纫机针床部21、缝纫机直立体部22和缝纫机臂部23构成,所述针床部21位于下部,所述缝纫机直立体部22从缝纫机针床部21的一端部起向上方立起,所述缝纫机臂部23从缝纫机直立体部22的上部起沿着缝纫机针床部21地延伸设置。
在这里,在说明缝纫机10的结构时,将后述的针杆12的上下移动方向作为Z轴方向,将与该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与缝纫机针床部21和缝纫机臂部23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将与Z轴方向和Y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此外,在将缝纫机10设置于水平面上的情况下,Z轴方向成为铅垂上下方向,X轴方向和Y轴方向成为水平方向。
在缝纫机臂部23的内侧,与其长边方向(Y轴方向)平行的主轴32可旋转地被支承。
另外,在缝纫机针床部21的内侧,与其长边方向(Y轴方向)平行的上下进给轴61可旋转地被支承。
在主轴32和上下进给轴61上分别固定装备有链轮33、62,从主轴32经由带齿的传送带63向上下进给轴61传递转矩。
[针上下移动机构]
如图1所示,针上下移动机构30具备:缝纫机马达31,其由设置于缝纫机直立体部22的上部的伺服马达构成;主轴32,其与该缝纫机马达31的输出轴连接并进行旋转;针杆曲柄34,其固定装备于该主轴32的缝纫机面部侧的端部;曲柄连杆35,其一端部连结在针杆曲柄34上的从主轴32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以及针杆12,其经由针杆抱持部36与曲柄连杆35的另一端部连结。
针杆12在其下端部保持织针11,并且以能够沿Z轴方向往复上下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缝纫机臂部23。
缝纫机马达31是伺服马达,具备编码器37(参照图2)。并且,控制装置120从编码器37进行缝纫机马达31的旋转速度、主轴角度等的检测,并对缝纫机马达31实施动作控制。
此外,针杆曲柄34、曲柄连杆35、针杆抱持部36等的结构与公知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进给机构]
进给机构60与公知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即,该进给机构60具备:进给齿64,其使齿尖从形成于针板40的出没孔412、422出没,来将被缝制物沿X轴方向以固定的进给间距进给(参照图10);进给台,其支承进给齿64;上下进给轴61,其对进给台施加上下的往复动作;水平进给轴,其对进给台施加沿X轴方向的水平的往复动作;凸轮曲柄机构,其将上下进给轴61的全周旋转转换为上下的往复动作并传递给进给台;另一个凸轮曲柄机构,其将上下进给轴61的全周旋转转换为往复的转动动作并传递给水平进给轴;以及水平进给臂,其固定装备于水平进给轴,对进给台施加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
进给台从其一端部被施加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从另一端部被施加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和水平方向的往复动作都与缝纫机马达31的旋转同周期地施加,由此,位于进给台的中间的进给齿64将这些动作合成,以大致椭圆形轨迹进行回转运动。当在该椭圆运动的上部分移动时,进给齿64的齿尖从针板40的出没孔突出,进行沿着椭圆的长边方向将被缝制物进给的动作。
[进给调节机构]
进给调节机构70具备未图示的进给调节体,该进给调节体在进给机构60中的从上下进给轴61向水平进给轴传递往复转动动作的凸轮曲柄机构和水平进给轴之间,根据其倾斜角度,对传递给水平进给轴的往复转动角度的振幅和相位的正反进行切换。
上述进给调节机构70的进给调节体确定有进给间距为0的倾斜角度,当从该角度向一定方向的倾斜角度越大,则将向正进给方向的进给间距调节得越大,当向反方向的倾斜角度越大,则将向反进给方向的进给间距调节得越大。
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进给调节机构70具备:未图示的刻度盘,其设定和输入进给间距;凸轮部件71,其在缝纫机直立体部22内可转动地被支承,并且其转动角度根据刻度盘的设定而变化;进给调节轴77,其一端与刻度盘连结,另一端与凸轮部件抵接;连结杆72,其将凸轮部件71与进给调节体连结;未图示的进给调节弹簧,其将连结杆72向下方施力;凝缩(condense)用气缸74,其经由连结杆72和杆臂73对进给调节体进行角度调节,以便成为比由刻度盘设定的进给间距小的规定的凝缩缝纫的间距;0间距用气缸75,其切换进给调节体的倾斜角度,以便使进给间距成为0;以及反向进给用电磁线圈76,其维持由刻度盘设定的进给间距或凝缩缝纫的进给间距的幅度,并切换进给调节体的倾斜角度,使得进给方向从正方向变为反方向。
在图3所示的进给调节机构70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刻度盘使调节轴77进退移动(图3中的X轴方向),调节与凸轮部件71抵接的抵接位置,从而经由连结杆72调节进给调节体的倾斜角度,来调节常规缝制时的进给间距。
此外,调节上述进给调节体和进给调节体的角度的机构是公知的技术,例如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07-202667号公报、日本特开2011-101719号公报等的进给调节的原理。
上述凝缩用气缸74、0间距用气缸75都经由未图示的电磁阀由控制装置120控制其动作。
此外,如图3所示,凝缩用气缸74吸引柱塞(沿图3中的右方向移动),使杆臂73沿顺时针方向(图3中)转动,由此,克服进给调节弹簧的施力,使连结杆72沿顺时针方向(图3中)转动,调节进给调节体的倾斜角度,以便成为凝缩缝纫的间距。0间距用气缸75使柱塞推出(沿图3中的左方向移动),将被凝缩用气缸74转动了的状态下的杆臂73沿逆时针方向推回,由此,使连结杆72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调节进给调节体的倾斜角度,以便成为0间距。由于上述结构,在使进给为0间距时,必须将凝缩用气缸74的吸引动作和0间距用气缸75的推出动作组合来执行。
另外,在图3所示的进给调节机构70的情况下,利用凝缩用气缸74的吸引动作,使连结杆72沿顺时针方向(图3中)转动,在此时的进给调节体的倾斜角度下,成为凝缩缝纫的间距下的反向进给的缝制。
[拨线机构]
拨线机构90与公知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各结构的详细的说明。该拨线机构90具备:拨线部91,其在缝纫机臂部23的前端下部的与针杆12相邻的位置上,绕X轴可旋转地被支承;以及拨线部电磁线圈92,其对该拨线部91施加转动动作。
上述拨线部91的下端部形成为钩状,其下端部通过转动,以切割的方式通过位于上停止位置的织针11的下方。由此,能够将在针板40的下侧被纱线切割装置80切断了的上方纱线U的织针侧部分U1拨拽到被缝制物的上方。
[梭机构]
梭机构50是公知的垂直全周旋转梭,具备将卷绕下方纱线D的梭心收纳在内侧的内梭、在内梭的外周旋转并从织针11捕捉上方纱线U的外梭、以及对外梭施加旋转力的梭轴51。
梭轴51在缝纫机针床部21内与上述的上下进给轴61平行且可旋转地被支承,在与上下进给轴61之间经由齿轮以两倍速传递反方向的旋转。也就是说,梭机构50的外梭以主轴32的二倍速进行旋转。
另外,内梭和外梭配置于针板40的下方,设计成外梭的刀尖通过形成于针板40的针孔411、421的垂直下方。
[纱线切割装置]
如图4所示,纱线切割装置80具备: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和纱线切割用固定刀82,它们协同工作来切断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动作机构,其以缝纫机马达31作为驱动源,使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和纱线切割用固定刀82彼此的刃部81a、82a朝向相互咬合的方向沿梭机构50的外梭的外周移动;以及纱线切割电磁线圈83,其切换动作机构与缝纫机马达31之间的动力传递的连接和切断(参照图2)。
此外,纱线切割装置80能够利用例如日本特开平7-1455489号公报公开的公知的结构,因此省略其一部分的详细说明。
纱线切割用固定刀82在执行切断动作时,通过动作机构,其刃部82a前进移动至针孔421的下方的针通过位置附近并等待。
另一方面,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隔着针孔421的下方的针通过位置,从与纱线切割用固定刀82相反的一侧起向与纱线切割用固定刀82的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其刃部81a以通过针孔421的下方的针通过位置的方式移动。由此,在针孔421的下方的针通过位置,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被相互的刃部81a、82a夹住并被切断。
图5表示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的刃部81a周边的形状。如图所示,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具备在切断动作时的前进方向上形成尖锐的形状的整理部81b、以及形成于整理部81b的两侧的第一和第二凹部81c、81d。
上述整理部81b在通过针孔421的下方的针通过位置时,向被外梭向针板40的下方抽出的上方纱线U的线圈中突入,将上方纱线U分成织针侧部分U1和被缝制物侧部分U2。其结果是,上方纱线U上的织针侧部分U1被分选至第一凹部81c,被缝制物侧部分U2和下方纱线D被分选至第二凹部81d。
并且,在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的第二凹部81d的内侧的缘部形成有刃部81a,纱线切割用固定刀82的刃部82a形成为仅与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的第二凹部81d侧相对。因此,只有被分选至第二凹部81d的被缝制物侧部分U2和下方纱线D被切断。
动作机构具备:各个支承体,其以各纱线切割用刀81、82能够单独地与梭轴51同心转动的方式支承各纱线切割用刀81、82;刀轴,往复转动动作从缝纫机马达31经由离合机构和凸轮机构传递给该刀轴;以及多个连接体,其从刀轴对各个支承体沿彼此相反方向施加转动动作。另外,离合机构中的从缝纫机马达31向刀轴的动力的连接和切断的切换由上述的纱线切割电磁线圈83进行。
[针板]
针板40设置于缝纫机针床部21的上部且是针杆12的下方。如图6所示,该针板40成为由上板41和下板42构成的上下两层构造。
上板41和下板42都是半椭圆形状的板体,下板42嵌合在形成于上板41的下表面侧的凹部413中,并通过螺纹紧固而一体化。
该上板41和下板42在一体化的状态下,在相同的位置形成有针孔411、421和进给齿64(参照图10)的出没孔412、422。
针孔411、421形成于织针11的正下方位置,进给齿64的出没孔412、422在相对于针孔411、421沿X轴方向的同一条线上前后形成有两个,并且在其两侧形成有两个,一共形成有四个。该出没孔412、422都是沿着被缝制物的进给方向的狭缝状,构造成容许进给齿64的齿尖在其内部沿进给方向移动。
[残端切除机构]
如图7~图11所示,残端切除机构100具备:切除用固定刀101和切除用活动刀102,它们作为切除用刀,内置于作为针板40的上层的上板41和作为下层的下板42之间;纱线切除用气缸103,其使切除用活动刀102进行动作;以及刀动作臂105,其一端部经由关节部104与该纱线切除用气缸103的柱塞连结。
图7是下板42的俯视图,图8是上板41的仰视图。
在上板41的下表面和下板42的上表面,为了穿插切除用固定刀101和切除用活动刀102,在针孔411、421和进给齿64的出没孔412、422的周围形成有凹部414、424。
并且,切除用固定刀101在上板41的凹部414内以其长边方向沿着X轴方向的状态配设。此外,切除用固定刀101的基端部通过螺纹紧固被固定支承在形成于上板41的下表面的出没孔412的一端部侧的凹部414中,从该基端部起形成有朝向针孔411侧并比该针孔411向远方延伸出的延出部。此外,在切除用固定刀101的延出部前端,在与针孔41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使织针11通过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的内缘部的靠近前端的部分成为用于进行纱线切除的刃部101a。
另外,切除用固定刀101的大致整体以不与从出没孔412进行出没动作的进给齿64干涉的方式,其宽度形成得窄,并且形成有长孔101b。
切除用活动刀102在下板42的凹部424内以其长边方向沿X轴方向的状态配设。另外,在形成于下板42的出没孔422的另一端部侧的凹部424中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长孔425,刀动作臂105的销105a(参照图10)从下方插入该长孔425。
并且,在切除用活动刀102的基端部形成有供刀动作臂105的销105a插入的插入孔102a。另外,形成有从切除用活动刀102的基端部起朝向针孔421侧并比针孔421向远方延伸出的延出部。此外,切除用活动刀102在从基端部起到延出部的前端附近为止遍及大致全长地形成有长孔102b。在该长孔102b的前端侧,通过针孔421的织针11能够通过。此外,该长孔102b的内缘部的前端侧的部分成为用于进行纱线切除的刃部102c。
另外,从上板41的下表面起向下方突出的引导销415插入切除用活动刀102的长孔102b。当切除用活动刀102被后述的刀动作臂105沿X轴方向施加往复动作的情况下,该引导销415用于使切除用活动刀102的往复动作稳定。
另外,切除用活动刀102的大致整体以不与从出没孔412进行出没动作的进给齿64干涉的方式,其宽度形成得窄。
此外,切除用固定刀101的延出端部成为从上方与切除用活动刀102的延出端部重叠的状态,此外,切除用固定刀101的刃部101a与切除用活动刀102的刃部102c隔着针孔411、421彼此相对地配置。
并且,切除用活动刀102从使上述刃部101a、102c相对的状态开始,如图9所示地被刀动作臂105沿离开切除用固定刀101的方向施加牵引的动作,由此,在纱线切割装置80进行切断后,能够切除针孔411、421内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部。
如图10和图11所示,刀动作臂105和纱线切除用气缸103被支承于滑动板13,该滑动板13在缝纫机针床部21与针板40相邻地设置。此外,在图10中,省略了针板40的上板41的图示。
刀动作臂105在其长边方向中间部由安装于滑动板13的下表面侧的台阶螺钉106可转动地支承,其一端部经由关节部104与纱线切除用气缸103的柱塞连结。
另外,在刀动作臂105的另一端部装备有向上方突出的销105a,该销105a如前所述地插入切除用活动刀102的插入孔102a。
纱线切除用气缸103能够通过柱塞的进退动作对刀动作臂105施加转动动作,通过使柱塞从后退的状态前进,从而对切除用活动刀102施加切除动作。
[吸引机构]
如图12所示,吸引机构110在缝纫机针床部21内与梭机构50相邻地配置。该吸引机构110具备吸引嘴111和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该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作为使支承吸引嘴111的支承体112沿规定方向往复移动的吸引嘴驱动机构。
该吸引机构110的目的在于,通过从针孔421的下方进行吸引,从而在进行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的切除时,将该残端向下方拉伸,更可靠地进行切除,以及进行切除后的残端的收集。
吸引嘴111的上端部开口而成为吸引口,其下端部经由未图示的集尘器与负压产生源连接。另外,在吸引嘴111的集尘器与负压产生源之间设置有吸引用电磁阀114(参照图2),能够对吸引的开始和停止进行切换。
另外,吸引嘴111的上端部为了能够避开梭机构50并接近针板40的针孔421,形成为沿着外梭的外周弯曲的形状。
支承吸引嘴111的支承体112在缝纫机针床部21内沿水平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承,能够将吸引嘴111的上端部从离开针板40的针孔421的位置起移动至针孔421的正下方位置附近。
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按照上述支承体112的移动范围使吸引嘴111进退移动。由此,吸引嘴111能够在从离开针板40的针孔421的退避位置到上端部接近至针孔421的正下方位置附近的吸引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120由如下部分大致构成:存储并容纳有控制、判断等各种处理用的各种程序的ROM122、按照这些各种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的CPU121、作为各种处理中的工作存储器使用的RAM123、以及将各种缝制数据和设定数据收纳的EEPROM124。
并且,控制装置120经由系统总线和驱动回路等与针上下移动机构30的缝纫机马达31和编码器37、进给调节机构70的反向进给用电磁线圈76、凝缩用气缸74和0间距用气缸75、纱线切割装置80的纱线切割电磁线圈83、残端切除机构100的纱线切除用气缸103、拨线机构90的拨线部电磁线圈92、吸引机构110的吸引用电磁阀114以及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等连接。
此外,实际上控制装置120对使凝缩用气缸74、0间距用气缸75、纱线切除用气缸103、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工作的电磁阀进行控制,但在这里省略了各电磁阀的图示。
另外,缝纫机马达31经由驱动回路而被控制,但省略了该图示。
另外,控制装置120与操作输入部125和踏板126连接,所述操作输入部125用于输入与缝制相关的各种设定,所述踏板126作为缝制的实行等的信号输入机构。
利用操作输入部125进行例如后述的凝缩缝纫的实行的有无和凝缩间距、针数、正反缝制方向等的设定。
踏板126通过前踏向控制装置120指示输入缝制开始信号,通过解除前踏向控制装置120指示输入缝制停止信号,通过后踏向控制装置120指示输入纱线切割信号。另外,当设定了凝缩缝纫的情况下,在踏板126被后踏时,在实行凝缩缝纫之后实行纱线切割。
[0间距控制]
在这里,说明控制装置120在缝制停止时进行的各种控制。
首先,当检测出由踏板126的后踏产生的信号输入时,控制装置120实行纱线切割动作。此时,控制装置120控制进给机构60,使进给间距为0,以便使纱线切割装置80实行纱线切割的最终针的落针位置与其前一针的落针位置相同(或者大致相同)。
如果像以往那样以通常的进给间距或凝缩间距进行进给至最终针之后用纱线切割装置进行纱线切割,则如图13B所示,在最终针的落针处形成结节,因此,残留在被缝制物上的上方纱线U的残端从最终针的落针位置垂下,残留在被缝制物上的下方纱线D的残端从离开一个间距的前一个落针位置垂下。
与此相比,如果进行上述0间距控制,则如图13A所示,在最终针处不产生结节,成为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从相同落针位置垂下的状态,能够避免下方纱线的残端从前一针的落针位置垂下的状态。另外,能够防止如下情况:从前一针的落针到纱线切割为止期间残端变长出进给机构60将被缝制物进给的长度量。
[进给齿降下控制]
另外,在利用缝纫机马达31的旋转减少了在用纱线切割装置80将下方纱线D和上方纱线U切断后的进给齿64从针板40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量之后,控制装置120实施进给齿降下控制,以便利用残端切除机构100切除下方纱线D和上方纱线U的残端。
在图14A和图14B中,附图标记h表示针板40的内部中的切除用固定刀101和切除用活动刀102的切除面的位置。
纱线切割装置80以主轴角度50°(所谓的上停止位置,但是以针杆上止点为0°)进行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切断。图14A表示主轴角度50°时的进给齿64的突出状态。如果残端切除机构100以该状态进行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切除,则切除后的最终的的残端长度L1成为进给齿64从针板上表面突出的距离加上从针板上表面起到各切除用刀101、102的切除面为止的距离的合计的长度。
在控制装置120中,从纱线切割装置80进行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切断起到残端切除机构100实行残端切除为止期间,使缝纫机马达31驱动,使主轴角度从50°沿正方向旋转至95°。
由此,如图14B所示,能够使进给齿64距针板40的上表面的突出量大致为0,因此,能够将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的切除后的最终的残端长度L2缩短至与从针板上表面起到各切除用刀101、102的切除面为止的距离大致相等的长度。
[吸引嘴驱动控制]
另外,控制装置120实行如下吸引嘴驱动控制:在残端切除机构100开始实行切除之前,完成将吸引嘴111的上端部从离开针板40的针孔411、421的退避位置到针孔411、421的正下方位置的移动,并且,从吸引嘴111开始移动起至少到残端切除机构100完成切除期间,使吸引嘴111成为吸引状态。
由此,吸引嘴111不仅能够收集被切除了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还能够进行吸引嘴111的移动范围的周围的集尘,能够实现针板40的下侧区域的清洁化。另外,由于在吸引嘴111到达针板40的针孔411、421的正下方位置的同时或者是在到达之前开始吸引,因此,在残端切除机构100切除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之前成为开始吸引的状态,因此,能够不遗漏地收集被切除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
另外,在被切除时,能够将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向下方拉伸,能够更可靠地利用残端切除机构100切除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
[缝纫机的缝制控制的流程]
根据图15的时序图和图22的流程图说明从上述缝纫机10的缝制到纱线切割和残端切除为止的动作控制。此外,在这里,以在结束缝制时进行凝缩缝纫的设定为前提。此外,图15中的(下)表示主轴角度中的下停止位置,(上)表示上停止位置。
首先,当检测出踏板126的前踏信号输入时(步骤S1),控制装置120开始缝纫机马达31的驱动(步骤S3)。进给机构60进行动作,该常规缝制时的进给间距是用进给调节机构70的刻度盘设定的进给间距。
然后,踏板126的前踏状态被解除,当检测出由后踏产生的纱线切割信号输入(步骤S5)时,控制装置120等待由编码器37检测出主轴角度220°(步骤S7)之后,使凝缩用气缸74沿柱塞后退的方向动作(时刻T1)(步骤S9)。由此,进给调节机构70的进给调节体被设定为成为设定的凝缩间距的倾斜角度。
然后,当进行预先设定的凝缩缝纫的规定针数中的最后的落针时(步骤S11),控制装置120等待由编码器37再次检测出主轴角度220°(步骤S13)之后,使0间距用气缸75沿柱塞前进的方向动作(时刻T2)(步骤S15)。
由此,进给调节机构70的进给调节体被设定为成为0间距的倾斜角度,下个最终针的落针在与凝缩缝纫的最后的落针相同的位置进行(步骤S17)。
接下来,在上述最终针落针后,当由编码器37再次检测出主轴角度220°时(步骤S19),控制装置120使纱线切割装置80的纱线切割电磁线圈83进行动作,将纱线切割装置80的动作机构与缝纫机马达31之间的动力传递切换为连接状态(时刻T3)(步骤S21)。
由此,通过纱线切割装置80的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上方纱线U以整理部81b为基准被分选为织针侧部分U1和被缝制物侧部分U2,此外,通过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和纱线切割用固定刀82的协同工作,上方纱线U的被缝制物侧部分U2和下方纱线D被切断(步骤S23)。
然后,在主轴角度50°下缝纫机马达31停止驱动(时刻T4)(步骤S25、S27),控制装置120等待编码器37检测出主轴角度50°并经过120[msec]之后(步骤S29),使纱线切割电磁线圈83停止(步骤S31),将纱线切割装置80的动作机构与缝纫机马达31之间的动力传递切换为阻断状态(时刻T5)。
另外,在该时刻T5,控制装置120使拨线机构90的拨线部电磁线圈92进行动作,使拨线部91转动(步骤S33)。由此,能够将从织针11向被缝制物过渡的上方纱线U的织针侧部分U1向被缝制物的上方抽出。
然后,控制装置120在拨线部电磁线圈92的作动完成的时刻使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进行动作,使吸引嘴111从等待位置向针孔411、421的正下方位置移动(时刻T6)。另外,在相同时刻,将吸引用电磁阀114打开,使吸引与吸引嘴111的开始移动共同地开始(步骤S35)。
然后,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吸引嘴111到达针孔421的正下方位置,在该时刻,控制装置120使缝纫机马达31驱动(时刻T7)(步骤S37),继续驱动缝纫机马达31,直到主轴角度成为95°(时刻T8)。
由此,从针板40的上表面突出的进给齿64的前端部下降,成为基本隐藏的状态。
然后,当检测出主轴角度95°时(步骤S39),控制装置120停止缝纫机马达31的驱动(步骤S41),基本上不做等待地使残端切除机构100的纱线切除用气缸103进行动作(步骤S43),来开始切除用活动刀102的切除动作。由此,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被切除,被切除的残端被下方的吸引嘴111吸引。
然后,当纱线切除用气缸103进行规定时间的动作时,使动作停止,使切除用活动刀102后退(时刻T9)。
然后,控制装置120关闭吸引用电磁阀114使吸引嘴111的吸引状态停止(步骤S45),并且使缝纫机马达31以反向旋转驱动(时刻T10)(步骤S47)。
然后,当主轴角度回到50°时(步骤S49),停止缝纫机马达31的驱动(时刻T11)(步骤S51)。另外,在相同时刻,制装置120使凝缩用气缸74的柱塞前进,使0间距用气缸75、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的柱塞后退,返回等待位置(步骤S53)。
由此,控制装置120对缝纫机的缝制控制结束。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缝纫机10具备:针板40,其贯通形成有插入织针11的针孔411、421;进给机构60,其作为使被缝制物沿着针板40的上表面移动的移动机构;针上下移动机构30,其进行织针11的上下移动动作;梭机构50,其在针板40的下侧从织针11捕捉上方纱线U并缠绕下方纱线D;纱线切割装置80,其设置于针板40和梭机构50之间,将下方纱线D和上方纱线U的线圈的被缝制物侧部分切断;以及拨线机构90,其将由纱线切割装置80切断了的上方纱线U的线圈的织针侧部分U1向被缝制物的上侧抽出,所述缝纫机10的特征在于,具备残端切除机构100,其配置于比针板40的上板41的上表面靠下方并且是比纱线切割装置80的纱线切割用刀81、82靠上方的位置,在纱线切割装置80切割纱线之后,利用残端切除机构100将与被缝制物连接的下方纱线D和上方纱线U的残端切除。
此外,缝纫机10的特征在于,使针板40成为上下两层构造,在针板40的上下层的上板41和下板42之间,内置有切除用固定刀101和切除用活动刀102,该切除用固定刀101和切除用活动刀102作为将由纱线切割装置80切断了的被缝制物侧的下方纱线D和上方纱线U的残端切除的残端切除机构100的切除用刀。
缝纫机10在利用纱线切割装置80将下方纱线D和上方纱线U的被缝制物侧部分切断之后,进一步利用内置在针板中的上述残端切除机构100的切除用固定刀101和切除用活动刀102将被缝制物侧的下方纱线D和上方纱线U的残端切除,因此,能够使切除处理后的下方纱线D和上方纱线U的残端比与针板40的厚度相对应的长度短。
另外,缝纫机10具备控制装置120,该控制装置120实行0间距控制,该0间距控制控制作为移动机构的进给机构60的进给量,以便使实行纱线切割装置80的纱线切割的最终针的落针位置与前一针的落针位置相同。
因此,能够避免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从不同的位置垂下的状态,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此外,能够避免从最终针的落针起到纱线切割为止由进给机构60进给的被缝制物的进给长度量加到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的长度上的情况,能够使被纱线切割装置80切断了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变短。
此外,被纱线切割装置80切断了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被残端切除机构100进一步切除变短,通过预先使纱线切割装置80切断后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变短,从而能够减少残端切除机构100的切除时产生的废弃物的量。另外,由于被切除的残端短,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利用吸引机构110进行收集。
另外,缝纫机10具备吸引机构110,该吸引机构110在针板40的下侧吸引被切除了的下方纱线D和上方纱线U的残端。
因此,能够利用吸引机构110收集针板40的下侧的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能够减少因残端附着于周围的机构等而造成的动作不良等情况的发生。
另外,能够利用残端切除机构100吸引待切除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并向下方拉伸,能够更靠地进行切除。
另外,缝纫机10的吸引机构110具备:吸引嘴111,其能够相对于针板40的针孔421进行接触分离移动;以及引嘴移动用气缸113,其作为施加该接触分离移动动作的吸引嘴驱动机构。
因此,能够在进给齿64和梭机构50等的动作过程中使吸引嘴111事先退避,能够减少这些结构与吸引嘴111的干涉,能实现彼此的动作的稳定化。
另外,缝纫机10具备控制装置120,其作为吸引控制装置,以在进行移动的吸引嘴111到达针板40的针孔421之前开始吸引的方式控制吸引机构110。
因此,也能够进行吸引嘴111的移动路径的周围的集尘,另外,由于在吸引嘴111到达针孔421之前进行吸引动作,因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的拉伸和切除后的残端的收集。
另外,在缝纫机10中,作为移动机构的进给机构60从缝纫机马达31获得动力,利用从针板40的出没孔412、422出没的进给齿64进行被缝制物的进给,控制装置120进行如下的进给齿降下控制:在利用缝纫机马达31的旋转将用纱线切割装置80将下方纱线D和上方纱线U的线圈的被缝制物侧部分U2切断时的进给齿64从针板40突出的突出量减少之后,通过残端切除机构100进行下方纱线D和上方纱线U的残端的切除。
因此,使进给齿64的突出量减少来进行下方纱线D和上方纱线U的残端的切除,由此,能够使切除后的残端进一步变短。
此外,虽然在本申请中省略了记载,但在从利用纱线切割装置80开始切断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到利用吸引嘴开始吸引期间,也可以追加日本特开2008-018282中记载的利用上方纱线夹紧装置进行的上方纱线夹紧动作。
[纱线切割装置的其它例]
图16表示其它的纱线切割装置80A的仰视图。该图16所示的、将纱线切割用活动刀和纱线切割用固定刀安装于针板40A的纱线切割装置80A适合于搭载有使用进给齿64的进给机构60以外的移动机构的缝纫机。
该纱线切割装置80A具备: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其围绕Z轴进行转动;纱线切割用固定刀82A,其与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协同工作,来切断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以及多个连接体83A~85A,它们以缝纫机马达31或其它的驱动机构作为驱动源,向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传递往复转动。此外,在这里,例示了具有与缝纫机马达31独立的纱线切割马达86A(参照图24)的情况,该纱线切割马达86A作为利用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进行纱线切割动作的驱动源。
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以利用转动而通过针孔441A的下方的方式配置,并且在一方的侧缘部具备将纱线分选为上方纱线U的线圈的织针侧部分U1以及被缝制物侧部分U2和下方纱线D的纱线整理部811A和孔眼刃部812A,另一方的侧缘部成为捕捉部813A,该捕捉部813A捕捉上方纱线U的被缝制物侧的部分U2和下方纱线D并搬运至纱线切割用固定刀82A。
另外,纱线切割用固定刀82A装备在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的转动范围中,在其一方的侧缘部形成有刃部821A。
并且,当从驱动源对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施加往复转动时,当以去程的转动通过针孔441A的下方时,利用纱线整理部811A将上方纱线U的线圈的织针侧部分U1向转动半径内侧分选,将被缝制物侧部分U2和下方纱线D向转动半径的外侧分选。
并且,在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的回程的转动时,被分选到转动半径的外侧的被缝制物侧的部分U2和下方纱线D转入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的另一方的侧缘部侧,被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的孔眼刃部812A和纱线切割用固定刀82A的刃部821A夹住并被切断。
这样的纱线切割装置80A也能够与上述的纱线切割装置80同样地使用。
另外,不限定于如纱线切割装置80A那样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在水平面内进行转动的结构,例如也能够适用具备在水平面内进行往复的直线运动的纱线切割用活动刀的纱线切割装置。
[残端切除机构和吸引机构的其它例]
利用图17~图21说明残端切除机构和吸引机构的其它例。
作为其它例的残端切除机构100A适合于搭载有使用进给齿64的进给机构60以外的移动机构的缝纫机。
该残端切除机构100A具备:切除用固定刀101A和切除用活动刀102A,它们作为切除用刀,内置于作为针板40A的上层的上板41A和作为下层的下板42A之间;纱线切除用气缸103A,其使切除用活动刀102A动作;以及刀动作部件104A,其与该纱线切除用气缸103A的柱塞连结。
上述针板40A的上板41A和下板42A都不直接形成有针孔,而是在落针位置形成有比针孔大的开口411A、421A。并且,在上板41A的落针位置的开口411A,通过螺纹紧固固定装备有形成了针孔431A的针孔形成板43A。在图17中虽省略了图示,但在下板42A的落针位置的开口421A通过螺纹紧固固定装备有形成了针孔441A的针孔引导部44A(参照图16)。但是,该针板40A与上述的针板40在功能上大致相同。
切除用固定刀101A安装于上板41A的开口411A,在与针孔431A重合的位置形成有使织针穿插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的Y轴方向一端侧的内缘部形成有刃部101Aa。
切除用活动刀102A在下板42A的凹部422A内以使其长边方向沿着X轴方向的状态配设。另外,该切除用活动刀102A由台阶螺钉105A绕Z轴可转动地被支承于上板41A的下表面。
此外,切除用活动刀102A的一端部的上表面与切除用固定刀101A的下表面滑动接触,在该切除用活动刀102A的一端部,在与针孔431A重合的位置形成有使织针穿插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的Y轴方向另一端侧的内缘部形成有刃部102Aa。
在下板42A的凹部422A内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贯通孔423A,在该贯通孔423A的下侧配置有刀动作部件104A。在该刀动作部件104A的上表面形成有凸部104Aa,该凸部104Aa通过贯通孔423A插入切除用活动刀102A的长孔102Ab。
纱线切除用气缸103A在下板42A的下表面侧,以使其柱塞的进退方向沿着Y轴方向的状态固定装备,在该柱塞上装备有刀动作部件104A。由此,纱线切除用气缸103A经由刀动作部件104A使切除用活动刀102A转动,能够使形成有刃部102Aa的端部沿着Y轴方向进行去程运动。
并且,纱线切除用气缸103A在通常时其柱塞为前进的状态,如图18A所示,成为切除用固定刀101A的刃部101Aa和切除用活动刀102A的刃部102Aa隔着通过针孔431A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而相对的状态。然后,使纱线切除用气缸103A的柱塞后退移动,如图18B和图21所示,切除用活动刀102A朝向切除用固定刀101A的刃部101Aa侧前进,能够用彼此的刃部101Aa、102Aa将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切除。
如图19~图21所示,吸引机构110A在缝纫机针床部21内配置于针板40A的下方。该吸引机构110A具备吸引嘴111A和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A,该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A作为使支承吸引嘴111A的支承臂112A沿规定方向往复转动移动的吸引嘴驱动机构。
吸引嘴111A的一端部开口而成为吸引口,其另一端部经由未图示的集尘器与负压产生源连接。该吸引嘴111A以吸引口侧高的方式被支承臂112A倾斜支承。
另外,关于能够通过未图示的吸引用电磁阀切换吸引的开始和停止这一点与上述的吸引机构110相同。
支承臂112A以其一端部支承吸引嘴111A,另一端部经由关节部115A与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A的柱塞连结。
该支承臂112A以能够绕Z轴转动的方式被针板40A的下板42A的下表面或缝纫机的框架支承,通过其转动,能够在使吸引嘴111A的吸引口远离针孔431A的退避位置(图19的位置)和使吸引嘴111A的吸引口在针孔431A的正下方位置附近(图20和图21的位置)切换。
此外,关节部115A和支承臂112A的另一端部经由形成于该支承臂112A的另一端部的未图示的长孔连结。
上述残端切除机构100A和吸引机构110A能够进行与上述的残端切除机构100和吸引机构110相同的动作控制。
即,在用纱线切割装置将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切断后,利用拨线机构90将上方纱线U的织针侧部分U1从被缝制物拉出,然后,一边进行吸引一边使吸引嘴111A从退避位置(图19的状态)转动至针孔正下方位置附近(图20的状态)。然后,以利用吸引嘴111A将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下下方延伸的状态,使残端切除机构100A的切除用活动刀102A转动,进行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的切除(图21的状态)。被切除了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被吸引嘴111A收集。
这样,残端切除机构100A和吸引机构110A能够与上述的残端切除机构100和吸引机构110同样地使用。
另外,上述的纱线切割装置80A和残端切除机构100A都适用于采用不使用进给齿的移动机构的缝纫机,但上述的吸引机构110A搭载于如下缝纫机之中的任意一方都能够良好地使用,所述缝纫机即:搭载了进给机构60的缝纫机,该进给机构60作为使用进给齿64的移动机构;以及采用不使用进给齿的移动机构的缝纫机。
[其它的缝纫机]
上述的缝纫机10例示了平缝缝纫机,但对于搭载了使用进给齿的进给机构的其它的形式的缝纫机也能够适用上述的纱线切割装置80、残端切除机构100、吸引机构110或110A以及针对它们的动作控制。
另外,搭载了使用进给齿的进给机构以外的移动机构的其它形式的缝纫机能够适用上述的纱线切割装置80、80A、残端切除机构100、100A、吸引机构110、110A和针对它们的动作控制。
作为搭载了使用进给齿的进给机构以外的移动机构的其它形式的缝纫机,例如作为使被缝制物移动的移动机构,列举在X-Y平面(或R-θ平面)上任意地使被缝制物移动的缝纫机(例如后述的钉纽扣缝纫机、电子循环缝制缝纫机等)。
在搭载这些移动机构的缝纫机的情况下,按照用于形成固定的缝制样式的缝制数据进行缝制,因此,在进行上述的0间距控制的情况下,在由缝制数据确定的缝制结束位置进行落针之后在同一位置进行最终针的落针,然后,用纱线切割装置切断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由此,能够进行良好的纱线切割。
另外,当是使被缝制物在X-Y平面(或R-θ平面)上任意地移动的缝纫机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进给齿的问题,因此不实施进给齿降下控制。
[其它]
作为纱线切割装置,不限于上述的纱线切割用刀绕Y轴转动的结构,例如也能够适用纱线切割用活动刀在水平面内移动的刀机构等。
另外,作为梭机构50的梭,例示了垂直全周旋转梭,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水平梭或半旋转梭。不过,在水平梭的情况下,优选使用纱线切割用活动刀在水平面内移动的刀机构。
另外,在图7、图8所示的针板上,上板和下板都是半椭圆形状,但只要仅将内置有切除用的位置构成为上板和下板的两层构造即可,不需要将上板和下板双方构成为半椭圆形状。
另外,在本申请中,使用了气缸作为对进给调节体进行角度调节成为凝缩间距、0间距的驱动源,但也可以用电磁线圈。同样地,使用了气缸作为残端切除机构和吸引嘴接触分离移动的驱动源,但也可以用电磁线圈。
另外,使用了电磁线圈作为切换进给调节体的倾斜角度使得进给方向从正方向变为反方向的驱动源,但也可以是气缸。
另外,进给调节机构70的0间距用气缸75切换进给调节体的倾斜角度使得进给间距变为0,但也可以不完全变为0。例如,也可以切换进给调节体的倾斜角度,以便成为比紧邻的之前的进给间距(例如凝缩缝纫间距)小的微小间距。
[第二实施方式:对于钉纽扣缝纫机的适用]
本发明的残端切除机构也能够适用于在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上进行纽扣的缝接的缝纫机(钉纽扣缝纫机)。
以下,根据图23~图37说明钉纽扣缝纫机10B。此外,对于与已经说明了的结构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3表示钉纽扣缝纫机10B的整体的概略结构,图24表示其控制系统。
如图23和图24所示,钉纽扣缝纫机10B具备:缝纫机框架20、针上下移动机构30、针板40A、纱线切割装置80A、拨线机构90、残端切除机构100A(参照图17~图21)以及吸引机构110A。
另外,该钉纽扣缝纫机10B还具备:进给机构60B,其作为使纽扣B和布料C相对于织针11沿X-Y平面任意地移动的移动机构;梭机构50B,其为半旋转梭;上方纱线保持装置130,其保持上方纱线U的缝制开始端部U0;以及控制装置120B,其控制整体的各个结构。
[钉纽扣缝纫机:梭机构]
上述梭机构50B如上所述为半旋转梭,具备:未图示的外梭、具有刀尖54B的中梭53B(参照图27B和图29B)、以及向中梭53B传递往复转动动作的未图示的传动器。并且,传动器的往复转动动作以缝纫机马达31作为驱动源,在主轴32与向传动器传递往复转动动作的传动器轴51B之间设置有由凸轮曲柄机构构成的传递机构52B。
即,主轴32进行全周旋转,具备连杆和转动臂(均省略图示),所述连杆以其一端部可旋转地支承固定装备于主轴32的偏心凸轮,所述转动臂以传动器轴51B为中心向其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出,连杆的另一端部与转动臂的转动端部连结。由此,当连杆的一端部通过偏心凸轮进行旋转运动时,在另一端部的转动臂上产生往复转动动作,经由传动器轴51B对传动器施加往复转动动作。
[钉纽扣缝纫机:进给机构]
如图23和图24所示,进给机构60B使纽扣B和布料C沿水平的针板40A的上表面移动,并对织针11任意地进行移动定位。
因此,进给机构60B具备:下板61B和基台62B,它们在缝纫机针床部21的上表面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可移动地被支承;纽扣抓持脚63B,其可升降地被基台62B支承,并进行纽扣B的保持;推压弹簧67B,其通过基台62B将纽扣抓持脚63B向下板61B的上表面推压;升降用马达64B,其克服推压弹簧67B的施力使纽扣抓持脚63B上升;X轴马达65B,其作为使下板61B和基台62B沿X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源;以及Y轴马达66B,其作为使下板61B和基台62B沿Y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源。
下板61B是沿着X-Y平面设置的长形的平板,其一端部成为载置于针板40B的上表面的状态。
基台62B在下板61B的上表面后端侧以能够绕X轴转动的方式被支承,能够利用该转动使设置于基台62B的前端侧的纽扣抓持脚63B升降。
并且,在下板61B的前端部的上侧配置有纽扣抓持脚63B。该纽扣抓持脚63B具备用于夹持纽扣B的一对爪,利用未图示的弹簧对纽扣B施加夹持压力。即,通过克服弹簧的施力将一对爪沿X轴方向扩张开,从而能够将纽扣B夹入并夹持。
如上所述,纽扣抓持脚63B以利用推压弹簧67B从上方对下板61B的上表面进行推压的方式施加推压力。因此,通过在下板61B的一端部的上表面载置布料C,从而纽扣抓持脚63B与纽扣B共同地保持布料C。
另外,纽扣抓持脚63B构成为:从升降用马达64B经由多个连接体被施加朝向上方的加压力,能够解除布料C的保持状态。
例如在纽扣B为四孔纽扣的情况下,X轴马达65B和Y轴马达66B以使四个孔以规定的顺序定位于织针11的下方的方式,使下板61B和基台62B与针杆12的上下移动同步地依次移动。X轴马达65B和Y轴马达66B的动作由控制装置120B控制。
另外,在该缝制钉纽扣的情况下,最后一针在与紧邻的前一针大致相同的位置落针,能够避免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从不同的位置垂下的状态,能够实现缝制品质的提高。
[钉纽扣缝纫机:上方纱线保持装置]
如图25~图31所示,上方纱线保持装置130由如下机构构成:夹持机构A,其能够切换保持状态和释放状态,所述保持状态是在保持面和夹持面之间夹持(保持)上方纱线的端部的状态,所述释放状态是将夹持(保持)的上方纱线的端部释放的状态;驱动机构B,其使夹持机构A相对移动,来切换保持状态和释放状态;以及检测机构C,其检测驱动机构B的动作位置。
夹持机构A具备:下板131,其作为保持部件,具有保持面1316;以及上板144,其作为夹持机构,具备与保持面1316相对配置的夹持面1325。
如图25所示,下板131是沿一定方向长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以由驱动机构B支承的状态,其长边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长方形形状的贯通孔1312沿下板131的长边方向形成于下板131的前端部1311,相当于贯通孔1312的四边形的四个内周面中的最靠前端侧的内表面成为保持面1316。在下板131由驱动机构B支承的状态下,该保持面1316与X-Z平面平行。此外,在下板131的后端侧形成有沿下板131的长边方向的狭缝状的孔部1313。另外,在下板131分别设置有从其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前销1314、以及在前销1314的稍稍左后方向下方突出的左销1315。
此外,保持面1316作为用于将上方纱线U夹入其与夹持面1325之间的保持面发挥作用。
如图25所示,上板144由前端部件132和上板主体133构成,所述前端部件132具有夹持面1325,所述上板主体133使前端部件132与前端部1331连接并保持前端部件132。
前端部件132具有夹持部1322和突起部1323,所述夹持部1322在前端部件主体1321的前端侧向图25的下方延伸出,所述突起部1323从夹持部1322的下端向图25的前方突出,在前端部件主体1321的后端侧形成有连结孔1324。夹持部1322的前侧的面作为用于将上方纱线U夹入其与保持面1316之间的夹持面1325发挥作用。在前端部件132(上板144)由驱动机构B支承的状态下,该夹持面1325与X-Z平面平行。
上板主体133是比下板131稍短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在上板主体133的前端部1331的下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连结突起1332。另外,在上板144分别设置有从其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后销1333、以及在后销1333的稍稍右前方向下方突出的右销1334。
并且,通过将前端部件132的连结孔1324与上板主体133的连结突起1332嵌合并连结,由此,前端部件132和上板主体133一体地组装,构成上板144。
在夹持机构A中,上板144上的前端部件132的夹持部1322和突起部1323穿插于下板131的贯通孔1312中,并且上板144的后销1333穿插于下板的孔部1313中,以这种方式上板144和下板131重叠,上板144和下板131能够沿其长边方向自由地相对移动。
并且,下板131的前销1314和上板144的后销1333穿插于后述的引导部137的中孔部1372,并在该引导部137的下方经由螺旋弹簧139连接。
在该螺旋弹簧139最为紧缩的状态下,下板131的前销1314和上板144的后销1333最为接近,并且下板131的左销1315和上板144的右销1334最为接近。即,在该状态下,左销1315和右销1334夹着下板131(上板144),沿与下板131(上板144)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配置。
此外,螺旋弹簧139为张紧弹簧,始终对前销1314和后销1333沿彼此接近的方向施力,由此,只要不施加外力,下板131的保持面1316与上板144的夹持面1325就始终维持抵接的状态。
驱动机构B是上方纱线保持装置130的驱动源,具备:保持用马达134,其作为进行夹持机构A的状态切换的驱动机构;摆动连杆140,其固定装备与保持用马达134的转动轴1341;连结部件135,其一端部与摆动连杆140的摆动端部1402连接,另一端部经由后述的凸轮板连杆136与夹持机构A连接;引导部137,其保持与凸轮板连杆136连接的夹持机构A,并且引导其移动动作;以及引导部盖138,其覆盖由引导部137保持的夹持机构A。
保持用马达134是根据控制装置120B的动作指令信号而每次旋转规定的角度的步进马达,根据基于编码器37输出的主轴32的角度的脉冲信号,以规定的主轴角度进行驱动。
连结部件135沿图中Y方向配置,在其一端部形成有孔部1351,另外,在另一端部形成有孔部1352。连结部件135将摆动连杆140的摆动端部1402的Y方向位移经由凸轮板连杆136传递给夹持机构A。
凸轮板连杆136使与下板131(上板144)交叉地配置的其长边方向沿图中X轴方向地配置。在凸轮板连杆136上设置有从其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凸轮板销1361。因此,凸轮板连杆136能够以凸轮板销1361为中心摆动。另外,凸轮板连杆136在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左孔部1362,在另一端部形成有右孔部1363。下板131的左销1315与左孔部1362连结,上板144的右销1334与右孔部1363连结。另外,在凸轮板连杆136的左端部设置有凸轮形状部1364,该凸轮形状部1364以与后述的滚柱142的外周面相对应的方式大致弯曲。
引导部137固定于缝纫机针床部21的内侧。
引导部137在其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形成有具有规定宽度的槽部1371,并且中孔部1372沿前后方向形成于槽部1371中。另外,在引导部137的槽部1371的左右两侧分别沿前后方向形成有狭缝状的左孔部1373和右孔部1374。在这里,这些左孔部1373和右孔部1374彼此平行地形成,但成为左孔部1373和右孔部1374彼此在前后方向上稍微错开的位置关系,相对而言,左孔部1373形成于前侧,右孔部1374形成于后侧。另外,在引导部137的左边緣的下部,通过螺钉1375安装有滚柱142。
此外,槽部1371的宽度与下板131和上板144的宽度大致相同。
引导部盖138是大致平板状的部件,通过四个螺钉1381在前侧和后侧各两个位置上固定于引导部137。由此,上述的下板131和上板144夹在引导部137和引导部盖138之间,被引导部137的槽部1371引导,防止下板131和上板144的晃动。
在驱动机构B中,在保持用马达134的转动轴1341上固定着作为摆动连杆140的一端部的轴部1401。并且,通过台阶螺钉141,连结部件135与摆动连杆140的摆动端部1402连结,所述台阶螺钉141以在形成于连结部件135的一端部的孔部1351内滑动自如的方式穿插。另外,在形成于连结部件135的另一端部的孔部1352中,以由凸轮板销1361枢轴支撑的状态安装凸轮板连杆136。通过这样的结构,利用伴随着保持用马达134的转动轴1341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的转动的、摆动连杆140的摆动,连结部件135沿Y轴方向前后移动。然后,连结部件135的前后移动传递给凸轮板连杆136。
另外,在引导部137的左孔部1373和右孔部1374中分别穿插下板131的左销1315和上板144的右销1334,左销1315和右销1334分别以在凸轮板连杆136的左孔部1362和右孔部1363中可滑动的方式,通过止动件143、143安装。
由此,伴随着保持用马达134的转动轴1341的转动的驱动力经由凸轮板连杆136传递给左销1315和右销1334。然后,由于左销1315和右销1334分别通过左孔部1373和右孔部1374以前后移动自如的方式配置,因此该驱动力以使下板131和上板144(夹持机构A)沿前后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传递。
检测机构C具备狭缝板150、第一传感器151和第二传感器152,所述狭缝板150固定于连结部件135,所述第一传感器151和第二传感器152固定于缝纫机针床部21的内侧,检测与连结部件135共同移动的狭缝板150的有无。
狭缝板150固定于连结部件135,是与连结部件135共同地前后移动的部件。狭缝板150具备第一被检测部1501和第二被检测部1502,所述第一被检测部1501在与第一传感器151对应的位置出入,由第一传感器151检测其有无,所述第二被检测部1502在与第二传感器152对应的位置出入,由第二传感器152检测其有无。
第一传感器151和第二传感器152分别具备发光元件1511、1521和受光元件1512、1522,作为发光元件,例如使用LED,作为受光元件,例如使用光传感器。以下,将受光元件接收到发光元件输出的发射光的情况定义为OFF状态,将受光元件没有接收到发光元件输出的发射光的情况定义为ON状态,来进行说明。
具体来说,伴随着狭缝板150的前后移动,当第一被检测部1501遮挡第一传感器151的发射光时,第一传感器151检测到第一被检测部1501,成为ON状态,而当没有遮挡时,第一传感器151成为OFF状态。并且,第一传感器151将表示其ON状态或OFF状态的检测信号输出给控制装置120B。
同样地,当第二被检测部1502遮挡第二传感器152的发射光时,第二传感器152检测到第二被检测部1502,成为ON状态,而当没有遮挡时,第二传感器152成为OFF状态。并且,第二传感器152将表示其ON状态或OFF状态か的检测信号输出给控制装置120B。
此外,发光元件输出的发射光朝向受光元件的光路155在图27A、图29A和图30A的俯视图中用虚线表示,在图27B、图29B和图30B的侧面图中用点表示。
此外,检测机构C除了利用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组合进行位置检测,还可以在保持用马达134设置编码器,利用编码器的角度检测进行位置检测。
接下来,说明上方纱线保持装置130的动作。
首先,参照图25,说明从缝制开始前一直到缝制刚刚开始之后的动作。
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20B的初始位置信号,保持用马达134使转动轴1341沿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规定的角度。伴随着转动轴1341的转动,摆动连杆140以轴部1401为支点摆动(参照图27A中箭头L0)。另外,通过台阶螺钉141可滑动地安装于摆动连杆140的连结部件135随着摆动连杆140的摆动向前侧移动(向前移动)(参照图27A中箭头M0)。
枢轴支撑于连结部件135的凸轮板连杆136伴随着连结部件135的向前移动而整体向前移动。
与凸轮板连杆136的右孔部1363结合的上板144的右销1334伴随着凸轮板连杆136的向前移动,沿引导部137的右孔部1374向前移动,并撞到(抵接)右孔部1374的前壁,成为右销1334的向前移动被限制的状态。此时,与右销1334一体的上板144也向前移动,上板144位于最靠前位置。
同样地,与凸轮板连杆136的左孔部1362接合的下板131的左销1315伴随着凸轮板连杆136的向前移动,沿引导部137的左孔部1373向前移动。此时,由于引导部137的左孔部1373和右孔部1374中的左孔部1373相对而言比右孔部1374稍稍形成得靠前方,因此,在上板144的右销1334撞到右孔部1374的前壁(抵接的状态)之后,下板131的左销1315还会以将上板144的右销1334为支点的方式沿引导部137的左孔部1373向前移动。然后,左销1315的向前移动即下板131的向前移动一直持续到下板131的贯通孔1312到达针板40A的针孔431A的正下方的规定的最靠前位置为止,在到达规定的最靠前位置的时刻,控制装置120B使保持用马达134停止,从而左销1315的向前移动即下板131的向前移动停止。此外,引导部137的左孔部1373的前方向的长度形成为具有富余的长度,使得在左销1315到达所述最靠前位置到达之后也不与左孔部1373的前壁相撞,来防止保持用马达134的失步。
当下板131和上板144位于最靠前位置时,下板131的前销1314和上板144的后销1333彼此克服螺旋弹簧139的施力,成为在Y轴方向上离开的状态。此外,在该情况下,通过螺旋弹簧139的施力,下板131的前销1314和上板144的后销1333以沿前后方向相互靠近的方式被施力,但由于保持用马达134的驱动力比螺旋弹簧139的施力大,因此,下板131能够克服螺旋弹簧139的施力,位于最靠前位置。
另外,当下板131和上板144位于最靠前位置时,下板131的贯通孔1312的保持面1316与安装于上板144的前端部1331的前端部件132的夹持面1325和突起部1323的前端在Y轴方向上离开,贯通孔1312成为打开的状态。此时,贯通孔1312与针板40A的针孔431A成为上下重叠的状态,缝制开始后的第一针的织针11能够贯通这些贯通孔1312和针板40A的针孔431A并上下移动。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夹持机构A像这样位于织针11的上下移动路径上的位置作为“初始位置”。在该初始位置,夹持机构A成为不保持、不夹持上方纱线的“释放状态”。
并且,在该“初始位置”,检测机构C的狭缝板150与连结部件135的向前移动共同地向前移动,狭缝板150的第一被检测部1501和第二被检测部1502分别位于第一传感器151和第二传感器152的非检测位置,为OFF状态。
然后,当夹持机构A位于“初始位置”时,上方纱线U的缝制开始侧的端部U0所穿插的第一针的织针11以贯通针孔431A和贯通孔1312的方式上下移动。此外,在织针11下降时,上方纱线U的端部U0被梭机构50B的中梭53B的刀尖54B向下方拉出,然后,如图28所示,在织针11上升时,上方纱线U的端部U0成为以穿插于贯通孔1312的状态垂下的状态。
然后,参照图29A和图29B,说明缝制开始后(第一针的织针11上下移动后)的上方纱线保持装置130的动作。
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20B的中间保持位置信号,保持用马达134使转动轴1341沿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规定的角度。伴随着转动轴1341的转动,摆动连杆140以轴部1401为支点摆动(参照图29A中的箭头L1)。另外,通过台阶螺钉141可滑动地固定于摆动连杆140的连结部件135伴随着摆动连杆140的摆动而向后侧移动(向后移动)(参照图29A中的箭头M1)。
枢轴支撑于连结部件135的凸轮板连杆136伴随着连结部件135的向后移动而整体向后移动。
当凸轮板连杆136开始向后移动时,首先,由于螺旋弹簧139的施力,上板144的后销1333被朝下板131的前销1314的方向拉拽,因此,上板144的右销1334保持与引导部137的右孔部1374的前壁抵接的状态,只有下板131开始向后移动。然后,当下板131进行了规定量的移动并停止时,下板131的保持面1316位于比上板144的突起部1323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成为贯通孔1312关闭的“中间保持位置”。
此外,该“中间保持位置”是指,在只有下板131向后移动的状态下,直到凸轮板连杆136的凸轮板销1361、上板144的右销1334和下板131的左销1315沿与夹持机构A(下板131、上板144)的长边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配置成一列位置期间的配置。这期间,保持用马达134进行与“中间保持位置”对应的规定的角度的转动。
然后,在该“中间保持位置”,检测机构C的狭缝板150与连结部件135的向后移动共同地向后移动,狭缝板150的第一被检测部1501位于第一传感器151的检测位置,成为ON状态。另外,第二被检测部1502位于第二传感器152的非检测位置,成为OFF状态。
下板131从“初始位置”向“中间保持位置”的移动在挑线杆开始上升之前结束,在该“中间保持位置”,下板131的保持面1316与上板144的夹持面1325不抵接,不对上方纱线进行夹持或保持。通过该状态,使由挑线杆向上方拉起的上方纱线U弯曲,施加克服上方纱线U的拉起的阻力。
通过施加这样的阻力,防止由挑线杆拉起的上方纱线U由于惯性力而松弛,并且能够防止从夹持机构A脱落,另外,能够将从织针11的眼孔到上方纱线U的缝制开始的端部U0为止的长度保持为一定。
接下来,参照图309A和图30B,说明在“中间保持位置”后、夹持机构A夹持、保持上方纱线U的前后的上方纱线保持装置130的动作。
从上述的“中间保持位置”起,保持用马达134进行图中顺时针方向的转动,来使摆动连杆140摆动,通过伴随着该摆动连杆140的摆动的连结部件135的向后移动,凸轮板销1361、右销1334和左销1315沿与夹持机构A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配置成一列。在该状态下,通过螺旋弹簧139的施力,下板131的前销1314和上板144的后销1333以沿前后方向彼此最为靠近的方式被施力。伴随于此,下板131的保持面1316与上板144的夹持面1325抵接(实际上,由于上方纱线U介于中间,所以不是完全接触,是与抵接相近的状态),如图31所示,夹持机构A成为夹持上方纱线U的“上方纱线夹持位置”。在该上方纱线夹持位置,夹持机构A成为“夹持状态”。
在成为“上方纱线夹持位置”之后,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20B的退避位置信号,保持用马达134使转动轴1341沿图中顺时针方向继续转动规定的角度。伴随着转动轴1341的转动,摆动连杆140以轴部1401为支点摆动(参照图30A中的箭头L2)。另外,由台阶螺钉141可滑动地固定于摆动连杆140的连结部件135伴随着摆动连杆140的摆动向后侧移动(向后移动)(参照图30A中的箭头M2)。
枢轴支撑于连结部件135的凸轮板连杆136伴随着连结部件135的向后移动而整体向后移动。
在该状态下,由于夹持面1325和保持面1316成为抵接状态,因此,螺旋弹簧139所施力的上板144和下板131的朝着相互近接方向的移动不进一步进行。因此,通过凸轮板连杆136的向后移动,下板131、上板144也都各自向后移动相同的量。即,夹持机构A成为夹持状态,一边夹持上方纱线U一边向后移动。
像这样,夹持机构A一边维持上方纱线U的夹持状态一边向比“上方纱线夹持位置”稍微向后移动的“退避位置”移动。该“退避位置”是针板40A的针孔431A的后方侧,是从针孔431A一直到夹持机构A的上方纱线U的端部U0不与当纱线切割装置80A进行纱线切割时进行往复转动动作的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接触的位置。
然后,在该“退避位置”,检测机构C的狭缝板150与连结部件135的向后移动共同地向后移动,狭缝板150的第一被检测部1501和第二被检测部1502分别位于第一传感器151和第二传感器152的检测位置,都为ON状态。
然后,夹持机构A在退避至该“退避位置”的状态下进行缝制,直到最终针。
像这样,上方纱线保持装置130在初始位置和等待位置之间切换夹持机构A的位置,由此,能够切换上方纱线U的缝制开始的端部U0的夹持状态和释放状态。
[钉纽扣缝纫机:动作控制]
如图24所示,控制装置120B的硬件结构与上述的控制装置120相同,具备CPU121、ROM122、RAM123、EEPROM124。
并且,控制装置120B经由系统总线和驱动回路等与针上下移动机构30的缝纫机马达31和编码器37、进给机构60B的X轴马达65B、Y轴马达66B、升降用马达64B、进行纱线切割装置80A的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的转动动作的纱线切割马达86A、残端切除机构100A的纱线切除用气缸103A、拨线机构90的拨线部电磁线圈92、吸引机构110A的吸引用电磁阀114A和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A、上方纱线保持装置130的保持用马达134、第一传感器151、第二传感器152等连接。
此外,实际上,控制装置120B对使纱线切除用气缸103A、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A进行动作的电磁阀进行控制,但在这里省略了各电磁阀的图示。
另外,控制装置120B与控制装置120同样地与操作输入部125连接。
该操作输入部125例如进行缝接的纽扣的孔的个数、各孔的尺寸、向各孔运针的顺序、针数等的设定。
另外,该钉纽扣缝纫机10B以预先设定的规定的针数进行纽扣缝接,因此,不具备输入纱线切割的实行指令的踏板126,取而代之设置有输入缝制的执行的指令的开始踏板126B。
[钉纽扣缝纫机:缝制动作]
接下来,利用图32的流程图和图33~图37的动作说明图说明上述钉纽扣缝纫机100B的纽扣缝接缝制动作。
首先,在下板61B的上表面载置有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C,在纽扣抓持脚63B放置纽扣B,当推压开始踏板126B时,控制装置120B控制进给机构60B的升降用马达64B,使纽扣抓持脚63B下降到布料C上。由此,纽扣B和布料C成为被纽扣抓持脚63B保持的状态(步骤S101)。
接下来,控制装置120B控制保持用马达134,使上方纱线保持装置130的夹持机构A向初始位置移动。由此,在针孔431A的下侧,夹持机构A的保持面1316和夹持面1325成为打开的状态(步骤S103、图33、释放状态)。
接下来,控制装置120B开始缝纫机马达31的驱动(步骤S105)。由此,第一针的落针在夹持机构A的保持面1316和夹持面1325之间进行。控制装置120B监视编码器37的输出,使保持用马达134以规定的主轴角度进行动作,使夹持机构A移动至中间保持位置,所述规定的主轴角度是织针11上升从夹持机构A的保持面1316和夹持面1325之间向上方脱出的角度(步骤S107)。由此,夹持机构A向等待位置侧移动,保持面1316与夹持面1325成为近接状态。因此,在由挑线杆进行上方纱线U的拉起时,能够对上方纱线U施加规定的阻力,能够抑制上方纱线U的松弛。
此外,控制装置120B监视编码器37的输出,当挑线杆通过其上止点时,使保持用马达134进行动作,使夹持机构A移动至等待位置(步骤S109、夹持状态)。
由此,夹持机构A离开针孔431A,成为保持面1316与夹持面1325最为接近的状态,上方纱线U的缝制开始的端部U0被夹持。
然后,以设定的纽扣缝接的针数,按照规定的顺序对纽扣的孔进行落针(步骤S111)。
然后,在最终针落针后织针11上升时,控制装置120B使纱线切割马达86A进行动作,利用纱线切割装置80A开始纱线切割(步骤S113)。
即,纱线切割装置80A的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通过往复转动的去程仅将在布料C的下侧利用中梭53B形成的上方纱线U的线圈的与织针11侧相连的部分分选出(图34),通过往复转动的回程将上方纱线U的线圈中与布料C侧相连的部分和从中梭53B到布料C的下方纱线D搬运到纱线切割用固定刀82A侧并切断(图35)。
此时,上方纱线缝制开始的端部U0由夹持机构A向等待位置侧拉拽,处于退避的状态,因此位于纱线切割用活动刀81A的转动范围外,不会被切断。
然后,当缝纫机马达31在规定的上停止位置停止时(步骤S115),控制装置120B控制拨线部电磁线圈92,利用拨线部进行拨线(步骤S117)。由此,由纱线切割装置80A切断了的上方纱线U的织针11侧的部分向纽扣B的上方被拉出(图36)。
然后,控制装置120B使纱线切除用气缸103A进行动作,在布料C的下表面附近的位置切除残留于布料C的下侧的被纱线切割装置80A切断后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以及从布料C到夹持机构A的上方纱线U的缝制开始的端部U0(步骤S119)。
接下来,控制装置120B使保持用马达134进行动作,使夹持机构A移动至初始位置(步骤S121)。由此,夹持机构A成为释放状态,被切除的上方纱线U的缝制开始的端部U0从由保持面1316和夹持面1325夹持的夹持状态被释放(图37)。
此外,控制装置120B使吸引嘴移动用气缸113A和吸引用电磁阀114A进行动作,在使吸引嘴111A的前端部向针孔431A的下方移动的同时进行吸引,吸引被切除了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和上方纱线U的缝制开始的端部U0(步骤S123)。
并且,控制装置120B控制进给机构60B的升降用马达64B,使纽扣抓持脚63B上升(步骤S125)。由此,布料C从纽扣抓持脚63B被释放,缝制结束。
如上所述,在钉纽扣缝纫机10B中,通过上方纱线保持装置130,上方纱线U的缝制开始的端部U0被夹持机构A保持在等待位置,直到最终针为止,因此在缝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抑制上方纱线U的缝制开始的端部U0与上方纱线U或下方纱线D缠绕而成为所谓的鸟巢状态。
另外,被保持的上方纱线U的缝制开始的端部U0最终被残端切除机构100A切除,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布料C的上方纱线U的缝制开始的端部U0的残端,能够实现美观良好的纽扣缝接缝制。
[针孔的周围的形状的其它例]
如上所述,在作为针板40A的下层的下板42A设置有针孔引导部44A。
并且,在该针孔引导部44A的中心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针孔441A,该针孔441A与针孔形成板43A的针孔431A同心,并且内径相等。
如图38、图39A和图39B所示,优选使针孔引导部44A的上表面的针孔441A的周围部分比针孔引导部44A的上面的其它的部分高,形成凸部状突起443A。该凸部状突起443A在俯视时为圆形,并与针孔441A同心地形成。另外,也可以在针孔441A的上端部形成倒角部442A。
在针孔引导部44A的下侧,进行将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分选的纱线整理、纱线切割等纱线处理,因此,通过在针孔引导部44A也形成针孔441A,从而能够在这些纱线处理时将各纱线引导到适当的位置并保持于适当的位置。
另外,在针孔引导部44A的下侧,由残端切除机构100A切除了的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经由针孔441A被吸引嘴吸引,因此,通过设置凸部状突起443A,从而能够使针孔441A的上端部更接近残端切除机构100A,能够更好地进行残端的吸引。
另外,凸部状突起443A比针孔引导部44A的上表面的其它的部分高,因此,在吸引时能够减少沿针孔引导部44A的上表面向针孔441A侧去的气流的产生,能够从上向下更有效地进行吸引。
此外,在这里例示了针板40A,但在针板40的情况下,对于下板42的针孔421,也可以在其上端部的周围形成凸部状突起。
[残端处理机构与针孔的关系]
例如上述的残端切除机构100A在作为针板40A的上层的上板41A和作为下层的下板42A之间,在上侧具备切除用固定刀101A,在下侧具备切除用活动刀102A。此外,在上侧配置切除用固定刀101A是为了确保上板41A的强度。即,为了使残端更短,上板41A被要求更薄,以在形成于其下表面的凹部中嵌入切除用固定刀101A的状态固定。假设将切除用活动刀102A配置于上侧,则考虑到刀的动作范围,形成于上方纱线的下表面的凹部成为广的范围,强度下降。因此,通过将切除用固定刀101A配置于上侧,从而能够确保针板40A的强度。
如图39A所示,在切除用固定刀101A和切除用活动刀102A双方形成有供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穿插的贯通孔101Ab、102Ab。并且,切除用活动刀102A沿Y轴方向移动来进行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切除。
另外,切除用固定刀101A和切除用活动刀102A的贯通孔101Ab、102Ab在彼此相对的面侧都为圆形的开口,在彼此相对的面侧上成为最小的尺寸(最小直径)。
此外,在切除用活动刀102A位于非切除动作时的等待位置的状态下,在彼此相对的面侧上的这些圆形的开口都与上板41A侧的针孔431A和下板42A侧的针孔441A同心,其内径d2与针孔431A和针孔441A的内径d1一致。
图39A表示切除用活动刀102A位移非切除动作时的等待位置的状态,图30B表示切除用活动刀102A向切除动作方向移动了的状态。
当切除用活动刀102A向切除动作方向移动时,图30B所示的区域s成为被切除的上方纱线U或下方纱线D的残端有可能进入的口袋部。切除用活动刀102A的切除动作方向的宽度越浅,上方纱线U或下方纱线D的残端越难进入该区域s。并且,该区域s形成在与切除用活动刀102A的刀尖相反的一侧,区域s的深度与上述的贯通孔102Ab的切除动作方向的最小宽度d2一致。
另一方面,如果不使切除用活动刀102A的贯通孔102Ab的切除动作方向上的最小宽度d2至少为针孔431A、441A的宽度d1以上,则无法良好地进行上方纱线U及下方纱线D和织针11的穿插。因此,为了满足使上方纱线U及下方纱线D和织针11容易穿插、以及上方纱线U或下方纱线D的残端难以进入这两个条件,使切除用活动刀102A的贯通孔102Ab的切除动作方向上的最小宽度d2与针孔431A、441A的宽度d1一致。
由此,能够确保上方纱线U及下方纱线D和织针11的穿插性,并且能够良好地进行上方纱线U或下方纱线D的残端的吸引。
此外,在此例示了残端切除机构100A,但在残端切除机构100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切除用活动刀102的长孔102b为圆形,使其切除动作方向的最小宽度(固定刀侧的开口的切除动作方向的宽度)与针孔411、421的同方向的宽度一致。
[中间推压部]
在上述的钉纽扣缝纫机10B上也可以设置中间推压部621B,该中间推压部621B用于当缝制时在被保持的纽扣B与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C之间防止布料C向纽扣B侧的拉近。
如图40所示,该中间推压部621B设置于进给机构60B的基台62B的Y轴方向的前端部,是沿Y轴方向向前端部侧延伸出的棒状的部件。
该中间推压部621B的高度设定为位于由一对纽扣抓持脚63B从上方保持的布料C与由一对纽扣抓持脚63B夹持的纽扣B之间。另外,关于在X轴方向上的配置,其位置被设定为通过由一对纽扣抓持脚63B夹持的纽扣B的正中央。
由此,在纽扣B为两孔或四孔的情况下,如图41A所示,能够配置成使中间推压部621B通过纽扣孔之间。
因此,在进行将纽扣B缝接于布料C的缝制的情况下,能够在纽扣孔之间从上方推压布料C。由此,如图41B所示,在纽扣孔和纽扣孔之间,能够抑制布料C由于织针11的拉起或上方纱线U的拉起而被向上方拉起的情况。
利用布推压部421B抑制纽扣孔和纽扣孔之间的布料C的拉起,这样能够减小布料C与针板40A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由此,在上方纱线U和下方纱线D的残端切除后,能够使残端缩短上述间隙的量。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缝纫机能够用于在自动纱线切割后在被缝制物上可能产生缝制纱线的残端的缝纫机。
附图标记说明
10 缝纫机
11 织针
12 针杆
20 缝纫机框架
30 针上下移动机构
31 缝纫机马达
32 主轴
37 编码器
40、40A 针板
41、41A 上板(上层的针板)
42、42A 下板(下层的针板)
50、50B 梭机构
60、60B 进给机构(移动机构)
64 进给齿
70 进给调节机构
74 凝缩用气缸
750 间距用气缸
76 反向进给用电磁线圈
80,80A 纱线切割装置
81、81A 纱线切割用活动刀
82、82A 纱线切割用固定刀
90 拨线机构
91 拨线部
100、100A 残端切除机构(纱线切除机构)
101、101A 切除用固定刀(切除用刀)
101Ab 贯通孔
102、102A 切除用活动刀(切除用刀)
102Ab 贯通孔
103、103A 纱线切除用气缸
110、110A 吸引机构
111、111A 吸引嘴
113、113A 吸引嘴移动用气缸(吸引嘴驱动机构)
114 吸引用电磁阀
120 控制装置(吸引控制装置)
126 踏板(信号输入机构)
130 上方纱线保持装置
134 保持用马达(驱动机构)
411、421、431A 针孔
443A 凸部状突起
412、422 出没孔
621B 中间推压部
D 下方纱线
U 上方纱线
U1 上方纱线线圈的针侧部分
U2 上方纱线线圈的被缝制物侧部分。

Claims (11)

1.一种缝纫机,具备:
针板,所述针板贯通形成有针孔,所述针孔供织针插入;
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使被缝制物沿所述针板的上表面移动;
针上下移动机构,所述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所述织针的上下移动动作;
梭机构,所述梭机构在所述针板的下侧从所述织针捕捉上方纱线并缠绕下方纱线;
纱线切割装置,所述纱线切割装置设置于所述针板与所述梭机构之间,切断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
拨线机构,所述拨线机构将由所述纱线切割装置切断了的上方纱线的织针侧部分向所述被缝制物的上侧拉出;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进行所述移动机构、所述纱线切割装置和所述拨线机构的动作控制,
所述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备残端切除机构,所述残端切除机构配置于比所述针板的上表面靠下方且比所述纱线切割装置靠上方的位置,
在利用所述纱线切割装置切断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之后,
利用所述残端切除机构切除与所述被缝制物相连的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
所述针板为上下两层构造,
所述残端切除机构具有切除用刀,所述切除用刀内置于所述针板的上下层之间,并在所述纱线切割装置进行切断后切除与被缝制物相连的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
在所述上层的针板和所述下层的针板双方形成有同心的针孔,
所述残端切除机构在所述上层的针板与所述下层的针板之间,作为所述切除用刀,在上侧具备固定刀,在下侧具备活动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移动机构的进给量,以便使由所述纱线切割装置执行纱线切割的最终针的落针位置距前一针的落针位置的进给量为0,或者比其紧邻的之前的进给量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利用从所述针板的出没孔出没的进给齿进行被缝制物的进给,
在所述纱线切割装置进行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切断后,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残端切除机构,使残端切除机构在通过使缝纫机马达回转减少所述进给齿从所述针板突出的突出量之后,进行下方纱线和上方纱线的残端的切除。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当检测到信号输入机构的纱线切割信号的输入时,所述控制装置以使规定针数成为预先确定的凝缩缝纫间距的方式控制所述移动机构的进给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是对被缝制物进行纽扣的缝接的钉纽扣缝纫机,
具备上方纱线保持装置,所述上方纱线保持装置配置于比所述针板和所述残端切除机构靠下方且比所述梭机构靠上方的位置,并保持所述上方纱线的缝制开始的端部,
所述上方纱线保持装置具备夹持机构和驱动器,所述夹持机构能够切换所述上方纱线的缝制开始的端部的释放状态和所述上方纱线的缝制开始的端部的夹持状态,所述驱动器使所述夹持机构从所述释放状态切换为所述夹持状态,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如下控制:
在所述纽扣缝接的第一针落针后将所述夹持机构从所述释放状态切换为所述夹持状态,
在所述纽扣缝接的最终针落针后利用所述纱线切割装置进行纱线切割,
并且在所述纱线切割装置执行纱线切割之后,将所述夹持机构切换为所述释放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吸引机构,所述吸引机构从所述针板的针孔下方进行吸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机构具备吸引嘴和吸引嘴驱动机构,所述吸引嘴能够相对于所述针板的针孔进行接触和分离的移动,所述吸引嘴驱动机构施加所述接触和分离的移动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吸引控制装置,所述吸引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吸引机构,使得进行所述移动的吸引嘴在到达所述针板的针孔的同时或在到达之前开始吸引。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下层的针板的上表面的所述针孔的周围部分形成得比所述下层的针板的上表面的其它部分高。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刀和所述活动刀上,都形成有供所述上方纱线和所述下方纱线穿插的贯通孔,
所述活动刀的所述贯通孔在所述活动刀的切除动作方向上的最小宽度与所述上层的针板的针孔在切断动作方向上的宽度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中间推压部,所述中间推压部用于当缝制时在被保持的所述纽扣与所述被缝制物之间防止所述被缝制物向所述纽扣侧的拉近。
CN201480048782.4A 2013-09-05 2014-09-04 缝纫机 Active CN1055181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3636 2013-09-05
JP2013183636 2013-09-05
PCT/JP2014/073316 WO2015033996A1 (ja) 2013-09-05 2014-09-04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8199A CN105518199A (zh) 2016-04-20
CN105518199B true CN105518199B (zh) 2018-11-13

Family

ID=5148331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8782.4A Active CN105518199B (zh) 2013-09-05 2014-09-04 缝纫机
CN201410453060.9A Active CN104420083B (zh) 2013-09-05 2014-09-05 缝纫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53060.9A Active CN104420083B (zh) 2013-09-05 2014-09-05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845939B1 (zh)
JP (1) JP6441221B2 (zh)
CN (2) CN105518199B (zh)
WO (1) WO20150339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60913B2 (ja) * 2015-06-26 2019-08-14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08130661A (zh) * 2017-12-26 2018-06-08 方琳 切面线装置、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11379100B (zh) * 2020-04-11 2023-08-29 诸暨轻工时代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多工位自动换梭壳去线绕线装配一体化系统及工艺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57534B2 (ja) * 1990-05-18 1998-05-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糸切りミシン
JPH0652772U (ja) * 1992-12-22 1994-07-19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残り糸短縮装置
DE29511402U1 (de) * 1995-07-14 1996-08-08 Schips Ag Vorrichtung zum selbsttätigen Abschneiden von Fadengebilden in Nähmaschinen
JP4722274B2 (ja) * 2000-04-14 2011-07-13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JP4415136B2 (ja) * 2001-11-14 2010-02-17 株式会社ブロードリーフ 連携車検システム
JP4007042B2 (ja) * 2002-03-08 2007-11-14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JP2005278929A (ja) * 2004-03-30 2005-10-13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JP4707489B2 (ja) 2005-07-27 2011-06-22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釜機構
JP4823700B2 (ja) * 2006-01-31 2011-11-24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2007282747A (ja) * 2006-04-14 2007-11-01 Juki Corp ミシン
JP5073272B2 (ja) * 2006-11-17 2012-11-14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JP4435818B2 (ja) 2007-10-09 2010-03-24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クランプ装置
JP2011101719A (ja) 2009-11-11 2011-05-26 Juki Corp ミシンの送り調節機構
JP5064539B2 (ja) * 2009-11-13 2012-10-31 木下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縫製装置の目飛び糸切れチェック装置
JP2011125387A (ja) * 2009-12-15 2011-06-30 Nakanihon Juki Kk ミシン
JP5925603B2 (ja) * 2012-05-31 2016-05-25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20083B (zh) 2019-10-11
CN104420083A (zh) 2015-03-18
WO2015033996A1 (ja) 2015-03-12
JPWO2015033996A1 (ja) 2017-03-02
JP6441221B2 (ja) 2018-12-19
CN105518199A (zh) 2016-04-20
EP2845939B1 (en) 2018-01-03
EP2845939A1 (en) 2015-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2390B (zh) 縫紉機
CN105518199B (zh) 缝纫机
CN106283422B (zh) 缝纫机
TWI749282B (zh) 縫合管狀針織物開口端之縫紉機及其編織方法
TW201124582A (en) Multi-head embroidery machine
WO2005028726A1 (ja) 横編機の端糸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CN208501253U (zh) 一种选珠压珠机构及具有该选珠压珠机构的绣花机
US2739550A (en) Button sewing machine
TW548360B (en) Thread cutter
US4262612A (en) Label insert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s
CN105463717B (zh) 缝纫机
KR101426812B1 (ko) 단추달이 재봉기
TW200528598A (en) Circular type flat knitting machine for intarsia fabrics
JPH0642621Y2 (ja) ミシンのバンドル−プ弛め装置
JP3295758B2 (ja) 口付け糸付き漁網
JP4739587B2 (ja) ボタン付け用ミシン
US1369371A (en) Thread cutting and nipping mechanism for sewing-machines
JP2762695B2 (ja) 単環縫い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4336419B2 (ja) ベルトループ縫付けミシン
JPS6024297Y2 (ja) ミシンの雄かん押え装置
JPS599189B2 (ja) ミシンの布制御装置
JPS6237561Y2 (zh)
US2739555A (en) Method of sewing buttons
JPS6115804Y2 (zh)
JP2001224875A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のボタン浮か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