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83061A -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83061A
CN105283061A CN201510398408.3A CN201510398408A CN105283061A CN 105283061 A CN105283061 A CN 105283061A CN 201510398408 A CN201510398408 A CN 201510398408A CN 105283061 A CN105283061 A CN 1052830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delivery track
delivery
host body
transduc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984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83061B (zh
Inventor
松田和弥
藤本和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83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3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830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30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在多个输送轨道中共用输送用的施振机构,通过与各个输送轨道的部件用尽对应地控制施振机构,从而实现部件供给的稳定化、高效化。电子部件供给装置设有:保持部,其将收容有部件的部件收容体保持;收容体有无传感器,其检测在保持部中是否具有部件收容体;搬出机构,其将部件从部件收容体向输送轨道搬出;以及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其检测在部件交接位置处是否具有部件。控制部基于输送轨道各自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判断输送轨道的部件用尽,在多个输送轨道中的除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以外的输送轨道中,基于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在部件到达部件交接位置的时刻停止施振机构。

Description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利用搭载头上搭载的吸嘴对从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子部件进行拾取,利用搭载头将电子部件输送至基板的目标位置并进行安装。
当前,如专利文献1中的记载所示,利用了如下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在该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中装填有收容多个部件的筒状的部件收容体,利用施振机构施加振动,对部件进行输送。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085096号公报
考虑如下情况,即,将部件从部件收容体输送至利用振动的输送轨道上,通过在2个输送轨道上共用输送用的施振机构,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化,输送轨道的窄间距化。
在该情况下,设为仅在感知到在两个输送轨道中部件均到达了部件交接位置的情况下停止振动。此时,即使感知到在一个输送轨道中部件到达了部件交接位置的情况,也在另一个输送轨道上在部件收容体和输送轨道上均没有部件时,直至再次补充部件收容体,从该部件收容体搬出至输送轨道上的部件到达了部件交接位置为止,持续振动。
此时,在所述一个输送轨道中,在电子部件安装装置利用吸嘴对到达部件交接位置的部件进行吸附而拾取时,会由于受到输送用的振动的影响而吸附位置不稳定,引起吸附失败这样的问题。
如果设为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等待部件的吸附,直至该振动停止为止,则会延迟部件安装作业。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通过振动对部件进行输送的多个输送轨道中共用输送用的施振机构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中,与各个输送轨道的部件用尽相对应地控制施振机构,由此实现部件供给的稳定化、高效化。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所涉及的本发明是,
一种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在通过振动对部件进行输送的多个输送轨道中共用输送用的施振机构,
该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设有:保持部,其相对于所述多个输送轨道中的每一个,对在内部收容有部件的筒状的部件收容体进行保持;收容体有无传感器,其对在该保持部中是否具有部件收容体进行检测;搬出机构,其将部件从该部件收容体向该输送轨道搬出;部件交接位置;以及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其对在该部件交接位置处是否具有部件进行检测,
该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以所述多个输送轨道为对象,基于所述收容体有无传感器以及所述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对所述搬出机构以及所述施振机构的驱动进行控制,对部件向所述部件交接位置的输送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多个输送轨道各自的所述收容体有无传感器以及所述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的所述检测信号,对该输送轨道的部件用尽进行判断,在所述多个输送轨道中的除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以外的输送轨道中,基于所述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在部件到达所述部件交接位置的时刻停止所述施振机构的驱动。
另外,在上述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具备显示部,所述控制部对下述动作的执行进行控制,即,针对判断为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通过所述显示部通知部件用尽。
另外,在上述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具备操作部,所述控制部基于来自所述操作部的规定的操作输入信号,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状态解除。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发明,在通过振动对部件进行输送的多个输送轨道中共用输送用的施振机构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中,在多个输送轨道中的除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以外的输送轨道中,在部件到达部件交接位置的时刻停止施振机构的驱动。因此,在直至在一部分的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中再次补充部件收容体,从该部件收容体搬出至输送轨道上的部件到达部件交接位置为止,施振机构不会继续振动。另外,如果在部件未用尽的输送轨道中部件到达部件交接位置,则由于施振机构的振动停止,因此能够使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稳定地从部件未用尽的输送轨道对部件进行吸附,不会使吸附动作等待,因此能够实现部件供给的稳定化、高效化。
另外,具有显示部,控制部对下述动作的执行进行控制,即,针对判断为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通过显示部通知部件用尽,在上述情况下,能够提示作业者向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补充部件收容体,尽早地恢复至再次利用该输送轨道对部件进行供给的状态,能够实现部件供给的稳定化、高效化。
另外,具备操作部,控制部基于来自操作部的规定的操作输入信号,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状态解除,在上述情况下,在作业者向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补充部件收容体后,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能够使该输送轨道作为用于进行部件供给的输送轨道而进行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适用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收容体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适用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收容体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的前端部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部件的供给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标号的说明
10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20部件收容体
21一端部
22另一端部
30保持部
37收容体有无传感器
40插入部件
41金属带
42推杆
50驱动机构
56原点传感器
60输送部
61输送轨道
62施振机构
63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
64后方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
70排出机构
90控制部
C电子部件
C1部件主体部
C2引线
P部件交接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基于图1~图6,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进行说明。图1是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的侧视图。
此外,在图中,将部件抽出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上下方向)。此外,X方向和Y方向均为水平方向,Z方向为铅垂上下方向。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安装在用于向基板安装电子部件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省略图示)上,在其部件交接位置P(图1箭头)处向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供给电子部件C。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主要具有:输送装置,其保持基板;搭载头,其搭载能够吸附电子部件的吸附吸嘴;以及移动机构,其能够将该搭载头任意地移动定位。并且,在使搭载头向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的部件交接位置P移动,利用吸附吸嘴接收电子部件后,将搭载头向保持于输送装置中的基板的安装目标位置移动定位,并安装电子部件。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保持部30,其保持多个筒状的部件收容体20,该筒状的部件收容体20在内部以一列收容电子部件C;插入部件40,其是进行从部件收容体20的一端部21插入并从另一端部22抽出电子部件C的长条状(插入部件40形成为,部件抽出方向(X方向)长度比与该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Y方向)长度长)并具有挠性(能够绕Y轴弯折);驱动机构50,其进行插入部件40向部件收容体20的插入;输送部60,其将从部件收容体20抽出的多个电子部件C向部件交接位置P输送;排出机构70,其将空的部件收容体20向设备外排出;框架80,其对整体结构进行支撑;以及控制部90,其对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
[电子部件以及部件收容体]
图2是上述部件收容体20的斜视图,图3是表示沿YZ平面的剖面的图。如图3所示,由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供给的电子部件C具有引线C2,该引线C2从部件主体部C1的左右侧面凸出、并朝向下方延伸。并且,引线C2在每一个侧面设置有一至多根。
上述部件收容体20如图2及图3所示,是其两端部21、22开口的、剖面为大致矩形的筒状体。并且,部件收容体20形成有外壁,以使得其中空内部空间的剖面形状为门形。另外,通过形成为剖面为门形,从而在其内底面在全长范围形成有凸条23。
并且,在上述部件收容体20的内部,多个电子部件C以跨越凸条23的状态排列为一列而被收容。
[框架]
框架80如图1所示,具有:主体部81,其对保持部30和输送部60进行支撑;以及2根脚部82,它们在主体部81的下部侧垂直地设置。在各个脚部82上分别安装有2个,合计4个高度调节部件83(在图1中仅图示2个)。因此,即使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的设置场所不是完全水平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各个高度调节部件83使主体部81成为水平。
[保持部]
部件收容体20的保持部30,如图1所示,在框架80的主体部81的上部具有相对地直立设置的支撑板31、32,在各支撑板31、32上,沿上下方向形成有使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部21、22分别宽松地嵌合的嵌合槽33、34。
并且,在保持部30中,在各支撑板31、32的上端部,通过使各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部21、22与嵌合槽33、34嵌合而向下方落入,从而能够将部件收容体20、20…堆叠在主体部81的上部。
另外,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利用排出机构70的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以规定的高度从下方支撑。
另外,在支撑板31形成有贯穿孔35,该贯穿孔35与被保持于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一端部21的开口面对。该贯穿孔35用于使向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一端部21插入的插入部件40贯穿支撑板31并通过。
另外,在支撑板32上形成有与被保持于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另一端部22的开口面对的贯穿孔36。该贯穿孔36用于使由向部件收容体20插入的插入部件40压出的多个电子部件C通过支撑板32。
在被保持于保持部30的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另一端部22侧,输送部60的输送轨道61位于沿该部件收容体20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因此,使从部件收容体20压出的电子部件C通过支撑板32的贯穿孔36而向输送轨道61输送。
另外,在保持部30中设置收容体有无传感器37,该收容体有无传感器37检测有无部件收容体20。该收容体有无传感器37对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有无进行检测。其原因在于,如果没有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就可知在保持部30中连1个部件收容体20也没有。收容体有无传感器37具有:光源,其向检测对象物投射光;受光元件,其对投射光的反射光进行受光;以及光学系统,其分别设置于光源和受光元件,通过向部件收容体20进行投射光,对其反射光进行受光,从而对部件收容体20的存在进行检测。
[插入部件]
插入部件40具有:平板长条的金属带41,其具有挠性;以及推杆42,其安装在该金属带41的前端部,与电子部件C抵接。
在不使用插入部件40时,金属带41利用其挠性而卷绕在驱动机构50的卷筒51上。另外,金属带41在全长范围以其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略微凹陷的方式弯曲。并且,插入部件40在卷绕于卷筒51上的状态下,上述宽度方向的弯曲缓和,能够沿卷筒周面容易地挠曲,如果从卷筒51拉出,则能够维持在宽度方向上弯曲而在长度方向上笔直地延伸的状态。
因此,如果解除了金属带41的卷绕状态后的插入部件40,从一端部21向部件收容体20插入,则能够利用其刚性将排列为一列的电子部件C向另一端部22侧压出。
在金属带41伸长时,推杆42与部件收容体20内的电子部件C抵接而抽出电子部件C,因此,该推杆42由比金属带软的材料(橡胶或塑料那样的树脂材料)形成,以不使电子部件C损伤。此外,更优选在表面形成低摩擦材料的涂层,以在插入时不与周围产生摩擦。
由以上的插入部件40、驱动机构50等构成将部件从部件收容体搬出至输送轨道61的搬出机构。
[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50如图1所示,其主要结构设置在框架80的主体部81的后端部侧(将部件交接位置P作为前端部侧)。
驱动机构50由卷绕上述的插入部件40的卷筒51、进行旋转驱动的抽出电动机53、带轮、带等构成,使卷筒51旋转而将插入部件40向部件收容体20插入并使其前进,并且,使卷筒51向其逆向旋转而卷绕插入部件40并使其后退,从部件收容体20拉出。
[原点传感器]
如图1及图4所示,将插入部件40的前端的推杆42成为支撑板31的贯穿孔35的前侧的位置,确定为原点(不使用时的待机位置),在成为该原点位置的贯穿孔35的内部,设置有作为检测部的原点传感器56。
该原点传感器56具有:光源,其向检测对象物投射光;受光元件,其对投射光的反射光进行受光;以及光学系统,其分别设置于光源和受光元件,该原点传感器56设置为由光源向下方投射光。
并且,在插入部件40被抽出时,向金属带41或者推杆42投射光并对其反射光进行受光,原点传感器56的传感器输出成为有插入部件(接通状态)。
另外,在插入部件40与原点传感器56相比在前侧后退的情况下,由于金属带41以及推杆42从投射光位置偏离而不对反射光进行受光,原点传感器56的传感器输出成为无插入部件(断开状态)。
基于这些检测,控制部90在利用驱动机构50将插入部件40卷绕时,进行下述控制,即,在原点传感器56从接通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时,使抽出驱动机构50的驱动停止,使插入部件40停止于原点位置。
[排出机构]
排出机构70如图1所示,在框架80中,配置在上述保持部30的下方。
并且,该排出机构70具有: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它们从下方分别载置支撑保持部30的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部的底面;以及第三和第四支撑部件73、74,它们能够分别插入保持部30中的从下方数第2个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部的开口中而进行支撑。
另外,框架80的主体部81且保持部30下侧的部分,形成有能够使部件收容体20落下的未图示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的下方,安装有对落下的部件收容体20进行阻挡并向后方排出的排出斜面部75。
各支撑部件71~74均利用螺线管等致动器沿部件收容体20的长度方向(X方向)进行进退移动,由此能够对部件收容体的保持和解除进行切换。另外,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还附设有进行升降动作的致动器,能够进行在将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排出后,去接受从下数第2个部件收容体20的动作。将使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动作的致动器71a、以及使第三和第四支撑部件73、74动作的致动器72a在图4的框图中示出。控制部90在对抽出电动机53进行控制,利用插入部件40将电子部件C从部件收容体20压出,并将插入部件40从部件收容体20拉出后,对致动器71a、72a进行控制,按照下述方式执行部件收容体20的排出更换控制。
即,控制部90首先在利用第三和第四支撑部件73、74对从下数第二个部件收容体20进行支撑的状态下,使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后退而使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落下并将其排出。然后,使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前进、上升,在该时刻对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进行支撑。然后,使第三和第四支撑部件73、74后退,使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下降,将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配置在贯穿孔35、36的高度。
另外,控制部90准备进行下一次排出,使第三以及第四支撑部件73、74前进并向新成为从下数第2个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开口部插入。
[输送部]
如图1所示,输送部60具有:输送轨道61,其具有从支撑板32至部件交接位置P为止引导电子部件C的引导路径;以及施振机构62,其以微小振动对输送轨道61内的电子部件C施加振动。即,输送轨道61是利用由施振机构62产生的振动对电子部件C进行输送的输送轨道。
在上述输送轨道61中,作为引导路径而具有将电子部件C以一列输送的凹状槽,在该凹状槽的内底面,在输送轨道61的全长范围形成有剖面形状以及尺寸与部件收容体20的凸条23相等的凸条。另外,输送轨道61的凸条形成为,与保持部30中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凸条23接近、连通。另外,部件收容体20的凸条23和输送轨道61的凸条形成为,不产生高低差或者输送轨道61的凸条略低。另外,也可以对输送轨道61内的凸条实施倒角,以不产生电子部件C的钩挂。
由此,通过插入部件40的按压而从部件收容体20的另一端部22的开口被抽出的各电子部件C,顺利地向输送轨道61移动。
另外,输送轨道61的全长设定为比部件收容体20的全长长,能够将部件收容体20内的全部的电子部件C向输送轨道61的引导路径内送出。
另外,在输送轨道61的引导路径中的部件交接位置P处,设置有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和后方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4,其中,该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对在该部件交接位置P处是否具有电子部件C进行检测,该后方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4对在输送轨道61上与部件交接位置P相比位于后方的位置处是否具有部件进行检测。
这些部件有无传感器63、64以隔着输送轨道61的电子部件C通过空间的方式配置光源和受光元件,电子部件C遮挡受光元件的受光而检测出电子部件C的存在。
此外,插入部件40的长度设定为不会到达部件有无传感器64的检测位置,插入部件40不会被部件有无传感器63、64检测到。由插入部件40向输送轨道61压出的电子部件C,利用施振机构62向部件交接位置P输送。此外,插入部件40也可以设定为下述长度,即,在使1个部件收容体20内的全部电子部件C以排列为一列的状态向部件交接位置P侧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最前头的电子部件C到达部件交接位置P的长度。
施振机构62通过对输送轨道61施加振动,从而使载置于凸条上的各电子部件C朝向部件交接位置P侧前进移动。此外,根据使输送轨道61的哪个部位向哪个方向以哪种周期及振幅进行振动,而改变电子部件C朝向哪个方向移动,但在这里,对施振位置、施振方向、施振周期以及施振振幅进行调整,以使电子部件C进行前进移动。
[控制系统的构成]
图4是表示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的控制部90是具有执行各种控制程序CPU、储存有控制程序ROM以及通过储存各种数据而成为各种处理的作业区域的RAM等的计算机。控制部90除了与上述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后方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4、原点传感器56、收容体有无传感器37、抽出电动机53、致动器71a、致动器72a、施振机构62连接以外,还连接有作为操作部以及显示部的操作·显示面板91。
[左右2道结构]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朝向X方向在左右并排地具有以上说明的保持部30、插入部件40、驱动机构50、输送部60、排出机构70。图5示出前端部的构造。因此,在图4中,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后方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4、原点传感器56、收容体有无传感器37、抽出电动机53、致动器71a、致动器72a分别存在于左右。特别地,在特定为左侧的要素时称为“输送轨道61L”等,在特定为右侧的要素时称为“输送轨道61R”等。但是,共用施振机构62。即,在输送轨道61L和输送轨道61R中共用施振机构62,没有针对输送轨道61L以及输送轨道61R分别独立地设置施振机构。因此,在输送轨道61L以及输送轨道61R中具有电子部件C的情况下,如果利用施振机构62产生振动,则在两个轨道61L以及61R中电子部件C前进移动,不可能仅使某一道的电子部件C移动。
控制部90综合控制左侧的要素以及右侧的要素。
[电子部件供给控制的流程]
下面,参照图6对由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进行的电子部件供给控制进行说明。控制部90通过执行控制程序而执行以下的控制内容。
首先,控制部90基于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的检测信号,判断在交接位置P处是否具有电子部件C(步骤S1)。
如果在步骤S1中判断为“有部件”,则将表示能够吸附部件的信号向电子部件安装装置输出(步骤S2)。然后,通过由电子部件安装装置对位于交接位置P处的电子部件C进行吸附并拾取,从而能够将步骤S1中的判断变为“无部件”。
如果在步骤S1中判断为“无部件”,则基于后方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4的检测信号,对在与交接位置P相比位于后方的输送轨道61上是否具有电子部件C进行判断(步骤S3)。
如果在步骤S3中判断为“有部件”,则通过驱动施振机构62而产生振动,从而使输送轨道61上的电子部件C前进移动(步骤S4)。
该振动基于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的检测信号,持续振动直至判断为在交接位置P处具有电子部件C(步骤S5)。
如果在步骤S5中判断为“有部件”,则停止振动(步骤S6)。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中判断为“无部件”,则进行从部件收容体20向输送轨道61的部件补充动作(步骤S11~S16)。
即,控制部90基于收容体有无传感器37的检测信号,判断是否具有部件收容体20(步骤S11)。
如果在步骤S11中判断为“有收容体”,则驱动施振机构62而产生振动(步骤S12),驱动抽出电动机53而抽出插入部件40,将电子部件C从最下段的部件收容体20向输送轨道61上压出(步骤S13)。
然后,使插入部件40后退而从部件收容体20拉出,执行排出更换控制(步骤S14)。然后,基于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的检测信号,持续施振机构62的振动直至判断为在交接位置P处具有电子部件C(步骤S15),如果在步骤S15中判断为“有部件”,则停止振动(步骤S16)。
另外,如果在步骤S11中判断为“无收容体”,则为了进行双重确认,基于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的检测信号,判断在交接位置P处是否具有电子部件C(步骤S21)。如果在步骤S21中判断为“有部件”,则返回至步骤S1,如果在步骤S21中判断为“无部件”,则将部件用尽状态设为接通,并且,对下述动作的执行进行控制,即,针对判断为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通过操作·显示面板91通知部件用尽(步骤S22)。
控制部90分别针对左右的输送轨道61L、61R执行本控制(步骤S1~S6、S11~S16、S21~S24)。即,无论是针对左侧的输送轨道61L,还是针对右侧的输送轨道61R,均能够控制为返回步骤S1-S2的循环。即,控制部90以多个输送轨道61L、61R为对象,基于收容体有无传感器37、后方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4以及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的检测信号,控制搬出机构40、50以及施振机构62的驱动,对部件向部件交接位置P的输送进行控制。
如果针对某一个输送轨道落到步骤S4或S12,则利用施振机构62产生振动,向两个轨道61L、61R施加振动。针对不返回骤S1-S2的循环而落到步骤S22的输送轨道,将部件用尽状态设为接通,并且通知该情况。针对部件用尽状态变为接通的输送轨道,不执行上述控制(步骤S1~S6、S11~S16、S21~S22),即,部件供给动作成为停止状态。
例如,在针对右侧的输送轨道61R的处理落到步骤S22的情况下,将右侧的输送轨道61R的部件用尽状态设为接通,并且对下述动作的执行进行控制,即,针对判断为部件用尽的右侧的输送轨道61R,通过操作·显示面板91通知部件用尽。即,通过操作·显示面板91通知右侧的输送轨道61R处于部件用尽,提示针对右侧的输送轨道61R补充部件收容体20。
控制部90经由操作·显示面板91实施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状态解除的操作,即,将部件用尽状态设为断开的操作,基于与该操作相对应的规定的操作输入信号,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状态解除(将部件用尽状态设为断开。步骤S23~S24)。如果部件用尽状态再次断开,则控制部90从步骤S1起针对右侧的输送轨道61R,执行上述控制(步骤S1~S6、S11~S16、S21~S22)。假设,如果没有对右侧的输送轨道61R补充部件收容体20,则再次落到步骤S22。如果对右侧的输送轨道61R补充部件收容体20,则针对右侧的输送轨道61R也能够返回步骤S1-S2的循环。
针对左侧的输送轨道61L的处理,在落到步骤S22的情况下也是完全相同的。
有可能有时针对两个轨道61L、61R部件用尽状态均成为接通。在该情况下,对两个轨道61L、61R中的任一个,均不执行上述控制(步骤S1~S6、S11~S16、S21~S22),即,部件供给动作成为停止状态。针对两个轨道61L、61R,在部件用尽状态成为接通时也可以不执行特别的通知。
由于按照以上方式进行控制,因此控制部90基于多个输送轨道61L、61R各自的收容体有无传感器37L、37R、后方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4L、64R以及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L、63R的检测信号,对该输送轨道的部件用尽进行判断,在多个输送轨道61L、61R中的除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以外的输送轨道中,基于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L、63R的检测信号,在部件到达部件交接位置P的时刻停止施振机构62的驱动(振动的停止为步骤S6或S16)。
即,如果针对右侧的输送轨道61R,部件用尽状态成为接通,则在多个输送轨道61L、61R中的除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61R以外的输送轨道61L中,基于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L的检测信号,在部件到达部件交接位置PL的时刻停止施振机构62的驱动(振动的停止为步骤S6或S16)。如上述所示,控制部90以多个输送轨道为对象,基于收容体有无传感器以及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对搬出机构以及施振机构的驱动进行控制,对部件向部件交接位置的输送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基于多个输送轨道各自的收容体有无传感器以及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对该输送轨道的部件用尽进行判断,在多个输送轨道中的除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以外的输送轨道中,基于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在部件到达所述部件交接位置的时刻停止所述施振机构的驱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共用施振机构62的输送轨道61的数量设为2个,但也可以增加至大于或等于3个而实施。在大于或等于3个的情况下,在大于或等于3个的输送轨道中的除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以外的输送轨道中,也基于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在部件到达部件交接位置的时刻停止施振机构62的驱动。
因此,直至在部件用尽的一部分的输送轨道61中再次补充部件收容体20,从该部件收容体20向输送轨道61上搬出的部件C到达部件交接位置P为止,施振机构62不持续振动。另外,如果在部件未用尽的输送轨道中部件C到达部件交接位置P,则施振机构62的振动停止,因此能够使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从部件未用尽的输送轨道61稳定地吸附部件C,而不会使吸附动作等待,能够实现部件供给的稳定化、高效化。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除了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3以外,设置后方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4,在步骤S3中基于后方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4的检测信号进行了判断,但也可以省略后方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4而进行实施。在该情况下,如果采用下述控制算法则能够实施,即,在步骤S5中持续一定时间“无部件”的情况下判断为在输送轨道61上没有电子部件C,转换至步骤S11。在设置后方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64的情况下,能够提前感知在输送轨道61上没有部件的情况,提前进行将部件从部件收容体20向输送轨道61的补充动作(步骤S13),能够防止在部件交接位置P处没有电子部件C的状态长期化。

Claims (3)

1.一种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在通过振动对部件进行输送的多个输送轨道中共用输送用的施振机构,
该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
设有:保持部,其相对于所述多个输送轨道中的每一个,对在内部收容有部件的筒状的部件收容体进行保持;收容体有无传感器,其对在该保持部中是否具有部件收容体进行检测;搬出机构,其将部件从该部件收容体向该输送轨道搬出;部件交接位置;以及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其对在该部件交接位置处是否具有部件进行检测,
该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具备控制部,该控制部以所述多个输送轨道为对象,基于所述收容体有无传感器以及所述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对所述搬出机构以及所述施振机构的驱动进行控制,对部件向所述部件交接位置的输送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多个输送轨道各自的所述收容体有无传感器以及所述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的所述检测信号,对该输送轨道的部件用尽进行判断,在所述多个输送轨道中的除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以外的输送轨道中,基于所述交接位置部件有无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在部件到达所述部件交接位置的时刻停止所述施振机构的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具备显示部,所述控制部对下述动作的执行进行控制,即,针对判断为部件用尽的输送轨道,通过所述显示部通知部件用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具备操作部,所述控制部基于来自所述操作部的规定的操作输入信号,将判断为部件用尽的状态解除。
CN201510398408.3A 2014-07-08 2015-07-08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Active CN1052830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0195A JP6328504B2 (ja) 2014-07-08 2014-07-08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2014-140195 2014-07-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3061A true CN105283061A (zh) 2016-01-27
CN105283061B CN105283061B (zh) 2019-07-02

Family

ID=55151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98408.3A Active CN105283061B (zh) 2014-07-08 2015-07-08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28504B2 (zh)
CN (1) CN10528306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50539A (zh) * 2018-10-15 2020-04-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
CN111937505A (zh) * 2018-04-12 2020-11-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03688B2 (ja) * 2021-01-29 2023-12-22 株式会社Fuji バルクフィーダおよびフィーダ管理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33598A (ja) * 1997-02-21 1998-09-02 Toshiba Corp 部品供給装置
JPH10313193A (ja) * 1997-05-12 1998-11-24 Nippon S M T Kk 部品供給装置
CN102143679A (zh) * 2010-01-15 2011-08-03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零件安装设备
CN103283315A (zh) * 2010-11-04 2013-09-0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部件装填棒的配置结构
KR20140068589A (ko) * 2012-11-28 2014-06-09 은성에프에이(주) 전자부품자동피딩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76713A (ja) * 1989-04-19 1990-11-13 Hitachi Ltd 部品供給装置
JP2002134994A (ja) * 2000-10-20 2002-05-10 Juki Corp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33598A (ja) * 1997-02-21 1998-09-02 Toshiba Corp 部品供給装置
JPH10313193A (ja) * 1997-05-12 1998-11-24 Nippon S M T Kk 部品供給装置
CN102143679A (zh) * 2010-01-15 2011-08-03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电子零件安装设备
CN103283315A (zh) * 2010-11-04 2013-09-0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部件装填棒的配置结构
KR20140068589A (ko) * 2012-11-28 2014-06-09 은성에프에이(주) 전자부품자동피딩장치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7505A (zh) * 2018-04-12 2020-11-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US11350549B2 (en) 2018-04-12 2022-05-3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and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CN111937505B (zh) * 2018-04-12 2022-07-08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CN111050539A (zh) * 2018-10-15 2020-04-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28504B2 (ja) 2018-05-23
CN105283061B (zh) 2019-07-02
JP2016018874A (ja) 2016-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93030B1 (en) Test tube gripper, test tube labeling unit, and test tube prepar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1784181B (zh) 电子组件供给器及具有该电子组件供给器的芯片安装器
CN105283061A (zh)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JP2020509570A (ja) コンデンサ釘打巻取装置
KR101441571B1 (ko) 전자부품자동피딩장치
KR101832936B1 (ko) 자동 교체식 테이프 공급장치
CN102325440A (zh) 一种散装料变管装料的供料方法
CN104703456A (zh)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CN104016153B (zh) 分片装置
EP1975289A2 (en) Bobbin transport system
JP5243768B2 (ja) 移送装置
JP2007302305A (ja) カップ供給装置
CN102056471B (zh)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CN211594345U (zh) 片材上料装置
JP6287657B2 (ja) 物品搬送設備
KR101186147B1 (ko) 인쇄회로기판 자동 수납장치
JP6924372B2 (ja) ガラス管の箱詰方法
KR102557416B1 (ko) 에어캡 자동 제조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에어캡 자동 제조 방법
CN205916400U (zh) 包装袋供料系统
KR101287553B1 (ko) 렌즈 공급장치
CN109064927A (zh) 一种全自动运输实验展示设备
KR101365172B1 (ko) 2단 커팅 기능을 가지는 오토 릴 체인지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릴테이프 분리 권취 방법
KR101546285B1 (ko) 인쇄회로기판 자동 수납장치
JP5548003B2 (ja) 板状部材の受け入れ装置
CN203631366U (zh) 弹簧错位上顶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