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3456A -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03456A
CN104703456A CN201410737904.2A CN201410737904A CN104703456A CN 104703456 A CN104703456 A CN 104703456A CN 201410737904 A CN201410737904 A CN 201410737904A CN 104703456 A CN104703456 A CN 1047034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host body
electronic unit
electronic
insertion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379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03456B (zh
Inventor
松田和弥
小西健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03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34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034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34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实现部件收容体的成本减少。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将电子部件(C)从部件收容体(20)抽出并向部件交接位置(P)进行供给,该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保持部(30),其保持部件收容体;插入部件(40),其向部件收容体的内部插入,能够将电子部件抽出,且具有挠性;驱动源(53),其使插入部件进行插入;弯曲检测部(56),其检测处于插入至部件收容体的插入状态的插入部件相对于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产生的弯曲;以及控制部(90),其在弯曲检测部检测到插入部件的超过规定量的弯曲的情况下,进行使驱动源停止的控制。

Description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具有引线的电子部件进行处理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利用搭载头上搭载的吸嘴对从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子部件进行拾取,利用搭载头将电子部件输送至基板的目标位置并进行安装。
另外,带引线的电子部件的引线从电子部件的左右的侧端部朝向下侧延伸。该带引线的电子部件,在内部中空区域成为门形的剖面筒状的部件收容体内以排列为一列的状态被收容。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从部件收容体的一端部抽出电子部件并供给至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并且,现有的部件收容体在内部具有沿电子部件的排列方向的无接头输送带,电子部件供给装置通过向部件收容体的输送带施加动力,从而进行电子部件的抽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如上述所示将带引线的电子部件排列为一列并进行抽出的情况下,在部件收容体的内部容易产生部件堵塞。并且,如果在产生了部件堵塞的状态下作为输送带的输送驱动源的电动机继续驱动,则存在下述等问题,即,因负载而发热及产生动力传递部件的损耗。
作为如上述所示利用无接头带进行输送的情况下的防止过负载的技术,存在具有下述结构的技术,该结构为,将无接头带的两端部架设于一对输送带轮,在利用弹簧向使一个输送带轮从另一个输送带轮远离的方向施加张力的状态下,支撑输送带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输送对象物的输送因某种原因而被阻挡并产生一定程度以上的负载,则抵抗弹簧的张力,一个输送带轮向另一个输送带轮侧产生移动。通过利用传感器检测该移动,并使驱动源停止,从而防止过负载的发生。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292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170096号公报
为了实施上述专利文献2的过负载对策,必须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部件收容体内具有输送带。
但是,由于通常相对于1个电子部件供给装置搭载并使用多个电子部件的部件收容体,所以部件收容体需要实现适合大量生产的低成本化,但在部件收容体内搭载输送带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实现成本减少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减少部件收容体的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的电子部件输送的驱动源的过负载的减少。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所涉及的本发明是,
一种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具有在内部收容电子部件的筒状的部件收容体,将所述部件收容体的所述电子部件向部件交接位置供给,
该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保持部,其对所述部件收容体进行保持;
插入部件,其向所述部件收容体的内部插入,能够将所述电子部件抽出,且具有挠性;
驱动源,其使所述插入部件向所述部件收容体插入;
弯曲检测部,其检测处于插入至所述部件收容体的插入状态的所述插入部件相对于上下方向产生的弯曲;以及
控制部,其在所述弯曲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插入部件的超过规定量的弯曲的情况下,进行使所述驱动源停止的控制。
另外,在上述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具有将所述电子部件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部件收容体引导至位于所述电子部件的抽出方向的延长线上的所述部件交接位置的引导路径。
另外,在上述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具有输送部,该输送部将位于所述引导部的电子部件向所述部件交接位置侧输送。
另外,在上述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对所述部件交接位置处有无电子部件进行检测的部件检测部,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驱动源驱动时由所述部件检测部检测到电子部件的情况下,使所述驱动源停止。
另外,在上述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在从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开始,所述弯曲检测部没有检测到所述插入部件的弯曲的状态经过了固定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驱动源停止。
另外,在上述电子部件供给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弯曲检测部是在所述部件收容体的一端部侧对所述插入部件进行检测的该插入部件的原点传感器。
发明的效果
在上述发明中,向部件收容体插入的插入部件在因部件堵塞等而停滞不前的情况下由于其挠性而产生弯曲,利用这一点,通过弯曲检测部对插入部件的停滞不前的发生进行检测,使驱动源停止。由此,能够避免在插入部件的前进被阻挡的状态下继续驱动驱动源而导致发生过负载。
并且,由于根据插入部件的弯曲而对驱动源的过负载进行检测,所以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在部件收容体内安装输送带,能够利用简单的筒状体形成部件收容体。因此,对于部件收容体,能够实现适合大量生产的低成本化。
另外,在具有从部件收容体向部件交接位置为止引导电子部件的引导部的情况下,能够将抽出的电子部件顺利地向部件交接位置引导。
特别地,在具有将位于引导部的电子部件向部件交接位置侧输送的输送部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将抽出的电子部件向部件交接位置引导。
另外,控制部通过利用部件检测部实现的电子部件的检测而使驱动源停止,由此,使得前进的插入部件的停止位置适当,能够适当地输送电子部件。
另外,控制部在从驱动源的驱动起弯曲检测部没有检测到插入部件的弯曲的状态经过了固定时间的情况下使驱动源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部件收容体比引导部的引导路径短的情况,也能够适当地输送电子部件。
即,如果利用驱动源以固定时间驱动,则将部件收容体内的全部电子部件向引导部抽出的动作完成,因此,不必在部件交接位置处设置部件检测部,就能够适当地停止插入部件的前进。
另外,在将弯曲检测部设为原点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共用对后退返回的插入部件的定位位置进行检测的单元和进行弯曲检测的单元,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以及制造成本的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部件收容体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与部件收容体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剖面的图。
图4是表示插入部件以及驱动机构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5是插入部件插入时的部件收容体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插入部件和原点传感器之间的检测时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6(A)示出插入部件位于原点位置的状态,图6(B)示出插入部件从原点位置前进的状态,图6(C)示出插入部件成为不能前进的状态的情况。
图7是部件收容体的排出动作说明图,以图7(A)~图7(D)的顺序进行动作。
图8是继图7之后的部件收容体的排出动作说明图,以图8(A)~图8(C)的顺序进行动作。
图9是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0是表示电子部件的供给动作控制的流程图。
标号的说明
10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20 部件收容体
21 一端部
22 另一端部
30 保持部
40 插入部件
41 金属带
42 推杆
50 驱动机构
53 抽出电动机(驱动源)
56 原点传感器(弯曲检测部)
60 输送部
61 引导部
62 施振机构
63 部件检测传感器(部件检测部)
70 排出机构
90 控制部
C  电子部件
C1 部件主体部
C2 引线
P  部件交接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基于图1~图10,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进行说明。图1是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的侧视图。
此外,在图中,将部件抽出方向作为X方向,将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Y方向,将与X方向和Y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Z方向(上下方向)。此外,X方向和Y方向都是水平的,Z方向成为铅垂上下方向。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安装在用于向基板安装电子部件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省略图示)中,在其部件交接位置P(图1箭头),向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供给电子部件C。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主要具有:输送装置,其保持基板;搭载头,其搭载能够吸附电子部件的吸附吸嘴;以及移动机构,其能够将该搭载头任意地移动定位。并且,在使搭载头向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的部件交接位置P移动,利用吸附吸嘴接收电子部件后,将搭载头向保持于输送机构中的基板的安装目标位置移动定位,并安装电子部件。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保持部30,其保持多个筒状的部件收容体20,该筒状的部件收容体20在内部以一列的方式收容电子部件C;插入部件40,其是从部件收容体20的一端部21插入并从另一端部22进行电子部件C的抽出的长条状(插入部件40形成为,部件抽出方向(X方向)长度比与该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Y方向)长度长),并具有挠性(能够相对于Y方向折弯);驱动机构50,其使插入部件40向部件收容体20插入;输送部60,其将从部件收容体20抽出的多个电子部件C向部件交接位置P输送;排出机构70,其将空的部件收容体20向设备外排出;框架80,其对整体结构进行支撑;以及控制部90,其对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
〔电子部件以及部件收容体〕
图2是上述部件收容体20的斜视图,图3是表示沿Z方向的剖面的图。如图3所示,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所供给的电子部件C具有引线C2,该引线C2从部件主体部C1的左右的侧面凸出并朝向下方延伸。并且,引线C2在每一个侧面上设置有1至多根。
上述部件收容体20如图2及图3所示是其两端部21、22开口的、剖面为大致矩形的筒状体。并且,部件收容体20形成有外壁,以使得其中空内部空间的剖面形状为门形。另外,通过形成为剖面为门形,从而在其内底面在全长范围形成有凸条23。
并且,在上述部件收容体20的内部,多个电子部件C以跨越凸条23的状态排列为一列而被收容。
〔框架〕
框架80如图1所示具有:主体部81,其对保持部30和输送部60进行支撑;以及2根脚部82,其在主体部81的下部侧垂直地设置。在各个脚部82上分别各安装2个、合计4个高度调节部件83(在图1中仅图示2个)。因此,即使在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的设置场所不是完全水平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各个高度调节部件83使主体部81成为水平。
〔保持部〕
部件收容体20的保持部30,如图1所示,在框架80的主体部81的上部具有相对地直立设置的支撑板31、32,在各支撑板31、32上,沿上下方向形成有使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部21、22分别宽松地嵌合的嵌合槽33、34。
并且,在保持部30中,在各支撑板31、32的上端部,通过使各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部21、22与嵌合槽33、34嵌合而向下方落入,从而能够将各部件收容体20堆叠在主体部81的上部。
另外,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由后述的排出机构70的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以规定的高度从下方支撑。
另外,在支撑板31形成有贯穿孔35,该贯穿孔35与被保持于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一端部21的开口相邻。该贯穿孔35用于使向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一端部21插入的插入部件40贯穿支撑板31并通过。
另外,在支撑板32上形成有与被保持于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另一端部22的开口相邻的贯穿孔36。该贯穿孔36用于使由向部件收容体20插入的插入部件40压出的多个电子部件C通过支撑板31。
此外,在被保持于保持部30的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另一端部22侧,输送部60位于沿该部件收容体20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因此,使从部件收容体20被压出的电子部件C通过支撑板32的贯穿孔36而向输送部60输送。
〔插入部件〕
图4是表示插入部件40以及驱动机构50的结构的概略图。插入部件40具有:平板长条的金属带41,其具有挠性;以及推杆42,其安装在该金属带41的前端部,与电子部件C抵接。在不使用插入部件40时,金属带41利用其挠性而卷绕在驱动机构50的卷筒51上。另外,金属带41在全长上以其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略微凹陷的方式弯曲。并且,插入部件40在卷绕于卷筒51上的状态下,上述宽度方向的弯曲缓和,能够沿卷筒周面容易地弯曲,如果从卷筒51拉出,则能够维持在宽度方向上弯曲而在长度方向上笔直地延伸的状态。
因此,如图5所示,解除了金属带41的卷绕状态后的插入部件40,如果从一端部向部件收容体20插入,则能够利用其刚性将排列为一列的电子部件C向另一端部22侧压出。
由于在金属带41伸长时,推杆42与部件收容体20内的电子部件C抵接而抽出电子部件C,因此,该推杆42由比金属带软的材料(橡胶或塑料那样的树脂材料)形成,以不使电子部件C损伤。此外,更优选在表面形成低摩擦材料的涂层,以在插入时不与周围产生摩擦。
〔驱动机构〕
驱动机构50如图1及图4所示,其主要结构设置在框架80的主体部81的后端部侧(将部件交接位置P作为前端部侧)。
驱动机构50具有:卷筒51,其卷绕上述的插入部件40;从动带轮52,其连结在与卷筒51相同的轴上,进行联动旋转;抽出电动机53,其成为插入部件40的沿部件收容体20的进退移动动作的驱动源;主动带轮54,其安装在该抽出电动机53的输出轴上;以及同步带55,其挂设在各带轮52、54上。
从动带轮52的外径比主动带轮54大,将抽出电动机53的旋转减速而向卷筒51传递。
并且,如果利用抽出电动机53使卷筒51向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插入部件40前进,向部件收容体20插入,如果使卷筒51向图4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插入部件40向卷筒51上卷绕而后退,并从部件收容体20拉出。
〔原点传感器〕
如图1及图4所示,将插入部件40的前端的推杆42成为支撑板31的贯穿孔35的前侧的位置,确定为原点(不使用时的待机位置),在成为该原点位置的贯穿孔35的内部,设置有作为检测部的原点传感器(弯曲检测部)56。
该原点传感器(弯曲检测部)56具有:光源,其向检测对象物投射光;受光元件,其对投射光的反射光进行受光;以及光学系统,其分别设置在光源和受光元件上,该原点传感器(弯曲检测部)56设置为由光源向下方投射光。
并且,在插入部件40前进时,如图6(A)所示,向金属带41或者推杆42投射光并对其反射光进行受光,原点传感器56的传感器输出成为有插入部件(接通状态)。
另外,在插入部件40与原点传感器56相比在前侧后退的情况下,如图6(B)所示,由于金属带41以及推杆42从投射光位置偏离而不对反射光进行受光,原点传感器56的传感器输出成为无插入部件(断开状态)。
基于这些检测,后述的控制部90在利用抽出电动机53将插入部件40卷绕时,进行下述控制,即,在原点传感器56从接通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时,使抽出电动机53停止,使插入部件40停止于原点位置。
另外,原点传感器56设定有利用其光学系统从传感器开始能够在投射光方向(铅垂上下方向)上检测到的距离范围d,在金属带41或者推杆42从该距离范围d偏离的情况下,即使从光源投射光也无法利用受光元件对反射光进行受光,原点传感器56的传感器输出成为无插入部件(断开状态)。
例如,在从部件收容体20抽出一连串的电子部件C时,电子部件C堆叠而成为插入部件40无法前进的状态,如果在该状态下使抽出电动机53继续驱动,则如图6(C)所示,金属带41由于其挠性而使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产生弯曲。
其结果,金属带41从原点传感器56的能够检测的距离范围d脱离,原点传感器56的输出成为无插入部件(断开状态)。
因此,在控制部90中,利用上述原点传感器56的检测范围特性和插入部件40的挠性,对由于插入部件40不能前进而导致的抽出电动机53的过负载状态的产生进行检测。即,在插入部件40前进的方向上正在驱动抽出电动机53的状态下,如果原点传感器56的输出成为断开状态,则控制部90作为产生了抽出电动机53的过负载状态的情况而使该电动机53紧急停止。
如上述所示,原点传感器56进行插入部件40的原点位置检测和抽出电动机53的过负载状态检测这两者。
〔排出机构〕
图7及图8是顺序地表示排出机构70的排出动作的概略结构图。
排出机构70如图1及图7及图8所示,在框架80中,配置在上述保持部30的下方。
并且,该排出机构70具有: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它们从下方分别载置支撑保持部30的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部的底面;以及第三和第四支撑部件73、74,它们能够分别插入保持部30中的从下方数第2个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部的开口中而进行支撑。
另外,框架80的主体部81且保持部30下侧的部分,形成有能够使部件收容体20落下的未图示的开口部,在该开口部的下方,安装有对落下的部件收容体20进行阻挡并向后方排出的排出斜面部75。
各支撑部件71~74均利用螺线管等致动器71a~74a(参照图9)沿部件收容体20的长度方向进行进退移动,由此能够对部件收容体的保持和解除进行切换。另外,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还附设有进行升降动作的致动器71b、72b(参照图9),能够进行下述动作,即,在将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排出后,接受从下数第2个部件收容体20。
下面,按顺序说明使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落下排出的动作。
在进行电子部件C的抽出动作的通常时,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位于最下部的部件收容体20下侧而处于支撑状态,第三和第四支撑部件73、74处于插入至从下数第2个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部的状态(图7(A))。
然后,如果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后退而从最下部的部件收容体20下侧离开,则该部件收容体20落下并在排出斜面部75上滑动而被排出至设备外(图7(B))。另外,从下数第2个部件收容体20和其上方的部件收容体20由于被第三和第四支撑部件73、74支撑,所以不会落下。
然后,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前进而返回支撑位置(图7(C)的状态),并且上升,与新成为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部的底面抵接(图7(D))。然后,从该状态开始使第三和第四支撑部件73、74后退,解除对新成为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部进行支撑的状态(图8(A)),并成为下述状态,即,仅由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支撑新成为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
然后,第一和第二支撑部件71、72下降,将新成为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定位在能够进行电子部件C的抽出的高度(图8(B))。
然后,第三和第四支撑部件73、74前进并向新成为从下数第2个的部件收容体20的两端部中插入(图8(C)),排出动作完成。
〔输送部〕
输送部60如图1所示具有:引导部61,其具有从支撑板32至部件交接位置P为止引导电子部件C的引导路径;以及施振机构62,其以微小振动对引导部61内的电子部件C施加振动。
在上述引导部61中,作为引导路径而具有将电子部件C以一列的方式输送的凹状槽,在该凹状槽的内底面,在引导部61的全长上形成有剖面形状以及尺寸与部件收容体20的凸条23相等的凸条。另外,引导部61的凸条形成为,与保持部30中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凸条23接近、连通。另外,部件收容体20的凸条23和引导部61的凸条形成为,不产生高低差或者引导部61的凸条略低。另外,也可以对引导部61内的凸条实施倒角,以不产生电子部件C的钩挂。
由此,通过插入部件40的按压而从部件收容体20的另一端部22的开口被抽出的各电子部件C,顺利地向引导部61移动并输送至部件交接位置P。
另外,引导部61的全长设定为比部件收容体20的全长长,能够将部件收容体20内的全部电子部件C向引导部61的引导路径内送出。
另外,在引导部61的引导路径中的部件交接位置P处,设置有作为部件检测部的部件检测传感器63,其对在该部件交接位置P处是否存在电子部件C进行检测。
该部件检测传感器63以隔着引导路径内的电子部件C的方式配置光源和受光元件,通过由电子部件C对受光元件的受光进行遮挡,从而检测该电子部件C的存在。
此外,插入部件40的长度设定为不到达部件交接位置P的长度,插入部件40不会被部件检测传感器63检测到。利用插入部件40向引导部61压出的电子部件C,通过后述的施振机构62而向部件交接位置P输送。此外,插入部件40也可以设定为下述长度,即,在使1个部件收容体20内的全部电子部件C以排列为一列的状态向部件交接位置P侧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最前头的电子部件C到达部件交接位置P的长度。
施振机构62通过对引导部61施加振动,从而使载置于凸条上的各电子部件C朝向部件交接位置P侧前进移动。此外,根据使引导部61的哪个部位向哪个方向以哪种周期及振幅进行振动,从而改变电子部件C朝向哪个方向移动,但在这里,对施振位置、施振方向、施振周期以及施振振幅进行调整,以使电子部件C进行前进移动。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的控制系统〕
图9是表示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的控制部90具有I/F(接口)95,设置在框架80的后端部侧,如图9所示,抽出电动机53、第一~第四支撑部件71~74的致动器71a~74a、71b、72b分别经由未图示的驱动电路而连接。
另外,上述的原点传感器56和部件检测传感器63也与控制部90的接口95连接。
另外,控制部90具有:CPU 91,其执行各种控制程序;ROM 92,其存储有控制程序;RAM 93,其通过存储各种数据而成为各种处理的作业区域;I/F 95,其实现CPU 91和各种仪器之间的连接;以及操作开关94,其作为各种设定及操作的输入单元。
另外,在操作开关94上,设置有进行部件供给动作时的错误通知的显示灯或者蜂鸣器等通知装置。
并且,在控制部90中,通过控制程序,执行以下说明的电子部件的供给动作控制。
图10示出根据上述控制程序由CPU 91执行的供给动作控制的处理流程。
首先,控制部90的CPU 91通过部件检测传感器63的输出,而监视引导部61内的电子部件C是否全部被拾取(步骤S1)。
即,在引导部61内还剩余有电子部件C的期间,在最前头的电子部件C被电子部件安装装置拾取而使部件检测传感器63的检测输出成为无部件的情况下,对施振机构62进行驱动,使紧跟着的下一个电子部件C前进并到达部件交接位置P,在短时间内,部件检测传感器63的检测输出返回至有部件。但是,在引导部61内没有剩余电子部件C的情况下,即使使施振机构62驱动,部件检测传感器63的检测输出也不会返回至有部件,所以在使施振机构62驱动后即使经过固定时间部件检测传感器63的检测输出也不成为有部件的情况下,CPU 91判定为在引导部61内没有电子部件C。
然后,在判定为引导部61内的电子部件C全部被拾取的情况下,CPU 91使抽出电动机53的驱动开始(步骤S3)。
由此,在原点位置处待机的插入部件40开始前进移动。然后,通过使插入部件40从原点位置进行前进移动,从而原点传感器56的输出成为有插入部件(接通状态)。另外,插入部件40通过前进而从位于最下侧的部件收容体20的一端部21的开口插入,将内部的全部电子部件C向前方按压,依次向输送部60的引导部61送出。
然后,CPU 91在使抽出电动机53向插入部件40的前进方向驱动的期间,根据原点传感器56的输出而对插入部件40的弯曲的发生进行监视(步骤S5)。插入部件40的弯曲如上述图6(C)的情况所示,是根据原点传感器56的输出是否成为无插入部件(断开状态)而判定的。
在判定为插入部件40没有发生弯曲的情况下,CPU 91利用部件检测传感器63,判定最前头的电子部件C是否已到达部件交接位置P(步骤S7)。
由此,在判定为最前头的电子部件C没有到达部件交接位置P的情况下,使处理返回步骤S5,再次对插入部件40的弯曲的发生进行监视。
另外,在利用部件检测传感器63检测出最前头的电子部件C到达部件交接位置P的情况下,CPU 91使抽出电动机53的驱动停止(步骤S9)。由此,成为最下部的部件收容体20内的电子部件C全部被送出至输送部60的引导部61的状态。
然后,开始抽出电动机53的逆向旋转的驱动,卷绕金属带41,并且使插入部件40后退移动(步骤S11)。
此外,即使使插入部件40后退,由于施振机构62还在驱动,所以会向部件交接位置P输送电子部件C。
CPU 91在插入部件40进行后退移动的期间,直至检测出返回原点位置(断开状态)为止,反复对原点传感器56的输出进行监视(步骤S13)。
然后,如果检测出插入部件40返回至原点位置,则CPU 91使抽出电动机53的逆向旋转的驱动停止(步骤S15)。
然后,CPU 91对排出机构70的致动器71a、72a、71b、72b进行控制,执行上述图7(A)~图7(B)的动作,将成为空的部件收容体20向设备外排出(步骤S17)。
并且,CPU 91对排出机构70的致动器71a、72a、73a、74a、71b、72b进行控制,执行上述图7(C)~图8(C)的动作,使下一个部件收容体20向能够进行电子部件C的抽出的位置移动(步骤S19)。
另一方面,在步骤S5中,检测出插入部件40发生弯曲的情况下,CPU 91使抽出电动机53的驱动停止(步骤S21),开始逆向旋转的驱动,卷绕金属带41,并且使插入部件40后退移动(步骤S23)。
然后,CPU 91直至检测出返回原点位置(断开状态)为止,继续卷绕(步骤S25),如果原点传感器56检测出返回原点位置(断开状态),则使抽出电动机53的逆向旋转的驱动停止(步骤S27)。
然后,如果作业人员消除成为插入部件40发生弯曲的原因的部件堵塞等,将设置于操作开关94上的未图示的返回按钮按下,则处理返回步骤S1。
〔部件交接位置的技术效果〕
向部件收容体20插入的插入部件40在因部件堵塞等而停滞不前的情况下由于其挠性而产生弯曲,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利用这一点,通过原点传感器56对插入部件40的停滞不前的发生进行检测,使抽出电动机53停止。由此,能够避免由于在插入部件40不能前进的状态下继续驱动抽出电动机53而导致发生过负载。
并且,由于根据插入部件40的弯曲而对抽出电动机53的过负载进行检测,所以不需要如现有的部件收容体那样在内部安装输送带,能够利用简单的筒状体而形成部件收容体20。因此,对于部件收容体20,能够实现适合大量生产的低成本化。
另外,如上述所示,由于利用在该插入部件40的原点定位中使用的原点传感器56而进行插入部件40的弯曲检测,所以能够共用传感器,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以及制造成本的减少。
另外,由于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的输送部60具有引导部61,所以能够向该引导部61内一次送出部件收容体20内的所有电子部件C,能够减少抽出电动机53的驱动频率。
另外,输送部60由于具有施振机构62,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将抽出的电子部件向部件交接位置P引导。
另外,控制部90通过利用部件检测传感器63实现的电子部件C的检测而使抽出电动机53停止,由此,使得前进的插入部件40的停止位置适当,能够适当地输送电子部件C。
〔其他〕
此外,插入部件40采用了具备具有宽度的金属带41的结构,但也可以取代该金属带41而使用具有挠性的线状材料。另外,只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和挠性即可,不限于金属,也可以利用其他材料(树脂等)。
另外,也可以采用在电子部件供给装置10中不具有输送部60的结构。在此情况下,进行动作控制,以使得在每次拾取最前头的电子部件C时,使插入部件40前进,将下一个电子部件C向部件交接位置P抽出。
此外,也可以将上述支撑板31、32的间隔设为可调节,能够使长度不同的各种部件收容体搭载于保持部30中。
另外,在部件收容体20较短,即使由插入部件40将内部的全部电子部件C抽出,最前头的电子部件C也没有到达部件交接位置P的部件检测传感器63的情况下,对于图10中的步骤S7的判定,取代利用部件检测传感器63对最前头的电子部件C进行检测,而执行对从抽出电动机53的前进方向的驱动开始后是否经过了固定时间的判定。
即,对步骤S3中的抽出电动机53的驱动开始后的经过时间进行测量,在经过步骤S5以及步骤S7,不产生插入部件40的弯曲,抽出电动机53继续以固定时间进行前进驱动的情况下,视为已经从部件收容体20将全部电子部件C向引导部61侧送出,而使抽出电动机53的驱动停止。优选该情况下的固定时间,设为能够将部件收容体20内的电子部件C全部送出的时间。
在该结构的情况下,不必在部件交接位置P处设置部件检测传感器63,就能够使插入部件40的前进适当地停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应对带引线的电子部件而使部件收容体20的沿上下方向的剖面为筒状、门形,但电子部件并不限于引线向外部延伸的形状,也可以使部件收容体20的剖面形状与电子部件的形状对应。例如,部件收容体20的形状可以是筒状、箱形等,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弯曲检测部兼作原点传感器,但还容易想到:作为弯曲检测部而设置另外的高度传感器,设置2个高度传感器。

Claims (6)

1.一种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具有在内部收容电子部件的筒状的部件收容体,将所述部件收容体的所述电子部件向部件交接位置供给,
该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保持部,其对所述部件收容体进行保持;
插入部件,其向所述部件收容体的内部插入,能够将所述电子部件抽出,且具有挠性;
驱动源,其使所述插入部件向所述部件收容体插入;
弯曲检测部,其检测处于插入至所述部件收容体的插入状态的所述插入部件相对于上下方向产生的弯曲;以及
控制部,其在所述弯曲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插入部件的超过规定量的弯曲的情况下,进行使所述驱动源停止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具有将所述电子部件从所述保持部的所述部件收容体引导至位于所述电子部件的抽出方向的延长线上的所述部件交接位置的引导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输送部,该输送部将位于所述引导部的电子部件向所述部件交接位置侧输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所述部件交接位置处有无电子部件进行检测的部件检测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驱动源驱动时由所述部件检测部检测到电子部件的情况下,使所述驱动源停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开始,所述弯曲检测部没有检测到所述插入部件的弯曲的状态经过了固定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驱动源停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检测部是在所述部件收容体的一端部侧对所述插入部件进行检测的该插入部件的原点传感器。
CN201410737904.2A 2013-12-05 2014-12-05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Active CN1047034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1638 2013-12-05
JP2013251638A JP6239362B2 (ja) 2013-12-05 2013-12-05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03456A true CN104703456A (zh) 2015-06-10
CN104703456B CN104703456B (zh) 2019-03-22

Family

ID=533500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37904.2A Active CN104703456B (zh) 2013-12-05 2014-12-05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39362B2 (zh)
CN (1) CN10470345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8436A (zh) * 2015-07-15 2017-01-2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系统和部件安装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69055B2 (ja) * 2015-05-29 2019-09-04 豊丸産業株式会社 遊技機
JP7205441B2 (ja) 2019-10-24 2023-01-1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オイルフィラキャップ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51929A (ja) * 1994-03-14 1995-10-03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CN101133485A (zh) * 2005-03-28 2008-02-27 芝浦机械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的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
JP2008294227A (ja) * 2007-05-24 2008-12-04 Juki Corp スティック部品供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6099A (ja) * 1987-02-10 1988-08-15 マミヤ光機株式会社 ステイツクフイ−ダの部品駆動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787278B2 (ja) * 1989-02-21 1995-09-20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2585105B2 (ja) * 1989-09-16 1997-02-26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2557004B2 (ja) * 1991-05-28 1996-11-27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51929A (ja) * 1994-03-14 1995-10-03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CN101133485A (zh) * 2005-03-28 2008-02-27 芝浦机械电子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的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
JP2008294227A (ja) * 2007-05-24 2008-12-04 Juki Corp スティック部品供給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8436A (zh) * 2015-07-15 2017-01-2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系统和部件安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39362B2 (ja) 2017-11-29
CN104703456B (zh) 2019-03-22
JP2015109357A (ja) 2015-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5370B (zh) 用于贴片机的载带供料器
CN101784181B (zh) 电子组件供给器及具有该电子组件供给器的芯片安装器
US8448890B2 (en) Paper dispenser
CN104703456A (zh)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CN108513678B (zh) 一种电容器钉接卷绕装置
JP6580854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ITMI20081126A1 (it) Dispositivo per la distribuzione di piattelli per il trasporto di spole e di tubetti di bobine vuoti nonche' parzialmente avvolti
CN202529656U (zh) 纱头处理装置、筒管处理装置以及纱线卷取系统
CN105668323B (zh) 纱线卷绕机
ITMI941942A1 (it) Apparecchiatura per il ritrovamento dell'estremita' del filo
CN105283061B (zh)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
ITMI20130709A1 (it) Procedimento, apparecchiatura e impianto per il taglio e l'applicazione di un tappo alle opposte estremita' tagliate di un tubo
JP5147560B2 (ja) Ptpカセット及びptp払出装置
JP4727996B2 (ja) ラベル貼付装置
EP1728750A2 (en) Automatic winder comprising device sticking label to take up tube
CN107954270A (zh) 托盘分配装置
JP5357201B2 (ja) ラベル貼付装置
US5526634A (en) Robot device for piled-package type double twister
CN103030031B (zh) 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工位的吸嘴的针排
ITMI960509A1 (it) Dispositivo per staccare l'estremita' del filo dalla superficie di una spola
CN107954272A (zh) 纱线卷绕设备
CN208802644U (zh) 一种带材自动卷绕系统
CN109969861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筒管供给方法
CN109969862B (zh) 纱线卷取机
EP2669229B1 (en) Package discharging device and yarn wind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