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18712A - 液态物的排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态物的排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18712A
CN104918712A CN201480004390.8A CN201480004390A CN104918712A CN 104918712 A CN104918712 A CN 104918712A CN 201480004390 A CN201480004390 A CN 201480004390A CN 104918712 A CN104918712 A CN 1049187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ringe
functional box
striker
liquid object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43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18712B (zh
Inventor
林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DOT KK
Original Assignee
PRIMEDOT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EDOT KK filed Critical PRIMEDOT KK
Publication of CN1049187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87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18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87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9/00Apparatus or plant for apply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surfac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or in which the means of appl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not important
    • B05C9/02Apparatus or plant for apply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surfac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or in which the means of applying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not important for applying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surfaces by single mea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5C1/00 - B05C7/00, whether or not also using o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5/00Apparatus in which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projected, poured or allowed to flow on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 B05C5/02Apparatus in which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projected, poured or allowed to flow on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being discharged through an outlet orifice by pressure, e.g. from an outlet device in contact or almost in contact, with the work
    • B05C5/0225Apparatus in which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is projected, poured or allowed to flow on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being discharged through an outlet orifice by pressure, e.g. from an outlet device in contact or almost in contact, with the work characterised by flow controlling means, e.g. valves, located proximate the outlet

Landscapes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一种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具有对安装有阀座组件(3)和撞针(4)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进行收容的注射器收容空间(93),并且至少包括阀主体(6),该阀主体(64)内置有被促动器(5)驱动且与撞针(4)磁耦合的被驱动构件(7、8)、以及将注射器(1)朝向固定位置施力的调位构件(14)。根据上述结构,能仅将包括阀座组件及撞针的注射器或功能性盒简单地从阀主体上卸下。

Description

液态物的排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将电子零件等安装到例如电路基板上等的时候,用于将粘接剂或硅酮树脂溶液等液态物高精度地微量排出到电路基板上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也叫阀)。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将微量的粘接剂或硅酮树脂溶液等液态物高精度地排出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以往已知有利用螺线管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对阀杆进行吸引,从而仅在该期间将液态物排出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中,由上述阀杆和阀座来构成阀,上述液态物被填充在称为所谓的注射器的小型的容器内(专利文献1)。
上述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包括:框架,上述框架具有上部支架部和下部支架部,并设计成符合与使用目的吻合的最大的注射器尺寸;躯干部,上述躯干部能相对于该框架的上部支架部装拆,并在上端设置有用于安装促动器的螺纹部,在下端设置有插入到注射器内的插入部及附属装置的安装部;促动器,上述促动器安装在设置于躯干部上端的螺纹部;阀杆,上述阀杆利用促动器进行工作;以及阀座构件,上述阀座构件安装在注射器的前端,并安装在下部支架部,在上述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利用促动器将由阀杆和注射器的前端的阀座构件构成的阀机构打开、关闭,从而排出注射器内的液态物。
在该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例如使用螺线管作为促动器,利用螺线管对使圆盘状的电枢和撞针(日文:ニードル)一体而构成的阀杆进行磁吸引,并且利用由设置在螺线管与电枢之间的弹簧施加的弹簧力来将阀杆推回到固定位置,从而在对螺线管励磁的期间内,上拉阀杆而打开阀座。在此,通过使螺线管与躯干部的上端的螺纹进行螺纹接合,将螺线管安装成能相对于躯干部上下移动,通过调节螺线管与电枢的间隙,能够调节阀杆的冲程量。
此外,螺线管(促动器)与躯干部及注射器设置成通过躯干部彼此连接,并且在一体化作为分配机构的状态下配置在框架的上部支架与下部支架之间。详细而言,将阀杆的撞针部从躯干部的上部开口插入,使撞针部贯穿该躯干部而从躯干部的下端的插入部突出,并且在将电枢收纳在阀的内部空间内的状态下,使螺线管与躯干部的上部的螺纹进行螺纹接合,使从躯干部的下端的装入部突出的撞针部进入到注射器内,并且将注射器安装到躯干部的插入部,藉此使螺线管与躯干部及注射器一体化。接着,使注射器前端的阀座部分嵌入下部支架,并且将躯干部的主体部插入分岔成两股状的上部支架,卡挂颈部来进行固定。接着,设置成在该状态下使躯干部旋转90°,从而使在上部支架穿孔的气体孔与在躯干部穿孔的通孔连通,以将排出用的气体导入到注射器内,对注射器内部施加排出压力,并且利用该压力使注射器移动到原来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1578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所述的排出装置,由于将电枢部和针部呈一体结构的阀杆安装成使电枢部夹在躯干部与促动器之间,并将贯穿躯干部的撞针部插入到注射器内,以将促动器与躯干部及注射器在呈一体化的状态下配置到框架主体的上部支架与下部支架之间,因此,在为了补充液态物而更换注射器时,不仅要将注射器从框架主体的上部支架及下部支架上卸下,而且要将躯干部及促动器与注射器一起同时从框架主体的上部支架及下部支架上卸下,来更换注射器。这等同于将确定阀的冲程量的主要结构零件进行分解、拆卸,由于在再次安装注射器的情况下,很难获得排出的再现性,因此,需要再次调节排出参数,存在使作业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明中,将促动器与躯干部及注射器在一体化的状态下配置在框架主体的上部支架与下部支架之间后,通过将排出注射器内的液态物时的空气压力施加到注射器内部,使注射器移动到原来的位置而能确保规定的固定位置,但在施加到注射器的排出压力较低的情况下,对注射器进行密封的O型密封圈构成阻力,有时会产生无法使注射器强制地向下方按下这样的情况。随着近年来的电子零件的小型化,排出压力处于下降的趋势(0.1MPa以下,甚至为0.01MPa左右的微压),因此这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即,在对排出压力较低的少量的液态物进行排出、涂覆的情况下,因对注射器进行密封的O型密封圈的阻力而无法将注射器按下到规定的位置,从而引发阀杆的冲程无法获得原来的开度这样的情况。此外,在反复进行用于排出的加压的期间内,有时因注射器被按下至固定位置而使阀的开闭量、冲程量从初期值发生变动,而使排出量变动。例如,有时因注射器在使用中下降而使初期设定的冲程量增加,使排出量成倍以上地增加。因此,很难高精度地进行少量的排出。
另外,专利文献1记载的排出装置中的由圆盘结构的电枢部和撞针部构成的阀杆通过使多个零件组合而形成为一体结构,因此,为了提高同轴度,会以高精度来要求各零件的加工精度,因而存在成本增高的问题。另外,由于将促动器和躯干部及注射器在内置有电枢部和针部呈一体结构的阀杆的状态下一体化,并安装在框架上,因此,也很难保持各零件彼此的同轴度。在没有确保同轴度的阀结构的情况下,由于撞针(阀芯)相对于阀座偏心地与阀座嵌合,因此,有时会导致不对称磨损而影响阀的耐久性,或是影响排出量的稳定性,抑或是影响实际排出时的液滴的直行性。即,因排出部的开口状态的偏心,而使排出的液体的飞出状态变差,导致无法笔直地排出液态物或使液态物笔直地滴下这样的情况。此外,在没有充分地确保促动器与针及阀座之间的同轴度的情况下,利用每次液态物的排出动作时的电枢的上下动作,而发生因轴稍微的偏心导致的旋转,从而影响排出量的变动。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通过使螺线管与固定于框架的上部支架的躯干部上端的螺纹部螺纹接合,来调节躯干部与螺线管之间的间隙,从而调节阀杆的冲程量,因此,形成在调节冲程量的同时,使将阀杆推回到固定位置的弹簧本身的载荷也增减的结构。因而,伴随着螺线管对电枢的吸引,初期载荷受到将阀杆按下的弹簧负荷强度的影响,在励磁初期导致上拉速度的减缓,这会引起阀开放的响应滞后,产生使排出量偏离目标值等影响。在缩窄躯干部与螺线管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下,即,少量排出液态物时,这种现象特别明显。另外,励磁初期的阀杆的动作开始的滞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打开或关闭阀时也会成为障碍。也就是说,例如当以在限定5ms或3ms、甚至是1ms这样的短时间的期间内,通过打开期望冲程量来获得规定的排出量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不仅是螺线管,在其它的促动器中,由于使始终受到被推回到固定位置的弹簧的力的阀杆开始动作,也耗费时间,因此存在实际的阀开放时间以不能忽视的程度减少这样的问题。越是开放时间原本较少的情况,便越多地受到这种影响,出现在少量排出液态物时排出量不恒定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仅利用拉杆对上部支架和下部支架进行悬臂支承的结构,且是相对于轴向的负荷,刚性较低,上部支架与下部支架之间容易扩大的结构,而且是螺线管与躯干部及注射器在一体化的状态下配置在上部支架与下部支架之间的结构,因此,当用于排出液态物的空气压作用于注射器内部时,存在在空气压进一步在0.1MPa~0.4MPa左右的范围内稍微增减的情况下,下部支架便会稍稍倾斜,排出目的地的位置会发生偏离这样的问题。另外,该框架的长度方向及轴向的刚性低,上部支架与下部支架之间容易扩大,而且必须将躯干部的颈部插入到上部支架的两岔部(分岔成两股的部分)之间,来将促动器与躯干部及注射器以一体化的状态配置在框架主体的上部支架与下部支架之间,因此,不得不将上部支架与下部支架之间设定得稍宽些,即使在阀座组件没有与注射器充分地螺纹接合的状态下,即,全长比原来的长度长出螺纹接合不足量的状态下配置在框架上,也能容纳该量。因而,当施加有排出用的空气压时,有时因注射器与阀座组件之间的紧固不足而导致漏液的发生。
另外,在调节阀杆的冲程的情况下,以如下方式管理冲程的调节,即,使螺线管与躯干部上端的螺纹部螺纹接合,并推动阀杆,从而将阀杆与阀座之间的间隙封闭,以谋求在冲程调节用的杆与电枢的上表面之间不存在间隙的状态(称为零点),自该状态利用螺线管周围的刻度使螺线管反向旋转来设定期望的阀杆的冲程量(阀开度),但是,求出零点的作业容易依赖于操作人员的感觉,无法准确地求出零点。而且,旋转螺线管本身来调节阀杆的冲程量的结构使较大的转矩作用于阀杆,因此,有时会使阀杆弯曲,而无法准确地求出零点,并且很难准确地把握冲程。在排出液态物时,需要在0μm~300μm左右或0μm~400μm左右的范围内进行零点的把握及冲程的调节,但由于无法准确地管理冲程调节,因此,存在无法准确地控制排出量这样的问题。
另外,以往,在承受液态物的供给并每次以规定量排出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在接液部、即与液体接触的部分,例如注射器或盒等中发生故障较多,为了消除上述故障,必须将排出装置本身分解。
另外,迄今为止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构成为注射器用或是功能性盒用,但不存在能在注射器和功能模块中通用的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简单地卸下接液部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详细而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仅将包括阀座组件及打开或关闭该阀座组件的撞针的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卸下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仅作为对用于调节排出量的撞针进行驱动的系统起作用的阀。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少量排出液态物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通过利用促动器在施加的工作气体下打开或关闭针型阀,来控制注射器内的液态物或是经由功能性盒供给来的液态物的排出,其中,至少包括:阀座组件,上述阀座组件安装在注射器或功能性盒的前端;撞针,上述撞针插入注射器或功能性盒的内部,并在注射器或功能性盒与阀座组件之间构成针型阀;以及阀主体,上述阀主体具有将安装有阀座组件及撞针的注射器或功能性盒收容的注射器收容空间,并且内置有促动器、被驱动构件和调位构件,其中,上述被驱动构件与促动器分体或是一体地构成,并受到促动器驱动且与撞针磁耦合,上述调位构件通过使上述被驱动构件相对于注射器或功能性盒进退移动,而与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连接,并且将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朝向固定位置施力,通过利用磁耦合将收纳在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内的撞针与阀主体内的被驱动构件连接,从而能在插入有撞针且安装有阀座组件的状态下,使注射器或功能性盒相对于阀主体装拆。
在此,理想的是,阀主体至少包括:接线盒;喷嘴底座,上述喷嘴底座承接阀座组件并对该阀座组件进行保持;以及平台,上述平台将接线盒与喷嘴底座连接,并在喷嘴底座与接线盒之间划分形成注射器收容空间,在接线盒中内置有促动器、被驱动构件和调位构件,通过使调位构件与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连接,来确立将经由接线盒供给的工作气体供给到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中的流路。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理想的是,促动器是螺线管,作为被驱动构件的电枢和连接构件与螺线管一起内置在阀主体内,上述促动器设置成将因对螺线管进行励磁而受到吸引的电枢的动作经由连接构件传递到撞针。
此外,理想的是,电枢和连接构件是能分离的分体的结构,而且在处于待机位置的电枢与处于固定位置的连接构件之间设定有轴向的间隙,在利用促动器驱动电枢时,在间隙被封闭之前,不使连接构件动作,而仅使电枢动作,在间隙封闭后,使电枢与连接构件联动而使撞针一起动作。
另外,理想的是,调位构件在其下部具有与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嵌合的连接部,当调位构件下降时,连接部与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嵌合,起到能实现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的定心和连接的连接机构的作用,此外,通过将调位构件上推至可动范围的上限,使连接部脱离注射器或功能性盒,并且上推被驱动构件,而在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与被驱动构件之间产生间隙,起到容易使插入有撞针的状态下的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脱离的机构的作用。
另外,理想的是,平台呈除了进行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的取出或放入的前表面侧之外,将左右两侧和背面这三个面覆盖的截面コ字形的形状,更理想的是,将平台的左右两侧壁的间隔设定成比注射器侧或是功能性盒侧的最大径部稍宽,从而使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在不沿左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被收容。
另外,在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理想的是,在平台的左右两侧壁上设置有能看到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的窗,将贯穿注射器收容空间的排除用杆配置成穿过窗,使杆沿窗向前表面侧移动,从而利用排除用杆将注射器收容空间内的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推出。
另外,理想的是,在阀主体内的、夹着电枢而位于与促动器相对的面上,配置有对电枢进行吸附的磁体,不仅利用电枢的自重还利用磁体的磁力吸引电枢,从而使电枢回到待机位置。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在阀主体上相互独立地设置有阀冲程调节机构和施力机构,其中,上述阀冲程调节机构对撞针的上升端进行限制,上述施力机构用于始终施加将撞针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加力,能在恒定的施加力下调节撞针的冲程量。
在此,在用于始终施加将撞针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力机构中,可以使对施力机构进行收容的空间的长度可变,并能够无级地调节施力机构所施加的力,还可以在对施力机构进行收容的空间的顶部收容有套环,通过使套环替换为高度不同的其它套环,来改变对施力机构进行收容的空间的实效长度,从而能够调节施力机构所施加的力。更理想的是,施力机构由多个磁体构成,这些磁体配置成彼此相同的极性相对。
此外,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的特征是,撞针的头顶部的上端面形成为球面。
另外,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形成为如下结构:将注射器收容空间的轴向有效长度设定为比将阀座组件和撞针安装到固定位置时的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的整体的长度长,且比安装在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的前端的阀组件的紧固留出引起内部的液态物泄露的程度的间隙时的长度短的长度,阀座组件的紧固不足的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无法进入注射器收容空间。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理想的是,阀主体具有能对设想使用的最大容量的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进行收纳的大小的上述注射器收容空间,通过使用(i)能与多种尺寸的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连接的万用型的适配器和(ii)长度不同的多个伸长杆中的任意一方或是组合使用两者,能够调节注射器的长度或是功能性盒的长度,从而能够安装能收纳于注射器收容空间的大小的所有的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适配器一体成型成一个块体,上述块体在上端具有与调位构件连接的插头部,并且在其它部位包括与所要连接的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的开口部相对应的形状的插头部,此外,设置有能供撞针贯穿各插头部的中央且能使伸长杆进行转接的孔,伸长杆具有上端的插头部和下端的插头部,其中,上述上端的插头部与调位构件连接,上述下端的插头部与适配器或对应的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直接连接。
在此,在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理想的是,在阀主体侧包括引导部,通过使(iii)与适配器或伸长杆的连接到调位构件的插头部相邻的部位和(iv)引导部抵接,来对阀主体的向纵深侧的位置进行限制。
另外,阀冲程调节机构设置有转矩限制器,当在阀冲程调节机构上作用有设定值以上的转矩时,通过使转矩限制器空转,来准确地求出零点。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理想的是,形成为如下结构:其包括收容在接线盒的内部空间内的锁止套筒,在将连接构件及调位构件收容到锁止套筒内后再收容到接线盒内,锁止套筒具有在周面突出的榫头,在划分形成对该锁止套筒进行收容的接线盒的内部空间的内周壁面上包括榫头孔和L形的引导槽,其中,上述L形的引导槽由与上述榫头孔相连的周向的横槽和到达接线盒的开口部的轴向的纵槽构成,通过使榫头经由引导槽嵌入到引导槽末端的榫头孔内,使锁止套筒与接线盒一体化,使锁止套筒沿周向旋转,在使脱离榫头孔后的榫头位于纵槽的状态下,赋予用于将注射器推到固定位置的冲刷气体,从而能将锁止套筒与被驱动构件及调位构件一起安装或卸下。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形成为使内置在阀主体内的促动器和插入到注射器或功能性盒侧的撞针分离的分体结构,两者通过磁耦合能分离地连接,因此,能将插入有撞针且安装有阀座组件的状态的注射器或功能性盒在保持上述状态的情况下简单地安装到阀主体上,并且能简单地从阀主体上卸下。而且,在安装或卸下注射器或功能性盒时,内置在阀主体内的促动器不会从阀主体上卸下,在再次安装注射器的情况下,也能在将注射器或功能性盒配置到阀主体的注射器收容空间内的同时,在利用促动器与撞针的磁力进行耦合时,利用磁性吸引力所带来的定心效果自动地进行对位,因此,形成为不需要进行在更换注射器时发生的细微的重新调节的结构。因而,不需要再次调节排出参数,就这样容易地获得排出的再现性,因此,能迅速且简易地进行注射器或功能性盒的更换作业。
另外,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利用磁性吸附将促动器与撞针之间牢固地连接,因此,即使促动器与撞针之间存在稍许偏芯或是倾斜,也不会影响将促动器的轴向的动作传递到撞针。因而,只要能至少确保插入到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侧的撞针与阀座之间的同轴度,即使在促动器与撞针之间发生偏芯或是芯的倾斜,也不会发生因偏心而引起的旋转。也就是说,促动器侧的构件与撞针侧的构件之间不需要严密的同轴度,即使存在稍许偏芯或是倾斜,也能独立地确保对注射器或功能性盒内的同轴度进行保持的撞针的直行性,不会对撞针的驱动带来障碍。因而,由于几乎不需要各零件间的全面的同轴度,因此能够大幅减少各零件的加工成本和劳力。
另外,促动器和撞针处于由磁联轴器联动的关系,由于独立地确保对注射器或功能性盒内的同轴度进行保持的撞针的直行性,因此即使不充分地确保促动器与撞针之间的同轴度,也不会在每次进行液态物的排出动作时,使针伴有因偏心而引起的旋转,撞针不会偏心地与阀座抵接。因而,不会引起阀座的不对称磨损而影响阀的耐久性、或是使排出量不稳定、抑或是损害所排出的液滴的直行性。也就是说,不受阀主体侧的促动器与注射器或功能性盒侧的撞针之间的偏芯或是倾斜的影响,而能够保持阀座与撞针的同轴度,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所排出的液体的飞出状态,并能够使液体笔直地排出或使该液体笔直地滴下。
此外,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插入注射器或功能性盒内的撞针与阀主体的促动器之间通过磁性吸引力而成为悬挂的状态,因此,能够实现注射器或功能性盒的自主站立。而且,注射器或功能性盒通过调位构件朝向固定位置施力,而配置在固定位置,因此,能够避免在排出作业中,注射器或功能性盒的位置偏离,使得阀的开闭量或冲程量发生变动而使排出量变动这样的情况,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排出量的控制,特别是少量排出时的控制。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阀主体至少包括接线盒、喷嘴底座以及平台,其中,上述平台将上述接线盒与喷嘴底座连接而划分形成注射器收容空间,此外,接线盒包括促动器、通过该促动器被沿上下方向驱动的构件、以及通过上下移动而对注射器或功能性盒进行装拆的调位构件,因此,能在将注射器或功能性盒配置在注射器收容空间内的同时,利用由磁力耦合,自动地进行受到促动器驱动的被驱动构件与撞针的对位,并且进行连接。因而,能将包括阀座组件及打开或关闭该阀座组件的撞针的注射器或功能性盒作为一个块体,进行向阀主体的注射器收容空间内的配置或者从注射器收容空间的卸下。而且,利用由注射器或功能性盒与调位构件的嵌合而实现的连接,来将注射器配置在固定位置,因此,能够避免在排出作业中,注射器或功能性盒的位置发生偏离,使得阀的开闭量或冲程量发生变动而使排出量变动这样的情况,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排出量的控制,特别是少量排出时的控制。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促动器是螺线管,使作为受到螺线管驱动的被驱动构件的电枢和连接构件与螺线管一起内置在阀主体中,因此,能将通过对螺线管进行励磁而受到吸引的电枢的动作经由连接构件传递到撞针,从而能够进行响应性优异的排出。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将受到螺线管磁性吸引的电枢和与撞针联动的连接构件形成为分离的分体结构,另外,在处于待机位置的电枢与连接构件之间设置有轴向的间隙或助起动空间,形成为在利用螺线管进行吸引的最初仅上拉电枢的结构,因此,即使在排出量少、排出时间短的情况下,也能附加一定的助起动距离或时间来增加对螺线管进行驱动的时间。也就是说,能在确保足以吸引电枢的助起动时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实际需要吸引电枢的时间来使螺线管驱动。而且,在励磁初期,能完全不受到用于将撞针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加力的附加的影响,仅使电枢移动,因此,也不存在时滞,能与螺线管的励磁对应地进行动作。藉此,能够更加少量地排出液态物。例如能在限定1ms这样短的时间的期间内,控制成使阀打开期望的冲程量而获得规定的排出量。
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仅使调位构件上下移动,就能将插入有撞针且在前端安装有阀座组件的状态的注射器或功能性盒在保持上述状态的情况下安装到阀主体上,或是从阀主体上卸下。而且,能在连接的同时确保调位构件与注射器或功能性盒的同轴度。
根据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将接线盒与喷嘴底座连接,划分形成注射器收容空间的平台呈横截面コ字形的形状,因此,在整体上刚性高,即使赋予冲刷气体,注射器收容空间也不会沿长度方向扩大,或是喷嘴底座发生倾斜。因而,排出目的地的位置不会偏离,待涂覆液态物(例如粘接剂)的位置或目标位置不会不准确。
根据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在阀主体的注射器收容空间内留出极小的间隙而收纳注射器侧或功能性盒侧的最大径部,因此,能使注射器或功能性盒不会在左右大幅错位的情况下被定位。藉此,能容易地进行注射器或功能性盒与阀主体之间的定心。
根据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通过使贯穿注射器收容空间的排出用的杆沿平台的左右两侧面的窗向跟前侧移动,即使在针与连接构件之间的磁耦合较强的情况下,也能将注射器简单地取出到注射器收容空间外。
根据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利用磁体的吸引力强制性地使电枢返回到待机位置,因此,电枢的向固定位置的返回不会滞后,能以较快的响应执行促动器的开启或关闭动作即排出动作。换言之,能够高精度地少量排出液态物。而且,能够实现阀主体的空间节省化,并且能够防止在设置弹簧等情况下可能发生的从弹簧与电枢的接合部产生灰尘等,因此,能够防止液态物的污染。
另外,在技术方案11记载的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中,在阀主体侧相互独立地设置有阀冲程调节机构和施力机构,其中,上述阀冲程调节机构对撞针的上升端进行限制,上述施力机构始终施加用于将撞针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加力,能在恒定的施加力下调节撞针的冲程,因此,不管冲程量的大小如何,都能不变地恒定施加用于将撞针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加力,因此,在少量排出液态物时、即在将撞针的冲程量调节成较小时,也不会引起励磁初期的撞针的上拉速度的减缓,进而引起阀开放的响应的滞后,从而不会产生使排出量偏离目标值等的影响。
在此,能对将始终施加用于将撞针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加力的施力机构收纳的空间的全长进行微调,从而能够无级地调节施加力(例如弹簧载荷),因此,能够根据液态物的粘性将施加力调节成最适合的强度,防止液态物在排出后飞散。而且,也可不需要预先准备好与载荷相对应的施力机构(例如低载荷用的弹簧及高载荷用的弹簧)并进行更换,因此,零件件数变少,零件管理变得简便,并且不会花费更换作业等的劳力。另外,在通过将配置在对施力机构进行收容的空间顶部的套环更换为高度不同的其它套环,来改变空间的实效长度的情况下,能够简单且阶段性地调节施力机构所施加的力。
此外,作为始终施加用于将撞针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加力的施力机构,在利用磁体的排斥力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在使用弹簧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从电枢的接合部处产生灰尘等,从而能够防止液态物的污染。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5记载的发明,由于撞针的头顶部的上端面为球面,因此,为了将注射器或功能性盒从阀主体下卸下而使注射器或功能性盒倾斜时,与内置在阀主体内的被驱动构件发生干涉的可能性降低,能够顺利地卸下。而且,即使在利用磁耦合连接的促动器与针之间的接触面角度存在不均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受到磁体吸引的面的单侧抵接,因此,连接面不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6记载的发明,在安装于注射器或功能性盒前端的阀组件的紧固留出会导致内部的液态物泄漏的程度的间隙的状态下安装注射器或功能性盒时,无法收纳到阀主体的注射器收容空间内。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将注射器或功能性盒与阀组件组装后的构件的适当管理,不会发生由阀座组件的紧固不足而引发的液体泄漏。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17记载的发明,通过改变万用型的适配器的朝向及伸长杆的组合,能够利用一个阀主体来实现各种各样尺寸的注射器或功能性盒的安装。即,不仅能将一个阀共用在各种各样的注射器中,还能将一个阀共用在功能性盒中。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18记载的发明,通过使(iii)与适配器或伸长杆的连接于调位构件的插头部相邻的部位和(iv)阀主体侧的引导部抵接,来对向纵深侧的位置进行限制,因此,能对仅使适配器或伸长杆与引导部压接而下降下来的调位构件进行大致的对芯,并能够顺利地嵌合。而且,通过将适配器及伸长杆的与引导部抵接的部分的形状形成为相同,从而在安装不同尺寸或形状的注射器或功能性盒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定位。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9记载的发明,在调节撞针的冲程时使阀冲程调节机构空转,从而能够准确地求出零点,因此,能以所检测到的零点为基准使微型校准帽旋转期望量,来在冲程调节用杆的上端部产生期望的间隙,并能准确地设定期望的撞针的冲程量。因而,即便在排出液态物时需要的0μm~300μm或是0μm~400μm左右的极其微小的范围内,也能准确地管理冲程调节,因此,能够准确地控制排出量。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20记载的发明,仅通过使锁止套筒反向旋转到L形的引导槽的纵槽部分来赋予冲刷气体,便能利用定位套筒被按下的作用将锁止套筒在一瞬间推出到接线盒外。因而,能将调位构件、电枢及连接构件与锁止套筒一起简单地取出到接线盒外,能将各零件分解而容易地实施维护。另外,在维护零件后,再次将零件装入到锁止套筒内,然后将锁止套筒插入到接线盒的内部空间内,仅通过使锁止套筒朝向榫头孔旋转,便能将锁止套筒固定于接线盒。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用在注射器中的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组装状态的图1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组装状态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5是图4的接线盒部分的放大中央纵剖视图。
图6是将图4的螺线管、电枢与连接构件的关系放大表示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7是将图4的连接构件、适配器与调位构件的关系放大表示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8是将图4的阀座组件与阀主体的喷嘴底座的关系放大表示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9是将连接构件、伸长杆与适配器的关系放大并从侧面进行表示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10是将连接构件、伸长杆与适配器的关系放大并从正面侧进行表示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阀主体与支架的关系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注射器、撞针与适配器的关系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从阀主体上卸下注射器的状态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14是将注射器和伸长杆组合来表示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的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将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用在使用功能性盒的泵循环供给方式中的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功能性盒的结构的中央纵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将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用在使用功能性盒的加压容器供给方式中的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将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用在使用功能性盒的注射器外置供给方式中的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中央纵剖视图,其示出了伸长杆的一部分和接线盒部分。
(符号说明)
1 注射器
2 功能性盒
3 阀座组件
4 撞针
5 促动器
6 阀主体
7 电枢
8 连接构件
9 接线盒
10 喷嘴底座
11 平板
12 万向适配器(日文:ユニバーサルアダプタ)
13 伸长杆
14 调位构件
15 磁体
16 钩
17 轭铁
21 连接套筒
24 始终施加用于将撞针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加力的施力机构
30 锁止套筒
32 冲程调节用杆
36、43 形成对用于将撞针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力机构进行收容的空间的线圈芯和上部芯
42 对电枢进行吸附的磁体
44 改变施力机构收容空间的实效长度的树脂制套环
45 使施力机构收容空间的长度可变的弹簧插头
46 阀座
49 撞针的头顶部的上端面
50 对撞针的上升端进行限制的阀冲程调节机构
51 转矩限制器
60 调位构件的连接部(连接端口)
61 与调位构件的连接部嵌合的适配器的插头(第三插头)
62 与调位构件的连接部嵌合的伸长杆的插头
69 平台的左右两侧壁
70 万向适配器的凸缘部
71 适配器的第二肩部(和与调位构件的连接部嵌合的插头部相邻的部位)
72 万向适配器的第一插头部
73 万向适配器的第二插头部
74 万向适配器的第一肩部
75 万向适配器的孔
80 伸长杆的定位用肩部(和与调位构件的连接部嵌合的插头部相邻的部位)
81 阀主体侧的引导部
93 注射器收容空间
94 伸长杆下端的插头部
106 对接线盒的机构部进行收纳的内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否定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是指阀主体的长度方向(用于将阀打开或关闭的撞针的移动的方向:轴向),上方是指阀主体的接线盒侧,下方是指喷嘴底座侧。另外,前后方向是指与阀主体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纵深方向,后方是指阀主体的里侧,前方是指取出或放入注射器的前方侧。此外,左右方向是指分别与阀主体的长度方向及前后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与阀主体的实际朝向无关,在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称为升降或上升及下降。另外,一般来说,通常称为阀的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朝向下方排出液态物,但根据被涂覆物的形状的不同,有时也会改变阀主体的安装角度而朝向斜下方排出液态物。但是,在本说明书中,主要列举朝向下方排出液态物的事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1或图14所示,本发明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通常也称为阀)至少包括:阀座组件3,该阀座组件3安装在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前端;撞针(阀芯)4,该撞针4插入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内部并与前端的阀座组件3的阀座46抵接;以及阀主体6,该阀主体6能自由装拆地保持于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并且内置有促动器5,该促动器5与收容在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内的撞针4磁耦合,并使撞针4朝向阀座进退移动,仅通过将预先安装有撞针4及阀座组件3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配置到阀主体6上,就能使阀主体6的促动器5与安装在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内的撞针4磁耦合而一体化,利用促动器5对注射器1内的液态物的排出或是经由功能性盒2供给来的液态物的排出进行控制。另外,也可以利用内置在阀主体6内的促动器5来直接驱动撞针4,还可以经由通过促动器5驱动的构件来间接地驱动撞针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列举以如下方式设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其中采用响应性优异的螺线管作为促动器5(以下,也将促动器称作螺线管5),电枢7和连接构件8作为被促动器5驱动的构件(以下,也统称为被驱动侧构件)而内置在阀主体6中,将通过对螺线管进行励磁而受到吸引的电枢7的动作经由连接构件8传递到撞针4。
在此,如图1及图5所示,阀主体6至少包括:主框架(在本说明书中称为接线盒)9,该主框架9是对实现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连接和驱动的机构部进行收容的箱状的框架,并且还起到用于将动力供给元件(例如电源线缆124)和空气软管125与机构部连接的接线盒的作用,其中,上述空气软管125用于施加空气压;喷嘴底座10,该喷嘴底座10承接阀座组件3并对其进行保持;以及横截面呈コ形的平台11,该平台11在三个面上将上述主框架9和喷嘴底座10连接。此外,在接线盒9中设置有:作为促动器的螺线管5;电枢7及连接构件8,该电枢7及连接构件8作为通过上述螺线管5而沿上下方向被驱动的被驱动构件;以及调位构件14,该调位构件14因施加空气压而上下移动,从而与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侧的适配器12或伸长杆13嵌合,接线盒9设置成通过与内置在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内的撞针4磁耦合而连接,从而能在保持撞针4已插入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内的状态下相对于阀主体6拆装。也就是说,将被驱动侧构件的一部分即连接构件8与撞针4形成为分体结构,在进行必须的两者间的结合时,能够使用磁体15将两者牢固地紧固。因而,在将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配置到平台11内的同时,利用磁力所带来的结合而自动地进行与电枢7一体地升降的连接构件8和撞针4间的轴对准,因此,成为不需要在注射器的更换时进行细微的重新调节的结构。另外,使用磁体15作为使撞针4与促动器5的一部分或作为被促动器5驱动的构件的连接构件8发生磁耦合的元件,将磁体15设置在阀主体6内的促动器5的一部分或连接构件8一侧和撞针4一侧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上,理想的是设置在促动器5的一部分或连接构件8一侧和撞针4一侧这两者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及图6所示,连接构件8由钩16、轭铁17、非铁金属或工程塑料制的中间连接器18以及丝杠轴19构成,其中,上述钩16仅在电枢7被螺线管5磁性吸引而上升时发生卡合,上述轭铁17收纳有对撞针4的头部的连接套筒21进行磁性吸引的磁体15,上述中间连接器18配置在上述钩16与轭铁17之间来实现磁屏蔽,上述丝杠轴19将上述钩16、轭铁17及中间连接器18彼此连接。此外,钩16配置成贯穿设置于电枢7中央的孔20,并在上部具有与从孔20的底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缘22卡合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凸缘23,钩16设置成仅与因电枢7侧的凸缘22与上部的凸缘23的卡合而上升的电枢7联动。也就是说,钩16由于沿钩16和电枢7各自的凸缘22、23分离的方向移动的关系,而不与下降的电枢7联动,从而钩16在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力元件24的施加力的作用下被强制地按下。另外,在中间连接器18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环状槽26,在该环状槽26内收纳有O型密封圈25,并且轭铁17、中间连接器18及钩16具有相同的外径,且设置成贯穿位于调位构件14中央的孔28。
此外,如图6所示,在处于待机位置的电枢7和处于固定位置的连接构件8的钩16的、两者的凸缘22、23相对的面之间设定有轴向的间隙29,并且设置成在利用螺线管5使电枢7开始动作时,在间隙29的区间内不使撞针4动作,而仅使电枢7动作。此外,设置成在电枢7与连接构件8的钩16之间以没有间隙29的方式发生抵接时,利用电枢7使钩16动作,并经由连接构件8而使撞针4一起动作。藉此,由于能在励磁初期没有受到想要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力元件24的强大的施加力(例如弹簧负荷)的情况下,电枢7仅受到伴随着励磁而产生的吸引便开始动作,因此,在能使撞针4的上拉的初期负荷得到减轻的同时,使螺线管5实际被励磁的时间比原来所需的撞针4的上拉时间(阀喷射时间)长,由于螺线管的吸引力加强,因此,即使是较短的排出时间,也能可靠地驱动撞针,从而能够实现更少量的液态物的排出。也就是说,电枢7与钩16没有始终联动,而是设置在电枢7从待机位置开始动作的最初,不使撞针4动作而仅使电枢7动作的助起动区间,由于在实际的排出时间上追加仅电枢7动作的一定的助起动时间,来使驱动螺线管5的时间整体增加,因此,即使在较短的排出时间内,也能容易地吸引电枢7。通过设定上述助起动区间,能够可靠地驱动电枢7,从而能获得更短的排出时间。一般来说,螺线管5具有励磁时间越短,吸引力越弱,便越不能吸引电枢7这样的问题。但是,由于存在仅电枢7被螺线管5吸引而移动的助起动区间,因此,成为容易吸附(上拉)的状态,从而能够准确地排出更少量的液态物。在此,待机位置是指将电枢7载置于锁止套筒30的上端面的状况时的位置。另外,上述这种将电枢7与连接构件8分离,并在该电枢7与连接构件8之间设置轴向的间隙29以设置在驱动初期仅使电枢7动作的助起动区间的技术,当然也能应用到将螺线管用作促动器的阀(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1-157862号公报记载的阀)等中。
另外,通过使电枢7与钩16分离,且在电枢7与钩16之间设定轴向的间隙29,从而形成为虽然经由推杆31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力元件24的力被作用于撞针4侧的钩16,但在电枢7侧却没有受到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力元件24的力这样的结构。因此,能够减轻螺线管5在励磁初期因施力元件24的力(弹簧负荷)的影响而引起的吸引滞后。另外,除了在电枢7的内侧的凸缘22与钩16上端的外侧凸缘23之间设置有防止由金属彼此的碰撞带来的磨损的树脂块体27,还设置有轴向的间隙29。当然,在钩16本身由树脂成形的情况下,不需要配置缓冲用的树脂块体2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被促动器5驱动的被驱动侧构件的电枢7和连接构件8形成为能分离的分体结构,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电枢7和连接构件8成形为一体,或是通过螺钉或焊接等将电枢7与连接构件8一体化。例如,如图19所示,还可以通过切削等方式使轴套121与电枢7一体地形成,而上述轴套121在圆盘状的电枢7的背面侧具有与中间连接器18的端面的凹凸嵌合的凹凸和螺纹孔,利用丝杠轴19将中间连接器18和收纳有磁体15的轭铁17连接,从而将电枢7和连接构件8形成为一体。在螺线管5的吸引力强大到不需要电枢7的助起动空间这样程度的情况下,即使不存在仅电枢7动作的助起动区间,由于螺线管5的施加与电枢7的动作的关系能基本不发生滞后地直接驱动,因此,也能够实现可在高循环下进行液态物排出的排出装置。也就是说,电枢7和连接构件8虽然未必一定要彼此分离,但需要与撞针4分离。
另外,构成连接构件8的钩16、中间连接器18及轭铁17基本上也可以是一体结构,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中间连接器18,由于能够采用非铁金属或工程塑料,以实现电枢7与磁体15间的磁屏蔽,因此,上述钩16、中间连接器18及轭铁17形成为独立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轭铁17环绕磁体15,但即使不使用轭铁17,理想的是形成为用于对脆弱且不耐冲击的磁体15进行保护且将磁体15保持在钩16侧的包围结构。例如,如图19所示,也可以利用树脂制套筒122来构成轭铁17的与连接套筒21抵接的前端侧。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消除金属制的连接套筒21的上端面49与轭铁17之间的磨损。藉此,能与形成在磁体15与连接套筒21的上端面49之间的间隙的存在发生协同作用,来防止在磁体15与连接套筒21之间产生灰尘。利用轭铁17包围磁体15的结构使钩16的上表面成为对于来自螺线管5的吸引不具有极性的面,因此是理想的。
接线盒9具有:圆形的内部空间106,该内部空间106用于收纳机构部并朝向下方开口;以及凹部,该凹部用于组装阀冲程调节机构并朝向上方敞开,四条空气流路114a~114d在划分形成对机构部进行收容的内部空间106的内周壁面上开口,并且内部空间106和凹部通过开设于将内部空间106与凹部分隔的分隔壁中央的通孔而彼此连通。因而,如图5所示,利用与外壳33的外周面嵌合的O型密封圈109,而使所收容的螺线管5在与接线盒9之间实现气密的同时得到固定。详细来说,卷绕在绕线管34上的线圈35被外壳33覆盖,线圈芯36以贯穿绕线管34中心的孔的方式与绕线管34嵌合,外壳33的底部开口被绝缘板37封闭并固定于接线盒9的内部空间106。另外,在接线盒9的内部空间106内收纳有锁止套筒30,该锁止套筒30的外周面与O型密封圈115、116嵌合,利用上述锁止套筒30将调位构件14支承成能够突出或者没入。在被该锁止套筒30包围的调位构件14的活塞部63上方的、与螺线管5之间的空间38内收纳有电枢7,该电枢7设置成通过由螺线管5带来的励磁而向螺线管5一侧吸附,从而能沿轴向移动。另外,调位构件14不需要在收容到兼作汽缸的锁止套筒30内之后再收容到接线盒9的内部空间106内,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以不用锁止套筒30,而是将调位构件14直接收纳到接线盒9的内部空间106中,然后用环状的座板等盖上,从而将调位构件14支承成能够突出或者没入。
锁止套筒30设置成能相对于接线盒9装拆。详细而言,例如,如图6所示,使榫头(日文:ダボ)39在锁止套筒30的周面突出而嵌入到榫头孔40中,该榫头孔40设置在划分形成对接线盒9的机构部进行收容的内部空间106的内周壁上,从而使该锁止套筒30与接线盒9形成为一体。榫头39从形成于接线盒9的内周壁的下端开口部的边缘,经由由轴向延伸的纵向槽和周向的横向槽构成的L形的槽40g,而嵌入到槽40g里侧的末端的榫头孔40内。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锁止套筒30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三个榫头39,将这三个榫头39从形成于接线盒9的内周面的三处L形槽40g导入,并嵌入到等间隔配置的三处榫头孔40中。因而,只要使锁止套筒30反向旋转而将榫头39从榫头孔40中卸下,并使榫头39沿周向移动至L形槽40g的纵向槽部分(与横向槽相反一侧的端)40gv,便能通过使锁止套筒30沿轴向移动,来从接线盒9上卸下锁止套筒30。另外,在锁止套筒30的周面上设置有球塞41,该球塞41设置成与开设在接线盒9的内周面的凹部嵌合来实现接线盒9的定位和固定。另外,锁止套筒30的外周面与接线盒9的内周面之间通过嵌入在锁止套筒30的外周面的O型密封圈115、116密封。因而,供给到调位构件14的活塞部63上方的空间38以及活塞部63下方的空间117内的工作气体便不会从锁止套筒30与接线盒9之间泄漏。
另外,在锁止套筒30的与螺线管5相对的面上配置有吸附电枢7的磁体42,该磁体42设置成不仅利用电枢7的自重还利用磁力吸引该电枢7,从而使电枢7返回到待机位置。在此,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三个的磁体42具有比螺线管5的吸引力弱得多的磁力,其不会成为利用螺线管5向上方吸引电枢7的阻力。当然,也可以使电枢7仅利用自重朝下方落下,从而返回到待机位置,但由于下落速度(移动速度)存在极限,因此,在快速响应下的开始、结束动作的情况下,电枢7向固定位置的返回、即下落有时会发生滞后,因此,理想的是设置强制地使电枢7返回到待机位置的磁体42。另外,作为使电枢7返回到待机位置的元件,并不特别限定于磁体42,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以利用压缩弹簧等始终从螺线管5侧向锁止套筒30侧施力,但利用磁体42进行吸附能更节省空间,且能防止在设置弹簧等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在弹簧与电枢7间的接合部产生灰尘等情况,因此是理想的。
接线盒9还彼此独立地包括阀冲程调节机构50和施力机构24,其中,上述阀冲程调节机构50用于调节撞针4的冲程,上述施力机构24用于始终施加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加力,接线盒9能在施加有一定的弹簧载荷的情况下调节冲程,其不会在少量排出时的励磁初期受到强大的负荷。详细而言,将电枢7和连接构件8形成为独立结构,并设置成使冲程调节用杆32的前端仅与连接构件8的钩16抵接,从而能够限制撞针4部的上升端。另一方面,在冲程调节用杆32的周围,通过利用螺钉彼此连接的线圈芯36和上部芯43形成有弹簧收容空间,并该弹簧收容空间内配置有被压接于钩16的套筒状的推杆31以及将该推杆31朝向钩16按下并施加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的力的作为施力机构24的弹簧。在上述弹簧24的上方隔着树脂制套环44配置有弹簧插头45,该弹簧插头45设置成对弹簧24施加期望的变形、移位。藉此,与排出量、即冲程量无关地施加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的一定的弹簧力。因而,在少量排出液态物时,弹簧负荷不会增大。另外,与排出量、即冲程量无关,因一定的弹簧负荷的影响而发生的励磁初期的吸引滞后不会成为问题。当然,即使不将电枢7和连接构件8形成为独立结构,由于冲程调节用杆32和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的弹簧24彼此独立地作用于连接构件8的钩16,因此,也能使利用冲程调节用杆32进行的冲程调节和复位螺旋弹簧24的负荷的变动分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线圈芯36和上部芯43划分形成有连续的一个空间(弹簧收容空间),但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以利用单一的线圈芯形成,还可以利用与螺线管零件无关的圆筒零件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阀冲程调节机构的情况下,在上部芯43的上部的螺纹处设置有弹簧插头45,其中,上述上部芯45从主要收纳螺线管5等机构部的内部空间106侧向收纳阀冲程调节机构50的凹部侧,以贯穿将上述内部空间106侧与上述凹部侧分隔的分隔壁中央的通孔的方式突出,通过旋转该弹簧插头45,能够改变对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的弹簧24进行收容的空间的长度,从而能够调节弹簧载荷。藉此,即使不将弹簧24本身更换成低载荷用的弹簧或高载荷用的弹簧,仅通过旋转插头45,也能无级地调节弹簧载荷。在弹簧载荷恒定的情况下,有时因液态物的粘性而在排出后发生飞散,例如在低粘度的液态物的情况下,有时弹簧载荷过强,而使液滴在排出时发生飞散,从而使液态物附着在期望的部位之外的地方。因此,通过改变对弹簧24进行收容的空间的长度,能够调节弹簧载荷,从而防止液态物排出后发生飞散。另外,作为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力元件24,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弹簧,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以使用磁体(未图示)。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将环状的磁体配置成彼此排斥,利用磁体的排斥力将推杆31向钩16施力。利用磁体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由于更能防止产生灰尘等,因此,是理想的。
另外,不限定于上述由弹簧插头45进行的调节螺纹方式,例如,也可以使弹簧插头45的固定位置恒定,来更换不同高度的多种树脂制套环44,从而能改变对弹簧24进行收容的空间的实效长度来调节弹簧强度。在这种情况下,不必细微地调节弹簧插头45的紧固量,仅将从不同高度的多种树脂制套环44中选出的树脂制套环44收纳,并将弹簧插头45紧固至固定位置,就能完成弹簧载荷的调节。
另外,在将弹簧24用作施力机构的情况下,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将由聚四氟乙烯或聚缩醛、聚酰胺等低摩擦系数、低磨损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的鞘管、或是在内周面涂覆有低摩擦涂剂的鞘管等套在弹簧24外,并使弹簧24沿着鞘管相对滑动,从而能简易地防止产生灰尘。另外,一般来说,对冲程调节用杆32进行镜面加工,因此,以使弹簧24的外周面侧离开线圈芯36,并使弹簧24的内周面侧沿冲程调节用杆32相对滑动的方式调节弹簧24的卷绕半径,也能简易地防止产生灰尘。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撞针4由前端部分的钨碳化物制的冲击棒47、不锈钢制的冲击杆48以及连接套筒21构成,其中,上述冲击棒47与阀座46抵接,上述冲击杆48对钨碳化物制的冲击棒47进行支承,上述连接套筒21戴在冲击杆48的头部、即撞针4的头部。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了与阀主体6的连接构件8磁耦合,在冲击杆48的头部戴上由强磁性材料构成的连接套筒2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撞针4整体或冲击杆48由强磁性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不需要特别设置连接套筒21。当然,在将磁体15安装于撞针4的头顶部的情况下,撞针4的材料不受影响。
理想的是,撞针4的头顶部、即连接套筒21的与磁体15及轭铁17接触的上端面49形成为平缓的圆角形状即球面。例如形成为从喷嘴护圈插头83的内表面与喷嘴接合器84的外表面接触的部分到撞针头顶部的长度L(参照图12)程度的半径的球面。藉此,在为了将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从阀主体6上卸下,而以与喷嘴护圈插头83抵接的喷嘴接合器84为旋转中心如图13所示地倾斜时,即使将处于固定位置的连接构件8与头顶部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窄,撞针4的头顶部、即连接套筒21的上端面49也不会与处于固定位置的连接构件8的下端、即轭铁17发生干涉。而且,连接套筒21的由球面构成的头顶部或上端面49容易使撞针4相对于阀主体6侧的连接构件8倾斜,能以不要求电枢7和连接构件8与阀座46具有同轴度的形式进行连接。也就是说,即使在撞针4与螺线管5侧的连接构件8之间发生偏心,通过使磁体15发挥联轴器那样的作用,能在实现两者连接的同时,利用由磁性吸引获得的定心效果自动地进行对位。即使在阀主体6侧的连接构件8与撞针之间没有确保同轴度,由于不会对撞针4与阀座46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因此,只要形成为能确保撞针4与阀座46之间的同轴度的结构即可,几乎不需要在各零件间确保总体上的同轴度。即便在接触面角度存在不均的情况下,也能消除被磁体15吸引的面的单侧抵接。而且,形成为能利用磁性吸引力而悬挂于与螺线管5联动的连接构件8的磁体15的状态,并能够保持自主站立。因而,在将注射器安装到规定的位置后,能在利用磁体15吸引撞针4的状态下使注射器自主站立,因此,即使放开手,注射器1和功能性盒2也不会倾斜或翻倒。另外,连接套筒21的球面状的上端面49不与比较脆弱的磁体15直接接触,而是与比磁体15稍突出的磁体15周围的轭铁17接触。藉此,能保护比较脆弱的磁体15,并且能强力地施加磁性吸引力。
利用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两端的阀座46和万向适配器12、或是阀座46和伸长杆13,来保持撞针4与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同轴度。另一方面,由于撞针4与阀主体6侧的螺线管5通过磁体15连接,因此,角度的自由度高,因而能够获得不会受与阀主体6的偏心所左右的结构。也就是说,即使在阀主体6侧的连接构件8与撞针4之间偏心而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撞针4与阀座46的同轴度。
阀冲程调节机构50设置有转矩限制器。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矩限制器由球塞55和凹部或孔56构成,其中,上述球塞55保持于转矩限制器外壳51,该转矩限制器外壳51经由推力轴承52而设置成能相对于微型校准帽53自由旋转,上述凹部或孔56设置于与微型校准帽53一体化的转矩限制器保持件54,通过使转矩限制器外壳51侧的球塞55的球与转矩限制器保持件54侧的凹部或孔56嵌合,来对上述凹部或孔56施加一定的负荷。微型校准帽53、转矩限制器外壳51及转矩限制器保持件54由铝构成,以实现轻型化。因而,设置成通过使与冲程调节用杆32的头部抵接的不锈钢制的定位螺钉57与转矩限制器外壳51螺纹接合,承接冲程调节用杆32的顶部,来设定撞针4的上方的冲程端。另外,根据情况的不同,如图19所示,也可以利用定位螺钉或压入等的固定方式将冲程调节用杆32固定于转矩限制器外壳51,来使冲程调节用杆32与转矩限制器外壳51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不将施加于注射器1等的压力撤掉的情况下将微型校准帽53卸下,冲程调节用杆32也绝不会向外飞出。若是微型校准帽53和冲程调节用杆32被固定的现有的结构,求出零点的作业容易依赖于操作人员的感觉,而无法准确地求出零点,但通过在阀冲程调节机构50设置转矩限制器,当作用有设定值以上的转矩时,通过使微型校准帽53空转,能够准确地求出零点。因此,通过以检测到的零点为基准,使微型校准帽53调回规定量来将外周面的刻度58旋转至标识,来将定位螺钉57的位置上拉,从而能够准确地设定期望的撞针4的冲程量。另一方面,微型校准帽53与上部芯43上部的螺纹进行螺纹配合。因而,当旋转微型校准帽53时,微型校准帽53向上或向下移动,调节定位螺钉57的位置、即冲程调节用杆32的上升端。冲程调节用杆32因配置在其与弹簧插头45之间的O型密封圈的摩擦力而不会自由下落,因此,将冲程调节用杆32保持在通过由螺线管5对电枢7产生的吸引而被上推至与定位螺钉57抵接的位置处。
另外,转矩限制器保持件54和螺合于该转矩限制器保持件54的微型校准帽53,被呈圆周状地在接线盒9侧设置多个的弹簧柱塞59不断地向上方上推。弹簧柱塞59通过上推微型校准帽53,来吸收螺纹部的游隙,并且对微型校准帽53施加摩擦力,从而也起到防旋转构件的作用。更理想的是,如图19所示,将环状的防滑构件120嵌入到帽53的底面,以夹着防滑构件120的方式将弹簧柱塞59推压于转矩限制器保持件54。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由高速喷射时发生的振动而引发的微型校准帽53的旋转、松开。作为防滑构件120,理想的是使用至少不比金属更滑的程度的低摩擦系数的材料的垫圈,例如聚氨酯橡胶和硅酮橡胶等弹性体制垫圈。另外,上述阀冲程调节机构50不限定于使促动器5侧与撞针4侧磁耦合的本实施方式的阀结构,能够应用于通过使用螺旋进给机构的冲程调节用杆32的旋转进行的升降来调节撞针的冲程量的所有的阀结构。
在此,零点是指在撞针4与阀座46间封闭的状态下,在冲程调节用杆32与设置于电枢7中心的孔20的钩16的上表面之间不存在间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螺线管5的励磁来向上方上拉电枢7,但由于将钩16推压到冲程调节用杆32的最下面,因此,无法向上方上推。同时在该状态下,与撞针4的前端接触的阀座46也同样成为不会打开的状态,其是无论受到多久时间的螺线管5的励磁,也无法排出的状态。
另外,在将螺线管5用作促动器的情况下,根据使用状况的不同,螺线管5会发热而使励磁力减弱,其结果是,排出量会变得不稳定。因而,利用冷却流体例如空气、水和液氮等对螺线管5的温度上升进行冷却,来保持恒定的励磁力。此时,也可以为了与螺线管5的温度变化对应,而在螺线管5附近设置温度传感器(未图示),并为了将螺线管5的温度保持恒定,而使用电动气动切换(日文:電空変換)的方式调节空气送风量,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来实现高效地冷却螺线管5,其中,在螺线管5的、与包围线圈外壳33的接线盒9之间的间隙内,设置与空气流路114a、114b连通的冷却空气的出入口,仅使压缩空气流到线圈外壳33的周围,从而进行冷却。
如图7所示,调位构件14在下部具有与待安装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端部形状相适的形状的连接部60。在此,在要将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夹着适配器12或伸长杆13向阀主体6安装的情况下,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端部形状是指成为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一部分的适配器12的插头61或伸长杆13的插头62,在要将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直接安装于连接部60的情况下,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端部形状是指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端部。调位构件14形成为如下结构:通过使连接部60与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侧的适配器12或伸长杆13的插头61、62嵌合,能够进行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定心和连接,并且接线盒9、锁止套筒30以及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侧的适配器12或伸长杆13的插头61、62之间构成密封部,利用工作气体、例如压缩空气或氮气等的惰性气体(以下简称为压缩空气)的压力朝向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下降,而与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同轴地收纳。同时,上述调位构件14起到如下作用:通过将该调位构件14上推至该调位构件14的可动范围的上限,使下端的连接部60脱离万向适配器12的插头61或伸长杆13的插头62,进而上推电枢7,并上推连接构件8直到钩16与杆32抵接,因此,在轭铁17与万向适配器12或伸长杆13之间产生间隙。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调位构件14兼作如下机构:通过使调位构件14朝向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进退移动从而使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相对于阀主体6装拆的机构;将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持续朝向喷嘴底座10推动的施力机构;以及确立将经由阀主体6供给来的空气供给到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内的流路的密封机构。当然,上述各机构也可以由分别独立的构件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调位构件14具有活塞部63、活塞杆部64及圆筒状的连接部60(以下也称为连接端口60),在调位构件14的中央具有供连接构件8贯穿的孔28。该孔28的上方侧的开口部28a形成为对在电枢7的下表面中央突出的凸缘22进行收容的凹部。另外,作为工作气体,一般使用压缩空气,但为了防止所排出的溶剂发生变质,有时根据需要也使用氮气等惰性气体。
在此,在调位构件14与连接构件8及万向适配器12或伸长杆13的插头61、62之间,以满足以下关系的方式配置有O型密封圈。
首先,在将用于向下方按下调位构件14的压缩空气经由空气流路114c送入到对电枢7及调位构件14进行收容的空间38内,来使调位构件14开始向下方移动的状态下,活塞部63的周面的O型密封圈65和中间连接器18的周面的O型密封圈25这两个O型密封圈成为使调位构件14向下方动作时的密封件,其设置成能对电枢7存在的空间38施加压力。另一方面,活塞部63下方的空间117的空气设置成因负责向该空间117施加空气压力的阀(未图示)处于释放状态而使得上述空气没有被压缩,并经由出入口118及空气流路114d放出到外部,通过施加空气压力来使调位构件14下降。
此外,当万向适配器12的插头61或是伸长杆13的插头62与下降中的调位构件14下端的连接端口60的内周面嵌合时,插头61、62的周面的O型密封圈67、68与连接端口60的内周面接触,进而构成将调位构件14向下方按下而需要的密封件。
此外,在通过供给压缩空气来向下方按下调位构件14时,中间连接器18周围的O型密封圈25脱离调位构件14的中心的孔28,从而破坏将锁止套筒30的汽缸部分的上部空间38与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内部连通的通路的密封,压缩空气在贯穿调位构件14中心的孔28与轭铁17之间的间隙内穿过,流入到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内。接着,利用压力填满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内,并且利用与调位构件14的连接端口60嵌合的万向适配器12的插头61或是伸长杆13的插头62的O型密封圈67、68,来构成防止空气压力向外泄漏的密封结构。
此外,在利用调位构件14的下降将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推压到固定位置的状态下,即如图6及图7所示在撞针4与电枢7联动地动作的状态下,中间连接器18周围的O型密封圈25配置在中间连接器18与调位构件14中心的孔28的外部、即调位构件14之间不构成密封结构的位置处,而是在调位构件14的活塞部63周围的O型密封圈65与锁止套筒30的汽缸部分的内周面之间以及调位构件14的连接端口60的内周面与万向适配器12的插头61或是伸长杆13的插头62的O型密封圈67、68之间构成密封结构。因而,即使钩组件即连接构件(钩16、中间连接器18及轭铁17(包括磁体15在内))8因螺线管5的励磁而与电枢7联动地上下移动,中间连接器18周围的O型密封圈25也不会成为滑动阻力,能使撞针4顺利地动作。也就是说,当撞针4动作时,完全不受到O型密封圈25的滑动阻力,因此形成为撞针4不会受到由滑动阻力产生的对动作的约束的结构,能顺着螺线管5的励磁时间准确地进行动作,这能获得具有反复性的准确的排出精度。同时能确保向注射器1施加压力的通路。另外,由于不与调位构件14接触,因此,能提高O型密封圈25的耐久性。假设在O型密封圈25的位置位于会发生滑动的部位的情况下,不仅不能进行准确的排出动作,而且每次进行排出动作(螺线管5的励磁动作),O型密封圈25都经历滑动动作,因此O型密封圈25的消耗也加快,在伴随着原来的从调位构件14上卸下注射器的作业而进行的动作时,O型密封圈25会消耗,从而很难不泄漏地维持空气压力。
另一方面,在利用空气压上推调位构件14的过程中,中间连接器18周围的O型密封圈25进入到孔28的内侧,与调位构件14之间构成密封结构,在将连通锁止套筒30的汽缸部分的上部空间38与注射器内的通路或孔28切断后,调位构件14下端的连接端口60脱离万向适配器12的插头61或是伸长杆13的插头62。此外,在进一步利用空气压上推调位构件14直到达到上限的状态下,利用调位构件14的活塞部63的周面的O型密封圈65、活塞杆部64的周面的O型密封圈66以及中间连接器18周面的O型密封圈25这三个O型密封圈,而与锁止套筒30及中间连接器18之间构成密封结构。顺便说一下,当在该状态下将上推调位构件14的空气压力关掉时,利用经由推杆31后的弹簧24的力向下方稍许推回调位构件14,电枢7的下表面与锁止套筒30的最上层端面抵接,而使电枢7被约束在该位置,因此,三个O型密封圈25、65、66成为阻力,防止调位构件14因自重而下降或下落。
本实施方式的平台11呈除了进行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取出放入的前表面侧之外,将左右两侧和背面这三个面覆盖的、截面コ字形的形状。藉此,在整体上提高刚性,即使赋予冲刷气体,平台11也不会沿轴向或长度方向(接线盒9与承接阀座组件3的喷嘴底座10之间)扩展,待涂覆液态物例如粘接剂的位置或目标位置不会不准确。而且,在平台11的左右两侧壁69间收容有注射器1侧的最大径部、即万向适配器12的凸缘部70,从而设置成从左右两侧夹持凸缘部70以利用平台11的左右两侧壁69包围凸缘部70。因而,通过将万向适配器12的凸缘部70的直径或是至少宽度与平台11的左右的两侧壁69间的宽度的尺寸关系,设定成仅留出不影响注射器1装入的程度的微小的间隙,从而能在将注射器安装到阀主体6上的同时,完成凸缘部70的左右方向的定位,并事先防止注射器1的左右倾斜。在本说明书中,注射器侧或功能性盒侧的最大径部是指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沿横宽方向突出最多的部位,不限定于上述的万向适配器12的凸缘部70,在按照每种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形态及尺寸准备符合的适配器的情况下,是指各适配器的最大径部,此外,在没有夹着适配器12或伸长杆13的情况下,是指注射器1本身或功能性盒2本身的最大横宽。另外,采用包围注射器1的三个侧面的横截面コ字形的平台11在能获得阀主体6的刚性,特别是获得能有效抑制轴向的移位或变形的刚性,并且能辅助注射器向阀主体6安装时的定位的方面是理想的,但本发明未必限定于此,也可以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框架结构那样,形成为利用拉杆将接线盒9与喷嘴底座10连接的结构。
此外,万向适配器12的凸缘部70上方的第二肩部71及与伸长杆13上端的插头62相邻的定位用肩部80,设置成与从接线盒9的底面向下突出的锁止套筒30下端的半圆形状的引导部81的里侧的内周面抵接,从而限制向纵深侧的位置。也就是说,伸长杆13的定位用肩部80的大小设定成与万向适配器12的第二肩部71相同的大小。因而,在将嵌合有万向适配器12的注射器1装入到阀主体6的平台11内,压入该注射器1直到第二肩部71与引导部81里侧的内周面抵接时,或是压入该注射器1直到伸长杆13的定位用肩部80与引导部81里侧的内周面抵接时,拉动平台11而进行相对于调位构件14的向左右及里侧的大致的对芯。这样,在使调位构件14下降时,将万向适配器12的第三插头部61或与万向适配器12连接的伸长杆13上端的插头62嵌入到调位构件14下部的连接端口60中,同时完成阀主体6侧和注射器1侧的定心及连接。而且,只要预先将适配器12的第二肩部71及伸长杆13的定位用肩部80的形状形成为相同的形状或尺寸,即使在安装不同的尺寸和形状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情况下,也能进行恒定的定位。
如图8所示,在阀主体6的下部承接并保持阀座组件3的喷嘴底座10通过平台11而与接线盒9连接,与接线盒9的调位构件14同轴配置,并且保持喷嘴接收器82及喷嘴护圈插头83,喷嘴底座10与接线盒9之间划分形成对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进行收容的注射器收容空间93。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阀座组件3由在外周面具有螺纹部的阀座保持件85、喷嘴护圈86、阀座46、喷嘴87及喷嘴接合器(日文:ノズルアダプタ)84构成,通过使阀座保持件85的螺纹部与设置在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前端的口部的阴螺纹部螺纹配合来进行固定的旋锁接口(日文:ルアーロック)(螺纹接合)式。该阀座组件3设置成通过使喷嘴接合器84的外表面的锥形面或球面与喷嘴底座10侧的喷嘴护圈插头83的锥形面或球面的内表面抵接,能将阀座组件3定位在固定位置。当然,根据情况的不同,阀座组件3也可以形成为滑锁接口(日文:ルアースルー)(非螺纹接合)式,此外,只要能将至少起到阀座46作用的构件安装在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前端,则并不全部需要上述零件。
在喷嘴底座10与喷嘴接收器82之间配置有球88,理想的是配置有陶瓷制的球,并形成为使加热器89与阀主体6(喷嘴底座10)之间点接触而具有隔热效果的结构。另外,在喷嘴接收器82与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之间设定有间隙90,设置成使内置在喷嘴接收器82内的加热器89的热很难从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周壁传热。因而,加热器89的热不容易从喷嘴底座10传向平台11及接线盒9侧,通常,热从内置有盒加热器89和温度传感器91的喷嘴接收器82向喷嘴护圈插头83及喷嘴接合器84传递而传到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前端的阀座组件3。为了液态物粘度的稳定,需要对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内的液态物进行温度调节管理,但对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整体升温有时会对液态物产生热伤害。因而,本实施方式的阀通常使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前端部的喷嘴87集中升温。但是,根据液态物的不同,有时需要对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整体进行升温。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以填埋喷嘴接收器82与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之间的间隙90的方式,将热传导性优异的材质的圆筒状的导热管92嵌入到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内,加热器89的热便能经由导热管92传到被导热管92包围的范围内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从而能够容易地对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大范围区域进行温度调节。
在此,在将阀座组件3安装到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上时,若阀座组件3向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紧固不牢固,则存在从嵌合部引起漏液,而洒落到实际排出的产品上的危险。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没有将阀座组件3完全安装到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前端的情况下,不接受向阀主体6的安装的结构,从而可容易地对安装在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上的零件的安装状态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阀形成为如下结构,其中,在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上安装有阀座组件3和撞针4并且根据需要安装有万向适配器12或是伸长杆13后的整体的长度(从喷嘴护圈插头83的内表面与喷嘴接合器84的外表面接触的部分到撞针头顶部的长度)L,比阀主体6的注射器收容空间93的轴向有效长度长的情况下,组装有阀座组件3或万向适配器12等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不能进入调位构件14下方的空间、即注射器收容空间93内。在此,注射器收容空间93的轴向有效长度是指,从对阀座组件3进行压接的喷嘴护圈插头83的位置(固定位置)到被上推至最上端位置的状态的调位构件14的连接端口60的下端的间隔或长度。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没有将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与阀座组件3的安装间隙收敛在规定值内例如小于2mm的情况下,调位构件14与万向适配器12发生碰撞而无法进行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安装。藉此,不会发生由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与阀座组件3之间的紧固不足而引发的漏液。也就是说,在阀座组件3相对于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紧固松开的情况下,注射器侧全长L比调位构件14被向上方上推后的状态下的最大尺寸长,因此,无法将阀主体6收纳到注射器收容空间93内。当然,根据撞针4的冲程的调节量的不同,例如在少量排出液态物时稍微缩短冲程等时候,与被按压到冲程调节用杆32前端的钩16连接的轭铁17的下端部分有时会使注射器收容空间93内的轴向有效长度设定为规定值以下。在这种情况下,在安装注射器等时,通过使微型校准帽53反向旋转来将杆32拉入等操作,便能够进行应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和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侧嵌合的适配器12或是伸长杆13与调位构件14的连接端口60嵌合,来进行安装于注射器收容空间93内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与阀主体6的接线盒9的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将适配器12或伸长杆13的与连接端口60嵌合一侧的端部的形状标准化,并将另一端侧形成为与待连接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或适配器12相对应的形状,从而只要是能收纳在注射器收容空间93内的大小,便能以一次操作(日文:ワンタッチ)的方式安装到所有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上。当然,在进行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与阀主体6的连接、即与将接线盒9的调位构件14的连接时,并非必须要夹着适配器12或是伸长杆13,也可以通过使调位构件14的连接部60与和该连接部60对应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端部形状形成为彼此符合的形状或形态,而能够直接连接。
可以根据每种注射器1的尺寸或功能性盒2的形态及尺寸来分别准备符合的适配器12,但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能与在市面上流通的注射器中流通性最高的例如55cc、30cc、10cc及5cc这四种注射器符合的一种万向适配器12,便能能够安装所有的注射器。当然,也可以使万向适配器12与功能性盒2对应。如图7及图10所示,上述万向适配器12一体成型为一个块体,该块体具有:凸缘部70,该凸缘部70与55cc及30cc的注射器1的开口缘抵接;第一插头部72,该第一插头部72与该凸缘部70的下方相邻并与55cc及30cc的注射器的内周面嵌合;第二插头部73,该第二插头部73在位于比上述第一插头部72更靠下方的前端侧的区域与10cc的注射器的内周面嵌合;第一肩部74,该第一肩部74与10cc的注射器的开口缘抵接;第二肩部71,该第二肩部71在以凸缘部70为边界而位于相反一侧的位置处与5cc的注射器的开口缘抵接;以及第三插头部(与调位构件14的连接端口60嵌合的插头)61,该第三插头部61在上述第二肩部71的上方与5cc的注射器的内周面嵌合,上述万向适配器12还设置有孔75,该孔75供撞针4以贯穿各插头部61、72、73的中央的方式通过,并且能与伸长杆13嵌合。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孔75的入口部分形成为螺纹孔。在此,在使用50cc、30cc及10cc的注射器1时,将露出到注射器1外的相反一侧的5cc用的第三插头部61用作与调位构件14的下端的嵌合用的圆筒部即连接端口60嵌合的连接元件。也就是说,连接端口60的内径形成为与5cc用的注射器的内径相同的直径。另外,10cc用的第二插头部73的直径也形成为与连接端口60的内径相同。因而,即使使用5cc用的第三插头部61和与该第三插头部61相反一侧的10cc用的第二插头部73中的任一个,万向适配器12也会与调位构件14的下端的连接端口60嵌合而被用作连接元件,且与伸长杆13嵌合,并经由该伸长杆13而与调位构件14下端的连接端口60嵌合连接。另外,在第一插头部61、第二插头部72及第三插头部73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安装O型密封圈67、76的槽77、78、79,通过将与对应的注射器的内径尺寸相应的O型密封圈安装到上述槽77、78、79内,便可用作能够实现密封的结构。另外,万向适配器12的凸缘部70与平台11的左右的两侧壁69之间,设定为仅留出不会妨碍注射器安装的程度的微小的间隙这样的尺寸关系。因而,在要将注射器1安装到阀主体6上时,能够利用阀主体6的平台11来限制注射器1左右倾斜。
在此,凸缘部70上方的第二肩部71或是第二插头部73通过与锁止套筒30下端的引导部81的里侧的内周面抵接而被定位。也就是说,第二肩部71或是第二插头部73不仅成为与5cc的注射器嵌合时的定位件,而且还被用作在将注射器1安装到阀主体6时的向纵深侧的定位的依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肩部71设置在万向适配器12侧,或是利用第二插头部73与锁止套筒30下端的引导部81的里侧的内周面抵接,来起到实现纵深侧的定位的依据的作用,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此,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以在锁止套筒30侧形成朝向万向适配器12侧突出的半圆形状的突起(未图示),以起到第三插头61的定位用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第二插头部73侧设置对应的凹部。另外,也可以形成为使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一部分直接与阀主体6侧的任意的定位元件抵接,来实现纵深侧的定位的结构。进一步附带着说,引导部81既不需要与锁止套筒30一体地设置,也不需要形成为半圆形状。在结构上也可以将引导部81与例如接线盒9一体地设置。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大适配器12或伸长杆13的外形,不能说具备功能性。另一方面,在将半圆形状的引导部81配置成与锁止套筒30一体地设置而从接线盒突出的情况下,能使适配器12或是伸长杆13的外形形成为最小程度,因此具备功能性,并且,引导部81起到为了将锁止套筒30从接线盒9上卸下而使锁止套筒30沿周向旋转时的把手的作用,因此,能够形成为易于用手扭转锁止套筒30的结构。
另外,阀主体6的尺寸可以根据各注射器尺寸的大小来设计,但为了实现阀的共用化,设计成与使用目的吻合的最大的注射器尺寸,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设计成与55cc的注射器的外径及长度符合。因而,在安装最大的注射器尺寸、即55cc的情况下,仅通过使万向适配器12的55cc用插头即第一插头部72与注射器开口部嵌合,并使朝相反侧突出的5cc用插头即第三插头部61与调位构件14嵌合,就能将注射器安装于阀主体6,但在使用比能使用的最大注射器尺寸小的30cc、10cc、5cc的注射器的情况下,由于阀主体6比设想的注射器的长度短,因此,理想的是,利用伸长杆13调节注射器长度,从而能够固定注射器1。
如图9及图10所示,在30cc、10cc及5cc这三种注射器用的各伸长杆13各自的下端具有与万向适配器12的中心的孔75嵌合的插头94和O型密封圈110,在各自的上端具有能与调位构件14下端的连接端口60嵌合的插头62和O型密封圈68。此外,各伸长杆13中央的供撞针4贯穿的孔95设置成在上部开口端附近形成能供连接套筒21移动的空间。各伸长杆13的长度根据对应的注射器的各种类而不同,但除此之外的结构,例如两端的插头部分和中央的供撞针4通过的孔95等的尺寸相同。
另外,与调位构件14下端的连接端口60嵌合的适配器12的第三插头部61、伸长杆13的插头62及与连接端口60直接连接的情况下的功能性盒2的各头顶部,理想的是与连接套筒21的上端面49同样地形成为平缓的圆角形状即球面。例如,形成为从喷嘴护圈插头83的内表面与喷嘴接合器84的外表面接触的部分到撞针头顶部的长度L(参照图12)这样程度的半径的球面。藉此,在将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安装于阀主体6时,或是在为了从阀主体6上卸下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而以喷嘴护圈插头83为旋转中心如图13所示地倾斜时,即使将处于固定位置的连接构件8与各头顶部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窄,也能减少适配器12的第三插头部61、伸长杆13的插头62及功能性盒2的各头顶部与处于固定位置的连接构件8的下端发生干涉的可能性。当然,如上所述,第三插头部61等的各头顶部理想的是与连接套筒21的上端面49同样地形成为平缓的圆角形状即球面,但这不是必须的条件。例如,在通过使连接端口60的前端与适配器12的第二肩部71等抵接来实现定位的情况等,通过降低距适配器12的第三插头部61、伸长杆13的插头62及功能性盒2的各头顶部的高度,便能在注射器1等向阀主体6的注射器收容空间93内安装时,不会与连接构件8侧的轭铁17或是调位构件14下端的连接端口60发生干涉。
另外,本发明的阀(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很多情况下被装载在机器人等自动设备中进行使用。在这种使用形态下,当因错误地教示而设定了Z轴动作量的情况下,因机器人的Z轴(纵轴)动作而使阀主体6在Z轴向上与排出或涂覆液态物的对象侧构件发生碰撞,而可能导致受损。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在平台11的背面侧设置用于将阀主体6安装于自动设备(机器人)或壁等的支架95。该支架95在与阀主体6相对的面的四个角落处设置有球塞96,并且在大致中央处设置有用于在保持与阀主体6的距离的同时进行连接的、被隔热性套筒覆盖的钩97。另一方面,在平台11侧设置有与将较大的孔与较小的长孔连接而形成为一个孔的烧瓶形孔98,从烧瓶形孔98的下孔将钩97插入,使钩97向上方滑动而使钩97的轴部穿过上侧的较小的长孔,从而将平台11与支架95卡合,并且将支架95与阀主体6的距离保持为恒定。藉此,形成为在使钩97与烧瓶形孔98卡合的同时,使支架95的四个角落处的球塞96的球与相对的平台11的孔99吻合而可装拆地固定的结构。因而,该支架95与阀主体6之间具有隔热以及在Z轴(阀主体6的长度方向或轴向)发生碰撞时的缓冲效果。也就是说,形成为当阀主体6在Z轴向上与排出或涂覆液态物的对象侧构件发生碰撞,以沿Z轴向施加有位于阀主体6与对该阀主体6进行支承的支架95之间的一定转矩以上的值时,球塞96起到转矩限制器的作用而上下脱离的结构,从而能够防止阀主体6因想不到的机器人的失控而受损。另外,通过由球塞96进行的四点的点接触和夹着隔热性套筒的利用钩97进行的接触,能够抑制阀主体6与安装对象侧构件或机器人之间的热的交换。此外,即使不能获得想要安装阀的相对侧构件(例如自动设备或壁等)的平面度,也能将平台11侧安装成不发生歪斜。另外,支架95通过螺钉123而安装到自动设备(机器人)等上。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仅通过将预先安装有撞针4及阀座组件3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配置于阀主体6,便能将受到控制的量的液态物排出。以下,主要举出使用了注射器1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首先,对注射器1配置到阀主体6的顺序进行说明。在将阀座组件3安装到注射器1的前端,然后使与后端开口对应的适配器(例如万向适配器12)嵌入后,从万向适配器12的中心的孔75将撞针4插入到注射器1的内部(参照图1)。在此,在所使用的注射器1为少量用的注射器(例如5cc用或10cc用、30cc用)的情况下,由于比能够与阀主体6吻合的最大长度的注射器的长度短,因此,利用伸长杆13调节注射器长度,从而能够固定注射器1(参照图14)。本实施方式的万向适配器12形成为能与在市面上流通的多种注射器中的流通性最高的55cc、30cc、10cc、5cc这四种注射器相符合的结构,因此,通过改变适配器12的嵌合的朝向,采用适当的伸长杆13,从而能够用一个适配器12应对所有的注射器的安装。另外,阀座组件3中的喷嘴87和喷嘴护圈86也可以在将注射器1安装到阀主体6上后越过喷嘴护圈插头83地嵌入。
接着,如图13所示,将内装有撞针的状态的注射器1从阀主体6的前表面的开口部朝向阀主体6的喷嘴护圈插头83倾斜地装入,并将注射器1前端的喷嘴接合器84部分收纳在阀主体6的喷嘴护圈插头83内,以喷嘴护圈插头83的内表面与喷嘴接合器84的外表面接触的部分为中心使注射器1立起,从而将注射器整体收纳在注射器收容空间93内(参照图2)。此时,阀主体6准备装入注射器1,并使调位构件14返回到待机位置,因此,下端的连接端口60部分被拉入到锁止套筒30内,在调位构件14的下方制作出具有规定尺寸的高度的注射器收容空间93。因而,在能将注射器安装到阀主体6内时,由于注射器侧的全长收敛在规定值内,因此,不会因注射器1与阀座组件3之间的紧固不足而发生漏液。相反,在未将注射器侧的全长收敛在规定值内的情况下,调位构件14与万向适配器12发生碰撞而无法装入注射器1。
如图5所示,收纳在注射器收容空间93内的注射器1通过朝向阀主体6的锁止套筒30的止挡部、即引导部81压入,直至与万向适配器12的第二肩部71或是伸长杆13的定位用肩部80抵接,来自动地进行注射器向阀主体6的定位。也就是说,在万向适配器12的第二肩部71或是伸长杆13的定位用肩部80与锁止套筒30的引导部81抵接的状态下,调位构件14与万向适配器12或是伸长杆13甚至是撞针4及注射器1同心地配置。此时,连接套筒21受到相对的阀主体6侧的连接构件8的磁体15及轭铁17吸引,因此,仅使连接套筒21与阀主体6接近,就能在固定位置处连接,即使放手,注射器1也不会倒出到阀主体6外。而且,由于在阀主体6内内置有螺线管5、电枢7及连接构件8,三者间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的,因此不必进行在更换注射器1时发生的细微的重新调节。另外,不限定于注射器1,在使用功能性盒2等的情况下亦是如此,将撞针4插入到功能性盒2中,或是根据需要在将伸长杆13嵌入功能性盒3后插入撞针4,然后将喷嘴阀座组件3安装到功能性盒3的前端,从而将功能性盒2安装于阀主体6。
在完成了注射器1向阀主体6的定位后,将比排出注射器内的液态物时的空气压力高的压力的冲刷气体,赋予到位于锁止套筒30内侧且位于调位构件14的活塞部63上方的空间38,来使调位构件14下降。此时,活塞部63的周面的O型密封圈65和中间连接器18的周面的O型密封圈25这两个O型密封圈成为用于使调位构件14向下方动作的密封件,从而能将压力施加到电枢7所在的空间38。另外,通过使对向该空间117施加空气压的阀(未图示)处于释放状态,从而将调位构件14的活塞部63下方的空间117的压缩空气在不被压缩的情况下从空气流路114d放出到外部。因而,使调位构件14不受阻力地顺利下降。通过调位构件14的下降,而使万向适配器12的第三插头部61或是和万向适配器12连接的伸长杆13上端的插头62与调位构件14的下部空处或连接端口60嵌合,当上述插头61、62的周面的O型密封圈67、68与调位构件14的连接端口60的内周面发生滑动时,能同时完成阀主体6侧与注射器1侧的定心和连接,并且构成为了进一步向下方按下调位构件14而需要的第三个密封件。随后,当调位构件14进一步下降时,由于对孔28进行着密封的中间连接器18的周面的O型密封圈25脱离,因此,被供给到活塞部63上方的空间38内的空气便经由孔28及万向适配器12的孔75(根据情况的不同是伸长杆13的孔100)而漏出到注射器内。藉此,压缩空气在压力的作用下填满了注射器内,并且进一步按下调位构件14。
然后,当下降中的调位构件14的连接端口60的顶面与万向适配器12的插头61的上端面抵接时,注射器整体被按下,而推压成使阀主体6的喷嘴护圈插头83的内周面和喷嘴接合器84的外周面紧密接触,以强制性地使注射器位置移动到原来的固定位置。同时,撞针4也被朝向阀座组件3的钨碳化物制的阀座46按下而与阀座46紧密接触。藉此,将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配置到固定位置。另外,利用加压到注射器内的充分的空气压力将对注射器1进行密封的、安装于万向适配器12的O型密封圈76向上方提起,调位构件14停止在与万向适配器12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随后还利用因施加排出液态物的空气压而持续赋予朝下的力的调位构件14,将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压接于阀座组件3,并保持在固定位置。因而,在随后的液态物的涂覆作业中,不会因注射器1的位置或是撞针4的可动区域发生变动而使排出量发生变动。
在将注射器1配置到固定位置的操作完成后,利用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将经由调位构件14的活塞部63上方的汽缸内空间38而施加到注射器内的空气压力切换成适合液态物排出的压力,并准备进行液态物的排出或涂覆作业。因而,若在根据需要调节阀冲程调节机构50且设定排出时间,以成为与要排出的液态物的量相对应的撞针4的可动量或冲程量之后,进行螺线管5的励磁,则电枢7被吸引,其动作一瞬间滞后而将撞针4提起,从而使喷嘴87开口,仅在撞针4被提起的期间内排出注射器内的液态物。此时,电枢7和连接构件8分离,因此,虽然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的弹簧24的力经由推杆31施加于撞针4侧的钩16,但没有施加于电枢7侧。因而,能减轻因弹簧负荷引起的、在螺线管5的励磁初期发生的吸引滞后。而且,在励磁初期没有受到将撞针4推回到固定位置的弹簧24的强力的负荷,仅电枢7受到伴随励磁而发生的吸引,在电枢7启动后,与连接构件8联动而想要上拉撞针4,因此,能在减轻阀的上拉的初期负荷的同时,使实际开度比螺线管5的励磁时间短,即使在限制1ms那样短的时间内也能排出。而且,被阀主体6侧的螺线管5驱动的构件或连接构件8与注射器1侧的撞针4处于因由磁体15引起的磁联轴器而发生联动的关系,独立地确保对注射器1内的同轴度进行保持的撞针的直行性,因此,即使没有充分地确保螺线管5与撞针4之间的同轴度,在每次吸引时,撞针也不会伴有因偏心而引起的旋转。顺便说一下,在液态物的排出作业时,撞针4处于经由推杆31而被弹簧24不断推压的状态,即使想要卸下注射器1,也处于因弹簧24的力而很难取出的状态。
另外,在更换注射器1或是将注射器1卸下并重新填充液态物后重新安装的情况下,通过将空气压赋予到调位构件14的活塞部63下方的空间117并使调位构件14上升来进行。随着调位构件14的上升,连接端口60脱离万向适配器12的第三插头,由调位构件14进行的对注射器1的约束被解除。随后,调位构件14上升,直至钩16与阀冲程调节用杆32的底部抵接,因此,将电枢7稍微上推到比待机位置更靠上方的位置,从而上拉连接构件8,相应地也上拉处于磁耦合状态的撞针,但由于磁耦合的与吸引面在相同轴向上的结合较强,而沿横向滑动的力比较弱,因此,通过拉拽注射器,能够容易地使注射器1倾斜,并使注射器1简单地从阀主体6上卸下。接着,能按照上述的顺序安装新的注射器或是重新填充后的注射器。
另外,在撞针4与连接构件8之间的磁耦合较强的情况下,有时不容易抓住注射器1而将注射器1拉出到注射器收容空间93外。因而,为了实现轻型化以及能够确认到注射器1的内容物或液态物的余量,理想的是,利用穿设在平台11的侧面的倾斜的窗111,来将贯穿注射器收容空间93的排出用的杆112插入,使杆112沿窗111向跟前侧移动,从而利用杆112将注射器收容空间93内的注射器1推出。在这种情况下,越是推动注射器1等的上侧,越能将注射器1容易地倾斜取出。该杆112也可以根据需要从窗111插入到注射器1的背后,但也可以常备于注射器收容空间93。例如,如图1及图2等所示,也可以使包括防脱用凸缘的辊113与贯穿注射器收容空间93并从平台11的两侧壁的窗111突出的拆卸用的杆112的两端嵌合,从而利用两侧壁的窗111支承成不会脱落但能够滑动。在这种情况下,能在将注射器1配置到注射器收容空间93内的同时,使拆卸用的杆112在与注射器1的背部自动地接触的状态下移动,并准备顶出而进行待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垂直方向配置阀主体6而将阀主体6装载到机器人等的情况下,窗111形成为向前下方倾斜这样的配置,并设置成使杆112在自重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利用水平配置的窗111也可以实现,而且根据情况的不同,窗111也可以形成为向后下方倾斜的配置,并设置成使杆112在自重的作用下向后方(注射器收容空间93的纵深方向)移动。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在通过使杆112向注射器收容空间93的前方侧移动,来安装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或是伸长杆13的情况下,从背后推动伸长杆13,并以喷嘴护圈插头83与喷嘴接合器84接触的部分为旋转中心前倾,从而能将注射器1等排出到注射器收容空间93外。
另外,在为了进行维护等而将锁止套筒30以及支承于该锁止套筒30的调位构件14、电枢7及连接构件8从接线盒9上卸下的情况下,使锁止套筒30朝向L形槽40g的纵向槽部分40gv沿周向反向旋转,而使榫头39脱离榫头孔40,并且使锁止套筒30在L形槽40g内移动而配置在L形槽40g的纵向槽部分40gv内,从而能够从接线盒9内取出锁止套筒30。此时,也可以用手拉拔锁止套筒30,但也存在O型密封圈的滑动阻力,而无法简单地卸下,需要稍微耗费些时间。但是,在本发明的阀中,通过经由空气流路114c赋予用于将注射器按下到固定位置的冲刷气体,从而能够利用在冲刷气体的压力下将定位套筒按下的作用,一瞬间将锁止套筒30推出到接线盒9外。然后,能将锁止套筒30、调位构件14、电枢7及连接构件8取出到接线盒9外,因此,能将各零件分解而容易地进行维护。另外,当维护零件之后,只要在再次将零件装入到锁止套筒30内后,使锁止套筒30朝向榫头孔旋转,就能利用榫头向榫头孔的嵌入来将锁止套筒30固定于接线盒9。
顺便说一下,在调位构件14被空气压上推的状态下,利用活塞部63的周面的O型密封圈65、活塞杆部64的周面的O型密封圈66以及中间连接器18的周面的O型密封圈25这三个O型密封圈将锁止套筒30与中间连接器18之间密封。因而,即使在将调位构件14上推至上端后,解除空气压而处于待机状态,虽然调位构件14因经由推杆31的弹簧24的力而被向下方稍许推回,但三个O型密封圈成为阻力,而不会使调位构件14在自重的作用下进一步下落。另一方面,电枢7的下表面与锁止套筒30的上端面49抵接,在该位置处,电枢7被磁体42产生的吸附力约束。在该状态下,当向放置有电枢7的空间38送入压缩空气时,调位构件14开始向下方移动。
另外,在本发明的阀中,有时也把持阀主体6而利用手动作业进行液态物的涂覆作业,但一般是装载在机器人等上而使液态物朝向目标的部位排出规定量。因而,关于向机器人等的装载,通过将预先固定于机器人的支架95的钩16部分插入到平台11的背面的烧瓶形孔98的较大的孔后按下阀主体6,从而能够利用一次操作简单地进行。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理想的实施方式的一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要列举了将填充有液态物的注射器1安装到阀主体6上进行使用的注射器内置型的排出装置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使用例,也能安装各种功能模块,并能作为利用来自加压容器的加压输送从外部供给液态物的类型、或注射器外置类型、泵循环供给方式等各种各样的形式的液态物供给方式进行使用。
在泵循环供给方式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未图示的泵赋予液压而将本发明的阀装入到使液态物循环的循环通路中,在接受所加压输送的液态物的供给的同时,利用撞针的开闭操作排出期望量的液态物。也就是说,也可以,将具有液态物的导入口101和排出口102,并且在上述液态物的导入口101与排出口102之间内置有过滤元件103的图15及图16所示的那种功能性盒2安装到阀主体6上,来将本发明的阀用作在涂装等中使用的喷枪,以代替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注射器1。在该泵循环供给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对进行循环的液态物本身赋予压力,因此,不必将用于排出液态物的气体经由阀主体6的接线盒供给到功能性盒2内。因而,如图16所示,在盒2内以夹着过滤元件103的方式利用密封用插头104进行密封,并且以贯穿密封用插头104的方式配置撞针4,另一方面,由于包括与密封用插头104间的密封空间105连通的供给用的导入口101和回流用的排出口102,因此,设置成在没有进行排出时使液态物在盒2内通过并循环,在进行排出时使液态物经过过滤元件103而从阀座46喷射。在此,与注射器1的定位方法同样地,在对调位构件14施加冲刷气体而使该调位构件14下降,并将功能性盒2推压到固定位置之后,也经由阀主体6的接线盒9及伸长杆13将能排出液态物的程度的空气压始终赋予到功能性盒2的上部,从而能将功能性盒2保持在固定位置,并且能消除与功能性盒内的密封空间105之间的压力差。在这种情况下,能对压迫撞针4的密封用插头104的U垫圈107的因压力差而引起的扩展进行抑制,使撞针4的动作顺利地进行。在这种泵循环供给方式的情况下,由于能将加热器89和过滤器内置在阀主体6及功能模块中,因此,能从循环系统中去掉加热器89和过滤器而加以简化。换言之,在仅涂覆少量昂贵的液态物的用途中,由于不需要在循环通路上设置加热器及过滤器设备,因此,不需要为了填满这些设备而所需的充分的液态物容量,因此,能使液体回路内的液态物以最少量实现泵循环。另外,功能性盒2能够利用伸长杆13的转接(日文:中継)而安装于阀主体6,但也可以使盒本身的长度形成为不需要伸长杆13的长度,从而将功能性盒2直接安装于阀主体6。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功能性盒2的后端形成为与万向适配器12的第三插头(伸长杆13的插头62)61相同的尺寸及形状,从而能直接与调位构件14的连接端口60嵌合。
另外,通过使伸长杆13的下端的插头部94与在功能性盒2的上端开口的孔108嵌合,来连接伸长杆13和功能性盒2。连接结构也可以是利用图16所示那样的螺钉的嵌合,但也可以是不切断螺钉,仅夹着O型密封圈插入的嵌合的插入方式。另外,图9和图10所示的伸长杆13与万向适配器12之间的连接亦是如此。
另外,如图17所示,也可以应用于接受从加压容器加压输送的液体的供给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的盒2中,由于仅从未图示的外部的加压容器供给加压状态的液态物,因此不需要用于循环的回流用的排出口102。
另外,如图18所示,也可以应用于将注射器1安装在阀主体6外来接受液态物的供给的注射器外置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注射器1的大小及形态不受影响,适配器12’的形状及结构也不受制约。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阀能够使各种各样的容量及形态的注射器1或各种功能模块2组合,此外,能够通过利用伸长杆13使各种各样长度的注射器1或各种功能模块2组合。因而,能在注射器和功能模块中共用地使用单一的阀。而且,由于形成为预先装入有作为接液部的注射器1或s功能性盒2和撞针4及阀座组件3这样的一个模块,因此,能够简单地实施接液部的维护。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举了能够使用万向适配器12或是伸长杆13,用一个阀主体6安装各种尺寸的注射器或功能性盒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准备与注射器的每种尺寸或是功能性盒的每种尺寸及形态相对应的专用的阀主体6,并经由或不经由专用适配器进行各构件的安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促动器5,采用响应性优异的螺线管,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液压或气压的流体压汽缸或电动机、膜片等促动器,特别是利用空气压的促动器。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利用促动器5直接驱动接线盒9内的电枢7,而且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以直接驱动连接构件8。例如在利用膜片的情况下,能够预先将连接构件8固定在膜片上,对膜片施加压力变化,从而能控制连接构件8的升降动作,而且在利用流体压汽缸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活塞本身设置成连接构件8,或是使连接构件8与活塞连接卡合。也就是说,也可以将促动器的一部分用作被驱动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经由适配器12或伸长杆13将装入到注射器收容空间93内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与和阀主体6侧的连接相关的部分、即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是调位构件14的连接端口60连接,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端部形状形成为能与连接端口60嵌合的共用的形状,从而能进行直接连接。藉此,在与特定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对应的专用的阀,或是上端开口部与标准化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对应的阀的情况下,能够不经由适配器12或是伸长杆13,只要是能收纳于注射器收容空间93的大小,则能够利用一次操作安装所有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另外,根据情况的不同,调位构件14下端的连接部60也可以形成为与适配器12或伸长杆13的孔或是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的孔直接嵌合的插头状的带密封机构的插入部(例如适配器12的插头61的那样的形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施加压缩空气使调位构件14上下移动,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手动使调位构件14直接上升或下降,从而进行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与调位构件14的嵌合、即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安装于阀主体6。例如,也可以在调位构件14设置向接线盒9外突出的把手或是杠杆等,把持这些构件使调位构件14朝向收容在注射器收容空间93内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进退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为通过将压缩线圈弹簧等的弹性构件夹在调位构件14与锁止套筒30或接线盒9之间,而持续施加朝下的力的结构,从而能够将被压接于阀座组件3的注射器1或功能性盒2保持在固定位置。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液态物的排出装置,通过利用促动器在施加的工作气体下打开或关闭针型阀,来控制注射器内的液态物或是经由功能性盒供给来的液态物的排出,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阀座组件,所述阀座组件安装在所述注射器或所述功能性盒的前端;
撞针,所述撞针插入所述注射器或所述功能性盒的内部,并在所述所述注射器或所述功能性盒与所述阀座组件之间构成所述针型阀;以及
阀主体,所述阀主体具有将安装有所述阀座组件及所述撞针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收容的注射器收容空间,并且内置有所述促动器、被驱动构件和调位构件,其中,所述被驱动构件与所述促动器分体或是一体地构成,并受到所述促动器驱动且与所述撞针磁耦合,所述调位构件通过使所述被驱动构件相对于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进退移动,而与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连接,并且将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朝向固定位置施力,
通过利用磁耦合将收纳在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内的所述撞针与所述阀主体内的所述被驱动构件连接,从而能在插入有所述撞针且安装有所述阀座组件的状态下,使所述注射器或所述功能性盒相对于所述阀主体装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主体至少包括:接线盒;喷嘴底座,所述喷嘴底座承接所述阀座组件并对所述阀座组件进行保持;以及平台,所述平台将所述接线盒与喷嘴底座连接,并在所述喷嘴底座与所述接线盒之间划分形成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在所述接线盒中内置有所述促动器、所述被驱动构件和所述调位构件,通过使所述调位构件与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连接,来确立将经由所述接线盒供给来的所述工作气体供给到所述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中的流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促动器是螺线管,作为所述被驱动构件的电枢和连接构件与所述促动器一起内置在所述阀主体内,所述促动器设置成将因对所述螺线管进行励磁而受到吸引的所述电枢的动作经由所述连接构件传递到所述撞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和所述连接构件是能分离的分体结构,而且在处于待机位置的所述电枢与处于固定位置的所述连接构件之间设定有轴向的间隙,在利用所述促动器驱动所述电枢时,在所述间隙被封闭之前,不使所述连接构件动作,而仅使所述电枢动作,在所述间隙封闭后,使所述电枢与所述连接构件联动而使所述撞针一起动作。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和所述连接构件形成为一体化,所述电枢与所述连接构件始终一体地进行动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位构件在其下部具有与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嵌合的连接部,当所述调位构件下降时,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嵌合,起到能实现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的定心和连接的连接机构的作用,此外,通过将所述调位构件上推至可动范围的上限,使所述连接部脱离所述注射器或所述功能性盒,并且上推所述被驱动构件,而在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与所述被驱动构件之间产生间隙,起到容易使插入有所述撞针的状态下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脱离的机构的作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台呈除了进行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的取出或放入的前表面侧之外,将左右两侧和背面这三个面覆盖的截面コ字形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平台的所述左右两侧壁的间隔设定成比所述注射器侧或是所述功能性盒侧的最大径部稍宽,从而使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在不沿左右方向发生倾斜的情况下被收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平台的所述左右两侧壁上设置有能看到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的窗,将贯穿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的排除用杆配置成穿过所述窗,使所述杆沿所述窗向所述前表面侧移动,从而利用所述排除用杆将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内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推出。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主体内的、夹着所述电枢而位于与所述促动器相对的面上,配置有对所述电枢进行吸附的磁体,不仅利用所述电枢的自重还利用所述磁体的磁力吸引所述电枢,从而使所述电枢回到待机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主体上相互独立地设置有阀冲程调节机构和施力机构,其中,所述阀冲程调节机构对所述撞针的上升端进行限制,所述施力机构用于始终施加将所述撞针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加力,能在恒定的施加力下调节所述撞针的冲程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将所述撞针推回到所述固定位置的所述施力机构进行收容的空间的长度是可变的,并能够无级地调节所述施力机构所施加的力。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施力机构进行收容的空间的顶部收容有套环,通过使所述套环替换为高度不同的其它套环,来改变对所述施力机构进行收容的所述空间的实效长度,从而能够调节所述施力机构所施加的力。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机构由多个磁体构成,这些磁体配置成使彼此相同的极性相对。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撞针的头顶部的上端面形成为球面。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为如下结构:将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的轴向有效长度设定为比将所述阀座组件和所述撞针安装到固定位置时的所述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整体的长度长,且比安装在所述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的前端的所述阀座组件的紧固留出引起内部的液态物泄露的程度的间隙时的长度短的长度,所述阀座组件的紧固不足的所述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无法进入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主体具有能对设想使用的最大容量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进行收纳的大小的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通过使用(i)能与多种尺寸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连接的万用型的适配器和(ii)长度不同的多个伸长杆中的任意一方或是组合使用两者,能够调节注射器的长度或是功能性盒的长度,从而能够安装能收纳于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的大小的所有的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所述适配器一体成型成一个块体,所述块体在上端具有与所述调位构件连接的插头部,并且在其它部位包括与所要连接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的开口部相对应的形状的插头部,此外,设置有能供所述撞针贯穿各插头部的中央且能使所述伸长杆进行转接的孔,所述伸长杆具有上端的插头部和下端的插头部,其中,所述上端的插头部与所述调位构件连接,所述下端的插头部与所述适配器或对应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直接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主体侧包括引导部,通过使(iii)与所述适配器或所述伸长杆的连接到所述调位构件的所述插头部相邻的部位,和(iv)所述引导部抵接,来对所述阀主体向纵深侧的位置进行限制。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冲程调节机构设置有转矩限制器,当在所述阀冲程调节机构上作用有设定值以上的转矩时,通过使所述转矩限制器空转,来准确地求出零点。
2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形成为如下结构:其包括收容在所述接线盒的内部空间内的锁止套筒,在将所述连接构件及所述调位构件收容到所述锁止套筒内后再收容到所述接线盒内,所述锁止套筒具有在周面突出的榫头,在划分形成对所述锁止套筒进行收容的所述接线盒的所述内部空间的内周壁面上包括榫头孔和L形的引导槽,其中,所述L形的引导槽由与所述榫头孔相连的周向的横槽和到达所述接线盒的开口部的轴向的纵槽构成,通过使所述榫头经由所述引导槽嵌入到所述引导槽末端的所述榫头孔内,使所述锁止套筒与所述接线盒一体化,使所述锁止套筒沿周向旋转,在使脱离所述榫头孔后的所述榫头位于所述纵槽的状态下,赋予用于将所述注射器推到固定位置的冲刷气体,从而能将所述锁止套筒与所述被驱动构件及所述调位构件一起安装或卸下。

Claims (20)

1.一种液态物的排出装置,通过利用促动器在施加的工作气体下打开或关闭针型阀,来控制注射器内的液态物或是经由功能性盒供给来的液态物的排出,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阀座组件,所述阀座组件安装在所述注射器或所述功能性盒的前端;
撞针,所述撞针插入所述注射器或所述功能性盒的内部,并在所述所述注射器或所述功能性盒与所述阀座组件之间构成所述针型阀;以及
阀主体,所述阀主体具有将安装有所述阀座组件及所述撞针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收容的注射器收容空间,并且内置有所述促动器、被驱动构件和调位构件,其中,所述被驱动构件与所述促动器分体或是一体地构成,并受到所述促动器驱动且与所述撞针磁耦合,所述调位构件通过使所述被驱动构件相对于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进退移动,而与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连接,并且将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朝向固定位置施力,
通过利用磁耦合将收纳在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内的所述撞针与所述阀主体内的所述被驱动构件连接,从而能在插入有所述撞针且安装有所述阀座组件的状态下,使所述注射器或所述功能性盒相对于所述阀主体装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主体至少包括:接线盒;喷嘴底座,所述喷嘴底座承接所述阀座组件并对所述阀座组件进行保持;以及平台,所述平台将所述接线盒与喷嘴底座连接,并在所述喷嘴底座与所述接线盒之间划分形成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在所述接线盒中内置有所述促动器、所述被驱动构件和所述调位构件,通过使所述调位构件与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连接,来确立将经由所述接线盒供给来的所述工作气体供给到所述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中的流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促动器是螺线管,作为所述被驱动构件的电枢和连接构件与所述促动器一起内置在所述阀主体内,所述促动器设置成将因对所述螺线管进行励磁而受到吸引的所述电枢的动作经由所述连接构件传递到所述撞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和所述连接构件是能分离的分体结构,而且在处于待机位置的所述电枢与处于固定位置的所述连接构件之间设定有轴向的间隙,在利用所述促动器驱动所述电枢时,在所述间隙被封闭之前,不使所述连接构件动作,而仅使所述电枢动作,在所述间隙封闭后,使所述电枢与所述连接构件联动而使所述撞针一起动作。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枢和所述连接构件形成为一体化,所述电枢与所述连接构件始终一体地进行动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位构件在其下部具有与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嵌合的连接部,当所述调位构件下降时,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嵌合,起到能实现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的定心和连接的连接机构的作用,此外,通过将所述调位构件上推至可动范围的上限,使所述连接部脱离所述注射器或所述功能性盒,并且上推所述被驱动构件,而在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与所述被驱动构件之间产生间隙,起到容易使插入有所述撞针的状态下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脱离的机构的作用。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台呈除了进行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的取出或放入的前表面侧之外,将左右两侧和背面这三个面覆盖的截面コ字形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平台的所述左右两侧壁的间隔设定成比所述注射器侧或是所述功能性盒侧的最大径部稍宽,从而使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在不沿左右方向发生倾斜的情况下被收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平台的所述左右两侧壁上设置有能看到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的窗,将贯穿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的排除用杆配置成穿过所述窗,使所述杆沿所述窗向所述前表面侧移动,从而利用所述排除用杆将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内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推出。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主体内的、夹着所述电枢而位于与所述促动器相对的面上,配置有对所述电枢进行吸附的磁体,不仅利用所述电枢的自重还利用所述磁体的磁力吸引所述电枢,从而使所述电枢回到待机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主体上相互独立地设置有阀冲程调节机构和施力机构,其中,所述阀冲程调节机构对所述撞针的上升端进行限制,所述施力机构用于始终施加将所述撞针推回到固定位置的施加力,能在恒定的施加力下调节所述撞针的冲程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将所述撞针推回到所述固定位置的所述施力机构进行收容的空间的长度是可变的,并能够无级地调节所述施力机构所施加的力。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对所述施力机构进行收容的空间的顶部收容有套环,通过使所述套环替换为高度不同的其它套环,来改变对所述施力机构进行收容的所述空间的实效长度,从而能够调节所述施力机构所施加的力。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机构由多个磁体构成,这些磁体配置成使彼此相同的极性相对。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撞针的头顶部的上端面形成为球面。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为如下结构:将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的轴向有效长度设定为比将所述阀座组件和所述撞针安装到固定位置时的所述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整体的长度长,且比安装在所述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的前端的所述阀座组件的紧固留出引起内部的液态物泄露的程度的间隙时的长度短的长度,所述阀座组件的紧固不足的所述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无法进入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主体具有能对设想使用的最大容量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进行收纳的大小的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通过使用(i)能与多种尺寸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连接的万用型的适配器和(ii)长度不同的多个伸长杆中的任意一方或是组合使用两者,能够调节注射器的长度或是功能性盒的长度,从而能够安装能收纳于所述注射器收容空间的大小的所有的注射器或是功能性盒,所述适配器一体成型成一个块体,所述块体在上端具有与所述调位构件连接的插头部,并且在其它部位包括与所要连接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的开口部相对应的形状的插头部,此外,设置有能供所述撞针贯穿各插头部的中央且能使所述伸长杆进行转接的孔,所述伸长杆具有上端的插头部和下端的插头部,其中,所述上端的插头部与所述调位构件连接,所述下端的插头部与所述适配器或对应的所述注射器或是所述功能性盒直接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阀主体侧包括引导部,通过使(iii)与所述适配器或所述伸长杆的连接到所述调位构件的所述插头部相邻的部位,和(iv)所述引导部抵接,来对所述阀主体向纵深侧的位置进行限制。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冲程调节机构设置有转矩限制器,当在所述阀冲程调节机构上作用有设定值以上的转矩时,通过使所述转矩限制器空转,来准确地求出零点。
2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态物的排出装置形成为如下结构:其包括收容在所述接线盒的内部空间内的锁止套筒,在将所述连接构件及所述调位构件收容到所述锁止套筒内后再收容到所述接线盒内,所述锁止套筒具有在周面突出的榫头,在划分形成对所述锁止套筒进行收容的所述接线盒的所述内部空间的内周壁面上包括榫头孔和L形的引导槽,其中,所述L形的引导槽由与所述榫头孔相连的周向的横槽和到达所述接线盒的开口部的轴向的纵槽构成,通过使所述榫头经由所述引导槽嵌入到所述引导槽末端的所述榫头孔内,使所述锁止套筒与所述接线盒一体化,使所述锁止套筒沿周向旋转,在使脱离所述榫头孔后的所述榫头位于所述纵槽的状态下,赋予用于将所述注射器推到固定位置的冲刷气体,从而能将所述锁止套筒与所述被驱动构件及所述调位构件一起安装或卸下。
CN201480004390.8A 2013-01-16 2014-01-16 液态物的排出装置 Active CN1049187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05635 2013-01-16
JP2013-005635 2013-01-16
PCT/JP2014/000201 WO2014112381A1 (ja) 2013-01-16 2014-01-16 液状物の吐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18712A true CN104918712A (zh) 2015-09-16
CN104918712B CN104918712B (zh) 2017-05-03

Family

ID=51209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4390.8A Active CN104918712B (zh) 2013-01-16 2014-01-16 液态物的排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23233A1 (zh)
EP (1) EP2946840A4 (zh)
JP (1) JP5629866B1 (zh)
CN (1) CN104918712B (zh)
WO (1) WO2014112381A1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81907A (zh) * 2017-06-12 2017-08-22 贵州大学 压电撞针打印喷头系统
CN107685001A (zh) * 2016-08-04 2018-02-13 玛珂系统分析和开发有限公司 用来涂抹液态介质的涂装设备和弹簧
CN108144807A (zh) * 2018-03-15 2018-06-12 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分体式胶枪及自动涂胶平台
CN109789281A (zh) * 2016-10-14 2019-05-21 艾斯曲尔医疗公司 用于药剂输送装置的壳体元件、用于附接至壳体元件的辅助单元、及包括壳体元件的药剂输送装置
CN109939889A (zh) * 2017-12-21 2019-06-28 波音公司 用于将可挤出物质沉积在表面上的设备和方法
CN109939888A (zh) * 2017-12-21 2019-06-28 波音公司 用于将可挤出物质沉积在表面上的设备和方法
CN111889305A (zh) * 2019-05-06 2020-11-06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材挤出装置的液室模组
CN111889304A (zh) * 2019-05-06 2020-11-06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材挤出装置的液室机构
CN111889302A (zh) * 2019-05-06 2020-11-06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材挤出装置
US11896996B2 (en) 2017-12-21 2024-02-13 The Boeing Company Methods for depositing an extrudable substance onto a surfa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UB20151903A1 (it) * 2015-07-08 2017-01-08 System Spa Dispositivo attuatore, in particolare per una testina di stampa a getto di inchiostro, con sistema di raffreddamento
JP6468665B2 (ja) * 2016-07-20 2019-02-13 PRIMEdot株式会社 液状物の吐出装置
JP2018103139A (ja) * 2016-12-28 2018-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吐出装置
JP6583895B2 (ja) * 2018-02-07 2019-10-02 PRIMEdot株式会社 液状物の吐出装置
JP7160352B2 (ja) * 2018-02-07 2022-10-25 PRIMEdot株式会社 液状物の吐出装置
JP7093285B2 (ja) * 2018-10-11 2022-06-29 株式会社Subaru シール剤吐出装置
KR102165136B1 (ko) * 2020-03-06 2020-10-13 바즈바이오메딕(주) 무바늘 주사기
CN111589648B (zh) * 2020-06-01 2021-06-04 太一知识产权事务(泰州)有限公司 一种高稳定性全自动的工业胶粘机器人
CN113443841B (zh) * 2021-08-02 2022-04-19 南京宣汉玻璃有限公司 一种抵御太阳和电磁辐射的玻璃新材料的粘合装置及该玻璃新材料的生产方法
CN114472077B (zh) * 2022-01-26 2022-11-01 东莞市集韵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点胶阀、点胶装置
CN117090960B (zh) * 2023-10-16 2023-12-29 四川飞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安全性的球阀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96221A (ja) * 1991-10-09 1993-04-20 Alpha Supply Kk 液体吐出装置
JP2001157862A (ja) * 1999-12-03 2001-06-12 Nordson Kk 液状物の吐出装置
TW200300709A (en) * 2001-11-29 2003-06-16 Hitachi Ind Co Ltd Dispenser for discharging liquid
CN1447169A (zh) * 2002-03-23 2003-10-08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用于分配液晶材料的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4443A (en) * 1989-12-20 1991-12-24 Nordson Corporation Adaptor for liquid dispensing syringe
JPH0683803B2 (ja) * 1991-04-05 1994-10-26 株式会社明治機械製作所 スプレーガン装置
US5507323A (en) * 1993-10-12 1996-04-16 Fujitsu Limited Method and dispenser for filling liquid crystal into LCD cell
US5875922A (en) * 1997-10-10 1999-03-02 Nordson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dispensing an adhesive
JPH11197571A (ja) * 1998-01-12 1999-07-27 Nordson Kk 吐出ガンの弁機構の開閉速度制御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液状体の吐出塗布方法
US6161722A (en) * 1998-10-29 2000-12-19 Nordson Corporation Liquid dispensing device and methods utilizing a magnetically coupled valve stem
US6250515B1 (en) * 1999-10-29 2001-06-26 Nordson Corporation Liquid dispenser having drip preventing valve
US6915928B2 (en) * 2001-01-29 2005-07-12 Pemstar, Inc. Fluid dispenser
KR100469508B1 (ko) * 2002-02-22 2005-02-02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스프링의 장력조정에 의해 액정적하량을 제어가 가능한액정적하장치
US7102726B2 (en) * 2002-03-15 2006-09-05 Lg. Philips Lcd Co., Ltd. System for fabricat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7295279B2 (en) * 2002-06-28 2007-11-13 Lg.Philips Lcd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96221A (ja) * 1991-10-09 1993-04-20 Alpha Supply Kk 液体吐出装置
JP2001157862A (ja) * 1999-12-03 2001-06-12 Nordson Kk 液状物の吐出装置
TW200300709A (en) * 2001-11-29 2003-06-16 Hitachi Ind Co Ltd Dispenser for discharging liquid
CN1447169A (zh) * 2002-03-23 2003-10-08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用于分配液晶材料的装置和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5001A (zh) * 2016-08-04 2018-02-13 玛珂系统分析和开发有限公司 用来涂抹液态介质的涂装设备和弹簧
CN109789281A (zh) * 2016-10-14 2019-05-21 艾斯曲尔医疗公司 用于药剂输送装置的壳体元件、用于附接至壳体元件的辅助单元、及包括壳体元件的药剂输送装置
CN107081907A (zh) * 2017-06-12 2017-08-22 贵州大学 压电撞针打印喷头系统
CN109939888B (zh) * 2017-12-21 2023-02-21 波音公司 用于将可挤出物质沉积在表面上的设备和方法
CN109939889A (zh) * 2017-12-21 2019-06-28 波音公司 用于将可挤出物质沉积在表面上的设备和方法
CN109939888A (zh) * 2017-12-21 2019-06-28 波音公司 用于将可挤出物质沉积在表面上的设备和方法
US11896996B2 (en) 2017-12-21 2024-02-13 The Boeing Company Methods for depositing an extrudable substance onto a surface
CN108144807A (zh) * 2018-03-15 2018-06-12 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分体式胶枪及自动涂胶平台
CN111889305A (zh) * 2019-05-06 2020-11-06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材挤出装置的液室模组
CN111889304B (zh) * 2019-05-06 2022-04-19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材挤出装置
TWI770383B (zh) * 2019-05-06 2022-07-11 萬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材擠出裝置
CN111889302A (zh) * 2019-05-06 2020-11-06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材挤出装置
CN111889304A (zh) * 2019-05-06 2020-11-06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材挤出装置的液室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18712B (zh) 2017-05-03
JPWO2014112381A1 (ja) 2017-01-19
WO2014112381A1 (ja) 2014-07-24
JP5629866B1 (ja) 2014-11-26
US20160023233A1 (en) 2016-01-28
EP2946840A1 (en) 2015-11-25
EP2946840A4 (en) 2016-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18712A (zh) 液态物的排出装置
EP2531756B1 (fr) Electrovanne pilote
US8081053B2 (en) Solenoid actuator
JP2000135462A (ja) 磁気結合された弁軸を用いた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方法
US8480383B2 (en) Solenoid pump
CN105581376A (zh) 一种电子烟及用于电子烟的供液装置
JP2009029036A (ja) バルブアダプ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リング・ポンプアップ装置
CN103842678A (zh) 具有球止回阀的压力保持变速器离合器
JPS6057080A (ja) 制御弁組立体
JP2009271279A (ja) トナー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方法
CN105050730A (zh) 液体材料吐出装置、其涂布装置及涂布方法
US20080029156A1 (en) Fuel cartridge
WO2010029688A1 (ja) 油浸型ソレノイド
JP2003507619A (ja) 流動性媒体、特に液体を送出およびまたは噴射する装置
US4677327A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with concentric coil resin fill
US20130068330A1 (en) Flow path switching valve and discharge control apparatus for fluid material using the same
WO2022004528A1 (ja) ツール交換装置
CN117167164A (zh) 船舶甲醇燃料供给系统的喷射器结构
JP6468665B2 (ja) 液状物の吐出装置
CN111344511B (zh) 电磁阀装置
CN103282980A (zh) 油浸型螺线管
KR102571450B1 (ko) 전자 팽창 밸브 및 냉동 시스템
JP2007057007A (ja) カップラー
CN113164886B (zh) 多材料分配系统
JP2006300023A (ja) 電磁ポン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