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4609A - 体外循环用留置针 - Google Patents

体外循环用留置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4609A
CN104684609A CN201380051179.7A CN201380051179A CN104684609A CN 104684609 A CN104684609 A CN 104684609A CN 201380051179 A CN201380051179 A CN 201380051179A CN 104684609 A CN104684609 A CN 1046846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urceolus
connecting portion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blo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11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4609B (zh
Inventor
千叶敏昭
藤原真人
堀冈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kis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kkis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kiso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kkis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84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46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4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46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36Other treatment of blood in a by-pass of the natural circulatory system, e.g. temperature adaptation, irradiation ; 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21Extra-corporeal blood circuits
    • A61M1/3653Interfaces between patient blood circulation and extra-corporal blood circuit
    • A61M1/3659Cannulae pertaining to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14Dialysis systems; Artificial kidneys; Blood oxygenator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for treatment of body fluids, e.g.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61M1/30Single needle dialysis ; Reciprocating systems, alternately withdrawing blood from and returning it to the patient, e.g. single-lumen-needle dialysis or single needle systems for hemofiltration or pheres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12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 A61M25/0643Devices having a blunt needle tip, e.g. due to an additional inner componen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配置有:密封构件(23)和外筒针前端部(14),其将形成于内针(2)外周面与外筒针(3)内周面之间的外周空间(16)两端部以液密状态封闭起来,并且将内针(2)以能够滑动的状态保持密合;开口部(17),其形成于外筒针(3)的外周面上,用于将血管内部与外周空间(16)连通起来;用于使外周空间(16)与血液回路的一端连通起来的外筒针连接部(15);以及用于使内针(2)的内部空间(2a)与血液回路的另一端连通起来的内针连接部(7);将内针(2)以可移动的方式保持在供前端部从外筒针(3)的前端突出的突出位置与供前端收纳于外筒针(3)内的收纳位置之间,内针(2)以保持于突出位置上的状态穿刺到血管中,穿刺后使其移动到收纳位置,能够使血液经由外筒针连接部(15)及内针连接部(7)进行体外循环。

Description

体外循环用留置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进行血液体外循环时被穿刺于患者血管中而留置使用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
背景技术
以往,在血液体外循环(例如,用于透析等血液净化治疗而实施的血液体外循环)中,将留置针穿刺留置于患者的血管中,该留置针供血液回路连接。通常,分别在动脉和静脉内分别各留置有一条留置针,并使这些留置针与血液回路的两端部相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血液的体外循环实施中,血管内长时间同时留置有二条留置针,会对患者造成痛苦。另外,在留置二条留置针的情况下,存在返血用(静脉侧)针脱落时造成大量血液流出外部的问题。为此,为了避免留置有二条留置针,已知设计了这样的结构,即,在单个留置针中,使用于连接至血液回路的连接部分支为二个分支部部,在所分支的一个连接部上连接有血液回路的吸入侧端部,在另一分支连接部上连接有血液回路的喷出侧端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然而,如果仅仅将留置针的连接部分支为二分支部时,需要在血液回路中分别设置有用于从留置针吸入血液的吸入侧泵以及用于向留置针喷出的喷出侧泵,这样血液回路的结构会变得复杂起来。并且,必须使血液的吸入动作与喷出动作交替地进行,这样血液的体外循环的效率会变差。为了解决这些异常现象,适于使留置针双腔化以个别性确保吸入侧流路和喷出侧流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073713B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专利H4-26110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6/022025A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需解决的问题
但是,这样出现了经过简单地双腔化处理后留置针的针尖变得粗大起来,而穿刺时患者承受的痛苦更加剧烈的问题。另外,为了在留置至血管中时拨出内针,有可能出错将拨出的内针针尖刺向操作者(护师或家中透析时的患者自身等)。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情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可实现针尖不会过粗的过双腔结构,且能够抑制伴随穿刺血管时出现剧痛的异常现象,也不会出现将拨出的内针针尖误刺向操作者的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提出的,权利要求1提出了一种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由双层管结构构成,所述双层管结构具有:前端具有开口且自身形成为管状体的外筒针;以及插通于该外筒针内,前端具有穿刺部且自身形成为管状体的内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具有:保持构件,其用于将形成于所述内针外周面与所述外筒针内周面之间的外周空间两端部以液密状态封闭起来,并且将内针以能够滑动的状态保持密合;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外筒针的前端侧中,比所述保持构件更靠后方的外周面上,在穿刺于血管内时将血管内部与所述外周空间连通起来;用于使所述外周空间与血液回路的一端连通起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
用于使所述内针的内部空间与血液回路的另一端连通起来的第二连接部;由所述保持构件,将所述内针保持于供前端部从所述外筒针的前端突出的突出位置与供前端收纳于所述外筒针内的收纳位置之间且能够使其移动,所述内针以保持于所述突出位置上的状态穿刺到血管中,其穿刺后移动到所述收纳位置,由此能够使血液经所述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来进行体外循环。
权利要求2提出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筒针的前端侧的所述保持构件是,安装于超长管状外筒针主体前端的所述外筒针的前端部。
权利要求3提出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筒针的前端侧的所述保持构件是,由超长管状外筒针主体前端部分经缩径所形成的所述外筒针的前端部。
权利要求4提出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为用于从所述血管汲取血液的汲取口,所述内针的内部空间的前端开口为使循环于血液回路中的血液返回至血管中的返回口。
权利要求5提出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用于沿着内针的所述移动方向来引导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移动引导部。
权利要求6提出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向该第二连接部外侧突出的内针移动操作部。
权利要求7提出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其中一者上具有被卡止部,而在另一者上具有能够卡止所述被卡止部的卡止部,该卡止部包括:位于所述突出位置而用于卡止被卡止部的突出卡止部;以及位于所述收纳位置而用于卡止被卡止部的收纳卡止部。
权利要求8提出了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出卡止部与收纳卡止部之间,具有用于沿着内针的移动方向来引导被卡止部的被卡止引导部。
权利要求9提出了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对内针施力,使其从所述突出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的方向移动的施力构件,使所述体外循环用留置针构成为,当解除所述被卡止部与所述突出卡止部之间的卡止状态时,第二连接部在施力构件的作用下受到施力,而使内针从所述突出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移动。
权利要求10提出了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针的外径设定为小于超长管状外筒针主体的内径,在内针的外周面与外筒针主体的内周面之间,呈筒状形成所述外周空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起到如下所示的优益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在穿刺至血管中之后不将内针拨出,而是能够将其活用为血液的循环路的一部分,而不需要与用于构成血液循环路的构件分离地设置仅仅用于穿刺血管的构件。由此,能够实现针尖不过度粗的双腔结构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能够抑制伴随着穿刺管血时产生的剧痛的异常现象。另外,不需要内针从体外循环用留置针中拨出,由此,不存在导致内针的穿刺部误刺到操作者(准备实施血液体外循环的操作者)。进而,通过使内针移动到收纳位置上,能够避免内针的穿刺部露出于血管内,从而能够避免在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留置下内针的穿刺部意外伤到血管的异常现象发生。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位于所述外筒针的前端侧的所述保持构件,是安装于超长管状的外筒针主体的前端的外筒针的前端部,因此,同样用较硬的材料生产外筒针的前端部要比生产外筒针主体更容易。因此,穿刺容易的外筒针更容易实现。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位于所述外筒针的前端侧的所述保持构件是,由超长管状外筒针主体的前端部分缩径而形成的所述外筒针的前端部,由此,不需要与外筒针主体分离地形成外筒针的前端部。因此,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所述开口部为用于从血管中汲取血液的汲取口,而所述内针的内部空间的前端开口为用于使循环于血液回路中的血液返回至血管中的返回口,由此,即使留置中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意外地从血管中抽出而使开口部露出,也能够避免血液从开口部中流出的异常现象发生。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用于沿着所述内针的移动方向引导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移动引导部,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内针的移动,从而能够迅速地实施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留置准备作业。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向该第二连接部外侧突出的内针移动操作部,因此,能够更容易使内针进一步移动。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在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其中一者上具有被卡止部,而在另一者上具有能够卡止所述被卡止部的卡止部,该卡止部包括位于所述突出位置以用于卡止被卡止部的突出卡止部;以及位于所述收纳位置以用于卡止被卡止部的收纳卡止部;由此,充分能够对分别位于突出位置和收纳位置的内针进行定位。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内针的移动操作、特别是穿刺至血管中之后从突出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操作,从而能够高效地实施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留置准备作业。另外,能够抑制已定位的内针发生意外偏移。由此,能够消除在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穿刺血管时发生内针前端被收纳到外筒针内,或者消除在外筒针留置于血管内的期间发生内针前端部从外筒针的前端突出的异常现象发生。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在所述突出卡止部与收纳卡止部之间,具有用于沿着内针的所述移动方向引导被卡止部的被卡止引导部,因此,能够更容易进一步进行内针的移动。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明,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用于对内针从所述突出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移动方向进行施力的施力构件,而且构成为,当解除所述被卡止部与所述突出卡止部之间的卡止状态时,第二连接部受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的施力,而使内针从所述突出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移动,因此,仅仅通过实施使被卡止部从突出卡止部中脱开的操作,便能够进行使内针向收纳位置移动的作业。因此,能够进一步迅速完成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留置准备作业。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明,将所述内针的外径设定为小于超长管状外筒针主体的内径,在内针的外周面与外筒针主体的内周面之间,呈筒状形成所述外周空间,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内针外周面与外筒针内周面之间形成外周空间。另外,能够确保外周空间的截面积够大,从而能够实现供血液容易循环而无停滞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外观图。
图2A是使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内针移动至突出位置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B是使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内针移动至收纳位置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A是使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内针移动至突出位置后的状态的说明图以及位于各位置的剖视图。
图3B是使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内针移动至收纳位置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A是具有移动引导部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主要部分外观图。
图4B是具有移动引导部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具有用于对第二连接部施力的施力构件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6A是使由外筒针主体的前端部缩径而形成保持构件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内针移动至突出位置后的状态的说明图以及位于各位置的剖视图。
图6B是使由外筒针主体的前端部缩直径而形成保持构件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内针移动至收纳位置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如图2所示,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具有分别呈管状体形成的内针2和外筒针3,通过将内针2插通至外筒针3内而构成双层管结构。进而,分别使内针2的前端和外筒针3的前端变尖能够穿刺至患者的血管中,并在使患者血液体外循环的血液回路4中将内针2的基端与外筒针3的基端连接起来,能够使血液循环于血管与血液回路4之间。
内针2由细长的金属管构成,在该内针2的内部,沿着内针2的整个长度形成有能够供血液流通的内部空间2a;在内部空间2a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前端开口2b和基端开口2c,以向外侧开放。另外,在内针2的开设有前端开口2b的前端(图2a中的左端)上具有穿刺部2d。
进而,在内针2的开设有基端开口2c的基端(图2a中的右端)上具有内针连接部7(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连接部)。内针连接部7为位于与内针2共轴上的塑料制的圆筒状构件,在该内针连接部7的内部形成有内针连通空间部8,使该内针连通空间部8的内针2侧(图2a中的左侧)与内针2的基端开口2c相连通,相应地使内针连通空间部8的隔着中央部而与内针2呈相反一侧(图2a中的右侧)向外侧开放。进而,在内针连接部7外周的位于内针连通空间部8开放口侧的部位,形成有可供安装于血液回路4端部上的锁止环4a(参照图1)螺合用的内针侧外螺纹部9。进而还构成为,使血液回路4的端部与所述开放口相抵接,在该状态下将锁止环4a螺合到内针侧外螺纹部9上时,血液回路4与内针连接部7以液密状态密合起来,血液回路与4内部空间2a经内针连接部7内的内针连通空间部8而相互连通起来。
外筒针3包括:能够留置于血管内,内侧插通有内针2,且穿刺部2d能够从前端突出的外筒针主体13;以及作为该外筒针3前端部而安装于外筒针主体13前端的外筒针前端部14。并且,在外筒针3的基端(图2a中的右端)连接有外筒针连接部15(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连接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外筒针主体13是由具有挠性的塑料(例如聚丙烯、聚乙烯)构成的超长圆管状构件,将该外筒针主体13的外径与外筒针前端部14的外径设定为相同尺寸,以避免在外筒针主体13与外筒针前端部14之间的接头处形成台阶。进而,如图3a所示,将外筒针主体13的内径设定为比内针2的外径大一圈(换句话说,将内针2的外径设定为比该外筒针主体13的内径小一圈),在内针2的外周面与外筒针主体13的内周面之间,使可供血液流过的外周空间16一部分(前端侧部分)16a形成为筒状。进而还构成为,在外筒针主体13的靠近外筒针前端部14的外周面上,开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四个)用于使外周空间16开放的开口部17,该开口部17位于外筒针3的前端侧比外筒针前端部14更靠后方处(换句话说,比外筒针前端部14更偏向外筒针3基端侧的部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筒针前端部14附近开设有二处开口部17,在从这些开口部17向数毫外筒针连接部15侧移动的位置开设有另外二处开口部17。构成为,靠近外筒针前端部14附近的二处开口部17位于从外筒针3的轴方向观察时错开180度的部位,而靠近外筒针连接部15附近的二处开口部17位于从外筒针3的轴方向观察时从外筒针前端部14附近的各开口部17错开90度相位的部位。
设置于外筒针主体13前端部的外筒针前端部14是由硬度高于外筒针主体13材质的塑料构成的长条圆管状部件,其呈尖细形状,将其整个长度设定为比穿刺部2d长度L1充分长的尺寸L2(参照图3b)。因此,外筒针3前端具有薄壁圆锥状部。另外,在外筒针前端部14内的贯通空间部14a中,能够收纳有插通于外筒针3内的内针2的穿刺部2d,将外筒针前端部14的内径设定为与内针2外径相同的尺寸或者比内针2外径极微小的尺寸,使外筒针前端部14的内周面以液密状态且能够滑动的状态与内针2的外周面相互密合。由此,将外筒针前端部14其外周空间16的前端部封闭为液密状态,而使内针2的前端开口2b与外周空间16无法连通起来;进而,使外筒针前端部14作为本发明中的保持构件一部分来发挥功能作用,将内针2的前端部以能够滑动的状态保持密合状态。进而,在外筒针前端部14的基部(位于外筒针主体13侧的端部),形成有直径缩小且插入于外筒针主体13内的接头部14b,使该接头部14b的外周面与外筒针主体13的内周面以液密状态相互密合起来。
能够例如在其预先准备的外筒针主体13的端部嵌入成型有外筒针前端部14;或者也能够预先分别成形有外筒针前端部14和外筒针主体13,将外筒针主体13与插入于该外筒针主体13中的接头部14b粘接或熔融起来,从而形成由外筒针前端部14和外筒针主体13构成的外筒针3。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与外筒针主体13基端(图2a中的右端)相连接的外筒针连接部15是,由位于与内针2及外筒针3共轴轴线上的连接部主体21与从该连接部主体21分支而成的分支部22一体成型构成的大致y字状的塑料制构件,在连接部主体21内,能够以内针2插通于外筒针3内状态收纳有内针连接部7,在分支部22上能够连接有血液回路4的端部。具体而言,连接部主体21呈圆筒状地位于与内针2及外筒针3共轴的轴线上,供外筒针3连接的前端部21a具有比能够容纳内针连接部7的基端部21b更缩小的直径。进而,在连接部主体21的前端部21a中,使供内针2插通到外筒针3内的插通空间部21c沿着连接部主体21的中心轴贯通,在插通空间部21c内周面与内针2外周面之间,使外周空间16的一部分(基部内部分)16b形成为筒状而连通到外筒针3内的外周空间16的前端侧部分16a。进而,在连接部主体21的基端部21b内,形成有比内针连接部7大一圈的收纳空间部21d,且使其连通到插通空间部21c(参照图2b)。另外,使收纳空间部21d的隔着该收纳空间部21d的中央部与连接部主体21的前端部21a相反一侧(图2a中的右侧)开放,以构成为在使内针侧外螺纹部9从该开放口向外侧露出的状态下能够将内针连接部7收纳到收纳空间部21d内。
进而,在收纳空间部21d与插通空间部21c之间的连通部位、换句话说插通空间部21c中供内针2插入的插通口中,配置有硅橡胶制等密封构件23,以堵塞插通空间部21c的插通口。另外构成为,在密封构件23的沿着插通空间部21c的延长线上,使密封贯通孔23a以比内针2细一圈的直径贯通其中,密封构件23(具体指密封贯通孔23a的内周面)能够以液密状态且能够滑动的状态与内针2的外周面密合起来。由此,密封构件23将外周空间16的基端部以液密状态封闭起来,以使收纳空间部21d与外周空间16无法相互连通,进而,密封构件23作为本发明中的保持构件的一部分来发挥作用,将内针2的基端部以能够滑动的状态保持密合状态。
分支部22从连接部主体21的前端部21a的侧面分支开,且形成为向连接部主体21的基端部21b的侧方突出的圆筒形状,在该分支部22内部,沿着分支部22的轴方向形成有从插通空间部21c分支开的分支连通空间部22a。另外,使该分支连通空间部22a的位于分支部22突出端侧的部分其直径比位于插通空间部21c侧的部分增大起来,并且从突出端向外侧开放;在分支部22外周的位于分支连通空间部22a的开放口侧部位,形成有可供安装于血液回路4端部的锁止环4b(参照图1)螺合用的分支侧外螺纹部24。进而,使血液回路4的端部与所述开放口相抵接,在该状态下使锁止环4b螺合到分支侧外螺纹部24上时,血液回路4与分支部22以液密状态相互密合起来,血液回路4与外周空间16经外筒针连接部15内的插通空间部21c以及分支连通空间部22a而相互连通这样构成起来。
在这样的结构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中,以内针2插通于外筒针3内的状态使内针连接部7充分向外筒针3侧前进时,如图2a以及图3a所示,内针2以两端部由密封部23及外筒针前端部14保持着的状态向突出位置移动,内针连接部7与密封构件23或收纳空间部21d内壁相抵接,并且穿刺部2d从外筒针3突出,能够使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的针尖穿刺到血管中。另外,当将内针连接部7从内针2位于突出位置的状态拉出时,如图2b以及图3b所示,内针2以两端部由密封部23及外筒针前端部14保持着的状态移动到收纳位置上,并将穿刺部2d收纳到外筒针3内。
进而,为了使用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使患者的血液进行体外循环,首先,将血液回路4的一端连接到外筒针连接部15,并且将其另一端连接到内针连接部7,将分支连通空间部22a、外周空间16以及开口部17与血液回路4的一端连通起来,相应地将内针连通空间部8以及内部空间2a与血液回路4的另一端连通起来。假如将血液回路4与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连接起来,在内针2于突出位置保持于密封部23以及外筒针前端部14上的状态下,将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的前端(具体是指外从筒针前端部14突出的穿刺部2d)穿刺到患者的血管中。进而,将开设于外筒针主体13侧部的开口部17插入直到到达血管内,利用开口部17将血管内部与外周空间16连通起来。
假如将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穿刺到血管中,通过使内针连接部7后退(拉出)来使内针2从突出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并将穿刺部2d收纳到外筒针前端部14内。这样一来,血管经由开口部17、外周空间16及分支连通空间部22a而连通到血液回路4的一端,相应地血管经外筒针前端部14、收纳于外筒针前端部14内的穿刺部2d、内部空间2a以及内针连通空间部8而连通到血液回路4的另一端。因此,在穿刺到血管中后,不能拨出内针2,而能够将其活用为血液的循环路的一部分,并不需要与用于构成血液循环路用的构件分离地设置仅仅用于穿刺血管的构件。由此,能够实现针尖不会过粗的双腔结构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从而能够抑制伴随着穿刺血管时产生剧痛的异常现象。另外,不需要将内针2从外筒针3中拨出,因此,不存在穿刺部2d误刺到操作者(血液的体外循环准备操作者)之虞。进而,通过使内针2移动到收纳位置,能够避免穿刺部2d露出于血管内,能够避免在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的留置中穿刺部2d意外地伤到血管的异常现象发生。另外,由于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对血管的穿刺作业一次完成,因此,与二条留置针穿刺到血管中的情况(具体而言,穿刺有各自用于在血液回路4中汲取血液的留置针以及用于从血液回路4返回到血管的留置针的情况)相比,适于减少痛感的次数。
进而,外筒针3通过在超长管状的外筒针主体13前端安装有外筒针前端部14而构成,由此,容易采用比外筒针主体13更硬的材质构成外筒针前端部14。因此,容易实现容易穿刺的外筒针3。进而,如果外筒针前端部14由塑料制成,即使在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留置的情况下,患者活动身体,继而使外筒针前端部14抵接到血管的内壁,也难以发生血管内壁受损伤的异常现象。
当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穿刺到血管时,血管经外筒针3以及外筒针连接部15与血液回路4的一端相连通,相应地血管经内针2以及内针连接部7与血液回路4的另一端相连通。在该状态下驱动连接于血液回路4中途的血液泵(未图示),以使血液经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而循环于血管与血液回路4之间。具体而言,从内针2的前端开口2b中汲取血管内的血液,使其流向内部空间2a、基端开口2c以及内针连通空间部8,并流入血液回路4的另一端。另外,使流通于血液回路4内且从该血液回路4的一端流出的血液流向分支连通空间部22a以及外周空间16,并从外筒针3的开口部17中喷出,再返回到血管内。
或者,从外筒针3的开口部17中汲取血管内的血液,使其流向外周空间16以及分支连通空间部22a内,并流入血液回路4的一端。进而,使流通于血液回路4中且从该血液回路4另一端流出的血液流向内针连通空间部8、基端开口2c以及内部空间2a内,并从内针2的前端开口2b喷出,再返回到血管内。关于该血液的流向、即,如果开口部17作为用于从血管汲取血液的汲取口,而外筒针前端部14和穿刺部2d作为供循环于血液回路4中的血液返回血管的返回口,即使留置中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意外地从血管中脱出而开口部17露出,也能够避免血液从开口部17流出的异常现象发生,只要将体外循环用穿刺针1穿刺到血管中,便能够使来自血液回路4的血液继续返回到血管内。
进而,如果通过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将血管与血液回路4连通起来,无论血液的流动方向如何,能够使血液连续循环。因此,与使用由连接到单个针部的流路分支为二分支部的留置针来交替进行血液的汲取和返回这一间歇动作相比,体外循环作业的效率更加优异。由此,能够防止血液体外循环所需时间(例如,透析时间)拉长,甚至能够抑制接受血液体外循环处理的患者强制受到过度的负担。
另外,将内针2的外径设定为小于外筒针3的内径,在内针2的外周面与外筒针3的内周面之间呈筒状形成有外周空间16,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外周空间16。另外,能够确保外周空间16的截面积够大,从而能够实现血液不滞留而易于循环的结构。
但是,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不具有用于容易操作内针2移动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在具有用于引导内针连接部7移动的滑动机构这一点与其不相同。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内针连接部7中,具有从该内针连接部7的外周部向外侧突出的内针移动操作部31。内针移动操作部31包括:从内针连接部7的外周面突出的圆柱状的被卡止部31a;以及设置于该被卡止部31a突出端,且位于外筒针连接部15的连接部主体21外侧的圆板状的移动操作片31b。另外,在外筒针连接部15的连接部主体21上,以沿着内针2移动方向延伸的状态形成有缝隙状的移动引导部32,所述移动引导部32经被卡止部31a与内针连接部7相卡合,将该移动引导部32的宽度尺寸(沿着连接部主体21圆周方向而延伸的宽度尺寸)W设定为与被卡止部31a直径φd相比稍微窄小(参照图4a)。
进而,在移动引导部32的两端部具有能够卡止被卡止部31a的卡止部。具体而言,在移动引导部32的外筒针3侧(图4a中的左侧)的端部,具有以内针2已移动到突出位置的状态卡止着被卡止部31a的突出卡止部34a;在收纳空间部21d的开放端侧(图4a中的右侧)的端部,具有以内针2已移动到收纳位置的状态卡止着被卡止部31a的收纳卡止部34b;突出卡止部34a和收纳卡止部34b,分别由直径宽度大于移动引导部32宽度尺寸W,且能够将被卡止的被卡止部31a保持为不会摇晃那样直径的开口孔构成。进而构成为,将移动引导部32的位于突出卡止部34a与收纳卡止部34b之间的开口缘(沿着内针2移动方向延伸的开口缘)作为能够供被卡止部31a滑动的卡止引导部35,能够将被卡止部31a沿着该卡止引导部35向内针2的移动方向引导。
此外,在外筒针连接部15的连接部主体21上,且在移动引导部32的收纳卡止部34b侧(图4a中的右侧)的延长线上,开设有宽度比移动引导部32宽度尺寸W和被卡止部31a直径φd还窄小的进入切口槽36,构成为使得连接部主体21的端部开放,在将内针2装配到外筒针3中时,被卡止部31a经由进入切口槽36而到达移动引导部32。
在具有这样构成的移动引导部32和内针移动操作部31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中,如图4中双点划线所图示那样,在即将向血管穿刺之前,预先将被卡止部31a卡止到收纳卡止部34b上,以维持内针2不会从收纳位置偏移。由此,能够对收纳位置上的内针2充分进行定位,能够避免内针2意外地移动到突出位置而穿刺部2d从外筒针3中突出,甚至能够消除移动到突出位置的内针2的穿刺部2d刺到操作者造成受伤的异常现象发生。进而,当需要穿刺血管时,使用手指,将内针移动操作部31的移动操作片31b等从收纳卡止部34b侧向突出卡止部34a侧按压而实施滑动操作。于是,使被卡止部31a从收纳卡止部34b上脱离开,移动引导部32(具体指卡止引导部35)沿着内针2的移动方向来引导被卡止部31a和内针连接部7。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内针2的移动,从而能够迅速地实施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的留置准备作业。另外,操作内针移动操作部31,能够使内针2移动,因此,能够更容易进行内针2的移动。
当对内针移动操作部31充分地进行滑动操作时,如图4中实线所图示那样,将被卡止部31a卡止到突出卡止部34a上,以维持内针2不会从突出位置上发生偏移。由此,能够对位于突出位置的内针2进行充分定位。假如将内针2定位于突出位置上,则以该状态将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穿刺到血管中。此时,利用被卡止部31a与突出卡止部34a之间的卡止,将内针2维持在突出位置上,因此,即使在内针2穿刺时从包覆血管的皮肤上受到阻力,也能够避免发生内针2意外地从突出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异常现象发生,换句话说可避免将穿刺部2d推入外筒针3内而无法穿刺到血管中的异常现象发生。
如果将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穿刺到血管中且使其插入血管内直到外筒针3的开口部17进入到血管内,则利用手指等,将内针移动操作部31的移动操作片31b从突出卡止部34a侧向收纳卡止部34b侧按压地进行滑动操作。于是,使被卡止部31a从突出卡止部34a上脱离开,移动引导部32(具体指卡止引导部35)将被卡止部31a以及内针连接部7沿着内针2的移动方向引导。因此,即使在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穿刺到血管中之后,也能够顺畅进行内针2的移动,从而能够迅速地实施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的留置准备作业。另外,操作内针移动操作部31能够移动内针2,因此,也容易在穿刺血管后进行内针2的移动。
进而,当对内针移动操作部31充分进行滑动操作时,如图4中双点划线所图示那样,将被卡止部31a卡止到收纳卡止部34b上,以维持内针2不会从收纳位置上偏移。由此,能够对位于收纳位置上的内针2进行充分定位。因此,在穿刺血管后,能够迅速进行使内针2从突出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作业,从而能够高效地实施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的留置准备作业。另外,还能够抑制已定位的内针2意外地发生偏移。因此,能够消除在外筒针3正留置于血管内的当中穿刺部2d从外筒针前端部14突出的异常现象发生,甚至消除由突出的穿刺部2d刺伤到血管内壁的异常现象发生。
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具有施力构件38,其施力方向使内针连接部7从突出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例如,在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在外筒针连接部15与内针连接部7之间配置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施力构件38,使内针2与内针连接部7之间的圆锥状连接部位位于该施力构件38的内侧。进而,将施力构件38的一端卡合到密封构件23上,同时将另一端卡合到内针连接部7上,利用施力构件38的施力,对内针连接部7施加使其从突出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方向的作用力。在具有这样施力构件38的情况下,从将内针2维持于突出位置上的状态开始,对内针移动操作部31实施滑动操作,当解除被卡止部31a与突出卡止部34a之间的卡止状态时,在施力构件38的作用下内针连接部7受到施力而使内针2向突出位置收纳位置移动。进而,利用内针2的移动势能将被卡止部31a卡止到收纳卡止部34b上,以维持内针2不会从收纳位置中偏移开。由此,仅仅通过使被卡止部31a从突出卡止部34a上脱离的单触操作,便能够进行使内针2移向收纳位置的移动作业。因此,能够更迅速完成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的留置准备作业。
此外,本发明中的施力构件并不局限于由螺旋弹簧构成。总之,只要能够使内针连接部7从突出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方向施力,便能够采用任何结构的施力构件。例如也能够构成为,使套筒状突起从橡胶制的密封构件23向内针连接部7侧突出以作为施力构件,同时使该套筒状突起的突出端抵接到内针连接部7,当内针2移动到突出位置时,使套筒状突起沿着内针2的移动方向受到压缩,在突出位置上使被卡止部31a从突出卡止部34a上脱离开时,在压缩状态的套筒状突起的复原力作用下,内针连接部7受到施力而移动到收纳位置。
但是,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如果在内针移动操作部31的移动操作片31b表面(操作时以手指等触动的部位)上形成有突起,则手指不容易被内针移动操作部31挂卡住,能够很好地实现内针2移动操作性的提高。另外,在内针连接部7上具有被卡止部31a,相应地在外筒针连接部15上具有卡止部34,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总之,只要在外筒针连接部15或内针连接部7任一者具有被卡止部,相应地在另一者上具有卡止部即可,例如,也能够在内针连接部7上具有卡止部,相应地在外筒针连接部15上具有被卡止部。
进而,被卡止部31a和卡止部34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公开的结构。例如,也能够在摆动能够的板的一端具有爪状的被卡止部,同时在另一端具有可供操作者摆动操作的卡止操作部,卡止部由可供爪状被卡止部卡止的凹槽形成。进而,为了解除被卡止部与卡止部之间的卡止状态,也能够通过操作卡止操作部使板摆动,以将被卡止部从卡止部上脱离开。此时,如果将所述施力构件设置于内针连接部与外筒针连接部之间,则仅仅通过对卡止操作部的单触操作,便适于使内针2能够移动到收纳位置上。
另外,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构成为由移动引导部32(卡止引导部35)沿着内针2的移动方向来引导内针连接部7和被卡止部31a,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总之,只要利用移动引导部能够引导内针连接部7,利用卡止引导部能够引导被卡止部31a即可,移动引导部与卡止引导部也能够个别单独地设置。例如,也能够将外筒针连接部15的收纳空间部21d设定为比内针连接部7极微大一些,能够使内针连接部7在外筒针连接部15的连接部主体21内周面上沿着内针2的移动方向进行滑动。即,也能够将连接部主体21的内周面作为本发明中的移动引导部来发挥功能作用。
但是,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将内针移动操作部31的一部分设为被卡止部31a,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在内针连接部7上具有与内针移动操作部31分体设置的被卡止部。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出了同时具有用于引导内针2移动的结构(移动引导部32)、用于维持内针2位置的结构(被卡止部31a和卡止部34)以及用于操作内针2移动的结构(内针移动操作部31)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1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中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具有移动引导部、被卡止部以及卡止部和内针移动操作部中至少一个结构的方式。
进而,在所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超长管状外筒针主体13的前端安装外筒针前端部14来构成外筒针3,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也能够通过使管状的外筒针主体13′的前端部缩径来形成外筒针前端部14′,以构成外筒针3′。如果以这样的缩径结构构成的外筒针3′,则不需要与外筒针主体13′分体独立地制作外筒针前端部14′。由此,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所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内针2的外径设定为小于外筒针3、3′的内径,并在内针2的外周面与外筒针3、3′的内周面之间呈筒状形成有外周空间16,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总之,在本发明中,只要可供血液通过的外周空间16形成于内针2的外周面与外筒针3、3′的内周面之间以及插通空间部21c的内周面与内针2的外周面之间,则可以是任何方式的结构。例如,也能够在内针2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槽,或者形成有平面(以内针2截面为D字形状的状态构成),也可以将在内针2的外周面与外筒针3、3′的内周面之间以及插通空间部21c的内周面与内针2的外周面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作为外周空间16。但是,当所述间隙过窄时,有可能血液容易发生滞留而导致血栓的发生。因此,如所述的各实施方式所示,使外周空间16形成为筒状的结构适于使血液难以滞留其中。
进而,并不局限于本发明中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应用到所例示的人工透析中的血液体外循环上。总之,只要是用于使患者的血液进行体外循环,便能够应用到侦任何的场面,例如,也能够适用于从血液中分离除去特定成分的血液分离术(Apheresis)疗法。另外,为了容易将本发明中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以胶带固定到患者上,也能够从体外循环用留置针侧部突出设置有平板状的突出片(所谓“叶片”)。
进而,还应考虑到所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要点作了例示但不限制性。本发明并不受限于所述的说明,根据本权利要求书所示出的变更、在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均包含于本发明中。
附图标记说明
1         体外循环用留置针
2        内针
2a       内部空间
2b       前端开口
2c       基端开口
2d       穿刺部
3、3′   外筒针
4        血液回路
4a       锁止环
4b       锁止环
7        内针连接部
8        内针连通空间部
9        内针侧外螺纹部
13、13′ 外筒针主体
14、14′ 外筒针前端部
14a      贯通空间部
14b      接头部
15       外筒针连接部
16       外周空间
16a      前端侧部分
16b      基部内部分
17       开口部
21       连接部主体
21a      前端部
21b      基端部
21c  插通空间部
21d  收纳空间部
22   分支部
22   分支连通空间部
23   密封构件
23a  密封贯通孔
24   分支侧外螺纹部
3    内针移动操作部
31a  被卡止部
31b  移动操作片
32   移动引导部
34   卡止部
34a  突出卡止部
34b  收纳卡止部
35   卡止引导部
36   进入切口槽

Claims (10)

1.一种体外循环用留置针,由双层管结构构成,所述双层管结构具有:前端具有开口且自身形成为管状体的外筒针;以及插通于该外筒针内,前端具有穿刺部且自身形成为管状体的内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具有:
保持构件,其用于将形成于所述内针外周面与所述外筒针内周面之间的外周空间两端部以液密状态封闭起来,并且将内针以能够滑动的状态保持密合;
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外筒针的前端侧中,比所述保持构件更靠后方的外周面上,在穿刺于血管内时将血管内部与所述外周空间连通起来;
用于使所述外周空间与血液回路的一端连通起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
用于使所述内针的内部空间与血液回路的另一端连通起来的第二连接部;
由所述保持构件,将所述内针保持于供前端部从所述外筒针的前端突出的突出位置与供前端收纳于所述外筒针内的收纳位置之间且能够使其移动,
所述内针以保持于所述突出位置上的状态穿刺到血管中,其穿刺后移动到所述收纳位置,由此能够使血液经所述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来进行体外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筒针的前端侧的所述保持构件是,安装于超长管状外筒针主体前端的所述外筒针的前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筒针的前端侧的所述保持构件是,由超长管状外筒针主体前端部分经缩径所形成的所述外筒针的前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为用于从所述血管汲取血液的汲取口,
所述内针的内部空间的前端开口为使循环于血液回路中的血液返回至血管中的返回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用于沿着所述内针的移动方向来引导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移动引导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向该第二连接部外侧突出的内针移动操作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其中一者上具有被卡止部,而在另一者上具有能够卡止所述被卡止部的卡止部,
该卡止部包括:位于所述突出位置而用于卡止被卡止部的突出卡止部;以及位于所述收纳位置而用于卡止被卡止部的收纳卡止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出卡止部与收纳卡止部之间,具有用于沿着内针的移动方向来引导被卡止部的被卡止引导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对内针施力,使其从所述突出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的方向移动的施力构件,
使所述体外循环用留置针构成为,当解除所述被卡止部与所述突出卡止部之间的卡止状态时,第二连接部在施力构件的作用下受到施力,而使内针从所述突出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循环用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内针的外径设定为小于超长管状外筒针主体的内径,在内针的外周面与外筒针主体的内周面之间,呈筒状形成所述外周空间。
CN201380051179.7A 2012-09-28 2013-09-30 体外循环用留置针 Active CN1046846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6266A JP5528519B2 (ja) 2012-09-28 2012-09-28 体外循環用留置針
JP2012-216266 2012-09-28
PCT/JP2013/076524 WO2014051138A1 (ja) 2012-09-28 2013-09-30 体外循環用留置針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4609A true CN104684609A (zh) 2015-06-03
CN104684609B CN104684609B (zh) 2017-06-06

Family

ID=50388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1179.7A Active CN104684609B (zh) 2012-09-28 2013-09-30 体外循环用留置针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79100B2 (zh)
EP (1) EP2902067B1 (zh)
JP (1) JP5528519B2 (zh)
CN (1) CN104684609B (zh)
WO (1) WO20140511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88571A (ja) * 2014-03-28 2015-11-02 日機装株式会社 留置針用キャップ、キャップ付体外循環用留置針、血液回路、および、血液回路のプライミング方法
JP6344944B2 (ja) * 2014-03-28 2018-06-20 日機装株式会社 体外循環用留置針
JP2016067455A (ja) * 2014-09-29 2016-05-09 日機装株式会社 体外循環用留置針
US20160287793A1 (en) * 2015-04-02 2016-10-06 XEND Medical, LLC Hypodermic needle system having plunger
KR101919140B1 (ko) 2017-02-23 2018-11-15 계명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측면홀 및 2방향으로 분리되는 캐뉼라 튜브를 갖는 혈액투석용 플라스틱 캐뉼라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방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93686A (en) * 1977-01-26 1978-08-16 Tersteegen Bernd Double tubular catheter
JPS56100066A (en) * 1979-12-28 1981-08-11 Sorenson Research Co Double tube canula for blood sampling and infusion
JPS56139762A (en) * 1980-04-02 1981-10-31 Terumo Corp Catheter detained in blood vessel
JPS5740997U (zh) * 1980-08-20 1982-03-05
JPH01212567A (ja) * 1988-02-18 1989-08-25 Terumo Corp カテーテル針管組立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32778A (en) * 1934-09-17 1936-03-03 Touloumis Simon Collar
JPS5740997Y2 (zh) * 1977-06-03 1982-09-08
US4299217A (en) 1977-06-03 1981-11-10 Terumo Corporation Intravascular catheter
US4180068A (en) * 1978-04-13 1979-12-25 Motion Control, Incorporated Bi-directional flow catheter with retractable trocar/valve structure
GB2032778A (en) * 1978-10-12 1980-05-14 Avon Medicals Fistula needle
US4541606A (en) 1982-11-04 1985-09-17 Cameron Iron Works, Inc. Ram-type blowout preventer
JPS6443938A (en) 1987-08-11 1989-02-16 Tokai Rika Co Ltd Pressure switch
JPS6443938U (zh) * 1987-09-13 1989-03-16
JPH0426110A (ja) 1990-05-21 1992-01-29 Fuji Electric Co Ltd 薄膜形成装置
JPH0426110U (zh) 1990-06-28 1992-03-02
US5531701A (en) * 1994-06-06 1996-07-02 Luther Medical Products, Inc. Over-the-needle catheter
JP3073713B2 (ja) 1997-01-17 2000-08-07 ミサワ医科工業株式会社 留置針セット
US5893844A (en) 1997-01-17 1999-04-13 Misawa Medical Industry Co., Ltd. Indwelling needle set
US6547762B1 (en) * 1999-05-13 2003-04-15 Mdc Investment Holdings, Inc. Retractable needle medical device
US20030153873A1 (en) * 2000-03-13 2003-08-14 Luther Ronald B. Hard tip over-the-needle intravenous catheter
US8325854B2 (en) * 2002-07-12 2012-12-04 Alcatel Lucent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ng over single-or multiple-antenna channels having both temporal and spectral fluctuations
US7039450B2 (en) * 2002-11-15 2006-05-02 Biosense Webster, Inc. Telescoping catheter
WO2006022025A1 (ja) 2004-08-26 2006-03-02 Kobayashi, Hideki 医療用器具
CN101098728B (zh) * 2005-02-25 2011-02-09 泰尔茂株式会社 穿刺用具
JP4574650B2 (ja) * 2007-07-09 2010-1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ーザダイオード駆動装置及び光走査装置
US20090163942A1 (en) * 2007-12-20 2009-06-25 Cuevas Brian J Tracheostomy punch dilat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93686A (en) * 1977-01-26 1978-08-16 Tersteegen Bernd Double tubular catheter
JPS56100066A (en) * 1979-12-28 1981-08-11 Sorenson Research Co Double tube canula for blood sampling and infusion
JPS56139762A (en) * 1980-04-02 1981-10-31 Terumo Corp Catheter detained in blood vessel
JPS5740997U (zh) * 1980-08-20 1982-03-05
JPH01212567A (ja) * 1988-02-18 1989-08-25 Terumo Corp カテーテル針管組立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46172A1 (en) 2015-09-03
WO2014051138A1 (ja) 2014-04-03
CN104684609B (zh) 2017-06-06
JP5528519B2 (ja) 2014-06-25
EP2902067A4 (en) 2016-06-15
US10279100B2 (en) 2019-05-07
JP2014068762A (ja) 2014-04-21
EP2902067A1 (en) 2015-08-05
EP2902067B1 (en) 2017-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11074B2 (en) Valved catheter
US8951230B2 (en) Indwelling needle and indwelling needle assembly
CN104684609A (zh) 体外循环用留置针
US10195393B2 (en) One-piece molded cathe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KR20130007576A (ko) 새로운 무바늘 액세스 커넥터 및 그 이용 방법
JPH11342209A (ja) 医療用活栓
US7182753B2 (en) Valve disc and combination filling device using the valve disc, and tube, pipe jointing device, connection port manufacturing device, and pipe jointing system
US9687269B2 (en) Hemodialysis double lumen needle angio catheter
WO2016052517A1 (ja) 体外循環用留置針
KR20070048719A (ko) 플러싱 디바이스 및 카테테르 세트
WO2015027427A1 (zh) 一种用于穿刺肝素帽的设备及血管通路系统
JP4009976B2 (ja) コネクター
KR102156610B1 (ko) 약물 주입용 안전 캡
CN103480060B (zh) 一种医用便捷正压留置针
WO2015147172A1 (ja) 体外循環用留置針
US20070073239A1 (en) Catheter device
KR200354188Y1 (ko) 복막투석용 튜브 컨넥터
JP4103567B2 (ja) マルチルーメンカテーテル
JP2005287670A (ja) 血管内留置カテーテル
US11980734B2 (en) Multi-lumen coupler for fluid transfer
WO2015147173A1 (ja) 留置針用キャップ、キャップ付体外循環用留置針、血液回路、および、血液回路のプライミング方法
JP2015000270A (ja) 体外循環用留置針
US20150051537A1 (en) Catheter flow controlling
JP2012254204A (ja) ゴムボタン
JP4103605B2 (ja) マルチルーメン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