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7991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7991B
CN104347991B CN201410371418.3A CN201410371418A CN104347991B CN 104347991 B CN104347991 B CN 104347991B CN 201410371418 A CN201410371418 A CN 201410371418A CN 104347991 B CN104347991 B CN 1043479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movable
terminal
drawer
fixed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714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7991A (zh
Inventor
土井健太郎
枝重亮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05161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2040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347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7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79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79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5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2Printed circuits being in the same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5Printed circuits including an angle between each other
    • H01R12/737Printed circuits being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4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连接器,确保可动壳体的移动并抑制在多个端子阻抗的不匹配。该连接器(1)具备:可动壳体(3),设置为相对于固定于基板(B1)的固定壳体(2)能够移动;多个连接端子(4),架设在固定壳体(2)与可动壳体(3)之间并以间隔(P1)并排设置,各连接端子(4)具有:连接部(41),保持于固定壳体(2)并固定于基板(B1);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部(42),与连接部(41)连接设置;端子部(45),保持于可动壳体(3)并与对象侧连接器(100)电连接;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部(44),与端子部(45)连接设置;宽幅部(43),以使第一弹性部(42)与第二弹性部(44)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弯曲的方式连接,并形成为比各弹性部(42、44)并排设置方向的宽度宽。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一对基板之间的电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公知有如下的连接器:安装于基板并与固定于另一基板上的对象侧连接器嵌合,用于在一对基板之间进行电连接。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连接器(浮动式连接器),其具备:以等间隔排列的多个导电接触部件(端子)、保持有各导电接触部件的一端侧的固定壳体、以及保持各导电接触部件的另一端侧并与对象侧连接器连接的可动壳体,并且在各导电接触部件形成有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延伸的狭缝。在该连接器中,使由狭缝所分割的导电接触部件弹性变形,从而使可动壳体能够移动地支承于固定壳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84756号公报
一般地,由于各端子的露出部分(与空气接触的部分)与保持于各壳体的部分相比阻抗增大,因此在各端子内产生阻抗的不匹配。该阻抗的不匹配虽然通过加粗各端子的露出部分(增大截面积)而能够解决,但是在加粗各端子的露出部分的情况下,会产生难以弹性变形、阻碍可动壳体顺利的移动的问题。
这点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用狭缝分割而形成导电接触部件(端子),从而确保可动壳体顺利的移动。然而,因分割后的导电接触部件(端子)的粗细(宽度)不同,并不能说一定会提高柔软性,因而有可能无法使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顺利地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可动壳体顺利的移动的连接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固定壳体,其固定于基板;可动壳体,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移动;多个端子,它们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并且以规定间隔并排设置,各所述端子具有:连接部,其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并固定于所述基板;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部,其与所述连接部连接设置;端子部,其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并与对象侧连接器电连接;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部,其与所述端子部连接设置;宽幅部,其以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向相互相反方向弯曲的方式连接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之间,并且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弹性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宽度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连接器,各端子的宽幅部成为在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之间不保持于各壳体的露出部分(与空气接触的部分)。另外,各宽幅部形成为比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的宽度宽。由于以相对于各宽幅部弯折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比宽幅部的宽度窄,所以能够柔软地弹性变形。由此可动壳体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顺利地移动。另一方面,各宽幅部具有比各弹性部大的截面积,并且相邻的宽幅部彼此的间隔变窄。因此能够进行各端子的阻抗的匹配和成对的端子之间的阻抗的匹配中的至少一方。由此防止由阻抗的不匹配引起的高频信号的紊乱,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高频信号的高速传输。特别是在使用差动传送方式的情况下很有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二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固定壳体,其固定于基板;可动壳体,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移动;端子,其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所述端子具有:连接部,其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并固定于所述基板;能够弹性变形的多个第一弹性部,它们以规定间隔排列的状态与所述连接部连接设置;端子部,其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并与对象侧连接器电连接;能够弹性变形的多个第二弹性部,它们以规定间隔排列的状态与所述端子部连接设置;多个宽幅部,它们以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向相互相反方向弯曲的方式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之间,并且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弹性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宽度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多个宽幅部成为在固定壳体与可动壳体之间不保持于各壳体的露出部分(与空气接触的部分)。另外,各宽幅部形成为比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的宽度宽。由于以相对于多个宽幅部弯折的方式形成的各第一弹性部以及各第二弹性部,分别比各宽幅部的宽度窄,所以能够柔软地弹性变形。由此可动壳体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顺利地移动。另外,多个第一弹性部被连接部连结,多个第二弹性部被端子部连结,并且各宽幅部形成为比各弹性部的宽度宽,因此能够作为使比较大的电流流动的端子(例如,电源用端子等)而被适当地使用。
本发明的第三连接器在上述第一或第二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宽幅部以使其与所述第一弹性部所成的角度以及其与所述第二弹性部所成的角度分别成为锐角的方式倾斜,并且向朝向所述对象侧连接器连接的方向延伸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连接器,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相对于各宽幅部相互向相反方向弯曲,并且各宽幅部与各自的各弹性部呈锐角。即,宽幅部、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形成为近似Z字形。因此,从各连接部保持于固定壳体的位置向对象侧连接器的连接方向延伸的延长线与各端子部保持于可动壳体的位置的间隔(偏移)变小。这样,由于偏移量变小,所以能够防止使可动壳体移动时的各第一弹性部以及各第二弹性部的不合理的变形。由此,能够更顺利地进行可动壳体的相对于固定壳体的移动,特别是能够更顺利地进行朝向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的弯曲方向的移动。
本发明的第四连接器在上述第三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固定壳体具有固定侧开口部,该固定侧开口部相对于所述可动壳体的外侧面具有规定的间隙并且能够内设所述可动壳体,所述可动壳体具有可动侧开口部,该可动侧开口部位于所述固定壳体的上方且供所述对象侧连接器从上方插入,所述连接部从所述基板向上方延伸,并压入至在固定侧内壁面形成的多个固定侧压入槽,所述固定侧内壁面构成所述固定侧开口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从所述连接部的上端部向内侧延伸,所述宽幅部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内侧端部向外侧倾斜并向上方延伸,所述第二弹性部从所述宽幅部的上端部向内侧延伸,所述端子部从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压入至在可动侧内壁面或所述可动壳体的可动侧外壁面形成的多个可动侧压入槽,所述可动侧内壁面构成所述可动侧开口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连接器,宽幅部、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形成为近似Z字形。因此从各连接部压入于固定壳体的位置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延长线、与各端子部压入于可动壳体的位置的间隔(偏移)变小。由此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更顺利地进行朝向连结内侧与外侧的方向的可动壳体的移动。
本发明的第五连接器在上述第三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为,所述固定壳体具有固定侧开口部,该固定侧开口部相对于所述可动壳体的外侧面具有规定的间隙并能够内设所述可动壳体,所述可动壳体具有可动侧开口部,该可动侧开口部位于与所述基板平行的所述固定壳体的一方且供所述对象侧连接器从一方插入,所述连接部从所述基板向上方延伸,并压入至在固定侧内壁面形成的多个固定侧压入槽,所述固定侧内壁面构成所述固定侧开口部,所述第一弹性部从所述连接部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所述宽幅部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上端部向下方倾斜并向一方延伸,所述第二弹性部从所述宽幅部的一方侧端部向上方延伸,所述端子部从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上端部向一方延伸,并压入至在可动侧内壁面形成的多个可动侧压入槽,所述可动侧内壁面构成所述可动侧开口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连接器,宽幅部、第一弹性部以及第二弹性部形成为近似Z字形。因此从各连接部压入于固定壳体的位置向对象侧连接器的连接方向水平延伸的延长线与各端子部压入于可动壳体的位置的间隔(偏移)变小。由此,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更顺利地进行朝向连结内侧与外侧的方向的可动壳体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确保可动壳体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以及对象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端子,(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7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电源端子,(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以及对象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图8的B-B剖视图。
图11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端子,(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6...连接器;2、7...固定壳体;3、8...可动壳体;4、9...连接端子(端子);5...电源端子5(端子);10、70...固定侧开口部;11b、12c、71...固定侧内壁面;14、72...固定侧压入槽;15...电源固定侧压入槽;20、80...可动侧开口部;23a、84a...可动侧内壁面;25...可动柱部(可动侧外壁面);26、87...可动侧压入槽;28...电源可动侧压入槽;41、91...连接部;42、92...第一弹性部;43、93...宽幅部;44、94...第二弹性部;45、95...端子部;51...电源侧连接部(连接部);52...第一电源侧弹性部(第一弹性部);53...电源侧宽幅部(宽幅部);54...第二电源侧弹性部(第二弹性部);55...电源侧端子部(端子部);100...对象侧连接器;B1、B3...基板;G1、G2...间隙;P1、P2...间隔;θ1、θ2、θ3、θ4…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在各图中,将Fr设定为前方,并且将X方向设定为左右方向,将Y方向设定为前后方向,将Z方向设定为上下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表示连接器1以及对象侧连接器100的立体图。图2至图4表示连接器1,图2是分解立体图,图3是主视图,图4是侧视图。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
如图1所示,连接器1是所谓的浮动式连接器,并且是安装于基板B1的插头(阳型)。另外,在对象侧基板B2安装有作为插座(阴型)的对象侧连接器100。通过使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100嵌合,从而将一对基板B1、B2电连接。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连接器1具备:固定于基板B1的固定壳体2、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2移动的可动壳体3、架设在固定壳体2与可动壳体3之间并且以规定间隔并排设置的多个连接端子4、以及与各连接端子4同样架设在固定壳体2与可动壳体3之间的多个电源端子5。
如图1至图3所示,固定壳体2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固定侧开口部10并形成为近似矩形筒状。该固定侧开口部10相对于可动壳体3的外侧面具有规定的间隙G1并形成为能够内设可动壳体3。
固定壳体2是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将以下部件一体成型的,即、隔着固定侧开口部10而在前后对置配置的前后一对固定主体壁11、前后两组从各固定主体壁11的左右两端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延伸壁12、以及以连结前后对置的延伸壁12的方式设置的左右一对基板固定部13。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各固定主体壁11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上下方向上较长的近似矩形。在各固定主体壁11的上侧左右两个角部分别形成有被倾斜切角的上侧倾斜面11a。另外,各固定主体壁11的外侧面平滑地形成,各固定主体壁11的内侧面下部、即构成固定侧开口部10的一部分的各固定侧内壁面11b的下部,以向内侧突出设置一阶的方式设置。即,各固定主体壁11形成为下部比上部厚。
在各固定侧内壁面11b的下部(形成为较厚的部分),凹设有从下端向上方延伸的多个固定侧压入槽14(参照图2)。多个固定侧压入槽14沿左右方向等以间隔并排设置。各固定侧压入槽14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近似C字形截面。
在正面观察时,各延伸壁12与各固定主体壁11的下侧的大致一半连接设置,其下端面形成为与固定主体壁11的下端面呈同一平面。各延伸壁12具有:俯视观察时在与固定主体壁11的连接部分向前后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12a、以及从倾斜部12a的外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的平行部12b。
在各延伸壁12的内侧面下部、即在构成固定侧开口部10的一部分的各固定侧内壁面12c(参照图2)的下部,凹设有从下端向上方延伸的电源固定侧压入槽15(参照图3)。在俯视观察时各电源固定侧压入槽15呈近似C字形截面,并形成为与各固定侧压入槽14大致相同的高度(长度)。另外,各电源固定侧压入槽15形成为比各固定侧压入槽1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宽。
各基板固定部13形成为近似壁状。在各基板固定部13的下侧近似一半的位置连接有前后对置配置的延伸壁12。各基板固定部13的下端面形成为比各延伸壁12(各平行部12b)的下端面向上方一阶,各基板固定部13的上端面形成在与各固定主体壁11的上端面相同的平面上。
如图2所示,在各基板固定部13的左右方向内侧面突出设置有在上下方向近似中央部沿前后延伸的横凸条部13a、以及在前后方向近似中央部从横凸条部13a的上侧向上方延伸的纵凸条部13b。横凸条部13a以及纵凸条部13b具有近似梯形截面。在比横凸条部13a靠下侧的位置形成有近似长方体状的卡合空间S1。
各基板固定部13的左右方向外侧面的下部以向外侧突出一阶的方式设置。在该突出设置的部分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有俯视时呈近似矩形的金具固定孔13c。在各金具固定孔13c压入有固定金具16(参照图1)。此外,在各金具固定孔13c的上方形成有从左右方向外侧朝向内侧呈近似矩形的矩形槽13d。
各固定金具16在下方具有前后一对金具脚部16a,并且形成为近似U字形。在将各固定金具16压入各金具固定孔13c的状态下,各金具脚部16a从基板固定部13的下端面向下方延伸(参照图3)。各金具脚部16a插通于在基板B1形成的贯通孔(未图示),并通过焊接等固定。
如图1至图4所示,可动壳体3是利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将以下构造一体成型而成,即、具有敞开上表面的可动侧开口部20并形成为近似矩形筒状的可动主体部21、以及从可动主体部21的左右两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可动脚部22。可动壳体3因可动主体部21与左右一对可动脚部22而在正面观察时呈近似倒立U字形。
可动侧开口部20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左右方向细长的近似四边形。在可动侧开口部20插入有多个对象侧端子101。
可动主体部21具有:以夹着可动侧开口部20的方式沿前后对置配置的前后一对可动主体壁23、以连结前后对置的可动主体壁23的下部的方式设置的可动底部24(参照图5)、以及以支承各可动主体壁23以及可动底部24的左右外端的方式设置的左右一对可动柱部25。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各可动主体壁23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近似矩形。在各可动主体壁23的内侧面、即在构成可动侧开口部20的一部分的各可动侧内壁面23a,凹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可动侧压入槽26。多个可动侧压入槽26分别形成于与固定侧压入槽14对应的位置。各可动侧压入槽26是俯视时具有近似U字形截面的槽,并形成为从可动主体壁23的下端延伸至上端附近。此外,在各可动侧内壁面23a的上端部形成有向上方扩开那样的倾斜面。
如图5所示,可动底部24以构成可动侧开口部20的底面的方式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近似长方体状。可动底部24的下端面形成在与各可动主体壁23的下端面相同的平面上。另外,在可动底部24并在与各可动侧压入槽2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端子插通孔27。即,多个端子插通孔27分别沿着前后一对可动侧内壁面23a并排设置、并以在前后方向上线对称的方式配设为二列。此外,在各端子插通孔27内也形成有各可动侧压入槽26。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各可动柱部25形成为近似四棱柱状。在各可动柱部25的上端部形成有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被倒角的嵌合导向部25a。各嵌合导向部25a设置于比各可动主体壁23的上端面更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在各可动柱部25的可动侧开口部20侧,形成有从嵌合导向部25a的下侧朝向左右方向内侧并向下方倾斜的导向斜面25b。并且,在各可动柱部25的左右方向外侧面凹设有从嵌合导向部25a的下侧向下方延伸的导向槽25c。
另外,在各可动柱部25的前后方向两侧面(可动侧外壁面)凹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电源可动侧压入槽28。各电源可动侧压入槽28分别形成于与电源固定侧压入槽15对应的位置。各电源可动侧压入槽28是俯视时具有近似U字形截面的槽,并形成为从可动柱部25的下端延伸至嵌合导向部25a的下端。另外,各电源可动侧压入槽28形成为与各可动侧压入槽26相比左右方向的宽度较宽。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各可动脚部22从各可动柱部25的下端向下方延伸而一体地形成。各可动脚部22在正面观察时,从上下方向靠下的位置朝向上方形成为左右方向内侧的宽度较宽。
在各可动脚部22的上部,设置有前后两组从前后方向两侧面突出的左右一对移动限制块30。例如,前侧的左右一对移动限制块30设置为在各可动脚部22与各可动柱部25之间,从前侧面稍微绕向左右方向外侧面。分别在前侧的左右一对移动限制块30形成有向各可动脚部22以及各可动柱部25的左右方向外侧面倾斜的外侧倾斜面30a。另外,分别在前侧的左右一对移动限制块30形成有向各可动主体壁23的前侧面倾斜的内侧倾斜面30b。分别在前侧的左右一对内侧倾斜面30b的下侧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并向下方倾斜的下侧倾斜面30c。此外,也分别在后侧的左右一对移动限制块30,以在前后方向上线对称的方式形成有外侧倾斜面30a、内侧倾斜面30b以及下侧倾斜面30c。
在各移动限制块30的上部,贯通形成有与电源可动侧压入槽28连通的呈近似矩形的电源插通孔30d。另外,在各移动限制块30的下部内表面与可动脚部22的表面之间形成有移动空间S2(参照图5)。此外,将左右一对可动脚部22水平投影后的形状呈比固定侧开口部10小一圈的相似形状。
如图2所示,在各可动脚部22的下端部设置有从左右方向外侧面突出的呈近似长方体状的卡合块31。左右一对卡合块31分别与各可动脚部22的前后方向两侧面形成同一平面。另外,各卡合块31的上部在正面观察时以比下部更向外侧突出一阶的方式设置。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多个连接端子4构成沿左右方向等间隔地排成一列的端子列40。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该端子列40以相对于各壳体2、3在前后方向上线对称的方式配设为二列。由于多个连接端子4分别为相同的形状,所以以下主要参照图5以及图6,着重对一个连接端子4进行说明。此处,图6(a)是连接端子4的主视图,图6(b)是连接端子4的侧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若未特别明示,则外侧(外端)是指各壳体2、3的前后方向外侧,内侧(内端)是指各开口部10、20的前后方向中央侧。
连接端子4从基板B1侧朝向上方依次由连接部41、第一弹性部42、宽幅部43、第二弹性部44、以及端子部45一体地形成。连接端子4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冲压为细长,并适当地进行弯折加工等而形成。此外,作为连接端子4,也可以使用冲压并加工成规定形状的所谓冲压端子。
连接部41保持于固定壳体2并固定于基板B1。连接部41具有通过焊接等而与基板B1电连接的基板安装部41a、以及从基板安装部41a的内端部(基板B1)向上方延伸设置的连接侧压入部41b。
基板安装部41a形成为与基板B1平行。连接侧压入部41b形成为相对于基板安装部41a成直角地弯折。连接侧压入部41b被压入到在固定侧内壁面11b形成的固定侧压入槽14(参照图5)。在连接侧压入部41b的左右两侧面,以沿上下方向隔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三组左右一对连接侧压入突起47。连接侧压入部41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固定侧压入槽1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此外,在连接侧压入部41b压入于固定侧压入槽14的状态下,基板安装部41a的外端部在固定壳体2的外侧露出。
第一弹性部42与连接部41连接设置,并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第一弹性部42形成为相对于连接侧压入部41b成直角地弯折。第一弹性部42从连接侧压入部41b(连接部)的上端部向内侧延伸设置,并形成为与基板B1大致平行。第一弹性部4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固定主体壁11的厚度稍微长。
宽幅部43从第一弹性部42的内侧端部向外侧倾斜,并向上方延伸设置。宽幅部43与第一弹性部42所成的角度θ1形成为锐角(不足90°)。宽幅部4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可动主体壁23的高度大致相同。
第二弹性部44与端子部45连接设置,并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第二弹性部44从宽幅部43的上端部向内侧延伸设置,并形成为与基板B1大致平行。宽幅部43与第二弹性部44所成的角度θ2形成为锐角(不足90°)。第二弹性部4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第一弹性部4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稍微短。
因此,上述宽幅部43以使第一弹性部42与第二弹性部44相互向相反方向弯曲的方式连接在第一弹性部42与第二弹性部44之间。另外,宽幅部43以使与第一弹性部42所成的角度θ1以及与第二弹性部44所成的角度θ2分别为锐角的方式倾斜,并沿上下方向(朝向对象侧连接器100的连接方向)延伸设置。即,第一弹性部42、宽幅部43以及第二弹性部44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近似Z字形(参照图5以及图6(b))。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角度θ1与角度θ2为相同的角度。
端子部45保持于可动壳体3并与对象侧连接器100电连接。端子部45形成为相对于第二弹性部44成直角地弯折。端子部45从第二弹性部44的内侧端部向上方(大致垂直上方)延伸设置。端子部45被压入到在可动侧内壁面23a形成的可动侧压入槽26。在端子部45的左右两侧面,以沿上下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三组左右一对端子侧压入突起49。在端子部45的上端部并在内侧形成有左右一对倒角部45a,在各倒角部45a的上方形成有将除了外侧之外的三方倒角而成的锥部45b。端子部4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宽幅部43相同,形成为与可动主体壁23的高度大致相同。
此外,与各压入槽14、26的长度、各壳体2、3的厚度等相匹配地任意地设定构成连接端子4的各部41~45的延伸方向的长度。
如图6(a)所示,对于构成连接端子4的各部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以下,称为“左右宽度”。)而言,第一弹性部42与第二弹性部44形成为相同的宽度,连接部41与端子部45形成为相同的宽度。第一弹性部42以及第二弹性部44的各左右宽度以能够进行柔软的弹性变形的方式(在连接端子4中)形成为最窄。连接部41以及端子部45的各左右宽度形成为与各弹性部42、44相比宽度稍宽。而且,宽幅部43的左右宽度形成为与连接部41以及端子部45的各左右宽度相比宽度较宽。另外,宽幅部43的左右宽度形成为与相邻的宽幅部43彼此的间隔P1(参照图3)相比宽度较宽。此外,可以分别任意地设定连接部41的左右宽度以及端子部45的左右宽度,例如也可以使它们形成为与宽幅部43相比宽度较宽。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电源端子5在可动壳体3的前后方向两侧面并在左右方向两端部合计配设为四个。由于四个电源端子5分别为相同形状,所以以下主要参照图7,着重对一个电源端子5进行说明。此处,图7(a)是电源端子5的主视图,图7(b)是电源端子5的侧视图。此外,以下对于与连接端子4大致相同的结构,省略其说明。
电源端子5从基板B1侧向上方依次由电源侧连接部51、三个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三个电源侧宽幅部53、三个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以及电源侧端子部55一体地形成。电源端子5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并适当地进行弯折加工等而形成。此外,作为电源端子5,也可以使用冲压并加工成规定形状的所谓冲压端子。
电源侧连接部51保持于固定壳体2并固定于基板B1。电源侧连接部51具有通过焊接等而与基板B1电连接的电源侧安装部51a、以及与电源侧安装部51a连接并从基板B1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电源侧压入部51b。
电源侧压入部51b形成为与电源侧安装部51a相比而左右方向的宽度较宽。电源侧压入部51b被压入到在固定侧内壁面12c形成的电源固定侧压入槽15(参照图3)。在电源侧压入部51b的左右两侧面,以上下隔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两组左右一对电源连接侧压入突起57。电源侧安装部51a以及电源侧压入部51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分别形成为与电源固定侧压入槽1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此外,在电源侧压入部51b压入于电源固定侧压入槽15的状态下,电源侧安装部51a的下端部在固定壳体2的下方露出。
三个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具有规定的间隔P2并以沿左右方向等间隔地排列的状态与电源侧连接部51连接设置,并且分别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三个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分别形成为相对于电源侧压入部51b成直角地弯折。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从电源侧压入部51b(连接部)的上端部向内侧延伸设置,并形成为与基板B1大致平行。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电源侧压入部51b等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三个电源侧宽幅部53具有规定的间隔P2并沿左右方向等间隔地并排设置。三个电源侧宽幅部53分别从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的内侧端部向外侧倾斜,并向上方延伸设置。各电源侧宽幅部53与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所成的角度θ3形成为锐角(不足90°)。各电源侧宽幅部5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电源侧连接部5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三个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具有规定的间隔P2并以沿左右方向等间隔地排列的状态与电源侧端子部55连接设置,并且分别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三个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分别从各电源侧宽幅部53的上端部向内侧延伸设置,并形成为与基板B1大致平行。各电源侧宽幅部53与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所成的角度θ4形成为锐角(不足90°)。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可动主体壁23的厚度大致相同。
因此,上述三个电源侧宽幅部53分别以使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与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相互向相反方向弯曲的方式连接在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与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之间。另外,各电源侧宽幅部53以使与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所成的角度θ3以及与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所成的角度θ4分别为锐角的方式倾斜,并沿上下方向(朝向对象侧连接器100的连接方向)延伸设置。即,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电源侧宽幅部53以及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近似Z字形(参照图7(b))。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角度θ3与角度θ4为相同的角度。
电源侧端子部55保持于可动壳体3并与对象侧连接器100电连接。电源侧端子部55形成为相对于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成直角地弯折。电源侧端子部55从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的内侧端部向上方(大致垂直上方)延伸设置。电源侧端子部55被压入到在可动柱部25形成的电源可动侧压入槽28(参照图3)。在电源侧端子部55的下部左右两侧面,以沿上下方向隔着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三组左右一对电源端子侧压入突起59。电源侧端子部5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可动主体壁23的高度稍长。
此外,与各压入槽15、28的长度、各壳体2、3的厚度等相匹配地任意地设定构成电源端子5的各部51~55的延伸方向的长度。
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的左右宽度与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的左右宽度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宽度。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以及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分别具有能够进行柔软的弹性变形那样的左右宽度。各电源侧宽幅部53的左右宽度分别形成为相同的宽度。各电源侧宽幅部53的左右宽度形成为与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以及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相比宽度较宽。另外,各电源侧宽幅部53的左右宽度形成为与间隔P2相比宽度较宽。电源侧连接部51的电源侧压入部51b设置为沿左右方向连结三个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其左右宽度形成为与以隔着间隔P2的方式排列的三个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整体的左右宽度相比宽度较宽。同样地,电源侧端子部55设置为沿左右方向连结三个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其左右宽度形成为与以隔着间隔P2的方式排列的三个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整体的左右宽度相比宽度较宽。另外,等间隔地排列的三个电源侧宽幅部53整体的左右宽度形成为与电源侧压入部51b以及电源侧端子部55的各左右宽度相比宽度较宽。此外,可以分别任意地设定电源侧连接部51的左右宽度以及电源侧端子部55的左右宽度,例如可以使它们形成为与排列为三个的电源侧宽幅部53整体的左右宽度相比宽度较宽。
接下来,参照图2以及图5,对连接器1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将多个连接端子4固定于可动壳体3。使用者以使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连接端子4(两个端子列40)位于可动壳体3的下侧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将可动壳体3以及各连接端子4保持于固定夹具(未图示)。然后,使各连接端子4的端子部45向上方进入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开口的各端子插通孔27(各可动侧压入槽26)。此外,使用梳齿状的安装夹具(未图示),对多个连接端子4大致同时进行各端子部45的相对于可动壳体3的安装作业。若使该安装夹具向上方移动,则将各端子部45压入可动壳体3的各可动侧压入槽26。
若各端子部45进一步进入,则将上侧两组各端子侧压入突起49压入可动侧压入槽26。由此,多个端子部45以防脱状态保持于各可动侧压入槽26。此外,在该状态下,最下端的各端子侧压入突起49位于可动侧压入槽26的下侧。
通过上述动作,将端子列40固定于可动壳体3。此外,对于前后一对端子列40,可以大致同时进行各端子列40的相对于可动壳体3的固定作业,也可以分别进行各端子列40的相对于可动壳体3的固定作业。
同样地,将四个电源端子5固定于可动壳体3。使用者以使各电源端子5位于可动壳体3的下侧的规定位置的方式,使可动壳体3以及各电源端子5保持于固定夹具(未图示)。然后,使各电源端子5的电源侧端子部55向上方进入各电源插通孔30d(各电源可动侧压入槽28)。此外,也使用上述安装夹具,对四个电源端子5大致同时进行各电源侧端子部55的安装作业。若使该安装夹具向上方移动,则将各电源侧端子部55压入各电源可动侧压入槽28。
若各电源侧端子部55进一步进入,则将上侧两组的各电源端子侧压入突起59压入电源可动侧压入槽28。由此,四个电源侧端子部55以防脱状态保持于各电源可动侧压入槽28。此外,在该状态下,最下端的各电源端子侧压入突起59位于电源可动侧压入槽的下侧。另外,可以与各端子列40的固定大致同时地进行各电源侧端子部55的相对于可动壳体3的固定作业,也可以在各端子列40的固定的前后进行各电源侧端子部55的相对于可动壳体3的固定作业。
接下来,使固定有前后一对端子列40以及四个电源端子5的可动壳体3支承于固定壳体2。首先,使用者以使该可动壳体3位于固定壳体2的下侧的规定位置的方式,使固定壳体2以及可动壳体3保持于固定夹具(未图示)。然后,使可动壳体3从固定侧开口部10的下端向上方进入。
与各端子部43的相对于可动壳体3的安装作业大致相同地进行各连接部41的相对于固定壳体2的安装作业。通过使该安装夹具向上方移动,而将各连接部41(各连接侧压入部41b)压入各固定侧压入槽14,并且将各电源侧连接部51(各电源侧压入部51b)压入各电源固定侧压入槽15。
若可动壳体3进一步进入(压入),则将设置于各连接侧压入部41b的上侧两组的各连接侧压入突起47压入固定侧压入槽14。另外,大致同时将设置于各电源侧压入部51b的两组的各电源连接侧压入突起57压入电源固定侧压入槽15。然后,通过进行规定量的压入,而使各连接侧压入部41b以防脱状态保持于固定侧压入槽14,并使各电源侧压入部51b以防脱状态保持于电源固定侧压入槽15。此外,在该状态下,最下端的各连接侧压入突起47位于固定侧压入槽14的下侧。
由此,完成连接器1的组装。将组装后的连接器1配置在基板B1上,并分别焊接各连接端子4的基板安装部41a、各电源端子5的电源侧安装部51a以及各固定金具16的金具脚部16a。
在完成了连接器1组装的状态下,可动壳体3的可动主体部21位于比固定壳体2的各延伸壁12的上端面更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在该状态下,在各固定主体壁11的下端面与各连接部41的基板安装部41a之间形成有微小的间隙。即,在连接器1安装在基板B1上的状态下,固定壳体2经由各连接端子4等而固定于从基板B1稍微上浮的位置。
另外,在完成了连接器1组装的状态下,各连接端子4架设在固定壳体2与可动壳体3之间,并且各第一弹性部42、各宽幅部43以及各第二弹性部44分别成为在固定侧开口部10内与空气接触的露出部分。另外,在相邻的各部42至44之间(间隔P1)夹有空气。各第一弹性部42设定为能够使宽幅部43与固定侧内壁面11b分离的长度。各第二弹性部44设定为从向外侧倾斜的宽幅部43的上端部朝内侧延伸、并能够将端子部45导入可动侧压入槽26的长度。
同样地,各电源端子5架设在固定壳体2与可动壳体3之间,并且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各电源侧宽幅部53以及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分别成为在固定侧开口部10内以及移动空间S2内与空气接触的露出部分。另外,在相邻的各部52至54之间(间隔P2)夹有空气。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设定为能够使电源侧宽幅部53与固定侧内壁面12c分离的长度。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设定为从向外侧倾斜的电源侧宽幅部53的上端部朝内侧延伸、并能够将电源侧端子部55导入电源可动侧压入槽28的长度。
在该连接器1中,通过使各弹性部42、44以及各电源侧弹性部52、54分别弹性变形,而使可动壳体3相对于固定壳体2沿前后左右移动。准确地说,在各连接端子4中,由于在各连接部41(连接侧压入部41b)与各第一弹性部42之间的弯曲部分、以及在各第一弹性部42与各宽幅部43之间的弯曲部分产生应力集中,所以主要是上述各弯曲部分弹性变形。同样地,主要是各宽幅部43与各第二弹性部44之间的弯曲部分、以及各第二弹性部44与各端子部45之间的弯曲部分弹性变形。另外,在各电源端子5中,主要是各电源侧连接部51(电源侧压入部51b)与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之间的弯曲部分、以及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与各电源侧宽幅部53之间的弯曲部分弹性变形。同样地,主要是各电源侧宽幅部53与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之间的弯曲部分、以及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与各电源侧端子部55之间的弯曲部分弹性变形。如上所述,连接器1的可动壳体3以能够在固定壳体2的固定侧开口部10内沿前后左右移动的状态,支承于多个连接端子4以及多个电源端子5。
可动壳体3的左右一对可动脚部22内设于固定侧开口部10的左右两端区域。在各可动脚部22的外侧面与固定侧开口部10的内周壁面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G1(参照图3)。另外,在前后两侧,各固定主体壁11分别以具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位于左右一对移动限制块30的内侧倾斜面30b之间。各移动限制块30的下侧倾斜面30c形成为与各固定主体壁11的各上侧倾斜面11a对应的角度。
另外,形成于各可动脚部22的各卡合块31松弛嵌入到在各基板固定部13的横凸条部13a的下侧形成的卡合空间S1,但是对此省略图示。通过使各卡合块31的上表面与卡合空间S1的顶面(横凸条部13a的下表面)抵接,从而不使可动壳体3相对于固定壳体2向上方脱离。此外,分别在各卡合块31的左右两侧面与卡合空间S1的左右两侧面之间形成有与上述间隙G1大致相同的间隙。
因此,可动壳体3构成为,能够在固定壳体2的固定侧开口部10的内侧以规定的间隙G1的范围沿前后左右移动。换言之,通过使各可动脚部22的外侧面与固定侧开口部10的内周壁面抵接,并使各卡合块31的侧面与卡合空间S1的侧面抵接,从而限制可动壳体3的规定范围以上的移动。
接下来,参照图1对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100的连接进行简单的说明。
对象侧连接器100具有多个对象侧端子101、以及四个对象侧电源端子102。多个对象侧端子101构成沿左右方向等间隔地排列的二列对象侧端子列L。对象侧连接器100具备:具有下表面敞开的对象侧开口部(未图示)的对象侧壳体103、以及内设于对象侧开口部并保持各对象侧端子列L的对象侧嵌合部(未图示)。
在将连接器1与对象侧连接器100连接的情况下,使用者使连接器1的可动壳体3进入对象侧连接器100的对象侧开口部内。利用左右一对嵌合导向部25a来引导该可动壳体3的进入。另一方面,对象侧嵌合部边被可动壳体3的左右一对导向斜面25b以及左右一对导向槽25c引导边进入可动侧开口部20内。由此,各对象侧端子101与各连接端子4的端子部45接触,并且各对象侧电源端子102与各电源端子5的电源侧端子部55接触。然后,将一对基板B1、B2电连接。
在该连接器1中,通过使各弹性部42、44以及各电源侧弹性部52、54分别弹性变形,而使可动壳体3相对于固定壳体2移动,因此,分别允许各连接端子4与各对象侧端子101的位置偏移、以及各电源端子5与对象侧电源端子102的位置偏移,而进行适当的连接。此外,在各连接器1、100连接的状态下,对象侧壳体103的下端面与各移动限制块30的上表面抵接。由此,限制对象侧连接器100的相对于连接器1的嵌合方向的移动。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各连接端子4的宽幅部43在固定壳体2与可动壳体3之间露出,并形成为与第一弹性部42以及第二弹性部44相比左右方向(并排设置方向)的宽度较宽。因此,各宽幅部43具有比各弹性部42、44大的截面积,并且相邻的宽幅部43彼此的间隔P1比较窄。因此,能够进行各连接端子4的阻抗的匹配、与成对的连接端子4之间的阻抗的匹配中的至少一方。由此,防止由阻抗的不匹配引起的高频信号的紊乱,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高频信号的高速传输。特别是在使用差动传送方式的情况下有效。
同样地,各电源端子5的三个电源侧宽幅部53也在固定壳体2与可动壳体3之间露出,并形成为与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以及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相比左右方向(并排设置方向)的宽度较宽。因此,各电源侧宽幅部53具有比各电源侧弹性部52、54大的截面积,并且相邻的电源侧宽幅部53彼此的间隔比较窄。另外,三个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被电源侧连接部51(电源侧压入部51b)连结,三个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被电源侧端子部55连结,并且三个电源侧宽幅部53形成为与各电源侧弹性部52、54相比宽度较宽,因此能够使比较大的电流流动。
另外,以相对于各宽幅部43弯折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弹性部42以及第二弹性部44形成为与宽幅部43相比宽度较窄。同样地,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以及各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分别形成为与各电源侧宽幅部53相比宽度较窄。因此,各弹性部42、44以及各电源侧弹性部52、54能够柔软地弹性变形。由此,可动壳体3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2顺利地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第一弹性部42与第二弹性部44相对于各连接端子4的宽幅部43,相互向相反方向弯曲,并且各宽幅部43与各自的各弹性部42、44呈锐角(各角度θ1、θ2)。即,宽幅部43以及各弹性部42、44形成为近似Z字形。因此,从各连接部41保持(压入)于固定壳体2的位置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延长线S(参照图5的点划线)与各端子部45保持(压入)于可动壳体3的位置的间隔D(前后方向的偏移)变小。这样,由于偏移量变少,所以能够防止使可动壳体3移动时的各第一弹性部42以及各第二弹性部44的不合理的变形。由此,能够更顺利地进行可动壳体3的相对于固定壳体2的移动、特别是能够更顺利地进行向前后方向(第一弹性部42以及第二弹性部44的弯曲方向)的移动。此外,各电源端子5也基于相同的理由,能够实现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的顺利化。
此外,连接端子4、电源端子5的配设数量是任意的。另外,各电源端子5的第一电源侧弹性部52、电源侧宽幅部53以及第二电源侧弹性部54的各自的配设数量也是任意的。此外,虽然上述多个电源侧弹性部52、54的左右宽度分别形成为相同宽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分别形成为不同的左右宽度。同样地,虽然多个电源侧宽幅部53的左右宽度分别形成为相同宽度,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分别形成为不同的左右宽度。另外,也可以使上述角度θ1、θ2为直角(90°)。然而,为了确保适当的移动,优选如上述那样使角度θ1、θ2为锐角。
此外,虽然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以直立姿势安装于基板B1,但是例如,也可以使其与对象侧连接器100的连接方向平行于基板B1的方式,以横向姿势将连接器1安装于基板B1。在该情况下,形成于固定壳体2的前后方向的其中一方的左右一对延伸壁12(平行部12b)与基板B1抵接。然后,分别朝向基板B1延伸设置各连接端子4的连接部41(基板安装部41a)以及各电源端子5的电源侧连接部51(电源侧安装部51a),并进行焊接。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6进行说明。此处,图8是表示连接器6以及对象侧连接器200的立体图。图9是连接器6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图8的B-B剖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适当地省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相同的结构的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8所示,作为插头(阳型)的连接器6安装于基板B3,并与安装于对象侧基板B4的作为插座(阴型)的对象侧连接器200嵌合,从而将一对基板B3、B4电连接。
如图9所示,连接器6具备固定壳体7、可动壳体8以及多个连接端子9。
固定壳体7利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一体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近似矩形箱状。固定壳体7具有下方以及前方敞开的固定侧开口部70。该固定侧开口部70相对于可动壳体8的外侧面具有规定的间隙G2并形成为能够内设可动壳体8。
如图10所示,在构成固定侧开口部70的一部分的固定侧内壁面71的后侧面,凹设有多个从下端向上方延伸的固定侧压入槽72。多个固定侧压入槽72沿左右方向等间隔地并排设置,并且分别在俯视观察时具有近似C字形截面。
如图9所示,对于固定壳体7的左右方向两外侧面而言,除了上部之外其余以向外侧突出一阶的方式设置。分别在该突出设置的部分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有供固定金具16压入的近似矩形的金具固定孔73。另外,在固定壳体7的前端下部形成有与基板B3抵接的左右一对接面部7a。
可动壳体8是利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将以下构造一体成型而成,即、具有前面敞开的可动侧开口部80且形成为近似矩形筒状的可动主体部81、从可动主体部81的左右两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左右一对可动脚部82、以及以连结左右一对可动脚部82的方式设置的可动板部83。可动壳体8因可动主体部81与左右一对可动脚部82而在俯视观察时呈近似U字形。
可动侧开口部80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左右方向细长的近似四边形状,并且供对象侧连接器200的多个对象侧端子201插入。
可动主体部81具有以夹着可动侧开口部80的方式沿前后对置配置的上下一对可动主体壁84、以连结上下对置的可动主体壁84的后部的方式设置的可动底部85、以及以支承各可动主体壁84以及可动底部85的左右外端的方式设置的左右一对可动柱部86。
各可动主体壁84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近似矩形。如图10所示,在构成可动侧开口部80的一部分的可动主体壁84的上侧的可动侧内壁面84a,凹设有多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可动侧压入槽87。多个可动侧压入槽87分别形成于与固定侧压入槽72对应的位置。各可动侧压入槽87是具有正面观察时近似U字形截面的槽,并形成为从可动主体壁84的后端延伸至前端附近。
可动底部85以构成可动侧开口部80的底面的方式形成为左右方向较长的近似长方体状。另外,在可动底部85并在与各可动侧压入槽87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沿前后方向贯通的端子插通孔88。
如图9所示,各可动柱部86形成为近似四棱柱状,并在其前端部具有嵌合导向部86a。在各可动柱部86的上表面配设有用于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连接固定的锁定部86b。另外,在可动主体部81的后端部形成有从可动主体部81以及各可动柱部86的表面突出的凸缘部89。
各可动脚部82从各可动柱部86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并一体地形成。在各可动脚部82的前侧上部设置有从左右方向外侧面突出的呈近似长方体状的移动限制块82a。在各可动脚部82的后端部设置有从左右方向外侧面突出的呈近似长方体状的卡合块82b。
可动板部83配设在左右一对可动脚部82之间,并与各可动脚部82以及可动底部85的下部连接。可动板部83的上表面从前后方向近似中央朝向前方并向上方倾斜(参照图10)。
如图9所示,多个连接端子9构成沿左右方向等间隔地排成一列的一列端子列90。由于多个连接端子9分别为相同形状,所以以下主要参照图10以及图11,着重对一个连接端子9进行说明。此处,图11(a)是连接端子9的俯视图,图11(b)是连接端子9的侧视图。
连接端子9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4相同,并且从后方向前方依次由连接部91、第一弹性部92、宽幅部93、第二弹性部94、以及端子部95一体地形成。
连接部91具有通过焊接等而与基板B3电连接的基板安装部91a、以及从基板安装部91a的前端部(基板B3)向上方延伸设置的连接侧压入部91b。
基板安装部91a形成为与基板B3平行。连接侧压入部91b形成为相对于基板安装部91a成直角地弯折,并压入于在固定侧内壁面71形成的固定侧压入槽72(参照图10)。在连接侧压入部91b的下部左右两侧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侧压入部41b相同地,沿上下方向突出设置有三组左右一对连接侧压入突起97。连接侧压入部91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固定侧压入槽72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此外,在连接侧压入部91b压入于固定侧压入槽72的状态下,基板安装部91a的后端部在固定壳体7的后方露出。
第一弹性部92从连接侧压入部91b的上端部向上方稍微延伸,并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宽幅部93形成为相对于第一弹性部92成直角地弯折。宽幅部93从第一弹性部92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并形成为与基板B3大致平行。宽幅部93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固定壳体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第二弹性部94形成为相对于宽幅部93成直角地弯折。第二弹性部94从宽幅部93的前端部(一方侧端部)向上方延伸,并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第二弹性部9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可动主体壁84的厚度大致相同。
因此,上述宽幅部93以使第一弹性部92与第二弹性部94相互向相反方向弯曲的方式连接在第一弹性部92与第二弹性部94之间。另外,对于构成连接端子9的各部的左右宽度而言,连接部91、第一弹性部92、以及第二弹性部94形成为相同宽度,宽幅部93与端子部95形成为相同宽度。即,宽幅部93形成为与第一弹性部92以及第二弹性部94相比左右方向(并排设置方向)的宽度较宽。
端子部95形成为相对于第二弹性部94成直角地弯折。端子部95从第二弹性部94的上端部向前方(一方)延伸,并形成为与基板B3大致平行。端子部95压入于在可动侧内壁面84a形成的可动侧压入槽87(参照图10)。在端子部95的后部左右两侧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部45相同地,沿上下方向突出设置有三组左右一对端子侧压入突起99。另外,在端子部95的前端部形成有除了外侧之外的三方倒角而成的锥部95a。
此外,与各压入槽72、87的长度、各壳体7、8的厚度等相配合地任意地设定构成连接端子9的各部91~95的延伸方向的长度。
接下来,参照图9以及图10,对连接器6的组装工序进行简单的说明。
首先,将多个连接端子9固定于可动壳体8。使用者以使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连接端子9位于可动壳体8的后侧的规定位置的方式,使可动壳体8以及各连接端子9保持于固定夹具(未图示)。然后,使各连接端子9的端子部95向前方进入各端子插通孔88(各可动侧压入槽87)。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组装作业相同地,使用安装夹具来进行各端子部95的相对于可动壳体8的安装作业。通过使各端子部95的各端子侧压入突起99压入可动侧压入槽87,从而在防脱状态下保持各端子部95。
接下来,使固定有端子列90的可动壳体8支承于固定壳体7。首先,使用者以使该可动壳体8位于固定壳体7的下侧的规定位置的方式,使固定壳体7以及可动壳体8保持于固定夹具(未图示)。然后,使可动壳体8从固定侧开口部70的下端向上方进入,并将各连接部91(各连接侧压入部91b)压入各固定侧压入槽72。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组装作业相同地,使用安装夹具来进行该作业。通过使各连接侧压入部91b的各连接侧压入突起97压入各固定侧压入槽72,从而在防脱状态下保持各连接部91。
通过上述动作,完成连接器6的组装。将组装后的连接器6配置在基板B3上,并分别焊接各连接端子9的基板安装部91a以及各固定金具16的金具脚部16a。
在完成了连接器1组装的状态下,可动壳体8与固定壳体7配置为与基板B3平行,并且可动壳体8的可动主体部81位于比固定壳体7的前端面更靠前方的位置。另外,在该状态下,固定壳体7的各接面部7a与基板B3抵接,并在固定壳体7的后部下端面与各连接部91的基板安装部91a之间形成为微小的间隙。即,在连接器6安装在基板B3上的状态下,固定壳体7经由各连接端子9而固定于从基板B3稍微上浮的位置。另外,可动壳体8也支承于从基板B3稍微上浮的位置。
另外,在连接器6的组装完成的状态下,各连接端子9架设在固定壳体7与可动壳体8之间,各第一弹性部92、各宽幅部93以及各第二弹性部94分别成为在固定侧开口部70内与空气接触的露出部分。另外,在相邻的各部92至94之间夹有空气。在该连接器6中,通过使各弹性部92、94分别弹性变形,而使可动壳体8相对于固定壳体7沿上下左右移动。准确地说,由于在各第一弹性部92与各宽幅部93之间的弯曲部分产生应力集中,所以主要是该弯曲部分弹性变形。同样地,主要是各宽幅部93与各第一弹性部92之间的弯曲部分、以及各第一弹性部92与各端子部45之间的弯曲部分弹性变形。如以上那样,连接器6的可动壳体8以在固定壳体7的固定侧开口部70内能够沿上下左右移动的状态支承于多个连接端子9。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相同地,可动壳体8的左右一对可动脚部82具有间隙G2并内设于固定侧开口部70的左右两端区域(参照图10)。另外,通过使形成于各可动脚部82的卡合块82b松弛嵌入形成于固定侧开口部70内(固定壳体7的左右方向两侧面)的卡合空间S3(参照图10),从而不使可动壳体8相对于固定壳体7向前方脱离。
该连接器6与对象侧连接器200嵌合并与其电连接。此外,由于对象侧连接器200的构造以及连接器6和对象侧连接器200的连接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大致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6,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相同的效果。即,能够进行各连接端子9的阻抗的匹配与成对的连接端子9之间的阻抗的匹配至少一方,并能够适当地进行高频信号的高速传输。另外,由于各弹性部92、94能够柔软地弹性变形,所以能够使可动壳体3相对于固定壳体2顺利地移动。此外,连接端子9的配设数量是任意的。
此外,如图10的双点划线所示,也可以将连接端子9的第一弹性部92形成为侧面观察时呈近似L字形,并以弯曲的方式形成连接侧压入部91与第一弹性部92。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6中,各连接端子9的宽幅部93形成为与基板B3大致平行,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4的宽幅部43相同地,使各宽幅部93倾斜(未图示)。在该情况下,优选宽幅部93从第一弹性部92的上端部向下方倾斜,并向前方(一方)延伸。即,优选宽幅部93以使宽幅部93与第一弹性部92所成的角度、以及宽幅部93与第二弹性部94所成的角度分别为锐角(不足90°)的方式倾斜。
根据这种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各连接端子4相同地,宽幅部93、第一弹性部92以及第二弹性部94形成为近似Z字形。因此,从各连接部91压入于固定壳体7的位置向前方(对象侧连接器200的连接方向)水平延伸的延长线与各端子部95压入于可动壳体8的位置的间隔(偏移)变小。由此,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7更顺利地进行朝向上下(连结内侧与外侧的方向)的可动壳体8的移动。
此外,对于上述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言,由于对本发明的连接器1、6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所以存在带有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的情况,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只要没有特别地限定本发明的记载,就不限定于上述方式。并且,上述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进行与现有的构成要素等的置换,且能够进行包括与其他的现有的构成要素的组合的各种变更,并未用上述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记载限定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的内容。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壳体,其固定于基板;
可动壳体,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移动;以及
多个端子,它们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并且以规定间隔并排设置,
各所述端子具有:
连接部,其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并固定于所述基板;
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部,其与所述连接部连接设置;
端子部,其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并与对象侧连接器电连接;
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部,其与所述端子部连接设置;以及
宽幅部,其以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向相互相反方向弯曲的方式连接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之间,并且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弹性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宽度宽,
所述宽幅部以使其与所述第一弹性部所成的角度以及其与所述第二弹性部所成的角度分别成为锐角的方式倾斜,并且向朝向所述对象侧连接器连接的方向延伸设置。
2.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壳体,其固定于基板;
可动壳体,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移动;以及
端子,其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
所述端子具有:
连接部,其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并固定于所述基板;
能够弹性变形的多个第一弹性部,它们以规定间隔排列的状态与所述连接部连接设置;
端子部,其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并与对象侧连接器电连接;
能够弹性变形的多个第二弹性部,它们以规定间隔排列的状态与所述端子部连接设置;以及
多个宽幅部,它们以使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向相互相反方向弯曲的方式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弹性部之间,并且形成为比所述第一弹性部以及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宽度宽,
所述宽幅部以使其与所述第一弹性部所成的角度以及其与所述第二弹性部所成的角度分别成为锐角的方式倾斜,并且向朝向所述对象侧连接器连接的方向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壳体具有固定侧开口部,该固定侧开口部相对于所述可动壳体的外侧面具有规定的间隙并且能够内设所述可动壳体,
所述可动壳体具有可动侧开口部,该可动侧开口部位于所述固定壳体的上方且供所述对象侧连接器从上方插入,
所述连接部从所述基板向上方延伸,并压入至在固定侧内壁面形成的多个固定侧压入槽,所述固定侧内壁面构成所述固定侧开口部,
所述第一弹性部从所述连接部的上端部向内侧延伸,
所述宽幅部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内侧端部向外侧倾斜并向上方延伸,
所述第二弹性部从所述宽幅部的上端部向内侧延伸,
所述端子部从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内侧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压入至在可动侧内壁面或所述可动壳体的可动侧外壁面形成的多个可动侧压入槽,所述可动侧内壁面构成所述可动侧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壳体具有固定侧开口部,该固定侧开口部相对于所述可动壳体的外侧面具有规定的间隙并能够内设所述可动壳体,
所述可动壳体具有可动侧开口部,该可动侧开口部位于与所述基板平行的所述固定壳体的一方且供所述对象侧连接器从一方插入,
所述连接部从所述基板向上方延伸,并压入至在固定侧内壁面形成的多个固定侧压入槽,所述固定侧内壁面构成所述固定侧开口部,
所述第一弹性部从所述连接部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
所述宽幅部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上端部向下方倾斜并向一方延伸,
所述第二弹性部从所述宽幅部的一方侧端部向上方延伸,
所述端子部从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上端部向一方延伸,并压入至在可动侧内壁面形成的多个可动侧压入槽,所述可动侧内壁面构成所述可动侧开口部。
CN201410371418.3A 2013-08-09 2014-07-30 连接器 Active CN1043479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51612.2A CN105720401B (zh) 2013-08-09 2014-07-30 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6099A JP5946804B2 (ja) 2013-08-09 2013-08-09 コネクタ
JP2013-166099 2013-08-09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51612.2A Division CN105720401B (zh) 2013-08-09 2014-07-30 连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7991A CN104347991A (zh) 2015-02-11
CN104347991B true CN104347991B (zh) 2017-05-10

Family

ID=5244902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71418.3A Active CN104347991B (zh) 2013-08-09 2014-07-30 连接器
CN201610051612.2A Active CN105720401B (zh) 2013-08-09 2014-07-30 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51612.2A Active CN105720401B (zh) 2013-08-09 2014-07-30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331414B2 (zh)
JP (1) JP5946804B2 (zh)
CN (2) CN1043479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37815C2 (sv) * 2013-12-05 2015-10-20 Moduel Ab Elektriska moduler
JP6553843B2 (ja) * 2014-03-18 2019-07-3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67852B2 (ja) * 2015-03-26 2019-08-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装置
JP6662633B2 (ja) * 2015-12-28 2020-03-1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装置
JP6258420B1 (ja) * 2016-07-25 2018-01-10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JP6780975B2 (ja) * 2016-07-25 2020-1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771989B2 (ja) * 2016-08-09 2020-10-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6299781B (zh) * 2016-08-10 2018-12-28 深圳市深台帏翔电子有限公司 连接器
WO2018030522A1 (ja) 2016-08-10 2018-02-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727074B2 (ja) * 2016-08-29 2020-07-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739297B2 (ja) * 2016-09-09 2020-08-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473435B2 (ja) * 2016-10-18 2019-02-2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806529B2 (ja) * 2016-11-02 2021-01-0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JP2018073791A (ja) * 2016-11-04 2018-05-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US10008802B1 (en) * 2017-04-24 2018-06-26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Receptacle frames for adapting a float range capability of a blind-mate connector and related systems
US10608361B2 (en) 2017-05-19 2020-03-31 Molex, Llc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6415654B1 (ja) * 2017-07-28 2018-10-3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CN109599689B (zh) * 2017-09-30 2020-11-17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JP7032094B2 (ja) * 2017-10-06 2022-03-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446109B1 (ja) * 2017-10-10 2018-12-26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9687206A (zh) * 2017-10-18 2019-04-26 格棱电子科技(赣州)有限公司 信号传输组件、及浮动式连接器与其焊接件
EP3704762A4 (en) * 2017-10-30 2021-06-16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CARD EDGE PLUG WITH LOW CROSS-TALKING
JP6400818B1 (ja) 2017-11-17 2018-10-0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US10199761B1 (en) * 2017-11-22 2019-02-05 Greenconn Corp. Signal transmission assembly and floating connector
JP2019102373A (ja) * 2017-12-07 2019-06-24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6959876B2 (ja) * 2018-01-25 2021-11-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9149325A (ja) * 2018-02-28 2019-09-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598912B2 (ja) * 2018-03-26 2019-10-30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7197995B2 (ja) * 2018-04-26 2022-12-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9192527A (ja) * 2018-04-26 2019-10-3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7023789B2 (ja) * 2018-05-21 2022-02-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67265B2 (ja) * 2018-05-22 2022-05-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093283B2 (ja) 2018-10-04 2022-06-2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002432B2 (ja) * 2018-10-23 2022-01-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7207975B2 (ja) 2018-11-29 2023-01-18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941131B2 (ja) * 2018-12-07 2021-09-29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629417B2 (ja) * 2018-12-07 2020-01-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7312554B2 (ja) * 2019-01-18 2023-07-2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CN111525351B (zh) * 2019-02-02 2021-09-21 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DE102019107573A1 (de) * 2019-03-25 2020-10-01 Harting Electric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er
KR102444191B1 (ko) * 2019-04-02 2022-09-16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기판실장형 터미널 및 이를 갖는 기판 연결용 커넥터
JP6550547B2 (ja) * 2019-04-18 2019-07-24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550548B2 (ja) * 2019-04-18 2019-07-24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687790B1 (ja) * 2019-07-26 2020-04-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WO2021020459A1 (zh) * 2019-07-29 2021-02-04
JP7206170B2 (ja) * 2019-09-02 2023-01-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JP7297622B2 (ja) * 2019-09-20 2023-06-2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7321878B2 (ja) * 2019-10-15 2023-08-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60920B2 (ja) * 2019-12-06 2023-10-1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93980B2 (ja) * 2020-03-05 2023-12-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JP7369666B2 (ja) * 2020-05-15 2023-10-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3745905B (zh) * 2020-05-29 2024-03-29 庆虹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连接器装置及连接器浮动模块
JP7435366B2 (ja) * 2020-08-27 2024-02-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7004044B1 (ja) * 2020-09-03 2022-01-21 Smk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114284773B (zh) * 2020-09-18 2024-04-23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
US11695228B2 (en) * 2020-10-12 2023-07-0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TWI753658B (zh) * 2020-11-16 2022-01-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電源電極結構之浮動連接器
JP2022146232A (ja) 2021-03-22 2022-10-05 ケル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WO2023223874A1 (ja) * 2022-05-17 2023-11-23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199239B (zh) * 1991-06-19 1993-02-01 Amp Inc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34732A (en) * 1979-04-12 1982-06-15 Nixdorf Computer Ag Electrical connector unit
GB2188497B (en) * 1986-03-27 1990-11-07 Yazaki Corp Connector
US5199885A (en) * 1991-04-26 1993-04-06 Amp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terminals which cooperate with an edge of a circuit board
JP2527144Y2 (ja) * 1992-11-19 1997-02-2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プリント回路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
CN2305794Y (zh) * 1997-09-03 1999-01-27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板对板连接器
CN1311540A (zh) * 2000-03-02 2001-09-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JP2002151190A (ja) * 2000-11-14 2002-05-24 Yazaki Corp 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04063388A (ja) * 2002-07-31 2004-02-26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可動コンタクト整列部材付きコネクタ
JP4319166B2 (ja) * 2005-05-12 2009-08-26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遊動型コネクタ
JP4969838B2 (ja) * 2005-11-28 2012-07-04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フローティングタイプコネクタ
DE102006020955B4 (de) * 2006-05-05 2010-12-02 Lumberg Connect Gmbh Andruckkontakt und Andruckverbinder
JP2007324028A (ja) * 2006-06-02 2007-12-13 Tokai Rika Co Ltd コネクタ構造
JP2008084756A (ja) * 2006-09-28 2008-04-10 I-Pex Co Ltd コネクタ装置
JP4889569B2 (ja) * 2007-05-30 2012-03-07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遊動型コネクタ
JP5185731B2 (ja) * 2008-08-27 2013-04-17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用固定具及び該固定具を用いる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5590991B2 (ja) * 2010-06-30 2014-09-17 京セラコネクタ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15157B2 (ja) * 2010-12-16 2014-10-2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コンタク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199239B (zh) * 1991-06-19 1993-02-01 Amp Inc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331414B2 (en) 2016-05-03
CN104347991A (zh) 2015-02-11
US9484656B2 (en) 2016-11-01
CN105720401A (zh) 2016-06-29
JP5946804B2 (ja) 2016-07-06
CN105720401B (zh) 2018-09-14
US20150044901A1 (en) 2015-02-12
US20160204536A1 (en) 2016-07-14
JP2015035352A (ja) 2015-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7991B (zh) 连接器
JP6227103B2 (ja) コネクタ
WO2016041527A1 (zh)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4425936B (zh) 连接器
JP2002042933A (ja) スマートカードと接続するための改善されたコンタクトブレード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CN102751601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4425919B (zh) 连接器
CN104125786B (zh) 带扣
CN106207635A (zh) 正反双向插接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和弹性卡扣
CN106558804A (zh) 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
CN103403973A (zh) 连接器端子及包含该连接器端子的卡缘型连接器
CN106663889A (zh) 卡缘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629721B (zh) 浮动型连接器
TWM283352U (en) Board attachment 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6096152A (ja) コネクタ
CN106159566A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10277680A (zh) 插头、插座以及连接器
CN103493304A (zh) 压接端子和接合连接器
CN101399407A (zh) 电子卡连接器及其模块
CN100359763C (zh) 用于基板间连接的连接器
CN105576412B (zh) 端子结构及具有该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
CN205595487U (zh) 一种信号完整性优化设计的二次成型结构的高速连接器
TWI815168B (zh) 插頭連接器及插座連接器
CN205960327U (zh) 连接器
CN106558793A (zh) 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