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28340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28340A
CN104228340A CN201410247660.XA CN201410247660A CN104228340A CN 104228340 A CN104228340 A CN 104228340A CN 201410247660 A CN201410247660 A CN 201410247660A CN 104228340 A CN104228340 A CN 1042283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housing
holder
recording medium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4766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28340B (zh
Inventor
田中佳行
和田高一
高本徹也
冈本克巳
松尾恭宏
百濑功
青木义安
安福友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185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9908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776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2937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034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6682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28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83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283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283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3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feeding sec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在外部油墨供给装置中,与喷墨打印机主体分开配置有大容量的油墨包,因此存在需要较大的设置空间这样的问题。为此提供一种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头(28),其能够对打印纸(P)喷射油墨;搬送单元,其将打印纸(P)搬送至记录头(28);壳体(25),其收纳记录头(28)和搬送单元;作为保持体的箱体(18),其以底部处于比壳体(25)的底面高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壳体(25)的外侧面,并保持收纳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以及供给部,其将油墨从油墨收纳体(17)供给至记录头(28)。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记录装置的一种,已知从记录头对打印纸等喷射油墨来进行印刷的喷墨式打印机。在这样的喷墨式打印机中,为了在进行比较大量的印刷的情况下向印刷头连续且稳定地供给油墨,提出了这样的结构:在该结构中,与喷墨式打印机的主体装置分开地具备外部油墨供给装置(液体供给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样的液体供给装置中,具备大容量的油墨包(液体收纳体),将来自液体供给装置的油墨供给至打印机主体内的墨盒中,并将来自墨盒的油墨供给至印刷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2346号公报
可是,上述这样的外部油墨供给装置被配置成与喷墨式打印机的主体装置完全分开,因此存在需要较大的设置空间这样的问题。另外,存在外部油墨供给装置的油墨包被以不稳定的状态保持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在这样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即使是使用了大容量的油墨包的喷墨式打印机,也能够在不扩大其设置空间的情况下进行设置,并且能够以稳定的姿势设置外部油墨供给装置。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能够以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头,其能够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搬送单元,其将所述记录介质搬送至所述记录头;壳体,其收纳所述记录头和所述搬送单元;液体收纳体,其收纳所述液体;保持体,其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与形成有所述插入口的外侧面相邻的两侧的外侧面上,并保持所述液体收纳体;以及供给部,其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纳体供给至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保持体分别具有底部,该底部被配置在比所述壳体的底面高的位置。
根据本应用例,保持体分别具有底部,底部被配置在比壳体的底面高的位置。由此,即使是使用了大容量的液体收纳体的记录装置,也能够在不扩大记录装置的设置空间的情况下进行设置。
[应用例2]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配置于两侧的所述保持体中,分别保持有相等数量的所述液体收纳体。
根据本应用例,记录装置的左右的重量平衡性得到提高。
[应用例3]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配置于两侧的所述保持体中,分别保持有不同数量的所述液体收纳体。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根据液体的类别来改变可供给至记录头的液体的容量。
[应用例4]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保持有多个所述液体收纳体,该多个液体收纳体中的至少1个液体收纳体的容量与其他的液体收纳体不同。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根据液体的类别来改变可供给至记录头的液体的容量。
[应用例5]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液体收纳体至少包括收纳黑色液体的液体收纳体,该收纳黑色液体的液体收纳体的容量比其他的液体收纳体大。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将使用量较多的黑色液体大量地供给至记录头。
[应用例6]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记录介质保持单元,其被插入所述壳体中,并保持所述记录介质;和插入口,其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供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单元插入。
根据本应用例,记录介质保持单元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壳体。
[应用例7]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收纳体是具有挠性的容器。
根据本应用例,所述液体收纳体随着液体的消耗而收缩。因此,能够防止下述这样的情况:随着液体的消耗,容器内成为负压,从而无法将液体供给至记录头侧。
[应用例8]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还具有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上方,且具有读取装置,所述读取装置具有读取介质的读取面,所述保持体的上表面被配置成高度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读取面一致。
根据本应用例,原稿的一部分被支承在保持体上,而不会卡挂在保持体的侧面上。
[应用例9]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头,其能够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记录介质保持单元,其保持所述记录介质;搬送单元,其将所述记录介质搬送至所述记录头;壳体,其收纳所述记录头和所述搬送单元,并且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单元被插入于所述壳体;插入口,其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供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单元插入;液体收纳体,其收纳所述液体;保持体,其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与形成有所述插入口的外侧面相邻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上,并保持所述液体收纳体;供给部,其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纳体供给至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及不同于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其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下方,所述保持体具有底部,所述底部被配置在比所述壳体的底面低的位置。
根据本应用例,保持体具有底部,底部被配置在比壳体的底面低的位置。由此,即使增大液体收纳体或增加液体收纳体的个数,也能够抑制这样的情况:保持液体收纳体的保持体变得大型化,从而导致记录装置大型化。
[应用例10]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配置在比所述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底面高的位置。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减小记录装置的设置面积。
[应用例11]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配置在与所述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底面一致的位置。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能够增大保持体的容积,因此能够具备较大的液体收纳体或增加液体收纳体的个数。
[应用例12]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配置在比最下部的所述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底面高的位置。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减小记录装置的设置面积。
[应用例13]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配置在与最下部的所述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底面一致的位置。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能够增大保持体的容积,因此能够具备较大的液体收纳体或增加液体收纳体的个数。
[应用例14]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体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与形成有所述插入口的外侧面相邻的两侧的外侧面上,至少其中一个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配置在比所述壳体的底面低的位置。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能够增大两侧的保持体的容积,因此能够具备较大的液体收纳体或增加液体收纳体的个数。
[应用例15]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位于所述保持体的下方的底面上,形成有用于保持所述记录装置的手指钩挂部,所述保持体没有被配置在所述手指钩挂部的位置。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在保持体安装于壳体上的状态下把持手指钩挂部。
[应用例16]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读取部,所述读取部读取在载置于原稿台的原稿上描画出的图像,所述保持体的最上部的位置处于比所述原稿台低的位置。
根据本应用例,用户将原稿载置于读取部上、或将原稿从读取部取走时的操作性良好。
[应用例17]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头,其能够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记录介质保持单元,其保持所述记录介质;搬送单元,其将所述记录介质搬送至所述记录头;壳体,其收纳所述记录头和所述搬送单元,并且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单元被插入于所述壳体;插入口,其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侧面,供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单元插入;液体收纳体,其收纳所述液体;保持体,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与形成有所述插入口的侧面相邻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并容纳所述液体收纳体;支承座,其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下方,支承所述壳体;以及供给部,其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纳体供给至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保持体横跨所述壳体和所述支承座进行配置。
根据本应用例,具备支承座,该支承座被配置在壳体的下方来支承壳体,保持体横跨壳体和支承座进行配置。由此,能够延长保持体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因此,能够增加收纳在保持体内的液体收纳体的液体收纳量,并且能够缩短保持体的宽度或进深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包括保持体在内的记录装置整体的大小变得大型化。
[应用例18]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座上一体地形成有比所述壳体的侧面位置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支承所述保持体。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通过延伸部将保持体相对于壳体固定,因此保持体和壳体成为一体。
[应用例19]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体被配置在两侧,所述延伸部比所述壳体的两侧的侧面位置向外侧延伸,配置在两侧的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所述延伸部支承。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通过延伸部将两侧的保持体相对于壳体固定,因此保持体和壳体成为一体。
[应用例20]上述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体被配置在两侧,配置在两侧的所述保持体中的一个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所述延伸部支承,在另一个所述保持体的下侧配置有对所述另一个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进行支承的支承体。
根据本应用例,利用对壳体进行支承的支承座上的延伸部来支承一个保持体,因此,能够将一个保持体相对于壳体固定,并且,另一个保持体被支承体支承,且以稳定的姿势被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将记录装置中的自动文档送纸器打开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记录装置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4是记录装置的内部的重要部位放大图。
图5是示出容器主体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6是从内侧(左侧)观察容器主体的右侧壁形成部件时的侧视图。
图7是从内侧(右侧)观察壳体的左侧壁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油墨供给装置与壳体的接合部分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从左侧观察记录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左侧观察容器主体时的立体图。
图11是油墨收纳体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从前侧观察油墨供给装置的内部时的状态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13是在主体装置的下部安装有增设盒单元的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14是在读取部具备盖部件的记录装置的图。
图15是具备收纳1个油墨收纳体的油墨供给装置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在主体装置的两侧的外侧面具备油墨供给装置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17是在印刷部的罩上设置有缺口部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18是在印刷部的罩上设置有贯穿孔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连接软管穿过印刷部的罩与壳体之间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穿过设在读取部与印刷部之间的缺口部的连接软管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穿过设在读取部与印刷部之间的间隙形成部件的连接软管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22是在主体装置的左右两侧具备油墨供给装置的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3是示出收纳于框架中的油墨收纳体的立体图。
图24是具备上部、侧面部、正面部和背面部的一部分实现了一体化的罩的油墨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25是实施方式2中的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6是从正面侧观察将自动文档送纸器卸下后的状态下的记录装置的图。
图27是将油墨供给装置的盖体卸下后的状态下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8是油墨收纳体的立体图。
图29是将壳体的上部卸下后的状态下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30的(a)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具备油墨供给装置的一侧的部分的外观立体图,图30的(b)是从正面观察具备油墨供给装置的一侧的部分的图,图30的(c)是示出锁定机构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31的(a)~(c)是用于说明箱体的位置的示意图。
图32是实施方式4中的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3是将壳体的上部卸下后的状态下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34是油墨收纳体的立体图。
图35的(a)是箱体的外观立体图,图35的(b)是从正面侧观察箱体被安装于壳体的部分的图,图35的(c)是示出支承座的突出部被插入在支承体上设置的凹部中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36是实施方式5中的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7是实施方式6中的记录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38是高度发生变动的箱体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1、411、600、700、700a、700b、801、801a、801b:作为记录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13、413、601、701、802:读取部;13a:读取面;17、17a、417a、417b、830:作为液体收纳体的油墨收纳体;18、18a、418、609、704、706、707、805、805a、806、806a、880、885、900:作为保持体的箱体;25、425、605、804:壳体;28、428、820:记录头;29、140、429、540、812、850:作为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打印纸盒;30、430、813:作为插入口的开口部;37、437a、437b、822、823:作为供给部的连接软管;141、541、606、703、705、851:作为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增设盒单元;425a、605a:壳体的底面;890、892:支承座;450a、704a、706a、707a:箱体(保持体)的底部;622、890c、892c、892d、895、896:手指钩挂部;703a、705a:增设盒单元(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底面;804a、804b、804c:壳体的侧面;890a、892a:延伸部;891、893:支承体;P:作为记录介质的打印纸。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根据附图对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记录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后,称作打印机)11具备:主体装置14,其具有印刷部12和作为图像读取部的读取部13,该印刷部12喷射油墨(液体)以形成图像,该读取部13读取原稿G(介质);和作为液体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油墨供给装置15,其对印刷部12供给油墨。读取部13被配置在印刷部12的上方。
读取部13在其上端具有读取原稿G的读取面13a。在读取部13上配置有能够使读取面13a开闭的自动文档送纸器16。自动文档送纸器16使层叠的多张原稿G一张一张地翻转,并将所述原稿依次输送到读取面13a上。
如图2和图3所示,油墨供给装置15被安装在主体装置14的左侧。另外,油墨供给装置15以底壁形成部件50处于比主体装置14的底面高的位置的方式被安装于主体装置14的左侧壁。由此,油墨供给装置15被配置成底壁形成部件50从设置面离开的状态,由此,不会增加打印机11的设置面积。
油墨供给装置15具备:作为液体收纳体的一个例子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大致矩形形状的油墨收纳体17,它们中收纳有油墨;和作为保持体的一个例子的箱体18,其保持各油墨收纳体17。箱体18具备:前后方向较长的有底矩形箱状的容器主体20,其在上端具有用于收纳各油墨收纳体17的开口部19;和盖体21,其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覆盖开口部19。容器主体20和盖体21都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在容器主体20内,4个油墨收纳体17沿前后方向排列并配置。并且,在这4个油墨收纳体17中,从后侧向前侧依次分别收纳有青色油墨、品红色油墨、黄色油墨、黑色油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频率较高的黑色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被配置在容器主体20内的最前侧。
箱体18以在盖体21闭合的状态下该箱体18的上表面与读取面13a高度一致的方式相对于印刷部12(主体装置14)的左侧面安装成能够自由装卸。在此,在本说明书中,“高度一致”是指除了高度相同外还包括高度差在2厘米以内的情况。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体18的高度比读取面13a的高度低5毫米的量。
如图1和图3所示,印刷部12具有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25。在壳体25内的中央部设有搬送通道26,该搬送通道26支承后述的作为靶材的一个例子的打印纸P。在搬送通道26的上方设置有能够沿主扫描方向即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墨架27。
在墨架27内,以从墨架27的下表面露出的方式支承有喷射油墨的记录头28。记录头28与搬送通道26对置。并且,在墨架27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记录头28对在搬送通道26上被从后侧向前侧搬送的打印纸P从多个喷嘴(省略图示)喷射油墨,由此进行对打印纸P的印刷。
另外,在壳体25内的搬送通道26的下侧,在壳体25的前表面中央下部设有开口部30。开口部30是供作为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打印纸盒29相对于壳体25装卸自如地安装的插入口,该打印纸盒29能够对多张打印纸P以层叠状态进行收纳。打印纸盒29内的打印纸P通过送纸机构(省略图示)被一张一张地翻转,同时被从后侧输送到搬送通道26上。
然后,在搬送通道26上进行了印刷的打印纸P被从排纸口31依次排出,所述排纸口31由开口部30的比打印纸盒29靠上侧的区域构成。并且,在打印纸盒29的上侧,以在前后方向上伸缩自如的方式设有排纸托盘32,该排纸托盘32对从排纸口31依次排出的打印纸P依次进行支承。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壳体25内的左端部具备:形成为矩形箱状的保持箱体34,其前侧开口;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中空的油墨供给针35,它们设置于保持箱体34内的底壁(后壁)上,且沿左右方向排列。
各油墨供给针3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贯穿保持箱体34的侧壁。挠性的油墨供给软管36的一端侧与各油墨供给针35的后端部连接,油墨供给软管36的另一端侧与记录头28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部12中构成为,对这4个油墨供给针35从左侧向右侧依次分别供给青色油墨、品红色油墨、黄色油墨、黑色油墨。
并且,在以油墨的颜色为基准的情况下,保持箱体34上的各油墨供给针35从左侧朝向右侧的排列顺序与容器主体20内的各油墨收纳体17的从后侧朝向前侧的排列顺序相同。而且,各油墨收纳体17和各油墨供给针35通过构成油墨供给装置15的一部分的、作为流路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挠性的连接软管37连接在一起,以使供给的各色油墨相对应。
在油墨收纳体17的上部设置有阀体部(省略图示),通过使帽87向按下的方向旋转,由此阀体部动作,油墨收纳体17的内部和连接软管37成为连通状态。
从而,从油墨供给装置15的各油墨收纳体17经各连接软管37供给至各油墨供给针35的各种油墨经由各油墨供给软管36被供给至记录头28。
接下来,对箱体18的结构详细地进行叙述。
如图2和图3所示,箱体18的盖体21形成为在容器主体20侧具有开口部40的、前后方向较长且比容器主体20浅的有盖矩形箱状。盖体21经由图5的铰链部41连结于容器主体20的后表面的上端部。从而,盖体21在进行开闭动作的情况下以铰链部41为支点转动。即,盖体21被从容器主体20的前侧打开,并且在容器主体20的前侧被关闭。并且,在盖体21将容器主体20的开口部19封闭的状态下,开口部40与开口部19对准。
如图3和图5所示,有底矩形箱状的容器主体20具备:右侧壁45,其成为与印刷部12对置的壁;左侧壁46,其与右侧壁45对置;后侧壁47及前侧壁48,它们与右侧壁45和左侧壁46垂直;以及底壁49,其与右侧壁45、左侧壁46、后侧壁47和前侧壁48垂直。
并且,开口部19被设置在与底壁49对置的一侧。即,开口部19与底壁49对置,且在重力方向上形成得比底壁49靠上方。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壁45、左侧壁46、后侧壁47和前侧壁48分别构成了第1侧壁、第2侧壁、第3侧壁和第4侧壁。另外,容器主体20上的右侧壁45与左侧壁46之间的距离比油墨收纳体17的上端侧(一端侧)的宽度短。
容器主体20具备:有底矩形箱状的底壁形成部件50,其形成底壁49;板状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其形成侧壁的右侧半部分,并且呈大致U字状弯曲;板状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其形成侧壁的左侧半部分,并且呈大致U字状弯曲;和边缘部件53,其构成开口部19的周缘部,并且形成为下侧开口的中空且矩形的框状。
并且,容器主体20是通过将作为分割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和作为分割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组合起来而构成的。即,容器主体20的侧壁是通过将左右分割开的2个分割部件、即右侧壁形成部件51和左侧壁形成部件52组合起来而构成的。
左侧壁形成部件5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稍大。从而,在边缘部件53的下端部和底壁形成部件50的上端部上的、与左侧壁形成部件52和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接触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台阶54。
另外,左侧壁形成部件52由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从而,收纳在容器主体20的内部的各油墨收纳体17能够从容器主体20的外部通过左侧壁形成部件52被目视确认。
如图3和图5所示,在边缘部件53的右内侧面,与油墨收纳体17的数量相对应地形成有向内侧(左侧)突出的右突出部5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墨为4色,对于配置在最后侧的油墨收纳体17不需要右突出部55,因此右突出部55形成有3个。各右突出部5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成等间隔。各右突出部55与后述的各舌片部70~72(参照图6)的形状相对应地形成为下侧开口的大致有盖三角箱状。在这种情况下,各右突出部55在从上侧观察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突出的三角形的2个边中的后侧的边比前侧的边短。
在边缘部件53的上表面上的、在各右突出部55的前侧重合的位置和右后的角部,分别形成有作为支承部的一个例子的右凹部56,油墨收纳体17在后述的支承部件92(参照图11)上被所述右凹部56支承。这4个右凹部56在前后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并且形成为与支承部件92的一部分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在各右凹部56的底面上的中央部形成有缺口凹部56a。
另外,在各右突出部55的后侧的面和边缘部件53的右内侧面的右前的角部附近,形成有从下端向上方延伸的、作为贯穿插入部的一个例子的缺口部57。各油墨收纳体17侧的连接软管37分别能够贯穿插入于这4个缺口部57。并且,各缺口部57在前后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在边缘部件53的左内侧面上,与油墨收纳体17的数量相对应地形成有向内侧(右侧)突出的左突出部58。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墨为4色,对于配置在最前侧的油墨收纳体17不需要左突出部58,因此左突出部58形成有3个。各左突出部58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各右突出部55稍微向前侧偏移的位置。各左突出部58在前后方向上配置成等间隔。各左突出部58形成为下侧开口的大致有盖三角箱状。在这种情况下,各左突出部58在从上侧观察时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突出的三角形的2个边中的后侧的边比前侧的边长。
在边缘部件53的上表面上的、在各左突出部58的后侧重合的位置和左前的角部,分别形成有作为支承部的一个例子的左凹部59,油墨收纳体17在后述的支承部件92(参照图11)被所述左凹部59支承。这4个左凹部59在前后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并且形成为与支承部件92的一部分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在各左凹部59的底面上的中央部形成有缺口凹部59a。并且,各左凹部59在与左右方向以小于90度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0度)交叉的方向上与各右凹部56对置。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靠前的位置,形成有能够插入各连接软管37的作为插入部的一个例子的容器侧贯穿插入孔61。右侧壁形成部件51通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根)螺钉62从容器主体20的内侧安装于壳体25的左侧壁25a。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和图8所示,右侧壁形成部件51通过6根螺钉62与左侧壁25a以及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左侧壁25a的内侧的2个矩形状的板金部件63紧固在一起,由此,右侧壁形成部件51被安装于壳体25的左侧壁25a。
如图9所示,在壳体25的左侧壁25a上的与容器侧贯穿插入孔6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各连接软管37贯穿插入的壳体侧贯穿插入孔64。并且,如图4和图6所示,下游端侧与各油墨供给针35连接的各连接软管37被贯穿插入到壳体侧贯穿插入孔64和容器侧贯穿插入孔61中,该各连接软管37的上游端侧被配置在容器主体20内。
在安装有油墨供给装置15的状态下,壳体侧贯穿插入孔64没有露出,因此能够抑制打印机11的美观性降低这一情况。
如图10所示,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上的从容器侧贯穿插入孔61的下侧至前侧的位置,以与容器侧贯穿插入孔61相邻的方式设有L字板状的第1软管支承部65,所述第1软管支承部65对贯穿插入到容器侧贯穿插入孔61内的各连接软管37中的、与黑色油墨对应的1个连接软管进行支承。另外,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上的、容器侧贯穿插入孔61的后侧,以在上下方向上等间隔的方式向左水平地突出设置有4个板状的肋,这4个板状的肋互相沿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
这4个肋的前端互相对齐,从下向上依次被设定为第1肋66、第2肋67、第3肋68、第4肋69。在前后方向上,第1肋66的长度比第2肋67的长度短,在前后方向上,第2肋67的长度比第3肋68的长度短。另外,在前后方向上,第3肋68的长度与第4肋69的长度相同。
在第1肋66、第2肋67和第3肋68的后端,分别一体地设置有比这些肋66~68向内侧(左方)大幅地水平突出的作为板状的支承部的一个例子的第1舌片部70、第2舌片部71和第3舌片部72。第1~第3舌片部70~72对各连接软管37的各油墨收纳体17侧的端部进行支承,由此抑制各连接软管37下垂。各舌片部70~72被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相等间隔,并且,越是朝向后方,左右方向的宽度变得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各舌片部70~72被配置成与边缘部件53的各右突出部55(参照图5)对应。并且,各舌片部70~72被上述的各右突出部55罩住。
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上的第1舌片部70与容器侧贯穿插入孔61之间,以在上下方向上夹住第1~第4肋66~69的方式形成有作为补充部的一个例子的一对贯穿孔77。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上的第1舌片部70与第2舌片部71之间,以在上下方向上夹住第2~第4肋67~69的方式形成有一对贯穿孔77。
在右侧壁形成部件51的内侧面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上的第2舌片部71与第3舌片部72之间,以在上下方向上夹住第3肋68和第4肋69的方式形成有一对贯穿孔77。使线78穿过各对贯穿孔77形成为环状,并将该线78的端部彼此连结,由此,连接软管37分别被可靠地保持。
接下来,对油墨收纳体的结构详细地进行叙述。如图11的(a)所示,各油墨收纳体17具备用于收纳油墨的作为液体收纳部的一个例子的油墨袋90。在油墨袋90的上端侧(一端侧)安装有支承部件(吊架部件)92,该支承部件(吊架部件)92构成了被支承于容器主体20(参照图5)的液体收纳体支承部。即,油墨袋90与支承部件92卡合。
油墨袋90以下述方式形成:在将筒状的油墨导出部(省略图示)夹在2个矩形状的挠性膜90a的周缘的状态下,使这2个挠性膜90a的周缘彼此熔接。即,油墨袋90是由成为对置的2个挠性壁的挠性膜90a所构成的袋体,并且形成为,由于收纳于内部的油墨的消耗,对置的2个挠性膜90a相互接近。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构成油墨袋90的2个挠性膜90a构成了挠性部。
由此,油墨袋90随着油墨的消耗而收缩。因此,能够防止下述这样的情况:随着油墨的消耗,油墨袋90内成为负压,油墨无法向记录头28侧供给。
各油墨收纳体17的支承部件92具备第1支承部件105和第2支承部件106,所述第1支承部件105和第2支承部件106以互相夹住油墨袋90的上端部的方式安装于该上端部。另外,在第2支承部件106的两端部分别突出设置有圆柱状的凸部123,所述凸部123被贯穿插入到在油墨袋90上形成的油墨袋贯穿孔(省略图示)中。另外,在第2支承部件106上形成有卡合缺口凹部130,该卡合缺口凹部130与贯穿插入油墨袋贯穿孔中的凸部123卡合。
接下来,对将内部填充有油墨的各油墨收纳体17设定于箱体18时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3和图12所示,在将各油墨收纳体17设定于箱体18的情况下,首先,在打开盖体21后将油墨收纳体17经由容器主体20的开口部19收纳于容器主体20内。此时,使在各油墨收纳体17的第1支承部件105的两端部设置的突片部122支承于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所述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在与左右方向以30度的角度斜着交叉的方向上对置。
这样,第1支承部件105的两端部分别被插入到缺口凹部56a(参照图5)和缺口凹部59a(参照图5)。由此,各油墨收纳体17在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呈30度的角度斜着交叉的方式被支承成能够装卸的状态下,互相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并收纳于容器主体20。在这种情况下,各油墨收纳体17成为在位于上端侧(一端侧)的支承部件92上被悬吊于容器主体20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的状态。因此,各油墨收纳体17成为从容器主体20的内底面浮起的状态。
另外,对于各油墨收纳体17,随着油墨袋90内的油墨的消耗,其厚度变小,相应地油墨袋90的下端下降(由图12的双点划线所示),但是,即使在油墨袋90内的油墨变空的情况下,从容器主体20的内底面浮起的状态也得以维持。
并且,如图2所示,闭合盖体21,由此,各油墨收纳体17相对于箱体18的设定作业完成。当各油墨收纳体17被设定于箱体18后,各油墨收纳体17的油墨经各连接软管37被供给至记录头28。被供给至记录头28的各油墨从记录头28的各喷嘴(省略图示)喷射至打印纸P,以进行印刷。
并且,当由于对打印纸P的印刷而导致各油墨收纳体17的油墨被消耗时,各油墨收纳体17的油墨袋90随着该油墨的消耗而逐渐萎缩。此时,由于箱体18的构成容器主体20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是透明的,因此,即使不打开盖体21,也能够通过左侧壁形成部件52从箱体18外对箱体18内的各油墨收纳体17的油墨袋90的萎缩情况(移位状态)进行目视确认。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左侧壁形成部件52不仅占据了容器主体20的左侧面的大部分,还占据了容器主体20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上的左侧半部分的大部分。并且,各油墨收纳体17在箱体18内以倾斜成左侧比右侧位于前侧的状态互相平行地沿前后方向排列并配置。
因此,能够从箱体18外、并且从箱体18的前侧目视确认箱体18内的所有的油墨收纳体17的油墨袋90的萎缩情况。从而,能够根据各油墨收纳体17的油墨袋90的萎缩情况来识别各油墨收纳体的更换时刻。
以上,所说明的打印机11具备:记录头28,其能够将油墨喷射至打印纸P;搬送单元,其将打印纸P搬送至记录头28;壳体25,其收纳记录头28和搬送单元;作为保持体的箱体18,其以底壁形成部件50处于比壳体25的底面高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壳体25的外侧面,并对收纳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进行保持;和供给部(连接软管37),其将油墨从油墨收纳体17供给至记录头28。
根据该结构,具备箱体18,所述箱体18以底壁形成部件50处于比壳体25的底面高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壳体25的外侧面,并对收纳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进行保持。由此,即使是使用了大容量的油墨收纳体17的打印机11,也能够在不扩大打印机11的设置空间的情况下进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主体装置14的左侧面(壳体25的与形成有插入口即开口部30的外侧面相邻的一个外侧)具备具有箱体18的油墨供给装置15,但是,也可以在主体装置14的右侧面(与形成有开口部30的外侧面相邻的另一个外侧)具备具有保持油墨收纳体17的箱体的油墨供给装置。
多个油墨收纳体17中的至少1个油墨收纳体17的容量可以与其他的油墨收纳体17不同。这样,能够根据液体的类别来改变可供给至记录头的液体的容量。
例如,多个油墨收纳体17至少包括收纳黑色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收纳黑色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的容量比其他的油墨收纳体17大。这样,能够将使用量较多的黑色油墨大量地供给至记录头28。
箱体18的底壁形成部件50可以配置在比壳体25的底面高50mm的位置。由此,在打印纸等记录介质重叠起来不足50mm的状态下,能够将一部分记录介质以重叠在箱体18的下部的状态放置。因此,包括放置在主体装置14的左侧的记录介质在内的打印机11的设置面积变小。
油墨收纳体17不一定需要使支承部件92的两端部被箱体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支承而悬吊。即,油墨收纳体17也可以是在放置于箱体18的内底面上的状态下进行收纳。在这种情况下,箱体18的内底面(底壁49)作为支承油墨收纳体17的支承部发挥功能。
也可以在油墨收纳体17的油墨袋90的上端部(成为帽87侧的一端侧),设置可被箱体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支承的形状的硬质的支承部来作为液体收纳体支承部,以代替支承部件92。这样,能够把持着支承部来操作油墨收纳体17。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油墨收纳体17相对于箱体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的装卸作业。
油墨收纳体17不一定需要经由支承部件92被箱体18的右凹部56和左凹部59支承。箱体18上的右侧壁45与左侧壁46之间的距离不一定需要比油墨收纳体17的宽度短。
箱体18将多个油墨收纳体17保持成在壳体25的高度方向上不重叠。由此,油墨收纳体17能够在不互相受影响的情况下将油墨用尽至最后。
箱体18不一定需要具有能够目视确认与油墨收纳体17内的油墨的消耗相伴随的油墨袋90的萎缩情况的透明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2。箱体18的开口部19不一定需要设置在容器主体20的上端,也可以设置在容器主体20的侧面。
箱体18的盖体21可以省略。油墨袋90不一定需要全部都由挠性膜90a构成。即,也可以利用由挠性材料构成的挠性部来构成油墨袋90的局部。另外,构成油墨袋90的挠性部的材料既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不透明的。
箱体18的容器主体20的侧壁不一定需要通过将左右分割开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和左侧壁形成部件52组合起来而构成。即,容器主体20的侧壁可以通过将分割开的3个以上的部件组合起来而构成,也可以由未分割的1个部件构成。
在箱体18的容器主体20上形成的贯穿孔77可以省略。在箱体18的边缘部件53上设置的缺口部57可以省略。可以在箱体18的边缘部件53上设置能够供连接软管37贯穿插入的孔来作为贯穿插入部,以代替缺口部57。构成容器主体20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和左侧壁形成部件52可以是呈L字状弯曲的板状。
可以使各帽87的颜色、和收纳在与各帽87对应的各油墨收纳体17中的油墨的颜色一致。这样,能够抑制帽87与错误的油墨收纳体17连接。
在打印机11中,箱体18不一定需要相对于主体装置14的印刷部12安装成装卸自如。即,箱体18可以被固定于主体装置14的印刷部12上。
在打印机11中,箱体18的高度不一定需要比读取面13a的高度低。即,箱体18的高度可以与读取面13a的高度相同,或者比读取面13a的高度高。
接下来,对利用打印机11的读取部13来读取比读取面13a大的原稿G的情况下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利用读取部13读取比读取面13a大的原稿G的情况下,首先,打开自动文档送纸器16使读取面13a露出。接下来,以下述方式载置原稿G:将原稿G上的欲读取的区域收纳在读取面13a上,并且使该原稿G的从读取面13a上超出的部分的一部分位于箱体18上(盖体21上)。
此时,箱体18的高度与读取面13a的高度一致。即,箱体18的高度比读取面13a的高度低5毫米的量。
从而,原稿G的一部分在没有卡挂于箱体18的侧面的情况下被支承在箱体18上。并且,如果在将自动文档送纸器16闭合的状态下使读取部13动作,则原稿G在读取面13a上的区域被读取。
这样,原稿G的从读取面13a上超出的一部分被箱体18支承,因此,原稿G的位置稳定,能够利用读取部13高精度地读取原稿G。
(变更例)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变更为下面这样的其他实施方式。
图13是在主体装置14的下部安装有增设盒单元141的打印机11的立体图。如图13所示,在打印机11中,可以在主体装置14的下部安装具有增设用的打印纸盒140的增设盒单元141。
图14是从正面观察在读取部13具备盖部件146的打印机11的图。如图14所示,在打印机11中,可以将自动文档送纸器16变更为能够开闭读取面13a的盖部件146。另外,也可以变更为省略了读取部13而使印刷部12的上表面敞开的盖部件146。
图15是具备油墨供给装置15a的打印机11的立体图,该油墨供给装置15a收纳1个油墨收纳体17a。图11的(b)示出了图3的油墨收纳体17和尺寸比油墨收纳体17大的油墨收纳体17a。虽然大小不同,但油墨收纳体17a的结构与油墨收纳体17的结构相同。
如图15所示,在打印机11中,在印刷部12仅使用黑色油墨的单色打印机的情况下,也可以具备这样的油墨供给装置15a:该油墨供给装置15a配置有1个收纳黑色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a。在这种情况下,油墨收纳体17a以其宽度方向成为前后方向的方式被收纳。并且,在图15中,开闭自如地覆盖开口部19的盖体21被省略。
图16是在主体装置14的左右方向上的两侧的外侧面分别具备油墨供给装置15a、15b的打印机11的立体图。如图16所示,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在主体装置14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配置油墨供给装置15a、15b。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配置于主体装置14的左侧面的油墨供给装置15a中,配置收纳有黑色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a,在配置于主体装置14的右侧面的油墨供给装置15b中,配置分别收纳有青色油墨、品红色油墨、黄色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与油墨供给装置15a相同,配置有用于将油墨从油墨供给装置15b供给至记录头28的连接软管37。
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能够分别增大在右侧的油墨供给装置15b中收纳的、用于收纳青色油墨、品红色油墨、黄色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的容量。另外,由于将仅收纳黑色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a配置在左侧的油墨供给装置15a中,因此能够增大收纳使用频率较高的黑色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a的容量。
相反地,也可以将收纳有用于分别收纳青色油墨、品红色油墨、黄色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的油墨供给装置配置在左侧,将收纳有用于收纳黑色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a的油墨供给装置配置在右侧。并且,油墨供给装置15a、油墨供给装置15b的外径尺寸可以大致相同,也可以不同。
油墨供给装置15a、15b以底壁形成部件50处于比印刷部12高的位置的方式分别安装于印刷部12的左侧壁、右侧壁。由此,油墨供给装置15a、15b被配置成底壁形成部件与图1的底壁形成部件50相同地从设置面离开的状态,因此,即使是将油墨供给装置15a、15b配置在印刷部12的两侧的结构,也不会导致打印机11的设置面积(接地面积)增大。
图17是在印刷部12的罩33上设置有缺口部330的打印机11的立体图。如图17所示,在罩33的左侧端部设有缺口部330。在排纸托盘32的上方,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具备罩33。
也可以经由穿过由缺口部330形成的间隙的连接软管37,将油墨从油墨供给装置15供给至在印刷部12的壳体内部收纳的记录头28。图18是在印刷部12的罩33上设有贯穿孔331的打印机11的立体图。
如图18所示,在罩33的左侧端部设置有贯穿孔331。以能够在连接软管37穿过贯穿孔331的状态下转动的方式具备罩33。也可以经由穿过由贯穿孔331形成的间隙的连接软管37,将油墨从油墨供给装置15供给至在印刷部12的壳体内部收纳的记录头28。
图19是连接软管37穿过印刷部12的罩33与壳体之间的打印机11的立体图。如图19所示,作为开闭部件的罩33在稍微打开的状态下将连接软管37夹在其与印刷部12的壳体之间,并且被作为固定部件的具有粘性的带状部件332固定。也可以经由在罩33与印刷部12的壳体之间的间隙中穿过的连接软管37,将油墨从油墨收纳体17供给至在壳体25内部收纳的记录头28。
这样,可以在不对壳体25和罩33进行加工的情况下将油墨从配置于壳体25的外侧的油墨收纳体17供给至在壳体25的内侧收纳的记录头28。
图20是示出穿过设在读取部13与印刷部12之间的缺口部38的连接软管37的部分的立体图。以能够相对于印刷部12转动的方式具备读取部13,读取部13还作为印刷部12的盖部发挥功能。在本实施例中,读取部13兼用作印刷部12的盖部,但盖部也可以是不具有作为读取部的功能的单纯的盖。
如图20所示,在印刷部12的壳体25的左侧上端部设置有缺口部38。在读取部13相对于印刷部12闭合的状态下,由缺口部38形成间隙。连接软管37穿过缺口部38,经由连接软管37将油墨从油墨供给装置15供给至记录头28。
图21是示出穿过设在读取部13与印刷部12之间的间隙形成部件39的连接软管37的部分的立体图。以能够相对于印刷部12转动的方式具备读取部13。
如图21所示,在印刷部12的壳体25的左侧上端部设置有间隙形成部件39。在读取部13相对于印刷部12闭合的状态下,由间隙形成部件39形成间隙。连接软管37穿过间隙形成部件39的贯穿孔39a,经由连接软管37将油墨从油墨供给装置15供给至记录头28。
由此,连接软管37不会被读取部13和壳体25夹住而挤压并变形,因此,连接软管37内的油墨的流动不会被抑制。
图22是在主体装置14的左右两侧具备油墨供给装置15、15c的打印机11的立体图。如图22所示,可以在主体装置14的左侧具备油墨供给装置15,并且,在主体装置14的右侧具备油墨供给装置15c。在油墨供给装置15c的箱体18a内,与油墨供给装置15相同地收纳有多个油墨收纳体17。
构成箱体18a的盖体21a、容器主体20a是与构成箱体18的盖体21、容器主体20左右对称的结构。即,构成容器主体20a的左侧壁形成部件51a、右侧壁形成部件52a、底壁形成部件50a以与构成容器主体20的右侧壁形成部件51、左侧壁形成部件52、底壁形成部件50左右对称的方式构成。
另外,与左侧壁形成部件52相同,右侧壁形成部件52a由透明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从而,收纳在容器主体20a的内部的各油墨收纳体17能够从容器主体20a的外部通过右侧壁形成部件52a被目视确认。
另外,与油墨供给装置15相同,油墨供给装置15c以底壁形成部件50a处于比主体装置14的底面高的位置的方式被安装于主体装置14的右侧壁。
根据在主体装置14的两侧配置有容器主体20、20a的结构,能够增加油墨收纳体17的个数,因此能够增加油墨的容量。另外,还能够配置收纳浅蓝色、浅洋红等油墨色的油墨的油墨收纳体17,因此能够增加油墨色的颜色数量。
另外,在配置于主体装置14的两侧的容器主体20、20a中,也可以分别保持相等数量的油墨收纳体17。这样,能够提高打印机11的左右的重量平衡性。
另外,可以在一个容器主体20(20a)中保持多个油墨收纳体17,并使多个油墨收纳体17中的至少1个油墨收纳体17的容量与其他油墨收纳体17不同。这样,能够根据油墨的色别(液体的类别)来改变可供给至记录头28的油墨的容量。
图23是示出收纳于框架160的油墨收纳体17的立体图。在油墨收纳体17的上部设置的第1支承部件105的两端部被框架160的上端面161支承。框架160被安装于主体装置14的侧面。这样,也可以利用框架160构成保持油墨收纳体17的保持体。
图24的(a)、(b)是具备上部和侧面部成为一体的罩152的油墨供给装置150的立体图。图24的(a)的油墨供给装置150相对于收纳箱154被装备成能够以支点153为转动支点向箭头方向转动。图24的(a)是罩152闭合的状态,图24的(b)是罩152打开的状态。并且,图24的(b)没有图示出油墨收纳体17。
图24的(b)的罩152的上部152c、侧面部152b、正面部分152a和背面部分152d实现了一体化。即,上部152c与侧面部152b连接。侧面部152b与前表面部上的从中央开始向左侧形成的正面部分152a连接。另外,侧面部152b与背面部上的从中央开始向左侧形成的背面部分152d连接。上部152c、侧面部152b、正面部分152a、背面部分152d可以是将分离的部件连接起来而成的结构。
罩151的前表面部分151a覆盖收纳箱154的前表面右侧半部分,罩151的背面部分151b覆盖收纳箱154的背面右侧半部分。在罩151、152的内侧设置有用于收纳油墨收纳体17的矩形箱状的收纳箱154。收纳箱154作为保持油墨收纳体17的保持部发挥功能。
罩152具有闭合状态下的收纳箱154的上部152c和从上部152c向下方延续的侧面部152b、正面部分152a、背面部分152d,罩152被装备成能够相对于收纳箱154转动。
这样,在打开罩152的状态时,收纳箱154露出的范围变大。由此,将油墨收纳体17收纳于收纳箱154时、或着从收纳箱154取出时的作业变得容易。
(实施方式2)
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图25是实施方式2中的作为记录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后,称作打印机)411的外观立体图。打印机411具备:主体装置414,其具有喷射油墨(液体)来形成图像的印刷部412和读取原稿G(介质)的读取部413;和油墨供给装置415a、415b,它们对印刷部412供给油墨。油墨供给装置415a安装于主体装置414的左侧,油墨供给装置415b安装于主体装置414的右侧。
读取部413被配置在印刷部412的上方。在读取部413上具备由玻璃等透明板状部件形成的未图示的原稿台,能够读取载置于原稿台上的原稿G。另外,在读取部413上,配置有经由未图示的铰链部与读取部413的后表面的上端部连结的自动文档送纸器416。自动文档送纸器416能够一边使层叠的多张原稿G一张一张地翻转,一边将所述原稿G依次输送至由玻璃等透明板状部件形成的未图示的读取窗上,来读取原稿G。
在形成于壳体425的正面侧的开口部430中,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插拔的方式设置有打印纸盒429。开口部430是供打印纸盒429相对于壳体425装卸自如地安装的插入口。在打印纸盒429的上侧,以在前后方向上伸缩自如的方式设置有排纸托盘432。
多张打印纸以层叠状态载置于打印纸盒429。载置于打印纸盒429中的打印纸被一张一张地供给至壳体425的内部,印刷后的打印纸被从排纸口431排出并载置于排纸托盘432中。
在壳体425的下方具备增设盒单元541。在增设盒单元541中设置有能够沿前后方向插拔的打印纸盒540。
对油墨供给装置415a、415b的箱体418的结构详细地进行叙述。箱体418的盖体421形成为下述这样的有盖矩形箱状:容器主体420侧开口,前后方向上较长且比容器主体420浅。盖体421经未图示的铰链部与容器主体420的后表面的上端部连结。从而,盖体421在进行开闭动作的情况下以铰链部为支点转动。即,盖体421被从容器主体420的前侧打开,并且在容器主体420的前侧被关闭。
容器主体420具备:有底矩形箱状的底壁形成部件450;板状的内侧壁形成部件451,其形成侧壁的内侧半部分(左右方向上的主体装置414侧的半部分),并且呈大致U字状弯曲;板状的外侧壁形成部件452,其形成侧壁的外侧半部分(在左右方向上与主体装置414相反的一侧的半部分),并且呈大致U字状弯曲;和边缘部件453,其构成开口部的周缘部,并且形成为中空且矩形的框状。
容器主体420是通过将作为分割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内侧壁形成部件451、和作为分割部件的一个例子的外侧壁形成部件452组合起来而构成的。即,容器主体420的侧壁是通过将作为2个分割部件的内侧壁形成部件451和外侧壁形成部件452组合起来而构成的。
在油墨供给装置415a、415b的盖体421和边缘部件453的正面侧设置有锁定机构422。锁定机构422能够利用所谓的南京锁460使盖体421相对于容器主体420维持闭合状态。
图26是从正面侧观察从图25的状态卸下自动文档送纸器416后的状态下的打印机411的图。
虚线413a表示载置原稿G的原稿台的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油墨供给装置415a、415b被装备成:在盖体421闭合的状态下,盖体421的上端421a的位置处于与读取面(原稿台)的高度方向的位置413a相同、或者比位置413a低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从用户抬起图25的自动文档送纸器416使其转动而敞开原稿台起,直至在将原稿G载置于原稿台上并利用读取部413读取原稿G的图像后将原稿G从原稿台取出为止的动作中,操作性优良。另外,当原稿G的尺寸大到超出原稿台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原稿台的左右方向上超出的原稿G不会与油墨供给装置415a、415b发生干涉,操作性良好。另外,如果预先将油墨供给装置415a、415b的上表面的高度设定为与原稿台的高度大致相同,则能够对超出的原稿G进行支承,从而能够防止因原稿G挠曲所导致的原稿G的损伤。
图27是将油墨供给装置415a、415b的盖体421卸下后的状态下的打印机411的立体图。在油墨供给装置415a中,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具备收纳单色油墨的1个油墨收纳体417a。在油墨供给装置415b中,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具备分别收纳黄色、品红色、青色油墨的3个油墨收纳体417b。油墨收纳体417a中能够收纳油墨的油墨容量比油墨收纳体417b中能够收纳油墨的油墨容量大。另外,3个油墨收纳体417b的油墨容量大致相同。
图28是油墨收纳体417a、417b的立体图。油墨收纳体417a、417b具备收纳油墨的油墨袋490。在油墨袋490的上端侧安装有支承部件(吊架部件)492。即油墨袋490与支承部件492卡合。
油墨袋490以下述方式形成:在将筒状的油墨导出部(省略图示)夹在2个矩形状的挠性膜490a的周缘的状态下,使这2个挠性膜490a的周缘彼此熔接。
油墨收纳体417a、417b的支承部件492具备第1支承部件505和第2支承部件506,所述第1支承部件505和第2支承部件506以互相夹住油墨袋490的上端部的方式安装于该上端部。另外,在第2支承部件506的两端部分别突出设置有圆柱状的凸部523,所述凸部523被贯穿插入到在油墨袋490上形成的油墨袋贯穿孔(省略图示)中。另外,在第2支承部件506上形成有卡合缺口凹部530,该卡合缺口凹部530与贯穿插入油墨袋贯穿孔中的凸部523卡合。
3个油墨收纳体417b以第1支承部件505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的角度(例如30度)的姿势使突片部522保持在容器主体420内的凹部(未图示)中。
在油墨收纳体417a、417b的上部设置有阀体部(省略图示),通过使帽487向按下的方向旋转,由此阀体部动作,油墨收纳体417a、417b的内部和连接软管437a、437b成为连通状态。
油墨供给装置415a的箱体418的进深的长度比油墨供给装置415b的箱体418的进深的长度短。并且,油墨供给装置415a和油墨供给装置415b的正面侧的端部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但是油墨供给装置415a的背面侧的位置比油墨供给装置415b的背面侧的位置位于前侧。因此,在壳体425的左侧背面部没有配置油墨供给装置415a。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用户将与电源软线连接来用于供给交流电源的插头(未图示)和设在壳体425的左侧背面部上的插座(未图示)连接时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油墨供给装置415a的箱体418的宽度的长度L1比油墨供给装置415b的箱体418的宽度的长度L2短,油墨供给装置415a的箱体418的高度方向的长度比油墨供给装置415b的箱体418的高度方向的长度短。这样,油墨供给装置415a的箱体418和油墨供给装置415b的箱体418的大小不同。
图29是将壳体425的上部卸下后的状态下的打印机411的立体图。印刷部412具备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壳体425。在壳体425内的中央部设有搬送通道426,该搬送通道26支承作为记录介质的打印纸P。在搬送通道426的上方设置有能够沿主扫描方向即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墨架427。
在墨架427内,以从墨架427的下表面露出的方式支承有喷射油墨的记录头428。记录头428与搬送通道426对置。在墨架427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记录头428对在搬送通道426上被从后侧向前侧搬送的打印纸P从多个喷嘴(省略图示)喷射油墨,由此对打印纸P进行印刷。
在壳体425内的搬送通道426的下侧具备打印纸盒429。打印纸盒429内的打印纸P通过送纸机构(省略图示)被一张一张地翻转,同时被从后侧输送到搬送通道426上。
在搬送通道426上进行了印刷的打印纸P被从图25的排纸口431依次排出,所述排纸口431由开口部430的比打印纸盒429靠上侧的区域构成。
在壳体425内的左端部设置有前侧开口的形成为矩形箱状的保持箱体434。在保持箱体434内具备沿左右方向排列的4个中空的油墨供给针(未图示)。
各油墨供给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贯穿保持箱体434的侧壁。挠性的油墨供给软管436的一端侧与各油墨供给针的后端部连接,油墨供给软管436的另一端侧与记录头428连接。
1根挠性的连接软管437a的一端侧与油墨供给针的前端部连接,连接软管437a的另一端侧与收纳在油墨供给装置415a中的油墨收纳体417a连接(参照图27)。
3根挠性的连接软管437b的一端侧与各油墨供给针的前端部连接,连接软管437b的另一端侧与收纳在油墨供给装置415b中的各油墨收纳体417b连接(参照图27)。
在油墨收纳体417a、417b的上部设置有阀体部(省略图示),通过使帽487向按下的方向旋转,由此阀体部动作,油墨收纳体417a、417b的内部和连接软管437a、437b成为连通状态。
因此,从收纳于油墨供给装置415a中的油墨收纳体417a经由连接软管437a、油墨供给针、油墨供给软管436将单色油墨供给至记录头428。
另外,从收纳在油墨供给装置415b中的油墨收纳体417b经由连接软管437b、油墨供给针、油墨供给软管436分别将黄色油墨、品红色油墨、青色油墨这些彩色油墨供给至记录头428。
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纸盒429构成了记录介质保持单元,油墨收纳体417a、417b构成了液体收纳体,箱体418构成了保持体,增设盒单元541构成了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
以上,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411具备:记录头428,其能够向打印纸P喷射油墨;打印纸盒429,其保持打印纸P;搬送单元,其将打印纸P搬送至记录头428;壳体425,其收纳记录头428和搬送单元,并且打印纸盒429被插入于壳体425;插入口(开口部430),其形成于壳体425的外侧面,供打印纸盒429插入;油墨收纳体417a、417b,它们收纳油墨;箱体418,其配置在壳体425的与形成有开口部430的外侧面相邻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上,并保持油墨收纳体;以及供给部(至少包括连接软管437a、437b),它们将油墨从油墨收纳体供给至壳体425的内部,箱体418具有图26的底部450a,底部450a被配置在比壳体425的底面425a低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即使增大油墨收纳体417a、417b或增加油墨收纳体417a、417b的个数,也能够抑制下述这样的情况:保持油墨收纳体417a、417b的箱体418变得大型化,从而使打印机411大型化。
另外,箱体418的底部450a被配置在比增设盒单元541的底面高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小打印机411的设置面积。
图31的(a)~(c)是从正面侧观察打印机700、700a、700b的图,并且是用于说明箱体的位置的示意图。图31的(a)的打印机700具有读取部701和印刷部702。箱体704(保持体)的底部704a可以配置在与增设盒单元703(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底面703a一致的位置。
由此,由于能够增大箱体704的容积,因此,打印机700能够具备较大的油墨收纳体417a、417b(液体收纳体),或者能够增加油墨收纳体417a、417b的个数。
另外,如图31的(b)所示,具有多个增设盒单元703、705,箱体706的底部706a可以配置在比最下部的增设盒单元705的底面705a高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减小打印机700a的设置面积。
另外,如图31的(c)所示,打印机700b具有多个增设盒单元703、705,箱体707的底部707a可以配置在与最下部的增设盒单元705的底面705a一致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增大箱体707的容积,因此,打印机700b能够具备较大的油墨收纳体417a、417b,或者能够增加油墨收纳体417a、417b的个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侧的箱体418的底部450a被配置在比壳体425的底面425a低的位置,但是,也可以将一方的箱体418的底部450a配置于比壳体425的底面425a低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纸盒429和打印纸盒540的收纳尺寸不同。由此,能够分别收纳不同尺寸的打印纸。
打印纸盒429和打印纸盒540的收纳尺寸也可以相同。由此,能够分别收纳相同尺寸的打印纸。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2中,对在背面侧设置有盖体421的转动轴且正面侧开口的箱体418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实施方式3中,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设置于盖体的下部、且壳体的侧面侧开口的箱体进行说明。
图30的(a)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具备油墨供给装置610的一侧的部分的外观立体图。图30的(b)是从正面侧观察具备油墨供给装置610的一侧的部分的图。油墨供给装置610的箱体609由容器主体607和盖体608构成。
如图30的(b)所示,盖体608以转动轴616为支点向箭头方向转动,所述转动轴616设在盖体608的下部,且该转动轴616的轴方向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以能够向右侧开口的方式具备盖体608。
主体装置603由读取部601和印刷部602构成。在读取部601的右侧形成有檐部604,该檐部604比收纳印刷部602的壳体605的壁面向右侧突出。即,如图30的(b)所示,檐部604在左右方向上处于与容器主体607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打印机600变得大型化。
在盖体608的下部,盖体608的厚度比其他的部分薄,成为下部缩窄的形状。在该缩窄的盖体608的下部形成有凸部611,该凸部611比盖体608的缩窄的壁面612向外侧呈凸状突出。凸部的突出量与其他的未缩窄的区域同等。换而言之,由于存在缩窄的区域,因此成为相对地突出有凸部的形状。在盖体608的下部内侧的壁面上形成有沿着凸部611的形状形成的凹部(未图示)。由此,能够使收纳于容器主体607的油墨收纳体(参照图28)的下部的一端侧保持在该凹部中。
在盖体608上设置有具有透明性的透明部件613。由此,该透明部件613作为能够对收纳于容器主体607中的油墨收纳体进行目视确认的窗口发挥功能。因此,能够从透明部件613的外侧、并且从箱体609的前侧目视确认箱体609内的所有的油墨收纳体的油墨袋的萎缩情况。从而,能够根据各油墨收纳体的油墨袋490的萎缩情况来识别各油墨收纳体的更换时刻。
在图30的(a)的盖体608上设置有开闭盖体608时使用的开闭杆614。开闭杆614被设置在收纳于容器主体607中的多个油墨收纳体之间的位置。在开闭杆614上包含有用于将容器主体607和盖体608固定于闭合状态的锁定机构或未图示的钩等结构件,需要它们的设置空间。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将开闭杆614设置在收纳于容器主体607中的多个油墨收纳体之间的位置,能够缩短箱体609的宽度的长度。
在盖体608和容器主体607上具备能够将盖体608维持为闭合状态的锁定机构615。图30的(c)是示出锁定机构615的概要结构的图。锁定机构615由所谓的南京锁构成。
在盖体608的上部具备保持部件617。在保持部件617中,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具备转动部件618。在转动部件618的端部具备杆619。当用户将钥匙621插入到转动部件618的开口部并使其转动时,杆619转动,并与设置在容器主体607上的卡合部620卡合,盖体608相对于容器主体607成为闭合状态。
在壳体605的下方,与以能够插拔的方式设置于壳体605的插入口中的打印纸盒(未图示)分体地具备增设盒单元606。箱体609的下端部位于比壳体605的底面605a靠下侧的位置,箱体609的下端部位于比增设盒单元606的底面606a靠上侧的位置。
在增设盒单元606的底面606a的右侧角部,以前后方向较长的方式设置有凹状的手指钩挂部622。手指钩挂部622在上下方向上被设置于不与盖体608和容器主体607重叠的位置。在油墨供给装置610安装于壳体605的状态下,用户能够把持手指钩挂部622,在保持着增设盒单元606、和搭载于增设盒单元606的主体装置603的状态下,将打印机600抬起并使其移动。另外,通过明确地示出手指钩挂部622,由此,能够防止在移动时错误地保持油墨供给装置615a、615b而损伤油墨供给装置615a、615b。
(实施方式4)
根据附图对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图32的(a)是从正面左侧观察实施方式4中的作为记录装置的喷墨式打印机(以后,称作打印机)801的外观立体图。打印机801具备:印刷部803,其喷射油墨(液体)来形成图像;读取部802,其读取未图示的原稿等;和作为保持体的箱体805、806。由印刷部803和读取部802构成主体装置。
箱体805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主体装置的壳体804的左侧的侧面804c,箱体806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壳体804的右侧的侧面804b。在箱体805、806中容纳有用于收纳油墨的作为液体收纳体的油墨收纳体830(参照图34)。箱体805容纳一个用于收纳单色油墨的油墨收纳体830。箱体806容纳分别用于收纳黄色油墨、品红色油墨、青色油墨这些彩色油墨的3个油墨收纳体830。
读取部802被配置在印刷部803的上方。读取部802具备由玻璃等透明板状部件形成的未图示的原稿台,能够读取载置于原稿台上的原稿。另外,在读取部802上,配置有经由未图示的铰链部与读取部802的后表面的上端部连结的自动文档送纸器828。自动文档送纸器828能够一边使层叠在原稿载置部上的多张原稿一张一张地翻转,一边将所述原稿依次输送至由玻璃等透明板状部件形成的未图示的读取窗上,来读取原稿。
在壳体804的正面侧的侧面804a形成有开口部813。在开口部813的下侧的区域,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插拔的方式设置有作为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打印纸盒812。即开口部813的下侧的区域是用于供打印纸盒812相对于壳体804装卸自如地安装的插入口。在打印纸盒812的上侧设置有搬送通道811,该搬送通道811用于搬送在印刷部803的内部印刷后的未图示的打印纸。开口部813的上侧的区域形成为印刷后的打印纸的排纸口。
多张打印纸以层叠状态载置于打印纸盒812。载置于打印纸盒812中的打印纸被一张一张地供给至壳体804的内部,印刷后的打印纸被从在开口部813的上侧形成的排纸口排出而载置于未图示的排纸托盘。
在主体装置的正面侧具备用于进行电源的接通(ON)/断开(OFF)操作、印刷条件或读取条件的设定等的操作按钮810。另外,在主体装置的正面侧,具备用于显示印刷条件或读取条件的由液晶面板等构成的显示部819。
在壳体804和箱体805的下侧,以能够相对于壳体804和箱体805装卸的方式具备支承座890。支承座890由主体部890b和从主体部890b向左侧延伸的延伸部890a构成,主体部890b和延伸部890a形成为一体。延伸部890a比壳体804的侧面804c的位置向外侧延伸。
主体部890b位于壳体804的下侧而支承壳体804,延伸部890a位于箱体805的下侧而支承箱体805。在主体部890b和延伸部890a之间设有台阶,延伸部890a形成得比主体部890b低。
因此,箱体805的底面的位置处于比壳体804的底面的位置低的位置,箱体805的底面的位置处于比支承座890中的主体部890b的上端低的位置。即,箱体805横跨壳体804和支承座890进行配置。
在箱体806的下侧,以能够相对于箱体806装卸的方式具备支承体891。支承体891与支承座890分体地形成。支承体891的支承面的高度比主体部890b低。因此,箱体806的底面的位置处于比壳体804的底面的位置低的位置,箱体806的底面的位置处于比支承座890中的主体部890b的上端低的位置。即,箱体806横跨壳体804和支承座890进行配置。
箱体805、806的上表面的位置处于比读取部802的原稿台的位置靠下侧的位置。由此,当用户使自动文档送纸器828转动而形成为原稿台露出的状态并将原稿载置于原稿台、或者从原稿台取走原稿时,箱体805、806不会成为障碍。
在延伸部890a的左侧底部形成有作为第1手指钩挂部的手指钩挂部895。手指钩挂部895是将延伸部890a的底部的角部以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方式切除而得到的缺口部。用户能够在手掌向上的状态下使多个手指侵入手指钩挂部895而钩挂住手指。
图32的(b)是从正面右侧观察打印机801的外观立体图。在支承体891的右侧底部形成有作为第2手指钩挂部的手指钩挂部896。手指钩挂部896是将支承体891的底部的角部以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方式切除而得到的缺口部。用户能够在手掌向上的状态下使多个手指侵入手指钩挂部896而钩挂住手指。
另外,在支承座890的主体部890b的前侧底部也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缺口部,从而构成用于供用户的手指钩挂的手指钩挂部890c。在支承座890的主体部890b的后侧底部也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缺口部,从而构成用于供用户的手指钩挂的手指钩挂部(未图示)。
图33是将壳体804的上部卸下后的状态下的打印机801的立体图。在搬送通道811的上方设置有能够沿主扫描方向即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墨架821。在墨架821内,以从墨架821的下表面露出的方式具备喷射油墨的记录头820。
在打印机801中具备使打印纸翻转的未图示的翻转单元,在搬送通道811的下侧具备的打印纸盒812内的打印纸P通过翻转单元一张一张地翻转,同时被从后侧输送至搬送通道811上。
另外,在打印机801中具备未图示的包括搬送辊、送纸马达等而构成的搬送单元,打印纸P被搬送单元沿着搬送通道811从后侧向前侧搬送。从在墨架821上具备的往复移动的记录头820,对搬送的打印纸P喷射油墨,由此在打印纸P上进行印刷。
如前所述,在搬送通道811上进行了印刷的打印纸P被从排纸口依次排出,所述排纸口由开口部813的比打印纸盒812靠上侧的区域构成。
在前侧开口的形成为矩形箱状的保持箱体824内,具备沿左右方向排列的4个中空的油墨供给针(未图示)。
各油墨供给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贯穿保持箱体824的侧壁。挠性的油墨供给软管825的一端侧与各油墨供给针的后端部连接,油墨供给软管825的另一端侧与记录头820连接。
1根挠性的连接软管822的一端侧与油墨供给针的前端部连接,连接软管822的另一端侧与容纳在箱体805中的油墨收纳体830连接(参照图34)。
3根挠性的连接软管823的一端侧与各油墨供给针的前端部连接,连接软管823的另一端侧与容纳在箱体806中的油墨收纳体830连接(参照图34)。
图34是油墨收纳体830的立体图。油墨收纳体830具备收纳油墨的油墨袋833。在油墨袋833的上端侧固定有支承部件(吊架部件)832。
油墨袋833以下述方式形成:在将筒状的油墨导出部(省略图示)夹在2个矩形状的挠性膜的周缘的状态下,使这2个挠性膜的周缘彼此熔接。
在油墨收纳体830的上部设置有阀体部(省略图示),通过使帽831向按下的方向旋转,由此阀体部动作,油墨收纳体830的内部和连接软管822、823成为连通状态。
从收纳于图33的箱体805中的油墨收纳体830经由连接软管822、油墨供给针、油墨供给软管825将单色油墨供给至记录头820。另外,从收纳于箱体806的油墨收纳体830经由连接软管823、油墨供给针、油墨供给软管825分别将黄色油墨、品红色油墨、青色油墨这些彩色油墨供给至记录头820。
图35的(a)是箱体806的外观立体图。在箱体806中具备收纳油墨收纳体830的容纳部835。容纳部835的下端被固定于固定部815。容纳部835的上侧开口,用户能够将油墨收纳体830安装于容纳部835内,或者将油墨收纳体830从容纳部835内取出。
具备盖体814,该盖体814能够以单点划线所示的转动轴836为支点向箭头方向转动。盖体814的壳体804侧开口,通过使盖体814从图35的(a)的状态转动而形成为图32的(b)的闭合的状态,由此,盖体814覆盖容纳部835。在固定部815的下侧,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具备支承体891。
图35的(b)是从正面侧观察箱体806安装于壳体804的部分的图,对于盖体814、容纳部835,示出了从正面侧观察的外观形状,对于支承体891,示出了形成有突出部891b的部分处的截面形状。
在支承体891的壳体804侧,设置有从支承体891的侧面891a突出的作为卡合部的突出部891b。在支承座890的主体部890b,形成有从侧面804b向内侧凹陷的凹部890d。
支承体891的突出部891b被插入凹部890d而卡合,支承体891通过未图示的螺钉等卡合部件而被固定于支承座890。在高度方向上,支承体891的底面的位置与支承座890的底面的位置相同。
图35的(c)是示出将设置在支承座890的主体部890b上的突出部890e插入到设置于支承体891的凹部891c中的部分的剖视图。并且,在图35的(c)中未图示容纳部835。如图35的(c)所示,可以构成为,将设置于主体部890b上的突出部890e插入到设置于支承体891的凹部891c中,使支承体891卡合于支承座890的主体部890b。
以上,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801具备:记录头820,其能够向打印纸P喷射油墨;打印纸盒812,其保持打印纸P;搬送单元,其将打印纸P搬送至记录头820;壳体804,其收纳记录头820和搬送单元,并且打印纸盒812被插入于壳体804;开口部813,其形成于壳体804的侧面804a,供打印纸盒812插入;油墨收纳体830,其收纳油墨;箱体805、806,它们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壳体804的与形成有开口部813的侧面804a相邻的侧面804b、804c,并容纳油墨收纳体830;支承座890,其配置在壳体804的下方,支承壳体804;以及供给部(连接软管822、823),其从油墨收纳体830向壳体804的内部供给油墨,箱体805、806横跨壳体804和支承座890进行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箱体805、806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变长。因此,能够增加在箱体805、806内收纳的油墨收纳体830的油墨收纳量,并且能够缩短箱体805、806的宽度或进深的长度。从而,能够抑制包括箱体805、806在内的打印机801整体的大小变得大型化。
另外,在支承座890上一体地形成有比壳体804的侧面804c的位置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890a,延伸部890a从下侧支承箱体805。这样,能够经延伸部890a相对于壳体804固定箱体805,因此,箱体805和壳体804实现了一体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向主体部890b的一侧延伸的延伸部890a,但是也可以形成向主体部890b的两侧延伸的延伸部。即,可以构成为,箱体805、806被配置在壳体804的两侧,各个延伸部890a比壳体804的两侧的侧面804b、804c的位置向外侧延伸,配置在两侧的箱体805、806的底部被延伸部支承。
这样,能够经延伸部890a相对于壳体804固定两侧的箱体805、806,因此,箱体805、806和壳体804实现了一体化。
另外,图32的(a)的箱体805、806被配置在壳体804的两侧,配置在两侧的箱体805、806中的箱体805的底部被延伸部890a支承,在箱体806的下侧配置有支承另一个箱体806的底部的支承体891。
这样,箱体805被用于支承壳体804的支承座890上的延伸部890a支承,因此,能够相对于壳体804固定箱体805,并且。箱体806被支承体891支承,而以稳定的姿势被设置。
另外,图35的(c)的支承体891和支承座890(主体部890b)的一部分配置于在高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在主体部890b上设置有向内侧凹陷的凹部890d,在支承体891上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作为卡合部的突出部891b,突出部891b被插入到主体部890b的凹部890d而卡合。这样,支承体891被固定于主体部890b,被支承体891支承的箱体806能够与壳体804实现一体化。
另外,在收纳于箱体805内的油墨收纳体830中的单色油墨的使用量比收纳于箱体806内的油墨收纳体830中的彩色油墨的使用量少的情况下,被延伸部890a支承的箱体805可以小于被支承体891支承的箱体806。这样,能够抑制打印机801变得大型化。
另外,在支承座890上形成有手指钩挂部895。这样,用户将手指钩挂于手指钩挂部895,在箱体805和壳体804一体化的状态下,用户能够将打印机801抬起并使其移动。
另外,在支承体891上形成有手指钩挂部896。支承体891被固定于支承座890。由此,一个或多个用户将手指钩挂于手指钩挂部895、896,在箱体805、806和壳体804一体化的状态下,用户能够将打印机801抬起并使其移动。
另外,在高度方向上,支承体891的底面位置与支承座890的底面位置相同。这样,能够将两侧的箱体805、806和壳体804设置成姿势稳定的状态。
另外,油墨收纳体830利用挠性膜构成油墨袋833。这样,由于油墨收纳体830的油墨袋833随着油墨的消耗而收缩,因此,能够防止下述情况:油墨收纳体830内部成为负压,从而无法将油墨供给至记录头820侧。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5中,对在壳体的一侧具备箱体、且在另一侧不具备箱体的打印机进行说明。图36是实施方式5中的打印机801a的外观立体图。图36的打印机801a是从实施方式4中所说明的图32的(b)的打印机801的结构上卸下被支承体891支承的箱体806后的结构。
在收纳于箱体805的油墨收纳体830中,收纳单色油墨的液体。这样,能够使打印机801a形成为使用单色油墨的专用的打印机。打印机801a的其他结构与在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打印机801的结构相同。
(实施方式6)
图37是实施方式6中的打印机801b的外观立体图。打印机801b在由实施方式4的印刷部803和读取部802构成的主体装置的下侧具备作为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增设盒单元851。增设盒单元851作为壳体804的一部分而构成。在增设盒单元851中设置有能够沿前后方向插拔的打印纸盒850。在打印纸盒850中积聚有打印纸P,打印纸P被未图示的输送单元一张一张地输送至印刷部803。
在增设盒单元851和作为保持体的箱体805a的下侧,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具备对增设盒单元851和箱体805a进行支承的支承座892。支承座892具有主体部892b和向主体部892b的左侧延伸的延伸部892a,支承座892形成为一体。延伸部892a比侧面804c的位置向外侧延伸。
主体部892b支承增设盒单元851,延伸部892a支承箱体805a。在主体部892b和延伸部892a之间设置有台阶,延伸部892a比主体部892b低。因此,箱体805a的底面的位置处于比增设盒单元851的底面的位置低、且比主体部892b的上端低的位置。
在作为保持体的箱体806a的下侧,以能够相对于箱体806a装卸的方式具备支承体893。支承体893与支承座892分体地设置。支承体893比主体部892b低。因此,箱体806a的底面的位置处于比增设盒单元851的底面的位置低、且比主体部892b的上端低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箱体805a、806a被配置成从壳体804横跨至支承座892。因此,能够降低箱体805a、806a的底面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延长箱体805a、806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因此,能够使收纳在箱体805a、806a内的油墨收纳体830的油墨收纳量进一步增加。
也可以利用在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图32的(a)的支承座890和支承体891来从下侧支承增设盒单元851、箱体805a、806a。由此,由于能够使支承座890和支承体891通用,因此能够抑制打印机801、801a、801b的制造成本的增加。
在主体部892b的前侧底部形成有将角部遍及左右方向地切掉而成的缺口部,该缺口部作为用于供用户的手指钩挂的手指钩挂部892c发挥功能。在支承座892的主体部892b的后侧底部也形成有将角部遍及左右方向地切掉而成的缺口部,该缺口部作为手指钩挂部892d发挥功能。
由此,一个或多个用户能够将手指钩挂于手指钩挂部892c、892d,在箱体805a、806a和主体装置一体化的状态下将它们抬起并移动。
图38的(a)~(d)是高度发生变动的箱体的立体图。图38的(a)的作为保持体的箱体880具有盖体883和固定部884,所述固定部884对盖体883和收纳油墨收纳体(未图示)的容纳部(未图示)进行支承。盖体883由内侧固定部882和外侧滑动部881构成,当使盖体883向例如图35的箭头方向转动而开闭时,内侧固定部882和外侧滑动部881能够一体地动作。
具备外侧滑动部881,该外侧滑动部881位于比内侧固定部882靠外侧的位置,且相对于内侧固定部882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图38的(b)示出了使图38的(a)的外侧滑动部881向上方移动后的状态,图38的(b)的状态下的箱体880比图38的(a)的状态下的箱体880高。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箱体880的高度变动。因此,能够根据在图32的(a)的壳体804上具备箱体880的情况、或具备图37的增设盒单元851的情况等壳体804的高度的变动,使箱体880的盖体883伸缩,从而使箱体880的高度变动。另外,能够根据高度不同的增设盒单元851的高度,使箱体880的盖体883伸缩,从而使箱体880的高度变动。
图38的(c)的作为保持体的箱体885具有盖体886和固定部888,所述固定部888对盖体886和收纳油墨收纳体(未图示)的容纳部(未图示)进行支承。盖体886向例如图35的箭头方向转动而开闭。在盖体886上形成有能够沿上下方向伸缩的所谓的波纹部887。图38的(d)示出了使图38的(c)的波纹部887向上方向伸长后的状态,图38的(d)的状态下的箱体885比图38的(c)的状态下的箱体885高。
图38的(e)的作为保持体的箱体900具有盖体901和支承盖体901的固定部902。通过使盖体901相对于固定部902转动,用户能够将油墨收纳体(未图示)安装于容纳部(未图示)或从该容纳部卸下。
图38的(f)的中间固定部903具有矩形状的箱形状。对于图38的(f)的箱体900,示出了在盖体901和固定部902之间具备中间固定部903的状态。盖体901相对于中间固定部903被支承成能够转动。图38的(f)的状态下的箱体900比图38的(e)的状态下的箱体高。
这样,能够根据主体装置侧的高度来变更箱体880、885、900的高度。从而,由于可以不根据主体装置侧的高度分别地具备箱体,因此能够抑制箱体的制造成本的增大。

Claims (20)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
记录头,其能够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
搬送单元,其将所述记录介质搬送至所述记录头;
壳体,其收纳所述记录头和所述搬送单元;
液体收纳体,其收纳所述液体;
保持体,其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与形成有插入口的外侧面相邻的两侧的外侧面上,并保持所述液体收纳体;以及
供给部,其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纳体供给至所述壳体的内部,
所述保持体分别具有底部,该底部被配置在比所述壳体的底面高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两侧的所述保持体中,分别保持有相等数量的所述液体收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配置于两侧的所述保持体中,分别保持有不同数量的所述液体收纳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保持有多个所述液体收纳体,该多个液体收纳体中的至少1个液体收纳体的容量与其他的液体收纳体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液体收纳体至少包括收纳黑色液体的液体收纳体,该收纳黑色液体的液体收纳体的容量比其他的液体收纳体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
记录介质保持单元,其被插入所述壳体中,并保持所述记录介质;和
插入口,其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供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单元插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收纳体是具有挠性的容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还具有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上方,且具有读取装置,所述读取装置具有读取介质的读取面,
所述保持体的上表面被配置成高度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读取面一致。
9.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
记录头,其能够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
记录介质保持单元,其保持所述记录介质;
搬送单元,其将所述记录介质搬送至所述记录头;
壳体,其收纳所述记录头和所述搬送单元,并且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单元被插入于所述壳体;
插入口,其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供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单元插入;
液体收纳体,其收纳所述液体;
保持体,其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与形成有所述插入口的外侧面相邻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上,并保持所述液体收纳体;
供给部,其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纳体供给至所述壳体的内部;以及
不同于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其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下方,
所述保持体具有底部,所述底部被配置在比所述壳体的底面低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配置在比所述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底面高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配置在与所述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底面一致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配置在比最下部的所述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底面高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有多个所述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配置在与最下部的所述外部记录介质保持单元的底面一致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体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与形成有所述插入口的外侧面相邻的两侧的外侧面上,至少其中一个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配置在比所述壳体的底面低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位于所述保持体的下方的底面上,形成有用于保持所述记录装置的手指钩挂部,所述保持体没有被配置在所述手指钩挂部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读取部,所述读取部读取在载置于原稿台的原稿上描画出的图像,
所述保持体的最上部的位置处于比所述原稿台低的位置。
17.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
记录头,其能够向记录介质喷射液体;
记录介质保持单元,其保持所述记录介质;
搬送单元,其将所述记录介质搬送至所述记录头;
壳体,其收纳所述记录头和所述搬送单元,并且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单元被插入于所述壳体;
插入口,其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侧面,供所述记录介质保持单元插入;
液体收纳体,其收纳所述液体;
保持体,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的与形成有所述插入口的侧面相邻的至少一个侧面上,并容纳所述液体收纳体;
支承座,其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下方,支承所述壳体;以及
供给部,其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纳体供给至所述壳体的内部,
所述保持体横跨所述壳体和所述支承座进行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座上一体地形成有比所述壳体的侧面位置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支承所述保持体。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体被配置在两侧,所述延伸部比所述壳体的两侧的侧面位置向外侧延伸,配置在两侧的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所述延伸部支承。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体被配置在两侧,配置在两侧的所述保持体中的一个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被所述延伸部支承,在另一个所述保持体的下侧配置有对所述另一个所述保持体的底部进行支承的支承体。
CN201410247660.XA 2013-06-05 2014-06-05 记录装置 Active CN1042283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8572A JP6299085B2 (ja) 2013-06-05 2013-06-05 記録装置
JP2013-118572 2013-06-05
JP2013-177663 2013-08-29
JP2013177663A JP6229373B2 (ja) 2013-08-29 2013-08-29 記録装置
JP2013203486A JP2015066823A (ja) 2013-09-30 2013-09-30 記録装置
JP2013-203486 2013-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28340A true CN104228340A (zh) 2014-12-24
CN104228340B CN104228340B (zh) 2016-05-18

Family

ID=52005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47660.XA Active CN104228340B (zh) 2013-06-05 2014-06-05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9067419B2 (zh)
CN (1) CN10422834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9752A (zh) * 2015-12-24 2017-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
CN107635780A (zh) * 2015-06-09 2018-01-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罐单元、打印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523962S (zh) * 2014-10-21 2015-05-18
JP2017209796A (ja) * 2016-05-23 2017-11-30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造形装置及び造形方法
JP2017209896A (ja) * 2016-05-26 2017-11-30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18089852A (ja) 2016-12-02 2018-06-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WO2018169641A1 (en) * 2017-03-14 2018-09-20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Quick connect assembly for fluid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CN111107997B (zh) * 2017-09-26 2021-12-21 马姆杰特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彩色数字喷墨印刷机的打印引擎
EP3820709B1 (en) 2018-07-13 2024-04-0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for conducting a refill process and printing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1681A (en) * 1995-03-29 1997-05-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replenish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k-jet printers
CN1292328A (zh) * 1999-10-12 2001-04-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用于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
JP2004284093A (ja) * 2003-03-20 2004-10-14 Ricoh Co Ltd インク袋保持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2700105Y (zh) * 2003-10-14 2005-05-18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可组合式连续供墨容器
CN2803705Y (zh) * 2003-12-26 2006-08-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2381042A (zh) * 2010-09-03 2012-03-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系统以及具有该液体供应系统的液体消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69429A (en) * 1993-10-20 1994-11-29 Lasermaster Corporation Continuous ink refill system for disposable ink jet cartridges having a predetermined ink capacity
US5686947A (en) * 1995-05-03 1997-11-11 Encad, Inc. Ink jet printer incorporating high volume ink reservoirs
JP3376216B2 (ja) 1995-07-18 2003-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477960B2 (ja) 1995-12-06 2003-12-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媒体繰り出し装置
WO1997042035A1 (en) * 1996-05-06 1997-11-13 Graphic Utilities, Inc. Auxiliary ink reservoir and fe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k jet cartridges
JP4076612B2 (ja) 1997-12-22 2008-04-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袋等に用いる蓋付き注出口
US6353899B1 (en) 1998-04-10 2002-03-05 Xerox Corporation Fault management system for a multifunctional printing machine
JP2000153619A (ja) * 1998-11-24 2000-06-06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並びにその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0313120A (ja) 1999-04-28 2000-11-14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タンクにおけるインクバック取付方法
JP2001253448A (ja) 2000-03-13 2001-09-1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注出口付き袋
JP2002001993A (ja) * 2000-06-21 2002-01-08 Copyer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方式画像形成装置
JP3683478B2 (ja) * 2000-06-23 2005-08-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リアル型記録装置
JP2003205624A (ja) 2002-01-11 2003-07-22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プリンタ用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インク残量の表示方法
US6962408B2 (en) * 2002-01-30 2005-11-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fluid container
KR100387551B1 (en) * 2002-03-12 2003-06-18 Hanlim Ink feeding device for large ink jet printer
US7008051B2 (en) * 2002-10-10 2006-03-07 Akermalm Per G Expanded ink supply system for ink jet printers
JP4239816B2 (ja) 2003-12-25 2009-03-18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712891B2 (en) 2003-12-26 2010-05-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JP4419614B2 (ja) 2004-03-05 2010-0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8142B2 (ja) 2005-01-14 2011-10-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4595870B2 (ja) 2006-03-31 2010-1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保持部材
JP4232052B2 (ja) * 2006-10-03 2009-03-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08129553A (ja) 2006-11-27 2008-06-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4724099B2 (ja) 2006-11-29 2011-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866810B2 (en) * 2007-02-09 2011-01-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jet printer
JP4645682B2 (ja) 2007-06-20 2011-03-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50275B2 (ja) * 2008-02-06 2013-07-31 株式会社セイコーアイ・インフォテック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方法、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9202346A (ja) 2008-02-26 2009-09-10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プリンタシステムおよび外部インク供給装置
JP2010091989A (ja) * 2008-10-10 2010-04-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176967B2 (ja) * 2009-01-06 2013-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45682B2 (ja) 2009-01-19 2012-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8182082B2 (en) * 2009-03-05 2012-05-2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er accessory module for high capacity printing
KR101484827B1 (ko) * 2010-07-15 2015-01-20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체 수용 용기, 및, 액체 분사 시스템
JP2012096379A (ja) * 2010-10-29 2012-05-24 Seiko Epson Corp 印刷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プリンター
JP5915069B2 (ja) 2011-10-07 2016-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044068B2 (ja) * 2011-12-14 2016-12-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3144413A (ja) 2012-01-16 2013-07-2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消費装置、及び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US8857976B2 (en) * 2012-02-25 2014-10-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83924B2 (ja) * 2012-08-10 2016-09-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KR101953429B1 (ko) * 2012-08-10 2019-02-28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체 수용체, 액체 소비 장치,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및 액체 수용체 유닛
JP6163734B2 (ja) * 2012-08-31 2017-07-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消費装置
JP6064687B2 (ja) * 2013-03-07 2017-0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9118830B2 (en) * 2013-09-17 2015-08-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31681A (en) * 1995-03-29 1997-05-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replenish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k-jet printers
CN1292328A (zh) * 1999-10-12 2001-04-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用于喷墨打印设备的墨盒
JP2004284093A (ja) * 2003-03-20 2004-10-14 Ricoh Co Ltd インク袋保持部材、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2700105Y (zh) * 2003-10-14 2005-05-18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可组合式连续供墨容器
CN2803705Y (zh) * 2003-12-26 2006-08-0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2381042A (zh) * 2010-09-03 2012-03-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系统以及具有该液体供应系统的液体消耗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35780A (zh) * 2015-06-09 2018-01-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罐单元、打印机
US10343409B2 (en) 2015-06-09 2019-07-0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jet apparatus, tank unit, and printer
CN107009752A (zh) * 2015-12-24 2017-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34001B2 (en) 2017-12-05
US9067419B2 (en) 2015-06-30
US20150258800A1 (en) 2015-09-17
US20140362133A1 (en) 2014-12-11
CN104228340B (zh) 2016-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28340A (zh) 记录装置
US10363762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7116906B (zh)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容纳体
CN105517805A (zh) 记录装置
JP2009255312A (ja) 記録液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269973A (zh) 液体消耗装置
TWI627073B (zh) 液體收納體收納容器、液體供給裝置、及液體噴射裝置
CN103419504A (zh) 液体容纳体以及容纳体单元
CN204077077U (zh) 记录装置
JP7063135B2 (ja) キャップ、インクコンテナ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6626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インクコンテナ
US9073332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multifunction device, and ink cartridge container
US10406817B2 (en) Liquid consumption device
CN105644152A (zh) 液体供应单元以及液体供应系统
JP581659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画像形成装置
JP6299085B2 (ja) 記録装置
JPWO2016021171A1 (ja) 複合装置
US9809033B2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8029114B2 (en) Method of using a container for housing and transporting ink cartridges and for collecting waste ink
US11827024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storing container
JP2018104197A (ja) 印刷システム及び増設ユニット
JP2016117218A (ja) 印刷装置
JP6229373B2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