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5573B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开关系统的复位装置和机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开关系统的复位装置和机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85573B
CN104185573B CN201280070078.XA CN201280070078A CN104185573B CN 104185573 B CN104185573 B CN 104185573B CN 201280070078 A CN201280070078 A CN 201280070078A CN 104185573 B CN104185573 B CN 1041855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trigger element
resetting means
middleware
trig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00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85573A (zh
Inventor
R.利普福特
M.哈希
K.西蒙尼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Original Assignee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filed Critical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4185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5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85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855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4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pivoting movement, e.g. 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3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change of drive direction
    • B60Q1/4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change of drive direction having mechanical,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utomatic return to inoperative position
    • B60Q1/42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change of drive direction having mechanical,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utomatic return to inoperative position having mechanical automatic return to inoperative position due to steering-wheel position, e.g. with roller wheel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3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change of drive direction
    • B60Q1/4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change of drive direction having mechanical,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utomatic return to inoperative position
    • B60Q1/42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change of drive direction having mechanical,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utomatic return to inoperative position having mechanical automatic return to inoperative position due to steering-wheel position, e.g. with roller wheel control
    • B60Q1/425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change of drive direction having mechanical, electric or electronic automatic return to inoperative position having mechanical automatic return to inoperative position due to steering-wheel position, e.g. with roller wheel control using a latching element for resetting a switching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0076Switch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5/00Springs
    • H01H2235/004Two parallel coil spr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76Elements
    • Y10T74/20582Le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开关系统(1)的复位装置(6),具有触发元件(10),转向柱开关系统(1)的致动杆(2)可借助所述触发元件从致动位置移动至初始位置;中间件(22),其上安装有触发元件(10),以绕枢转轴线(35)在不操作位置和所述致动杆(2)可进入初始位置的触发位置之间可枢转,其中,中间件上(22)上的触发元件(10)还被安装为可在垂直于枢转轴线(35)的滑动方向(28)上移位;弹簧元件(27),以用于产生弹簧力,所述弹簧力平行于滑动方向(28)作用,并且触发元件(10)通过弹簧力以预压的方式布置在中间件(22)上;和转换安全系统(32),具有至少一个转换弹簧(33、34),在转换情况下,所述弹簧允许中间件(22)相对于致动杆(2)的移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转换弹簧(33、34)和弹簧元件(27)在垂直于滑动方向(28)的方向上邻近彼此布置。

Description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开关系统的复位装置和机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开关单元的复位装置,所述复位装置具有触发元件,转向柱开关单元的致动杆可借助触发元件从致动位置移动至初始位置,并且所述复位装置具有其上安装有所述触发元件的中间件,以绕枢转轴线在停靠位置和致动杆可移动进初始位置的触发位置之间可枢转。触发元件安装在中间件上,以还可以在垂直于枢转轴线的滑动方向上移位。所述复位装置还包括用于产生弹簧力的弹簧元件,所述弹簧力平行于滑动方向作用,并且触发元件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布置为在中间件上处于预载荷下。所述复位装置进一步具有开关超驰(override)保护单元,其具有至少一个开关超驰弹簧,在开关超驰情况下,其允许中间件相对于致动杆的移动,且从而防止触发元件或中间件的损坏。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所述类型的复位装置的机动车辆。
背景技术
用于转向柱开关的复位装置(所谓的转动指示器复位装置)已经落入现有技术中。例如,文件US 6 186 022 B1描述了一种所述类型的复位装置,其具有为舌状件或指状件形式的触发元件,所述触发元件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而随之被驱动,并且然后影响转向柱开关或致动杆到其初始位置的复位。这里,所述的触发元件一方面安装为可枢转的;另一方面,所述触发元件还安装为可移位的,特别是在滑动方向上,其中触发元件还布置为处于弹簧元件的预载荷下。当触发元件随着方向盘旋转而被驱动时,触发元件将转向柱开关推回至其初始位置。
用于转向柱开关的复位装置也可从文档DE 694 14 867 T2中已知。
一般的复位装置还在DE 44 18 328 A1中被披露。所述的复位装置额外地具有开关超驰保护器件,在开关超驰情况下(当车辆驾驶员随着方向盘朝中心位置旋转返回而将力施加在转向柱开关上),所述保护器件允许触发元件相对于致动杆的移动并且从而防止触发元件的损坏。所述开关超驰保护器件通常包括开关超驰弹簧,其在某个力的作用下偏转,并且从而防止复位单元的损坏。
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是,由于开关超驰弹簧的布置,复位装置作为整体不能实现为特别紧凑的设计。另外的缺点在于,由于部件为多个,机械公差仅能够通过相对较高的费用被补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在于说明一种解决方案,在介绍中提到的一般类型的复位装置使用该解决方法可实现有特别紧凑的构造。
所述目标根据本发明借由复位装置以及借由具有相应的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机动车辆而实现。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中限定。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开关单元的复位装置包括触发元件,转向柱开关单元的致动杆可借助其从致动位置移动至初始位置,并且所述复位装置还包括中间件,所述触发元件安装在所述中间件上,以可绕枢转轴在停靠位置和致动杆可移动进初始位置的触发位置之间枢转。触发元件还安装在中间件上,以在垂直于枢转轴线的滑动方向上可移位。弹簧元件设置用于产生弹簧力,所述弹簧力平行于滑动方向作用,并且触发元件通过弹簧力布置为在中间件上处于预负载下。所述复位装置还具有开关超驰保护单元,其具有至少一个开关超驰弹簧,在开关超驰情况下,所述开关超驰弹簧允许中间件相对于致动杆的移动,且由此防止触发元件或中间件的损坏。根据本发明,所述至少一个开关超驰弹簧和所述弹簧元件在垂直于滑动方向的方向上邻近彼此布置。
本发明因此遵循所述至少一个开关超驰弹簧和所述弹簧元件邻近彼此布置的方法,特别是平行于彼此布置的方法。这意味着,开关超驰弹簧的垂直于其弹簧轴线的方向上的凸起与所述弹簧元件交叉。本发明是基于以下现实:在现有技术中,复位装置的紧凑设计不可行,这是因为开关超驰弹簧和弹簧元件布置为彼此成直列构造或串联并且与彼此对齐,这进一步具有机械公差仅可用难度补偿的缺点,因为整个弹簧布置相对较长。本发明进一步基于以下现实:如果开关超驰弹簧和弹簧元件在垂直于相应的弹簧轴线的方向上邻近彼此布置,特别地以在垂直于弹簧轴的方向上重叠,那么复位装置可设计为相比现有技术更加紧凑。复位装置从而特别地紧凑,并且此外,关于机械公差,实现了显著的优势,因为两个弹簧不再彼此串联布置。
一方面,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关超驰弹簧,另一方面,对于所述弹簧元件,优选的是布置为在垂直于弹簧轴线的方向上平行并邻近彼此。这里特别提供的是,弹簧元件的长度的至少主要部分(且特别是整个弹簧元件)在垂直于弹簧轴线的方向上与开关超驰弹簧重叠。本发明的优势则是完全产生影响。
开关超驰保护单元优选地布置在制动部分上,所述制动部分具有制动结构,用于在致动杆的致动位置通过制动动作接合致动杆。这里特别设置的是,开关超驰弹簧在一侧支撑在制动部分上,并且在另一侧,所述开关超驰弹簧可支撑在中间件上,在中间件上还还装有用于致动杆的复位的触发元件。开关超驰保护单元的这样的布置用于实现复位装置的甚至更紧凑的设计。
如已经陈述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关超驰弹簧可在一侧支撑在中间件上,并且在另一侧支撑在制动部分上。因此,在开关超驰情况下,中间件可以相对于刚性的制动部分移动,使得触发元件也相对于制动部分移动,并且防止了触发元件的损坏。此外,该实施例用于实现复位装置的特别紧凑的设计。
复位装置还可具有驱动部分,该驱动部分绕第二枢转轴线可枢转,并且致动杆可连接至所述驱动部分。驱动部分可具有臂,所述臂在垂直于枢转轴线的方向上从驱动部分的主体凸起,特别地在转向轴的方向上,在所述臂上形成有用于触发元件的腿部的引导件,特别是带槽引导件。触发元件的腿部可在致动杆在初始位置和致动位置之间移动期间沿所述引导件或带槽的引导件移动移动。触发元件因此实质上布置在驱动部分的臂上,并且可因此将驱动部分以及从而致动杆以特别有效的方式推至初始位置。
特别优选的是,如果,在臂的位于相反于所述引导件的一侧上,布置有至少一个电接触元件,当致动杆处于致动位置时,所述电接触元件可电联接至相关的另外的接触元件。以这种方式,驱动部分的臂基本上执行两个不同的功能:首先,引导触发元件的功能;第二,电开关的功能,借由所述电开关,指派给致动杆的机动车辆的功能,也就是说例如转向指示器,可被激活或失活。该实施例还使得驱动部分的臂可以布置在一侧的触发元件和在另一侧的印刷电路板之间,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安装有另外的接触元件。
中间件优选地具有引导表面,其形成为垂直于枢转轴线,并且触发元件安装在或支撑在所述引导表面上。这里,可提供在平行于枢转轴线的方向上将触发元件压靠引导表面的装置。触发元件可因此被布置为承靠中间件的引导表面,所述引导表面形成为垂直于触发元件的枢转轴线,其中压靠器件可设置为触发元件通过其被压靠引导表面,也就是说在平行于枢转轴线的方向上。从而触发元件可以布置在中间件上而在枢转轴线的方向上没有游隙。具体地,已经发现,通过这样的布置,在致动杆的复位期间不会产生咔哒咔哒的噪声。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没有烦扰的噪声可被车辆驾驶员察觉,由此,当驾驶机动车辆时车辆驾驶员的舒适度改善。
所述的器件可设计为使得弹簧力朝向引导表面作用在触发元件上,使得弹簧力抵靠引导表面下压或预加载所述触发元件。所述弹簧力可特别是所述弹簧元件的弹簧力,所述弹簧元件在平行于触发元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具有力分量,且从而将所述触发元件压靠所述引导表面。借由弹簧力,可以补偿公差,使得触发元件可以总是被布置或安装在所述中间件上而没有游隙。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设置有滑动元件安装在中间件上,以可在滑动方向上移位,所述滑动元件在一侧经由弹簧元件支撑在中间元件的壁上,在另一侧支撑在触发元件上,使得弹簧元件的弹簧力经由滑动元件施加在触发元件上,并且从而触发元件布置在中间件上在滑动方向上处于预负载下。借由所述类型的滑动元件,首先触发元件在滑动方向上的预负载可以无需很高的费用且以紧凑的方式实现;第二,以该方式,触发元件还可以有效的方式压靠引导表面。
滑动元件和/或弹簧元件优选地是上述器件的组成部分,所述触发元件通过所述器件压靠所述引导表面。
特别优选的是,滑动元件具有凸起,所述凸起垂直于枢转轴线并且在触发元件的方向上凸起,所述凸起至少部分区域承靠触发元件的远离引导表面朝向的侧部上,并且将触发元件在平行于枢转轴线的方向上压靠引导表面。借由所述类型的凸起,弹簧元件的力分量可以在平行于枢转轴线的方向上产生,使得具有关于成本和结构空间的相关缺点的额外弹簧元件的使用被取消。借由所述类型的凸起,在任何情况下设置的弹簧元件的弹簧力可被分为两个力分量,具体的是在滑动方向上的力分量和自平行于枢转轴线方向上的力分量。
这里已经证明了凸起具有支撑斜面且其上支撑有触发元件是有利的。则具体可行的是,在无需高费用的情况下,实现在滑动方向上延伸的弹簧元件的力分量在平行于枢转轴线上并且从而垂直于滑动方向的方向上产生。此外,支撑斜面使得,一方面滑动元件的和另一方面触发元件的彼此面对的相应的面侧可以被布置为彼此相距很小的距离,使得弹簧力经由支撑斜面,特别地仅经由支撑斜面,传递至触发元件。所述弹簧力然后(如已经阐述的)则在滑动方向上的力分量和垂直于其的力分量,借由垂直的力分量触发元件被压靠引导元件。特别地,支撑斜面相对于滑动方向或枢转轴线以30°到60°的角度延伸。
滑动元件可延伸通过形成在中间件中的通道开口,并且滑动元件可以可移位的方式安装在中间件的另一个引导表面上,所述另一个引导表面形成在中间件的定位为相反于用于触发元件的引导表面的侧部上。以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触发元件实质上被夹在,在一侧,引导表面和,另一侧,滑动元件的上述凸起之间,而滑动元件通过中间件的通道开口接合在所述另一个引导表面之后。从而保证了滑动元件和触发元件在中间件上的稳定且无滑移的布置。
滑动元件和触发元件优选地具有面向彼此的各自的面侧。面侧中的一个,特别是滑动元件的面侧,优选地具有凸曲率,而另一个面侧优选地具有凹曲率。这里可设置凸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凹曲率半径。从而可实现在致动杆到其初始位置的复位移动期间的噼啪作响的噪声被减至最小。具体地,以这种方式,由于支撑斜面而导致优选地保持分开很小的程度的两个面侧在致动杆的复位移动期间防止与彼此接触和产生噪声。
在一个实施例中,触发元件具有舌状元件,该舌状元件为细长的形式并且垂直于枢转轴线延伸,特别地在滑动方向上延伸,所述舌状元件当出弯时在转向回复移动期间,或在方向盘的旋转期间随之被驱动,并且将转向柱开关的致动杆移动至初始位置。支承部分可平行于枢转轴线从舌状元件凸起,枢转轴线经由支承部分延伸,并且触发元件借由支承部分安装在中间件上。所述支承部分可以是承靠中间件的引导表面的部分,并且其因此可枢转地安装在中间件上。所述支承部分特别地与所述舌状元件形成为一件。借由触发元件的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一方面舌状元件和另一方面支承部分或中间件之间的空间分隔,使得中间件本身甚至可布置为距舌状元件任意间距,其中这并不有损于复位装置的正确运行。
用于触发元件的引导表面优选地形成在中间件的远离舌状元件朝向的侧部上,并且中间件优选地具有通道开口,支承部分延伸通过所述通道开口并接合在引导表面之后。因此使得触发元件可以稳定且无咔哒声和/或无游隙的方式在平行于触发元件的枢转轴线的方向上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复位装置和转向柱开关单元。参考根据本发明的复位装置讨论的优选实施例和其优点相应地应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从权利要求、附图和附图说明中显现。在说明书中的上述所有特征和特征组合,以及以下在附图说明中和/或在图本身中示出的特征和特征组合,不仅可在分别指定的组合中使用,还可在其他组合中使用或单独使用。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基于优选的示例性实施例并参考附图以更详细地方式描述,其中:
图1在示意性且透视图示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转向柱开关单元;
图2在示意性且透视图示中示出如图1的转向柱开关单元的放大视图;
图3在示意性且透视图示中示出具有印刷电路板的转向柱开关单元;
图4在示意性图示中示出转向柱开关单元的侧视图;
图5在示意性且透视图示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复位装置的单独部件;
图6-8示出了所述复位装置的不同视图;
图9-10出了所述复位装置的不同实施例;
图11在示意性且透视图示中示出具有驱动部分的复位装置,所述驱动部分具有从主体凸起的臂;
图12在示意性且透视图示中示出所述复位装置,其中触发元件布置在所述驱动部分上;
图13在示意性且透视图示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复位装置,其中单独部件更详细地图解;
图14-19示出了所述复位装置的不同视图;
图20a到c每一个示出了转向柱开关单元的平面视图,其中驱动部分的复位移动和从而致动杆的复位移动被更详细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在示意性且透视图示中示出可安装在机动车辆中的转向柱开关单元1。在该例中,转向柱开关单元1具有第一和第二致动杆2、3,其中,例如,第一致动杆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指示器的激活。致动杆2、3可枢转地安装在转向柱部分4上,其中在转向柱部分中形成有用于转向轴的容置部5。容置部5是大致圆形横截面的形式并且实质上构成了用于转向轴的套筒。至少第一致动杆2,其用于转向指示器的激活,分配有复位装置6,致动杆2借由复位装置可从其致动位置移动至初始位置中,特别是自动地移动,在致动位置中,转向指示器被激活的,在初始位置中,转向指示器失活,这仅是由于方向盘(未示出)的旋转。这里不言而喻地,设置有两个致动位置,具体地,一个用于左转指示器且一个用于右转指示器。
图2以放大视图示出了复位装置6。复位装置6分配有驱动部分7,电接触元件8附接至驱动部分7。
如果致动杆2移动至其致动位置,电接触元件8与布置在印刷电路板9(见图3)上的相应的接触元件接触。这里,在机动车辆的运行期间,接触元件8布置在驱动部分7面向车辆驾驶员的侧部上。
从图2还可以看出,复位装置6包括触发元件10,随着当出弯时在转向回复移动期间方向盘旋转,所述触发元件由连接至转向轴的元件随之驱动,并且因此枢转。在该过程中,触发元件10推压驱动部分7,使得致动杆2移动至初始位置。
具体地,驱动部分7可枢转地安装在转向柱部分4上,特别地以便绕平行于转向轴延伸的转向轴线11可枢转。此外,致动杆2连接至驱动部分7。这里,可类似地设置,致动杆2相对于驱动部分7枢转移动可行。然而重要的是,在致动杆2从初始位置枢转至致动位置期间,驱动部分也随着移动或随着枢转。驱动部分7从而也可在初始位置和致动位置之间枢转,特别地绕枢转轴11可枢转。
图3图示了具有印刷电路板9的转向柱开关单元1,其中另一个致动杆12类似地可见。所述致动杆12可例如用于风挡玻璃擦拭器的激活和/或机电车辆中的其他功能。
如可从图3看出的,印刷电路板9是致动杆2、3、12共用的印刷电路板的印刷电路板,使得不必使用其他的印刷电路板。电子部件14(譬如控制单元)、电气开关等在面向远离驱动部分7朝向的侧部13上附接至印刷电路板9。
印刷电路板9具有圆形通道开口15,转向轴延伸通过所述通道开口15(图3中未示出)。所述通道开口15相对于用于转向轴的容置部5同心地布置。
图4更详细地图解了复位装置6的侧视图。这里,驱动部分7的设计可特别清楚地看到。驱动部分7具有主体16,该主体是中空体,并且致动杆2的制动销17延伸通过该主体。这里,制动销17延伸至制动部分18,在制动部分18上形成有用于制动销17通过在致动位置和初始位置的制动动作进行的接合的制动结构。所述制动结构形成在制动部分18面向致动杆2的侧部上。制动销17从而结束在制动结构上,并且沿着制动结构滑动,并且可以接合到形成在所述制动结构中的制动凹陷中。
基本上板状形式的臂20从驱动部分7的主体16的边缘19凸起,所述边缘面向印刷电路板9,所述臂在垂直于驱动部分7的枢转轴线11的方向上延伸并且指向转向轴的方向。臂20从而是具有相对平的形式的板状元件,其与主体16或主体16的边缘19齐平地终结。电接触元件8附接至臂20的面向印刷电路板9并远离触发元件10朝向的侧部21,所述电接触元件可与印刷电路板9的相应接触元件接触,特别是在致动位置中。具体地,可置为与接触元件8电连接的相应接触元件附接至印刷电路板9的面向臂20的侧部。
相比之下,电子部件14附接至印刷电路板9的远离臂20朝向的侧部。
用于致动杆2的重设的触发元件10定位在臂20的定位为相反于接触元件8的侧部上。所述触发元件经由处于臂20的带槽引导件中的其腿部而安装,如下面将要更详细地描述的。
还定位在臂20的定位为相反于接触元件8的侧部上的是制动部分18,还有未在图4中整体示出中间件22。触发元件10安装在所述中间件22上。
复位装置6的一些部件在图5中更详细地示出。如已经阐述的,制动部分18具有制动结构23,制动结构23形成在制动部分18的面向致动杆2的侧部24上。所述制动结构23可例如包括制动开口,所述致动杆2的制动销17接合到制动开口中,特别是在致动位置和初始位置中。复位装置6进一步包括滑动元件25,该滑动元件具有套筒26,螺旋弹簧形式的弹簧元件27可容纳于所述套筒中。如下面将要更详细地描述,滑动元件25可以可移位的方式安装在制动部分18上或中间件22上,特别地以沿垂直于枢转轴线11取向的滑动方向28可移位。触发元件10也以可枢转且可移位的方式安装在中间件22上。这里,触发元件10具有舌状元件29,该舌状元件为条的形式并且从而为细长的设计。舌状元件29从而为短棒的形式,支承部分30垂直地从其凸起,触发元件10经由支承部分安装在中间件22上。触发元件10的精确设计将在下面更详细地描述。触发元件10还具有腿部31,该腿部从舌状元件29的定位为相反于支承部分30的侧部凸起,所述腿部与支承部分30对齐。
复位装置6进一步包括开关超驰保护单元32,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该保护单元包括两个开关超驰弹簧33、34。两个开关超驰弹簧33、34为螺旋弹簧形式。所述开关超驰弹簧33、34在一侧支撑在中间件22上;所述开关超驰弹簧在另一侧支撑在制动部分18上,并且沿滑动方向28延伸。
图6-8图解了其上安装有中间件22的制动部分18的不同视图。在转向柱开关单元1中,制动部分18是相对于转向柱部分4不可移动的部件,也就是说制动部分18实质上构成位置固定的元件,驱动部分7相对于该位置固定的元件枢转。相比而言,触发元件10安装在中间元件22上,并且从而相对于制动部分18可枢转,特别地绕平行于枢转轴线11延伸的枢转轴线35可枢转。此外,触发元件10还安装为在垂直于枢转轴线35的滑动方向28上可移位,并且这里借由弹簧元件27而被弹性地预加载。
中间件22也可移动地安装在制动部分18上,特别地借由开关超驰弹簧33、34安装。然而,在中间件22和制动部分18之间的所述相对运动仅在开关超驰情况下产生。
在图7中,图示了没有触发元件10的中间件22,使得滑动元件25也是可视的。这里,弹簧元件27定位在滑动元件25的套筒26中(见图5)。如可从图9a和9b看出的,滑动元件25和触发元件10两者可安装在中间件22上。替代地可设置为,滑动元件25安装在制动部分18上,而触发元件10安装在中间件22上。这样的构造在图10a和10b中示出。弹簧元件27还可在图10a中看出。不考虑该构造(如图9a和9b中的布置或如图10a和10b中的布置),复位装置6的操作模式是相同的。
特别地,如可从图10a中看出的,在所有的实施例中都是这样的情况,制动部分18具有两个沟槽36、37,所述沟槽沿着滑动方向28成细长形式,所述沟槽形成在制动部分18的面向中间件22的侧部上。所述沟槽36、37用于容纳开关超驰弹簧33、34,并且从而其形状适于弹簧的形状。沟槽36、37由支撑元件38、39划界,相应的开关超驰弹簧33、34支撑在所述支撑元件上。
在所有的实施例中设置为,如可从图中看出的,弹簧元件27布置在开关超驰弹簧33、34的水平处。这里,弹簧元件27平行于开关超驰弹簧33、34,并且沿垂直于弹簧轴线的方向邻近开关超驰弹簧33、34。这意味着垂直于滑动方向28延伸并且与弹簧元件27交叉的假想的线也垂直地延伸通过开关超驰弹簧33、34。开关超驰弹簧33、34在弹簧元件27的两侧的这样的布置,使得弹簧元件27布置在开关超驰弹簧33、34之间,并且弹簧元件27的弹簧轴线平行于开关超驰弹簧33、34的轴线延伸,特别地用于提供复位装置6的紧凑设计,并且关于机械公差具有优势。
图11详细地示出了驱动部分7,特别地与中间件22、触发元件10和滑动元件25一起。如可从图11中看出的,驱动部分7的主体16为中空体的形式,该中空体具有腔40,该腔40形成为完全敞开。制动销17(见图4)延伸通过腔40。腿部41从主体16凸起,驱动部分7借由腿部41以可枢转的方式安装,并且所述腿部41限定了枢转轴线11。
在臂20的侧部42上,所述侧部42定位为相反于侧部21并且接触元件8附接至侧部42,该侧部42上形成有带槽引导件43,带槽引导件43构成用于触发元件10的腿部31的引导件。这里,在臂20的侧部42上,形成有凹陷44,其由形成带槽引导件43的壁45界定。壁45以及因此带槽引导件43成三角形形式,并且在该情况下,具有第一带槽引导件区段46和第二带槽引导件区段47,以尖角的形式汇聚。所述带槽引导件区段是彼此围成角度的线性带槽引导件区段46、47,该角度可例如在60°到120°的值范围内。所述角度例如可为90°。
触发元件10的腿部31然后承靠壁45,所述腿部沿着带槽引导件43被引导,并且在该过程中定位在凹陷中。当致动杆2定位在初始位置时,触发元件10的腿部31定位在带槽引导件43的尖端48处。相比之下,当致动杆2定位在致动位置时,腿部31承靠相应的带槽引导件驱动46、47的另一端,特别地以取决于致动杆2已经被枢转所沿的方向的方式。这里,触发元件10的舌状元件29在臂20的表面49上滑动,所述表面由幅板50、51在两侧定界。在幅板50和51处,在到初始位置的复位移动期间,驱动部分7由触发元件10的舌状元件29推压。驱动部分7的复位从而借助被推压的所述驱动部分的相应幅板50、51而执行,特别地借由舌状元件29。
图12图解了驱动部分7,以及布置于其上的触发元件10和中间件22。这里,触发元件10的腿部31面向臂20并且在带槽引导件43上滑动。如已经阐述的,触发元件10可绕枢转轴线35(见图6)枢转,特别地如箭头52所示,并且可在滑动方向28上移位。触发元件10在滑动方向28上通过弹簧元件27的弹簧力预加载。
现在参考图13-19,将更详细地描述触发元件10、中间件22和滑动元件25的构造。这里,图13是与彼此分离的中间件22、滑动元件25和触发元件10的图示。如已经阐述的,滑动元件25具有轴向套筒26,弹簧元件27容纳于其中。滑动元件25具有凸起53,凸起53指向滑动方向28并且继而具有斜面54。滑动元件25还具有两个侧向凸起的凸缘(collar)55、56,滑动元件25借由所述凸缘安装。
如已经阐述的,触发元件10具有舌状元件29,该舌状元件为细长的形式并且支承部分30从其垂直地凸起。沟槽57在周向方向上形成在支承部分30的外周上,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沟槽具有半圆形的整体形式。
中间件22具有通道开口58。此外,两个腿部59、60形成在中间件22上,所述腿部用于支撑上面提到的开关超驰弹簧33、34。所述腿部59、60同样指向滑动方向28。
如可从图14看出的,支承部分30延伸通过中间件22的通道开口58,使得支承部分30接合在中间件22的后侧之后。这里,引导表面表面61形成在中间件22上,其中支承部分30承靠所述引导表面,并且在引导表面上滑动。支承部分30从而接合在引导表面61之后,其中细长形式的舌状元件29定位在中间件22的相反侧部上。这里,中间件22的通道开口58的边缘接合到支承部分30的凹槽57中。
滑动元件25同样延伸通过共用的通道开口58,并且在一侧经由弹簧元件27支撑在中间件22的壁62上,所述壁定界所述通道开口58,并且在另一侧,支撑在支撑部分30上。在另一侧处,触发元件10(如已经阐述的)支撑在驱动部分7的带槽引导件43上,见图11。这里,滑动元件25和触发元件10两者安装为可在垂直于枢转轴线11的滑动方向28上移位,并且通过弹簧元件27的弹性力预加载。滑动元件25从而无游隙的承靠触发元件10。
触发元件10的相反侧在图15中示出。这里,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到安装在带槽引导件43中的腿部31。触发元件10借由腿部31支撑在带槽引导件43中。
如可从图16中看出的,中间件22在相反于引导表面61的侧部上具有另外的引导表面63,滑动元件25的凸缘55、56承靠在引导表面63上,并且滑动元件25因此以可移位的方式安装在其上。这里,滑动元件25的凸起53定位在中间件22的相反侧部上,或定位在通道开口58的远侧上。在一侧,滑动元件25从而借由凸缘55、56而保持在引导表面63上,在另一侧,滑动元件25借由凸起53而支撑在触发元件10的支承部分30上,使得支承部分30夹在凸起53和引导表面之间。
现在参考图17,支承部分30承靠滑动元件25的凸起53的斜面54。在一方面滑动元件25和另一方面支承部分30的面向彼此的各自的面侧之间,因此形成小的空气间隙,并且所述面侧布置为与彼此有小的间距。支承部分30仅与斜面54接触,使得支承部分30经受弹簧力64,弹簧力64具有平行于枢转轴线35的力分量。因此,使得在平行于枢转轴线35的方向上没有游隙的布置也可行。弹簧力64因此在滑动方向28上以及还沿着枢转轴线35两者作用在触发元件10上,使得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仅使用单个弹簧元件27而获得。
图18和19再次图解了布置的示意性平面视图,其中,在图18中,触发元件10定位在停靠位置,而在图19中,触发元件10示于触发位置。还可以看见一方面滑动元件25和另一方面支承部分30的相应面侧65、66,所述面侧面朝彼此。两个面侧65、66均具有曲率: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滑动元件25具有凸面侧65,而支承部分30的面侧66为凹面形式,且实质上凸起到凸面侧65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此设置为滑动元件25的面侧65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支承部分30的曲率半径。从而可以消除在致动杆2的复位移动期间的噼啪作响的噪声。
在图19中所示的触发元件10的触发位置中,所述触发元件10将驱动部分7压靠在相应的幅板50、51上,使得驱动部分7移动至初始位置。
现在参考图20a到20c,将更详细地描述致动杆2和驱动部分7的触发过程。在图20a中,驱动部分7定位于致动位置中,在该位置中,转向指示器被激活。车辆驾驶员然后旋转方向盘使得连接至转向轴的元件67沿着如箭头68的弧形在方向盘的旋转方向上移动。元件67然后致动触发元件10,该触发元件特别地绕枢转轴线35从图20a中所示的停靠位置枢转至图20b中所示的触发位置中。在所述位置,触发元件10推压驱动部分7,使得驱动部分7移动回至初始位置。这里,腿部31沿带槽引导件43滑动,使得触发元件10也在滑动方向28上略微移位。图20c图解了驱动部分7的初始位置,其中触发元件10再次定位在停靠位置中。

Claims (12)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开关单元(1)的复位装置(6),具有触发元件(10),转向柱开关单元(1)的致动杆(2)能够借助所述触发元件从致动位置移动至初始位置;具有中间件(22),所述触发元件(10)安装在其上,以可绕枢转轴线(35)在停靠位置和所述致动杆(2)能够移动到初始位置中的触发位置之间枢转,其中,所述触发元件(10)还安装在所述中间件(22)上,以可在垂直于枢转轴线(35)的滑动方向(28)上移位;具有弹簧元件(27),以用于产生弹簧力,所述弹簧力平行于滑动方向(28)作用,并且所述触发元件(10)通过弹簧力布置为在所述中间件(22)上处于预负载下;以及具有开关超驰保护单元(32),所述开关超驰保护单元具有至少一个开关超驰弹簧(33、34),在开关超驰情况下,所述开关超驰弹簧允许所述中间件(22)相对于所述致动杆(2)的移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开关超驰弹簧(33、34)和所述弹簧元件(27)在垂直于滑动方向(28)的方向上邻近,并且它们的轴线平行于彼此布置,并且
所述开关超驰保护单元(32)布置在制动部分(18)上,所述制动部分具有用于通过制动动作接合所述致动杆(2)的制动结构(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位装置(6),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开关超驰弹簧(33、34)在一侧支撑在所述中间件(22)上,并且在另一侧支撑在所述制动部分(18)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位装置(6),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超驰保护单元(32)具有两个开关超驰弹簧(33、34),并且所述弹簧元件(27)平行于所述开关超驰弹簧(33、34)布置并布置在所述开关超驰弹簧(33、3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位装置(6),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装置(6)具有驱动部分(7),所述驱动部分可绕第二枢转轴线(11)枢转,并且所述致动杆(2)能够连接至所述驱动部分,并且所述驱动部分具有臂(20),所述臂(20)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枢转轴线(11)的方向上从所述驱动部分(7)的主体(16)凸起,在所述臂上形成有用于所述触发元件(10)的腿部(31)的引导件(4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位装置(6),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件(43)是带槽引导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位装置(6),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臂(20)的位于相反于所述引导件(43)的侧部(21)上,布置有至少一个电接触元件(8),当所述致动杆(2)处于致动位置时,所述电接触元件能够电联接至相关的另外的接触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位装置(6),
其特征在于,
滑动元件(25)安装在所述中间件(22)上,以可在所述滑动方向(28)上移位,所述滑动元件在一侧经由所述弹簧元件(27)支撑在所述中间件(22)的壁(62)上,在另一侧支撑在所述触发元件(10)上,使得所述弹簧元件(27)的弹簧力(64)经由所述滑动元件(25)施加在所述触发元件(10)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位装置(6),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件(22)具有引导表面(61),所述引导表面形成为垂直于所述枢转轴线(35),并且所述触发元件(10)承靠所述引导表面,并在于,所述滑动元件(25)和弹簧元件(27)设置为在平行于所述枢转轴线(35)的方向上将所述触发元件(10)压靠所述引导表面(6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位装置(6),
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元件(25)和弹簧元件(27)设计为使得所述弹簧力(64)朝向所述引导表面(61)作用在所述触发元件(1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位装置(6),
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元件(25)具有凸起(53),所述凸起(53)垂直于所述枢转轴线(35)并且在所述触发元件(10)的方向上凸起,所述凸起至少以部分区域承靠所述触发元件(10)的远离所述引导表面(61)朝向的侧上,并且所述凸起将所述触发元件(10)在平行于枢转轴线(35)的方向上压靠所述引导表面(6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位装置(6),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起(53)具有支撑斜面(54),所述触发元件(10)支撑在所述支撑斜面(54)上。
12.一种机动车辆,具有转向柱开关单元(1)和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复位装置(6)。
CN201280070078.XA 2011-12-24 2012-11-29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开关系统的复位装置和机动车辆 Active CN1041855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122445.2 2011-12-24
DE102011122445A DE102011122445A1 (de) 2011-12-24 2011-12-24 Rück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Lenkstockschalterein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Kraftfahrzeug
PCT/EP2012/073896 WO2013092150A1 (de) 2011-12-24 2012-11-29 Rück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lenkstockschalterein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kraftfahrzeu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85573A CN104185573A (zh) 2014-12-03
CN104185573B true CN104185573B (zh) 2017-12-22

Family

ID=47501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0078.XA Active CN104185573B (zh) 2011-12-24 2012-11-29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开关系统的复位装置和机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651982B2 (zh)
EP (1) EP2794352B1 (zh)
JP (1) JP5893753B2 (zh)
KR (1) KR101603463B1 (zh)
CN (1) CN104185573B (zh)
DE (1) DE102011122445A1 (zh)
WO (1) WO20130921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81515B2 (ja) * 2016-01-14 2019-09-25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入力操作装置
JP2017190005A (ja) * 2016-04-12 2017-10-19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入力操作装置
JP6712532B2 (ja) 2016-10-31 2020-06-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方向指示機構
DE102017111052A1 (de) * 2017-05-22 2018-11-22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Schalter mit Umlenkhebel und großem Schaltweg
US11352046B2 (en) 2017-07-12 2022-06-07 Ka Group Ag Lever assembly for a steering column of a vehicle
DE102017120347A1 (de) 2017-09-05 2019-03-07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Rück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n Lenkstockhebel
DE102018119801A1 (de) 2018-08-15 2020-02-20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Rück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Fahrrichtungsanzeigevorrichtung eines Fahrzeugs, Fahrtrichtungsanzeigevorrichtung und Fahrzeug
DE102019202444A1 (de) * 2019-02-22 2020-08-27 Zf Friedrichshafen Ag Bestückungselement für einen Ak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200865U (de) * 1972-05-10 Merit-Werk Merten & Co Kg Rückstelleinrichtung an Schaltern, insbesondere an Fahrtrichtungsschaltern für Kraftfahrzeuge
GB1221648A (en) * 1967-08-04 1971-02-03 Lucas Industries Ltd Direction indicator switches
DE8112331U1 (de) * 1981-04-25 1981-09-17 Fa. Leopold Kostal, 5880 Lüdenscheid Lenkstockschalter
DE3644142C1 (en) * 1986-12-23 1987-08-06 Kostal Leopold Gmbh & Co Kg Steering column switch for indicating the direction of travel in motor vehicles
DE4219393C1 (de) * 1992-06-13 1993-11-18 Kostal Leopold Gmbh & Co Kg Lenkstockschalter zur Fahrtrichtungsanzeige an Kraftfahrzeugen
US5385067A (en) 1993-09-13 1995-01-31 United Technologies Automotive, Inc. Turn signal cancellation mechanism
DE4418328C2 (de) 1994-05-26 2003-03-27 Teves Gmbh Alfred Rückstellvorrichtung für Blinkerrücksteller
DE19601794A1 (de) * 1996-01-19 1997-07-24 Teves Gmbh Alfred Überschaltsicherung für Lenkstockschalter mit automatischer Rückstellung
JPH10203234A (ja) 1997-01-20 1998-08-04 Tokai Rika Co Ltd ターンシグナルキャンセル機構
DE19758288B4 (de) 1997-12-31 2006-10-26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rehrichtungsgekoppelten Rückstellung eines Schalters
DE19904620B4 (de) 1999-02-05 2005-12-29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Einrastvorrichtung mit Rückstellfunktion für einen Blinkerschalter
JP3854427B2 (ja) 1999-06-16 2006-12-0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ターンシグナルスイッチ装置
JP2004237826A (ja) * 2003-02-05 2004-08-26 Asahi Denso Co Ltd ターンシグナルスイッチのキャンセル装置
FR2872111B1 (fr) 2004-06-23 2007-10-12 Sc2N Sa Ensemble integre pour l'alimentation de clignotants avec fonction de forcage evoluee
JP2006221933A (ja) * 2005-02-09 2006-08-24 Alps Electric Co Ltd ターンシグナルスイッチ装置
KR100828580B1 (ko) 2006-12-12 2008-05-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다기능 스위치 레버
JP4657198B2 (ja) * 2006-12-28 2011-03-23 東洋電装株式会社 車両用ターンシグナル制御装置
JP2009173198A (ja) * 2008-01-25 2009-08-06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ターンレバースイッ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85573A (zh) 2014-12-03
JP5893753B2 (ja) 2016-03-23
US9651982B2 (en) 2017-05-16
EP2794352A1 (de) 2014-10-29
US20140339057A1 (en) 2014-11-20
EP2794352B1 (de) 2020-08-19
KR20140116132A (ko) 2014-10-01
KR101603463B1 (ko) 2016-03-25
JP2015508354A (ja) 2015-03-19
DE102011122445A1 (de) 2013-06-27
WO2013092150A1 (de) 201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85573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开关系统的复位装置和机动车辆
EP1795425B1 (en)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a steering column
CN101712280A (zh) 加速踏板装置
CN105459816A (zh) 刹车油门组合装置及采用该刹车油门组合装置的汽车
CN102463893B (zh) 用于车辆的油门踏板
US20080245650A1 (en) Operating element with a central pushbutton
CN108027626B (zh) 具有致动阻尼的踏板装置
US6756550B2 (en) Electric switch unit
JPH0842373A (ja) エンジンを制御するための制御出力トランスジューサ
KR101412191B1 (ko) 스티어링 칼럼의 텔레스코픽 록킹 구조
US6333475B1 (en) Lever switch, compound switch having the lever switch, and vehicle using the lever switch
JP2003525808A (ja) 自動車の電気的機能グループを作動するためのスイッチング装置を有する自動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EP2639803B1 (en) Steering switch device
JP2004095558A (ja)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KR100614524B1 (ko) 가속페달의 반력 조절 장치
US9902316B2 (en) Steering-column switch unit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having a steering-column switch unit
US7138592B2 (en) Electric actuation device
CN105009019B (zh) 用于可压力操纵和可转动操纵的操作元件的输入单元
JP3680434B2 (ja) 車両用レバースイッチ
US6659498B2 (en) Steering wheel with movable airbag module
EP2458608B1 (en) Electric switch
JP2004053015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
JP5806126B2 (ja) トラニオン軸の回転位置検出機構
KR101555378B1 (ko) 복합 스위치 유니트
JP2019186194A (ja) 車両用レバ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