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0830B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0830B
CN104070830B CN201410112125.3A CN201410112125A CN104070830B CN 104070830 B CN104070830 B CN 104070830B CN 201410112125 A CN201410112125 A CN 201410112125A CN 104070830 B CN104070830 B CN 1040708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ignal strobe
printing
open mode
heater ele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21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0830A (zh
Inventor
大代安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s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ca Corp filed Critical Nisc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70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0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8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providing current or voltage to the thermal head
    • B41J2/355Control circuits for heating-element sel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谋求印刷的高速化且降低浓度不均的印刷装置。印刷装置借助色带由热印刷头对卡片进行印刷处理,具备具有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发热元件的热印刷头、和切换多个发热元件的通电时机的CPU,CPU对多个发热元件切换通电时机,使得在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打开状态之后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打开状态,使STB2成为打开状态之后使STB1成为关闭状态,使STB2成为关闭状态,之后,在使STB2成为打开状态之后,使STB1成为打开状态,在使STB1成为打开状态之后,使STB2成为关闭状态,使STB1成为关闭状态。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装置,特别是涉及借助色带由热印刷头对记录介质进行印刷处理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周知在塑料卡片等印刷介质上形成面部照片、文字信息等图像的印刷装置。在这种印刷装置中,使用借助色带由热印刷头在记录介质上直接形成图像的直接印刷方式、借助色带由热印刷头在转印膜上形成图像(镜像),接着将形成于转印膜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间接印刷方式。
一般而言,在使用热印刷头进行印刷处理的情况下,为了谋求电源电压的容量小型化、电源电压的稳定性确保(防止电压下降)、热印刷头的小型化等,对通电开始时机设置时间差,以使施加(输入)于热印刷头的每个闸门的通电不成为同时。热印刷头的各发热元件由电阻体构成,在各发热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能量)成为I(电流)=V(电压)/R(电阻)。此外,由于热印刷头通电时的大电流,电源电压产生电压下降。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的技术,即,设置加热期间和非加热期间,并分为印刷周期中的初期附近和终期附近,并且在初期附近的加热时间的期间,终期附近的斩波(chopping)通电期间进行温度保持,由此减小耐电压或耐电容量,使印刷速度提高。
即,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如图21所示,对于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在时刻t1使第1闸门信号STB1从关闭状态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2,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关闭状态,并且使第2闸门信号STB2从关闭状态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3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关闭状态,对于第2印刷行以后的印刷处理也进行同样的通电控制,不同时进行基于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的对发热元件的通电,由此能够抑制能量,减小耐电容量。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93283号的公报(参照图8)
另一方面,在这种印刷装置中,近年来特别要求印刷的高速化,作为其对策,减少通电开始时机的时间差是有效的。例如,如图22所示,对于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在时刻t1使第1闸门信号STB1从关闭状态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2使第2闸门信号STB2从关闭状态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3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关闭状态,在时刻t4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关闭状态(在时刻t2~时刻t3同时进行基于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的对发热元件的通电),对于第2印刷行以后的印刷处理也进行同样的通电控制。
可是,在进行图22所示的通电控制时,虽然能够谋求印刷的高速化,但有存在会产生浓度不均这样的课题。即,在时刻t1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打开状态时,产生热印刷头施加电压Vhead(电源电压)的电压下降,基于该电压下降,在热印刷头施加电压Vhead后(时刻t2)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打开状态时,导致热印刷头施加电压Vhead的进一步的电压下降,所以电流(能量)产生差。其结果,在1印刷行的印刷中,与第2闸门信号STB2相比,第1闸门信号STB1的能量损失变大。
图20(A)是示意表示进行图22所示的通电控制的情况下的、利用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的发热元件中的8个(R1~R8)发热元件的、1印刷行~4印刷行的印刷状态的图。由第2闸门信号STB2驱动的发热元件(R2、R4、R6、R8)形成的图像比由第1闸门信号STB1驱动的发热元件(R1、R3、R5、R7)形成的图像浓,产生浓度不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印刷的高速化并且降低浓度不均的印刷装置。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借助色带由热印刷头对记录介质进行印刷处理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印刷装置具备:热印刷头,具有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发热元件;以及通电控制部件,切换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通电时机,上述通电控制部件对切换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的通电的打开/关闭的第1闸门信号和切换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的打开/关闭的第2闸门信号进行控制,使得使对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时间部分地重复,且使得在由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其他的一部分遍及多行地印刷相同的浓度的数据的情况下,第奇数个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第偶数个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之和、同上述第奇数个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其他的一部分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上述第偶数个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其他的一部分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之和相同。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通电控制部件对第1闸门信号和第2闸门信号进行控制,使得将对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切换为打开状态的通电开始时机和将对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切换为关闭状态的通电结束时机在时间上完全不同。此外,也可以是,多个发热元件由沿主扫描方向划分的多个区段构成,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在与第1闸门信号相同的时机由通电控制部件通电控制,第偶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在与第2闸门信号相同的时机由通电控制部件通电控制。
此外,也可以是,通电控制部件对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切换通电时机,使得在使第1闸门信号成为打开状态之后,使第2闸门信号成为打开状态,在使第2闸门信号成为打开状态之后,使第1闸门信号成为关闭状态,并使第2闸门信号成为关闭状态,之后,在使第2闸门信号成为打开状态之后,使第1闸门信号成为打开状态,在使第1闸门信号成为打开状态之后,使第2闸门信号成为关闭状态,并使第1闸门信号成为关闭状态。
另外,也可以是,第1闸门信号和第2闸门信号对于1个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具有多个用于使对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脉冲。
并且,也可以是,第1闸门信号和第2闸门信号对于1个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具有多个用于使对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脉冲,通电控制部件进行控制,使得在每个印刷行,第1闸门信号和第2闸门信号中的最初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脉冲所属的闸门信号不同。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利用通电控制部件,第1、第2闸门信号被控制成,对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时间部分地重复,所以能够谋求印刷的高速化,并且在由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多个发热元件的其他的一部分遍及多行地印刷相同浓度的数据的情况下,因为被控制成,第奇数个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第偶数个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之和、同第奇数个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多个发热元件的其他的一部分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第偶数个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多个发热元件的其他的一部分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之和相同,所以能够获得能够减少因电源电压的电压下降而引起的浓度不均的产生的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本发明能够适用的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印刷系统的外观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在压辊与膜输送辊相分离、压印辊与热印刷头相分离的待命位置处的利用凸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在压辊与膜输送辊抵接、压印辊与热印刷头抵接的印刷位置处的利用凸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在压辊与膜输送辊抵接、压印辊与热印刷头抵接的输送位置处的利用凸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印刷装置的待命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说明印刷装置的输送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说明印刷装置的印刷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表示将膜输送辊、压印辊及其周边部分组装入印刷装置而一体化的第1单元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10是表示将压辊及其周边部分组装入印刷装置而一体化的第2单元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11是将热印刷头组装入印刷装置而一体化的第3单元的外观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控制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热印刷头通电控制电路的电路框图。
图14是示意地简化了第1实施方式的热印刷头通电控制电路的电路框图。
图15是表示基于第1闸门信号、第2闸门信号、热印刷头施加电压、热印刷头接地电压、第1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基于第2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的关系的第1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16是第1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控制部的CPU执行的印刷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基于第1闸门信号、第2闸门信号、热印刷头施加电压、热印刷头接地电压、第1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基于第2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的关系的第2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18是表示基于第1闸门信号、第2闸门信号、热印刷头施加电压、热印刷头接地电压、第1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基于第2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的关系的第3实施方式的时序图。
图1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控制部的CPU执行的印刷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20是示意表示利用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的发热元件中的8个发热元件的1印刷行~4印刷行的印刷状态的图,(A)与图22所示的通电控制对应,(B)与图15所示的通电控制对应,(C)与图18所示的通电控制对应。
图21是表示基于第1闸门信号、第2闸门信号、热印刷头施加电压、热印刷头接地电压、第1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基于第2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的关系的以往技术的时序图。
图22是表示基于第1闸门信号、第2闸门信号、热印刷头施加电压、热印刷头接地电压、第1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基于第2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的关系的时序图。
图23是表示基于第1闸门信号、第2闸门信号、热印刷头施加电压、热印刷头接地电压、第1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基于第2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的关系的参考时序图。
图24是表示热印刷头通电控制电路的参考电路框图。
图25是示意表示利用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的发热元件中的8个发热元件的1印刷行~4印刷行的印刷状态的图,与图23所示的通电控制对应。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印刷装置;40、热印刷头;41、色带;122、个人计算机(通电控制部件);R、R1~R8、发热元件;STB1、第1闸门信号;STB2、第2闸门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卡片(记录介质)上印刷记录文字、图像,并且对卡片进行磁或电的信息记录的印刷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系统结构>
如图1和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构成印刷系统200的一部分。即,印刷系统200大体上由上位装置100(例如,个人计算机等主机)和印刷装置1构成。
印刷装置1经由省略图示的接口,连接于上位装置100,能够从上位装置100对印刷装置1发送印刷数据、磁或电的记录数据等,指示记录动作等。另外,印刷装置1具有操作面板部(操作显示部)5(参照图12),除了实现来自上位装置100的记录动作指示之外,还能够实现来自操作面板部5的记录动作指示。
在上位装置100上,一般连接有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图像输入装置110、用于向上位装置100输入命令、数据的键盘、鼠标等输入装置102、进行由上位装置100生成的数据等的显示的液晶显示器等监视器101。
<印刷装置>
如图2所示,印刷装置1具有外壳2,在外壳2中具备信息记录部A、图像形成部B、介质收容部C和收容部D。
信息记录部A由磁记录部24、非接触式IC记录部23、接触式IC记录部27构成。
介质收容部C将多张卡片以站立姿势排列收纳,在其前端设有分离开口7,由引纸辊19自最前列的卡片起输出供给。
所输出的卡片首先由搬入辊22送到翻转单元F。翻转单元F由能够回旋转动地被轴承支承于装置外壳2的旋转框架80和被支承于该旋转框架80的2个辊对20、21构成。并且,辊对20、21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承于旋转框架80。
在翻转单元F回旋的外周,配置有磁记录部24、非接触式IC记录部23和接触式IC记录部27。并且,辊对20、21形成向这些信息记录部23、24、27的任一个搬入卡片的介质搬入路径65,通过这些记录部,磁的或电的数据被写入卡片。
图像形成部B是在卡片的正反面形成面部照片、文字数据等图像的部件,在介质搬入路径65的延长线上设有用于移送卡片的介质输送路径P1。此外,在介质输送路径P1配置有用于输送卡片的输送辊29、30,与未图示的输送马达连结。
图像形成部B具有膜状介质输送装置,并具有一次转印部和二次转印部,首先一次转印部对由该输送装置输送来的转印膜46由热印刷头40印刷图像,接着,二次转印部利用加热辊33将印刷到转印膜46上的图像印刷到位于介质输送路径P1的卡片的表面上。
在图像形成部B的下游侧设有向收容堆叠盒60移送印刷后的卡片的介质输送路径P2。在介质输送路径P2配置有用于输送卡片的输送辊37、38,与未图示的输送马达连结。
在输送辊37与输送辊38之间配置有去卷机构36,通过对保持在输送辊37、38之间的卡片中央部进行按压,来矫正由于加热辊33的热转印而产生的卷曲。因此,去卷机构36构成为可借助未图示的由凸轮等形成的升降机构而在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位置。
收容部D构成为将从图像形成部B送来的卡片收容到收容堆叠盒60。收容堆叠盒60构成为利用升降机构61而向图2的下方移动。
在上述的印刷装置1的整体结构中,对图像形成部B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转印膜46分别卷绕于由马达Mr2的驱动而旋转的转印膜盒的卷取辊47和输出辊48上。膜输送辊49是移送转印膜46的主要的驱动辊,通过控制该辊49的驱动来决定转印膜46的输送量及输送停止位置。在膜输送辊49驱动时马达Mr2也驱动,但这是为了卷取辊47卷取所输出的转印膜46,而不是作为输送的主体来驱动转印膜46。
在膜输送辊49的周面配置有压辊32a和压辊32b。在图2中未示出,压辊32a、32b构成为能够移动,以相对于膜输送辊49前进及退避,图示的状态是通过相对于膜输送辊49前进并压接,从而将转印膜46卷绕于膜输送辊49上。由此,转印膜46以与膜输送辊49的转速相应的距离进行准确的输送。
色带41收纳于盒42,在该盒42收容有输出辊43和卷取辊44,卷取辊44由马达Mr1驱动。
压印辊45和热印刷头40构成一次转印部,在与压印辊45相对的位置配置有热印刷头40。热印刷头40被印刷头控制用IC(参照图13)按照图像数据进行加热控制,使用升华式色带41在转印膜46上印刷图像。本实施方式的热印刷头40具有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的1344个发热元件,但是有关其详情后述(参照<热印刷头通电控制电路>)。另外,冷却风扇39用于冷却热印刷头40。
向转印膜46的印刷结束了的色带41被剥离滚轮25和剥离构件28从转印膜46被拉开剥离。剥离构件28被固定设置于盒42,剥离滚轮25在印刷时向剥离构件28移动,由两者夹持转印膜46和色带41而进行剥离。并且,被剥离了的色带41被卷取于由马达Mr1所驱动的卷取辊44,转印膜46由膜输送辊49输送到包含压印辊31和加热辊33的二次转印部。
在二次转印部,转印膜46与卡片一起由加热辊33和压印辊31夹持,转印膜46上的图像被转印到卡片表面上。另外,加热辊33经由转印膜46以相对于压印辊31压接/分离的方式被安装于升降机构(未图示)。
进一步详细说明一次转印部的结构及其作用。如图3至图5所示,压辊32a、32b分别支承于压辊支承构件57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压辊支承构件57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于穿过其中央部的支承轴58。如图10所示,支承轴58的两端部架设在设于压辊支承构件57上的长孔76、77,并且在中间部被托架50的固定部78固定。此外,使长孔76、77相对于支承轴58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具有空间。因此,能进行后述的压辊32a、32b对膜输送辊49的调整。
并且,在支承轴58安装有弹簧构件51(51a、51b),压辊支承构件57的安装压辊32a、32b一侧的端部分别与弹簧构件51接触,借助其弹簧力而被向膜输送辊49的方向施力。
托架50构成为:用凸轮承接部81与凸轮53的凸轮工作面抵接,与以由驱动马达54(图10所示)驱动的凸轮轴82为支点的凸轮53的向箭头方向的转动相应,相对于膜输送辊49向图中左右方向移动。因此,托架50向膜输送辊49前进时(图4及图5),压辊32a、32b反抗弹簧构件51而夹着转印膜46向膜输送辊49压接,将转印膜46卷绕于膜输送辊49上。
此时,处于远离托架50的转动支点即轴95的位置的压辊32b首先压接膜输送辊49,接着压辊32a压接膜输送辊49。如此,通过将转动支点即轴95配置在膜输送辊49的上方,由此压辊支承构件57不是平行移动,而是一边转动地一边与膜输送辊49抵接,具有与平行移动相比可减少宽度方向的空间的优点。
此外,压辊32a、32b向膜输送辊49压接时的压接力借助弹簧构件51在转印膜46的宽度方向均匀。此时,在压辊支承构件57的两侧设有长孔76、77,支承轴58在固定部78被固定,因此能够向三个方向调整压辊支承构件,不会由于膜输送辊49的旋转而引起转印膜46的歪斜,以正确姿势输送。另外,在此所指的三个方向的调整是指:(i)使压辊32a、32b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轴向的压接力均匀,因此调整压辊32a、32b的轴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轴在水平方向的平行度,(ii)为了使压辊32a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压接力与压辊32b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压接力均匀,调整压辊32a和压辊32b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移动距离,及(iii)为使压辊32a、32b的轴与膜行进方向垂直,调整压辊32a、32b的轴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轴在垂直方向的平行度。
并且,在托架50上设有在托架50朝向膜输送辊49前进时、与转印膜46的未卷绕于膜输送辊49的部分抵接的张力接受构件52。
张力接受构件52是为了防止如下状况而设置的,即,防止由于在压辊32a、32b将转印膜46压接于膜输送辊49时产生的转印膜46的张力,使得压辊32a、32b分别对抗弹簧构件51的作用力而从膜输送辊49退避。因此,张力接受构件52安装于托架50的转动侧端部的前端,以在与压辊32a、32b相比图中左侧位置与转印膜46抵接。图2示出张力接受构件52与转印膜46抵接的状态。
由此,由转印膜46的弹性产生的张力能够通过张力接受构件52而由凸轮53直接接受。因此,可防止由于该张力使压辊32a、32b从膜输送辊49退避而减小压辊32a、32b的压接力,因此能够维持转印膜46与膜输送辊49的紧贴卷绕状态而进行准确的输送。
如图9所示,沿转印膜46的横宽方向配置的压印辊45被支承于以轴71为支点而转动自如的一对压板支承构件72。一对压板支承构件72支承压印辊45的两端。压板支承构件72分别经由弹簧构件99而与以轴71为共同的转动轴的托架50A的端部连接。
托架50A由基板87、和从该基板87向压板支承构件72的方向弯折而形成的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构成,由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保持凸轮承接面84。并且,在基板87与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之间配设以由驱动马达54驱动的凸轮轴83为支点转动的凸轮53A,构成为使凸轮工作面与凸轮承接面84抵接。因此,若利用凸轮53A的转动使托架50A向热印刷头40的方向前进,则压板支承构件72也移动,压印辊45压接于热印刷头40。
通过这样在托架50A与压板支承构件72之间上下配置弹簧构件99和凸轮53A,能够将该压板移动单元收纳在托架50A与压板支承构件72的间隔内。此外,能够将宽度方向收纳在压印辊45的宽度内,可谋求省空间化。
此外,由于使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与在压板支承构件72上形成的穿孔部72a、72b(参照图9)嵌合,因此即使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向压板支承构件72的方向突出地形成,也不会使托架50A与压板支承构件72的间隔变宽,在这一方面也可谋求省空间化。
在压印辊45压接于热印刷头40上时,与各个压板支承构件72连接的弹簧构件99发挥作用,以使向转印膜46的宽度方向的压接力均匀。因此,在转印膜46被膜输送辊49输送时防止歪斜,不会使转印膜46的印刷区域在宽度方向错位而能够准确进行利用热印刷头40进行的热转印。
在托架50A的基板87经由弹簧构件97设有支承剥离滚轮25的两端的一对剥离滚轮支承构件88,在托架50A借助凸轮53A的转动而相对于热印刷头40前进时,剥离滚轮25与剥离构件28抵接而将二者所夹持的转印膜46和色带41剥离。剥离滚轮支承构件88也与压板支承构件72同样地分别设于剥离滚轮25的两端,构成为使相对于剥离构件28的宽度方向的压接力均匀。
在托架50A的轴支承部59的端部和与其相反一侧的端部设有张力接受构件52A。张力接受构件52A被设置成吸收在将压印辊45和剥离滚轮25分别压接于热印刷头40和剥离构件28时所产生的转印膜46的张力。弹簧构件99和弹簧构件97是为了使对转印膜46的宽度方向的压接力均匀而设置,但为了防止弹簧构件99、97反而弱于转印膜46的张力而使对转印膜46的压接力减小,由张力接受构件52A接受来自转印膜46的张力。另外,张力接受构件52A也与上述的张力接受构件52同样地固定于托架50A,因此转印膜46的张力经由托架50A而由凸轮53A接受,不会弱于转印膜46的张力。由此,由于热印刷头40与压印辊45的压接力及剥离构件28与剥离滚轮25的压接力得以保持,因此能够进行良好的印刷及剥离。此外,在膜输送辊49的驱动时不会在转印膜46的输送量上产生误差,能够将所述印刷区域的长度的转印膜准确地输送到热印刷头40而进行高精度的印刷。
在凸轮53和凸轮53A上张设有带98(参照图3),由同一驱动马达54驱动。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部B位于图6所示的待命位置时,凸轮53和凸轮53A处于图3所示的状态,压辊32a、32b不对膜输送辊49压接,而且压印辊45不对热印刷头40压接。
并且,在凸轮53及凸轮53A联动地旋转而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时,图像形成部B移至图7所示的印刷位置。此时,首先,压辊32a、32b向膜输送辊49卷绕转印膜46,并且张力接受构件52与转印膜46抵接。其后,压印辊45压接于热印刷头40。在该印刷位置中,压印辊45朝向热印刷头40移动,将转印膜46和色带41夹入压接,剥离滚轮25与剥离构件28接触。
在该状态下,当利用膜输送辊49的旋转开始转印膜46的输送时,同时色带41也利用马达Mr1的动作而被卷取辊44卷曲朝向相同方向输送。在该输送期间,在设于转印膜46的定位用标记46a通过传感器Se并移动规定量、转印膜46到达印刷开始位置的时刻,在转印膜46的规定区域进行利用热印刷头40的印刷。尤其在印刷中,由于转印膜46的张力变大,因此转印膜46的张力向使压辊32a、23b离开膜输送辊46的方向及使剥离滚轮25和压印辊45离开剥离构件28和热印刷头40的方向作用。但是,如上所述,由于转印膜46的张力被张力接受构件52、52A接受,因此压辊32a、32b的压接力不会减弱,能够进行准确的膜输送,热印刷头40与压印辊45的压接力及剥离构件28与剥离滚轮25的压接力也不会减弱,所以能够进行准确的印刷及剥离。印刷结束后的色带41被从转印膜46拉开剥离而被卷取辊44卷取。
转印膜46的基于输送的移动量、即要施加印刷的所述印刷区域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由设于膜输送辊49的传感器(未图示)检测,根据其检测,膜输送辊49的旋转停止,同时基于马达Mr2的动作的卷取辊44的卷取也停止。由此,热印刷头40对转印膜46的所述印刷区域的第一种颜色的印刷结束。
并且,当凸轮53及凸轮53A联动地进一步旋转并成为图5所示的状态时,图像形成部B移至图8所示的输送位置,压印辊45向从热印刷头40退避的方向复位。在该状态下,压辊32a、32b依然在膜输送辊49上卷绕转印膜46,张力接受构件52与转印膜46接触,由于膜输送辊49的反方向的旋转,转印膜46被反向输送到初始位置。此时,转印膜46的移动量也由膜输送辊49的旋转控制,被施加了印刷的所述印刷区域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的转印膜被反向输送。另外,色带41停止,处于使接下来要印刷的颜色的面板在初始位置待命的状态。
并且,基于凸轮53、53A的控制状态再次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并成为图7所示的印刷位置,使压印辊45压接于热印刷头40,膜输送辊49再次进行向正向的旋转而使转印膜46移动相当于所述印刷区域的长度的量,则由热印刷头40进行下一颜色的印刷。
如此,重复在印刷位置与输送位置的动作,直到全部颜色的印刷结束。并且,当热印刷头40的印刷(一次转印)结束时,将转印膜46的一次转印后的区域输送到加热辊33,但此时凸轮53及53A向图3所示的状态移动,解除对转印膜46的压接。其后的二次转印是一边在卷取辊47的驱动下输送转印膜46一边向卡片进行转印。
这样的图像形成部B被分割成三种单元90、91、92,分别被一体化。
图9所示的第1单元90将利用马达54(参照图10)的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轴70安装架设于单元框体75,在驱动轴70上安装膜输送辊49。在膜输送辊49的下方配置托架50A和一对压板支承构件72,这些构件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于在单元框体75的两侧板安装架设的轴71上。
在图9中,由形成于压板支承构件72的穿孔部72a、72b表示作为托架50A的一部分的一对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保持配置于其后方的一对凸轮承接面84。并且,在凸轮承接面84的更后方配置有在穿过单元框体75的凸轮轴83上安装的凸轮53A。凸轮轴83安装架设在单元框体75的两侧板上。
在夹着转印膜46和色带41的输送通路并与压印辊45相对的位置配置有热印刷头40。热印刷头40中,与加热相关的构件及冷却风扇39如图11所示那样一体化为第3单元92,与第1单元90相对配置。
第1单元90利用能够移动的托架50A将通过印刷动作而变动位置的压印辊45、剥离滚轮25和张力接受构件52A一起保持,由此不需要进行这些构件之间的位置调整。而且,利用凸轮53的转动使托架50A移动,由此能够使这些构件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此外,通过设置托架50A,能够与固定的膜输送辊49收纳于相同的单元,必须高精度输送转印膜的膜输送辊49的输送驱动部分与压印辊45的转印位置限制部分被包含在相同单元中,因此不需要进行二者间的位置调整。
图10所示的第2单元91中,使安装有凸轮53的凸轮轴82穿过单元框体55,使凸轮轴82与驱动马达54的输出轴连结。并且,第2单元91中,以与凸轮53抵接的方式将托架50移动自如地支承于单元框体55,在托架50上固定设有张力接受构件52和转动自如地支承压辊支承构件57的支承轴58。
在压辊支承构件57,在支承轴58上安装有弹簧构件51a、51b,使其端部分别与支承压辊32a、32b的压辊支承构件57的两端抵接,从而向膜输送辊49的方向施力。并且,压辊支承构件57将支承轴58插入长孔76、77,支承轴58在中央部被固定支承于托架50。
在托架50与压辊支承构件57之间设有对压辊支承构件57朝向托架50施力的弹簧89。利用该弹簧89,压辊支承构件57被向从第1单元90的膜输送辊49后退的方向施力,因此,在将转印膜盒设置在印刷装置1上时,能够使转印膜46容易通过第1单元90与第2单元91之间。
第2单元91中,利用托架50A保持相应于印刷动作而变动位置的压辊32a、32b和张力接受构件52,利用凸轮53的转动使托架50A移动,由此使压辊32a、32b和张力接受构件52移动,因此可简化二者间的位置调整、压辊32a、32b与膜输送辊49的位置调整。这样的第2单元91隔着转印膜46与第1单元90相对配置。
通过这样单元化,第1单元90、第2单元91及第3单元92与转印膜46、色带41的各盒同样,也能够分别从印刷装置1的主体拉出。因此,在因转印膜46、色带41的消耗而更换盒时,若根据需要也将这些单元91、92、93取出,则盒插入时能够简单地将转印膜46、色带41安装架设于装置内。
如上所述,组合将压印辊45、托架50A、凸轮53A和压板支承构件72一体化而成的第1单元90、和将压辊32a、32b、托架50、凸轮53和弹簧构件51一体化而成的第2单元91,并且将安装了热印刷头40的第3单元92与压印辊45相对配置地组装,由此能够容易且准确地进行印刷装置制造时的组装、维护时的调整。而且,通过一体化,也能够容易地从装置卸下,提高作为印刷装置的操作性。
接着,对印刷装置1的控制和电气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2所示,印刷装置1具有进行印刷装置1整体的动作控制的控制部120、和将电源从商用交流电源变换为可使各机构部和控制部等驱动/工作的直流电源的电源部130。
<印刷装置的控制部>
如图12所示,控制部120具有进行印刷装置1整体的控制处理的微型计算机122(以下,简称为微机122。)。微机122由作为中央运算处理装置以高速时钟工作的CPU、存储有印刷装置1的基本控制动作(程序和程序数据)的ROM、作为CPU的工作区域而工作的RAM和连接它们的内部总线构成。
外部总线连接于微机122。在外部总线上,连接有用于进行与上位装置100的通信的省略了图示的接口、暂时性地存储要向卡片印刷的印刷数据、要向卡片的磁条部或内置IC磁或电记录的记录数据等的缓冲存储器121。
此外,在外部总线上,连接有控制来自各种传感器的信号的传感器控制部123、控制向各马达输送驱动脉冲、驱动电力的马达驱动器等的致动器控制部124、用于控制向构成热印刷头40的发热元件的热能量的热印刷头通电控制电路125、用于控制操作面板部5的操作显示控制部126、和上述的信息记录部A。另外,在物理结构上,热印刷头通电控制电路125被配置在热印刷头40上。
电源部130向控制部120、热印刷头40、操作面板部5和信息记录部A供给工作/驱动电源。
<热印刷头通电控制电路>
接着,参照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热印刷头通电控制电路125。
如上所述,热印刷头40通过1344个发热元件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而构成。基于1个发热元件的对1个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构成形成在转印膜46上的图像的1个像素(1个点)。在图13中,将该发热元件作为电阻体而用R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IC1~IC7相对应,1344个发热元件被划分为各192个的7个区段(第1区段~第7区段)。
如图13所示,各发热元件R的一端连接于热印刷头施加电压Vhead(电源电压),另一端连接于与该发热元件R所属的区段对应的IC。各IC例如具有192个AND电路和NOT电路而构成。例如,属于第1区段的各发热元件R的另一端连接于与AND电路的输出侧连接的NOT电路的输出侧(也参照图14)。
各AND电路的一方的输入侧连接于闸门信号被输入的7个闸门信号输入口STB1~STB7中的任一个。例如,IC1的各AND电路的一方的输入侧连接于第1闸门信号STB1输入口,IC2的各AND电路的一方的输入侧连接于第2闸门信号STB2输入口(也参照图14)。各AND电路的另一方的输入侧连接于移位寄存器SR。该各AND电路的另一方的输入侧和移位寄存器SR由总线连接。另外,后述的第1闸门信号在相同的时机被输入第1闸门信号STB1输入口、第3闸门信号STB3输入口、第5闸门信号STB5输入口、和第7闸门信号STB7输入口,后述的第2闸门信号在相同的时机被输入第2闸门信号STB2输入口、第4闸门信号STB4输入口、和第6闸门信号STB6输入口。
印刷行数据信号(DATA)、时钟信号(CLK)和用于取入印刷行数据信号的锁存信号(LATCH)从微机122被输入移位寄存器SR。另外,在热印刷头施加电压Vhead和热印刷头接地电压VGND之间,插入有用于基于对各发热元件的通电使热印刷头施加电压Vhead的电压下降缓和的电解电容器Ca。在这样的结构中,仅对印刷行数据信号被输入而STB成为打开的发热元件R通电。
<第1、第2闸门信号>
接着,对输入各闸门信号输入口的第1闸门信号和第2闸门信号进行说明。另外,也对热印刷头施加电压Vhead(电源电压)、基于第1闸门信号和第2闸门信号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通电电流的累计值)一起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对于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1成为打开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2成为打开状态。之后,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3成为关闭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4成为打开状态。随后,对于第2印刷行的印刷处理,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5成为打开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6成为打开状态。之后,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7成为关闭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8成为打开状态。对于第3印刷行以后的奇数印刷行的印刷处理与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相同,此外,对于第3印刷行以后的偶数印刷行的印刷处理与第2印刷行的印刷处理相同地控制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的打开/关闭。
在时刻t1,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打开状态,由此,热印刷头施加电压Vhead产生电压下降,在热印刷头施加电压Vhead返回原先的电压前的时刻t2,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打开状态。此外,在时刻t5,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打开状态,由此,热印刷头施加电压Vhead产生电压下降,在热印刷头施加电压Vhead返回原先的电压前的时刻t6,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打开状态。其结果,基于第1闸门信号STB1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基于第2闸门信号STB2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通电电流的累计值)产生差异,但是在每个印刷行,因为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中的最初成为打开状态的闸门信号不同(例如,对于第1印刷行,第1闸门信号STB1先成为打开状态,对于第2印刷行,第2闸门信号STB2先成为打开状态。),所以,例如在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和第2印刷行的印刷处理中基于第1闸门信号STB1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在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和第2印刷行的印刷处理中基于第2闸门信号STB2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通电电流的累计值)相同。
因而,图15所示的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满足以下的3个通电条件。
(1)使对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第1、第3、第5、第7区段)和第偶数个的区段(第2、第4、第6区段)的发热元件的通电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时间部分地重复(例如,时刻t2~时刻t3、时刻t6~时刻t7);
(2)将对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和属于第偶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的通电切换为打开状态的通电开始时机(时刻t1、t2、t5、t6)、和将对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和属于第偶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的通电切换为关闭状态的通电停止时机(时刻t3、t4、t7、t8)在时间上完全不同;以及
(3)在由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和第偶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遍及多行地印刷相同浓度的数据的情况下,第奇数个的印刷行(例如,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第偶数个的印刷行(例如,第2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之和,同第奇数个的印刷行(例如,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属于图13所示的第偶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第偶数个的印刷行(例如,第2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之和相同。
(动作)
接着,以微机120的CPU(以下,仅称为CPU)作为主体而说明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转印膜48的印刷处理动作。另外,有关印刷装置1的整体动作,由于已经进行了说明,所以在这里避免其重复说明,说明基于热印刷头40的1种颜色的印刷处理和闸门信号的生成,并且为了加深理解而提及与图15所示的时序图的时刻的关系。
如图16所示,CPU在步骤202中执行印刷行数据处理。在该印刷行数据处理中,CPU基于从上位装置100发送来的印刷数据,确认与加热条件相适合的点,作成各印刷行数据,并将最初的印刷行数据输出到热印刷头40的移位寄存器SR。另外,在上位装置100侧,图像数据被分解成颜色成分(原数据是R、G、B),在印刷装置1中,从R、G、B被变换为Y、M、C,作为印刷数据而被使用,在上位装置100侧被设定的Bk数据在印刷装置1中也相同地作为Bk的印刷数据而被使用。
在下一个步骤204中,判断是否是奇数印刷行的印刷,在肯定判断的情况下,在下一个步骤206中,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打开状态(例如,图15的时刻t1)。接着,在步骤208中,判断是否是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开始时机(例如,图15的时刻t2),在否定判断时待命,在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10中,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打开状态。
随后在步骤212中,判断是否是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关闭状态的通电结束时机(例如,图15的时刻t3),否定判断时待命,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14中,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关闭状态。在下一个步骤216中,判断是否是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关闭状态的通电结束时机(例如,图15的时刻t4),否定判断时待命,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18中,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关闭状态而进入步骤234。
另一方面,在步骤204中的判断为否定的情况下,为了偶数印刷行的印刷,在步骤220中,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打开状态(例如,图15的时刻t5)。接着,在步骤222中,判断是否是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开始时机(例如,图15的时刻t6),否定判断时待命,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24中,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打开状态。
随后在步骤226中,判断是否是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关闭状态的通电结束时机(例如,图15的时刻t7),否定判断时待命,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28中,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关闭状态。在下一个步骤230中,判断是否是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关闭状态的通电结束时机(例如,图15的时刻t8),否定判断时待命,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32中,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关闭状态而进入步骤234。
在步骤234中,判断印刷是否完成,否定判断时,返回步骤202,向热印刷头40的移位寄存器SR输出下一个印刷行数据,肯定判断时结束印刷处理。
另外,图14是示意地简化图13所示的电路框图的一部分而成的图。图14的电路框图中,第1区段~第7区段的发热元件R分别仅由1个电阻体构成,并且IC1~IC7仅由1个AND电路和NOT电路构成,在添加发热元件R8这一点上与图13所示的电路框图不同。在图13所示的电路框图中,第1闸门信号STB1被输入第1~第7闸门信号输入口中的、第奇数个的闸门信号(STB1、STB3、STB5、STB7)输入口,第2闸门信号STB2被输入第偶数个的闸门信号(STB2、STB4、STB6)输入口,从而简化为仅第1闸门信号STB1输入口和第2闸门信号STB2输入口这2个。
图20(B)是示意表示在根据图14的电路框图进行图15所示的通电控制的情况下的、基于发热元件R1~R8的、1印刷行~4印刷行的印刷状态的图。像素(点)等级产生浓度不均,但是由于浓淡均匀地混杂,所以用人眼看的情况下看不出浓度不均。另外,上述的图20(A)是示意表示在根据图14电路框图进行图22所示的通电控制的情况下的印刷状态的图。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根据上述的通电条件(1),能够谋求印刷的高速化,并且根据上述的通电条件(3),能够减少因发热元件的通电时的热印刷头施加电压Vhead的电压下降而引起的浓度不均的产生。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印刷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是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对于1个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具有多个用于使对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和属于第偶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的通电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脉冲的方式。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等省略说明,以下,仅说明不同点。
如图17所示,对于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1成为打开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2成为打开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3成为关闭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4成为打开状态。之后,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5再度成为打开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也在时刻t6再度成为打开状态。并且,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7成为关闭状态,第1闸门信号在时刻t8成为关闭状态。对于第2印刷行以后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也与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相同地控制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的打开/关闭。
图17的时序图与图15所示的时序图不同的点是以下两点。(a)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对于1个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具有多个用于使对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和属于第偶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的通电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脉冲,以及(b)不论是哪个印刷行,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中的最初成为打开状态的闸门信号均是第1闸门信号STB1。可是,在满足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3个通电条件(1)~(3)的点上是相同的。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CPU执行与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流程图(图16)的印刷处理不同的印刷处理,但是通过参照图16,在图17所示的时序图中CPU执行的印刷处理是清楚的,所以省略其说明。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印刷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是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对于1个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具有多个用于使对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和属于第偶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的通电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脉冲,且在每个印刷行,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中的最初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脉冲所属的闸门信号不同的方式,是适于灰度表现的方式。另外,以下,说明对于1个印刷行的印刷处理,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分别具有3个通电脉冲的情况。
如图18所示,对于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1成为打开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2成为打开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3成为关闭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4成为打开状态。即,第1闸门信号STB1的第1个通电脉冲在时刻t1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3成为关闭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的第1个通电脉冲在时刻t2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4成为关闭状态。这2个通电脉冲是第奇数个的印刷行的第奇数个的通电脉冲。之后,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5再度成为打开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也在时刻t6再度成为打开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7再度成为关闭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也在时刻t8再度成为关闭状态。即,第2闸门信号STB2的第2个通电脉冲在时刻t5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7成为关闭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的第2个通电脉冲在时刻t6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8成为关闭状态。这2个通电脉冲是第奇数个的印刷行的第偶数个的通电脉冲。另外,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9第三次成为打开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也在时刻t10第三次成为打开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11第三次成为关闭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也在时刻t12第三次成为关闭状态。即,第1闸门信号STB1的第3个通电脉冲在时刻t9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11成为关闭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的第3个通电脉冲在时刻t10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12成为关闭状态。这2个通电脉冲也属于第奇数个的印刷行的第奇数个的通电脉冲。
对于第2印刷行的印刷处理,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13成为打开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14成为打开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15成为关闭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16成为打开状态。即,对于第2印刷行的印刷处理,第2闸门信号STB2的第1个通电脉冲在时刻t13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15成为关闭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的第1个通电脉冲在时刻t14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16成为关闭状态。这2个通电脉冲是第偶数个的印刷行的第奇数个的通电脉冲。之后,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17再度成为打开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也在时刻t18再度成为打开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在时刻t19再度成为关闭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也在时刻t20再度成为关闭状态。即,对于第2印刷行的印刷处理,第1闸门信号STB1的第2个通电脉冲在时刻t17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19成为关闭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的第2个通电脉冲在时刻t18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20成为关闭状态。这2个通电脉冲是第偶数个的印刷行的第偶数个的通电脉冲。另外,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21第三次成为打开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也在时刻t22第三次成为打开状态,第2闸门信号STB2在时刻t23第三次成为关闭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也在时刻t24第三次成为关闭状态。即,对于第2印刷行的印刷处理,第2闸门信号STB2的第3个通电脉冲在时刻t21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23成为关闭状态,第1闸门信号STB1的第3个通电脉冲在时刻t22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24成为关闭状态。这2个通电脉冲也属于第奇数个的印刷行的第奇数个的通电脉冲。第3印刷行以后的印刷处理是以上的重复。
图18的时序图与图15所示的时序图不同的点在于,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对于1个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具有多个用于使对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和属于第偶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的通电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脉冲,与图17的时序图不同的点在于,在每个印刷行,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中的最初成为打开状态的闸门信号不同。
接着,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CPU执行的印刷处理。另外,为了加深理解也提及与图18所示的时序图的时刻的关系。
如图19所示,CPU在步骤252中执行印刷行数据处理。在该印刷行数据处理中,CPU与图16的步骤202的处理相同地作成各印刷行数据。并且,为了灰度表现而作成相对于印刷行内的各点的脉冲数据,并输出到热印刷头40的移位寄存器SR(步骤253)。通过重复256次作成该脉冲数据并进行印刷的工序,能够成为256灰度表现。另外,即使在1个像素(点)中表现256灰度的情况下,也未必需要使通电脉冲数为256个,例如也可以最多为20个通电脉冲数。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参照为了根据灰度来决定通电脉冲数而规定了灰度/脉冲数的关系的表或代入数学式而算出通电脉冲数。在该情况下,例如,如果是中间程度的灰度,则决定/算出通电脉冲数为10(左右)。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与图18相对应地说明最初的印刷行的通电脉冲数为3个的情况。
在下一个步骤254中,判断是否是第奇数个的印刷行且第奇数个的通电脉冲、或第偶数个的印刷行且第偶数个的通电脉冲,在肯定判断的情况下,如从图18可知那样,由于第1闸门信号STB1比第2闸门信号STB2先成为打开状态,所以在下一个步骤256中,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打开状态(例如,图18的时刻t1)。另外,第奇数个的印刷行且第奇数个的通电脉冲与图18的[1]、[3]对应,第奇数个的印刷行且第偶数个的通电脉冲与图18的[2]对应,第偶数个的印刷行且第奇数个的通电脉冲与图18的[1]’、[3]’对应,第偶数个的印刷行且第偶数个的通电脉冲与图18的[2]’对应。接着,在步骤258中,判断是否是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开始时机(例如,图18的时刻t2),否定判断时待命,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60中,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打开状态。
随后在步骤262中,判断是否是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关闭状态的通电结束时机(例如,图18的时刻t3),否定判断时待命,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64中,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关闭状态。在下一个步骤266中,判断是否是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关闭状态的通电结束时机(例如,图18的时刻t4),否定判断时待命,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68中,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关闭状态而进入步骤284。
另一方面,在步骤254中的判断为否定的情况下,如从图18可知那样,由于第2闸门信号STB2比第1闸门信号STB1先成为打开状态,所以在步骤270中,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打开状态(例如,图18的时刻t5)。接着,在步骤272中,判断是否是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开始时机(例如,图18的时刻t6),否定判断时待命,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74中,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打开状态。
随后在步骤276中,判断是否是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关闭状态的通电结束时机(例如,图18的时刻t7),否定判断时待命,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78中,使第2闸门信号STB2成为关闭状态。在下一个步骤280中,判断是否是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关闭状态的通电结束时机(例如,图18的时刻t8),否定判断时待命,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82中,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关闭状态而进入步骤284。
在步骤284中,判断印刷处理对象行的印刷是否完成。在本例中,由于对于1个印刷行具有3个通电脉冲数,所以步骤254~步骤282的处理被重复3次。否定判断时,为了进行关于下一个通电脉冲的处理,返回步骤254,肯定判断时,在下一个步骤286中,判断印刷是否完成,即,所有印刷行的处理是否完成,否定判断时,返回步骤252,向热印刷头40的移位寄存器SR输出下一个印刷行数据,并且决定/算出通电脉冲数,之后进行下一个印刷行的印刷处理,肯定判断时结束印刷处理。
另外,图18所示的时序图的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如上所述适于灰度表现。因而,有时为了灰度表现而在每个印刷行特意地使通电脉冲数不同。可是,如上所述在每个印刷行为相同的通电脉冲数的情况下,如图20(B)所示那样,像素(点)等级产生浓度不均,但是由于浓淡均匀地混杂,所以在用人眼看的情况下看不出浓度不均。关于这一点,只要参照图18所示的基于第1闸门信号STB1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基于第2闸门信号STB2的对发热元件的能量供给(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就可以清楚。因而,第3实施方式也基本满足第1实施方式所说明的3个通电条件(1)~(3)。
图20(C)是示意表示根据图14电路框图而进行图18所示的通电控制的情况下的、基于发热元件R1~R8的、1印刷行~4印刷行的印刷状态的图。观察该图20(C),与图20(B)相比,由于浓淡更细致地均匀地混杂,所以在用人眼看的情况下看不出浓度不均。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间接印刷方式的印刷装置1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应用于直接印刷方式的印刷装置。此外,记录介质举例说明了卡片,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应用于长条状、(椭)圆形状、多边形状的记录介质、膜状、纸状的记录介质、厚的记录介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与IC1~IC7相对应地设置7个闸门输入口,并将发热元件划分为第1区段~第7区段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受此限制,只要热印刷头40具备像第1闸门信号STB1和第2闸门信号STB2被输入那样的2个以上的闸门输入口即可。此外,IC的数量也不限制于7个,例如,只要由1个IC能够对应,也无需划分为第1区段~第7区段。
另外,虽然不是本发明的范围,但是也可以如图23所示,对于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在时刻t1使第1闸门信号STB1成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2使第2闸门信号STB2为打开状态,在时刻t3使第1闸门信号STB1为关闭状态,在时刻t4使第2闸门信号STB2为关闭状态,在第2印刷行以后也同样地进行打开、关闭的通电控制。在该参考例中,虽然满足第1实施方式所表示的3个通电条件中的(1)、(2),但是关于(3),第奇数个的印刷行(例如,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第偶数个的印刷行(例如,第2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之和、同第奇数个的印刷行(例如,第1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属于图13所示的第偶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第偶数个的印刷行(例如,第2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属于图13所示的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之和多少有所不同,所以在浓度不均上稍有逊色,但是在用人眼看的情况下,看不出那样程度的浓度不均(参照图25)。
并且,同样不是本发明的范围,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图24所示的热印刷头通电控制电路。该参考例是使图14所示的R1~R8的8个发热元件的例子例如增加到192个,并将192个发热元件作为1个区段由1个IC进行处理的例子。
另外,本申请通过参照请求在这里引用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13年062551号的优先权。

Claims (6)

1.一种印刷装置,借助色带由热印刷头对记录介质进行印刷处理,其特征在于,
该印刷装置具备:
热印刷头,具有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发热元件;以及
通电控制部件,切换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通电时机,
上述通电控制部件对切换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的通电的打开/关闭的第1闸门信号和切换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的打开/关闭的第2闸门信号进行控制,
使得使对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时间部分地重复,且
使得在由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其他的一部分遍及多行地印刷相同的浓度的数据的情况下,第奇数个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第偶数个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之和、同上述第奇数个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其他的一部分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和上述第偶数个的印刷行的印刷处理时在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其他的一部分中流动的通电电流的累计值之和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电控制部件对上述第1闸门信号和上述第2闸门信号进行控制,使得将对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切换为打开状态的通电开始时机和将对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切换为关闭状态的通电结束时机在时间上完全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由沿上述主扫描方向划分的多个区段构成,
第奇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在与上述第1闸门信号相同的时机由上述通电控制部件通电控制,
第偶数个的区段的发热元件在与上述第2闸门信号相同的时机由上述通电控制部件通电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电控制部件对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切换通电时机,使得
在使上述第1闸门信号成为打开状态之后,使上述第2闸门信号成为打开状态,
在使上述第2闸门信号成为打开状态之后,使上述第1闸门信号成为关闭状态,之后,使上述第2闸门信号成为关闭状态,
之后,在使上述第2闸门信号成为打开状态之后,使上述第1闸门信号成为打开状态,
在使上述第1闸门信号成为打开状态之后,使上述第2闸门信号成为关闭状态,之后,使上述第1闸门信号成为关闭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闸门信号和上述第2闸门信号对于1个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具有多个用于使对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脉冲。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闸门信号和上述第2闸门信号对于1个印刷行的印刷处理,具有多个用于使对上述多个发热元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一部分的通电成为打开状态的通电脉冲,上述通电控制部件进行控制,使得在每个印刷行,上述第1闸门信号和上述第2闸门信号中的最初成为打开状态的上述通电脉冲所属的闸门信号不同。
CN201410112125.3A 2013-03-25 2014-03-25 印刷装置 Active CN1040708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2551 2013-03-25
JP2013062551A JP6092677B2 (ja) 2013-03-25 2013-03-25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830A CN104070830A (zh) 2014-10-01
CN104070830B true CN104070830B (zh) 2017-07-21

Family

ID=51568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2125.3A Active CN104070830B (zh) 2013-03-25 2014-03-25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41703B2 (zh)
JP (1) JP6092677B2 (zh)
CN (1) CN1040708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54287B2 (en) * 2017-10-19 2020-05-19 Datamax-O'neil Corporation Print quality setup using banks in parallel
CN110450553A (zh) * 2019-07-02 2019-11-15 福建联迪商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控制方法、控制模块、机芯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48957A (ja) * 1986-08-18 1988-03-01 Fujitsu Ltd 感熱記録制御方式
JPH0214158A (ja) * 1988-06-30 1990-01-18 Toshiba Corp 導電感熱転写プリンタのヘッド駆動装置
JP2873700B2 (ja) * 1989-09-29 1999-03-24 ニスカ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H0453760A (ja) * 1990-06-21 1992-02-21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サーマルヘッドの駆動装置
JP3115453B2 (ja) * 1992-12-28 2000-1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ヘッドおよび感熱記録装置
JPH0761021A (ja) * 1993-06-30 1995-03-07 Casio Comput Co Ltd 印字装置
US5623297A (en) * 1993-07-07 1997-04-22 Interme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thermal printhead
JPH10272799A (ja) * 1997-03-31 1998-10-13 Sharp Corp 熱転写プリンタ
JP2000246938A (ja) * 1999-02-26 2000-09-12 Kyocera Corp 記録ヘッド駆動装置
CN1289682A (zh) * 1999-09-29 2001-04-04 华威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热升华印表机热印头电压补偿装置及方法
JP2003191513A (ja) * 2001-12-28 2003-07-09 Alps Electric Co Ltd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およびその通電方法
JP3870240B2 (ja) * 2002-02-28 2007-01-17 富士フイルム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蓄熱補正方法
JP2004050563A (ja) * 2002-07-18 2004-02-19 Nidec Copal Corp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及びサーマルヘッドの蓄熱補正方法
JP2005169834A (ja) * 2003-12-11 2005-06-30 Sony Corp プリンタ装置及びサーマルヘッドの抵抗値均一化方法
JP2007098828A (ja) * 2005-10-06 2007-04-19 Seiko Epson Corp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通電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043341B2 (ja) * 2006-02-07 2012-10-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ヘッドの蓄熱補正装置及び蓄熱補正方法
JP4971827B2 (ja) * 2007-02-23 2012-07-1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ヘッド駆動回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タ
WO2008146647A1 (ja) * 2007-05-31 2008-12-04 Rohm Co., Ltd. サーマルヘッド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093283B2 (ja) * 2010-03-31 2012-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12139839A (ja) * 2010-12-28 2012-07-26 Riso Kagaku Corp サーマルヘッドシステム及びサーマルヘッドの通電制御方法
US8736647B2 (en) * 2011-02-01 2014-05-27 James Caporossi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print head
US8736649B2 (en) * 2011-09-22 2014-05-27 James Caporossi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ed detection of signaling in a print hea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84689A (ja) 2014-10-02
US8941703B2 (en) 2015-01-27
US20140285608A1 (en) 2014-09-25
JP6092677B2 (ja) 2017-03-08
CN104070830A (zh) 2014-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0862B (zh) 印刷装置
CN101309803B (zh) 双面热敏打印机
CN105291600B (zh) 打印装置和打印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4369530B (zh) 印刷系统和印刷装置
CN104070830B (zh) 印刷装置
US20180162145A1 (en) Transfer apparatus
CN10600407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569038B (zh) 印刷装置、印刷系统、印刷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05082739A (zh) 转印装置
CN105383178A (zh)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方法
CN104210240B (zh)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JP2002513337A (ja) 自動可変印字速度の記録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CN106794697B (zh) 打印头及喷墨式打印机
US764823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sulating solid ink printheads
CN105313479B (zh) 印刷装置
CN104972773B (zh) 印刷装置
CN102896897B (zh) 图像处理设备
JP6305586B2 (ja) 印刷装置
JP2014233912A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3600173B2 (ja) 携帯プリンタ装置
US20010012044A1 (en) Thermal printer with bi-directional print head movement and method thereof
JP3866961B2 (ja) ライ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21017001A (ja) 記録装置
JP200015944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828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