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69530B - 印刷系统和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系统和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69530B
CN104369530B CN201410371693.5A CN201410371693A CN104369530B CN 104369530 B CN104369530 B CN 104369530B CN 201410371693 A CN201410371693 A CN 201410371693A CN 104369530 B CN104369530 B CN 1043695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ransfer
image
printed data
transfer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716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69530A (zh
Inventor
相原裕
相原裕一
清水直树
小池知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369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69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695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695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41J2/32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by selective transfer of ink from ink carrier, e.g. from ink ribbon or sheet

Landscapes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使被形成在印刷介质上的图像的画质提高了的印刷系统和印刷装置。与卡片对应地设定不转印转印膜的转印层的剥离区域(PO区域),生成将Y、M、C、Bk的印刷数据中的比PO区域大规定尺寸且包括PO区域的区域内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灰度值0的修正印刷数据,根据修正印刷数据,由热印刷头加热色带的图像形成面板,在转印膜上形成图像,根据PO区域的位置信息,由热印刷头加热色带(41)的剥离面板,由此剥下转印膜的转印层。

Description

印刷系统和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系统和印刷装置,特别是涉及使用配置有图像形成面板和剥离面板的色带,在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图像,并将该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上的印刷装置、以及具备该印刷装置和主机的印刷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周知在塑料卡片等印刷介质上形成面部照片、文字信息等图像的印刷装置。在这样的印刷装置中,例如借助色带由热印刷头在转印膜(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图像(镜像),接着将形成于转印膜的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上。
这种印刷装置一般与主机一起构成印刷系统。在主机的硬盘上,安装有与印刷介质对应地用于生成希望的图像对象的对象生成应用软件、或根据需要,从图像对象作成印刷装置用的印刷数据的打印机驱动程序,在主机侧生成的图像对象或印刷数据被向印刷装置侧移交(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在印刷介质上,存在磁条配置部位、IC收容部位(特别是接触式IC的端子部位)、所有者的签名栏等、转印膜的转印层不应被转印的区域。若转印膜的转印层被转印到磁条配置部位或接触式IC收容部位,则印刷介质有可能产生功能障碍,若转印膜的转印层被转印到签名栏,则即使所有者打算签名也难以签名。
为了解决该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以下的技术,即,使用配置有图像形成面板和剥离面板的色带,利用Y(黄)、M(洋红)、C(青绿)、Bk(黑)的图像形成面板在转印膜上形成图像,利用剥离面板将被形成在转印膜上的图像中的、不应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区域的转印层(的图像)剥下后,将被形成在转印膜上且转印层被剥下了的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89300号公报(参照段落“0056”~“0059”、“0065”~“006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26865号公报(参照段落“0031”~“0032”、图1~图3)
上述的专利文献2的技术,由于利用剥离面板剥下不应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膜的规定区域的转印层,所以是不会损害磁条或接触式IC的功能,签名也能够顺利地进行的优异的技术。可是,在不应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膜的规定区域,一旦用Y、M、C、Bk等形成图像之后,利用剥离面板剥下该规定区域的转印层,从而被剥下的区域的与周围的图像的交界有可能会成为锯齿状(参照图23A),对于被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的品质,有改善的余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被形成在印刷介质上的图像的画质的印刷系统和印刷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为一种印刷系统,该印刷系统具备:印刷装置,使用配置有图像形成面板和剥离面板的色带,在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图像并将该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上;以及主机,其中,该印刷系统具备: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用于与上述印刷介质对应地生成希望的图像对象,并且在上述图像对象的区域内设定表示对上述印刷介质不转印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的非转印区域;变换部件,将由上述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生成了的图像对象变换成印刷数据;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将由上述变换部件变换了的印刷数据中的由上述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设定了的非转印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且包括该非转印区域的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或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规定灰度值以下,或者将上述非转印区域内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规定灰度值以下,并且生成对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实施了颜色浓淡渐进处理的修正印刷数据;印刷部,具有排列设置有多个加热元件的热印刷头,根据由上述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了的修正印刷数据,使上述加热元件有选择性地加热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由此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了图像后或形成图像前,根据由上述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设定了的非转印区域的位置信息,使上述加热元件有选择性地加热上述剥离面板,由此剥下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以及转印部,将在上述印刷部形成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上且上述转印层被剥下了的图像转印到上述印刷介质上。
在第1技术方案中,操作员使用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生成与印刷介质对应的希望的图像对象。此外,操作员在得到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的辅助而生成图像对象时,在图像对象的区域内设定表示对印刷介质不转印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的非转印区域。根据变换部件,由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生成了的图像对象被变换为印刷数据。接着,利用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将由变换部件变换了的印刷数据中的、a)由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设定了的非转印区域内的印刷数据、b)比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且包括该非转印区域的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或c)比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规定灰度值以下,或者d)将非转印区域内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规定灰度值以下,并且生成对比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实施了颜色浓淡渐进处理的修正印刷数据。接着,利用印刷部,根据由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了的修正印刷数据,使加热元件有选择性地加热图像形成面板,由此在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图像。因为修正印刷数据在规定区域(在a)、d)时为非转印区域内、在b)时为比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且包括该非转印区域的区域内,在c)时为比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被修正为规定灰度值以下,所以在与该印刷数据被修正了的规定区域对应的中间转印介质的区域不进行基于图像形成面板的图像形成。此外,利用印刷部,于在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了图像后或形成图像前,根据由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设定了的非转印区域的位置信息,使上述加热元件有选择性地加热剥离面板,由此剥下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若提到由剥离面板剥下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的区域(剥离区域)和不由图像形成面板形成图像的区域(非印刷区域)的关系,在中间转印介质上,在上述a)、d)时,剥离区域和非印刷区域相同(重复),在上述b)时,非印刷区域比剥离区域大(剥离区域被包含在非印刷区域内),在上述c)时,非印刷区域与剥离区域的外侧相邻。而且,利用转印部,将在印刷部形成在中间转印介质上且转印层被剥下了的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上。
另外,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也可以被配置在印刷装置侧,但是考虑操作性和处理速度等,优选被配置在主机侧。变换部件也可以被配置在印刷装置侧和主机侧中的任一侧。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在变换部件被配置在印刷装置侧的情况下被配置在印刷装置侧,但是在变换部件被配置在主机侧的情况下,也可以被配置在印刷装置和主机侧中的任一侧。
在第1技术方案中,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也可以将非转印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比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且包括该非转印区域的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或比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灰度值0。此外,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也可以通过将比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的与非转印区域在相反侧相邻的区域的交界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设定成,朝向修正了的灰度值逐渐或阶段性地变小,由此实施颜色浓淡渐进处理。另外,也可以还具备预先存储有记录介质的种类和与该记录介质的种类相应的非转印区域的关系的存储部件,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根据与记录介质的种类对应地存储在存储部件中的关系,设定非转印区域。
此外,也可以在色带上配置有图像形成面板和剥离面板,该图像形成面板具有多个彩色面板和Bk(黑)面板,变换部件将图像对象从以R(红)、G(绿)、B(蓝)作为色成分的图像对象变换为以Y(黄)、M(洋红)、C(青绿)的各自作为色成分的印刷数据,并对以Bk作为色成分的图像对象进行抖动变换。此时,变换部件在将图像对象变换为以Y、M、C的各自作为色成分的印刷数据时,还可以进行边缘增强变换。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为一种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使用配置有图像形成面板和剥离面板的色带,在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图像并将该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上,其中,该印刷装置具备:存储部件,存储被输入了的印刷数据和表示与上述印刷数据对应地对上述印刷介质不转印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的非转印区域的位置信息;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根据被存储于上述存储部件的非转印区域的位置信息,将被存储于上述存储部件的印刷数据中的上述非转印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且包括该非转印区域的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或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规定灰度值以下,或者将上述非转印区域内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规定灰度值以下,并且生成对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实施了颜色浓淡渐进处理的修正印刷数据;印刷部,具有排列设置有多个加热元件的热印刷头,根据由上述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了的修正印刷数据,使上述加热元件有选择性地加热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由此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了图像后或形成图像前,根据被存储于上述存储部件的非转印区域的位置信息,使上述加热元件有选择性地加热上述剥离面板,由此剥下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以及转印部,将在上述印刷部形成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上且上述转印层被剥下的图像转印到上述印刷介质上。
在第2技术方案中,印刷装置具备存储部件,在该存储部件中存储有被输入了的印刷数据和表示与印刷数据对应地对印刷介质不转印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的非转印区域的位置信息。并且,与第1技术方案相同地,由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修正印刷数据,在印刷部对于中间转印介质进行图像形成/转印层的剥下,在转印部,形成在中间转印介质上的图像被转印到印刷介质上。在第2技术方案中也发挥与第1技术方案相同的作用效果。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由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了的修正印刷数据的规定区域(非印刷区域)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被修正为规定灰度值以下,所以在印刷部进行由图像形成面板在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图像时,在与非印刷区域对应的中间转印介质的区域不进行基于图像形成面板的图像形成,因为在印刷部由色带的剥离面板剥下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时,被剥下的转印层的区域(剥离区域)比非印刷区域小或相同,或者与非印刷区域相邻,所以在剥离区域或其周围不形成图像,利用剥离面板,容易剥下要剥下的区域,因此,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即,能够防止在中间转印介质上被剥下的区域的与周围的图像的交界产生锯齿,能够提高由转印部将形成在中间转印介质上的图像转印后的印刷介质的画质。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本发明能够适用的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印刷系统的外观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在压辊与膜输送辊相分离、压印辊与热印刷头相分离的待命位置处的利用凸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在压辊与膜输送辊抵接、压印辊与热印刷头抵接的印刷位置处的利用凸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在压辊与膜输送辊抵接、压印辊与热印刷头抵接的输送位置处的利用凸轮的控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印刷装置的待命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说明印刷装置的输送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说明印刷装置的印刷位置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表示将膜输送辊、压印辊及其周边部分组装入印刷装置而一体化的第1单元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10是表示将压辊及其周边部分组装入印刷装置而一体化的第2单元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11是将热印刷头组装入印刷装置而一体化的第3单元的外观图。
图12是带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供给卷轴与本体侧的卡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控制部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15是示意表示在由对象生成应用软件作成对象时,被显示在上位装置的监视器中的画面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6是示意表示在由对象生成应用软件相对于接触式IC的收容位置设定剥离区域(PO区域)时,被显示在上位装置的监视器中的画面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7是印刷装置的控制部的个人计算机的CPU执行的修正印刷数据生成例程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修正印刷数据生成例程的步骤204的详细的掩模区域生成子例程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修正印刷数据生成例程的步骤208、210、212和216的详细的掩模处理子例程的流程图。
图20是示意表示卡片上的PO区域与非印刷区域的关系的说明图,用点表示PO区域,用斜线表示非印刷区域,图20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关系,图20B是表示变形例之一中的关系,图20C是变形例之二中的关系。
图21是示意表示卡片上的PO区域、非印刷区域和各坐标的位置的说明图。
图22是示意表示色带上的相对于图像形成面板的非印刷区域和剥离面板的PO区域的说明图。
图23是示意表示由剥离面板剥下转印膜的转印层时的截面状态的说明图,图23A是表示以往例的课题之一,图23B是表示以往例的课题之二,图23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图23D是表示变形例之一,图23E是表示变形例之二,图23F是表示变形例之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印刷装置;40、热印刷头;41、色带;46、转印膜(中间转印介质);200、印刷系统;201、上位装置(主机);B1、印刷部;B2、转印部;Ca、卡片(印刷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卡片上印刷记录文字、图像,并且对卡片进行磁或电的信息记录的印刷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系统结构>
如图1和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200大体上由上位装置201(例如,个人计算机等主机)和印刷装置1构成。
印刷装置1经由省略图示的接口,连接于上位装置201,能够从上位装置201对印刷装置1发送印刷数据、磁或电的记录数据等,指示记录动作等。另外,印刷装置1具有操作面板部(操作显示部)5(参照图14),除了实现来自上位装置201的记录动作指示之外,还能够实现来自操作面板部5的记录动作指示。
在上位装置201上,一般连接有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图像输入装置204、用于向上位装置201输入命令、数据的键盘、鼠标等输入装置203、进行由上位装置201生成的数据等的显示的液晶显示器等监视器202。另外,在上位装置201的硬盘上,安装有后述的对象生成应用软件和打印机驱动程序。
<印刷装置>
如图2所示,印刷装置1具有外壳2,在外壳2中具备信息记录部A、图像形成部B、介质收容部C和收容部D。
信息记录部A由磁记录部24、非接触式IC记录部23、接触式IC记录部27构成。
介质收容部C将多张卡片以站立姿势排列收纳,在其前端设有分离开口7,由引纸辊19自最前列的卡片起输出供给。
所输出的卡片Ca(也参照图20A)首先由搬入辊22送到翻转单元F。翻转单元F由能够回旋转动地被轴承支承于装置外壳2的旋转框架80和被支承于该旋转框架80的2个辊对20、21构成。并且,辊对20、21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承于旋转框架80。
在翻转单元F回旋的外周,配置有磁记录部24、非接触式IC记录部23和接触式IC记录部27。并且,辊对20、21形成向这些信息记录部23、24、27的任一个搬入卡片的介质搬入路径65,通过这些记录部,磁的或电的数据被写入卡片Ca。
图像形成部B是在卡片的正反面形成面部照片、文字数据等图像的部件,在介质搬入路径65的延长线上设有用于移送卡片Ca的介质输送路径P1。此外,在介质输送路径P1配置有用于输送卡片的输送辊29、30,与未图示的输送马达连结。
图像形成部B具有膜状介质输送装置,并具有印刷部B1和转印部B2,首先印刷部B1对由该输送装置输送来的转印膜46由热印刷头40印刷图像,接着,转印部B2利用加热辊33将印刷到转印膜46上的图像印刷到位于介质输送路径P1的卡片Ca的表面上。
在图像形成部B的下游侧设有向收容堆叠盒60移送印刷后的卡片的介质输送路径P2。在介质输送路径P2配置有用于输送卡片Ca的输送辊37、38,与未图示的输送马达连结。
在输送辊37与输送辊38之间配置有去卷机构36,通过对保持在输送辊37、38之间的卡片中央部进行按压,来矫正由于加热辊33的热转印而产生的卷曲。因此,去卷机构36构成为可借助未图示的由凸轮等形成的升降机构而在图2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移动位置。
收容部D构成为将从图像形成部B送来的卡片Ca收容到收容堆叠盒60。收容堆叠盒60构成为利用升降机构61而向图2的下方移动。
在上述的印刷装置1的整体结构中,对图像形成部B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转印膜46分别卷绕于由马达Mr2的驱动而旋转的转印膜盒的卷取辊47和输出辊48上。膜输送辊49是移送转印膜46的主要的驱动辊,通过控制该辊49的驱动来决定转印膜46的输送量及输送停止位置。该膜输送辊49连结于未图示的步进马达。在膜输送辊49驱动时马达Mr2也驱动,但这是为了卷取辊47卷取所输出的转印膜46,而不是作为输送的主体来驱动转印膜46。
在膜输送辊49的周面配置有压辊32a和压辊32b。在图2中未示出,压辊32a、32b构成为能够移动,以相对于膜输送辊49前进及退避,图示的状态是通过相对于膜输送辊49前进并压接,从而将转印膜46卷绕于膜输送辊49上。由此,转印膜46以与膜输送辊49的转速相应的距离进行准确的输送。
色带41被收纳于色带盒42,在该盒42中收容有供给色带41的供给卷轴43和卷取色带41的卷取卷轴44,卷取卷轴44由马达Mr1驱动,供给卷轴43由马达Mr3驱动。马达Mr1和马达Mr3使用可正反转的DC马达。此外,图2所示的Se2是用于检测被贴附在色带41的终端部且表示色带41的使用极限的用空标记的透过型传感器。色带41通过在长度方向上按顺序(日文:面順次)重复具有Y(黄)、M(洋红)、C(青绿)的彩色带面板和Bk(黑)色带面板的图像形成面板、和用于剥下转印膜46的规定区域(后述的PO区域)的转印层的剥离面板(PO)而构成(参照图22)。
压印盘辊45和热印刷头40构成印刷部B1,在与压印盘辊45相向的位置配置有热印刷头40。热印刷头40具有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设置的多个加热元件,这些加热元件由印刷头控制用IC(未图示)根据图像数据有选择性地被加热控制,用升华型的色带41将图像印刷到转印膜46上。此外,这些加热元件如后述那样,基于被设定的PO区域的位置信息,在由剥离面板(PO)剥下转印膜46的规定区域的转印层时,也有选择性地被加热控制(参照图22)。另外,冷却风扇39用于冷却热印刷头40。
向转印膜46的印刷结束了的色带41被剥离滚轮25和剥离构件28从转印膜46被拉开剥离。剥离构件28被固定设置于盒42,剥离滚轮25在印刷时与剥离构件28抵接,由两者夹持转印膜46和色带41而进行剥离。并且,被剥离了的色带41被卷取于由马达Mr1所驱动的卷取卷轴44,转印膜46由膜输送辊49输送到包含压印辊31和加热辊33的转印部B2。
在转印部B2,转印膜46与卡片Ca一起由加热辊33和压印辊31夹持,转印膜46上的图像被转印到卡片表面上。另外,加热辊33经由转印膜46以相对于压印辊31压接/分离的方式被安装于升降机构(未图示)。
进一步详细说明印刷部B1的结构及其作用。如图3至图5所示,压辊32a、32b分别支承于压辊支承构件57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压辊支承构件57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于穿过其中央部的支承轴58。如图10所示,支承轴58的两端部架设在设于压辊支承构件57上的长孔76、77,并且在中间部被托架50的固定部78固定。此外,使长孔76、77相对于支承轴58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具有空间。因此,能进行后述的压辊32a、32b对膜输送辊49的调整。
并且,在支承轴58安装有弹簧构件51(51a、51b),压辊支承构件57的安装压辊32a、32b一侧的端部分别与弹簧构件51接触,借助其弹簧力而被向膜输送辊49的方向施力。
托架50构成为:用凸轮承接部81与凸轮53的凸轮工作面抵接,与以由驱动马达54(图10所示)驱动的凸轮轴82为支点的凸轮53的向箭头方向的转动相应,相对于膜输送辊49向图中左右方向移动。因此,托架50向膜输送辊49前进时(图4及图5),压辊32a、32b反抗弹簧构件51而夹着转印膜46向膜输送辊49压接,将转印膜46卷绕于膜输送辊49上。
此时,处于远离托架50的转动支点即轴95的位置的压辊32b首先压接膜输送辊49,接着压辊32a压接膜输送辊49。如此,通过将转动支点即轴95配置在膜输送辊49的上方,由此压辊支承构件57不是平行移动,而是一边转动地一边与膜输送辊49抵接,具有与平行移动相比可减少宽度方向的空间的优点。
此外,压辊32a、32b向膜输送辊49压接时的压接力借助弹簧构件51在转印膜46的宽度方向均匀。此时,在压辊支承构件57的两侧设有长孔76、77,支承轴58在固定部78被固定,因此能够向三个方向调整压辊支承构件,不会由于膜输送辊49的旋转而引起转印膜46的歪斜,以正确姿势输送。另外,在此所指的三个方向的调整是指:(i)使压辊32a、32b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轴向的压接力均匀,因此调整压辊32a、32b的轴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轴在水平方向的平行度,(ii)为了使压辊32a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压接力与压辊32b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压接力均匀,调整压辊32a和压辊32b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移动距离,及(iii)为使压辊32a、32b的轴与膜行进方向垂直,调整压辊32a、32b的轴相对于膜输送辊49的轴在垂直方向的平行度。
并且,在托架50上设有在托架50朝向膜输送辊49前进时、与转印膜46的未卷绕于膜输送辊49的部分抵接的张力接受构件52。
张力接受构件52是为了防止如下状况而设置的,即,防止由于在压辊32a、32b将转印膜46压接于膜输送辊49时产生的转印膜46的张力,使得压辊32a、32b分别对抗弹簧构件51的作用力而从膜输送辊49退避。因此,张力接受构件52安装于托架50的转动侧端部的前端,以在与压辊32a、32b相比图中左侧位置与转印膜46抵接。图2示出张力接受构件52与转印膜46抵接的状态。
由此,由转印膜46的弹性产生的张力能够通过张力接受构件52而由凸轮53直接接受。因此,可防止由于该张力使压辊32a、32b从膜输送辊49退避而减小压辊32a、32b的压接力,因此能够维持转印膜46与膜输送辊49的紧贴卷绕状态而进行准确的输送。
如图9所示,沿转印膜46的横宽方向配置的压印辊45被支承于以轴71为支点而转动自如的一对压板支承构件72。一对压板支承构件72支承压印辊45的两端。压板支承构件72分别经由弹簧构件99而与以轴71为共同的转动轴的托架50A的端部连接。
托架50A由基板87、和从该基板87向压板支承构件72的方向弯折而形成的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构成,由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保持凸轮承接面84。并且,在基板87与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之间配设以由驱动马达54驱动的凸轮轴83为支点转动的凸轮53A,构成为使凸轮工作面与凸轮承接面84抵接。因此,若利用凸轮53A的转动使托架50A向热印刷头40的方向前进,则压板支承构件72也移动,压印辊45压接于热印刷头40。
通过这样在托架50A与压板支承构件72之间上下配置弹簧构件99和凸轮53A,能够将该压板移动单元收纳在托架50A与压板支承构件72的间隔内。此外,能够将宽度方向收纳在压印辊45的宽度内,可谋求省空间化。
此外,由于使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与在压板支承构件72上形成的穿孔部72a、72b(参照图9)嵌合,因此即使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向压板支承构件72的方向突出地形成,也不会使托架50A与压板支承构件72的间隔变宽,在这一方面也可谋求省空间化。
在压印辊45压接于热印刷头40上时,与各个压板支承构件72连接的弹簧构件99发挥作用,以使向转印膜46的宽度方向的压接力均匀。因此,在转印膜46被膜输送辊49输送时防止歪斜,不会使转印膜46的印刷区域在宽度方向错位而能够准确进行利用热印刷头40进行的热转印。
在托架50A的基板87经由弹簧构件97设有支承剥离滚轮25的两端的一对剥离滚轮支承构件88,在托架50A借助凸轮53A的转动而相对于热印刷头40前进时,剥离滚轮25与剥离构件28抵接而将二者所夹持的转印膜46和色带41剥离。剥离滚轮支承构件88也与压板支承构件72同样地分别设于剥离滚轮25的两端,构成为使相对于剥离构件28的宽度方向的压接力均匀。
在托架50A的轴支承部59的端部和与其相反一侧的端部设有张力接受构件52A。张力接受构件52A被设置成吸收在将压印辊45和剥离滚轮25分别压接于热印刷头40和剥离构件28时所产生的转印膜46的张力。弹簧构件99和弹簧构件97是为了使对转印膜46的宽度方向的压接力均匀而设置,但为了防止弹簧构件99、97反而弱于转印膜46的张力而使对转印膜46的压接力减小,由张力接受构件52A接受来自转印膜46的张力。另外,张力接受构件52A也与上述的张力接受构件52同样地固定于托架50A,因此转印膜46的张力经由托架50A而由凸轮53A接受,不会弱于转印膜46的张力。由此,由于热印刷头40与压印辊45的压接力及剥离构件28与剥离滚轮25的压接力得以保持,因此能够进行良好的印刷及剥离。此外,在膜输送辊49的驱动时不会在转印膜46的输送量上产生误差,能够将所述印刷区域的长度的转印膜准确地输送到热印刷头40而进行高精度的印刷。
在凸轮53和凸轮53A上张设有带98(参照图3),由同一驱动马达54驱动。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部B位于图6所示的待命位置时,凸轮53和凸轮53A处于图3所示的状态,压辊32a、32b不对膜输送辊49压接,而且压印辊45不对热印刷头40压接。换言之,在位于待命位置时,压印辊45与热印刷头40位于两者分离了的分离位置。
并且,在凸轮53及凸轮53A联动地旋转而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时,图像形成部B移至图7所示的印刷位置。此时,首先,压辊32a、32b向膜输送辊49卷绕转印膜46,并且张力接受构件52与转印膜46抵接。其后,压印辊45压接于热印刷头40。在该印刷位置中,压印辊45朝向热印刷头40移动,将转印膜46和色带41夹入压接,剥离滚轮25与剥离构件28接触。
在该状态下,当利用膜输送辊49的旋转开始转印膜46的输送时,同时色带41也利用马达Mr1的动作而被卷取卷轴44卷曲朝向相同方向输送。在该输送期间,在设于转印膜46的定位用标记46a通过传感器Se1并移动规定量、转印膜46到达印刷开始位置的时刻,在转印膜46的规定区域进行利用热印刷头40的印刷。尤其在印刷中,由于转印膜46的张力变大,因此转印膜46的张力向使压辊32a、23b离开膜输送辊46的方向及使剥离滚轮25和压印辊45离开剥离构件28和热印刷头40的方向作用。但是,如上所述,由于转印膜46的张力被张力接受构件52、52A接受,因此压辊32a、32b的压接力不会减弱,能够进行准确的膜输送,热印刷头40与压印辊45的压接力及剥离构件28与剥离滚轮25的压接力也不会减弱,所以能够进行准确的印刷及剥离。印刷结束后的色带41被从转印膜46拉开剥离而被卷取卷轴44卷取。
转印膜46的基于输送的移动量、即要施加印刷的印刷区域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由设于膜输送辊49的编码器(未图示)检测,根据其检测,膜输送辊49的旋转停止,同时基于马达Mr1的动作的卷取卷轴44的卷取也停止。由此,热印刷头40对转印膜46的所述印刷区域的第一种颜色的印刷结束。
并且,当凸轮53及凸轮53A联动地进一步旋转并成为图5所示的状态时,图像形成部B移至图8所示的输送位置,压印辊45向从热印刷头40退避的方向复位。在该状态下,压辊32a、32b依然在膜输送辊49上卷绕转印膜46,张力接受构件52与转印膜46接触,由于膜输送辊49的反方向的旋转,转印膜46被反向输送到初始位置。此时,转印膜46的移动量也由膜输送辊49的旋转控制,被施加了印刷的印刷区域的输送方向的长度的转印膜被反向输送。另外,色带41也由马达Mr3往回卷绕规定量,使接下来要印刷的颜色的面板在初始位置(初始设定位置)待命。
并且,基于凸轮53、53A的控制状态再次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并成为图7所示的印刷位置,使压印辊45压接于热印刷头40,膜输送辊49再次进行向正向的旋转而使转印膜46移动相当于印刷区域的长度的量,则由热印刷头40进行下一颜色的印刷。
如此,重复在印刷位置与输送位置的动作,直到全部颜色(在本例中为Y(黄)、M(洋红)、C(青绿)和Bk(黑)的4种颜色)的印刷结束。另外,在利用剥离面板(PO)剥下转印膜46的规定区域的转印层时也被重复。并且,当热印刷头40的印刷(向转印膜46的图像形成和规定区域的转印层的剥下)结束时,将在转印膜46上形成有图像的区域输送到加热辊33,但此时凸轮53及53A向图3所示的状态移动,解除对转印膜46的压接。其后,一边在卷取辊47的驱动下输送转印膜46一边向卡片Ca进行转印。
这样的图像形成部B被分割成三种单元90、91、92,分别被一体化。
图9所示的第1单元90将利用马达54(参照图10)的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轴70安装架设于单元框体75,在驱动轴70上安装膜输送辊49。在膜输送辊49的下方配置托架50A和一对压板支承构件72,这些构件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于在单元框体75的两侧板安装架设的轴71上。
在图9中,由形成于压板支承构件72的穿孔部72a、72b表示作为托架50A的一部分的一对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凸轮承接面支承部85保持配置于其后方的一对凸轮承接面84。并且,在凸轮承接面84的更后方配置有在穿过单元框体75的凸轮轴83上安装的凸轮53A。凸轮轴83安装架设在单元框体75的两侧板上。
在夹着转印膜46和色带41的输送通路并与压印辊45相对的位置配置有热印刷头40。热印刷头40中,与加热相关的构件及冷却风扇39如图11所示那样一体化为第3单元92,与第1单元90相对配置。
第1单元90利用能够移动的托架50A将通过印刷动作而变动位置的压印辊45、剥离滚轮25和张力接受构件52A一起保持,由此不需要进行这些构件之间的位置调整。而且,利用凸轮53的转动使托架50A移动,由此能够使这些构件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此外,通过设置托架50A,能够与固定的膜输送辊49收纳于相同的单元,必须高精度输送转印膜的膜输送辊49的输送驱动部分与压印辊45的转印位置限制部分被包含在相同单元中,因此不需要进行二者间的位置调整。
图10所示的第2单元91中,使安装有凸轮53的凸轮轴82穿过单元框体55,使凸轮轴82与驱动马达54的输出轴连结。并且,第2单元91中,以与凸轮53抵接的方式将托架50移动自如地支承于单元框体55,在托架50上固定设有张力接受构件52和转动自如地支承压辊支承构件57的支承轴58。
在压辊支承构件57,在支承轴58上安装有弹簧构件51a、51b,使其端部分别与支承压辊32a、32b的压辊支承构件57的两端抵接,从而向膜输送辊49的方向施力。并且,压辊支承构件57将支承轴58插入长孔76、77,支承轴58在中央部被固定支承于托架50。
在托架50与压辊支承构件57之间设有对压辊支承构件57朝向托架50施力的弹簧89。利用该弹簧89,压辊支承构件57被向从第1单元90的膜输送辊49后退的方向施力,因此,在将转印膜盒设置在印刷装置1上时,能够使转印膜46容易通过第1单元90与第2单元91之间。
第2单元91中,利用托架50A保持相应于印刷动作而变动位置的压辊32a、32b和张力接受构件52,利用凸轮53的转动使托架50A移动,由此使压辊32a、32b和张力接受构件52移动,因此可简化二者间的位置调整、压辊32a、32b与膜输送辊49的位置调整。这样的第2单元91隔着转印膜46与第1单元90相对配置。
通过这样单元化,第1单元90、第2单元91及第3单元92与转印膜46、色带41的各盒同样,也能够分别从印刷装置1的主体拉出。因此,在因转印膜46、色带41的消耗而更换盒时,若根据需要也将这些单元91、92、93取出,则盒插入时能够简单地将转印膜46、色带41安装架设于装置内。
如上所述,组合将压印辊45、托架50A、凸轮53A和压板支承构件72一体化而成的第1单元90、和将压辊32a、32b、托架50、凸轮53和弹簧构件51一体化而成的第2单元91,并且将安装了热印刷头40的第3单元92与压印辊45相对配置地组装,由此能够容易且准确地进行印刷装置制造时的组装、维护时的调整。而且,通过一体化,也能够容易地从装置卸下,提高作为印刷装置的操作性。
<色带盒>
接着,详述收纳色带41的盒42。如图12所示,盒42具有成为盒42的基台的矩形板状的基座11。在基座11上突出设置有用于向印刷装置1安装的本体连接突起15、16。弹簧绕挂在本体连接突起15、16上,利用这些弹簧,能够滑动地被安装在印刷装置1上。
卷取卷轴44能够旋转地被配置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一侧(图12的上侧),供给卷轴43能够旋转地被配置在基座11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图12的下侧)。即,在基座11长度方向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形成有能够旋转地轴支承卷取卷轴44和供给卷轴43的一侧的轴(参照图13的附图标记119)的圆形状的贯穿孔。卷取卷轴44在轴的相反侧具有大径的卡合部115,供给卷轴43在轴119的相反侧具有比卡合部115小径的卡合部112。之所以是这样地卡合部115和卡合部112的直径不同,是为了在将盒42安装到本体装置上时,即使想要在图12所示的上下方向上误安装也无法安装。
此外,盒42具有在与基座11交叉的方向上覆盖卷取卷轴44和供给卷轴43的罩17。罩17被固定在沿着基座1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另外,在盒42中,从图12的下侧朝向上侧以与供给卷轴43或卷取卷轴44的轴线平行的方式依次配设有轴14、13、轴状的剥离构件28、轴12。这些轴分别为,一侧被固定于基座11且另一侧被固定于以与基座11相向的方式从罩17伸出的延伸部。
因而,从供给卷轴43输出的色带41在一面侧被输送,以与轴14、13、剥离构件28和轴12滑动接触并被卷取在卷取卷轴44上,或与其相反地,与轴12、剥离构件28和轴14、13滑动接触并被倒卷在供给卷轴43上。
在这里,提及盒42被安装到本体装置上时的本体装置侧的传感器Se2和热印刷头40与这些轴的配置关系,如图6所示,沿着从供给卷轴43输出的色带41,传感器Se2被放置于轴14与轴13之间,热印刷头41被放置于轴13与剥离构件28之间。
此外,提及盒42被安装到本体装置上时的色带41、供给卷轴43、卷取卷轴44等的关系,架设在色带41的供给卷轴43与卷取卷轴44之间的长度,被设定为比Y(黄)、M(洋红)、C(青绿)、Bk(黑)的连续的4种颜色的带面板中的3种颜色的带面板的合计长度小,另外,沿着架设在供给卷轴43与卷取卷轴44之间的色带41,供给卷轴43与传感器Se2之间的距离、传感器Se2与热印刷头40之间的距离、热印刷头40与剥离构件28之间的距离、以及剥离构件28与卷取卷轴44之间的距离,均比色带41的1种颜色的带面板的长度小。
接着,参照图13,说明供给卷轴43侧的卷轴本体110和与卷轴本体110卡合的印刷装置1的卡合部。图13是表示供给卷轴43的卡合部112和本体装置侧的卡合构件(卡合凸部122)的卡合状态的图,由于卷取卷轴44的卡合部与本体装置侧的卡合构件的卡合状态也相同,所以仅对供给卷轴43进行说明,省略对卷取卷轴44的说明。卡合部112具有向端部方向突出的矩形状的8个凸部。另外,图12所示的供给卷轴43和卷取卷轴44分别将色带41卷绕(保持)在卷轴本体110上,在供给卷轴43上卷绕有色带41中的未使用部分,在卷取卷轴44上卷绕有色带41中的已使用部分(基于热印刷头40的热转印后的色带41)。
卷轴本体110具有两侧具有凸缘113、114并保持色带41的筒状的带保持部118、与凸缘113相邻地设于一侧端部的卡合部112、和与凸缘114相邻地设于卡合部112的相反侧且直径比带保持部118的筒状部小的轴部119。
由于凸缘113、114在卷轴本体110的轴向上对色带41向带保持部118的卷绕进行限位,所以即使卷轴本体110旋转,未使用的色带41也不会自带保持部118位置偏离地被供给(供给卷轴43的情况),带保持部色带41中的已使用部分也被适当地卷绕在卷取侧的带保持部(卷取卷轴44的情况)。
相对于供给卷轴43的卡合部112的本体装置侧的卡合部由多个构件构成。即,支承轴125被固定于外壳2,支承轴125能够旋转地轴支承圆盘状且在外缘部具有齿轮的卡合构件。在卡合构件的、与卡合部112卡合的一侧,相向地(相对于卡合构件的旋转方向能够形成180°的相位差地)突出设置有形状与卡合部112的凸部(槽部)不同的、2个卡合凸部122。在卡合部122形成有槽,该槽由呈直线状地形成在凸部侧面且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度的倾斜面和连接相邻的凸部的倾斜面间的底部形成(在图13中,卡合部112和卡合部122的凸部的关系是相反的)。此外,在支承轴125上绕挂有弹簧124,利用该弹簧124,卡合构件(卡合凸部122)能够滑动地向卡合部侧被施力。在齿轮123上啮合有被嵌套在马达Mr3的马达轴上的齿轮126。因此,来自马达Mr3的旋转驱动力被传递到卷轴本体110。
在将盒42安装到本体装置上时,有时卷轴本体110的卡合部112的凸部的前端与设于装置本体侧的卡合构件的卡合凸部122的前端抵接(碰撞)而无法顺利地插入。由于卡合构件相对于支承轴125的轴向能够滑动地设置,所以在卡合部112的凸部的前端和卡合凸部122的前端碰撞时,卡合凸部122暂时退避到装置框架侧(卷轴本体110的相反侧)。之后,若卡合构件或卷轴本体110旋转,则卡合凸部122进入卡合部112的凸部间的槽,由弹簧124向卷轴本体110侧施力,卡合凸部122和卡合部112的凸部(之间的槽)以2个点进行点接触。
在卡合构件的齿轮上啮合有齿轮121C,在齿轮121C上同轴地固定安装有形成有狭缝(未图示)的旋转板121A。此外,在夹着旋转板121A的位置,配置有由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构成的透过一体型的传感器121B。因而,旋转板121A和传感器121B构成作为检测供给色带41的供给卷轴43的旋转量的旋转量检测部件的编码器121。另外,设于上述的膜输送辊49的编码器(未图示)也同样地构成。即,在上述的驱动轴70(参照图9)上嵌套有与图13所示的齿轮123同样的齿轮,具有与该齿轮啮合的齿轮(相当于图13的齿轮121C)和旋转板(相当于图13的旋转板121A),该旋转板的旋转由传感器(相当于图13的传感器121B)能够检测。
随着热印刷头40向转印膜46的印刷处理,色带41从供给卷轴43侧向卷取卷轴44被输送,据此,供给卷轴43的带径从大径向小径变化,此外,卷取卷轴44的带径从小径向大径变化。随着该变化,将色带41卷取于卷取卷轴44时的张力(张紧力)从大向小变化,将色带41倒卷于供给卷轴43时的张力相反地从小向大变化,因此,在本例中,使用成为卷取卷轴44的旋转驱动源的马达Mr1和成为供给卷轴43的旋转驱动源的马达Mr3这2个马达。
接着,说明印刷装置1的控制和电系统。如图14所示,印刷装置1具有进行印刷装置1整体的动作控制的控制部100、和将电源从商用交流电源变换为可使各机构部和控制部等驱动/工作的直流电源的电源部120。
<控制部>
如图14所示,控制部100具有进行印刷装置1整体的控制处理的微型计算机102(以下,简称为微机102。)。微机102由作为中央运算处理装置以高速时钟工作的CPU、存储有印刷装置1的基本控制动作(程序和程序数据)的ROM、作为CPU的工作区域而工作的RAM和连接它们的内部总线构成。
外部总线连接于微机102。在外部总线上,连接有用于进行与上位装置201的通信的省略了图示的接口、暂时性地存储要向卡片Ca印刷的印刷数据、要向卡片Ca的磁条部或收容IC磁或电记录的记录数据等的缓冲存储器101。
此外,在外部总线上,连接有控制来自各种传感器的信号的传感器控制部103、控制向各马达输送驱动脉冲、驱动电力的马达驱动器等的致动器控制部104、用于控制向构成热印刷头40的发热元件的热能量的热印刷头控制部105、用于控制操作面板部5的操作显示控制部126、和上述的信息记录部A。
电源部120向控制部100、热印刷头40、操作面板部5和信息记录部A供给工作/驱动电源。
<印刷系统200的特色等>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200的特色等进行说明。
(应用软件)
在上位装置201上,安装有对象生成应用软件和打印机驱动程序(应用软件),该对象生成应用软件作为“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而发挥作用,生成各自的印刷对象,并且用于作成由多个印刷对象构成且被印刷在卡片Ca上的希望图像;该打印机驱动程序(应用软件)作为“变换部件”而发挥作用,基于由对象生成应用软件作成的数据,作成印刷装置1用的印刷数据。
(印刷对象的作成)
在这里,对于印刷对象的作成,举例说明。图15是示意表示作成被印刷在卡片Ca上的所有者的姓名为“知财花子”的印刷对象的情况下的被显示于监视器202的画面的例子的图。在该例子中,操作员从输入装置203的键盘,向“文本输入”栏输入“知财花子”(文本数据),用输入装置203的鼠标(未图示),输入字体名、字体尺寸、样式/装饰、文字颜色、背景颜色等印刷信息,在预览栏中显示有通过被输入的文本数据和印刷信息生成的印刷对象。操作员通过一边参照预览一边操作(修正)输入装置203,作成希望的印刷对象(文本数据),点击OK按钮。由此,在上位装置201上输入一个印刷对象(包括对象的尺寸信息),利用对象生成应用软件赋予用于确定该印刷对象的名字、编号,并且印刷对象被收容于预先被决定的上位装置201的文件夹。另外,在该例子中,被显示于“预览”栏的印刷对象由多个文字构成,显示这些文字的字体名和字体尺寸等相同的印刷对象,但是印刷对象既可以由1个文字构成,也可以由多个文字构成且各文字是不同的字体名或字体尺寸。
卡片Ca一般除了所有者的姓名之外,还包括所有者所属的公司名、ID编号等各种印刷对象(文本数据)地被构成,因此,按照上述的例子,能够作成其它的(姓名以外的)印刷对象,被作成了的多个印刷对象被收容在同一文件夹中。此外,一般而言,所有者的面部照片、公司的标识标记、卡片的背景图像等印刷对象(印象数据)大多也被印刷在卡片Ca上,这些映像数据既可以被收容在同一文件夹中,也可以被收容在其它的文件夹中。另外,这样的映像数据可以从图像输入装置204输入,也可以利用被保存在其它的计算机中的映像数据。
(图像对象的生成和剥离区域的设定)
操作员根据被收容在上述的文件夹中的多个印刷对象,作成被印刷在卡片Ca上的希望的图像。即,上位装置201利用对象生成应用软件,将预览图像整体(也参照图16)显示于监视器202,辅助操作员的多个对象配置。由此,操作员能够得到所有者的姓名、公司名称、ID编号、面部照片、标识标记等被配置在希望位置的图像对象。
如背景技术栏所述,在卡片Ca上存在磁条配置部位、IC(特别是接触式IC)收容部位、所有者的签名栏等、转印膜46的转印层不应被转印的区域。操作员在得到该希望的图像对象时(在多个印刷对象的配置前、配置中或配置后),在图像对象区域内设定(指定)表示相对于卡片Ca不转印转印膜46的转印层的非转印区域。在印刷装置1侧,通过用色带41的剥离面板剥离(peel off)转印膜46转印层,形成非转印区域,因此,以下,将该“非转印区域”称为剥离区域,简称为PO区域。
图20A是作为相对于卡片Ca转印膜46的转印层不应被转印的区域,表示磁条配置部位和接触式IC收容部位的图,是作为非转印区域的PO区域(用点表示的区域)被设定在磁条配置部位和接触式IC收容部位,将比PO区域大规定尺寸且中心包括PO区域的区域内(用斜线表示的区域)设定为在中间转印介质46上不形成图像的非印刷区域的例子。以下,根据图20A以接触式IC收容部位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6是示意表示由对象生成应用软件相对于接触式IC的收容位置设定PO区域时,被显示于上位装置201的监视器202的画面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是表示配置各印刷对象前的预览图像的图。在该例子中,在卡片Ca的上端和左端各自的延长线上两者交叉的位置被作为原点O(0,0)的坐标。操作员将接触式IC的收容位置的左上的坐标,即,距原点O最近的位置的坐标设定为剥离开始坐标P(x,y),并且设定PO区域的X轴方向的尺寸N和Y轴方向的尺寸L。也可以取而代之,将剥离开始坐标P(x,y)和接触式IC的收容位置的右下的坐标、即、距原点O最远的位置的坐标设定为剥离结束坐标Q(x+L,y+N)。在本例中,由于上述的个别的印刷对象具有尺寸信息,所以与对于印刷对象的处理同样地,由剥离开始坐标P(x,y)和尺寸信息(L,N)作为PO区域的位置信息。操作员对于其它的PO区域(例如磁条配置区域)也同样地设定。
在本例的对象生成应用软件中,通过操作员点击PO区域设定(手工操作)按钮,矩形状规定尺寸的PO区域被显示于预览图像,通过将指针(光标)定位在所显示的PO区域的剥离结束坐标Q上,用鼠标任意地向左拖动,能够自如地变更PO区域的X轴方向的尺寸L和Y轴方向的尺寸N,通过将指针定位在PO区域内的剥离结束坐标Q以外的部位,用鼠标在任意的位置向左拖动,能够使PO区域移动至任意的位置。另外,表示剥离开始坐标P、PO区域的X轴方向的尺寸L和Y轴方向的尺寸N的数值的框也同时被显示(未图示),操作员也能够直接变更框内的数值。
上述是操作员通过手工操作设定PO区域的情况的例子,但是在卡片Ca使用规格品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简单地设定。对象生成应用软件,例如作为程序数据而具有规定卡片的种类和与卡片的种类相应的PO区域的位置信息(剥离开始坐标P、PO区域的X轴方向的尺寸L和Y轴方向的尺寸N)的关系的信息,通过操作员点击PO区域设定(选择)按钮,用于确定卡片Ca的种类的目录(未图示)被显示。操作员例如通过在与卡片的种类相对应的框内点中,从被显示的目录中确定(选择)卡片Ca的种类。上位装置201的CPU参照程序数据而决定与被确定了的卡片Ca的种类对应的PO区域的位置信息,在预览图像上显示PO区域。
上位装置201的CPU判断预览图像的OK按钮是否被点击,在被点击了的情况下,被印刷在卡片Ca上的图像对象和剥离数据被看作是确定了的。在这里,重要的是位置信息被设定在各印刷对象上。因而,在印刷信息中,除了上述的印刷信息之外,还附加有印刷对象的位置信息。此外,输入剥离开始坐标P(x,y)和尺寸信息(L,N),在规定的文件夹(剥离文件夹)中作为剥离数据而存储PO区域的位置信息。另外,剥离文件夹也可以是与收容有印刷对象的文件夹相同的文件夹。
接着,上位装置201的CPU根据对象生成应用软件,将文本数据的各印刷对象例如变换为位图等映像数据,在卡片的每一个面上生成将所有的映像数据合并为一个的图像对象。而且,利用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函数将图像对象、剥离数据和从输入装置203预先被输入且应记录于卡片Ca的磁条或IC的数据向GDI(Graphic DeviceInterface,参照日本特开2004-194041号公报)输出。GDI利用DDI函数(Device DriverInterface,参照日本特开2002-91428号公报),将图像对象、剥离数据和应记录于卡片Ca的磁条或IC的数据向打印机驱动程序输出。
(打印机驱动程序)
上位装置201的CPU根据打印机驱动程序接收经由GDI从对象生成应用软件输出的数据,决定用于控制印刷装置1中的记录动作的各种参数值,生成根据该记录指令用于进行向卡片Ca记录的印刷数据、剥离数据和应记录于磁条或IC的数据,发送到印刷装置1。
(图像变换)
这里,对基于打印机驱动程序的从图像对象向印刷数据的图像变换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打印机驱动程序而进行以下的3种的图像变换。1)从以R(红)、G(绿)、B(蓝)作为色成分的图像对象向以Y(黄)、M(洋红)、C(青绿)的各自作为色成分的印刷数据的变换;2)在上述1)的变换之际进行的边缘增强变换(例如,增强面部的轮廓等的变换);3)对于以Bk(黑)作为色成分的图像对象的抖动(日文:ディザ)变换。该抖动变换如本例那样在色带41的Bk色带面板的墨是熔融墨的情况下进行,但是即使在色带41的彩色带面板是熔融类型的情况(本例以外的情况)下对于彩色带面板也进行抖动变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1)的图像变换中,构成R、G、B、Bk的印刷数据的各像素以灰度值0~255范围的256个灰度变换。
(印刷装置)
另一方面,在印刷装置1的控制部100的缓冲存储器101中,存储成为记录控制指令的各种参数值、印刷数据、剥离数据和应记录于磁条或IC的数据。
(修正印刷数据的生成)
控制部100的个人计算机102的CPU(以下简称为CPU),基于被存储于缓冲存储器101的印刷数据和剥离数据,执行用于生成对所接收到的印刷数据实施了修正的修正印刷数据的修正印刷数据生成例程。
如图17所示,在该修正印刷数据生成例程中,首先,在步骤202中判断是否有剥离数据,在判断为否定时结束修正印刷数据生成例程,在判断为肯定时在下一个步骤204中,进行掩模区域生成处理。
如图18所示,在掩模区域生成处理中,在步骤222中根据剥离数据读出剥离开始坐标P(x,y)(也参照图21),在下一个步骤224中算出掩模开始坐标R。在本例中,如上所述,由于将比PO区域大规定尺寸且中心包括PO区域的区域(用图20A的斜线表示的区域)设定为在中间转印介质46上不形成图像的非印刷区域,所以如图21所示,掩模开始坐标R(a,c)作为从剥离开始坐标P(x,y)在X轴和Y轴的原点O的方向(图21的左侧和上侧)分别分离规定尺寸(本例0.5mm)的位置而被算出(R(a,c)=R(x-0.5,y-0.5))。
接着,在步骤226中,根据剥离数据读出PO区域的尺寸信息(L,N),从尺寸信息算出剥离结束坐标Q(x+L,y+N)。接着,在步骤228中,算出非印刷区域的X轴和Y轴方向上的尺寸(b,d)(尺寸(b,d)=尺寸(L+1,N+1))。由于在该非印刷区域实施后述的掩模处理,所以以下,将非印刷区域的X轴和Y轴方向上的尺寸称为掩模尺寸。然后,在步骤230中,根据在步骤224中算出的掩模开始坐标R和在步骤228中算出的掩模尺寸(b,d),算出非印刷区域中的作为距原点O(0,0)最远的位置的坐标而表示的掩模结束坐标S(a+b,c+d),结束掩模区域生成子例程,进入到图17的步骤206。
在图17的步骤206中,参照各种参数值(或印刷数据),判断是否有彩色的印刷数据(以Y、M、C作为色成分的印刷数据),判断为否定时进入步骤214,判断为肯定时,在步骤208~212中,针对以Y、M、C作为色成分的每个印刷数据,进行用于生成非印刷区域的掩模处理。
如图19所示,在该掩模处理中,在步骤232中,读出在步骤226中(参照图18)被算出的掩模开始坐标R,在下一个步骤234中,判断是否到达了掩模结束坐标S,在判断为肯定时,用灰度值0覆盖(置换)掩模结束坐标S的像素的灰度值,结束掩模处理子例程,判断为否定时,在下一个步骤236中,用灰度值0覆盖掩模开始坐标R的像素的灰度值。接着,在步骤238中,更新非印刷区域内的掩模对象坐标,返回步骤234。由此,对于以Y、M、C作为色成分的印刷数据的各自,如图21所示,生成包含PO区域且非印刷区域内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被设定为灰度值0的修正印刷数据。
接着,在图17的步骤214中,参照各种参数值(或印刷数据),判断是否有Bk的印刷数据,在判断为否定时结束修正印刷数据生成例程,在判断为肯定时,在下一个步骤216中,对于以Bk作为色成分的印刷数据,进行用于生成非印刷区域的掩模处理(也参照图21)。由于该掩模处理与对于以Y、M、C作为色成分的印刷数据的掩模处理(参照图19)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以上的说明是对于接触式IC收容部位,但是像本例那样在存在条纹配置部位的剥离数据的情况下,以及在存在卡片Ca的所有者的签名栏等的情况下,同样地印刷数据被修正。图20是相对于接触式IC收容部位和条纹配置部位,中心包括接触式IC收容部位、条纹配置部位且比它们大规定尺寸的区域内的印刷数据被消除(在掩模处理中覆盖为灰度值0)的例子,用斜线表示被删除的部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图像对象的生成和PO区域的设定→图像变换→修正印刷数据的生成的顺序进行处理,但是在理论上,也考虑按照图像对象的生成和PO区域的设定→修正印刷数据的生成→图像变换的顺序进行处理。在后者的情况下,修正印刷数据的生成相对于彩色图像对象和Bk图像对象这2个图像对象进行即可,与相对于前者的Y、M、C、Bk印刷数据的各自进行合计4次(参照图17的步骤208、210、212、216)相比处理负荷变小。可是,在后者的情况下,图像处理前进行修正印刷数据的生成,原来的图像变没,所以在图像变换时(特别是上述的抖动变换或边缘增强变换时),非印刷区域的交界部分的作成有可能逊色。相对于此,在前者的情况下,相对于生成的印刷数据仅是将非印刷区域内的像素的灰度值设定为灰度值0,因此,非印刷区域的交界部分美丽地作成。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前者的顺序,使形成在卡片Ca上的图像的画质提高。
(向转印膜46的图像形成)
在印刷部B1中,根据由修正印刷数据生成例程生成的Y、M、C、Bk的各自的修正印刷数据,使热印刷头40的加热元件相对于色带41的Y、M、C的彩色带面板和Bk带面板的各自的图像形成面板有选择性地加热,由此形成图像。如图22所示,在色带41的各图像形成面板上,由于用斜线表示的非印刷区域的印刷数据被设定为灰度值0,所以不进行基于加热元件的加热,其结果,不在转印膜46上进行基于Y、M、C、Bk的各墨的图像形成。
(转印膜46的转印层的剥下)
接着,在印刷部B1中,根据PO区域的位置信息,使热印刷头40的加热元件有选择性地加热色带41的剥离面板(PO),由此剥下转印膜46的色带41的与PO区域对应的区域的转印层。图22是用点表示剥离面板(PO)上的PO区域的图。转印膜46是与色带41一起被热印刷头40和压印辊45夹持地沿副扫描方向被输送的状态,因此通过由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的加热元件有选择性地加热用该点表示的色带41的PO区域,对应的转印膜46的区域的转印层被剥下(参照图23C)。
(向卡片Ca的转印)
在转印部B2,像以上那样将被形成在转印膜46上且转印层被剥下了的图像转印到卡片Ca上。由此,对于卡片Ca的一面的印刷处理结束。另外,在卡片Ca的两面上转印图像时,例如既可以在卡片Ca的一面上转印了图像之后,在介质输送路径P1上朝向翻转单元F逆输送卡片Ca,用翻转单元F使之旋转180°,在卡片Ca的另一面上转印图像,或者也可以在卡片Ca的一面上转印了图像之后,沿着介质输送路径P2上移送到收容堆叠盒60(从印刷装置1暂时排出),对于卡片Ca的另一面再次实施印刷处理。
(优点等)
接着,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200的优点等,与以往例的课题对比而进行说明。
在以往例中,由色带41的Y、M、C、Bk的图像形成面板在不应被转印到卡片上的转印膜46的规定区域也暂时形成图像,由色带41的剥离面板(PO)剥下其规定区域的转印层,从而如图23A所示,被剥下的区域的与周围的图像的交界有可能成为锯齿状(课题1)。此外,如图23B所示,被印刷到PO区域的Y、M、C、Bk的灰度越高(颜色越深),越无法由剥离面板(PO)完全剥下,也有可能颜色在与转印膜46的PO区域对应的区域残留(课题2)。
在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200中,对于修正印刷数据,因为非印刷区域的印刷数据的像素被设定(删除)为灰度值0,所以如图23C所示,在印刷部B1在转印膜46上由图像形成面板形成图像时,在该印刷数据的与被设定为灰度值0的非印刷区域对应的转印膜46的区域,不进行基于图像形成面板的图像形成,在印刷部B1由色带41的剥离面板(PO)剥下转印膜46的转印层时,被剥下的转印层的区域比非印刷区域小,因此,在被剥下的转印层的区域的周围不形成图像,利用剥离面板(PO)容易剥下要被剥下的区域,所以能够防止在被剥下的区域的与周围的图像的交界产生锯齿(能够解决课题1),能够提高由转印部B2转印了形成在转印膜46上的图像之后的卡片Ca的画质。此外,由于在印刷数据的与被设定为灰度值0的非印刷区域对应的转印膜46的区域,不进行基于图像形成面板的图像形成,因此,也不会产生颜色残留在转印膜46的与PO区域对应的区域这样的问题(能够解决课题2)。
接着,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变形例之1)
如图20B和图23D所示,也可以将非印刷区域和PO区域设定在相同的区域。在该变形例1中,在印刷部B1由色带41的剥离面板(PO)剥下转印膜46的转印层时,被剥下的转印层的区域与不形成图像的区域相同,因此,在被剥下的转印层的区域不形成图像,利用剥离面板(PO)容易剥下要被剥下的区域,所以能够防止在被剥下的区域的与周围的图像的交界产生锯齿(能够解决课题1),能够使由转印部B2转印了被形成在转印膜46上的图像后的卡片Ca的画质提高。此外,由于在与印刷数据的被设定为灰度值0的非印刷区域对应的转印膜46的区域不进行基于图像形成面板的图像形成,因此,也不产生颜色残留在转印膜46的与PO区域对应的区域这样的问题(能够解决课题2)。
(变形例之2)
此外,如图20C和图23E所示,也可以将非印刷区域仅设定在PO区域的周围(在与PO区域对应的中间膜46的区域与以往例相同地形成图像。)。在该变形例2中,在印刷部B1由色带41的剥离面板(PO)剥下转印膜46的转印层时,被剥下的转印层的区域与不形成图像的区域相邻,所以在被剥下的转印层的周围的区域不进行图像形成,利用剥离面板(PO)容易剥下要被剥下的区域,因此,能够防止在被剥下的区域的与周围的图像的交界产生锯齿(能够解决课题1),能够使由转印部B2转印了被形成在转印膜46上的图像后的卡片Ca的画质提高。可是,由于在与PO区域对应的中间膜46的区域与以往例相同地形成图像,所以与以往例相同地无法解决课题2。另外,用图20A表示的本实施方式如与图20B和图20C比较明确可知那样,关于非印刷区域和PO区域,能够作为将图20B和图20C重叠起来的图而得到。
(变形例之3)
另外,在图20A所示的状态(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图20C所示的斜线的区域实施颜色浓淡渐进处理。换句话说,也可以对于由图21的斜线表示的区域(比PO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且不包括PO区域的区域)实施颜色浓淡渐进处理。图23F表示该截面。该颜色浓淡渐进处理在生成修正印刷数据时,能够通过将比PO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的与PO区域在相反侧相邻的区域的交界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设定成朝向修正了的灰度值的灰度值0逐渐或阶段性地变小而进行。在该变形例3中,与变形例1相同地,除了能够解决课题1、2以外,根据颜色浓淡渐进处理,能够更加自然地作成,换句话说,能够进一步提高画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通过依次将Y、M、C、Bk的图像形成面板和剥离面板(PO)按顺序重复而构成的色带41,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依次将剥离面板(PO)和Y、M、C、Bk的图像形成面板按顺序重复而构成色带41。在该情况下,与在由图像形成面板在转印膜46上形成了图像之后,由剥离面板(PO)剥下转印膜46的转印层的本实施方式相反地,在由图像形成面板在转印膜46上形成图像前,能够由剥离面板(PO)剥下转印膜46的转印层。此外,也可以除了Y、M、C、Bk的图像形成面板和剥离面板(PO)之外还具有保护层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彩色带面板是Y、M、C的顺序的例子,但是若至少具有上述3种颜色,顺序就能够适宜变更,也可以具有其它的颜色(银色、金色)的带面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上位装置201侧进行图像对象的生成和PO区域的设定以及图像变换,在印刷装置1侧进行修正印刷数据的生成的例子,但是因为在印刷装置1上设有操作面板部5,所以也可以在印刷装置1侧进行图像对象的生成和PO区域的设定。但是,若考虑操作性、处理速度等,优选在上位装置201侧进行。此外,图像变换也可以由印刷装置1进行。另外,修正印刷数据的生成,在图像变换在印刷装置1侧进行的情况下在印刷装置1侧进行,但是在上位装置201侧进行图像变换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印刷装置1侧和上位装置201侧的任一侧进行。
另外,在将本发明应用于印刷装置1的情况下,印刷装置1无需像本实施方式那样一定连接于上位装置201。只要印刷数据、PO区域的位置信息等例如经由USB存储器等存储介质被输入到印刷装置1,就能够进行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比PO区域大规定尺寸且中心包括PO区域的区域设定非印刷区域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比PO区域大规定尺寸且包括PO区域的区域设定为非印刷区域。在该情况下,连结矩形状的非印刷区域的对角彼此的假想线的交点(中心)和连结矩形状的PO区域的对角彼此的假想线的交点(中心)成为不同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规定尺寸例示了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分别为0.5mm,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在X轴方向上为0.4mm,在Y轴方向上为0.6mm那样,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尺寸不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A所示那样,表示了将比PO区域大规定尺寸且中心包括PO区域的区域设定为非印刷区域的例子,但是对象生成应用软件也可以被程序化,以使操作员选择本实施方式的设定例和变形例之一~之三中的任一个。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压印辊45向热印刷头40侧移动并夹持色带41和转印膜46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热印刷头40向压印辊45侧移动并夹持色带41和转印膜4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与热印刷头40相向配置的压印辊45,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辊或旋转体状的压印件,例如也可以使用承受热印刷头40的按压的承受台状的压印件或板状的压印件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非印刷区域,表示了将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灰度值0的形态,但是即使不将灰度值修正为灰度值0,只要修正为色带41不显色的范围的灰度值即可。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例如在灰度值为20左右时色带不显色,所以在图19的掩模处理中,即使将非印刷区域中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20以下的值,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因为色带不显色的程度的灰度值根据印刷装置的性能不同而不同,所以优选适宜设定。另外,通过不显色的程度地驱动热印刷头40,具有对热印刷头40预备加热的效果,热印刷头40不会变凉。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另外,本申请通过参照请求在这里引用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13年159039号的优先权。

Claims (7)

1.一种印刷系统,该印刷系统具备:印刷装置,使用配置有图像形成面板和剥离面板的色带,在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图像并将该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上;以及主机,
其特征在于,
该印刷系统具备:
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用于与上述印刷介质对应地生成希望的图像对象,并且在上述图像对象的区域内设定表示对上述印刷介质不转印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的非转印区域;
变换部件,将由上述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生成了的图像对象变换成印刷数据;
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将由上述变换部件变换了的印刷数据中的由上述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设定了的非转印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且包括该非转印区域的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或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且不包括该非转印区域的区域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规定灰度值以下,或者将上述非转印区域内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规定灰度值以下,并且生成对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实施了颜色浓淡渐进处理的修正印刷数据;
印刷部,具有排列设置有多个加热元件的热印刷头,根据由上述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了的修正印刷数据,使上述加热元件有选择性地加热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由此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了图像后或形成图像前,根据由上述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设定了的非转印区域的位置信息,使上述加热元件有选择性地加热上述剥离面板,由此剥下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以及
转印部,将在上述印刷部形成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上且上述转印层被剥下了的图像转印到上述印刷介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将上述非转印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且包括该非转印区域的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或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且不包括该非转印区域的区域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灰度值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将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的与上述非转印区域在相反侧相邻的区域的交界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设定成,朝向上述修正了的灰度值逐渐或阶段性地变小,由此实施上述颜色浓淡渐进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印刷系统还具备预先存储有记录介质的种类和与该记录介质的种类相应的上述非转印区域的关系的存储部件,上述对象生成/非转印区域设定部件根据与上述记录介质的种类对应地存储在上述存储部件中的关系,设定上述非转印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色带上配置有图像形成面板和剥离面板,该图像形成面板具有多个彩色面板和Bk(黑)面板,
上述变换部件将上述图像对象从以R(红)、G(绿)、B(蓝)作为色成分的上述图像对象变换为以Y(黄)、M(洋红)、C(青绿)的各自作为色成分的上述印刷数据,并对以Bk作为色成分的上述图像对象进行抖动变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变换部件在将上述图像对象变换为以上述Y、M、C的各自作为色成分的印刷数据时,还进行边缘增强变换。
7.一种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使用配置有图像形成面板和剥离面板的色带,在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图像并将该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上,其特征在于,
该印刷装置具备:
存储部件,存储被输入了的印刷数据和表示与上述印刷数据对应地对上述印刷介质不转印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的非转印区域的位置信息;
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根据被存储于上述存储部件的非转印区域的位置信息,将被存储于上述存储部件的印刷数据中的上述非转印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且包括该非转印区域的区域内的印刷数据、或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且不包括该非转印区域的区域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规定灰度值以下,或者将上述非转印区域内的印刷数据的灰度值修正为规定灰度值以下,并且生成对比上述非转印区域大规定尺寸的区域实施了颜色浓淡渐进处理的修正印刷数据;
印刷部,具有排列设置有多个加热元件的热印刷头,根据由上述修正印刷数据生成部件生成了的修正印刷数据,使上述加热元件有选择性地加热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由此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了图像后或形成图像前,根据被存储于上述存储部件的非转印区域的位置信息,使上述加热元件有选择性地加热上述剥离面板,由此剥下上述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以及
转印部,将在上述印刷部形成在上述中间转印介质上且上述转印层被剥下的图像转印到上述印刷介质上。
CN201410371693.5A 2013-07-31 2014-07-31 印刷系统和印刷装置 Active CN1043695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9039 2013-07-31
JP2013159039A JP6194499B2 (ja) 2013-07-31 2013-07-31 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69530A CN104369530A (zh) 2015-02-25
CN104369530B true CN104369530B (zh) 2018-04-06

Family

ID=52427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71693.5A Active CN104369530B (zh) 2013-07-31 2014-07-31 印刷系统和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35984B2 (zh)
JP (1) JP6194499B2 (zh)
CN (1) CN1043695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48412B1 (en) 2015-09-30 2019-07-24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print, method for peeling off transfer layer, and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JP6191713B2 (ja) * 2016-03-03 2017-09-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プリンタ及び熱転写方法
CN108215516B (zh) * 2016-12-22 2021-05-11 佳能精技立志凯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记录介质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JP7011482B2 (ja) * 2018-02-09 2022-01-26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リボンの色判定装置、印刷装置、インクリボンの色判定方法
EP3744530B1 (en) * 2018-04-24 2023-08-02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Heat transfer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object
US20220063291A1 (en) * 2018-12-17 2022-03-03 Aleksandr Evgenievich VIRSHKE Method for creating an image on an inked ribbon during hot press printing
CN112406274B (zh) * 2020-11-06 2023-04-25 江门市得实计算机外部设备有限公司 转印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5275A (zh) * 1997-07-15 1999-01-20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打印用色带盒
CN1215665A (zh) * 1997-10-02 1999-05-0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打印条带、包含该条带的盒子和条带打印机
JP2003326865A (ja) * 2002-03-08 2003-11-1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物の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物
CN1781722A (zh) * 2004-12-03 2006-06-07 株式会社Wedg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JP2010089300A (ja) * 2008-10-06 2010-04-22 Nisca Corp プリント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3768A (ja) * 1985-07-24 1987-01-31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カ−ド類のカラ−印刷装置
JP3333596B2 (ja) * 1993-08-19 2002-10-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熱転写式記録装置
JP3274008B2 (ja) * 1993-10-28 2002-04-15 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JPH07314900A (ja) * 1994-05-30 1995-12-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サーマルプリント方法
JPH1044482A (ja) * 1996-08-05 1998-02-1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記録方法
JP2000190636A (ja) * 1998-12-25 2000-07-1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間接転写装置
US6078342A (en) * 1999-09-02 2000-06-20 Eastman Kodak Company Thermal resistive printing fluorescent postage stamps
JP2002352213A (ja) * 2001-05-30 2002-12-0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Icカード用転写保護フィルム
JP2003276230A (ja) * 2002-03-25 2003-09-30 Toshiba Corp プリントシステム
JP2004330782A (ja) * 2003-04-17 2004-11-25 Victor Co Of Japan Ltd 再転写方式の印刷方法及び再転写方式の印刷装置
US7119823B2 (en) * 2003-04-17 2006-10-10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Retransfer printing method and printing apparatus thereof
JP2008030284A (ja) * 2006-07-28 2008-02-14 Toppan Printing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体
JP2008080646A (ja) * 2006-09-27 2008-04-10 Casio Comput Co Ltd 印刷装置
JP5737884B2 (ja) * 2010-08-24 2015-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836587B2 (ja) * 2010-12-15 2015-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及びオーバーコート印刷方法
JP2012158032A (ja) * 2011-01-31 2012-08-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プリンタ、転写方法
JP2013129086A (ja) * 2011-12-20 2013-07-04 Canon Inc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5275A (zh) * 1997-07-15 1999-01-20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打印用色带盒
CN1215665A (zh) * 1997-10-02 1999-05-05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打印条带、包含该条带的盒子和条带打印机
JP2003326865A (ja) * 2002-03-08 2003-11-1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熱転写シート、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物の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物
CN1781722A (zh) * 2004-12-03 2006-06-07 株式会社Wedg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JP2010089300A (ja) * 2008-10-06 2010-04-22 Nisca Corp プリント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94499B2 (ja) 2017-09-13
US9035984B2 (en) 2015-05-19
JP2015030110A (ja) 2015-02-16
CN104369530A (zh) 2015-02-25
US20150035932A1 (en) 2015-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69530B (zh) 印刷系统和印刷装置
CN104070862B (zh) 印刷装置
EP2125378B1 (en) Credential production print ribbon and transfer ribbon cartridges
US7665920B2 (en) Card holder for a credential production device
US9421791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system
CN10600407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668640A (zh) 热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5082739A (zh) 转印装置
CN10700975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10240B (zh) 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CN1994750A (zh) 用于满版印制的成像方法和设备
US20010046401A1 (en) Thermal print ribbon compensation
US20080217842A1 (en) Substrate Feeding in a Credential Production Device
CN105313479B (zh) 印刷装置
CN108215516B (zh) 图像形成装置、记录介质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0355576C (zh) 刮卡印刷机
JP68794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4998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84689A (ja) 印刷装置
CN10726409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305586B2 (ja) 印刷装置
JP5818249B2 (ja) 印刷装置
JP2002207411A (ja) サーマルヘッドを用いたホログラム印字方法及び印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CANON FINETECH Inc.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CANON FINETECH Inc.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08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CANON FINETECH Inc.

Address before: Yamanashi Prefecture

Applicant before: Nisca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