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49501B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49501B
CN104049501B CN201310454622.7A CN201310454622A CN104049501B CN 104049501 B CN104049501 B CN 104049501B CN 201310454622 A CN201310454622 A CN 201310454622A CN 104049501 B CN104049501 B CN 1040495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image forming
unit
recording materials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546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49501A (zh
Inventor
冈林康人
中村聪
天野淳平
藤原规雅
木村晃
木村晃一
神谷昌吾
佐佐木俊德
千叶敬仁
小西正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49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9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49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9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2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horizont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8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one or more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一种定影装置包括:环状的带部件;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设置为接触带部件;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加热带部件;以及旋转加压辊,该旋转加压辊包括在带部件挤压固定部件的按压面以形成定影部时会弹性变形的弹性层。加压辊弯曲,使得沿着轴方向中央部的外径小于端部的外径。按压面弯曲,使得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朝向加压辊突出。在按压面上,中央部相对于沿着长度方向的端部的突出量被设置为在定影部沿着带部件的移动方向的出口侧上比入口侧上大。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第2011-123203号公报中描述了一种根据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装置的示例。该定影装置包括充当加热部件的环状的带部件。
日本特开第2011-123203号公报中描述的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带、定影辊、加压辊和剥离垫。定影带被设置为可循环移动。定影辊设置在定影带内侧,以便可旋转。加压辊隔着定影带与定影辊压接触,并且在定影带与加压辊之间形成记录材料通过的通过部。剥离垫使定影带挤压加压辊。定影辊被形成为使得外径随着定影辊从轴方向的端部朝向中央部延伸而变大。加压辊被形成为使得外径随着加压辊从轴方向的端部朝向中央部延伸而变小。剥离垫的把定影带向加压辊挤压的表面被形成为随着剥离垫从剥离垫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朝向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延伸而接近加压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出现记录材料质量下降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环状的带部件;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以固定状态设置,以接触所述带部件的内周面;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加热所述带部件;以及旋转加压辊,该旋转加压辊包括在所述带部件被挤压向所述固定部件的按压面以形成定影部时会弹性变形的弹性层,其中,所述加压辊形成为沿着轴方向中央部的外径小于端部的外径的弯曲形状,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形成为沿着所述固定部件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所述加压辊突出的弯曲形状,并且在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上,沿着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长度方向所述中央部相对于所述端部的突出量被设置为,该突出量沿着所述带部件的移动方向在所述定影部的出口侧上比入口侧上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方面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主体和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带部件侧上的按压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一方面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主体、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带部件侧上的按压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与所述按压部件之间的中间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主体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所述加压辊突出的弯曲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三方面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主体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所述加压辊突出的弯曲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按压部件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朝向所述加压辊突出的弯曲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三方面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按压部件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朝向所述加压辊突出的弯曲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根据第一方面的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根据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根据第三方面的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根据第四方面的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根据第五方面的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根据第六方面的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根据第七方面的定影装置。
凭借根据第一方面的本发明,可以抑制出现记录材料的质量下降。
凭借根据第二方面的本发明,便于固定接触部件的制造。
凭借根据第三方面的本发明,便于固定接触部件的制造。
凭借根据第四方面和第五方面的本发明,在确保固定接触部件的精度的同时,便于固定接触部件的制造。
凭借根据第六方面和第七方面的本发明,便于固定接触部件的制造,并且降低固定接触部件的成本。
凭借根据第八方面至第十四方面的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出现记录材料质量下降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附图中:
图1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制备装置的构造;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构造;
图4是定影带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一部分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加压辊和固定垫;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咬合部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8示出了固定垫的按压面的构造;
图9示出了固定垫的示意性构造;
图10是示出了固定垫的冠状形状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操作的例示;
图12是示出了形成在记录纸张上的纸皱等的例示;
图13是示出了实验例的结果的表;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构造;
图15A至图15C分别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16A和图16B分别示出了固定垫的构造;
图17A和图17B分别是示出了构成固定垫的部件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8A至图18C分别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以及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了包括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图1示出了整个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貌图。图2放大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一部分(诸如图像制备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被构造为例如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图像形成部200,该图像形成部200充当基于图像数据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示例。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部200包括多个图像制备装置10、中间转印装置20、供纸装置50、和定影装置40等。图像制备装置10形成使用充当显影剂的色调剂进行显影的色调剂图像。中间转印装置20保持由图像制备装置1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以将色调剂图像最终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在该二次转印位置,色调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充当记录材料的示例的记录纸张5上。供纸装置50容纳并传送要供应到中间转印装置20的二次转印位置的所要的记录纸张5。定影装置40定影记录纸张5上的、已经经受中间转印装置20执行的二次转印的色调剂图像。
在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另外装配有允许输入要在记录纸张5上形成的原稿图像的图像输入装置60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被构造为彩色复印机。在图1中,附图标记1a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壳体。壳体1a由支撑结构部件、外盖等形成。图1中的虚线指示在壳体1a中传送记录纸张5所沿着的主要传送路径。
图像制备装置10由六个图像制备装置10Y、10M、10C、10K、10S1和10S2组成,这六个图像制备装置分别单独形成四种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和两种专色S1和S2的色调剂图像。六个图像制备装置10(S1、S2、Y、M、C、K)在壳体1a的内部空间中并排设置成一列。用于专色(S1、S2)的显影剂4(S1、S2)的示例包括用四种颜色难以表现或不可能表现的色材等。具体示例包括颜色与这四种颜色不同的色调剂、颜色与这四种颜色相同但具有不同饱和度的色调剂、提供改善的光泽度的透明色调剂、用于盲文打印的膨胀性色调剂、以及荧光色色调剂。除了图像制备装置10(S1、S2、Y、M、C、K)使用不同类型的显影剂之外,图像制备装置10具有如下所述大体常见的构造。
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制备装置(S1、S2、Y、M、C、K)各包括充当旋转图像保持部件的示例的感光鼓11。以下各种装置主要设置在感光鼓11周围。装置包括充电装置12、曝光装置13、显影装置14(S1、S2、Y、M、C、K)、一次转印装置15、预清洁充电装置16、鼓清洁装置17、和静电消除器18等。充电装置12用指定电势对感光鼓11的、上面可以形成有图像的周面(图像保持面)进行充电。曝光装置13充当静电潜像形成单元,该静电潜像形成单元基于关于图像的信息(信号)向感光鼓11的经充电的周面照射光LB,以形成具有电势差的静电潜像(针对各个颜色)。显影装置14(S1、S2、Y、M、C、K)充当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使用用于对应颜色(S1、S2、Y、M、C、K)的显影剂4的色调剂来显影静电潜像,以形成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装置15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装置20。预清洁充电装置16对诸如一次转印后残留并附着在感光鼓11的图像保持面上的色调剂等的附着物进行充电。鼓清洁装置17去除被再次充电的附着物。静电消除器18从感光鼓11被清洁之后的图像保持面清除静电。
感光鼓11具有通过在接地圆筒状或圆柱状基材的周面上设置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光电导性层(感光层)而形成的图像保持面。对感光鼓11进行支撑,以从旋转驱动装置(未示出)接收动力,以沿箭头A指示的方向旋转。
充电装置12被构造为设置为与感光鼓11不接触的非接触型充电装置(诸如电晕放电器)。充电电压被供应给充电装置12。在显影装置14执行反转显影的情况下,供应具有与用于对从显影装置14供应的色调剂进行充电的极性相同极性的电压或电流,作为充电电压。
曝光装置13朝向充电之后感光鼓11的周面照射根据关于输入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的信息而形成的光LB,以形成静电潜像。在要形成潜像时,关于以任意方式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的信息(信号)被发送给曝光装置13。
如图2所示,显影装置14(S1、S2、Y、M、C、K)各包括壳体140、两个显影辊141和142、两个搅拌/传送部件143和144、和层厚限制部件145等。壳体140包括开口部和用于显影剂4的收容室,并且容纳其它组件。显影辊141和142保持显影剂4,并且向面向感光鼓11的两个显影区域传送显影剂4。搅拌/传送部件143和144(它们可以是旋转钻)一边搅拌显影剂4一边传送显影剂4,以使显影剂4通过显影辊142。层厚限制部件145限制显影辊142保持的显影剂的量(层厚)。在显影装置14的显影辊141和142与感光鼓11之间供应来自电源装置(未示出)的显影电压。来自旋转驱动装置(未示出)的动力被传递给显影辊141和142以及搅拌/传送部件143和144,以使显影辊141和142以及搅拌/传送部件143和144沿指定方向旋转。此外,含有非磁性色调剂和磁性载体的二成分显影剂用作用于四种颜色的显影剂4(Y、M、C、K)。在图1中,附图标记146(S1、S2、Y、M、C、K)表示显影剂存储容器,该显影剂存储容器存储至少含有要供应给对应显影装置14(S1、S2、Y、M、C、K)的色调剂的显影剂。
一次转印装置15是接触型转印装置,该接触型转印装置包括与感光鼓11的周面旋转接触并且被供应有一次转印电压的一次转印辊。从电源装置(未示出)供应具有与用于对色调剂进行充电的极性相反极性的直流(DC)电压,作为一次转印电压。
如图2所示,鼓清洁装置17包括主体170、清洁板171、旋转刷辊172、和馈送部件173等。主体170具有部分开口的容器的形状。清洁板171被设置为以指定压力接触经受一次转印之后的感光鼓11的周面,以通过去除诸如残留色调剂等的附着物来清洁感光鼓11。旋转刷辊172被设置为通过在沿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上接触感光鼓11的周面而相对于清洁板171旋转。馈送部件173(该馈送部件173可以是螺旋钻)回收清洁板171所去除的附着物(诸如色调剂),以向回收系统(未示出)馈送附着物。由诸如橡胶等的材料制成的板状部件(例如,刮刀)用作清洁板171。
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装置20设置在图像制备装置10(S1、S2、Y、M、C、K)下面的位置处。中间转印装置20主要由中间转印带21、多个带支撑辊22至27、二次转印装置30和带清洁装置28组成。中间转印带21在通过感光鼓11与一次转印装置15(一次转印辊)之间的一次转印位置的同时,沿由箭头B指示的方向旋转。带支撑辊22至27通过从内侧将中间转印带21保持在期望状态下,来可旋转地支撑中间转印带21。二次转印装置30设置在中间转印带21的由带支撑辊26支撑的外周面(图像保持面)侧上,以使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5上。带清洁装置28通过去除诸如通过二次转印装置30后残留并附着在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面上的色调剂和纸粉等的附着物来清洁中间转印带21。
例如,由通过在诸如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树脂等的合成树脂中分散诸如炭黑等的电阻调节剂而获得的材料制成的环状带用作中间转印带21。带支撑辊22被构造为驱动辊。带支撑辊23、25和27各被构造为维持中间转印带21的行进位置等的从动辊。带支撑辊24被构造为张力施加辊。带支撑辊26被构造为二次转印支撑辊。
如图1所示,二次转印装置30是包括设置在二次转印位置的二次转印辊的接触型转印装置,该二次转印位置是中间转印装置20中的带支撑辊26支撑的中间转印带21的外周面部分。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带21的周面接触旋转,并且供应有二次转印电压。具有与用于对色调剂进行充电的极性相反或相同极性的DC电压作为二次转印电压供应给二次转印装置30或中间转印装置20的支撑辊26。
定影装置40包括加热旋转部件41、加压旋转部件42等。加热旋转部件41包括定影带,该定影带沿由箭头指示的方向旋转并且由加热单元来加热,使得表面温度维持在预定温度。加压旋转部件42(该加压旋转部件42可以是辊的形式)以指定压力与加热旋转部件41接触旋转。在定影装置40中,加热旋转部件41与加压旋转部件42彼此接触的接触部充当执行指定的定影处理(加热和加压)的定影处理部。后面将详细讨论定影装置40。
供纸装置50设置在中间转印装置20和二次转印装置30下面的位置。供纸装置50主要由一个或更多个纸张存储部件51a和51b以及馈送装置52组成。纸张存储部件51a和51b存储一叠期望尺寸、类型等的记录纸张5。馈送装置52从纸张存储部件51a和51b一次馈送一页记录纸张5。例如,附接纸张存储部件51a和51b,以朝向壳体1a的正面(用户在操作期间面对的侧面)侧被拉出。
供纸/传送路径55设置在供纸装置50与二次转印装置30之间。供纸/传送路径55由多对纸张传送辊53和54以及传送引导部件(未示出)组成。纸张传送辊53和54向二次转印位置传送从供纸装置50馈送的记录纸张5。例如,设置在供纸/传送路径55中紧接二次转印位置前的位置的一对纸张传送辊54被构造为调节记录纸张5的传送定时的辊(定位辊)。两个纸张传送装置56a和56b设置在二次转印装置30与定影装置40之间。可以是带等形式的纸张传送装置56a和56b向定影装置40传送从二次转印装置30馈送的、经受二次转印之后的记录纸张5。冷却单元70、卷曲校正单元71和切换部件72设置在定影装置40沿着纸张传送方向的下游。冷却单元70冷却已经经受定影处理的记录纸张5。卷曲校正单元71校正记录纸张5的弯曲(卷曲)。切换部件72在排纸部73与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7之间切换记录纸张5的传送方向。
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7包括中间存储容器58,该中间存储容器58临时存储一个表面(第一表面)上已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纸张5。中间存储容器58设置有馈送辊59,该馈送辊59在记录纸张5的正反面反转的状态下馈送所存储的记录纸张5。中间存储容器58的馈送侧经由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7的下游区域连接到供纸/传送路径55。
在图像形成装置1被构造为如前文讨论的彩色复印机的情况下设置的图像输入装置60是对承载有要打印的图像信息的原稿中的图像进行读取的图像读取装置,并且例如如图1所示地设置在壳体1a的上部。图像输入装置60主要由原稿放置板(台板玻璃)61、光源62、反射镜63、第一反射镜64、第二反射镜65、图像读取元件66、和成像透镜67等组成。原稿放置板61是用于放置承载关于要读取的图像的信息的原稿6的透明玻璃板等。光源62一边移动一边对放置在原稿放置板61上的原稿进行照射。反射镜63在与光源62移动的同时,接收从原稿6反射的光,以沿预定方向反射光。第一反射镜64和第二反射镜65以预定速度相对于反射镜63移动预定距离。图像读取元件66是接收并读取从原稿6反射的光以将光转换为电信号的CCD等。成像透镜67基于反射光在图像读取元件66上形成图像。在图1中,附图标记68表示覆盖原稿放置板61的开关盖。
关于通过图像输入装置60读取并输入的原稿的图像信息经受被构造为控制器100的一部分的图像处理装置执行的必要的图像处理。例如,首先,图像输入装置60将关于被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作为针对三种颜色(即,红色(R)、绿色(G)和蓝色(B))的图像数据(例如,针对各颜色,具有8比特的数据)发送给图像处理装置100。同时,图像处理装置100对从图像输入装置60发送的图像数据执行预定的图像处理。图像处理的示例包括阴影校正、对准不正校正、明度/颜色空间转换、伽马校正、去边框和颜色/移动编辑。另外,图像处理装置100将已经经受图像处理的图像信号改变为针对四种颜色(Y、M、C、K)的图像信号,并且此后向曝光装置13发送所产生的图像信号。图像处理装置100还生成用于两种专色(S1、S2)的图像信号。
<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操作>
下面将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
首先,作为代表性示例,将描述通过使用四个图像制备装置10(Y、M、C、K)组合四种颜色(Y、M、C、K)的色调剂图像来形成全色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
当图像形成装置1接收请求图像形成操作(打印)的命令信息时,启动四个图像制备装置10(Y、M、C、K)、中间转印装置20、二次转印装置30、和定影装置40等。
在各个图像制备装置10(Y、M、C、K)中,首先,感光鼓11沿箭头A指示的方向旋转,并且充电装置12用指定极性(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负极性)和预定电势来对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充电。然后,曝光装置13用基于通过将关于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的信息转换为各颜色成分(Y、M、C、K)而获得的图像信号发出的光LB,来照射充电后感光鼓11的表面。由此,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具有指定电势差的、用于各个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然后,显影装置14(Y、M、C、K)通过供应充有指定极性(负极性)的对应颜色(Y、M、C、K)的色调剂进行静电附着,来显影感光鼓11上形成的各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作为显影的结果,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各种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被显像为使用对应颜色的色调剂进行显影的四种颜色(Y、M、C、K)的色调剂图像。
然后,当图像制备装置10(Y、M、C、K)的感光鼓11上形成的各色色调剂图像被传送到一次转印位置时,一次转印装置15对各色色调剂图像执行一次转印,使得各色的色调剂图像顺序叠加在中间转印装置20的沿箭头B指示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21上。
在已经完成一次转印的图像制备装置10中,预清洁充电装置16对诸如一次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色调剂等的附着物进行再充电。此后,鼓清洁装置17通过刮除再充电的附着物来清洁感光鼓11的表面。最后,静电消除器18从清洁后的感光鼓11的表面去除静电。这允许图像制备装置10准备好下一次图像制备操作。
然后,中间转印装置20通过中间转印带21的旋转将已经经受一次转印的色调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同时,供纸装置50根据图像制备操作向供纸/传送路径55馈送指定的记录纸张5。在供纸/传送路径55中,充当定位辊的一对纸张传送辊54根据转印定时向二次转印位置馈送记录纸张5,以供应记录纸张5。
在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装置30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色调剂图像一起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5上。在已经完成二次转印的中间转印装置20中,带清洁装置28去除诸如二次转印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上的色调剂等的附着物。
然后,通过二次转印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5从中间转印带21和二次转印装置30剥离,此后被传送装置56a和56b传送到定影装置40。如后面讨论的,定影装置40执行必要的定影处理(加热和加压),以将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5。最后,冷却单元70通过吸收来自记录纸张5和色调剂图像的热,来冷却已经经受定影的记录纸张5。此后,卷曲校正单元71校正记录纸张5的卷曲。例如,在仅于记录纸张5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情况下,记录纸张5经过切换部件72,被一对排纸辊(未示出)排出到设置在壳体1a外部的排纸部73。
同时,在要于记录纸张5的两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的情况下,切换部件72将已经校正了卷曲的记录纸张5的传送方向切换到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7,并且记录纸张5经过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7临时存储在中间存储容器58中。存储在中间存储容器58中的记录纸张5经过双面打印传送路径57在记录纸张5的正反面反转的状态下,由馈送辊59馈送到供纸/传送路径55。在供纸/传送路径55中,充当定位辊的一对纸张传送辊57根据转印定时向二次转印位置馈送记录纸张5,以供应记录纸张5。这允许色调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被转印到记录纸张5的背面(第二表面)。
此后,与要仅于记录纸张5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类似,已经通过二次转印在背面上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5由传送装置56a和56b传送到定影装置40,以经受定影处理。此后,冷却单元70冷却记录纸张5和色调剂图像,并且卷曲校正单元71校正记录纸张5的卷曲。记录纸张5经过切换部件72被排到排纸部73。
作为上述操作的结果,输出通过组合四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而在上面形成全色图像的记录纸张5。
例如,下面将描述在执行如上所述的通常的图像形成时,使用用于专色S1和S2的显影剂来形成专色色调剂图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图像制备装置10S1和10S2执行与由前文讨论的图像制备装置10(Y、M、C、K)执行的操作类似的图像制备操作。这允许专色色调剂图像(S1、S2)形成在图像制备装置10S1和10S2的各个感光鼓11上。然后,如在前文讨论的四色的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中,图像制备装置10S1和10S2形成的专色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被转印到中间转印装置20的中间转印带21,此后通过二次转印装置30执行的二次转印从中间转印带21被转印到记录纸张5(与其它色的色调剂图像一起)。最后,通过二次转印上面已经转印有专色色调剂图像和其它色的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5经受定影装置40执行的定影处理,此后被排到壳体1a的外部。
作为上述操作的结果,输出两种专色色调剂图像叠加在通过组合前文讨论的四色的色调剂图像而形成在记录纸张5上的全色图像的全部或一部分上的记录纸张5。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是装配有图像输入装置60的彩色复印机的情况下,如下执行基本图像形成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原稿6被设置在图像输入装置60上。当接收到请求图像形成操作(复印)的命令信息时,图像输入装置60从原稿6读取原稿图像。此后,图像处理装置100如前文所讨论地对关于被读取原稿图像的信息执行图像处理,以生成图像信号。此后,图像信号被发送到各个图像制备装置10(S1、S2、Y、M、C、K)中的曝光装置13。这使各个图像制备装置10基于关于来自原稿6的图像的信息形成静电潜像和色调剂图像。此后,执行与前文讨论的图像形成操作(打印)的情况下的操作类似的操作。最后,由色调剂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在记录纸张5上,以被输出。
在图1中,附图标记101表示允许用户通过输入图像形成条件等来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用户接口。
<定影装置的构造>
图3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构造。
定影装置40大致由定影带模块41和加压辊42组成。定影带模块41充当对记录纸张5进行加热的加热旋转部件。加压辊42充当选择性地与定影带模块41接触或与其远离而设置的加压旋转部件。咬合部N形成在定影带模块41与加压辊42之间。咬合部N充当定影处理部,在该定影处理部,保持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5被加热并加压,以将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张5。
定影带模块41包括定影带43、固定垫44和多个支撑辊45至49。定影带43充当形成为环状带的带部件的示例。固定垫44充当与定影带43的内周面接触的固定状态下设置以使定影带43从内侧与加压辊42压接触的固定部件的示例。支撑辊45至49以张紧状态可旋转地支撑定影带43。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支撑辊45至49中的一些支撑辊还充当作为对定影带43进行加热的加热单元的加热辊。
多个支撑辊45至49包括内部加热辊45、外部加热辊46、第一从动辊(预咬合辊)47、第二从动辊48和第三从动辊49。内部加热辊45在定影带43处于张紧状态的情况下从内侧加热定影带43。外部加热辊46在定影带43处于张紧状态的情况下从外侧加热定影带43。第一从动辊47设置在固定垫44的咬合部的上游,以将定影带43保持在期望状态。第二从动辊48设置在第一从动辊47与内部加热辊45之间,以将定影带43保持在期望状态。第三从动辊49设置在固定垫44与外部加热辊46之间,以将已经通过咬合部N的定影带43保持在期望状态。
如图4所示,定影带43是柔性环状带,并且包括例如基层431、弹性体层432和防粘层433。基层431由聚酰亚胺树脂形成。弹性体层432由层压在基层431的表面(外周面)上的硅橡胶形成。防粘层433由被覆在弹性体层432表面的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形成。可以根据定影装置40所要求的条件(诸如,使用目的和使用条件)来适当选择定影带43的构造,诸如,材料、厚度和硬度等。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弹性体层432设置在基层431的表面上,用于提高彩色图像的图像质量。上面叠加各色粉末色调剂的记录纸张5通过咬合部N,该咬合部N充当定影带模块41和加压辊42彼此压接触的压接触区域。因此,定影带43的弹性体层432根据记录纸张5上的色调剂图像变形,这使得可以向整个色调剂图像供应热。
例如,充当加热单元的示例的内部加热辊45是由铝、不锈钢或铁形成的圆筒辊。充当加热源的示例的一个或更多个卤素加热器451设置在内部加热辊45内部,以将内部加热辊45的表面加热到预定温度(例如,190℃)。内部加热辊45设置有蛇形控制器(meanderingcontroller)(未示出),该蛇形控制器充当对定影带43的曲折进行控制的蛇形控制单元。蛇形控制器包括检测单元(端部传感器)(未示出),该检测单元检测定影带43的沿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基于关于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定影带43的该端部的位置的信息,使内部加热辊45沿着轴方向的一个端部沿与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以控制定影带43的曲折。
例如,充当加热单元的示例的外部加热辊46是由铝、不锈钢或铁形成的圆筒辊。由氟树脂制成的防粘层形成在外部加热辊46的表面上。一个或更多个卤素加热器461作为加热源的示例设置在外部加热辊46内部,以将外部加热辊46的表面加热到预定温度(例如,190℃)。弹簧部件(未示出)设置在外部加热辊46沿着轴方向的两端部,以向内挤压定影带43,以例如向整个定影带43施加15kgf的张力。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定影带43由内部加热辊45和外部加热辊46来加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加热源可以设置在固定垫44内部,使得除了内部加热辊45和外部加热辊46之外,固定垫44也加热定影带43。
由此,定影带43是形成为环状带的部件,并且与形成为辊的定影部件相比具有低热容量。由此,在定影带43通过内部加热辊45和外部加热辊46的同时,定影带43的表面被加热到预定温度。因此,即使在记录纸张5的传送速度高的高速机器中,也可以在定影带43绕一周的同时,将定影带43的温度返回到定影温度。另外,内部加热辊45和外部加热辊46被设置为在较大面积上接触定影带43。这允许有效加热定影带43的内周面和外周面。
如图5所示,加压辊42由基体421、弹性体层422和防粘层423组成。例如,基体421是由铝、不锈钢或铁制成的圆筒辊或圆柱辊。弹性体层422由硅橡胶制成,并且被覆于基体421的外周面。防粘层423由PFA管制成,并且被覆于弹性体层422的表面。加压辊42被设置为通过移动单元(未示出)与定影带模块41接触和远离地移动,并且沿着箭头的方向以指定速度被驱动单元(未示出)旋转驱动。在加压辊42在咬合部N与定影带43压接触的情况下,定影带43随着加压辊42的旋转而沿箭头的方向从动地旋转。
如图6所示,加压辊42形成为沿着轴方向的中央部的外径(直径)小于端部的外径的所谓向外张开形状。为了进一步的描述,加压辊42形成为弯曲形状,其中,外周面具有这样的曲率:直径随着加压辊42沿着轴方向从中央部朝向端部延伸而变大。由此,例如,当加压辊42不被固定垫44挤压时,加压辊42在沿轴方向的中央部朝向轴心凹进,凹进量是300μm。即,加压辊42端部处的外周面与加压辊42中央部处的外周面之间沿着径向的差被设置为300μm。
例如,充当固定部件的示例的固定垫44是由诸如铝、不锈钢、铁或合成树脂等的刚性材料制成的部件,并且形成为具有大致方筒状或大致方柱状的截面形状。例如,固定垫44可以由诸如铝、不锈钢或铁等的金属一体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固定垫44可以由两种或更多个(多种)部件的组合形成,诸如铝、不锈钢或铁等的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的组合、以及诸如铝、不锈钢或铁等的金属与合成树脂的组合。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固定垫44由诸如铝、不锈钢或铁等的金属一体形成。
例如,固定垫44设置在定影带43的内周侧上,沿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到定影装置40的壳体(框)(未示出),使得固定垫44沿着轴方向在加压辊42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固定垫44被设置为用预定负荷(例如,3.0至6.0kgf/cm2)在预定宽度区域(例如,10至50mm)上隔着定影带43均匀挤压加压辊42。由此,固定垫44形成隔着定影带43与加压辊42压接触的咬合部N。
如图7所示,在保持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5通过在固定垫44与加压辊42之间隔着定影带43所形成的咬合部N的同时,固定垫44使用从定影带43供应的热和施加在固定垫44与加压辊42之间的压力,将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正在通过咬合部N的记录纸张5上。固定垫44形成为在面对向加压辊42的底壁处较厚,并且包括面状的加压部441,该面状的加压部441被设置在面对加压辊42的表面中,以使定影带43挤压加压辊42。例如,加压部441形成为从加压辊42侧朝向固定垫44侧凹进的凹进形状(圆弧形状)。为了进一步的描述,如图5所示,加压部441具有圆弧形截面形状,圆心O1设置在面对固定垫44的加压辊42侧上。即,加压部44形成为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中央部沿着加压辊42的径向向外凹进。加压部441不限于沿着加压辊42的径向向外凹进,并且可以形成为平面形状或接近平面形状的凹进形状。例如,加压部441的曲率半径R1被设置为大于加压辊42变形前的半径R0。加压辊42与固定垫44压接触使加压辊42的弹性体层422根据加压部441的截面形状而弹性变形。这使得与使形成为辊的定影部件与固定垫44压接触的情况相比,可以在加压辊42的外周面上形成沿着周向较宽的咬合部N。
例如,固定垫44被设置为使得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中央位于沿着垂直方向延伸、以通过加压辊42的中心O0的法线L1上。例如,加压辊42的上端部与固定垫44的加压部441的最上部压接触。
固定垫44还包括入口侧引导部442和出口侧引导部443。入口侧引导部442充当突出部的示例,该突出部设置在加压部441的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记录材料的行进方向)的上游(入口侧上)。出口侧引导部443充当突出部的示例,该突出部设置在加压部441的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下游(出口侧上)。入口侧引导部442和出口侧引导部443形成为突出(圆弧形)的曲面形状,其中,定影带43从固定垫44朝向加压辊42弯曲,以朝向加压辊42突出。为了进一步的描述,入口侧引导部442朝向加压辊42以圆心O2设置在面对加压辊42的固定垫44侧上的圆弧形状突出。同时,出口侧引导部443朝向加压辊42以圆心O3设置在面对加压辊42的固定垫44侧上的圆弧形状突出。入口侧引导部442和出口侧引导部443各自的曲率半径R2和R3被设置为比加压部441的曲率半径R1小得多。例如,入口侧引导部442和出口侧引导部443各自的曲率半径可以被设置为彼此相等。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下游引导部443的曲率半径R3小于上游引导部442的曲率半径R2(R3<R2),使得考虑到记录纸张5的剥离性,使定影带42在下游侧上以更大曲率弯曲。
此外,如图5所示,第二引导部444设置在入口侧引导部442与加压部441之间的入口侧上。第二引导部444的曲率小于入口侧引导部442的曲率(曲率半径大于入口侧引导部442的曲率半径)。为了进一步的描述,入口侧引导部442包括设置在加压部441侧上的第二引导部444。第二引导部444的曲率半径R4被设置为大于入口侧引导部442的曲率半径。第二引导部444弯曲,以朝向加压辊42以圆心O4设置在面对加压辊42的固定垫44侧上的圆弧形状突出。
入口侧引导部442和第二引导部444平滑连续地连接。即,例如,入口侧引导部442和第二引导部444被形成为使得入口侧引导部442和第二引导部444在入口侧引导部442和第二引导部444彼此连接的连接部445(转折点)处各自的切线沿相同方向延伸。为了进一步的描述,如图7所示,入口侧引导部442和第二引导部444在直线L2上连接,该直线L2连接在形成入口侧引导部442的圆弧的中心O2与形成第二引导部444的圆弧的中心O4之间。
类似地,第二引导部444和加压部441、以及加压部441和出口侧引导部443平滑连续地连接。第二引导部444和加压部441在直线L3上的连接部446(转折点)处连接,该直线L3连接在形成第二引导部444的圆弧的中心O4与形成加压部441的圆弧的中心O1之间。同时,加压部441和出口侧引导部443在直线L4上的连接部447(转折点)处连接,该直线L4连接在形成加压部441的圆弧的中心O1与形成出口侧引导部443的圆弧的中心O3之间。
形成咬合部N的固定垫44侧上的区域由固定垫44的加压部441形成。然而,咬合部N可以形成为包括第二引导部444的一部分和出口侧引导部443的一部分。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咬合部N形成为包括第二引导部444的一部分和出口侧引导部443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的描述,形成咬合部N的固定垫44侧上的区域由加压部441、第二引导部444的在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上的一部分444a、以及出口侧引导部443的在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上的一部分443a。
如图6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固定垫44位于加压辊42侧上的表面(按压面)440形成为所谓的冠状形状,并且沿着固定垫4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为了进一步的描述,固定垫44的按压面440形成为弯曲的,以随着固定垫44沿着长度方向从端部朝向中央部延伸而接近加压辊42。
如图5所示,固定垫44的按压面440包括入口侧引导部442、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加压部441和出口侧引导部443,它们以该顺序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排布。入口侧引导部442、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加压部441和出口侧引导部443形成为所谓的冠状形状,在冠状形状中,沿着固定垫4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
在固定垫44的按压面440上,出口侧引导部443的沿着固定垫4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相对于端部的突出量被设置为大于位于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上的入口侧引导部442和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的沿着固定垫4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相对于端部的突出量。
为了进一步的描述,如图9所示,入口侧引导部442、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加压部441和出口侧引导部443都形成为所谓的冠状形状,在冠状形状中,沿着固定垫4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在入口侧引导部442、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加压部441和出口侧引导部443中,沿着固定垫4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相对于端部的各突出量被设置为不同值。
与沿着固定垫4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相对于端部的各突出量ΔT相比,如图10所示,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出口侧上的出口侧引导部443处的突出量ΔTo大于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入口侧上的入口侧引导部442和第二引导部444处的突出量ΔTI
在固定垫44中,例如,在出口侧引导部443位于咬合部N的出口侧上的部分(出口部)443a处,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相对于端部的突出量ΔTo是450μm。相比之下,例如,在第二引导部444位于咬合部N的入口侧上的部分(入口部)444a处,沿着固定垫4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相对于端部的突出量ΔTI是130μm。
位于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与出口侧引导部443之间的加压部441的突出量被设置为入口侧引导部442和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与出口侧引导部443之间的中间值。即,加压部441处的突出量ΔTC被设置为允许从入口侧引导部442和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处的突出量ΔTI平滑连续地过渡到出口侧引导部443处的突出量ΔTo这样的插值。
在图5中,附图标记448表示设置在固定垫44表面上、以减小定影带43与固定垫44之间的滑动阻力的滑动片。滑动片的示例包括由浸渍有氟树脂的玻璃纤维制成的片材。
<定影装置的操作>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图1所示,色调剂图像通过在二次转印位置执行的二次转印从中间转印带21被静电转印到记录纸张5上,并且已经转印有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5被传送到定影装置40。在定影装置40中,如图3所示,在记录纸张5通过在定影带模块41与加压辊42之间形成的咬合部N的同时,通过对记录纸张5进行加热和加压,未定影的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纸张5上。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40中,通过咬合部N的记录纸张5主要被定影带43加热。定影带43被接触定影带43的内周面的内部加热辊45和接触定影带43的外周面的外部加热辊46加热。
在定影装置40中,固定垫44是由铝、不锈钢、或铁等形成的刚性部件,并且加压辊42是被覆有弹性体层423的软辊。因此,难以变弯的固定垫44和位于加压辊42表面上的可变弯的弹性体层422形成了沿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具有一定宽度的咬合部N。
在咬合部N中,位于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下游的加压部441弯曲以向上突出,并且使出口侧引导部443弯曲以向下突出。因此,在记录纸张5从加压部441移动到出口侧引导部443的同时,记录纸张5的行进方向被改变为与出口侧引导部443的曲率对应的向下突出方向,这造成纸张上的色调剂图像与定影带43之间的微小滑动。因此,记录纸张5可以容易地从定影带43剥离。
在固定垫44的咬合部N的出口部,如图5所示,沿着设置在固定垫44的出口侧上的出口侧引导部443传送定影带43。由此,定影带43的传送方向从大致水平方向经过具有较小曲率半径的出口侧引导部443突然改变为位于斜上方的第三从动辊49的方向。即,定影带43沿着固定垫44的出口侧引导部443移动,因此,定影带43的曲率变得足够大,以与出口侧引导部443的曲率半径R3一致。这允许咬合部N中与定影带43的粘性已经减小的记录纸张5利用纸张本身的硬度(刚性)与定影带43分离。
如图3所示,与定影带43分离的记录纸张5被设置在固定垫44下游的排纸导板75和排纸带76朝向冷却单元70传送。因此,定影装置40的定影处理结束。
如图5所示,当记录纸张5通过咬合部N(在该咬合部N,加压辊42隔着定影带43与固定垫44压接触)时,记录纸张5借助固定垫44的入口侧引导部442、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和加压部443(它们按照该顺序从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排布)移动到出口侧引导部443。
如图9所示,固定垫44的入口侧引导部442和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的形状为使得沿着固定垫4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朝向加压辊42更加突出。相比之下,如图6所示,加压辊42被设置为沿着轴方向的中央部的直径比端部的直径小。因此,已经进入咬合部N的由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的所述一部分444a形成的入口部的记录纸张5受到根据加压辊42的外周面的形状从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端部施加的张力。
此后,记录纸张5从咬合部N的入口部移动到位于中央的加压部441,进一步移动到出口侧引导部443。出口侧引导部443具有所谓的冠状形状,在该冠状形状中,沿着固定垫4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朝向加压辊42更加突出。然而,如图10所示,在出口侧引导部443处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相对于端部的突出量ΔTo被设置为大于在入口侧引导部442和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处的突出量ΔTI。因此,沿着固定垫44的按压面440通过咬合部N向沿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移动的记录纸张5还在出口侧引导部443处受到根据加压辊42外周面的形状从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端部施加的张力F,该张力F大于在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a施加的张力。因此,如图11所示,从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端部施加的张力F随着记录纸张5从咬合部N的入口部444a朝向出口部443a移动而逐渐变大。这抑制了记录纸张5的诸如纸皱和波纹等质量下降的出现。
为了进一步的描述,经受定影装置40执行的定影处理的记录纸张5可以受到在记录纸张5通过咬合部N时所施加的使得出现各种质量下降(诸如,纸皱、波纹、所谓的肋状图像或脊骨状图像缺陷)的各种力。
根据发明人进行的研究,记录纸张5的各种质量下降(诸如纸皱和波纹)的出现取决于加压辊42的向外张开形状。即,在加压辊42具有几乎不向外张开的形状而是几乎笔直的形状的情况下,没有沿着宽度方向拉动记录纸张5的张力施加于记录纸张5,这可能使纸张5的诸如波纹等的变形集中,导致纸皱。相比之下,如果加压辊42具有较大程度地向外张开的形状,则趋向于降低纸皱的出现,但是可能留下较小的纸张变形,即,波纹。由此,在加压辊42具有更加向外张开的形状的情况下,抑制在纸张5上出现纸皱和波纹,但是如果加压辊42具有极度向外张开的形状,则纸张5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体地,在沿行进方向的下游侧上)可能隆起为脊骨状形状。由此,如图12所示,通过纸张5上的色调剂图像与定影带43之间的接触,可以在纸张5上的图像中产生通常类似于脊骨状形状的图像缺陷。此外,已经发现如果加压辊42具有更加向外张开的形状,则肋状图像特征出现在图像上,之后纸张质量往往会下降,称为记录纸张5本身变形为肋状形状的“肋状纸张”。
由此,如果给予加压辊42适当向外张开的形状,则可以抑制在记录纸张5上出现纸皱、波纹、肋状变形等。然而,因为与加压辊42压接触的固定垫44与加压辊42相比形成为冠状形状,所以通过加压辊42与固定垫44之间的相互作用,仅在加压辊42的向外张开量或固定垫44的冠状量的窄范围中可以抑制在纸张5上出现纸皱、波纹等。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难以设置可以抑制在纸张5上出现纸皱、波纹等的任何范围。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比之下,加压辊42形成为向外张开的形状,以抑制在纸张5上出现纸皱、波纹等。此外,固定垫44形成为冠状形状,冠状量被设置为在咬合部N的出口部比在入口部大。
因此,当记录纸张5从入口部朝向出口部通过咬合部N时,因为在加压辊42的周面上沿着轴方向设置了所谓的向外张开的形状,所以记录纸张5受到从沿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端部施加的张力F。此时,固定垫44与加压辊42的周面压接触的按压面440具有所谓的冠状形状,在该冠状形状中,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而且,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相对于端部的突出量ΔT被设置为,该突出量在咬合部N的出口部比在入口部大。因此,沿着宽度方向从中央部朝向端部施加于记录纸张5的张力F在咬合部N的出口部比在入口部大。当记录纸张5从入口部朝向出口部通过咬合部N时,记录纸张5在出口部比在入口部受到沿着宽度方向的更大张力F。这抑制记录纸张5的质量下降(诸如,纸皱、波纹和肋状以及脊骨状褶皱)的出现。
在本发明的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沿着固定垫4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相对于端部的突出量ΔT被设置为,该突出量在咬合部N的出口部比在入口部大。这使得能够为通过咬合部N的记录纸张5提供用于抑制出现质量下降(诸如,纸皱和波纹)的力。由此,即使在加压辊42的向外张开形状和固定垫44的冠状形状被设置在宽范围上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质量下降(诸如,纸皱、波纹和肋状以及脊骨状褶皱)的出现。
实验例
下面,为了验证根据上面讨论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操作,发明人做出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40的样机,并且进行验证纸皱、波纹等的出现和纸张的剥离性的实验。在本实验例中,沿着固定垫4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相对于端部的突出量ΔT在入口侧上被设置为130μm,而在出口侧上被设置为550μm。在比较例1中,突出量在入口侧上被设置为550μm,而在出口侧上被设置为130μm。在比较例2中,突出量在入口侧上被设置为320μm,而在出口侧上也被设置为320μm。
在实验中,基本重量为73gsm的OK顶涂层(OKTC,OK top coated)纸张用作记录纸张5。为了验证纸皱、肋状物和波纹的出现,使用以50%的图像浓度在记录纸张5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的黑色(K)图像。为了验证记录纸张5的剥离性,使用总图像浓度为240%的图像(包括黄色(Y)图像、品红色(M)图像和青色(C)图像,各图像浓度为80%)和总图像浓度为240%的图像(包括黄色(Y)图像、品红色(M)图像、青色(C)图像和黑色(K)图像,各图像浓度为60%)。在记录纸张5的远端形成宽度为3mm的页白。
图13是示出上面讨论的实验例的结果的表格。
如从图13清楚看到的,在根据本发明的实验例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不造成肋状纸皱或波纹,并且纸张很好地剥离,从而获得良好结果。
相反,在入口侧上的冠状量被设置为大于出口侧上的冠状量的比较例1的情况下,造成肋状纸皱,纸张没有很好地剥离,并且造成波纹,从而导致质量特性的评估评级不令人满意。
同时,在入口侧上的冠状量被设置为等于出口侧上的冠状量的比较例2的情况下,造成肋状纸皱,纸张没有很好地剥离,并且造成波纹,从而导致质量特性的评估评级不令人满意。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
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40中,如图14所示,加压部441不形成为圆弧形,而形成为直线(平面)状。另外,加压部441在入口侧和出口侧上的部分形成为圆弧形,以分别与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和出口侧引导部443平滑连续。
凭借形成为直线(平面)状的加压部441,与加压部441形成为凹状的情况相比,当诸如信封等的记录材料经受定影时,可以抑制该记录材料的正面侧与背面侧之间的传送速度差。即使对于诸如信封等的记录材料来说,这也使得能够很好地执行定影处理。
另外,构造与操作与前文描述的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和操作类似。由此,不描述其相似点。
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5A-至图15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构造的截面图。
在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40中,如图15A至图15C所示,充当固定接触部件的固定垫44不是由诸如铝或不锈钢等的金属一体形成,而由诸如金属(如铝或不锈钢)或金属与合成树脂的组合等的多个部件形成。
图15A至图15C分别是示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固定垫的截面图。
如图15A、图16A和图16B以及图17A和图17B所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固定垫44包括垫主体44a和按压部件44b。垫主体44a形成为具有大致方筒柱的截面形状。按压部件44b设置为被固定到垫主体44a在加压辊42侧上的端面。例如,垫主体44a由诸如铝或不锈钢等的金属制成,并且形成为具有矩形截面的大致方筒形状。按压部件44b由诸如液晶高分子(LCP)等的耐热且刚性的合成树脂形成为长板形状。用于定位按压部件44b的凹槽449设置在垫主体44a位于加压辊42侧上的底面中,以沿着长度方向延伸。如图17A和图17B所示,例如,按压部件44b经过设置在按压部件44b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处的螺孔44c由螺钉44d附接到垫主体44a。
另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在前文描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按压部件44b在加压辊42侧上的按压面440设置有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的弯曲形状,并且在咬合部N的出口部处的突出量被设置为大于在入口部处的突出量。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具有复杂三维形状的按压面的按压部件44b可以由合成树脂形成。这有助于制造固定垫44并且降低固定垫44的成本。
在图15A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的形状可以不设置于按压部件44b的表面,而可以设置于垫主体44a的下端面或上端面。在垫主体44a的下端面形成为冠状形状的情况下,按压部件44b的按压面可以沿着长度方向均匀形成。这便于制造按压部件44b。同时,在垫主体44a的上端面形成为冠状形状的情况下,当加压辊42与固定垫44压接触时,垫主体44a的上端面与设置在固定垫44上方的、具有平坦下端面的部件(诸如框)压接触,这将垫主体44a弯成冠状形状,以向按压部件44b的按压面提供冠状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不是非常刚性的部件可以用作垫主体44a。
图15B是示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固定垫的变型例的截面图。
在固定垫44中,按压部件44b不设置有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的弯曲的冠状形状,而垫主体44a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的弯曲形状。
即,在固定垫44中,向下突出的突出部451和452分别设置在垫主体44a的下表面上、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并且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的弯曲的冠状形状分别设置到上游突出部451和下游突出部452的下端面451a和452a。
在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情况下,只需要垫主体44b的下表面上设置的上游突出部451和下游突出部452的下端面451a和452a应当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的弯曲形状。这使得即使在垫主体44a由金属形成的情况下,也比较容易将固定垫44加工成冠状形状。虽然变型例与图15A所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相比成本较高,但是这还使得可以利用由金属制成的垫主体44a来高精度地形成冠状形状。
图15C是示出了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固定垫的另一个变型例的截面图。
在固定垫44中,按压部件44b的按压面不设置有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的弯曲的冠状形状,而按压部件在垫主体44a侧上的表面设置有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的弯曲的冠状形状。
在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情况下,向上突出的突出部453和454分别设置在按压部件44b的上表面上、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并且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垫主体44a突出的弯曲的冠状形状分别设置到上游突出部453和下游突出部454的上端面453a和454a。
在变型例的情况下,按压部件44b沿着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以固定状态附接到垫主体44a。这导致提供了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的弯曲的冠状形状。
在图15C所示的变型例中,按压部件44b的按压面440可以沿着长度方向均匀形成。这便于制造用于对按压部件44b进行成形的模具。
图18A至图18C分别是示出了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固定垫的另一个变型例的截面图。
如图18A所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固定垫44由三个部件(即,垫主体44a、按压部件44b和间隔部件44e)组成。垫主体44a由金属制成。按压部件44b形成与加压辊压接触的按压面。间隔部件44e设置在垫主体44a与按压部件44b之间。
如图18A至图18C所示,垫主体44a由诸如铝、不锈钢或铁等的金属形成为大致方筒状的截面形状。按压部件44b包括沿着长度方向均匀形成在按压部件44b的下端面上的入口侧引导部442、入口侧第二引导部444、按压部件441和出口侧引导部443。
在间隔部件44e中,向下突出的突出部455和456分别设置在间隔部件44e位于按压部件44b侧上的下表面上、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并且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的弯曲的冠状形状分别设置于上游突出部455和下游突出部456的下端面455a和456a。
另外,在图18B所示的变型例中,向上突出的突出部457和458分别设置在间隔部件44e位于垫主体44a侧上的上表面上、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的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并且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垫主体44a突出的弯曲的冠状形状分别设置于上游突出部457和下游突出部458的上端面457a和458a。
在变型例的情况下,间隔部件44e与按压部件44b一起附接到垫主体44a。这允许间隔部件44e与按压部件44b一起变形为沿着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更加朝向加压辊42突出的弯曲的冠状形状。
此外,在图18C所示的变型例中,两个部件沿着定影带43的移动方向设置在上游侧和下游侧上,以充当夹在垫主体44a与按压部件44b之间的间隔部件44e和44f。设置到下游间隔部件44f的冠状量被设置为比针对上游间隔部件44e的冠状量大。
在图18C所示的变型例中,间隔部件44e和44f可以形成为较小,这使得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构造与操作与前文描述的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和操作类似。由此,不描述其相似点。
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
在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40中,如图19所示,两个辊(即,内部加热辊45和用于进行蛇形控制的支撑辊49)用作向定影带43施加张力的支撑辊。
在定影装置40的情况下,可以减小整个装置的尺寸,这有助于减小图像形成装置1的尺寸。为了向定影带43供应充足的热量,固定垫44可以设置有加热源。
另外,构造与操作与前文描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和操作类似。由此,不描述其相似点。
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说明是为了例示和说明的目的而提供的。并非旨在对本发明进行穷尽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而易见的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很多改变和变型例。选择了这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及适合于所设想的具体用途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15)

1.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
环状的带部件;
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以固定状态设置,以接触所述环状的带部件的内周面;
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加热所述环状的带部件;以及
旋转加压辊,该旋转加压辊包括在使所述环状的带部件挤压所述固定部件的按压面以形成定影部时会弹性变形的弹性层,
其中,所述旋转加压辊形成为沿着轴方向中央部的外径小于端部的外径的弯曲形状,
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形成为沿着所述固定部件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朝向所述旋转加压辊突出的弯曲形状,
在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按压面上,沿着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长度方向所述中央部相对于所述端部的突出量被设置为,该突出量在所述定影部沿着所述环状的带部件的移动方向的出口侧上比入口侧上大,
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按压面包括入口侧引导部、入口侧第二引导部、加压部和出口侧引导部,所述入口侧引导部和所述出口侧引导部形成为突出的弯曲形状,并且所述出口侧引导部的曲率半径R3小于所述入口侧引导部的曲率半径R2,并且所述入口侧引导部和所述出口侧引导部的形状为使得沿着所述固定部件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朝向所述旋转加压辊更加突出,并且
所述加压部形成为沿着所述环状的带部件的所述移动方向的中央部沿着所述旋转加压辊的径向向外凹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主体和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环状的带部件侧上的按压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主体、设置在所述主体的所述环状的带部件侧上的按压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与所述按压部件之间的中间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主体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朝向所述旋转加压辊突出的弯曲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主体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朝向所述旋转加压辊突出的弯曲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按压部件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朝向所述旋转加压辊突出的弯曲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按压部件形成为沿着所述长度方向中央部比端部朝向所述旋转加压辊突出的弯曲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固定部件的曲率半径R1被设置为大于所述旋转加压辊变形前的半径R0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
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
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
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
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
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
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以及
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记录材料上形成的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材料,所述定影单元是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310454622.7A 2013-03-15 2013-09-29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049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3157A JP5900389B2 (ja) 2013-03-15 2013-03-15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53157 2013-03-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9501A CN104049501A (zh) 2014-09-17
CN104049501B true CN104049501B (zh) 2018-08-07

Family

ID=51502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54622.7A Active CN104049501B (zh) 2013-03-15 2013-09-29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64442B2 (zh)
JP (1) JP5900389B2 (zh)
CN (1) CN1040495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1563B2 (ja) * 2013-05-24 2017-08-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114322B2 (en) * 2016-08-26 2018-10-30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719040B2 (en) 2016-09-21 2020-07-21 Konica Minolta, Inc. Fixing device containing heating member, nip area member, fixing belt, pressing member, and protrus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8049133A (ja) * 2016-09-21 2018-03-2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84744A (ja) * 2016-11-25 2018-05-3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8097072A (ja) * 2016-12-09 2018-06-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押圧パッド、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する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7073751B2 (ja) * 2018-01-31 2022-05-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691045B1 (en) * 2019-03-29 2020-06-23 Fuji Xerox Co., Ltd. Roll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1580368A (zh) * 2020-05-20 2020-08-25 深圳扑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光转换膜的制备方法、装置及微缩发光二极管显示模组
JP2022187288A (ja) * 2021-06-07 2022-12-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48544A (ja) * 2003-11-18 2005-06-09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17140B2 (ja) * 2003-11-27 2011-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US7433640B2 (en) * 2005-03-15 2008-10-07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heating member
US7664447B2 (en) * 2006-08-03 2010-02-16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080047803A (ko) * 2006-11-27 2008-05-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5092636B2 (ja) * 2007-09-12 2012-12-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70944B2 (ja) * 2009-02-23 2011-09-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8166A (ja) * 2009-08-27 2011-03-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796177B2 (ja) * 2009-08-28 2011-10-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46803B2 (ja) * 2009-12-07 2014-03-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7375B2 (ja) 2009-12-09 2014-01-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28920B2 (ja) * 2010-02-15 2014-0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510264B2 (ja) * 2010-10-14 2014-06-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3196B2 (ja) * 2010-12-14 2015-04-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910118B2 (ja) * 2012-01-31 2016-04-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910207B2 (ja) * 2012-03-16 2016-04-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108153B2 (ja) * 2012-11-26 2017-04-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083218B2 (ja) * 2012-12-05 2017-0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164442B2 (en) 2015-10-20
US20140270869A1 (en) 2014-09-18
JP2014178555A (ja) 2014-09-25
JP5900389B2 (ja) 2016-04-06
CN104049501A (zh) 2014-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9501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3576514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形成方法
JP5531592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687468B2 (en) Multi-position fuser nip cam
CN103698992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062873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527829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54921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3892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35424B (zh) 清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转印单元
JP2012118208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7797424A (zh) 定影装置
JP5509826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883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56159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7375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1593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4852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129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232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
JP5446802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S6114997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200315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11123253A (ja) ベルト部材の取付け用治具およびベルト部材の取付け方法
JP20002193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