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31014B - 电池配线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池配线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31014B
CN103931014B CN201280055190.6A CN201280055190A CN103931014B CN 103931014 B CN103931014 B CN 103931014B CN 201280055190 A CN201280055190 A CN 201280055190A CN 103931014 B CN103931014 B CN 1039310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maintaining part
holding unit
terminal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51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31014A (zh
Inventor
木下优子
森田光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31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10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310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10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28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 H01R11/281End pieces consisting of a ferrule or sleeve for connections to batteries
    • H01R11/288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3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inter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detecting conditions inside cells or batteries, e.g. details of voltage sens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安装于排列多个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端子(12)的单电池(11)而成的单电池组(10)的电池配线模块(20)具备:多个母线(21),与电极端子(12)连接;以及绝缘树脂制的树脂保护件(30),具有保持母线(21)的第二保持部(83)。母线(21)具有倒角状的角部(21A)。在第二保持部(83)设有包围母线(21)的周缘的包围壁(84)。在包围壁(84)的内壁突出形成有第二防脱突部(85),在第二防脱突部(85)设有以覆盖母线(21)的倒角状的角部(21A)的方式配置来防止母线(21)脱出的能够挠曲变形的弹性片(85B)。

Description

电池配线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配线模块。
背景技术
在电动机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用的电池模块中,排列配置有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端子的多个单电池。在这样的电池模块中,通过母线等连接部件将正极的电极端子(正极端子)与负极的电极端子(负极端子)连接起来,从而将多个单电池电连接。
为了将多个单电池电连接,例如,采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池配线模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89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池配线模块中,具备多个树脂制的保持单元,所述保持单元具有保持母线的保持部。母线形成为从上方插入到保持单元的保持部而被收纳,将收纳母线的保持单元配置在形成有单电池的电极端子的端子形成面并将各母线与电极端子连接。
在该电池配线模块中,在保持单元的保持部设有用于防止从上方插入的母线脱出的卡定突部(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3)。该卡定突部形成于在形成于保持部的上下方向的两根狭缝之间形成的弹性片的端部。即,在保持部设有狭缝,因此在狭缝部分,将母线等连接部件保持成露出的状态。因此,担心因露出状态的连接部件与配置在电池周边的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部件等的接触而导致短路的发生。
本发明基于以上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配线模块,防止了因连接部件与在单电池周边配置的部件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本发明为一种电池配线模块,安装于排列多个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端子的单电池而成的单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配线模块具备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的多个连接部件以及具有保持所述连接部件的保持部的绝缘树脂制的树脂保护件,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倒角状的角部,在所述保持部设有包围所述连接部件的周缘的包围壁,在所述包围壁的内壁突出形成有防脱突部,在所述防脱突部设置有以覆盖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倒角状的角部的方式配置来防止所述连接部件脱出的能够挠曲变形的弹性片。
在本发明中,在树脂保护件的保持部的包围壁的内壁形成有防脱突部,在所述防脱突部设有以覆盖连接部件的倒角状的角部的方式配置的弹性片。即,在本发明中,在突出形成于包围壁的内壁的防脱突部设有弹性片,因此即使在包围壁的外壁未形成狭缝等缺口部分,也能够设置用于防止连接部件的脱出的结构。其结果是,根据本发明,连接部件不会从树脂保护件的保持部露出,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电池配线模块,防止了因连接部件与在单电池周边配置的部件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
而且,在本发明中,与连接部件的倒角状的角部对应地形成有防脱突部,因此只要将连接部件的角部形成为倒角状,并且形成为使保持部的内壁中与连接部件的倒角状的角部对应的部分突出的形状即可。因此,根据本发明,不仅连接部件不需要特别的加工,而且节省空间。
本发明可以为以下的结构。
优选的是,在所述保持部的所述包围壁,设有以覆盖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角部以外的部分的方式配置的防脱部,在所述保持部的所述包围壁的外侧,与所述防脱部对应地形成有保持所述连接部件的绝缘状态的绝缘保持部。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为了在保持部设置用于防止连接部件脱出的防脱部而在保持部的包围壁形成狭缝、缺口部分等,由于保持了连接部件的绝缘状态,因此能够既实现防脱,又防止因连接部件与在单电池周边配置的部件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而且,通过上述结构,在保持部设有多个用于防脱的结构,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部件脱出。
优选的是,在所述保持部能够与所述连接部件一起收纳电压检测端子,在所述包围壁的内壁突出设置或者凹陷设置有通过卡定所述电压检测端子来防止所述连接部件脱出的端子卡定部。
通过这样的结构,通过将电压检测端子卡定在形成于包围壁的端子卡定部,防止连接部件相对于保持部脱出,因此能够使一个部件具备两种功能。而且,端子卡定部突出设置或者凹陷设置于包围壁的内壁,因此连接部件和电压检测端子不会从包围壁露出,因此既能够保持绝缘性,又能够防止因与在单电池周边配置的部件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池配线模块,防止了以连接部件与在电池周边配置的部件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池模块的俯视图。
图2是第二保持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第二保持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第二保持单元的卡定部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5是第一保持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保持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保持单元的侧视图。
图8是插入连接部件前的第一保持单元的俯视图。
图9是插入连接部件前的第一保持单元的后视图。
图10是图6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6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插入连接部件前的第一保持单元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13是插入连接部件前的第一保持单元的主要部分放大后视图。
图14是图6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5是第一保持单元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的电池配线模块20安装于由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端子12的多个单电池11排列而成的单电池组10。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单电池组10的一部分(7个单电池)。以下,将正极的电极端子12称为正极端子12A,将负极的电极端子12称为负极端子12B,在统称两者时称为电极端子12。
将本实施方式的电池配线模块20安装在单电池组10而成的电池模块M例如作为电动机动车或者混合动力机动车等车辆(未图示)的驱动源使用。构成单电池组10的多个单电池11通过借助电池配线模块20将不同的单电池11的正极端子12A和负极端子12B电连接而串联连接在一起。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图4、图7、图10和图11中的上方作为上方、下方作为下方。
(单电池11)
单电池11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如图1所示,在单电池11的上表面11A形成有正极端子12A和负极端子12B。电极端子12具备由金属板材构成的底座(未图示)和从底座朝向上方呈圆杆状地突出的电极柱13B。在电极柱13B的表面形成有未图示的螺纹牙。
多个单电池11以使相邻的单电池11的电极端子12的极性不同的方式(以正极端子12A与负极端子12B交替地配置的方式)排列。电极柱13B插通于母线21(连接部件的一例)的贯通孔23,通过未图示的螺纹部件的螺合而固定于母线21。而且,这些多个单电池11以构成单电池组10的方式由未图示的保持件固定。
(电池配线模块20)
电池配线模块20安装在单电池组10的沿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排列的两列电极端子12的列。电池配线模块20具备:多个母线21,具有一对贯通孔23,所述一对贯通孔23供单电池11的正极端子12A和负极端子12B的电极柱13B分别插通并连接;多个电压检测端子25,与母线21连接并检测单电池11的电压;以及绝缘树脂制的树脂保护件30,具有保持母线21的保持部32、60、83。
(树脂保护件30)
树脂保护件30将具有保持部32、60、83的保持单元31如图1所示地沿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排列连结起来。对于保持单元31的连结结构的详情在后面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保持单元31由配置于端部的第一保持单元31A和第一保持单元31A以外的第二保持单元31B构成。配置在图1的右端部的保持单元31为第一保持单元31A,图1所示的其他保持单元31为第二保持单元31B。以下,按照第二保持单元31B、第一保持单元31A的顺序进行说明。
(第二保持单元31B)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保持单元31B具备:保持部32,收纳并保持母线21和电压检测端子25;导出槽45,导出与电压检测端子25连接的检测电线W;电线收纳部50,收纳从导出槽45导出的电压检测端子25的检测电线W;第一盖部41,覆盖保持部32;以及第二盖部55,覆盖电线收纳部50。这些部件一体地形成。以下,对第二保持单元31B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第二保持单元31B的保持部32)
如图3所示,第二保持单元31B的保持部32向上方开口,并且具备:壁部33(33A、33B、33C),以能够收纳母线21的方式保持图2中的左侧以外的三侧;以及底壁33D,用于放置母线21。
如图2所示,底壁33D部分地设于保持部32的大致中央部分、图示左端部和图示右端部,设置成既放置母线21的一部分又不妨碍母线21与电极端子12的电连接。
虽未详细图示,壁部33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在电池配线模块20与单电池组10连接的状态下,比电极端子12的上端部高。由此,能够抑制工具等与正极端子12A和负极端子12B接触而使正极端子12A与负极端子12B经由工具等短路。
壁部33由下述部分构成:后壁33A,沿母线21的长度方向的一对侧缘中配置于图2中的进深侧的侧缘配置;前壁33B,沿母线21的长度方向的一对侧缘中配置于图2中的近前侧的侧缘配置;以及右侧壁33C,沿母线21的宽度方向的一对侧缘中配置于图2中的右侧的侧缘配置。在前壁33B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以贯通导出槽45的方式设置有将前壁33B分成两部分的开口部333。以被开口部333分成两部分的前壁33B中的图2中右侧的前壁33B作为右前壁331、图2中左侧的前壁33B作为左前壁33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部32,在母线21的短边方向的一对侧缘中配置于图2中的左侧的侧缘(左侧缘21A)配置的部分成为未形成壁部33的敞开端34(参照图3)。从该敞开端34能够将母线21沿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插入,从而作为母线插入部34发挥作用。
保持部32的右侧壁33C作为保持与由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保持的母线21的绝缘状态的绝缘壁33C发挥作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前壁33B和后壁33A的内壁分别向内侧方向突出形成有多个防脱部35,所述多个防脱部35限制插入的母线21向上下方向的移动来进行防脱。
如图2所示,在比后壁33A的中央靠敞开端34侧(图2中的左侧)的区域,突出形成有引导部36,所述引导部36将从保持部32的敞开端34插入到保持部32内的母线21向插入方向的前方(右侧壁33C侧)引导。
在比后壁33A的中央靠右侧壁33C侧(图2中的右侧)的区域突出形成有端子卡定片37,所述端子卡定片37限制电压检测端子25向上方的移动以及向母线21插入方向的前方(图示右方)的移动。端子卡定片37沿母线21插入方向突出设置,在其下侧能够配置母线21和电压检测端子25。在端子卡定片37的母线21插入方向的前端设有卡定突部38,通过该卡定突部38将电压检测端子25的第二突片28B(详情将后述)卡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保持部32的后壁33A并未形成狭缝等供母线21露出到保持部32的外侧的部分。因此,沿单电池的排列方向配置的后壁33A形成为能够将母线21保持成不从保持部32露出的状态,从而能够防止因与工具等、周围的金属部件等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
如图4所示,在保持部32的右前壁331从下端部向上方延伸地形成有两条狭缝39B,在其间形成有弹性卡合片39A。在该弹性卡合片39A上下并列地设有卡定电压检测端子25的端子卡定爪39C以及卡定母线21的母线卡定爪39D。母线卡定爪39D相对于端子卡定爪39C偏向母线21插入方向的后方(在图4中为右侧)设置,但端子卡定爪39C和母线卡定爪39D以一部分彼此重叠的方式设置。
端子卡定爪39C通过与从上方插入的电压检测端子25的第一突片28A(详情将后述)抵接而向壁部33的外侧方向弹性变形,但当电压检测端子25配置在比端子卡定爪39C的下端部靠下侧时弹性复原,由此限制了电压检测端子25向上方的移动。
母线卡定爪39D在从敞开端34插入的母线21的伸出部22A通过时向壁部33的外侧方向弹性变形,但当配置母线21的凹部24时,母线卡定爪39D容纳于该凹部24内而弹性复原,由此,母线21被母线卡定爪39D卡定。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母线21的凹部24的正上方的电压检测端子25的凹部29也被母线卡定爪39D卡定。
(第一盖部4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保持部32经由从后壁33A的上端起相连的铰接部40一体地设有第一盖部41。第一盖部41能够以铰接部40为轴中心转动,在关闭第一盖部41时,整个保持部32和一部分导出槽45被覆盖。
如图2和图3所示,从第一盖部41中的合盖时配置在下侧的面突出设置有一对第一卡定片42。第一卡定片42与第一卡定槽46卡定,所述第一卡定槽46形成于与设于导出槽45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二卡定槽47(后述)相邻的位置。在与一对第一卡定片42相邻的位置分别设有对相邻的保持单元31的第一盖部41进行连结的盖部连结卡合片43和盖部连结被卡合部44,详情将后述。
(导出槽45)
导出槽45是配置从保持部32导出的电压检测端子25的筒部26B和压接于筒部26B的检测电线W的部件,即将保持部32和电线收纳部50连通的槽状的部件。导出槽45形成为凹状,其设于与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详细来说,导出槽45被设置成贯通保持部32的前壁33B的开口部333而与保持部32连通,并且贯通电线收纳部50的后侧槽壁部52A(详情将后述)的开口部52C而与电线收纳部50连通。
(电线收纳部50)
电线收纳部50由沿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一对槽壁部52和连接一对槽壁部52的底壁部53构成为剖面呈凹状。通过将保持单元31彼此连结,电线收纳部50连结在一起,形成在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上连通的一条槽(电线收纳槽51)。
从各保持单元31的导出槽45导出的各检测电线W弯曲成大致直角,并且被沿电线收纳部50的延伸设置方向收纳。收纳于电线收纳部50的多条检测电线W被向未图示的监控ECU侧导出。
在此,监控ECU搭载有微型计算机、元件等,是具有进行单电池11的电压/电流/温度等的检测、进行单电池11的监控控制等的功能的公知的结构的ECU。
以一对槽壁部52中的导出槽45侧的槽壁部52作为后侧槽壁部52A,以另一个槽壁部52作为前侧槽壁部52B。后侧槽壁部52A与保持部32的前壁33B对应地设置,并且形成为即使母线21、电压检测端子25从形成于弹性片39A的两侧的狭缝39B、弹性片39A的下端与底壁33D之间的狭缝状的缺口部分露出,也不会与配置在周边的导电性的部件等接触。
在后侧槽壁部52A设有将后壁槽壁部分成两部分的开口部52C,导出槽45贯通该开口部52C。在前侧槽壁部52B经由铰接部54相连地设置有覆盖电线收纳部50的第二盖部55。
(第二盖部55)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电线收纳部50经由从前侧槽壁部52B的侧面起相连的铰接部54一体地设有第二盖部55。第二盖部55能够以铰接部54为轴中心转动,在关闭第二盖部55时,整个电线收纳部50被覆盖(参照图1)。在第二盖部55的侧缘延伸设置有延伸盖部56,所述延伸盖部56在合盖时从上方覆盖导出槽45,并且在该延伸盖部56设有将第二盖部55卡定的一对第二卡定片57。第二卡定片57从延伸盖部56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缘突出设置。第二卡定片57被设于导出槽45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二卡定槽47卡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关闭第二盖部55后关闭第一盖部41时,第二盖部55的延伸盖部56的一部分与第一盖部41的一部分重合,导出槽45成为由第二盖部55的延伸盖部56和第一盖部41两重加盖的状态。由此,能够维持保持单元31的上部整个区域由盖部41、55覆盖的状态。
(第二保持单元31B的连结结构)
接下来,对用于将相邻的保持单元31彼此连结的连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与第二保持单元31B的一对第一卡定槽46相邻的位置,设有将相邻的保持单元31彼此连结的连结卡合爪48和能够与连结卡合爪48卡合的连结卡合凹部49。在图示右侧的第一卡定槽46的右侧设有连结卡合爪48,在图示左侧的第一卡定槽46的左侧设有连结卡合凹部49。
当将相邻的保持单元31中一个保持单元31的连结卡合爪48形成的一对弹性片48A插入到另一个保持单元31的连结卡合凹部49时,一对弹性片48A向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地被插入,当插入到连结卡合凹部49内的预定位置时,弹性片48A弹性复原,从而进行卡合。
而且,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第一盖部41的一对第一卡定片42的两侧,设有将相邻的保持单元31的第一盖部41彼此连结的盖部连结部43、44。在第一盖部41的图4中的右端部形成有盖部连结卡合片43,在第一盖部41的图4中的左端部设有盖部连结被卡合部44。
在盖部连结卡合片43的端部形成有与作为相对方的盖部连结被卡合部44、68的连结卡合孔44B、68B卡合的连结卡合突部43A。盖部连结被卡合部44具备:卡合片插通部44A,以使盖部连结卡合片43、91能够插通的方式沿保持单元31的连结方向贯通;以及连结卡合孔44B,与卡合片插通部44A相邻设置,能够容纳盖部连结卡合片43、91的连结卡合突部43A并与之卡合。使盖部连结卡合片43插通于盖部连结被卡合部44的卡合片插通部44A,并使连结卡合突部43A卡合于连结卡合孔44B,从而能够将彼此相邻的第一盖部41彼此连结。
(母线21)
保持于第二保持单元31B的保持部32的母线21是将由铜、铜合金、不锈钢、铝等金属构成的板材冲压加工成预定形状而成的。可以在母线21的表面镀敷锡、镍等金属。母线21的长度方向(图3和图4中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根据相邻的单电池11的电极端子12A、12B之间的尺寸来设定。
如图2所示,在母线21隔开预定的间隔地形成有一对贯通孔23。单电池11的电极端子12的电极柱13B分别插通于一对贯通孔23A内。本实施方式中的贯通孔23形成为以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椭圆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椭圆状的贯通孔23,能够吸收由单电池11的制造公差、组装公差导致的相邻的电极端子12A、12B之间的间距的偏差。
而且,如图3所示,母线21形成为将长方形状的平板的四个角部21A倒角了的形状,即形成为具有四个倒角状的角部21A的形状,从而能够顺畅地插入到各保持单元31的保持部32内。
如图2所示,在母线21的长度方向的一对端面的两端部形成有在母线21的宽度方向(短边的方向)上伸出的俯视呈梯形形状的伸出部22。在母线21的长度方向的一对端面与梯形形状的伸出部22相邻地形成有凹部24。
形成于母线21的图2中的近前侧的两个伸出部22中的右侧的伸出部22A被容纳于相邻的凹部24的保持部32的母线卡定爪39D卡定。
(电压检测端子25)
在第二保持单元31B的保持部32,如图3所示,在母线21上重合的电压检测端子25具备平板状的主体部26A和与主体部26A相连并压接有检测电线W的筒部26B。在主体部26A的中心部贯通形成有插通孔27,所述插通孔27以与母线21的一对贯通孔23的任意一方重合的方式配置,并且能够供插通于母线21的一个贯通孔23的电极端子12的电极柱13B插通。插通孔27形成为比母线21的贯通孔23稍大。
在电压检测端子25的形成筒部26B的端缘和与该端缘相对的端缘分别形成有向外侧方向伸出的突片28。形成于筒部26B侧的端缘的两个突片28中图2的右侧的突片28A(第一突片28A)被保持部32的端子卡定爪39C卡定,由此限制了电压检测端子25向上方的移动。在形成于筒部26B侧的端缘的两个突片28之间,通过缺口形成凹部29,该电压检测端子25的凹部29以与对应的母线21的凹部24的一部分重合的方式配置,从而能够容纳母线卡定部39D。
形成于与筒部26B侧的端缘相对的端缘的突片28(第二突片28B)被保持部32的端子卡定爪37卡定,由此限制了电压检测端子25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电压检测端子25是将铜、铜合金、不锈钢、铝等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预定形状而成的。可以在电压检测端子25的表面镀敷锡、镍等金属。
与电压检测端子25连接的检测电线W被收纳于保持单元31的电线收纳部50,并与设于图1的右方的监控ECU连接。
(第一保持单元31A)
接下来对第一保持单元31A进行说明。如图1、图5和图6所示,第一保持单元31A具备下述部件各两个:保持部60、83,收纳并保持母线21和电压检测端子25;导出槽72、92,导出与电压检测端子25连接的检测电线W;以及电线收纳部76、95,收纳从导出槽72、92导出的电压检测端子25的检测电线W。在第一保持单元31A中,两个电线收纳部76、95通过形成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大致中央的连结部98相连,两个保持部60、83分别由盖部66、69、89覆盖。并且,这些部件一体地形成。
以下,对第一保持单元31A的各部件进行说明。以第一保持单元31A的两个保持部60、83中在图1中进深侧示出的保持部60作为第一保持部60、在图1中近前侧示出的保持部83作为第二保持部83。
(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一保持部60)
在第一保持部60收纳有用于将电极端子12与外部设备(未图示)连接的外部连接母线80。通过在该第一保持部60的左侧配置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的保持部32的右侧壁84D,将保持于该第二保持单元31B的母线21与第一保持部60的外部连接母线80保持成非接触状态。
如图5所示,第一保持部60向上方开口,并且具备:图6中近前侧的壁(前壁61A)和图6中进深侧的壁(后壁61B),形成为能够保持外部连接母线80;以及底壁61C,用于放置外部连接母线80。
如图8所示,底壁61C部分地设于第一保持部60的右侧部分、图示左端部。前壁61A和后壁61B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在电池配线模块20与单电池组10连接的状态下,比电极端子12的上端部高,防止了因电极端子12与工具等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
在前壁61A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将前壁61A分成两部分的开口部613以贯通第一导出槽72的方式设置。以由开口部613分成两部分的前壁61A中图2中右侧的前壁61A作为右前壁611、图6中左侧的前壁61A作为左前壁612。
在后壁61B的图6中左侧的端部,从后壁61B的内壁面突出设置有俯视呈三角形状的第一防脱突部62。在该第一防脱突部62的侧面形成有两条狭缝62A和弹性片62B,所述弹性片62B形成于两条狭缝62A之间并限制外部连接母线80向上方的移动。该弹性片62B在与从第一保持部60的上方插入的外部连接母线80的端部抵接时向第一防脱突部62内弹性变形,在外部连接母线80放置于底壁61C后弹性复原,限制外部连接母线8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来进行防脱。
在后壁61B与第一防脱突部62相邻的位置设有端子卡定部63,所述端子卡定部63从后壁61B的内壁面突出设置,容纳并卡定电压检测端子的第二突片。第一防脱突部62和端子卡定部63从后壁61B的内壁突出设置,并且形成为外部连接母线80不从后壁61B露出,因此,能够防止因与工具等、周围的金属部件等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
在左前壁612从下端部向上方延伸地形成有两条狭缝(未图示),在其间形成有防止外部连接母线80脱出的第一防脱片64。该第一防脱片64在与从第一保持部60的上方插入的外部连接母线80的端部抵接时向前壁61A的外侧方向弹性变形,在外部连接母线80放置于底壁61C后弹性复原,限制外部连接母线8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来进行防脱。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保持部60经由从后壁61B的上端起相连的铰接部65分别设有两个盖部66、69。两个盖部66、69各自形成为能够以铰接部65为轴中心转动。
当将设于图6的左侧的左盖部66关闭后,第一保持部60的左侧一半的区域、第一导出槽72、第一电线收纳部76的一部分被覆盖。
如图5和图6所示,从左盖部66中在合盖时配置于下侧的面突出设置有一对左盖卡定片67。左盖卡定片67与设于第一导出槽7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三卡定槽73(后述)卡定。
在与一对左盖卡定片67相邻的位置设有能够容纳在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第一盖部41形成的盖部连结卡合片43并与之卡合的盖部连结被卡合部68。盖部连结被卡合部68为与在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第一盖部41形成的盖部连结被卡合部44相同的结构,其具备:卡合片插通部68A,以使在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第一盖部41形成的盖部连结卡合片43能够插通的方式沿保持单元31的连结方向贯通;以及连结卡合孔68B,与卡合片插通部68A相邻设置,能够容纳盖部连结卡合片43的连结卡合突部43A并与之卡合。
在设于图6的右侧的右盖部69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能够供螺栓状的外部连接端子82插通的连接端子插通孔71,所述外部连接端子82插通到保持于第一保持部60的外部连接母线80的外部端子连接孔81A。如图5和图6所示,从右盖部69中在合盖时配置于下侧的面突出设置有右盖卡定片70。右盖卡定片70与设于第三卡定槽73旁边的第四卡定槽74(后述)卡定。在将右盖部69关闭的状态下,第一保持部60的右半部的区域被覆盖,但外部连接端子82从连接端子插通孔71突出。
(第一导出槽72)
第一导出槽72是配置从第一保持部60导出的电压检测端子25的筒部26B和压接于筒部26B的检测电线W的部件,即将第一保持部60和第一电线收纳部76连通的槽状的部件。第一导出槽72形成为凹状,设于与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详细来说,第一导出槽72被设置成贯通第一保持部60的前壁61A的开口部613而与第一保持部60连通,并且贯通第一电线收纳部76的后侧槽壁部77A的开口部77C而与第一电线收纳部76连通。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导出槽72的两侧形成有容纳并卡定一对左盖卡定片67的一对第三卡定槽73,在与右侧的第三卡定槽73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容纳并卡定右盖卡定片70的第四卡定槽74。
而且,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与形成于第一导出槽72的左侧的第三卡定槽73相邻的位置,设有能够与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的连结卡合爪48卡合的连结卡合凹部75。当将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的连结卡合爪48形成的一对弹性片48A插入到第一保持单元31A的连结卡合凹部49时,一对弹性片48A向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地被插入,当插入到连结卡合凹部75内的预定位置时,弹性片48A弹性复原,从而进行卡合。
(第一电线收纳部76)
第一电线收纳部76由沿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一对槽壁部77(后侧槽壁部77A、前侧槽壁部77B)和连接一对槽壁部77的底壁部78构成为剖面呈凹状。通过与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连结,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电线收纳部50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一电线收纳部76连结在一起,形成在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上连通的一条槽(电线收纳槽51)。
从第一导出槽72导出的检测电线W与其他检测电线W一起弯曲成大致直角,收纳于第一电线收纳部76,并且被向监控ECU侧导出。
第一导出槽72侧的后侧槽壁部77A与第一保持部60的前壁61A对应地设置,并且形成为即使外部连接母线80、电压检测端子25从在第一防脱片64的两侧形成的狭缝、第一防脱片64的下端与底壁61C之间的狭缝状的缺口部分露出,也不会与配置在周边的导电性的部件等接触。
(外侧连接母线80)
如图6所示,保持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一保持部60的外部连接母线80在左侧形成有供电极端子12的电极柱13B插通的贯通孔81A,在右侧突出形成有能够供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螺栓状的外部连接端子82插通的外部端子连接孔81B。外部连接母线80的贯通孔81A也与母线21的贯通孔23同样地,形成为以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椭圆状,从而能够吸收由单电池11的制造公差、组装公差导致的相邻的电极端子12A、12B之间的间距的偏差。外部连接母线80由与保持于上述第二保持单元31B的保持部32的母线21相同的材料构成。
(电压检测端子25)
保持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一保持部60的电压检测端子25与保持于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电压检测端子25结构相同。在第一保持部60,电压检测端子25的第二突片28B容纳并卡定于第一保持部60的后壁61B的端子卡定部63。
(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二保持部83)
在第二保持部83(保持连接部件的保持部的一例)收纳有对电极端子12、12之间进行连接的母线21。在该第二保持部83的左侧配置有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的敞开端34。然而,在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二保持部83设有包围母线21的周缘的包围壁84(包围壁的一例),因此该母线21与保持于第二保持单元31B的母线21为非接触状态。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保持部83向上方开口,并且具备:包围壁84(84A、84B、84C、84D),包围母线21的大致整个周缘;以及底壁84E,用于放置母线21。
如图8所示,底壁84E部分地设于第二保持部83的图示左右的端部和中央部分,设置成既放置母线21的一部分又不妨碍母线21与电极端子12的电连接。
虽未详细图示,包围壁84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在电池配线模块20与单电池组10连接的状态下,比电极端子12的上端部高。由此,能够抑制工具等与正极端子12A和负极端子12B接触而使正极端子12A与负极端子12B经由工具等短路。
包围壁84由下述部分构成:后壁84B,沿母线21的长度方向的一对侧缘中配置于图6中的进深侧的侧缘配置;前壁84A,沿母线21的长度方向的一对侧缘中配置于图6中的近前侧的侧缘配置;右侧壁84D,沿着母线21的短边方向的一对侧缘中配置于图6中右侧的侧缘配置;以及左侧壁84C,沿着母线21的短边方向的一对侧缘中配置于图6中左侧的侧缘配置。
在后壁84B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以贯通第二导出槽92的方式设置有将后壁84B分成两部分的开口部843。以由开口部843分成两部分的后壁84B中图6中右侧的后壁84B作为右后壁841、图6中左侧的后壁84B作为左后壁842。
如图5、图10和图11所示,在右后壁841和左后壁842从下端部向上方延伸地形成有两条狭缝87A,在两条狭缝87A之间分别形成有防止母线21脱出的第二防脱片87(防脱部的一例)。该第二防脱片87在与从第二保持部83的上方插入的母线21的端部抵接时向后壁84B的外侧方向弹性变形,在母线21放置于底壁84E后弹性复原,限制母线2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来进行防脱。
在比前壁84A的中央靠图6中左侧的区域设有端子卡定部86,所述端子卡定部86从前壁84A的内壁面突出设置,容纳并卡定电压检测端子25的第二突片28B。形成于前壁84A的第二防脱突部85和端子卡定部86从前壁84A的内壁突出设置,并且形成为母线21不从前壁84A露出,因此,能够防止因与工具等、周围的金属部件等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
这样,如图6、图8和图12所示,在前壁84A的图6中右侧的端部,从内壁面向第二保持部83内突出设置有俯视呈三角形状的第二防脱突部85(防脱突部的一例)。在第二防脱突部85设有弹性片85B和形成于弹性片85B的周缘中上缘以外的部分的狭缝85A(参照图13和图14)。弹性片85B配置成在与从第二保持部83的上方插入的母线21的端部抵接时向第二防脱突部85内弹性变形,在母线21放置于底壁84E后弹性复原并覆盖母线21的倒角状的角部21A,限制母线21的上下方向的移动来进行防脱(参照图14和图15)。
如图5~图8所示,在第二保持部83经由从前壁84A的上端起相连的铰接部88设有第三盖部89。第三盖部89形成为能够以铰接部88为轴中心转动。当将第三盖部89关闭后,第二保持部83的所有区域、第二导出槽92、第二电线收纳部95被覆盖。
如图5和图7所示,从第三盖部89中在合盖时配置于下侧的面突出设置有一对第三盖部卡定片90。第三盖部卡定片90与设于第二导出槽9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第五卡定槽93(后述)卡定。
在与一对第三盖部卡定片90相邻的位置设有容纳于在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第一盖部41形成的盖部连结被卡合部44的盖部连结卡合片91。盖部连结卡合片91为与在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第一盖部41形成的盖部连结卡合片43相同的结构,在盖部连结卡合片91的端部形成有连结卡合突部91A,所述连结卡合突部91A与在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第一盖部41形成的盖部连结被卡合部44的连结卡合孔44B卡合。
因此,使第三盖部89的盖部连结卡合片91插通于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盖部连结被卡合部44的卡合片插通部44A,并使连结卡合突部91A卡合于连结卡合孔44B,从而能够将第三盖部89与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第一盖部41连结。
(第二导出槽92)
第二导出槽92是配置从第二保持部83导出的电压检测端子25的筒部26B和压接于筒部26B的检测电线W的部件,即将第二保持部83和第二电线收纳部95连通的槽状的部件。第二导出槽92形成为凹状,其设于与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详细来说,第二导出槽92被设置成贯通第二保持部83的后壁84B的开口部843而与第二保持部83连通,并且贯通第二电线收纳部95的前侧槽壁部96B的开口部96C而与第二电线收纳部95连通。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与形成于第二导出槽92的左侧的第五卡定槽93相邻的位置,设有能够与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的连结卡合凹部49卡合的连结卡合爪94。连结卡合爪94与第二保持单元31B的连结卡合爪48同样地,形成于一对弹性片94A的端部。当将该一对弹性片94A插入到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的连结卡合凹部49时,一对弹性片94A向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地被插入,当插入到连结卡合凹部49内的预定位置时,弹性片94A弹性复原,从而进行卡合。
(第二电线收纳部95)
第二电线收纳部95由沿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延伸的一对槽壁部96和连接一对槽壁部96的底壁部97构成为剖面呈凹状。通过将第一保持单元31A与相邻的第二保持单元31B连结,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电线收纳部50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一电线收纳部76连结在一起,形成在单电池11的排列方向上连通的一条槽(电线收纳槽51)。
从第二导出槽92导出的检测电线W与其他检测电线W一起弯曲成大致直角,收纳于第二电线收纳部95,并且被向监控ECU侧导出。
第二导出槽92侧的前侧槽壁部96B与第二保持部83的后壁84B对应地设置,并且形成为即使母线21、电压检测端子25从在第二防脱片87的两侧形成的狭缝87A、第二防脱片87的下端与底壁84E之间的狭缝状的缺口部分露出,也不会与配置在周边的导电性的部件等接触(第二电线收纳部95的前侧槽壁部96B是绝缘保持部的一例)。
(母线21)
如图1和图6所示,保持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二保持部83的母线21与保持于第二保持单元31B的母线21形状大小相同,由相同材料构成。
(电压检测端子25)
保持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二保持部83的电压检测端子25与保持于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电压检测端子25及保持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一保持部60的电压检测端子25是相同结构。保持于第二保持部83的电压检测端子25的第二突片28B容纳并卡定于第二保持部83的前壁84A的端子卡定部86。
(电池配线模块20的组装方法)
接着,对电池配线模块2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第二保持单元31B安装母线21,在第一保持单元31A安装母线21和外部连接母线80。
当将母线21从第二保持单元31B的保持部32的敞开端34插入到保持部32内时,母线21由在保持部32的后壁33A形成的引导部36向图2中的右方引导。当母线21的伸出部22A与在前壁33B形成的母线卡定爪39D抵接时,母线卡定爪39D向壁部33的外侧方向挠曲变形。
接着,将母线21向前方(图2中的右方)插入,当母线21的凹部24到达母线卡定爪39D时,将母线卡定爪39D容纳到母线21的凹部24内,母线卡定爪39D弹性复原,通过母线21的伸出部22A的端面与母线卡定爪39D的抵接,限制母线21的向插入方向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且,母线21由设于壁部33的防脱部35限制了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而进行防脱。
当将外部连接母线80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一保持部60的上方插入到第一保持部60内时,外部连接母线80与在后壁61B的第一防脱突部62形成的弹性片62B和在左前壁612形成的第一防脱片64抵接,弹性片62B在第一防脱突部62内挠曲变形,第一防脱片64向第一保持部60的外侧方向挠曲变形。在继续插入外部连接母线80而将其放置于底壁61C时,弹性片62B和第一防脱片64弹性复原,外部连接母线80由第一防脱突部62和第一防脱片64限制了上下方向的移动而进行防脱。
当将母线21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二保持部83的上方插入到第二保持部83内时,母线21与在突出设置于第二保持部83内的第二防脱突部85形成的弹性片85B、在右后壁841形成的第二防脱片87以及在左后壁842形成的第二防脱片87抵接,弹性片85B在第二防脱突部85内挠曲变形,各第二防脱片87向第二保持部83的外侧方向挠曲变形。在继续插入母线21而将其放置于底壁84E时,弹性片85B和两个第二防脱片87弹性复原,母线21由第二防脱突部85的弹性片85B和两个第二防脱片87限制了上下方向的移动而进行防脱(参照图14和图15)。
接下来,将相邻的保持单元31彼此连结。在各保持单元31的盖部(第一盖部41、第二盖部55、第三盖部89、右盖部69、左盖部66)打开的状态下,当将在保持单元31的连结卡合爪48、94形成的一对弹性片48A、94A插入到相邻的保持单元31的连结卡合凹部49、75时,一对弹性片48A、94A向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地被插入,当插入到连结卡合凹部49、75内的预定位置时,弹性片48A、94A弹性复原,从而进行卡合,将保持部32、60、83与电线收纳部50、76、95分别连结在一起。
在端部,第二保持单元31B的保持部32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一保持部60、以及第二保持单元31B的保持部32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二保持部83连结。而且,在端部,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电线收纳部50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一电线收纳部76、以及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电线收纳部50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二电线收纳部95连结。
并且,在使盖部连结卡合片43、91插通于相邻的保持单元31的盖部连结被卡合部44、68的卡合片插通部44A、68A后,使连结卡合突部43A、91A与连结卡合孔44B、68B卡合。这样一来,彼此相邻的第一盖部41彼此、相邻的第一盖部与第三盖部89以及相邻的第一盖部41与左盖部66连结在一起。
通过将多个保持母线21的第二保持单元31B连结在一起,在配置于相邻位置的母线21之间配置保持单元31的绝缘壁33C,因此即使在保持部32设置敞开端34,母线21彼此也不会接触。
而且,通过将第二保持单元31B与第一保持单元31A连结在一起,在图1所示的进深侧相邻的母线21与外部连接母线80之间配置第二保持单元31B的绝缘壁33C,因此母线21与外部连接母线80不会接触。
进而,通过将第二保持单元31B与第一保持单元31A连结在一起,在图1所示的近前侧相邻的母线21之间配置第一保持单元31A的左侧壁84C,因此母线21彼此不会接触。
接下来,将电压检测端子25嵌入到收纳于保持部32的母线21的上方,并且从导出槽45将压接于电压检测端子25的检测电线W向电线收纳部50(电线收纳槽51)导出,从而安装电压检测端子25。
同样地,将电压检测端子25分别嵌入到收纳于第一保持部60的外部连接母线80的上方和收纳于第二保持部83的母线21的上方,并且从各导出槽(第一导出槽72和第二导出槽92)将压接于电压检测端子25的检测电线W向第一电线收纳部76和第二电线收纳部95(电线收纳槽51)导出,从而安装电压检测端子25。
在将电压检测端子25安装于保持部32时,首先,在将电压检测端子25的第二突片28B插入到端子卡定片37的下方后,电压检测端子25的第二突片28B由端子卡定片37的卡定突部38限制向上方和母线21的插入方向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被定位。
并且,将电压检测端子25的筒部25B侧的端缘从上方压入保持部32。这样,电压检测端子25与弹性卡合片39A的端子卡定爪39C抵接,端子卡定爪39C向壁部33的外侧方向挠曲变形。并且,在将电压检测端子25向下方压入而将电压检测端子25配置得比端子卡定爪39C的下端部靠下侧后,端子卡定爪39C弹性复原并伸出到电压检测端子25的上方,从而限制了电压检测端子25向上下方向的移动。
在将电压检测端子25安装于第一保持部60时,首先,在将电压检测端子25的第二突片28B插入到端子卡定部63后,电压检测端子25的第二突片28B由端子卡定部63限制向上方和母线21的插入方向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被定位。并且,将电压检测端子25的筒部25B侧的端缘从上方压入第一保持部60。这样一来,电压检测端子25与第一防脱片64抵接,第一防脱片64向第一保持部60的外侧方向挠曲变形。并且,在将电压检测端子25向下方压入而将电压检测端子25配置得比第一防脱片64的下端部靠下侧后,第一防脱片64弹性复原并伸出到电压检测端子25的上方,从而限制了电压检测端子25向上下方向的移动。
在将电压检测端子25安装于第二保持部83时,首先,在将电压检测端子25的第二突片28B插入到端子卡定片86后,电压检测端子25的第二突片28B由端子卡定部86限制向上方和母线21的插入方向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被定位。并且,将电压检测端子25的筒部25B侧的端缘从上方压入第二保持部83。这样一来,电压检测端子25与左后壁842的第二防脱片87抵接,第二防脱片87向第二保持部83的外侧方向挠曲变形。并且,在将电压检测端子25向下方压入而将电压检测端子25配置得比第二防脱片87的下端部靠下侧后,第二防脱片87弹性复原并伸出到电压检测端子25的上方,从而限制了电压检测端子25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在所有的电压检测端子25的安装作业完成后,电池配线模块20完成。
接着,将电池配线模块20组装到单电池组10。以使相邻的单电池11的相邻的电极端子12极性不同的方式排列而制作单电池组10,将电池配线模块20组装于单电池组10。具体来说,使单电池11的电极端子12(电极柱13B)插通于各母线21的贯通孔23、外部连接母线80的贯通孔81A及与所述贯通孔23、81A重合的电压检测端子25的插通孔27。使外部连接端子82插通于外部连接母线80的外部端子连接孔80B。
此时,在第二保持单元31B,母线21沿单电池11的排列向插入,并且由防脱部35保持成被限制相对于保持部32向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因此,即使电池配线模块20与单电池11的电极柱13B、上表面11A(端子形成面)碰撞,母线21也不易被顶起,能够顺畅地推进作业。
以使电极柱13B插通贯通孔23或插通贯通孔23和插通孔27而使母线21与电极端子12的底座接触的方式配置,将未图示的螺纹部件螺合并固定于各电极柱13B。此时,各保持单元31的壁部33的高度形成得比电极柱13B高,因此即使用于将螺纹部件与电极柱13B螺合的作业的工具落下、接触,也不会发生短路。
重复上述的作业,当将螺纹部件固定于电极柱13B完成后,单电池组10能够电连接。接着,将电池配线模块20的第二盖部55和第一盖部41按照此顺序关闭,并且在关闭第三盖部89、左盖部66和右盖部69后完成电池模块M。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树脂保护件30的保持部83(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二保持部83)的包围壁84的内壁形成有第二防脱突部85,所述第二防脱突部85设有以覆盖母线21的倒角状的角部21A的方式配置的弹性片85B(参照图1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突出形成于包围壁84的内壁的第二防脱突部85设有弹性片85B,因此即使在包围壁84的外壁未形成狭缝等缺口部分,也能够设置用于防止母线21脱出的结构。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母线21不会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二保持部83露出,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电池配线模块20,防止了因母线21与在单电池11周边配置的部件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母线21的倒角状的角部21A对应地形成有第二防脱突部85,因此只要将母线的角部21A形成为倒角状,并且形成为使第二保持部83的内壁中与母线的倒角状的角部21A对应的部分突出的形状即可。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不仅母线21不需要特别的加工,而且节省空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保持部83的包围壁84设有第二防脱片87(防脱部),所述第二防脱片87以覆盖母线的倒角状的角部21A以外的部分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在第二保持部83的包围壁84的外侧,与第二防脱片87对应地形成有作为保持母线21的绝缘状态的绝缘保持部发挥作用的前侧槽壁部96B。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为了在第二保持部83设置用于防止母线21脱出的第二防脱片87而在包围壁84形成狭缝等,由于保持了母线21的绝缘状态,因此能够既实现防脱,又防止因母线21与在单电池11周边配置的部件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二保持部83设有多个用于防脱的结构,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母线21脱出。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保持部83能够与母线21一起收纳电压检测端子25,在包围壁84的内壁突出设置有通过将电压检测端子25卡定来防止母线21脱出的端子卡定部86。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电压检测端子25卡定在形成于包围壁84的端子卡定部86,防止母线21相对于第二保持部83脱出,因此能够使一个部件具备两种功能。而且,端子卡定部86突出设置于包围壁84的内壁,因此母线21和电压检测端子25不会从包围壁84露出,因此也能够防止因与在单电池11周边配置的部件的接触而导致的短路。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根据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多个保持单元31连结而成的树脂保护件30,但也可以是具有多个保持部的一体式的树脂保护件。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配置于端部的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二保持部83的包围壁84设置防脱突部85的例子,但也可以在配置于端部以外的保持单元的保持部设置包围壁,形成向内壁侧突出的防脱突部。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第二保持部83连接的母线21和与第二保持单元31B的保持部连接的母线21为相同形状,但两个母线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二电线收纳部95的前侧槽壁部96B作为与第一保持单元31A的包围壁84的第二防脱片87对应形成的绝缘保持部发挥作用的例子,但也可以与第二防脱片对应地配置与电线收纳部不同的绝缘板。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突出设置于包围壁84的内壁侧的端子卡定部86,但也可以通过挖空成不贯通包围壁的一部分的程度等来形成端子卡定部。而且,也可以是第一保持单元具备没有端子卡定部的保持部。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母线21的插入方向不同的两种保持单元31A、31B的树脂保护件30,但也可以使所有保持部都是能够将母线21从保持单元的组装方向插入的保持部。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仅在母线21的形成为倒角状的角部之一具备设有防脱突部85的保持部(第二保持部)的结构,然而也可以设置与母线21的形成为倒角状的所有角部对应的防脱突部。
标号说明
M:电池模块;
10:单电池组;
11:单电池;
11A:上表面;
12:电极端子;
12A:正极端子;
12B:负极端子;
20:电池配线模块;
21:母线(连接部件);
21A:倒角状的角部;
25:电压检测端子;
28B:第二突片;
W:检测电线;
30:树脂保护件;
31A:第一保持单元;
31B:第二保持单元;
32:保持部;
35:防脱部;
37:端子卡定片;
38:卡定突部;
60:弹性卡合片;
60:第一保持部;
80:外侧连接母线;
83:第二保持部;
84:包围壁;
84A:前壁;
84B:后壁;
841:右后壁;
842:左后壁;
84C:左侧壁;
84D:右侧壁;
85:第二防脱突部(防脱突部);
85A:狭缝;
85B:弹性片;
86:端子卡定部;
87:第二防脱片(防脱部);
87A:狭缝;
95:第二电线收纳部;
96:槽壁部;
96A:后侧槽壁部;
96B:前侧槽壁部(绝缘保持部)。

Claims (3)

1.一种电池配线模块,安装于排列多个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端子的单电池而成的单电池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配线模块具备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的多个连接部件以及具有保持所述连接部件的保持部的绝缘树脂制的树脂保护件,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倒角状的角部,
在所述保持部设有包围所述连接部件的周缘的包围壁,
在所述包围壁的内壁突出形成有防脱突部,在所述防脱突部设置有以覆盖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倒角状的角部的方式配置来防止所述连接部件脱出的能够挠曲变形的弹性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配线模块,其中,
在所述保持部的所述包围壁,设有以覆盖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角部以外的部分的方式配置的防脱部,
在所述保持部的所述包围壁的外侧形成有绝缘保持部,该绝缘保持部与所述防脱部对应地配置,并保持所述连接部件的绝缘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配线模块,其中,
在所述保持部能够与所述连接部件一起收纳电压检测端子,
在所述包围壁的内壁突出设置或者凹陷设置有通过卡定所述电压检测端子来防止所述连接部件脱出的端子卡定部。
CN201280055190.6A 2011-11-11 2012-11-01 电池配线模块 Active CN1039310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7676 2011-11-11
JP2011247676A JP5741948B2 (ja) 2011-11-11 2011-11-11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PCT/JP2012/078286 WO2013069525A1 (ja) 2011-11-11 2012-11-01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31014A CN103931014A (zh) 2014-07-16
CN103931014B true CN103931014B (zh) 2016-08-31

Family

ID=48289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5190.6A Active CN103931014B (zh) 2011-11-11 2012-11-01 电池配线模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25520B2 (zh)
JP (1) JP5741948B2 (zh)
CN (1) CN103931014B (zh)
DE (1) DE112012004692B4 (zh)
WO (1) WO20130695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4769B2 (ja) * 2011-10-26 2015-12-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用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772525B2 (ja) * 2011-11-11 2015-09-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582204B2 (ja) * 2013-02-01 2014-09-0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EP2957002B1 (de) * 2013-02-15 2018-01-31 Stä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Vorrichtung zur kontaktierung einer stromschiene
JP5975296B2 (ja) * 2013-03-27 2016-08-2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075150B2 (ja) * 2013-03-27 2017-02-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126911B2 (ja) * 2013-05-27 2017-05-1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装置
JP6186922B2 (ja) * 2013-06-18 2017-08-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995790B2 (ja) 2013-06-18 2016-09-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317898B2 (ja) * 2013-08-08 2018-04-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JP5672348B1 (ja) * 2013-08-28 2015-02-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107570B2 (ja) * 2013-09-25 2017-04-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組付け方法
JP6488590B2 (ja) * 2013-11-19 2019-03-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導通部材、ソーラーウォッチ、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
JP6330353B2 (ja) * 2014-02-06 2018-05-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287776B2 (ja) * 2014-11-21 2018-03-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モジュール
KR101545734B1 (ko) * 2014-12-30 2015-08-19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차량용 배터리블록
JP6372417B2 (ja) * 2015-04-14 2018-08-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536314B2 (ja) * 2015-09-16 2019-07-0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593166B2 (ja) * 2015-12-28 2019-10-2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641602B2 (ja) * 2016-07-22 2020-02-0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724627B2 (ja) * 2016-07-22 2020-07-1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587598B2 (ja) * 2016-11-18 2019-10-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圧検出用端子の保持構造
JP6788794B2 (ja) * 2016-11-22 2020-11-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794908B2 (ja) * 2017-04-11 2020-12-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9301634B (zh) 2017-07-24 2020-06-19 莫仕连接器(成都)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模块
KR102280995B1 (ko) 2017-11-16 2021-07-2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커넥터가 설치된 하우징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JP6981234B2 (ja) * 2017-12-22 2021-12-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ターミナルカバー
JP6772203B2 (ja) * 2018-01-16 2020-10-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JP6440004B1 (ja) * 2018-03-26 2018-12-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JP6439892B1 (ja) * 2018-05-21 2018-12-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JP7131467B2 (ja) * 2019-04-08 2022-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JP7207238B2 (ja) * 2019-08-29 2023-01-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210467965U (zh) * 2019-09-23 2020-05-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08893A (ja) * 1999-01-18 2000-07-28 Alps Electric Co Ltd 電子機器の取付構造
JP5424466B2 (ja) * 2009-05-18 2014-02-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の合成樹脂製基板部に収納されるバスバーおよびその合成樹脂製基板部
JP5500336B2 (ja) * 2009-06-23 2014-05-2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JP5423174B2 (ja) 2009-06-23 2014-02-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JP5536382B2 (ja) * 2009-07-08 2014-07-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WO2011021614A1 (ja) * 2009-08-18 2011-02-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電池接続体
JP2011049047A (ja) * 2009-08-27 2011-03-10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JP5813302B2 (ja) * 2009-09-07 2015-11-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のバスバ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電源装置
JP5550290B2 (ja) * 2009-09-17 2014-07-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配索体、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装置
JP2011091003A (ja) * 2009-10-26 2011-05-06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WO2011052699A1 (ja) * 2009-10-28 2011-05-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極柱接続用バスバーと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テリ電圧監視装置
JP2011210710A (ja) * 2010-03-12 2011-10-20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632193B2 (ja) * 2010-05-11 2014-11-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池接続部材及び電池接続体
JP5939421B2 (ja) * 2011-07-07 2016-06-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838721B2 (ja) * 2011-10-25 2016-01-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772525B2 (ja) * 2011-11-11 2015-09-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15441A1 (en) 2014-10-23
JP2013105587A (ja) 2013-05-30
WO2013069525A1 (ja) 2013-05-16
DE112012004692T5 (de) 2014-07-24
US9425520B2 (en) 2016-08-23
JP5741948B2 (ja) 2015-07-01
DE112012004692B4 (de) 2018-11-08
CN103931014A (zh) 2014-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31014B (zh) 电池配线模块
CN103931024B (zh) 电池配线模块
JP5772524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4247091B (zh) 电池用配线模块
CN105684186B (zh) 配线模块
CN103443961B (zh) 配线模块
CN103718344B (zh) 汇流条罩及带罩的汇流条
CN103548182B (zh) 电池布线模块
JP6241671B2 (ja) 温度検知部材のバスバーへの取付構造および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5074959B (zh) 配线模块
EP3098878B1 (en) Wiring module
JP5779513B2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4254932B (zh) 电池用配线模块
JP2013143181A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8701797A (zh) 布线模块及蓄电模块
CN105981198A (zh) 布线模块
JP5382149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9003870A (ja) 導体モジュール取付構造
JP2021111502A (ja)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JP2012243648A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3151648A (zh) 屏蔽连接器
CN107735911B (zh) 接头连接器
JP4198044B2 (ja) 電気接続箱のバスバー組付構造
CN103296525A (zh) 卡部件和卡边缘连接器
JP2024019925A (ja)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