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06629B - 介质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06629B
CN103906629B CN201280052303.7A CN201280052303A CN103906629B CN 103906629 B CN103906629 B CN 103906629B CN 201280052303 A CN201280052303 A CN 201280052303A CN 103906629 B CN103906629 B CN 1039066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head
thermal head
bolster
plu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230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06629A (zh
Inventor
窪田幸平
小口茂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06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6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066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662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2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mall cards, envelopes, or the like, e.g. credit cards, cut visiting c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34Bodily-changeable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B41J29/023Framework with reduced dimens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marking the record carrier in digital fashion
    • G06K1/1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marking the record carrier in digital fashion otherwise than by punching
    • G06K1/12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marking the record carrier in digital fashion otherwise than by punching by printing code mar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3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rmal heads
    • B41J2202/31Thermal printer with head or platen movab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Comm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使热敏头追随变形了的卡片状的介质并能在与传送介质的传送方向大致正交的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小型化的介质处理装置。该介质处理装置具有与通过介质传送路的介质接触并进行印字的热敏头(36)、保持热敏头(36)的头保持部(70)以及使热敏头(36)在热敏头(36)能与介质接触的接触位置与热敏头(36)朝离开介质传送路的方向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的移动机构(71)。头保持部(70)具有:头保持部件(76);以介质的传送方向作为转动的轴向并以热敏头(36)相对于头保持部件(76)能相对转动的方式支承热敏头(36)的头支承轴(77);以及在介质的传送方向上朝头保持部件(76)按压热敏头(36)的按压机构(78)。

Description

介质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向卡片状的介质进行印字的功能的介质处理装置。
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印字”除了包括印在介质上的文字之外,还包括印在介质上的图形、记号以及图案等。并且,本说明书中的“进行印字”除了包括向介质印刷文字之外,还包括向介质印刷图形、记号或者图案等。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具有通过热敏方式向卡片进行印字的印字功能的介质处理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介质处理装置具有印字单元和压辊,所述印字单元具有与卡片抵接且向卡片进行印字的热敏头,所述压辊与热敏头对置。印字单元除了具有热敏头之外,还具有螺线管、支承部以及拉伸螺旋弹簧,所述螺线管使热敏头朝向热敏头与压辊抵接的方向以及热敏头离开压辊的方向移动,所述支承部支承热敏头,所述拉伸螺旋弹簧用于将热敏头朝向压辊施力。支承部具有供螺线管固定的驱动源固定部件和供热敏头固定的头固定部件。头固定部件以能够将安装于驱动源固定部件的转动中心轴作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保持于驱动源固定部件。
在该介质处理装置中,拉伸螺旋弹簧的一端侧分别与卡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头固定部件的两个侧面卡合。拉伸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安装于介质处理装置的主体侧,头固定部件被拉伸螺旋弹簧的作用力朝向压辊施力。并且,在头固定部件形成有供转动中心轴卡合的轴卡合槽,该轴卡合槽形成为从卡片的宽度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大致U形状的U槽状。因此,在该介质处理装置中,即使热敏头所抵接的卡片变形,也能够通过热敏头与头固定部件一同倾斜而使热敏头追随变形了的卡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34695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介质处理装置中,即使热敏头所抵接的卡片变形,也能够使热敏头追随变形了的卡片。然而,在该介质处理装置中,由于在卡片的宽度方向上的头固定部件的两侧配置有拉伸螺旋弹簧,因此存在介质处理装置在卡片的宽度方向上变得大型化的担忧。并且,在该介质处理装置中,在热敏头追随变形了的卡片时,头固定部件也与热敏头一起倾斜。因此,在该介质处理装置中,在卡片的宽度方向上,需要在头固定部件的周围设置用于防止头固定部件与其他构成部件干涉的空间,因此存在介质处理装置在卡片的宽度方向上变得大型化的担忧。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能够使热敏头追随变形了的卡片状的介质,并且能够在与传送介质的传送方向大致正交的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实现小型化。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具有:介质传送路,其供卡片状的介质传送;热敏头,其与通过介质传送路的介质接触并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字;头保持部,其保持热敏头;以及移动机构,其使热敏头和头保持部在热敏头能够与介质接触的接触位置与热敏头朝向离开介质传送路的方向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所述介质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头保持部具有:头保持部件;头支承轴,其以热敏头和头保持部位于接触位置时的介质的传送方向作为转动的轴向,且以热敏头相对于头保持部件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支承热敏头;以及按压机构,其在热敏头和头保持部位于接触位置时的介质的传送方向上,朝向头保持部件按压热敏头。
在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中,热敏头被头支承轴支承为相对于头保持部件能够相对转动,所述头支承轴以热敏头和头保持部位于接触位置时的介质的传送方向作为转动的轴向。并且,在本发明中,热敏头在热敏头和头保持部件位于接触位置时的介质的传送方向上,被按压机构朝向头保持部件按压。因此,通过恰当地设定按压机构的按压力,能够在热敏头与变形了的介质接触时使热敏头以头支承轴为中心转动。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使热敏头追随变形了的介质。
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按压机构在热敏头和头保持部位于接触位置时的介质的传送方向上朝向头保持部件按压热敏头,因此能够将按压机构配置成在与介质的传送方向大致正交的介质的宽度方向上不从热敏头探出。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热敏头追随变形了的介质时头保持部件不与热敏头一起转动,因此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没有必要在头保持部件的周围设置用于防止头保持部件与其他构成部件干涉的空间。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将介质处理装置小型化。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热敏头追随变形了的介质时头保持部件不与热敏头一起转动,因此使热敏头容易转动。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提高热敏头对变形了的介质的追随性。
在本发明中,按压机构例如具有与热敏头接触并能够旋转的旋转部件和将旋转部件朝向热敏头施力的施力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旋转部件为形成为球状的球状部件,施力部件为在头支承轴的安装位置固定于头保持部件的板簧。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能够减小被板簧朝向热敏头施力的球状部件与热敏头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降低球状部件与热敏头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在热敏头与变形了的介质接触时,热敏头容易追随变形了的介质。也就是说,能够提高热敏头对变形了的介质的追随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热敏头形成有用于配置球状部件的一部分的大致圆锥台状的锥形孔。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能够防止球状部件相对于热敏头的错位。
在本发明中,优选旋转部件配置在与通过介质传送路的介质的厚度方向和介质的传送方向这两个方向大致正交的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头支承轴的两侧。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优选配置于头支承轴的两侧的旋转部件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在与头支承轴大致等距离的位置。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在热敏头与变形了的介质接触时,通过使旋转部件恰当地旋转,使热敏头容易追随变形了的介质。也就是说,能够提高热敏头对变形了的介质的追随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介质处理装置具有保持部支承轴,所述保持部支承轴以与通过介质传送路的介质的厚度方向和介质的传送方向这两个方向大致正交的介质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配置且支承头保持部,移动机构具有螺线管,热敏头和头保持部利用螺线管的柱塞的动作,以保持部支承轴为中心转动并在接触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头保持部件与柱塞之间配置有用于防止热敏头相对于介质的接触压力变为指定值以上的弹性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移动机构具有:第一轴部件,其以介质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固定于柱塞;连接板,在其基端侧形成有供第一轴部件贯通插入的第一贯通插入孔;以及第二轴部件,其以介质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贯通插入到形成于连接板的末端侧的第二贯通插入孔中且与头保持部件卡合,作为弹性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轴部件和第二轴部件卡合,第一贯通插入孔的内径与第一轴部件的外径大致相等,第二贯通插入孔在柱塞的移动方向上的宽度比第二轴部件的外径宽,以使在柱塞的移动方向上连接板相对于第二轴部件能够相对移动。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移动机构具有以介质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固定于柱塞的第一轴部件,在头保持部件形成有供第一轴部件贯通插入的贯通插入孔,作为弹性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轴部件和头保持部件卡合,贯通插入孔在柱塞的移动方向上的宽度比第一轴部件的外径宽,以使在柱塞的移动方向上第一轴部件相对于头保持部件能够相对移动。
若产生螺线管的安装位置的偏差和柱塞的动作量的偏差等,则存在热敏头相对于介质的接触压力变为指定值以上的担忧,但是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即使产生螺线管的安装位置的偏差和柱塞的动作量的偏差等,也能够利用弹性部件防止热敏头相对于介质的接触压力变为指定值以上。
在本发明中,优选介质处理装置具有以与通过介质传送路的介质的厚度方向和介质的传送方向这两个方向大致正交的介质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配置且支承头保持部的保持部支承轴,移动机构具有螺线管和以介质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固定于螺线管的柱塞的第一轴部件,热敏头具有与介质接触的介质接触面,热敏头和头保持部利用柱塞的动作,以保持部支承轴为中心转动并在接触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从介质的宽度方向观察时,在介质的传送方向上依次配置有第一轴部件、热敏头以及保持部支承轴,保持部支承轴在介质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比第一轴部件靠近介质接触面的位置。
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能够将使热敏头转动时成为力点的第一轴部件与成为支点的保持部支承轴之间的距离设置得比成为作用点的介质接触面与成为支点的保持部支承轴之间的距离长。因此,即使螺线管的动力小,也能够使介质接触面以指定的接触压力与介质接触。并且,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能够有效地提高介质接触面与介质之间的接触压力。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中,能够使热敏头追随变形了的卡片状的介质,并且能够将介质处理装置在与传送介质的传送方向大致正交的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处理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介质处理装置中所使用的介质的图,图2(A)是表示介质的正面的图,图2(B)是表示介质的背面的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第一头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第一头部的后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第一头部的在热敏头位于接触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的第一头部的在热敏头位于退避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7是图3所示的第一头部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图3所示的热敏头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图。
图9是图7中的F-F截面的剖视图。
图10是图7中的G-G截面的剖视图。
图11(A)是用于说明图6所示的轴部件与引导孔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1(B)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轴部件与引导孔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2(A)是用于说明图6所示的轴部件与贯通插入孔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2(B)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轴部件与贯通插入孔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2(C)是用于说明从图12(B)所示的状态柱塞退缩而拉伸螺旋弹簧拉伸时的状态的图,图12(D)是图12(B)中的H部的放大图,图12(E)是图12(C)中的J部的放大图。
图13是图1所示的第二头部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第二头部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3所示的第二头部的在热敏头位于接触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3所示的第二头部的在热敏头位于退避位置时的侧视图。
图17是图13所示的第二头部的仰视图。
图18(A)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轴部件与引导孔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8(B)是用于说明图15所示的轴部件与引导孔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9(A)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轴部件与贯通插入孔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9(B)是用于说明图15所示的轴部件与贯通插入孔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9(C)是用于说明从图19(B)所示的状态柱塞退缩而拉伸螺旋弹簧拉伸时的状态的图,图19(D)是图19(B)中的M部的放大图,图19(E)是图19(C)中的N部的放大图。
图2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介质处理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处理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介质处理装置1中所使用的介质2的图,图2(A)是表示介质2的正面2a的图,图2(B)是表示介质2的背面2b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介质处理装置1例如为装设于设置在车站的检票口的自动检票机而被使用的装置,其读取记录于车票等卡片状的介质2上的磁数据,向介质2写入磁数据,并且向介质2进行印字。如图1所示,该介质处理装置1具有进行磁数据的读取处理和磁数据的写入处理的磁数据处理部3和进行印字处理的印字处理部4。另外,在介质处理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说明中,以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作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与Z方向一致。并且,在介质处理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说明中,以Y方向为左右方向,X方向为前后方向,并且以X1方向侧为“前”侧,X2方向侧为“后”侧。
印字处理部4的下端与磁数据处理部3的后端相连,介质处理装置1以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大致L形状的方式形成。在磁数据处理部3的前端形成有供介质2插入的插入口8,在印字处理部4的上端形成有供介质2排出的排出口9。并且,在磁数据处理部3中,介质2被朝向后方传送,在印字处理部4中,介质2被朝向大致上方(具体地说,斜前上方)传送。
介质2例如为具有指定厚度的纸制的卡片,且形成为长方形。在介质2的正面2a形成有以热敏方式进行印字的印字部。并且,在介质2的背面2b形成有记录磁数据的磁条2c。
磁数据处理部3具有吸入介质2的介质吸入部11和对磁数据进行读取和写入的磁数据读写部12。介质吸入部11配置在磁数据读写部12的前侧。在磁数据处理部3的内部形成有供介质2传送的介质传送路13。
介质吸入部11具有用于封闭插入口8的滑门部件14、用于将插入于插入口8的介质2吸入的吸入辊15以及用于检测介质2是以正面2a朝上的状态还是以背面2b朝上的状态从插入口8插入到介质处理装置1的预读头16。吸入辊15以从介质传送路13的下侧面对介质传送路13的方式配置,并经由带轮或者传动带等动力传递结构与后述马达65连接。垫辊19从上侧与吸入辊15对置。预读头16以从介质传送路13的下侧面对介质传送路13的方式配置。垫辊20从上侧与预读头16对置。
若介质2以其正面2a朝上的状态从插入口8插入,则由于介质2的背面2b的磁条2c与预读头16接触,因此从预读头16输出磁信号。另一方面,若介质2以其背面2b朝上的状态从插入口8插入,则即使预读头16与介质2接触,也不从预读头16输出磁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从预读头16输出的磁信号检测在被插入的介质2的下表面是否有磁条2c。并且,通过利用预读头16检测磁条2c的有无,来检测出介质2是以正面2a朝上的状态还是以背面2b朝上的状态从插入口8插入。
磁数据读写部12具有磁头部31、磁头部32、磁头部33以及传送机构34,所述磁头部31具有磁头24、25,所述磁头部32具有磁头26、27,所述磁头部33具有磁头28、29,所述传送机构34传送介质2。磁头部31、磁头部32以及磁头部33从前侧朝向后侧依次配置。磁头部31~33具有与磁头24~29分别对置的垫辊45~50。并且,磁数据读写部12具有使垫辊45、47以及49移动的第一垫辊移动机构51和使垫辊46、48以及50移动的第二垫辊移动机构52。
如上所述,磁头部31具有磁头24、25以及垫辊45、46。磁头24以从介质传送路13的下侧面对介质传送路13的方式配置,磁头25以从介质传送路13的上侧面对介质传送路13的方式配置。磁头24、25为读取记录于介质2的磁条2c中的磁数据的读取头。垫辊45从上侧与磁头24对置。垫辊46从下侧与磁头25对置。
如上所述,磁头部32具有磁头26、27以及垫辊47、48。磁头26以从介质传送路13的下侧面对介质传送路13的方式配置,磁头27以从介质传送路13的上侧面对介质传送路13的方式配置。磁头26、27为向介质2的磁条2c写入磁数据的写入头。垫辊47从上侧与磁头26对置。垫辊48从下侧与磁头27对置。
如上所述,磁头部33具有磁头28、29以及垫辊49、50。磁头28以从介质传送路13的下侧面对介质传送路13的方式配置,磁头29以从介质传送路13的上侧面对介质传送路13的方式配置。磁头28、29为用于读取利用磁头26、27写入介质2的磁条2c中的磁数据,并确认磁数据是否恰当地写入磁条2c中的检验头。垫辊49从上侧与磁头28对置。垫辊50从下侧与磁头29对置。
第一垫辊移动机构51具有将垫辊45、47以及49分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三个杆部件54、螺线管55以及与螺线管55的柱塞连接的连接部件56。杆部件5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磁数据读写部12的框架。并且,杆部件5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连接部件56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线管55的动作,垫辊45、47以及49在能够与通过介质传送路13的介质2接触的位置与朝向离开介质传送路13的方向退避的位置之间移动。
第二垫辊移动机构52具有将垫辊46、48以及50分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三个杆部件57、螺线管58以及与螺线管58的柱塞连接的连接部件59。杆部件5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磁数据读写部12的框架。并且,杆部件5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连接部件59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线管58的动作,垫辊46、48以及50在能够与通过介质传送路13的介质2接触的位置与朝向离开介质传送路13的方向退避的位置之间移动。
传送机构34具有与介质2的上表面接触并传送介质2的传动带61、与介质2的下表面接触并传送介质2的传动带62、用于架设传动带61的多个带轮63以及用于架设传动带62的多个带轮64。带轮63、64经由省略图示的传动带、带轮等动力传递机构与马达65连接。
印字处理部4具有第一头部37和第二头部39,所述第一头部37具有向以正面2a朝上的状态从插入口8插入时的介质2的正面2a的印字部进行印字的热敏头36,所述第二头部39具有向以背面2b朝上的状态从插入口8插入时的介质2的正面2a的印字部进行印字的热敏头38。在印字处理部4的内部形成有供介质2传送的介质传送路40。并且,印字处理部4具有分别与热敏头36、38对置的压辊41、42和用于从排出口9排出介质2的排出辊43。
热敏头36、38为与通过介质传送路40的介质2的正面2a直接接触并进行印字的所谓的直接式热敏头。另外,热敏头36、38也可为隔着墨带与介质2接触并进行印字的所谓的热转印式热敏头。也就是说,热敏头36、38也可为将涂覆在墨带上的油墨加热从而对介质2进行印字的热转印式热敏头。
热敏头36以从介质传送路40的大致前侧面对介质传送路40的方式配置,第一头部37配置在介质传送路40的前侧。热敏头38以从介质传送路40的大致后侧面对介质传送路40的方式配置,第二头部39配置在介质传送路40的后侧。并且,热敏头36配置在比热敏头38靠下侧的位置。
压辊41从大致后侧与热敏头36对置,压辊42从大致前侧与热敏头38对置。压辊41、42经由带轮、传动带等动力传递机构与马达65连接。并且,压辊41、42配置于始终能够与通过介质传送路40的介质2接触的位置。排出辊43以从介质传送路40的大致前侧面对介质传送路40的方式配置。该排出辊43经由带轮、传动带等动力传递机构与马达65连接。垫辊44从后侧与排出辊43对置。
如上所述,在印字处理部4中,由于朝向大致上方传送介质2,因此,在印字处理部4中,大致上下方向为介质2在印字处理部4中的传送方向,大致前后方向为通过介质传送路40的介质2的厚度方向。并且,在印字处理部4中,左右方向(Y方向)为与介质2的厚度方向和介质2的传送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介质2的宽度方向(短边宽度方向)。
以下,对第一头部37和第二头部39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以介质2在印字处理部4中的传送方向(图1中的V方向)为上下方向,以介质2在印字处理部4中的厚度方向(图1中的W方向)为前后方向。并且,以V1方向侧为“上”侧,以V2方向侧为“下”侧,以W1方向侧为“前”侧,以W2方向侧为“后”侧。
(第一头部的结构)
图3是图1所示的第一头部37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第一头部37的后视图。图5是图3所示的第一头部37的在热敏头36位于接触位置36A时的侧视图。图6是图3所示的第一头部37的在热敏头36位于退避位置36B时的侧视图。图7是图3所示的第一头部37的仰视图。图8是表示图3所示的热敏头36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的图。图9是图7中的F-F截面的剖视图。图10是图7中的G-G截面的剖视图。图11(A)是用于说明图6所示的轴部件83、84与引导孔86e、86f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1(B)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轴部件83、84与引导孔86e、86f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2(A)是用于说明图6所示的轴部件84与贯通插入孔85b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2(B)是用于说明图5所示的轴部件84与贯通插入孔85b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2(C)是用于说明从图12(B)所示的状态柱塞82a退缩而拉伸螺旋弹簧91拉伸时的状态的图,图12(D)是图12(B)中的H部的放大图,图12(E)是图12(C)中的J部放大图。
第一头部37除了具有热敏头36,还具有头保持部70和第一移动机构71,所述头保持部70保持热敏头36,所述第一移动机构71作为使热敏头36和头保持部70在热敏头36能够与通过介质传送路40的介质2接触的接触位置(图5所示的位置)36A与热敏头36朝向离开介质传送路40的方向退避的退避位置(图6所示的位置)36B之间移动的移动机构。热敏头36和头保持部70构成第一头部37的下端侧部分,第一移动机构71构成第一头部37的上端侧部分。
并且,第一头部37具有作为支承头保持部70的保持部支承轴的支承轴72。支承轴72以左右方向为轴向而配置。并且,支承轴72配置在第一头部37的后下端。支承轴72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端部分例如固定于头保持部70,支承轴72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端部分例如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在印字处理部4的主体框架的固定板73。热敏头36和头保持部70以支承轴72为中心转动,并在接触位置36A与退避位置36B之间移动。另外,也可以使头保持部7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72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端部分,而使支承轴72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端部分固定于固定板73。
热敏头36具有头主体74和基板75。头主体74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体状,头主体74的宽度(左右方向的宽度)与介质2的宽度(短边宽度)大致相等。头主体74的后表面为与介质2接触的介质接触面74a。
如图8所示,在头主体74的下表面以朝向上方凹陷的方式形成有螺丝孔74b。螺丝孔74b形成于头主体74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位置。并且,在头主体74的下表面以朝向上方凹陷的方式形成有与螺丝孔74b相同的两个螺丝孔74c。螺丝孔74c以隔着指定的间隔的状态形成于螺丝孔74b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并且,两个螺丝孔74c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与螺丝孔74b大致等距离的位置。螺丝孔74b、74c的下端侧的内周面为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锥形面74d。在本实施方式中,螺丝孔74c的形成有锥形面74d的部分为用于配置后述球状部件79的一部分的大致圆锥台状的锥形孔。
头保持部70包括头保持部件76,所述头保持部件76具有形成为中空状且在内部配置有热敏头36的主体部76a。头保持部件76由树脂形成。该头保持部件76除了具有主体部76a,还具有安装支承轴72的轴安装部76b和形成有供后述轴部件84卡合的轴卡合槽76c的轴卡合部76d。
主体部76a形成为后表面侧开口的中空的大致长方体状,且在其内部配置有热敏头36。具体地说,热敏头36以其后端侧比主体部76a的后端朝向后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主体部76a的内部。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76a的前表面形成有用于将固定于热敏头36的基板75的电缆引出的引出孔76e。并且,主体部76a具有构成主体部76a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76f和构成主体部76a的下表面的下表面部76g。如图10所示,在下表面部76g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下表面部76g的圆孔状的贯通孔76h。贯通孔76h以与头主体74的螺丝孔74c对应的方式形成于下表面部76g的两个部位。该贯通孔76h的内径大于后述球状部件79的外径。
轴安装部76b形成为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平板状。该轴安装部76b以从主体部76a朝向后下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轴安装部76b形成在主体部76a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在轴安装部76b固定有支承轴72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端部分。
轴卡合部76d具有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平板状的两个槽形成部76j。槽形成部76j以从主体部76a朝向前上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两个槽形成部76j以隔着指定的间隔的状态形成于主体部76a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轴卡合槽76c形成于槽形成部76j。该轴卡合槽76c以在左右方向上贯通槽形成部76j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为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前侧开口的大致U形状的U槽状。
并且,头保持部70具有支承轴77和按压机构78,所述支承轴77作为头支承轴将热敏头36支承为相对于头保持部件76能够相对转动,所述支承轴77以热敏头36和头保持部70位于接触位置36A时的上下方向作为转动的轴向,所述按压机构78在热敏头36和头保持部70位于接触位置36A时的上下方向上,朝向头保持部件76的上表面部76f按压热敏头36。
在支承轴77的末端侧形成有外螺纹,支承轴77的末端侧旋入并固定于头主体74的螺丝孔74b。并且,如图9所示,支承轴7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头保持部件76的下表面部76g。
按压机构78具有作为与热敏头36接触并且能够旋转的旋转部件的两个球状部件79和作为将球状部件79朝向热敏头36施力的施力部件的板簧80。球状部件79为形成为球状且由钢铁制成的球(钢珠)。板簧80由不锈钢板等金属薄板形成。并且,板簧80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圆形的平板状。板簧80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热敏头36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窄。
两个球状部件79分别配置在支承轴77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具体地说,如图10所示,两个球状部件79以与头主体74的螺丝孔74c的锥形面74d接触的方式分别配置于两个螺丝孔74c中,并且配置在头保持部件76的下表面部76g的贯通孔76h中。也就是说,两个球状部件79在左右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与支承轴77大致等距离的位置。如图10所示,球状部件79的下端侧比下表面部76g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突出。
板簧80的中心部分利用旋入到头主体74的螺丝孔74b中的支承轴77而固定于头保持部件76的下表面部76g的下表面的大致中心位置。并且,在板簧80形成有分别供形成在下表面部76g的下表面的两个突起76k贯通插入的两个贯通孔,板簧80利用突起76k而定位。如图10所示,板簧80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侧分别以挠曲的状态与球状部件79的下端接触,并将球状部件79朝向上方施力。被板簧80施力的球状部件79的上端侧与螺丝孔74c的锥形面74d接触。
第一移动机构71具有螺线管82、作为固定于螺线管82的柱塞82a的第一轴部件的轴部件83、作为与头保持部件76卡合的第二轴部件的轴部件84以及将轴部件83与轴部件84连接的连接板8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线管82的柱塞82a的动作,热敏头36和头保持部70以支承轴72为中心转动,并在接触位置36A与退避位置36B之间移动。
轴部件83、84形成为细长的大致圆柱状。并且,轴部件83与轴部件84形成为相同的形状,轴部件83的外径与轴部件84的外径相等。
螺线管82固定于固定部件86。固定部件86固定于印字处理部4的主体框架。该固定部件86具有与由Y方向和V方向形成的YV平面平行的平板状的基底部86a和以从基底部86a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朝向后方弯折的方式形成的平板状的侧面部86b~86d。侧面部86b形成于基底部86a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侧面部86c、86d形成于基底部86a在左右方向上的另一端。并且,侧面部86b、86c从固定部件86的下端朝向上端侧形成在指定的范围内,侧面部86d从固定部件86的上端朝向下端侧形成在指定的范围内。
在侧面部86b、86c形成有用于朝向上下方向引导轴部件83的引导孔86e和用于朝向上下方向引导轴部件84的引导孔86f。引导孔86e、86f以在左右方向上贯通侧面部86b、86c的方式形成。并且,引导孔86e、86f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以隔着指定的间隔的状态形成。以左右方向作为轴向固定于柱塞82a的轴部件83的两端侧分别贯通插入于引导孔86e中,以左右方向作为轴向配置的轴部件84的两端侧分别贯通插入于引导孔86f中。在轴部件83、84的端部安装有用于防止轴部件83、84从引导孔86e、86f脱落的垫圈87和止动圈88。另外,在图12中,省略了引导孔86e、86f的图示。
引导孔86e、86f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圆形状,引导孔86e、86f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轴部件83、84的外径宽。并且,引导孔86f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引导孔86e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窄。引导孔86e、86f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轴部件83、84的外径大致相等。
在侧面部86b、86d形成有以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孔,用于将螺线管82固定于固定部件86的螺丝89贯通插入于该长孔中。螺丝89的顶端旋入到螺线管82的主体部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形成于侧面部86b、86d的长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调整螺线管82相对于固定部件86的固定位置。
螺线管82以柱塞82a能够朝向上下方向(V方向)移动的方式固定于固定部件86。具体地说,螺线管82以柱塞82a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固定部件86。轴部件83以左右方向为轴向固定于柱塞82a。柱塞82a的位于螺线管82的主体部与轴部件83之间的部分贯通插入于压缩螺旋弹簧9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没有向螺线管82的线圈提供电流时,柱塞82a利用压缩螺旋弹簧90的作用力朝向下方突出,若向螺线管82的线圈提供电流,则柱塞82a抵抗压缩螺旋弹簧90的作用力而退缩。
连接板85形成为平板状。如图12所示,在连接板85的基端侧(上端侧)形成有作为供轴部件83贯通插入的第一贯通插入孔的贯通插入孔85a,在连接板85的末端侧(下端侧)形成有作为供轴部件84贯通插入的第二贯通插入孔的贯通插入孔85b。如图4所示,连接板85的上端侧配置于形成在柱塞82a的末端(下端)的狭缝部82b中。连接板85的下端侧配置在头保持部件76的两个槽形成部76j之间。并且,连接板85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轴部件83、84的大致中心位置。另外,在图11中,省略了贯通插入孔85a、85b的图示。
贯通插入孔85a形成为圆形,其内径与轴部件83的外径大致相等。另一方面,贯通插入孔85b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圆形状,并且,贯通插入孔85b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轴部件84的外径宽,以使连接板85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相对于轴部件84相对移动。并且,贯通插入孔85b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轴部件84的外径大致相等。
轴部件84以左右方向作为轴向配置。轴部件84的中心侧部分配置在头保持部件76的轴卡合槽76c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卡合槽76c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轴部件84的外径宽。
在头保持部件76与柱塞82a之间配置有两根拉伸螺旋弹簧91,所述拉伸螺旋弹簧91作为用于防止热敏头36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变为指定值以上的弹性部件。拉伸螺旋弹簧91的一端(上端)与轴部件83卡合,拉伸螺旋弹簧91的另一端(下端)与轴部件84卡合。也就是说,拉伸螺旋弹簧91将轴部件83、84朝向轴部件83、84相互靠近的方向施力。并且,两根拉伸螺旋弹簧91在左右方向上以隔着指定的间隔的状态配置。具体地说,两根拉伸螺旋弹簧91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侧面部86b、86c之间,并且与连接板85大致等距离地配置。
如图5、图6所示,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从上侧依次配置有轴部件83、热敏头36以及支承轴72。并且,从左右方向观察时,支承轴7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轴部件83靠近热敏头36的介质接触面74a的位置。具体地说,从左右方向观察时,支承轴7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从前侧与介质2接触的介质接触面74a稍靠前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件83与支承轴72之间的距离比介质接触面74a与支承轴72之间的距离长。
如图6所示,在第一头部37中,在柱塞82a利用压缩螺旋弹簧90的作用力而突出时,热敏头36离开压辊41并从介质传送路40退避。也就是说,在柱塞82a突出时,热敏头36和头保持部70位于退避位置36B。
如上所述,引导孔86f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引导孔86e的宽度窄,当热敏头36位于退避位置36B时,如图11(A)所示,轴部件84与引导孔86f的下端面接触,并在轴部件83与引导孔86e的下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轴部件84与引导孔86f的下端面接触,位于退避位置36B的热敏头36以及头保持部70被定位。并且,在热敏头36位于退避位置36B时,如图12(A)所示,利用拉伸螺旋弹簧91的作用力,轴部件84与贯通插入孔85b的上端面接触。
在热敏头36和头保持部70位于退避位置36B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若柱塞82a退缩,则轴部件84与轴卡合槽76c的上表面接触。并且,若轴部件84与轴卡合槽76c的上表面接触,则头保持部件76以支承轴72为中心朝向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热敏头36朝向与压辊41接触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若柱塞82a退缩,则热敏头36以及头保持部70以支承轴72为中心转动,并且热敏头36朝向与通过介质传送路40的介质2接触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若柱塞82a退缩,则热敏头36以及头保持部70朝向接触位置36A移动。
在热敏头36位于接触位置36A时,如图11(B)所示,在设计上,在轴部件83与引导孔86e的上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在轴部件84与引导孔86f的上端面之间也形成有间隙。并且,当热敏头36移动到接触位置36A并与介质2接触时,如图12(B)、(D)所示,利用拉伸螺旋弹簧91的作用力,轴部件84与贯通插入孔85b的上端面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热敏头36与介质2接触后还使柱塞82a稍微退缩的方式,设定螺线管82的安装位置和柱塞82a的动作量。如上所述,由于贯通插入孔85b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轴部件84的外径宽,因此若在热敏头36与介质2接触之后柱塞82a进一步退缩,则如图12(C)、(E)所示,拉伸螺旋弹簧91拉伸,连接板85相对于轴部件84朝向上方移动。此时,由于利用拉伸螺旋弹簧91的作用力缓和了螺线管82的吸引力,因此即使在热敏头36与介质2接触后柱塞82a进一步退缩,也能够将热敏头36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维持大致恒定。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轴部件83、84、连接板85以及拉伸螺旋弹簧91构成用于将热敏头36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维持大致恒定的头压调整机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退避位置36B的热敏头36朝向接触位置36A移动直到与介质2接触为止,拉伸螺旋弹簧91维持收缩的状态。
(第二头部的结构)
图13是图1所示的第二头部39的立体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第二头部39的主视图。图15是图13所示的第二头部39的在热敏头38位于接触位置38A时的侧视图。图16是图13所示的第二头部39的在热敏头38位于退避位置38B时的侧视图。图17是图13所示的第二头部39的仰视图。图18(A)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轴部件113与引导孔116e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8(B)是用于说明图15所示的轴部件113与引导孔116e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9(A)是用于说明图16所示的轴部件113与贯通插入孔106c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9(B)是用于说明图15所示的轴部件113与贯通插入孔106c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9(C)是用于说明从图19(B)所示的状态柱塞112a退缩而拉伸螺旋弹簧121拉伸时的状态的图,图19(D)是图19(B)中的M部的放大图,图19(E)是图19(C)中的N部的放大图。
第二头部39除了具有热敏头38,还具有头保持部100和第二移动机构101,所述头保持部100保持热敏头38,所述第二移动机构101作为使热敏头38以及头保持部100在热敏头38能够与通过介质传送路40的介质2接触的接触位置(图15所示的位置)38A与热敏头38朝向离开介质传送路40的方向退避的退避位置(图16所示的位置)38B之间移动的移动机构。热敏头38以及头保持部100构成第二头部39的下端侧部分,第二移动机构101构成第二头部39的上端侧部分。
并且,第二头部39具有作为支承头保持部100的保持部支承轴的支承轴102。支承轴102以左右方向为轴向配置。并且,支承轴102配置在第二头部39的前下端。支承轴102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端部分例如固定于头保持部100,支承轴102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端部分例如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在印字处理部4的主体框架的固定板103。热敏头38以及头保持部100以支承轴102为中心转动,并在接触位置38A与退避位置38B之间移动。另外,也可以使头保持部10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102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端部分,而使支承轴102在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端部分固定在固定板103。
与热敏头36相同,热敏头38具有头主体104和基板105。头主体104与头主体74同样地构成,头主体104的前表面为与介质2接触的介质接触面104a。并且,在头主体104的下表面形成有相当于螺丝孔74b、74c的螺丝孔(省略图示)。该螺丝孔的下端侧的内周面与螺丝孔74b、74c同样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锥形面,该螺丝孔的形成有锥形面的部分成为用于配置后述球状部件109的一部分的大致圆锥台状的锥形孔。并且,基板105与基板75同样地构成。
头保持部100具有头保持部件106,所述头保持部件106具有形成为中空状且在内部配置有热敏头38的主体部106a。头保持部件106由树脂形成。该头保持部件106除了具有主体部106a,还具有安装支承轴102的轴安装部106b和形成有供后述轴部件113贯通插入的贯通插入孔106c的轴贯通插入部106d。
主体部106a形成为前表面侧开口的中空的大致长方体状,且在其内部配置有热敏头38。具体地说,热敏头38以其前端侧比主体部106a的前端朝向前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主体部106a的内部。在主体部106a的后表面形成有用于将固定于热敏头38的基板105的电缆引出的引出孔(省略图示)。并且,主体部106a包括构成主体部106a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106f和构成主体部106a的下表面的下表面部106g。与上述下表面部76g相同,在下表面部106g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下表面部106g的圆孔状的贯通孔(省略图示)。该贯通孔与贯通孔76h一样以与头主体104的螺丝孔对应的方式形成于下表面部106g的两个部位。并且,该贯通孔的内径比后述球状部件109的外径大。
轴安装部106b形成为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平板状。该轴安装部106b以从主体部106a朝向前下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轴安装部106b形成在主体部106a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在轴安装部106b固定有支承轴102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端部分。
轴贯通插入部106d具有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平板状的两个孔形成部106j。孔形成部106j以从主体部106a朝向后上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并且,两个孔形成部106j以隔着指定的间隔的状态形成于主体部106a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贯通插入孔106c形成于孔形成部106j。该贯通插入孔106c以在左右方向上贯通孔形成部106j的方式形成,并且形成为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的形状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圆形状。贯通插入孔106c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后述轴部件113的外径宽。
并且,如图17所示,头保持部100具有支承轴107和按压机构108,所述支承轴107作为将热敏头38支承为相对于头保持部件106能够相对转动的头支承轴,所述支承轴107以热敏头38和头保持部100位于接触位置38A时的上下方向作为转动的轴向,所述按压机构108在热敏头38和头保持部100位于接触位置38A时的上下方向上,朝向头保持部件106的上表面部106f按压热敏头38。
支承轴107与支承轴77同样地形成,支承轴107的末端侧与支承轴77相同,旋入并固定在头主体104的相当于螺丝孔74b的螺丝孔中。并且,支承轴10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头保持部件106的下表面部106g。
按压机构108与按压机构78一样,具有作为与热敏头38接触并能够旋转的旋转部件的两个球状部件109和作为将球状部件109朝向热敏头38施力的施力部件的板簧110。球状部件109与球状部件79一样,为形成为球状的钢珠。板簧110与板簧80一样由不锈钢板等金属薄板形成,并且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大致长圆形的平板状。板簧110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热敏头38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窄。
两个球状部件109分别配置于支承轴107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具体地说,两个球状部件109与球状部件79一样,以与头主体104的相当于螺丝孔74c的锥形面74d的螺丝孔的锥形面接触的方式分别配置于两个螺丝孔中,并且配置于头保持部件106的下表面部106g的相当于头保持部件76的下表面部76g的贯通孔76h的贯通孔(省略图示)中。也就是说,两个球状部件109在左右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与支承轴107大致等距离的位置。球状部件109的下端侧比下表面部106g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突出。
板簧110的中心部分通过旋入到头主体104的螺丝孔中的支承轴107而固定于头保持部件106的下表面部106g的下表面的大致中心位置。并且,在板簧110形成有分别供形成在下表面部106g的下表面的两个突起106k(参照图17)贯通插入的两个贯通孔,板簧110利用突起106k而定位。与板簧80一样,板簧110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侧分别以挠曲的状态与球状部件109的下端接触,并将球状部件109朝向上方施力。被板簧110施力的球状部件109的上端侧与头主体104的相当于螺丝孔74c的锥形面74d的螺丝孔的锥形面接触。
第二移动机构101具有螺线管112和作为固定于螺线管112的柱塞112a的第一轴部件的轴部件113。轴部件113与轴部件83、84同样形成为细长的大致圆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螺线管112的柱塞112a的动作,热敏头38和头保持部100以支承轴102为中心转动,并在接触位置38A与退避位置38B之间移动。
螺线管112固定于固定部件115。固定部件115固定于印字处理部4的主体框架。该固定部件115具有与由Y方向和V方向形成的YV平面平行的平板状的基底部115a和以从基底部115a朝向前方弯折的方式形成的两个平板状的侧面部115b。并且,在固定部件115固定有引导部件116,在所述引导部件116形成有用于朝向上下方向引导轴部件113的引导孔116e。
引导部件116形成为大致矩形槽状,且具有固定于基底部115a的平板状的固定部116a和以从固定部116a朝向前方弯折的方式形成的两个平板状的侧面部116b。固定部116a利用螺丝123而固定于基底部115a。侧面部116b形成于基底部115a的下端侧在左右方向上的两端。在两个侧面部116b之间配置有头保持部件106的两个孔形成部106j。引导孔116e分别形成在两个侧面部116b。
引导孔116e以在左右方向上贯通侧面部116b的方式形成。以左右方向作为轴向固定于柱塞112a的轴部件113的两端侧分别贯通插入到引导孔116e中。在轴部件113的端部安装有用于防止轴部件113从引导孔116e脱落的垫圈117以及止动圈118。并且,引导孔116e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圆形状,且引导孔116e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轴部件113的外径宽。引导孔116e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轴部件113的外径大致相等。另外,在图19中,省略了引导孔116e的图示。
在侧面部115b形成有以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孔,用于将螺线管112固定于固定部件115的螺丝119贯通插入于该长孔中。螺丝119的顶端旋入到螺线管112的主体部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形成于侧面部115b的长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调整螺线管112相对于固定部件115的固定位置。
螺线管112与螺线管82相同,以柱塞112a能够朝向上下方向(V方向)移动的方式固定于固定部件115。具体地说,螺线管112以柱塞112a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固定部件115。轴部件113以左右方向为轴向固定于柱塞112a。柱塞112a的位于螺线管112的主体部与轴部件113之间的部分贯通插入于压缩螺旋弹簧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没有向螺线管112的线圈提供电流时,柱塞112a利用压缩螺旋弹簧120的作用力朝向下方突出,若向螺线管112的线圈提供电流,则柱塞112a抵抗压缩螺旋弹簧120的作用力而退缩。
在头保持部件106与柱塞112a之间配置有作为用于防止热敏头38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变为指定值以上的弹性部件的两根拉伸螺旋弹簧121。拉伸螺旋弹簧121的一端(上端)与轴部件113卡合,拉伸螺旋弹簧121的另一端(下端)与固定于头保持部件106的主体部106a的后表面的螺丝122卡合。也就是说,拉伸螺旋弹簧121将轴部件113和头保持部件106朝向主体部106a的后表面侧与轴部件113相互靠近的方向施力。并且,两根拉伸螺旋弹簧121以在左右方向上隔着指定的间隔的状态配置。具体地说,两根拉伸螺旋弹簧121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侧面部116b的外侧,并且与侧面部116b大致等距离地配置。
如图15、图16所示,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从上侧依次配置有轴部件113、热敏头38以及支承轴102。并且,从左右方向观察时,支承轴10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轴部件113靠近热敏头38的介质接触面104a的位置。具体地说,从左右方向观察时,支承轴10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从后侧与介质2接触的介质接触面104a稍微靠后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轴部件113与支承轴102之间的距离比介质接触面104a与支承轴102之间的距离长。
在第二头部39中,如图16所示,在柱塞112a利用压缩螺旋弹簧120的作用力而突出时,热敏头38离开压辊42,并从介质传送路40退避。也就是说,当柱塞112a突出时,热敏头38和头保持部100位于退避位置38B。当热敏头38位于退避位置38B时,如图18(A)所示,轴部件113与引导孔116e的下端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轴部件113与引导孔116e的下端面接触,位于退避位置38B的热敏头38和头保持部100被定位。并且,当热敏头38位于退避位置38B时,利用拉伸螺旋弹簧121的作用力,如图18(A)所示,轴部件113与贯通插入孔106c的下侧的侧面接触。
若在热敏头38和头保持部100位于退避位置38B的状态下,如图15所示,柱塞112a退缩,则头保持部件106被拉伸螺旋弹簧121牵引,并以支承轴102为中心朝向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热敏头38朝向与压辊42接触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若柱塞112a退缩,则热敏头38和头保持部100以支承轴102为中心转动,热敏头38朝向与通过介质传送路40的介质2接触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若柱塞112a退缩,则热敏头38和头保持部100朝向接触位置38A移动。
当热敏头38位于接触位置38A时,如图18(B)所示,在设计上,在轴部件113与引导孔116e的上端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当热敏头38朝向接触位置38A移动并与介质2接触时,如图19(B)、(D)所示,在设计上,在轴部件113与贯通插入孔106c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热敏头38与介质2接触后还使柱塞112a稍微退缩的方式,设定螺线管112的安装位置和柱塞112a的动作量。如上所述,由于当热敏头38与介质2接触时,在轴部件113与贯通插入孔106c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若在热敏头38与介质2接触后柱塞112a进一步退缩,则如图19(C)、(E)所示,拉伸螺旋弹簧121拉伸,轴部件113相对于头保持部件106的轴贯通插入部106d朝向上方移动。此时,由于利用拉伸螺旋弹簧121的作用力缓和了螺线管112的吸引力,因此即使在热敏头38与介质2接触后柱塞112a进一步退缩,热敏头38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也维持大致恒定。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轴部件113、轴贯通插入部106d的贯通插入孔106c以及拉伸螺旋弹簧121构成用于将热敏头38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维持大致恒定的头压调整机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退避位置38B的热敏头38朝向接触位置38A移动直到与介质2接触为止,拉伸螺旋弹簧121维持收缩的状态。
(介质处理装置的概略动作)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介质处理装置1中,在接通电源的状态下,并且在插入介质2之前的待机时,垫辊45~50均朝向离开介质传送路13的方向退避。并且,热敏头36、38位于退避位置36B、38B。在该状态下,若从插入口8插入介质2,并根据利用预读头16检测的检测结果检测出介质2以其正面2a朝上的状态从插入口8插入,则第一垫辊移动机构51工作,垫辊45、47、49朝向能够与通过介质传送路13的介质2接触的位置移动。
在该状态下,若传送介质2,则首先利用磁头24读取记录于介质2的磁条2c中的磁数据,然后,利用磁头26向磁条2c写入磁数据,然后利用磁头28读取利用磁头26写入磁条2c中的磁数据,从而确认磁数据是否恰当地写入磁条2c中。
然后,第一移动机构71工作,位于退避位置36B的热敏头36朝向接触位置36A移动。在该状态下,若传送介质2,则利用热敏头36向介质2的正面2a进行印字,印字后的介质2从排出口9排出。
另一方面,若根据利用预读头16检测的检测结果检测出介质2以其背面2b朝上的状态从插入口8插入,则第二垫辊移动机构52工作,垫辊46、48、50朝向能够与通过介质传送路13的介质2接触的位置移动。在这种状态下,若传送介质2,则首先利用磁头25读取记录于介质2的磁条2c中的磁数据,然后,利用磁头27向磁条2c写入磁数据,然后利用磁头29读取利用磁头27写入磁条2c中的磁数据,从而确认磁数据是否恰当地写入磁条2c中。
然后,第二移动机构101工作,位于退避位置38B的热敏头38朝向接触位置38A移动。在这种状态下,若传送介质2,则利用热敏头38向介质2的正面2a印字,印字后的介质2从排出口9排出。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敏头36以热敏头36相对于头保持部件76能够以支承轴77为中心相对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77。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敏头36被按压机构78朝向头保持部件76的上表面部76f按压。因此,通过恰当地设定按压机构78的按压力,在热敏头36与变形了的介质2接触时,能够使热敏头36以支承轴77为中心转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热敏头36追随变形了的介质2。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按压机构78的板簧80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热敏头36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热敏头36追随变形了的介质2时,头保持部件76不与热敏头36一起转动,因此在左右方向上没有必要在头保持部件76的周围设置用于防止头保持部件76与其他构成部件干涉的空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将第一头部37小型化。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热敏头36追随变形了的介质2时头保持部件76不与热敏头36一起转动,因此使热敏头36容易转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热敏头36对变形了的介质2的追随性。
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热敏头38以热敏头38相对于头保持部件106能够以支承轴107为中心相对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107,并且,热敏头38被按压机构108朝向头保持部件106的上表面部106f按压。因此,通过恰当地设定按压机构108的按压力,在热敏头38与变形了的介质2接触时,能够使热敏头38以支承轴107为中心转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热敏头38追随变形了的介质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按压机构108的板簧110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比热敏头38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窄,并且,由于在热敏头38追随变形了的介质2时,头保持部件106不与热敏头38一起转动,因此没有必要在左右方向上在头保持部件106的周围设置用于防止头保持部件106与其他构成部件干涉的空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将第二头部39小型化。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热敏头38追随变形了的介质2时头保持部件106不与热敏头38一起转动,因此使热敏头38容易转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热敏头38对变形了的介质2的追随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机构78由与热敏头36接触的两个球状部件79和将球状部件79朝向热敏头36施力的板簧80构成。因此,能够减小被板簧80朝向热敏头36施力的球状部件79与热敏头36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降低球状部件79与热敏头36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热敏头36与变形了的介质2接触时,热敏头36容易追随变形了的介质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热敏头36对变形了的介质2的追随性。
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按压机构108由与热敏头38接触的两个球状部件109和将球状部件109朝向热敏头38施力的板簧110构成,因此能够减小被板簧110朝向热敏头38施力的球状部件109与热敏头38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降低球状部件109与热敏头38之间的摩擦阻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热敏头38与变形了的介质2接触时,热敏头38容易追随变形了的介质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热敏头38对变形了的介质2的追随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球状部件79以与头主体74的螺丝孔74c的锥形面74d接触的方式配置于螺丝孔74c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球状部件79与热敏头36错位。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球状部件109以与头主体104的相当于螺丝孔74c的锥形面74d的螺丝孔的锥形面接触的方式配置于该螺丝孔中,因此能够防止球状部件109与热敏头38错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球状部件79分别配置于支承轴77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并且分别配置在与支承轴77大致等距离的位置。因此,在热敏头36与变形了的介质2接触时,使球状部件79恰当地旋转,从而使热敏头36容易追随变形了的介质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热敏头36对变形了的介质2的追随性。
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球状部件109分别配置于支承轴107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并且分别配置在与支承轴107大致等距离的位置,因此,在热敏头38与变形了的介质2接触时,使球状部件109恰当地旋转,从而使热敏头38容易追随变形了的介质2。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热敏头38对变形了的介质2的追随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热敏头36与介质2接触后柱塞82a进一步退缩,因此即使产生螺线管82的安装位置的偏差或者柱塞82a的动作量的偏差等,也能够使热敏头36与介质2可靠地接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在热敏头36与介质2接触后柱塞82a进一步退缩,则拉伸螺旋弹簧91拉伸,且连接板85相对于轴部件84朝向上方移动,因此,在这时利用拉伸螺旋弹簧91的作用力缓和螺线管82的吸引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即使在热敏头36与介质2接触后柱塞82a进一步退缩,也能够将热敏头36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维持大致恒定。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拉伸螺旋弹簧91的作用力缓和了螺线管82的吸引力,因此即使产生螺线管82的安装位置的偏差或者柱塞82a的动作量的偏差等,也能够将热敏头36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维持大致恒定。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热敏头36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变为指定值以上。
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热敏头38与介质2接触后柱塞112a进一步退缩,因此即使产生螺线管112的安装位置的偏差或者柱塞112a的动作量的偏差等,也能够使热敏头38与介质2可靠地接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在热敏头38与介质2接触后柱塞112a进一步退缩,则拉伸螺旋弹簧121拉伸,轴部件113相对于头保持部件106的轴贯通插入部106d朝向上方移动,因此,在这时利用拉伸螺旋弹簧121的作用力缓和螺线管112的吸引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即使在热敏头38与介质2接触后柱塞112a进一步退缩,也能够将热敏头38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维持大致恒定。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拉伸螺旋弹簧121的作用力缓和了螺线管112的吸引力,因此即使产生螺线管121的安装位置的偏差或者柱塞112a的动作量的偏差等,也能够将热敏头38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维持大致恒定。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热敏头38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变为指定值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从上侧依次配置有轴部件83、热敏头36以及支承轴72,轴部件83与支承轴72之间的距离比介质接触面74a与支承轴72之间的距离长。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热敏头36转动时成为力点的轴部件83与成为支点的支承轴72之间的距离比成为作用点的介质接触面74a与成为支点的支承轴72之间的距离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螺线管82的动力小,也能够使介质接触面74a以指定的接触压力与介质2接触。
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从上侧依次配置有轴部件113、热敏头38以及支承轴102,在热敏头38转动时成为力点的轴部件113与成为支点的支承轴102之间的距离比成为作用点的介质接触面104a与成为支点的支承轴102之间的距离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螺线管112的动力小,也能够使介质接触面104a以指定的接触压力与介质2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左右方向观察时,支承轴7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从前侧与介质2接触的介质接触面74a稍微靠前侧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介质接触面74a与介质2之间的接触压力。同样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左右方向观察时,由于支承轴10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从后侧与介质2接触的介质接触面104a稍微靠后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介质接触面104a与介质2之间的接触压力。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按压机构78具有球状部件79作为与热敏头36接触并能够旋转的旋转部件,但是按压机构78也可具有除球状部件79以外的旋转部件。例如,如图20所示,按压机构78也可具有圆锥台状的旋转部件159来取代球状部件79,所述圆锥台状的旋转部件159以热敏头36相对于头保持部件76能够以支承轴77为中心相对转动的方式与热敏头36接触并滚动。同样地,按压机构108也可具有旋转部件159来取代球状部件10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球状部件79在左右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与支承轴77大致等距离的位置。除此之外,两个球状部件79例如也可在左右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与支承轴77隔着不同距离的位置。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两个球状部件109在左右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与支承轴107大致等距离的位置,但是两个球状部件109也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分别配置在与支承轴107隔着不同的距离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分别在支承轴77的两侧配置一个球状部件79。除此之外,例如也可分别在支承轴77的两侧配置两个以上球状部件79。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分别在支承轴107的两侧配置一个球状部件109,但是也可分别在支承轴107的两侧配置两个以上球状部件10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球状部件79被板簧80朝向热敏头36施力。除此之外,球状部件79例如既可被压缩螺旋弹簧等其他弹簧部件朝向热敏头36施力,也可被橡胶等弹性部件朝向热敏头36施力。并且,球状部件79也可被与头保持部件76一体形成的树脂弹簧朝向热敏头36施力。
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球状部件109被板簧110朝向热敏头38施力,但是球状部件109既可被压缩螺旋弹簧等其他弹簧部件朝向热敏头38施力,也可被橡胶等弹性部件朝向热敏头38施力。并且,球状部件109也可被与头保持部件106一体形成的树脂弹簧朝向热敏头38施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头保持部件76与柱塞82a之间配置有拉伸螺旋弹簧91。除此之外,例如也可在头保持部件76与柱塞82a之间配置板簧等其他弹簧部件或者橡胶等弹性部件。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头保持部件106与柱塞112a之间配置有拉伸螺旋弹簧121,但是,也可在头保持部件106与柱塞112a之间配置有板簧等其他弹簧部件或者橡胶等弹性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头保持部件76与柱塞82a之间配置有拉伸螺旋弹簧91。除此之外,例如只要以在柱塞82a完全退缩时热敏头36与介质2接触并且热敏头36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为指定的恒定压力的方式,调整螺线管82的安装位置,则在头保持部件76与柱塞82a之间也可以不配置拉伸螺旋弹簧91等弹性部件。在这种情况下,连接板85的贯通插入孔85b形成为其内径与轴部件84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圆形。
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头保持部件106与柱塞112a之间配置有拉伸螺旋弹簧121,但是只要以在柱塞112a完全退缩时热敏头38与介质2接触并且热敏头38相对于介质2的接触压力为指定的恒定压力的方式,调整螺线管112的安装位置,则在头保持部件106与柱塞112a之间也可以不配置拉伸螺旋弹簧121等弹性部件。在这种情况下,贯通插入孔106c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与轴部件113的外径大致相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从上侧依次配置有轴部件83、热敏头36以及支承轴72。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从上侧依次配置有轴部件83、支承轴72以及热敏头36。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从上侧依次配置有轴部件113、热敏头38以及支承轴102,但也可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从上侧依次配置有轴部件113、支承轴102以及热敏头3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头主体74的下表面形成有螺丝孔74c,螺丝孔74c的形成有锥形面74d的部分为用于配置球状部件79的一部分的大致圆锥台状的锥形孔。除此之外,例如也可在头主体74的下表面不形成螺丝孔74c,而形成只由与锥形面74d相同的锥形面形成的锥形孔。同样,也可在头主体104的下表面不形成相当于螺丝孔74c的螺丝孔,而形成只由与锥形面74d相同的锥形面形成的锥形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机构71具有螺线管82作为驱动源,但是第一移动机构71也可具有马达和与该马达连接的凸轮等动力传递机构来取代螺线管82。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移动机构101具有螺线管112作为驱动源,但是第二移动机构101也可具有马达和与该马达连接的凸轮等动力传递机构来取代螺线管1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印字处理机构4具有第一头部37和第二头部39,但是印字处理部4也可只具有第一头部37和第二头部39中的一个。并且,介质处理装置1具有磁数据处理部3,但是介质处理装置1也可不具有磁数据处理部3。
符号说明
1介质处理装置;
2介质;
36、38热敏头;
36A、38A接触位置;
36B、38B退避位置;
13、40介质传送路;
70、100头保持部;
71第一移动机构(移动机构);
72、102支承轴(保持部支承轴);
74a、104a介质接触面;
76、106头保持部件;
77、107支承轴(头支承轴);
78、108按压机构;
79、109球状部件(旋转部件);
80、110板簧(施力部件);
82、112螺线管;
82a、112a柱塞;
83、113轴部件(第一轴部件);
84轴部件(第二轴部件);
85连接板;
85a贯通插入孔(第一贯通插入孔);
85b贯通插入孔(第二贯通插入孔);
91、121拉伸螺旋弹簧(弹性部件);
101第二移动机构(移动机构);
106c贯通插入孔;
159旋转部件;
V介质的传送方向、柱塞的移动方向;
W介质的厚度方向;
Y介质的宽度方向。

Claims (9)

1.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具有:
介质传送路,其供卡片状的介质传送;
热敏头,其与通过所述介质传送路的所述介质接触并对所述介质进行印字;
头保持部,其保持所述热敏头;以及
移动机构,其使所述热敏头和所述头保持部在所述热敏头能够与所述介质接触的接触位置与所述热敏头朝向离开所述介质传送路的方向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介质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头保持部具有:
头保持部件;
头支承轴,其以所述热敏头和所述头保持部位于所述接触位置时的所述介质的传送方向作为转动的轴向,且以所述热敏头相对于所述头保持部件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热敏头;以及
按压机构,其在所述热敏头和所述头保持部位于所述接触位置时的所述介质的传送方向上,朝向所述头保持部件按压所述热敏头,
所述按压机构具有:
旋转部件,其与所述热敏头接触且能够旋转;以及
施力部件,其将所述旋转部件朝向所述热敏头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为形成为球状的球状部件,
所述施力部件为在所述头支承轴的安装位置固定于所述头保持部件的板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敏头形成有大致圆锥台状的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用于配置所述球状部件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配置在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头支承轴的两侧,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与通过所述介质传送路的所述介质的厚度方向和所述介质的传送方向这两个方向大致正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头支承轴的两侧的所述旋转部件配置在与所述头支承轴大致等距离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处理装置具有保持部支承轴,所述保持部支承轴以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配置并支承所述头保持部,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与通过所述介质传送路的所述介质的厚度方向和所述介质的传送方向这两个方向大致正交,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螺线管,
所述热敏头以及所述头保持部利用所述螺线管的柱塞的动作,以所述保持部支承轴为中心转动并在所述接触位置与所述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头保持部件与所述柱塞之间配置有用于防止所述热敏头相对于所述介质的接触压力变为指定值以上的弹性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
第一轴部件,其以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固定于所述柱塞;
连接板,在其基端侧形成有供所述第一轴部件贯通插入的第一贯通插入孔;以及
第二轴部件,其以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贯通插入到形成在所述连接板的末端侧的第二贯通插入孔中且与所述头保持部件卡合,
作为所述弹性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轴部件以及所述第二轴部件卡合,
所述第一贯通插入孔的内径与所述第一轴部件的外径大致相等,
所述第二贯通插入孔在所述柱塞的移动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第二轴部件的外径宽,以使在所述柱塞的移动方向上所述连接板相对于所述第二轴部件能够相对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以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固定在所述柱塞的第一轴部件,
在所述头保持部件形成有供所述第一轴部件贯通插入的贯通插入孔,
作为所述弹性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轴部件和所述头保持部件卡合,
所述贯通插入孔在所述柱塞的移动方向上的宽度比所述第一轴部件的外径宽,以使在所述柱塞的移动方向上所述第一轴部件相对于所述头保持部件能够相对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处理装置具有以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配置且支承所述头保持部的保持部支承轴,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与通过所述介质传送路的所述介质的厚度方向和所述介质的传送方向这两个方向大致正交,
所述移动机构具有螺线管和以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作为轴向固定于所述螺线管的柱塞的第一轴部件,
所述热敏头具有与所述介质接触的介质接触面,
所述热敏头和所述头保持部利用所述柱塞的动作,以所述保持部支承轴为中心转动并在所述接触位置与所述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从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观察时,在所述介质的传送方向上依次配置有所述第一轴部件、所述热敏头以及所述保持部支承轴,
所述保持部支承轴在所述介质的厚度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第一轴部件靠近所述介质接触面的位置。
CN201280052303.7A 2011-12-15 2012-11-29 介质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066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4240 2011-12-15
JP2011274240A JP5833420B2 (ja) 2011-12-15 2011-12-15 媒体処理装置
PCT/JP2012/080811 WO2013088958A1 (ja) 2011-12-15 2012-11-29 媒体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06629A CN103906629A (zh) 2014-07-02
CN103906629B true CN103906629B (zh) 2015-11-25

Family

ID=48612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2303.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06629B (zh) 2011-12-15 2012-11-29 介质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73351B2 (zh)
EP (1) EP2792495A4 (zh)
JP (1) JP5833420B2 (zh)
CN (1) CN103906629B (zh)
WO (1) WO20130889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0734B2 (ja) * 2015-03-30 2018-08-08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カード処理装置
CN106926588B (zh) * 2017-03-31 2018-10-26 汕头高新区炬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转印打印机
JP7031439B2 (ja) * 2018-03-30 2022-03-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2954A (ja) * 1988-10-24 1990-04-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サーマルヘッド取付装置
US5157415A (en) * 1990-01-31 1992-10-20 Teraoka Seiko Co., Ltd. Stationary thermal printer for using detachable cassette
JPH0512152U (ja) * 1991-07-25 1993-02-19 神崎製紙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H0513750U (ja) * 1991-07-31 1993-02-23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熱転写型プリンタ
JPH06143737A (ja) * 1992-11-11 1994-05-24 Cosmo Gurafu:Kk 熱転写プリンタ
JPH0664884U (ja) * 1991-01-16 1994-09-13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印字装置におけるサーマルヘッド支持装置
JPH07195796A (ja) * 1993-12-28 1995-08-01 Graphtec Corp 記録ヘッド支持装置
EP0700789A1 (en) * 1994-09-09 1996-03-13 Tohoku Ricoh Co., Ltd. Thermal printer
JPH09290546A (ja) * 1996-02-26 1997-11-11 Ricoh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H10119327A (ja) * 1996-10-24 1998-05-12 Tec Corp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のヘッド構造
CN1762714A (zh) * 2004-10-19 2006-04-2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热敏打印机
JP2010234695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idec Sankyo Corp 媒体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8155A (en) * 1988-07-22 1991-08-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Recording apparatus
US6532032B2 (en) * 1999-05-07 2003-03-11 Fargo Electronics, Inc. Printer using thermal printhead
US6760052B2 (en) * 2002-06-03 2004-07-06 Primera Technology, Inc. CD recorder and printer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2954A (ja) * 1988-10-24 1990-04-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サーマルヘッド取付装置
US5157415A (en) * 1990-01-31 1992-10-20 Teraoka Seiko Co., Ltd. Stationary thermal printer for using detachable cassette
JPH0664884U (ja) * 1991-01-16 1994-09-13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印字装置におけるサーマルヘッド支持装置
JPH0512152U (ja) * 1991-07-25 1993-02-19 神崎製紙株式会社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H0513750U (ja) * 1991-07-31 1993-02-23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熱転写型プリンタ
JPH06143737A (ja) * 1992-11-11 1994-05-24 Cosmo Gurafu:Kk 熱転写プリンタ
JPH07195796A (ja) * 1993-12-28 1995-08-01 Graphtec Corp 記録ヘッド支持装置
EP0700789A1 (en) * 1994-09-09 1996-03-13 Tohoku Ricoh Co., Ltd. Thermal printer
JPH09290546A (ja) * 1996-02-26 1997-11-11 Ricoh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H10119327A (ja) * 1996-10-24 1998-05-12 Tec Corp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のヘッド構造
CN1762714A (zh) * 2004-10-19 2006-04-2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热敏打印机
JP2010234695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idec Sankyo Corp 媒体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92495A4 (en) 2017-01-25
EP2792495A1 (en) 2014-10-22
WO2013088958A1 (ja) 2013-06-20
CN103906629A (zh) 2014-07-02
US20140285610A1 (en) 2014-09-25
JP2013123864A (ja) 2013-06-24
US9073351B2 (en) 2015-07-07
JP5833420B2 (ja) 2015-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06629B (zh) 介质处理装置
US8382098B2 (en) Recording medium overturn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process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2139581B (zh) 印刷装置
CN103052578B (zh) 介质重叠运送防止机构及介质送出装置
CN102923506B (zh) 输送装置及印刷装置
CN103708269B (zh) 传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CN101554805B (zh) 打印装置
US20150177667A1 (en) Raised support image corresponding to type of media to support media
CN104229505B (zh) 片材分离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P3016021B1 (en) Card reader
KR20230161781A (ko) Ssd용 소켓장치
JP4068306B2 (ja) 磁気記憶装置の固定装置
CN208411115U (zh) 一种具有超厚证本导纸机构的针式打印机
CN209525667U (zh) 读卡器
KR100253465B1 (ko) 매체기록 재생장치
JP4716601B2 (ja) 媒体処理装置
JP6426575B2 (ja) 磁気記録媒体処理装置
JP2855174B2 (ja) 磁気カード送り装置
JPS61134915A (ja) 磁気ヘツド保持装置
JP2020181440A (ja) カードリーダ
JP2971789B2 (ja) 媒体記録再生装置
JP2659505B2 (ja) カード記録再生装置
WO2017026340A1 (ja) 磁気記録媒体処理装置
CN108394187A (zh) 一种具有超厚证本导纸机构的针式打印机
JPH0716208Y2 (ja) タイムレコーダの印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Termination date: 202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