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342C - 一种润滑油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润滑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342C
CN1038342C CN91109119A CN91109119A CN1038342C CN 1038342 C CN1038342 C CN 1038342C CN 91109119 A CN91109119 A CN 91109119A CN 91109119 A CN91109119 A CN 91109119A CN 1038342 C CN1038342 C CN 103834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carbonate
mentioned
alcohol
lubricating oil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1109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478A (zh
Inventor
田中正秀
木曾佳久
高畑和纪
林哲雄
岛本健治
水井公也
藤本忠明
中村恒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581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97952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61271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90173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655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414233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95557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1510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i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3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34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3/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3/18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 H01B3/2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sulating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mainly consist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liquids, e.g. oi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69/00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Esters of carbonic or haloformic acids
    • C07C69/96Esters of carbonic or haloform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HSUGARS; DERIVATIVES THEREOF; NUCLEOSIDES; NUCLEOTIDES; NUCLEIC ACIDS
    • C07H15/00Compounds containing hydrocarbon or substituted hydrocarbon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hetero atoms of saccharide radicals
    • C07H15/02Acyclic radicals, not substituted by cyclic structures
    • C07H15/04Acyclic radicals, not substituted by cyclic structures attached to an oxygen atom of the saccharide radical
    • C07H15/08Polyoxyalkylene deriva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2Aliphatic polycarbonates
    • C08G64/0208Aliphatic polycarbonates saturat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105/00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material being a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
    • C10M105/08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material being a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 containing oxygen
    • C10M105/32Esters
    • C10M105/48Esters of carbonic ac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171/00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characterised by purely physical criteria, e.g. containing as base-material, thickener or additive, ingredients which are characterised exclusively by their numerically specified physical properties, i.e. containing ingredients which are physically well-defined but for which the chemical nature is either unspecified or only very vaguely indicated
    • C10M171/008Lubricant compositions compatible with refriger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2207/00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hydrocarbon compounds containing hydrogen, carbon and oxygen as ingredients in lubricant compositions
    • C10M2207/28Esters
    • C10M2207/32Esters of carbonic ac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2209/00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as ingredients in lubricant composi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2209/00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as ingredients in lubricant compositions
    • C10M2209/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M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USE OF CHEMICAL SUBSTANCES EITHER ALONE OR AS LUBRICATING INGREDIENTS IN A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 C10M2209/00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as ingredients in lubricant compositions
    • C10M2209/1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04Oil-bath; Gear-boxes;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Traction dr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04Oil-bath; Gear-boxes;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Traction drives
    • C10N2040/042Oil-bath; Gear-boxes;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Traction drives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04Oil-bath; Gear-boxes;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Traction drives
    • C10N2040/044Oil-bath; Gear-boxes;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Traction drives for manual transmiss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04Oil-bath; Gear-boxes;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Traction drives
    • C10N2040/046Oil-bath; Gear-boxes;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Traction drives for traction dr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08Hydraulic fluids, e.g. brake-flu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14Electric or magnetic purposes
    • C10N2040/16Dielectric; Insulating oil or insulato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14Electric or magnetic purposes
    • C10N2040/17Electric or magnetic purposes for electric contac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20Metal working
    • C10N2040/24Metal 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 removal of material, e.g. forming, gorging, drawing, pressing, stamping, rolling or extruding; Punching met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20Metal working
    • C10N2040/241Manufacturing joint-less pip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20Metal working
    • C10N2040/242Hot work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20Metal working
    • C10N2040/243Cold work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20Metal working
    • C10N2040/244Metal working of specific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20Metal working
    • C10N2040/244Metal working of specific metals
    • C10N2040/245Soft metals, e.g. alumin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20Metal working
    • C10N2040/244Metal working of specific metals
    • C10N2040/246Iron or ste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20Metal working
    • C10N2040/244Metal working of specific metals
    • C10N2040/247Stainless ste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30Refrigerators lubricants or compressors lubric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32Wires, ropes or cables lubric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34Lubricating-seal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36Release agents or mold release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38Conveyors or chain bel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40Generators or electric motors in oil or gas winning fiel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42Flashing oils or marking oi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44Super vacuum or supercritical u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N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C10M RELATING T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 C10N2040/00Specified use or application for which the lubricating composition is intended
    • C10N2040/50Medical us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Lubricant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Organic Insulating Materials (AREA)
  • Polye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为具有特定环状结构的蔗糖系、蔗糖系以外的低糖类系及单糖类系聚碳酸酯,由不具环状结构的特定的糖衍生出的聚碳酸酯,具有季戊四醇、新戊二醇、或三羟甲基乙烷的骨架结构的聚碳酸酯,及特定的二碳酸酯。
又,本发明的润滑油及电绝缘油含有上述的聚碳酸酯而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如上述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及精制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润滑油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颖的润滑油,更详细地说,涉及与用作冷冻机致冷剂的、氟里昂R-134a、R-152a等的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加氢氟代烃(HFC,Hydrogenated Fluoro Carbon)、氟里昂R-22、R-123、R-124等的对臭氧的破坏力(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较小的加氢含氯氟烃(HCFC,Hydrogenated ChlorofluoroCarbon),以及与这些的混合物具优良的相溶性的同时,且具优良的润滑性能的润滑油;冷冻机用的润滑油,和特别适用于使用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作为致冷剂的冷冻机的润滑油。
本发明又涉及由那些在具有上述优良的相溶性的同时,也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电绝缘性能的润滑油、电绝缘油;特别适用于使用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作致冷剂的冷冻机用的润滑油;特别适用于电冰箱用的润滑油及电绝缘油。
近来,在冷冻机用润滑油中,随着致冷剂气体改用为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加氢氟化烃的氟里昂R-134a(CH2F-CH3),原来作为冷冻机用润滑油使用的矿物油和烷基苯类化合物因与致冷剂气体无相溶性而已无法使用。于是,聚丙二醇及聚丙二醇单烷基醚、聚丙二醇二烷基醚等作为冷冻机用润滑油开始被使用起来。然而,其存在的问题是:上述化合物与氟里昂R-134a的相溶性低,在上述化合物中,特别是在100℃时动粘度为1.5×10-5m2/s(15cst)以上的高粘度化合物因其与氟里昂R-134a的相溶性低,故用作冷冻机用润滑油、例如,用作旋转式汽车空调用润滑油时,其性能很低。
另外,聚碳酸酯虽作为各种润滑油及其成分是有效的,但已有的聚碳酸酯其体积电阻率为1011-1012Ω·cm级,在用作特别要求电绝缘性高的润滑油、电绝缘油时,其电绝缘性能并不一定充分。
因此,人们一直期望一种具优良的润滑性能、且具优良的与氟里昂R-134a的相溶性的化合物,尤其是具有与氟里昂R-134a的优良的相溶性的高粘度化合物的出现,进而期望含此化合物的冷冻机用润滑油及在特别具有与氟里昂R-134a的优良的相溶性的同时,也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及电绝缘性能的聚碳酸酯的出现。
在法国专利第2,321,477号的说明书中,公开了以如下通式表示的三羟甲基丙烷的三碳酸酯。
CH3-CH2-C〔CH2-O-CO-O-R〕3
在上述通式中,R为碳原子数是4-12的支链或非支链的烷基、环烷基、烯丙基、芳烷基,这些基团,有时已被低级烷基取代。根据该说明书,上述的三碳酸酯可被用作对热稳定的润滑剂的主要成份,该润滑剂特别被规定用于超音速飞机中。
然而,在聚碳酸酯中,尤其是在分子末端具有烷基的聚碳酸酯,其优点是吸湿性低。这种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在特开昭46-3865号公报中已有描述。即,在特开昭46-3865号公报中描述了,由在n摩尔的二元醇和(n-1)摩尔的二苯基碳酸酯的混和物中,将1或2摩尔的二元醇与2摩尔的一元醇替换,可获得聚碳酸酯。例如,上述文献中叙述了使用n-癸醇作为上述的一元醇,将聚乙二醇用作二元醇,在减压下加热,使其反应,制造分子末端为癸基的聚碳酸酯的方法。
在上述方法中,作为原料碳酸酯,最好使用反应性高的二苯基碳酸酯。又从其沸点较高、反应条件的设计容易考虑,也优先使用二苯基碳酸酯。
与此相反,若是使用反应性低、沸点也低的二甲基碳酸酯及二乙基碳酸酯,则由上述方法不容易将分子末端作成实质上的烷基。而且,在将这些反应性低的碳酸酯作为原料时,必须使用催化剂,也不容易将高沸点的催化剂从反应生成物中除去。
然而,比起二苯基碳酸酯来,使用低廉的二甲基碳酸酯或二乙基碳酸酯作为原料,在工业生产上是经济的,且非常有利的。
另外,人们已知,使二甲基碳酸酯那样的碳酸酯化合物在一元醇中反应,可获得聚碳酸酯。
但是,如按已有的方法,即取代一元醇,使多元醇与碳酸酯化合物反应,反应结束后,加热馏去未反应的碳酸酯化合物,以酸中和催化剂,则在馏去上述未反应的碳酸酯化合物的阶段,发生聚合,而无法高收率地制得目的产物的聚碳酸酯。
作为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已知有,例如,将二甘醇等的多元醇(ポ-リオ-ル)和二甲基碳酸酯等的碳酸酯化合物在存有碱催化剂时加热,使其反应后,加热馏去未反应的上述碳酸酯化合物,以有机酸等的酸中和上述碱催化剂,制造聚碳酸酯的方法。
但是,如上所述,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配制聚碳酸酯后,如仅以酸中和在此聚碳酸酯中所含有的碱催化剂,则在所得的聚碳酸酯中残留有离子型化合物。因此,由上述方法所得的聚碳酸酯有电绝缘性等的性能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即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已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优良润滑性能、且具有与氟里昂R-134a等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加氢氟代烃、氟里昂R-22等的对臭氧的破坏力较小的加氢含氯氟烃、及与上述化合物的混合物的相溶性优良的润滑油,特别是具有与氟里昂R-134a的相溶性优良的高粘度润滑油。
本发明的目的又在于,提供具有优良的上述相溶性的同时,也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及电绝缘性能的润滑油。
本发明的目在还在于,提供由上述聚碳酸酯组成的、特别适用于使用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作为致冷剂的冷冻机的润滑油,特别适用于电冰箱用的润滑油及电绝缘油。
本发明有关的新颖的第一种聚碳酸酯为如下通式(I)表示的聚碳酸酯。
Su-O-R                                              ……(I)
上述式〔I〕中,Su为以下式(A)表示的基团;R为选自下式(B)、(C)、(D)、(E)及(F)表示的基团;
Figure C9110911900081
上述式(A)、(B)、(C)、及(D)中,R1为以下式(E)或(F)表示的基团。
-(C3H6O)nCOOR2                                 ……(E)
在上述式(E)中,R2为分别独立的、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在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n为1-12的整数。
-(C3H6O)n(C2H4O)pCOOR2                      ……(F)
在上述式(F)中,R2为分别独立地、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在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n及p为1-12的整数。
本发明有关的新颖的第二种聚碳酸酯为如下述通式(II)表示的聚碳酸酯。
(R1O)CH2〔CH(OR1)〕mCH2(OR1)                ……(II)
在上述式〔II〕中,R1为以下式(E)或(F)表示的基团,m为1-6的整数。
-(C3H6O)nCOOR2                                ……(E)
在上述式(E)中,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在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n为1-12的整数。
-(C3H6O)n(C2H4O)pCOOR2                      ……(F)
在上述式(F)中,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在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n及p为1-12的整数。
本发明有关的新颖的第三种聚碳酸酯如下述通式〔VIII〕所示。
(CH3)xC(CH2OCOOR10)y                    ……〔VIII〕
在上述通式〔VIII〕中,R10为分别独立地、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X为0-2的整数,Y为2-4的整数。
本发明有关的新颖的第四种聚碳酸酯如下述通式〔XIII〕所表示:
R15OCOOR16OCOOR17                         ……〔XIII〕
在上述通式〔XIII〕中,R15及R17为分别独立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为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R16为主链的碳原子数是4-8,全部碳原子数在5-8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烃基。
又,本发明有关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等的润滑油,其特征在于含有上述本发明有关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种聚碳酸酯而成。
本发明有关的润滑油具优良的润滑性及清洗性,又与矿物油、酯系的润滑油比较起来,容易降低低温下的粘度,因而可广泛使用于工业用齿轮油、汽车用发动机油、汽车用齿轮油、汽车冷却器、电冰箱等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纤维用润滑油、辊轧用润滑油等的用途。
又,本发明有关的润滑油,不光具有上述优良特性,且因具有与氟里昂R-134a、氟里昂R-152a等的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氟里昂R-22、R-123、R-124等的对臭氧的破坏力小的加氢含氯氟烃,及与这些化合物的混合物的优良的相溶性,故可用作使用氟里昂R-134a等的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R-22、R-123、R-124等的对臭氧的破坏力的小的加氢含氯氟烃、及使用这些化合物的混合物作为致冷剂的冷冻机用润滑油。
在本发明中,除了上述的聚碳酸酯外,含有氟里昂R-134a等的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R-22等的对臭氧的破坏力小的加氢含氯氟烃、及这些化合物的混合物而成的润滑油,也可用作冷冻机用润滑油。
本说明书中“润滑油”一词,用于包含在润滑油是由本发明的聚碳酸酯及其它成分组成的场合和单独由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组成的场合。
本发明有关的电绝缘油,其特征是由上述本发明有关的第三或第四种聚碳酸酯组成。
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是通式〔XVIII〕
R22(OCOO-R23)1                  ……〔XVIII〕〔式〔XVIII〕中,R22为碳原子数4-300的脂肪族烃基,碳原子数4-300的具醚键的脂肪族烃基、或碳原子数6-300的具有醚键的环状结构的烃基,
R23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1为2-8的整数〕
所表示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a)以通式〔XIX〕
R22(OH)1                ……〔XIX〕
〔式中,R2及1与上述通式〔XVIII〕中的R2、1同样〕表示的多元醇,
(b)以通式〔XX〕
R23OH                        ……〔XX〕
〔式〔XX〕中,R23与上述通式〔XVIII〕中的R23同〕所表示的一元醇,及
(c)以通式〔XXI〕
R24OCOOR24              ……〔XXI〕
〔式〔XXI〕中,R24为分别独立地、碳原子数1-2的烷基〕所表示,且R24OH的沸点较上述多元醇及一元醇的沸点为低,对于上述通式〔XIX〕所表示的多元醇的1倍的摩尔数(1ms),其摩尔比在2-200的范围的量的聚碳酸酯化合物,
在碱催化剂存在下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R24OH),除出反应系统外,使反应进行至反应率达95%以上,
接着,在除去上述碱催化剂后,以蒸馏将未反应及未达至最终反应阶段的碳酸酯化合物〔R25OCO2R25(式中,R25分别独立地为R23至R24)〕除出反应系统外。
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的精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配制聚碳酸酯后,将该聚碳酸酯中所含有的碱性物质,由水洗及/或使其与无机离子交换体接触而除去。
图1、图2、图3及图4分别为在实施例1、实施例9、实施例21、实施例25中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红外吸收光谱图。又,图5为在实施例31及实施例32中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红外吸收光谱图。
以下,就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及其用途、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及聚碳酸酯的精制方法作一具体说明。
首先,就本发明有关的新颖的第一种及第二种聚碳酸酯及其用途作一说明。
本发明有关的新颖的第一种聚碳酸酯为以下述通式〔I〕表示的蔗糖系聚碳酸酯、蔗糖之外的低糖类系聚碳酸酯及单糖类系聚碳酸酯。
Su-O-R                                                 ……〔I〕
在上述式〔I〕中,Su为以下式(A)表示的基团,
R为选自以下式(B)、(C)、(D)、(E)、及(F)表示的基团。
Figure C9110911900121
在上式(A)、(B)、(C)、及(D)中,R1为以下式(E)或(F)表示的基团。
-(C3H6O)nCOOR2                                    ……(E)
在上式(E)中,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在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n为1-12的整数。
-(C3H6O)n(C2H4O)pCOOR2                         ……(F)
在上述式(F)中,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在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n及p为1-12的整数。
又,本发明有关的新颖的第二种聚碳酸酯为如下述通式〔II〕所表示的、不具有环状结构的糖中衍生出来的聚碳酸酯。
(R1O)CH2〔CH(OR1)〕mCH2(OR1)          ……〔II〕
在上述式〔II〕中,R1为以下式(E)或(F)所表示的基团,m为1-6的整数。
-(C3H6O)nCOOR2                          ……(E)
在上述式(E)中,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在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n为1-12的整数。
-(C3H6O)n(C2H4O)pCOOR2                ……(F)
在上述式〔F〕中,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为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n及P为1-12的整数。
在本发明中,上式(F)中n与p之比(n/p)为0.5-2.0,较好的为1-10,更好的为2-5的范围。
又,在上述式(E)及(F)中R2的烃基,可举出有:脂肪族烃基、脂环族烃基、芳香族烃基、芳香脂肪族烃基及以通式
-(R3-O)q-R4
(式中,R3为碳原子数2-3的烯烃(アルキレン)基,R4为碳原子数28以下的烃基,q为1-20的整数)表示的乙二醇醚基。
作为上述R2上的脂肪族烃基,具体地可举出有: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新戊基、正己基、2,3-二甲基丁基、异己基、正庚基、异庚基、正辛基、2-乙基己基、异辛基、正壬基、异壬基、正癸基、异癸基、正十一烷基、异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异十二烷基、正十三烷基、异十三烷基、正十四烷基、异十四烷基、正十五烷基、异十五烷基、正十六烷基、异十六烷基、正十七烷基、异十七烷基、正十八烷基、异十八烷基、正十九烷基、异十九烷基、正二十烷基、异二十烷基、2-乙基己基、2-(4-甲基戊基)等。
R2上的脂环族烃基的具体例子可举出有:环己基、1-环己烯基、甲基环己基、二甲基环己基、十氢化萘基、三环癸基(デカニル)等。
R2上的芳香族烃基具体可举出:苯基、邻甲苯基、间甲苯基、对甲苯基、2,4-二甲苯基、基、1-萘基等。
再有,R2上的芳香脂肪族烃基具体可举出有:苄基、甲基苄基、β-苯基乙基(苯乙基Phenethyl)1-苯乙基、1-甲基-1-苯乙基、对甲苄基、苯乙烯基、肉桂基等。
上述R3上的烯烃基具体可例举出:乙烯基、丙烯基、异丙烯基等。
又,作为位于R4上的烃基可举出:脂肪族烃基、脂环族烃基及芳香族烃基。其具体的例子可举出与分别上述的R2上的脂肪族烃基、脂环族烃基、芳香族烃基的具体举例同样的基团。
作为上述通式所表示的乙二醇醚基,具体地可举出有:乙二醇单甲醚基、乙二醇单丁基醚基、二甘醇单正丁基醚基、三甘醇单乙醚基、丙二醇单甲醚基、丙二醇单丁基醚基、一缩二丙二醇单甲醚基、二缩三丙二醇单正丁基醚基等。
在使用氟里昂R-134a等的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气体作为致冷剂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的场合,R2最好选用甲基、乙基、异丙基、正丁基等的低级烷基、乙二醇单甲醚基、乙二醇单丁醚基、二甘醇单甲醚基、三甘醇单甲醚基、丙二醇单甲醚基、丙二醇单丁醚基、一缩二丙二醇单乙醇基、二缩三丙二醇单正丁醚基等的烯烃醇单烷基醚基等。
作为上述通式〔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可举例如以下的聚碳酸酯。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3
〔n=1-3〕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2CH(C2H5)-(CH2)3CH3
〔n=1.0-3.0〕
Figure C9110911900153
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CH3)2
〔n=1-3〕
Figure C9110911900154
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3
〔n=1-3〕
Figure C9110911900161
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2CH(C2H6)-(CH2)3CH3
〔n=1.0-3.0〕
Figure C9110911900162
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3(CH3)2
〔n=1-3〕
Figure C9110911900163
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3
〔n=1-3〕
Figure C9110911900164
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2CH(C2H5)-(CH2)3CH3
〔n=1.0-3.0〕
Figure C9110911900165
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CH3)2
〔n=1-3〕(10)
〔CH2(OR)〕CH〔CH〔OR)〕3CH-O-R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3
〔n=1-3〕(11)
〔CH2(OR)〕CH〔CH〔OR)〕3CH-O-R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2CH(C2H5)-(CH2)3CH3
〔n=1.0-3.0〕(12)
〔CH2(OR)〕CH〔CH〔OR)〕3CH-O-R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CH3)2
〔n=1-3〕(13)
〔CH2(OR)〕CH〔CH〔OR)〕3CH-O-R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2H4O)COOCH3
〔n=1-3〕(14)
〔CH2(OR)〕CH〔CH〔OR)〕3CH-O-R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2H4O)COOCH2CH(C2H5)(CH2)3CH3
〔n=1.0-3.0〕(15)
〔CH2(OR)〕CH〔CH(OR)〕3CH-O-R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2H4O)COOCH(CH3)2
〔n=1-3〕又,作为以上述通式〔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可例举如下的聚碳酸酯: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OOCH3
〔n=1-3〕
Figure C9110911900191
上述式中的R:-〔CH2CH(CH3)O〕nCOOCH(CH3)2
〔n=1-3〕
Figure C9110911900192
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2H4O)COOCH3
〔n=1-3〕上述式中的R:
-〔CH2CH(CH3)O〕n(C2H4O)COOCH(CH3)2
〔n=1-3〕以如上述通式〔I〕及〔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可由例如以下的方法制得。
首先,将(a)以下叙述的通式〔III〕或〔IV〕所表示的多元醇、及
(b)以通式〔V〕
R6OCOOR5    ……〔V〕
[式〔V〕中,R5相当于前述的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为2-30的含醚键的烃基]
所表示的、且R5OH的沸点比上述多元醇的沸点低、其量为对于上述通式〔III〕或〔IV〕所表示的多元醇的摩尔比为3-80范围的聚碳酸酯化合物,
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R5OH)除出反应系统外,使之反应直至反应率达95%以上。另外,在进行上述反应时,最好将反应器内的空气以氮气置换,但也可不经氮气置换。
接着,除去上述碱催化剂之后,以蒸馏将未反应的上述聚碳酸酯化合物除出反应容器外,得到以上述通式(I)或(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
在此制造方法中,不光作为原料的多元醇的全部羟基被碳酸酯化的聚碳酸酯,且也有可能生成少量的、由此多元醇的全部羟基之一部分被碳酸酯化的聚碳酸酯。
表示上述多元醇的通式〔III〕如下:
Su-O-R6                                           ……〔III〕
在上述式〔III〕中,Su为以下式(G)表示的基团,
R6选自以下式(H)、(I)、(J)、(K)及(L)表示的基团。
Figure C9110911900212
Figure C9110911900214
在上述式(G)、(H)、(I)及(J)中,R7表示以下式(K)或(L)表示的基团。
-(C3H6O)nH                                       ……(K)
在上述式(K)中,n为1-12的整数。
-(C3H6O)n(C2H4O)pH                          ……(L)
在上述式(L)中,n及p为1-12的整数。
作为以上述通式〔III〕所表示的多元醇的具体例子,可举出如下式表示的多元醇。在下述式中,n为1-12的整数。
Figure C9110911900221
Figure C9110911900231
Figure C9110911900251
Figure C9110911900261
(15)-(28)
在上述(1)-(14)的化学式中,以-(C3H6O)n(C2H4O)pH基团取代-(C3H6O)nH基团的多元醇。
又,表示上述多元醇的通式〔IV〕如下:
(R7O)CH2〔CH(OR7)〕mCH2(OR7)        〔IV〕
在上述式〔IV〕中,R7为以下式(K)或(L)表示的基团,m为1-6的整数。
-(C3H6O)nH                            ……(K)
在上述式(K)中,n为1-12的整数。
-(C3H6O)n(C2H4O)pH    ……(L)
在上述式(L)中,n及p为1-12的整数。
以上述通式〔IV〕表示的多元醇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以下式表示的多元醇。在下述式中,n为1-12的整数。
Figure C9110911900281
(6)-(10)
在上述(1)-(5)的化学式中,以-(C3H6O)n(C2H4O)p基团取代-(C3H6O)nH基团的多元醇。
作为以上式通式〔V〕所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具体地优先选用: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二丙基碳酸酯,二丁基碳酸酯,二己基碳酸酯,二辛基碳酸酯,二环己基碳酸酯,二-2-乙基己基碳酸酯,二(2-甲基-甲氧基乙基)碳酸酯等。
在此方法中,因要在将碳酸酯化反应中生成的醇以蒸馏除出反应系统外的同时,进行碳酸酯化的反应,所以须要此反应中生成的醇,即以R5OH表示的醇其沸点低于上述的多元醇。
另外,碳酸酯化合物的用量为,对于以上述通式〔III〕或〔IV〕表示的多元醇的摩尔比是3-80,优选地为3-50的范围。由于对碳酸酯化合物的使用量作了如此的限定,故可抑止高聚合度的聚碳酸酯的生成。
在此方法中的反应为,将上述的多元醇和碳酸酯化合物装入反应容器,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边加热,边以蒸馏将生成的醇除去反应系统,便反应达反应率为95%以上,接着,在除去上述碱催化剂后,以蒸馏将未反应的上述碳酸酯化合物除去反应系统。所谓反应率95%以上,意即使反应进行至上述生成的醇的生成量达以上述通式〔III〕或〔IV〕所表示的多元醇摩尔数的0.95倍以上。
作为上述的碱催化剂,最好使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的碱金属氢氧化物,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的碱金属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甲醇钠、甲醇钾、甲醇锂、甲醇铯等的碱金属醇化物,氢化钠、氨基钠等碱金属化合物。其中,特别优选碱金属醇化物。此外,也可用如氢氧化镁、氢氧化钙等的碱土类金属化合物,三甲胺、三乙胺、咪唑、氢氧化四甲铵等的有机氨化合物。这些催化剂的使用量,通常以催化剂的摩尔数/多元醇的摩尔数(摩尔比)为10-1-10-7,优先地为10-2-10-5范围。
在此方法中,反应通常在50-300℃,更好地在60°-20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时间通常为0.5-200小时,更好地为1-100小时。
反应结束后的催化剂的去除,由水洗或以酸中和进行。酸可用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等的固体酸;碳酸、氯化铵、盐酸、硫酸、磷酸等的无机酸;乙酸、苯酚(石碳酸)等的有机酸。又,在上述水洗中,也可添加碳酸铵等的盐。
根据此方法,由于如所述地除去碱催化剂后,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未反应的碳酸酯化合物,从而可防止在有碱催化剂存在下蒸馏除去未反应的碳酸酯化合物时生成的聚碳酸酯的聚合,可高收率地制得目的产物的聚碳酸酯。
如此所得的聚碳酸酯也可根据需要,以活性白土,活性碳等的吸附剂作处理或水洗,除去微量的杂质。尤其是,根据这样的处理,因可除去微量的离子型化合物及极性化合物,故可稳定地保持所得的聚碳酸酯。
根据以上所述方法,在上述反应中,使用二甲基碳酸酯作为碳酸酯化合物时,可以预先将环己烷、苯、己烷等作为共沸溶剂加于反应系统,将甲醇作为与这些共沸溶剂的共沸物,除出反应系统之外,而不是将甲醇作为与二甲基碳酸酯的共沸物从反应系统中除去。所述共沸溶剂以相对于二甲基碳酸酯100%(重量),通常为5-100%(重量),的比例被应用。
根据此方法,因在反应中,将甲醇作为与上述共沸溶剂的共沸物除出于反应系统之外,反应结束后,又从反应混合物中回收未反应的二甲基碳酸酸,所以可提高其回收率。
另外,作为其它的方法,也可如上所述,将甲醇作为与二甲基碳酸酯的共沸物回收之后,在此共沸物中加入上述的共沸溶剂,将甲醇作为与这些共沸溶剂的共沸物,从二甲基碳酸酯中去除,回收二甲基碳酸酯。
根据如上所述方法,因在多元醇和碳酸酯化合物的反应结束,除去所用的碱催化剂后,再除去未反应的碳酸酯化合物,故可高收率地制得目的产物的聚碳酸酯。
又,以通式〔I〕及〔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也可由以下方法制得。
首先,将(a)以上述通式〔III〕或〔IV〕表示的多元醇,
(b)以通式〔VI〕
R8OH                                       ……〔VI〕
(式〔VI〕中,R8相当于上述的R2,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数为2-30的含醚键的烃基)表示的一元醇,及
(C)以通式〔VII〕
R9OCOOR9                                ……〔VII〕
(式〔VII〕中,R9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的烷基)
表示的、且R9OH的沸点比上述多元醇及一元醇的沸点低,其量为对上述通式〔III〕或〔IV〕所表示的多元醇的摩尔比为3-80的范围的碳酸酯化合物,
在存在碱催化剂时,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R9OH)除出反应系统,使反应进行至反应率达95%以上。另外,在进行上述反应时,最好将反应器内的空气以氮气置换,但也可不经氮气置换。
接着,在除去所述碱催化剂后,由蒸馏将未反应的上述碳酸酯除出反应系统,得以上述通式〔I〕或〔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
在此制造方法中,不光是原料的多元醇的全部羟基被碳酸酯化了的聚碳酸酯,且也有可能生成少量的此多元醇的全部羟基中之一部分被碳酸酯化了的聚碳酸酯。
在此方法中,因是以蒸馏将碳酸酯化反应中生成的醇除出于反应系统之外的同时,进行碳酸酯化反应,故有必要使以此反应生成的醇,即,以R9OH表示的醇的沸点低于上述多元醇及一元醇。
又,碳酸酯化合物的用量以对上述通式〔III〕或〔IV〕所表示的多元醇的摩尔比为3-80,优选地为3-50的范围。由对碳酸酯化合物的使用量作如此的限制,可抑制高聚合度的聚碳酸酯的生成。
该方法中的反应是,将上述的多元醇和一元醇、碳酸酯化合物装入反应容器,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边加热,边将生成的醇以蒸馏除出反应系统,使反应进行至反应率达95%以上,接着,除去上述碱催化剂后,以蒸馏将未反应的上述碳酸酯化合物除出反应系统。所谓反应率95%以上,意即,使反应进行至,使上述生成的醇的生成量达所述通式〔III〕或〔IV〕表示的多元醇的摩尔数的0.95倍以上。
有关所述的碱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结束后催化剂的去除,杂质的去除及未反应的二甲基碳酸酯的回收,与先前的制造方法的场合一样。
在最初所述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中,以通式〔V〕所表示的、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之外的碳酸酯化合物,因难于购得,有必要予先合成。而以此制造方法,可使用容易购得的通式〔VII〕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乙基甲基碳酸酯)制造出聚碳酸酯,因而是很经济的。
又,根据此方法,可与先前的制造方法一样,高收率地得到目的产物的聚碳酸酯。
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在具有优良的润滑性及清洗性能的同时,虽是高粘度,也具有优良的与氟里昂R-134a等的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加氢氟代烃、氟里昂R-22等的对臭氧的破坏力小的加氢含氯氟烃,及与这些化合物的混合物的相溶性。又,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与氟里昂R-12等的对臭氧的破坏力大的含氯氟烃的相溶性也很良好。
因此,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可利用作为如旋转式汽车空调那样的、使用高粘度的润滑油的冷冻机用润滑油。
本发明有关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等的润滑油,含有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即至少含有如上述通式〔I〕或〔II〕表示的聚碳酸酯。因而,本发明有关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等的润滑油也可同时含有以通式〔I〕表示的聚碳酸酯和以通式〔II〕表示的聚碳酸酯。另外,本发明有关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等的润滑油,除上述通式〔I〕表示的聚碳酸酯、通式〔II〕表示的聚碳酸酯之外,也可含有其它的聚碳酸酯,例如,从低级脂肪族烃聚醚醇衍生出的碳酸酯。
本发明有关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等的润滑油,除上述的聚碳酸酯之外,也可含有其它成分。
在本发明有关的润滑油中,除了聚碳酸酯之外,作为其它可使用成分,也可掺合乙二醇醚类,例如,由环氧乙烷和氧化丙烯组成的无规共聚物的聚醚乙二醇,及从此聚醚乙二醇中衍生出的碳酸酯,矿物油,例如中性油和高粘度原料油等。另外,液状的聚丁烯和液状癸烷齐聚物等的α-烯烃低聚物,己二酸二异辛基、癸二酸二异辛基、癸二酸二月桂基等的羧酸酯和植物油也可掺入润滑油中。
特别是在作为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致冷气体使用HFC,例如氟里昂R-134a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的场合,作为可添加的其它成分,从相溶性这一点考虑,限于乙二醇醚类和羧酸酯类。不过,由于这些成分的添加易使耐热性、与氟里昂R-134a的相溶性、吸水性恶化,故这些成分的添加量相对全部润滑油量100%(重量)应为不满60%(重量)。
另外,苯酚系稳定剂、消泡剂、对于氯系致冷剂的混入作氯补充剂的环氧化合物,也可掺入本发明有关的冷冻机用润滑油。
在本发明中,公知的润滑油添加剂,例如樱井俊男《石细制品添加剂》(幸书房,昭和49年发行)等中所述的清洗分散剂,抗氧化剂,耐负荷添加剂,油剂,倾斜点下降剂等的润滑油添加剂,也可在不损害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含于冷冻机用润滑油等的润滑油中。
再有,也可在冷冻机用润滑油中,使含有氟里昂R-134a等的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HFC)、氟里昂R-22等的对臭氧的破坏力小的氟里昂(HCFC),及使含有这些氟里昂的混合物。
下面,就本发明有关的新颖的第三种聚碳酸酯及其用途作一说明。
本发明有关的新颖的第三种聚碳酸酯以下述通式〔VIII〕表示。
(CH3)xC(CH2OCOOR10)y    ……〔VIII〕
在上述通式〔VIII〕中,R10为分别独立地,碳原子数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为2-30的具醚键的烃基,X为0-2的整数,Y为0-4的整数。
作为上述R10的烃基,可举出脂肪族烃基,脂环族烃基、芳香族烃基、芳香脂肪族烃基,及以通式
-(R11-O)q-R12
(式中,R11为碳原子数2-3的烯烃基,R12为碳原子数28以下的烃基,q为1-20的整数)
表示的乙二醇醚基。
上述R10的烃基的具体例子,可举出如同前述的R2上已例举的脂肪族烃基、脂环族烃基、芳香族烃基、芳香脂肪族烃基、乙二醇醚基等同样的基团。
以上述通式〔VIII〕表示的聚碳酸酯,有例如以下的聚碳酸酯。
(1)(CH3)2C〔CH2OCOOCH2CH(C2H5)C4H92
(2)(CH3)2C〔CH2OCOOCH(CH3)CH2CH(CH3)22
(3)(CH3)2C〔CH2OCOOCH(CH3)22
(4)(CH3)2C〔CH2OCOOCH(CH3)C3H72
(5)(CH3)2C〔CH2OCOOCH(CH3)C4H92
(6)(CH3)2C〔CH2OCOOCH2CH(CH3)C4H92
(7)(CH3)2C〔CH2OCOOCH2CH2CH(CH3)C2H52
(8)C〔CH2OCOOC4H94
(9)C〔CH2OCOOCH(CH3)24
(10)C〔CH2OCOOCH(CH3)C2H54
(11)C〔CH2OCOOCH(CH3)C3H74
(12)C〔CH2OCOOCH2CH(CH3)C4H94
(13)C〔CH2OCOOC9H194
(14)C〔CH2OCOOC10H214
(15)C〔CH2OCOOC3H6OC3H74
(16)C〔CH2OCOOC2H4OC3H74
(17)(CH3)C〔CH2OCOOCH(CH3)23
(18)(CH3)C〔CH2OCOOCH(CH3)C2H53
(19)(CH3)C〔CH2OCOOCH(CH3)C3H73
(20)(CH3)C〔CH2OCOOCH2CH(CH3)C4H93
(21)(CH3)C〔CH2OCOOC9H193
(22)(CH3)C〔CH2OCOOC10H213
(23)(CH3)C〔CH2OCOOC3H6OC3H73
(24)(CH3)C〔CH2OCOOC2H4OC3H73
作为以上述通式〔VIII〕表示的优选的聚碳酸酯,例如可举出如下式表示的聚碳酸酯。
(1)(CH3)2C(CH2OCOOR10)2
(2)C(CH2OCOOR10)4
在上述(1)及(2)式中的R10,为与上述通式〔VIII〕中R10同一的基团。
以上述通式〔VIII〕表示的聚碳酸酯,可由如以下所述的方法制造。
首先,将(a)通式〔IX〕
(CH3)xC(CH2OH)Y                             ……〔IX〕
(式〔IX〕中,X及Y分别与上述通式〔VIII〕中的X、Y同样)表示的多元醇,及
(b)通式〔X〕
R10OCOOR10                                   ……〔X〕
(式〔X〕中,R10与上述通式〔VIII〕中的R10同样)所表示的、且R10OH的沸点比上述多元醇的沸点低,m1/Ym2(式中,m1为碳酸酯化合物的摩尔数,m2为多元醇的摩尔数,Y表示多元醇的羟基个数)为2-200范围的量的碳酸酯化合物,
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加热,同时,以蒸馏将生成的醇(R10OH)除出反应系统,使反应进行至达反应率为95%以上。另外,在进行上述反应时,反应器内的空气最好以氮气置换,但不经氮气置换也可以。
接着,将上述碱催化剂除去后,以蒸馏将未反应的上述碳酸酯化合物除出反应系统,得以上述通式〔VIII〕表示的脂肪族聚碳酸酯。
作为以上述通式〔X〕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具体地,优先选用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二丙基碳酸酯、二丁基碳酸酯、二-〔1,3-二甲基丁基〕碳酸酯、二己基碳酸酯、二辛基碳酸酯、二-〔2-乙基己基〕碳酸酯、二环己基碳酸酯等。
因在此方法中,是将在碳酸酯化反应中生成的醇以蒸馏从反应系统除去的同时,进行碳酸酯化反应的,故在此反应中生成的醇,即以R10OH表示的醇,其沸点须比上述多元醇的沸点低。
又,碳酸酯化合物,其用量为m1/Ym2(式中,m1为碳酸酯化合物的摩尔数,m2为多元醇的摩尔数,Y表示多元醇的羟基个数)2-200,较好的是3-80,更好的是3-50的范围。通过如此限制碳酸酯化合物的使用量,可抑制高聚合度的聚碳酸酯的生成。
在此方法中的反应为,将如上述的多元醇和碳酸酯化合物装入反应容器内,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边加热边以蒸馏将生成的醇除至反应系统外,使反应进行至反应率达95%以上,接着,在除去上述碱催化剂后,以蒸馏将未反应的上述碳酸酯化合物除出反应系统。所谓反应率达95%以上,意即使反应进行到上述生成的醇的生成量达上述Ym2的0.95倍摩尔以上。
至于上述碱的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结束后的催化剂的除去、杂质的去除及未反应的二甲基碳酸酯的回收等,则与以上述通式〔I〕及〔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的场合相同。
又,以通式〔VIII〕表示的聚碳酸酯,也可由如下的方法制造。
首先,将(a)以通式〔IX〕
(CH3)XC(CH2OH)Y                                   ……〔IX〕所表示的多元醇。
(b)以通式〔IX〕
R10OH                                              ……〔IX〕
(式〔IX〕中,R10与上述通式〔VIII〕中的R10相同)所表示的一元醇,及
(c)以通式〔XII〕
R13OCOOR13    ……〔XII〕
(式〔XII〕中,R13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的烷基)所表示、且,R13OH的沸点比上述多元醇及一元醇的沸点低,其用量为m1/Ym2(式中,m1为碳酸酯化合物的摩尔数,m2为多元醇的摩尔数,Y表示多元醇的羟基个数)是2-200的范围的碳酸酯化合物,
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边加热,边将生成的醇(R13OH)以蒸馏除出反应系统,使反应进行至反应率达95%以上。另外,在进行上述反应时,最好用氮气置换反应器内的空气,但也可不作氮气置换。
接着,在除去上述碱催化剂后,将未反应及未达到最终反应阶段的碳酸酯化合物〔R14OCO2R14(式中,R14分别独立地为R10至R13)〕用蒸馏除出反应系统,得以上述通式〔VIII〕表示的聚碳酸酯。
在此方法中,因是在以蒸馏将碳酸酯化反应中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的同时,进行碳酸酯化的反应,故须使在该反应中生成的醇,即,以R13OH表示的醇,其沸点应比上述多元醇及一元醇的低。
另外,碳酸酯化合物的用量为其m1/Ym2(式中,m1为碳酸酯化合物的摩尔数,m2为多元醇的摩尔数,Y表示多元醇羟基的个数)在2-200,较好地在3-80,更好地在3-50的范围。通过如此限制碳酸酯化合物的用量,可以抑制高聚合度的聚碳酸酯的生成。
在此方法中的反应为,将如上所述的多元醇和一元醇、碳酸酯化合物装入反应容器内,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边加热,边将生成的醇以蒸馏除出反应系统,使反应进行至反应率达95%以上,接着,在除去上述碱催化剂后,以蒸馏将未反应的上述碳酸酯化合物除出反应系统。所谓反应率达95%以上,意即,使反应进行至,所述生成的醇其生成量达上述Ym2的0.95倍摩尔数以上。
有关上述碱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结束后的催化剂的去除、杂质的去除及未反应的二甲基碳酸酯的回收,与上述以通式〔I〕及〔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的场合相同。
上述以通式〔VIII〕表示的聚碳酸酯,其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的同时,其体积电阻率为1013-1014Ω·cm级,与已有的聚碳酸酯比较起来,电绝缘性能好。因此,此聚碳酸酯可被利用于特别要求电绝缘性能的润滑油、电绝缘油的用途。具体地说,特别适用于电冰箱用的润滑油及电绝缘油。
又,此聚碳酸酯具有与氟里昂R-134a等对臭氧层非破坏性氟里昂的优良的相溶性,故特别适用于使用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氟里昂作致冷剂的冷冻机用润滑油。
在含有以上述通式〔VI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而成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等的润滑油中,除此聚碳酸酯外,也可含有其它成分,这与含有以前述通式〔I〕、〔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而成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等的润滑油的场合相同。
下面,就本发明有关的新颖的第四种聚碳酸酯及其用途作一说明。
本发明有关的第四种新颖的聚碳酸酯以下述通式〔XIII〕表示:
R15OCOOR16OCOOR17    ……〔XIII〕
在上述通式〔XIII〕中,R15及R17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R16为主链碳原子数是4-8,全部碳原子数是5-8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烃基。
作为上述R16的烃基,具体地可举出:戊烯基、甲基戊烯基、乙基戊烯基、己烯基、甲基己烯基、乙基己烯基等。
作为上述R15及R17的烃基,可举出,脂肪族烃基、脂环族烃基、芳香族烃基、芳香脂肪族烃基及以通式:
-(R18-O)q-R19
(式中,R18为碳原子数2-3的烯烃基,R19为碳原子数在28以下的烃基,q为1-20的整数)所表示的乙二醇醚基。
作为上述R16及R17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与前述R2上的脂肪族烃基、脂环族烃基、芳香族烃基、芳香脂肪族烃基、乙二醇醚基的具体例举的基团同样的基团。
作为以上述通式〔XI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可例举如下的聚碳酸酯。
(1)CH3C2H4CH(CH3)C2H4-OCOO-C2H4CH(CH3)C2H4-O-COO-C2H4CH(CH3)C2H4CH3
(2)CH3CH(CH3)C4H8-OCOO-C2H4CH(CH3)C2H4-OCOO-C4H8CH(CH3)CH3
(3)C4H9CH(C2H5)CH2-OCOO-C2H4CH(CH3)C2H4-OCOO-CH2CH(C2H5)C4H9
(4)C3H7C(CH3)2CH2-OCOO-C2H4CH(CH3)C2H4-OCOO-CH2C(CH3)2C3H7
(5)C4H9(CH3)CHCH2-OCOO-C2H4CH(CH3)C2H4-OCOO-CH2CH(CH4)C4H9
(6)C4H9(CH3)CHC2H4-OCOO-C2H4CH(CH3)C2H4-OCOO-C2H4CH(CH3)C4H9
(7)C3H7OC2H4-OCOO-C2H4CH(CH3)C2H4-OCOO-C2H4OC3H7
(8)C4H9OC2H4-OCOO-C2H4CH(CH3)C2H4-OCOO-C2H4OC4H9
(9)C2H6OC3H6-OCOO-C2H4CH(CH3)C2H4-OCOO-C3H6OC2H5
(10)(C2H5OCH2)2CH-C2H4CH(CH3)C2H4-OCOO-CH(CH2OC2H5)2
(11)CH3C2H4CH(CH3)C2H4-OCOO-C2H4CH(CH3)C3H6-O-COO-C2H4CH(CH3)C2H4CH3
(12)CH3CH(CH3)C4H8-OCOO-C3H6CH(CH3)C3H6-OCOO-C4H8CH(CH3)CH3
(13)C4H9CH(C2H5)CH2-OCOO-C5H10-OCOO-CH2CH(C2H5)C4H9
(14)C3H7C(CH3)2CH2-OCOO-C6H12-OCOO-CH2C(CH3)2C3H7
(15)C4H9(CH3)CHCH2-OCOO-C4H8CH(CH3)C2H4-O-COO-CH2CH(CH3)C4H9
作为上述以通式〔XIII〕所表示的优选的聚碳酸酯,可例举出如下式表示的聚碳酸酯、即,以上述(1)-(10)式所表示的聚碳酸酯。
(1)R15OCOO-C2H4CH(CH3)C2H4-OCOOR17
上述式(1)中的R15及R17为与上述通式〔XIII〕中的R15、R17同样的基团。
如上述的通式〔XIII〕表示的聚碳酸酯,可由例如下述的方法制造。
首先,将(a)以通式〔XIV〕
R16(OH)2                             ……〔XIV〕
(式〔XIV〕中,R16与上述通式〔XIII〕中的R16相同)表示的二元醇,及
(b)以通式〔XV〕
R15OCOOR15或R17OCOOR17              ……〔XV〕
(式〔XV〕中,R15及R17与上述通式〔XIII〕中的R15、R17相同)所表示的、且,R15OH或R17OH的沸点比上述二元醇的沸点低,其量为m3/2m4(式中,m3为碳酸酯化合物的摩尔数,m4为二元醇的摩尔数)在2-200的范围的碳酸酯化合物,
在有碱催化剂的存在时,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R15OH或R17OH)除出反应系统,使反应进行至反应率达95%以上。另外,在进行上述反应时,最好以氮气置换反应容器内的空气,但也可不作氮气置换。
接着,在除去上述碱催化剂之后,由蒸馏将未反应的上述碳酸酯化合物除出反应系统,得以上述通式〔XI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
作为以上述通式〔XV〕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具体地,优先使用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二丙基碳酸酯、二丁基碳酸酯、二〔1,3-二甲基丁基〕碳酸酯、二己基碳酸酯、二辛基碳酸酯、二〔2-乙基己基〕碳酸酯、二环己基碳酸酯。
在此方法中,因是在以蒸馏将由碳酸酯化反应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的同时,进行碳酸酯化的反应,故须使在此反应中生成的醇,即,以R16OH表示的醇其沸点比上述二元醇的低。
又,碳酸酯化合物的用量以m3/2m4(式中,m3为碳酸酯化合物的摩尔数,m4为二元醇的摩尔数)在2-200,较好的为3-80,更好地为3-50的范围。由如此限制碳酸酯化合物的使用量,可抑制高聚合度的聚碳酸酯。
在此方法中的反应为,将如上述的二元醇和碳酸酯化合物装入反应容器,在有碱催化剂的存在下,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使反应进行至反应率达95%以上,接着,在除去上述碱催化剂之后,由蒸馏将未反应的上述碳酸酯化合物除出反应系统。所谓反应率达95%以上,意即,使反应进行至使上述生成的醇其生成量达上述2m4的0.95倍摩尔以上。
至于上述的碱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结束后的催化剂的去除,杂质的去除以及未反应的二甲基碳酸酯的回收等,则与前述以通式〔I〕及〔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的场合同样。
又,以通式〔XIII〕表示的聚碳酸酯,也可由以下方法制造。
首先,将(a)以通式〔XIV〕
R16(OH)2                                     ……〔XIV〕
(式〔XIV〕中,R16与上述通式〔XIII〕中的R16相同)所表示的二元醇,
(b)以通式〔XVI〕
R15OH或R17OH                               ……〔XVI〕
(式〔XVI〕中,R15及R17与上述通式〔XIII〕中的R15、R17相同)所表示的一元醇,及
(c)以通式〔XVII〕
R20OCOOR20                                   ……〔XVII〕
(式〔XVII〕中,R20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的烷基)所表示的、且,R20OH的沸点比上述二元醇及一元醇的沸点低,用量为m3/2m4(式中m3为碳酸酯的摩尔数,m4为二元醇的摩尔数)在2-200的范围的碳酸酯化合物,
在有碱催化剂的存在下,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R20OH)除出反应系统,使反应进行至反应率达95%以上,。另外,在进行上述反应时,最好用氮气置换反应器内的空气,但也可以不作氮气置换。
接着,在除去上述的碱催化剂后,由蒸馏将未反应的及未达到最终反应阶段的碳酸酯化合物〔R21OCO2R21(式中,R21分别独立地,为R15、R17至R19)〕除出反应系统,得上述以通式〔XIII〕表示的聚碳酸酯。
在此方法中,因是在以蒸馏将由碳酸酯化反应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的同时,进行碳酸酯化的反应的,故须使此反应生成的醇,即,以R19OH表示的醇,其沸点低于上述二元醇及一元醇。又,碳酸酯化合物的用量为m3/2m4(式中,m3为碳酸酯化合物的摩尔数,m4为二元醇的摩尔数)在2-200,较好的在3-80,更好地为3-50的范围。由如此限制碳酸酯化合物的用量的方法,即可抑制高聚合度的聚碳酸酯的生成。
在此方法中,反应是将如上述的二元醇和一元醇、碳酸酯化合物装入反应容器内,在有碱催化剂的存在下,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使反应进行至反应率达95%以上,接着,在除去上述碱催化剂之后,由蒸馏将未反应的上述碳酸酯化合物除出反应系统。所谓反应率达95%以上,意即,使反应进行至上述生成的醇其生成量为上述2m4的0.95倍摩尔数以上。
至于上述碱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结束后的催化剂的去除,杂质的去除以及未反应的二甲基碳酸酯的回收,则与以上述通式〔I〕及〔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的场合相同。
以上述通式〔XIII〕表示的聚碳酸酯,在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的同时,其体积电阻率为1014-1016Ω·cm级,与已有的聚碳酸酯比较起来,其电绝缘性能好。因此,此聚碳酸酯可用于特别要求具备电绝缘性能的润滑油、电绝缘油的用途,具体地说,尤其适用于电冰箱用的润滑油及电绝缘油。
又,此聚碳酸酯,因具有与氟里昂R-134a、R-152a等的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HFC),及氟里昂R-22、R-123、R-124等对臭氧的破坏力小的氟里昂(HCFC),还有与这些化合物的混合物的优良的相溶性,故特别适用于使用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HFC)或对臭氧的破坏力小的氟里昂(HCFC),及这些化合物的混合物作致冷剂的冷冻机用的润滑油。
在含有以上述通式〔XI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而成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等的润滑油中,除此聚碳酸酯外,也可含有其它成分。这点与含有以前述通式〔I〕、〔II〕、〔VI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而成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等的润滑油的场合相同。
另外,将构成本发明有关的润滑油的、以通式〔I〕、〔II〕、〔VIII〕、〔XI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用于辊轧用润滑油、金加工油、纤维用润滑油等的用途时,可如通常所实施的那样,使用合适的乳化剂将聚碳酸酯作成与水的乳化液而使用。
以下,就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作一具体说明。
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以通式〔XVIII〕
R22(OCOO-R23)1                    ……〔XVIII〕
〔式〔XVIII〕中,R22为碳原子数4-300的脂肪族烃基、碳原子数4-300的具醚键的脂肪族烃基,或碳原子数6-300的具醚键的环状烃基,
R23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在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1为2-8的整数〕表示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
作为以上述通式〔XVI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可例举出上述的以通式〔I〕、〔II〕、〔VIII〕及〔XIII〕表示的聚碳酸酯。
在本发明中,使用特定的多元醇,特定的一元醇及特定的碳酸酯化合物。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多元醇表由下述的通式〔XIX〕表示。
R22(OH)1                          ……〔XIX〕
在上述通式〔XIX〕中,R22为碳原子数在4-300的脂肪族烃基、碳原子数在4-300的具醚键的脂肪族烃基、或碳原子数在6-300的具有醚键的环状烃基,1为2-8的整数。
作为以上述通式〔XIX〕所表示的多元醇,具体地优先使用二甘醇、三甘醇、四甘醇、聚乙二醇、一缩二丙二醇、二缩三丙二醇、聚丙二醇等的乙二醇;共聚了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二元醇;季戊四醇、一缩二季戊四醇、三甲醇丙烷、新戊二醇、己二醇;由季戊四醇、一缩二季戊四醇、三甲醇丙烷、新戊二醇或己二醇与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的反应生成物构成的多元醇;由环氧丙烷或环氧乙烷与羟甲基环氧乙烷或丙三醇的反应生成物构成的多元醇;吡喃葡糖、吡喃半乳糖、吡喃甘露糖等的吡喃糖;呋喃果聚糖、呋喃核糖等的呋喃糖,但也可用一缩二丁二醇、二缩三丁二醇、聚丁二醇等。
本发明所用的一元醇由如下述通式〔XX〕表示:
R23OH                                 〔XX〕
在上述通式〔XX〕中,R23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在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
作为上述R23的烃基,可举出脂肪族烃基、脂环族烃基、芳香族烃基、芳香脂肪族烃基及以通式:
(式中,R26为碳原子数2-3的烯烃基,R27为碳原子数在28以下的烃基,q为1-20的整数)所表示的醇醚基。
作为上述R23的烃基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与已具体列举的前述R2上的脂肪族烃基、脂环族烃基、芳香族烃基、芳香脂肪族烃基、醇醚基的基团同样的基团。
在使用氟里昂R-134a等的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气体作致冷剂的冷冻机用润滑油的场合,R23优先使用对甲基、乙基、异丙基、正丁基等的低级烷基、乙二醇一甲醚基、二甘醇一甲醚基、三甘醇一甲醚基、丙二醇一甲醚基、一缩二丙二醇一甲醚基、二缩三丙二醇一正丁醚基等的亚烷醇单烷醚基等。
本发明所用的碳酸酯化合物,以下述通式〔XXI〕表示。
R24OCOOR24                                ……〔XXI〕
在上述通式〔XXI〕中,R24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的烷基。作为通式〔XXI〕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具体地可举出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乙基甲基碳酸酯。这些碳酸酯可容易地购得。
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为使用上述的多元醇、一元醇及碳酸酯化合物制造上述通式[XVIII]表示的聚碳酸酯的方法。
在上述通式[XVIII]中,R22及1与下述通式[XIX]中的R22、1相同,又,R23与下述通式[XX]中的R23相同。
首先,将(a)以通式[XIX]
R22(OH)1                               ……[XIX]表示的多元醇、
(b)以通式[XX]
R23OH                                   ……[XX]表示的一元醇、及
(c)以通式[XXI]
R24OCOOR24                              ……[XXI]表示的、且R24OH的沸点比上述多元醇及一元醇的沸点低、其量为对以上述通式[XIX]表示的多元醇的1倍的摩尔数(1m5)的摩尔比在2-200的范围的碳酸酯化合物,
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R24OH)除出反应系统,使反应进行至反应率达95%以上。
上述1m5中的1表示多元醇羟基的个数。
另外,在进行上述反应时,最好以氮气置换反应器内的空气,但也可不作氮气置换。
接着,在除去上述碱催化剂后,以蒸馏将未反应及未达至最终反应阶段的碳酸酯化合物[R25OCO2R25(式中,R25分别独立地为R23至R24)]除出反应系统,得以上述通式[XVIII]表示的聚碳酸酯。
在此方法中,因是在以蒸馏将碳酸酯反应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的同时,进行碳酸酯化的反应的,故由此反应生成的醇,即,以R24OH表示的醇其沸点须比上述多元醇及一元醇的低。
又,碳酸酯化合物,其用量为对以上述通式[XIX]表示的多元醇的1倍的摩尔数(1m5)的摩尔比在2-200,较好地在3-80,更好地为3-50的范围。由如此限定碳酸酯化合物的使用量,即可抑制高聚合度的聚碳酸酯的生成。
在此方法中的反应为,将如上所述的多元醇和一元醇、碳酸酯化合物装入反应容器,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使反应进行至反应率达95%以上,接着,在除去上述碱催化剂后,以蒸馏将未反应及未达至最终阶段的反应的碳酸酯化合物[R25OCO2R25(式中,R25分别独立地为R23至R24)]除去反应系统。所谓反应率达95%以上,意即,使反应进行至,使上述生成的醇其生成量达1m5摩尔数的0.95倍摩尔以上。
至于上述碱催化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结束后的催化剂的去除、杂质的去除及未反应的二甲基碳酸酯的回收等,则与前述的通式[I]及[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的场合一样。
根据此方法,在除去碱催化剂之后,由在减压下蒸馏除去未反应的碳酸酯化合物,可防止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以蒸馏除去未反应的碳酸酯化合物时所产生的聚碳酸酯的聚合,高收率地得到目的产物的聚碳酸酯。
又,由于对如此所得的聚碳酸酯,用活性白土、活性碳等的吸附剂进行处理或水洗,可除去微量的离子型化合物和极性化合物,故可稳定地保持所得的聚碳酸酯。
作为根据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所制造的聚碳酸酯,可以例举出如下的聚碳酸酯。
(1)二缩三丙二醇-二-[2-乙基己基]碳酸酯,
(2)二缩三丙二醇-二-[1,3-二甲基丙基]碳酸酯,
(3)新戊二醇-二-[2-乙基己基]碳酸酯,
(4)新戊二醇-二-[正庚基]碳酸酯,
(5)季戊四醇-四-[正丁基]碳酸酯,
(6)一缩二丙二醇-二-[2-乙基己基]碳酸酯,
(7)蔗糖-六-[正丁基]磷酸酯,
(8)2,2-二乙基丙二醇-二-[2-乙基己基]碳酸酯,
(9)2-甲基-2-乙基丙二醇-二-[2-乙基己基]碳酸酯,
(10)3-甲基戊二醇-二-庚基碳酸酯。
最后,就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的精制方法加以说明。
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的精制方法,为对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配制的,含碱性物质(碱催化剂、来自碱催化剂的碱性物质)的聚碳酸酯所采用的精制方法。
作为配制含这样的碱性物质的聚碳酸酯的方法,可例举出如下三种方法。
(1)在有碳酸酯化合物和碱催化剂存在时,在常压或加压下,边加热聚烯烃二醇(ボリアルキレソダリコ-ル),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使之进行反应。
在上述反应中,也可存在一元醇。
接着,以蒸馏将未反应的上述化合物除出反应系统之后,在减压下加热,使进行缩聚合反应,用酸中和所得的反应生成物中的碱催化剂。
另外,在进行上述反应时,最好以氮气置换反应器内的空气,但也可不作氮气置换。
作为上述烯烃二醇的例子,可举出以通式[XXII]
HO-R28-OH                          ……[XXII]所表示的聚烯烃二醇。
在上述通式[XXII]中的R28为聚烯烃二醇的残余基团,以下式
-(CmH2mO)nCmH2m-表示。该式中,m为2-10的整数,a为1-100的整数。
以上述通式[XXII]所表示的聚烯烃二醇,具体地说,与前述以通式[XIX]所表示多元醇相同。
作为上述碳酸酯化合物例子,可举出以通式[XXIII]
R29OCOOR29                       ……[XXIII]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
上述通式[XXIII]中的R29为甲基或乙基。
作为上述以通式[XXIII]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具体地可举出有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这些碳酸酯化合物的用量在m6/(2m7+m8)为0.6-5,优选地为1-3的范围。所述的m6为碳酸酯化合物的摩尔数,m7为聚烯烃二醇的摩尔数,m8为以下述通式[XXIV]表示的一元醇的摩尔数。上述m6/2(m7+m8)在理论上以0.5为好,但如不以过量使用上述碳酸酯化合物,则所得的聚碳酸酯在其末端残留有羟基。而如大量使用上述碳酸酯化合物,又是不经济的。
作为上述一元醇的例子,可举出以通式[XXIV]
R30OH                                   ……[XXIV]表示的一元醇。
上述通式[XXIV]中的R30为碳原子数在2-20的烷基、碳原子数在6-20的芳基或以式
R31(OCnH2n)b-表示的基团。
上述R31为碳原数1-2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在6-20的芳基,n为1-10的整数,b为1-100的整数。
作为以上述通式[XXIV]表示的一元醇,具体地优先使用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聚乙二醇等的一烷基醚、丙二醇、一缩二丙二醇、二缩三丙二醇、聚丙二醇等的一烷基醚等。
作为烷基特别优选甲基和乙基。
另外,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十三烷醇、环己醇、环己基甲醇、苯酚、甲酚等也可用作一元醇。
以通式[XXII]表示的聚烯烃二醇和以通式[XXIV]表示的一元醇的用量,通常在一元醇/聚烯烃二醇的摩尔比为0-2的范围。
使反应在附有蒸馏塔的反应器里进行,就能够有效地使生成的R29OH馏出。上述碳酸酯化合物[XXIII]可在反应初期全部加入,也可先在反应初期仅加入一部分,再在反应过程中作间歇地、或连续地添加。
在该方法中,反应分二阶段进行。作为第一阶段的工序,将上述聚烯烃二醇(按需要也可是一元醇)及碳酸酯化合物装入反应容器,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在常压或加压下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R29OH除出反应系统,进行碳酸酯的反应,使反应率达95%以上,接着,以蒸馏将未反应的上述碳酸酯化合物除出反应系统。所谓反应率达95%以上,意即,使反应进行至,上述生成的醇其生成量在0.95(2m7+m8)摩尔以上。
作为第二阶段反应工序,将如上所得的反应混合液物在减压下加热,以蒸馏将由碳酸酯交换反应生成的碳酸酯化合物除出反应系统,同时,进行缩合聚合反应,然后,以酸中和碱催化剂。
有关上述碱催化剂,则与以前述通式[I]及[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的场合一样。碱催化剂的使用量,通常,以催化剂的摩尔数/(2m7+m8)为10-1-10-7,优选地为10-2-10-5的范围。
在此方法中,第-阶段的反应如上已述,为碳酸酯化反应,第二阶段的反应为碳酸酯交换反应。碳酸酯化反应通常,在常压-29.4MPa(30kg/cm2),优选地为常压-9.8MPa(10kg/cm2)的压力下,在50-300℃、优选地为60-200℃的温度进行。反应时间通常为0.5-200小时,较好地为1-100小时。又,碳酸酯交换反应通常在5.3×104~1.33×102Pa(400-1mmHg),优选地为2.67×104-6.7×102Pa(200-5mmHg)的减压下,在50-300℃,优选地为60-20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时间通常为0.1-100小时,较好的为2-50小时。
对反应结束后的催化剂用酸中和时,可用固体酸、无机酸或有机酸。例如,可用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碳酸、碳酸铵、氯化铵、盐酸、硫酸、磷酸、乙酸、苯酚等。其中,优先选用磺酸型离子交换树酯及、碳酸、碳酸铵、氯化铵等的弱酸性水溶液来中和。
根据此方法,可以得到分子末端实质上仅由烃基构成的聚烯烃二醇聚碳酸酯。
该聚烯烃二醇聚碳酸酯以下述通式[XXV]表示。
R32-OCOO-(R28-OCOO)x-R33    ……[XXV]
在上述通式[XXV]中,R28与通式[XXII]中的R28相同,R32及R33分别独立地,为通式[XXIV]中的R30或通式[XXIII]中的R29,X的平均值为0.5-10。
另外,根据此方法,也可在上述第一阶段的反应工序中,使用二甲基碳酸酯作为碳酸酯化合物的场合,不是将甲醇作为与二甲醇碳酸酯的共沸物除出反应系统,而是预先在反应系统中加入环己烷、苯、己烷等的共沸溶剂,将甲醇作为与这些共沸溶剂的共沸物,除出反应系统。所述共沸溶剂的使用量相对二甲基碳酸酯,通常,为5-100%(重量)。
根据此方法,因在碳酸酯化反应中,将甲醇作为与上述共沸溶剂的共沸物,除出反应系统,反应结束后,从反应混合物中回收未反应的二甲基碳酸酯,故可提高其回收率。
另外,作为另一种方法,在如上所述,将甲醇作为与二甲基碳酸酯的共沸物回收之后,也可在此共沸物中加入如上述的共沸溶剂,将甲醇作为与此共沸溶剂的共沸物从二甲基碳酸酯中除去,回收二甲基碳酸酯。
(2)将多元醇及碳酸酯化合物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边加热,加由蒸馏将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使进行反应。
又,在进行上述反应时,最好以氮气置换反应器内的空气,但也可以不作氮气置换。
作为上述多元醇的例子,可举出的通式[XXVI]
R34(OH)1                           ……[XXVI]所表示的多元醇。
在上述通式[XXVI]中,R34为碳原子数在4-300的脂肪族烃基,也可含有醚键。另外,j为2-8的整数。
作为以上述通式[XXVI]表示的多元醇,具体地,可使用前述作为以通式[XIX]表示的多元醇的具体例子而列举的化合物。
作为上述碳酸酯化合物的例子,可举出以通式[XXVII]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
R35OCOOR35                        ……[XXVII]
在上述通式中,R35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
作为上述通式[XXVII]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具体地,优先使用以前述通式[V]所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而列举的化合物。
在此方法中,因是以蒸馏将碳酸酯化反应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外,同时,进行碳酸酯化的反应的,故而须使此反应中生成的醇,即,以R35OH表示的醇,其沸点低于上述多元醇的。
又,碳酸酯化合物的用量以m9/jm10为2-50的范围,优选的是2-30的范围。所述m9为碳酸酯化合物的摩尔数,m10为多元醇的摩尔数,j为多元醇羟基的个数。由如此限制碳酸酯化合物的使用量,即可在反应中抑制高聚合度的聚碳酸酯的生成。
此方法中,将上述多元醇和碳酸酯化合物装入反应容器,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除去反应系统,进行反应直至反应率达95%以上。所谓反应率达95%以上,意即,使反应进行至,上述生成的醇其生成量为0.95jm10摩尔以上。
作为上述碱催化剂,可使用在以上述通式[I]及[II]表示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中已列举的化合物。又,这些催化剂的使用量通常采用以催化剂的摩尔数/jm10为10-1-10-7,优选地为10-2-10-5的范围。
在此方法中,反应通常在50-300℃、较好为60-20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时间通常为0.5-200小时,较好的为1-100小时。
(3)将多元醇、一元醇及碳酸酯化合物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而进行反应。
在进行上述反应时,最好用氮气置换反应器内的空气,但也可以不作氮气置换。
作为多元醇的例子,可举出的通式[XXVIII]
R36(OH)1                          [XXVIII]所表示的多元醇。
在上述通式[XXVIII]中,R36为碳原子数4-300的脂肪族烃基、碳原子数4-300的含醚键的脂肪族烃基、或碳原子数6-300的含醚键的环状烃基,1为2-8的整数。
作为以上述通式[XXVIII]所表示的多元醇,具体地,可使用作为前述以通式[XIX]表示的多元醇的具体例子已列举的化合物。
作为上式一元醇的例子,可举出以通式[XXIX]
R37OH                              ……[XXIX]表示的一元醇。
在上述通式[XXIX]中,R37为碳原子数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2-30的含醚键的烃基。
作为上述R37的烃基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与作为前述R2上的脂肪族烃基,脂环族烃基,芳香族烃基,芳香脂肪族烃基,醇醚基的具体例子已列举的基团为相同的基团。
作为上述碳酸酯化合物的例子,可举出以通式[XXX]
R40OCOOR40                        ……[XXX]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
在上述通式[XXX]中,R40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的烷基。作为以通式[XXX]表示的碳酸酯化合物,具体地可举出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乙基甲基碳酸酯。这些碳酸酯化合物容易购得。
因以此方法,是在以蒸馏将碳酸酯化反应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的同时,进行碳酸酯化的反应的,故以此反应生成的醇,即,以R40OH表示的醇,其沸点应比上述多元醇及一元醇的低。
又,碳酸酯化合物的用量,应该在相对上述通式[XXVIII]所表示的多元醇的1倍的摩尔数(1m11)的摩尔比为2-50,较好的为2-30的范围。上述m11为多元醇的摩尔数,1为多元醇羟基的个数。由如此限定碳酸酯化合物的使用量,可以抑制高聚合度的聚碳酸酯的生成。
在此方法中,反应为,将如上所述的多元醇和一元醇、碳酸酯化合物装入反应容器,在有碱催化剂存在时,边加热,边由蒸馏将生成的醇除出反应系统,使反应进行至使反应率达95%以上。所谓反应率达95%以上,意即,使反应进行至上述生成的醇其生成量达1m11摩尔数以上。
作为上述碱催化剂,可用在以上述通式[I]及[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中已列举的化合物。又,这些催化剂的使用量通常采用催化剂的摩尔数/1m11为10-1-10-7,较好的为10-2-10-5的范围。
在此方法中,反应通常在50-300℃,较好地在60-200℃的温度下进行。反应时间通常为0.5-200小时,较好地为1-100小时。
由上述方法(1)、(2)及(3)所得的聚碳酸酯含有碱性物质。
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的精制方法,为将如上所述的聚碳酸酯中含有的碱性物质从聚碳酸酯中除去的方法。
作为除去上述碱性物质的方法,可举出如下的三种方法。
(1)由水洗含碱性物质的聚碳酸酯,从聚碳酸酯中除去此碱性物质的方法。
此时,最好先用弱酸性水溶液中和聚碳酸酯中含有的碱性物质后,再水洗。
作为上述弱酸性水溶液,具体地可举出碳酸铵、碳酸、氯化铵等的无机酸的水溶液。
另外,在进行上述的碱性物质的去除处理之前,也可视需要在此含碱性物质的聚碳酸酯中加入非极性溶剂。
作为上述的非极性溶剂,具体地可举出甲苯、苯、二甲苯等的芳香族烃化合物,己烷、辛烷等的饱和烃化合物等。
(2)由使无机离子交换体与聚碳酸酯中含有的碱性物质接触,从聚碳酸酯中除去该碱性物质的方法。
在此方法中,也可在进行如上所述的碱性物质的去除处理之前,视需要,将上述的非极性溶剂加入含有碱性物质的聚碳酸酯中。
作为上述的无机离子交换体,具体地,最好使用硅酸质离子交换体(沸石);东亚合成化学工业(株)制的[IXE(イダゼ)无机离子交换体]、例如,IEX-100级(成分:锆系化合物)、IXE-300级(成分:锑系化合物)等的阳离子交换型的无机离子交换体,IXE-600级(成分:锑、铋系化合物)等的双离子交换型的无机离子交换体。又在本发明中,作为无机离子交换体,也可使用酸性白土、白云石等,但它们的离子交换能较低。
另外,离子交换体中有无机离子交换体和有机离子交换体,如交换基是磺基的有机离子交换体,但其离子交换能力较低。
(3)结合使用上述(1)的依靠水洗的去除碱性物质的处理方法,和上述(2)的依靠无机离于交换体的去除碱性物质的处理方法的方法。
在此方法中,既可在进行上述(1)的处理之后,再进行上述(2)的处理,也可在进行上述(2)的处理之后,再进行上述(1)的处理。
再有,在本发明中,最好在由上述(1)或(3)的方法从聚碳酸酯中除去碱性物质之后,再对该聚碳酸酯进行脱水处理。
本发明有关的第一及第二种聚碳酸酯,即前述以通式[I]及[II]表示的聚碳酸酯,在具优良的润滑性能及清洗性能的同时,虽是高粘度,也具优良的与氟里昂R-134a、R-152a等的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加氢氟代烃(HFC),与氟里昂R-22、R-123、R-124等的对臭氧的破坏力较小的加氢含氯氟代烃(HCFC),及与这些烃的混合物的相溶性。在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中,即使是特别在
100℃时的动粘度在1.5×10-5M2/S以上的高粘度的聚碳酸酯,也具
优良的与氟里昂R-134a的相溶性。
本发明有关的、具有如上所述效果的第一及第二种聚碳酸酯,可被利用于特别以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R-134a作为致冷剂的冷冻机用润滑油,例如用作旋转式汽车空调用润滑油,也可被利用于以已有的氟里昂作致冷剂使用的冷冻机用润滑油、汽车用发动机油、汽车用齿轮油、辊轧用润滑油、纤维用润滑油。
本发明有关的第三及第四种聚碳酸酯,即上述以通式[VIII]及[XIII]所表示的聚碳酸酯,在具有与如上所述的氟里昂的优良的相溶性的同时,也具有优良的润滑性能和电绝缘性能。
本发明有关的具如上所述效果的第三及第四种聚碳酸酯,可提供冷冻机用润滑油、汽车用发动机油、汽车用齿轮油、辊轧用润滑轮、纤维用润滑等的润滑油、要求电绝缘性的润滑油和电绝缘油。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特别适于用作使用对臭氧层为非破坏性的氟里昂(HFC)、对臭氧的破坏力较小的氟里昂(HCFC)及它们的混合物作为致冷剂的冷冻机用润滑油,及用作电冰箱用的润滑油及电绝缘油。
根据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的制造方法,因在多元醇与碳酸酯化合物的反应结束,除去所用的碱催化剂后,再除去未反应的碳酸酯化合物,故可高收率地得到目的产物的聚碳酸酯。
又因为,本发明的使用了容易获得的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或乙基甲基碳酸酯作为碳酸酯化合物,所以就无必要在制造聚碳酸酯时,预先合成这些碳酸酯化合物。从而,根据本发明,即可经济地制造出目的产物的聚碳酸酯。
根据本发明有关的聚碳酸酯的精制方法,可制得碱残余量在0.1ppm以下,且总酸值不到1的高纯度的聚碳酸酯,即,可制得具优良电绝缘性能的聚碳酸酯。
以下用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在实施例中聚碳酸酯的分析与性能评价是根据以下试验方法进行的。
(1)分析方法
a.平均分子量
使用(株)岛津制作所制的GPC系统,以聚苯乙烯标准来测定平均分子量。测定条件如下。
柱:聚苯乙烯凝胶4支
(G-2000 HXL+G-2000 HXL+G-3000 HXL+G-4000HXL)
检测器:示差折射计
温度:40℃
溶剂:四氢呋喃
洗脱速度:0.7ml/分
b.红外吸收光谱
用日本分光制红外分光光度计A-302,在KBr板之间涂上试样进行测定。
c.NMR分析
表示通式[I]和[II]的R1的式[E]的n值,按质子NMR法[日本电子(株)制JNM-GX 270]测定。
(2)评价方法
a.动力粘度JIS K-2283
b.粘度指数JIS K-2283
c.流动点JIS K-2269
d.抗负荷值
用摩擦试验机,在250磅的负荷下,常规运转5分钟后,增加负荷,测得烧着时的负荷值,此值即为抗负荷值。
e.体积电阻率
聚碳酸酯的体积电阻率按照美国标准试验手册(ASTM)D 257测定。
f.与氟里昂R-134a的相溶性
(1)在内径10mm、长度20cm的试管中加入试样1ml,于干冰-丙酮浴中边冷却,边从高压容器中慢慢通入氟里昂R-134a,积蓄比试样量多的量。接着插入搅棒搅拌之,转到-20℃冷媒浴中,检测试样/氟里昂R-134a容积比为1/1时的溶解性。若完全均匀,用○表示,若不溶解,用×表示。
(2)为了更详细地检测碳酸酯生成物与氟里昂R-134a的相溶性,将润滑油和氟里昂R-134a以各种比例封入玻璃管,测定两者相溶的临界温度。
实施例1
在备有10级シ-プトレ-蒸馏塔的5升容量的反应器中,加入平均分子量(Mn)740的蔗糖的环氧丙烷添加物[商品名PPG-多功能系列SU-460,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制]764g(0.97摩尔)、碳酸二甲酯2370g(26.33摩尔)和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0.73g(NaOCH3 0.004摩尔)。
在常压和110-120℃条件下,将此混合物加热,将生成的甲醇作为与碳酸二甲酯的共沸物而蒸去的同时进行反应的结果,9小时后甲醇的馏出停止。生成的甲醇为189g(5.90摩尔),甲醇收率大约为100%。
在这样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己烷,以含摩尔量为所用NaOCH3 5倍的碳酸铵的水溶液中和催化剂,水洗后,除去己烷与未反应的碳酸二甲酯,得聚碳酸酯1067g。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为粘稠液体,从1H-NMR分析、13C-NMR分析、IR分析与GPC分析的结果判断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
Figure C9110911900601
上式中R=-[CH2CH(CH3)O]nCOOCH3
n=0-3,平均n值:约1.1
13C-NMR测定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结果,在图中显示如下的峰。测定中用CDCl3作溶剂。
16-17ppm、54-55ppm、66-67.5ppm、
69-70ppm、70-72ppm、72-73ppm、
73-74ppm、74-76ppm、76.5-78ppm、
78-79ppm、79-80ppm、80-81.5ppm、
81.5-83ppm、83-85ppm、88-90ppm、
103-105ppm、154-155ppm
图1表示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红外吸收光谱。
主要的峰为:
νC-H    2800-3000cm-1
δC-H    1440cm-1
νC=O   1745cm-1
νC-O    1250-1290cm-1
νC-O-C  1100cm-1
进一步将得到的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表示如下: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51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1337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的评价结果见表1所示。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基础上面,除了用平均分子量800的蔗糖-环氧丙烷添加物[旭电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牌号SC-800]352g(0.44摩尔),碳酸二甲酯和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的加入量分别为1632g(18.12摩尔)和0.3 g(NaOCH3 0.0016摩尔)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到聚碳酸酯526g。而甲醇生成量为111.9g(3.49摩尔),甲醇收率为99%。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为粘稠液体,从13C-NMR分析、IR分析和GPC分析的结果,判断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上式中R=-[CH2CH(CH3)O]nCOOCH3
n=0-3,平均n值:约1.3
13C-NMR测定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结果,在图中显示如下的峰。测定中用CDCl3作溶剂。
16-17ppm、54-55ppm、66-67.5ppm、
69-70ppm、70-72ppm、72-73ppm、
73-74ppm、74-76ppm、76.5-78ppm、
78-79ppm、79-80ppm、80-81.5ppm、
81.5-83ppm、83-85ppm、88-90ppm、
103-105ppm、154-155ppm
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红外吸收光谱的数据表示如下:
主峰:
νC-H    2800-3000cm-1
δC-H    1445cm-1
νC=O   1740cm-1
νC-O    1240-1295cm-1
νC-O-C  1100cm-1
进一步将得到的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表示如下: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43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1076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的评价结果见表1所示。
实施例3
在备有10段シ-プトレ-蒸馏塔的5升容量的反应器中,加入平均分子量(Mn)580的蔗糖-环氧丙烷添加物[商品名PPG-多功能系列SU-450M,三井东庄化学株式会社制]377g、异丙醇901g、碳酸二甲酯1351g及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2g。
在常压和90-140℃条件下,将此混合物反应18小时。
在这样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加水,除去催化剂后,蒸馏掉碳酸二异丙酯,得到聚碳酸酯570g。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为粘稠液体,从13C-NMR分析、IR分析和GPC分析的结果,判断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
Figure C9110911900631
上式中R=-[CH2CH(CH3)O]nCOOCH(CH3)2
n=0-3,平均n值:约1.1
13C-NMR测定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结果,在图中显示如下的峰。测定中用CDCl3作溶剂。
16-18ppm、21-22ppm、54-55ppm、
71-72ppm、74-75ppm、74.5-75.5ppm、
76.5-78ppm、89-90ppm、104-105ppmm、
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红外吸收光谱的数据表示如下。
主要的峰为:
νC-H    2800-3000cm-1
δC-H    1450cm-1
νC=O   1740cm-1
νC-O    1240-1290cm-1
νC-O-C  1100cm-1
νC-O-C  1100cm-1
进一步将得到的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表示如下: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48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2736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的评价结果见表1所示。
实施例4
在备有10段シ-プトレ-蒸馏塔的5升容量的反应器中,加入平均分子量(Mn)740的蔗糖一环氧丙烷添加物[商品名PPG-多功能系列SU-450M、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制]402g、聚丙二醇(分子量2,000)400g、正丁醇805g、碳酸二甲酯980g及28%(重量)的NaOCH3的甲醇溶液0.9g。
在常压和110-160℃条件下,将此混合物反应18小时。
在这样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加水,除去催化剂后,蒸馏掉碳酸二丁酯,得到具有如下结构的聚碳酸酯997g。
Figure C9110911900641
上式中R=-[CH2CH(CH3)O]nCOOC4H9
n=0-3,平均n值:约1.1
润滑油基本性能的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粘度特性100℃动力粘度[m2/s]   3.1×10-5   2.5×10-5     6.8×10-5   3.4×10-5
    抗负荷值[lbf](kfg)     860(390.4)     830(376.8)     880(399.5)   920(417.7)
与氟里昂R-134a的相容性(1)    (注1)
    (2)临界温度[℃](注2)高温侧低温侧 +85<-65 +82<-65 +81<-65 +47<-65
(注1)○:有相溶性,×:无相溶性
(注2)润滑油:15重量%
     氟里昂R-134a:85重量%
在实施例1-4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从与氟里昂R-134a的相溶性及抗负荷值测得的润滑性均良好。
实施例5
用实施例4的聚碳酸酯120cc作为冷冻机油,同时用氟里昂R-134a(FHC)700g作为致冷剂,用电动机启动汽车空调[日本电装(株)制TV-12EC](2,000rpm)的结果,可按表2进行冷冻操作。这些室外空气温度为23℃。
参考例1
在实施例5基础上面,除了用市售冷冻机油[日本电装(株)制,デンソ-オイル-ワ]代替实施例4的聚碳酸酯,同时用氟里昂R-12(CFC)代替氟里昂R-134a(HFC)之后,与实施例5同样地进行冷冻操作。结果见表2。这时室外空气温度为23℃。
                                   表2
    实施例5     参考例1
    冷冻机油 实施例4的聚碳酸酯     市售品
    致冷机气体   氟里昂R-134a   氟里昂R-12
  压力[kg/cm2]吸入侧排出侧 1.5-2.025-28 1.517-18
  气流温度[℃]冷却器外蒸发器外 11-1337-44 9-1143-47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基础上面,除了用平均分子量798的乳糖-环氧丙烷添加物代替蔗糖-环氧丙烷添加物之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条件下进行反应,得聚碳酸酯412g。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为粘稠液体,从13C-NMR分析、IR分析与GPC分析的结果判断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上式中R=-[CH2CH(CH3)O]nCOOCH3
N=0-3,平均n值:约1.3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与由上述试验方法(1)而得的氟里昂-134a的相溶性,为○。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用平均分子量856的异麦芽糖-环氧丙烷添加物代替蔗糖-环氧丙烷添加物之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条件下进行反应,得聚碳酸酯386g。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为粘稠液体,从13C-NMR分析、IR分析与GPC分析的结果判断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
Figure C9110911900662
上式中R=-[CH2CH(CH3)O]nCOOCH3
N=0-3,平均n值:约1.5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与由上述试验方法(1)而得的氟里昂R-134a的相溶性,为○。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用平均分子量1092的蔗糖的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添加物代替蔗糖的环氧丙烷添加物之外,在与实施例1同样条件下进行反应,得聚碳酸酯506g。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为粘稠液体,从13C-NMR分析、IR分析与GPC分析的结果判断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上式中R=-[CH2CH(CH3)O]n[CH2CH2O]pCOOCH3
n=0-3,平均n值:约2.2
p=0-3,平均p值:约1.0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与由上述试验方法(1)而得的氟里昂R-134a的相溶性,为○。
实施例9
实施例1的基础上,除了用多元醇山梨糖醇的环氧四烷添加物[旭电化工业(株)制,商品牌号SP-600]356g(0.59摩尔)、碳酸二甲酯与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的加入量分别为1607g(17.84摩尔)和0.34g(NaOCH3 0.0018摩尔)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聚碳酸酯535g。
乙醇生成量为110g(3.44摩尔),甲醇收率为97%。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为粘稠液体,从1H-NMR分析、13C-NMR分析、IR分析与GPC分析的结果判断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上式中R=-[CH2CH(CH3)O]nCOOCH3
N=0-3,平均n值:约1.2
13C-NMR测定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结果,在图中显示如下的峰。测定中用CDCl3作溶剂。
16-17.5ppm、54-55ppm、66-68ppm、
68.5-70ppm、70-72ppm、72-73ppm、
73-74.5ppm、74.5-76ppm、76-78ppm、
78-79ppm、79-80ppm、154-156ppm、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的红外吸收光谱如图2所示。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表示如下。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23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778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的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实施例10
在备有10段ジ-プドレ-蒸馏塔的5升容量的反应器中,加入平均分子量(Mn)1380的山梨糖醇的环氧丙烷添加物[商品名SP-21P,东邦化学工业(株)制]557g、碳酸二异丙酯1747g和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2.1g。
将此混合物在常压和120-150℃条件下反应7小时。
在这样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加水,除去催化剂后,蒸馏掉碳酸二异丙酯,得聚碳酸酯537g。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为粘稠液体,从1H-NMR分析、IR分析与GPC分析的结果判断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
Figure C9110911900691
上式中R=-[CH2CH(CH3)O]nCOOCH3
N=0-3,平均n值:约3.4
13C-NMR测定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结果,在图中显示如下的峰。测定中用CDCl3作溶剂。
1.1-1.2ppm、1.25-1.32ppm、
3.25-3.45ppm、3.45-3.60ppm、
3.6-3.8ppm、4.8-4.9ppm、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的红外吸收光谱的数据如下所示。
主要的峰:
νC-H    2800-3000cm-1
δC-H    1450cm-1
νC=O   1740cm-1
νC-O    1240-1290cm-1
νC-O-C  1100cm-1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表示如下。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23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2936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的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10的基础上,除了用平均分子量(Mn)1530的山梨糖醇的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添加物[商品名SP-24EP、东邦化学工业(株)制,700g代替平均分子量(Mn)1380的山梨糖醇环氧丙烷添加物[商品名SP-21P,东邦化学工业(株)制]557g,同时采用碳酸二异丙酯和28%(重量)NaOCH3甲醇溶液的混合量各为2344g与14g之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操作,得聚碳酸酯867g。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为粘稠液体,从1H-NMR分析、IR分析与GPC分析的结果判断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
Figure C9110911900701
上式中R=-[CH2CH(CH3)O]n[C2H4O]pCOOCH(CH3)2
n=0-6,平均n值:约3.5
p=0-2,平均P值:约1.0
1H-NMR测定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结果,在图中显示如下的峰。测定中用CDCl3作溶剂。
1.1-1.18ppm、1.25-1.32ppm、
3.25-3.45ppm、3.45-3.60ppm、
3.6-3.8ppm、4.8-4.9ppm、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的红外吸收光谱的数据如下所示。
主要的峰:
νC-H    2800-3000cm-1
δC-H    1450cm-1
νC=O   1740cm-1
νC-O    1240-1290cm-1
νC-O-C  1100cm-1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表示如下。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29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2989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的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10的基础上,除了用分子量1500的聚丙二醇1050g代替平均分子量(Ma)1380的山梨糖醇的环氧丙烷添加物〔商品名sp-21p,东邦化学工业(株)制〕557g,碳酸二异丙酯和20%(重量)NaOCH3甲醇溶液的混合量各为1533g与4g,同时令反应温度为140-150℃,反应时间为10小时之外,与实施例10同样地进行操作,得聚碳酸酯1100g。
所得的聚碳酸酯,其100℃的动力粘度为21cst,按上述试验方法(1)与R-134a具有相溶性,表示为○,按上述试验方法(2)临界温度为高温侧59℃、低温侧-65℃。
将此聚碳酸酯(A)与实施例10的聚碳酸酯(B)以重量比〔(A)/(B)〕25/75混合,得到具有如表3所示的润滑油特性的聚碳酸酯。
在实施例9-12中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从与氟里昂R-134a的相溶性及抗负荷值测得的润滑性均良好。
                                       表3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粘度特性100℃动力粘度[m2/s]   1.4×10-5     3.6×10-5   3.3×10-5   3.0×10-5
    抗负荷值[lbf](kfg)     890(404.1)     910(413.1)     890(404.1)   930(422.2)
与氟里昂R-134a的相容性(1)    (注1)
    (2)临界温度[℃](注2)高温侧低温侧 +96<-65 +81<-65 +72<-65 +71<-65
(注1)  ○:有相溶性,×:无相溶性
(注2)  润滑油:15重量%
       氟里昂R-134a:85重量%
实施例21
在备有10段シ-プトレ-蒸馏塔的5升容量的烧瓶中,加入新戊二醇301g(2.89摩尔)、碳酸二-2-乙基己酯4293g(15.01摩尔)和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1.0g(NaOCH3 0.005摩尔)。
将此混合物在减压(5.3×103-1.3×103Pa)和130-160℃条件下加热,边蒸馏出生成的2-乙基己醇边进行10小时的反应。蒸镏出的2-乙基己醇为742g(5.70摩尔),2-乙基己醇的收率为99%。
在这样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以含摩尔量为所用NaOCH35倍的碳酸铵的水溶液中和催化剂,水洗后,除去未反应的碳酸二-2-乙基己酯,得聚碳酸酯962g。
所得聚碳酸酯为液体,从1H-NMR分析、IR分析和GC-M,分析的结果判断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
(CH3)2C〔CH2OCOOCH2CH(C2H6)C4H92
1H-NMR测定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结果,在图中显示如下的峰。测定中用CDCl3作溶剂。
0.87~0.93ppm(tri 12H)
1.0ppm(s 6H)
1.25~1.35ppm(8H)
1.35~1.45ppm(8H)
1.59~1.65ppm(2H)
3.97ppm(s 4H)
4.0~4.08ppm(4H)
对于此聚碳酸酯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的结果,在图中质荷比(m/e)=417处表示有M+的分子离子峰。
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红外吸收光谱见图3。
所得的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如下所示。此外,确认在生成物中存在一部分新戊基-碳酸二-2-乙基己酯的缩合物。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05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484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和电绝缘性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实施例22
在实施例21的基础上,除了会实施例21的新戊二醇和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的加入量各为258g(2.48摩尔)和2.0g(NaOCH30.011摩尔)、并加入碳酸二-〔1,3-二甲基〕丁酯2707g(11.75摩尔)代替碳酸-二-2-乙基己酯,使真空度为6.7×103-2.7×103Pa(50-200mmHg)、反应温度为120-135℃之外,与实施例2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聚碳酸酯736g。
1,3-二甲基丁醇的镏出量为502g(4.91摩尔),1,3-二甲基丁醇的收率为99%。
所得聚碳酸酯为液体,从1H-NMR分析、IR分析和GC-M3分析的结果判断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
(CH3)2C〔CH2OCOOCH(CH3)CH2CH(CH3)22
1H-NMR测定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结果,在图中显示如下的峰。测定中用CDCl3作溶剂。
0.93ppm(d 12H)
1.02ppm(δ 6H)
1.27ppm(d 6H)
1.31ppm(2H)
1.62ppm(2H)
1.70ppm(2H)
3.97ppm(δ 4H)
4.85ppm(2H)
对于此聚碳酸酯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的结果,在图中质荷比(m/e)=361处表示了M+的分子离子峰。
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红外吸收光谱数据如下所示。
主要的峰:
νC-H    2800~3000cm-1
δC-H    1460~1480cm-1
νC-O    1745cm-1、1250cm-1
所得的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如下所示。又,确认在生成物中存在一部分新戊基-碳酸二-〔1,3-二甲基丁〕酯的缩合物。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09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440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和电绝缘性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实施例23
在实施例22基础上,除了令新戊二醇、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和碳酸二-〔1,3-二甲基〕丁酯的加入量分别为127g(1.22摩尔)、0.68g(NaOCH3 0.003摩尔)、2817g(12.23摩尔)之外,与实施例21同样地进行操作,得聚碳酸酯420g。
1,3-二甲基丁醇的溜出量为245g(2.40摩尔),1,3-二甲基丁醇的收率为98%。
所得的聚碳酸酯为液体,1H-NMR分析、IR分析和GC-M。分析的结果与实施例22相同,并知其具有和实施例22的聚碳酸酯相同结构的物质。
所得的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如下所示。同时,确认在生成物中存在一部分新戊基-碳酸二-〔1,3-二甲基丁〕酯的缩合物。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09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372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和电绝缘性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实施例24
与实施例21同样地,加入新戊二醇313g(3.01摩尔)、2-乙基己醇2735g(21.00摩尔)和碳酸二甲酯1901g(21.13摩尔)、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1.3g(NaOCH3 0.0067摩尔)。
在常压和110~160℃温度条件下,将此混合物加热11小时,蒸镏出生成的甲醇。甲醇的镏出量为852g(26.62摩尔),甲醇收率为98.5%5。
接着,将此混合物在减压下(130~10mmHg)于130~170℃加热反应8小时,蒸出甲醇、碳酸二甲酯、2-乙基己醇和碳酸甲基-2-乙基己酯。
将这样得到的反应混合物进行和实施例21同样的后处理,得聚碳酸酯1103g。
所得聚碳酸酯为液体,1H-NMR分析、IR分析和GC-M。分析的结果与实施例21一致,确认为与实施例21的聚碳酸酯具有相同结构的物质。
所得的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如下所示。同时,确认在生成物中存在一部分新戊基-碳酸二-〔2-乙基丁〕酯的聚合物。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06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500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1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和电绝缘性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实施例25
与实施例21同样操作,加入季戊四醇136g(1.00摩尔)、正丁醇1481g(20.01摩尔)、碳酸二乙酯1801g(20.02摩尔)和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0.94g(NaOCH3 0.0048摩尔)。
将此混合物在常压和90-135℃条件下加热7小时,蒸馏掉生成的甲醇。甲醇的馏出量为760g(23.76摩尔),甲醇收率为99.0%
接着,将此混合物在减压1.0-0.15Mpa(760-110mmHg)和140-150℃温度条件下加热,反应10小时,蒸去甲醇,碳酸二甲酯、正丁醇和碳酸甲基丁酯。
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为粘稠液体,从1H-NMR分析、IR分析和GPC分析的结果判断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
Figure C9110911900771
1H-NMR测定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结果,在图中显示如下的峰。测定中用CDCl3作溶媒。
0.95ppm(tri 12H)
1.42ppm(8H)
1.65ppm(8H)
4.14ppm(tri 8H)
4.24ppm(S 8H)
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红处吸收光谱如图4所示。
所得的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表示如下。同时,确认在生成物中存在一部分以上式表示的聚碳酸酯的缩合体。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19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766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和电绝缘性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实施例21 实施例22 实施例23 实施例24 实施例25
    粘度特性40℃动力粘度[m2/s]100℃动力粘度[m2/s] 3.01×10-54.51×10-6 2.99×10-54.04×10-6 1.38×10-52.67×10-6 3.40×10-54.92×10-6 6.12×10-52.77×10-5
    流动点[℃]     -45     -40     -40     -45     -15
    电绝缘性体积电阻率[Ω·cm] 1.1×1014 1.0×1014 6.8×1014 1.7×1014 1.0×1013
    抗负荷值[lbf](kfg)     810(367.7)     750(340.5)   620(281.5)   780(354.1)   1050(476.7)
与氟里昂R-134a的相容性(1)    (注1)(2)临界温度[℃](注2)高温侧低温侧 ○>+100-27 ○>+100-65 ○>+100<-65 ○>+100-32 ○+63-22
(注1)○:有相溶性
     ×:无相溶性
(注2)润滑油:15重量%
     氟里昂R-134a:85重量%
实施例21-25的聚碳酸酯,从抗负荷值求得的润滑性和电绝缘性均极佳。
实施例31
在备有10段シ-プトレ-式蒸馏塔的5升容量的烧瓶中,加入3-甲基戊二醇341g(2.89摩尔)、碳酸二甲基己酯3873g(15.01摩尔)和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1.0B(NaOCH30.005摩尔)
将此混合物在减压(5.3×103-1.3×103Pa)和130-160℃条件下加热,边蒸镏出生成的甲基己醇,边进行10小时反应。蒸镏出的甲基己醇为661g(5.70摩尔),甲基己醇收率为99%。
在这样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以含摩尔量为所用NaOCH3 5倍的碳酸铵的水溶液中和催化剂,水洗后,除去未反应的碳酸二-2-乙基己酯,得聚碳酸酯902g。
所得聚碳酸酯为液体,从1H-NMR分析、IR分析和GC-M8分析的结果得知为具有如下结构的物质。
CH3C2H4CH(CH3)C2H4-OCOO-C2H4CH(CH3)C2H4-OCOO-C2H4CH(CH3)C2H4CH3…87重量%
CH3CH(CH3)C4H8-OCOO-C2H4CH(CH3)C2H4-OCOO-C4H8CH(CH3)CH3……13重量%
1H-NMR测定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结果,在图中显示如下的峰。测定中用CDCl3作溶剂。
0.85~0.9ppm(6H)
0.9~1.0ppm(3H)
1.25~1.45ppm(8H)
1.45~1.6ppm(17H)
1.6~1.7ppm(17H)
1.7~1.9ppm(17H)
4.1~4.2ppm(8H)
对于此聚碳酸酯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的结果,在图中质荷比(m/e)=403处表示M+的分子离子峰。
所得的聚碳酸酯的红外吸收光谱见图5。
所得的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如下所示。又,确认在生成物中存在一部分3-甲基戊烯-碳酸二-2-甲基己酯的缩合物。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05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670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和电绝缘性的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实施例32
与实施例31同样地,在备有10段シ-プトレ-式蒸馏塔的5升容量的烧瓶中,加入3-甲基戊二醇496g(4.20摩尔)、甲基乙醇(3甲基己醇87摩尔和5-甲基己醇13摩尔的混合物)2457g(21.1摩尔)、碳酸二甲酯1899g(21.1摩尔)和28%(重量)NaOCH3甲醇溶液1.9g(NaOCH3 0.0007摩尔)。
将此混合物在减压和110-160℃温度下加热11小时,蒸馏出生成的甲醇。甲醇收率为98.0%。
接着,将此混合物在减压1.7×104-1.3×103Pa(130-10mmHg)和130-170℃温度条件下反应8小时,蒸馏出甲醇、碳酸二甲酯、甲基己醇和碳酸甲基甲基己酯。
将这样得到的反应混合物进行和实施例31同样的后处理后,得聚碳酸酯1300g。
所得的聚碳酸酯为液体,1H-NMR分析、IR分析和GC-M。分析的结果与实施例31一致,确认为具有与实施例31的聚碳酸酯相同结果的物质。所得聚碳酸酯的GPC分析结果如下所示。同时,确认在生成物中存在一部分3-甲基戊基-碳酸二甲基己酯的缩合物。
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数平均分子量(Mn)〔GP.C〕:1.06
由聚苯乙烯换算法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Mw):731
生成物中的钠残存量:0.01ppm以下
生成物中的总酸值:0.01以下
润滑油基本性能和电绝缘性的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实施例31 实施例32
粘度特性100℃动力粘度[m2/s]40℃动力粘度[m2/s]粘度指数 4.8×10-62.5×10-5126 4.9×10-62.4×10-5126
流动点〔℃〕     -60     -60
电绝缘性体积电阻率〔Ω·cm〕     1.1×1016     2.0×1016
抗负荷值(kgf)     (413.1)     (431.3)
氟里昂R-134a(1)(注1)(2)临界温度〔℃〕(注2)高温侧低温侧 ○>+95-42 ○>+94-46
(注1)○:有相溶性
     ×:无相溶性
(注2)润滑油:15重量%
     氟里昂R-134a:85重量%
实施例41
在备有蒸馏塔(10段シ-プトレ-)的3升容量的烧瓶中,加入三丙二醇192g(1.00摩尔)、2-乙基己醇1301g(9.99摩尔)、碳酸二甲酯901g(10.01摩尔)和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NaOCH3 0.001摩尔)。
将此混合物在常压和96-175℃温度条件下加热12小时,蒸馏出生成的甲醇。馏出的甲醇量为365g(11.41摩尔)。
接着,将系统内缓慢减压,使其从1.0×10-5Pa减至1.3×103Pa的压力,在170~190℃温度下,进行5小时反应,蒸馏出甲醇17g、碳酸二甲酯139g、2-乙基己醇6g和碳酸甲基-2-乙基己酯44g。
蒸馏出的甲醇为理论生成量的99.8%。这样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为1600g(回收率99.7%)。用含摩尔量为用于此混合物的NaOCH3 5倍的碳酸铵的水溶液中和催化剂,然后水洗三次,分离水层。然后在减压下将油层蒸馏除去未反应的碳酸二-2-乙基己酯,得碳酸酯反应生成物446g。
所得碳酸酯反应生成物的收率为89%。
此生成物的动力粘度(100℃,JIS K-2283)为5.1×10-6m2/s。此外,生成物碳酸酯中的钠残存量为0.01ppm以下,总酸值为0.01以下。
NMR分析的结果确定主生成物为三丙二醇-碳酸二-2-乙基己酯。
实施例42-43
在实施例41基础上,除了按表6所示改变三丙二醇、2-乙基己醇、碳酸二甲酯和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的加入量之外,与实施例41同样地进行反应,得到碳酸酯反应生成物。其结果见表6。
实施例44-50
在实施例41基础上,除了按表6所示改变多元醇〔R22(OH)1〕和一元醇〔R23OH〕的种类和加入量外,与实施例41同样地进行反应,得碳酸酯反应生成物。其结果见表6。
                                        表6
    加入原料的种类及用量 CH3OH生成量 碳酸酯生成量 碳酸酯的动力粘度(100℃)〔cst〕
  R22(OH)1     R23OH   CH3OCO2CH3摩尔   NaOCH3摩尔   〔g〕   收率〔%〕   〔g〕   收率〔%〕
  摩尔   摩尔
  实施例42实施例43实施例44实施例45实施例46实施例47实施例48实施例49实施例50   TPGTPGTPGNPGNPGNPGPEDPGSU-460  3.302.401.413.012.714.011.002.001.421  2-EHOH2-EHOHMIBC2-EHOH2-EHOHn-C7H15OHn-C4H9OH2-EHOHn-C4H9OH  16.507.2025.4521.0013.5120.0120.0110.0742.63     16.5114.4016.9221.1313.5120.0720.0110.0742.63     0.00360.00260.02070.00670.00480.00520.00480.00410.0052     7313858928515928717604371622     98.910098.698.697.797.298.997.199.1     1365925567110397312354076551726     82.176.489.988.386.068.275.973.479.3     5.77.84.34.95.84.427.85.032.1
〔注〕TPG:三丙二醇,NPG:新戊二醇,PE:季戊四醇
DPG:二丙二醇,
SU-460:三井东庄化学(株)制蔗糖的丙二醇添加物
(PPG多功能系列SU-460)
2-EHOH:2-乙基己醇,MIBC:甲基异戊醇
实施例61
在备有10段シ-プトレ一式蒸镏塔的3升容量的反应器中,加入平均分子量400的聚丙二醇802g(2.00摩尔)、碳酸二甲酯1.804g(20.03摩尔)和28%(重量)NaOCH3的甲醇溶液0.39g(NaOCH3:0.0020摩尔)。
将此混合物在常压和110~120℃温度条件下加热,边将生成的甲醇作为与碳酸二甲酯的共沸物而蒸镏出去,边进行反应的结果,8小时后甲醇的镏出停止。生成的甲醇为127g(3.97摩尔),甲醇收率为99%。
如上所得的反应混合物中Na含量为44ppm。
在此混合物中加入己烷,再添加碳酸铵0.96g(0.01摩尔)溶于1升蒸镏水所形成的水溶液,充分搅拌以中和催化剂,静置后分离水层。
接着,再用1升蒸镏水洗涤油层3次后,除去己烷和未反应的碳酸二甲酯,得聚碳酸酯1.032g。
关于此聚碳酸酯中无机元素和游离离子的分析结果见表7所示。
经上述水洗处理,聚碳酸酯中Na含量减少至0.036ppm,而且其它元素和游离离子均在检出界限以下。
此外,还应评价此聚碳酸酯的电绝缘性,作为其标准的体积电阻率测定的结果,体积电阻率为7.0×10″Ω·cm。
在此聚碳酸酯中,添加甲苯1升和无机离子交换剂〔东亚合成化学工业(株)制IXE-600级〕20g,于100℃加热、在搅拌下处理3小时。接着,将此处理液经冷却、过渡进行脱甲苯,得精制聚碳酸酯1.011g。
关于此精制聚碳酸酯的无机元素和游离离子的分析结果见表7
此外,此精制聚碳酸酯,其体积电阻率为4.2×1012Ω·cm,由于上述的无机离子交换剂处理,聚碳酸酯的电绝缘性提高。
所得聚碳酸酯为粘稠液体,质子和NMR和GPC分析结果提示主生成物为聚丙二醇碳酸二甲酯。由GPC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数平均分子量(Mw/Mn)为1.1。
                                     表7
处理方法     元    素     游  离  离  子
  Na  Fe  Cl  S  Cl- No3 - PO3 3- SO4 -2 HCOO-
水    洗   0.036   0.01以下   0.1以下   0.1以下   0.5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水    洗和无机离子交换   0.01以下   0.01以下   0.1以下   1.0以下   0.5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单位ppm
实施例62
在实施例61基础上,除了分别用三丙二醇106g(0.55摩尔)、碳酸二-2-乙基己酯1.575g(5.51摩尔)代替聚丙二醇和碳酸二甲酯,28%(重量)NaOCH3甲醇溶液的掺入量为0.11g(NaOCH3 0.0006摩尔)之外,与实施例61同样地进行反应。
生成的2-乙基己醇为143g,2-乙基己醇收率为100%。
如上所述进行反应所得的反应混合物中Na含量为10.1ppm。
与实施例61同样地,将此反应混合物进行中和水洗和蒸镏除去未反应的碳酸二-2-乙基己酯,得聚碳酸酯244g。
关于此聚碳酸酯中无机元素和游离离子的分析结果见表8。
此外,还应评价此聚碳酸酯的电绝缘性,作为其标准的体积电阻率测定的结果,体积电阻率为2.8×1012Ω·cm。
进一步将此聚碳酸酯与实施例61同样地用无机离子交换剂〔东亚合成化学工业(株)制,IXE-600级〕进行处理,得精制聚碳酸酯239g。
关于此精制聚碳酸酯的无机元素和游离离子的分析结果见表8
而且,此精制聚碳酸酯,其体积电阻率为2.1×1013Ω·cm,由于上述的无机离子交换剂处理,聚碳酸酯的电绝缘性明显地提高。
所得聚碳酸酯为粘稠液体,质子NMR和GPC分析结果提示主生成物为三丙二醇-碳酸二-2-乙基己酯。由GPC得到的重量平均分子量/数平均分子量(Mw/Mn)为1.05。
                                             表8
处理方法 元  素     游  离  离  子
Na  Cl  Cl-  No3 - PO3 -3 SO4 -2  HCOO-
水    洗 0.66  0.1以下 0.5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水洗和无机离子交换剂 0.01以下 0.1以下 0.5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1.0以下
单位:ppm

Claims (9)

1.一种润滑油,包括一种聚碳酸酯和选自乙二醇醚类、从聚醚乙二醇中衍生的碳酸酯、矿物油、α-烯烃低聚物、羧酸酯、植物油、致冷气体及润滑油添加剂中的至少一种成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以下述通式[I]表示:
Su-O-R                             ......[I]式中,Su为以下式(A)表示的基团,
R为选自下式(B)、(C)、(D)、(E)及(F)所表示的基团;
在上述式(A)、(B)、(C)及(D)中,R1为以下式(E)或(F)表示的基团
-(C3H6O)nCOOR2                      ......(E)
在上述式(E)中,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羟基或碳原子数在2-30的具醚键的烃基,n为1-12整数
-(C3H6O)n(C2H4O)pCOOR2            ......(F)
在上述式(F)中,R2为分别独立地、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在2-30的具醚键的烃基,n及p为1-12的整数。
2.一种润滑油,包括一种聚碳酸酯和选自乙二醇醚类、从聚醚乙二醇中衍生出的碳酸酯、矿物油、α-烯烃低聚物、羧酸酯、植物油、致冷气体及润滑油添加剂中的至少一种成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以下述通式(II)表示:
(R1O)CH2[CH(OR1)]mCH2(OR1)                     ......[II]
在上述式[II]中,R1为以下式(E)或(F)表示的基团,m为1-6的整数;
-(C3H6O)nCOOR2                                    ......(E)
在上述式(E)中,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2~30的具醚键的烃基,n为1~12的整数,
(C3H6O)n(C2H4O)pCOOP2                            ......(F)
在上述式(F)中,R2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2~30的具醚键的烃基,n及p为1~12的整数。
3.一种润滑油,包括一种聚碳酸酯和选自乙二醇醚类、从聚醚乙二醇中衍生出的碳酸酯、矿物油、α-烯烃低聚物、羧酸酯、植物油、致冷气体及润滑油添加剂中的至少一种成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以下述通式[VIII]表示:
(CH3)xC(CH2OCOOR10)y                           ......[VIII]
式[VIII]中,R10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x为0~2的整数,y为2~4的整数。
4.一种润滑油,包括一种聚碳酸酯和选自乙二醇醚类、从聚醚乙二醇中衍生出的碳酸酯、矿物油、α-烯烃低聚物、羧酸酯、植物油、致冷气体及润滑油添加剂中的至少一种成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以下述通式[XIII]表示:
R15OCOOR16COOR17                                 ......[XIII]
式[XIII]中,R15及R17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在30以下的烃基或碳原子数2~30的具有醚键的烃基,R16为主链的碳原子数4~8、全部碳原子数5~8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烃基。
5.如权利要求1-4之任一项所述的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润滑油含有对臭氧层非破坏性的氟里昂。
6.如权利要求1-4之任一项所述的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所述乙二醇醚为聚醚乙二醇。
7.如权利要求1-4之任一项所述的润滑油,其特征在于,所述α-烯烃低聚物为液状的聚丁烯和液状癸烷齐聚物。
8.如权利要求1-5之任一项所述的润滑油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用作冷冻机用润滑油。
9.如权利要求3-4之任一项所述的润滑油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用作电绝缘油。
CN91109119A 1990-09-17 1991-09-17 一种润滑油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34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689190 1990-09-17
JP246891/90 1990-09-17
JP258179/90 1990-09-27
JP2258179A JP2979526B2 (ja) 1990-09-27 1990-09-27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製造方法
JP26127190A JP2901734B2 (ja) 1990-09-28 1990-09-28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およびその用途
JP261271/90 1990-09-28
JP2265528A JPH04142330A (ja) 1990-10-02 1990-10-02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の精製法
JP265528/90 1990-10-02
JP2893391 1991-02-22
JP28933/91 1991-02-22
JP19555791A JP3151007B2 (ja) 1990-09-17 1991-08-05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およびその用途
JP195557/91 1991-08-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78A CN1060478A (zh) 1992-04-22
CN1038342C true CN1038342C (zh) 1998-05-13

Family

ID=27549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11091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342C (zh) 1990-09-17 1991-09-17 一种润滑油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5294356A (zh)
EP (2) EP0877013A1 (zh)
KR (1) KR950008087B1 (zh)
CN (1) CN1038342C (zh)
AT (1) ATE175659T1 (zh)
CA (1) CA2068878C (zh)
DE (1) DE69130760T2 (zh)
ES (1) ES2129410T3 (zh)
WO (1) WO19920051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8590A (en) * 1989-09-29 1993-08-24 Mitsui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Ltd. Lubricant oil, polyalkylene glycol polycarbonates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m
JP2831400B2 (ja) * 1989-11-02 1998-12-0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冷凍機用潤滑油組成物
US5476602A (en) * 1990-09-17 1995-12-19 Mitsui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Ltd. Polycarbonates, uses thereof,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and purifying same
TW203098B (zh) * 1991-09-27 1993-04-01 Mitsui Petroleum Chemicals Ind
IL108123A0 (en) * 1992-12-23 1994-11-11 Little Inc A Ion-conductive polymer and electrolyte additives
US5453335A (en) * 1992-12-23 1995-09-26 Arthur D Little, Inc. Ion-conductive polymer and electrolyte additives
EP0653479B1 (en) * 1993-05-27 2004-06-30 Tonen Corporation Refrigerator oil
IT1270956B (it) * 1993-07-29 1997-05-26 Euron Spa Composizione lubrificante a bassa fumosita' per motori a due tempi
CA2129380A1 (en) * 1993-08-11 1995-02-12 Kenichi Sanechika Lubricant oil composition comprising a fluorine-containing aromatic compound and an alkyl- or alkyl derivative-substituted aromatic compound, and a refrigerant composition containing the same
US5770907A (en) * 1995-08-14 1998-06-23 Itt Automotive Electrical Systems, Inc. Windshield wiper motor for use in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W400377B (en) * 1997-09-09 2000-08-01 Hitachi Ltd Refrigerating machine oil composition, and refrigeration and compressor using the refrigerating machine oil composition
US6268317B1 (en) * 1997-10-30 2001-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Working fluid for refrigerating cycle equipment and the refrigerating cycle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US6669850B1 (en) * 1999-08-25 2003-12-30 Xerox Corporation Purification process
JP4959894B2 (ja) * 1999-09-10 2012-06-27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高純度含酸素化合物の製造方法及び潤滑油
GB0002260D0 (en) 2000-02-02 2000-03-22 Laporte Performance Chemicals Lubricating oils
EP1272213B1 (en) 2000-04-06 2006-03-08 SEER Pharmaceuticals, LLC. Microbial delivery system
JP3760137B2 (ja) * 2002-03-08 2006-03-29 株式会社堀場製作所 比較電極
BRPI0919214B1 (pt) * 2008-09-17 2019-08-13 Novomer Inc método de extinção de policarbonato alifático
EP2343258B1 (de) 2010-01-08 2015-09-30 Texmag GmbH Vertriebs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m Regeln des seitlichen Versetzens mindestens einer Materialbahn mit Lattensicherungsmittel
GB201111928D0 (en) * 2011-07-12 2011-08-24 Norner As Proce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84123A (en) * 1942-03-07 1945-09-04 Pittsburgh Plate Glass Co Unsaturated carbonate esters and polymers thereof
US2379249A (en) * 1942-11-25 1945-06-26 Pittsburgh Plate Glass Co Heat transfer medium
DE1006565B (de) * 1953-08-24 1957-04-18 Exxon Research Engineering Co Synthetisches Schmiermittel
US2789968A (en) * 1953-12-08 1957-04-23 Eastman Kodak Co Polycarbonates from polymethylene glycol-bis
US2844451A (en) * 1956-02-24 1958-07-22 Texas Co Fuels containing deposit control additives
US2866757A (en) * 1956-02-24 1958-12-30 Texas Co Lubricants containing deposit control additives
FR1367493A (fr) * 1962-04-26 1964-07-24 Bayer Ag Produits d'oxyéthylation d'oligosaccharides polyoxypropylés et polyoxybutylés, utiisés notamment comme lubrifiants, produits à travailler les métaux et fluides hydrauliques
US3497478A (en) * 1967-07-05 1970-02-24 Atlantic Richfield Co Bis-allyl carbonates and polymers thereof
FR2321477A1 (fr) 1975-08-18 1977-03-18 Poudres & Explosifs Ste Nale Lubrifiants a base de carbonates du trimethylolpropane
JPS609040B2 (ja) * 1975-11-14 1985-03-07 東邦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イオン界面活性剤の製造法
JPS6022455B2 (ja) * 1977-03-11 1985-06-01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コンデンサ
US4217298A (en) * 1977-09-05 1980-08-12 Tokuyama Soda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for preparing organic carbonates
US4273726A (en) * 1979-11-13 1981-06-16 Ppg Industries, Inc. Polyol (allyl carbonate) synthesis utilizing solid alkali metal hydroxide
US4293503A (en) * 1980-01-10 1981-10-06 Ppg Industries, Inc. Synthesis of polyol bis(allyl carbonate) utilizing reagent recovery and recycle
IT1136629B (it) * 1981-05-21 1986-09-03 Anic Spa Procedimento per la sintesi di esteri dell'acido carbonico derivanti da alcoli insaturi ed alcoli poliidrici
GB2110234A (en) * 1981-09-16 1983-06-15 Ciba Geigy Ag Dielectric fluid containing electrical devices
DE3204078A1 (de) * 1982-02-06 1983-08-18 Bayer Ag, 5090 Leverkus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tetramethylencarbonat und bis-tetramethylendicarbonat
JPS59139397A (ja) * 1983-01-24 1984-08-10 ロ−ム・アンド・ハ−ス・フランス・エス・ア−・ 表面活性グリコシドの製造方法
FR2560880B1 (fr) * 1984-03-07 1989-03-31 Oreal Nouveaux polyethers glycosyles, leur procede de preparation et leur utilisation
IT1203486B (it) * 1987-04-23 1989-02-15 Rol Spa Procedimento per la rimozione di composti solubili dello stagno da esteri di acidi mono-o policarbossilici
JP2831400B2 (ja) * 1989-11-02 1998-12-0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冷凍機用潤滑油組成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9130760T2 (de) 1999-07-22
US5294356A (en) 1994-03-15
ATE175659T1 (de) 1999-01-15
ES2129410T3 (es) 1999-06-16
EP0504410A1 (en) 1992-09-23
WO1992005140A1 (en) 1992-04-02
CA2068878C (en) 2000-08-08
CN1060478A (zh) 1992-04-22
EP0877013A1 (en) 1998-11-11
CA2068878A1 (en) 1992-03-18
DE69130760D1 (de) 1999-02-25
KR950008087B1 (ko) 1995-07-25
EP0504410A4 (en) 1996-01-31
KR927003507A (ko) 1992-12-18
EP0504410B1 (en) 1999-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342C (zh) 一种润滑油
CN100343215C (zh) 聚乙烯醚化合物和润滑油
CN1036351C (zh) 润滑油
CN1208440C (zh) 冷冻机油组合物
CN1029130C (zh) 润滑油组合物
CN1072640C (zh) 含氟芳香化合物
CN1022046C (zh) 组合物及其作为燃料添加剂的应用
CN1361762A (zh) 二羧酸二酯、其制备方法及含该酯的冷冻机润滑油
CN1147515C (zh) 制备接枝共聚物的方法
CN87108344A (zh) 硫化烃基酚碱土金属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9789A (zh) 压缩式制冷器用润滑油
CN1930276A (zh) 冷冻机油组合物
CN87101178A (zh) 用低挥发性膦配体进行醛化
CN1400999A (zh) 合成喷气燃料和柴油燃料组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091782A (zh) 混合溶剂组合物及利用该溶剂的洗涤方法和洗涤装置
CN1644666A (zh) 用于润滑油组合物的高碱性清净剂
CN1922125A (zh) 烷基缩醛化合物、制备该化合物的方法以及润滑油组合物
CN1449436A (zh) 冷冻机油组合物
CN1589311A (zh) 合成喷气式发动机燃料和柴油机燃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826400A (zh) 冷冻机油组合物
CN1738862A (zh) 聚合物及贮存稳定性提高了的固化性组合物
CN1034345C (zh) 润滑油组成物
CN1717469A (zh) 内燃机用液体燃料
CN1723256A (zh) 适用于宽温度范围的传热流体
CN1183072C (zh) 提纯全氟环丁烷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ATENTEE; FROM: MITSUI SEKIYU K.K.K. TO: MITSUI CHEMICALS, INC.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Patentee after: Mitsui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Mitsui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Ltd.

C15 Extension of patent right duration from 15 to 20 years for appl. with date before 31.12.1992 and still valid on 11.12.2001 (patent law change 1993)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