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3955B - 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13955B
CN103813955B CN201280045219.2A CN201280045219A CN103813955B CN 103813955 B CN103813955 B CN 103813955B CN 201280045219 A CN201280045219 A CN 201280045219A CN 103813955 B CN103813955 B CN 1038139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t
trailing arm
rake
mentioned
suspension trai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52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13955A (zh
Inventor
寺田荣
吉村孝史
近森计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139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39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139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39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 B60G3/18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 B60G3/2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all arms being rig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 B60G3/18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 B60G3/2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all arms being rigid
    • B60G3/202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all arms being rigid having one longitudinal arm and two parallel transversal arms, e.g. dual-link type strut suspen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 B60G3/18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 B60G3/2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all arms being rigid
    • B60G3/22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all arms being rigid a rigid arm forming the axle hou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2Attaching arms to sprung part of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63Arrangement of ta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suspension types
    • B60G2200/10Independent suspensions
    • B60G2200/18Multilink suspensions, e.g. elastokinematic arrangements
    • B60G2200/182Multilink suspensions, e.g. elastokinematic arrangements with one longitudinal arm or rod and lateral r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10Mounting of suspension elements
    • B60G2204/14Mounting of suspension arms
    • B60G2204/143Mounting of suspension arms on the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3Fittings, brackets or knuckles
    • B60G2204/4302Fittings, brackets or knuckles for fixing suspension arm on the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63Arrangement of tanks
    • B60K2015/0634Arrangement of tanks the fuel tank is arranged below the vehicle floor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后梁(11)具备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11A)、处于第一倾斜部(11A)的后侧并水平延伸的悬架纵臂安装部(11B)、处于悬架纵臂安装部(11B)的后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11C),在悬架纵臂安装部(11B)形成有收容悬架纵臂(21)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41),在第一倾斜部(11A)的前部形成有朝下方凸出形状的第二突部(42),第一突部(41)和第二突部(42)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地配置。

Description

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详细而言,涉及具备底板、接合于该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梁、在该地板梁的后侧接合于上述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梁、以及具有悬架纵臂的后轮用悬架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从操纵稳定性等观点考虑,要求将后轮用悬架的悬架纵臂(trailingarm)安装于车身的悬架纵臂安装部为高刚性。以往,作为使该悬架纵臂安装部达成高刚性的方案,采用对安装部使用加强部件的结构、增加安装部的板厚的结构、或者用高强度部件形成安装部的结构等。但是,这些方法都会阻碍轻量化,并且会导致成本上升,因此从轻量化或成本的观点考虑,尚存在改良的余地。
此外,详细而言,针对上述的悬架纵臂安装部,(a)从操纵稳定性等观点考虑,要求高刚性;(b)从操纵稳定性等观点考虑,要求位于比轮心高的位置;(c)从组装作业性的观点考虑,要求为水平。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b)、(c)的方法,有效的做法是在后梁(rearframe)的上弯部(kick-uppart)设置水平部分。但是,此时会在上述后梁上形成相对较陡的角度的倾斜部。并且,在正面碰撞时,碰撞负荷容易集中于该倾斜部,因此要求提高该倾斜部附近的刚性,以使碰撞负荷顺畅地传递。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设置以前低后高状地连结下边梁(sidesill)后部与后梁前部的后方向上的倾斜状的上弯部,在该上弯部设置安装后轮用悬架的悬架纵臂的安装部。但是,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结构中,由于供悬架纵臂的前连结端通过的开口部在上述上弯部形成较大的开口,因此尽管零件重量增加,但刚性低,存在轻量化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290665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该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不仅为轻量的结构,而且其还能够维持悬架纵臂安装部的高度、即确保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又能够通过确保及提高从第一倾斜部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而确保正面碰撞时顺畅的负荷传递性能。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底板、接合于该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梁、在该地板梁的后侧接合于上述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梁、以及具有悬架纵臂的后轮用悬架,其中,上述后梁具备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处于该第一倾斜部的后侧并水平延伸的悬架纵臂安装部、以及处于该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后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在上述悬架纵臂安装部形成有收容上述悬架纵臂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在上述第一倾斜部的前部形成有朝下方凸出形状的第二突部,上述第一突部和上述第二突部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地配置。
根据本发明,产生如下效果,即,不仅实现了轻量的结构,而且还维持了悬架纵臂安装部的高度、即确保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又通过确保及提高从第一倾斜部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而确保了正面碰撞时顺畅的负荷传递性能。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从以下的详细记载与附图而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2是将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车身下部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图4是表示车身下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沿着图1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视图。
图6是沿着图1的B-B线的主要部分的视图。
图7是在拆除了后地板及后地板侧件的状态下表示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7的C-C线的主要部分的视图。
图9是沿着图7的D-D线的主要部分的视图。
图10是第一突部形成部分的俯视图。
图11是仅表示分隔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不仅为轻量的结构,而且还能够维持悬架纵臂安装部的高度,即确保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又能够通过确保及提高从第一倾斜部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而确保正面碰撞时顺畅的负荷传递性能”之目的,是通过采用如下结构而实现的,即: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底板、接合于该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梁、在该地板梁的后侧与上述底板的下表面接合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梁、以及具有悬架纵臂的后轮用悬架,其中,上述后梁具备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处于该第一倾斜部的后侧并水平延伸的悬架纵臂安装部、以及处于该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后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在上述悬架纵臂安装部形成有收容上述悬架纵臂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在上述第一倾斜部的前部形成有朝下方凸出形状的第二突部,上述第一突部和上述第二突部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地配置。
以下,基于附图详述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
附图示出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图1是表示车身下部结构的仰视图,图2是将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表示的仰视图,图3是图2的立体图,即表示从底面看到的车身下部结构时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车身下部结构的侧视图。
在图1、图4中,设置有形成车厢的底面的底板1,在该底板1的后部,经由No.3横梁2(底板横梁)连续设置形成有后地板3。此处,后地板3被设置在高于底板1的位置。
在上述底板1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一体形成有向车厢内突出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隧道部4。
在该隧道部4的下端部,设置有剖面呈帽形状的隧道构件5。左右一对各隧道构件5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借助所述各隧道构件5,实现隧道部4及底板1的刚性提高。
此外,在上述底板1的左右两侧部,接合固定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sidesill)6。该下边梁6是下边梁内件7与下边梁外件8被接合固定在一起,且具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闭合剖面的车身强度部件。借助该下边梁6来确保侧部车身刚性。
此外,在上述隧道构件5与下边梁6之间,设置有接合固定于底板1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梁9、9。该地板梁9形成剖面帽形状,在该地板梁9与底板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从而确保地板刚性、下部车身刚性。
如图4所示,在上述底板1的后端部上表面,设置有上述的No.3横梁2。
该No.3横梁2是具有横梁上件2U与横梁下件2L,且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闭合剖面10的车身强度部件。横梁上件2U与横梁下件2L分别具备前侧接合凸缘、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弯部及后侧接合凸缘。
上述底板1如图4所示,被连结固定于横梁上件2U与横梁下件2L的前侧接合凸缘彼此的接合部下表面。后地板3的前端部呈夹层状地被夹持固定于横梁上件2U的后侧接合凸缘与横梁下件2L的后侧接合凸缘之间。
如图1、图4所示,设置有接合于后地板3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左右一对后梁的后纵梁(rearsideframe)11。
该后纵梁11是在后地板3的下表面两侧边穿过轮罩12的内侧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身强度部件。如图1所示,该后纵梁11的前侧侧部11a接合于下边梁内件7,后纵梁11的前端部11b接合于地板梁9的后侧。
此外,如图1的仰视图所示,底板1下表面的地板梁9与后地板3下表面的后纵梁11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连续的方式而设置。
图5是沿着图1的A-A线的主要部分的视图(侧视图),图6是沿着图1的B-B线的主要部分的视图(正视图)。如图6所示,在后地板3的两侧(但在图6中仅示出车辆的右侧),后地板侧件(与后纵梁上件同义)13以在上下方向与后纵梁11相向的方式而被设置。
该后地板侧件13是与后纵梁11同样地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件,如图5、图6所示,在后地板侧件13与后纵梁11之间形成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14,从而确保下部车身结构。
此外,如图6所示,后地板3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呈夹层状地被夹在后地板侧件13与后纵梁11之间。
此外,如图4、图5所示,在后地板3及后地板侧件13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No.4横梁(后横梁)15。
该No.4横梁15具备图4、图5所示的横梁上件15U以及图1、图2、图3所示的横梁下件15L。如图4、图5所示,横梁上件15U接合固定于后地板3上表面及后地板侧件13上表面。在该横梁上件15U与各要素3、13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闭合剖面16。
如图1至图3所示,横梁下件15L接合固定于后地板3的下表面,沿车宽方向连结左右一对后纵梁11、11。在该横梁下件15L与后地板3下表面之间,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未图示)。
如图4所示,在上述的轮罩1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上,接合有前后一对轮罩加强件17、18,借助这一对轮罩加强件17、18,能防止轮罩12向内倾倒。前侧的轮罩加强件17以正面看为L字状连结轮罩12与No.4横梁15的横梁上件15U。后侧的轮罩加强件18以正面看为L字状连结轮罩12与后地板3的侧部。
此外,如图1至图3所示,设置有后轮19用的后悬架20。
上述的后悬架20具备悬架纵臂21、前侧的下部臂22、兼作悬架弹簧23(参照图3)的弹簧座的后侧的下部臂24、上部臂以及副框架25,左右大致对称地构成。
上述的副框架25具备前侧的横梁部26、后侧的横梁部27以及左右一对侧梁部28、28。前侧横梁部26的左右两端部连结固定于一对侧梁部28、28的前部。后侧横梁部27的左右两端部前后分支,并连结固定于一对侧梁部28的中间部和后部。由侧梁部28与后侧横梁部27的前后分支部形成桁架结构(trussstructure)。
此外,左右的侧梁部28的后侧车身安装部29连结于后纵梁11,左右的侧梁部28的前侧车身安装部30连结于No.4横梁15的在车宽方向比后纵梁11更靠内侧的横梁下件15L。当后方碰撞负荷输入到后纵梁11时,该后方碰撞负荷被分散至该后纵梁11,并经由侧梁部28分散至横梁下件15L等的后纵梁11以外的车身部件。
上述的悬架纵臂21如图3所示,被设置在车身侧安装部(后述的水平部11B)与后轮19侧的轮支撑件31之间。前侧的下部臂22如图2所示,被设置在跨及前侧横梁部26和侧梁部28之间而设的支架32与车轮支撑件31之间。后侧的下部臂24被设置在后侧横梁部27与车轮支撑件31之间。上部臂被设置于在与支架32的前后方向位置相同的位置设置在侧梁部28上部的未图示的支架与车轮支撑件31之间。借助以此方式构成的后悬架20,能使左右的后轮19、19独立悬挂。
如图1、图2、图3、图6所示,在后地板3的下方,在由No.3横梁2的横梁下件2L、No.4横梁15的横梁下件15L、以及左右的后纵梁11、11所围成的靠车外侧下部空间部内,设置有燃料箱33。
该燃料箱33利用左右一对卡带34、34被支撑于车身侧。
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各卡带34、34的前部利用安装部件35紧固支撑于No.3横梁2的横梁下件2L,上述各卡带34、34的后部利用安装部件36紧固支撑于No.4横梁15的横梁下件15L。
如图4、图5的侧视图所示,上述的后纵梁11具备在其前部的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11A、处于该第一倾斜部11A的后侧并向后方水平延伸的作为悬架纵臂安装部的水平部11B、以及处于该水平部11B的后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11C。
另外,此处,所谓水平,包括完全水平的情况与接近水平的情况。所谓接近水平,是指相对于水平线在5°以内的范围。
此处,比较后纵梁11的第一倾斜部11A与第二倾斜部11C,第二倾斜部11C被设成其倾斜缓于第一倾斜部11A。换言之,第一倾斜部11A以相对陡峭的倾斜方式形成,第二倾斜部11C以相对缓慢的倾斜方式形成。
图7是从斜上方观察拆除了后地板3及后地板侧件13后车身下部结构的状态下表示的立体图,图8是沿着图7的C-C线的主要部分的视图(侧视图),图9是沿着图7的D-D线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后视图),图10是图7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如图6、图7、图8、图10所示,在作为悬架纵臂安装部的水平部11B,收容悬架纵臂21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41与后纵梁11一体形成。
该第一突部41如图6所示,在车宽方向的剖面形状为大致帽形状,并且如图8所示,侧视形成大致半圆形状,在该第一突部41内收纳悬架纵臂21的基端部即前端部的一部分。
此外,如图2、图7、图9所示,在上述第一倾斜部11A的前部的车宽方向内侧,一体形成有朝下方凸出形状的第二突部42。该第二突部42与地板梁9的后端部的形状相对应地形成剖面帽形状,且利用该第二突部42从下方覆盖地板梁9的后端开口部。
上述第一突部41及第二突部42均与后纵梁11一体形成。如图2、图7、图9所示,第一突部41和第二突部42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地配置。借助所述两者41、42的重叠结构,可提高从第一倾斜部11A到水平部11B的刚性,实现正面碰撞时的顺畅的负荷传递,将正面碰撞负荷从地板梁9顺畅地传递至第二突部42、第一倾斜部11A、水平部11B、第二倾斜部11C。
如图5的侧视图、图6的正视图、图9的后视图分别所示,在后纵梁11的水平部11B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朝下方竖立的壁部43。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纵梁11形成为剖面大致帽形状。如图6、图9所示,上述的壁部43被焊接固定在水平部11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纵壁11d上。
此外,如图5所示,壁部43的下缘部43a以使其与第二突部42的侧面及第二倾斜部11C的侧面呈直线的方式形成。由此,可确保从第一倾斜部11A到水平部11B的刚性。
即,由于正面碰撞时的冲击负荷容易集中于形成相对陡峭倾斜的第一倾斜部11A,提高该部位的刚性的必要性高,因此通过利用上述壁部43的下缘部43a使其与第二突部42侧面及第二倾斜部11C侧面呈直线,从而提高从第一倾斜部11A到水平部11B的强度、刚性。
另外,此处,所谓直线,不仅包括完全成一条直线的情况,只要在无损上述的提高从第一倾斜部11A到水平部11B的强度、刚性的效果的范围内,也可局部包含曲线或弯曲部。
如图6所示,上述燃料箱33在后地板3的下方且靠近上述壁部43而设置。如图6、图9所示,在该壁部43的下缘部43a,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一体地弯曲形成有凸缘43b。借助该结构,不仅形成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不会损伤燃料箱33的形状,而且实现壁部43其自身的刚性提高,并且实现从第一倾斜部11A到水平部11B的刚性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如图2的仰视图所示,地板梁9的内侧面、第二突部42、壁部43以及后纵梁11的内侧面无阶差而连续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实现顺畅的负荷传递。
另一方面,如图6、图8所示,悬架纵臂21前端部的垫圈21B被支撑于螺栓固定在后纵梁11的水平部11B下表面的支架37,该悬架纵臂21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在第一突部41内。
如图6、图8所示,在由作为底板的后地板侧件13与后纵梁11形成的闭合剖面14内,设置有分隔件(bulkhead)50。
该分隔件50如图10的俯视图以及图11中分隔件单个的立体图所示,具备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分隔上述闭合剖面14的前侧及后侧的分隔部50a、50b;设置在这些前后分隔部50a、50b的下端并与后纵梁11接合的接合部50c;以使上述第一突部41从该接合部50c朝上方突出的方式连续于该接合部50c及各分隔部50a、50b的下部而开口形成的单个开口部50d;以及用于将该分隔件50接合固定于后地板侧件13或者后纵梁11的对应部的多个接合凸缘部50e、50f、50g、50h、50j。
上述的各要素50a~50c、50e~50j一体形成。上述的接合部50c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突部41重叠的位置。
如图10中的俯视图所示,使螺母板51重合于分隔件50的接合部50c上表面。接合部50c在与后纵梁11及螺母板51合计三片重合的状态下,被接合固定在图10中以符号×所示的点焊位置52……52。
在图10中,符号53是紧固固定支架37的螺栓紧固部。分隔件50的接合部50c以包含该螺栓紧固部53的方式接合固定于后纵梁11。即,分隔件50可尽可能靠近悬架纵臂21的垫圈21B的螺栓紧固部53。由此,刚性提高,能够更可靠地承接来自悬架纵臂21的负荷输入。
此外,如图4所示,作为悬架纵臂安装部的水平部11B被设定在高于轮心54的位置。由此,形成能确保操纵稳定性的结构。
另外,在图4、图7中,符号55为中柱(centerpillar)。该中柱55如图7所示,由中柱内件56、中柱外件57及中柱加固件58构成。此外,在图6、图9中,符号59为下边梁外件加强件,符号60为后柱加固件。
如此,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底板1、接合于上述底板1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梁9、9、在该地板梁9、9的后侧接合于后地板3(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纵梁11、11(后梁)、以及具有悬架纵臂21的后悬架20(后轮19用悬架),其中,上述后纵梁11具备在其前部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11A、处于该第一倾斜部11A的后侧并水平延伸的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以及处于该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后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11C,在上述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形成有收容上述悬架纵臂21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41,在上述第一倾斜部11A的前部形成有朝下方凸出形状的第二突部42,上述第一突部41和上述第二突部42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地配置(参照图2、图4、图5)。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第一倾斜部11A的后侧具备水平延伸的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在该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形成有收容悬架纵臂21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41,因此能够维持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的高度,由此,能够确保操纵稳定性。
此外,由于使第一突部41与第二突部42在车宽方向上重叠,因此能够提高从第一倾斜部11A到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实现正面碰撞时的顺畅的负荷传递,能够将正面碰撞负荷从地板梁9顺畅地传递至第二突部42、第一倾斜部11A、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第二倾斜部11C。
总而言之,不仅能实现轻量的结构,而且还能够维持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的高度,即确保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又能够通过确保及提高从第一倾斜部11A到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而确保正面碰撞时的顺畅的负荷传递性能。
此外,在上述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朝下方竖立的壁部43,该壁部43的下缘部43a以使其与上述第二突部42的侧面及上述第二倾斜部11C的侧面呈直线的方式形成(参照图5、图6)。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壁部43的下缘部43a使其与第二突部42的侧面及第二倾斜部11C的侧面呈直线,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从第一倾斜部11A到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
此外,在上述后地板3(底板)的下方靠近上述壁部43设置有燃料箱33,在上述壁部43的下缘部43a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凸缘43b(参照图6)。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上述壁部43的下缘部43a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凸缘43b,因此能形成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不会损伤燃料箱33的形状,并且,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壁部43的刚性,而且能进一步提高从第一倾斜部11A到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
除此以外,上述第二突部42以从下方覆盖上述地板梁9的后端开口部的方式形成2(参照图2、图5)。
根据该结构,由于地板梁9的后端开口部由第二突部42从下方覆盖,因此能够防止水或泥等异物的侵入。此外,根据该结构,从地板梁9的后端部朝向第二突部42前部的剖面连续,由此,负荷传递变得更好,能够实现对碰撞的耐受力的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由上述后地板侧件13(底板)与上述后纵梁11(后梁)形成的闭合剖面14内设置有分隔件50。该分隔件50具备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分隔上述闭合剖面14的分隔部50a、50b、以及设置在该分隔部50a、50b的下端与后纵梁11(后梁)接合的接合部50c,上述接合部50c被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上述第一突部41重叠的位置(参照图6、图8)。
根据该结构,由于设置具备分隔部50a、50b及接合部50c的分隔件50,使接合部50c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突部41重叠,因此能够实现形成有第一突部41的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提高,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从第一倾斜部11A到水平部11B(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前后一对上述分隔部50a、50b,但也可仅为其中之一。
若将本发明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对应,本发明的底板包括实施方式的底板1、后地板3及后地板侧件13,以下同样,后梁对应于后纵梁11,后轮用悬架对应于后悬架20,悬架纵臂安装部对应于水平部11B。
将以上说明的本发明总结如下。
即,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底板、接合于该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梁、在该地板梁的后侧接合于上述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梁、以及具有悬架纵臂的后轮用悬架,其中,上述后梁具备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处于该第一倾斜部的后侧并水平延伸的悬架纵臂安装部、以及处于该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后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在上述悬架纵臂安装部形成有收容上述悬架纵臂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在上述第一倾斜部的前部形成有朝下方凸出形状的第二突部,上述第一突部和上述第二突部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地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具备在第一倾斜部的后侧水平延伸的悬架纵臂安装部,并在该悬架纵臂安装部形成有收容悬架纵臂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因此能够维持悬架纵臂安装部的高度,由此,能够确保操纵稳定性。
此外,由于使第一突部与第二突部在车宽方向上重叠,因此能够提高从第一倾斜部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能够实现正面碰撞时的顺畅的负荷传递,能够将正面碰撞负荷从地板梁顺畅地传递至第二突部、第一倾斜部、悬架纵臂安装部、第二倾斜部。
总而言之,不仅能实现轻量的结构,而且还能够维持悬架纵臂安装部的高度(即确保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又能够通过确保及提高从第一倾斜部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而确保正面碰撞时的顺畅的负荷传递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朝下方竖立的壁部,该壁部的下缘部以使其与上述第二突部的侧面及上述第二倾斜部的侧面呈直线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利用壁部的下缘部使其与第二突部的侧面及第二倾斜部的侧面呈直线,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从第一倾斜部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底板的下方靠近上述壁部设置有燃料箱,在上述壁部的下缘部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凸缘。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上述壁部的下缘部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凸缘,因此能形成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不会损伤燃料箱的形状,并且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壁部的刚性,而且能进一步提高从第一倾斜部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突部以从下方覆盖上述地板梁的后端开口部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地板梁的后端开口部由第二突部从下方覆盖,因此能够防止水或泥等异物的侵入,并且,从地板梁的后端部朝向第二突部前部的剖面连续,由此,负荷传递变得更好,能够实现对碰撞的耐受力的进一步提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由上述底板与上述后梁形成的闭合剖面内设置有分隔件,该分隔件具备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分隔上述闭个剖面的分隔部、以及设置在该分隔部的下端与后梁接合的接合部,上述接合部被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上述第一突部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设置具备分隔部与接合部的分隔件,使接合部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突部重叠,因此能够实现形成有第一突部的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提高,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从第一倾斜部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刚性。
本中请以2011年12月20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1-277784为基础,其内容包含在本申请中。
为表述本发明,上文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适当且充分的说明,但应当认识到,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可较为容易地变更及/或改良上述实施方式。因而,应该解释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实施的变更形态或改良形态只要未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权利要求的权利范围,此类变更形态或改良形态就仍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权利要求的权利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具备底板、接合于该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地板梁、在该地板梁的后侧接合于上述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梁、以及具有悬架纵臂的后轮用悬架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有用。

Claims (7)

1.一种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左右一对地板梁,接合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左右一对后梁,在所述地板梁的后侧接合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后轮用悬架,具有悬架纵臂,其中,
所述后梁具备: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部、处于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后侧并水平延伸的悬架纵臂安装部、以及处于所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后侧并向后上方倾斜的第二倾斜部,
在所述悬架纵臂安装部形成有收容所述悬架纵臂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朝上方凸出形状的第一突部,
在所述第一倾斜部的前部形成有朝下方凸出形状的第二突部,
所述第一突部和所述第二突部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重叠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悬架纵臂安装部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朝下方竖立的壁部,
所述壁部的下缘部以使其与所述第二突部的侧面及所述第二倾斜部的侧面呈直线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的下方靠近所述壁部设置有燃料箱,
在所述壁部的下缘部,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凸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部以从下方覆盖所述地板梁的后端开口部的方式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部以从下方覆盖所述地板梁的后端开口部的方式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部以从下方覆盖所述地板梁的后端开口部的方式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底板和所述后梁形成的闭合剖面内设置有分隔件,
所述分隔件具备: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分隔所述闭合剖面的分隔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分隔部的下端并且与所述后梁接合的接合部,
所述接合部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突部重叠的位置。
CN201280045219.2A 2011-12-20 2012-12-04 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139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7784 2011-12-20
JP2011277784A JP5853666B2 (ja) 2011-12-20 2011-12-20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PCT/JP2012/007758 WO2013094133A1 (ja) 2011-12-20 2012-12-04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3955A CN103813955A (zh) 2014-05-21
CN103813955B true CN103813955B (zh) 2016-04-13

Family

ID=48668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521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13955B (zh) 2011-12-20 2012-12-04 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56504B2 (zh)
JP (1) JP5853666B2 (zh)
CN (1) CN103813955B (zh)
DE (1) DE112012003877T8 (zh)
WO (1) WO20130941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04672B2 (en) * 2014-09-26 2017-03-28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US9296293B1 (en) 2014-11-19 2016-03-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load management structure
JP6540237B2 (ja) 2015-05-29 2019-07-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FR3041908B1 (fr) * 2015-10-02 2017-11-03 Renault Sas "ensemble de train arriere roula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integrant un reservoir"
JP6642402B2 (ja) * 2016-12-09 2020-02-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US10556624B2 (en) * 2017-06-16 2020-02-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underbody component protection assembly
JP7047479B2 (ja) * 2018-03-09 2022-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CN110294031B (zh) * 2018-03-23 2021-08-0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下表面结构
KR102512997B1 (ko) * 2018-12-05 2023-03-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차체구조물
JP7295075B2 (ja) * 2020-09-04 2023-06-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取付構造
JP7158519B2 (ja) * 2021-03-04 2022-10-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KR20230111947A (ko) * 2022-01-19 2023-07-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Pbv용 프레임 구조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0022A (zh) * 2004-08-26 2006-03-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底板下部结构
CN1751939A (zh) * 2004-09-22 2006-03-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体下部结构
CN1754743A (zh) * 2004-09-29 2006-04-0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体下部结构
CN1935582A (zh) * 2005-09-22 2007-03-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8970A (ja) * 1982-01-27 1983-08-01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S6243875A (ja) 1985-08-21 1987-02-25 Hitachi Ltd ヘツド送り機構
JPS6243875U (zh) * 1985-09-03 1987-03-17
JPH0313205A (ja) 1989-06-08 1991-01-22 Kawasaki Steel Corp 一体式バックアップロールを有する多段圧延機
JPH0752721Y2 (ja) * 1989-06-26 1995-12-0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トレーリング式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における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取付構造
JPH04317809A (ja) * 1991-04-16 1992-11-0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JP3109357B2 (ja) * 1993-12-14 2000-11-1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のリンク取付部構造
JP4691854B2 (ja) * 2001-08-10 2011-06-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の車体側端部の取付構造
JP3868877B2 (ja) * 2002-09-25 2007-01-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4003643B2 (ja) * 2003-01-20 2007-11-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2006069475A (ja) * 2004-09-06 2006-03-16 Mazda Motor Corp 車体下部構造
JP2007022294A (ja) * 2005-07-15 2007-02-01 Mazda Motor Corp 車体下部構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4478662B2 (ja) 2006-04-27 2010-06-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4935342B2 (ja) * 2006-12-21 2012-05-2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取付け構造
JP5381055B2 (ja) * 2008-12-02 2014-01-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5182650B2 (ja) * 2009-03-30 2013-04-1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0022A (zh) * 2004-08-26 2006-03-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底板下部结构
CN1751939A (zh) * 2004-09-22 2006-03-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体下部结构
CN1754743A (zh) * 2004-09-29 2006-04-0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体下部结构
CN1935582A (zh) * 2005-09-22 2007-03-2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下部车身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53666B2 (ja) 2016-02-09
DE112012003877T8 (de) 2014-12-18
WO2013094133A1 (ja) 2013-06-27
JP2013129207A (ja) 2013-07-04
US9156504B2 (en) 2015-10-13
CN103813955A (zh) 2014-05-21
US20150217810A1 (en) 2015-08-06
DE112012003877T5 (de) 2014-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13955B (zh) 车辆的车身下部结构
US9079620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rear sub-frame
CN109421818B (zh) 车辆后部结构
US8998305B2 (en) Automotiv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085329B2 (en) Automotive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EP2740651B1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CN101314364B (zh) 前车体结构
CN103802890A (zh) 车身前部结构
US20120119544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CN102310886B (zh) 车身前部构造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11433949B2 (en) Body of electric vehicle
US9238487B1 (en) Inner front side member to rocker support reinforcement gussets for vehicle front structures
JP2021046166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136873B2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KR20220045422A (ko) 차체구조물
JP6340132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20200079434A1 (en)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JP7358532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4590324A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09941354B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14829235A (zh) 用于使发动机支架的纵向梁的后端部固定在机动车辆的底盘上的固定装置,所述发动机支架接收所述车辆的电动推进动力系统
KR20200139057A (ko) 차체구조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US20230110288A1 (en)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structure
JP5867142B2 (ja)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