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0593A -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60593A CN103660593A CN201310392140.3A CN201310392140A CN103660593A CN 103660593 A CN103660593 A CN 103660593A CN 201310392140 A CN201310392140 A CN 201310392140A CN 103660593 A CN103660593 A CN 1036605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commodating chamber
- stream
- housing
- wall
- liq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9—Cartridge manufactu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纳容器。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设置有容纳液体的容纳部的壳体、向外部供应容纳部内的液体的供应口、以及用于检测容纳部内的液体的量的棱镜部,在壳体中,容纳部被划分为:容纳液体的第一容纳室、设置在第一容纳室的下游的第二容纳室、设置在第二容纳室的下游的第三容纳室、以及设置在第三容纳室的下游的第四容纳部,第四容纳室设置在第三容纳室内,并且被第一薄片部件从第三容纳室分隔,棱镜部设置在第四容纳室内,所述制造方法针对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在包含第四容纳室在内的第四容纳室的下游侧形成与容纳部内相通的注入口,并从注入口注入液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等。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向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打印机供应墨水的技术,公开有利用墨盒(也简称作“盒”)的技术。盒通过向内部注入墨水被制造。安装在打印机上的盒使内部的墨水经由供应口向打印机流动。以往,当盒中的墨水被消耗从而内部的余量成为零或者少量时,使用新的产品来取代盒。另外,存在通过向已使用完的盒再次注入墨水来再次制造盒的情况。作为盒,以往,存在包括检测部件(例如,压电元件或棱镜。也称作第一部件)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所述检测部件能够用于检测墨水余量状态(墨水余量的有无或墨水余量)。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0-5958号公报
但是,为了增大盒内部的墨水的量,可考虑增大盒的容纳墨水的容纳部的容量。作为增大容纳部的容量的方法,例如,举出有在盒的使用状态下在与垂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增大容纳部的面积的方法。由此,能够避免盒向垂直方向突出。但是,当在与垂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增大容纳部的面积时,墨水余量检测的检测精度容易下降。这是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墨水余量,相比于容纳部的容量小的盒,容量大的盒的墨水的液面高度更低。
为了应对上述的问题,考虑划分出容积小于容纳部的小腔室、在所述小腔室内设置检测部件。如果是这样的小腔室,那么即使在墨水余量减少的状态下,也容易将小腔室内的液面保持为高。因此,能够避免墨水余量检测的检测精度的下降。作为向具有这样的构成的盒的墨水注入方法,可以采用从除了小腔室的小腔室以外的部位注入墨水的方法。但是,在从除了小腔室的小腔室以外的部位注入墨水的方法中,难以使墨水充分到达小腔室内。结果,存在墨水余量检测的检测精度容易下降的问题。上述问题不仅限于在内部容纳墨水的盒,在容纳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中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其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或者适用例实现。
适用例1: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设置有可容纳液体的容纳部的壳体、向外部供应可所述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的供应口、以及用于可检测所述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的量的检测部件,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容纳部被划分为:第一容纳室,所述第一容纳室可容纳所述液体;第二容纳室,所述第二容纳室被设置得比所述第一容纳室更靠近所述供应口,并且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相通;第三容纳室,所述第三容纳室被设置得比所述第二容纳室更靠近所述供应口,并且与所述第二容纳室相通;以及第四容纳室,所述第四容纳室被设置得比所述第三容纳室更靠近所述供应口,并且与所述第三容纳室相通,所述第四容纳室被第一薄片部件从所述第三容纳室分隔,所述检测部件设置在所述第四容纳室内,所述制造方法至少包括:第一工序,所述第一工序包括在从所述第四容纳室至所述供应口之间的流路上形成与所述容纳部内相通的注入口的工序;以及第二工序,所述第二工序包括从所述注入口注入液体的工序。
在该适用例中,从形成在包含第四容纳室在内的第四容纳室的下游侧的注入口将液体注入到容纳部内,其中,在所述第四容纳室内设置有检测部件,因此,容易将注入的液体导入到第四容纳室内。因此,容易避免有关液体量检测的精度下降。
适用例2:如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容纳室上形成所述注入口。
在该适用例中,能够直接将液体注入到第四容纳室,因此容易将注入的液体导入到第四容纳室内。
适用例3:如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中,从所述第三容纳室至所述第四容纳室的流路包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外壁上的第一外壁流路,所述第一外壁流路被第三薄片部件从所述壳体的外侧密封,并且在所述第三薄片部件的与从所述第一外壁流路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开口的连通口重叠的区域,从所述第二外壁侧形成所述注入口。
在该适用例中,能够直接将液体注入到第四容纳室,因此容易将注入的液体导入到第四容纳室内。
适用例4:如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壁,设置有从所述壳体的外侧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开口的开口部,所述检测部件具有透光性,并且以从所述壳体的外侧覆盖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突出,在所述检测部件上形成所述注入口。
在该适用例中,能够直接将液体注入到第四容纳室,因此容易将注入的液体导入到第四容纳室内。
适用例5:如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壁,设置有从所述壳体的外侧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开口的开口部,所述检测部件具有透光性,并且以从所述壳体的外侧覆盖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突出,通过从所述壳体卸下所述检测部件从而呈现所述开口部来形成所述注入口,从作为所述注入口的所述开口部注入所述液体。
在该适用例中,能够直接将液体注入到第四容纳室,因此容易将注入的液体导入到第四容纳室内。
适用例6:如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第四容纳室与所述供应口之间设置有阀,所述阀允许从所述第四容纳室侧向所述供应口侧的所述液体的流动,并且切断从所述供应口侧向所述第四容纳室侧的所述液体的流动,在从所述第四容纳室至所述阀的流路上形成所述注入口。
在该适用例中,能够从比第四容纳室更靠下游侧的流路注入液体,因此液体流经比第四容纳室更靠下游侧的流路到达第四容纳室。在注入的液体中混入有气泡的情况下,当液体流经流路时,气泡容易被流路捕捉。由此,容易避免气泡混入到第四容纳室内。结果,容易抑制气泡附着在检测部件上,因此,容易进一步避免有关液体量检测的精度下降。
适用例7:如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四容纳室至所述阀的所述流路包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外壁上的第二外壁流路,所述第二外壁流路被第三薄片部件从所述壳体的外侧密封,在所述第二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三薄片部件上形成所述注入口。
在该适用例中,在第三薄片部件上形成注入口,因此能够避免在壳体上形成注入口。
适用例8:如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壁,设置有从所述壳体的外侧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开口的开口部,所述检测部件具有透光性,并且以从所述壳体的外侧覆盖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突出,从所述第四容纳室至所述阀的所述流路包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壁上的第三外壁流路,所述第三外壁流路被具有透光性的第二薄片部件从所述壳体的外侧密封,在所述第三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二薄片部件上形成所述注入口。
在该适用例中,能够从设置有具有透光性的检测部件的第一外壁侧经由第三外壁流路向容纳部内注入液体。由此,当注入液体时,可以经由检测部件目视注入液体的状态。
适用例9:如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第四容纳室至所述阀的所述流路中设置有弯曲部,从所述弯曲部至所述阀之间的至少一部分流路与所述阀重叠,在从所述弯曲部至所述阀之间的所述流路中的与所述阀重叠的部位形成所述注入口。
在该适用例中,从注入口注入的液体的至少一部分流经弯曲部到达第四容纳室。在注入的液体中混入有气泡的情况下,当液体流经弯曲部时,气泡容易被流路捕捉。由此,容易进一步避免气泡混入到第四容纳室内。
适用例10: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制造。
该适用例的液体容纳容器通过容易将注入的液体向第四容纳室内导入的制造方法制造。因此,在该液体容纳容器中,容易避免有关液体量检测的精度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的大致构成的图;
图2的(a)和(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盒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5的(a)和(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6的(a)和(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从大气开放口至供应口的流路的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侧面图;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侧面图;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壳体的仰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盒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注入系统的大致构成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注入工序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其他例子的图;
图16的(a)和(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其他例子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7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其他例子中的墨水的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液体喷射系统为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附图中,为了展示能够识别各自的构成的程度的大小,构成或部件的比例尺有时不同。
液体喷射系统的构成
如图1所示,液体喷射系统1000具有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打印机1和作为容纳作为液体的墨水的液体容纳容器的一个例子的盒10。打印机1是通过从印刷头向印刷纸张PA喷出墨水来在印刷纸张PA上进行印刷的喷墨式印刷装置。打印机1具有保持器3、第一马达5、第二马达7、控制单元9、操作部12、接口13以及检测装置15。
保持器3在与印刷纸张PA相对的一侧包括喷出墨水的印刷头(未图示)。另外,保持器3可装卸地搭载有盒10。在各个盒10中分别容纳有青色、品红色、黄色等墨水。盒10中容纳的墨水被供应给保持器3的印刷头,而向印刷纸张PA喷出墨水。
第一马达5沿主扫描方向驱动保持器3。第二马达7沿副扫描方向运送印刷纸张PA。控制单元9控制打印机1的全部动作。检测装置15设置在打印机1上,并且利用光学方式检测盒10内的墨水的余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墨水余量的检测方法,采用检测盒10内的墨水余量是否小于预定量的方法。
控制单元9基于从经由预定的接口13连接的计算机17等接收的印刷数据,控制第一马达5、第二马达7、印刷头来进行印刷。另外,控制单元9基于从检测装置15接收到的结果来判定盒10的墨水余量状态(墨水余量或者墨水有无)。操作部12与控制单元9连接,接收使用者的各种操作。
盒的构成
如作为盒10的第一外观立体图的图2的(a)和作为盒10的第二外观立体图的图2的(b)所示,盒10呈大致长方体形状。此外,在图2的(a)和(b)中,标注有作为相互正交的坐标轴的XYZ轴。对于以后的图,根据需要也标注有XYZ轴。在盒10被安装在配置在水平的平面上的打印机1上的安装状态(安装姿势)下,Z轴负方向为垂直向下方向。另外,水平的平面是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平行的平面。
盒10的外表面(外壳)包含六个面11。以下,当识别六个面11中的每个时,六个面11分别被标注为底面11a、上表面11b、正面11c、背面11d、右侧面11e、以及左侧面11f。六个面11也可以被看成是构成盒10的外壳的外壳部件。各面11呈平面状。平面状包含整个面完全平坦的情况和在面的一部分上有凹凸的情况。也就是说,可以在面的一部分上有稍许的凹凸。各面11在平面图中的外形都呈大致长方形。盒10的外表面(外壳)包含构成左侧面11f的一部分的膜21、壳体23、盖25、以及构成右侧面11e的盖27。
另外,底面11a是包含在安装状态下形成盒10的底壁的壁的概念,也可以称作“底面壁部(底壁)”。另外,上表面11b是包含在安装状态下形成盒10的上壁的壁的概念,也可以称作“上表面壁部(上壁)”。另外,正面11c是包含在安装状态下形成盒10的正面壁的壁的概念,也可以称作“正面壁部(正面壁)”。另外,背面11d是包含在安装状态下形成背面壁的壁的概念,也可以称作“背面壁部(背面壁)”。另外,右侧面11e是包含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右侧壁的壁的概念,也可以称作“右侧面壁部(右侧面壁)”。另外,左侧面11f是包含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左侧壁的壁的概念,也可以称作“左侧面壁部(左侧面壁)”。此外,“壁部”或“壁”不一定由单个壁形成,也可以由多个壁形成。例如,底面壁部(底面11a)是在安装状态下相对于盒10的内部空间位于Z轴负方向侧的壁。换而言之,如图2的(b)所示,底面壁部(底面11a)由盖25、壳体23、后述的检测部件29等形成。
底面11a与上表面11b以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相互相对。正面11c与背面11d以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相互相对。右侧面11e与左侧面11f以在Y轴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相互相对。盒10的长度(X轴方向上的长度)、宽度(Y轴方向上的长度)、高度(Z轴方向上的长度)按照长度、宽度、高度的顺序增大。此外,盒10的长度、宽度、高度的大小关系可以任意变更,例如,也可以按照高度、长度、宽度的顺序增大,也可以高度、长度、宽度分别相等。
如图2的(a)所示,在底面11a上,设置有供应部31。供应部31从底面11a向Z轴负方向突出。供应部31大致呈圆筒形状。底面11a是在安装状态下水平的面。在供应部31中,插入有设置在保持器3上的用于使墨水在印刷头内流通的液体供应针。在供应部31的端面形成有用于使盒10内部的墨水向外部流通的供应口33。液体供应针插入到供应口33从而盒10与保持器3连接。安装至打印机1之前的盒10的供应口33被膜35堵塞。膜35被构成为被液体供应针刺破。
在底面11a上设置有检测部件2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比于正面11c更靠近背面11d的位置设置有检测部件29。换而言之,检测部件29设置在底面11a上的比设置有供应部31的位置靠近背面11d侧的位置。检测部件29用于使用了检测装置15的盒10的液体余量状态的检测。检测部件29是透明的,并且从外侧覆盖设置在壳体23的底面11a的开口部(后述)。设置在壳体23的底面11a的开口部与容纳墨水的容纳部(后述)相通。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经由检测部件29目视容纳室。此外,检测部件29也可以是半透明的。
如图2的(a)和图2的(b)所示,正面11c与底面11a相交。另外,正面11c与上表面11b也相交。在正面11c上的相比于上表面11b更靠近底面11a的位置,设置有电路基板40。在电路基板40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端子41。多个端子41中的每个在安装状态下与设置在保持器3上的多个装置侧端子的对应端子接触。由此,电路基板40与打印机1的控制单元9电连接。另外,在电路基板40的背面,设置有可重写的存储器。在存储器内,记录有盒10的墨水消耗量和墨水色等与盒10相关的信息。另外,在正面11c上的比电路基板40靠近上表面11b的位置,设置有杆43。杆43通过进行弹性变形,用于盒10的向打印机1的装卸。
如图2的(a)所示,在上表面11b形成有大气开放口45。大气开放口45是用于向盒10内部导入空气的开口。在容纳墨水后的使用前的盒10上,粘贴有用于密封大气开放口45的膜47。当使用盒10时,用户剥离膜47,然后将盒10安装在保持器3上。
在此,可以使用作为相互正交的坐标轴的XYZ轴如下地规定盒10的方向。即,底面11a与上表面11b相对的方向为Z轴方向。另外,在Z轴方向中,从底面11a朝向上表面11b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另外,在Z轴方向中,从上表面11b朝向底面11a的方向为Z轴负方向。另外,正面11c与背面11d相对的方向为X轴方向。另外,在X轴方向中,从背面11d朝向正面11c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另外,在X轴方向中,从正面11c朝向背面11d的方向为X轴负方向。另外,右侧面11e与左侧面11f相对的方向为Y轴方向。另外,在Y轴方向中,从左侧面11f朝向右侧面11e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另外,在Y轴方向中,从右侧面11e朝向左侧面11f的方向为Y轴负方向。
另外,可以使用作为相互正交的坐标轴的XYZ轴如下地规定盒10的方向。供应部31从底面11a延伸的方向为Z轴方向。在Z轴方向中,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向为Z轴负方向。另外,在Z轴方向中,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另外,也可以说在保持器3装卸盒10时的移动方向为Z轴方向。在Z轴方向中,在保持器3上安装盒10时的移动方向为Z轴负方向。另外,在Z轴方向中,从保持器3卸下盒10时的移动方向为Z轴正方向。另外,安装在保持器3上的盒10经第一马达5(图1)的驱动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方向为Y轴方向。另外,也可以说盒10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
如图3所示,盒10除了上述的构成之外,还具有阀单元51、供应部单元53、过滤器55、以及膜57。另外,如图4所示,盒10具有标签59、膜61、加强部件63、以及膜65。
在此,针对壳体23进行说明。如作为壳体23的第一外观立体图的图5的(a)和作为壳体23的第二外观立体图的图5的(b)所示,壳体23具有五个壁71。壳体23呈被五个壁71包围的凹状的形状。以下,当识别五个壁71中的每个时,五个壁71被分别标明为第一壁71a、第二壁71b、第三壁71c、第四壁71d、以及第五壁71e。第一壁71a构成盒10的底面11a的一部分。膜21与第二壁71b接合。第三壁71c构成盒10的上表面11b的一部分。第四壁71d构成盒10的正面11c的一部分。第五壁71e构成盒10的背面11d的一部分。
第一壁71a与第三壁71c在Z轴方向上相间隔地相互相对。第四壁71d与第五壁71e在X轴方向上相间隔地相互相对。第二壁71b与第一壁71a、第三壁71c、第四壁71d以及第五壁71e相交。第一壁71a与第四壁71d和第五壁71e相交。第三壁71c也与第四壁71d和第五壁71e相交。由此,壳体23呈以第二壁71b为底的凹状的形状。并且,各壁71的背面构成呈凹状的形状的壳体23的内壁73。在壳体23中,与五个壁71中的每个相对应地,存在五个内壁73。以下,当识别五个内壁73中的每个时,五个内壁73被分别标明为第一内壁73a、第二内壁73b、第三内壁73c、第四内壁73d、以及第五内壁73e。第一内壁73a与第一壁71a对应。同样地,第二内壁73b与第二壁71b对应,第三内壁73c与第三壁71c对应,第四内壁73d与第四壁71d对应,第五内壁73e与第五壁71e对应。
在壳体23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分隔板75。壳体23的内侧通过多个分隔板75被分隔成多个腔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23内设置有三个分隔板75,通过这三个分隔板75,壳体23的内侧被分隔成五个腔室。以下,当识别三个分隔板75中的每个时,三个分隔板75被分别标明为第一分隔板75a、第二分隔板75b、第三分隔板75c。第一分隔板75a被设置为在Z轴方向上从第三内壁73c直至第一内壁73a(第一壁71a的背面)。第二分隔板75b被设置为在X轴方向上从第四内壁73d(第四壁71d的背面)直至第五内壁73e。第一分隔板75a与第二分隔板75b相互交叉。第三分隔板75c位于第一分隔板75a与第五内壁73e之间,并且被设置为在Z轴方向上从第三内壁73c直至第二分隔板75b。
在通过三个分隔板75被分隔的五个腔室中,夹在第一分隔板75a与第五内壁73e之间的三个腔室具有作为容纳墨水的容纳部81的功能。另一方面,夹在第一分隔板75a与第四内壁73d(第四壁71d的背面)之间的两个腔室具有作为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部83的功能。大气导入部83包含第一大气室84a和第二大气室84b。容纳部81包含第一容纳室85、第二容纳室87、以及第三容纳室89。在第三容纳室89内,设置有堤坝91。堤坝91在第二内壁73b上被设置成环状,并且从第二内壁73b突出。被堤坝91包围的区域内部作为第四容纳室93而从第三容纳室89被分隔。即,第三容纳室89内含第四容纳室93。
三个分隔板75的与第二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除第二壁71b之外的四个壁71的与第二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Y轴方向上的高度相互相同。并且,从三个分隔板75的与第二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直至除第二壁71b之外的四个壁71的与第二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接合有图4所示的膜65。由此,被三个分隔板75分隔的五个腔室被个别进行密封。此外,如图5的(a)所示,在壳体23上,从三个分隔板75的与第二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直至除第二壁71b之外的四个壁71的与第二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设置有堤坝97。在本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膜65与堤坝97相熔接。
堤坝91的与第二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于比三个分隔板75的与第二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靠近第二内壁73b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堤坝91的Y轴方向上的高度比三个分隔板75的Y轴方向上的高度低。因此,被堤坝91包围的第四容纳室93收容在第三容纳室89内。并且,如作为示出膜61接合在壳体23上的状态的立体图的图6的(a)所示,膜61与堤坝91的与第二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接合。由此,第四容纳室93从第三容纳室89被分隔。此外,在第一容纳室85内,设置有肋95。肋95位于第一分隔板75a与第三分隔板75c之间,并且与第二内壁73b和第三内壁73c相交。具有上述构成的壳体23例如可以通过对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进行成形而制造。
如图5的(b)所示,在第二壁71b上,设置有阀室101、分离室103、以及多个沟105。在阀室101的底部形成有阀孔106。阀室101、分离室103、以及多个沟105分别呈从第二壁71b朝向第二内壁73b侧凹陷的凹状形态。阀室101、分离室103以及多个沟105分别构成大气和墨水的流路的一部分。在阀室101、分离室103以及多个沟105的各自的周围,设置有从第二壁71b向第二内壁73b侧的相反侧凸起的堤坝107。图3所示的膜21与堤坝107接合。由此,阀室101、分离室103、以及多个沟105中的每个被个别密封。
如图3所示,在阀室101内,容纳有阀单元51。分离室103被过滤器55从外侧覆盖。在阀室101内容纳有阀单元51并且在分离室103被过滤器55覆盖的状态下,膜21与壳体23接合。因此,阀单元51被膜21和壳体23包围。另外,过滤器55也被膜21和壳体23包围。过滤器55由允许气体透过并且不允许液体透过的材料构成。通过膜21与壳体23接合,阀室101、分离室103、以及多个沟105起到作为大气和墨水的流路的功能。
阀单元51包含阀体111、弹簧113、以及弹簧座115。在从大气开放口45至供应口33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上,基于夹着阀体111的流路的压力差,阀体111发生变形,由此,阀单元51开闭流路。弹簧113对阀体111向朝向阀孔106推压阀体111的方向施力。通过阀体111,阀室101的下游侧(也称作“阀下游侧”)的压力被调整为比阀室101的上游侧(也称作“阀上游侧”)的压力低,阀下游侧成为以大气压为基准的负压。当盒10安装在打印机1上并且阀下游侧的墨水被消耗时,阀下游侧的负压的绝对值增大,阀体111以远离阀孔106的方式变形。于是,阀室101内的墨水被供应至阀室101的下游侧,阀下游侧返回到预定范围的负压。由此,阀体111以通过弹簧113的力堵住阀孔106的方式变形。另外,伴随着容纳部81内的墨水被消耗,大气(空气)经由大气开放口45被导入至容纳部81。
供应部单元53设置在供应部31的内部。供应部单元53包含密封部件117、弹簧座119以及弹簧121。密封部件117以当打印机1的液体供应针插入供应部31时、供应部31的内壁与液体供应针的外壁之间不产生间隙的方式进行密封。弹簧座119在盒10不安装在保持器3上时,与密封部件117抵接从而关闭供应部31内的流路。弹簧121对弹簧座119向与密封部件117抵接的方向施力。当液体供应针插入供应部31内时,液体供应针向Z轴正方向上推弹簧座119,在弹簧座119与密封部件117之间产生间隙,墨水从该间隙被供应至液体供应针。
如图3所示,在壳体23的第一壁71a(底面11a),设置有开口部123和多个沟125。设置在检测部件29上的棱镜部127被插入开口部123。开口部123在插入有棱镜部127的状态下,被检测部件29密封。多个沟125分别呈从第一壁71a向第三内壁73c(图5的(a)和(b))侧、即壳体23的内侧凹陷的凹状形态。多个沟125分别构成大气和墨水的流路的一部分。在多个沟125中的每个的周围,设置有从第一壁71a向与壳体23的内侧相反的一侧凸起的堤坝129。膜57与堤坝129接合。由此,多个沟125中的每个被个别密封。盖25以覆盖膜57的方式安装在壳体23上。盖25通过覆盖壳体23的第一壁71a的一部分,也构成底面11a的一部分。
棱镜部127向第四容纳室93内突出,并且作为通过设置在打印机1上的检测装置15来光学地检测墨水是否存在的检测部件而发挥功能。棱镜部127例如是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件。构成包含棱镜部127的检测部件29的部件具有合适的透光性即可,也可以不透明。另外,在不进行光学检测的情况下,检测部件29也可以不具有透光性。另外,在不进行光学检测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棱镜部127的表面粘贴不透光的部件,或者进行涂装。在第四容纳室93内是否存在墨水,例如通过以下方式检测。在设置在打印机1中的检测装置15上,设置有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光学传感器。光从发光元件向检测部件29的棱镜部127射出。当棱镜部127的周边存在墨水时,光透过棱镜部127射向第四容纳室93内。另一方面,当棱镜部127的周边不存在墨水时,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通过棱镜部127的两个反射面被反射,到达受光元件。基于光是否到达受光元件,打印机1判定第四容纳室93内是否存在墨水。
如上所述,第四容纳室93设置在第三容纳室89内。第四容纳室93的容积比第三容纳室89的容积小。在与垂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第三容纳室89的底面积比第四容纳室93的底面积大。并且,棱镜部127向容积小于第三容纳室89的第四容纳室93内突出。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通过经由设置在第四容纳室93内的棱镜部127检测第四容纳室93内的墨水量来检测墨水余量的构成。
在此,例如,在省略第四容纳室93并且在第三容纳室89内设置棱镜部127的构成中,也可以检测墨水是否存在(墨水余量检测)。在该构成中,通过检测第三容纳室89内的墨水量来进行墨水余量检测。但是,在该构成中,与本实施方式相比,墨水余量检测的检测精度容易下降。这是因为:当进行墨水余量检测的墨水液面高度发生了相同的偏差时,如果在与垂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增大容纳部的面积,则绝对墨水量的偏差增大。
针对上述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第三容纳室89内划分容积小于第三容纳室89的第四容纳室93并且在第四容纳室93内设置棱镜部127的构成。由此,即使在进行墨水余量检测的墨水液面高度发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绝对墨水量的偏差。结果,能够避免墨水余量检测的检测精度的下降。
如上所述,图4所示的膜61与第三容纳室89内的堤坝91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膜61与堤坝91相熔接。加强部件63在膜61与堤坝91接合后被设置在第三容纳室89内。如作为示出将加强部件63组装至壳体23的状态的立体图的图6的(b)所示,加强部件63嵌入到第三容纳室89内。壳体23通过该加强部件63被加强,从而壳体23的挠曲和变形能够得到减轻。并且,在加强部件63嵌入到第三容纳室89内后,膜65与壳体23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三个分隔板75的端部直至除了第二壁71b的四个壁71的端部熔接膜65。
如图4所示,在膜65的与壳体23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盖27。盖27的与壳体23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构成右侧面11e。另外,盖27通过覆盖壳体23的第一壁71a的一部分,也构成底面11a的一部分。另外,盖27通过覆盖壳体23的第四壁71d的一部分,也构成正面11c的一部分。另外,盖27通过覆盖壳体23的第五壁71e的一部分,也构成背面11d的一部分。
如图4所示,在壳体23的第三壁71c(上表面11b)上设置有沟131。沟131呈从第三壁71c向第一内壁73a侧、即壳体23的内侧凹陷的凹状形态。沟131构成大气和墨水的流路的一部分。在沟131的周围,设置有从第三壁71c向与壳体23的内侧相反的一侧凸起的堤坝133。标签59与堤坝133接合。由此,沟131被密封。
针对从大气开放口45至供应口33的流路进行说明。在此,为了容易理解,首先,示意地说明从大气开放口45至供应口33的流路。此外,将从大气开放口45向供应口33的方向作为流体流动的方向。并且,以该方向为“上游”、“下游”的基准。如图7所示,从大气开放口45至供应口33的流路100包含分离室103、第一大气室84a、第二大气室84b、第一容纳室85、第二容纳室87、第三容纳室89、第四容纳室93以及阀室101。分离室103设置在大气开放口45的下游侧。第一大气室84a设置在分离室103的下游侧。第二大气室84b设置在第一大气室84a的下游侧。第一容纳室85设置在第二大气室84b的下游侧。第二容纳室87设置在第一容纳室85的下游侧。第三容纳室89设置在第二容纳室87的下游侧。第四容纳室93设置在第三容纳室89的下游侧。阀室101设置在第四容纳室93的下游侧。
大气开放口45与分离室103经由第一内部流路141和曲折流路143相互连通。第一内部流路141设置在大气开放口45的下游侧。大气开放口45与第一内部流路141相通。曲折流路143设置在第一内部流路141的下游侧。第一内部流路141与曲折流路143经由连通口145相互连通。曲折流路143与分离室103经由连通口147相互连通。曲折流路143为了延长从大气开放口45至第一容纳室85的流路长度而呈细长状地蜿蜒曲折地形成。由此,能够抑制容纳部81内的墨水的液体成分的蒸发。在分离室103的中途,以划分流路的方式配置有过滤器55。通过过滤器55,即使在墨水从第一容纳室85侧朝向上游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墨水进入过滤器55的上游。
分离室103与第一大气室84a经由上表面流路149和第一表面流路151相互连通。上表面流路149设置在分离室103的下游侧。分离室103经由连通口153与上表面流路149相通。第一表面流路151设置在上表面流路149的下游侧。上表面流路149与第一表面流路151经由连通口155相互连通。第一表面流路151与第一大气室84a经由连通口157相互连通。
第一大气室84a与第二大气室84b经由第二表面流路159相互连通。第二表面流路159设置在第一大气室84a的下游侧。第一大气室84a经由连通口161与第二表面流路159相通。第二表面流路159与第二大气室84b经由连通口163相互连通。
当容纳部81内的大气由于温度上升等而膨胀、容纳部81内的墨水向第一容纳室85的上游侧逆流时,第一大气室84a和第二大气室84b捕捉(trap)逆流的墨水。由此,能够防止向第一容纳室85的上游侧逆流的墨水从大气开放口45泄露。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大气室中,靠近第一容纳室85的第二大气室84b的容积大于第一大气室84a的容积。由此,即使在墨水逆流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更下游侧(远离大气开放口45的一侧)捕捉墨水。
第二大气室84b与第一容纳室85经由第二内部流路165、第三表面流路167、第三内部流路169相互连通。第二内部流路165设置在第二大气室84b的下游侧。第二大气室84b经由连通口171与第二内部流路165相通。第三表面流路167设置在第二内部流路165的下游侧。第二内部流路165与第三表面流路167经由连通口173相互连通。第三内部流路169设置在第三表面流路167的下游侧。第三表面流路167与第三内部流路169经由连通口175相互连通。第三内部流路169与第一容纳室85经由连通口177相互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从大气开放口45至第三内部流路169的流路,使经由大气开放口45进入到流路100的内部的大气(空气)向包含第一容纳室85的第一容纳室85的下游侧流通。
第一容纳室85与第二容纳室87经由第四表面流路179相互连通。第四表面流路179设置在第一容纳室85的下游侧。第一容纳室85经由连通口181与第四表面流路179相通。第四表面流路179与第二容纳室87经由连通口183相互连通。
第二容纳室87与第三容纳室89经由第五表面流路185相互连通。第五表面流路185设置在第二容纳室87的下游侧。第二容纳室87经由连通口187与第五表面流路185相通。第五表面流路185与第三容纳室89经由连通口189相互连通。
第三容纳室89与第四容纳室93经由第一下表面流路191、第四内部流路193、以及第六表面流路195相互连通。第一下表面流路191设置在第三容纳室89的下游侧。第三容纳室89经由连通口197与第一下表面流路191相通。第四内部流路193设置在第一下表面流路191的下游侧。第一下表面流路191与第四内部流路193经由连通口199相互连通。第六表面流路195设置在第四内部流路193的下游侧。第四内部流路193与第六表面流路195经由连通口201相互连通。第六表面流路195与第四容纳室93经由连通口203相互连通。
第四容纳室93与阀室101经由第七表面流路205、第二下表面流路207、以及第一壳体内流路209相互连通。第七表面流路205设置在第四容纳室93的下游侧。第四容纳室93经由连通口211与第七表面流路205相通。第二下表面流路207设置在第七表面流路205的下游侧。第七表面流路205与第二下表面流路207经由连通口213相互连通。第一壳体内流路209设置在第二下表面流路207的下游侧。第二下表面流路207与第一壳体内流路209经由连通口215相互连通。第一壳体内流路209与阀室101经由连通口217相互连通。
阀室101与供应口33经由第二壳体内流路219、第三下表面流路221、第八表面流路223、以及供应路225相互连通。第二壳体内流路219设置在阀室101的下游侧。阀室101经由阀孔106与第二壳体内流路219相通。第三下表面流路221设置在第二壳体内流路219的下游侧。第二壳体内流路219与第三下表面流路221经由连通口227相互连通。第八表面流路223设置在第三下表面流路221的下游侧。第三下表面流路221与第八表面流路223经由连通口229相互连通。供应路225设置在第八表面流路223的下游侧。第八表面流路223与供应路225经由连通口231相互连通。并且,供应口33设置在供应路225的下游侧。
接下来,对照壳体23的构成说明上述的流路100。
如图8所示,大气开放口45在壳体23的第三壁71c上开口。从大气开放口45至连通口145的第一内部流路141在壳体23内沿着Y轴方向延伸。第一内部流路141以大气开放口45为起点,从第三壁71c到达第二壁71b。如图9所示,连通口145在第二壁71b上开口。第一内部流路141从第三壁71c到达连通口145。
曲折流路143设置在第二壁71b上并且由与连通口145连接的沟105构成。曲折流路143经由连通口147与分离室103相通。此外,在图9中,为了容易理解地示出构成,对包围沟105、分离室103、阀室101的周围的堤坝107施加了阴影。分离室103设置在第二壁71b上。连通口153向分离室103内开口。如图8所示,在第二壁71b上开口的连通口153与上表面流路149相通。上表面流路149设置在第三壁71c上并且由与连通口153连接的沟131构成。此外,在图8中,为了容易理解地示出构成,对包围沟131的周围的堤坝133施加了阴影。上表面流路149以连通口153为起点,从第三壁71c到达至第二壁71b的连通口155。
如图9所示,连通口155在第二壁71b上开口。与连通口155连接的沟105作为第一表面流路151而与连通口157相通。连通口157在第二壁71b上开口。如图10所示,连通口157与第一大气室84a相通。此外,在图10中,为了容易理解地示出构成,对堤坝97施加了阴影。连通口161向第一大气室84a内开口。如图9所示,向第一大气室84a内开口的连通口161也在第二壁71b上开口。与连通口161相通的沟105作为第二表面流路159而与连通口163相通。连通口163在第二壁71b上开口。如图10所示,连通口163与第二大气室84b相通。
连通口171向第二大气室84b内开口。如图11所示,向第二大气室84b内开口的连通口171与第二内部流路165相通。第二内部流路165在壳体23内沿着Y轴方向延伸。第二内部流路165以连通口171为起点,在Y轴方向上贯通壳体23并到达至第二壁71b。如图9所示,连通口173在第二壁71b上开口。第二内部流路165到达连通口173。连通口173在第二壁71b上开口。与连通口173连接的沟105作为第三表面流路167而与连通口175相通。连通口175在第二壁71b上开口。如图8所示,连通口175与第三内部流路169相通。第三内部流路169在壳体23内沿着Y轴方向延伸。第三内部流路169以连通口175为起点,在Y轴方向上贯通壳体23并到达至连通口177。如图10所示,连通口177与第一容纳室85相通。
连通口181向第一容纳室85内开口。如图9所示,向第一容纳室85内开口的连通口181也在第二壁71b上开口。与连通口181连接的沟105作为第四表面流路179而与连通口183相通。连通口183在第二壁71b上开口。如图10所示,连通口183与第二容纳室87相通。
连通口187向第二容纳室87内开口。如图9所示,向第二容纳室87内开口的连通口187在第二壁71b上也开口。与连通口187连接的沟105作为第五表面流路185与连通口189相通。连通口189在第二壁71b上开口。如图10所示,连通口189与第三容纳室89相通。
连通口197向第三容纳室89内开口。如图11所示,向第三容纳室89内开口的连通口197在第一壁71a上也开口。与连通口197连接的沟125作为第一下表面流路191而与连通口199相通。连通口199在第一壁71a上开口。如图9所示,连通口199与第四内部流路193相通。第四内部流路193在壳体23内沿着Z轴方向延伸。第四内部流路193以连通口199为起点,从第一壁71a到达第二壁71b。连通口201在第二壁71b上开口。第四内部流路193从第一壁71a到达连通口201。
与连通口201连接的沟105作为第六表面流路195而与连通口203相通。连通口203在第二壁71b上开口。如图10所示,连通口203与第四容纳室93相通。连通口211向第四容纳室93内开口。如图9所示,向第四容纳室93内开口的连通口211在第二壁71b上也开口。与连通口211连接的沟105作为第七表面流路205而与连通口213相通。如图11所示,连通口213经由由沟125构成的第二下表面流路207与连通口215相通。连通口215在第一壁71a上开口。如图10所示,连通口215与第一壳体内流路209相通。第一壳体内流路209与连通口217相通。
如图9所示,在第二壁71b上,连通口217向阀室101内开口。阀孔106向阀室101内开口。如图10所示,向阀室101内开口的阀孔106也在第二内壁73b上开口,并且与第二壳体内流路219相通。第二壳体内流路219与连通口227相通。如图11所示,连通口227在第一壁71a上开口。连通口227经由由沟125构成的第三下表面流路221与连通口229相通。如图9所示,连通口229在第二壁71b上开口。与连通口229连接的沟105作为第八表面流路223而与连通口231相通。连通口231在第二壁71b上开口。连通口231与供应路225相通。供应路225在壳体23内沿Z轴方向延伸,并且与供应口33相通。
当制造盒10时,例如,如图7所示,墨水被填充至由虚线示出的作为液面的位置的液位ML1。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位ML1设定在第一容纳室85内。当盒10内部的墨水通过打印机1被逐渐消耗时,液位向下游侧移动,取而代之,大气经由大气开放口45从上游侧流入到盒10内部。并且,当墨水的消耗继续时,液位下降至第四容纳室93内的液位ML2。此时,棱镜部127从液位ML2突出。于是,控制单元9使用检测装置15检测到盒10的墨水余量没有了或者减少了。并且,控制单元9在盒10内部的墨水就要完全消耗前的阶段停止印刷,并通知用户墨水耗尽。由此,能够避免在墨水完全没有的状态下驱动印刷头。如果在墨水完全没有的状态下驱动印刷头,则存在空气混入印刷头从而产生不良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态。
盒的制造方法
针对盒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通过向墨水被消耗从而墨水余量变为预定值以下的盒10再次注入墨水(再填充处理)来制造盒10的方法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盒10的制造方法也可以用于通过向容纳墨水前的未使用的盒10注入墨水来制造盒10的方法。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盒10的制造方法包含准备如上述进行了说明的盒10的准备工序S1、注入墨水从而在容纳部81内容纳墨水的注入工序S2、以及信息更新工序S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注入工序S2中的墨水的注入方法,采用在从大气开放口45至供应口33的流路100中,从比第四容纳室93更上游侧注入墨水的注入方法。
信息更新工序S3是将设置在盒10的电路基板40上的存储器的墨水消耗量的信息改写成可用值的工序。当墨水被使用从而盒10的墨水余量变为预定值以下时,存在表示变为预定值以下的墨水余量的信息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存在打印机1判断盒10中不含墨水从而不转移到正常的印刷动作的情况。本实施方式在信息更新工序S3中,将存储器的墨水消耗量的信息更新为表示含有预定值以上的墨水的可用值。由此,当将盒10安装在打印机1上时,打印机1正常地转移至印刷动作。此外,可以省略工序S3。
在注入工序S2中的墨水注入中,例如,可以使用图13所示的注入系统1100。注入系统1100包括注入装置1200、真空装置1300、以及吸引装置1400。注入装置1200包括管1110、阀1120、注入泵1130、以及罐1140。阀1120配置在管1110的上游。注入泵1130配置在阀1120的上游。罐1140配置在注入泵1130的上游。管1110例如可以使用针状的管。管1110的顶端部1110a开口,可以使墨水从顶端部1110a向外部流出。在图13中,示意地示出了从第四容纳室93注入墨水的情况。真空装置1300包括管1150、阀1160、真空室1170、以及真空泵1180。阀1160配置在管1150的上游。真空室1170配置在阀1160的上游。真空泵1180配置在真空室1170的上游。管1150例如可以使用针状的管。注射器状的吸引装置1400包括管1190。管1190呈针状,并且插入到供应口33内并上推弹簧座119。
如图14所示,注入工序S2包含注入口形成工序S11、管安装工序S12、大气吸引工序S13、注入工序S14、注入口密封工序S15、吸引工序S16、以及密封工序S17。在注入口形成工序S11中,在盒10上形成用于向盒10内部注入墨水的注入口250。注入口250通过在构成盒10的流路100中的包含第四容纳室93并且位于第四容纳室93的下游侧且阀孔106的上游侧的流路的壁上开孔而形成。注入口250也可以设置在构成直接注入墨水的预定部分的壁上。例如,当从第四容纳室93(图10)注入墨水时,通过在构成第四容纳室93的壁上开孔形成注入口250。在此,构成第四容纳室93的壁中的一个壁为膜61(图6的(a))。另外,构成第四容纳室93的壁中的另一个壁为第二壁71b(图5的(b))。注入口250例如可以通过使用钻头在壁上开孔形成。另外,例如,注入口250也可以通过以使管1110刺穿壁的方式开孔而形成。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在构成流路100的壁上开孔形成注入口250。另外,通过形成注入口250,能够经由注入口250向盒10内部注入墨水。另外,可以通过在构成流路100的壁中的膜21、膜57、膜61、标签59等上开孔来容易地形成注入口250。
在管安装工序S12中,将管1110安装至注入口250。此外,在将管1110直接刺穿到形成壁时,注入口形成工序S11和管安装工序S12被同时进行。
在大气吸引工序S13中,利用安装在大气开放口45上的真空装置1300从大气开放口45吸引盒10内的大气。此时,通过在使阀1160(图13)成为关闭状态之后运行真空泵1180,在使真空室1170的内部充分减压之后,通过使阀1160成为打开状态,从大气开放口45吸引盒10内的大气。由此,盒10的流路100内被减压。此外,只要是在大气吸引工序S13开始之前,向大气开放口45的真空装置1300的安装时期可以在任意的时机进行。
在图14所示的注入工序S14中,从盒10的注入口250向盒10内部注入墨水。在注入工序S14中,在维持从大气开放口45(图13)的大气的吸引的状态下,驱动注入泵1130并且打开阀1120。由此,罐1140内的墨水被从盒10的注入口250注入。在容纳部81内容纳有预定量的墨水后,停止注入装置1200的驱动。由此,墨水注入停止。此时,真空装置1300的驱动也停止。然后,从盒10卸下注入装置1200和真空装置1300。
在注入口密封工序S15中,密封注入口250。注入口250例如可以通过膜或橡胶等具有弹性的部件来密封。由此,能够减小容纳在盒10内部的墨水经由注入口250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
在吸引工序S16中,驱动图13所示的吸引装置1400。在利用真空装置1300从大气开放口45对盒10内部进行了吸引的情况下,阀单元51成为关闭状态。因此,墨水不会被导入到阀单元51的下游侧。因此,在图14所示的吸引工序S16中,从供应口33吸引流路100内的大气。由此,阀单元51打开,墨水被从阀单元51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导入。
在密封工序S17中,利用膜47密封大气开放口45,并且利用膜35密封供应口33。由此,注入工序S2结束。
通过上述,能够制造盒10。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从形成在流路100中的包含第四容纳室93并且位于第四容纳室93的下游侧且阀孔106的上游侧的流路中的注入口250向容纳部81内注入墨水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容易向第四容纳室93内导入已注入的墨水。结果,容易避免有关墨水量检测的精度下降。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形成在设置有检测部件29的第四容纳室93上的注入口250向容纳部81内注入墨水,因此,能够直接向第四容纳室93注入墨水。因此,容易向第四容纳室93内导入已注入的墨水。由此,容易避免有关墨水量检测的精度下降。
此外,注入口250的形成位置不限定于第四容纳室93。例如,也可以采用膜21上的与连通口203重叠的部位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位置。连通口203在第二壁71b上开口。另外,连通口203也向第四容纳室93内开口。因此,如果在膜21上的与连通口203重叠的部位形成注入口250,则能够直接向第四容纳室93注入墨水。
另外,例如也可以采用检测部件29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位置。检测部件29从外侧覆盖在壳体23上开口的开口部123。因此,如果在检测部件29上形成注入口250,则注入口250朝向第四容纳室93内开口。于是,可以经由形成在检测部件29上的注入口250直接向第四容纳室93内注入墨水。
另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方法,例如,也可以采用将在壳体23上开口的开口部123作为注入口250的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从壳体23上卸下检测部件29从而呈现开口部123来将开口部123作为注入口250。于是,可以经由作为注入口250的开口部123直接向第四容纳室93内注入墨水。
另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位置,例如,也可以采用第四容纳室93与阀室101之间。在该情况下,能够从比第四容纳室93更靠下游侧的流路注入墨水,因此,墨水流经比第四容纳室93更靠下游侧的流路到达第四容纳室93。在注入的墨水中混入有气泡的情况下,当墨水流经流路时,气泡容易被流路捕捉。由此,容易避免气泡混入第四容纳室93内。结果,容易抑制气泡附着在检测部件29上,因此,容易进一步避免有关墨水量检测的精度下降。
另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位置,例如,也可以采用第七表面流路205。第七表面流路205位于比第四容纳室93更靠下游侧的位置。能够从比第四容纳室93更靠下游侧的流路注入墨水,因此,墨水流经比第四容纳室93更靠下游侧的流路到达第四容纳室93。在注入的墨水中中混入有气泡的情况下,当墨水流经流路时,气泡容易被流路捕捉。由此,容易避免气泡混入第四容纳室93内。结果,容易抑制气泡附着在检测部件29上,因此,容易进一步避免有关墨水量检测的精度下降。
另外,当在第七表面流路205中形成注入口250时,如果采用在膜21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则能够避免在壳体23上形成注入口250。
另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位置,例如,也可以采用第二下表面流路207。在该情况下,可以采用在膜57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膜57具有透光性。如果经由形成在膜57上的注入口250从第二下表面流路207注入墨水,则当注入墨水时,能够经由检测部件29目视注入墨水的情况。
另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位置,例如,也可以采用第一壳体内流路209。在此,在第一壳体内流路209,如图10所示,设置有弯曲部253。弯曲部253位于连通口215与连通口217之间。在第一壳体内流路209中,连通口217与弯曲部253之间的一部分流路在平面图中与阀体111重叠。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通口217与弯曲部253之间的流路中的与阀体111重叠的部位形成注入口250。由此,从注入口250注入的墨水流经弯曲部253然后经由连通口215到达第四容纳室93内。此时,在注入的墨水中混入有气泡的情况下,当墨水流经弯曲部253时,气泡容易被弯曲部253捕捉。由此,容易进一步避免气泡混入第四容纳室93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具有棱镜部127的光学部件作为检测部件29。但是,检测部件29不限定于此,只要是用于检测盒10的墨水余量状态的部件,可以采用各种部件。作为检测部件29,例如,也可以采用压电元件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膜61与第一薄片部件对应,膜57与第二薄片部件对应,膜21与第三薄片部件对应。另外,第一壁71a与第一外壁对应,第二壁71b与第二外壁对应。另外,第六表面流路195与第一外壁流路对应,第七表面流路205与第二外壁流路对应,第二下表面流路207与第三外壁流路对应,弯曲部253与弯曲部对应。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避免在注入墨水时气泡混入第四容纳室93内。如果气泡混入第四容纳室93内,则存在混入到第四容纳室93内的气泡到达印刷头的情况。如果气泡到达印刷头内,则存在印刷头处的墨水的喷出性能下降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气泡混入第四容纳室93内,则存在墨水的喷出性能下降的问题。
当从包含第四容纳室93在内的第四容纳室93的下游侧向容纳部81内注入墨水时,气泡容易混入到第四容纳室93的下游侧。但是,供应口33设置在第四容纳室93的下游侧。因此,例如,通过将盒10安装在打印机1上时的墨水的吸引动作等,容易在初期从供应口33排出混入到第四容纳室93的下游侧的气泡。
与此相对,当从第四容纳室93的上游侧向容纳部81内注入墨水时,气泡容易混入到第四容纳室93的上游侧。难以在初期排出混入到第四容纳室93的上游侧的气泡。因此,存在混入到第四容纳室93的上游侧的气泡在印刷过程中经由第四容纳室93到达印刷头的情况。因此,从容易避免气泡在印刷过程中到达印刷头的角度出发,也优选从包含第四容纳室93在内的第四容纳室93的下游侧将墨水注入到容纳部81内。
另外,第四容纳室93在第三容纳室89内通过膜61被划分。也就是说,膜61设置在第三容纳室89内。因此,当在第四容纳室93的上游侧形成注入口250时,对膜61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增大。尤其是,当从膜65侧注入墨水时,可能性增大。难以对己损伤的膜61进行修复。从避免对膜61造成损伤的角度出发,也优选从包含第四容纳室93在内的第四容纳室93的下游侧将墨水注入到容纳部81内。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当容纳在盒10内的墨水的余量减少或者变没时,更换成具有充足余量的新的盒10。但是,打印机1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打印机1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从墨水的容纳量多于盒10的罐向印刷头供应墨水的方式。如图15所示,具有这样的方式的打印机2000具有罐2100和中继单元2200。罐2100贮存墨水。罐2100内的墨水经由管2300被供应至中继单元2200。中继单元2200安装在保持器3上。保持器3可装卸地搭载中继单元2200。在该打印机2000中,作为中继单元2200,采用上述的盒10。
罐2100内的墨水经由管2300被供应至中继单元2200。被供应至中继单元2200的墨水被供应至设置在保持器3上的印刷头(未图示)。也就是说,中继单元2200具有将罐2100内的墨水中转至印刷头的功能。并且,当罐2100内的墨水的余量减少或者变没时,用户可以向罐2100补充墨水。在罐2100上,设置有未图示的注入口。用户可以从该注入口向罐2100内补充墨水。
此外,作为打印机2000,如图16的(a)所示,可以采用将罐2100附设在打印机1的外壳(外罩)2400的外侧的方式。罐2100附设在外壳2400的外侧的方式称作罐2100的外设方式。另外,作为打印机2000,如图16的(b)所示,也可以采用将罐2100内置在打印机1的外壳2400的内侧的方式。罐2100内置在外壳2400的内侧的方式称作罐2100的内置方式。
如图17所示,罐2100内的墨水经由管2300从作为中继单元2200的盒10的注入口250供应至容纳部81内。供应至容纳部81内的墨水被从供应口33供应至印刷头2500。在打印机2000中,盒10的注入口250也形成在包含第四容纳室93在内的第四容纳室93的下游侧。由此,在打印机2000中,也能够获得与打印机1相同的效果。只要是包含第四容纳室93在内的第四容纳室93的下游侧,盒10的注入口250可以形成在上述的各种位置。
本发明不限于喷墨式打印机及其墨盒,也能够应用于喷射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容纳容器。例如,可应用于如下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容纳容器。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彩色滤光器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彩色滤光器用于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或场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喷射包含生物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用针尖向钟表或相机等精密设备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
(10)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具有喷出其他任意的微小量液滴的液体消耗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滴状、线状拖尾的液体。并且,这里所述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消耗的材料就可以。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就可以,如黏度高或低的液态的材料,以及如溶胶、凝胶水、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液)之类的液态的材料也包含在“液体”中。此外,不仅包括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固体物质构成的功能材料的颗粒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也包含在“液体”中。上述的“液体”也可以表达为“液状体”。作为液体或液状体的代表例,可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在此,墨水包括通常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凝胶墨水、热熔墨等各种液体组成物。
符号说明
1...打印机;
10...盒;
11...面;
11a...底面;
11b...上表面;
11c...正面;
11d...背面;
11e...右侧面;
11f...左侧面;
21...膜;
23...壳体;
25...盖;
27...盖;
29...检测部件;
31...供应部;
33...供应口;
35...膜;
40...电路基板;
41...端子;
43...杆;
45...大气开放口;
47...膜;
51...阀单元;
53...供应部单元;
55...过滤器;
57...膜;
59...标签;
61...膜;
63...加强部件;
65...膜;
71...壁;
71a...第一壁;
71b...第二壁;
71c...第三壁;
71d...第四壁;
71e...第五壁;
73...内壁;
73a...第一内壁;
73b...第二内壁;
73c...第三内壁;
73d...第四内壁;
73e...第五内壁;
75...分隔板;
75a...第一分隔板;
75b...第二分隔板;
75c...第三分隔板;
81...容纳部;
83...大气导入部;
84a...第一大气室;
84b...第二大气室;
85...第一容纳室;
87...第二容纳室;
89...第三容纳室;
91...堤坝;
93...第四容纳室;
95...肋;
97...堤坝;
100...流路;
101...阀室;
103...分离室;
105...沟;
106...阀孔;
107...堤坝;
111...阀体;
113...弹簧;
115...弹簧座;
117...密封部件;
119...弹簧座;
121...弹簧;
123...开口部;
125...沟;
127...棱镜部;
129...堤坝;
131...沟;
133...堤坝;
141...第一内部流路;
143...曲折流路;
145...连通口;
147...连通口;
149…上表面流路;
151…第一表面流路;
153…连通口;
155…连通口;
157…连通口;
159…第二表面流路;
161…连通口;
163…连通口;
165…第二内部流路;
167…第三表面流路;
169…第三内部流路;
171…连通口;
173…连通口;
175…连通口;
177…连通口;
179…第四表面流路;
181…连通口;
183…连通口;
185…第五表面流路;
187…连通口;
189…连通口;
191…第一下表面流路;
193…第四内部流路;
195…第六表面流路;
197…连通口;
199…连通口;
201…连通口;
203…连通口;
205…第七表面流路;
207…第二下表面流路;
209…第一壳体内流路;
211…连通口;
213…连通口;
215…连通口;
217…连通口;
219…第二壳体内流路;
221…第三下表面流路;
223…第八表面流路;
225…供应路;
227…连通口;
229…连通口;
231…连通口;
250…注入口;
251…弯曲部;
253…弯曲部;
1000…液体喷射系统;
1100…注入系统;
1110…管;
1120…阀;
1130…注入泵;
1140…罐;
1110a...顶端部;
1150…管;
1160…阀;
1170…真空室;
1180…真空泵;
1190…管;
1200…注入装置;
1300…真空装置;
1400…吸引装置;
2000…打印机;
2100…罐;
2200…中继单元;
2300…管;
2400…外壳;
2500…印刷头。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设置有可容纳液体的容纳部的壳体、向外部可供应所述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的供应口、以及用于可检测所述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的量的检测部件,
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容纳部被划分为:
第一容纳室,所述第一容纳室可容纳所述液体;
第二容纳室,所述第二容纳室被设置得比所述第一容纳室更靠近所述供应口,并且与所述第一容纳室相通;
第三容纳室,所述第三容纳室被设置得比所述第二容纳室更靠近所述供应口,并且与所述第二容纳室相通;以及
第四容纳室,所述第四容纳室被设置得比所述第三容纳室更靠近所述供应口,并且与所述第三容纳室相通,
所述第四容纳室被第一薄片部件从所述第三容纳室分隔,
所述检测部件设置在所述第四容纳室内,
所述制造方法至少包括:
第一工序,所述第一工序包括在从所述第四容纳室至所述供应口之间的流路上形成与所述容纳部内相通的注入口的工序;以及
第二工序,所述第二工序包括从所述注入口注入液体的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四容纳室上形成所述注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中,从所述第三容纳室至所述第四容纳室的流路包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外壁上的第一外壁流路,所述第一外壁流路被第三薄片部件从所述壳体的外侧密封,
在所述第三薄片部件上的与从所述第一外壁流路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开口的连通口重叠的区域,从所述第二外壁侧形成所述注入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壁,设置有从所述壳体的外侧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检测部件具有透光性,并且以从所述壳体的外侧覆盖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突出,
在所述检测部件上形成所述注入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壁,设置有从所述壳体的外侧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检测部件具有透光性,并且以从所述壳体的外侧覆盖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突出,
通过从所述壳体卸下所述检测部件从而呈现所述开口部来形成所述注入口,并从作为所述注入口的所述开口部注入所述液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中的所述第四容纳室与所述供应口之间设置有阀,所述阀允许从所述第四容纳室侧向所述供应口侧的所述液体的流动,并且切断从所述供应口侧向所述第四容纳室侧的所述液体的流动,
在从所述第四容纳室至所述阀的流路上形成所述注入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四容纳室至所述阀的所述流路包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外壁上的第二外壁流路,所述第二外壁流路被第三薄片部件从所述壳体的外侧密封,
在所述第二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三薄片部件上形成所述注入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壁上,设置有从所述壳体的外侧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检测部件具有透光性,并且以从所述壳体的外侧覆盖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第四容纳室内突出,
从所述第四容纳室至所述阀的所述流路包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壁上的第三外壁流路,所述第三外壁流路通过具有透光性的第二薄片部件从所述壳体的外侧被密封,
在所述第三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二薄片部件上形成所述注入口。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四容纳室至所述阀的所述流路中设置有弯曲部,从所述弯曲部至所述阀之间的至少一部分流路与所述阀重叠,
在从所述弯曲部至所述阀之间的所述流路中的与所述阀重叠的部位形成所述注入口。
10.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其通过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制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91474 | 2012-08-31 | ||
JP2012-191474 | 2012-08-31 | ||
JP2012-213719 | 2012-09-27 | ||
JP2012213719A JP6102150B2 (ja) | 2012-08-31 | 2012-09-27 |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60593A true CN103660593A (zh) | 2014-03-26 |
CN103660593B CN103660593B (zh) | 2015-12-23 |
Family
ID=50185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92140.3A Active CN103660593B (zh) | 2012-08-31 | 2013-09-02 |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57957B2 (zh) |
JP (1) | JP6102150B2 (zh) |
CN (1) | CN103660593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78767A1 (en) * | 1999-08-24 | 2001-02-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vering rubber member, print head, storage box, and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
US20020071011A1 (en) * | 1999-04-27 | 2002-06-13 | Hiroki Hayashi | Liquid ejecting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device using same |
US6527381B1 (en) * | 1999-08-24 | 2003-03-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ejection mechanism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
CN1440875A (zh) * | 2002-02-14 | 2003-09-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
CN1840350A (zh) * | 2005-03-31 | 2006-10-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和液体填充方法 |
CN101041299A (zh) * | 2006-03-24 | 2007-09-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CN101432145A (zh) * | 2006-03-24 | 2009-05-1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CN101500810A (zh) * | 2006-08-11 | 2009-08-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
CN101537735A (zh) * | 2008-03-21 | 2009-09-2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076375A (ja) * | 2001-04-03 | 2007-03-29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4101230B2 (ja) * | 2004-12-08 | 2008-06-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貯蔵容器および記録装置 |
JP4682862B2 (ja) * | 2005-03-31 | 2011-05-1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及びその液体充填方法 |
WO2007122793A1 (ja) * | 2006-03-24 | 2007-11-0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液体収容容器 |
JP5125277B2 (ja) * | 2006-08-12 | 2013-01-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
GB2451194B (en) | 2006-08-11 | 2009-07-01 | Seiko Epson Corp |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
JP5126187B2 (ja) | 2006-08-12 | 2013-01-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 |
US8366251B2 (en) | 2008-06-27 | 2013-02-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
JP5163313B2 (ja) | 2008-06-27 | 2013-03-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
JP5163314B2 (ja) | 2008-06-27 | 2013-03-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注入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
JP5272540B2 (ja) | 2008-06-27 | 2013-08-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
JP5565029B2 (ja) * | 2010-03-29 | 2014-08-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
JP6019765B2 (ja) * | 2012-05-31 | 2016-11-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再充填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
2012
- 2012-09-27 JP JP2012213719A patent/JP6102150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8-30 US US14/014,850 patent/US8857957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9-02 CN CN201310392140.3A patent/CN10366059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071011A1 (en) * | 1999-04-27 | 2002-06-13 | Hiroki Hayashi | Liquid ejecting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device using same |
EP1078767A1 (en) * | 1999-08-24 | 2001-02-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vering rubber member, print head, storage box, and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
US6527381B1 (en) * | 1999-08-24 | 2003-03-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container, liquid ejection mechanism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
CN1440875A (zh) * | 2002-02-14 | 2003-09-10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
CN1840350A (zh) * | 2005-03-31 | 2006-10-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和液体填充方法 |
CN101041299A (zh) * | 2006-03-24 | 2007-09-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CN101432145A (zh) * | 2006-03-24 | 2009-05-1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 |
CN101500810A (zh) * | 2006-08-11 | 2009-08-0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
CN101537735A (zh) * | 2008-03-21 | 2009-09-23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857957B2 (en) | 2014-10-14 |
CN103660593B (zh) | 2015-12-23 |
US20140061200A1 (en) | 2014-03-06 |
JP2014061688A (ja) | 2014-04-10 |
JP6102150B2 (ja) | 2017-03-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60587A (zh) |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 |
CN101612835B (zh) |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 |
CN101537735B (zh) |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4547345U (zh) |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1612834B (zh) | 向液体容器注入液体的方法、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
TWI402180B (zh) | 液體供給系統及用於其之製造方法 | |
CN101612833B (zh) |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 |
JP6311261B2 (ja) | 液体収容体の再生方法、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の再生方法 | |
CN103203998A (zh) | 液体容纳体以及液体消耗装置 | |
CN101590736A (zh) |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100013896A1 (en) | Liquid delivery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3448372B (zh) |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 |
CN203449756U (zh) | 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以及注入装置 | |
CN103448373B (zh) |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 |
TW201406559A (zh) | 卡匣及密封構件 | |
CN103419503B (zh) |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 |
CN101633269B (zh) |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1590733B (zh) | 液体容纳体 | |
CN103660593B (zh) |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 |
JP5245958B2 (ja) | 液体収容体 | |
CN104553335A (zh) | 液体容纳容器的再生方法、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 |
CN104626754A (zh) |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