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2835B -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2835B
CN101612835B CN200910139613.2A CN200910139613A CN101612835B CN 101612835 B CN101612835 B CN 101612835B CN 200910139613 A CN200910139613 A CN 200910139613A CN 101612835 B CN101612835 B CN 1016128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ection
bubble
described liquid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96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2835A (zh
Inventor
石泽卓
品思聪
宫岛知明
鳄部晃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128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28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28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28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够不损害液体容器的功能的情况下容易并且有效地向液体容器再注入液体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容纳有供应给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a)准备液体容器的步骤,所述液体容器包括:液体供应部,用于将容纳的液体供应给液体喷射装置;传感器部,与液体供应部相比位于上游侧,用于检测所容纳的液体的余量;气泡捕获部,与传感器部相比位于上游侧,用于捕捉混入到液体中的气泡;以及液体容纳部,与气泡捕获部相比而位于上游侧,用于容纳液体;(b)形成注入口的步骤,该注入口与气泡捕获部或者从气泡捕获部到下游侧的液体流通路径连通;(c)从注入口注入液体的步骤;以及(d)在该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的步骤。

Description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本申请的要求2008年6月27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08-169090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作为参考记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纳供应给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的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喷墨式打印机中,当墨盒中的墨水被消耗而没有余量时,墨盒被更换为新的产品。墨盒虽然作为再生材料而被再利用,但是人们还进一步致力于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向使用完的墨盒再次注入墨水的使用方法,即进行所谓的再填充(refill)。作为对墨盒进行再填充的方法例如已知有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508160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
在该文献中公开了以下技术:在用栓封住墨盒的排墨口的基础上,用钻头等在墨盒的外壁上形成通孔,通过注入器从该通孔向墨水储存部再次注入墨水并在注入后封住通孔,由此进行再填充。另外,墨盒中的空气随着墨水的再次注入而从形成得比注入器大的通孔向外部自然地排气。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密封排墨口并随着墨水的注入而将墨盒中的空气从通孔排出,因此墨水不能进入到墨水储存部和排墨口之间的流路,不能进行有效的再填充。另外,近年来的墨盒在向内部结构的复杂化和高级化发展,不能单纯地应用专利文献1的技术。例如,在墨盒具有使用压电元件来检测墨水余量的墨水传感器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由于空气混入到传感器部而引起的传感器的错误动作,墨水流路结构特别复杂,难以选定形成通孔的位置,并存在由于形成通孔的位置而损坏墨盒的功能的情况。并且,有可能存在如下情况:由于空气混入到设置在墨水储存部和排墨口之间的墨水传感器而使传感器发生错误动作,或者由于空气进入到打印机的印刷头而使印刷头产生不良情况。
该问题不限于打印机用的墨盒,对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应液体的液体容器来说是共同存在的问题,例如对于向喷射包含金属的液体材料而在半导体上形成电极层的喷射装置供应液体材料的液体容纳体等也是如此。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不损坏液体容器的功能的情况下容易地或者有效地向液体容器再次注入液体。
本发明是用于至少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一种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容器容纳有向液体喷射装置供应的液体,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a)准备液体容器的步骤,所述液体容器包括:液体供应部,用于将容纳在容纳所述液体的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传感器部,与所述液体供应部相比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用于检测所容纳的液体的余量;以及气泡捕获部,与所述传感器部相比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用于捕捉混入到所述液体中的气泡;
(b)形成注入口的步骤,该注入口与所述气泡捕获部或者被设置在从所述气泡捕获部到所述液体供应部侧的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连通,并向外部开口;
(c)从所述注入口注入所述液体的步骤;以及
(d)在该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的步骤。
这样,在气泡捕获部或者从气泡捕获部至下流侧的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处形成注入口并进行液体的注入。结果,首先从气泡捕获部向下游侧充分地注入液体后,液体从注入口注入到上游侧的液体容纳部。因此,由于在传感器部和气泡捕获部没有残存气泡,因此能够使得难以导致所说的不管是否残留有液体都检测为没有液体的传感器错误动作。另外,其结果是,由于抑制气泡向液体喷射装置的供应,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混入气泡而导致在液体喷射装置中产生不良的情况。
[应用例2]应用例1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在所述液体容器中设置有连接流路,该连接流路具有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的上游部以及与所述气泡捕获部连通的下游部,通过多个通孔以及分别密封所述通孔的两端的膜而划分形成,其中所述通孔从一个面向另一个面贯穿容器主体,并且彼此端部连通。
这样,通过连接流路能够抑制气泡从气泡捕获室侵入到下游侧。另外,连接流路由于通过通孔和密封膜划分形成,因此制造容易。另外,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确保连接流路的流路长度。其结果是,能进一步抑制气泡从气泡捕获室侵入到下游侧。
[应用例3]在应用例2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将形成所述连接流路的所述多个通孔从所述上游侧向下游侧形成折返阶梯状。
这样,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确保连接流路的流路长度,并能够不管液体容器的姿势而抑制气泡从气泡捕获室侵入到下游侧。
[应用例4]在应用例3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大致水平地形成所述多个通孔,并在安装状态下将所述多个通孔沿着铅直方向配置成锯齿状。
这样,能够在更小的空间内确保连接流路的流路长度。
[应用例5]在应用例1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在所述液体容器中设置有大气开放部,所述大气开放部位于比所述液体容纳部靠上游侧的位置,并随着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所述液体的消耗而从外部向所述液体容器的内部导入大气,
在所述(c)步骤中,从所述大气开放部抽吸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空气。
这样,由于从大气开放部吸引液体容纳部中的空气并在液体容纳部中为减压状态后进行液体的注入,因此能够快速地注入液体。另外,能够防止气泡残存在传感器部和气泡捕获部。
[应用例6]在应用例1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c)步骤中,从所述液体供应体吸引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空气。
这样,能够将液体快速地填充到液体供应部。
[应用例7]在应用例1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在所述液体容器中在从所述传感器部至所述液体供应部之间设置有逆流抑制部,所述逆流抑制部抑制所述液体向所述传感器侧逆流;
在所述(b)步骤中,将所述注入口以与所述气泡捕获部或者从所述气泡捕获部至所述逆流抑制部的所述液体的连通路径连通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c)步骤中,从所述注入口将所述液体注入到从所述逆流抑制部到所述气泡捕获室侧之间;并且,
还包括(e)步骤,抽吸所述液体供应部并将所述液体填充至从所述逆流抑制部到所述液体供应部之间。
这样,能够以抑制气泡混入到传感器部并能够抑制气泡供应给液体喷射装置的方式来执行对具有逆流抑制部的液体容器的液体填充。
[应用例8]在应用例1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在所述液体容器中在从所述传感器部至所述液体供应部的流路中设置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暂时存储所述液体,
在所述(b)步骤中,将所述注入口以与所述缓冲部连通的方式形成。
这样,能够以抑制气泡混入到传感器部并能够抑制气泡供应给液体喷射装置的方式来执行对具有逆流抑制部的液体容器的液体填充。
[应用例9]在应用例1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d)步骤中,通过向所述注入口插入弹性部件来进行所述密封。
这样,能够简单地密封注入口,并能够拆卸弹性部件容易地进行第二次之后的液体的再填充。
[应用例10]在应用例1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在所述液体容器中设置有盖部件,所述盖部件覆盖所述气泡捕获部或者形成从气泡捕获部至所述液体供应部侧的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的壁部,
所述(b)步骤包括:
(b1)在所述盖部件上形成比所述注入口大的孔的步骤;以及
(b2)在所述壁部上形成所述注入口的步骤。
这样,能够不拆卸盖部件而容易地进行液体的再填充。
[应用例11]在应用例1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液体容器还包括存储与容纳的所述液体的消耗量有关的信息的存储器,
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f)改写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液体的消耗量有关的信息的步骤。
这样,通过将存储器中的与液体消耗量有关的信息改写为适当的值,而能够没有障碍地在液体喷射装置中使用再填充后的液体容器。
[应用例12]在应用例1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液体容器包括存储与容纳的所述液体的消耗量有关的信息的存储器,
在所述制造方法中还包括:(g)更换所述存储器步骤。
这样,通过更换存储器,能够在液体喷射装置中没有障碍地使用再填充后的液体容器。
[应用例13]一种液体容器,容纳有向液体喷射装置供应的液体,所述液体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部,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供应部,用于将所述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传感器部,与所述液体供应部相比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用于检测容纳在所述液体容器中的液体的余量;
气泡捕获部,与所述传感器部相比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用于捕捉混入到所述液体中的气泡;
注入口,与所述气泡捕获部或者被设置在从所述气泡捕获部到所述液体供应部侧的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连通,能够从外部注入所述液体;以及
密封部件,密封所述注入口。
该液体容器在注入时能够的到应用例1的效果。另外,由于密封注入口,因此不会由于注入口而损坏功能。另外,通过拆卸安装密封部而能够多次从注入口注入液体。
[应用例14]一种液体容器,能够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并容纳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供应的液体,所述液体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部,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供应部,用于将所述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传感器部,与所述液体供应部相比位于液体流通路径的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用于检测容纳在所述液体容器中的液体的余量;以及
气泡捕获部,与所述传感器部相比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用于捕捉混入到所述液体中的气泡;
其中,在所述气泡捕获部中填充有能够捕捉流入到所述气泡捕获部中的气泡的量的液体。
这样,由于气泡捕获部起到气泡补足功能,因此难以导致所说的由于气泡混入到传感器部而不管是否残存有液体都检测为没有液体的传感器错误动作。
[应用例15]在应用例14中记载的液体容器,还包括:
注入口,与所述气泡捕获部或者设置在从所述气泡捕获部到所述液体供应部侧的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连通,并向外部开口;以及
密封部件,密封所述注入口。
这样,通过拆除密封部件,能够多次进行墨水的再注入。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使用在墨水再注入处理上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与图1对应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墨盒主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说明从大气开放孔至液体供应部的路径的图;
图5是从正面侧看第一实施例中的墨盒的盒主体的图;
图6是从背面侧看第一实施例中的墨盒的盒主体的图;
图7是说明气泡捕获流路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墨水再注入处理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形成在盖部件上的通孔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图9中的B-B截面的截面图;
图11是图10中的气泡捕获室附近的放大图;
图12是说明使用在对墨盒注入墨水的器具的图;
图13是表示向注入口插入了密封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第一个图;
图15是表示在膜上形成注入口时的方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6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第二个图;
图17是表示图16中的C-C截面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的墨盒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19是与图18对应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从正面侧看第二实施例中的墨盒的盒主体的图;
图21是从背面侧看第二实施例中的墨盒的盒主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例:
·墨盒的结构: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为了在墨水再注入处理中使用而准备的墨盒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与图1对应的墨盒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盒主体10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图3中为了确定方向而图示了XYZ轴。如图所示,墨盒1在内部容纳有液体墨水。墨盒1被安装在喷墨式打印机的托架(省略图示)上,并向该喷墨式打印机供应墨水。
如图1所示,墨盒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并具有Z轴正方向侧的面1a、Z轴负方向侧的面1b、X轴正方向侧的面1c、X轴负方向侧的面1d、Y轴正方向侧的面1e、Y轴负方向侧的面1f。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面1a称为上面、将面1b称为底面、将面1c称为右侧面、将面1d称为左侧面、将面1e称为正面、将面1f称为背面。另外,将这些面1a~1f所处于的侧也分别称为上面侧、底面侧、右侧面侧、左侧面侧、正面侧、背面侧。
在底面1b上设置有液体供应部50,所述液体供应部50具有用于向喷墨式打印机供应墨水的供应孔。在底面1b上还开设有用于向墨盒1的内部导入大气的大气开放孔100(图2)。
大气开放孔100具有如下的深度和直径:使得形成在喷墨式打印机的托架上的突起(省略图示)具有预定的间隙的方式保有余量地嵌入到该大气开放孔100中。用户剥下气密地密封大气开放孔100的密封膜90后将墨盒1安装在托架上。
在左侧面1d上设置有卡合杆11。在卡合杆11上形成有突起11a。突起11a在安装到托架上时通过与形成在托架上的凹部(省略图示)卡合而将墨盒1相对于托架固定。在喷墨式打印机的印刷时,托架与印刷头(省略图示)成为一体,在印刷介质的纸宽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往返移动。
在左侧面1d的卡合杆11的下方设置有电路板35。在电路板35上形成有多个电极端子35a,这些电极端子35a经由设置在托架上的电极端子(省略图示)与喷墨式打印机电连接。
在墨盒1的上面(面1a)和背面(面1f)上粘贴有外表面膜60。
墨盒1具有盒主体10以及覆盖盒主体10的正面侧(面1e侧)的盖部件20。
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形成具有各种形状的肋10a。在盒主体10和盖部件20之间设置有覆盖盒主体10的正面侧的膜80。膜80以不产生间隙的方式紧密地贴在盒主体10的肋10a的正面侧的端面上。通过这些肋10a和膜80,在墨盒1的内部划分形成多个小室,例如后述的第一液体容纳室、第二液体容纳室、以及缓冲室。
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形成有差压阀容纳室40a和气液分离室70a。差压阀容纳室40a容纳有包括阀部件41、弹簧42、以及弹簧座43的差压阀40。在围绕气液分离室70a的底面的内壁上形成有堤70b,气液分离膜71粘贴在该堤70b上,由整体构成气液分离过滤器。
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还形成有多个槽10b。当以覆盖盒主体10的背面侧的大致整体的方式粘贴有外表面膜60时,这些槽10b在盒主体10和外表面膜60之间形成后述的各种流路,例如用于供墨水和大气流动的流路。
接着,说明上述的电路板35周边的结构。在墨盒主体10的右侧面(面1c)的底面侧(面1b侧)形成有传感器容纳室30a(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传感器部)  (图2)。在传感器容纳室30a中容纳有液体余量传感器31,并由膜32粘接。液体余量传感器31包括具有压电元件的传感器芯片31a、金属制的传感器基底部件31c、以及粘接传感器芯片31a和传感器基底部件31c的粘接薄片31b。传感器容纳室30a的右侧面侧的开口被盖部件33覆盖,并在盖部件33的外表面33a上经由中继端子34而固定有上述的电路板35。将传感器容纳室30a、液体余量传感器31、膜32、盖部件33、中继端子34、以及电路板35作为整体称为传感器部30。
这里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传感器芯片31a包括形成后述的墨水流动部的一部分的腔室、形成腔室的壁面的一部分的振动板、以及配置在振动板上的压电元件。压电元件的端子与电路板35的电极端子的一部分电连接,当在喷墨式打印机上安装有墨盒1时,压电元件的端子经由电路板35的电极端子而与喷墨式打印机电连接。喷墨式打印机通过向压电元件上施加电能而能够经由压电元件使振动板振动。之后,通过压电元件检测出振动板的残余振动的特性(频率等),由此喷墨式打印机能够检测出腔室中有无墨水。具体而言,由于容纳在盒主体10的墨水被消耗尽,因此当腔室内部的状态从充满墨水的状态向充满大气的状态变化时,振动板的残余振动的特性发生变化。经由液体余量传感器31检测出该振动特性的变化,由此喷墨式打印机能够检测出腔室中有无墨水。
另外,在电路板35中设置有EEPROM(Electronically Erasable and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可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并记录有以喷墨式打印机的墨水消耗量的信息为首的与墨水有关的信息。
在盒主体10的底面侧设置有上述液体供应部50和大气开放孔100的同时还设置有减压孔110。当在墨盒1的制造工序中注入墨水时,减压孔110用于吸出空气并对墨盒1的内部进行减压。
液体供应部50、大气开放孔100、减压孔110在制造了墨盒1之后分别由密封膜54、90、98密封开口部。其中,如上所述在将墨盒1安装到喷墨式打印机的托架上之前,密封膜90被用户剥离。由此,大气开放孔100与外部连通,并向墨盒1的内部导入大气。另外,密封膜54被构成为在墨盒1被安装到喷墨式打印机的托架上时被托架所具有的供墨针刺破。
在液体供给部50的内部,从内部侧起,依次容纳有阻塞弹簧53、弹簧座52、以及密封部件51。当向液体供应部50插入供墨针时,密封部件51进行密封以使得在液体供应部50的内壁和供墨针的外壁之间不产生间隙。当墨盒1没被安装到托架上时,弹簧座52与密封部件51的内壁抵接来闭塞液体供应部50。阻塞弹簧53将弹簧座52向与密封部件51的内壁抵接的方向施力。当托架的供墨针被插入到液体供应部50时,供墨针的上端顶起弹簧座52,在弹簧座52和密封部件51之间产生间隙,墨水从该间隙被供应给供墨针。
图4是示意性地说明从大气开放孔100至液体供应部50的路径的图。在对墨盒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之前,为了容易理解参考图4示意性地说明从大气开放孔100至液体供应部50的路径。
从大气开放孔100至液体供应部50的路径大体上分为用于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墨水容纳部的上游侧的大气导入部、以及墨水容纳部的下游侧的墨水流动部。
大气导入部从上游侧起依次包括:大气开放孔100、蜿蜒路径310、容纳上述的气液分离膜71的气液分离室70a、以及连接气液分离室70a和墨水容纳部的空气室320~360。蜿蜒路径310上游端与大气开放孔100连通,下游端与气液分离室70a连通。蜿蜒路径310为了使从大气开放孔100到墨水容纳部的距离变长而细长地蜿蜒形成。由此,能够抑制墨水容纳部中的墨水中的水分蒸发。气液分离膜71由允许气体透过但不允许液体透过的材料构成。将气液分离膜71配置在气液分离室70a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由此能够抑制从墨水容纳部逆流来的墨水从气液分离室70a进入到上游。在空气室中形成有上述的减压孔110,如上所述通过密封膜98从外侧对其密封。空气室320~360的具体的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墨水容纳部从上游起依次包括第一液体容纳室370、连通路径380、以及第二液体容纳室390。连通路径380的上游侧与第一液体容纳室370连通,连通路径380的下游侧与第二液体容纳室390连通。另外,第一液体容纳室370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90可以一体地构成。第一液体容纳室370、第二液体容纳室390、以及连通路径380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液体容纳部。
墨水流动部从上游侧起依次包括:气泡捕获流路400、气泡捕获室410、第一流动路径420、上述的传感器部30、第二流动路径430、缓冲室440、容纳上述差压阀40的差压阀容纳室40a、第三流动路径450、以及第四流动路径460。气泡捕获流路400的上游端与第二液体容纳室390连通,下游端与气泡捕获室410连通。即,气泡捕获流路400是连接第二液体容纳室390和气泡捕获室410的连接流路。气泡捕获流路400形成为将细小流路弯曲而成的形状。通过形成为该形状,能够捕获混入到墨水中的气泡,并抑制气泡从气泡捕获流路400进入到下游侧。气泡捕获室410将从气泡捕获流路400流入到气泡捕获室410的上游侧的墨水从气泡捕获室410的底面侧经由第二流路径430而导出到传感器部30,由此万一当气泡从气泡捕获流路400进入时,在上面侧捕捉气泡。之所以如此形成气泡难以进入到下游侧的结构,是因为如果气泡进入到传感器部30则会导致液体余量传感器31的错误动作。第一流动路径420的上游端与气泡捕获室410连通,下游端与传感器部30连通。另外,气泡捕获室410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气泡捕获部,气泡捕获流路400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连接流路。
第二流动路径430的上游侧与传感器部30连通,下游侧与缓冲室440连通。缓冲室440直接与差压阀容纳室40a连通。在差压阀容纳室40a中,通过差压阀40进行调整,使差压阀容纳室40a的下游侧的墨水的压力比上游侧的墨水的压力低,以使下游侧的墨水为负压。由此,能够防止从记录头滴下墨水。第三流动路径450的上游端与差压阀容纳室40连通,下游端经由第四流动路径460与液体供应部50连通。另外,差压阀容纳室40a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逆流抑制部。
在墨盒1的制造时,如用图4中的虚线ML1示意性地示出的液面那样,墨水被填充至第一液体容纳室370。当墨盒1的内部的墨水被喷墨式打印机消耗时,液面向下游侧移动,取而代之的是大气经由大气开放孔100从上游流入到墨盒1的内部。然后,当墨水继续消耗时,如由图4中的虚线ML2示意性地示出的液面那样,液面到达传感器部30。于是,大气被导入到传感器部30,并通过液体余量传感器31检测出墨水用尽。当检测出墨水用尽时,墨盒1在从存在于比传感器部30靠下游侧(缓冲室440等)的墨水完全被消耗的前一阶段停止印刷,并向用户通知墨水用尽。通过这样,能够防止空气流入到印刷头,并且在成为墨水用尽时使残留在墨盒1内部的墨水量减少。
根据以上的说明,参考图5和图6对从大气开放孔100至液体供应部50的路径的各结构部件在墨盒1中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从正面侧看第一实施例中的墨盒1的盒主体10的图。图6是从背面侧看第一实施例的墨盒1的盒主体10的图。
墨水容纳部中的第一液体容纳室370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90被形成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第一液体容纳室370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90在图5中分别由单阴影线和交叉阴影线示出。连通路径380如图6所示形成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的中央部附近。连通孔371是使连通路径380的上游端和第一液体容纳室370连通的孔,连通孔391是使连通路径380的下游端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90连通的孔。
大气导入部中的蜿蜒路径310和气液分离室70a如图6所示分别形成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中右侧面侧的位置。连通孔102是连通蜿蜒路径310的上游端和大气开放孔100的孔。蜿蜒路径310的下游端贯穿气液分离室70a的侧壁而与气液分离室70a连通。
图4所示的大气导入部的空气室320~360包括配置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的空气室320、340、350、360(参考图5)、以及配置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的空气室330(参考图6),各个空间从上游按照符号的顺序串联形成一条流路。连通孔322是连通气液分离室70a和空气室320的孔。连通孔321、341分别是连通空气室320和空气室330之间、空气室330和空气室340之间的孔。空气室340和空气室350之间通过形成在隔开空气室340和空气室350的肋上的切口342连通。通过上游端为连通孔351、下游端为连通孔361的连接部355来连通空气室350和空气室360之间。通过上游端为切口362、下游端为切口372的连接部365来连通空气室360和第一液体容纳室370之间。这样,通过设置被划分为多个并立体地构成的空气室,能够抑制墨水从第一液体容纳室370向气液分离室70a逆流。
墨水流动部中的气泡捕获流路400、气泡捕获室410如图5所示,形成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的与液体供应部50接近的位置。在第二液体容纳室390中形成与气泡捕获流路400的上游端连通的切口392。气泡捕获流路400的下游端以经由切口411与气泡捕获室410连通的方式形成。
图7是说明气泡捕获流路400的结构的说明图。图7与图5和图6中的A-A截面对应。气泡捕获流路400包括第一通孔655a、第二通孔655b、折返部655c。第一通孔655a和第二通孔655b是从前面侧向背面侧贯穿盒主体10的通孔。第一通孔655a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二通孔655b的上游侧的端部通过折返部655c连通。由此,第一通孔655a和第二通孔655b形成为一条细长的气泡捕获流路400。第一通孔655a和第二通孔655b的两端部的开口部通过外表面膜60和膜80密封。即,通过第一通孔655a和第二通孔655b、折返部655c的内壁以及外表面膜60和膜80的内表面划分形成气泡捕获流路400。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由于只需将两个通孔655a、655b、以及连通通孔的端部之间的折返部655c形成在盒主体10上就能在气泡捕获流路400上形成需要的形状,因此盒主体10的制作变得容易。由于气泡捕获流路400被形成为比较细长的形状,因此抑制了气泡从第二液体容纳室390流入到气泡捕获室410。气泡捕获流路400通过使两个通孔在端部具有折返形状,由此能够在较小的空间内确保气泡捕获流路400的流路长度。气泡捕获流路400通过具有这样形状能够抑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例如外部气温的变动、外部气压而导致气泡向气泡捕获室410的进入,具体而言,例如,在由于外部气温降低而墨水冻结的情况下,填满气泡捕获室410的墨水由于体积增大而向第二液体容纳室390流动。当墨水解冻时体积恢复(减少)到原来,根据墨盒1的姿势也存在墨水在与气泡捕获室410的切口411(入口)和第二液体容纳室390的空气接触的状态下解冻的情况。此时,有可能第二液体容纳室390中的空气流入到气泡捕获室410而在气泡捕获室410中产生气泡。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以下流路长度,即,使气泡捕获流路400的体积为比填满气泡捕获室410~缓冲室440之间的墨水冻结时增大的体积大的体积,由此即使在墨水解冻后也能使气泡捕获流路400中残余墨水,从而抑制或防止空气(气泡)进入到气泡捕获室410中。另外,缓冲室440也是考虑墨水体积增加而设计的。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气泡从气泡捕获室入侵到下游侧。
如参考图2所说明的那样,传感器部30被配置在盒主体10的左侧面的底面侧。如图6所示,连通气泡捕获室410和传感器部30的第一流动路径420以及连通传感器部30和缓冲室440的第二流动路径430分别形成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在气泡捕获室410形成有连通孔412,连通气泡捕获室410和第一流动路径420之间。连通孔421是连通第一流动路径420和传感器部30之间的孔。另外,连通孔422、441是连通传感器部30和第二流动路径430之间、第二流动路径430和缓冲室440之间的孔。
如图5所示,缓冲室440、第三流动路径450分别形成于盒主体10的正面侧中的左侧面侧。连通孔441是连通第二流动路径430的下游端和缓冲室440的孔。连通孔442是直接连通缓冲室440和差压阀容纳室40a的孔。连通孔451是连通差压阀容纳室40a和第三流动路径450之间的孔。连通孔452是连通第三流动路径450和形成在液体供应部50内部的第四流动路径460之间的孔。
·墨水注入方法:
图8是表示墨水再注入处理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墨水再注入处理是再次向安装在喷墨式打印机上而使用的、墨水余量为预定值以下的墨盒1注入墨水的处理(所谓的再填充处理)。
图9是表示形成在盖部件20上的通孔的说明图。首先在墨盒1的盖部件20的左侧面1d的底面1b侧形成预定大小的通孔HL1(步骤S10)。
图10是表示图9中的B-B截面的截面图。B-B截面是与ZX平面平行地通过通孔HL1的中心的截面。当形成通孔HL1后,接着在处于通孔HL1的内部的、形成盒主体10的气泡捕获室410的壁面上形成注入口HL2(步骤S20)。通孔HL1和注入口HL2例如由钻头形成。通孔HL1的直径比注入口HL2大。例如,注入口HL2被形成为直径3mm左右、通孔HL1被形成为直径6mm左右。
图11是图10中的气泡捕获室410附近的放大图。当形成注入口HL2后,在注入口HL2上安装墨水注入管TU1(步骤S30)。如图11所示,在TU1的前端部分安装密封注入口HL2的内壁和墨水注入管TU1的外壁之间的密封部件SE。例如,只要预先将密封部件SE嵌入安装到墨水注入管TU1的前端并将密封部件SE插入到注入口HL2即可。
图12是说明在对墨盒1注入墨水的过程中使用的器具的图。在墨水注入管TU1的上游连接有阀830。在阀830的上游连接有液体泵820以及容纳有墨水的墨水罐810。由此,当打开阀830并使液体泵820工作时,经由墨水注入管TU1而能够将墨水罐810中的墨水导入到墨盒1的内部。在安装有墨水注入管TU1的当前阶段,阀830被关闭。
在安装了墨水注入管TU1后,抽吸大气开放孔100而对墨盒1的内部进行减压(步骤S40)。在大气开放孔100上经由吸引管TU3而连接有阀930、真空室920、真空泵910。当使真空泵910工作而对真空室920内部进行充分减压并打开阀930时,能够对大气开放孔100进行抽吸。
在大气开放孔100被抽吸的状态下,液体泵820工作,同时阀830被打开,墨水被注入到墨盒1的内部(步骤S50)。由于在从大气开放孔进行了抽吸的情况下,差压阀40处于被关闭的状态,因此墨水不会从差压阀40注入到下游侧。首先,墨水被填充至从气泡捕获室410到下游侧的差压阀40之间的墨水流通路径。之后,墨水从气泡捕获室410填充到上游侧。在第一液体容纳室370中容纳有充分的墨水的时刻,阀830被关闭并结束墨水的注入。
当墨水的注入结束时,关闭阀930并停止对大气开放孔100的抽吸,并且卸下抽吸管TU3,并使大气开放孔100向大气敞开(步骤S60)。
图13是表示向注入口HL2插入了密封部件的状态的图。当大气开放孔100被向大气敞开时,注入口HL2被密封(步骤S70)。如图13所示通过插入密封部件1000,来密封注入口HL2。密封部件1000优选是橡胶、弹性体等具有弹性的部件。由此,注入口HL2被可靠地密封,并且能够通过再次卸下密封部件1000来多次注入墨水。
当密封注入口HL2时,液体供应部50被抽吸(步骤S80)。如图12所示,在液体供应部50中,经由前端顶起弹簧座52并使液体供应部50开口的针部件AP而连接抽吸管TU2。在抽吸管TU2的另一端连接有注射器状的抽吸器940。通过使抽吸器940进行抽吸动作来对液体供应部50进行抽吸。其结果是,墨水被填充到从差压阀40到液体供应部50之间的墨水流通路径。其结果是,墨水被填充到从第一液体容纳室370到液体供应部50之间的流通路径的所有部分。当完成墨水的填充时,大气开放孔100和液体供应部50分别通过密封膜90、54而被密封(步骤S90)。
并且,设置在墨盒1的电路板35上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墨水消耗量的信息被改写为能够使用的值(步骤S100)。在墨水被使用、墨盒1的墨水余量为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存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存储有表示该墨水余量的信息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喷墨式打印机判断为墨水没有进入到该墨盒1中,从而存在不会正常地转移到印刷动作的情况。为了避免那样的不良情况,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墨水消耗量的信息被改写为表示墨水进入了预定值以上的能够使用的值。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由于从气泡捕获室410注入墨水,液体被充分地填充到从气泡捕获室410到在下游侧包含传感器部30的差压阀40之间的流通路径后,液体从气泡捕获室410被填充到上游侧。因此,由于能够抑制气泡残留在传感器部30和气泡捕获室410中,因此能够使得难以导致所说的不管是否残留有液体都检测为没有液体的传感器错误动作。气泡捕获室410充分地填充墨水到该气泡补足功能起作用的程度即可。具体而言,在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的安装状态中,优选液体被填充到气泡捕获室410中至少到液面位于比切口411靠上侧的程度(在图11中,优选由液面ML3所示的程度以上)。并且,气泡捕获室410由于其墨水填充率高而能充分发挥气泡补足功能,因此优选,实际上更优选的是填充100%的墨水。
并且,由于一边抽吸大气开放孔100一边进行墨水的注入,因此能够快速地注入液体。并且,由于在与形成在盒主体10上的注入口HL2对应的位置形成通孔HL1,因此能够在不卸下盖部件20的情况下容易地进行墨水的注入。
B.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
·第一变形例:
图14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第一个图。形成注入口HL2的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在图14中由阴影线所示的那样,在从气泡捕获室410注入墨水的情况下,只要在形成气泡捕获室410的左侧面1d侧的壁面和底面1b侧的壁面的任一处形成注入口HL2就可以。另外,可以在膜80的覆盖气泡捕获室410的正面侧的部分形成注入口。并且,不限于气泡捕获室410,也可以从缓冲室440注入墨水。该情况下,如图14中的阴影线所示,可以在膜80的覆盖缓冲室440的正面侧的部分形成注入口。
图15是表示在膜80上形成注入口时的方式的一个示例的图。例如当在膜80的覆盖缓冲室440的正面侧的部分形成注入口的情况下,首先在该部分通过粘接材料粘接橡胶或弹性体等弹性板ER。然后,使安装在墨水注入管TU1的前端的针体AC贯穿层积的弹性板ER和膜80。针体AC具有中空结构,并在前端形成有前端孔SH。其结果是,被供应给墨水注入管TU1的墨水经由针体AC被导入到缓冲室440的内部。根据这样的结构,避免了膜80破损至所需程度以上,并且能够在不产生墨水泄漏的情况下将墨水导入到墨盒1的内部。在结束墨水注入并拔下针体AC的痕迹上可以粘贴膜进行密封。
图16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第二个图。注入口例如可以形成在由图15、图16的阴影线所示的区域,即外表面膜60的覆盖第二流动路径430和第一流动路径420的背面侧的部分。
另外,例如在由于在差压阀40的阀部件41上形成孔而使差压阀40的功能丧失等下功夫的情况下,如在图15、图16中由交叉阴影线所示的那样,可以在差压阀40下游侧的第三流动路径450或差压阀40的弹簧座43处形成注入口。图中示出了在差压阀40的弹簧座43处制作注入口的例子。图17是表示图16中的C-C截面的图。贯穿差压阀40的弹簧座43的孔HL3作为墨水注入口而形成。如上说明可知,一般可以说只要在气泡捕获室410或者比气泡捕获室410靠下游侧的流通路径形成注入口即可。
C.第二实施例:
不限于上述第一实施例所示的打印型的墨盒1,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墨水再注入处理能够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类型的墨盒。将其他类型的墨盒的一个例子作为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墨盒1A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19是与图18对应的墨盒1A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从正面侧看第二实施例的墨盒1A的盒主体10的图。图21是从背面侧看第二实施例的墨盒1A的盒主体10的图。
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墨盒1相比,第二实施例的墨盒1A是Y轴方向的宽度为一半左右的小型墨盒。但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墨盒1A的各个部件的结构和流路的主要部分与参考图1~图6而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墨盒1的结构相同。因此,在图18~图20中,使标注在第二实施例的墨盒1A的结构上的标号与图1~图6中标注在第一实施例的墨盒1的对应结构上的标号相同。并且,对于标注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标号的结构,原则上省略其说明,下面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作为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墨盒1所没有的结构,第二实施例中的墨盒1A具有空间501和空间503。空间501和503是没被填充墨水的未填充室。未填充室501和503不在从大气开放孔100至未填充室50的路径上,是独立的。在未填充室501的背面侧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502。同样,在未填充室503的背面侧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504。在通过减压包而包装了墨盒1时,未填充室501和503为对负压进行储压的脱气室。由此,在墨盒1被包装的状态下,盒主体10内部的气压被保持在预定值以下,从而能够供应溶存空气少的墨水。
第二实施例的墨盒1A的气泡捕获流路4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墨盒1的气泡捕获流路400稍有不同。第二实施例的墨盒1A的气泡捕获流路400包含四个通孔。这些通孔的端部在正面侧或者背面侧通过切口而被连通,由此成为一条流路。第二实施例的墨盒1A由于Y轴方向的宽度短,因此一条通孔的长度比第一实施例短。由此,通过将四个通孔形成为折返的形状,确保了作为气泡捕获流路400所需的流路长度。四个通孔在使墨盒1A的底面1b朝下的状态进行设置时与发自底面1b铅直方向(Z轴方向)交差,从Y轴方向侧观看,在铅直方向上被配置为锯齿状。并且,四个通孔以及连通四个通孔的端部的切口部形成为折返阶梯形状。具体而言,四个通孔相对于墨盒1的底面平行并横截厚度方向(Y方向),并且在各种的铅直方向(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以不同的高度配置。各通孔的铅直方向的高度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变高。通过使气泡捕获流路400具有上述形状,能够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气泡捕获流路400同样地,抑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例如外部气温的变动、外部气压而导致的气泡向气泡捕获室410的进入。
第二实施例中墨水注入口HL4例如在底面1b的形成气泡捕获室410的壁面上以与气泡捕获室410连通的方式形成。即使在第二实施例中,也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膜80的覆盖缓冲室440的部分,或者覆盖第三流动路径450的部分形成注入口。另外,可以在外表面膜60的覆盖第二流动路径430的部分或者覆盖第一流动路径420的部分形成注入口。墨水注入处理的步骤由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即使在以上说明了的第二实施例中,也能适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墨水再注入处理。该结果产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D.变形例:
·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墨水再注入处理中,一边抽吸大气开放孔100一边注入墨水,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可以一边抽吸减压孔110或者液体供应部50一边注入墨水。另外,所述抽吸可以在注入墨水的期间持续,也可以在停止了抽吸后再注入墨水。另外,可以在不抽吸大气开放孔100或者减压孔110而向大气敞开的状态下注入墨水。
·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密封注入口并注入墨水并不是必须的,但通过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注入墨水,另外墨水不会泄露到盒主体10的外部。
·第三变形例:
尽管墨水注入量是直到在第一液体容纳室370中填充了足够的墨水为止,但是这个可以变更为适当的、所需要的量。如果膜80是透明膜,则墨水注入量可以通过目视确认,在使注入自动化的情况下或者膜80不是透明的情况下等,也可以注入预先确定的量。
·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液体泵820注入墨水的方法和使用抽吸器940抽吸液体供应部50的方法不过是一个例子。例如作为注入墨水的方法可以是使用注射器注入的方法等,只要通过各种方法注入墨水即可。
·第五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盖部件20上开设通孔HL1后形成注入口HL2,但是可以不开设通孔HL1而卸下盖部件20形成注入口HL2。如果是这样,如果再次安装盖部件20则由于在外观上看不见孔而提高美观度。
·第六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在注入墨水后使用具有弹性的密封部件1000来密封注入口HL2,但是取而代之可以熔敷膜也可以通过用粘接剂粘接非弹性树脂来密封注入口。或者可以在注入口HL2及其周边粘着粘接剂等。一般只要能够气密性地密封注入口HL2即可。
·第七变形例:
上述实施例的墨盒1具有非易失性存储器,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表示墨水余量的信息。如果是不具有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墨盒1则不需要进行存储器的改写。另外,取代上述实施例中的存储器的改写可以进行存储器的更换。具体而言,只要卸下旧的存储器并安装将表示墨水进入了预定值以上的能够使用的值作为表示墨水余量的信息而存储的新的存储器即可。
·第八变形例:
上述实施例使用了喷墨式的打印机和墨盒,但是也可以使用喷射或吐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容纳有该液体的液体容器。能够通用在具有使微小量的液滴吐出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消耗装置上。另外,所谓液体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吐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含粒状、泪状、以及拖有尾部的线状等形态。另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能够使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就可以。例如只要是物质是液相时的状态的就可以,不限于粘性高或者低的液体状态,如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融液)的流态、或者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也包含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态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在溶剂中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例举在上述实施例的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液晶等。这里,墨水包括一般性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胶质(ジエル)墨水、热熔胶墨水等的各种液体组成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子例如是喷射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状包含使用在液晶显示器、EL(电发光)显示器、场发光显示器、彩色滤光器的制造等上的电极材料或色材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施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作为精密移液管的使用并喷射作为试样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并且也可以采用向表或相机等精密机械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用于形成使用在光通信元件等上的微小半球镜头(光学镜头)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者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并且,能够适用于这些中的任一种的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容器。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完全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和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要内容的范围内通过各种方式来实施。

Claims (14)

1.一种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容器容纳有供应给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a)准备液体容器的步骤,所述液体容器包括:液体供应部,用于将容纳在容纳所述液体的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传感器部,与所述液体供应部相比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用于检测所容纳的液体的余量;以及气泡捕获部,与所述传感器部相比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用于捕捉混入到所述液体中的气泡;
(b)形成注入口的步骤,在所述气泡捕获部上或者在从所述气泡捕获部到所述液体供应部侧设置的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上形成向外部开口的注入口;
(c)从所述注入口注入所述液体的步骤;以及
(d)在该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的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在所述液体容器中设置有连接流路,该连接流路具有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的上游部以及与所述气泡捕获部连通的下游部,并且所述连接流路通过多个通孔以及分别密封所述通孔的两端的膜而划分形成,其中所述通孔从一个面向另一个面贯穿容器主体,并且彼此端部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将形成所述连接流路的所述多个通孔从所述上游部向下游部形成折返阶梯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在所述液体容器被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大致水平地形成所述多个通孔,并在安装状态下将所述多个通孔沿着铅直方向配置成锯齿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在所述液体容器中设置有大气开放部,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相比,所述大气开放部位于与所述气泡捕获部相反侧,并随着容纳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所述液体的消耗而从外部向所述液体容器的内部导入大气,
在所述(c)步骤中,从所述大气开放部抽吸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空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c)步骤中,从所述液体供应部抽吸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空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在所述液体容器中在从所述传感器部至所述液体供应部之间设置有逆流抑制部,所述逆流抑制部抑制所述液体向所述传感器侧逆流;
在所述(b)步骤中,将所述注入口以与所述气泡捕获部或者从所述气泡捕获部至所述逆流抑制部的所述液体的连通路径连通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c)步骤中,从所述注入口将所述液体注入到从所述逆流抑制部到所述气泡捕获部侧之间;并且,
还包括(e)步骤,抽吸所述液体供应部并将所述液体填充至从所述逆流抑制部到所述液体供应部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在所述液体容器中在从所述传感器部至所述液体供应部的流路中设置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暂时存储所述液体,
在所述(b)步骤中,将所述注入口以与所述缓冲部连通的方式形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d)步骤中,通过向所述注入口插入弹性部件来进行所述密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a)步骤中,在所述液体容器中设置有盖部件,所述盖部件覆盖所述气泡捕获部或者形成从气泡捕获部至所述液体供应部侧的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的壁部,
所述(b)步骤包括:
(b1)在所述盖部件上形成比所述注入口大的孔的步骤;以及
(b2)在所述壁部上形成所述注入口的步骤。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液体容器还包括存储与容纳的所述液体的消耗量有关的信息的存储器,
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
(f)改写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与所述液体的消耗量有关的信息的步骤。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液体容器包括存储与容纳的所述液体的消耗量有关的信息的存储器,
在所述制造方法中还包括:
(g)更换所述存储器的步骤。
13.一种液体容器,容纳有供应给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所述液体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部,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供应部,用于将所述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传感器部,与所述液体供应部相比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用于检测容纳在所述液体容器中的液体的余量;
气泡捕获部,与所述传感器部相比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用于捕捉混入到所述液体中的气泡;
注入口,被设置在所述气泡捕获部上或者被设置在从所述气泡捕获部到所述液体供应部侧的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上,能够从外部注入所述液体;以及
密封部件,密封所述注入口。
14.一种液体容器,能够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并容纳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供应的液体,所述液体容器包括:
液体容纳部,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供应部,用于将所述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喷射装置;
传感器部,与所述液体供应部相比位于液体流通路径的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用于检测容纳在所述液体容器中的液体的余量;以及
气泡捕获部,与所述传感器部相比位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用于捕捉混入到所述液体中的气泡;
其中,在所述气泡捕获部中填充有能够捕捉流入到所述气泡捕获部中的气泡的量的液体,
所述液体容器还包括:
注入口,被设置在所述气泡捕获部上或者设置在从所述气泡捕获部到所述液体供应部侧的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上,并向外部开口;以及
密封部件,密封所述注入口。
CN200910139613.2A 2008-06-27 2009-06-26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Active CN1016128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69090A JP5272540B2 (ja) 2008-06-27 2008-06-27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JP2008169090 2008-06-27
JP2008-169090 2008-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2835A CN101612835A (zh) 2009-12-30
CN101612835B true CN101612835B (zh) 2013-01-02

Family

ID=41446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9613.2A Active CN101612835B (zh) 2008-06-27 2009-06-26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42000B2 (zh)
JP (1) JP5272540B2 (zh)
CN (1) CN1016128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3243B2 (ja) * 2008-03-24 2013-09-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63314B2 (ja) *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注入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US8366251B2 (en) 2008-06-27 2013-0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JP5163313B2 (ja) *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2010228185A (ja) * 2009-03-26 2010-10-14 Seiko Epson Corp バッファ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454398B2 (ja) * 2010-07-15 2014-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DE102011052210A1 (de) 2010-09-02 2012-03-0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lüssigkeitsbehälter, Flüssigkeitsausstoßvorrichtung mit dem Flüssigkeitsbehälter und Verfahren zum Wiederaufbereiten des Flüssigkeitsbehälters
JP2012210730A (ja) * 2011-03-30 2012-11-01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210726A (ja) 2011-03-30 2012-11-01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210729A (ja) 2011-03-30 2012-11-01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CN102909958B (zh) * 2011-08-04 2014-10-2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
JP5970876B2 (ja) * 2012-03-12 2016-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液体残量判定方法
US8985165B2 (en) * 2012-03-23 2015-03-24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for carrying and dispensing an ink useful in printing
US9061512B2 (en) 2012-05-23 2015-06-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ver and liquid container
US8894184B2 (en) 2012-05-23 2014-11-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ver and liquid container
WO2013175791A1 (ja) 2012-05-23 2013-11-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封止部材
JP6060544B2 (ja) 2012-05-23 2017-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収容体ユニット
JP6155556B2 (ja) * 2012-05-31 2017-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6115029B2 (ja) * 2012-05-31 2017-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6019765B2 (ja) 2012-05-31 2016-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再充填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6069964B2 (ja) 2012-07-23 2017-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注入キット、及び、注入装置
JP6048004B2 (ja) 2012-07-23 2016-1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US9827776B2 (en) 2012-07-23 2017-11-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cartridge
US10647123B2 (en) 2012-07-23 2020-05-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filled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filled cartridge
JP6163734B2 (ja) * 2012-08-31 2017-07-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消費装置
JP6102149B2 (ja) 2012-08-31 2017-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6056279B2 (ja) * 2012-08-31 2017-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注入キット、および、注入装置
JP6102150B2 (ja) 2012-08-31 2017-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6060574B2 (ja) * 2012-09-13 2017-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5174264A (ja) * 2014-03-14 2015-10-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注入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2014156124A (ja) * 2014-04-25 2014-08-28 Seiko Epson Corp 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996818B1 (ja) * 2016-01-29 2016-09-21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該カートリッジにおけるタグ分別方法
JP5996817B1 (ja) * 2016-02-29 2016-09-21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6068717B1 (ja) * 2016-07-07 2017-01-25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6884314B2 (ja) * 2016-11-30 2021-06-09 株式会社Tmipコンサルティング インク注入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86823A2 (en) * 2006-08-11 2008-02-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0937B1 (en) * 1997-01-21 2001-01-0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container refurbishment method
JP3736747B2 (ja) * 2000-06-15 2006-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
US7165835B2 (en) * 2001-05-17 2007-01-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ink injection thereinto
ES2242108T3 (es) * 2002-02-14 2005-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posito de tinta e impresora de chorro de tinta.
KR100526199B1 (ko) 2003-10-09 2005-11-08 주식회사 프린톤 잉크카트리지의 잉크리필방법
JP3667749B1 (ja) * 2004-12-24 2005-07-06 ジット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方法
JP2008044195A (ja) * 2006-08-12 2008-02-2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
JP4992338B2 (ja) 2006-08-11 2012-08-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4380671B2 (ja) 2006-08-12 2009-1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08044192A (ja) 2006-08-12 2008-02-2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5125277B2 (ja) * 2006-08-12 2013-01-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4918823B2 (ja) 2006-08-11 2012-04-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JP4407678B2 (ja) * 2006-08-12 2010-02-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5055888B2 (ja) 2006-08-11 2012-10-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JP5055889B2 (ja) 2006-08-11 2012-10-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JP5163314B2 (ja) *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注入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5163313B2 (ja) *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86823A2 (en) * 2006-08-11 2008-02-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2835A (zh) 2009-12-30
US8142000B2 (en) 2012-03-27
US20090322839A1 (en) 2009-12-31
JP2010005958A (ja) 2010-01-14
JP5272540B2 (ja) 2013-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2835B (zh)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KR101097012B1 (ko)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1612833B (zh)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KR101096845B1 (ko)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1612834B (zh) 向液体容器注入液体的方法、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1088232B1 (ko)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1590736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JP6102149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CN100584620C (zh)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US8366251B2 (e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KR20080014666A (ko) 액체 주입 방법 및 액체 수용 용기
CN101642984B (zh) 液体容器、被包装的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857957B2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contai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I01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Second inventor

Correct: Pin Tiancong

False: Pin Sicong

Number: 01

Volume: 29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Second inventor

Correct: Pin Tiancong

False: Pin Sicong

Number: 01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9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THE SECOND INVENTOR; FROM: TAKU ISHIZAWA TO: SATOSHI SHINADA

RECT Rec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