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2833B -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2833B
CN101612833B CN200910139610.9A CN200910139610A CN101612833B CN 101612833 B CN101612833 B CN 101612833B CN 200910139610 A CN200910139610 A CN 200910139610A CN 101612833 B CN101612833 B CN 1016128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bubble
room
stream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961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2833A (zh
Inventor
鳄部晃久
石泽卓
品田聪
宫岛知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128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28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28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28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01Fluid pattern dispersing device making, e.g., ink jet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在构成第二室的下游侧的壁面的盒主体的底面上形成注入口。然后,封闭液体供应部并打开大气开放孔,从注入口注入墨水,将墨水注入至第二室。然后,打开液体供应部并封闭大气开放孔,从注入口注入墨水,将墨水从第二室填充到液体供应部。然后密封注入口。其结果是能够在不损害液体容器的功能的情况下有效地向液体容器再次注入液体。

Description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本申请要求2008年6月27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08-169048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被包含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液体容器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技术,所述液体容器用于容纳供应给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
背景技术
以往,在喷墨式打印机中,一旦墨盒的墨水被消耗,其余量被耗尽,就会用新产品替换墨盒。盒体虽作为再利用材料而被再利用,但致力于进一步有效利用资源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向用完的墨盒再注入墨水的使用方法,即所谓的再填充。作为进行墨盒再填充的方法,例如已知有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508160号公报中记载的技术。
在该文献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在用塞栓堵住墨盒的墨水排出口的基础上,用钻头等在墨盒的外壁上形成贯通孔,通过注入器从该贯通孔向墨水贮存部中再注入墨水,在注入后密封贯通孔,由此进行再填充。随着墨水的再次注入,墨盒内的空气从被形成为比注入器大的贯通孔向外部自然排出。
但是,在上述专利技术中,由于密封墨水排出口并且随着墨水的注入而从贯通孔排出墨盒内的空气,因此墨水无法进入到墨水贮存部和墨水排出口之间的流路中,从而未能进行有效的再填充。另外,近年来,墨盒的内部构造变得越来越复杂和高级,已无法简单地应用上述文献的技术。例如,在墨盒具备使用压电元件检测墨水余量的墨水传感器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由于空气混入传感器部而导致的传感器的误动作,墨水流路结构变得特别复杂,因此根据形成贯通孔的位置的不同,有时会损害墨盒的功能、或者由于被复杂化的墨水流路的流阻大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注入。
上述的问题不只限于打印机用的墨盒,是用于向液体消耗装置供应液体的液体容器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也同样存在于向通过喷射含有金属的液体材料来在半导体上形成电极层的喷射装置供应液体材料的液体容纳体等中。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不损害液体容器的功能的情况下有效地向液体容器再次注入液体。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其可通过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一种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液体容器能够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上,并容纳有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供应的液体,
所述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
准备液体容器的准备工序,其中所述液体容器包括:用于容纳所述液体的第一室;用于容纳液体的第二室,所述第二室位于所述第一室的下游侧,即在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上靠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侧,并且与所述第一室连通;传感器部,所述传感器部位于所述第二室的下游侧,并能够容纳用于检测所述液体的消耗或余量状态的传感器;液体供应部,所述液体供应部位于所述传感器部的下游侧,用于将容纳在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大气开放部,所述大气开放部用于使所述第一室经由大气连通通路而与大气连通;用于捕获气泡的气泡捕获流路,所述气泡捕获流路位于所述传感器部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二室的下游侧,并具有圆筒形流路,所述圆筒形流路在所述液体容器的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安装的姿态下向上方折回形成;以及用于捕获气泡的气泡捕获室,所述气泡捕获室位于所述气泡捕获流路的下游侧且所述传感器部的上游侧;
在所述第二室形成注入口的形成工序;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所述液体的注入工序;以及
在所述注入之后密封所述注入口的密封工序。
在上述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中,所准备的液体容器由于构造关系而包括流阻大的气泡捕获流路,另外,在气泡捕获流路的上游侧具有用于容纳液体的第二室和第一室,因此与气泡捕获流路的下游侧相比,气泡捕获流路上游侧的可容纳液体的容量变大。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向上述液体容器的比气泡捕获流路更靠向上游侧的第二室注入液体,因此与向下游侧注入的时候相比,在注入液体时流过流阻大的气泡捕获流路的液体量变小。因此,可使注入所需的注入压力变小,或者缩短注入所需的时间,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注入。另外,上述制造方法向用于容纳液体的第二室和第一室中的、在墨水流通路径上位于更远离上游侧的大气开放部侧的位置处的第二室注入液体。因此,注入了的液体难以向大气开放部侧逆流,可确保液体容器的功能。
[应用例2]如应用例1所述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构成液体容器的第二室的一部分的壁构成液体容器的外壁的一部分,在形成工序中,在壁上形成注入口。
上述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只要仅在液体容器外壁的一部分上形成作为注入口的贯通孔即可,而不需要在多个墙壁上形成贯通孔,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注入口。另外,也能够容易地密封该注入口。
[应用例3]如应用例1或2所述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注入工序中,在注入液体之前、或者在注入过程中,对液体容器的内部进行减压。
上述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在对液体容器内部进行减压之后,或者正在进行减压的情况下进行液体的注入,因此能够更顺畅且迅速地向液体容器填充液体。
[应用例4]一种液体容器,所述液体容器能够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上,并容纳有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供应的液体,所述液体容器包括:用于容纳液体的第一室;用于容纳液体的第二室,所述第二室位于第一室的下游侧、即在液体的流通路径上靠近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侧,并且与第一室连通;传感器部,所述传感器部位于第二室的下游侧,并能够容纳用于检测液体的消耗或余量状态的传感器;液体供应部,所述液体供应部位于传感器部的下游侧,用于将容纳在第一室和第二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液体消耗装置;大气开放部,所述大气开放部用于使第一室经由大气连通通路而与大气连通;用于捕获气泡的气泡捕获流路,所述气泡捕获流路位于传感器部的上游侧且第二室的下游侧,并具有圆筒形流路,圆筒形流路在液体容器的向液体消耗装置安装的姿态下向上方折回形成;用于捕获气泡的气泡捕获室,所述气泡捕获室位于气泡捕获流路的下游侧且传感器部的上游侧;能够向第二室注入液体的注入口;以及密封注入口的密封部。
上述液体容器在进行注入时能够获得应用例1的效果。另外,由于注入口处于密封,因此不会因为注入口而导致功能受损。另外,通过拆除密封部,能够从注入口多次注入墨水。
附图说明
图1是墨盒1的第一外观立体图;
图2是墨盒1的第二外观立体图;
图3是墨盒1的第一分解立体图;
图4是墨盒1的第二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墨盒1安装在托架200上的状态的图;
图6是概念性地示出从大气开放孔100至液体供应部50的路径的图;
图7是将图11所示的墨盒沿7-7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气泡捕获流路400的特点的说明图;
图9是为了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气泡捕获流路400的特点而示出对比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与本实施例的墨盒的姿态相关的气泡捕获流路400的特点的说明图;
图11是将盒主体10从正面侧观察的图;
图12是将盒主体10从背面侧观察的图;
图13A、图13B是盒主体10的正面和背面的概要图;
图14是示出墨盒制造处理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盒主体10的底面中的形成注入口720的注入口形成区域710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墨盒制造处理中注入墨水的状况的说明图;
图17是示出墨盒制造处理中注入墨水的状况的说明图;
图18A、图18B是示出作为变形例的注入口720的形成位置的说明图;
图19A、图19B、图19C是示出在作为变形例的盒主体10c上形成注入口720c的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A.墨盒的结构:
图1是用于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墨盒制造处理的墨盒1的第一外观立体图。图2是作为实施例的墨盒1的第二外观立体图。图2示出了从与图1相反的方向观察的图。图3是与图1对应的墨盒1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与图2对应的方向示出的墨盒1的分解立体图。图4示出了从与图3相反的方向观察的图。图5是示出将一个墨盒1安装在托架上的状态的图。在图1~图5中,为了确定方向而示出了X、Y、Z轴。
墨盒1在内部容纳作为液体的墨水。如图5所示,墨盒1安装在喷墨式打印机的托架200上,向该喷墨式打印机供应墨水。
如图1和图2所示,墨盒1具有近似长方体形状,并包括Z轴正方向侧的面1a、Z轴负方向侧的面1b、X轴正方向侧的面1c、X轴负方向侧的面1d、Y轴正方向侧的面1e、Y轴负方向侧的面1f。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面1a也称为上面、将面1b也称为底面、将面1c也称为右侧面、将面1d也称为左侧面、将面1e也称为正面、将面1f也称为背面。另外,将这些面1a~1f所在的一侧也分别称为上面侧、底面侧、右侧面侧、左侧面侧、正面侧、背面侧。
在底面1b上设置有液体供应部50(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液体供应部),该液体供应部50具有用于向喷墨式打印机供应墨水的供应孔。在底面1b上还开设有大气开放孔100(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大气开放部),该大气开放孔100用于向墨盒1的内部导入大气(图4)。
大气开放孔100具有足以使形成在喷墨式打印机的托架200上的突起230(图5)以具有预定间隙保持富余地嵌入的深度和直径。用户在剥去气密地密封大气开放孔100的密封薄膜90后,将墨盒1安装到托架200上。突起230是为了防止忘记剥去密封薄膜90而设置的。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左侧面1d上设置有卡合杆11。在卡合杆11上形成有突起11a。当向托架200安装墨盒1时,突起11a与形成在托架200上的凹部210卡合,从而墨盒1被固定在托架200上(图5)。由此可知,托架200是安装墨盒1的安装部。当喷墨式打印机进行印刷时,托架200与印刷头(省略图示)成为一体在印刷介质的纸宽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主扫描方向在图5中是Y轴方向。
在左侧面1d的卡合杆11的下方设置有电路基板35(图2)。在电路基板35上配置有多个电极端子35a,这些电极端子35a经由设置在托架200上的电极端子(省略图示)而与喷墨式打印机电连接。
在墨盒1的上面(面1a)和背面(面1f)上粘贴有外表面薄膜60。
另外,参考图3和图4,对墨盒1的内部结构和部件构成进行说明。墨盒1包括盒主体10和覆盖盒主体10的正面侧(面1e侧)的盖部件20。
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形成有具有各种形状的肋10a(图3)。在盒主体10和盖部件20之间设置有覆盖盒主体10的正面侧的薄膜80。薄膜80以不产生间隙的方式致密地粘贴在盒主体10的肋10a的正面侧的端面上。通过这些肋10a和薄膜80,在墨盒1的内部划分出了多个小室,例如后述的末端室、缓冲室。
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形成有差压阀容纳室40a和气液分离室70a(图4)。差压阀容纳室40a容纳差压阀40,该差压阀40包括阀部件41、弹簧42以及弹簧座43。在包围气液分离室70a的底面的内壁上形成有堤台70b,在堤台70b上张贴有气液分离膜71,并且整体构成了气液分离过滤器70。
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还形成有多个槽10b(图4)。当以覆盖盒主体10的背面侧的大致全部的方式粘贴了外表面薄膜60时,这些槽10b在盒主体10和外表面薄膜60之间形成后述的各种流路,例如用于使墨水和大气流动的流路。
接着,对上述的电路基板35周边的构造进行说明。在盒主体10的右侧面(面1c)的底面侧(面1b侧)形成有传感器容纳室30a(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传感器部)(图4)。传感器容纳室30a容纳有液体余量传感器31,并接合有薄膜32。传感器容纳室30a的右侧面侧的开口被盖部件33覆盖,上述的电路基板35经中继端子34被固定在盖部件33的外表面33a上。将传感器容纳室30a、液体余量传感器31、薄膜32、盖部件33、中继端子34以及电路基板35整体称为传感器部30。
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液体余量传感器31包括:形成后述的墨水流动部的一部分的腔室、形成腔室的壁面的一部分的振动膜、以及配置在振动膜之上的压电元件。压电元件的端子与电路基板35的电极端子的一部分电连接,当墨盒1被安装在喷墨式打印机上时,压电元件的端子经电路基板35的电极端子而与喷墨式打印机电连接。喷墨式打印机通过向压电元件提供电能,能够经压电元件使振动膜振动。之后,通过经压电元件检测振动膜的残余振动的特性(频率等),喷墨式打印机能够检测出腔室中有无墨水。具体地说,当由于容纳在盒主体10中的墨水被耗尽而腔室的内部状态从充满墨水的状态改变为充满大气的状态时,振动膜的残余振动的特性会发生变化。通过经由液体余量传感器31检测出这种振动特性的变化,喷墨式打印机能够检测出腔室中有无墨水,即能够检测墨盒1中的墨水的消耗或余量状态。
此外,在电路基板35上设置有EEPROM(Electronically Erasable and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电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可改写的非易矢性存储器,用于记录喷墨式打印机的墨水消耗量等。
在盒主体10的底面侧与上述的液体供应部50和大气开放孔100一起设置有减压孔110(图4)。减压孔110在墨盒1的制造工序中注入墨水时用于抽出空气以对墨盒1内部进行减压。
液体供应部50、大气开放孔100、减压孔110的开口部在制造完墨盒1之后立刻分别被密封薄膜54、90、98密封。其中,密封薄膜90如上述那样在将墨盒1安装到喷墨式打印机的托架200上之前由用户剥离。由此,大气开放孔100与外部连通,大气被导入墨盒1的内部。另外,密封薄膜54被构成为当墨盒1被安装在喷墨式打印机的托架200上时被托架200所具有的供墨针240戳破。
在液体供应部50的内部从内部一侧起依次收纳有封闭弹簧53、弹簧座52、密封部件51(图4)。当供墨针240插入在液体供应部50中时,密封部件51密封液体供应部50以使液体供应部50的内壁和供墨针240的外壁之间不产生间隙。在墨盒1没有安装在托架200上时,弹簧座52抵接于密封部件51的内壁,从而封闭液体供应部50。封闭弹簧53将弹簧座52向与密封部件51的内壁抵接的方向偏置。一旦托架200的供墨针240插入液体供应部50中,供墨针240的顶端就上推弹簧座52,在弹簧座52和密封部件51之间产生间隙,从而从该间隙向供墨针240供应墨水。
为了便于理解,在对墨盒1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之前,先参考图6概念性地说明大气开放孔100至液体供应部50的路径。
大气开放孔100至液体供应部50的路径大致分为用于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墨水容纳部上游侧的大气导入部、墨水容纳部下游侧的墨水流动部。
大气导入部从上游侧起依次包括大气开放孔100、蛇行通路310、收纳上述气液分离膜71的气液分离室70a、连结气液分离室70a和墨水容纳部的空气室320~360。蛇行通路310的上游端与大气开放孔100连通,下游端与气液分离室70a连通。蛇行通路310弯弯曲曲细长地形成,以延长从大气开放孔100至墨水容纳部的距离。由此,能够抑制墨水容纳部内的墨水中的水分蒸发。气液分离膜71由允许气体透过但不允许液体透过的材料构成。通过将气液分离膜71配置在气液分离室70a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能够抑制从气液分离膜71逆流而来的墨水从气液分离室70a进入上游。关于空气室320~360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墨水容纳部从上游起依次包括槽室370、连通通路380、末端室390。连通通路380的上游侧与槽室370连通,连通通路380的下游侧与末端室390连通。槽室370和末端室390也可以是一体的结构。槽室370和末端室390分别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第一室和第二室。
墨水流动部从上游侧起依次包括气泡捕获流路400、气泡捕获室410、第一流动通路420、上述的传感器部30、第二流动通路430、缓冲室440、收纳上述差压阀40的差压阀容纳室40a、第三流动通路450、第四流动通路460。泡捕获流路400和气泡捕获室410分别相当于权利要求中的气泡捕获流路和气泡捕获室。
气泡捕获流路400立体地具有多个弯曲部,形成为折回阶梯形状。参考图7~图10来说明气泡捕获流路400的详细结构。图7是将后述的图11所示的墨盒沿7-7线截取的截面图。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气泡捕获流路400的特点的说明图。图9是为了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气泡捕获流路400的特点而示出对比例的说明图。图10是用于说明气泡捕获流路400的与本实施例的墨盒的姿态相关的特点的说明图。
气泡捕获流路400包括四个圆筒流路部和三个连接流路部,其中,四个圆筒流路部为第一圆筒流路部404a~第四圆筒流路部404d,三个连接流路部为第一连接流路部405a~第三连接流路部405c。各圆筒流路部404a~404d被形成(配置)为与竖直方向交叉(参考图8)、并且在竖直方向上呈锯齿状配置(参考图11)。具体地说,各圆筒流路部404a~404d相对于墨盒1的底面平行地在厚度方向(Y方向)上横穿、并且分别以在竖直方向(高度方向)上不同的高度配置。在本实施例中,四个圆筒流路部404a~404d构成了在竖直方向上重叠的两个组、即第一圆筒流路部404a与第三圆筒流路部404c、以及第二圆筒流路部404b与第四圆筒流路部404d。各圆筒流路部404a~404d的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从第一圆筒流路部404a朝着第四圆筒流路部404d依次变高。
连接流路部405在墨盒1的两个侧面侧向斜上方连接两个圆筒流路部404,由此形成了从导入部401至导出部402的一个连通通路,即气泡捕获流路400。在配置两个连接流路部405的侧面侧,两个圆筒流路部404以使两个连接流路部405平行的方式被连接。具体地说,在第一侧面侧(图11所示的一侧),第二圆筒流路部404b的一端与第三圆筒流路部404c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流路部405a而连接。另外,在第二侧面侧(图12所示的一侧),第一圆筒流路部404a的另一端与第二圆筒流路部404b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流路部405b而连接。第三圆筒流路部404c的另一端与第四圆筒流路部404d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连接流路部405c而连接。从而形成从导入部401朝向导出部402以折回阶梯状(或螺旋状)向竖直方向连接的气泡捕获流路400。第一连接流路部405a~第三连接流路部405c通过粘贴外表面薄膜60和薄膜80而作为流路部发挥功能,因此也能够称为第一~第三连接流路部形成部。另外,第一连接流路部405a~第三连接流路部405c的没有棱边部的截面优选为半圆形状或曲线形状。这是因为:虽然侵入流路的气泡由于表面张力要形成为球状,但如果流路具有棱边部就会在棱边部和气泡的曲线部之间产生间隙从而难以密封墨水的缘故。由此,气泡容易顺着流路的形状而形成,在气泡和连接流路部之间不会产生间隙,从而能够防止留下气泡而只有墨水从下游向上游排出的情况。
气泡捕获流路400通过具有上述形状,能够抑制由外部环境变化例如外部气温的变动、外部气压导致气泡进入气泡捕获室410中。具体地说,例如当由于外部气温的下降而墨水冻结时,充满气泡捕获室410的墨水由于体积的增大而向末端室流动。虽然墨水融化时体积会复原(减小),但根据墨盒1的姿态,有时墨水也会在气泡捕获室410的导入口和末端室390内的空气接触的状态下融化。此时,末端室390内的空气流入气泡捕获室410内,从而在气泡捕获室410内产生气泡。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气泡捕获流路400的体积大于充满气泡捕获室410~缓冲室440之间的墨水冻结时所增大的体积,即使在墨水融化之后也使得有墨水残留在气泡捕获流路400内,从而抑制或防止了空气(气泡)进入气泡捕获流路400内。另外,缓冲室440也考虑墨水的体积增加而设计。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各圆筒流路部404还在与连接流路部405连接的端部具有直径比圆筒流路部404的其它部分以及连接流路部405的流路直径小的节流部404T。其结果是防止或抑制了墨水从连接流路部405向圆筒流路部404流动。圆筒流路部404的其它部分的流路直径与连接流路部405的流路直径既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任一个更小(或更大)。
当圆筒流路部不具有节流部时,如图9所示,即使连接流路部405’中有气泡B,圆筒流路部404’与连接流路部405’也将通过在气泡B的曲线部与连接流路部405’之间形成的间隙CN而连通。从而,墨水能够经由该间隙CN而在末端室390与气泡捕获室410之间流动,因此一旦从上游侧(气泡捕获室410侧)受到压力,就会向末端室流出。另一方面,由于墨水可经由间隙CN流动,因此气泡B不移动,并与从上游侧移动过来的其它气泡B一起逐渐堆积在下游侧。其结果是,在气泡捕获流路400中容易堆积气泡。
与此相反,当圆筒流路部具有节流部时,如图8所示,节流部404T的直径小于圆筒流路部404的其它部位的直径以及连接流路部405的直径,因此进入连接流路部405内的气泡B具有比圆筒流路部404的节流部404T的直径大的直径。从而,由节流部404T阻碍了在气泡B的曲线部和连接流路部405之间形成的间隙与圆筒流路部404的连通,圆筒流路部404成为被气泡B密封了的状态。即,进入连接流路部405内的气泡B通过来自下游侧的压力被顶至上游侧的圆筒流路部404,因此圆筒流路部404(节流部404T)被气泡B密封。其结果是,墨水无法在末端室390与气泡捕获室410之间流动,能够抑制或防止墨水向末端室390流出。
并且,如图10所示,气泡捕获流路400具有在墨盒1处于被安装在喷墨式打印机上的姿态以外的姿态、即墨盒1的底部1b朝向下侧的姿态以外的姿态时气泡如果不在重力方向上移动就不能向气泡捕获室410移动的流路结构。
具体地说,第一连接流路部405a和第三连接流路部405c被形成为在图10所示的墨盒1的姿态下呈V字形。即,可以被构成为至少具有:在竖直方向上从气泡捕获室410向斜下方(第一方向)降低的连接流路部A、以及与连接流路部A连接并且与连接流路部A线对称地向斜下方(第二方向)降低的连接流路部B。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气泡捕获流路400,不管从喷墨式打印机拆下来的墨盒1呈何种姿态,都能够抑制或防止气泡向气泡捕获室410移动(流动)。即,在墨盒1被安装在喷墨式打印机上的姿态下,位于末端室390的最下部的气泡捕获流路400的导入部401不被暴露在空气中,基本不会引起气泡向气泡捕获流路400中的流动。另一方面,在其它的姿态下,由于成为气泡如果不在重力方向上移动就不能向气泡捕获室410移动的流路结构,因此可抑制或防止气泡的移动。其结果是,不管墨盒1的保管姿态如何,都能够抑制或防止气泡从气泡捕获流路400向气泡捕获室410移动。另外,通过如上构成,气泡捕获流路400的流阻大于其它的墨水流通路径的流阻。
气泡捕获室410通过形成在气泡捕获室410上的连通孔412而与第一流动通路420连通,第一流动通路420的下游端与传感器部30连通。气泡捕获室410分离从气泡捕获流路400流入的墨水中所包含的气泡,抑制或防止气泡向传感器部30移动。具体地说,气泡捕获室410具有将经由形成在上方(Z方向)的气泡捕获流路400上的导出部402导入的墨水经由形成在下方的第二流动通路430向传感器部30导出的结构。通过具有这种结构,从气泡捕获流路400流入气泡捕获室410内的含有气泡的墨水被分离成停留在气泡捕获室410上方的气体成分(被含有的空气)和顺着气泡捕获室410的内壁面向气泡捕获室410的下方移动的液体成分、即墨水。即,利用气体和液体的比重差,气泡被捕获于气泡捕获室410的上面侧。只要去除空气和墨水中的任一个就不会产生气泡,因此通过分离空气和墨水,能够抑制或防止气泡进入传感器部30从而液体余量传感器31发生误检测的事态。具体地说有如下的情况:在墨盒1中剩有墨水的情况下,由于气泡进入传感器部30而检测出墨水用尽的情况,或者在墨盒1中已没有剩余墨水的情况下,通过毛细管作用,所剩无几的墨水与空气一起被吸入传感器部30内、即作为含有气泡的液体被吸入传感器部30内而检测出有墨水的情况。在前者的情况下有可能尽管剩有墨水但无法执行印刷,在后者的情况下有可能尽管没有剩余墨水但仍执行印刷而导致印刷头损伤。
第二流动通路430的上游端与传感器部30连通,下游端与缓冲室440连通。缓冲室440直接与差压阀容纳室40a连通。在差压阀容纳室40a中,差压阀40如下构成:一旦伴随从液体供应部50向墨水消耗装置的供应而差压阀40下游侧的墨水成为负压并负压超过差压阀40关闭着的力,则差压阀40只在其超过的期间打开,从而上游侧的墨水向下游侧流动。即,差压阀40可使墨水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单向流动,例如,当从墨水供应部50注入墨水而差压阀40下游侧的墨水成为正压时,差压阀40被施加关闭阀的方向的力,从而防止墨水从差压阀40的下游侧向上游侧逆流。第三流动通路450的上游端与差压阀容纳室40a连通,下游端经第四流动通路460而与液体供应部50连通。
当制造墨盒1时,如在图6中以虚线ML1概念性地示出的液面那样,墨水被填充至槽室370。当墨盒1内部的墨水逐渐被喷墨式打印机消耗时,液面向下游侧移动,代替之,大气经大气开放孔100从上游侧流入墨盒1内部。然后,墨水逐渐被消耗,如在图6中以虚线ML2概念性地示出液面那样,液面到达至传感器部30。于是,大气被导入传感器部30,液体余量传感器3 1检测出墨水用尽。当检测出墨水用尽时,喷墨式打印机在存在于传感器部30下游侧(缓冲室440等)的墨水被完全消耗之前的阶段停止印刷,并向用户通知墨水用尽。于是不会在空气混入印刷头中的状态下进行印刷。
基于以上的说明,参考图11~13来说明从大气开放孔100至液体供应部50的路径的各构成要件的墨盒1内的具体结构。图11是将盒主体10从正面侧观察的图。图12是将盒主体10从背面侧观察的图。图13A是简化了图11的模式图。图13B是简化了图12的模式图。
在墨水容纳部中,槽室370和末端室390形成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在图11和图13A中,槽室370和末端室390分别用单阴影线和交叉阴影线表示。末端室390的内壁在液体供应部50和大气开放孔100之间的整个区域构成盒主体10的底面。如图12和图13B所示,连通通路380形成在盒主体10背面侧的中心部附近。连通孔371是将连通通路380的上游端和槽室370连通的孔,连通孔391是将连通通路380的下游端和末端室390连通的孔。
在大气导入部中,如图12和图13B所示,蛇行通路310和气液分离室70a分别形成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中靠右侧面一侧的位置。连通通路102是连通蛇行通路310的上游端和大气开放孔100的孔。蛇行通路310的下游端贯穿气液分离室70a的侧壁而与气液分离室70a连通。
图6所示的大气导入部的空气室320~360包括配置在盒主体10正面侧的空气室320、340、350(参考图11和图13A)和配置在盒主体10背面侧的空气室330、360(参考图12和图13B),并且各空间从上游起按标号的顺序串联地形成一条流路。空气室320、330的内壁的一部分形成盒主体10的上面,空气室340、350的内壁的一部分形成盒主体10的右侧面。连通孔322是连通气液分离室70a和空气室320的孔。连通孔321、341分别是连通空气室320与空气室330的孔以及连通空气室330与空气室340的孔。空气室340与空气室350通过形成在隔开空气室340和空气室350的肋上的切口342而连通。连通孔351、372分别是连通空气室350与空气室360的孔以及连通空气室360与槽室370的孔。如此,通过设置被划分成多个并立体地构成的空气室,能够抑制墨水从槽室370向气液分离室70a逆流。
在墨水流动部中,如图11和图13A所示,气泡捕获流路400和气泡捕获室410形成在盒主体10正面侧的靠近液体供应部50的位置处。在末端室390中形成有与气泡捕获流路400连通的导入部401。气泡捕获流路400形成为圆筒形的流路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和正面侧之间以折回的方式向上面侧延伸并经导出部402而与气泡捕获室410连通。如参考图4进行说明的那样,传感器部30配置在盒主体10左侧面的下面侧(图11~图13A、图13B)。
如图12和图13B所示,连通气泡捕获室410和传感器部30的第一流动通路420、连通传感器部30和缓冲室440的第二流动通路430分别形成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在气泡捕获室410上形成有连通孔412,从而连通着气泡捕获室410与第一流动通路420。连通孔311是连通第一流动通路420与传感器部30的孔。另外,连通孔312、441是连通传感器部30与第二流动通路430的孔以及连通第二流动通路430与缓冲室440的孔。
如图11和图13A所示,缓冲室440、第三流动通路450以及第四流动通路460分别形成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中的左侧面一侧。连通孔441是连通第二流动通路430的下游端和缓冲室440的孔。连通孔442是直接连通缓冲室440和差压阀容纳室40a的孔。连通孔451是连通差压阀容纳室40a与第三流动通路450的孔。连通孔452是连通第三流动通路450与形成在液体供应部50内部的第四流动通路460的孔。
另外,图11和图13A所示的空间501、503是墨水不被填充的未填充室。未填充室501、503独立存在而并非位于大气开放孔100至液体供应部50的路径上。在未填充室501的背面侧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502。同样地,在未填充室503的背面侧设置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504。当用减压袋包装了墨盒1时,未填充室501、503成为蓄压了负压的脱气室。由此,在墨盒1被包装的状态下,盒主体10内部的气压被保持在规定值以下,从而能够供应溶存空气少的墨水。
B.墨盒的制造方法:
使用图14对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墨盒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该处理是如下的墨盒制造处理(所谓的再填充处理):当容纳在墨盒1中的墨水被消耗从而墨水余量变为预定量以下时,从打印机的托架200上拆下墨盒1并向墨盒1再次注入墨水来制造出新的墨盒1。在墨盒制造处理中,首先,准备被消耗了墨水的墨盒1(步骤S600)。然后,从墨盒1拆下盖部件20,在盒主体10的底面中与液体供应部50邻接的区域形成与末端室390直接连通的注入口720(步骤S610)。具体地说,在图15所示的盒主体10的底面中画上阴影线的注入口形成区域710形成注入口。该区域是构成了末端室390的下游侧的壁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动钻头形成直径为6mm的注入口720。区域710对应于在图13A的底面侧用粗线表示的截面。
在形成注入口720后,封闭液体供应部50,并且打开大气开放孔100(步骤S620)。通常来说,密封大气开放孔100的密封薄膜90在向托架200安装墨盒1时已被剥去,因此大气开放孔100处于打开的状态。另外,液体供应部50处于通过被封闭弹簧53偏置的弹簧座52和密封部件51被封闭的状态。即,该工序不是必须的。
在封闭液体供应部50并打开大气开放孔100后,从注入口720注入墨水(步骤S63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从注入口720插入带密封橡胶的管840,经由管将阀830、泵820、墨水罐810连接到带密封橡胶的管840上,然后驱动泵820,并调节阀830,由此将贮存在墨水罐810中的墨水注入到末端室390中。虽然在密封注入口720的情况下注入墨水不是必须的,但通过这样做,可有效地进行墨水注入,并且墨水不会泄露到盒主体10的外部。将墨水的注入量设定为填充至槽室370的预定位置为止。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薄膜80是透明薄膜,因此通过目测来确认上述的预定位置,但当采用自动化注入时或者当薄膜80不透明时,也可以注入预先规定的量。由于液体供应部50处于封闭,因此墨水不会进入末端室390的下游侧。
上述的注入方法只不过是一个示例,也可以通过使用注射器注入的方法等各种方法来注入墨水。
在注入墨水后,打开液体供应部50,并且封闭大气开放孔100(步骤S64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通过使用密封帽850密封大气开放孔100来封闭大气开放孔100。另外,通过将与用于托架200上的供墨针240具有相同形状的供墨针890插入液体供应部50,将被封闭弹簧53偏置在底面侧的弹簧座52挤到上面侧,由此在封闭弹簧53和弹簧座52之间产生间隙,打开液体供应部50。
在打开液体供应部50并封闭大气开放孔100后,再次从注入口720注入墨水(步骤S650)。由于关闭了大气开放孔100,被注入的墨水不进入槽室370侧,并且由于打开了液体供应部50,被注入的墨水进入下游侧。因此,将墨水注入至墨水被填充到液体供应部50为止的状态。
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步骤S650中,经由管将阀880、墨水捕获器870、真空泵860连接到插入液体供应部50内的供墨针890,并且驱动真空泵860并调节阀880,由此在抽吸液体供应部50的状态下进行墨水的注入。这样,能够更顺畅地将墨水从末端室390导入至液体供应部50。另外,存在于从气泡捕获流路400至液体供应部50的墨水流通路径中的空气的可排出性变高,能够抑制气泡的混入。墨水捕获器870是为了防止由于抽吸导致墨水进入真空泵860中而设置的。
在注入墨水后,从大气开放孔100拆下密封帽850,并且使用预定的密封部件密封注入口720,并将盖部件20安装到盒主体10上(步骤S660)。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通过用粘合剂将合成树脂薄膜粘在盒主体10底面的注入口720及其周边来密封注入口的结构,但密封方法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气密地密封注入口720的方法即可。例如,既可以熔接薄膜,也可以嵌入用橡胶或合成树脂等形成的密封栓,也可以将粘合剂粘在注入口720及其周边上。由此,墨盒制造处理结束。
上述的墨盒1具有流阻比其他构成部分大的气泡捕获流路400,并且在气泡捕获流路400的上游侧具有用于容纳墨水的末端室390和槽室370,因此气泡捕获流路400的上游侧的可容纳墨水的容量大于气泡捕获流路400的下游侧的可容纳墨水的容量。对此,上述的墨盒制造方法向墨盒1中位于气泡捕获流路400的下游侧的末端室390注入液体,因此与向下游侧注入的时候相比,在注入墨水时流过流阻大的气泡捕获流路400的墨水量变小。因此能够减小注入所需的注入压力,或者缩短注入所需的时间,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注入。
另外,上述的墨盒制造方法向用于容纳液体的末端室390和槽室370中的、在墨水流通路径上位于更远离空气室320~360的位置处的末端室390注入液体。因此,注入了的墨水难以向空气室320~360逆流,可确保墨盒1的功能。特别是,如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的那样,如果在末端室390的下游侧的壁上形成注入口720并向末端室390的下游侧注入墨水的话,其效果将更加明显。
另外,上述的制造方法在构成盒主体10的一部分外壁的末端室390的壁上形成注入口720,因此不需要在多个墙壁上形成贯通孔,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注入口720。并且,能够容易地密封该注入口720。如果选择平坦的位置形成注入口720,则密封将会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上述的制造方法由于在打开液体供应部50并封闭大气开放孔100的状态下注入墨水,因此能够将从注入口720注入的墨水从末端室390顺畅地引导至液体供应部50侧的墨水流通路径。另外,由于在封闭液体供应部50并打开大气开放孔100的状态下注入墨水,因此能够将从注入口720注入的墨水从末端室390顺畅地引导至槽室370。
另外,上述的制造方法由于在抽吸液体供应部50的状态下、即在对盒主体10的内部进行减压的状态下注入墨水,因此能够更加顺畅且迅速地向盒主体10填充墨水。
另外,在通过上述的制造方法注入了墨水的墨盒1中,所形成的注入口720由于使用薄膜来密封,因此不会损害墨盒1的功能。另外,只要剥去该薄膜,就可以多次从注入口720注入墨水。并且,只要在盒主体10上安装盖部件20,就会从外部看不到注入口720,因此也不会影响外观。
C.变形例
C-1.变形例1:
在实施例的墨盒制造处理中,当注入墨水时对大气开放孔100进行了打开和封闭,但也可以始终封闭大气开放孔100,在空气室320~360上形成孔并对该孔进行打开和封闭。这样,能够对形成在平面上的孔进行打开和封闭,因此相比于对大气开放孔100这样的具有凹凸的部分进行打开和封闭的情况,能够容易地进行打开和封闭。
C-2.变形例2:
在实施例的墨盒制造处理中,当在步骤S650中注入墨水时,对液体供应部50进行了抽吸,但取代对液体供应部50的抽吸或者在对液体供应部50的抽吸的基础上,还可以在步骤S630中抽吸大气开放孔100。这样,还能够向槽室370顺畅且迅速地引导墨水,并且能够提高空气的可排出性。
或者,也可以在注入墨水之前向液体供应部50或大气开放孔100等中插入针来抽吸盒主体10内部的空气等,或者也可以将盒主体10置于减压空间中并经由液体供应部50或大气开放孔100等对盒主体10的内部进行减压等来对盒主体10的内部进行减压,然后再注入墨水。这样,也能够顺畅且迅速地填充墨水。并且,即使不对液体供应部50或大气开放孔100进行打开和封闭,也能够向盒主体10的整个内部填充墨水。当然,这样的在注入墨水前或在注入时进行的抽吸和减压不是必须的。在注入墨水前进行抽吸的情况下,还在注入墨水的过程中抽吸液体供应部50也有效。这样,能够抑制注入了的墨水进入空气室320~360中。另外,相比于在从大气开放孔100等差压阀40的上游侧抽吸内部空气后注入墨水的时候,当在从液体供应部50抽吸和减压后从注入口注入墨水时,可通过一个工序来对盒主体10内部的所有流路和室进行减压。这是因为如下原因:如果从差压阀40的上游侧、例如从大气开放孔100等对盒内部进行抽吸和减压,则差压阀40将保持关闭的状态,因此若要对差压阀40至液体供应部50的流路和室进行减压,就需要另外的工序,例如从液体供应部50进行抽吸。
C-3.变形例3:
在实施例的墨盒制造处理中,采用了先向末端室390和槽室370中填充墨水(步骤S630)、之后向气泡捕获流路400至液体供应部50的空间填充墨水(步骤S650)的吮吸,但这些顺序也可以倒过来。另外,也可以只采用其中任一个工序。
C-4.变形例4:
在实施例的墨盒制造处理中,从墨盒1拆下盖部件20,并在盒主体10上形成了注入口720,但也可以不拆下盖部件20而形成贯穿盖部件20和盒主体10的底面的注入口。但是,此时需要在步骤S660中密封盖部件20和盒主体10双方的贯通孔。此时,例如,既可以通过圆柱形的密封栓来同时密封双方的孔,也可以将盖部件20的贯通孔形成得比盒主体10的的贯通孔大,并以盒主体10、盖部件20的顺序用薄膜进行密封。
C-5.变形例5:
在实施例的墨盒制造处理中,在盒主体10的底面的注入口形成区域710形成了与末端室390连通的注入口720,但与末端室390连通的注入口720的形成位置不限于此。具体地说,例如,如在图18A中用阴影线表示的那样,注入口720也可以形成在粘贴于盒主体10正面的薄膜80上。另外,如在图18B中用阴影线表示的那样,注入口720也可以形成在粘贴于盒主体10背面的外表面薄膜60上的区域961~964上。或者注入口720也可以形成在图18A中用粗线表示的、末端室390的底面侧墙壁的区域712上。但是,如上所述,优选形成在比末端室390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上。
C-6.变形例6:
在实施例中示出了关于图1~图9所示的墨盒1的墨盒制造处理,但用于本发明的墨盒制造处理的墨盒1不限于实施例所示的构造。在图19A~图19C中示出了作为第二构造例的墨盒1c。图19A是将构成墨盒1c的盒主体10c从正面侧观察的模式图,图19B是将构成墨盒1c的盒主体10c从上面侧观察的模式图,图19C是将构成墨盒1c的盒主体10c从左侧面侧观察的模式图。关于图中的标号,对于与图11或图13A、图13B中示出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标注在与图11或图13A、图13B中示出的标号相同的标号的末尾附以“c”而成的标号。本变形例的盒主体10c的简要结构与实施例相似,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其不同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槽室370c被配置在底面侧,并且末端室390c被配置在上面侧;实施例中所示的空气室350被分成空气室350c和空气室355c;传感器部30c被配置在气泡捕获室410c的背后(没有图示);底面和上面在Y轴方向上更长。另外,关于气泡捕获流路400c,在实施例中示出了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和背面侧之间与底面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四个流路向上面侧折回连接的结构,但在本变形例中却具有与底面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两个流路向上面侧折回连接的结构。
在上述的盒主体10c中,例如,如图19B所示,也可以在上面的区域971上形成注入口720c,并向末端室390c注入墨水。另外,如图19C所示,也可以在左侧面的区域972、973、974上形成注入口720c,并向末端室390c注入墨水。所述区域对应于在图19A的底面侧用粗线表示的截面。或者,与变形例5同样地,注入口720c既可以形成在粘贴于盒主体10正面的薄膜80c上,也可以形成在粘贴于盒主体10背面的外表面薄膜60c上。由于末端室390c的下游侧是盒主体10c的底面侧,因此优选在区域973的底面侧的位置形成注入口720c。
如此,用于本发明的墨盒制造处理的墨盒并不限定于实施例所示的构造,只要具有槽室370、位于槽室370下游侧的末端室390、以及位于末端室390下游侧的气泡捕获流路400即可。关于气泡捕获流路400的结构,也只要是能够发挥上述功能的结构即可,并只要是在盒主体10的向打印机安装的姿态下圆筒形流路向上方折回形成的结构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用说可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例如,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也能够作为液体容器或液体注入方法实现。另外,本发明的技术除了适用于实施例所示的用于喷墨式打印机的墨盒以外,还能够适用于容纳墨水以外的各种液体的容器。具体地说,也可以适应于例如容纳以下液体的容器: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EL显示器、场致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等的电极材料或色料等材料的液状体;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生物有机物;用于精密移液管的作为试料的液体;用于向手表或相机等精密仪器精准喷射的润滑油;为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喷射的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为蚀刻基板等而喷射的酸或碱等蚀刻液等。

Claims (4)

1.一种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液体容器能够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上,并容纳有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供应的液体,
所述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
准备液体容器的准备工序,其中所述液体容器包括:用于容纳所述液体的第一室;用于容纳液体的第二室,所述第二室位于所述第一室的下游侧、即在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上靠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侧,并且与所述第一室连通;传感器部,所述传感器部位于所述第二室的下游侧,并能够容纳用于检测所述液体的消耗或余量状态的传感器;液体供应部,所述液体供应部位于所述传感器部的下游侧,用于将容纳在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大气开放部,所述大气开放部用于使所述第一室经由大气连通通路而与大气连通;用于捕获气泡的气泡捕获流路,所述气泡捕获流路位于所述传感器部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二室的下游侧,并具有圆筒形流路,所述圆筒形流路在所述液体容器的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安装的姿态下向上方折回形成;以及用于捕获气泡的气泡捕获室,所述气泡捕获室位于所述气泡捕获流路的下游侧且所述传感器部的上游侧;
在所述第二室形成注入口的形成工序;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所述液体的注入工序;以及
在所述注入之后密封所述注入口的密封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构成所述液体容器的所述第二室的一部分的壁构成所述液体容器的外壁的一部分,
在所述形成工序中,在所述壁上形成注入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注入工序中,在注入所述液体之前、或者在注入过程中,对所述液体容器的内部进行减压。
4.一种液体容器,所述液体容器能够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上,并容纳有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供应的液体,所述液体容器包括:
用于容纳所述液体的第一室;
用于容纳液体的第二室,所述第二室位于所述第一室的下游侧、即在所述液体的流通路径上靠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侧,并且与所述第一室连通;
传感器部,所述传感器部位于所述第二室的下游侧,并能够容纳用于检测所述液体的消耗或余量状态的传感器;
液体供应部,所述液体供应部位于所述传感器部的下游侧,用于将容纳在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中的液体供应给所述液体消耗装置;
大气开放部,所述大气开放部用于使所述第一室经由大气连通通路而与大气连通;
用于捕获气泡的气泡捕获流路,所述气泡捕获流路位于所述传感器部的上游侧且所述第二室的下游侧,并具有圆筒形流路,所述圆筒形流路在所述液体容器的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安装的姿态下向上方折回形成;
用于捕获气泡的气泡捕获室,所述气泡捕获室位于所述气泡捕获流路的下游侧且所述传感器部的上游侧;
形成在所述第二室上、并能够向所述第二室注入所述液体的注入口;以及
密封所述注入口的密封部。
CN200910139610.9A 2008-06-27 2009-06-26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Active CN1016128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69048A JP5163313B2 (ja) 2008-06-27 2008-06-27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2008169048 2008-06-27
JP2008-169048 2008-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2833A CN101612833A (zh) 2009-12-30
CN101612833B true CN101612833B (zh) 2012-02-29

Family

ID=41446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9610.9A Active CN101612833B (zh) 2008-06-27 2009-06-26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77342B2 (zh)
JP (1) JP5163313B2 (zh)
CN (1) CN1016128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3243B2 (ja) * 2008-03-24 2013-09-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63314B2 (ja) *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注入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US8366251B2 (en) 2008-06-27 2013-0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JP5163313B2 (ja)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5272540B2 (ja) * 2008-06-27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CN101992602B (zh) * 2009-08-24 2012-09-19 珠海中润靖杰打印机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JP5381757B2 (ja) 2010-01-29 2014-01-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5482339B2 (ja) * 2010-03-17 2014-05-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滴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54398B2 (ja) * 2010-07-15 2014-03-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タンクユニット、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DE102011052208A1 (de) 2010-08-31 2012-03-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lüssigkeitsbehälter, Vorrichtung zum Ausgeben einer Flüssigkeit mit einem Hauptkörper und einem in dem Hauptkörper anzuordnenden Flüssigkeitsbehälter,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lüssigkeitsbehälters, Verfahren zur Wiederaufbereitung eines Flüssigkeitsbehälters und Vorrichtung zum Wiederaufbereiten eines Flüssigkeitsbehälters
US8905527B2 (en) 2010-09-02 2014-12-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liquid ejecting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refurbishing liquid cartridge
JP5786935B2 (ja) * 2011-03-31 2015-09-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再生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及び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EP2708362B1 (en) 2011-05-09 2020-06-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device
JP5831621B2 (ja) * 2011-07-28 2015-12-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5839035B2 (ja) 2011-07-28 2016-01-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EP2666637B1 (en) 2012-05-23 2018-03-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ver and liquid container
KR20140148461A (ko) * 2012-05-23 2014-12-31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카트리지 및 밀봉 부재
JP6060544B2 (ja) 2012-05-23 2017-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収容体ユニット
EP2927001A3 (en) 2012-05-23 2016-12-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ver and liquid container
US9283767B2 (en) 2012-05-23 2016-03-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ridge and sealing member
JP6019765B2 (ja) 2012-05-31 2016-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再充填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6115029B2 (ja) * 2012-05-31 2017-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6155556B2 (ja) * 2012-05-31 2017-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US10384454B2 (en) 2012-07-23 2019-08-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filled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filled cartridge
JP6069964B2 (ja) 2012-07-23 2017-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注入キット、及び、注入装置
JP6048004B2 (ja) 2012-07-23 2016-1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US9827776B2 (en) 2012-07-23 2017-11-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cartridge
JP6056279B2 (ja) * 2012-08-31 2017-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注入キット、および、注入装置
JP6102150B2 (ja) 2012-08-31 2017-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6102149B2 (ja) * 2012-08-31 2017-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6221566B2 (ja) * 2013-09-26 2017-11-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再生方法、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
JP2017030158A (ja) * 2015-07-29 2017-0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JP6711018B2 (ja) * 2016-02-29 2020-06-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
JP6884314B2 (ja) * 2016-11-30 2021-06-09 株式会社Tmipコンサルティング インク注入方法
JP2018122464A (ja) * 2017-01-31 2018-08-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CN116884883B (zh) * 2023-09-01 2023-11-14 山西创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减少红外探测器底部填充中气泡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65835B2 (en) * 2001-05-17 2007-01-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ink injection thereinto
ES2242108T3 (es) * 2002-02-14 2005-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posito de tinta e impresora de chorro de tinta.
KR100526199B1 (ko) 2003-10-09 2005-11-08 주식회사 프린톤 잉크카트리지의 잉크리필방법
JP3667749B1 (ja) * 2004-12-24 2005-07-06 ジット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方法
JP2008044195A (ja) 2006-08-12 2008-02-2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
GB2440834B (en) 2006-08-11 2009-04-15 Seiko Epson Corp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JP5125277B2 (ja) 2006-08-12 2013-01-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08044192A (ja) 2006-08-12 2008-02-2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5055889B2 (ja) 2006-08-11 2012-10-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JP4407678B2 (ja) 2006-08-12 2010-02-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4380671B2 (ja) * 2006-08-12 2009-1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4992338B2 (ja) 2006-08-11 2012-08-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4918823B2 (ja) 2006-08-11 2012-04-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JP5055888B2 (ja) 2006-08-11 2012-10-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
JP5163313B2 (ja)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5163314B2 (ja) *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注入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5272540B2 (ja) * 2008-06-27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05956A (ja) 2010-01-14
CN101612833A (zh) 2009-12-30
JP5163313B2 (ja) 2013-03-13
US8177342B2 (en) 2012-05-15
US20090322838A1 (en) 2009-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2833B (zh)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N101612834B (zh) 向液体容器注入液体的方法、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37735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12835B (zh)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N101590736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28506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KR101088232B1 (ko)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366251B2 (e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CN103448373B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CN103448372B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CN101590733B (zh) 液体容纳体
JP2010036457A (ja) 液体容器、包装された液体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590735B (zh) 液体容纳体
CN103660593B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JP2010214925A (ja) 液体収容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