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32145A - 液体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32145A
CN101432145A CNA2007800105389A CN200780010538A CN101432145A CN 101432145 A CN101432145 A CN 101432145A CN A2007800105389 A CNA2007800105389 A CN A2007800105389A CN 200780010538 A CN200780010538 A CN 200780010538A CN 101432145 A CN101432145 A CN 1014321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k
chamber
path
navig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1053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32145B (zh
Inventor
石泽卓
品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0028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7122793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432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2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32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321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即使气泡从液体容纳室进入液体引导通路,在液体容纳室中存在液体余量的期间,能够抑制气泡到达液体余量传感器的检测位置,能够防止液体余量传感器的误检测的液体容器。盒主体(10)包括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以及缓冲室(430)。这些墨水容纳室之间被连接成下降型连接与上升型连接交替重复的串联状,该下降型连接以使墨水引导通路(380)内的墨水I的流动方向形成从上向下的下降流的方式将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相互连接,该上升型连接以使墨水引导通路(430)内的墨水I的流动方向形成从下向上的上升流的方式将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与缓冲室(430)相互连接。

Description

液体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液体供应给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容器,所述液体贮存在被可装卸地安装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容器主体内。
背景技术
关于以往的液体容器以及液体消耗装置的例子,例如可列举贮存了墨水的墨盒、和可更换地安装了该墨盒的喷墨式记录装置(喷墨式打印机)。
上述墨盒的构成通常包括:墨水容纳室,在被可装卸地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墨盒安装部上的容器主体内填充墨水;墨水供应部,其用于将贮存在所述墨水容纳室内的液体供应给喷墨式记录装置;墨水引导通路,连通所述墨水容纳室与墨水供应部;以及大气连通通路,伴随所述墨水容纳室内的墨水的消耗而从外部向所述墨水容纳室内导入大气,在被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墨盒安装部上时,装备在所述墨盒安装部上的供墨针插入连接到墨水供应部,由此贮存的墨水能够供应到喷墨式记录装置的记录头中。
喷墨式记录装置中的记录头利用热和振动来控制墨滴的喷射,如果发生在墨盒断墨或不能供应墨水的情况下进行吐墨动作的空打,则会发生故障。对此,需要在喷墨式记录装置中监视墨盒中的墨水液的余量,使得记录头不会空打。
在这种背景下,开发出了一种具备液体余量传感器的墨盒,当贮存在容器主体内的墨水的余量消耗到预先设定好的界限值时输出预定的电信号,使得不会因为贮存在墨盒内的墨水完全耗尽到了最后而导致记录装置的记录头的空打(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1-1460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在对应贮存在墨盒内的墨水的消耗而向墨水容纳室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开放型的液体容器中,如果墨水余量变少而墨水容纳室内的空气层的区域变大,则会在由于施加到墨盒上的外部振动等而贮存在墨水容纳室内的墨水液面晃动时,即使残存有墨水,空气层也容易接触到与墨水引导通路连通的墨水容纳室的墨水排出口,由于空气层与墨水容纳室的墨水排出口的接触,气泡会进入到墨水引导通路内。
此外,在墨水容纳室内存在足够的墨水余量而墨水容纳室内的空气层的区域小的情况下,如果由于在喷墨式记录装置上拆卸使用中的墨盒而产生倾斜或者外部振动的影响等使墨水容纳室内的墨水发生晃动等,则也会致使空气层与墨水容纳室的墨水排出口接触,从而气泡进入到墨水引导通路。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果墨水引导通路由一个单纯的流路构成,则从墨水容纳室进入到墨水引导通路的气泡会轻松地顺着墨水引导通路而到达液体余量传感器的检测位置,使液体余量传感器检测为墨水耗尽。由于该液体余量传感器的误测,残存在墨水容纳室内的墨水会变得无法使用,从而会发生没有用尽就被废弃的墨水量增多的问题。而且,由于气泡容易从一个墨水室进入下一个墨水室,故有吐出质量下降之虞。
此外,由于气泡容易从一个墨水室进入下一个墨水室,故有吐出质量下降之虞。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气泡从一个墨水室进入下一个墨水室的液体容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涉及上述问题的解除,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气泡从一个墨水室进入下一个墨水室的液体容器。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的液体容器来完成,该液体容器是大气开放型的液体容器,在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液体容器中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液体供应部,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通路,向所述液体供应部引导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大气连通通路,伴随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消耗而从外部向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导入大气;以及液体余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通路的中途,通过检测向该液体引导通路的气体流入来检测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的耗尽,所述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容体上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之间被连接成下降型连接与上升型连接交替重复的串联状,该下降型连接以使所述液体引导通路内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形成从上向下的下降流的方式将一对液体容纳室相互连接,该上升型连接以使所述液体引导通路内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形成从下向上的上升流的方式将一对液体容纳室相互连接。
根据上述构成的液体容器,由于三个以上的液体容纳室被串联连接成下降型连接与上升型连接交替重复,故具有搅拌效果,对颜料墨水等容易沉淀的液体有效。
因此,当通过形成下降型连接的液体引导通路时,在流入从上游的液体容纳室朝向液体供应部延伸的液体引导通路的液体中的气泡上,会作用浮力以阻挡该气泡随着存在于该形成下降型连接的液体引导通路中的液体向下游流入。因此,进入液体引导通路的气泡难以向下游前进。
另外,在从液体消耗装置拆卸下来的液体容器上下倒过来了的时候,形成上升型连接的液体引导通路作为下降型连接而发挥作用,阻止气泡向下游侧移动。即,即使液体容器被上下倒过来了,也可以通过形成下降型连接的液体流路来得到阻止气泡向下游侧移动的作用。
而且,在第二阶段之后连接的液体容纳室作为捕捉从上游的液体容纳室流入而来的气泡的截留室而发挥功能。即,即使在液体容器变成横倒状态,液体容纳室之间的下降型连接在气泡的移动阻止上不能发挥出足够的效力的情况下,第二阶段之后的上部空间也作为流入而来的气泡的截留室有效地发挥功能。在此,残存在该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可靠地阻止气泡向下游移动。
在上述构成的液体容器中,优选在所述大气连通通路上设置有防止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液体泄漏的空气室。
根据这样构成的液体容器,即使在由于热膨胀等而液体从液体容纳室流出到大气侧的情况下,在空气室可靠地截留,能够防止发生液体泄漏。而且,由于构成为在空气室截留的液体伴随液体的消耗而流入液体容纳室,能够没有浪费地利用容纳在内部的液体。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液体容器中,优选所述大气连通通路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液体容器在重力方向上最上方的部分。
根据这样构成的液体容器,液体即使在逆流的情况下也难以越过在重力方向上成为最上侧的部分到达容器主体的大气开放孔。因此能够抑制液体泄漏。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液体容器中,优选在所述大气连通通路上设置有使气体通过并且进行阻断以使得液体不能通过的气液分离过滤器。
根据这样构成的液体容器,即使在液体流出到大气连通通路的情况下,由于在大气连通通路设置有气液分离过滤器,液体不会越过该气液分离过滤器而向大气开放孔侧泄漏。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大气开放孔的墨水泄漏。
另外,在上述构成的液体容器中,优选被包装在减压密封成内部的气压为大气压以下的减压袋中。
根据这样构成的液体容器,在使用之前容器主体内部的气压通过减压袋的负压吸引力而保持在规定值以下,能够供应溶存空气少的液体。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的液体容器来完成,该液体容器在能够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进行装卸的液体容器上包括: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液体供应部,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通路,向所述液体供应部引导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大气连通通路,伴随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消耗而从外部向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导入大气;以及液体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上,所述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主体上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之间被连接成下降型连接与上升型连接交替重复的串联状,该下降型连接以使所述液体引导通路内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形成从上向下的下降流的方式将一对液体容纳室相互连接,该上升型连接以使所述液体引导通路内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形成从下向上的上升流的方式将一对液体容纳室相互连接。
根据上述构成的液体容器,由于三个以上的液体容纳室被串联连接成下降型连接与上升型连接交替重复,故具有搅拌效果,对颜料墨水等容易沉淀的液体有效。
在此,当通过形成下降型连接的液体引导通路时,在浮游在流入从上游的液体容纳室朝向液体供应部延伸的液体引导通路的液体中的气泡上,会作用浮力以阻挡该气泡随着存在于该形成下降型连接的液体引导通路中的液体向下游流入。因此,进入液体引导通路的气泡难以向下游前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与图1相反的角度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盒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与图3相反的角度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盒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盒安装在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托架上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即将安装到托架上之前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7是示出刚安装到托架上之后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从正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盒主体时的图;
图9是示出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盒主体时的图;
图10A是图8的简要示意图,图10B是图9的简要示意图;
图11是图8的A-A剖面图;
图12是示出图8中示出的盒主体内的流路构造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容器的一例,列举在喷墨式记录装置(打印机)上可装卸的墨盒来说明,其中喷墨式记录装置是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
图1是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与图1相反的角度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墨盒时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与图3相反的角度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墨盒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示出将本实施方式的墨盒安装在托架上的状态的图,图6是示出即将安装到托架上之前的状态的剖面图,图7是示出刚安装到托架上之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具有近似长方体的形状,是在设置于内部的墨水容纳室(液体容纳室)中贮存并容纳墨水(液体)I的液体容器。墨盒1被安装在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托架200上,向该喷墨式记录装置供应墨水(参照图5),其中喷墨式记录装置是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例。
下面针对墨盒1的外观特点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墨盒1具有平坦的上表面1a,在与上表面1a面对的底表面1b上设置有与喷墨式记录装置连接而供应墨水的墨水供应部(液体供应部)50。另外,向墨盒1内部导入大气的大气开放孔100在底表面1b上开口。即,墨盒1是在边从大气开放孔100导入空气,边从墨水供应部50供应墨水的大气开放型的墨盒。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大气开放孔100在底表面1b上具有从底表面侧朝向上表面侧开口的近似圆筒形状的凹部101、和在凹部101的内周面上开口的小孔102。小孔102与后述的大气连通通路连通,大气经由该小孔102被导入到后述的最上游的墨水容纳室370中。
大气开放孔100的凹部101构成为接纳形成在托架200上的突起230的深度。该突起230是用于防止遗忘剥掉密封膜90的剥离防遗忘突起,其中密封膜90用作气密性地闭堵大气开放孔100的闭堵部件。即,在粘贴了密封膜90的状态下,突起230不能插入到大气开放孔100内,因此墨盒1不能安装到托架200上。因此,即使用户想要在密封膜90粘贴在大气开放孔100上的状态下直接将墨盒1安装到托架200上,也无法完成安装,由此能够促使在安装墨盒1时可靠地剥掉密封膜90。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与墨盒1的上表面1a的一个短边侧邻接的窄侧表面1c上形成有用于防止墨盒1安装到错误的位置的误插入防止突起22。如图5所示,在作为接受方的托架200一侧形成有与误插入防止突起22对应的凹凸220,墨盒1只有在误插入防止突起22与凹凸220不会冲突的情况下才能被安装到托架200上。误插入防止突起22按照墨盒的种类而具有不同的形状,作为接受方的托架200一侧的凹凸220也具有与所对应的墨盒的种类相应的形状。因此,如图5所示,即使在可安装多个墨盒的托架200的情况下,也不会在错误的位置安装墨盒。
另外,图2所示,在与墨盒1的窄侧表面1c面对的窄侧表面1d上设置有嵌合杆11。在该嵌合杆11上形成有向托架200安装时与形成在托架200上的凹部210嵌合的突起11a,在嵌合杆11挠曲的同时突起11a与凹部210嵌合,由此墨盒1相对于托架200被定位。
另外,在嵌合杆11的下方设置有电路基板34,在该电路基板34上形成有多个电极端子34a,这些电极端子34a与设置在托架200上的电极部件(未图示)接触,由此对墨盒1与喷墨式记录装置进行电连接。在电路基板34上设置有可改写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有有关墨盒1的各种信息和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墨水使用信息等。而且,在电路基板34的背侧设置有利用残留振动来检测墨盒1内的墨水余量的液体余量传感器(传感器单元)31(参照图3或图4)。在以下说明中,将液体余量传感器31和电路基板34合起来称作墨水用尽传感器30。
另外,如图1所示,在墨盒1的上表面1a上粘贴有表示墨盒所容纳的东西的标签60a。该标签60a是通过将覆盖宽侧表面1f的外表面膜60的端部跨越粘贴到上表面1a上来形成的。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与墨盒1的上表面1a的两个长边侧邻接的宽侧表面1e、1f形成为平坦的面状。在以下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宽侧表面1e侧作为正面侧、将宽侧表面1f侧作为背面侧、将窄侧表面1c侧作为右侧面侧、以及将窄侧表面1d侧作为左侧面侧而进行说明。
下面,参照图3和图4来说明构成墨盒1的各部。
墨盒1包括:作为容器主体的盒主体10;以及覆盖盒主体10正面侧的盖部件20。
盒主体10在其正面侧形成有具有各种形状的肋10a,这些肋10a成为间隔板,在内部划分形成填充墨水I的多个墨水容纳室(液体容纳室)、没有填充墨水I的未填充室、以及位于后述的大气连通通路150的中途的空气室等。
在盒主体10与盖部件20之间设置有覆盖盒主体10的正面侧的膜80,使该膜80封堵肋、凹部以及槽的上面而形成多个流路以及墨水容纳室、未填充室、空气室。
另外,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形成有:差压阀容纳室40a,其用作容纳差压阀40的凹部;以及气液分离室70a,其用作构成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凹部。
在差压阀容纳室40a中收纳了阀部件41、弹簧42以及弹簧座而构成差压阀40。压差阀40配置在下游侧的墨水供应部50与上游侧的墨水容纳室之间,并构成为通过对下游侧进行相对于上游侧的减压来使被供应给墨水供应部50的墨水I变成负压。
在气液分离室70a的上表面沿着围堤70b而粘贴有气液分离膜71,其中围堤70b设置在气液分离室70a的中心部附近并包围外周。该气液分离膜71是在使气体通过的同时遮断液体使其不能通过的素材,并且整体构成气液分离过滤器70。气液分离过滤器70设置在连接大气开放孔100与墨水容纳室的大气连通通路150内,用于使墨水容纳室的墨水I不会经由大气连通通路150而从大气开放孔100流出。
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除了差压阀容纳室40a和气液分离室70a以外,还刻有多个槽10b。通过在构成了差压阀40和气压分离过滤器70的状态下使外表面膜60覆盖外表面来封堵各槽10b的开口部,使这些槽10b形成大气连通通路150和墨水引导通路。
如图4所示,在盒主体10的右侧面侧形成有传感器室30a,其用作收纳构成墨水用尽传感器30的各部件的凹部。在该传感器室30a中收纳有液体余量传感器31和压缩弹簧32,该压缩弹簧32将液体余量传感器31推压在传感器室30a的内壁面上而将其固定。另外,通过盖部件33来覆盖传感器室30a的开口部,在该盖部件33的外表面33a上固定电路基板34。液体余量传感器31的传感部件与电路基板34连接。
液体余量传感器31包括形成墨水容纳室与墨水供应部50之间的墨水引导通路的一部分的腔、形成该腔的壁面的一部分的振动板、以及向该振动板施加振动的压电元件(压电促动器),从向前述振动板施加振动时的残留振动中检测出前述墨水引导通路内有无墨水I。该液体余量传感器31通过检测墨水I与气体(混入墨水中的气泡B)之间的残留振动的振幅、频率等的差别来检测出盒主体10内有无墨水I。
具体地说,如果盒主体10内的墨水容纳室的墨水耗尽,导入到墨水容纳室内的大气顺着墨水引导通路而进入液体余量传感器31的腔内,则从那时的残留振动的振幅或频率的变化检测出该情况,输出表示墨水用尽的电信号。
如图4所示,在盒主体10的底面侧除了刚才说明的墨水供应部50和大气开放孔100以外还形成有:减压孔110,用于在注入墨水时通过真空抽吸装置来从墨盒1内部抽吸空气而减压;凹部95a,构成从墨水容纳室到墨水供应部50的墨水引导通路;以及缓冲室30b,设置在墨水用尽传感器30的下方。
墨水供应部50、大气开放孔100、减压孔110、凹部95a、以及缓冲室30b在制造墨盒之后紧接着全部形成分别通过密封膜54、90、98、95、35密封了各自开口部的状态。其中,密封大气开放孔100的密封膜90在将墨盒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上形成使用状态之前会被用户剥离掉。由此,大气开放孔100露出在外部,墨盒1内部的墨水容纳室经由大气连通通路150与外部气体连通。
另外,如图6和图7所示,粘贴在墨水供应部50的外表面上的密封膜35会在墨盒被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上时被喷墨式记录装置侧的供墨针240扎破。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墨水供应部50的内部包括:在安装时被推压在供墨针240的外表面上的环状的密封部件51、在没有安装在打印机上的时候与密封部件51抵接而闭堵墨水供应部50的弹簧座52、以及将弹簧座52向密封部件51的抵接方向施压的压缩弹簧53。
如图6和图7所示,如果供墨针240插入墨水供应部50内,则密封部件51的外周与供墨针240的外周被密封,墨水供应部50与供墨针240之间的间隙被液密性地密封。而且,供墨针240的顶端与弹簧座52抵接,将弹簧座52向上推举,弹簧座52与密封部件51的密封被解除,由此能够从墨水供应部50向供墨针240供应墨水。
下面,参照图8~图12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的内部构造。
图8是示出从正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的盒主体10时的图,图9是示出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的盒主体10时的图,图10A是图8的简要示意图,图10B是图9的简要示意图,图11是图8的A-A剖面图。而且,图12是示出图8中示出的流路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1中,作为填充墨水I的主墨水容纳室,由分割成上下两个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以及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以及位于这些上下墨水容纳室之间的缓冲室430构成的三个墨水容纳室形成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参照图10)。
另外,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形成有根据墨水I的消耗量向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导入大气的大气连通通路150,其中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是最上游的墨水容纳室。
墨水容纳室370、390以及缓冲室430是通过肋10a来划分的。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这些各墨水容纳室在肋10a的一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凹陷形状的坑洼374、394、434,其中肋10a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成容纳室的底壁。
坑洼374使由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肋10a形成的底壁375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坑洼394使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肋10a形成的底壁395和壁面的突出部向盒厚度方向凹陷。坑洼434使由缓冲室430的肋10a形成的底壁435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
而且,在各坑洼374、394、434的底部或其附近设置有与墨水引导通路380、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联络流路400及墨水引导通路440连通的墨水排出口371、311、432。
墨水排出口371、432是在盒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贯通了各墨水容纳室的壁面的贯通孔。而且,墨水排出口311是向下方贯通了底壁395的贯通孔。
墨水引导通路380的一端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排出口371连通并且另一端与设置在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中的墨水流入口391连通,形成将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I向下部墨水容纳室390引导的液体引导通路。该墨水引导通路380以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排出口371向垂直下方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并通过在液体引导通路内使墨水I的流动方向成从上向下的下降流动的下降型连接而将一对液体容纳室370、390相互连接起来。
墨水引导通路420的一端与位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下游的液体余量传感器31内的腔的墨水排出口312连通并且另一端与设置在缓冲室430中的墨水流入口431连通,将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墨水I向缓冲室430引导。该墨水引导通路420被以从液体余量传感器31内的腔的墨水排出口312向斜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并通过在液体引导通路内使墨水I的流动方向成从下朝上的上升流动的上升型连接而将一对液体容纳室390、430相互连接起来。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盒主体10中,三个墨水容纳室370、390、430之间被连接成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交替重复的串联状。
墨水引导通路440是从缓冲室430的墨水排出口432向差压阀40引导墨水的墨水流路。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墨水容纳室的墨水流入口391、431在各墨水容纳室中均设置在墨水排出口371、311的上方并且设置在各墨水容纳室的底壁375、395、435的附近,其中墨水排出口371、311被设置在各自的容纳室中。
以下,首先参照图8~图12来说明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到墨水供应部50的墨水引导通路,其中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是主要的墨水容纳室。
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是盒主体10内的最上游(最上部)的墨水容纳室,如图8所示形成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该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是占据墨水容纳室的大约一半的墨水容纳区域,形成在盒主体10的大致一半靠上的部分。
与墨水引导通路380连通的墨水排出口371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壁375的坑洼374中开口。该墨水排出口371位于比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壁375靠下的位置,即使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内的墨水液面F下降到底壁375,也位于那时的墨水液面F的下方,从而持续稳定地导出墨水I。
如图9所示,墨水引导通路380形成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壁并从上方向下方的下部墨水容纳室390引导墨水I。
下部墨水容纳室390是导入贮存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中的墨水I的墨水容纳室,如图8所示是占据形成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的墨水容纳室的大约一半的墨水容纳区域,形成在盒主体10的大致一半靠下的部分。
与墨水引导通路380连通的墨水流入口391在配置在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底壁395的下方的连通流路中开口,来自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I经由该连通流路而流入。
下部墨水容纳室390通过贯通了底壁395的墨水排出口311而与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联络流路400连通。在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联络流路400中形成有三维地形成的迷宫流路,构成为通过该迷宫流路来捕捉在墨水用尽之前流入的气泡B等而使其不会流入下游侧。
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联络流路400经由未图示的贯通孔与下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10连通,通过下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联络流路410来向液体余量传感器31引导墨水I。
被引导到液体余量传感器31的墨水I流过液体余量传感器31内的腔(流路),从排出口312被引导到形成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的墨水引导通路420中,其中排出口312是腔的出口。
墨水引导通路420形成为从液体余量传感器31向斜上方引导墨水I,并与墨水流入口431连接,该墨水流入口431与缓冲室430连通。因此,流出液体余量传感器31的墨水I经由墨水引导通路420被导入到缓冲室430中。
缓冲室430是通过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之间的肋10a来划分形成的小房间,作为差压阀40的正前面的墨水贮存空间而形成。缓冲室430形成为与差压阀40的背侧面对,墨水I经由形成在缓冲室430的坑洼434中的墨水排出口432所连通的墨水引导通路440而流入差压阀40中。
流入差压阀40的墨水I被差压阀40向下游侧引导,经由贯通孔451而被引导到出口流路450。出口流路450与墨水供应部50连通,墨水I经由被扎进墨水供应部50的供墨针240而被供应到喷墨式记录装置侧。
下面,参照图8~图12来说明从大气开放孔100到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大气连通通路150。
如果消耗墨盒11内的墨水I而使得墨盒11内部的压力下降,则大气(空气)从大气开放孔100向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流入所贮存的墨水I的减少量。
设置在大气开放孔100的内部的小孔102与形成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的蛇道310的一端连通。蛇道310是以使从大气开放孔100到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距离变长并抑制墨水中的水分的蒸发的方式细长地形成的蛇行通路。蛇道310的另一端与气液分离过滤器70连接。
在构成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气液分离室70a的底面形成有贯通孔322,经由贯通孔322与形成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的空间320连通。
在气液分离过滤器70中,在贯通孔322与蛇道310的另一端之间配置有气液分离膜71。气液分离膜71由将防水性以及防油性高的纤维材料编织成网状而形成。
从盒主体10的正面侧观察,空间320形成在上部墨水室370的右上方。贯通孔321在空间320中的贯通孔322的上部开口。空间320经由该贯通孔321与形成在背面侧的上部连接流路330连通。
从背面侧观察,上部连接流路330具有从贯通孔321开始沿着长边向右方延伸的流路部分333、以及在短边附近的折回部335折回而通过比流路部分333高的墨盒11的上侧而延伸到形成在贯通孔321附近的贯通孔341的流路部分337,使得通过墨盒11的最上侧,即通过墨盒11于安装状态下的重力方向上最上侧的部分。
在此,当从背面侧观察该上部连接流路330时,在从折回部335延伸到贯通孔341的流路部分337设置有形成贯通孔341的位置336、以及墨盒厚度方向位置比位置336深深地挖低的凹部332,并形成有多个肋331使其划分该凹部332。而且,从贯通孔321延伸到折回部335的流路部分333的深度形成得比从折回部335延伸到贯通孔341的流路部分337浅。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重力方向的最上侧的部分形成了上部连接流路330,因此墨水I基本上不会越过上部连接流路330而移动到大气开放孔100侧。而且,上部连接流路330具有一定程度宽幅的粗细,由于毛细管现象等而不会发生墨水I的逆流,并且由于在流路部分337形成有凹部332,因此容易捕捉逆流而来的墨水I。
从正面侧观察,墨水截留室340是形成在盒主体10中的右上方的角落位置的长方体状的空间。如图12所示,从正面侧观察,贯通孔341在墨水截留室340的左上方深处角部附近开口。而且,在墨水截留室340的右下方面前角部形成有切除了成为间隔板的肋10a的一部分的槽口部342,经由该槽口部342与连接缓冲室350连通。
在此,墨水截留室340以及连接缓冲室350是扩张了大气连通通路150的中途的容积的形态的空气室,并构成为即使在由于某种理由墨水I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逆流的情况下,也将墨水I截留在该墨水截留室340以及连接缓冲室350中,使得尽量不会更多地流入大气开放孔100。关于墨水截留室340以及连接缓冲室350的具体作用,将在后面叙述。
连接缓冲室350是形成在墨水截留室340的下方的空间。在连接缓冲室350的底面352设置有用于在注入墨水时进行抽气的减压孔110。而且,贯通孔351在底面352附近并且是在喷墨式记录装置上安装时重力方向最下方的部位向厚度方向侧开口,经由该贯通孔351与形成在背面侧的连接流路360连通。
从背面侧观察,连接流路360向中央上方侧延伸,经由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面附近开口的贯通孔372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连通。即,连接流路360从大气开放孔100开始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大气连通通路150。连接流路360形成弯月面,并形成墨水I不发生逆流程度的粗细度。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的情况下,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除了前述的墨水容纳室(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缓冲室430)、空气室(墨水截留室340、连接缓冲室350)、以及墨水引导通路(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联络流路400、下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联络流路410)之外,还划分有不填充墨水I的未填充室501。
未填充室501被划分形成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并且是画了阴影线的靠近左侧面的区域,被夹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之间。
而且,该未填充室501在其内部区域的左上角设置有在背面侧贯通的大气开放孔502,通过该大气开放孔502而与外部气体连通。
在对墨盒1进行减压包装时,该未填充室501成为蓄积了脱气用负压的脱气室。因此在使用之前,盒主体10内部的气压由于未填充室501与减压袋的负压吸引力而保持在规定值以下,从而能够供应溶存空气少的墨水I。
即使在以上说明的墨盒1中,例如当在使用中途从托架200拆卸下来的墨盒1倒下时,或者在安装在托架200上的状态下由于外部振动的影响而使得各墨水容纳室370、390、430内的墨水液面F晃动时,在墨水余量少的墨水容纳室中,空气层会接触到该容纳室内的墨水排出口,从而发生气泡进入到与墨水排出口连通的墨水引导通路的现象。
可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三个墨水容纳室370、390、430之间被串联成下降型连接和上升型连接交替重复的结构,故通到液体余量传感器31的液体引导通路形成上下弯弯曲曲地弯曲的流路。
因此,当通过形成下降型连接的墨水引导通路380时,在流入从上游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朝向液体供应部50延伸的液体引导通路的墨水I中的气泡B上,会作用浮力以阻挡气泡B随着存在于该形成下降型连接的墨水引导通路380中的墨水I向下游流入。因此,进入液体引导通路的气泡B难以向下游前进。
另外,当从托架200拆卸下来的墨盒1上下倒过来了的时候,形成上升型连接的墨水引导通路420作为下降型连接而发挥作用,阻止气泡B向下游侧移动。即,即使墨盒1被上下倒过来了,也可以通过形成下降型连接的墨水引导通路420来得到阻止气泡B向下游侧移动的作用。
而且,在第二阶段之后连接的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以及缓冲室430作为捕捉从上游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流入而来的气泡B的截留室而发挥功能。即,如果墨盒1变成横倒状态,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墨水引导通路380、420变成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形态,则墨水容纳室之间的下降型连接会在阻止气泡B的移动上不能发挥出足够的效力。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以及缓冲室430的上部空间也作为所流入的气泡B的截留室有效地发挥功能。在此,残存在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以及缓冲室430中的墨水I可靠地阻止气泡B向下游移动。
因此,即使气泡B从上侧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以及下部墨水容纳室390进入墨水引导通路380、420,在连接墨水容纳室之间的弯弯曲曲状的墨水引导通路或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以及缓冲室430中存在墨水余量的期间,能够抑制进入到墨水引导通路内的气泡B到达液体余量传感器31的检测位置,能够防止由气泡B的进入引起的液体余量传感器31的误检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一个盒主体内划分形成了三个墨水容纳室,但是在盒主体内装备的墨水容纳室的数量能够设定为三个以上的任意数,墨水容纳室的装备数越增多,气泡截留会越多重化,阻止气泡向下游移动的性能越上升。
另外,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用途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墨盒。而且,具备了安装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容器安装部的液体消耗装置也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关于液体消耗装置,具备可装卸地安装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容器安装部,贮存在该液体容器中的液体被供应到装置的各种装置均都适合,作为具体的例子,例如可列举在液晶显示器等的彩色过滤器制造中使用的具备颜色材料喷射头的装置、在有机EL显示器、平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糊)喷射头的装置、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具备生物有机体喷射头的装置、以及用作精密移液管的具备试料喷射头的装置等等。

Claims (6)

1.一种大气开放型的液体容器,在能够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进行装卸的容器容体中包括:
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
液体供应部,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引导通路,向所述液体供应部引导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
大气连通通路,伴随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消耗而从外部向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导入大气;以及
液体余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通路的中途,通过检测向该液体引导通路的气体流入来检测所述液体容纳室的液体的耗尽;
所述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器容体中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
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之间被连接成下降型连接与上升型连接交替重复的串联状,该下降型连接以使所述液体引导通路内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形成从上向下的下降流的方式将一对液体容纳室相互连接,该上升型连接以使所述液体引导通路内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形成从下向上的上升流的方式将一对液体容纳室相互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气连通通路上设置有防止液体从所述液体容纳室泄漏的空气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气连通通路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所述液体容器在重力方向上最上方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气连通通路上设置有使气体通过并且进行阻断而致使液体不能通过的气液分离过滤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被包裹在减压密封成内部气压为大气压以下的减压袋中。
6.一种液体容器,在能够在液体消耗装置上进行装卸的液体容器中包括:
液体容纳室,容纳液体;
液体供应部,能够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引导通路,向所述液体供应部引导贮存在所述液体容纳室中的液体;
大气连通通路,伴随所述液体容纳室内的液体的消耗而从外部向所述液体容纳室内导入大气;以及
液体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上;
所述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容器主体中包括至少三个以上的所述液体容纳室,
并且这些液体容纳室之间被连接成下降型连接与上升型连接交替重复的串联状,该下降型连接以使所述液体引导通路内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形成从上向下的下降流的方式将一对液体容纳室相互连接,该上升型连接以使所述液体引导通路内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形成从下向上的上升流的方式将一对液体容纳室相互连接。
CN2007800105389A 2006-03-24 2007-03-23 液体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21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83051/2006 2006-03-24
JP2006083051 2006-03-24
JP083052/2006 2006-03-24
JP2006083052 2006-03-24
JP220754/2006 2006-08-11
JP2006220754 2006-08-11
PCT/JP2007/000289 WO2007122793A1 (ja) 2006-03-24 2007-03-23 液体収容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2145A true CN101432145A (zh) 2009-05-13
CN101432145B CN101432145B (zh) 2012-06-13

Family

ID=4064700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1053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2145B (zh) 2006-03-24 2007-03-23 液体容器
CN20078001052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2144B (zh) 2006-03-24 2007-03-23 液体容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1052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32144B (zh) 2006-03-24 2007-03-23 液体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143214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5986A (zh) * 2011-01-26 2012-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纳容器
CN103660593A (zh) * 2012-08-31 2014-03-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4241B2 (ja) * 2017-08-31 2021-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タンク
JP7059577B2 (ja) * 2017-11-14 2022-04-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タン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T1336498E (pt) * 2002-02-14 2005-07-29 Seiko Epson Corp Tinteiro e impressora de jacto de tinta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5986A (zh) * 2011-01-26 2012-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纳容器
CN104085197A (zh) * 2011-01-26 2014-10-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纳容器
CN102615986B (zh) * 2011-01-26 2015-05-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纳容器
CN103660593A (zh) * 2012-08-31 2014-03-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CN103660593B (zh) * 2012-08-31 2015-12-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32145B (zh) 2012-06-13
CN101432144A (zh) 2009-05-13
CN101432144B (zh) 201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5094C (zh) 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
JP4349474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US8177341B2 (e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US8235513B2 (e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CN101817261B (zh) 墨水容器
JP5282841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CN101121337A (zh) 液体容器
CN101432145B (zh) 液体容器
JP4380671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KR20080014664A (ko) 액체 주입 방법 및 액체 수용 용기
US20080036806A1 (e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WO2007122795A1 (ja) 液体収容容器
CN101410253B (zh) 液体容纳容器
JP2008044192A (ja)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2008044199A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2008044200A (ja)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