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0587A -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60587A
CN103660587A CN201310383224.0A CN201310383224A CN103660587A CN 103660587 A CN103660587 A CN 103660587A CN 201310383224 A CN201310383224 A CN 201310383224A CN 103660587 A CN103660587 A CN 1036605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ommodating chamber
wall
stream
box body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8322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60587B (zh
Inventor
石泽卓
川手宽之
野濑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60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0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60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605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22/00Producing hollow articles
    • B29D22/003Containers for packaging, storing or transporting, e.g. bottles, jars, cans, barrels, ta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9Cartridge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造具有下述结构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盒体,其设置有能够容纳液体的容纳部;供给口,其能够将容纳部内的液体向外部供给;以及检测部件,其用于能够检测容纳部内的液体的量,其中,在盒体中,容纳部具有:第1容纳室、第2容纳室、第3容纳室以及第4容纳室,其中,所述第4容纳室被第1片状部件从所述第3容纳室分隔,所述检测部件设置在所述第4容纳室内,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注入口形成工序,其对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在比所述第4容纳室更靠所述第1容纳室的部位形成有与所述容纳部内连通的注入口;以及注入工序,其从该注入口注入液体。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等。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作为向打印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供给墨水的技术中,利用墨水容器(也单称作“容器”)的技术已为人所知。该容器是通过在其内部注入墨水制造而成的。安装在打印机中的容器经由供给口使其内部的墨水向打印机流通。以往,如果容器中的墨水被消耗,内部的剩余量变为零或少量,则该容器将被更换为新的制品。此外,有时还通过向已使用过的容器中再次注入墨水而再次制造容器。以往,容器有时具备能够用于检测墨水剩余量状态(墨水剩余量的有无或墨水剩余量)的检测部件(例如压电元件或棱镜,也称作第1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5958号公报
为了使容器内部的墨水的量增大,可以考虑使容器的容纳墨水的容纳部的容量增大。作为使容纳部的容量增大的方法,可以举出例如在容器的使用状态下,沿着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将容纳部的面积扩大的方法。由此,能够避免容器在铅直方向上突出尺寸变大。但是,在沿着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将容纳部的面积扩大的情况下,墨水剩余量检测的检测精度容易下降。这是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墨水剩余量,容纳部的容量较多的容器与容量较少的容器相比,墨水的液面的高度也会变低。
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可以考虑限定比容纳部容积小的小空间并将检测部件设置在该小空间内。如果是这样的小空间,则即使在墨水剩余量变少的状态下,也容易将小空间内的液面保持得较高。因此,能够避免墨水剩余量检测的检测精度下降。作为针对具有该结构的容器的墨水注入方法,可以考虑从小空间注入墨水的方法。但是,存在以下问题:当从小空间注入墨水时,有时气泡会混入到小空间内。如果气泡混入到小空间内,则有时该气泡会附着到检测部件上,结果,墨水剩余量检测的检测精度容易下降。这样的问题并不仅局限于内部容纳墨水的容器,是容纳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也共同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出的,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一种制造具有下述结构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盒体,其设置有能够容纳液体的容纳部;供给口,其能够将所述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向外部供给;以及检测部件,其用于能够检测所述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的量,其中,在所述盒体中,所述容纳部具有:第1容纳室,其能够容纳所述液体;第2容纳室,在从所述容纳部朝向所述供给口的所述液体的流动中,其设置在比所述第1容纳室更靠所述供给口,并且所述第2容纳室与所述第1容纳室连通;第3容纳室,其设置在比所述第2容纳室更靠所述供给口,并与所述第2容纳室连通;以及第4容纳室,其设置在比所述第3容纳室更靠所述供给口,并与所述第3容纳室连通,其中,所述第4容纳室被第1片状部件从所述第3容纳室分隔,所述检测部件设置在所述第4容纳室内,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注入口形成工序,其对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在比所述第4容纳室更靠所述第1容纳室的部位形成有与所述容纳部内连通的注入口;以及注入工序,其从所述注入口注入液体。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从形成在比设置有检测部件的第4容纳室更靠上游侧的部位的注入口向容纳部内注入液体,所以在注入液体时,能够容易地避免在第4容纳室内混入气泡。因此,能够容易地抑制气泡附着到检测部件上,所以能够容易地避免对于液体的量的检测精度的下降。
[应用例2]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盒体的第1外壁上,设置有从所述盒体的外侧朝向所述第4容纳室内开口的开口部,所述检测部件具有透光性,并且所述检测部件在从所述盒体的外侧覆盖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从所述开口部突出到所述第4容纳室内,使所述第3容纳室与所述第4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包括设置在所述第1外壁上的第1外壁流路,所述第1外壁流路被具有透光性的第2片状部件从所述盒体的外侧封闭,在所述第1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2片状部件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能够从设置有具有透光性的检测部件的第1外壁侧经由第1外壁流路向容纳部内注入液体。由此,在注入液体时,能够经由检测部件通过目视确认液体注入的状况。
[应用例3]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盒体中,在使所述第1外壁流路与所述第4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中设置有弯曲部;在所述第1外壁流路到所述弯曲部之间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从第1外壁流路注入的液体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弯曲部到达容纳部内。在注入的液体中混入了气泡的情况下,当液体经过弯曲部时,气泡容易被弯曲部捕捉。由此,能够更容易地避免在第4容纳室内混入气泡。
[应用例4]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容纳室、所述第2容纳室、所述第3容纳室及所述第4容纳室中,所述第3容纳室具有最大的容积,在所述第3容纳室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能够从第1容纳室、第2容纳室、第3容纳室及第4容纳室中的具有最大容积的第3容纳室注入液体,所以能够高效率地向容纳部内注入液体。
[应用例5]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容纳室中,在与所述第4容纳室重叠的区域的外侧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在从第3容纳室注入液体时,能够避开与第4容纳室重叠的区域而注入液体。由此,在注入液体时,能够容易地避免对第4容纳室造成的损伤。
[应用例6]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第3容纳室与所述第2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中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能够向使第3容纳室与第2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注入液体,所以能够对第3容纳室及第2容纳室这两者并行地注入液体。
[应用例7]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盒体中,使所述第3容纳室与所述第2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所述流路包括设置在所述盒体的第2外壁上的第2外壁流路,所述第2外壁流路被第3片状部件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外侧封闭,在所述第2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3片状部件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在第3片状部件上有形成注入口,所以能够避免在盒体上形成注入口。
[应用例8]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容纳室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能够从处于第1容纳室与第3容纳室之间的第2容纳室注入液体,所以能够对第1容纳室及第3容纳室这两者都高效率地注入液体。
[应用例9]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盒体中,使所述第2容纳室与所述第1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包括设置在所述盒体的第2外壁上的第3外壁流路,所述第3外壁流路被第3片状部件封闭,在所述第3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3片状部件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能够从第2容纳室与第1容纳室之间的流路中所包括的第3外壁流路注入液体,所以能够对第2容纳室及第1容纳室这两者并行地注入液体。
[应用例10]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盒体中设置有:分隔壁,其将所述第2容纳室与所述第1容纳室分隔;以及肋,其在所述第1容纳室内,在与所述分隔壁间隔开的位置上与所述分隔壁相对,其中,在所述分隔壁与所述肋之间形成为与所述第1容纳室内连通的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在分隔壁与肋之间形成注入口,所以在形成注入口时,能够减轻在盒体上发生的弯曲。
[应用例11]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盒体中设置有:分隔壁,其将所述第2容纳室与所述第1容纳室分隔;以及肋,其在所述第1容纳室内,在与所述分隔壁间隔开的位置上与所述分隔壁相对,其中,在所述肋的与所述分隔壁侧相反的一侧形成为与所述第1容纳室内的所述注入口连通。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能够从肋的与分隔壁侧相反的一侧向第1容纳室内注入液体,所以即使在注入的液体中混入了气泡,气泡也容易被肋捕捉。由此,能够更容易地避免在第4容纳室内混入气泡。
[应用例12]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盒体中设置有大气连通室,所述第1容纳室设置在比所述大气连通室更靠所述供给口,所述大气连通室经由设置在所述盒体上的大气开放孔使所述第1容纳室与所述盒体的外部连通,在比所述第1容纳室更靠所述大气开放孔的部位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能够从比第1容纳室更靠上游侧的部位向容纳部内注入液体,所以即使在注入的液体中混入了气泡,气泡也难以到达第4容纳室。
[应用例13]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大气连通室与所述第1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包括设置在所述盒体的第2外壁上的第4外壁流路,所述第4外壁流路被第3片状部件封闭,在所述第4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3片状部件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在将第4外壁流路封闭的第3片状部件上形成有注入口,所以能够避免在盒体上形成注入口。
[应用例14]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气连通室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能够从比第1容纳室更靠上游侧的大气连通室向容纳部内注入液体,所以即使在注入的液体中混入了气泡,气泡也难以到达第4容纳室。
[应用例15]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盒体中,在所述第4外壁流路与所述第1容纳室之间设置有第2大气连通室,所述第2大气连通室分别与所述第4外壁流路及所述第1容纳室连通,在比所述第1容纳室更靠所述大气开放孔,并且比所述第4外壁流路更靠所述供给口的部位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能够从比第1容纳室更靠上游侧的部位向容纳部内注入液体,所以即使在注入的液体中混入了气泡,气泡也难以到达第4容纳室。
[应用例16]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第2大气连通室与所述第1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包括设置在所述盒体的第2外壁上的第5外壁流路,所述第5外壁流路被第3片状部件封闭,在所述第5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3片状部件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在将第5外壁流路封闭的第3片状部件上形成有注入口,所以能够避免在盒体上形成注入口。
[应用例17]
在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大气连通室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在该应用例中,由于能够从比第1容纳室更靠上游侧的第2大气连通室向容纳部内注入液体,所以即使在注入的液体中混入了气泡,气泡也难以到达第4容纳室。
[应用例18]
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容纳容器通过上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而制造。
该应用例的液体容纳容器通过使气泡难以混入到第4容纳室内的制造方法制造。因此,在该液体容纳容器中,能够容易地抑制气泡附着在检测部件上,所以能够容易地避免对于液体量的检测精度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容器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盒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盒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从大气开放口到供给口的流路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盒体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盒体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盒体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盒体的仰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容器的制造方法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注入系统的简要结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注入工序流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另一个例子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另一个例子的外观立体图。
图17是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另一个例子的墨水的流动图。
[标号说明]
1打印机;10容器;11面;11a底面;11b顶面;11c正面;11d背面;11e右侧面;11f左侧面;21膜;23盒体;25盖;27盖;29检测部件;31供给部;33供给口;35膜;40电路基板;41端子;43杆;45大气开放口;47膜;51阀单元;53供给部单元;55过滤器;57膜;59标签;61膜;63加强部件;65膜;71壁;71a第1壁;71b第2壁;71c第3壁;71d第4壁;71e第5壁;73内壁;73a第1内壁;73b第2内壁;73c第3内壁;73d第4内壁;73e第5内壁;75分隔板;75a第1分隔板;75b第2分隔板;75c第3分隔板;81容纳部;83大气导入部;84a第1大气室;84b第2大气室;85第1容纳室;87第2容纳室;89第3容纳室;91堤部;93第4容纳室;95肋;97堤部;100流路;101阀室;103分离室;105槽;106阀孔;107堤部;111阀体;113弹簧;115弹簧座;117密封部件;119弹簧座;121弹簧;123开口部;125槽;127棱镜部;129堤部;131槽;133堤部;141第1内部流路;143蛇行流路;145连通口;147连通口;149上面流路;151第1表面流路;153连通口;155连通口;157连通口;159第2表面流路;161连通口;163连通口;165第2内部流路;167第3表面流路;169第3内部流路;171连通口;173连通口;175连通口;177连通口;179第4表面流路;181连通口;183连通口;185第5表面流路;187连通口;189连通口;191第1下面流路;193第4内部流路;195第6表面流路;197连通口;199连通口;201连通口;203连通口;205第7表面流路;207第2下面流路;209第1盒体内流路;211连通口;213连通口;215连通口;217连通口;219第2盒体内流路;221第3下面流路;223第8表面流路;225供给路;227连通口;229连通口;231连通口;250注入口;251弯曲部;253弯曲部;1000液体喷射系统;1100注入系统;1110管;1120阀;1130注入泵;1140罐;1110a顶端部;1150管;1160阀;1170真空室;1180真空泵;1190管;1200注入装置;1300真空装置;1400吸引装置;2000打印机;2100罐;2200中转单元;2300管;2400外装盒体;2500打印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液体喷射系统为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为了使各部分的结构成为能够辨识的程度的大小,有时结构或部件的比例尺不同。
[液体喷射系统的结构]
如图1所示,液体喷射系统1000具有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打印机1,以及作为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容器的一个例子的容器10,所述墨水是液体的一个例子。打印机1是通过从打印头朝向印刷用纸PA喷出墨水而对印刷用纸PA进行印刷的喷墨式印刷装置。打印机1具有支架3、第1马达5、第2马达7、控制单元9、操作部12、接口13和检测装置15。
支架3在与印刷用纸PA相对设置的一侧具备喷出墨水的打印头(未图示)。此外,支架3可拆装地搭载着容器10。在各容器10中,分别容纳有青色、品红色、黄色等的墨水。容纳在容器10中的墨水被供给支架3的打印头,并被向印刷用纸PA喷出。
第1马达5在主扫描方向上驱动支架3。第2马达7在副扫描方向上输送印刷用纸PA。控制单元9控制打印机1的全部动作。检测装置15设置在打印机1中,光学地检测容器10内的墨水的剩余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墨水剩余量的检测方法,采用检测容器10内的墨水剩余量是否低于规定量的方法。
控制单元9基于从经由规定的接口13连接的计算机17等接收到的印刷数据,控制第1马达5、第2马达7、打印头从而进行印刷。此外,控制单元9基于从检测装置15接收到的结果判断容器10的墨水剩余量的状态(墨水的剩余量或墨水的有无)。在控制单元9上连接着操作部12,其接收来自使用者的各种操作。
[容器的结构]
如作为容器10的第1外观立体图的图2(a)、以及作为容器10的第2外观立体图的图2(b)所示,容器10大致呈长方体形。另外,在图2中标注了作为相互正交的坐标轴的X轴、Y轴和Z轴。关于后面所示的图,也根据需要标注了X轴、Y轴和Z轴。在配置在水平面上的打印机1中安装有容器10的安装状态(安装姿势)下,Z轴的负方向朝向铅垂下方。此外,水平面是平行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平面。
容器10的外表面(外壳)包括6个面11。以下,为了分别识别6个面11,将6个面11分别表述为底面11a、顶面11b、正面11c、背面11d、右侧面11e及左侧面11f。6个面11也可以看作是构成容器10的外壳的外壳部件。各面11是平面状。所谓的平面状,包括面整体是完全平坦的情况以及在面的一部分上有凹凸的情况。即,在面的一部分上也可以有一些凹凸。在俯视时,各面11的外形都大致呈长方形。容器10的外表面(外壳)包括构成左侧面11f的一部分的膜21、盒体23、盖25以及构成右侧面11e的盖27。
此外,底面11a包括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容器10的底壁的壁的概念,也可以称作“底面壁部(底壁)”。此外,顶面11b包括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容器10的上壁的壁的概念,也可以称作“顶面壁部(上壁)”。此外,正面11c包括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容器10的正面壁的壁的概念,也可以称作“正面壁部(正面壁)”。此外,背面11d包括在安装状态下形成背面壁的壁的概念,也可以称作“背面壁部(背面壁)”。此外,右侧面11e包括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右侧壁的壁的概念,也可以称作“右侧面壁部(右侧面壁)”。此外,左侧面11f包括在安装状态下形成左侧壁的壁的概念,也可以称作“左侧面壁部(左侧面壁)”。另外,所谓的“壁部”或“壁”,不需要由单一的壁形成,也可以由多个壁形成。例如,底面壁部(底面11a)是在安装状态下相对于容器10的内部空间位于Z轴负方向侧的壁。换言之,如图2(b)所示,底面壁部(底面11a)是由盖25及盒体23、后述的检测部件29等形成的。
底面11a和顶面11b相互在Z轴方向间隔开并相对设置。正面11c和背面11d相互在X轴方向上间隔开并相对设置。右侧面11e和左侧面11f相互在Y轴方向上间隔开并相对设置。容器10的长度(沿X轴方向的长度)、宽度(沿Y轴方向的长度)、高度(沿Z轴方向的长度)按照长度、宽度、高度的顺序从大到小。另外,容器10的长度、宽度、高度的大小关系能够任意地改变,例如既可以按照高度、长度、宽度的顺序从大到小,也可以使高度、长度、宽度均相等。
如图2(b)所示,在底面11a上设置有供给部31。供给部31从底面11a向Z轴的负方向突出。供给部31大致呈圆筒形。底面11a在安装状态下为水平的面。在供给部31中插入液体供给针,该液体供给针设置在支架3上、用来使墨水向打印头流通。在供给部31的端面上,形成有用来使容器10内部的墨水朝向外部流通的供给口33。在供给口33中插入液体供给针,从而将容器10连接在支架3上。在将容器10安装到打印机1之前,容器10的供给口33被膜35封堵。膜35被构成为可由液体供给针刺破。
在底面11a上设置有检测部件29。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部件29设置在与正面11c相比更接近背面11d的位置处。换言之,检测部件29设置在底面11a中的比设置供给部31的位置更靠近背面11d侧的位置处。检测部件29用于实现使用检测装置15对容器10的液体剩余量状态进行的检测。检测部件29是透明的,其从外侧覆盖设置在盒体23的底面11a上的开口部(参见后面的描述)。设置在盒体23的底面11a上的开口部与容纳墨水的容纳部(参见后面的描述)相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检测部件29能够通过目视确认容纳室。另外,检测部件29也可以是半透明的。
如图2(a)及图2(b)所示,正面11c与底面11a相交。此外,正面11c与顶面11b也相交。在正面11c中的与顶面11b相比更接近底面11a的位置上,设置有电路基板40。在电路基板40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端子41。该多个端子41分别在安装状态下,与设置在支架3上的多个装置侧端子中的对应端子相接触。由此,电路基板40与打印机1的控制单元9电连接。此外,在电路基板40的背面上,设置有可擦写的存储器。在存储器中,记录有容器10的墨水消耗量及墨水颜色等关于容器10的信息。此外,在正面11c中的比电路基板40更接近顶面11b的位置上,设置有杆43。杆43通过弹性变形,用于从打印机1上拆装容器10。
如图2(a)所示,在顶面11b上形成有大气开放口45。大气开放口45是用来向容器10内部导入空气的开口。在容纳墨水后的使用前的容器10上,粘贴有用来将大气开放口45封闭的膜47。在使用容器10时,使用者先将膜47剥掉后,再将容器10安装到支架3上。
在此,使用相互正交的坐标轴的X轴、Y轴和Z轴,按照如下的方式定义容器10的方向。即,底面11a与顶面11b相对的方向是Z轴方向,其中,Z轴方向中的从底面11a朝向顶面11b的方向是Z轴正方向;Z轴方向中的从顶面11b朝向底面11a的方向是Z轴负方向。此外,正面11c与背面11d相对的方向是X轴方向,其中,X轴方向中的从背面11d朝向正面11c的方向是X轴正方向;X轴方向中的从正面11c朝向背面11d的方向是X轴负方向。此外,右侧面11e与左侧面11f相对的方向是Y轴方向,其中,Y轴方向中的从左侧面11f朝向右侧面11e的方向是Y轴正方向;Y轴方向中的从右侧面11e朝向左侧面11f的方向是Y轴负方向。
此外,使用相互正交的坐标轴的X轴、Y轴和Z轴,按照如下的方式定义容器10的方向。供给部31从底面11a延伸的方向是Z轴方向,其中,Z轴方向中的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向是Z轴负方向;Z轴方向中的在流体的流动方向上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的方向是Z轴正方向。此外,相对于支架3拆装容器10时的移动方向也可以定义为Z轴方向,其中,Z轴方向中的将容器10安装到支架3时的移动方向是Z轴负方向;Z轴方向中的从支架3上拆下容器10时的移动方向是Z轴正方向。此外,通过第1马达5(图1)的驱动,安装在支架3上的容器10在主扫描方向移动的方向是Y轴方向。此外,也可以定义容器10的长度方向是X轴方向、宽度方向是Y轴方向、高度方向是Z轴方向。
如图3所示,容器10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还具有阀单元51、供给部单元53、过滤器55和膜57。此外,如图4所示,容器10具有标签59、膜61、加强部件63和膜65。
在这里将对盒体23进行说明。如作为盒体23的第1外观立体图的图5(a)、以及作为盒体23的第2外观立体图的图5(b)所示,盒体23具有5个壁71。盒体23呈被5个壁71包围的凹陷形状。以下,为了分别识别5个壁71,将5个壁71分别表述为第1壁71a、第2壁71b、第3壁71c、第4壁71d以及第5壁71e。第1壁71a构成容器10的底面11a的一部分。在第2壁71b上接合膜21。第3壁71c构成容器10的顶面11b的一部分。第4壁71d构成容器10的正面11c的一部分。第5壁71e构成容器10的背面11d的一部分。
第1壁71a和第3壁71c相互在Z轴方向上间隔开并相对设置。第4壁71d和第5壁71e相互在X轴方向上间隔开并相对设置。第2壁71b与第1壁71a、第3壁71c、第4壁71d和第5壁71e相交。第1壁71a与第4壁71d和第5壁71e相交。第3壁71c也与第4壁71d和第5壁71e相交。由此,盒体23呈以第2壁71b为底的凹陷形状。并且,各壁71的内面构成呈凹陷形状的盒体23的内壁73。在盒体23中具有分别对应于5个壁71的5个内壁73。以下,为了分别识别5个内壁73,将5个内壁73分别表述为第1内壁73a、第2内壁73b、第3内壁73c、第4内壁73d以及第5内壁73e。第1内壁73a对应于第1壁71a。同样,第2内壁73b对应于第2壁71b,第3内壁73c对应于第3壁71c,第4内壁73d对应于第4壁71d,第5内壁73e对应于第5壁71e。
在盒体23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分隔板75。盒体23的内侧被多个分隔板75分隔为多个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盒体23内设置有3个分隔板75,通过这3个分隔板75将盒体23的内侧分隔为5个空间。以下,为了分别识别3个分隔板75,将3个分隔板75分别表述为第1分隔板75a、第2分隔板75b、第3分隔板75c。第1分隔板75a被设置为在Z轴方向上从第3内壁73c横跨到第1内壁73a(第1壁71a的内面)。第2分隔板75b被设置为在X轴方向上从第4内壁73d(第4壁71d的内面)横跨到第5内壁73e。第1分隔板75a与第2分隔板75b相互交叉。第3分隔板75c位于第1分隔板75a与第5内壁73e之间,被设置为在Z轴方向上从第3内壁73c横跨到第2分隔板75b。
在由3个分隔板75分隔出的5个空间中,被第1分隔板75a和第5内壁73e夹着的3个空间具有作为容纳墨水的容纳部81的功能。另一方面,被第1分隔板75a和第4内壁73d(第4壁71d的背面)夹着的两个空间具有作为将大气导入的大气导入部83的功能。大气导入部83包括第1大气室84a和第2大气室84b。容纳部81包括第1容纳室85、第2容纳室87和第3容纳室89。在第3容纳室89内设置有堤部91。堤部91以环状设置在第2内壁73b上,从第2内壁73b突出。在由堤部91包围的区域内,第4容纳室93被从第3容纳室89分隔出来。即,第3容纳室89内部包含第4容纳室93。
在Y轴方向上,3个分隔板75的端部与除了第2壁71b以外的4个壁71的端部的高度相同,其中,所述3个分隔板75的端部为与第2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所述除了第2壁71b以外的4个壁71的端部为与第2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并且,如图4所示,膜65以横跨3个分隔板75的端部和除了第2壁71b以外的4个壁71的端部的方式被接合,其中,所述3个分隔板75的端部为与第2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所述除了第2壁71b以外的4个壁71的端部为与第2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从而,由3个分隔板75分隔出的5个空间被单独地封闭。另外,如图5(a)所示,在盒体23上设置有横跨3个分隔板75的端部和除了第2壁71b以外的4个壁71的端部的堤部97,其中所述3个分隔板75的端部为与第2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所述除了第2壁71b以外的4个壁71的端部为与第2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图4所示的膜65熔接在堤部97上。
堤部91的端部与3个分隔板75的端部相比,位于更靠近第2内壁73b侧,其中所述堤部91的端部为与第2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所述3个分隔板75的端部为与第2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即,在Y轴方向上,堤部91的高度比3个分隔板75的高度低。因此,被堤部91包围的第4容纳室93包含在第3容纳室89内。并且,图6(a)表示在盒体23上接合着膜61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6(a)所示,在与堤部91的位于第2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接合有膜61。由此,将第4容纳室93从第3容纳室89分隔开。另外,在第1容纳室85内设置有肋95。肋95位于第1分隔板75a与第3分隔板75c之间,与第2内壁73b和第3内壁73c相交。例如,可以通过将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成型从而制造具有上述结构的盒体23。
如图5(b)所示,在第2壁71b上,设置有阀室101、分离室103和多个槽105。在阀室101的底部上形成有阀孔106。阀室101、分离室103及多个槽105分别呈从第2壁71b朝向第2内壁73b侧凹陷的形态。阀室101、分离室103及多个槽105分别构成大气或墨水的流路的一部分。在阀室101、分离室103及多个槽105的各自的周围,设置有从第2壁71b朝向与第2内壁73b侧相反的一侧突起的堤部107。在堤部107上接合图3所示的膜21。由此,阀室101、分离室103及多个槽105被分别独立地封闭。
如图3所示,在阀室101中容纳阀单元51。分离室103被过滤器55从外侧覆盖。在阀室101中容纳着阀单元51,并且在分离室103被过滤器55覆盖的状态下,在盒体23上接合膜21。因此,阀单元51被膜21和盒体23所包围。此外,过滤器55也被膜21和盒体23所包围。过滤器55由允许气体透过且不允许液体透过的材料构成。通过在盒体23上接合膜21,阀室101、分离室103及多个槽105起到作为大气或墨水的流路的功能。
阀单元51包括阀体111、弹簧113和弹簧座115。在从大气开放口45到供给口33的流体的流动方向上,通过基于夹着阀体111的流路的压力差,阀体111发生变形,从而阀单元51使流路开闭。弹簧113沿将阀体111推压到阀孔106上的方向对阀体111施加作用力。通过阀体111将比阀室101更靠下游侧(也称作“阀下游侧”)的压力调整得低于比阀室101更靠上游侧(也称作“阀上游侧”)的压力,则阀下游侧成为以大气压为基准的负压。当将容器10安装在打印机1上,阀下游侧的墨水被消耗,则阀下游侧的负压的绝对值变大,阀体111以远离阀孔106的方式发生变形。于是,阀室101内的墨水被供给比阀室101更靠下游侧的部分,阀下游侧恢复到规定范围的负压。由此,阀体111通过弹簧113的作用力而变形并将阀孔106堵塞。此外,随着容纳部81内的墨水被消耗,大气(空气)经由大气开放口45被导入容纳部81。
供给部单元53设置在供给部31的内部。供给部单元53包括密封部件117、弹簧座119和弹簧121。在供给部31中插入打印机1的液体供给针时,密封部件117进行密封以使得在供给部31的内壁与液体供给针的外壁之间不产生间隙。当容器10没有安装在支架3上时,弹簧座119抵接在密封部件117上而将供给部31内的流路封堵。弹簧121沿使弹簧座119抵接在密封部件117上的方向施加作用力。如果将液体供给针插入到供给部31内,则液体供给针将弹簧座119向Z轴正方向推起,在弹簧座119与密封部件117之间产生间隙,通过该间隙墨水被供给液体供给针。
如图3所示,在盒体23的第1壁71a(底面11a)上,设置有开口部123和多个槽125。在开口部123中插入设置在检测部件29上的棱镜部127。在被插入了棱镜部127的状态下,开口部123被检测部件29封闭。多个槽125分别呈从第1壁71a朝向第3内壁73c(图5)侧,即,朝向盒体23的内侧凹陷的形态。多个槽125分别构成大气或墨水的流路的一部分。在多个槽125的各自的周围,设置有从第1壁71a朝向与盒体23的内侧相反的一侧突起的堤部129。在堤部129上接合膜57。由此,将多个槽125分别独立地封闭。将盖25以覆盖膜57的形式安装到盒体23上。盖25通过将盒体23的第1壁71a的一部分覆盖,从而还构成底面11a的一部分。
棱镜部127朝第4容纳室93内突出,作为用来通过设置在打印机1中的检测装置15光学地检测是否存在墨水的检测部件而发挥其功能。棱镜部127是例如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件。构成包括棱镜部127的检测部件29的部件只要具有适度的透光性,也可以不是透明的。此外,在不进行光学检测的情况下,检测部件29也可以不具有透光性。此外,在不进行光学检测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棱镜部127的表面上粘贴不能使光透过的部件、或实施涂层。对于在第4容纳室93内是否存在墨水,例如采用如下的方法进行检测,即,在设置于打印机1上的检测装置15中,设置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光学传感器,其中,从发光元件朝向检测部件29的棱镜部127发射光线,在棱镜部127的周边存在墨水的情况下,则光线透过棱镜部127而射向第4容纳室93内;另一方面,在棱镜部127的周边不存在墨水的情况下,则从发光元件发射出的光线将被棱镜部127的两个反射面反射,从而到达受光元件。基于光是否达到受光元件,打印机1判断在第4容纳室93内是否存在墨水。
如上所述,第4容纳室93设置在第3容纳室89内。第4容纳室93的容积比第3容纳室89的容积小。第3容纳室89与第4容纳室93相比,在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底面积较大。并且,棱镜部127突出到容积比第3容纳室89小的第4容纳室93内。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经由设置在第4容纳室93内的棱镜部127检测第4容纳室93内的墨水量,从而检测墨水剩余量的结构。
在此,例如将第4容纳室93省略,并且通过在第3容纳室89内设置棱镜部127的结构,也能够检测是否存在墨水(墨水剩余量检测)。在该结构中,通过检测第3容纳室89内的墨水量来进行墨水剩余量检测。但是,在该结构中,与本实施方式相比,有关墨水剩余量检测的检测精度容易下降。这是因为,在进行墨水剩余量检测的墨水液面的高度的具有相同的偏差的情况下,如果在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大容纳部的面积,则会导致绝对的墨水量的偏差变大。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第3容纳室89内限定出容积比第3容纳室89小的第4容纳室93,且在第4容纳室93内设置棱镜部127的结构。由此,即使在进行墨水剩余量检测的墨水液面的高度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绝对的墨水量的偏差。结果,能够避免有关墨水剩余量检测的检测精度的下降。
如述所述,图4所示的膜61被接合在第3容纳室89内的堤部9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膜61被熔接在堤部91上。加强部件63在膜61被接合在堤部91上之后设置到第3容纳室89内。图6(b)是在盒体23中装入了加强部件63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6(b)所示,加强部件63嵌入在第3容纳室89内。通过该加强部件63加强盒体23,从而能够减轻盒体23的弯曲及变形。并且,在将加强部件63嵌入到第3容纳室89内后,在盒体23上接合膜65。在本实施方式中,膜65以横跨3个分隔板75的端部和除了第2壁71b以外的4个壁71的端部的方式被熔接。
如图4所示,在与膜65的盒体23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盖27。与盖27的盒体23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构成右侧面11e。此外,盖27通过覆盖盒体23的第1壁71a的一部分,从而也构成底面11a的一部分。此外,盖27通过覆盖盒体23的第4壁71d的一部分,从而也构成正面11c的一部分。此外,盖27通过覆盖盒体23的第5壁71e的一部分,从而也构成背面11d的一部分。
如图4所示,在盒体23的第3壁71c(顶面11b)上设置有槽131。槽131从第3壁71c朝向第1内壁73a侧,即,朝向盒体23的内侧呈凹陷的形态。槽131构成大气或墨水的流路的一部分。在槽131的周围,设置有从第3壁71c朝向与盒体23的内侧相反的一侧突出的堤部133。在堤部133上粘合有标签59,从而将槽131封闭。
以下对从大气开放口45到供给口33的流路进行说明。这里为了更容易理解,首先概念性地说明从大气开放口45到供给口33的流路。另外,将从大气开放口45朝向供给口33的方向定义为流体流动的方向。并且,将该方向作为“上游”、“下游”的基准。如图7所示,从大气开放口45到供给口33的流路100包括分离室103、第1大气室84a、第2大气室84b、第1容纳室85、第2容纳室87、第3容纳室89、第4容纳室93和阀室101。分离室103设置在大气开放口45的下游侧。第1大气室84a设置在分离室103的下游侧。第2大气室84b设置在第1大气室84a的下游侧。第1容纳室85设置在第2大气室84b的下游侧。第2容纳室87设置在第1容纳室85的下游侧。第3容纳室89设置在第2容纳室87的下游侧。第4容纳室93设置在第3容纳室89的下游侧。阀室101设置在第4容纳室93的下游侧。
经由第1内部流路141和蛇行流路143,大气开放口45与分离室103相互连通。第1内部流路141设置在大气开放口45的下游侧。大气开放口45与第1内部流路141相通。蛇行流路143设置在第1内部流路141的下游侧。经由连通口145,第1内部流路141与蛇行流路143相互连通。经由连通口147,蛇行流路143与分离室103相互连通。为了使从大气开放口45到第1容纳室85的流路长度变长,蛇行流路143形成为细长、蜿蜒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容纳部81内的墨水的液体成分的蒸发。在分离室103的中途配置有过滤器55,以限定流路。即使发生墨水从第1容纳室85侧向上游倒流的情况,通过过滤器55也能够抑制墨水进入到比过滤器55更靠上游的部分。
经由上面流路149和第1表面流路151,分离室103与第1大气室84a相互连通。上面流路149设置在分离室103的下游侧。分离室103经由连通口153与上面流路149连通。第1表面流路151设置在上面流路149的下游侧。经由连通口155,上面流路149与第1表面流路151相互连通。经由连通口157,第1表面流路151与第1大气室84a相互连通。
经由第2表面流路159,第1大气室84a与第2大气室84b相互连通。第2表面流路159设置在第1大气室84a的下游侧。第1大气室84a经由连通口161与第2表面流路159连通。经由连通口163,第2表面流路159与第2大气室84b相互连通。
当容纳部81内的大气由于温度上升等而膨胀,且容纳部81内的墨水倒流到比第1容纳室85更靠上游侧的部分时,第1大气室84a及第2大气室84b将倒流的墨水捕捉(捕获)。由此,能够防止朝向比第1容纳室85更靠上游侧的部分倒流的墨水从大气开放口45漏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大气室中,与第1容纳室85接近的第2大气室84b的容积大于第1大气室84a的容积。因此,即使发生墨水倒流的情况,也能够在更下游侧(距大气开放口45较远侧)将墨水捕获。
经由第2内部流路165、第3表面流路167和第3内部流路169,第2大气室84b与第1容纳室85相互连通。第2内部流路165设置在第2大气室84b的下游侧。第2大气室84b经由连通口171与第2内部流路165连通。第3表面流路167设置在第2内部流路165的下游侧。经由连通口173,第2内部流路165与第3表面流路167相互连通。第3内部流路169设置在第3表面流路167的下游侧。经由连通口175,第3表面流路167与第3内部流路169相互连通。经由连通口177,第3内部流路169与第1容纳室85相互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大气开放口45到第3内部流路169的流路,能够使经由大气开放口45导入到流路100的内部的大气(空气)流动到包括第1容纳室85的第1容纳室85的下游侧。
经由第4表面流路179,第1容纳室85与第2容纳室87相互连通。第4表面流路179设置在第1容纳室85的下游侧。第1容纳室85经由连通口181与第4表面流路179连通。经由连通口183,第4表面流路179与第2容纳室87相互连通。
经由第5表面流路185,第2容纳室87与第3容纳室89相互连通。第5表面流路185设置在第2容纳室87的下游侧。第2容纳室87经由连通口187与第5表面流路185连通。经由连通口189,第5表面流路185与第3容纳室89相互连通。
经由第1下面流路191、第4内部流路193和第6表面流路195,第3容纳室89与第4容纳室93相互连通。第1下面流路191设置在第3容纳室89的下游侧。第3容纳室89经由连通口197与第1下面流路191连通。第4内部流路193设置在第1下面流路191的下游侧。经由连通口199,第1下面流路191与第4内部流路193相互连通。第6表面流路195设置在第4内部流路193的下游侧。经由连通口201,第4内部流路193与第6表面流路195相互连通。经由连通口203,第6表面流路195与第4容纳室93相互连通。
经由第7表面流路205、第2下面流路207和第1盒体内流路209,第4容纳室93与阀室101相互连通。第7表面流路205设置在第4容纳室93的下游侧。第4容纳室93经由连通口211与第7表面流路205连通。第2下面流路207设置在第7表面流路205的下游侧。经由连通口213,第7表面流路205与第2下面流路207相互连通。第1盒体内流路209设置在第2下面流路207的下游侧。经由连通口215,第2下面流路207与第1盒体内流路209相互连通。经由连通口217,第1盒体内流路209与阀室101相互连通。
经由第2盒体内流路219、第3下面流路221、第8表面流路223和供给流路225,阀室101与供给口33相互连通。第2盒体内流路219设置在阀室101的下游侧。阀室101经由阀孔106与第2盒体内流路219连通。第3下面流路221设置在第2盒体内流路219的下游侧。经由连通口227,第2盒体内流路219与第3下面流路221相互连通。第8表面流路223设置在第3下面流路221的下游侧。经由连通口229,第3下面流路221与第8表面流路223相互连通。供给流路225设置在第8表面流路223的下游侧。经由连通口231,第8表面流路223与供给流路225相互连通。并且,在供给流路225的下游侧设置有供给口33。
接下来,一边对照盒体23的结构一边说明上述流路100。
如图8所示,大气开放口45在盒体23的第3壁71c上开口。从大气开放口45到连通口145的第1内部流路141在盒体23内沿Y轴方向延伸。第1内部流路141以大气开放口45为起点,从第3壁71c到达第2壁71b。如图9所示,在第2壁71b上开口有连通口145。第1内部流路141从第3壁71c到达连通口145。
蛇行流路143设置在第2壁71b上,由与连通口145相连的槽105构成。蛇行流路143经由连通口147与分离室103连通。另外,在图9中,为了使结构更便于理解,在包围槽105、分离室103以及阀室101的周围的堤部107涂上了阴影。分离室103设置在第2壁71b上。在分离室103内开口设置有连通口153。如图8所示,在第2壁71b上开口的连通口153与上面流路149连通。上面流路149设置在第3壁71c上,由与连通口153相连的槽131构成。另外,在图8中,为了使结构更便于理解,在包围槽131的周围的堤部133涂上了阴影。上面流路149以连通口153为起点,从第3壁71c到达第2壁71b的连通口155。
如图9所示,连通口155在第2壁71b上开口。与连通口155相连的槽105作为第1表面流路151与连通口157连通。连通口157在第2壁71b上开口。如图10所示,连通口157与第1大气室84a连通。另外,在图10中,为了使结构更便于理解,在堤部97涂上了阴影。在第1大气室84a内开口有连通口161。如图9所示,在第1大气室84a内开口的连通口161也在第2壁71b上开口。与连通口161相连的槽105作为第2表面流路159与连通口163连通。连通口163在第2壁71b上开口。如图10所示,连通口163与第2大气室84b连通。
在第2大气室84b内开口有连通口171。如图11所示,在第2大气室84b内开口的连通口171与第2内部流路165连通。第2内部流路165在盒体23内沿着Y轴方向延伸。第2内部流路165以连通口171为起点,将盒体23在Y轴方向上贯穿后到达第2壁71b。如图9所示,在第2壁71b上开口有连通口173。第2内部流路165到达连通口173。连通口173在第2壁71b上开口。与连通口173相连的槽105作为第3表面流路167与连通口175连通。连通口175在第2壁71b上开口。如图8所示,连通口175与第3内部流路169连通。第3内部流路169在盒体23内沿着Y轴方向延伸。第3内部流路169以连通口175为起点,将盒体23在Y轴方向上贯穿后到达连通口177。如图10所示,连通口177与第1容纳室85连通。
在第1容纳室85内开口有连通口181。如图9所示,在第1容纳室85内开口的连通口181也在第2壁71b上开口。与连通口181相连的槽105作为第4表面流路179与连通口183连通。连通口183在第2壁71b上开口。如图10所示,连通口183与第2容纳室87连通。
在第2容纳室87内开口有连通口187。如图9所示,在第2容纳室87内开口的连通口187也在第2壁71b上开口。与连通口187相连的槽105作为第5表面流路185与连通口189连通。连通口189在第2壁71b上开口。如图10所示,连通口189与第3容纳室89连通。
在第3容纳室89内开口有连通口197。如图11所示,在第3容纳室89内开口的连通口197也在第1壁71a上开口。与连通口197相连的槽125作为第1下面流路191与连通口199连通。连通口199在第1壁71a上开口。如图9所示,连通口199与第4内部流路193连通。第4内部流路193在盒体23内沿着Z轴方向延伸。第4内部流路193以连通口199为起点,从第1壁71a到达第2壁71b。在第2壁71b上开口有连通口201。第4内部流路193从第1壁71a到达连通口201。
与连通口201相连的槽105作为第6表面流路195与连通口203连通。连通口203在第2壁71b上开口。如图10所示,连通口203与第4容纳室93连通。在第4容纳室93内开口有连通口211。如图9所示,在第4容纳室93内开口的连通口211也在第2壁71b上开口。与连通口211相连的槽105作为第7表面流路205与连通口213连通。如图11所示,连通口213经由由槽125构成的第2下面流路207与连通口215连通。连通口215在第1壁71a上开口。如图10所示,连通口215与第1盒体内流路209连通。第1盒体内流路209与连通口217连通。
如图9所示,连通口217在第2壁71b上,在阀室101内开口。在阀室101内开口有阀孔106。如图10所示,在阀室101内开口的阀孔106也在第2内壁73b上开口,并与第2盒体内流路219连通。第2盒体内流路219与连通口227连通。如图11所示,连通口227在第1壁71a上开口。连通口227经由由槽125构成的第3下面流路221与连通口229连通。如图9所示,连通口229在第2壁71b上开口。与连通口229相连的槽105作为第8表面流路223与连通口231连通。连通口231在第2壁71b上开口。连通口231与供给流路225连通。供给流路225在盒体23内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供给口33连通。
在制造容器10时,例如如图7所示,墨水被填充到作为由虚线表示的液面位置的液位ML1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位ML1被设定在第1容纳室85内。如果容器10的内部的墨水逐渐被打印机1消耗,则液位向下游侧移动,取而代之的是大气经由大气开放口45从上游侧流入到容器10的内部。并且,如果墨水继续被消耗,则液位下降到第4容纳室93内的液位ML2处。此时,棱镜部127从液位ML2处突出。这样,使用检测装置15,控制单元9检测出容器10内的墨水剩余量消失或变少的情况。并且,在容器10内部的墨水被全部用尽之前的阶段,控制单元9将会印刷停止,并通知使用者墨水用尽。因此,能够避免在墨水完全用尽的状态下驱动打印头。如果在墨水完全用尽的状态下驱动打印头,则有时会在打印头内混入空气,从而会发生不良的状况。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避免这样的情况的发生。
[容器的制造方法]
下面对容器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针对墨水被消耗,墨水剩余量变为规定值以下的容器10,通过对其再次注入墨水(再注入处理),从而制造容器10的方法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容器10的制造方法也能够在通过对容纳墨水之前的未使用的容器10注入墨水来制造容器10的方法中使用。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上述说明的容器10的准备工序S1、注入墨水并将墨水容纳到容纳部81中的注入工序S2以及信息更新工序S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注入工序S2中的墨水注入方法,在从大气开放口45到供给口33的流路100中,采用从比第4容纳室93更靠上游侧的部分注入墨水的注入方法。
信息更新工序S3是将设置在容器10的电路基板40上的存储器中的墨水消耗量的信息重写为可使用值的工序。在墨水被使用,容器10内的墨水剩余量变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有时在存储器中存储有表示变为规定值以下的墨水剩余量的信息。在此情况下,打印机1有时会判断为在容器10中没有墨水,而不转移到正常的印刷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的信息更新工序S3中,将存储器中的墨水消耗量的信息更新为表示装入了规定值以上的墨水的可使用值。由此,在将容器10安装到打印机1中时,打印机1会正常地转移到印刷动作。另外,工序S3也可以省略。
在注入工序S2中的墨水注入时,例如可以利用图13所示的注入系统1100。注入系统1100具备注入装置1200、真空装置1300和吸引装置1400。注入装置1200具备管1110、阀1120、注入泵1130和罐1140。阀1120配置在管1110的上游。注入泵1130配置在阀1120的上游。罐1140配置在注入泵1130的上游。管1110例如可以使用针状的管。管1110的顶端部1110a开口,能够使墨水从顶端部1110a向外部流出。在图13中,示意性地表示了从第6表面流路195注入墨水的状况真空装置1300具备管1150、阀1160、真空室1170和真空泵1180。阀1160配置在管1150的上游。真空室1170配置在阀1160的上游。真空泵1180配置在真空室1170的上游。管1150例如可以使用针状的管。注射器状的吸引装置1400具备管1190。管1190为针状,插入到供给口33内,将弹簧座119推起。
如图14所示,注入工序S2包括注入口形成工序S11、管安装工序S12、大气吸引工序S13、注入工序S14、注入口封闭工序S15、吸引工序S16和封闭工序S17。其中,在注入口形成工序S11中,在容器10上形成用来向容器10内部注入墨水的注入口250。通过在构成容器10的流路100中,与第4容纳室93相比更靠上游侧的流路的壁上开孔而形成注入口250。注入口250也可以设置在构成直接注入墨水的规定部分的壁上。例如,在从第6表面流路195(图9)注入墨水的情况下,在构成第6表面流路195的壁上开孔而形成注入口250。这里构成第6表面流路195的壁中的1个壁是膜21(图2(b))。此外,构成第6表面流路195的壁中的另一个壁是第2内壁73b(图5(a))。例如可以通过使用钻头在壁上开孔而形成注入口250。此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将管1110穿刺到壁中开孔而形成注入口250。
如上所述,通过在构成流路100的壁上开孔,能够形成注入口250。此外,通过形成注入口250,能够经由注入口250向容器10内部注入墨水。此外,通过在构成流路100的壁中的膜21、膜57、膜61、或标签59等上开孔,能够容易地形成注入口250。
在管安装工序S12中,将管1110安装到注入口250上。另外,在将管1110直接穿刺形成壁从而形成注入口250的情况下,则同时进行注入口形成工序S11及管安装工序S12。
在大气吸引工序S13中,通过安装在大气开放口45处的真空装置1300从大气开放口45吸引容器10内的大气。此时,先使阀1160(图13)成为关闭状态以后再使真空泵1180工作,从而将真空室1170的内部充分减压,然后再使阀1160成为打开状态,由此从大气开放口45吸引容器10内的大气。通过以上的操作,将容器10的流路100内减压。另外,关于向大气开放口45安装真空装置1300的时间,只要是在开始大气吸引工序S13之前即可。
在图14所示的注入工序S14中,从容器10的注入口250向容器10的内部注入墨水。在注入工序S14中,在维持着从大气开放口45(图13)吸引大气的状态下,驱动注入泵1130并将阀1120打开。由此,将罐1140内的墨水从容器10的注入口250注入。如果在容纳部81中容纳了规定量的墨水,则使注入装置1200的驱动停止,从而停止墨水的注入。此时,使真空装置1300的驱动也停止。并且,将注入装置1200及真空装置1300从容器10拆下。
在注入口封闭工序S15中,将注入口250封闭。例如可以通过膜或橡胶等具有弹性的部件封闭注入口250。由此,能够降低容纳在容器10的内部的墨水经由注入口250向外部流出的可能性。
在吸引工序S16中,驱动如图13所示的吸引装置1400。在用真空装置1300从大气开放口45对容器10的内部进行吸引的情况下,阀单元51为关闭状态。因此,墨水不会被从阀单元51向下游侧导入。由此,在图14所示的吸引工序S16中,从供给口33吸引流路100内的大气。由此,阀单元51打开,从阀单元51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导入墨水。
在封闭工序S17中,使用膜47将大气开放口45封闭,并且使用膜35将供给口33封闭。由此,注入工序S2结束。
通过上述工序,能够制造容器10。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从形成在比设置有检测部件29的第4容纳室93更靠上游侧的第6表面流路195上的注入口250向容纳部81内注入墨水,所以在注入墨水时能够容易地避免气泡混入到第4容纳室93内。因此,能够容易地抑制气泡附着到检测部件29上,所以能够容易地避免墨水量的检测精度的下降。
这里,如图9所示,在第6表面流路195中设置有弯曲部251。弯曲部251位于连通口201与连通口203之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通口201与弯曲部251之间形成注入口250。因此,从注入口250注入的墨水经由弯曲部251后经过连通口203到达第4容纳室93内。此时,在气泡混入到注入的墨水中的情况下,当墨水经过弯曲部251时,气泡容易被弯曲部251捕捉。由此,更能够容易地避免气泡混入到第4容纳室93内。
另外,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并不局限于第6表面流路195。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第1下面流路191。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在膜57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膜57具有透光性。如果经由形成在膜57上的注入口250从第1下面流路191注入墨水,则在注入墨水时,能够经由检测部件29目视确认墨水的注入状况。
此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第3容纳室89。在此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在膜65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在第2壁71b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在第5壁71e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或在第1壁71a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等。在第1容纳室85、第2容纳室87、第3容纳室89以及第4容纳室93中,第3容纳室89具有最大的容积。因此,如果经由形成在第3容纳室89上的注入口250从第3容纳室89注入墨水,则能够高效率地将墨水注入到容纳部81内。
此外,当在第3容纳室89上形成注入口250时,可以采用在第3容纳室89中,在与第4容纳室93重叠的区域的外侧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当从第3容纳室89注入墨水时,能够避开与第4容纳室93重叠的区域而注入墨水。由此,在注入墨水时,能够容易地避免对第4容纳室93造成损伤。
此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第5表面流路185。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在膜21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或在第5壁71e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等。第5表面流路185是使第2容纳室87与第3容纳室89之间连通的流路。因此,如果从第5表面流路185注入墨水,则能够对第3容纳室89及第2容纳室87这两者并行地注入墨水。
此外,当在第5表面流路185上形成注入口250时,如果采用在膜21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则能够避免在盒体23上形成注入口250。
此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第2容纳室87。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在膜65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在第2壁71b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在第5壁71e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或在第3壁71c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等。如果在第2容纳室87上形成注入口250,则能够从处于第1容纳室85与第3容纳室89之间的第2容纳室87注入墨水,所以能够对第1容纳室85及第3容纳室89这两者高效率地注入墨水。
此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第4表面流路179。第4表面流路179是使第2容纳室87与第1容纳室85之间连通的流路。因此,如果从第4表面流路179注入墨水,则能够对第2容纳室87及第1容纳室85这两者并行地注入墨水。
此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第1容纳室85。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在膜65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在第2壁71b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或在第3壁71c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等。进而,在第3壁71c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中,可以采用在肋95与第3分隔板75c之间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根据该方法,由于在第3分隔板75c与肋95之间形成注入口250,所以在形成注入口250时,能够减轻在盒体23上发生的弯曲。
此外,在第3壁71c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中,可以采用在肋95与第1分隔板75a之间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根据该方法,能够从肋95的与连通口181侧相反的一侧向第1容纳室85内注入墨水,所以即使在注入的墨水中混入了气泡,也能够容易地用肋95将气泡捕捉。由此,能够进一步避免气泡混入到第4容纳室93内。
此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比第1容纳室85更靠上游侧的部位。由于能够从比第1容纳室85更靠上游侧的部位向容纳部81内注入墨水,所以即使在注入的墨水中混入了气泡,气泡也难以到达第4容纳室93。
此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第2表面流路159。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在膜21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根据该方法,能够避免在盒体23上形成注入口250。
此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第1表面流路151。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在膜21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根据该方法,能够避免在盒体23上形成注入口250。
此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第1大气室84a。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在膜65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在第2壁71b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在第3壁71c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或在第4壁71d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等。如果在第1大气室84a上形成注入口250,则能够从比第1容纳室85更靠上游侧的第1大气室84a向容纳部81内注入墨水,所以即使在注入的墨水中混入了气泡,气泡也难以到达第4容纳室93。
此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比第1容纳室85更靠上游侧、并且比第1大气室84a更靠下游侧的区域。由此,能够从比第1容纳室85更靠上游侧的部分向容纳部81内注入墨水,所以即使在注入的墨水中混入了气泡,气泡也难以到达第4容纳室93。
此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第3表面流路167。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在膜21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根据该方法,能够避免在盒体23上形成注入口250。
此外,作为注入口250的形成部位,例如也可以采用第2大气室84b。在此情况下,可以采用在膜65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在第1壁71a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在第2壁71b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或在第4壁71d上形成注入口250的方法等。如果在第2大气室84b上形成注入口250,则能够从比第1容纳室85更靠上游侧的第2大气室84b向容纳部81内注入墨水,所以即使在注入的墨水中混入了气泡,气泡也难以到达第4容纳室9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检测部件29采用的是具有棱镜部127的光学部件。但是,检测部件29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能够用于检测容器10内的墨水剩余量状态的部件即可。作为检测部件29,例如也可以采用压电元件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膜61对应于第1片状部件,膜57对应于第2片状部件,膜21对应于第3片状部件。此外,第1壁71a对应于第1外壁,第2壁71b对应于第2外壁。此外,第1下面流路191对应于第1外壁流路,第5表面流路185对应于第2外壁流路,第4表面流路179对应于第3外壁流路,第2表面流路159对应于第4外壁流路,第3表面流路167对应于第5外壁流路。此外,弯曲部251对应于弯曲部,第3分隔板75c对应于分隔壁,大气开放口45对应于大气开放孔,第1大气室84a对应于大气连通室,第2大气室84b对应于第2大气连通室。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注入墨水时能够容易地避免气泡混入到第4容纳室93内。如果气泡混入到第4容纳室93内,则混入到第4容纳室93内的气泡有时会到达打印头。如果气泡到达打印头内,则有时打印头的墨水喷出性能会下降。即,存在以下问题:如果气泡混入到第4容纳室93内,则有时墨水喷出性能会下降。
如果从包括第4容纳室93的第4容纳室93的下游侧向容纳部81内注入墨水,则气泡容易混入到第4容纳室93的下游侧。供给口33设置在第4容纳室93的下游侧。即,第4容纳室93的下游侧比第4容纳室93的上游侧更接近打印头。因此,如果气泡混入到第4容纳室93的下游侧,则混入的气泡容易到达打印头。因此,从能够容易地避免气泡到达打印头的观点看,也优选的是从比第4容纳室93更靠上游侧的部分向容纳部81内注入墨水。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如果容纳在容器10中的墨水的剩余量变少或用尽,则具有足够的剩余量的新的容器10将被更换。但是,打印机1的形态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打印机1的形态,也可以采用从罐向打印头供给墨水的形态,所述罐的墨水的容量大于容器10的容量。如图15所示,具有这样的形态的打印机2000具有罐2100和中转单元2200。罐2100储存墨水。罐2100内的墨水经由管2300供给中转单元2200。中转单元2200安装在支架3上。支架3可拆装地搭载有中转单元2200。在该打印机2000中,作为中转单元2200而采用上述容器10。
罐2100内的墨水经由管2300供给中转单元2200。供给到中转单元2200中的墨水被供给设置在支架3上的打印头(未图示)。即,中转单元2200具有将罐2100内的墨水中转供应到打印头的功能。并且,如果罐2100内的墨水剩余量变少或用尽,则使用者能够向罐2100补充墨水。在罐2100上设置有未图示的注入口。使用者能够从该注入口向罐2100内补充墨水。
另外,作为打印机2000,如图16(a)所示,可以采用将罐2100附加设置到打印机1的外装盒体(箱体)2400的外侧的方式。将罐2100附加设置在外装盒体2400的外侧的方式称作罐2100的外置方式。此外,作为打印机2000,如图16(b)所示,也可以采用将罐2100内置在打印机1的外装盒体2400的内侧的方式。将罐2100内置在外装盒体2400的内侧的方式称作罐2100的内置方式。
如图17所示,罐2100内的墨水经由管2300,从作为中转单元2200的容器10的注入口250被供给到容纳部81内。供给到容纳部81内的墨水被从供给口33供给打印头2500。在打印机2000中,容器10的注入口250形成在比第4容纳室93更靠上游侧的位置。由此,在打印机2000中,也能够得到与打印机1同样的效果。容器10的注入口250只要形成在比第4容纳室93更靠上游侧的部位即可。
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喷墨打印机及其墨水容器,也能够应用到消耗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在这些液体喷射装置中使用的液体容纳容器。例如,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作为在如下所述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使用的液体容纳容器。
(1)传真装置等的图像记录装置;(2)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彩色器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3)在形成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或场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4)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样品喷射装置;(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8)对时钟或照相机等的精密机械精确地定位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10)为了将基板等蚀刻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11)具有喷射其他任意的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消耗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此外,所谓的“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以粒状、泪状、丝状拖尾的状态。另外,这里所述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消耗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粘性高或低的液态的材料、以及像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液态材料也包含在“液体”中。另外,并不仅包含作为物质的一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体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媒中的物质等也包含在“液体”中。上述的“液体”也可以表述为“液状体”。作为液体或液状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或液晶等。在此,所谓的墨水,包含通常的水溶性墨水及油性墨水以及胶状墨水、热溶性墨水等各种液体组合物。

Claims (18)

1.一种制造具有下述结构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有:
盒体,其设置有能够容纳液体的容纳部;
供给口,其能够将所述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向外部供给;以及
检测部件,其用于能够检测所述容纳部内的所述液体的量,其中,
在所述盒体中,所述容纳部具有:
第1容纳室,其能够容纳所述液体;
第2容纳室,在从所述容纳部朝向所述供给口的所述液体的流动中,其设置在比所述第1容纳室更靠所述供给口,并且所述第2容纳室与所述第1容纳室连通;
第3容纳室,其设置在比所述第2容纳室更靠所述供给口,并与所述第2容纳室连通;以及
第4容纳室,其设置在比所述第3容纳室更靠所述供给口,并与所述第3容纳室连通,其中,
所述第4容纳室被第1片状部件从所述第3容纳室分隔,
所述检测部件设置在所述第4容纳室内,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包括:
注入口形成工序,其对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在比所述第4容纳室更靠所述第1容纳室的部位形成有与所述容纳部内连通的注入口;以及
注入工序,其从所述注入口注入液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体的第1外壁上,设置有从所述盒体的外侧朝向所述第4容纳室内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检测部件具有透光性,并且所述检测部件在从所述盒体的外侧覆盖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从所述开口部突出到所述第4容纳室内,
使所述第3容纳室与所述第4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包括设置在所述第1外壁上的第1外壁流路,所述第1外壁流路被具有透光性的第2片状部件从所述盒体的外侧封闭,
在所述第1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2片状部件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体中,在使所述第1外壁流路与所述第4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中设置有弯曲部;
在所述第1外壁流路到所述弯曲部之间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容纳室、所述第2容纳室、所述第3容纳室及所述第4容纳室中,所述第3容纳室具有最大的容积,
在所述第3容纳室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3容纳室中,在与所述第4容纳室重叠的区域的外侧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第3容纳室与所述第2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中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体中,使所述第3容纳室与所述第2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所述流路包括设置在所述盒体的第2外壁上的第2外壁流路,
所述第2外壁流路被第3片状部件从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外侧封闭,
在所述第2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3片状部件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容纳室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体中,使所述第2容纳室与所述第1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包括设置在所述盒体的第2外壁上的第3外壁流路,
所述第3外壁流路被第3片状部件封闭,
在所述第3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3片状部件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体中设置有:
分隔壁,其将所述第2容纳室与所述第1容纳室分隔;以及
肋,其在所述第1容纳室内,在与所述分隔壁间隔开的位置上与所述分隔壁相对,其中,
在所述分隔壁与所述肋之间形成为与所述第1容纳室内连通的所述注入口。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体中设置有:
分隔壁,其将所述第2容纳室与所述第1容纳室分隔;以及
肋,其在所述第1容纳室内,在与所述分隔壁间隔开的位置上与所述分隔壁相对,其中,
在所述肋的与所述分隔壁侧相反的一侧形成为与所述第1容纳室内的所述注入口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体中设置有大气连通室,所述第1容纳室设置在比所述大气连通室更靠所述供给口,所述大气连通室经由设置在所述盒体上的大气开放孔使所述第1容纳室与所述盒体的外部连通,
在比所述第1容纳室更靠所述大气开放孔的部位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大气连通室与所述第1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包括设置在所述盒体的第2外壁上的第4外壁流路,
所述第4外壁流路被第3片状部件封闭,
在所述第4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3片状部件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大气连通室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盒体中,在所述第4外壁流路与所述第1容纳室之间设置有第2大气连通室,所述第2大气连通室分别与所述第4外壁流路及所述第1容纳室连通,
在比所述第1容纳室更靠所述大气开放孔,并且比所述第4外壁流路更靠所述供给口的部位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第2大气连通室与所述第1容纳室之间连通的流路包括设置在所述盒体的第2外壁上的第5外壁流路,
所述第5外壁流路被第3片状部件封闭,
在所述第5外壁流路中,在所述第3片状部件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大气连通室上形成有所述注入口。
18.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该液体容纳容器通过权利要求1~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而制造。
CN201310383224.0A 2012-08-31 2013-08-29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Active CN1036605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1473 2012-08-31
JP2012-191473 2012-08-31
JP2012-213718 2012-09-27
JP2012213718A JP6102149B2 (ja) 2012-08-31 2012-09-27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60587A true CN103660587A (zh) 2014-03-26
CN103660587B CN103660587B (zh) 2016-12-28

Family

ID=50186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83224.0A Active CN103660587B (zh) 2012-08-31 2013-08-29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85113B2 (zh)
JP (1) JP6102149B2 (zh)
CN (1) CN1036605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0660A (zh) * 2016-11-04 2018-05-11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盒体、液体封入盒体的制造方法及液体移送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44771B1 (en) 2016-06-15 2017-08-29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having a stir bar
US10336081B2 (en) 2016-06-27 2019-07-02 Funai Electric Co., Ltd. Method of maintaining a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US9751315B1 (en) 2016-06-15 2017-09-05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having flow configuration
US9707767B1 (en) 2016-06-15 2017-07-18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having a stir bar and guide portion
US9751316B1 (en) 2016-06-15 2017-09-05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having a stir bar
US10207510B2 (en) 2016-06-15 2019-02-19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having a guide portion
US9688074B1 (en) 2016-09-02 2017-06-27 Funai Electric Co., Ltd. (Jp)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having multiple stir bars
US9908335B2 (en) 2016-07-21 2018-03-06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having features to reduce stagnation zones
US10105955B2 (en) 2016-08-17 2018-10-23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having a moveable stir bar
US9931851B1 (en) 2016-09-28 2018-04-03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and stir bar feedback method and use thereof
US10124593B2 (en) 2016-12-08 2018-11-13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US10059113B2 (en) 2016-12-08 2018-08-28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US9889670B1 (en) 2016-12-09 2018-02-13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US9902158B1 (en) 2016-12-09 2018-02-27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US9937725B1 (en) 2017-02-17 2018-04-10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JP7224945B2 (ja) * 2019-02-04 2023-02-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0875A (zh) * 2002-02-14 2003-09-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US20080094429A1 (en) * 2000-10-20 2008-04-24 Hisashi Miyazawa Ink cartridge for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US20090015644A1 (en) * 2006-08-11 2009-01-15 Satoshi Shinada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CN101590736A (zh) * 2008-05-27 2009-12-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12833A (zh) * 2008-06-27 2009-12-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US20100073438A1 (en) * 2008-06-27 2010-03-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43539B2 (ja) * 1993-02-03 2001-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残量検知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なら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229092B2 (ja) * 1993-11-09 2001-1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076375A (ja) * 2001-04-03 2007-03-29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5125277B2 (ja) * 2006-08-12 2013-01-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MX2009001581A (es) 2006-08-11 2009-04-24 Seiko Epson Corp Método de llenado de líquido y contenedor de recepción de líquido.
JP5126187B2 (ja) 2006-08-12 2013-01-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JP4985501B2 (ja) 2008-03-21 2012-07-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製造方法
US8366251B2 (en) 2008-06-27 2013-0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JP5272540B2 (ja) 2008-06-27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JP5565029B2 (ja) * 2010-03-29 2014-08-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US9039148B2 (en) * 2010-06-15 2015-05-2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supply reservoir
JP6019765B2 (ja) * 2012-05-31 2016-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再充填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94429A1 (en) * 2000-10-20 2008-04-24 Hisashi Miyazawa Ink cartridge for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CN1440875A (zh) * 2002-02-14 2003-09-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US20090015644A1 (en) * 2006-08-11 2009-01-15 Satoshi Shinada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CN101590736A (zh) * 2008-05-27 2009-12-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12833A (zh) * 2008-06-27 2009-12-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US20100073438A1 (en) * 2008-06-27 2010-03-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20660A (zh) * 2016-11-04 2018-05-11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盒体、液体封入盒体的制造方法及液体移送方法
US11266985B2 (en) 2016-11-04 2022-03-08 Sysmex Corporation Liquid sealed cartridge, method for producing liquid sealed cartridge, and liquid sending method
CN108020660B (zh) * 2016-11-04 2022-04-15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盒体、液体封入盒体的制造方法及液体移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61687A (ja) 2014-04-10
JP6102149B2 (ja) 2017-03-29
US9085113B2 (en) 2015-07-21
CN103660587B (zh) 2016-12-28
US20140061961A1 (en) 2014-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60587A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KR101097012B1 (ko)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04547345U (zh)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
TWI402180B (zh) 液體供給系統及用於其之製造方法
CN101612835B (zh)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N101628506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90736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12834B (zh) 向液体容器注入液体的方法、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JP6311261B2 (ja) 液体収容体の再生方法、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の再生方法
CN203449756U (zh) 印刷材料的注入配件以及注入装置
CN104015492A (zh) 液体容纳容器
CN103419504A (zh) 液体容纳体以及容纳体单元
CN103448373B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CN103448372B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CN106004057A (zh) 容器、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103203998A (zh) 液体容纳体以及液体消耗装置
CN104553320A (zh) 液体喷射系统
CN103419503A (zh)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CN106985537A (zh)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方法
CN103660593A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CN107031193B (zh) 液体收容体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908433A (zh) 液体容纳体、注入方法
CN104626754A (zh)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