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35327A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35327A CN103635327A CN201280033011.9A CN201280033011A CN103635327A CN 103635327 A CN103635327 A CN 103635327A CN 201280033011 A CN201280033011 A CN 201280033011A CN 103635327 A CN103635327 A CN 1036353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ller
- transferred
- thermal head
- ink ribbon
- prin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31 hot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644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glycol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25 polyurethane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5/00—Other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or incorporated in, ink-ribbon mechanisms
- B41J35/04—Ink-ribbon guid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8—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for dealing with the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after us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5/00—Other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or incorporated in, ink-ribbon mechanisms
- B41J35/38—Feeding the ink ribbon to waste after us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028—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thermal printer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6—Means for paper feeding or form feed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40—Details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printing, e.g. machine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the arrangement as a whole or of its constitutive parts
- G06K15/4065—Managing print media, e.g. determining available sheet siz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其具有被转印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的被转印辊,且能防止与被印刷到印刷介质的被印刷图像相同形状的油墨的剥离痕迹残留于使用完的墨带。印刷装置(1)具有:印刷用热敏头(6),其对墨带(3)进行加热并将涂覆于墨带(3)的油墨转印并印刷到印刷介质(2);消除用热敏头(35),其配置在印刷用热敏头(6)与色带卷取部(22)之间并对利用印刷用热敏头(6)转印油墨后的墨带(3)进行加热;被转印辊(36),其与消除用热敏头(35)对置并被转印利用消除用热敏头(35)加热的墨带(3)的油墨;以及辊保持部(51),其保持被转印辊(36)。被转印辊(36)能相对于辊保持部(51)进行装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印刷用热敏头对墨带进行加热并将涂覆在墨带上的油墨转印并印刷到印刷介质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广泛地利用了一种利用热敏头对墨带进行加热并将涂覆在墨带上的油墨转印并印刷到印刷介质的热转印式印刷装置。在该印刷装置中,由于与印刷到印刷介质的图像相同形状的油墨从墨带上剥离,因此在印刷后的墨带上残留有与已印刷的图像相同形状的油墨的剥离痕迹。因此,通过观察该剥离痕迹,或者通过对墨带中的没有剥离油墨的部分再次进行热转印,能够容易地识别印刷到印刷介质的图像。
近年来,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店铺内设置具有热转印式印刷装置的卡发行系统的例子不断增多,该热转印式印刷装置在卡传送路中传送卡时,通过热敏头或者热压等将文字信息等印刷到卡的表面。在这样的卡发行系统的印刷装置中,存在这样的担忧:装置的管理员很容易从残留在使用完的墨带上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获得印刷到卡的图像,或者第三者很容易从残留在废弃了的使用完的墨带上的油墨的剥离痕迹获得印刷到卡的图像,近来十分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因此,这种担忧成为问题。
以往,提出了一种能够解决这种问题的热转印式印刷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具有消除用热敏头和被转印辊,所述消除用热敏头对利用热敏头向被转印材转印油墨后的墨带进行加热,所述被转印辊被转印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因此,在该印刷装置中,在使用完的墨带上残留有与印刷到被转印材的图像不同形状的油墨的剥离痕迹。所以,在该印刷装置中,能够保护印刷到被转印材的个人信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01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由于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被转印到被转印辊,因此被转印辊的表面逐渐被油墨弄脏。若被转印辊的表面被油墨弄脏,则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变得不易转印到被转印辊。若墨带的油墨变得不易转印到被转印辊,则有与印刷到被转印材的图像相同形状的油墨的剥离痕迹残留在使用完的墨带上的担忧,其结果是,有能够获取印刷到被转印材的图像的担忧。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其具有被转印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的被转印辊,且能够防止与印刷到印刷介质的被印刷图像相同形状的油墨的剥离痕迹残留在使用完的墨带上。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具有:介质传送路,其供印刷介质传送;印刷用热敏头,其对墨带进行加热,并将涂覆在墨带上的油墨转印并印刷到在介质传送路中被传送的印刷介质;色带提供部,其用于向印刷用热敏头提供墨带;色带卷取部,其用于将提供到印刷用热敏头的墨带卷取;消除用热敏头,其在从色带提供部朝向色带卷取部的墨带的传送方向上配置在印刷用热敏头与色带卷取部之间,并对利用印刷用热敏头转印油墨后的墨带进行加热;被转印辊,其与消除用热敏头对置,并被转印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以及辊保持部,其保持被转印辊,其特征在于,被转印辊能够相对于辊保持部进行装卸。
在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中,被转印辊能够相对于保持被转印辊的辊保持部进行装卸,因此能够更换被转印辊。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在被转印辊的表面被油墨弄脏到不能转印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的程度之前,更换被转印辊,能够避免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不能被转印到被转印辊的情况。其结果是,在本发明中,能够防止与印刷到印刷介质的被印刷图像相同形状的油墨的剥离痕迹残留在使用完的墨带上。并且,在本发明中,只要更换被转印辊,便能够避免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不能被转印到被转印辊的情况,因此印刷装置的保养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中,优选辊保持部具有第一卡合部、第二卡合部以及卡合部施力部件,所述第一卡合部与被转印辊的轴向的一端卡合,且与被转印辊一起旋转,所述第二卡合部与被转印辊的轴向的另一端卡合,且与被转印辊一起旋转,并且能够朝向被转印辊的轴向移动,所述卡合部施力部件将第二卡合部朝向被转印辊施力,被转印辊利用卡合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保持于辊保持部,若抵抗卡合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第二卡合部移动,则能够从辊保持部拆卸被转印辊。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只要使第二卡合部朝向被转印辊的轴向移动,便能够更换被转印辊。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更换被转印辊。
在本发明中,优选印刷装置具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用于检测由于被转印墨带的油墨而外径变大的被转印辊的外径是否成为预定的大小以上。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根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能够在被转印辊的表面被油墨弄脏到不能转印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的程度之前,可靠地更换被转印辊。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不能被转印到被转印辊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印刷装置例如具有第二辊保持部和保持部施力部件,所述第二辊保持部将辊保持部保持为能够朝向被转印辊靠近消除用热敏头的方向以及从消除用热敏头远离的方向移动,所述保持部施力部件将辊保持部朝向被转印辊靠近消除用热敏头的方向施力,检测机构具有随着辊保持部的移动而转动的杆部件和检测杆部件的转动的传感器。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第二辊保持部具有将杆部件保持为能够转动的固定轴,杆部件具有与辊保持部卡合的保持部卡合部和被传感器检测的被检测部,从成为杆部件的转动中心的固定轴至被检测部之间的距离比从固定轴至保持部卡合部之间的距离长。即使由于转印墨带的油墨而发生变化的被转印辊的外径的变化量很微小,但是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也能够利用传感器高精度地检测被转印辊的外径的变化。
在本发明中,优选被转印辊的至少外周面由与印刷介质相同的材料形成。一般来讲,由于墨带的油墨使用容易转印到印刷介质的油墨,因此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就会容易地转印到被转印辊。
在本发明中,优选被转印辊具有橡胶制的芯材和由与印刷介质相同的材料形成且覆盖芯材的外周面的管状的外覆部件。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利用由橡胶形成的芯材的弹性,能够将外覆部件压向墨带的更广的范围。因此,能够使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更加广范围的油墨转印到被转印辊,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与印刷到印刷介质的被印刷图像相同形状的油墨的剥离痕迹残留在使用完的墨带上。并且,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只要更换转印有油墨的外覆部件,便能够再次利用被转印辊。因此,能够降低印刷装置的运行成本。
在本发明中,优选印刷装置具有对置部件和头部移动机构,所述对置部件与印刷用热敏头对置,所述头部移动机构使印刷用热敏头朝向印刷用热敏头靠近对置部件的方向以及从对置部件远离的方向移动,头部移动机构与印刷用热敏头的移动联动,使消除用热敏头朝向消除用热敏头靠近被转印辊的方向以及从被转印辊远离的方向移动。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能够通过消除用热敏头可靠地对利用印刷用热敏头转印油墨后的墨带进行加热,并使利用印刷用热敏头转印油墨后的墨带的油墨可靠地转印到被转印辊。
在本发明中,优选头部移动机构使印刷用热敏头以及消除用热敏头朝向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这三个位置移动,所述第一位置为印刷用热敏头从对置部件远离且消除用热敏头从被转印辊远离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印刷用热敏头靠近对置部件且消除用热敏头靠近被转印辊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为印刷用热敏头从对置部件远离且消除用热敏头靠近被转印辊的位置。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即使在没有利用印刷用热敏头对印刷介质进行印刷时,也能够使用消除用热敏头使墨带的油墨转印到被转印辊。
在本发明中,优选印刷装置具有驱动用马达和动力传递机构,所述驱动用马达用于使色带卷取部的卷芯以及被转印辊旋转,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用于将驱动用马达的动力传递至卷芯以及被转印辊,利用卷芯卷取的墨带的移动速度比利用被转印辊传送的墨带的移动速度快,动力传递机构具有转矩限制器和单向离合器,所述转矩限制器限制通过卷芯卷取墨带的卷取转矩,所述单向离合器使被转印辊朝向卷芯卷取墨带的方向空转。
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由于利用卷芯卷取的墨带的移动速度比利用被转印辊传送的墨带的移动速度快,因此能够防止墨带在卷芯与被转印辊之间松弛。并且,由于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使被转印辊朝向卷芯卷取墨带的方向空转的单向离合器,因此即使利用卷芯卷取的墨带的移动速度比利用被转印辊传送的墨带的移动速度快,也能够降低驱动用马达的负荷。
并且,由于动力传递机构具有限制通过卷芯卷取墨带的卷取转矩的单向离合器,因此,即使例如墨带粘贴于被转印辊而导致通过卷芯卷取墨带的卷取转矩变大,也能够防止墨带在卷芯与被转印辊之间扭断。并且,若转矩限制器发挥作用而使利用卷芯卷取的墨带的移动速度变慢,则由于驱动用马达的动力被传递至被转印辊,从而被转印辊朝向卷芯传送墨带,因此即使墨带粘贴于被转印辊,也能够解除墨带朝向被转印辊粘贴。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具有被转印利用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墨带的油墨的被转印辊的印刷装置中,能够防止与印刷到印刷介质的被印刷图像相同形状的油墨的剥离痕迹残留在使用完的墨带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从侧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消除用热敏头以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从其他方向表示图2所示的消除用热敏头以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头部移动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头部移动机构的动作的图,图5(A)是表示印刷用热敏头以及消除用热敏头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图,图5(B)是表示印刷用热敏头以及消除用热敏头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6是从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将第一壳体以及安装于第一壳体的结构拆除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从图6所示的状态将被转印辊拆卸后的状态的图6的E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从其他方向表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将被转印辊拆卸后的状态的图6的E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被转印辊以及其周边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检测机构的结构以及动作的侧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检测机构的结构以及动作的侧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色带传送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印刷装置;
2卡(印刷介质);
3墨带;
4卡传送路(介质传送路);
6热敏头(印刷用热敏头);
17压辊(对置部件);
18头部移动机构;
21色带提供部;
22色带卷取部;
27色带传送用马达(驱动用马达);
28动力传递机构;
30a左侧面部(第二辊保持部);
30b右侧面部(第二辊保持部);
35热敏头(消除用热敏头);
36被转印辊;
37检测机构;
49芯材;
50外覆部件;
51辊保持部;
52第一卡合部;
53第二卡合部;
54压缩螺旋弹簧(卡合部施力部件);
67压缩螺旋弹簧(保持部施力部件);
71杆部件;
71d第四杆部(被检测部);
72传感器;
75固定轴;
91卷芯;
93转矩限制器;
Y被转印辊的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印刷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1是用于从侧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为用于向作为印刷介质的卡2印刷文字、记号以及图形等被印刷图像的装置。具体地说,印刷装置1为热转印方式的印刷装置,其使用通过对带状的薄膜涂覆油墨而形成的墨带3,通过加热将墨带3的油墨转印并印刷到卡2。该印刷装置1例如装设于卡发行装置等上位装置来使用。另外,涂覆在墨带3上的油墨有各种油墨,并且,也不特别限定油墨的颜色。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墨带3为只能进行单色(例如黑色)印刷的墨带,但是墨带3也可以为能够进行多种颜色的印刷的墨带。
在印刷装置1的内部形成有作为传送卡2的介质传送路的卡传送路4。卡传送路4以在图1的左右方向上贯通印刷装置1的方式呈直线状形成。印刷装置1具有卡传送机构5、印刷用热敏头6(下称“热敏头6”)、墨带盒8(下称“盒8”)、色带传送机构9以及清洁辊10,所述卡传送机构5在卡传送路4中传送卡2,所述热敏头6对墨带3进行加热并将油墨转印并印刷到卡2,所述盒8进行墨带3的提供以及卷取,所述色带传送机构9从后述的色带提供部21朝向色带卷取部22传送墨带3,所述清洁辊10去除附着在印刷前的卡2表面的尘埃等。热敏头6等容纳于壳体12的内部。
本实施方式的卡2例如为厚度为0.7至0.8mm左右的聚氯乙烯制的卡,且呈大致长方形状形成。在该卡2的表面例如形成有记录磁数据的磁条。另外,也可在卡2的内部内置有IC芯片或者通信用的天线。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分别设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并且,以X方向为“前后方向”,以Y方向为“左右方向”,以Z方向为“上下方向”,以X1方向侧为“前”侧,以X2方向侧为“后”侧,以Z1方向侧为“上”侧,以Z2方向侧为“下”侧。并且,如图6所示,以Y1方向侧(图1的纸面内侧)为“右”侧,以Y2方向侧(图1的纸面前侧)为“左”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呈大致长方形状形成的卡2的长边方向与前后方向(X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并且以卡2的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Z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通过卡传送机构5从前往后传送卡2。
卡传送机构5具有多个卡传送辊13和垫辊14,所述多个卡传送辊13与卡2抵接并传送卡2,所述垫辊14与若干卡传送辊13对置。卡传送辊13以从下侧面对卡传送路4的方式配置。多个卡传送辊13经由由带轮或者同步带等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省略图示)与卡传送用马达15连接。垫辊14从上侧与卡传送辊13对置,并被朝向卡传送辊13施力。
热敏头6配置在位于印刷装置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心且位于卡传送路4的上侧的位置。在热敏头6的下方配置有作为对置部件的压辊17。在向卡2印刷时,压辊17隔着卡2与热敏头6对置。并且,压辊17经由将卡传送辊13和卡传送用马达15连接的动力传递机构与卡传送用马达15连接,并与卡传送辊13一起旋转。
热敏头6与头部移动机构18连接,所述头部移动机构18使热敏头6朝向热敏头6靠近压辊17的方向以及从压辊17远离的方向移动。卡2以及墨带3在上下方向上通过热敏头6与压辊17之间。并且,热敏头6通过从头部移动机构18传递来的动力,相对于卡传送路4(具体是相对于压辊17)上下移动。该热敏头6隔着墨带3以预定的抵接力与卡2的上表面抵接,并对在卡传送路4中被传送的卡2的上表面进行印刷。对于头部移动机构18的具体结构将在下文叙述。
盒8具有色带提供部21和色带卷取部22,所述色带提供部21用于向热敏头6提供墨带3,所述色带卷取部22用于将提供到热敏头6并且印刷结束后的使用完的墨带3卷取。该盒8配置于卡传送路4的上方,且能够相对于壳体12进行装卸。并且,色带提供部21配置于比热敏头6靠前侧的位置,色带卷取部22配置于比热敏头6靠后侧的位置。另外,色带卷取部22与色带传送机构9连接。对于色带卷取部22与色带传送机构9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详细结构将在下文叙述。
并且,盒8具有多个轴23和一对框架,所述多个轴23以左右方向为轴向配置,所述一对框架经由多个轴23连接。色带提供部21以及色带卷取部22被支承于一对框架之间。墨带3通过轴23以及轴24被从色带提供部21引导至热敏头6,并且被从热敏头6引导至色带卷取部22,所述轴24以左右方向为轴向被固定于后述的第二壳体30。具体地说,墨带3被从色带提供部21朝向热敏头6向大致斜后下方引导,然后被从热敏头6朝向色带卷取部22向大致斜后上方引导。并且,墨带3以油墨涂覆面与卡2对置且相反一侧的面与热敏头6对置的方式配置。
色带传送机构9具有色带传送辊25和垫辊26,所述色带传送辊25与墨带3抵接并传送墨带3,所述垫辊26与色带传送辊25对置。并且,色带传送机构9具有色带传送用马达27和动力传递机构28(参照图12),所述色带传送用马达27与色带传送辊25连接,所述动力传递机构28用于将色带传送用马达27的动力传递到色带传送辊25等。色带传送辊25配置于热敏头6的斜后上侧,且配置于热敏头6与色带卷取部22之间。垫辊26从大致后侧与色带传送辊25对置,并被朝向色带传送辊25施力。对于色带传送机构9的更加具体的结构将在下文叙述。
清洁辊10配置在印刷装置1的前端侧。该清洁辊10从上侧与多个卡传送辊13中的配置在最前侧的卡传送辊13对置,并被朝向该卡传送辊13施力。清洁辊10对利用热敏头6进行印刷前的卡2的上表面进行清洁。
壳体12由配置在上侧的第一壳体29和配置在下侧的第二壳体30构成。第一壳体29的前端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于以左右方向为轴向配置的轴31,第一壳体29能够以轴31为中心,相对于第二壳体30从图1所示的状态朝向图1的顺时针的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若第一壳体29相对于第二壳体30朝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则能够从壳体12取出盒8。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具有消除用热敏头35(下称“热敏头35”)、被转印辊36以及检测机构37,所述消除用热敏头35对利用热敏头6转印油墨后的墨带3进行加热,所述被转印辊36被转印利用热敏头35加热的墨带3的油墨,所述检测机构37用于检测由于被转印墨带3的油墨而外径变大的被转印辊36的外径是否成为预定的大小以上。对于热敏头35、被转印辊36、检测机构37以及这些部件的周边部分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叙述。
(消除用热敏头的周边部分的结构以及头部移动机构的结构)
图2是图1所示的消除用热敏头35以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从其他方向表示图2所示的消除用热敏头35以及其周边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头部移动机构18的结构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头部移动机构18的动作的图,图5(A)是表示印刷用热敏头6以及消除用热敏头35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图,图5(B)是表示印刷用热敏头6以及消除用热敏头35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的图。
热敏头35在从色带提供部21朝向色带卷取部22的墨带3的传送方向上,配置于热敏头6与色带卷取部22之间。也就是说,热敏头35配置在热敏头6的斜后上侧。该热敏头35安装于头部保持架38。头部保持架38以能够朝向热敏头35靠近被转印辊36的方向以及从被转印辊36远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第一壳体29。具体地说,头部保持架38以能够朝向斜前上方以及斜后下方移动的方式保持于第一壳体29。
在头部保持架38固定有用于将头部保持架38朝向其移动方向引导的引导轴39、40。引导轴39、40以从头部保持架38的左右方向的两端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头部保持架38。该引导轴39、40与形成于第一壳体29的引导槽29a卡合。在固定于头部保持架38的前上端侧的引导轴40安装有两个辊41。两个辊4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引导轴40。并且,头部保持架38被省略图示的施力部件朝向热敏头35从被转印辊36远离的方向(也就是斜前上方)施力。
头部移动机构18具有头部保持架42、头部驱动用马达43以及动力传递机构44,所述头部保持架42保持热敏头6,所述头部驱动用马达43用于使热敏头6与头部保持架42一起上下移动,所述动力传递机构44用于将头部驱动用马达43的动力传递到头部保持架42。动力传递机构44具有与头部保持架42的上端侧抵接的偏心凸轮45。热敏头6固定在头部保持架42的下端侧。头部保持架42被省略图示的施力部件朝向热敏头6从压辊17远离的方向(也就是上方)施力。在头部保持架42的后表面固定有用于使热敏头35移动的凸轮46。如上所述,头部保持架38被朝向斜前上方施力,保持于头部保持架38的辊41与成为凸轮46的凸轮面的凸轮46的后表面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头部驱动用马达43旋转,则偏心凸轮45旋转而使头部保持架42上下移动,同时辊41沿凸轮46的凸轮面旋转而使头部保持架38移动。也就是说,头部移动机构18与朝向靠近压辊17的方向以及从压辊17远离的方向移动的热敏头6的移动联动,使热敏头35朝向热敏头35靠近被转印辊36的方向以及从被转印辊36远离的方向移动。
具体地说,头部移动机构18使热敏头6、35朝向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这三个位置移动,所述第一位置为热敏头6从压辊17远离且热敏头35从被转印辊36远离的位置(参照图4),所述第二位置为热敏头35靠近压辊17且热敏头35靠近被转印辊36的位置(参照图5(A)),所述第三位置为热敏头6从压辊17远离且热敏头35靠近被转印辊36的位置(参照图5(B))。
在印刷装置1为待机状态时,热敏头6、35位于第一位置,此时呈不能向卡2印刷以及向被转印辊36转印油墨的状态。当热敏头6、35位于第二位置时,呈能够向卡2印刷以及向被转印辊36转印油墨的状态,若对热敏头6进行加热,则向卡2进行印刷,若对热敏头35进行加热,则向被转印辊36转印油墨(具体是向构成被转印辊36的后述的外覆部件50转印油墨)。当热敏头6、35位于第三位置时,呈虽然不能向卡2印刷但是能够向被转印辊36转印油墨的状态,若对热敏头35进行加热,则向被转印辊36转印油墨。
(被转印辊以及被转印辊的周边部分的结构)
图6是从图1所示的印刷装置1拆除第一壳体29以及安装于第一壳体29的结构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从图6所示的状态拆卸被转印辊36后的状态的图6的E部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从其他方向表示从图6所示的状态拆卸被转印辊36后的状态的图6的E部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被转印辊36以及其周边部分的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9所示,被转印辊36由旋转轴48、圆筒状的芯材49以及外覆部件50构成,所述圆筒状的芯材49固定于旋转轴48的外周面,所述外覆部件50覆盖芯材49的外周面并构成被转印辊36的外周面。旋转轴48由铁棒等金属材料形成。旋转轴48的至少两端侧呈中空状形成。并且,在旋转轴48的两端形成有键槽48a。芯材49由具有弹性的弹性部件形成。具体地说,芯材49由聚氨酯橡胶等橡胶形成。芯材49的宽度(轴向的宽度)与热敏头3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Y方向的宽度)相同或者比热敏头3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Y方向的宽度)宽一些。
外覆部件50由与卡2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就是说,外覆部件50由聚氯乙烯形成。更加具体地说,外覆部件50由软质的聚氯乙烯形成。并且,被覆部件50由透明的聚氯乙烯形成。并且,外覆部件50的宽度(轴向的宽度)比芯材49的宽度大。外覆部件50的宽度比旋转轴48的长度(轴向的长度)小,旋转轴48的两端侧比外覆部件50突出。外覆部件50例如为呈管状形成的热收缩管,若在外覆部件50的内周侧插入芯材49的状态下加热外覆部件50,则外覆部件50收缩从而固定于芯材49。
被转印辊36与热敏头35对置。具体地说,被转印辊36从斜后下侧与热敏头35对置。该被转印辊36以其轴向与左右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保持于辊保持部51。并且,被转印辊36能够相对于辊保持部51进行装卸。
辊保持部51具有第一卡合部52、第二卡合部53以及压缩螺旋弹簧54(参照图9),所述第一卡合部52与旋转轴48的左端卡合,且与被转印辊36一起旋转,所述第二卡合部53与旋转轴48的右端卡合,且与被转印辊36一起旋转,所述压缩螺旋弹簧54作为将第二卡合部53朝向被转印辊36施力(也就是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施力)的卡合部施力部件。并且,辊保持部51具有弹簧保持架55和保持架56,所述弹簧保持架55保持压缩螺旋弹簧54,所述保持架56在将第一卡合部52保持为能够旋转的同时,保持弹簧保持架55。
第一卡合部52具有旋转轴60和键61,所述旋转轴60以左右方向为轴向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保持架56,所述键61固定于旋转轴60的右端侧。在旋转轴60的外周面固定有构成色带传送机构9的动力传递机构28的后述的带轮84,第一卡合部52与色带传送机构9连接。键61能够与旋转轴48的键槽48a卡合。
第二卡合部53具有旋转轴62和圆板状的凸缘63,所述旋转轴62以左右方向为轴向保持于弹簧保持架55,所述圆板状的凸缘63固定于旋转轴62的外周面。弹簧保持架55呈大致有底圆筒状形成,且以其底部配置于右侧的方式固定于保持架56。旋转轴62的右端侧部分插入在弹簧保持架55的内周侧。旋转轴62以能够相对于弹簧保持架55旋转且能够朝向左右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弹簧保持架55的内周面以及弹簧保持架55的底部。
压缩螺旋弹簧54配置在弹簧保持架55的内周侧。并且,在压缩螺旋弹簧54的内周侧贯穿插入有旋转轴62的右端侧部分。压缩螺旋弹簧54的左端与旋转轴62抵接,压缩螺旋弹簧54的右端与弹簧保持架55的底部抵接,旋转轴62被压缩螺旋弹簧54的作用力朝向左侧施力。在旋转轴62的左端侧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圆板状的沿部62a。
通过在使旋转轴60的右端侧插入到旋转轴48的左端侧的内周面的同时,使键61与形成于旋转轴48的左端的键槽48a卡合,并且在使旋转轴62的左端侧插入到旋转轴48的右端侧的内周面的同时,使被压缩螺旋弹簧54施力的旋转轴62的沿部62a与旋转轴48的右端抵接,从而被转印辊36保持于辊保持部51。也就是说,被转印辊36通过压缩螺旋弹簧54的作用力保持于辊保持部51。并且,若使旋转轴62抵抗压缩螺旋弹簧54的作用力而朝向右侧移动,则能够从辊保持部51拆卸被转印辊36。
保持架56以能够朝向斜前上方以及斜后下方移动的方式保持于第二壳体30。具体地说,保持架56以能够朝向被转印辊36靠近热敏头35的方向以及从热敏头35远离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保持于第二壳体30。并且,保持架56配置于第二壳体30的左侧面部30a与右侧面部30b之间。保持架56是通过使第一保持架64和第二保持架65利用省略图示的螺丝等一体化而形成的。
在第一保持架64形成有将旋转轴60保持为能够旋转的轴保持部64a。在第二保持架65形成有供弹簧保持架55固定的保持架固定部65a。轴保持部64a和保持架固定部65a与由Z方向和X方向构成的ZX平面大致平行地配置。旋转轴60以在左右方向上比轴保持部64a朝向左侧突出的方式保持于轴保持部64a,弹簧保持架55以在左右方向上比保持架固定部65a朝向右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保持架固定部65a。如图9所示,在保持架56安装有以左右方向为轴向配置的引导轴66。引导轴66的两端侧部分比轴保持部64a以及保持架固定部65a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
在左侧面部30a形成有引导槽30c,该引导槽30c供旋转轴60的左端侧部分以及引导轴66的左端侧部分卡合。在右侧面部30b形成有引导槽30d,所述引导槽30d供弹簧保持架55的右端侧部分以及引导轴66的右端侧部分卡合。保持架56能够被旋转轴60、弹簧保持架55、引导轴66以及引导槽30c、30d引导,从而朝向斜前上方以及斜后下方移动。也就是说,辊保持部51能够被引导槽30c、30d引导,从而朝向斜前上方以及斜后下方移动。本实施方式的左侧面部30a以及右侧面部30b为将辊保持部51保持为能够朝向被转印辊36靠近热敏头35的方向以及从热敏头35远离的方向移动的第二辊保持部。
并且,保持架56被配置于保持架56的斜后下侧的两个压缩螺旋弹簧67朝向斜前上方施力。具体地说,保持架56被两个压缩螺旋弹簧67朝向被转印辊36靠近热敏头35的方向施力。也就是说,被转印辊36被压缩螺旋弹簧67与辊保持部51一起朝向热敏头35施力。本实施方式的压缩螺旋弹簧67为将辊保持部51朝向被转印辊36靠近热敏头35的方向施力的保持部施力部件。
(检测机构的结构)
图10、图11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检测机构37的结构以及动作的侧视图。
检测机构37具有杆部件71和传感器72,所述杆部件71随着辊保持部51的移动而转动,所述传感器72检测杆部件71的转动。传感器72为具有相互对置的发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省略图示)的光学传感器。传感器72配置于辊保持部51的斜后下侧。并且,传感器72装配于基板73。基板73借助托架74固定于第二壳体30的右侧面部30b。另外,传感器72也可为具有接触开关等的机械式微动开关等。
杆部件71呈平板状形成,且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于固定在右侧面部30b的固定轴75。如图10所示,该杆部件71由第一杆部71a、第二杆部71b、第三杆部71c以及第四杆部71d构成,所述第二杆部71b的一端侧与第一杆部71a的一端侧相连,所述第三杆部71c的一端侧与第二杆部71b的另一端侧相连,所述第四杆部71d的一端侧与第三杆部71c的另一端侧相连。第一杆部71a与第二杆部71b以相互构成大致直角的方式相连,第二杆部71b与第三杆部71c以相互构成大致直角的方式相连,第三杆部71c与第四杆部71d以相互构成大致直角的方式相连。第一杆部71a和第三杆部71c相对于第二杆部71b朝向相同方向延伸。第二杆部71b和第四杆部71d相对于第三杆部71c彼此朝向相反方向延伸。
在第一杆部71a与第二杆部71b之间的边界处,形成有供固定轴75卡合的圆孔状的贯通孔71e。在第一杆部71a形成有供引导轴66的右端侧部分卡合的长孔状的贯通孔71f。若引导轴66朝向斜前上方以及斜后下方移动(也就是说,辊保持部51朝向斜前上方以及斜后下方移动),则杆部件71以固定轴75为中心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杆部71a的形成有贯通孔71f的部分成为与辊保持部51卡合的保持部卡合部。
第四杆部71d配置于能够遮挡传感器72的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之间的位置。若杆部件71以固定轴75为中心转动,则该第四杆部71d在离开传感器72的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之间的位置同遮挡传感器72的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之间的位置之间移动。本实施方式的第四杆部71d成为被传感器72检测的被检测部。从固定轴75的中心至第四杆部71d之间的距离比从固定轴75的中心至第一杆部71a的形成有贯通孔71f的部分之间的距离长。
如上所述,被转印辊36被压缩螺旋弹簧67朝向热敏头35施力,当热敏头35朝向靠近被转印辊36的方向移动时,被转印辊36隔着墨带3与热敏头35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带3的油墨向被转印辊36转印的转印量少,且被转印辊36的外径比预定的大小小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第四杆部71d不遮挡传感器72的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之间。
若油墨被转印到被转印辊36,则辊保持部51抵抗压缩螺旋弹簧67的作用力而朝向从热敏头35远离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若油墨向被转印辊36转印的转印量增多,且如图11的虚线所示,被转印辊36的外径为预定的大小以上,则第四杆部71d遮挡传感器72的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之间。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四杆部71d遮挡传感器72的发光元件与受光元件之间,从而检测出被转印辊36的外径是否为预定的大小以上。
(色带传送机构的结构)
图1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色带传送机构9的结构的侧视图。
如上所述,色带传送机构9具有色带传送辊25、垫辊26、色带传送用马达27以及动力传递机构28。动力传递机构28具有带轮78、旋转轴79以及带轮80,所述带轮78固定于色带传送用马达27的输出轴,所述旋转轴79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二壳体30的左侧面部30a和右侧面部30b,所述带轮80固定于旋转轴79。在带轮78与带轮80之间架设有传送带81。在旋转轴79安装有节径比带轮80的节径小的带轮82以及齿轮83。
在构成辊保持部51的旋转轴60固定有带轮84。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轴保持部64a的带轮85同带轮82、84之间架设有传送带86。带轮85发挥调整传送带86的张力的功能。在供色带传送辊25固定的旋转轴87固定有齿轮88。齿轮88经由齿轮系89与齿轮83连接。在色带卷取部22中的供墨带3卷绕的卷芯91安装有齿轮92。齿轮92与齿轮83卡合并与齿轮83连接。
色带传送用马达27朝向一个方向旋转。若色带传送用马达27朝向一个方向旋转,则卷芯91朝向卷取墨带3的方向旋转。也就是说,若色带传送用马达27朝向一个方向旋转,则卷芯91朝向图12的顺时针的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若色带传送用马达27朝向一个方向旋转,则色带传送辊25和与旋转轴60卡合的被转印辊36朝向将墨带3朝向色带卷取部22传送的方向旋转。也就是说,若色带传送用马达27朝向一个方向旋转,则色带传送辊25朝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被转印辊36朝向图12的逆时针的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此一来,动力传递机构28发挥将色带传送用马达27的动力不仅传递到色带传送辊25还传送到卷芯91以及被转印辊36的功能。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色带传送用马达27为用于使卷芯91以及被转印辊36旋转的驱动用马达。
并且,动力传递机构28具有转矩限制器93,所述转矩限制器93限制利用卷芯91卷取墨带3的卷取转矩。转矩限制器93在色带传送用马达27与卷芯91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中配置在卷芯91与齿轮92之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带轮84中内置有单向离合器,所述单向离合器使旋转轴60相对于带轮84朝向逆时针方向空转。也就是说,使被转印辊36相对于带轮84朝向逆时针方向空转(使被转印辊36朝向卷芯91卷取墨带3的方向空转)的单向离合器内置于带轮84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利用卷芯91卷取的墨带3的移动速度比利用被转印辊36传送的墨带3的移动速度快的方式构成动力传递机构28。因此,通常若色带传送用马达27朝向一个方向旋转,则通过内置于带轮84中的单向离合器的作用,色带传送用马达27的动力不会被传递到被转印辊36,从而使被转印辊36空转。另一方面,例如若墨带3粘贴于被转印辊36而导致利用卷芯91卷取墨带3的卷取转矩变大,则转矩限制器93发挥作用而使利用卷芯91卷取的墨带3的移动速度变慢。若利用卷芯91卷取的墨带3的移动速度变慢,则由于色带传送用马达27的动力传递到被转印辊36,因此被转印辊36通过色带传送用马达27的动力而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转印辊36能够相对于辊保持部51进行装卸,因此能够更换被转印辊3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被转印辊36的表面被油墨弄脏到不能被转印利用热敏头35加热的墨带3的油墨的程度之前,更换被转印辊36,能够避免利用热敏头35加热的墨带3的油墨不能被转印到被转印辊36的情况。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与印刷到卡2的被印刷图像相同形状的油墨的剥离痕迹残留在使用完的墨带3上。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了检测机构37,所述检测机构37用于检测被转印辊36的外径是否为预定的大小以上,因此根据检测机构37的检测结果,能够在被转印辊36的表面被油墨弄脏到不能被转印利用热敏头35加热的墨带3的油墨的程度之前,可靠地更换被转印辊3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可靠地避免利用热敏头35加热的墨带3的油墨不能被转印到被转印辊36的情况。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被转印辊36的外周面的外覆部件50由与卡2相同的材料形成。一般来讲,由于墨带3的油墨使用容易转印到卡2的油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热敏头35加热的墨带3的油墨容易转印到被转印辊3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外覆部件50卷绕于橡胶制的芯材49,因此能够利用芯材49的弹性,在左右方向的整个区域将外覆部件50压向墨带3。因此,能够使利用热敏头35加热的墨带3的油墨全部转印到被转印辊36,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与印刷到卡2的被印刷图像相同形状的油墨的剥离痕迹残留在使用完的墨带3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更换被转印辊36,便能够避免利用热敏头35加热的墨带3的油墨不能被转印到被转印辊36的情况,因此印刷装置1的保养变得容易。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转印辊36通过压缩螺旋弹簧54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于辊保持部51,若使旋转轴62抵抗压缩螺旋弹簧54的作用力而朝向右侧移动,则能够从辊保持部51将被转印辊36拆卸,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更换被转印辊36。因此,印刷装置1的保养变得更加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转印辊36具有覆盖芯材49的外周面的外覆部件5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更换转印有油墨的外覆部件50,便能够再次利用被转印辊3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降低印刷装置1的运行成本。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被传感器72检测的第四杆部71d至固定轴7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比从与辊保持部51卡合的第一杆部71a的形成有贯通孔71f的部分至固定轴75的中心之间的距离长。因此,即使由于转印墨带3的油墨而发生变化的被转印辊36的外径的变化量很微小(例如,即使为0.5mm左右),也能够利用传感器72高精度地检测被转印辊36的外径的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头部移动机构18使热敏头6、35朝向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这三个位置移动,所述第一位置为热敏头6从压辊17远离且热敏头35从被转印辊36远离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热敏头35靠近压辊17且热敏头35靠近被转印辊36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为热敏头6从压辊17远离且热敏头35靠近被转印辊36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热敏头6靠近压辊17并能够向卡2印刷时,热敏头35靠近被转印辊36并能够向被转印辊36转印油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热敏头35可靠地对利用热敏头6转印油墨后的墨带3进行加热,从而使利用热敏头6转印油墨后的墨带3的油墨可靠地转印到被转印辊3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头部移动机构18能够使热敏头6、35朝向第三位置移动,所述第三位置为热敏头6从压辊17远离且热敏头35靠近被转印辊36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没有利用热敏头6对卡2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热敏头35使墨带3的油墨转印到被转印辊36。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利用卷芯91卷取的墨带3的移动速度比利用被转印辊36传送的墨带3的移动速度快的方式构成动力传递机构28。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墨带3在卷芯91与被转印辊36之间松弛。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被转印辊36朝向卷芯91卷取墨带3的方向空转的单向离合器内置于带轮84中,因此,即使利用卷芯91卷取的墨带3的移动速度比利用被转印辊36传送的墨带3的移动速度快,也能够降低色带传送用马达27的负荷。
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机构28具有转矩限制器93,所述转矩限制器93限制利用卷芯91卷取墨带3的卷取转矩。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例如墨带3粘贴于被转印辊36而导致利用卷芯91卷取墨带3的卷取转矩变大,也能够防止墨带3在卷芯91与被转印辊36之间扭断。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若转矩限制器93发挥作用而使利用卷芯91卷取的墨带3的移动速度变慢,则由于色带传送用马达27的动力被传递到被转印辊36,从而被转印辊36将墨带3朝向卷芯91传送,因此即使墨带3粘贴于被转印辊36,也能够解除墨带3朝向被转印辊36粘贴。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被转印辊36由旋转轴48、芯材49以及外覆部件50构成。除此之外,被转印辊36例如也可由旋转轴48和芯材49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芯材49由与卡2相同的材料(也就是聚氯乙烯)形成。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覆部件50由与卡2相同的材料形成,但是只要可以转印墨带3的油墨,则外覆部件50也可由与卡2不同的材料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2为厚度为0.7至0.8mm左右的聚氯乙烯制的卡,但是卡2既可为厚度为0.18至0.36mm左右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卡,也可为预定厚度的纸卡等。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优选外覆部件50由与卡2相同的材料形成。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印刷装置1印刷的印刷介质为卡2,但是利用印刷装置1印刷的印刷介质也可为印刷用纸等除卡2以外的印刷介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头部移动机构18使热敏头6、35朝向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这三个位置移动。除此之外,头部移动机构18例如也可使热敏头6、35朝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这两个位置移动。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头部移动机构18使热敏头35移动,但是也可另外设置用于使热敏头35移动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合部53被压缩螺旋弹簧54朝向被转印辊36施力。除此之外,第二卡合部53例如也可被板簧等其他弹簧部件或者橡胶等弹性部件朝向被转印辊36施力。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架56被压缩螺旋弹簧67朝向被转印辊36靠近热敏头35的方向施力,但是保持架56也可被板簧等其他弹簧部件或者橡胶等弹性部件朝向被转印辊36靠近热敏头35的方向施力。
Claims (10)
1.一种印刷装置,其具有:
介质传送路,其供印刷介质传送;
印刷用热敏头,其对墨带进行加热,并将涂覆在所述墨带上的油墨转印并印刷到在所述介质传送路中被传送的所述印刷介质;
色带提供部,其用于向所述印刷用热敏头提供所述墨带;
色带卷取部,其用于将提供到所述印刷用热敏头的所述墨带卷取;
消除用热敏头,其在从所述色带提供部朝向所述色带卷取部的所述墨带的传送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印刷用热敏头与所述色带卷取部之间,并对利用所述印刷用热敏头转印油墨后的所述墨带进行加热;
被转印辊,其与所述消除用热敏头对置,并被转印利用所述消除用热敏头加热的所述墨带的油墨;以及
辊保持部,其保持所述被转印辊,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转印辊能够相对于所述辊保持部进行装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保持部具有:
第一卡合部,其与所述被转印辊的轴向的一端卡合,且与所述被转印辊一起旋转;
第二卡合部,其与所述被转印辊的轴向的另一端卡合,且与所述被转印辊一起旋转,并且能够朝向所述被转印辊的轴向移动;以及
卡合部施力部件,其将所述第二卡合部朝向所述被转印辊施力,
所述被转印辊利用所述卡合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保持于所述辊保持部,
若抵抗所述卡合部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使所述第二卡合部移动,则能够从所述辊保持部拆卸所述被转印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装置具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用于检测由于被转印所述墨带的油墨而外径变大的所述被转印辊的外径是否成为预定的大小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装置具有:
第二辊保持部,其将所述辊保持部保持为能够朝向所述被转印辊靠近所述消除用热敏头的方向以及从所述消除用热敏头远离的方向移动;以及
保持部施力部件,其将所述辊保持部朝向所述被转印辊靠近所述消除用热敏头的方向施力,
所述检测机构具有:
杆部件,其随着所述辊保持部的移动而转动;以及
传感器,其检测所述杆部件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辊保持部具有将所述杆部件保持为能够转动的固定轴,
所述杆部件具有:
保持部卡合部,其与所述辊保持部卡合;以及
被检测部,其被所述传感器检测,
从成为所述杆部件的转动中心的所述固定轴至所述被检测部之间的距离比从所述固定轴至所述保持部卡合部之间的距离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转印辊的至少外周面由与所述印刷介质相同的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转印辊具有:
芯材,其由橡胶制成;以及
管状的外覆部件,其由与所述印刷介质相同的材料形成,且覆盖所述芯材的外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装置具有:
对置部件,其与所述印刷用热敏头对置;以及
头部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印刷用热敏头朝向所述印刷用热敏头靠近所述对置部件的方向以及从所述对置部件远离的方向移动,
所述头部移动机构与所述印刷用热敏头的移动联动,使所述消除用热敏头朝向所述消除用热敏头靠近所述被转印辊的方向以及从所述被转印辊远离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移动机构使所述印刷用热敏头以及所述消除用热敏头朝向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这三个位置移动,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印刷用热敏头从所述对置部件远离且所述消除用热敏头从所述被转印辊远离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印刷用热敏头靠近所述对置部件且所述消除用热敏头靠近所述被转印辊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为所述印刷用热敏头从所述对置部件远离且所述消除用热敏头靠近所述被转印辊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装置具有:
驱动用马达,其用于使所述色带卷取部的卷芯以及所述被转印辊旋转;以及
动力传递机构,其用于将所述驱动用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卷芯以及所述被转印辊,
利用所述卷芯卷取的所述墨带的移动速度比利用所述被转印辊传送的所述墨带的移动速度快,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转矩限制器和单向离合器,所述转矩限制器限制通过所述卷芯卷取所述墨带的卷取转矩,所述单向离合器使所述被转印辊朝向所述卷芯卷取所述墨带的方向空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55275 | 2011-07-13 | ||
JP2011-155275 | 2011-07-13 | ||
PCT/JP2012/067694 WO2013008846A1 (ja) | 2011-07-13 | 2012-07-11 | 印刷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35327A true CN103635327A (zh) | 2014-03-12 |
CN103635327B CN103635327B (zh) | 2015-09-30 |
Family
ID=4750612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3301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35327B (zh) | 2011-07-13 | 2012-07-11 | 印刷装置 |
CN20128003299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35325B (zh) | 2011-07-13 | 2012-07-11 | 卡印刷装置以及卡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32992.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35325B (zh) | 2011-07-13 | 2012-07-11 | 卡印刷装置以及卡印刷装置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044985B2 (zh) |
JP (2) | JP5988973B2 (zh) |
CN (2) | CN103635327B (zh) |
WO (2) | WO2013008845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44175A (zh) * | 2014-11-27 | 2016-06-08 | 沙奇哈塔株式会社 | 标签印字用印刷片结构 |
CN107264080A (zh) * | 2016-03-31 | 2017-10-2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机 |
CN110603153A (zh) * | 2017-06-26 | 2019-12-20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热转印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27755B2 (ja) * | 2012-03-06 | 2016-11-16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熱転写印字装置、熱転写印字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熱転写印字方法 |
EP3172058B1 (en) * | 2014-07-25 | 2021-03-10 | Entrust Datacard Corporation | Secure printing using sliced data |
FR3049216B1 (fr) * | 2016-03-25 | 2018-04-20 | Evolis | Procede de protection de donnees imprimees |
US10872161B2 (en) * | 2016-11-23 | 2020-12-22 | Entrust Corporation | Printer identity and security |
US10744806B2 (en) | 2018-06-04 | 2020-08-18 | Entrust Datacard Corporation | Obscuring residual images on print ribbons |
JP7501230B2 (ja) | 2020-08-25 | 2024-06-1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熱転写印画システム及び熱転写印画方法 |
US11613132B2 (en) | 2020-10-01 | 2023-03-28 | Entrust Corporation | Print ribbon residual image scrambling techniques using metadata |
JP2022086090A (ja) * | 2020-11-30 | 2022-06-09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カード発行システム、及びカード印刷方法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29147A (ja) * | 1992-02-20 | 1993-09-07 | Nec Corp | 熱転写記録装置 |
JPH08133506A (ja) * | 1994-11-09 | 1996-05-28 | Fujitsu Ltd | 媒体供給装置 |
CN2378193Y (zh) * | 1999-06-21 | 2000-05-17 | 威海北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便携热敏打印机 |
JP2002166613A (ja) * | 2000-12-04 | 2002-06-11 | Noritsu Koki Co Ltd | プリンター装置 |
JP2005074902A (ja) * | 2003-09-02 | 2005-03-24 | Alps Electric Co Ltd | 中間転写方式熱転写プリンタ |
CN1627209A (zh) * | 2003-12-08 | 2005-06-15 | 株式会社东芝 | 图像删除装置和图像删除方法 |
CN1950213A (zh) * | 2004-04-26 | 2007-04-18 | 三和新技术株式会社 | 感热式打印装置 |
CN1989012A (zh) * | 2004-07-26 | 2007-06-27 | 株式会社东芝 | 图像消除装置 |
CN201186538Y (zh) * | 2008-03-11 | 2009-01-28 |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已用碳带擦涂装置 |
JP2010194907A (ja) * | 2009-02-26 | 2010-09-09 | Sato Knowledge &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 | 熱転写印字装置および熱転写印字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122452A (ja) * | 1987-11-06 | 1989-05-15 | Konica Corp | 印字装置 |
JPH03275364A (ja) * | 1990-03-26 | 1991-12-0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熱転写プリンタの印刷制御方式 |
JP2890285B2 (ja) | 1992-05-06 | 1999-05-10 |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 熱転写型画像出力装置 |
JP2000327196A (ja) * | 1999-05-18 | 2000-11-28 | Canon Inc | ロール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082595A (ja) * | 2002-08-28 | 2004-03-18 | Tamura Electric Works Ltd | 記録装置 |
JP2004230661A (ja) * | 2003-01-29 | 2004-08-19 | Canon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Inc | 画像処理方法、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207682B2 (ja) * | 2003-06-26 | 2009-01-14 |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 再転写方式の印刷装置及び再転写方式の印刷方法 |
JP2007203676A (ja) * | 2006-02-03 | 2007-08-16 | King Jim Co Ltd | テープ印刷システム |
JP5265175B2 (ja) * | 2007-11-02 | 2013-08-14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サーマルヘッドの通電制御方法及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
JP2010115861A (ja) * | 2008-11-13 | 2010-05-27 |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 熱転写印刷装置 |
CN101905579A (zh) * | 2009-06-03 | 2010-12-08 | 株式会社锦宫事务 | 墨带、打印装置及墨带盒 |
JP5461925B2 (ja) * | 2009-08-31 | 2014-04-02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
JP5581695B2 (ja) | 2010-01-05 | 2014-09-03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熱転写式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
2012
- 2012-07-11 US US14/232,565 patent/US904498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7-11 JP JP2013523962A patent/JP598897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7-11 CN CN201280033011.9A patent/CN10363532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7-11 WO PCT/JP2012/067691 patent/WO201300884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7-11 JP JP2013523961A patent/JPWO2013008845A1/ja active Pending
- 2012-07-11 WO PCT/JP2012/067694 patent/WO201300884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7-11 CN CN201280032992.5A patent/CN10363532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7-11 US US14/232,577 patent/US900764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29147A (ja) * | 1992-02-20 | 1993-09-07 | Nec Corp | 熱転写記録装置 |
JPH08133506A (ja) * | 1994-11-09 | 1996-05-28 | Fujitsu Ltd | 媒体供給装置 |
CN2378193Y (zh) * | 1999-06-21 | 2000-05-17 | 威海北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便携热敏打印机 |
JP2002166613A (ja) * | 2000-12-04 | 2002-06-11 | Noritsu Koki Co Ltd | プリンター装置 |
JP2005074902A (ja) * | 2003-09-02 | 2005-03-24 | Alps Electric Co Ltd | 中間転写方式熱転写プリンタ |
CN1627209A (zh) * | 2003-12-08 | 2005-06-15 | 株式会社东芝 | 图像删除装置和图像删除方法 |
CN1950213A (zh) * | 2004-04-26 | 2007-04-18 | 三和新技术株式会社 | 感热式打印装置 |
CN1989012A (zh) * | 2004-07-26 | 2007-06-27 | 株式会社东芝 | 图像消除装置 |
CN201186538Y (zh) * | 2008-03-11 | 2009-01-28 | 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已用碳带擦涂装置 |
JP2010194907A (ja) * | 2009-02-26 | 2010-09-09 | Sato Knowledge &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 | 熱転写印字装置および熱転写印字方法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44175A (zh) * | 2014-11-27 | 2016-06-08 | 沙奇哈塔株式会社 | 标签印字用印刷片结构 |
CN105644175B (zh) * | 2014-11-27 | 2019-05-31 | 沙奇哈塔株式会社 | 标签印字用印刷片结构 |
CN107264080A (zh) * | 2016-03-31 | 2017-10-2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机 |
CN107264080B (zh) * | 2016-03-31 | 2020-07-31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机 |
CN110603153A (zh) * | 2017-06-26 | 2019-12-20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热转印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008846A1 (ja) | 2013-01-17 |
CN103635325B (zh) | 2015-11-25 |
JPWO2013008845A1 (ja) | 2015-02-23 |
CN103635327B (zh) | 2015-09-30 |
US20140146122A1 (en) | 2014-05-29 |
US9007649B2 (en) | 2015-04-14 |
US9044985B2 (en) | 2015-06-02 |
JP5988973B2 (ja) | 2016-09-07 |
US20140132967A1 (en) | 2014-05-15 |
CN103635325A (zh) | 2014-03-12 |
JPWO2013008846A1 (ja) | 2015-02-23 |
WO2013008845A1 (ja) | 2013-0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35327A (zh) | 印刷装置 | |
US7277109B2 (en) |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 |
JP3366791B2 (ja) | 情報記録装置 | |
JP2020128093A5 (zh) | ||
US6668716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 |
CN102602169B (zh) | 打印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2233749A (zh) | 片材传输装置和记录装置 | |
US6830392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 |
US7173643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 |
US6664993B2 (en) | Image transfer apparatus and image transfer method | |
JPH0444588B2 (zh) | ||
JP2015009437A (ja) | 印刷装置 | |
TWI845741B (zh) | 熱轉印列印裝置、熱轉印列印系統以及反轉單元 | |
JP7022381B2 (ja) | 熱転写システム | |
KR101496826B1 (ko) | 프린터의 미디어 카트리지 | |
JP7363603B2 (ja) | 熱転写システムおよび熱転写方法 | |
JP4607314B2 (ja) | プリンタ又はプリンタ用リボンカセット | |
JP3891121B2 (ja) | インクシートセット | |
JPH08300697A (ja) | 熱転写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シート搬送装置 | |
JPS60263808A (ja) | 搬送装置 | |
JP5818249B2 (ja) | 印刷装置 | |
JP2003048350A (ja) | 情報記録装置 | |
JP202107027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KR20050104213A (ko) | 용지이송유닛 및 이를 채용한 감열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
JP2000185468A (ja) | 感熱記録方法及び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Termination date: 2019071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