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08731A - 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08731A
CN103608731A CN201280029179.2A CN201280029179A CN103608731A CN 103608731 A CN103608731 A CN 103608731A CN 201280029179 A CN201280029179 A CN 201280029179A CN 103608731 A CN103608731 A CN 1036087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
powder particle
toner
raw material
heat tr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917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08731B (zh
Inventor
沟尾祐一
皆川浩范
小堀尚邦
竹中浩二
大津刚
萩原纯一
伊藤大祐
川北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608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087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087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087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17/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 F26B17/1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fluid currents, e.g. issuing from a nozzle, e.g. pneumatic, flash, vortex or entrainment dryers
    • F26B17/101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fluid currents, e.g. issuing from a nozzle, e.g. pneumatic, flash, vortex or entrainment dryers the drying enclosure having the shape of one or a plurality of shafts or ducts, e.g. with substantially straight and vertical axis
    • F26B17/103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materials in loose, plastic, or fluidised form, e.g. granules, staple fibres, with progressive movement with movement performed by fluid currents, e.g. issuing from a nozzle, e.g. pneumatic, flash, vortex or entrainment dryers the drying enclosure having the shape of one or a plurality of shafts or ducts, e.g. with substantially straight and vertical axis with specific material feeding arrangements, e.g. combined with disintegrat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04Preparation methods whereby the components are brought together in a liquid dispers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04Preparation methods whereby the components are brought together in a liquid dispersing medium
    • G03G9/0806Preparation methods whereby the components are brought together in a liquid dispersing medium whereby chemical synthesis of at least one of the toner components takes pla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08Preparation methods by dry mixing the toner components in solid or softened stat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1Preparation methods by mixing the toner components in a liquefied state; melt kneading; reactive m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02Preparation methods
    • G03G9/0815Post-treat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设备,其通过均匀处理即使生产量增加也不产生聚结颗粒并且可降低圆形度高的产品的产生频度。一种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其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所述热处理设备包括:进行粉末颗粒的热处理的处理室6;用于将粉末颗粒供给至处理室的原料供给单元;将热风供给至处理室的热风供给单元7;供给用于冷却热处理后的粉末颗粒的冷风的冷风供给单元8;和回收热处理后的粉末颗粒的回收单元10;其中原料供给单元包括导入管3和分配构件,分配构件在与导入管的出口部相对的部分上设置有突起状构件4,分配构件包括供给管5,所述供给管5包含从突起状构件至处理室的壁表面向外放射状延伸的两个以上的流路。

Description

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其用于获得如电子照相法、静电记录法、静电印刷法或调色剂喷射记录法等图像形成方法中使用的调色剂;以及涉及通过使用热处理设备生产调色剂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复印机和打印机中图像品质和精度的提高,对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的性能要求也更严苛,因此需要具有较小粒径和较窄粒度分布的不含粗大颗粒和几乎没有细颗粒的调色剂。
此外,作为复印机和打印机的转印材料,需要对应于除普通纸以外的各种材料,需要调色剂显示改进的转印性。因此,需要使调色剂的表面形状改变,进一步使调色剂颗粒球形化。
进行调色剂的球形化和表面改性的方法包括将调色剂颗粒通过压缩空气在热风中分散和喷雾从而进行表面改性和球形化的方法(参见专利文献1),以及添加添加剂如二氧化硅至调色剂颗粒、然后将混合物进行热处理并且使混合物固着,由此除去游离的添加剂的方法(参见专利文献2)。
然而,如果在利用热的方法中将过量热施加至调色剂,则调色剂颗粒彼此聚结从而产生粗大颗粒。
还提出球形化处理设备,其中当热塑性颗粒通过与热风接触而球形化时设置与原料喷射口的下端出口间隔的碰撞构件(参见专利文献3)。然而,如果设备中的构件接收热从而蓄积热,则调色剂熔着至蓄积热的构件,由此不能够稳定生产。因此,生产调色剂时不优选所述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还提出具有如下构造的球形化处理设备:其中在设备中央设置设备原料供给部和在原料供给部外侧设置热风供给部(参见专利文献4)。然而,由于此类构造需要设置多个原料喷射喷嘴,设备构造上大型化,需要较大量的用于供给原料的压缩气体,因此从生产能量方面不优选所述构造。此外,由于原料直线地喷射至圆环状热风,由此处理部分中产生损失,因此在增加处理量上所述构造不是有效的。
为了改进调色剂的清洁性,作为防止产生圆形度极其高的颗粒并且能够均匀和稳定的热处理的设备,还研究了设置多个供给部从而从热风外侧供给粉末颗粒的方法。然而,由于通常考虑的多个供给部(参见图9)由供给部的数量引起供给设备数量的增加,因此问题是空间效率(由确保期望生产量的设备占有的面积)增加以及能量效率降低和维持负荷。此外,在产生从多个供给部的供给量变化的情况下,存在如处理时聚结颗粒增加等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5中所述的分支方法在从布局的限制没有选择而是弯曲管的情况下引起管内的流速差,所述方法在分配的均匀性方面存在困难。
这样,存在为了有效和稳定地产生圆形度极其高的颗粒的粒度分布窄和存在比低的调色剂而改进热处理设备的空间。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H11-295929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H07-271090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4-276016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4-189845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申请特开S59-15873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其即使生产量或处理量增加,也能够以接近均匀的状态热处理粉末颗粒并且能够防止产生聚结颗粒和圆形度极其高的颗粒。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各所述粉末颗粒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热处理设备包括:(1)处理室,在其中进行粉末颗粒的热处理;(2)原料供给单元,其用于供给所述粉末颗粒至所述处理室;(3)热风供给单元,其将用于热处理所述粉末颗粒的热风供给至所述处理室;(4)冷风供给单元,其供给用于冷却热处理后的粉末颗粒的冷风,和(5)回收单元,其回收所述热处理后的粉末颗粒,其中所述原料供给单元包括导入管和与所述导入管的出口部相对设置的分配构件,和所述分配构件在与所述导入管的出口部相对的部分上设置有突起状构件,和所述分配构件包括两个以上的流路,所述流路沿从所述突起状构件朝向所述处理室的壁表面的方向引导原料。
本发明还涉及使用具有上述构造的热处理设备生产调色剂的方法。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生产量或处理量增加,粉末颗粒也可以接近均匀的状态热处理,并且可防止产生聚结颗粒和圆形度极其高的颗粒。
此外,根据本发明,供给单元的数量可最小化,特别可提高单元布局的空间效率。
参考附图,从以下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热处理设备的一个实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中使用的原料供给单元的一个实例的平面图。
图3为原料供给单元的分散构件的截面图。
图4为原料供给单元的流量调整机构的截面图。
图5为热处理设备的主单元的截面透视图。
图6为原料供给口的平面图。
图7示出用于热处理设备的主单元的回旋构件。
图8为比较例1中的热处理设备和供给单元的截面图。
图9为设置有多个供给部的热处理设备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根据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为了响应近来需要的调色剂的转印性的提高,调色剂可以优选具有平均圆形度为0.960以上,更优选0.965以上。另一方面,还显示圆形度分布中,如果过分增加圆形度为0.990以上的颗粒的频度,则容易发生清洁不良。
这是因为,通过使用清洁构件如刮板从感光构件除去残余调色剂的清洁方法中,几乎球形的颗粒容易通过清洁刮板。为了防止颗粒通过刮板,还可采取增加清洁刮板与感光构件的接触压力的措施,但是因为如感光构件的鼓的旋转扭矩的上升和清洁刮板的磨耗等不利影响,所以存在限制。为了提高调色剂的清洁性,可减少调色剂中圆形度为0.990以上的颗粒的含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示意性描述本发明的热处理设备。图1为示出本发明热处理设备的一个实例的截面示意图。
将通过原料定量供给单元1定量供给的粉末颗粒通过借助于压缩气体流量调整单元2调整的压缩气体引入导入管3。将导入管3安装为粉末颗粒的供给方向为垂直方向。将通过导入管3的粉末颗粒通过设置为与导入管的出口部相对的圆锥状的突起状构件4均匀地分散,引入具有两个以上(图2中8个)流路的供给管5,并引入在其中进行热处理的处理室6。此处,具有突起状构件4和供给管5的构件称作分配构件。此外,具有导入管3和分配构件的构件称作原料供给单元。
此类圆锥状突起物不限于上述形状,只要所述突起物可均匀地分散颗粒即可,并且所述突起物可以具有多面体形状如八角锥形。
通过使用安装为粉末颗粒的供给方向为垂直方向的导入管供给粉末颗粒能够抑制管内流速的变化。在这种状态下,粉末颗粒通过分配构件瞬时分配,从而粉末颗粒以接近均匀的状态供给至处理室。从压缩气体调整单元供给的空气的流量可在1.0至5.0m3/分钟的范围内。如果从压缩气体调整单元供给的空气的流量在上述范围内,则粉末颗粒有利地分散,粉末颗粒在热处理设备的处理室内以接近均匀的状态进行热处理。
此外,通过从图3中所示导入管的上部的分散空气供给口15引入0.5至1.5m3/分钟的空气获得良好结果。如图3中所示,导入管的内部装配有分散空气供给构件16,从而粉末颗粒以更良好的状态分散。分散空气供给构件16根据形状包括具有圆锥状前端的圆柱状构件和具有多角锥形前端的棒状构件。此外,如图4中所示,调整引入至作为压缩空气注入口或外部空气吸引口的流量调整单元17中的各流路的二次空气的引入量能够将各流路中的粉末颗粒的流量调整为接近均匀的状态。各供给口中的粉末颗粒流速的变化幅度可调整在±0.5m/s的范围内。此范围可抑制粗大颗粒的产生。
引入粉末颗粒至热处理室的流路以分成2个方向以上而存在。特别地,在更优选的构造中,供给管具有四个以上的流路,并且流路从突起状构件朝向处理室的壁表面向外放射状延伸。特别地,在粉末颗粒的供给量为100kg/h以上的情况下,引入粉末颗粒至热处理室的流路优选以4个方向存在,更优选以8个方向存在。考虑到设置导入口至热处理设备的空间,在热处理设备的处理室的内径(直径)为400至600mm的情况下,引入粉末颗粒至热处理室的流路特别优选以8个方向存在。流路的分配数量增加能够更加减少从各供给口引入至热处理室后即刻的粉末颗粒的浓度,由此能够以更接近均匀的状态热处理粉末颗粒。该增加可抑制聚结颗粒的产生而且可使热处理后的粉末颗粒的圆形度分布窄。
如图1和图5中所示,本发明热处理设备具有在其中进行调色剂的热处理的圆筒状处理室6。
从图1中所示的热风供给单元7供给用于热处理供给的粉末颗粒的热风。对于供给至处理室的热风,热风供给单元7的出口部的温度可为100℃至300℃。如果热风供给单元的出口部的温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可以在抑制由于过分加热粉末颗粒而导致的粉末颗粒的熔着或聚结的同时,将粉末颗粒以接近均匀的状态进行球形化处理。
将热处理后的粉末颗粒通过从冷风供给单元8供给的冷风冷却。
从冷风供给单元8供给的冷风的温度可为-20℃至30℃。如果冷风的温度在上述范围内,则可有效地冷却粉末颗粒,并且可在不抑制粉末颗粒的均匀球形化处理的情况下抑制粉末颗粒的熔着和聚结。
为了防止粉末颗粒熔着,处理室内部可通过冷却夹套冷却。冷却水(可为防冻液如乙二醇)可引入至冷却夹套,冷却夹套的表面温度可为40℃以下。
此时,将供给至处理室的粉末颗粒的流动通过用于调节粉末颗粒流动的设置在处理室内的调节单元9调节。结果,在沿着处理室内的内壁表面以螺旋状方式回旋的同时,将供给至处理室的粉末颗粒热处理,然后冷却。
然后,将冷却的粉末颗粒通过处理室下端的回收单元10回收。此处,回收单元具有鼓风机(未示出)设置在回收单元前端并通过鼓风机的吸引使得输送颗粒的构造。
热处理设备的热风供给单元的出口11与柱状构件9的上端部相对。此外,柱状构件9在构件上端部的中心部装配有用于沿圆周方向分配供给的热风的基本上圆锥状的热风分配构件12。
用于使热风回旋的回旋构件13可以具有能够以使热风沿着处理室内的内壁表面以螺旋状方式回旋的方式引入热风的构造。根据此类构造,如图7中所示,用于使热风回旋的回旋构件13具有多个叶片18,可取决于叶片的数量和角度控制热风的回旋。
此处,为了防止粉末颗粒熔着,柱状构件9可设置有冷却夹套。
将用于使热风回旋的回旋构件13设置为热风的回旋方向与供给的粉末颗粒的回旋方向相同的方向。
供给至处理室的粉末颗粒的回旋方向与热风的回旋方向相同,从而处理室内不发生紊流。因此,粉末颗粒之间的碰撞减少和粉末颗粒的聚结减少,由此能够获得具有均匀形状的调色剂。
热处理设备的回收单元10设置在处理室的外周部上从而维持以螺旋状方式回旋的粉末颗粒的回旋方向。
用于调节粉末颗粒流动的调节单元的柱状构件9可具有基本上圆形的截面。柱状构件9可以具有柱状构件9的根部朝向处理室的下游越来越厚的构造。此类构造可增加粉末颗粒的在粉末颗粒回收单元侧端部的流速,从而提高粉末颗粒的排出性以及抑制回收部上的粉末颗粒的附着和熔着以及聚结。
图1的热处理设备中,将从冷风供给单元供给的冷风沿水平切线方向从设备的外周部供给至处理室的内周面,因此可抑制粉末颗粒附着至处理室的壁表面。
此外,从冷风供给单元供给的冷风的回旋方向与热风的回旋方向相同,因此在处理室内不发生紊流,由此能够抑制粉末颗粒的聚结。
热处理设备中,将从粉末颗粒供给口14供给的粉末颗粒沿水平切线方向从设备的外周部供给至处理室的内周面。因此,强的离心力施加于供给至处理室中的粉末颗粒,从而提高粉末颗粒的分散性。
从粉末供给口供给的粉末颗粒的回旋方向、从冷风供给单元供给的冷风的回旋方向和从热风供给单元供给的热风的回旋方向全部可为相同方向。因此,处理室内不发生紊流,设备内的回旋流更强,强的离心力施加至粉末颗粒,进一步提高粉末颗粒的分散性。结果,可获得具有较少聚结颗粒和均匀形状的调色剂。
图1的热处理设备中,沿同一圆周方向设置多个粉末颗粒供给口。如图6中所示,随着粉末颗粒供给单元的通道数越大,引入至处理室中时粉末颗粒的粉尘浓度降低。因此,可降低粉末颗粒热处理需要的温度。即,在相同温度下,粉末颗粒供给单元的通道数越大,热处理后的粉末颗粒的平均圆形度越高。
在粉末颗粒供给单元的下游侧可设置多个冷风供给单元。
各冷风供给单元位于粉末颗粒供给单元的下游侧,由此通过引入的冷风不冷却处理室内的热处理区域,防止粉末颗粒球形化需要的热处理温度过度上升。
可独立地控制引入至处理室中的冷风的风量和温度。因此,如图1中所示,可以三段方式设置冷风供给单元。
例如,引入的冷风可分成第一段的冷风(8-1),其为具有将引入至处理室中的粉末颗粒有效发送至热处理区的功能的冷风;第二段的冷风(8-2),其为具有冷却粉末颗粒的功能的冷风;以及第三段的冷风(8-3),其为具有冷却粉末颗粒回收单元的功能的冷风。
本发明热处理设备可应用至通过已知的生产方法如粉碎法、悬浮聚合法、乳化聚集法或溶解悬浮法而获得的粉末颗粒。下文中,将描述通过粉碎法生产调色剂的步骤。
原料混合步骤中,将至少树脂和着色剂以预定量称量并作为调色剂原料共混,并且混合。混合设备的一个实例包括亨舍尔混合机(由NIPPON COKE&ENGINEERING CO.,LTD.制造);超级混合机(由KAWATA MFG Co.,Ltd.制造);Ribocone(由OKAWARA MFG.Co.,Ltd.制造);诺塔混合机、Turbulizer和Cyclomix(由Hosokawa Micron Corporation制造);螺旋销混合机(由PacificMachinery&Engineering Co.,Ltd.制造);以及Loedige混合机(由MatsuboCorporation制造)。
此外,将混合的调色剂原料在熔融捏合步骤中熔融捏合以使树脂熔融以及使着色剂等分散于其中。捏合设备的一个实例包括TEM型挤出机(由Toshiba Machine Co.,Ltd.制造);TEX双轴挤出机(由The Japan Steel Works,LTD.制造);PCM捏合机(由Ikegai,Corp.制造);以及KNEADEX(由NIPPONCOKE&ENGINEERING CO.,LTD.制造),从如连续生产的能力等优点的观点,与间歇式捏合机相比,更优选连续型捏合机如单轴或双轴挤出机。
此外,将通过调色剂原料熔融捏合获得的着色树脂组合物熔融捏合,通过双辊等辊压,然后通过用水冷却来冷却的冷却步骤而冷却。
然后,将如上所述获得的着色树脂组合物的冷却产物在粉碎步骤中粉碎从而具有期望粒径。粉碎步骤中,将所述产物通过破碎机、锤磨机或削磨机等粗碎,进一步通过Kryptron系统(由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Ltd.制造)或超级转子(由Nisshin Engineering Inc.制造)等细碎从而获得调色剂细颗粒。
将获得的调色剂细颗粒在分级步骤中分级成具有期望粒径的调色剂的表面改性颗粒。分级机包括Turboplex、TSP分离器、TTSP分离器(由HosokawaMicron Corporation制造);和ELBO-JET(由Nittetsu Mining Co.,Ltd.制造)。
然后,作为热处理步骤,将获得的调色剂颗粒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热处理设备球形化处理从而获得表面改性的颗粒。
表面改性后,如果需要,为了筛分粗大颗粒等,可以使用筛分机如ULTRASONIC(由Koei Sangyo Co.,Ltd.制造);Resona筛或Gyro Sifter(由Tokuju Corporation制造);Turbo Screener(由Turbo Kogyo Co.,Ltd.制造);以及HI-BOLTER(由TOYO HITEC Co.,LTD.制造)。
此处,热处理步骤可以在上述细碎后进行或可以在上述分级后进行。
然后,将描述调色剂的构成材料。
作为粘结剂树脂,使用已知树脂,其实例包括苯乙烯衍生物的均聚物如聚苯乙烯和聚乙烯基甲苯;苯乙烯类共聚物如苯乙烯-丙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萘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辛酯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醚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乙醚共聚物、苯乙烯-乙烯基甲基酮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和苯乙烯-马来酸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缩丁醛、硅酮树脂、聚酯树脂、聚酰胺树脂、环氧树脂、聚丙烯酸类树脂、松香、改性松香、萜烯树脂、酚醛树脂、脂肪族烃或脂环族烃树脂和芳香族石油树脂,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
特别地,可用作粘结剂树脂的聚合物为具有苯乙烯类可共聚单元和聚酯单元的聚酯树脂或杂化树脂。
用于苯乙烯类共聚物的可聚合单体的实例包括以下:苯乙烯;苯乙烯及其衍生物如邻甲基苯乙烯、间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苯基苯乙烯、对乙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对正丁基苯乙烯、对叔丁基苯乙烯、对正己基苯乙烯、对正辛基苯乙烯、对正壬基苯乙烯、对正癸基苯乙烯、对正十二烷基苯乙烯、对甲氧基苯乙烯、对氯苯乙烯、3,4-二氯苯乙烯、间硝基苯乙烯、邻硝基苯乙烯和对硝基苯乙烯;不饱和单烯烃如乙烯、丙烯、丁烯和异丁烯;不饱和多烯如丁二烯和异戊二烯;卤乙烯如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和氟乙烯;乙烯基酯如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和苯甲酸乙烯酯;α-亚甲基脂肪族单羧酸酯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和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丙烯酸酯如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硬脂酯、丙烯酸2-氯乙酯和丙烯酸苯酯;乙烯基醚如乙烯基甲醚、乙烯基乙醚和乙烯基异丁基醚;乙烯基酮如乙烯基甲基酮、乙烯基己基酮和甲基异丙烯基酮;N-乙烯基化合物如N-乙烯基吡咯、N-乙烯基咔唑、N-乙烯基吲哚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乙烯基萘;以及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衍生物如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和丙烯酰胺。
此外,单体包括不饱和二元酸如马来酸、柠康酸、衣康酸、烯基琥珀酸、富马酸和中康酸;不饱和二元酸酐如马来酸酐、柠康酸酐、衣康酸酐和烯基琥珀酸酐;不饱和二元酸半酯如马来酸甲基半酯、马来酸乙基半酯、马来酸丁基半酯、柠康酸甲基半酯、柠康酸乙基半酯、柠康酸丁基半酯、衣康酸甲基半酯、烯基琥珀酸甲基半酯、富马酸甲基半酯和中康酸甲基半酯;不饱和二元酸酯如马来酸二甲酯和富马酸二甲酯;α,β-不饱和酸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巴豆酸和肉桂酸;α,β-不饱和酸酐如巴豆酸酐和肉桂酸酐,和α,β-不饱和酸和低级脂肪酸的酐;和各自具有羧基的单体如烯基丙二酸、烯基戊二酸和烯基己二酸,和这些酸的酐和单酯。
此外,单体包括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如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和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和各自具有羟基的单体如4-(1-羟基-1-甲基丁基)苯乙烯和4-(1-羟基-1-甲基己基)苯乙烯。
"聚酯单元"意指源自聚酯的部分,构成聚酯单元的组分包括醇组分和酸组分。醇组分包括二元以上的醇组分,酸组分包括二元以上的羧酸、二元以上的羧酸酐和二元以上的羧酸酯。
二元醇单体组分包括双酚A的烯化氧加合物,如聚氧丙烯(2.2)-2,2-双(4-羟苯基)丙烷、聚氧丙烯(3.3)-2,2-双(4-羟苯基)丙烷、聚氧乙烯(2.0)-2,2-双(4-羟苯基)丙烷、聚氧丙烯(2.0)-聚氧乙烯(2.0)-2,2-双(4-羟苯基)丙烷和聚氧丙烯(6)-2,2-双(4-羟苯基)丙烷;甘醇、二甘醇、三甘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二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双酚A和氢化双酚A。
三元以上的醇单体组分包括山梨糖醇、1,2,3,6-己四醇、1,4-脱水山梨糖醇、季戊四醇、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1,2,4-丁三醇、1,2,5-戊三醇、甘油、2-甲基丙三醇、2-甲基-1,2,4-丁三醇、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和1,3,5-三羟乙基苯。
二元羧酸单体组分包括如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的芳香族二羧酸或其酐;如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和壬二酸的烷基二羧酸或其酐;用具有6个至17个碳原子的烷基或烯基取代的琥珀酸,或其酐;和如富马酸、马来酸和柠康酸的不饱和二羧酸或其酐。
三元以上的羧酸单体组分包括多元羧酸如偏苯三酸、均苯四酸、二苯甲酮四羧酸及其酐。
此外,其它单体包括多元醇如酚醛清漆酚醛树脂的氧烷基醚。
着色剂包括以下。
黑色着色剂包括炭黑;磁性材料;和通过使用黄色着色剂、品红色着色剂和青色着色剂调色为黑色的着色剂。
品红色调色剂用着色颜料包括以下:缩合偶氮化合物、二酮基吡咯并吡咯化合物、蒽醌、喹吖啶酮化合物、碱性染料色淀化合物、萘酚化合物、苯并咪唑酮化合物、硫靛化合物和苝化合物。具体地,所述颜料包括C.I.颜料红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1、22、23、30、31、32、37、38、39、40、41、48:2、48:3、48:4、49、50、51、52、53、54、55、57:1、58、60、63、64、68、81:1、83、87、88、89、90、112、114、122、123、144、146、150、163、166、169、177、184、185、202、206、207、209、220、221、238、254、269;C.I.颜料紫19,以及C.I.瓮红1、2、10、13、15、23、29、35。
对于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颜料,但是从具有改进的鲜明度的全色图像品质的观点,可组合使用染料和颜料。
品红色调色剂用染料包括以下:油溶染料如C.I.溶剂红1、3、8、23、24、25、27、30、49、81、82、83、84、100、109、121,C.I.分散红9,C.I.溶剂紫8、13、14、21、27,和C.I.分散紫1,和碱性染料如C.I.碱性红1、2、9、12、13、14、15、17、18、22、23、24、27、29、32、34、35、36、37、38、39、40,和C.I.碱性紫1、3、7、10、14、15、21、25、26、27、28。
青色调色剂用着色颜料包括以下:C.I.颜料蓝1、2、3、7、15:2、15:3、15:4、16、17、60、62、66;C.I.瓮蓝6,C.I.酸性蓝45,和1个至5个邻苯二甲酰亚氨甲基用酞菁骨架取代的铜酞菁颜料。
黄色调色剂用着色颜料包括以下:缩合偶氮化合物、异吲哚啉酮化合物、蒽醌化合物、偶氮金属化合物、次甲基化合物和烯丙基酰胺化合物。具体地,所述颜料包括C.I.颜料黄1、2、3、4、5、6、7、10、11、12、13、14、15、16、17、23、62、65、73、74、83、93、95、97、109、110、111、120、127、128、129、147、155、168、174、180、181、185或191;和C.I.瓮黄1、3或20。此外,可以使用染料如C.I.直接绿6,C.I.碱性绿4,C.I.碱性绿6,或C.I.溶剂黄162。
调色剂中,预先混合着色剂与粘结剂树脂以形成可使用的母料。然后,将该着色剂母料和其它原料(如粘结剂树脂和蜡)熔融捏合,由此能够有利地将着色剂分散在调色剂中。
在将着色剂与粘结剂树脂混合从而形成母料的情况下,即使当使用大量着色剂时着色剂的分散性也不劣化,改进着色剂在调色剂颗粒中的分散性并且颜色再现性如混色性和透明性优异。此外,可获得具有高的对于转印构件的遮盖力的调色剂。此外,着色剂的分散性的改进能够获得调色剂带电性的耐久稳定性优异和保持高的图像品质的图像。
以下将描述测量方法。
<重均粒径(D4)的测量方法>
粉末颗粒和调色剂的重均粒径(D4)计算如下。作为测量设备,使用设置有100-μm口管的基于孔电阻法的精密粒度分布测量设备"Coulter CounterMultisizer3"(注册商标,由Beckman Coulter,Inc.制造)。关于测量条件的设定和测量数据的分析,使用所附专用软件"Beckman Coultermultisizer33.51版"(由Beckman Coulter,Inc.制造)。此处,用25,000个通道的有效测量通道数进行测量。
作为用于测量的电解水溶液,可使用通过将特级氯化钠溶解在离子交换水中以具有约1质量%的浓度制备的溶液,例如"ISOTON II"(由BeckmanCoulter,Inc.制造)。
此处,测量和分析前,如下所述设定专用软件。
专用软件的"变更标准测量方法(SOM)"画面中,控制模式的总计数设定为50,000个颗粒,测量次数设定为1次,Kd值设定为通过使用"标准颗粒10.0μm"(由Beckman Coulter,Inc.制造)获得的值。通过按下"阈值/噪音水平测量按钮"自动设定阈值和噪音水平。电流设定为1,600μA,增益设定为2,电解水溶液设定为ISOTON II,复选标记置于"测量后口管冲洗"中。
专用软件的"从脉冲至粒径的转换设定"画面中,元件间隔设定为对数粒径,粒径元件设定为256个粒径元件,粒径范围设定为2μm至60μm。
具体测量方法为如下所述。
(1)将约200ml电解水溶液装入Multisizer3专用的250ml圆底玻璃烧杯中。将烧杯放入样品台中,用搅拌棒在24转/秒下进行逆时针搅拌。然后,通过专用软件中的“开口冲洗”功能将口管中的污垢和气泡除去。
(2)将约30ml电解水溶液装入100ml平底玻璃烧杯中。通过将“ContaminonN”(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有机助洗剂且pH为7的用于清洗精密测量装置的中性清洗剂的10质量%的水溶液,由Wako Pure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造)用离子交换水稀释约3质量倍制备稀释液,并且将约0.3ml所述稀释液作为分散剂添加至烧杯中。
(3)准备装配有以相位差为180度内置的振荡频率为50kHz的两个振荡器且具有电输出为120W的超声波分散装置“超声波分散系统Tetora150”(由Nikkaki Bios Co.Ltd.制造)。然后,将约3.3l离子交换水装入超声波分散装置的水槽中,将约2ml Contaminon N加入该水槽中。
(4)将第(2)项中的烧杯放入上述超声波分散系统的烧杯固定孔中,启动超声波分散装置。调整烧杯的高度位置以使烧杯内的电解液的液面的共振状态最大化。
(5)在第(4)项中的烧杯内的电解水溶液用超声波照射的同时,逐渐添加约10mg调色剂至该电解水溶液并且分散。随后,进一步继续超声波分散处理60秒。此处,超声波分散时,将水槽内的水温适当地控制为10℃以上且40℃以下。
(6)将第(5)项中的分散有调色剂的电解水溶液通过使用移液管滴加至放入样品台中的第(1)项的圆底烧杯,从而将调色剂浓度调整至约5%。然后,进行测量直至测量颗粒数达到50,000个。
(7)通过附于设备的专用软件分析测量数据,计算重均粒径(D4)。此处,当专用软件设定为图/体积%时“分析/体积统计值(算术平均)”画面上的“平均直径”为重均粒径(D4)。
<细粉量的计算方法>
用Multisizer3测量后通过分析数据计算粉末颗粒或调色剂中基于个数的细粉量(个数%)。
例如,通过以下步骤计算调色剂中4.0μm以下的颗粒的个数%。首先,通过将专用软件设定至"图/个数%"显示以个数%计的测量结果的图表。然后,将复选标记置于"格式/粒径/粒径统计"画面上的粒径设定部分的"<",在粒径设定部分以下的粒径输入部中输入"4"。当显示"分析/个数统计值(算术平均)"画面时"<4μm"显示部中的数值为调色剂中4.0μm以下的颗粒的个数%。
<粗粉量的计算方法>
用Multisizer3测量后通过分析数据计算粉末颗粒或调色剂中基于体积的粗粉量(体积%)。
例如,通过以下步骤计算调色剂中10.0μm以上的颗粒的体积%。首先,通过将专用软件设定至"图/体积%"显示以体积%计的测量结果的图表。然后,将复选标记置于"格式/粒径/粒径统计"画面上的粒径设定部分的">",在粒径设定部分以下的粒径输入部中输入"10"。当显示"分析/体积统计值(算术平均)"画面时">10μm"显示部中的数值为调色剂中10.0μm以上的颗粒的体积%。
<平均圆形度的测量>
粉末颗粒和调色剂的平均圆形度用流式颗粒图像分析设备"FPIA-3000"(由SYSMEX CORPORATION制造)在校正操作时的测量和分析条件下进行测量。
具体测量方法如下。首先,将约20ml预先除去不纯固体等的离子交换水装入玻璃容器中。通过将“Contaminon N”(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有机助洗剂且pH为7的清洗精密测量装置用中性清洗剂的10质量%的水溶液,由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造)通过用离子交换水稀释约3质量倍制备稀释液,并且将约0.2ml所述稀释液作为分散剂添加至容器中。进一步添加约0.02g测量样品并且使用超声波分散装置进行分散处理2分钟从而获得测量用分散液。此时,将分散液适当冷却以具有10℃以上且40℃以下的温度。具有振荡频率为50kHz和电输出为150W的桌型超声波分散器("VS-150"(由Velvo-Clear Co.,Ltd.制造))用作超声波分散装置,将预定量的离子交换水装入水槽中,将约2ml Contaminon N添加至水槽中。
对于测量,使用安装有标准物镜(倍率:10×)的流式颗粒图像分析设备,作为鞘液使用颗粒鞘"PSE-900A"(由SYSMEX CORPORATION制造)。将根据所述步骤制备的分散液引入流式颗粒图像分析设备中,根据HPF测量模式和总计数模式测量3,000个调色剂颗粒。在颗粒分析时的二值化阈值设定为85%和要分析的粒径限定为各自对应于1.985μm以上且小于39.69μm的圆当量直径的直径的情况下,确定调色剂或粉末颗粒的平均圆形度。
当测量时,开始测量前,通过使用标准胶乳颗粒(通过用离子交换水稀释由Duke Scientific制造的"研究和试验颗粒胶乳微球悬浮液5200A"而获得)进行自动调焦。此后,可从开始测量每两小时进行调焦。
注意,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使用已通过SYSMEX CORPORATION进行校准操作和接收由SYSMEX CORPORATION颁发的校准证书的流式颗粒图像分析设备。除了要分析的粒径限定为各自对应于1.985μm以上且小于39.69μm的圆当量直径的直径以外,在与接收校准证书时的条件相同的测量和分析条件下进行测量。
实施例
聚酯树脂1
将以下材料称量并且添加至装配有冷却管、搅拌器和氮气导入管的反应容器。
对苯二甲酸                              17.6质量份
聚氧乙烯(2.2)-2,2-双(4-羟苯基)丙烷         76.2质量份
二(三乙醇胺)钛酸二羟基酯(Titanium dihydroxybis(triethanolaminate))
                                           0.2质量份
然后,在导入氮气并且将产生的水除去的同时,将所得混合物加热至220℃和使得反应8小时。然后,添加1.5质量份偏苯三酸酐,加热至180℃,反应4小时,从而合成聚酯树脂1。
聚酯树脂1具有通过GPC确定的重均分子量(Mw)为82400,数均分子量(Mn)为3300,峰分子量(Mp)为8450,具有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63℃和软化点(1/2法)为110℃。
(调色剂颗粒的生产例)
聚酯树脂1:                             100质量份
石蜡:                                  5质量份
(最大吸热峰的峰温度:78℃)
3,5-二叔丁基水杨酸铝化合物:               1.0质量份
C.I.颜料蓝15:3:                           5质量份
将上述配制材料通过亨舍尔混合机(FM-75型)(由Mitsui Miike ChemicalEngineering Machinery, Co., Ltd.制造)混合,然后通过设定温度在120℃下的双轴挤出机(PCM-30型)(由Ikegai Corp.制造)捏合。将获得的捏合产物冷却,通过锤磨机粗碎为1mm以下,从而形成粗碎调色剂产物。通过机械粉碎机T-250(由Turbo Kogyo Co., Ltd.制造)细碎,从而获得调色剂细颗粒。随后,将获得的调色剂细颗粒通过利用柯恩达效应的多级分级机分级。
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调色剂颗粒具有重均粒径(D4)为6.0μm,30个数%的4.0μm以下的颗粒,0.5体积%的10.0μm以上的颗粒。此外,通过FPIA 3000测量获得的调色剂细颗粒的圆形度,结果,平均圆形度为0.941。下文中,该调色剂颗粒指定为调色剂颗粒A。
此外,将以下材料装入亨舍尔混合机(FM-75型,由NIPPON COKE&ENGINEERING CO.,LTD.制造)中并且在旋转叶片的圆周速度为50.0m/秒和混合时间为3分钟下混合,从而获得通过二氧化硅和氧化钛附着至调色剂颗粒A表面的母颗粒。
调色剂A用粉末颗粒:       100质量份
二氧化硅:                3.5质量份
(通过将借助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二氧化硅细颗粒用1.5质量%六甲基二硅氮烷进行表面处理,通过分级将颗粒调整为具有期望粒度分布而获得)
氧化钛:             0.5质量份
(通过具有锐钛矿型结晶性的偏钛酸进行表面处理而获得)
实施例1
使用图1中所示的热处理设备进行热处理。作为原料供给单元,使用如图2中所示的原料供给分支流路分支为8个方向的单元。现将描述图2中具有八个流路的原料供给单元的内部结构。供给管5的内径为50mm直径,将管5通过管连接至热处理设备的供给口14(直径50mm)。图2中的原料供给单元上配置有八个三角形边缘以将粉末颗粒以多通道引入至供给管5。使用的分配构件4具有圆锥状,高度为40mm,直径为40mm。原料供给单元的导入管内部中使用图3中所示的分散空气供给构件。从分散空气供给口引入空气。此外,使用图4中所示的流量调整机构从而使各原料供给流路的流量均匀,并且调整为各流路的流速为10.0m/s。热处理设备的处理室的内径为450mm直径,调节单元(柱状构件9)的外径为320mm直径。
使用具有上述构造的设备以热处理调色剂颗粒A。
这种情况下的操作条件如下:进给量=150kg/hr,热风温度=165℃,热风风量=27.0m3/分钟,冷风总量=14.0m3/分钟(冷风供给单元8-1:6.0m3/分钟,冷风供给单元8-2:2.0m3/分钟,冷风供给单元8-3:6.0m3/分钟),压缩气体风量=3.0m3/分钟,分散空气量=1.5m3/分钟,鼓风机风量=50.0m3/分钟。将各供给口的流速通过流量调整机构调整在10.0±0.1m/s范围内,操作时间为1小时。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示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至H的流速示于表2。
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度分布中,重均粒径为6.3μm,粒径为4.0μm以下的颗粒的百分比为27.5个数%,10.0μm以上的颗粒的百分比为3.1体积%,平均圆形度为0.968。此外,圆形度分布中圆形度为0.990以上的颗粒的频度为24.4%。此外,原料定量供给单元的数量为一个,占有空间为1.5m2
对于实施例1评价以下项目。
<平均圆形度的评价>
使用以下标准评价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平均圆形度e。
A:0.965≤e
B:0.960≤e<0.965
C:e<0.960
<粗粉量的评价>
作为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中包含的粗粉含量的指标,根据以下标准确定热处理后的颗粒中的粒径为10.0μm以上的颗粒的百分比s(体积%)。
A:s<5.0
B:5.0≤s<10.0
C:10.0≤s<15.0
D:15.0≤s<20.0
E:20.0≤s
<圆形度为0.990以上的颗粒的频度的评价>
将母颗粒以150kg/hr的处理量热处理从而获得平均圆形度为0.970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然后,根据以下标准评价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中圆形度为0.990以上的颗粒的频度b(%)。
A:b<25.0
B:25.0≤b<30.0
C:30.0≤b<35.0
D:35.0≤b<40.0
E:40.0≤b
<定量供给机的占有空间的评价>
假定基于每个安装的原料定量供给单元的占有空间为1.5m2,计算定量供给机的占有空间。随着实现一定处理量需要的定量供给机的占有空间增加,空间效率降低。这些结果和评价汇总于表3。
实施例2
除了各供给口的流速通过流量调整机构调整在10.0±0.3m/s内以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通过使用图1中所示热处理设备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至H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实施例3
除了各供给口的流速通过流量调整机构调整在10.0±0.5m/s内以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通过使用图1中所示热处理设备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至H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实施例4
除了处理量为170kg/h以外,在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条件下通过使用图1中所示热处理设备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
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至H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实施例5
除了省略图3中的分散空气供给构件16以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通过使用图1中所示热处理设备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至H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实施例6
除了不调整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口的流速以外,以与实施例5中相同的方式通过使用图1中所示热处理设备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至H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实施例7
除了分散空气的流量为1.0m3/分钟以外,以与实施例6中相同的方式通过使用图1中所示热处理设备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至H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实施例8
除了分散空气的流量为0.5m3/分钟以外,以与实施例6中相同的方式通过使用图1中所示热处理设备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至H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实施例9
除了不装配扩散构件和流量调整机构以及不供给分散空气以外,通过使用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热处理设备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至H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实施例10
除了采用原料供给单元的流路数量为4的构造(图2中八个流路中每隔一个流路的流路密闭和其它四个流路打开)以外,通过使用以与实施例9中相同的热处理设备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C、E和G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实施例11
除了采用原料供给单元的流路数量为2的构造(图2中八个流路中仅彼此相对的两个流路打开和其它流路密闭)以外,通过使用以与实施例9中相同的热处理设备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和E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比较例1
通过使用图8中所示的热处理设备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作为原料供给单元,将图8中所示的七个分支管19用于使原料供给分支流路分支为8个方向的单元。在其它条件与实施例9中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至H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比较例2
通过将三个分支管19用于使原料供给分支流路分支为4个方向的单元作为原料供给单元,并使用在与比较例1相同的条件下的其它构造,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C、E和G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比较例3
通过使用装配有八个图9中所示的原料定量供给机的热处理设备,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将通过各定量供给机的供给量调整为18.8kg/h(八个机器总计150kg/h),压缩空气量调整为0.5m3。在其它条件与实施例9中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
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管的流路A至H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
实施例12至22和比较例4至6
在实施例1至11和比较例1至3的各生产条件中,调整热风温度以使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的平均圆形度为0.970。然后,根据上述评价获得的热处理后的颗粒中圆形度为0.990以上的颗粒的频度。这种情况下的热风温度和评价结果汇总于表4。
参考例1
除了通过流量调整机构使得各供给口的流速变化幅度在±1.0m/s内以外,在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调色剂颗粒A的热处理。原料供给单元的构造汇总于表1,原料供给单元的供给口的流速汇总于表2,获得的热处理调色剂颗粒的粒径和评价汇总于表3。此处,出于明确当流速变化至在通常原料供给单元中不会出现的范围时的影响的目的,进行本参考例。
表1
Figure BDA0000437145410000251
表2
A B C D E F G H
实施例1 10.0 10.1 10.0 9.9 10.0 10.0 9.9 10.1
实施例2 10.0 10.2 10.1 9.8 10.3 9.7 9.9 10.1
实施例3 10.0 10.2 10.5 9.6 10.5 9.5 10.2 10.1
实施例4 10.0 10.1 10.1 9.9 10.1 9.9 10.0 10.1
实施例5 10.0 10.1 10.1 10.1 9.9 9.9 10.0 10.1
实施例6 10.5 10.2 9.6 9.4 10.7 9.6 10.7 9.4
实施例7 10.4 9.6 10.6 9.3 10.6 10.7 9.7 10.2
实施例8 10.4 10.0 9.3 9.5 10.6 10.7 9.4 10.2
实施例9 10.3 9.2 9.9 10.8 10.3 10.6 9.4 10.1
实施例10 20.6 - 19.3 - 19.2 - 20.5 -
实施例11 39.4 - - - 40.4 - - -
比较例1 10.2 8.9 9.6 11.2 11.1 9.1 9.3 10.6
比较例2 19.5 - 21.5 - 20.6 - 19.3 -
比较例3 9.9 9.1 9.6 10.1 10.7 10.9 10.4 10.2
参考例1 10.0 10.7 9.5 9.1 11.0 9.0 10.9 9.2
表3
Figure BDA0000437145410000261
表4
Figure BDA0000437145410000262
附图标记说明
1:原料定量供给单元;2:压缩气体流量调整单元;3:导入管;4:突起状构件;5:供给管;6:处理室;7:热风供给单元;8:冷风供给单元;9:柱状构件;10:回收单元;11:热风供给单元的出口;12:热风分配构件;13:回旋构件;14:供给口;15:分散空气供给口;16:分散空气供给构件;17:流量调整机构;18:叶片;和19:分支管
尽管参考示例性实施方案描述了本发明,但是要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从而涵盖全部该改进和等同的结构及功能。
本申请要求了2011年6月13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131145的权益,在此将其全部内容引入以作参考。

Claims (6)

1.一种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各所述粉末颗粒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所述热处理设备包括:
(1)处理室,在其中进行所述粉末颗粒的热处理,
(2)原料供给单元,其用于供给所述粉末颗粒至所述处理室,
(3)热风供给单元,其将用于热处理所述粉末颗粒的热风供给至所述处理室,
(4)冷风供给单元,其供给用于冷却热处理后的粉末颗粒的冷风,和
(5)回收单元,其回收所述热处理后的粉末颗粒,其中
所述原料供给单元包括导入管和与所述导入管的出口部相对设置的分配构件,和
所述分配构件在与所述导入管的出口部相对的部分上设置有突起状构件,和
所述分配构件包括两个以上的流路,所述流路沿从所述突起状构件朝向所述处理室的壁表面的方向引导原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其中所述分配构件包括四个以上的流路,所述流路从所述突起状构件朝向所述处理室的壁表面向外放射状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其中所述原料供给单元装配有用于将调色剂颗粒分散至所述导入管的上部的分散空气供给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其中供给管包括压缩空气注入口或外部空气吸引口,而且所述压缩空气注入口或所述外部空气吸引口装配有流量调整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其在所述导入管的内部装配有扩散构件。
6.一种调色剂的生产方法,其通过热处理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的粉末颗粒的步骤获得调色剂,其中在热处理步骤中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热处理设备。
CN201280029179.2A 2011-06-13 2012-06-11 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Active CN1036087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1145 2011-06-13
JP2011131145 2011-06-13
PCT/JP2012/065441 WO2012173264A1 (en) 2011-06-13 2012-06-11 Heat treating apparatus for powder particl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on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08731A true CN103608731A (zh) 2014-02-26
CN103608731B CN103608731B (zh) 2016-10-12

Family

ID=47357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9179.2A Active CN103608731B (zh) 2011-06-13 2012-06-11 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72420B2 (zh)
JP (1) JP5917308B2 (zh)
KR (2) KR101618659B1 (zh)
CN (1) CN103608731B (zh)
WO (1) WO201217326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41892A (zh) * 2023-02-20 2023-03-24 江阴市浩盛电器线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硅胶电缆线及其生产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4563B (zh) * 2011-02-21 2015-04-22 佳能株式会社 热处理设备及制造调色剂的方法
WO2012173263A1 (en) 2011-06-13 2012-12-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 treating apparatus for powder particl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oner
US9671707B2 (en) 2011-06-13 2017-06-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heat-treating powder particl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oner
JP6000799B2 (ja) * 2012-10-19 2016-10-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418992B2 (ja) 2015-03-13 2018-1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6157905A1 (ja) 2015-03-31 2016-10-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
US9915885B2 (en) 2015-05-13 2018-03-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082743B2 (en) 2015-06-15 2018-09-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740014B2 (ja) 2015-06-15 2020-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9969834B2 (en) 2015-08-25 2018-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Wax dispersant for toner and toner
JP6584225B2 (ja) 2015-08-25 2019-10-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403816B2 (ja) 2016-02-08 2018-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10012918B2 (en) 2016-02-19 2018-07-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oner
JP6700878B2 (ja) 2016-03-16 2020-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750849B2 (ja) 2016-04-28 2020-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921609B2 (ja) 2016-05-02 2021-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815753B2 (ja) 2016-05-26 2021-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10036970B2 (en) 2016-06-08 2018-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enta toner
US10133201B2 (en) 2016-08-01 2018-11-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6921678B2 (ja) 2016-08-16 2021-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製造方法及び重合体
JP6750871B2 (ja) 2016-08-25 2020-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849409B2 (ja) 2016-11-25 2021-03-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10197936B2 (en) 2016-11-25 2019-0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409188B2 (en) 2017-02-10 2019-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arrier, two-component developer, replenishing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6833570B2 (ja) 2017-03-10 2021-0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965130B2 (ja) 2017-12-05 2021-1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マゼンタ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キット
JP7034780B2 (ja) 2018-03-16 2022-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現像剤
JP7237688B2 (ja) 2018-05-01 2023-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293010B2 (ja) 2018-08-08 202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293009B2 (ja) 2018-08-08 202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10877386B2 (en) 2018-08-14 2020-12-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7341781B2 (ja) 2018-08-23 202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286471B2 (ja) 2018-08-28 2023-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130518B2 (ja) 2018-09-28 2022-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系現像剤、補給用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10955765B2 (en) 2018-11-22 2021-03-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arri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US10935902B2 (en) 2018-12-05 2021-03-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US10775710B1 (en) 2019-04-22 2020-09-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7350565B2 (ja) 2019-08-21 2023-09-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7391572B2 (ja) 2019-08-29 2023-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WO2021070872A1 (ja) 2019-10-07 2021-04-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2021081711A (ja) 2019-11-13 2021-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磁性キャリア、二成分現像剤、及び磁性キャリアの製造方法
JP2021140031A (ja) 2020-03-05 2021-09-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11809131B2 (en) 2020-03-05 2023-1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JP7475982B2 (ja) 2020-06-19 2024-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25745A (ja) * 1982-12-31 1984-07-20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粉体又は粒体の熱処理装置
JPH0511496A (ja) * 1991-07-03 1993-01-22 Minolta Camera Co Ltd 電子写真用現像剤
JP2000140661A (ja) * 1998-11-17 2000-05-23 Canon Inc トナー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514310A (zh) * 2002-11-28 2004-07-21 ʿ 电子照相用带正电色调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664708A (zh) * 1998-06-25 2005-09-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34596A (zh) * 2007-06-28 2008-12-31 夏普株式会社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双成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98904A (zh) * 2008-02-01 2009-08-05 佳能株式会社 双组分显影剂、补充显影剂和用该显影剂的图像形成方法
US20100119968A1 (en) * 2008-08-04 2010-05-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arrier and two component develop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27662A (ja) 1982-12-31 1984-07-23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粉体又は粒体の処理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S59158733A (ja) 1983-02-25 1984-09-08 Hitachi Zosen Corp 粉体の分割供給方法
JPS62132534A (ja) * 1985-12-06 1987-06-15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粉粒体の熱処理装置
JPH04126534A (ja) 1990-09-19 1992-04-27 Nkk Corp 無機質球状化粒子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7271090A (ja) 1994-03-25 199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磁性トナー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写真方法
JPH11295929A (ja) 1998-04-14 1999-10-29 Minolta Co Ltd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その製法
JP2000029241A (ja) 1998-07-08 2000-01-28 Sharp Corp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4189845A (ja) 2002-12-10 2004-07-08 Seiko Epson Corp 樹脂粒子の熱処理装置および熱処理方法
JP4603800B2 (ja) 2003-02-24 2010-12-22 日本ニューマチック工業株式会社 球形化処理装置
JP5053739B2 (ja) * 2007-07-13 2012-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製造装置及びトナー製造方法
JPWO2011074060A1 (ja) 2009-12-14 2013-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二成分系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414507B2 (ja) * 2009-12-21 2014-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熱処理装置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479072B2 (ja) 2009-12-21 2014-04-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熱処理装置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CN103384563B (zh) 2011-02-21 2015-04-22 佳能株式会社 热处理设备及制造调色剂的方法
JP5773769B2 (ja) * 2011-06-13 2015-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粉体粒子の熱処理方法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US9671707B2 (en) 2011-06-13 2017-06-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heat-treating powder particl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oner
WO2012173263A1 (en) 2011-06-13 2012-12-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 treating apparatus for powder particle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oner
US20140137428A1 (en) 2011-06-13 2014-05-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t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btaining toner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25745A (ja) * 1982-12-31 1984-07-20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粉体又は粒体の熱処理装置
JPH0511496A (ja) * 1991-07-03 1993-01-22 Minolta Camera Co Ltd 電子写真用現像剤
CN1664708A (zh) * 1998-06-25 2005-09-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
JP2000140661A (ja) * 1998-11-17 2000-05-23 Canon Inc トナー粒子の製造方法
CN1514310A (zh) * 2002-11-28 2004-07-21 ʿ 电子照相用带正电色调剂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34596A (zh) * 2007-06-28 2008-12-31 夏普株式会社 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双成分显影剂、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98904A (zh) * 2008-02-01 2009-08-05 佳能株式会社 双组分显影剂、补充显影剂和用该显影剂的图像形成方法
US20100119968A1 (en) * 2008-08-04 2010-05-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carrier and two component develop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41892A (zh) * 2023-02-20 2023-03-24 江阴市浩盛电器线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硅胶电缆线及其生产工艺
CN115841892B (zh) * 2023-02-20 2023-04-25 江阴市浩盛电器线缆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硅胶电缆线及其生产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22098A (ko) 2014-02-21
JP5917308B2 (ja) 2016-05-11
US20140120468A1 (en) 2014-05-01
KR20160055955A (ko) 2016-05-18
WO2012173264A1 (en) 2012-12-20
JP2013020244A (ja) 2013-01-31
CN103608731B (zh) 2016-10-12
KR101618659B1 (ko) 2016-05-09
US9372420B2 (en) 2016-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08731A (zh) 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KR101548090B1 (ko) 분체 입자용 열 처리 장치 및 토너의 제조 방법
CN103620504A (zh) 粉末颗粒的热处理设备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JP5773769B2 (ja) 粉体粒子の熱処理方法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CN113900363A (zh) 调色剂分级设备和调色剂的生产方法
JP3890240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6129868A (ja) 粉体処理装置、カプセル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プセルトナー
KR101425476B1 (ko) 토너의 열처리 장치 및 토너의 제조 방법
JP4143574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表面改質装置
JP7492405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4235590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表面改質装置
JP6782623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7475983B2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5641959B2 (ja) 樹脂粒子の熱処理装置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516420B2 (ja) 粉体粒子の熱処理装置及び粉体粒子の製造方法
JP6532356B2 (ja) 熱処理装置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957303B2 (ja) 熱処理装置及び粉体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12173446A (ja) 樹脂粒子の熱処理装置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3140389A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23079431A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22001934A (ja) トナー用分級装置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5031324A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05189370A (ja)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