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92284A - 控制装置、控制方法、程序、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装置、控制方法、程序、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92284A
CN103392284A CN2011800680207A CN201180068020A CN103392284A CN 103392284 A CN103392284 A CN 103392284A CN 2011800680207 A CN2011800680207 A CN 2011800680207A CN 201180068020 A CN201180068020 A CN 201180068020A CN 103392284 A CN103392284 A CN 103392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electric power
value
aggregate
power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80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92284B (zh
Inventor
川井若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92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922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922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922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3/00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 G05B13/02Adaptive control systems, i.e. systems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themselves to have a performance which is optimum according to some preassigned criterion electri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18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32Operator till task planning
    • G05B2219/32021Energy management, balance and limit power to too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B90/20Smart grids as enabling technology in buildings s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Factory Administration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 Testing And Monitoring For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制造生产线(10)具有设备(A)、设备(B)、设备(C)、设备(D)、以及控制装置(20)。设备(A)、设备(B)、设备(C)、设备(D)按此顺序对工件进行处理。控制装置(20)具有:监视部(21),对自设备(A)的电源开启时起到当前时间为止设备(A)的电力量进行监视;电源控制部(22),当所述电力量由低于阈值A的值增加到阈值A以上时,将设备(B)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由此,能够抑制具有多个设备的生产线上的多余的电力消耗。

Description

控制装置、控制方法、程序、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依次处理工件的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工厂或工作场所设置的生产线上,配置了多个设备(自动化装置),各设备对输送的工件进行加工、组装、检查等各种处理。
在此,设有如下所述的制造生产线,在该制造生产线上,首先,设备a进行处理,在设备a处理完成后,位于设备a的工件输送方向的下流侧的设备b立即进行处理。并且设想,在该制造生产线上,将工件输送至设备a、将工件由设备a输送至设备b、以及将工件从设备b送出的操作是通过传送带自动完成的。以往,上述制造生产线采用以下所述的控制方法,即,在制造生产线的工作开始时,大致在同一时刻开启设备a的电源和设备b的电源,从而将两设备a·b置于待机状态下,根据用于检测输送的工件的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或限位开关等)的输出,检测出每个设备a·b的处理开始时刻,在所述开始时刻,使设备a·b由待机状态进入处理执行状态(处于比待机状态的消耗电力高的执行处理的状态)。根据该控制方法,每个设备a·b的电源在生产线工作期间始终处于开启状态,这样,在待机状态下、则会消耗与加工或组装等处理没有直接关系的电力。
另外,设有如下的制造生产线,设备c的处理完成后,位于设备c的工件输送方向的下流侧的设备d执行处理,并且,工件由设备c输送到设备d是通过人工完成的。在上述制造生产线上,不需要同时开启设备c的电源和设备d的电源,但如果位于设备c的下流侧的设备d是热处理设备(成型机、回流炉、干燥机等),则为了减少用于使设备d升温所需的时间上的损耗,对于设备d来说,有时要自生产线工作开始时进行空运转(该运转用于使设备内温度保持在室温以上的高待机温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0-260672号公报”;2000年9月22日公开。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5-293546号公报”;2005年10月20日公开。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6-011897号公报”;2006年1月12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近年,人们对减少CO2排放量的意识逐渐高涨,因而要求工厂抑制电力消耗,从而,抑制多余的电力消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举例来说,多余的电力消耗是指,过度确保了所述待机状态的期间或所述空运转的期间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控制方法,能够在具有多个设备的生产线上抑制多余的电力消耗。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控制装置对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依次对工件进行处理的生产线进行控制,该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监视部,监视所述多个设备中的至少第1设备的电力量;电源控制部,根据所述第1设备的电力量,控制所述多个设备中的至少第2设备的电源。
另外,本发明为,对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依次对工件进行处理的生产线进行控制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对所述多个设备中的至少第1设备的电力量进行监视的步骤;根据所述第1设备的电力量,对所述多个设备中的至少第2设备的电源进行控制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能够根据第1设备的工序(对工件的处理)或空运转进展情况,控制第2设备的电源,因此,例如,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第2设备的待机状态期间或第1设备的空运转期间,从而抑制多余的电力消耗。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控制装置,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所述待机状态期间或所述空运转期间,从而抑制多余的电力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制造生产线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控制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的控制装置的概略结构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设备A~D所分别使用的电力(消耗电力)的坐标图。
图4是实施方式2的设备A~D所分别使用的电力(消耗电力)的坐标图,表示了设备A产生故障的情况下的电力变化。
图5是实施方式2的设备A~D所分别使用的电力(消耗电力)的坐标图,表示了设备B产生故障的情况下的电力变化。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设备A~D所分别使用的电力(消耗电力)的坐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造生产线的概略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生产线10(生产线)具有设备A~D,在该生产线上,每个设备A~D依次对输送的工件进行处理。工件是指生产线上的处理对象,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生产线10上,工件是指用于电子电路的部件。
在制造生产线10上,如图1所示,设备A、设备B、设备C、设备D中,设备A被配置于最靠近所述工件的输送方向的上流侧的位置。设备B被配置在沿所述输送方向的设备A的下流侧,设备C被配置在沿所述输送方向的设备B的下流侧,设备D被配置在沿所述输送方向的设备C的下流侧。
也就是说,首先,制造生产线10的工件被输送至设备A,由设备A进行处理,当设备A的处理完成后,该工件接着被输送至设备B,由设备B进行处理,当设备B的处理完成后,该工件继而被输送至设备C,由设备C进行处理,当设备C的处理完成后,该工件又被输送至设备D,由设备D进行处理。
设备A为用于对工件进行压力加工的设备,设备A具有金属加工压力机100、和向金属加工压力机100提供部件的辊式进给装置等周边装置。设备B为注射成型机,用于将设备A加工的工件(如金属端子)与树脂材料一起进行嵌件注塑。设备C为金属弯曲压力机,用于对经设备B处理后的工件进行弯曲加工。设备D为涂覆·干燥装置,用于对经设备C处理后的工件涂覆粘着剂并使之干燥。
在制造生产线10上,是通过人工(工作人员)向设备A输送工件的。此外,由设备A向设备B输送工件、将工件送入设备B、将工件从设备B送出均是通过人工完成的。
与此相对,将工件送入设备C,将工件由设备C输送至设备D、将工件从设备D送出均是通过传送带完成的。也就是说,当操作人员将自设备B送出的工件放置在传送带上后,传送带自动将该工件输送至设备C。然后,直到由设备D送出为止,对该工件的输送处理均是由传送带自动完成的。
另外,以上说明的制造生产线10具有用于控制设备A~设备D的电源的控制装置。以下,参照图2,对控制装置进行说明。图2为控制装置20的概略结构框图。
控制装置20为用于控制制造生产线10上的设备A~设备D中的每一个的电源的信息处理装置。控制装置20不仅与设备A~设备D中的每一个的电源相连接,还与显示装置30和输入装置40相连接。此外,控制装置20还与制造生产线10上设置的电力计11~14相连接。
控制装置20例如由以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为例的计算机构成。控制装置20中的控制处理是通过使计算机执行程序来实现的。该程序例如记录在CD-ROM(Compact Disc Read Only Memory;光盘只读存储器)等可移动介质中。控制装置20能够以从上述可移动介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读取上述程序的方式来使用该程序。此外,控制装置20也可以以读取硬盘(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等中安装的程序的方式来使用该程序。控制装置20执行控制处理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说明。
显示装置30为一种显示单元,如LCD(液晶显示器)、PDP(等离子显示器)、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等。显示装置30用于根据自控制装置20接收的显示数据显示输出文字及图像等各种信息。
输入装置40用于受理来自制造生产线10的操作人员的各种输入,由输入用按钮、键盘、鼠标等定点设备及其他输入设备构成。输入装置40将操作员输入的信息转换成输入数据,并发送给控制装置20。
电力计11~14为测量(输出)设备的累积电力量的累计电力计。具体为,电力计11测量设备A的累积电力量,电力计12测量设备B的累积电力量,电力计13测量设备C的累积电力量,电力计14测量设备D的累积电力量。累积电力量是指,从设备设置时起至测量时为止的累积电力量(消耗电力的累计值)。
下面,对控制装置20执行控制处理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20具有监视部21、电源控制部22、演算部23、显示控制部24。演算部23和显示控制部24并不是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结构,而是实施方式3中采用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省略相关说明,而在实施方式3中进行说明。
监视部21为通过访问电力计11~14,对设备A~D中的每一个的第1电力量进行监视的模块。第1电力量是指,从设备电源开启时到当前时间为止,该设备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也就是说,设备A的第1电力量是指,从设备A电源开启时到当前时间为止,设备A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设备B的第1电力量是指,从设备B的电源开启时到当前时间为止,设备B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设备C的第1电力量是指,从设备C的电源开启时到当前时间为止,设备C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设备D的第1电力量是指,从设备D的电源开启时到当前时间为止,设备D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
监视部21求出设备A电源开启时的电力计11的测量值(累积电力量)与当前的电力计11的测量值之间的差的绝对值,并将该绝对值作为设备A的第1电力量进行监视。对于设备B~设备D的第1电力量的监视方法,也与设备A的情况相同(但是,以下情况与设备A的情况不同。若为设备B,则使用当前时间的电力计12的测量值、和设备B电源开启时的电力计12的测量值来求出上述差;若为设备C,则使用当前时间的电力计13的测量值、和设备C电源开启时的电力计13的测量值来求出上述差;若为设备D,则使用当前时间的电力计14的测量值、和设备D电源开启时的电力计14的测量值来求出上述差)。
电源控制部22为,根据利用者的命令、和监视部21监视的第1电力量,对设备A~设备D中的每一个的电源进行由关闭到开启的切换控制的模块。下面,对电源控制部22的处理进行说明。
首先,设制造生产线10处于未工作状态,且设备A~设备D的电源处于关闭状态。在上述状态下,利用者通过输入装置40,向控制装置20输入用于指示制造生产线10开始工作的开始命令,此时,该开始命令被发送给电源控制部22。
输入该开始命令后,电源控制部22将设备A~设备D中首先对工件执行工序的设备A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将设备A~设备D中位于工件输送方向最上流侧的设备A的电源开启)。具体为,利用者输入上述开始命令后,电源控制部22向设备A发送用于将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的控制信号,由此,设备A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
设备A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后,电源控制部22持续判断监视部21监视的设备A的第1电力量是否由低于阈值A的值增加到阈值A以上。接着,电源控制部22如果检测出设备A的第1电力量由低于阈值A的值增加到阈值A以上,则将在设备A的工序之后执行工序的设备B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将位于设备A的工件输送方向的下流侧的设备B的电源开启)。具体为,电源控制部22如果检测出设备A的第1电力量由低于阈值A的值增加到阈值A以上,则向设备B发送用于将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的控制信号,由此将设备B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这里,阈值A为可以推断设备A的工序已进行到设备B的电源能够开启的状态的值。阈值A为根据各设备的规格、生产线10的设计内容、和工件种类等,依据经验设定的值。另外,也可以通过试验运转的方式来设定阈值A。
设备B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后,电源控制部22持续判断监视部21监视的设备B的第1电力量是否由低于阈值B的值增加到阈值B以上。接着,电源控制部22如果检测出设备B的第1电力量由低于阈值B的值增加到阈值B以上,则将在设备B的工序之后执行工序的设备C的电源和设备D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将位于设备B的工件输送方向的下流侧的设备C、D的电源开启)。具体为,电源控制部22如果检测出设备B的第1电力量由低于阈值B的值增加到阈值B以上,则向设备C、D发送用于将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的控制信号,由此将设备C、D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这里,阈值B为可以推断设备B的工序已进行到设备C、D的电源能够开启的状态的值。阈值B为根据各设备的规格、生产线10的设计内容、和工件种类等,依据经验设定的值。另外,也可以通过试验运转的方式来设定阈值B。
通过以上处理,制造生产线10上的设备A~D的电源均由关闭切换成开启。
下面,根据图3,对设备A~D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的时刻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设备A~D所分别使用的电力(消耗电力)的坐标图。在图3所示的各个坐标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各设备的消耗电力(瞬间值)。
在图3所示的时间点t0上,设利用者输入用于指示工作开始的开始命令,且设备A的电源由关闭被切换成开启。此时,电源控制部22持续判断设备A的第1电力量是否变为阈值A以上的值。例如,当当前时间为图3所示的t1时,电源控制部22判断在从时间点t0到t1的区间内设备A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第1电力量)是否变为阈值A以上的值。图3所示的设备A的坐标中的时间点t0到t1的区间的积分值相当于上述累计值。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设在时间点t0到时间点t1的区间内设备A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第1电力量)低于阈值A。因此,电源控制部22在时间点t1上保持设备B的电源关闭。接着,在图3的例子中,在当前时间到达t2时,设在时间点t0到t2的区间内设备A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为阈值A以上。因此,在当前时间为t2时,电源控制部22判断为,设备A的第1电力量为阈值A以上的值,并将设备B的电源开启。由此,设备B的电源在时间点t2开启,设备B被起动。
在时间点t2上设备B的电源开启后,电源控制部22持续判断设备B的第1电力量是否为阈值以上的值。例如,若当前时间为t3,则电源控制部22判断在时间点t2到t3的区间内设备B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第1电力量)是否为阈值B以上的值。在图3的例子中,设在时间点t2到时间点t3的区间内设备B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第1电力量)小于阈值B。因此,电源控制部22在时间点t3继续保持设备C和设备D的电源关闭。接着,在图3的例子中,在当前时间为t4时,设在时间点t2到t4的区间内设备B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第1电力量)为阈值B以上的值。因此,电源控制部22判断为,在当前时间为t4时,在时间点t2到t4的区间内设备B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第1电力量)为阈值B以上的值,并开启设备C和设备D的电源。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监视设备A(第1设备)的第1电力量,并根据设备A的第1电力量控制设备B(第2设备)的电源。控制装置20监视设备B(第1设备)的第1电力量,并根据设备B的第1电力量控制设备C(第2设备)的电源和设备D(第2设备)的电源。
特别是,当设备A(第1设备)的第1电力量由低于阈值A(第1阈值)的值增加到阈值A以上时,控制装置20将设备B(第2设备)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并且,当设备B(第1设备)的第1电力量由低于阈值B(第1阈值)的值增加到阈值B以上时,控制装置20将设备C(第2设备)的电源和设备D(第2设备)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也就是说,上述实施方式为以下方案,即,根据上流侧的设备的第1电力量(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决定将下流侧的设备的电源开启的时刻。在此,上流侧的设备的第1电力量表示了上流侧设备的工序进展情况,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上流侧设备的工序进展情况,决定将下流侧设备的电源切换成开启的时刻。
下流侧设备的电源开启的最佳时刻(尽量减少待机状态或空运转的期间的时刻)是由上流侧设备的工序进展情况决定的。因此,本实施方式能够根据上流侧设备的工序进展情况决定将下流侧设备的电源切换成开启的时刻,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下流侧设备的待机状态和空运转的期间,从而抑制消耗电力的浪费。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当设备A的第1电力量达到阈值A以上时,开启设备B的电源,且当设备B的第1电力量达到阈值B以上时,开启设备C和D的电源。然而,也可以为,当设备A的第1电力量达到阈值A以上时,不仅开启设备B的电源,还开启设备C和设备D的电源。
此外,例如,监视部21对各设备的第1电力量的计算也可以如下所述来完成。以下举例说明了设备A的第1电力量的计算,也同样适用于设备B~D。
首先,设设备A的第1电力量的计算对象(测量对象)期间为对象期间。也就是说,该对象期间是指,从设备A电源开启时到当前时间为止的期间。接着,监视部21将对象期间分割成多个相等的规定期间,测量每个规定期间的设备A的消耗电力(使用电力)的累计值,作为期间累计值(也就是说,规定期间一定比对象期间短)。另外,监视部21对于属于对象期间的各规定期间的各期间累计值,除去不满规定值的期间累计值,仅对规定值以上的期间累计值进行累计。然后,将该累计获得的值作为第1电力量。
采用上述第1电力量的计算方法时,能够设定为不对与设备A执行的工序(如加工处理)无关的微小消耗电力(例如未执行工序时的无负荷状态下的发动机的消耗电力)进行累计。因此,能够在持续有以下情况时,抑制虽然尚未到达设备B的电源可以开启的时刻,但设备A的第1电力量却已到达阈值A以上所导致的出错,所述情况是指,虽然设备A的电源已开启,但因某种理由最初的工件尚未投入设备A,从而设备A未执行工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电力量是指,从设备电源开启时起到当前时间为止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将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的第1时间(例如10秒)的时间点之间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设为第1电力量,当设备A的该第1电力量达到阈值以上时,开启设备B的电源,当设备B的该第1电力量达到阈值以上时,开启设备C和设备D的电源。此时,上述对象期间为,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的第1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的期间。
此外,也可以将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的第2时间(例如15秒)的时间点、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比第2时间短的规定的第3时间(例如5秒)的时间点之间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设为第1电力量,当设备A的该第1电力量达到阈值以上时,开启设备B的电源,当设备B的该第1电力量达到阈值以上时,开启设备C和设备D的电源。此时,上述对象期间为,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的第2时间的时间点、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比第2时间短的规定的第3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的期间。
(变形例)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是根据某设备(例如设备A)的第1电力量,将位于该设备的工件输送方向的下流侧的设备(例如设备B)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方案。也就是说,也可以根据某设备(例如设备B)的第1电力量,将位于该设备的工件输送方向的上流侧的设备(例如设备A)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下面对该方案进行说明。
例如,图1所示的设备B为只有在内部温度被预先上升至待机温度的情况下才能对工件实施处理的装置。假设有如下变形例,在使设备A与设备B同时开始运转的情况下,在最初处理的工件由设备A输出的时刻,设备B的内部温度未到达待机温度,则在设备A的运转开始前,需要使设备B进行空运转(用于在工件处理前预先保持待机温度的运转)。在上述变形例中,为了抑制多余的电力消耗,需要确保设备B所需的空运转期间,且删除不必要的空运转期间。
在此,为了删除设备B中不必要的空运转期间,需要根据设备B的空运转进展情况,在合适的输出时刻,从设备A输出最初的工件。因此,需要根据设备B的空运转进展情况,在合适的开始时刻使设备A的运转开始。也就是说,设备A的合适的运转开始时刻是根据设备B的空运转进展情况设定的。另外,设备B的第1电力量(自设备B电源开启时到当前时间为止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为表示设备B的空运转进展情况的值。
在此,在本变形例中,当制造生产线10处于非工作状态(设备A~设备D的电源处于关闭状态)时,如果操作员输入了开始命令,则电源控制部22首先仅将设备B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使设备B进行空运转。
然后,电源控制部22持续判断设备B的第1电力量(自设备B电源开启时起到当前时间为止的设备B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是否从低于阈值X的值增加到阈值X以上。若电源控制部22判断为,设备B的第1电力量未增加到阈值X以上,则继续保持设备A的电源关闭。与此相对,若电源控制部22判断为,设备B的第1电力量增加到了阈值X以上,则将设备A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
此外,在将设备A的电源开启后,电源控制部22持续判断设备B的第1电力量是否由低于阈值Y的值增加到阈值X以上。阈值Y为比阈值X大的值。若电源控制部22判断为,设备B的第1电力量未增加到阈值Y以上,则继续保持设备C、D的电源关闭。与此相对,若电源控制部22判断为,设备B的第1电力量增加到了阈值Y以上,则将设备C、D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
下面,根据图6,对本变形例中的设备A~D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的时刻进行说明。图6为表示本变形例的设备A~D所分别使用的电力(消耗电力)的坐标图。在图6的各个坐标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各设备的消耗电力(瞬间值)。
当当前时间为图6所示的t15时,利用者输入指示工作开始的开始命令,电源控制部22将设备B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然后,当当前时间变为t16时,电源控制部22判断为,在时间点t15到t16的区间内设备B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第1电力量)达到阈值X以上,并将设备A的电源开启。进而,当当前时间由t16移动到t17时,电源控制部22判断为,在时间点t15到t17的区间内设备B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第1电力量)达到阈值Y以上,并将设备C和设备D的电源开启。
根据以上说明的变形例,能够根据设备B(第1设备)的第1电力量,将位于设备B的工件输送方向的上流侧的设备A(第2设备)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由此,能够确保设备B的空运转所需的期间,且删除不必要的空运转期间,从而能够抑制多余的消耗电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阈值X(第1阈值)为能够推断设备B的空运转已进展到设备A的电源能够开启的状态的值,阈值Y(第1阈值)为能够推断设备B的空运转或工序已进展到设备C、D的电源能够开启的状态的值。无论哪个阈值,都是根据各个设备的规格、生产线10的设计内容、以及工件的种类等,依据经验设定的值。此外,阈值X、Y也可以通过试验运转来设定。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对控制电源由关闭到开启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对控制电源由开启到关闭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备A~D中的某个设备发生故障,导致该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此时,将其他设备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
在以下将要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监视部21和电源控制部22的处理内容,而其他内容均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以下主要说明监视部21和电源控制部22的处理内容,其他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内容将不再赘述。
监视部21是通过访问电力计11~14,来监视设备A~设备D中的每一个的第2电力量的模块。第2电力量是指,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时间(例如15秒)的时间点之间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也就是说,设备A的第2电力量是指,在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时间的时间点之间,设备A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设备B的第2电力量是指,在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时间的时间点之间,设备B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设备C的第2电力量是指,在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时间的时间点之间,设备C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设备D的第2电力量是指,在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时间的时间点之间,设备D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
监视部21求出当前时间的电力计11的测量值、和当前时间的上述规定时间之前的时间点的电力计11的测量值之间的差的绝对值,并将该绝对值,作为设备A的第2电力量进行监视。对设备B~设备D的第2电力量的监视方法,也与设备A的情况相同(只是,若为设备B,则用电力计12的测量值来求出上述差,若为设备C,则用电力计13的测量值来求出上述差,若为设备D,则用电力计14的测量值来求出上述差,以上这些为与设备A的情况的不同之处)。
电源控制部22为,根据监视部21监视的第2电力量,对设备A~设备D中的每一个的电源由开启到关闭的切换进行控制的模块。下面对电源控制部22的处理进行说明。
当制造生产线10处于工作状态下(设备A~设备D的电源开启,且设备A~设备D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下)时,电源控制部22参照监视部21的监视结果,对设备A~D中的每一个的第2电力量进行阈值处理。具体为,电源控制部22持续判断设备A的第2电力量是否由大于阈值a的值减少到阈值a以下,设备B的第2电力量是否由大于阈值b的值减少到阈值b以下,设备C的第2电力量是否由大于阈值c的值减少到阈值c以下,设备D的第2电力量是否由大于阈值d的值减少到阈值d以下。
在此,阈值a~d(第2阈值)分别为能够推断设备A~D完全停止的值。无论哪个阈值,均是根据各设备的规格、生产线10的设计内容、以及工件的种类等,依据经验设定的值。此外,阈值a~d也可以通过试验运转来设定。
接着,当电源控制部22检测出设备A~设备D中的某个设备(第1设备)的第2电力量减少到阈值以下时,控制除第2电力量减少到阈值以下的设备之外的各个设备(第2设备)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例如,若电源控制部22检测出设备A的第2电力量由大于阈值a的值减少到阈值a以下,则分别向设备B~D发送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用于将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由此,将设备B~设备D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
下面,根据图4,对将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的时刻进行说明。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设备A~D分别使用的电力(消耗电力)的坐标图。在图4的各个坐标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各设备的消耗电力(瞬间值)。
在图4所示的时间点t5上,设备A~设备D分别正常工作,对输送来的工件进行处理(执行工序)。在隶属于制造生产线10的设备A~设备D正常工作的过程中,电源控制部22持续对设备A~设备D中的每一个的第2电力量进行阈值处理。也就是说,电源控制部22持续判断设备A的第2电力量是否由大于阈值a的值减少到阈值a以下。同样,电源控制部22针对每个设备B~D,持续判断各个设备的第2电力量是否由比与各个设备对应的阈值大的值减少到阈值以下。
例如,若当前时间到达图4所示的t6,且自t6起向过去推算上述规定时间的时间点为t5,则t6到t5之间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相当于第2电力量。由此,若当前时间为t6,则电源控制部22判断设备A在时间点t6到t5之间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第2电力量)是否为阈值a以下。且以同样的方式判断设备B~D中的每个设备在时间点t6到t5之间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第2电力量)是否为与各个设备对应的阈值以下。
在图4所示的各个坐标中,时间点t6到t5之间的积分值相当于时间点t6到t5之间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
此外,在图4的例子中,设:在时间点t6到时间点t5之间,各个设备A~D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第2电力量)大于与各个设备对应的阈值。因此,电源控制部22在当前时间为t6的情况下,分别保持设备A~设备D的电源开启。
接着,设:在图4所示的时间点t8,设备A发生了故障。并且,设:在到达时间点t8之后的时间点t9之前,设备A的第2电力量(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比阈值a大,而在当前时间到达t9时,因上述停止导致设备A的第2电力量变为阈值a以下。当前时间为t9时设备A的第2电力量是指,当前时间t9、与自当前时间t9起向过去推算规定时间的时间点t7之间的设备A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
在当前时间到达t9之前,电源控制部22判断为,设备A的第2电力量为阈值a以下,因此,不对设备B~设备D的电源进行切换。然而,当当前时间到达t9时,电源控制部22判断为,设备A的第2电力量为阈值a以下,因此,分别将设备B~设备D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由此,如图4所示,设备B~设备D在时间点t9一齐停止工作,在时间点t9之后,消耗的电力为零。
如上所示,当设备A的第2电力值由大于阈值a的值减少到阈值a以下时,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20控制将设备B~设备D中的每一个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
在此,若设备持续正常工作,则该设备的第2电力量(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的电力的累计值)几乎一直保持为一定值,但当设备发生故障时,上述第2电力量减少。此时,若上述第2电力量减少到某个值(阈值a~d)以下,则能够判断该设备由于上述故障完全停止了。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设备A的第2电力量由大于阈值a的值减少到阈值a以下时,控制将设备B~设备D中的每一个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出现能够认为设备A由于故障而停止的情况,则立即关闭设备B~设备D的电源。
因此,当设备A因故障停止后,能够立即关闭设备B~设备D的电源,因而能够抑制多余的消耗电力。以下详细说明该效果。
当设备A因紧急故障停止时,设备A将不再输出工件,因此,如果继续保持位于设备A的工件输送方向的下流侧的设备B~D的电源的开启状态,则会导致持续不必要的待机状态(不对工件实施处理却消耗电力的状态)。因此,当设备A因故障而停止时,如果不能立即关闭设备B~设备D的电源,则会导致因不必要的待机状态产生多余的消耗电力。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方案,若设备A处于能够认为其因故障而停止的状态,则立即关闭设备B~设备D的电源,因此,能够抑制因不必要的待机状态导致的多余的消耗电力。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位于最上流侧的设备(设备A)产生了故障,因此,根据产生了故障的设备的第2电力量,将位于产生故障的设备的下流侧的设备的电源关闭。但不仅如此,若某个设备的下流侧的设备发生故障,则根据产生了故障的设备的第2电力量,也能够将位于产生了故障的设备的上流侧的设备的电源关闭。
例如,如图5所示,假设:在时间点t10上,设备A、C、D正常工作,但设备B发生了故障。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当前时间到达t11之前,设备B的第2电力量大于阈值b,而在当前时间到达t11时,设备B的第2电力量减少到阈值b以下。因此,在当前时间到达t9之前,电源控制部22判断为,设备B的第2电力量不在阈值b以下,因此,不对设备A、C、D的电源进行切换。然而,当当前时间到达t11时,电源控制部22判断为,设备B的第2电力量为阈值b以下,因此,将位于设备B的工件输送方向的上流侧的设备A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且将位于设备B的工件输送方向的下流侧的设备C和设备D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
因此,当某设备因故障而停止时,能够立即关闭位于因故障而停止的设备的工件输送方向的上流侧的设备的电源,因此,能够抑制多余的电力消耗。以下对该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当设备B因紧急故障而停止时,位于设备B的工件输送方向的上流侧的设备A即使继续进行处理,设备B也无法处理设备A输出的工件。因此,即使继续设备A的处理,也是一种浪费,导致多余的电力消耗。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方案,当设备B处于能够认为其因故障而停止的状态时,立即关闭位于设备B的上流侧的设备A的电源,因此,能够抑制多余的电力消耗。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时间(第4时间)的时间点之间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设为第2电力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将第2电力量设为,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时间a(第5时间)的时间点、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比规定时间a短的规定时间b(第6时间)的时间点之间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当某设备的第2电力量由大于阈值的值变为阈值以下的值时,将其他设备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若某设备产生了故障则该设备的第2电力量处于阈值以下的情况为前提进行了说明。对此,例如,对于因某种理由,设备A~D中的某个设备的电源被工作人员手工关闭,该设备的第2电力量变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20将其他设备的电源关闭。
本实施方式的阈值处理为,分别针对设备A~设备D,判断第2电力量(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是否减少到阈值以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为以下所示的阈值处理。
首先,通过在生产线10上进行试验运转,分别针对设备A~D,预先计算出在与第2电力量的计算对象期间(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规定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的期间)的长度相同的期间,正常工作时的电力量的累计值,并将该累计值作为正常值。然后,将各个设备A~D的正常值保存在控制装置20具有的存储装置(无图示)中。例如,图4所示的t5到t6之间的设备A的消耗电力的累计值即为设备A的正常值。
接着,在生产线10正常工作时,电源控制部22分别针对设备A~设备D,求出上述正常值减去第2电力量后的差值,并持续判断该差值是否由小于阈值的值增加到阈值以上。若电源控制部22检测出设备A~设备D中的某个设备的差值增加到阈值以上,则控制除上述差值变为阈值以上的设备以外的各个设备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根据上述处理方式,如果存在第2电力量减少到远小于正常值的设备,则将除该设备以外的各个设备的电源关闭。在此,某设备的第2电力量减少到远小于正常值的情况表示,可以认为该设备因故障等导致停止。因此,通过上述处理方式,当某设备处于能够认为其因故障而停止的状态时,立即关闭其他设备的电源,因此,能够抑制多余的电力消耗。
(实施方式3)
也可以为以下实施方式,即,求出操作员或系统设计者预先设定的期间(以下称为“设定期间”)的各设备的电力量,并将该电力量作为第3电力量,且在显示装置上显示各设备的第3电力量的合计值。下面对该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20除了具有监视部21和电源控制部22以外,还具有演算部23和显示控制部24。
本实施方式的监视部21为,参照电力计11~14的测量结果,分别针对设备A~设备D,求出上述设定期间中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即第3电力量的模块。设定期间是指,如上所述,操作者或系统设计者预先设定的期间,在此,为自制造生产线10设置到工厂时起,到当前时间为止的累计期间。
演算部23为求出设备A的第3电力量、设备B的第3电力量、设备C的第3电力量、设备D的第3电力量的合计值的模块。显示控制部24为将演算部23求出的上述合计值显示在显示装置30上的模块。
根据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操作员(工作人员)能够容易地管理整个生产线消耗的电力量。
在以上方案中,设定期间并不限于上述累计期间。例如,也可以将设定期间指定为自制造生产线10开始工作时起到当前时间为止的期间,还可以将上述设定期间指定为当前时间所属的日期,甚至可以将上述设定期间指定为当前时间所属的年。
此外,在以上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20与电力计间的通信单元、以及控制装置20与每个设备A~D之间的通信单元可以为周知的有线方式,也可以为周知的无线方式。若为无线方式,则设置系统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配线工作。
另外,也可以为以下方案,即,控制装置20将演算部23求出的合计值发送给工作人员持有的便携式终端装置,便携式终端装置的显示装置显示上述合计值。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制造生产线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适用范围并不限于制造生产线,还能够适用于检查生产线、配送中心的货物分发生产线等。
另外,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3的方案,具有下述(1)~(9)所示的优点。
(1)根据构成制造生产线10的各个设备的工作情况,能够在合适的时刻细致地自动进行对各个设备的电源在开启与关闭之间的切换操作,因此,能够将待机状态或空运转导致的电力消耗降到最小。与此相对,例如,在将电力量显示在显示装置上,工作人员根据显示的电力量切换多个设备的电源的实施方式中,不能够在合适的时刻细致地进行电源在开启与关闭间的切换操作。另外,对于不熟练的人而言,通过电力量的变化分辨出电源切换的合适时刻也是困难的。在工作人员对各个设备的电源进行切换的实施方式中,想要将待机状态或空运转导致的电力消耗降到最小是很困难的。
(2)对于基于电力来工作的设备来说,均具有同样方式的电源。因此,实施方式1~3的方案可以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生产线。
(3)根据基于传感器的输出来进行电源控制的现有技术,需要针对各个设备,详细监视工件的输入和送出,其中,该传感器用于检测工件的位置。因此,就需要针对各个装置严格地进行最佳传感器的选择、最佳传感器位置的选择,从而导致设计工作复杂。与此相对,根据实施方式1~3的方案,不是基于上述传感器的输出来进行电源控制,因此,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严格地进行传感器的选择和传感器设置位置的选择,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设计工作更加容易。
(4)在上述现有方案中,在同一生产线上处理多种工件时,必须按照工件种类的变化交换传感器。与此相对,根据实施方式1~3的方案,在同一生产线上处理多种工件时,如果工件的种类发生变化,则只需变更阈值即可,不需要交换电力计。
(5)根据上述现有方案,由于过多确保了待机状态的期间或空运转期间,因此,在为了频繁对生产线进行细微调整而细致地切换生产线的工作/不工作的情况下,会增加多余的消耗电力。与此相对,根据实施方式1~3,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待机状态期间或空运转期间,因此,在频繁对生产线进行细微调整的情况下,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少消耗电力。
(6)根据实施方式1~3的方案,由于电源控制中未采用用于检测工件位置的传感器的输出,因此,与上述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少上述传感器的设置数,减轻对各传感器的配线工作,因而能够降低成本。
(7)根据实施方式3的方案,电力计11~14的测量值不仅能够用于制造生产线10的电源控制,还能够用于作成电力消耗管理用数据(显示装置30显示的信息)。
(8)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方案中,根据下流侧设备的空运转进展情况,能够控制将上流侧设备的电源开启。与此相对,在现有技术中,仅靠检测工件是不能掌握设备的空运转进展情况的,因此根据下流侧的设备的空运转进展情况控制开启上流侧设备的电源是很困难的。
(9)在现有技术中,在具有设备α和设备α下流侧的设备β的情况下,在设备α与设备β之间设置传感器。此时,如果设备β产生故障,则传感器检测出的工件的滞留数会超过规定值,若上述滞留数超过了规定值,则控制设备α的电源关闭。然而,在上述方法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设置多余的传感器,传感器的种类、安装位置的调整、滞留判断条件设定等均很复杂,需要长时间进行生产线调整。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2中,根据某个设备的第2电力量来关闭其他设备的电源,根据实施方式2的方案,由于未在电源控制中采用上述传感器的输出,因此不存在上述问题。
在上述实施方式1~3的制造生产线10上,只存在一个控制装置20,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方案。例如,可以在制造生产线10上设置控制装置20a~20d,控制装置20a根据设备A的电力量控制其他设备的电源,控制装置20b根据设备B的电力量控制其他设备的电源,控制装置20c根据设备C的电力量控制其他设备的电源,控制装置20d根据设备D的电力量控制其他设备的电源。此时,控制装置20a根据电力计11的测量值监视设备A的电力量,控制装置20b根据电力计12的测量值监视设备B的电力量,控制装置20c根据电力计13的测量值监视设备C的电力量,控制装置20d根据电力计14的测量值监视设备D的电力量。而且,此时,也可以为以下方案,即,控制装置20a为设备A中设置的控制用集成电路,控制装置20b为设备B中设置的控制用集成电路,控制装置20c为设备C中设置的控制用集成电路,控制装置20d为设备D中设置的控制用集成电路。
另外,在以上所示的各个实施方式中,进行了阈值处理,但判断判断对象值是否为阈值以上的阈值处理既可以为判断是否“判断对象值≥阈值”的判断方式,也可以为判断是否“判断对象值>阈值”的判断方式。此外,同样地,在阈值处理为判断判断对象值是否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该阈值处理既可以为是否“判断对象值≤阈值”的判断方式,也可以为是否“判断对象值<阈值”的判断方式。
例如,在实施方式1中,所进行的阈值处理为,判断设备A的第1电力量是否为阈值A以上的值,该阈值处理既可以为是否“第1电力量≥阈值A”的判断方式,也可以为是否“第1电力量>阈值A”的判断方式。并且,例如,在实施方式2中,所进行的阈值处理为,判断设备A的第2电力量是否为阈值a以下的值,该阈值处理既可以为是否“第2电力量≤阈值”的判断方式,也可以为是否“第2电力量<阈值”的判断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生产线是指,对工件进行加工、组装、检查等处理的系统(System),并不限于沿着1条直线排列的多个设备的生产线。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在建筑物的1楼设置的设备和在上述建筑物的2楼设置的设备实现整个工序的生产线,或是多个设备分散在多个建筑物中,通过全部设备实现整个工序的生产线。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揭示的技术方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控制装置20的各部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即,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演算单元执行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存储单元存储的程序,控制键盘等输入单元、显示器等输出单元、或接口电路等通信单元。因此,具有上述这些单元的计算机只需读取记录了上述程序的记录介质,并执行该程序,就能够实现本实施方式的生产线管理装置的各种功能和各种处理。此外,通过将上述程序记录在可移动的记录介质中,就能够在任意的计算机上实现上述各种功能和各种处理。
关于上述记录介质,可以是用于在微型计算机上执行处理的未图示的存储器,例如ROM等程序介质,并且,也可以是以下程序介质,即,通过设置作为外部存储装置的未图示的程序读取装置,并在该程序读取装置中插入记录介质而能够读取的程序介质。
另外,无论什么情况,均优选微处理器访问存储的程序并执行的方案。而且,还优选读取程序,并将读取的程序下载到微型计算机的程序存储区域,从而执行该程序的方式。该下载用程序为预先存储在主体装置中的程序。
就上述程序介质而言,为能够与主体分离的记录介质,例如是包含磁带、盒式带等带类;柔性盘、硬盘等磁盘、以及CD、MO、MD、DVD等光盘的盘类;IC卡(包括存储卡)等卡类;或是掩膜型ROM、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Memory;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ROM等半导体存储器的、用于固定承载程序的记录介质等。
如果为能够连接包括互联网在内的通信网络的系统结构,则优选从通信网络下载程序等流动承载程序的记录介质。
并且,若从上述通信网络下载程序,则优选将该下载用程序预先存储在主体装置中,或从其他记录介质中安装该下载程序。
(实施方式的总结)
如上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对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依次对工件进行处理的生产线进行控制,该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监视部,监视所述多个设备中的至少第1设备的电力量;电源控制部,根据所述第1设备的电力量,控制所述多个设备中的至少第2设备的电源。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根据第1设备的工序(对工件的处理)或空运转进展情况,控制第2设备的电源,因此,例如,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第2设备的待机状态期间或第1设备的空运转期间,从而抑制多余的电力消耗。
当所述第1设备的电力量由低于第1阈值的值增加到第1阈值以上时,所述电源控制部也可以将所述第2设备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进而,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力量可以为以下(a)~(c)中的任意的累计值:(a)在所述第1设备的电源开启的时间点、与当前时间之间,第1设备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b)在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第1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第1设备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c)在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第2时间的时间点、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比第2时间短的第3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第1设备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
当所述第1设备的电力量由大于第2阈值的值减少到第2阈值以下时,所述电源控制部可以将所述第2设备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进而,在该技术方案中,所述电力量可以为以下(a)~(b)中的任意的累计值:(a)在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第4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第1设备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b)在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第5时间的时间点、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比第5时间短的第6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第1设备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
此外,所述监视部也可以将所述电力量的测量对象期间作为对象期间,并将该对象期间分割成相等的多个规定期间,将每个规定期间中第1设备的使用电力的累计值作为期间累计值,在隶属于对象期间的各规定期间的各期间累计值中,除去不足规定值的期间累计值,只对规定值以上的期间累计值进行累计,并将该累计所得的值作为所述电力量。
进而,所述监视部还可以监视所有的所述多个设备的电力量,所述控制装置还可以具有:演算部,求出所有的多个设备的电力量的合计值;显示控制部,将所述演算部求出的所述合计值显示在显示装置上。
本申请的各实施方式是对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依次对工件进行处理的生产线进行控制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对所述多个设备中的至少第1设备的电力量进行监视的步骤;根据所述第1设备的电力量,对所述多个设备中的至少第2设备的电源进行控制的步骤。根据该技术方案,能起到与上述效果大致相同的效果。
进而,所述控制装置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此时,使计算机作为所述控制装置的各部发挥功能的程序、以及记录有该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也包含在本实施方式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具有多个设备的生产线。该生产线为制造生产线、检查生产线、分发生产线等。
[附图标记说明]

Claims (10)

1.一种控制装置,对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依次对工件进行处理的生产线进行控制,该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
监视部,监视所述多个设备中的至少第1设备的电力量;
电源控制部,根据所述第1设备的电力量,控制所述多个设备中的至少第2设备的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1设备的电力量由低于第1阈值的值增加到第1阈值以上时,所述电源控制部将所述第2设备的电源由关闭切换成开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量为以下(a)~(c)中的任意的累计值:
(a)在所述第1设备的电源开启的时间点、与当前时间之间,第1设备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
(b)在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第1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第1设备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
(c)在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第2时间的时间点、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比第2时间短的第3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第1设备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1设备的电力量由大于第2阈值的值减少到第2阈值以下时,所述电源控制部将所述第2设备的电源由开启切换成关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量为以下(a)~(b)中的任意的累计值:
(a)在当前时间、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第4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第1设备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
(b)在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第5时间的时间点、与自当前时间起向过去推算比第5时间短的第6时间的时间点之间,第1设备所使用的电力的累计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视部将所述电力量的测量对象期间作为对象期间,并将该对象期间分割成相等的多个规定期间,将每个规定期间中第1设备的使用电力的累计值作为期间累计值,在隶属于对象期间的各规定期间的各期间累计值中,除去不足规定值的期间累计值,只对规定值以上的期间累计值进行累计,并将该累计所得的值作为所述电力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视部监视所有的所述多个设备的电力量,
所述控制装置还具有:
演算部,求出所有的所述多个设备的电力量的合计值;
显示控制部,将所述演算部求出的所述合计值显示在显示装置上。
8.一种控制方法,为对多个设备中的每一个依次对工件进行处理的生产线进行控制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含:
对所述多个设备中的至少第1设备的电力量进行监视的步骤;
根据所述第1设备的电力量,对所述多个设备中的至少第2设备的电源进行控制的步骤。
9.一种程序,其特征在于,
使计算机作为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的各部发挥功能。
10.一种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为记录有权利要求9所述的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CN201180068020.7A 2011-03-14 2011-03-17 控制装置、控制方法、程序、记录介质 Active CN1033922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55977A JP4775516B1 (ja) 2011-03-14 2011-03-14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2011-055977 2011-03-14
PCT/JP2011/056451 WO2012124114A1 (ja) 2011-03-14 2011-03-17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92284A true CN103392284A (zh) 2013-11-13
CN103392284B CN103392284B (zh) 2016-01-06

Family

ID=44798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8020.7A Active CN103392284B (zh) 2011-03-14 2011-03-17 控制装置、控制方法、程序、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048656B2 (zh)
EP (1) EP2688180B1 (zh)
JP (1) JP4775516B1 (zh)
KR (1) KR101444633B1 (zh)
CN (1) CN103392284B (zh)
MY (1) MY159000A (zh)
TW (1) TWI464552B (zh)
WO (1) WO201212411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85773A (zh) * 2017-06-13 2018-12-25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能管理系统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75516B1 (ja) 2011-03-14 2011-09-2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5888019B2 (ja) * 2011-12-12 2016-03-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6024326B2 (ja) * 2012-09-13 2016-11-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制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JP5910428B2 (ja) 2012-09-13 2016-04-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監視装置、監視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5717802B2 (ja) * 2013-07-03 2015-05-13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機械の制御装置
JP6413262B2 (ja) 2014-03-05 2018-10-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力デマンド制御装置、電力デマンド制御方法、電力デマンド制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TWI498698B (zh) * 2014-03-27 2015-09-01 Genesis Technology Inc 使用者介面以及電腦程式產品
US9701018B2 (en) 2014-04-01 2017-07-11 Bot & Dolly, Llc Software interface for authoring robotic manufacturing process
US9841749B2 (en) 2014-04-01 2017-12-12 Bot & Dolly, Llc Runtime controller for robotic manufacturing system
US9278449B1 (en) 2014-05-21 2016-03-08 Bot & Dolly, Llc Closed-loop control system for robotic operation
US9555545B2 (en) 2014-05-21 2017-01-31 Bot & Dolly,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ime-based parallel robotic operation
US9308647B2 (en) 2014-06-03 2016-04-12 Bot & Dolly,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structing robotic operation
GB2535456A (en) 2015-02-12 2016-08-24 Edwards Ltd Processing tool monitoring
JP6467631B2 (ja) * 2015-04-15 2019-02-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および実装基板製造方法
DE102015211941A1 (de) * 2015-06-26 2016-12-29 Zf Friedrichshafen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Reduzierung eines Energiebedarfs einer Werkzeugmaschine und Werkzeugmaschinensystem
JP6714016B2 (ja) * 2015-11-30 2020-06-24 株式会社Fuji 部品供給装置の電源制御装置および電源制御方法
FR3070510B1 (fr) * 2017-08-30 2020-11-06 C E R M E X Constructions Etudes Et Rech De Materiels Pour Lemballage Dexpedition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gestion de la temperature d'un module d'une ligne de produc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0708A (zh) * 2005-08-26 2007-02-28 株式会社东芝 电力供给系统、电力供给方法和批量处理方法
US20070227448A1 (en) * 2006-04-03 2007-10-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WO2010116989A1 (ja) * 2009-04-10 2010-10-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設備運転状態計測装置、設備運転状態計測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17749B2 (ja) 1991-10-07 1998-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レーザ加工装置
JPH09212261A (ja) 1996-01-31 1997-08-15 Hitachi Ltd 情報処理装置の電源制御システム
DE19637574A1 (de) 1996-09-14 1998-03-26 Braun A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Abschaltung von Verbrauchern
JP3526184B2 (ja) 1997-03-17 2004-05-10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装置
JPH11237933A (ja) 1998-02-20 1999-08-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生産管理システム
US6392318B1 (en) * 1998-10-28 2002-05-21 Eigenpoint Company Programmable emergency-stop circuit
JP2000260672A (ja) 1999-03-04 2000-09-22 Toshiba Micro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製造装置及び複数ユニットの電源開閉方法
JP4341106B2 (ja) 1999-05-31 2009-10-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使用状況監視方法および使用状況監視システム
US6303395B1 (en) * 1999-06-01 2001-10-16 Applied Materials, Inc.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techniques
JP3851060B2 (ja) 2000-05-08 2006-11-2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生産装置、生産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JP2002062917A (ja) * 2000-08-21 2002-02-28 Konica Corp 機器の製造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6583386B1 (en) 2000-12-14 2003-06-24 Impact Engineering,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weld monitoring and tracking
JP2003143762A (ja) 2001-10-30 2003-05-16 Canon Inc 加工装置および装置制御方法
KR100476739B1 (ko) 2001-12-28 2005-03-16 고윤석 원격부하관리를 위한 디지털 다기능 적산 전력계 및 그제어 방법
TW591372B (en) 2003-05-15 2004-06-11 High Tech Comp Corp Power control method of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system
JP4369189B2 (ja) 2003-09-22 2009-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
JP2005293546A (ja) 2004-03-10 2005-10-20 Seiko Epson Corp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半導体集積回路
US7208697B2 (en) * 2004-05-20 2007-04-24 Lincoln Glob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ling energy usage
JP2006011897A (ja) 2004-06-28 2006-01-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機械加工機電力監視装置
KR20060011060A (ko) 2004-07-29 2006-02-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장치
US7212876B2 (en) 2004-09-09 2007-05-0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aintenance opportunity planning system and method
JP4178279B2 (ja) 2005-01-11 2008-11-12 富士通マイクロ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信号検出方法、消費電力制御方法、信号検出装置及び消費電力制御装置
WO2006080366A2 (en) 2005-01-27 2006-08-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onitoring method, monitoring apparatus, and mounter
JP4475586B2 (ja) * 2005-03-28 2010-06-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力監視方法
EP1849342B1 (en) 2005-02-17 2009-08-19 Panasonic Corporation Mounting condition determining method, mounting condition determining device, and mounting apparatus
JP2006310750A (ja) 2005-03-31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監視方法および監視装置
US7979293B2 (en) 2005-09-29 2011-07-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system operations timing
DE102005057270A1 (de) 2005-11-25 2007-06-28 Silvio Esser Produktionsdatenerfassungs- und -analysesystem
US7873441B2 (en) * 2006-09-25 2011-01-18 Andreas Joanni Synesiou System for execution of a load operating plan for load control
US7831843B2 (en) 2006-09-26 2010-11-09 Dell Products L.P.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power in an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GB2436979B (en) 2007-05-09 2008-04-02 Andrew James Stanford-Clark Standby power consumption limiting device
JP2008306835A (ja) 2007-06-07 2008-12-18 Sharp Corp 電力制御装置
JP4831061B2 (ja) * 2007-12-26 2011-12-0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用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用装置の非常停止方法
DE102008001777A1 (de) * 2008-05-14 2009-11-26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Steuerung einer Fertigungslinie
CA2729846A1 (en) 2008-06-10 2009-12-17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02057396B (zh) * 2008-06-12 2014-09-17 地铁电力有限公司 用于节能减排的方法
KR101683657B1 (ko) 2008-10-08 2016-12-07 어플라이드 머티어리얼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처리 장비의 유휴 모드를 검출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5231974B2 (ja) 2008-12-22 2013-07-10 Sky株式会社 機器電源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機器電源管理プログラム
US8447541B2 (en) 2009-01-26 2013-05-21 Geneva Cleantech Inc. Energy usage monitoring with remote display and automatic detection of appliance including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JP5099066B2 (ja) 2009-04-10 2012-12-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エネルギー監視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エネルギー監視プログラム
US8416074B2 (en) 2009-05-07 2013-04-09 Laurence P. Sadwick Solar powered portable control panel
US20110119515A1 (en) 2009-05-07 2011-05-19 Innosys, Inc. Powe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CN102227740B (zh) 2009-06-25 2014-06-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功率控制支持装置及功率控制支持方法
TWI443925B (zh) 2009-07-14 2014-07-01 Univ Southern Taiwan Tech 家庭用電力監測系統
JP2011036003A (ja) 2009-07-30 2011-02-17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源監視制御装置、電源監視制御システム、及び電源監視制御方法
ZA201006024B (en) * 2009-08-24 2011-02-23 Klaprops 299 (Proprietary) Ltd Electric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JP2011090542A (ja) 2009-10-23 2011-05-06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プログラマブル表示器及び使用電力量算出システム
US9075408B2 (en) 2009-11-16 2015-07-07 Applied Materials, Inc. Energy savings and global gas emissions monitoring and display
US9170576B2 (en) 2009-12-21 2015-10-2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nergy conservation diagnosis system
US8738190B2 (en) 2010-01-08 2014-05-27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Industrial control energy object
US20130211844A1 (en) 2010-05-06 2013-08-15 Laurence P. Sadwick Solar Powered Portable Control Panel
JP4775516B1 (ja) 2011-03-14 2011-09-2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20708A (zh) * 2005-08-26 2007-02-28 株式会社东芝 电力供给系统、电力供给方法和批量处理方法
US20070227448A1 (en) * 2006-04-03 2007-10-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WO2010116989A1 (ja) * 2009-04-10 2010-10-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設備運転状態計測装置、設備運転状態計測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85773A (zh) * 2017-06-13 2018-12-25 欧姆龙株式会社 电能管理系统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94607A (ja) 2012-10-11
KR20130108670A (ko) 2013-10-04
EP2688180A1 (en) 2014-01-22
WO2012124114A1 (ja) 2012-09-20
TWI464552B (zh) 2014-12-11
US10048656B2 (en) 2018-08-14
TW201239563A (en) 2012-10-01
CN103392284B (zh) 2016-01-06
JP4775516B1 (ja) 2011-09-21
KR101444633B1 (ko) 2014-10-30
US20130331959A1 (en) 2013-12-12
EP2688180A4 (en) 2014-01-22
MY159000A (en) 2016-11-30
EP2688180B1 (en) 2018-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92284A (zh) 控制装置、控制方法、程序、记录介质
KR101662919B1 (ko) 시뮬레이션 장치, 시뮬레이션 방법, 및 기록 매체
CN103947076B (zh) 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US9180505B2 (en) Water injection controller, water injection control method, and water injection control program for rolling lines
JP2006310750A (ja) 監視方法および監視装置
CN107918360B (zh) 显示装置、检查方法以及检查程序
WO2012124411A1 (ja)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KR101578576B1 (ko) 열처리 시스템, 열처리 방법 및 기록 매체
US7069105B2 (en) Process module for a handling station, handling station and procedure for the line-up of a handling station
JP5803338B2 (ja) 制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US20230034599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isting in assigning compressor controller settings values, and compressor operation control system
CN108278803A (zh) 一种热泵机组的控制方法、装置、热泵机组及存储介质
CN102473275B (zh) 操作支援装置、操作支援方法及程序
CN204003384U (zh) 一种带有节能装置的空压机群
JP5360182B2 (ja) 樹脂封止装置と樹脂封止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8138760A (zh) 用于控制压缩系统的系统
RU2747243C1 (ru) Система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ми агрегатами
US20090218886A1 (en) Remote actuation based on measuring electric current consumption
KR20170109279A (ko) 스마트폰을 이용한 자동화장비의 제어시스템
JP6200261B2 (ja) 不具合検知システムおよび不具合検知方法
KR20060106394A (ko) 반도체 설비의 보수 주기 관리 시스템
JP2013098891A (ja) フィールド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