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6479A -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6479A
CN103376479A CN2012104743095A CN201210474309A CN103376479A CN 103376479 A CN103376479 A CN 103376479A CN 2012104743095 A CN2012104743095 A CN 2012104743095A CN 201210474309 A CN201210474309 A CN 201210474309A CN 103376479 A CN103376479 A CN 1033764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ntiglare layer
fine particles
silicon dioxide
organic f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743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6479B (zh
Inventor
黑田刚志
矶岛征一
本田诚
古井玄
江口淳哉
大石英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2273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44969A/zh
Publication of CN1033764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64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64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64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13/00Illuminated signs; Luminous advertising
    • G09F13/04Signs, boards or panels, illuminated from behind the insignia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32B2457/202LCD, i.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该防眩性膜具有硬涂性,能够高度抑制显示图像产生虹斑和干涉条纹、防止显示画面泛白和晃眼,但也能够在明室和暗室得到高对比度。该防眩性膜的特征在于,其在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的一个面上具有表面存在凹凸形状的防眩层,上述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具有3000nm以上的延迟,上述防眩层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和粘合剂树脂,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凝聚体而在上述防眩层中疏密地含有凝聚体,上述凝聚体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地分布,在该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分布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一部分附着于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和/或构成上述凝聚体的部分二氧化硅微粒浸渗于内部。

Description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省电、轻量、薄型等特征,因此近年来代替现有的CRT显示器而得到快速的普及。
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在液晶盒(液晶セル)的图像显示面侧配置有偏振器,通常,为了避免在操作时偏振器受到损伤而要求赋予硬度,因而,作为偏振片保护膜,通常通过利用在透光性基材上设置有硬膜层的硬膜,对图像显示面赋予硬度。
以往,作为这样的硬膜的透光性基材,使用了由以三乙酰纤维素为代表的纤维素酯构成的膜。这基于下述优点:纤维素酯的透明性、光学各向同性优异,在面内基本上不具有相位差(延迟值低),因此极少改变入射线性偏振光的振动方向,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的影响少,另外具有适度的透水性,因而在制造使用光学层积体而成的偏振片时,能够使偏振器中残留的水分通过光学层积体而干燥;等等。
但是,纤维素酯膜在成本方面是不利的材料,而且耐湿、耐热性不充分,若将硬膜作为偏振片保护膜而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使用,则具有降低偏振光功能和色调等偏振片功能的缺点。
从这样的纤维素酯膜的问题的方面考虑,人们尝试了利用透明性、耐热性、机械强度优异且成本低于纤维素酯膜的材料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基材来代替纤维素酯膜而作为透光性基材的材料。
但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在分子链中具有极化率大的芳香环,因此固有双折射极大,与用于赋予优异的透明性、耐热性、机械强度的拉伸处理所致的分子链取向相伴,膜中容易表现出面内的双折射。因此,在配置于偏振元件上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特别是在倾斜地观察显示画面时,在液晶显示装置产生颜色不同的斑点(下文中也称为“虹斑”),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受损。
关于利用聚酯基材作为代替纤维素酯膜的透光性基材的材料,人们进行了如下尝试: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偏振片保护膜,其作为以聚酯树脂为主要成分的膜,使面内的延迟Re为500nm以上。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为了使聚酯膜具有充分的机械强度,以纵和横的拉伸倍数为3.3/3.9的方式进行了双轴拉伸,因此延迟必然产生,拉伸倍数小,而且纵横的拉伸倍数大致相等,因而延迟值最小为500nm、最大为700nm。然而,以这样小的延迟无法消除虹斑问题。因此,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通过在最上层设置雾度为10%~80%的光漫射层,从而消除了虹斑问题。但是,若设置具有10%以上的雾度的光漫射层,即使能够消除虹斑,也会产生泛白和对比度等画质差的问题。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防眩膜,其使用以2.5倍至6倍进行拉伸而具有充分透明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作为透明基材。该防眩膜中,若延迟为1000以上,则虽然正面的着色不显眼,但倾斜方向的颜色不均(虹斑)不能够消除,因此通过使总雾度为透过鲜明度的8倍以上,从而消除了虹斑。但是,若透过鲜明度低则可见性降低,因此,专利文献2记载的防眩膜需要雾度为5.5%~55%。此外,为了满足上述透过鲜明度和雾度的关系,增大表面凹凸形状的周期,使防眩层的正反射率为0.05%~2%这样的非常低的值,因而在防眩层表面基本上不存在平面,因此即使能够消除虹斑,也会产生包含泛白或对比度等画质差劣的问题。
此外,专利文献3记载了下述内容:使用白色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以偏振片的吸收轴与高分子膜的慢轴所成的角度为45度的方式配置并使用延迟为3000nm~30000nm的高分子膜,由此在通过遮光玻璃等偏振片观察画面时,任意观察角度均能够确保良好的可见性。但是,作为专利文献3中优选的高分子膜的聚酯和聚碳酸酯膜柔软且不具有耐擦伤性,因此只要不在高分子膜表面设置硬膜层则无法供于实用。然而,在高分子膜的表面设置有硬膜层的情况下,若两者的折射率之差增大,则会因该折射率差而产生干涉条纹,引起画质劣化。
此处,干涉条纹是指下述现象:若对透明的薄膜照射白色光,则从薄膜的表面反射的光和先进入薄膜再由经薄膜下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从而观察到部分的虹状色彩的现象,并且该现象是因为某些观察方下相互增强的波长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对于使用者而言,该现象不仅让人看不清楚画面而且有时会产生令人不快的印象,强烈要求改善该现象。在高分子膜(折射率:Np)上设置硬膜层(折射率:Nh)的情况下,Np与Nh存在差(折射率差)时,例如,Np为1.64~1.68且Nh为1.50~1.53时等,在高分子膜与硬膜层的界面上会产生反射光的干涉,上述折射率差越大则干涉条纹越明显。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通过使高分子膜(折射率:Np)和硬膜层(折射率:Nh)的折射率尽可能一致(下文中也称为干涉条纹消除法1),能够消除干涉条纹。此外,在高分子膜与硬膜层之间有时设置中间层(例如,用于提高密合性的底涂层),此时,还已知通过使中间层的折射率为高分子膜的折射率(Np)与硬膜层的折射率(Nh)的中间的折射率(下文中也称为干涉条纹消除法2)来抑制干涉条纹的技术(例如,参见专利文献4、5等)。需要说明的是,高分子膜的折射率(Np)与硬膜层的折射率(Nh)的中间的折射率(Nph)理论上通过下述数学式算出。
【数学式1】
Nph = Np · Nh
即,即使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发明中,为了防止干涉条纹,也需要基于上述干涉条纹消除法1而设置硬膜层,或者基于上述干涉条纹消除法2而设置中间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035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569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10719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17720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3453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3中,由于高分子膜具有高延迟值,因而高分子膜的纵向和横向的折射率(下文中也分别称为Nx、Ny。此处,Np-Nx=Ny-Np)必然很大不同。因此,无法基于上述干涉条纹消除法1来确定硬膜层的折射率Nh,即便使Nh为Nx与Ny的平均值,在纵向和横向也分别存在|Nh-Nx|、|Nh-Ny|的折射率差,因此无法消除干涉条纹。另外,同样地,由于纵向和横向的折射率不同,因而无法基于上述干涉条纹消除法2来确定中间层的折射率,即便使该中间层的折射率达到最佳,也必然产生干涉条纹。即,只要不增加高分子膜厚,则越增大延迟,干涉条纹会的问题越大,因此在专利文献3中,无法避免干涉条纹的产生所引起的画质降低的问题。
鉴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性膜,其在使用了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的图像显示装置中,具有硬涂性,能够高度抑制显示图像产生虹斑和干涉条纹,能够防止显示画面的泛白和晃眼(面ギラ),同时也能够在明室和暗室得到高对比度;提供使用了该防眩性膜的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膜在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的一个面上具有表面存在凹凸形状的防眩层,上述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具有3000nm以上的延迟,上述防眩层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和粘合剂树脂,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凝聚体,从而在上述防眩层中疏密地(coarsely and densely)含有该凝聚体,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地分布,在该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分布的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的一部分附着于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和/或构成上述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之中的一部分浸渗于内部。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优选折射率大的方向即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x)与垂直于上述慢轴方向的方向即快轴方向的折射率(ny)之差(nx-ny)为0.05~0.20。
另外,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优选进行了表面处理,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优选平均粒径为100nm~1μm。
另外,上述粘合剂树脂优选以分子中不含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作为主材料。
另外,上述有机微粒优选进行了表面亲水化处理。
另外,上述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优选为聚酯基材。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优选基于JIS K7136的总雾度小于5.0。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偏振片,其特征在于,其为具备偏振元件而成的偏振片,上述偏振片在偏振元件表面具备上述防眩性膜。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上述防眩性膜或上述偏振片。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优选具备白色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单体、低聚物、预聚物等固化性树脂前体也记为“树脂”。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眩性膜,其在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的一个面上具有表面存在凹凸形状的防眩层。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在防眩层产生了与表面凹凸形状对应的膜厚差,因此由在该防眩层的表面反射的光和在透明基材侧的界面反射的光所产生的干涉光中,能够使上述两种光的光程差相同的防眩层表面的干涉光的面积分成细小部分(細分化)。因此,在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干涉光混色而无法识别干涉条纹,能够防止干涉条纹。
此处,以往,作为形成了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层的防眩性膜,下述类型等各种类型是众所周知的:通过凝聚性二氧化硅等颗粒的凝聚而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类型;将有机填料添加到树脂中而在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类型;或者,将层表面具有凹凸的膜层积而转印凹凸形状的类型。无论任何类型,这样的现有的防眩性膜均通过防眩层的表面形状的作用而得到光漫射/防眩作用,为了提高其作用,需要使凹凸形状粗糙大并增多,但若凹凸变得粗大、变多,则涂膜的雾度值(雾度值)上升而发生泛白,存在显示图像的对比度降低的问题。
另外,现有类型的防眩性膜在膜表面会产生所谓被称为晃眼的闪闪发光的光辉,还存在显示画面的可见性降低的问题。晃眼是指下述现象:在点亮图像显示装置时,来自背面的透过光到达画面时,画面表面出现细小的亮度的斑点,若观察者所观察的角度变化,则该亮度斑点的位置看起来发生变化,在全白显示和全绿显示时特别显著。
针对这样的晃眼和泛白的问题,已知一种防眩性膜,例如,其通过硬膜层的树脂而使防眩层表面的细小凹凸形状平滑,由此可以转换成平滑、凸部与凸部的间隔大、且凸部高度比以往低的凹凸,实现在维持硬涂性和防眩性的同时抑制了晃眼和泛白的发生的防眩性膜,但膜厚变厚、达到10μm以上等,无法充分应对近年来的防眩性膜的薄膜化的要求。
另外,例如,在单独使用有机微粒或无机微粒而在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情况下,若实现防眩性膜的薄膜化,则微粒过度存在于防眩层的上部,或者有时微粒会在高度方向凝聚,因此表面凹凸变高,发生晃眼或泛白。为了消除该缺点,若减小有机微粒或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降低表面凹凸的高度,则相反地表面凹凸的高度变得过低,防眩性和干涉条纹防止性容易消失,无法稳定地得到良好的制品。
因此,人们期望一种具备单层构成的防眩层的防眩性膜,所述防眩层具有平滑的凹凸表面,所述防眩性膜在维持硬涂性和防眩性以及干涉条纹防止性的同时,能够充分地抑制晃眼和明室中的泛白,并且明室和暗室中的对比度优异。
鉴于上述现有问题和防眩性膜的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可以得到下述防眩性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该防眩性膜通过使聚酯基材等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具有预定的延迟值,从而抑制显示图像的虹斑的发生,此外,通过在防眩层中以形成特定的分散状态的方式含有二氧化硅微粒和有机微粒,从而与利用单一的微粒(例如,有机微粒)形成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更平滑的凹凸形状,其结果,能够具有充分正反射和适度漫射,在维持硬涂性和防眩性以及干涉条纹防止性的同时能够薄膜化,能够充分地抑制晃眼的发生和泛白的发生。这样的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由于在防眩层表面具有平滑的凹凸形状,因而不会提高雾度而具有适度漫射所产生的干涉条纹防止性,另外具有黑彩感(明室和暗室对比度高,并且映像具有光泽和光辉的性能)。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在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上具有防眩层。
作为上述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由例如聚碳酸酯、环烯烃聚合物、聚酯等构成的基材,其中,优选在成本和机械强度方面有利的聚酯基材。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将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作为聚酯基材进行说明。
上述聚酯基材具有3000nm以上的延迟。若延迟小于3000nm,则使用了本发明防眩性膜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图像会产生虹斑。另一方面,作为上述聚酯基材的延迟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3万nm左右。若超过3万nm,则观察不到显示图像的虹斑改善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另外膜厚变得相当厚,因而不优选。
从虹斑防止性和薄膜化的方面出发,上述聚酯基材的延迟优选为6000nm~25000nm。更优选的范围为8000nm~2万n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延迟是指利用在聚酯基材的面内折射率最大的方向(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x)、垂直于慢轴方向的方向(快轴方向)的折射率(ny)和聚酯基材的厚度(d)由下式所表示的。
延迟(Re)=(nx-ny)×d
另外,上述延迟可以通过例如王子计测机器社制造的KOBRA-WR来测定(测定角0°、测定波长548.2nm)。
另外,也可以使用两片偏振片,求出聚酯基材的取向轴向(主轴的方向),并通过阿贝折射率计(Atago社制造NAR-4T)求出与取向轴向正交的两个轴的折射率(nx、ny)。此外,聚酯基材的厚度d(nm)能够使用电子测微计(ANRITSU社制造)来测定。并且,还能够由折射率差(nx-ny)与膜的厚度d(nm)之积来计算延迟。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折射率,使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社制造的UV-3100PC)测定波长380nm~780nm的平均反射率(R),使用下式由所得到的平均反射率(R)能够求出折射率(n)的值。
关于防眩层和后述的底涂层的平均反射率(R),在未经易粘接处理的50μm PET上涂布各原料组合物(其中,在防眩层的情况下,除去二氧化硅微粒和有机微粒),形成厚度为1μm~3μm的固化膜,在未进行PET的涂布的面(背面)粘贴比测定点面积更大的宽度的黑塑料带(例如,YAMATO塑料带NO200-38-2138mm宽)以防止背面反射,然后测定各涂膜的平均反射率。关于聚酯基材的折射率,对于测定面的相反面同样地粘贴黑塑料带,然后进行测定。
R(%)=(1-n)2/(1+n)2
另外,作为在形成防眩性膜后测定防眩层的折射率的方法,可以用切割器等削去各层的固化膜,制作粉状的样品,使用基于JIS K7142(2008)B法(粉体或粒状的透明材料用)的贝克法(该方法为:使用折射率已知的Cargille试剂,将上述粉状的样品放置于载玻片等上,在该样品上滴加试剂,用试剂浸渍样品。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观察其样子,将无法目视观察到由于样品与试剂的折射率不同而在样品轮廓产生的明线即贝克线的试剂的折射率作为样品的折射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上述nx-ny(下文中也记为Δn)优选为0.05~0.20。若上述Δn小于0.05,有时无法得到充分的虹斑抑制效果,而且用于得到上述延迟值所需要的膜厚有时变厚。另一方面,若上述Δn超过0.20,作为聚酯基材容易产生裂纹、破裂等,作为工业材料的实用性有时显著降低。
上述Δn的更优选的下限为0.07、更优选的上限为0.15。这是因为,若Δn小于0.07,则相对于偏振片吸收轴将慢轴对准0°或90°时的虹斑防止效果难以显现。需要说明的是,若上述Δn超过0.15,则耐湿热性试验中的聚酯基材的耐久性有时差。由于耐湿热性试验中的耐久性优异,因而上述Δn的更优选的上限为0.12。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nx),优选为1.67~1.78,更优选的下限为1.69,更优选的上限为1.73。另外,作为上述(ny),优选为1.55~1.65,更优选的下限为1.57,更优选的上限为1.62。
通过使上述nx和ny在上述范围并且满足上述的Δn的关系,能够得到合适的虹斑的抑制效果。
作为构成上述聚酯基材的材料,只要使上述延迟充足则没有特别限定,为由芳香族二元酸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和二醇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合成的线状饱和聚酯。作为该聚酯的具体例,可以例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1,4-环己烯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另外,用于聚酯基材的聚酯可以是这些上述聚酯的共聚物,也可以是以上述聚酯为主体(例如80摩尔%以上的成分)并混合了低比例(例如20摩尔%以下)的其他种类的树脂的物质。作为聚酯,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这是因为这些聚酯的力学物性和光学物性等的平衡良好。特别优选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构成。这是因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通用性高,容易获得。本发明中,即使是PET那样的通用性极高的膜,也能够得到可制作显示品质高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防眩性膜。此外,PET的透明性、热或机械特性优异,能够通过拉伸加工控制延迟,即使固有双折射大、膜厚薄,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到大延迟。
作为得到上述聚酯基材的方法,只要是使上述延迟充分的方法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下述方法:将作为材料的上述PET等聚酯熔融,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下,使用拉幅机等对以片状挤出并成型的未拉伸聚酯进行横拉伸后,实施热处理。
作为上述横拉伸温度,优选为80℃~130℃、更优选为90℃~120℃。另外,横拉伸倍率优选为2.5倍~6.0倍、更优选为3.0倍~5.5倍。若上述横拉伸倍数超过6.0倍,则所得到的聚酯基材的透明性容易降低,若横拉伸倍数小于2.5倍,则拉伸张力也变小,因此所得到的聚酯基材的双折射减小,有时无法使延迟为3000nm以上。
另外,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双向拉伸试验装置,在以上述条件进行上述未拉伸聚酯的横拉伸后,进行相对于该横拉伸的流动方向的拉伸(下文中也称为纵拉伸)。这种情况下,上述纵拉伸优选拉伸倍数为2倍以下。若上述纵拉伸的拉伸倍数超过2倍,则有时无法使Δn的值在上述优选的范围。
另外,作为上述热处理时的处理温度,优选为100℃~250℃、更优选为180℃~245℃。
作为将利用上述方法制作的聚酯基材的延迟控制为3000nm以上的方法,可以举出合适地设定拉伸倍数和拉伸温度、所制作的聚酯基材的膜厚的方法。具体地说,例如,拉伸倍数越高、拉伸温度越低、另外膜厚越厚,则越容易得到高延迟,拉伸倍数越低、拉伸温度越高、另外膜厚越薄,则越容易得到低延迟。
作为上述聚酯基材的厚度,优选为40μm~500μm的范围内。若小于40μm,则无法使上述聚酯基材的延迟为3000nm以上,另外,力学特性的各向异性变得显著,容易产生裂纹、破裂等,作为工业材料的实用性有时显著降低。另一方面,若超过500μm,则聚酯基材非常刚直,高分子膜特有的柔软性降低,作为工业材料的实用性依然降低,因而不优选。上述聚酯基材的厚度的更优选的下限为5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400μm,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300μm。
另外,上述聚酯基材优选可见光区域中的透过率为80%以上、更优选为84%以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透过率可以通过JIS K7361-1(塑料-透明材料的总透光率的试验方法)来测定。
另外,本发明中,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聚酯基材进行皂化处理、辉光放电处理、电晕放电处理、紫外线(UV)处理以及火焰处理等表面处理。
上述防眩层形成于上述聚酯基材的一个面上,在上述防眩层表面具有凹凸形状。
上述防眩层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和粘合剂树脂,表面的凹凸形状通过后述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和有机微粒形成。
关于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在上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形状与由单一的微粒(例如,有机微粒等)或单一颗粒的凝聚体(例如,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形状相比,凸部的倾斜变得缓和,形成平滑的形状。其原因被推测为:如后所述,在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和有机微粒在防眩层中以特定的状态分布。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凝聚体而在上述防眩层中具有疏密地含有的凝聚体。通过使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防眩层中疏密地分布,在该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平滑的凹凸形状。
上述“在防眩层中疏密地分布”是指,在上述防眩层存在多个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的区域(在用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以倍数1万倍的条件观察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的任意截面时,2μm见方的观察区域中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所占的面积比例为5%以上的区域)和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稀疏分布的区域(在用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以倍数1万倍的条件观察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的任意截面时,2μm见方的观察区域中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所占的面积比例小于1%的区域)。即,在上述防眩层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不均匀分散。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分布可以通过上述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的截面电子显微镜观察而容易地判断。例如,图2是实施例1的防眩性膜的截面STEM照片,图2中,中央附近的深色带状区域为上述防眩层的截面,在该防眩层的截面中,观察为黑色斑点的部分是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能够明确地确认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上述防眩层中不均匀分散。另外,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面积比例例如可以使用图像分析软件算出。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优选进行了表面处理。通过对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进行了表面处理,能够合适地控制该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上述防眩层中疏密地分布的程度,另外,能够将在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分布的效果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另外,还能够实现二氧化硅微粒本身的耐化学药品性和耐皂化性的提高。
作为上述表面处理,例如,可以举出用具有辛基的硅烷化合物处理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方法等。
此处,通常,在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表面存在羟基(硅烷醇基),但通过进行上述表面处理,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表面的羟基变少,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利用BET法测定的比表面积变小,同时能够防止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过度凝聚,可以发挥上述效果。
另外,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优选由非晶态二氧化硅构成。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由结晶性二氧化硅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其晶体结构中所含有的晶格缺陷,二氧化硅微粒的路易斯酸性变强,有时无法控制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过度的凝聚。
作为这样的二氧化硅微粒,其自身容易凝聚,容易形成后述的凝聚体,因而适合使用例如气相法二氧化硅。此处,上述气相法二氧化硅是指利用干式法制作的具有200nm以下的粒径的非晶态的二氧化硅,其通过使含有硅的挥发性化合物在气相中反应而得到。具体地说,可以举出例如硅化合物,例如,使SiCl4在氧和氢的火焰中水解所生成的物质等。具体地说,可以举出例如AEROSIL R805(NIPPON AEROSIL社制造)等。
作为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在上述防眩层中优选为0.1质量%~5.0质量%。若小于0.1质量%,则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有时无法充分形成密集的分布,若超过5.0质量%,则凝聚体过度产生,在内部漫射和/或防眩层生成大的表面凹凸,因此有时会产生泛白的问题。更优选的下限为0.5质量%、更优选的上限为3.0质量%。
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优选平均1次粒径为1nm~100nm。若小于1nm,则在有机微粒的周围有时无法充分形成密集的分布,若超过100nm,不仅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有时无法充分形成密集的分布,而且光被二氧化硅微粒所漫射,使用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暗室对比度有时差。更优选的下限为5nm、更优选的上限为50n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1次粒径是使用图像处理软件由截面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倍率为5万倍以上)的图像所测定的值。
另外,本发明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形成了在上述防眩层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连结成念珠状(珍珠项链状)的结构。
通过在上述防眩层中形成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连结成念珠状的凝聚体,如后所述,能够合适地使上述防眩层的表面凹凸形状形成平滑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连结成念珠状的结构可以举出下述任意的结构:例如,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以直线状连续相连的结构(直链结构);该直链结构多个相互缠绕的结构;上述直链结构中具有二氧化硅微粒多个连续形成的1个或2个以上的侧链的支链结构;等等。
另外,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优选平均粒径为100nm~1μm。若小于100nm,则在有机微粒的周围有时无法充分形成密集的分布,若超过1μm,则不仅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有时无法充分形成密集的分布,而且有时光被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所漫射,使用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暗室对比度有时差。上述凝聚体的平均粒径的更优选的下限为200nm、更优选的上限为800n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平均粒径是指:由利用截面电子显微镜的观察(1万~2万倍左右)选取较多含有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5μm见方的区域,测定该区域中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对10个最大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进行平均而得到的粒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如下测定:利用任意的平行的2条直线夹持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截面,此时,测定该2条直线间距离最大的2条直线的组合中的直线间距离。另外,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也可以使用图像分析软件算出。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在上述防眩层中含有有机微粒,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该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地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在上述防眩层中疏密地含有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因此,上述防眩层中形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存在于上述有机微粒周围的区域和仅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的区域。例如,图4是实施例2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截面显微镜照片,如图4所示,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于有机微粒周围的状态可以通过上述防眩层的截面的电子显微镜观察而容易地确认。
此处,对上述防眩层的截面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密集分布于上述有机微粒周围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不仅在穿过有机微粒的中心的截面观察到密集分布的状态,而且在偏离该有机微粒的中心的截面也观察到密集分布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于有机微粒的周围”是指下述状态:利用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以倍数为2万倍的条件对要观察防眩层厚度方向的上述有机微粒的截面进行显微镜观察时,在距离上述有机微粒200nm外侧的圆周内且扣除了上述有机微粒的区域,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0%以上。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密集分布于上述有机微粒周围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附着于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和/或构成上述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之中的一部分浸渗于内部(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这样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也称为在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等)。通过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等,利用在不同的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等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之间所作用的凝聚力,能够使该不同的有机微粒彼此聚集。因此,即使有机微粒的添加量少,也能够形成具有充分防眩性的凹凸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使有机微粒聚集是指下述情况:有机微粒彼此不是完全密合,而是在对防眩层进行截面观察时最接近的有机微粒间距离小于该颗粒的平均粒径;或者,例如,如在图4所示的中央上方含有的有机微粒和在右侧下方含有的有机微粒那样,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多个连续而将有机微粒间连结着。
需要说明的是,图3是对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截面显微镜照片进一步放大的显微镜照片,如图3所示,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等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可以通过上述防眩层的截面的电子显微镜观察而容易地确认。
作为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方法,例如,如后所述,可以举出对有机微粒的表面进行亲水化处理的方法等。
另外,作为从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使构成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之中的一部分浸渗到内部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下述方法:在形成防眩层时,降低有机微粒的交联度的方法;在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使用能够溶胀有机微粒的溶剂的方法;等等。
上述有机微粒优选在其大致整个表面均等地具有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附着等。
关于密集分布于上述有机微粒周围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中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等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所占的比例,在利用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以倍数为2万倍的条件对要观察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的上述有机微粒的截面进行显微镜观察时,在距离上述有机微粒200nm外侧的圆周内且扣除了上述有机微粒的区域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之中,以面积比例计优选为50%以上。若小于50%,则在防眩层中使有机微粒彼此聚集的效果不充分,有时无法形成具有充分的防眩性能和干涉条纹防止性能的程度的凹凸。
另外,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浸渗构成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之中的一部分的情况下,该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优选从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浸渗至500nm。为了使构成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从有机微粒的表面浸渗超过500nm,需要过度地溶胀有机微粒,因此防眩层用组合物的粘度上升或者发生凝胶化,因此有时无法得到均匀的涂膜。另外,有时无法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后述的平缓凹凸形状。
通过以这样的特定状态在防眩层中含有二氧化硅微粒以念珠状相连的凝聚体和有机微粒,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的防眩层与由单一的微粒或其凝聚体形成的凹凸形状相比,凸部的倾斜变得平缓,形成平滑的形状。其结果,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能够维持防眩性和干涉条纹防止性能,同时能够提高明室和暗室对比度。通过使在上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形状的凸部的倾斜变得缓和且具有平滑的形状,从而能够仅使映入上述防眩层的表面的映像的边缘部分无法鲜明地显现,因此确保了防眩性。另外,由于能够设置在上述防眩层的表面反射的光和在该防眩层的透明基材侧的界面反射的光所产生的干涉光的光程差,因此也能够确保干涉条纹防止性。此外,具有这样的凹凸形状的防眩层能够消除大的漫射,因此能够防止杂散光发生,同时还能够适度地具有规则透射的部分,因此能够形成具有光辉的映像,并且明室和暗室中的对比度优异(具有黑彩感)。
推测这是基于以下所列举的理由。
即,在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后干燥而蒸发溶剂时,若粘度低,则容易形成粘合剂树脂跟随有机微粒的形状的状态。此外,在粘合剂树脂固化时体积收缩,但有机微粒并不收缩,因此由于仅粘合剂树脂收缩,在与有机微粒对应的位置的表面形成的凸部容易形成陡峭的倾斜。
但是,通过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地分布于有机微粒的周围,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的有机微粒周围的粘度上升,在溶剂蒸发时,粘合剂树脂难以跟随有机微粒的形状,而且该部分的粘合剂(由粘合剂树脂和二氧化硅微粒构成)变得难以固化收缩,其结果,在与有机微粒对应的位置的表面形成的凸部容易形成平缓的倾斜。
因此,推测:由上述有机微粒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形状(凸部)的倾斜角比由微粒单独形成的凹凸形状(凸部)的倾斜角缓和。
另外,上述有机微粒优选为主要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粒径比较统一的微粒,如上所述,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防眩层中疏密地分布,优选在防眩层中粒径的离散比较大的凝聚体。上述防眩层含有具有这样的粒径关系的2种微粒,由此,在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容易构成在上述防眩层中粒径的离散大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进入了粒径统一的有机微粒之间的结构,能够合适地在防眩层表面形成上述平滑的凹凸形状。
此处,上述“粒径比较统一的微粒”是指下述情况:在将基于重量平均的微粒的平均粒径设为MV、将累积25%粒径设为d25、将累积75%粒径设为d75时,(d75-d25)/MV为0.25以下;上述“粒径的离散比较大的凝聚体”是指下述情况:上述(d75-d25)/MV超过0.25。需要说明的是,累积25%粒径是指由粒径分布中的粒径小的颗粒计算而达到25质量%时的粒径,累积75%粒径是指同样地进行计算而达到75质量%时的粒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基于重量平均的微粒的平均粒径、累积25%粒径和累积75%粒径可以作为基于库尔特计数法的重均粒径来计测。
另外,上述防眩层中,上述有机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优选单颗粒状态下的形状为球状。通过使上述有机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的单颗粒为这样的球状,在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能够得到高对比度的显示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球状”可以举出例如正球状、椭圆球状等,所谓无定形除外。
上述有机微粒是主要形成防眩层的表面凹凸形状的微粒,是容易控制折射率和粒径的微粒。通过包含这样的有机微粒,在防眩层形成的凹凸形状的尺寸和防眩层的折射率变得容易控制,能够控制防眩性和干涉条纹防止性以及抑制晃眼和泛白的发生。
作为上述有机微粒,优选为由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乙烯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偏二氟乙烯树脂和聚氟化乙烯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材料构成的微粒。其中,优选使用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微粒。
上述有机微粒优选进行了表面亲水化处理。通过对上述有机微粒进行表面亲水化处理,与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亲和性提高,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能够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等。另外,容易使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于有机微粒的周围。
作为上述亲水化处理,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共聚具有羧酸基和/或羟基等官能团的单体的方法等。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进行了表面亲水化处理的有机微粒在防眩层中无法缓慢地聚集,因此无法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充分的凹凸形状,防眩性能和干涉条纹防止性能差。但是,本发明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凝聚体而在防眩层中疏密地含有,进而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于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因此即使是含有进行了表面亲水化处理的有机微粒的防眩层,也能够形成所期望的凹凸形状。
作为上述有机微粒的含量,在上述防眩层中优选为0.5质量%~10.0质量%。若小于0.5质量%,则防眩性能和干涉条纹防止性能有时不充分,若超过10.0质量%,则有时发生泛白的问题,另外,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显示图像的对比度有时差。更优选的下限为1.0质量%、更优选的上限为8.0质量%。
另外,上述有机微粒的尺寸根据防眩层的厚度等适宜决定,例如,平均粒径优选为0.3μm~5.0μm。若小于0.3μm,则有可能无法控制有机微粒的分散性,若超过5.0μm,则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变大,有可能产生晃眼的问题。更优选的下限为1.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3.0μm。
另外,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相对于防眩层的厚度优选为20%~60%。若超过60%,则有机微粒在涂膜层最外表面突出,而且由有机微粒生成的凹凸有可能变得陡峭。若小于20%,则无法在防眩层表面形成充分的凹凸形状,防眩性能和干涉条纹防止性能有时不充分。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在单独测定有机微粒时,可以作为基于库尔特计数法的重均粒径计测。另一方面,关于防眩层中的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在防眩层的透射光学显微镜观察中,作为对10个颗粒的最大粒径进行平均的值求出。或者,在该方法不适合的情况下,为下述值:在穿过颗粒中心附近的截面的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观察中,选择作为任意的相同种类、大致相同的粒径所观察的30个扩散颗粒(由于不确定为颗粒的哪个部位的截面,因而增加了n数),测定其截面的最大粒径,作为其平均值算出的值。由于均由图像判断,因而可以用图像分析软件算出。
另外,作为上述防眩层的厚度,优选为2.0μm~7.0μm。若小于2.0μm,则防眩层表面有时容易受伤,若超过7.0μm,则防眩层有时容易破裂。上述防眩层的厚度的更优选的范围为2.0μm~5.0μm。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防眩层的厚度可以通过截面显微镜观察来测定,也可以简易地利用接触式的厚度计来测定。
上述防眩层在粘合剂树脂中分散有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和有机微粒。作为上述粘合剂树脂,优选以分子中不含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作为主材料。上述“以分子中不含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作为主材料”是指:在上述粘合剂树脂的原料单体中,分子中不含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的含量最多。由于上述分子中不含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为疏水性单体,因此,在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构成上述防眩层的粘合剂树脂优选为疏水性树脂。若粘合剂树脂以具有羟基那样的亲水性的树脂为主体,则后述的极性高的溶剂(例如,异丙醇)难以蒸发,上述二氧化硅微粒难以在有机微粒附着和/或浸渗。因此,其后仅利用二氧化硅微粒而进行凝聚,在防眩层的表面有可能形成使晃眼恶化的凸部。
作为上述分子中不含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举出例如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DPGDA)、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PO改性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三羟甲基丙烷乙氧基三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季戊四醇乙氧基四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等。其中,优选使用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
另外,作为其他的粘合剂树脂,优选透明性的粘合剂树脂,例如,优选通过紫外线或电子射线而固化的树脂即电离辐射固化型树脂通过紫外线或电子射线的照射所固化而成的物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则“树脂”为包括单体、低聚物、聚合物等的概念。
作为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例如,可以举出具有丙烯酸酯系等的官能团的化合物等具有1个或2个以上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作为具有1个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己酯、苯乙烯、甲基苯乙烯、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作为具有2个以上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八(甲基)丙烯酸酯、四季戊四醇十(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三(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二(甲基)丙烯酸酯、聚酯三(甲基)丙烯酸酯、聚酯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二(甲基)丙烯酸酯、双甘油四(甲基)丙烯酸酯、金刚烷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异冰片基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化合物等。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甲基)丙烯酸酯”指甲基丙烯酸酯和丙烯酸酯。另外,本发明中,作为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还可以使用通过PO、EO等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了改性的物质。
除了上述化合物以外,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分子量比较低的聚酯树脂、聚醚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环氧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脂、聚丁二烯树脂、多硫醇-多烯树脂等也能够用作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
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还能够与溶剂干燥型树脂(仅通过使涂布时为了调整固体成分而添加的溶剂干燥即可形成覆膜这样的树脂(例如,热塑性树脂等))合用而使用。通过合用溶剂干燥型树脂,在形成防眩层时,能够有效地防止涂布液的涂布面的覆膜缺陷。
作为能够与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合用而使用的溶剂干燥型树脂,没有特别限定,通常能够使用热塑性树脂。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系树脂、乙烯基醚系树脂、含卤素的树脂、脂环式烯烃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硅酮系树脂和橡胶或弹性体等。上述热塑性树脂优选为非结晶性且可溶于有机溶剂(特别是能够溶解2种以上的聚合物或固化性化合物的通用溶剂)的树脂。从制膜性、透明性及耐候性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苯乙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脂环式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酯类等)等。
另外,上述防眩层也可以含有热固化性树脂。
作为上述热固化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酚醛树脂、脲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胍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氨基醇酸树脂、三聚氰胺-脲醛共缩合树脂、硅树脂、聚硅氧烷树脂等。
含有上述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和粘合剂树脂的防眩层能够如下形成:例如,将上述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粘合剂树脂的单体成分和溶剂的防眩层用组合物涂布于聚酯基材上并干燥,通过电离射线照射等使所形成的涂膜固化,由此形成。
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优选在该组合物中形成了上述凝聚体但为均匀分散的状态,优选在干燥上述涂膜时疏密地分布,此外,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地分布。这是因为,若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不是均匀分散的状态,则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凝聚过度进行,形成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巨大的凝聚体,无法形成上述具有平滑凹凸形状的防眩层。
此处,上述二氧化硅微粒是能够使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增粘的材料,因此,通过含有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能够抑制防眩层用组合物所含有的有机微粒的沉降。即,推测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具有如下功能:促进形成上述有机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预定分布的功能,以及提高防眩层用组合物的贮存期的功能。
另外,作为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在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作为凝聚体而使其均匀分散、并且在上述涂膜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为疏密的状态、以及密集分布于上述有机微粒周围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下述方法:作为添加到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溶剂,含有预定量的极性高且挥发速度快的溶剂。通过含有这样的极性高、挥发速度快的溶剂,能够防止在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过度凝聚。另一方面,在涂布于上述聚酯基材上并使其干燥而形成涂膜时,上述极性高、挥发速度快的溶剂比其他溶剂先挥发,因此涂膜形成时的组成性质变化,其结果,在该涂膜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聚集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同时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彼此也聚集,能够形成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为疏密的状态以及密集分布于上述有机微粒周围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极性高的溶剂”是指溶解度参数为10[(cal/cm3)1/2]以上的溶剂,“挥发速度快的溶剂”是指相对蒸发速度为150以上的溶剂。因此,上述“极性高且挥发速度快的溶剂”是指满足上述“极性高的溶剂”和“挥发速度快的溶剂”这两个条件的溶剂。
本说明书中,上述溶解度参数利用Fedors的方法计算。Fedors的方法记载于例如《SP値基礎·応用と計算方法》(SP值基础/应用和计算方法)(山本秀树著株式会社情报机构发行、2005年)中。在Fedors的方法中,溶解度参数由下式算出。
溶解度参数=[ΣEcoh/ΣV]2
上述式中,Ecoh为内聚能密度,V为摩尔分子体积。基于根据各原子团确定的Ecoh和V,求出Ecoh和V的总和——ΣEcoh和ΣV,由此能够计算出溶解度参数。
另外,本说明书中,上述相对蒸发速度是指将正乙酸丁酯的蒸发速度设为100时的相对蒸发速度,为基于ASTM D3539-87测定的蒸发速度,其由下式算出。具体地说,测定25℃、干燥空气下的正乙酸丁酯的蒸发时间和各溶剂的蒸发时间而算出。
相对蒸发速度=(正乙酸丁酯的90重量%蒸发所需要的时间)/(测定溶剂的90重量%蒸发所需要的时间)×100
作为上述极性高且挥发速度快的溶剂,例如,可以举出乙醇、异丙醇等,其中,优选使用异丙醇。
另外,上述溶剂中的异丙醇的含量在全部溶剂中优选为20质量%以上。若小于20质量%,则在防眩层用组合物中有时会生成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上述异丙醇的含量优选为40质量%以下。
作为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所含有的其他溶剂,例如,可以例示酮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醚类(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烃类(己烷等)、脂环式烃类(环己烷等)、芳香族烃类(甲苯、二甲苯等)、卤化碳类(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醇类(丁醇、环己醇等)、溶纤剂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等)、乙酸溶纤剂类、亚砜类(二甲基亚砜等)、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等,也可以为它们的混合物。
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优选还含有光聚合引发剂。
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光聚合引发剂,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米氏苯甲酰苯甲酸酯(Michler's benzoylbenzoate)、α-阿米罗基酯(α-amyloxim ester)、噻吨酮类、苯丙酮类、联苯酰(ベンジル)类、苯偶姻类、酰基膦氧化物类。另外,优选混合使用光敏剂,作为其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正丁胺、三乙胺、三正丁基膦等。
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在上述粘合剂树脂为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树脂系的情况下,优选单独或混合使用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噻吨酮类、苯偶姻、苯偶姻甲醚等。另外,在上述粘合剂树脂为具有阳离子聚合性官能团的树脂系的情况下,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优选单独或以混合物的形式使用芳香族重氮盐、芳香族锍盐、芳香族碘鎓盐、茂金属化合物、苯偶姻磺酸酯(盐)等。
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上述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相对于上述粘合剂树脂100质量份优选为0.5质量份~10.0质量份。若小于0.5质量份,则所形成的防眩层的硬涂性能有时不充分,若超过10.0质量份,相反地还有可能抑制固化,因而不优选。
作为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原料的含有比例(固体成分),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优选为5质量%~70质量%、特别优选为25质量%~60质量%。
根据提高防眩层的硬度、抑制固化收缩、抑制折射率等目的,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可以添加现有公知的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抗静电剂、硅烷偶联剂、增稠剂、防着色剂、着色剂(颜料、染料)、消泡剂、流平剂、阻燃剂、紫外线吸收剂、粘接赋予剂、阻聚剂、抗氧化剂、表面改性剂、增滑剂等。
作为上述流平剂,例如,可以举出硅油、氟类表面活性剂等,含有全氟烷基的氟类表面活性剂等可以避免防眩层形成贝纳德旋涡结构,因而优选。在涂布含有溶剂的树脂组合物并干燥的情况下,在涂膜内涂膜表面与内面会产生表面张力差等,由此在涂膜内引起大量的对流。由该对流所产生的结构被称为贝纳德旋涡结构,在所形成的防眩层中会引起橘皮或涂布缺陷等问题。
另外,上述贝纳德旋涡结构中,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变得过大而泛白,对晃眼产不良影响。若使用上述那样的流平剂,能够防止该对流,因此不仅可以得到不存在缺陷和斑点的凹凸膜,而且凹凸形状的调整也容易。
另外,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还可以混合使用光敏剂,作为其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正丁胺、三乙胺、三正丁基膦(ポリ-n-ブチルホソフィン)等。
作为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只要能够均匀地混合各成分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涂料摇摆器、珠磨机、捏合机、混合器等公知的装置进行。
作为将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涂布到聚酯基材上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旋涂法、浸渍法、喷雾法、模涂法、棒涂法、辊涂法、弯月面涂布法、柔性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液滴涂布机法等公知的方法。
在利用上述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后,为了使所形成的涂膜干燥而传送到加热后的区域,利用各种公知的方法使涂膜干燥,蒸发溶剂。在此,通过选择溶剂相对蒸发速度、固体成分浓度、涂布液温度、干燥温度、干燥风的风速、干燥时间、干燥区域的溶剂气氛浓度等,能够调整有机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分布状态。
特别是,通过干燥条件的选择而调整有机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分布状态的方法因简便而优选。作为具体的干燥温度,优选为30℃~120℃,干燥风速优选为0.2m/s~50m/s,通过进行1次或多次在该范围内酌情调整的干燥处理,能够将有机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分布状态调整为所期望的状态。
另外,作为使上述干燥后的涂膜固化时的电离射线的照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使用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碳弧灯、黑光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等光源的方法。
另外,作为紫外线的波长,能够使用190nm~380nm的波段。作为电子射线源的具体例,可以举出考克罗夫特-瓦尔顿(Cockcroft-Walton)型、范德格里夫特(バンデグラフト)型、共振变压器型、绝缘芯变压器型、或者直线型、地那米(Dynamitron)型、高频型等各种电子射线加速器。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膜通过二氧化硅微粒和有机微粒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了凹凸形状,因此能够使该凹凸形状平滑。作为上述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形状,具体地说,在将上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的平均间隔设为Sm、将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设为θa、将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设为Ra、将凹凸的十点平均粗糙度设为Rz时,通过设置在上述防眩层的表面反射的光和在该防眩层的透明基材侧的界面反射的光所产生的干涉光的光程差,从而确保干涉条纹防止性,并且消除大的漫射,防止杂散光发生,同时还适度地具有规则透射部分,从而形成具有光辉的映像、并且得到明室和暗室中的对比度优异的防眩膜,从以上方面出发,优选满足下式。若θa、Ra、Rz小于下限,则有时无法防止干涉条纹。另外,若θa、Ra、Rz超过上限,则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规则透射成分的减少而可能使映像的光辉减少,或者由于外部光的漫射反射的增加所致的明室对比度的降低或来自透过映像光的杂散光增加而使暗室对比度降低。在本发明的构成中,若使Sm小于下限,则凝聚的控制有可能变得困难。另一方面,若Sm超过上限,则有可能产生无法再现映像的细腻、形成粗糙的映像等不良情况。
50μm<Sm<600μm
0.1°<θa<1.5°
0.02μm<Ra<0.25μm
0.30μm<Rz<2.00μm
另外,从上述方面考虑,上述防眩层的凹凸形状更优选满足下式。
100μm<Sm<400μm
0.1°<θa<1.2°
0.02μm<Ra<0.15μm
0.30μm<Rz<1.20μm
上述防眩层的凹凸形状进一步优选满足下式。
120μm<Sm<300μm
0.1°<θa<0.5°
0.02μm<Ra<0.12μm
0.30μm<Rz<0.80μm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上述Sm、Ra和Rz是利用基于JISB0601-1994的方法得到的值,θa是根据表面粗糙度测定器:SE-3400操作说明书(1995.07.20修订)(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中记载的定义得到的值,如图1所示,能够利用基准长度L内存在的凸部高度之和(h1+h2+h3+···+hn)的反正切θa=tan-1{(h1+h2+h3+···+hn)/L}求出。
这样的Sm、θa、Ra、Rz例如可以由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造的表面粗糙度测定器SE-3400等测定求出。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优选总光线透过率为85%以上。若小于85%,则在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安装到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时,有可能损害色彩再现性和可见性。上述总光线透过率更优选为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1%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总光线透过率可以基于JIS K7361利用(株)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的“HM-150”等测定。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优选总雾度小于5.0%。上述总雾度是基于JIS K-7136利用(株)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社制造的“HM-150”等测定防眩性膜整体的雾度而得到的雾度值(%)。上述防眩层可以具有内部雾度和外部雾度,内部雾度是所含有的微粒引起的内部漫射产生的,外部雾度是最外表面的凹凸形状产生的,内部漫射产生的内部雾度优选为0%以上且小于5.0%的范围、更优选为0%以上且小于4.0%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以上且小于2.5%的范围。最外表面的外部雾度优选为0%以上且小于2.0%的范围、更优选为0%以上且小于1.0%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反射和/或透射中,具有1.0度以上且小于2.5度的漫射角下的强度时,上述内部雾度和/或外部雾度最优选为0%。这是因为,若上述防眩层不具有基于表面凹凸的漫射角为1.0度以上的漫射,则无法观察到防眩效果和干涉条纹防止效果,若不具有内部漫射产生的漫射角为1.0度以上的漫射,则晃眼变强。此处,“具有1.0度以上且小于2.5度的漫射角下的强度时”是指:相对于从漫射角0度至2.4度为止测定每0.1度的漫射光的强度时的总和,漫射角1.0度至2.4度的漫射光的强度的总和为10%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通过使用气相法二氧化硅作为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能够各自独立地控制上述防眩层的内部雾度和外部雾度。例如,通过使用气相法二氧化硅,由于该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小,因而内部雾度无法显现,仅能够调整外部雾度。另外,关于内部雾度的调整,通过控制有机微粒的折射率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之比,或者通过将粘合剂树脂的单体浸渗到有机微粒中而改变有机微粒界面的折射率,从而进行调整。
另外,上述内部雾度如下求出。
在位于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上,用绕线棒涂布与形成表面凹凸的树脂折射率相等或者折射率差为0.02以下的树脂,使干燥膜厚为8μm(表面的凹凸形状完全消失、表面变得平坦的膜厚),在70℃下干燥1分钟后,照射100mJ/cm2的紫外线进行固化。由此,位于表面的凹凸被压溃,得到形成了平坦表面的膜。其中,通过在形成具有该凹凸形状的防眩层的组合物中加入流平剂等,在涂布于上述防眩层表面的树脂容易排斥且难以润湿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皂化处理(用2mol/L的NaOH(或KOH)溶液于55℃浸渍3分钟后,进行水洗,用Kimwipe(注册商标)等完成除去水滴后,在50℃烘箱中干燥1分钟)预先对防眩层的表面实施亲水处理。
该表面平坦化的膜不具有表面凹凸,因此形成仅具有内部雾度的状态。基于JISK-7136,利用与总雾度同样的方法测定该膜的总雾度,由此可以求出内部雾度。
另外,上述外部雾度可以以(总雾度-内部雾度)的形式求出。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能够更合适地防止泛白的发生,因而优选上述防眩层上具有低折射率层。
上述低折射率层是在来自外部的光(例如荧光灯、自然光等)在光学层积体的表面反射时起到降低其反射率的作用的层。作为低折射率层,优选由1)含有二氧化硅、氟化镁等低折射率颗粒的树脂、2)作为低折射率树脂的氟类树脂、3)含有二氧化硅或氟化镁的氟类树脂、4)二氧化硅、氟化镁等低折射率物质的薄膜等中的任意一种构成。关于氟类树脂以外的树脂,能够使用与构成上述防眩层的粘合剂树脂同样的树脂。
另外,上述的二氧化硅优选为中空二氧化硅微粒,这样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粒例如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05-099778号公报的实施例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制作。
这些低折射率层优选其折射率为1.45以下、特别优选为1.42以下。
另外,低折射率层的厚度没有限定,通常从30nm~1μm左右的范围内合适地设定即可。
另外,上述低折射率层以单层即可得到效果,但为了调整更低的最低反射率或更高的最低反射率,还能够酌情设置2层以上的低折射率层。在设置上述2层以上的低折射率层的情况下,优选对各个低折射率层设置不同的折射率和不同的厚度。
作为上述氟类树脂,能够使用至少分子中包含氟原子的聚合性化合物或其聚合物。作为聚合性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具有通过电离射线固化的官能团、热固化的极性基团等固化反应性的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另外,也可以是同时兼具这些反应性基团的化合物。对于该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物是指完全不具有上述那样的反应性基团等的物质。
作为具有上述通过电离射线固化的官能团的聚合性化合物,能够广泛使用具有烯键式不饱和键的含氟单体。更具体地说,可以例示氟代烯烃类(例如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全氟丁二烯、全氟-2,2-二甲基-1,3-间二氧杂环戊烯等)。作为具有(甲基)丙烯酰氧基的聚合性化合物,还包括(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2,2,3,3,3-五氟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丁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己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辛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癸基)乙酯、α-三氟甲基丙烯酸甲酯、α-三氟甲基丙烯酸乙酯那样的分子中具有氟原子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分子中具有至少存在3个氟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14的氟代烷基、氟代环烷基或氟代亚烷基和至少2个(甲基)丙烯酰氧基的含氟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等等。
作为上述热固化的极性基团,优选为例如羟基、羧基、氨基、环氧基等氢键形成基团。它们不仅与涂膜的密合性优异,与二氧化硅等无机超微粒的亲和性也优异。作为具有热固化性极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4-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氟乙烯-烃类乙烯基醚共聚物;环氧、聚氨酯、纤维素、苯酚、聚酰亚胺等各树脂的氟改性物等。
作为兼具上述通过电离射线固化的官能团和热固化的极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可以例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部分和完全氟代烷基酯、链烯基酯、芳基酯类、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醚类、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酯类、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酮类等。
另外,作为氟类树脂,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物质。
包含至少一种具有上述电离射线固化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的含氟(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单体或单体混合物的聚合物;上述含氟(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至少一种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那样的分子中不含氟原子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共聚物;氟乙烯、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三氟氯乙烯、3,3,3-三氟丙烯、1,1,2-三氯-3,3,3-三氟丙烯、六氟丙烯那样的含氟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等。还能够使用在这些共聚物中含有硅酮成分的含硅酮的偏二氟乙烯共聚物。作为该情况下的硅酮成分,可以例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二乙基硅氧烷、(聚)二苯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烷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含偶氮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二甲基硅酮、苯基甲基硅酮、烷基/芳烷基改性硅酮、氟硅酮、聚醚改性硅酮、脂肪酸酯改性硅酮、含氢聚甲基硅氧烷、含硅烷醇基的硅酮、含烷氧基的硅酮、含苯酚基的硅酮、甲基丙烯酸改性硅酮、丙烯酸改性硅酮、氨基改性硅酮、羧酸改性硅酮、甲醇改性硅酮、环氧改性硅酮、巯基改性硅酮、氟改性硅酮、聚醚改性硅酮等。其中,优选具有二甲基硅氧烷结构的硅酮成分。
此外,由以下的化合物构成的非聚合物或聚合物也能够用作氟类树脂。即,能够使用使分子中具有至少1个异氰酸酯基的含氟化合物与分子中具有至少1个氨基、羟基、羧基等与异氰酸酯基反应的官能团的化合物反应得到的化合物;使含氟聚醚多元醇、含氟烷基多元醇、含氟聚酯多元醇、含氟ε-己内酯改性多元醇等含氟多元醇与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等等。
另外,还能够与上述具有氟原子的聚合性化合物或聚合物一起混合上述防眩层中记载的各粘合剂树脂而使用。此外,还能够合适地使用用于使反应性基团等固化的固化剂、用于提高涂布性或者赋予防污性的各种添加剂、溶剂。
在上述低折射率层的形成中,优选使添加低折射率剂和树脂等而成的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的粘度在可得到优选涂布性的0.5mPa·s~5mPa·s(25℃)、优选为0.7mPa·s~3mPa·s(25℃)的范围内。能够实现对可见光线的抗反射性优异的抗反射层,并且能够形成均匀且无涂布不均的薄膜,并且能够形成密合性特别优异的低折射率层。
树脂的固化手段可以与上述防眩层中说明的方法相同。在为了固化处理而利用加热单元的情况下,优选将热聚合引发剂(热聚合引发剂通过加热而产生例如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添加到氟类树脂组合物中。
低折射率层的层厚(nm)dA优选满足下式(1)。
dA=mλ/(4nA)(1)
(上述式中,
nA表示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
m表示正奇数,优选表示1,
λ为波长,优选为480nm~580nm的范围的值。)
另外,本发明中,从低反射率化的方面考虑,低折射率层优选满足下式(2)。
120<nAdA<145(2)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可以在上述聚酯基材与上述防眩层之间设置有底涂层。上述底涂层是以上述聚酯基材和上述防眩层的密合性提高作为第一目的而设置的层,通过合适地控制折射率和膜厚,还具有缓和干涉条纹的发生的效果。
其中,上述聚酯基材的Δn为0.05以上的情况下,上述聚酯基材的面内的折射率差大,因此仅利用适当地控制了折射率等的底涂层无法充分地防止干涉条纹的发生。即,在上述聚酯基材的Δn小于0.05的情况下,也能够期待通过适当控制上述折射率等的底涂层来防止干涉条纹的发生,在上述聚酯基材的Δn为0.05以上的情况下,为了充分防止干涉条纹的发生,选择具备上述聚酯基材和防眩层的本发明的构成是很重要的。
作为上述底涂层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酌情选择现有公知的材料来使用。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出热固化性或热塑性的聚酯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以及它们的改性物等。
另外,为了调整上述底涂层的折射率,还可以添加高折射率微粒、螯合化合物等。
作为上述聚酯树脂,例如,能够使用由下述多元酸成分和二醇成分得到的聚酯。
作为上述多元酸成分,例如,可以例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酐、2,6-萘二羧酸、1,4-环己烷二羧酸、己二酸、癸二酸、偏苯三酸、均苯四酸、二聚酸、5-(钠代磺基)间苯二甲酸。
另外,作为上述二醇成分,例如,可以例示乙二醇、1,4-丁二醇、二乙二醇、二丙二醇、1,6-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二甲苯二醇、二羟甲基丙烷等及聚(氧化乙烯)二醇、聚(氧化四亚甲基)二醇。
另外,作为上述丙烯酸类树脂,例如,可以举出将以下例示的单体共聚而得到的树脂。
作为上述单体,例如,包括: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为烷基,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环己基等);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丙烯酸-2-羟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等含羟基的单体;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基酯、烯丙基缩水甘油基醚等含环氧基的单体;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丁烯酸、苯乙烯磺酸及其盐(钠盐、钾盐、铵盐、叔胺盐等)等具有羧基或其盐的单体;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烷基丙烯酰胺、N-烷基甲基丙烯酰胺、N,N-烷基丙烯酰胺、N,N-二烷基甲基丙烯酸酯(作为烷基,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2-乙基己基、环己基等)、N-烷氧基丙烯酰胺、N-烷氧基甲基丙烯酰胺、N,N-二烷氧基丙烯酰胺、N,N-二烷氧基甲基丙烯酰胺(作为烷氧基,为甲氧基、乙氧基、丁氧基、异丁氧基等)、丙烯酰吗啉、N-羟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苯基丙烯酰胺、N-苯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具有酰胺基的单体;马来酸酐、衣康酸酐等酸酐的单体;2-乙烯基-2-噁唑啉、2-乙烯基-4-甲基-2-噁唑啉、2-乙烯基-5-甲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4-甲基-2-噁唑啉、2-异丙烯基-5-甲基-2-噁唑啉等含噁唑啉基的单体;甲氧基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乙烯基异氰酸酯、烯丙基异氰酸酯、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乙烯基甲醚、乙烯基乙醚、乙烯基三烷氧基硅烷、烷基马来酸单酯、烷基富马酸单酯、烷基衣康酸单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偏二氯乙烯、乙烯、丙烯、氯化乙烯、乙酸乙烯酯、丁二烯。
另外,作为上述氨基甲酸酯树脂,例如,可以举出由多元醇、多异氰酸酯、扩链剂、交联剂等构成的物质。
作为上述多元醇,例如,可以举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那样的聚醚、通过二醇与二羧酸的脱水反应所制造的聚酯(包括聚己二酸乙二醇酯、聚己二酸乙二醇丁二醇酯、聚己内酯等)、具有碳酸酯键的聚碳酸酯、丙烯酸系多元醇、蓖麻油等。
另外,作为上述多异氰酸酯,例如,可以举出甲苯二异氰酸酯、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等。
另外,作为上述扩链剂或交联剂,例如,可以举出乙二醇、丙二醇、二乙二醇、三羟甲基丙烷、肼、乙二胺、二亚乙基三胺、三亚乙基四胺、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水等。
作为上述高折射率微粒,例如,适合使用折射率为1.60~2.80的金属氧化物微粒等。
作为上述金属氧化物微粒,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出二氧化钛(TiO2、折射率:2.71)、氧化锆(ZrO2、折射率:2.10)、氧化铈(CeO2、折射率:2.20)、氧化锡(SnO2、折射率:2.00)、锑锡氧化物(ATO、折射率:1.75~1.95)、铟锡氧化物(ITO、折射率:1.95~2.00)、磷锡化合物(PTO、折射率:1.75~1.85)、氧化锑(Sb2O5、折射率:2.04)、铝锌氧化物(AZO、折射率:1.90~2.00)、镓锌氧化物(GZO、折射率:1.90~2.00)、五氧化铌(Nb2O5、折射率:2.33)、氧化钽(Ta2O5:折射率2.16)和锑酸锌(ZnSb2O6、折射率:1.90~2.00)等。
上述高折射率微粒优选平均一次粒径为5nm~100nm。若平均一次粒径超过100nm,则上述底涂层发生光学散射,透明性有时变差,若小于5nm,则微粒彼此之间的凝聚变多,二次粒径变大,发生光学散射,上述底涂层的透明性有时变差。
这些高折射率微粒的折射率可以如下算出:例如,将折射率已知的热塑性的树脂和测定了质量的金属氧化物混合后,成型为适当厚度的透明颗粒,进行该颗粒的折射率测定,由与上述折射率已知的树脂的配合比能够计算出高折射率微粒的折射率。上述折射率测定例如可以通过基于JIS K7142(2008)A法的贝克法由阿贝折射计求出,例如,能够使用Atago社制造的DR-M4。需要说明的是,测定折射率的波长为589nm。
另外,上述平均一次粒径可以通过基于TEM、STEM等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图像分析以20个颗粒的粒径的平均值的方式求出。
作为上述高折射率微粒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根据所期望的折射率适当调整即可。
另外,作为上述螯合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水溶性的钛螯合化合物、水溶性的钛酰化物(titanium acylate)和水溶性的锆化合物等。
作为上述水溶性的钛螯合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二异丙氧基双(乙酰丙酮)合钛、四(2-乙基-1,3-己二醇)合钛、二异丙氧基双(三乙醇胺酸根)钛(diisopropoxybis(triethanolaminato)titanium)、二正丁氧基双(三乙醇胺酸根)钛(di-n-butoxybis(triethanolaminato)titanium)、羟基双(乳酸根)钛(hydroxybis(lactato)titanium)、羟基双(乳酸根)钛的铵盐、钛过氧化柠檬酸铵盐(titaniumperoxocitric acid ammonium salt)等。
另外,作为水溶性的钛酰化物,例如,可以举出草酸氧钛铵(oxotitaniumbis(monoammonium oxalate)等。
另外,作为水溶性的锆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乙酰丙酮锆、乙酸锆等。
作为上述底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从缓和干涉条纹的方面考虑,优选为65nm~125n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底涂层的厚度为如下得到的平均值:例如,通过用电子显微镜(SEM、TEM、STEM)观察上述底涂层的截面,由此测定任意的10点,所得到的平均值(nm)为上述底涂层的厚度。在厚度非常薄的情况下,以照片的形式记录高倍观察的图像,进一步放大而进行测定。层界面线本来是非常细的线,细到作为交界线可明确区分的程度,但在放大的情况下,层界面线变为粗线。该情况下,将粗线宽2等分而成的中心部分作为交界线而测定。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底涂层可以使用将上述材料和根据需要的光聚合引发剂及其他成分混合分散于溶剂中而制备的底涂层用组合物来形成。
上述混合分散可以使用涂料摇摆器、珠磨机、捏合机等公知的装置进行。
作为上述溶剂,优选使用水,优选以水溶液、水分散液或乳化液等水性涂布液的形态使用。另外,可以含有一些有机溶剂。
作为上述有机溶剂,例如,可以举出醇(例如,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苯甲醇、PGME、乙二醇)、酮(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戊酮、环己酮、庚酮、二异丁基酮、二乙基酮)、脂肪族烃(例如,己烷、环己烷)、卤代烃(例如,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芳香族烃(例如,苯、甲苯、二甲苯)、酰胺(例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醚(例如,二乙醚、二氧六环、四氢呋喃)、醚醇(例如,1-甲氧基-2-丙醇)、酯(例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丙酯)等。
作为上述其他成分,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流平剂、有机或无机微粒、光聚合引发剂、热聚合引发剂、交联剂、固化剂、聚合促进剂、粘度调节剂、抗静电剂、抗氧化剂、防污剂、滑动剂、折射率调节剂、分散剂等。
上述底涂层用组合物优选总固体成分为3%~20%。若小于3%,则残留溶剂残存,或者有可能产生泛白。若超过20%,则底涂层用组合物的粘度升高,涂布性降低,在表面出现不均或条纹,或者有可能无法得到所期望的膜厚。上述固体成分更优选为4%~10%。
上述底涂层用组合物在上述聚酯基材上的涂布可以在任意阶段实施,但优选在聚酯基材的制造过程中实施,进一步优选涂布于取向结晶化完成前的聚酯基材。
此处,结晶取向完成前的聚酯基材包括:未拉伸膜;使未拉伸膜在纵向或横向的任意一个方向取向的单轴取向膜;进而在纵向和横向这两个方向进行低倍拉伸取向的膜(最终在纵向或横向再拉伸以完成取向结晶化前的双向拉伸膜)等。其中,优选对未拉伸膜或在一个方向取向的单向拉伸膜涂布上述底涂层用组合物的水性涂布液,并以该状态实施纵拉伸和/或横拉伸与热固定。
在将上述底涂层用组合物涂布于聚酯基材时,作为用于提高涂布性的预处理,优选对聚酯基材表面实施电晕表面处理、火焰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物理处理,或者与底涂层用组合物一起合用化学惰性的表面活性剂。
作为上述底涂层用组合物的涂布方法,可以应用公知的任意涂布法。例如,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辊涂法、凹板印刷法、辊刷法、喷涂法、气刀涂布法、浸渗法、幕涂法等。
另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本发明的防眩性膜根据需要还可以酌情形成1层或2层以上的其他层(抗静电层、防污层、粘接剂层、其他硬膜层等)。其中,优选具有抗静电层和防污层之中的至少一层。这些层还能够采用与公知的防反射用层积体同样的层。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优选对比度比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若小于80%,则在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安装到显示器表面的情况下,暗室对比度差,有可能损害可见性。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对比度比是通过以下方法所测定的值。即,作为背光模块,使用对冷阴极管光源设置了漫射板的模块,利用两片偏振片(三星社制造AMN-3244TP),将以平行尼科耳状态设置该偏振片时透过的光的亮度Lmax除以以正交尼科状态耳设置时透过的光的亮度Lmin,所得到的值(Lmax/Lmin)作为对比度,以防眩性膜(聚酯基材+防眩层等)的对比度(L1)除以聚酯基材的对比度(L2)所得到的值(L1/L2)×100(%)作为对比度比。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亮度的测定在暗室下进行。上述亮度的测定中使用色彩亮度计(TOPCON社制造BM-5A),色彩亮度计的测定角设定为1°,以样品上的视野
Figure BDA00002430652000311
进行测定。另外,背光源的光量设置成这样:在不设置样品的状态下,以平行尼科耳状态设置两片偏振片时的亮度为3600cd/m2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能够通过在聚酯基材上使用含有例如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粘合剂树脂的单体成分和溶剂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形成防眩层而制造。
关于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和防眩层的形成方法,可以举出与在上述防眩性膜中作为防眩层的形成方法所说明材料和方法同样的材料、方法。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通过在偏振元件的表面在与该防眩性膜中的防眩层所存在的面相反的面设置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从而能够制成偏振片。另外,这样的偏振片也是本发明之一。
作为上述偏振元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经碘等染色并进行了拉伸的聚乙烯醇膜、聚乙烯醇缩甲醛膜、聚乙烯醇缩乙醛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皂化膜等。上述偏振元件和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层积处理中,优选对聚酯基材进行皂化处理。通过皂化处理,粘接性良好,还能得到抗静电效果。
本发明还涉及具备上述防眩性膜或上述偏振片的图像显示装置。
上述图像显示装置可以为LCD、PDP、FED、ELD(有机EL、无机EL)、CRT、平板电脑、触摸屏、电子纸等图像显示装置。
上述的代表性例子——LCD具备透过性显示体和从背面照射上述透过性显示体的光源装置。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为LCD时,在该透过性显示体的表面形成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或本发明的偏振片。
本发明为具有上述防眩性膜的液晶显示装置时,光源装置的光源从防眩性膜的下侧照射。需要说明的是,在液晶显示元件与偏振片之间可以插入相位差板。根据需要,在该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层间可以设置粘接剂层。
此处,本发明为具有上述防眩性膜的液晶显示装置时,上述防眩性膜无论该防眩性膜的慢轴与上述偏振片(配置于液晶盒的观看侧的偏振片)的吸收轴所成的角度为何种角度均能够抑制虹斑的发生,但更优选以成0°±30°或90°±30°的方式配置。通过使上述防眩性膜的慢轴与偏振片的吸收轴所成的角度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极高程度地抑制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图像产生虹斑。虽然其理由尚未明确,但认为是基于下述理由。
即,在不存在外部光或荧光灯的光的环境下(下文中将这样的环境下也称为“暗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防眩性膜的慢轴与偏振片的吸收轴所成的角度无论为何种角度均能够抑制虹斑的发生。但是,在存在外部光或荧光灯的光的环境下(下文中将这样的环境下也称为“明处”),由于外部光或荧光灯的光不仅仅具有连续的宽光谱,因而若不使防眩性膜的慢轴与偏振片的吸收轴所成的角度在上述范围,则产生虹斑,显示品质降低。
此外,由于透过滤色器的背光源的光也不仅仅具有连续的宽光谱,因而推测:若不使防眩性膜的慢轴与偏振片的吸收轴所成的角度在上述范围,则产生虹斑,显示品质降低。
另外,通过将上述防眩性膜的慢轴与上述偏振片(设置于液晶盒的目视确认侧的偏振片)的吸收轴所成的角度设置为45°±15°,即使在通过遮光玻璃等偏振片而观察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可见性,因而优选。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背光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白色发光二极管(白色LED)。
上述白色LED是指通过将荧光体方式、即使用了化合物半导体的发出蓝色光或紫外光的发光二极管与荧光体组合而发出白色光的元件。其中,包含将使用了化合物半导体的蓝色发光二极管与钇·铝·石榴石系黄色荧光体组合而成的发光元件的白色发光二极管由于具有连续且宽的发光光谱,因而对于虹斑的改善有效,同时发光效率也优异,因此适合作为本发明中的上述背光源。另外,由于能够广泛地利用消耗电力小的白色LED,因而还能够起到节能的效果。
作为上述图像显示装置的PDP具有表面玻璃基板(在表面形成电极)和背面玻璃基板(表面形成电极和微小的槽,槽内形成红、绿、蓝的荧光体层),该背面玻璃基板是与该表面玻璃基板对置并在之间封入放电气体而配置的。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为PDP时,在上述表面玻璃基板的表面或其前面板(玻璃基板或膜基板)上具备上述防眩性膜。
上述图像显示装置可以是ELD装置或者也可以是CRT等图像显示装置,ELD装置是在玻璃基板上蒸镀施加电压时发光的硫化锌、二胺类物质等发光体,并控制对基板施加的电压进行显示的,CRT等图像显示装置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产生人眼可见的图像的。这种情况下,在上述各显示装置的表面或其前面板的表面具有上述防眩性膜。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够用于电视机、计算机、电子纸、触摸屏、平板电脑等的显示器显示。特别是,能够适合用于CRT、液晶面板、PDP、ELD、FED、触摸屏等高精细图像用显示器的表面。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由于由上述构成形成,因此能够高度抑制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图像产生虹斑,并且能够维持优异的硬涂性和干涉条纹防止性,同时能够充分抑制晃眼和泛白的发生,其结果,能够形成可得到高对比度的显示图像的防眩性膜。
因此,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能够适用于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场发射显示器(FED)、电子纸等。
附图说明
图1是θa的测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2是实施例1的防眩性膜的截面显微镜照片。
图3是图2的放大显微镜照片。
图4是实施例2的防眩性膜的截面显微镜照片。
图5是图4的放大显微镜照片。
图6是图4的缩小显微镜照片。
图7是比较例1的防眩性膜的截面显微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述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来解释。另外,只要没有特别声明,则“份”和“%”为质量基准。
关于聚酯基材的延迟,使用二片偏振片,求出膜的取向轴方向,利用阿贝折射率计(Atago社制造NAR-4T)求出与取向轴方向正交的两个轴的折射率(nx,ny)。此处,将显示出更大的折射率的轴定义为慢轴。关于膜厚度d(nm),使用电子测微计(ANRITSU社制造)进行测定,将单位换算为nm。由折射率差(nx-ny)与膜的厚度d(nm)之积求出延迟。
另外,关于底涂层的折射率,使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社制造的UV-3100PC)测定波长380nm~780nm的平均反射率(R),使用下式由所得到的平均反射率(R)求出折射率(n)的值。关于底涂层,在未经易粘接处理的50μm PET上涂布各原料组合物,形成厚度为1μm~3μm的固化膜,在未涂布PET的面(背面)粘贴比测定点面积更大的宽度的黑塑料带(例如,YAMATO塑料带NO200-38-2138mm宽)以防止背面反射,然后测定涂膜的平均反射率。
R(%)=(1-n)2/(1+n)2
另外,在截面观察中也能够测定防眩层的干燥固化后的膜厚,在此,简易地使用三丰社制造的厚度测定装置Digimatic Indicator IDF-130来测定任意的10点,求出平均值。
(实施例1)
以290℃熔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通过膜形成模头,以片状挤出,使其密合于经水冷冷却的旋转骤冷鼓上进行冷却,制作未拉伸膜。利用双向拉伸试验装置(东洋精机制造)于120℃将该未拉伸膜预热1分钟后,于120℃拉伸至拉伸倍数4.5倍,然后利用辊涂机在其单面均匀地涂布下述所示的组成的底涂层用组合物。
接下来,继续以95℃干燥该涂布膜,在与上述拉伸方向成90度的方向以拉伸倍数1.5倍进行拉伸,得到延迟=9900nm、膜厚=100μm、(nx-ny)=0.099的聚酯基材。需要说明的是,底涂层的折射率为1.57、膜厚为100nm。
其后,在所形成的底涂层上涂布下述所示的组成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形成涂膜。接下来,对于所形成的涂膜,以0.2m/s的流速流通70℃的干燥空气15秒后,再以10m/s的流速流通70℃的干燥空气30秒,使其干燥,由此蒸发涂膜中的溶剂,照射累积光量为50mJ/cm2的紫外线而使涂膜固化,从而形成厚度为4μm(固化时)的防眩层,制作实施例1的防眩性膜。
(底涂层用组合物)
聚酯树脂的水分散体                                    28.0质量份
水                                                    72.0质量份
(防眩层用组合物)
有机微粒(亲水化处理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颗粒、平均粒径2.0μm、折射率1.5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                3质量份
气相法二氧化硅(辛基硅烷处理;平均粒径12nm、NIPPON AEROSIL社制造)1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制品名:PETA、Daicel SciTech社制造)60质量份
聚氨酯丙烯酸酯(制品名:UV1700B、日本合成化学社制造)40质量份
Irgacure184(BASF Japan社制造)                            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酮(TSF4460、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                                                   105质量份
异丙醇                                                  30质量份
环己酮                                                  15质量份
需要说明的是,气相法二氧化硅通过具有辛基的硅烷化合物(例如,辛基硅烷)用辛基甲硅烷基取代了硅烷醇基,进行了疏水化处理。
(实施例2)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8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2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3)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1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3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4)
除了使气相法二氧化硅的混合量为2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4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5)
除了使有机微粒为(亲水化处理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颗粒、平均粒径2.0μm、折射率1.51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5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6)
调整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的未拉伸膜的拉伸倍数,使用延迟=3500nm、膜厚=42μm、(nx-ny)=0.83的聚酯基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6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7)
调整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的未拉伸膜的拉伸倍数,使用延迟=19000nm、膜厚=190μm、(nx-ny)=0.10的聚酯基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7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1)
使用甲基处理(用甲基取代硅烷醇基而进行疏水化处理)的气相法二氧化硅作为气相法二氧化硅,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1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2)
除了不混合气相法二氧化硅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2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3)
不混合气相法二氧化硅,作为有机微粒,使用未进行亲水化处理的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颗粒(平均粒径2.0μm、折射率1.5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8质量份,代替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而使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制品名:PETIA、Daicel SciTech社制造),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比较例3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4)
代替有机微粒而使用铝硅酸盐颗粒(平均粒径2.0μm、折射率1.50、水泽化学工业社制造),并使混合量为6质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4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5)
代替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而使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制品名:PETIA、Daicel SciTech社制造),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5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6)
调整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的未拉伸膜的拉伸倍数,使用延迟=2500nm、膜厚=75μm、(nx-ny)=0.033的聚酯基材,除此以外与比较例2同样地制造比较例6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7)
调整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的未拉伸膜的拉伸倍数,使用延迟=2500nm、膜厚=75μm、(nx-ny)=0.033的聚酯基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7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8)
调整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的未拉伸膜的拉伸倍数,使用延迟=2800nm、膜厚=34μm、(nx-ny)=0.083的聚酯基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8的防眩性膜。
(参考例1)
作为有机微粒,使用(亲水化处理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颗粒、平均粒径1.0μm、折射率1.5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并使混合量为2质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固化时的防眩层的厚度为1.5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参考例1的防眩性膜。
(参考例2)
作为有机微粒,使用(亲水化处理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颗粒、平均粒径10μm、折射率1.5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并使混合量为8质量份,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固化时的防眩层的厚度为13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参考例2的防眩性膜。
对于所得到的实施例、比较例和参考例的防眩性膜,评价下述项目。全部结果列于表1。
(虹斑评价)
将实施例、比较例中制作的防眩性膜配置于液晶监视器(FLATORONIPS226V(LG Electronics Japan社制造))的观察者侧的偏振元件上,制作液晶显示装置。需要说明的是,以聚酯基材的慢轴与液晶监视器的观察者侧的偏振元件的吸收轴所成的角度为45°的方式配置。
并且,在暗处和明处(液晶监视器周边照度400lux)从正面和倾斜方向(约50度)以目视和隔着偏振光遮光玻璃的方式进行显示图像的观察,根据以下基准评价虹斑的有无。与目视相比,隔着偏振光遮光玻璃的观察是非常严格的评价法。观察由10人进行,将数量最多的评价作为观察结果。
◎:未观察到虹斑
○:观察到虹斑,但为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
×:观察到较淡的虹斑
××:观察到较强的虹斑
(凹凸的平均间隔(Sm)、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θa)、十点平均粗糙度(Rz))
基于JIS B0601-1994测定凹凸的平均间隔(Sm)、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利用图1所示的方法测定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θa)。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m、Ra、θa和Rz的测定中使用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造的表面粗糙度测定器SE-3400,在以下条件下测定。
(1)表面粗糙度检测部的触针:
型号/SE2555N(2μ触针)、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造
(前端曲率半径2μm/顶角:90度/材质:金刚石)
(2)表面粗糙度测定器的测定条件:
基准长度(粗糙度曲线的取样长度值λc):2.5mm
评价长度(基准长度(取样长度值λc)×5):12.5mm
触针的进给速度:0.5mm/s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取样长度(cut-off)值多使用0.8mm,但是,本发明中,将取样长度值设定为2.5mm而进行测定。其理由为:作为本发明中的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性膜的优选的凹凸形状,如上所述,为能够防止外部光所产生的反射、进而还能够得到使图像显示装置为黑显示的状态下的优异的亮黑感(画面显示中如被润湿了那样的具有光泽的黑色的再现性)的凹凸形状。即,优选具有大且平缓的凹凸形状,为了测定该凹凸形状,优选将取样长度值设定为2.5mm而进行测定。
(干涉条纹评价)
使用Funatech社制造的干涉条纹检査灯(Na灯),通过目视检查所得到的防眩性膜的干涉条纹的有无,并以下述基准进行评价。对于所得到的防眩性膜,用黑油墨全面涂布涂布面的相反侧的整个面,并对涂布面照射干涉条纹检査灯,通过反射观察进行评价。
◎:未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发生
○:观察到干涉条纹,但干涉条纹极淡,为实际使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
×:清楚地观察到干涉条纹。
(晃眼评价)
关于所得到的防眩性膜的晃眼,以亮度为1500cd/cm2的灯箱、140ppi的黑底玻璃、防眩性膜的顺序从下方层叠,在该状态下,以30cm左右的距离从上下、左右各种角度由15名被测者进行目视评价。判断是否担心晃眼,并根据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回答良好的人为10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为5人~9人
×:回答良好的人为4人以下
(明室对比度)
明室对比度由下式表示。
CR(L)=LW(L)/LB(L)
(CR(L):明室对比度,LW(L):明室白亮度,LB(L):明室黑亮度)
通常明室白亮度的变化率小、明室黑亮度的变化率大,因此明室对比度被明室黑亮度所支配。另外,面板本来的黑亮度比明室黑亮度小,可以忽视,因此利用下述要领评价黑度(黑亮度),实质上采用明室对比度的评价。关于所得到的防眩性膜,为了防止背面反射,依次粘贴黑亚克力板、透明粘着剂、防眩性膜(粘着侧为非涂布面),在照度为1000Lx的明室环境下、在30W的三波长荧光灯下(以45度的角度对样品面进行照射)由15名被测者对其进行感官评价(对上述荧光灯不映入的部位进行目视观察,荧光灯距离样品50cm左右上部、位于45度附近,评价看上去是否黑),根据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回答良好的人为10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为5人~9人
×:回答良好的人为4人以下
(暗室对比度)
在暗室对比度的测定中,作为背光模块,使用对冷阴极管光源设置了漫射板的模块,利用两片偏振片(三星社制造AMN-3244TP),将以平行尼科耳状态设置该偏振片时通过的光的亮度Lmax除以以正交尼科状态耳设置时透过的光的亮度Lmin,由此求出将防眩性膜(透光性基材+防眩层)载置于最外表面时的对比度(L1)和仅将透光性基材载置于最外表面时的对比度(L2),由(L1/L2)×100(%)计算出对比度比,作为暗室对比度的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亮度的测定中使用色彩亮度计(TOPCON社制造BM-5A),在照度为5Lx以下的暗室环境下进行。色彩亮度计的测定角设定为1°,以样品上的视野
Figure BDA00002430652000401
进行测定。背光源的光量设置成这样:在不设置样品的状态下,以平行尼科耳状态设置两片偏振片时的亮度为3600cd/m2
◎:上述对比度比为90%以上
○:上述对比度比为80%以上且小于90%
×:上述对比度比小于80%
(铅笔硬度)
基于JIS K-5400测定所得到的防眩性膜的铅笔硬度(其中,负荷为500g),根据以下基准进行评价。
○:铅笔硬度为2H以上
×:铅笔硬度小于2H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用于铅笔硬度的测定的设备,使用铅笔硬度试验机(东洋精机社制造)。关于该铅笔硬度试验,求出在5次铅笔硬度试验之中4次以上未确认到损伤等外观异常时所使用的铅笔的硬度。例如,使用2H的铅笔进行5次试验,若4次不产生外观异常,则该光学层积体的铅笔硬度为2H。
(裂纹性)
在JIS K5600-5-1的抗弯试验中使用的圆筒型心轴法的芯棒上缠绕所得到的防眩性片材,根据裂纹的产生方式,由以下基准进行评价。
○:即使缠绕到8mm的芯棒上也没有裂纹,良好。
×:缠绕到8mm的芯棒上时产生了裂纹。
(黑彩感)
将索尼社制造的液晶电视机“KDL-40X2500”的最外表面的偏振片剥离,粘贴不存在表面涂布的偏振片。接下来,利用光学膜用透明粘着膜(总光线透过率为91%以上、雾度为0.3%以下、膜厚为20~50μm的制品、例如MHM系列:日荣加工社制造等)在其上粘贴所得到的防反射膜,使防眩层侧为最外表面。将该液晶电视机设置于照度为约1,000Lx的环境下的室内,显示MEDIAFACTORY社的DVD“歌剧魅影”,由15名被测者从距离液晶电视机1.5m~2.0m左右的位置由上下、左右各种角度鉴赏该影像,由此对下述项目实施感官评价。评价基准如下所述。在动态图像显示时,以对比度是否高、是否具有立体感、且图像是否有光泽和光辉、是否可感受到动感来判断。
◎:立体感和动感均为○
○:立体感或动感中的一者为○、另一者为△
×:立体感或动感之中至少一者为×
需要说明的是,立体感和动感根据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
(立体感)
○:回答良好的人为10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为5人~9人
×:回答良好的人为4人以下
(动感)
○:回答良好的人为10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为5人~9人
×:回答良好的人为4人以下
【表1】
Figure BDA00002430652000431
由表1可知,实施例的防眩性膜在全部评价中均为良好的结果,与此相对,比较例的防眩性膜并不是在全部评价中均为良好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泛白防止性可以与明室对比度同样地进行评价,因此明室对比度优异的实施例的防眩性膜的泛白防止性也优异。
另外,在厚度方向切断所得到的防眩性膜,对露出的截面进行电子显微镜(STEM)观察,从而确认了防眩层所含有的微粒的状态,结果,在实施例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中,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念珠状的凝聚体而在防眩层中疏密地含有,并且密集地分布于有机微粒的周围。另外,对于有机微粒,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附着于表面,同时构成该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之中的一部分浸渗于内部,有机微粒彼此不凝聚,以缓慢地聚集的状态含有在防眩层中。需要说明的是,图2示出了实施例1的防眩性膜的截面显微镜照片,图3示出了图2的放大显微镜照片,图4示出了实施例2的防眩性膜的截面显微镜照片,图5示出了图4的放大显微镜照片。另外,为了显示出有机微粒彼此缓慢地聚集的状态,图6示出了图4的缩小显微镜照片。
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防眩性膜中,二氧化硅微粒附着于有机微粒,但是二氧化硅微粒并未以疏密的状态含有在防眩层中,因此经表面亲水化处理的有机微粒彼此不缓慢地聚集而是分散,在防眩层的表面未充分形成凹凸,另外,聚酯基材的Δn大,为0.05以上,因此干涉条纹防止性差。需要说明的是,图7示出了比较例1的防眩性膜的截面显微镜照片。比较例2的防眩性膜未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在防眩层中以单分散状分散,凹凸未充分形成,干涉条纹防止性差。比较例3的防眩性膜未使用二氧化硅微粒,是由有机微粒形成了凹凸的防眩性膜,由于不含有二氧化硅微粒,因而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凸部)的倾斜变得陡峭,泛白和对比度比差。比较例4的防眩性膜未使用有机微粒,因而颗粒的凝聚过度进行,形成大的凸部,晃眼差。比较例5的防眩性膜使用了以亲水性树脂为主的粘合剂树脂,因而二氧化硅不是密集分布于有机微粒的周围,仅由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增大而成的块形成凸部,晃眼差。
另外,聚酯基材的延迟小于3000nm的比较例6、7、8的防眩性膜的虹斑评价差。需要说明的是,比较例6的防眩性膜未充分形成防眩层的凹凸,但是聚酯基材的Δn小、小于0.05,因而通过底涂层的效果而使干涉条纹良好。
另外,参考例1的防眩性膜虽然形成了合适的凹凸,但防眩层的膜厚过薄,因此铅笔硬度的评价差。参考例2的防眩性膜虽然形成了合适的凹凸,但防眩层的膜厚过厚,因此裂纹性的评价差。
在实施例中得到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表面涂布下述组成的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使干燥后(40℃×1分钟)的膜厚为0.1μm,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FusionUV SystemsJapan社制造、光源H灯泡),以辐射剂量100mJ/cm2进行紫外线照射而使其固化,制造低折射率层。具备所得到的低折射率层的防眩性膜的泛白防止效果更优异。
(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可以适合用于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场发射显示器(FED)、触摸屏、电子纸、平板电脑等。

Claims (11)

1.一种防眩性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性膜在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的一个面上具有防眩层,该防眩层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
所述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具有3000nm以上的延迟,
所述防眩层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和粘合剂树脂,
所述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凝聚体而疏密地含有在所述防眩层中,
所述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在所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地分布,在该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分布的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的一部分附着于所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和/或构成所述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之中的一部分浸渗于有机微粒的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的慢轴方向的折射率nx与快轴方向的折射率ny之差即nx-ny为0.05~0.20,该慢轴方向为折射率大的方向,该快轴方向为与所述慢轴方向正交的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二氧化硅微粒被表面处理过。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平均粒径为100nm~1μm。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粘合剂树脂以分子中不含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作为主材料。
6.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有机微粒的表面被亲水化处理过。
7.如权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面内具有双折射率的透明基材为聚酯基材。
8.如权利要求1、2、3、4、5、6或7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基于JIS K7136的总雾度小于5.0。
9.一种偏振片,其特征在于,其为具备偏振元件而成的偏振片,
所述偏振片在偏振元件表面具备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防眩性膜。
10.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防眩性膜或者权利要求9所述的偏振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白色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
CN201210474309.5A 2012-04-19 2012-11-20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Active CN1033764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22739.3A CN105044969A (zh) 2012-04-19 2012-11-20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6105 2012-04-19
JPJP2012-096105 2012-04-19
JP2012096105 2012-04-19
JP2012136356 2012-06-15
JPJP2012-136356 2012-06-15
JP2012-136356 2012-06-1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22739.3A Division CN105044969A (zh) 2012-04-19 2012-11-20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6479A true CN103376479A (zh) 2013-10-30
CN103376479B CN103376479B (zh) 2015-12-02

Family

ID=4886681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22739.3A Withdrawn CN105044969A (zh) 2012-04-19 2012-11-20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201210474309.5A Active CN103376479B (zh) 2012-04-19 2012-11-20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22739.3A Withdrawn CN105044969A (zh) 2012-04-19 2012-11-20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97933B2 (zh)
JP (1) JP5556926B2 (zh)
KR (1) KR101273789B1 (zh)
CN (2) CN105044969A (zh)
TW (2) TW201426030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05199A (zh) * 2016-01-26 2016-04-20 江苏海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lcd显示屏用防眩uv固化树脂涂料
CN106574992A (zh) * 2014-08-01 2017-04-1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12285971A (zh) * 2020-10-23 2021-01-29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3429609A (zh) * 2020-03-18 2021-09-2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膜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13608384A (zh) * 2014-11-25 2021-11-05 东洋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13671608A (zh) * 2020-06-24 2021-11-19 明基材料有限公司 防眩膜及具有此防眩膜的偏光板
CN115516342A (zh) * 2020-03-09 2022-12-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防反射部件、具备该防眩性防反射部件的偏光板、表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以及防眩性防反射部件的筛选方法
JP7438818B2 (ja) 2020-03-30 2024-02-27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ウィンドウフィルム用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39717B2 (en) * 2012-12-20 2020-01-21 Samsung Sdi Co., Ltd. Polarizing plates and optical display apparatuses including the polarizing plates
US9200769B2 (en) * 2013-07-13 2015-12-01 Liddo S. O'Briant-Teague Decorative system
JP2015206837A (ja) * 2014-04-17 2015-1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628457B (zh) * 2014-04-17 2018-07-01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偏光板、液晶面板以及影像顯示裝置
JP6405677B2 (ja) * 2014-04-17 2018-10-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4091532B (zh) * 2014-06-27 2017-01-25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 为led显示屏安装屏幕膜的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WO2016051750A1 (ja) * 2014-09-30 2016-04-07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低反射コーティング、ガラス板、ガラス基板、及び光電変換装置
KR101900530B1 (ko) 2014-11-26 2018-09-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CN113126355A (zh) * 2015-07-16 2021-07-16 东洋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和偏光板
KR102016710B1 (ko) 2016-01-07 2019-09-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KR101951863B1 (ko) 2016-03-14 2019-02-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51864B1 (ko) 2016-03-14 2019-02-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48821B1 (ko) 2016-03-14 2019-02-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88549B1 (ko) 2016-12-12 2019-06-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JP6866665B2 (ja) * 2017-02-06 2021-04-2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積層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8132592A (ja) * 2017-02-14 2018-08-23 株式会社トッパンTomoegawaオプティカルフィルム 光学フィルム、これを用いた偏光板及びディスプレイ部材
US11222875B2 (en) 2017-05-12 2022-01-11 Sony Corporation Display apparatus
JP6884045B2 (ja) * 2017-06-13 2021-06-09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7368934B2 (ja) * 2017-07-14 2023-10-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KR102511352B1 (ko) * 2017-07-25 2023-03-16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적층체
CN107840982B (zh) * 2017-11-09 2020-12-29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清晰度防眩光学硬化膜
JP7187964B2 (ja) * 2018-01-11 2022-12-13 東洋紡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JP2018189975A (ja) * 2018-07-10 2018-11-2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667303B (zh) * 2018-08-02 2019-08-0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硬塗層光學膜、具有此硬塗層光學膜的偏光板、及含此硬塗層光學膜及/或偏光板的影像顯示裝置
WO2020101396A1 (ko) * 2018-11-15 2020-05-2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적층체,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608213B1 (ko) * 2019-01-14 2023-11-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520586B1 (ko) * 2019-04-30 2023-04-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광학 적층체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693734B (zh) 2019-05-16 2020-05-1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及具有此防眩膜之偏光板
JP2019179268A (ja) * 2019-07-01 2019-10-1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KR102375855B1 (ko) * 2019-09-25 2022-03-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적층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413738B1 (ko) * 2019-11-25 2022-06-27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7446663B2 (ja) 2020-03-05 2024-03-11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マイクロledディスプレイ
US20230333287A1 (en) * 2020-03-31 2023-10-19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laminated body, and polarizing plate, surface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hat are provided with said optical laminated body
JP2022075064A (ja) * 2020-11-06 2022-05-18 株式会社東芝 光電変換素子、塗布液、塗布方法、及び、塗布装置
TWI789017B (zh) * 2021-09-17 2023-01-0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高霧度防眩膜以及高霧度防眩抗反射膜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50447A (zh) * 2008-08-13 2010-02-17 索尼株式会社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附有光学层的偏光器、以及显示装置
CN101679798A (zh) * 2007-05-16 2010-03-24 Lg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防眩光膜的组合物及使用其制备的防眩光膜
US7839570B2 (en) * 2007-01-22 2010-11-23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layered body, polariz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1961940A (zh) * 2009-06-04 2011-02-02 株式会社Jiro企业策划 直下型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背光单元
WO2011058774A1 (ja) * 2009-11-12 2011-05-19 学校法人慶應義塾 液晶表示装置の視認性改善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9903A (ja) 1989-04-27 1991-02-20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防眩用ポリカーボネート偏光板
JPH11286083A (ja) 1998-04-02 1999-10-19 Oike Ind Co Ltd 防眩性フイルム
JP2003025504A (ja) 2001-07-17 2003-01-29 Konica Corp セルロースエステルフィルム、防眩フィルム、それらの製造方法及び偏光板
JP4314803B2 (ja) 2001-09-28 2009-08-19 日油株式会社 減反射フィルム
JP2003121642A (ja) 2001-10-10 2003-04-23 Nitto Denko Corp 広視角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783547B2 (ja) 2002-06-24 2011-09-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ックフイ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361754B2 (ja) 2003-04-24 2009-11-11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4746863B2 (ja) * 2004-11-11 2011-08-1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層形成用材料及び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WO2006057309A1 (ja) 2004-11-25 2006-06-01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位相差フィルム
TWI409169B (zh) 2005-02-21 2013-09-2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optical laminate
JP5028806B2 (ja) 2006-01-24 2012-09-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材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JP2008003541A (ja) 2006-01-27 2008-01-10 Fujifilm Corp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と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80001018A (ko) 2006-06-29 2008-01-03 최강진 엘리베이터의 플랫폼 회전장치
JP5103825B2 (ja) 2006-08-18 2012-12-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8287072A (ja) 2007-05-18 2008-11-27 Fujifilm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JP2009058862A (ja) * 2007-09-03 2009-03-1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2009156938A (ja) 2007-12-25 2009-07-1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204728A (ja) 2008-02-26 2009-09-10 Nof Corp 防眩性積層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ディスプレイ
KR100963248B1 (ko) 2008-03-14 2010-06-10 오성엘에스티(주) 대전방지 방현필름의 제조방법
TWI394985B (zh) * 2008-05-07 2013-05-01 Ind Tech Res Inst 抗眩膜及其製造方法
JP5175672B2 (ja) * 2008-09-26 2013-04-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756100B2 (ja) * 2009-03-26 2011-08-2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素子の製造方法、光拡散素子、ならびに、光拡散素子付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643808B2 (en) * 2009-04-30 2014-02-04 Fujifilm Corporation Light-scattering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scattering substrate,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5290046B2 (ja) 2009-05-14 2013-09-18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KR20110014515A (ko) 2009-08-05 2011-02-11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편광판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JP5811431B2 (ja) * 2009-09-11 2015-11-1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180252A (ja) 2010-02-26 2011-09-15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偏光板のセット、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液晶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788830B1 (ja) 2010-03-18 2011-10-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1215295A (ja) * 2010-03-31 2011-10-27 Fujifilm Corp 照明用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EP2587304B1 (en) 2010-06-22 2019-12-18 Toyobo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olarizer and protective film
JP2012027389A (ja) * 2010-07-27 2012-02-09 Kureha Corp 光学積層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618950B (zh) 2010-10-22 2018-03-21 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5309111B2 (ja) * 2010-10-29 2013-10-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789564B2 (ja) * 2012-06-11 2015-10-07 学校法人慶應義塾 液晶表示装置の視認性改善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39570B2 (en) * 2007-01-22 2010-11-23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layered body, polariz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01679798A (zh) * 2007-05-16 2010-03-24 Lg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防眩光膜的组合物及使用其制备的防眩光膜
CN101650447A (zh) * 2008-08-13 2010-02-17 索尼株式会社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附有光学层的偏光器、以及显示装置
CN101961940A (zh) * 2009-06-04 2011-02-02 株式会社Jiro企业策划 直下型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背光单元
WO2011058774A1 (ja) * 2009-11-12 2011-05-19 学校法人慶應義塾 液晶表示装置の視認性改善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74992A (zh) * 2014-08-01 2017-04-19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防眩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TWI722994B (zh) * 2014-08-01 2021-04-01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
CN113608384A (zh) * 2014-11-25 2021-11-05 东洋纺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装置
CN105505199A (zh) * 2016-01-26 2016-04-20 江苏海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lcd显示屏用防眩uv固化树脂涂料
CN115516342A (zh) * 2020-03-09 2022-12-2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防反射部件、具备该防眩性防反射部件的偏光板、表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以及防眩性防反射部件的筛选方法
CN113429609A (zh) * 2020-03-18 2021-09-2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膜及柔性显示装置
JP7438818B2 (ja) 2020-03-30 2024-02-27 日本製紙株式会社 ウィンドウフィルム用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3671608A (zh) * 2020-06-24 2021-11-19 明基材料有限公司 防眩膜及具有此防眩膜的偏光板
CN112285971A (zh) * 2020-10-23 2021-01-29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4250A (zh) 2013-11-01
TWI435122B (zh) 2014-04-21
JP5556926B2 (ja) 2014-07-23
TW201426030A (zh) 2014-07-01
US9297933B2 (en) 2016-03-29
CN103376479B (zh) 2015-12-02
US20130279155A1 (en) 2013-10-24
JP2014016602A (ja) 2014-01-30
CN105044969A (zh) 2015-11-11
KR101273789B1 (ko) 2013-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6479B (zh)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3926637B (zh) 光学层积体、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和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见性改善方法
CN102981203B (zh) 光学层积体、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2869506B (zh) 光学层积体、光学层积体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3998953B (zh)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JP5974709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948763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6030349A (zh) 层积体的制造方法、层积体、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见性改善方法
CN103154781A (zh)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JP6044118B2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3134358A (ja) 防眩層用組成物、防眩層用組成物の調製方法及び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